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滨州民间曲艺

滨州民间曲艺

滨州民间曲艺
滨州民间曲艺

鲁北大地上的民间说唱艺术奇葩

——滨州传统曲艺

曲艺是我国一种古老而独特的传统口头艺术形式,它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多的曲艺艺术品种和独特的艺术个性,对中国艺术史做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

曲艺是我国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各种说唱艺术的总称,以说讲和歌唱为主要手段,辅以动作、表情、口技等叙述故事、塑造人物。曲艺由表演者以叙述者的客观身份或客观口吻为主,来叙述、代言事务,不像戏剧那样由演员装扮成固定的角色进行表演,而是由不装扮成角色的演员,以“一人多角”的方式塑造形象和揭示主题。表演时连说带唱,说说唱唱,具有轻松、活泼、滑稽、风趣的特点,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和表演,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淳朴健康的乡土气息的演唱,增长群众的知识,满足群众文化娱乐的需求。

滨州及周边地区流传的曲艺形式多种多样,既有评书、相声、快板这些流传全国的曲种,又有由外地传入但经过与地方文化融合演化为本土曲种,还有本土文化土壤上土生土长的曲种。而民间的曲艺艺人演唱的多为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地方色彩的曲种,如东路大鼓、鲁北大鼓、渤海大鼓、木板大鼓等,它们深深扎根于本土文化土壤并拥有当地的基本观众,同群众的联系极为紧密。

东路大鼓

东路大鼓又名“老东口”,是在山东东部农村小唱基础上,吸收肘鼓子、茂腔等地方曲艺戏曲音乐,发展而成的一种鼓曲艺术形式。相对于济南、东昌(今聊城)、济宁等山东西、南部地区流行的梨花大鼓,而定名“东路大鼓”或“老东口”,主要流行在济南以东的滨州、惠民、潍坊、安丘一带,以及沿海的莱州、登州(今烟台)等地。

东路大鼓演出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有矮架、书鼓、钢板(上为月牙形,下为长方形)、三弦伴奏演唱;二是不用三弦伴奏,只是单鼓板敲击演唱;三是盲艺人多数采用的左脚击高架书鼓,腿上绑节子司节奏,自弹自唱的所谓“三大件”形式。传统曲目有《二妮出嫁》、《孝顺有方》、《养儿难》、《两够本》、《偷年糕》、《排王赞》等,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和民风民俗。

东路大鼓为板腔音乐结构,委婉动听。常用板腔属慢板类的有“大开门”、“小开门”、“起句”等;中板类的有“四六板”、“慢流水”等;快板类的有“流水板”、“快板”等;花腔类则有“悲调”、“脆板”、“花调”等。在一个曲目中的组联方式是:先以[开板]起唱,然后转入[中板],速度逐渐加快而转入[快板]。其间尚可插入[花腔]、[哭迷子]、[皮簧腔]等板式,最后以[锁板]收束。

东路大鼓创始人为清朝咸丰年间(1851-1861年)掖县的孙双宾。清朝末年,流传至滨州地区。经王江成、李义成、邢占魁、邢玉贵、周胜奎等三代艺人加工演变,糅合滨州当地吕剧、扽腔、鲁北民歌,以及后来传入的西河大鼓等姊妹艺术,发展成为独具艺术魅力的东路大鼓分支。其唱腔刚柔相济,情感细腻。表演简洁明快,道白语言简练,朴实诙谐,有着鲜明的黄河三角洲乡土气息。第四代传人周金山老人,多年来一直从事东路大鼓的研究和传承工作,正在积极培育东路大鼓下一代接班人。

东路大鼓作为艺术瑰宝,经过整理传承,越来越自成体系,不断登上群众文艺演出大舞台,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

鲁北大鼓

鲁北大鼓始于清末,兴于民国,延于今日,已有百余年的传承发展史。据传鲁北大鼓源于无棣县的谢家村,由说书人谢家谭受胶东大鼓影响所创,儿子谢宝华将其完善并发扬光大。谢宝华先生博采各种艺术的韵律和精华,结合落子、民间小调、戏剧唱腔揉为一体,发展形成了鲁北大鼓的完整唱腔,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醇厚的乡土气息,是一优秀曲种。

鲁北大鼓是一人表演,两人伴奏的曲艺说唱表演形式。演员左手拿月牙板,右手拿小鼓槌,打通开场后,演员开说,说起来必须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语言形象逼真,富有煽动力,鲁北大鼓的昂口类似京剧哭腔,唱腔中有一种悲凉、凄惨之感,给人以共鸣。其主要唱调记录以耳音为主,一般都是师徒一口一句地教传下来,表演中有一定的程序格式,演出时演员根据书段内容临时发挥,随机应变,调节气氛。

鲁北大鼓属于小鼓定点,月板、三弦、坠琴伴奏的长腔说唱形式,主要板式有头板、二板、三板、流水板和四板等。唱词分三字、七字、十字的上下句,唱腔通常随板点起唱,尾字后拉长音,尾音均为“5”,期间各种板式相交,以流水

音板为高潮唱腔,也是剧情段落结尾板式。

演唱乐器有七寸小鼓、响铜月牙板、三弦、坠琴。演唱人配有惊堂木。演唱时,小鼓开唱,三弦定调,坠琴和调跟奏。

老艺人演唱前一般先来一段剧情道白,简述主要剧情内容,说起来合辙押韵,抑扬顿挫,诙谐幽默,俏皮话、方言土语从中穿插,吸引听众注意力,调动听众情绪,俗称“拴包袱”,也叫“吊胃口”,最后惊堂木一拍,演唱开始。

鲁北大鼓曲目有几十出,经常演唱的有《杨家将》、《隋唐演义》、《小八义》、《包公案》、《回龙传》、《鞭打芦花》、《朱元璋放牛》、《黑驴段》、《火焰山》、《猪八戒拱地》等。

鲁北大鼓唱起来不但要唱出剧情内容,还要唱出意境和气氛,唱出人物性格,使听众不但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要听其声见其人,通俗易懂,雅俗共赏,近百年来,鲁北大鼓这种曲艺形式,传播民族文化,讴歌民族英雄,鞭笞丑陋行为,弘扬民族精神,陶冶群众情操,演绎古今世事,促进社会和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渤海大鼓

渤海大鼓演唱的流传地区比较广泛,流传于原渤海老区包括沾化、无棣、阳信、惠民、滨城、利津、邹平、博兴,淄博市的桓台县、高青县,德州地区的乐陵县、商河县、庆云县,济南市的章丘县、济阳县,河北省的盐山县、孟村县。就连辽宁省喀佐市,都有渤海大鼓的艺人传承演唱。

渤海大鼓——鼓书的一种,因起源于滨州市的沾化县(渤海老区),故而得名。于1950年8月,在原沾化县驻地(今古城镇)成立了“沾化县民众鼓书院”. 渤海大鼓就是在鼓书院期间,由魏尊昌、兰尊侠、谢宝华等在木板大鼓的基础上,形成了富有渤海地区风格的大鼓流派。他们将东路大鼓、西河大鼓、老牛捽缰、河间大鼓等鼓书流派的精华兼收并蓄、糅合一体;结合多年经验积累,发挥其个人演唱技巧所形成。他们在长期艺术实践中不断融入新唱法,逐步完善为由大开板、慢板、刹板、流水板、快板、四板构成。经过鼓书院艺人们的不懈努力,在1950——1966年,就称之为渤海大鼓。后参加省、市文艺会演,正式定名为“渤海大鼓”。

渤海大鼓将诸多鼓书种类的特点糅合于其中,但又不类同于其他书种,主要

特点就是一个“新”字。如其他鼓书中也有[四板]板式,待唱段达至高潮阶段,渤海大鼓又派生出一个[翘板],运用连续激进的甩腔唱法,引起观众注意,激发观众情绪,预示此唱段较重要。[刹板]是整段唱腔的结束部分,它所不同于其他鼓书形式[刹板]的区别就是有两种演唱方法。一种是:[小刹板],唱中有评,结束音落在主音徵上,使唱段结束。另一种唱法是:结束音落角,给人一种似结非结,令人回味的感觉,颇有新意。

音乐唱腔质朴明快,口语化比较强,观众容易接受。有的唱腔大量使用空拍,切分、倚音,能够充分表达矛盾冲突的激烈程度,富于激情。

句法上的创新。[流水板]是唱腔的核心部分,叙事性较强,在句法上运用了1+2的句式结构,(即第一个乐汇一小节,第二个乐汇两小节)。第一个乐汇一般为句子的主语,节奏较紧凑。后一个乐汇是谓语、宾语,节奏较舒缓,很具有叙述的特点。

顺辙押韵的念白。如[掇子句]、[赋赞]等,在勾画人物脸谱及物什描述方面有新的突破。诙谐风趣的语言,夸张的手法,用顺辙押韵的念白或快板书形式表达的淋漓尽致,使观众喜闻乐见。

木板大鼓

木板书因在演奏时与大鼓合用,称为木板大鼓,又称单鼓板,是阳信一带优秀传统曲艺种类之一。此曲种流行于清代,后经历代艺人反复加工,逐渐演化为一种较为固定的艺术形式。

木板大鼓是在流行于冀中、冀南的西河大鼓和山东大鼓的基础上,去掉三弦伴奏,融合音乐唱腔,发展形成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醇厚的乡土气息的一个优秀曲种。早期艺人依师承有两支脉,一为“南派”,由山东大鼓的“小北口派”传来;一为“北派”,由西河大鼓传来。南派创始人是李振起,阳信县温店镇李荣德为南派的第五代传人。

木板大鼓是演唱者在演唱时,所用道具是麻绳串起来的两块木板互相敲打和扁鼓做伴奏乐器的一种曲艺演出形式。此板多为紫檀木,宽约五、六公分,长约二十多公分,厚约零点二公分。演唱时,演唱者右手持板,左手打鼓,两板相击,声音清脆悦耳;鼓声咚咚,声音敦厚。两种乐器根据演唱内容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演唱者的语气急缓、声音抑扬顿挫而给予节奏上的烘托,使之演奏效果增强,

或热烈,或激昂,如万马齐喑,如排山倒海,造成一种气势,一种浓烈的氛围。

此曲种有演员自己说唱、自己持木板、自己打鼓的,也有演员自己持木版,另一人打鼓伴奏而成的。但大都由演员自己说唱、自己伴奏。

木板大鼓表演时,备一桌一凳可矣,除一副木板和一面扁鼓外,不用其他乐器伴奏。可以由一人说唱,也可以由二人对唱,形式独特、简便。不受演出地点和演出时间的限制,可登堂入室演奏,亦可于田间地头演唱;可长篇续演,亦可即兴编唱。

其特点是文雅端正、吐字清晰、腔正韵圆,亦庄亦谐,通俗易懂,感染力强,为观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木板大鼓的传统书目有:《响马传》、《天门阵》、《姜公案》、《武松传》、《呼延庆打擂》、《回龙传》、《刘公案》、《济公传》、《南北宋》、《隋唐演义》、《乌龙传》等。还有反映革命战争年代和建国后英雄赞歌如《野火春风斗古城》、《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林海雪原》、《平原枪声》《王杰》、《欧阳海之歌》、《雷锋的故事》等。改革开放后的小段子,《拾棉花》、《一盆椹子》、《送鸡蛋》等。

毛竹板书

毛竹板书俗称“大落子”、“京口落子”。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截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的许多艺人难以度日。河北来京行艺的鼓书艺人刘丹池为谋生计,与其师张连奎放弃弦索,改用毛竹板伴奏演唱,很快成为河北省流行较广的曲种之一。其曲调以盛行冀中的鼓书为基调,吸收十不闲、莲花落及叫卖调、小调等腔调,或“撂地”站唱,或走唱,时称“竹板落子”,后衍为独立曲种。北京唱的毛竹板书,较有影响的演员善于运用“京音”演唱,世称“北京竹板书”;宋相臣袭用河北乡音演唱,世称“河北竹板书”。由于它具有灵活、简便,易于掌握的特点,所以,在全国也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毛竹板书形式简单,演员自击乍板和截子站立说唱,表现力丰富,灵活机动。起初唱腔扳式、腔调较少,只有[头板]、[二板]、[快板]等,起句时多先用“哎”字领起。后来,有了[大安板]、 [哭相思]、[流星赶月]、[流水板]、[垛板]、[垛句]等多种板头的巧俏唱法。演出书目多是中篇,如《武松传》、《左连城告状》、

《响马传》、《五龙传》、《黄爱玉上坟》、《王定保借当》等,短篇小段多用来垫场。

上世纪三十年代由河北南皮县毛竹板老艺人张福堂、尹福盛、王来恩等来到山东演出,传入阳信并逐渐形成阳信地方特色的一个艺术曲种。进入阳信初期,以一字一板的“红板”为主,演唱起来比较平缓,少有起伏,显得呆板,缺乏生气。阳信艺人演出中不断探索和创新,经过几代艺人的不断努力,在“红板”的基础上,增加了“阴板”、“垛子口”、“爱恋调”,使竹板书的艺术水平大大提高,他们继承了河北竹板书唱腔朴实无华、乡土气息浓厚的艺术特色,又吸收了西河大鼓、沧州木板、琴书等诸多曲种的长处,加大了“黑板”的分量,大鼓、小曲、梆子、评戏等姊妹艺术,丰富了竹板书唱腔的音乐,使其演唱起来板式灵活,曲调悠扬,起伏有致,节奏感强,符合当地群众的欣赏习惯,受到广大群众喜爱。

1957年,阳信毛竹板艺人张义兴创作并演出的毛竹板《火焰山》片段,在山东省第一届曲艺观摩大会上获得三等奖,其演唱的曲种被山东省曲协正式定名为“山东毛竹板书”。

三弦书

三弦书又称铰子书、腿板书,是形成于冀鲁交界无棣、庆云、海兴一带的说唱艺术,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因用三弦、铰子(饺子状小铜钹)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与鲁北大鼓血肉相连。

三弦书说唱吐字清晰,语言辗转,故事情节逼真,扣人心弦,说长、中、短传统段最有它的优势和特点。三弦书初为一人一台戏,怀抱三弦,腿束节子(脚步)自弹自唱。

三弦书的唱腔音乐系民间歌乐、小调糅合而成,属板式变化体结构,七声音阶宫调式,音域宽阔,通常从“5”到“6”。三弦书既有以唱为主的小段也有说唱长篇大书的。其一,唱腔音乐、三弦书的唱腔分铰子腔,鼓子腔两大类型,各有细曲,要求严格;其二,伴奏音乐及打击乐器的使用期的三弦书是自弹自唱,伴奏乐器是三弦、脚蹬木梆击节等等。

三弦书的唱腔朴实无华,形式活泼,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传统书目有:《胡家将》、《杨家将》、《隋唐演义》、《小八义》、《包公案》、《回龙传》等十几部大书和《罗成算卦》、《朱元璋放牛》、《傻子走亲》等;新编现代书目有:《唱雷锋》《贤母劝女》、《汶川地震英雄谱》等等。

滨州的传统曲艺植根于民间,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是群众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但随着娱乐形式的多样化,人们可选择的娱乐形式越来越多,曲艺演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演出市场逐渐萎缩,演出收入不足以维持艺人们的生活;市场萎缩导致学唱无用,曲艺艺人在传承方面普遍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问题;部分艺人年龄偏大,老来晚景凄凉,生活得不到保障,身体状况不容乐观。这已引起了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随着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已经采取了一些相应的对策,相信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曲艺肯定能继承发扬下去,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民间美术作品欣赏心得

民间美术作品欣赏 课程心得体会 班级统计学0901 姓名王晓平 序号198 学号200910020120

民间美术作品欣赏心得 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国人民群众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民间美术是组成各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因素,为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中国战国秦汉的石雕、陶俑、画像砖石,其造型、风格均具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魏晋后,士大夫贵族成为画坛的主导人,但大量的版画、年画、雕塑、壁画则以民间匠师为主,而流行于普通人民之中的剪纸、刺绣、印染、服装缝制、风筝等更是直接来源于群众之手,并装饰、美化、丰富了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理、愿望、信仰和道德观念,世代相沿且又不断创新、发展,成为富于民族乡土特色的优美艺术形式。 民间美术品种极多,且目的、用途各不相同,如有供赏玩的造型艺术,亦有以实用为主的工艺品。总的来说,可分为:①绘画。其中包括版画、年画、建筑彩画、壁画、灯笼画、扇面画等。 ②雕塑。有彩塑(奇观彩塑、小型泥人)、建筑石雕、金属铸雕、木雕、砖刻、面塑、琉璃建筑饰件等。③玩具。包括泥玩具、陶瓷玩具、布玩具、竹制玩具、铁制玩具、纸玩具、蜡玩具等。 ④刺绣染织。包括蜡染、印花布、土布、织锦、刺绣、挑花、补花等。⑤服饰。包括民族服装、儿童服装、嫁衣、绣花荷包、鞋垫、首饰、绒花绢花等。⑥家具器皿。包括日用陶器、日用瓷器、木器、竹器、漆器、铜器及革制品、车马具等带有装饰及艺术价值者等。⑦戏具。包括木偶、皮影、面具、花会造型等。⑧剪

纸。包括窗花、礼花、刺绣、刺绣花样、挂笺等。⑨纸扎灯纸。包括各种花灯、各种纸扎。⑩编织。包括草编、竹编、柳条编、秫秸编、麦秆编、棕编、纸编等。食品。糕点模、面花面点造型、糖果造型等。民间美术贯穿于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 老师带我们参观了北校区的艺术楼,其中有老师的艺术室,还有陶艺室,陶艺室内有各种成品,有同学制作的人像、笔筒等各种艺术品。我们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喜欢的陶艺,但是对于我们这种非艺术类制作起来还是有些难度。陶瓷是以粘土为主要原料以及各种天然矿物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的材料以及各种制品。陶器和瓷器的总称。陶瓷的传统概念是指所有以粘土等无机非金属矿物为原料的人工工业产品。它包括由粘土或含有粘土的混合物经混炼,成形,煅烧而制成的各种制品。由最粗糙的土器到最精细的精陶和瓷器都属于它的范围。对于它的主要原料是取之于自然界的硅酸盐矿物(如粘土、石英等),因此与玻璃、水泥、搪瓷、耐火材料等工业,同属于“硅酸盐工业”的范畴。 陶瓷的工艺流程分为十六步,第一步:淘泥,就是把瓷土淘成可用的瓷泥。第二步:摞泥淘好的瓷泥并不能立即使用,要将其分割开来,摞成柱状,以便于储存和拉坯用。第三步:拉坯将摞好的瓷泥放入大转盘内,通过旋转转盘,用手和拉坯工具,将瓷泥拉成瓷坯。第四步:印坯拉好的瓷坯只是一个雏形,还需要

闽南民俗文化

闽南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系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 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其内涵十分广 泛,其中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 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 而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中大同小异 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民谣、 童谣);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 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端午节)、 “搏饼”(中秋节)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 1. 普渡与祭祖 闽南据史料载,历史上泉州于元代开始将所管辖范围划分为东、南、西三“隅”;明代沿元制。至清代增设城北隅,并在四隅下设三十六“铺”,每铺下又分若干“境”。这就是今日在泉州常常听到的“铺境”、“三十六铺”一语的初始。据一些后世的文字资料以及老人们的口头讲述,轮流普渡乃起自清朝,因为祭祀行为集中、祭品的需求也集中,七月半市场供求紧张。人们常为买东西打架。清乾隆年间,由地方乡绅出面呈请由抽签决定城厢三十六铺的轮流普渡日期,而七月半节依旧家家祭祀祖先。从那时起,鲤城区以及相关联的部分乡村都以铺境为单位轮流做普渡。而现在的泉州,在整个旧七月里,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几个角落轮到做普渡,但任何角落的住户在七月十五这天都不做普渡而要祭祖先无论哪个铺境、角落,普渡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三部曲——竖旗?竖灯、普渡、重普,此外还有“结尾缘”。第一仪式从旧历六月开始。最终仪式则在旧历八月至十月之间。近水的铺境和住在水边的人们还要做“水普”。泉州郊区有个渔村,旧历七月十五“七月半”要去祖厝“敬公妈”,七月二十七“普祀?普渡”。普渡时在门口摆酒菜、点香、烧金、放鞭炮。菜肴类里注意不能有带锋利边缘贝壳的海鲜,有则要剥去贝壳再煮菜。摆好祭品后要卜问,卜问普渡公之后才可以烧金、放炮送普渡公走。渔村的各家则是普渡日上午去家庙烧香、供奉酒菜、“烧金”。下午在家门口供酒菜、烧金祭普渡公。 闽南城区旧式住房的普渡和乡村类似,都是在天井或靠大门的里面或大门外面摆桌子、放酒菜祭品、烧金。随着高层多户杂居式楼房的增加,产生了一个 普渡祭祀地点的问题。从个案看到的楼房住户的普渡方 式现有三种: ●在自家大门内面向楼道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在楼道内自家大门外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下到一楼露天处摆祭并烧金。 这是居民们在新的居住方式与传统祭祀行为之间调节的 结果。三种类型做法里,烧金行为都要在楼房外面做,这 不单单是出于安全或通风的考虑,而是人们对传统意识的 承袭。祭祀仪式一般在下午四五点开始。无论城区还是乡村,左邻右舍总要前后呼应式地开始做普渡仪式,理由是怕一家一户的酒、菜“供不应求”引得普渡公生气对自己家人不利。 祭祀后邀亲唤友来“吃普渡”也是泉州城乡共同的特点,祭祀仪式结束后的晚饭,除亲戚外还广邀朋友来喝酒,人们常常吃了这家又赶到那家去吃,这里刚吃着,那里的催促电话就打来了。不拘城乡,热闹的“吃普渡”成为泉州地区普渡全过程的一个高峰。有人说,各家各户请很多客人是为了显示自己,也有人说是怕普渡公吃完祭不走,叫来很多人壮胆,可以吓走普渡公。我想,后者的理由也许是比较原始的,前者则是派生出来的一种客观效果。事实上“吃普渡”表现出今日的普渡活动兼有很大的社交功能。由于轮流做普渡,使人们有更多互访机会以及参加“吃普渡”的自由度高,普渡时节的社交圈大于春节,这是普渡的

民间美术欣赏论文

民间美术欣赏

民间美术欣赏 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寓意深刻,文化内涵深厚,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美术种类,是我国传统文化精髓。曾经有人说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有生命力的,而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了解中国的民间美术。 1、民间美术中的重要品类之一的节日用品--年画。年画,又称木版年画,是一种运用木板彩色套印在纸上的画种,它是我国民间过年节时张贴的一种民间画类,用以除旧岁、迎新春、美化环境、营造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此外,山东潍坊、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广东佛山等都是著名的年画产地。在我国南方影响最大的木版年画是苏州桃花坞年画。桃花坞年画早在明代已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清代中叶为盛期,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南北齐名。桃花坞年画受传统木版书籍插图的影响颇大,线条清秀,用色淡雅,题材广泛,构图饱满,形象鲜明,风格秀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2、在我国民间美术中,还有一种用于春节装饰烘托气氛,人门又十分熟悉的民间剪纸,全国各地民间都有不同风格的剪纸品种。民间剪纸是表意性的,讲究构图的整体性、造型手法的适形特点。形象概括简练、虚实对比鲜明、线条规整流畅、色彩对比强烈。由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风格也异彩纷呈,大体北方粗犷豪放、造型简练,南方构图繁茂、精巧秀美。剪纸除了用于窗花、挂千等起烘托节日气氛之外,剪纸图样还可以用作刺绣的"花样",这更反映出其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3、风筝是同学们熟知并喜欢玩的民间游戏品,是传统的体育运动工具,同时,也是一种民间工艺品。在我国南北广为流传。其中,北京、天津、山东潍坊和江苏南通等都是扎制品风筝的著名产地。《沙燕》是北京风筝。其风筝扎制工艺精细、构思奇巧、型匀称、式样繁多,极具特色,沙燕即是其表。北京沙燕风筝,造型夸张,强调燕子双翅的力度与尾翼的舒展,强调燕眼与爪的尖锐捷。其图案装饰丰富多彩,头部、腹部为固定的样式,胸部可绘以多种纹样,如蝙幅纹、云气纹、牡丹纹,取其吉祥之意。其设色艳丽,注意风筝高飞后的远看效果,同时也注意细部描绘技艺和色彩的表现。 4、民间玩具是民间美术中的一个种类。这些玩具体现着劳动人民自己的审美情趣,包含着劳动人民的意念、理想、祝愿与爱心。也是对儿童进行审美和民风民俗培养的教具。传统的泥、布玩具,在造型上也充分地考虑到其形式、制作技巧等因素与物品的实际用途有机地结合。玩具多重手感的要求而为团块造型。即将虎的腿、尾等处理得很短小,孩子们玩耍时不易损坏。在造型上形成了一种憨态可掬、稚拙可爱的审美趣味。 5、民间美术的寓意象征的特点,还大量表现在广大劳动妇女的刺绣品之中。这些刺绣品多绣于鞋、枕头、肚兜、袜底、鞋垫、荷包、香包等小件物品上。这些刺绣纹样大都隐喻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追求,祈求子孙万世、幸福长寿之意。 6、编织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各种编织工艺。织法种类多样,造型美观、大方,实用结实,粗中有细、净中有色是我国传统编织品的特色。编织品可分六大类:竹编、草编、藤编、柳编、棕编、葵编。产品可分篮、盘、萄、篓、提包、帽、鞋、玩具等等。 民间美术的功用十分广泛,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种:1.装饰环境美化生活。2.表达爱情用作纪念。3.体现节令风俗。4.装点人生礼仪。5.提供娱乐玩耍。 民间美术是一种“乡土艺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被喻为田间的小调、山间的野花,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质朴性、民俗性、工艺性。 民间美术是一片埋藏着丰富的形式和形式美宝藏的土地,是中华民族征服自然和社会的历程中所形成的特殊民族心理和性格的审美积淀。

闽南民俗文化

闽南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系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 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其内涵十分广 泛,其中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 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 而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中大同小异 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民谣、 童谣);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 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端午节)、 “搏饼”(中秋节)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 1. 普渡与祭祖 闽南据史料载,历史上泉州于元代开始将所管辖范围划分为东、南、西三“隅”;明代沿元制。至清代增设城北隅,并在四隅下设三十六“铺”,每铺下又分若干“境”。这就是今日在泉州常常听到的“铺境”、“三十六铺”一语的初始。据一些后世的文字资料以及老人们的口头讲述,轮流普渡乃起自清朝,因为祭祀行为集中、祭品的需求也集中,七月半市场供求紧张。人们常为买东西打架。清乾隆年间,由地方乡绅出面呈请由抽签决定城厢三十六铺的轮流普渡日期,而七月半节依旧家家祭祀祖先。从那时起,鲤城区以及相关联的部分乡村都以铺境为单位轮流做普渡。而现在的泉州,在整个旧七月里,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几个角落轮到做普渡,但任何角落的住户在七月十五这天都不做普渡而要祭祖先无论哪个铺境、角落,普渡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三部曲——竖旗?竖灯、普渡、重普,此外还有“结尾缘”。第一仪式从旧历六月开始。最终仪式则在旧历八月至十月之间。近水的铺境和住在水边的人们还要做“水普”。泉州郊区有个渔村,旧历七月十五“七月半”要去祖厝“敬公妈”,七月二十七“普祀?普渡”。普渡时在门口摆酒菜、点香、烧金、放鞭炮。菜肴类里注意不能有带锋利边缘贝壳的海鲜,有则要剥去贝壳再煮菜。摆好祭品后要卜问,卜问普渡公之后才可以烧金、放炮送普渡公走。渔村的各家则是普渡日上午去家庙烧香、供奉酒菜、“烧金”。下午在家门口供酒菜、烧金祭普渡公。 闽南城区旧式住房的普渡和乡村类似,都是在天井或靠大门的里面或大门外面摆桌子、放酒菜祭品、烧金。随着高层多户杂居式楼房的增加,产生了一个 普渡祭祀地点的问题。从个案看到的楼房住户的普渡方 式现有三种: ●在自家大门内面向楼道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在楼道内自家大门外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下到一楼露天处摆祭并烧金。 这是居民们在新的居住方式与传统祭祀行为之间调节的 结果。三种类型做法里,烧金行为都要在楼房外面做,这 不单单是出于安全或通风的考虑,而是人们对传统意识的 承袭。祭祀仪式一般在下午四五点开始。无论城区还是乡村,左邻右舍总要前后呼应式地开始做普渡仪式,理由是怕一家一户的酒、菜“供不应求”引得普渡公生气对自己家人不利。 祭祀后邀亲唤友来“吃普渡”也是泉州城乡共同的特点,祭祀仪式结束后的晚饭,除亲戚外还广邀朋友来喝酒,人们常常吃了这家又赶到那家去吃,这里刚吃着,那里的催促电话就打来了。不拘城乡,热闹的“吃普渡”成为泉州地区普渡全过程的一个高峰。有人说,各家各户请很多客人是为了显示自己,也有人说是怕普渡公吃完祭不走,叫来很多人壮胆,可以吓走普渡公。我想,后者的理由也许是比较原始的,前者则是派生出来的一种客观效果。事实上“吃普渡”表现出今日的普渡活动兼有很大的社交功能。由于轮流做普渡,使人们有更多互访机会以及参加“吃普渡”的自由度高,普渡时节的社交圈大于春节,这是普渡的一大特点。

福建南音的基本资料

福建南音 一.起源 福建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福建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南曲主要流行于泉州市、闽南晋江、龙溪和厦门市,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 一般认为南曲起源于唐,形成于宋: (1)据文献记载:唐僖宗光启元年(885),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闽,他们带去了唐代“大曲”传播于民间。大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从而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南曲”。 (2)南曲的主奏乐器琵琶的演奏姿势是斜抱着弹奏。所用筒箫严格规定为一尺八寸。这两件乐器的演奏姿势与形制与唐旧制相符。 (3)南曲的曲牌名称有不少与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称相同。如《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梁州曲》、《婆罗门》等。 (4)宋代“南戏”五大名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南曲也演唱这些剧目。 南曲在民间流传,有赖于社团组织的传承和传播。清代以来在泉州、厦门和晋江、南安、惠安、安溪等地都有社团成立,并有专业的教师传艺。建国以来,成立了不少南音研究社、南音研究会。还建立了专业的南曲音乐团。 二.組成 南曲音乐包括“指、谱、曲”三类:“指”是有词有谱和注明琵琶指法的大曲。“谱”是无词而有琵琶指法的器乐演奏谱。原有十三大套,后增至十六大套;南曲十六大套“谱”,以“四”(四时景)、“梅”(梅花操)、“走”(八骏马)、“归”(百鸟归巢)四套最为著名“曲”即散曲(亦称草曲),在南曲音乐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下于千首。南曲使用的工尺谐与众不同,是一种独特的谱式,以“X(尺字的俗写)、工、六、土、-”。这五字依次代表“宫、商、角、徵、羽”。采用固定唱名法。 南曲的乐队组合有固定的形式,分“上四管”和“下四管”两种。 ①上四管又分“洞管”和“品管”两种不同组合:洞管——洞箫、二弦、琵琶、三弦、拍板五种。品管——品箫(即笛)、二弦、琵琶、三弦、拍板五种。 ②下四管乐器有南嗳(中音唢呐)、琵琶、三弦、二弦、响盏、狗叫、铎(木鱼)、四宝、声声(铜铃)、扁鼓,共十种,故又称“十音”。在惠安一带有用云锣、铜钟、小钗和笙等。 三成因

中国戏曲中的音乐发展

音乐鉴赏 课程名称:音乐鉴赏 学生姓名:黎含青学号:0133016 专业:金融教学班级A03 任课教师:李霜

从中国戏曲来看中国传统音乐发展 无论是乌江自刎挥别霸王的虞姬,还是霓裳羽衣摇摇欲坠的杨贵妃;无论是感叹良辰美景奈何天的杜丽娘,还是无语怨东风的崔莺莺;无论是不疯魔不成活的程蝶衣,还是抗战毅然罢唱八年的梅兰芳,都在以其最直白的语句,向我们传递着情感的真知,表露着戏曲的魅力。即今日戏曲于百姓而言以属于一种小众娱乐,其影响能力正逐日衰退,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依然傲立于中国传统文化顶端,誉之为“国粹”。戏曲的成功演绎,离不开生旦净末丑等各个角色细腻表演,然而也离不开在台后为其伴奏的各个乐师。 戏曲音乐是戏曲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着中国戏曲艺术的表现体系和艺术手法,又与中国传统音乐各种艺术技法一脉相承。戏曲音乐为戏曲塑造音乐形象、表达人物情感及推动戏剧矛盾的发展和变化起了重要作用。 戏曲音乐主要体现在戏曲声腔、器乐伴奏和韵白三部分。其中,戏曲声腔是塑造人物音乐形象的主要手段,纵观历代戏曲剧种的兴亡盛衰,其根本原因就是取决于它的声腔是否适应发展的时代和变异着的人文环境。器乐伴奏是用于渲染气氛、伴奏声腔。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曲不断推陈出新,在表现新时代、新人物的形象时,器乐伴奏也必须逐步进行革新。可见,戏曲音乐的时代性是很重要的一个课题。 艺术源于生活,并且为表现生活服务。我们说中国戏曲要适应时代,就是说中国戏曲无论在物质的、制度的层面,还是在观念的、意识的层面,都应能够适应当今世界音乐文化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能够充分满足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 一、从戏曲唱腔发展来看戏曲音乐 戏曲唱腔的发展一般经历了一下几个时期:1、不同音区的出现;北京曲剧《杨乃武与小白菜》,葛毕氏与杨乃武都曾用一曲牌《剪剪花》演唱,由于在男女同调同腔演唱时,男演员感到吃力,又不能降低调高,所以便将唱腔的高音区部分下行移低演唱。2、少数板式到一系列板式;这是因为表现题材的扩大以及为了适应戏剧的规定和人物的思想感情。3、不同剧种和板式之间的吸取;当年名噪一时的京剧老生谭鑫培,在老生唱腔中吸收了旦角的腔调,增强了唱腔的旋律美和表现力。梅兰芳曾说过:“我们戏曲的唱腔,向来不反对吸收的,不吸收,从哪里创造新腔呢?……我听过任何好的,优美的唱腔,就全把它吸收进来,丰富自己的唱腔。” 而到了今天,戏曲的唱腔仍然被很多流行音乐的制作人所利用。如果说陈升《北京一夜》只是戏剧风格的尝试,那他最近的《牡丹亭外》就是更直接的嫁接,而王力宏则在《花田错》中巧妙的将现代流行的R&B与戏曲唱腔结合起来演唱。

(完整版)戏曲知识竞赛及答案

戏曲知识竞赛 1、中国戏曲起源于哪些形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参军戏) 2、我国的戏曲剧种大约有多少种?(360种) 3、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是我国的哪一个剧种?(昆曲,即昆剧,被称为"百戏之祖"。享有"中国戏曲之母"雅称。) 4、与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合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的剧种是什么?(中国戏曲) 5、享有"东方歌剧"盛誉的是哪一剧种?(京剧) 6、中国的三大国粹是什么?(京剧、中医、国画) 7、你知道昆剧有多少年的历史吗?(400多年) 8、你知道京剧有多少年的历史吗?(200多年) 9、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特点是(虚拟,程式,写意) 10、京剧四大名旦是哪四位?(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11、梅派擅长表演(善良温柔华贵典雅而具正义感的古代妇女。) 12、程派擅长表演(遭遇悲惨,具有外柔内刚性格的中下层妇女。) 13、荀派擅长表演(天真活泼热情的少女形象,具有柔媚娇婉的风格。) 14、尚派擅长表演(以气与力取胜,有阳刚之美,具有刚健婀娜的风格。) 15、京剧中的梅派、尚派、荀派、程派、各擅长表演什么样的女性?(梅派擅演"仙女",程派擅演烈女,荀派擅演少女,尚派擅演侠女。)

16、目前京剧的四大行当是什么?(生,旦,净,丑。) 17、“生”分为哪几类?(老生也叫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 18、"旦"可分为哪几类?(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也叫摇旦) 19、“净”俗称(花脸),分为哪几类?(大花脸、二花脸) 20、“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21、戏曲中的"四功"是指哪些艺术手段?(唱,念,做,打) 22、戏曲中的"五法"是哪些技术方法?(手,眼,身,法,步) 23、中国首部电影是由哪一位京剧大师演出的《定军山》?(谭鑫培) 24、中国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什么?由谁主演?(京剧《四郎探母》谭富英主演) 25、中国的第一部彩色电影是什么?由谁主演?(京剧《生死恨》梅兰芳主演) 26、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彩色电影是由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的什么?(《梁山伯与祝英台》) 27、昆曲发源于哪一省哪一地区?(昆曲:江苏昆山〈苏州〉) 28、越剧发源于哪一省哪一地区?(越剧:浙江嵊县〈绍兴〉) 29、黄梅戏发源于哪一省哪一地区?(黄梅戏:湖北黄梅县) 30、黄梅戏发展壮大于哪(安徽安庆) 31、秦腔的别名、特点?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

中国戏曲音乐——京剧艺术欣赏课教学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中国戏曲音乐——京剧艺术欣赏课教学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Chinese Opera Music-Teaching of Beijing Opera Art Appreciatio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中国戏曲音乐——京剧艺术欣赏课教学 我尝试的进行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的整合,精心的设计了一堂京剧艺术欣赏课的探究合作式的教学。 认知: 通过对现代京剧选段《迎来春色换人间》的欣赏,了解中华民族国粹——京剧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行当的划分、脸谱颜色的代表、唱腔的特点、著名的代表人物及伴奏乐器的种类等内容。 情感: 1、通过协作、兴趣小组的集体研究活动,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感受到与他人协作、交流的乐趣。 2、通过对自己民族的国粹——京剧艺术的欣赏与研究,感受她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构建爱国情感。 能力: 1、1、教师的引导下,实践体验专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2、2、初步学习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搜集能力、信息判断能力和信息运用能力。

3、3、能与小组成员协作学习。 4、4、能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不同形式展示与交流。 根据自己的研究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并养成不断反思的习惯。 活动流程: 1、1、播放一段(VCD)现代京剧的唱腔选段《智取威虎山》中的《迎来春色换人间》。 2、2、出示课题,提问:“通过欣赏这段京剧,你能感受到京剧艺术有那些特点吗?” 3、3、组织学生学习,教师指导归纳。 (京剧是一种综合艺术,有唱、念、做、打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其中最基本的是诗歌、音乐、舞蹈3种因素,体现了京剧的综合性;所有这些综合的艺术手段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创造舞台形象、表现剧情内容服务的,这体现了京剧的戏剧性,具体体现为:音乐人物性格化、行当化和戏剧情节化;京剧与各地的民歌、歌舞、器乐、曲艺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京剧演唱又是相当专业化的,必须由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和专业技能的人才能表演,这体现京剧的民间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特点。) 4、4、启发学生:“你们还想了解有关京剧更多的内容吗?还想了解京剧的那些方面的内容?” 5、5、学生之间提问、交流,确定研究专题(京剧发展

音乐与戏曲

音乐与戏曲 一、音乐 分为声乐和器乐 (一)乐器 1、分类 (1)传统分法(依据:材制) 八音分类:金、石、丝、竹、匏、土、革、木(钟)(磬)(弦)(笛,萧,觱篥)(竽,笙)(埙)(鼓)(敔)(2)现代(逻辑)分类法:(依据:振动和演奏方式) 体鸣乐器:梆子等 膜鸣乐器:军鼓、手鼓等 气鸣乐器:箫、笛、唢呐、埙、小号等 弦鸣乐器: 擦奏弦鸣乐器:小提琴、二胡、马头琴等 拨(弹)奏弦鸣乐器:琵琶、吉他、古筝、三弦等 击奏弦鸣乐器:扬琴、钢琴等 电鸣乐器:电吉他、电子琴等 2.我国传统乐器 (1)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 通常以桐木为主 相关典故及人物:俞伯牙、钟子期;嵇康 代表曲目:《广陵散》《高山流水》《阳关三叠》等 (2)琵琶(唐朝为鼎盛时期) 代表曲目:《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 (3)古筝 代表曲目:《渔舟唱晚》《高山流水》《林冲夜奔》《汉宫秋月》等(4)阮 相关人物:阮咸 (5)马头琴——蒙古族 (6)冬不拉——哈萨克族 (7)达卜——维吾尔族 (8)葫芦丝——傣族 (9)朝鲜长鼓——朝鲜族 (10)扎木聂——藏族

3.部分西洋乐器 (二)部分专业术语 1.节拍 2.音阶 五音:宫、商、角、徵、羽 3.调式 4.旋律:变奏 5.乐曲 圆舞曲、交响曲、进行曲、夜曲等 (三)音乐作品(考法:作品与作者对应,作品创作时间的分类,时间排序) 1.我国近代著名红歌 ◆抗战时期 《义勇军进行曲》——田汉、聂耳(1935) 《游击队之歌》——贺绿汀(1937) 《黄河大合唱》——光未然、冼星海(1939) 《东方红》——1943 年 ◆建国以后 《歌唱祖国》(1950年) 《我们走在大路上》(1963年) 《在希望的田野上》(1978年) 《春天的故事》(1992年)

浅析闽南民间舞蹈的多源性特征——以闽南拍胸舞为例

浅析闽南民间舞蹈的多源性特征——以闽南拍胸舞为例 注:源指多种起源【摘要】闽南民间舞蹈这本身是个宏观性很强的概念。然而,本文将论述的侧重点放在了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拍胸舞”上。通过细化解析拍胸舞——其起源、其形式特色、其所受影响等等。力求层次分明,语言具有感染力。让阅读者从中切实感悟到闽南文化巨大的独特魅力以及闽南民间舞蹈的多源性特征。【关键词】闽南拍胸舞、民间舞蹈、多源性特征

目录 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闽南民间舞蹈源于闽越文化.......................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拍胸舞(地区)..............................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闽南民间舞蹈................................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闽南民间舞蹈与中原文化的渊源...................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拍胸舞(打七响)............................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闽南民间舞蹈................................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闽南民间舞蹈与海洋文化的关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拍胸舞(文化蕴意)..........................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闽南民间舞蹈................................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闽南民间舞蹈受宗教习俗的影响...................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拍胸舞(形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闽南民间舞蹈................................ 错误!未定义书签。结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致谢词.............................................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资料 中国戏曲是在民间艺术的土壤里发芽生根的。歌舞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因素,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据《书经·舜典》记载,我们的祖先在庆贺打猎收获时,会披着各种兽皮在用石器相互击打出的节奏中跳着、唱着,欢庆胜利的成果。到了春秋时代,歌舞成了欢庆丰收、庆贺战争胜利、祭祀神灵、驱魔禳疫等民俗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戏曲艺术的另一个源头是装扮表演。《史记·滑稽列传》中优孟模仿孙叔敖的表演,可以看做一个宫廷讽刺喜剧。从《北史·柳彧》的记载和新疆唐墓出土的歌舞戏《踏摇娘》泥塑看,除具备以歌舞演故事的特点外,在化装方面亦采用了面具、假扮等艺术手段。 戏曲艺术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武术。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角抵戏到了汉代时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带有戏剧色彩,如《西京杂记》所记载的角抵戏《东海黄公》、《黄帝战蚩尤》。 戏曲形成的最初形式是杂剧。所谓杂,有将各种技艺杂合在一起的意思。宋杂剧代表剧目之一《目连救母》,就是一个脱胎于民俗活动的节目。当时北宋都城开封的艺术家们以佛经中目连救母的劝善故事为纽带,将民间的说唱、装扮、武术、杂技等表演艺术结合在一起,在中元节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此后,七夕至中元节举办盂兰盆会,演目连戏成

了各地的一种传统习俗。 戏曲形成后,伴随着各种民俗演出逐步成熟和发展起来,产生了300多个剧种和数以万计的剧目。民俗为戏曲艺术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时戏曲艺术又为民俗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1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2、繁荣 12世纪中叶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宋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3、延展 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4、鼎盛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如穆桂

泉州市首届闽南(民俗)知识竞赛题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泉州市首届闽南(民俗)知识竞赛题 一、填空题(共40分) 1、典型的泉州传统民居是官式大厝,也称“皇宫起”。 2、洋楼是沿海侨乡一种中西合壁式民居,俗称番仔楼,以晋江石狮一带为典型。 3、泉州人喜欢饮乌龙茶,泉州又是福建省乌龙茶的主要产地之一,其中以安溪铁观音最为出名,弛誉中外。 4、泉州是著名侨乡。华侨出洋前,须先到公妈厅焚香拜祖辞行,以示尊宗法祖,并祈求祖宗神灵庇佑安全渡洋,在侨居地兴旺发达,俗称““拜公妈””。 5、华侨返归故里,亲友们都闻讯赶来看望,并送鸡、蛋、面线、美酒、猪脚等礼品,甚至设宴为其接风洗尘,俗称“脱草鞋”。 6、本地人习惯把前往南洋谋生称做“过番”,旅居南洋一带的华侨则被称为“番客”。 7、郑和为伊斯兰教徒,在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第五次下西洋时,到泉州圣墓行香,祈求灵圣庇佑。 8、元宵节的节日活动,有舞龙舞狮、踩高跷、放焰火、玩花船等等,但把元宵节的节日气氛推向高潮的是“闹花灯”。 9、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泉州人习惯称为“五月节”。 10、泉州民间把农历七月初七这天界定为七娘妈的诞辰,这天要举行庆祝活动,俗称做七娘妈生。 11、闽南七夕,家家户户用糯米制作“糖果”,每粒直径一公分左右,用手指捏压使之两面向内略凹,好似人面上的笑靥(俗称“酒窟”),意思是祝愿织女在与牛郎相会时笑容满面,甜甜蜜蜜。 12、冬至应节食品,各地不一,北方吃混沌,西北一带多吃饺子,江浙一带吃汤圆和麻糍。泉州人则吃“冬节丸”。节日前夕,家家户户要“搓丸”,有红、白两色。

完整版中国戏曲音乐

概论部分 1. 戏曲音乐包括唱腔、器乐,其主体部分是唱腔,分独唱、对唱两个部分。 2. 戏曲乐队的核心组织称“文武场” 。 文场乐器:京胡、二胡、板胡、高胡、月琴等。 武场乐器:三弦、扬琴、笛子(北方:梆笛;南方:曲笛) 、琵琶 大锣、小锣、铙、钹、梆子、堂鼓、南梆子(卜鱼) 3. 戏曲音乐分类:四大声腔——昆、皮、高、梆。 对应剧种:昆腔:昆曲。昆腔亦称昆山腔。 皮黄腔:京剧、川剧、粤剧、桂 剧。 高腔:川剧、湘剧、赣剧。 梆子腔:河南梆子、秦腔、豫剧、 晋剧。 4. 戏曲音乐的节拍称为板式,即:板眼形式。 三眼板类(四拍子) :慢板。 一眼板类(二拍子) :原板、二六板。 有板无眼类(一拍子) :流水板、快板。 散板类(节拍自由) :散板、摇板。 昆曲 昆曲:用昆腔来演唱的单声腔剧种,属于曲牌体戏曲。 2001 年获“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称号。 1. 昆曲角色行当:生、旦、净、末、丑。 2. 经典剧目: (1)汤显祖《牡丹亭》 (2)孔尚任《桃花扇》 (3)洪昇《长生殿》, 3. 昆腔中的南曲和北曲 南曲:柔和、细腻,常用五声音阶,级进为主,演唱形式灵活多变,独唱、齐唱、同 唱、合唱,独唱接齐唱等。 北曲:豪放、慷慨,常用七声音阶,跳进为主,演唱形式多为独唱。 4. 主奏乐器:曲笛及管弦 打击乐器:琵琶、箫、三弦、唢呐、鼓板、堂鼓、云 锣、小锣、钹。 5. 曲牌板式: 赠板:昆腔特有的一种特慢板式,南曲中常见。 散板、干板 ( 1/4 拍)、一眼板( 2/4)、三眼板( 4/4) 6. 主要演员:张继青,代表作《牡丹亭》 中国戏 音乐 1) 2) 3) 4) ,主要人物:杜丽娘,柳梦梅 ,主要人物:侯方域,李香君 主要人物:唐明皇(唐玄宗) ,杨玉环(杨贵妃)

我国戏曲音乐的萌芽与发展教程文件

我国戏曲音乐的萌芽 与发展

我国戏曲音乐的萌芽与发展 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 萌芽状态的戏曲始于先秦时期。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从《诗经》中有关祭祀的舞乐和《楚辞·九歌》来看,它们歌舞的内容主要是对于祖先或神灵的祝颂,但有些也包含了萌芽状态的戏剧因素。到春秋、战国之际,在专司祭祀的巫觋以外,又产生了专门供人娱乐的俳优。俳优虽然只是以滑稽的语言行动来替宫廷贵族制造笑料;然而他们的出现也有利于戏曲艺术中喜剧因素的积累。 西汉统一帝国建立后,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开始盛行,它广泛地汇集了民间的表演艺术,并且接受了西域文化的影响,其中包括《东海黄公》一类的戏剧性故事的演出。汉乐府吸收的“燕赵之讴,秦楚之风”,以及汉魏以来在民间流行的平调、清调、杂舞、杂曲,也都辗转流传,给唐宋以来组成戏曲艺术的歌舞、音乐以影响。

在南北朝对立时期,由于北朝的社会矛盾更复杂,也更尖锐,出现了“拨头”、“代面”、“踏摇娘”、“参军”等具有一定故事内容和战斗意义的表演艺术形式,在唐代继续流行,并有所发展。这些都体现了表演艺术的逐步成熟,为我国戏曲的形成准备了良好的条件。“燕乐”集中了隋唐时期民间和外来乐曲的成就,完成了中国音乐声律的大转变,宋元戏曲的乐调主要是按照燕乐的宫调来分配的。 唐代是中国戏曲的形成阶段,此时的戏曲主要以歌舞戏和参军戏为代表,且音乐歌曲的形式已经较为完整,如大曲,已经有散板、慢板、中板而转为快板,这是现代的所谓变奏。故歌曲既兴,于是戏曲的雏形便形成了。中唐以后,伴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中开始出现集中的游艺场所,如首都长安的慈恩、青龙、荐福、永寿等大寺院。与此同时,变文、市人小说、以及文人传奇小说的产生和流行,为后来的戏曲提供了丰富的题材,诗歌的声律和叙事诗的成熟给了戏曲决定性影响。唐代舞蹈有“软舞”、“健舞”之分,而且产生《樊哙排君难》一类故事性相当强的演出,对后来杂剧的表演艺术有直接的影响。音乐舞蹈的昌盛,为戏曲提供了最雄厚的表演、唱腔的基础。教坊梨园的专业性研究,正规化训练,提高了艺人们的艺术水平,使歌舞戏剧化历程加快,产生了一批用歌舞演故事的戏曲剧目。梨园科步严谨细腻、优雅动人,风格独具。其歌舞分有女弟子队舞与男孩之小儿队舞,所用乐曲以横笛定调,音调高出《清乐》本调二律,高亢亮丽,利于儿童细稚嗓音;《清乐法曲》则是洞箫定调高,温婉悠扬,适宜成熟之韵情表达,其遗制犹存于今之南音音乐与梨园戏曲规范之中。五代时期的优戏演出继承了唐代传统,尽管它的形态还不够完善,用成熟戏曲来衡量,它的音乐结构尚未发展到程式化的阶段,表演的行当化也

我心中的闽南文化1

1103000612 郑佳佳政法6班 闽南旅之文化印象 黑沉沉的天就像要崩塌下来,大雨疯狂地从天而降,淹没了州衙前对联的脸庞。“八闽名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邦”。它是被时代的视野逐步忽视的弃儿,但附丽于其中的历史和文化,是绝对不会消失的。这跨越千年的广袤时空,这日渐模糊的沧桑笔迹,印证着以历史名城泉州、厦门、漳州为代表的闽南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历史的卷轴在簇新的时间映射下展现它神秘的姿容:自战国,越族入闽,闽越的生命线开始交织在一起;到了汉代,闽越文化开始有了稚嫩的雏形;至魏晋唐宋,汉人大规模南迁,中原文化给闽南地区注入了生命与活力;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崛起,中外文化的冲击和交流,拉开了闽南文化的新篇章。承续历史,继往开来,海陆文化的兼收并蓄,扬长避短,共同造就了今日独具特色的闽南文化。 茶文化 安溪县的朴实人民崇尚这样的说法:“早上喝碗铁观音,不用医生开药方;晚上喝碗铁观音,一天劳累全扫光;三天连喝铁观音,鸡鸭鱼肉也不香”。或许,茶并没有传颂的那么万能功效,但饮茶的的确确是闽南人生活中的一大享受,“抽啦叭烟,听南音乐,泡功夫茶,其乐无穷。”由于对茶的情有独钟,闽南人民热情好客,入门就泡茶,渐渐形成了一种习惯和文化,而这种茶文化的精髓,就是“和”,闽南人民在这片土地上长期和睦相处,亲如兄弟,收敛奢欲,振作向上,其乐融融。 闽南歌曲文化 安静祥和的漳州,留给了我们一笔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华安、平和的山歌,沙建潭口的亘家渔歌,漳浦、云霄的龙舟古调,韶安的洗佛歌,海城东园的翁姨调,和尚道士的念咒调,以及走唱盲艺人的杂念仔,都是闽南歌曲最原生态最根本的发展形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文化。随着大陆足迹的迈向台湾,闽南歌曲开始了它的辉煌,传遍全国,走出国外。虽然它不如粤语歌曲来的广泛传唱,但是在闽南人心中,它有着不可动摇的无可替代的地位,成为闽南人们永不倒的光辉旗帜和精神支柱。无论我们的闽南游子在多远的地方为生活努力拼搏滚爬,都会用《爱拼才会赢》来激励自己;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一首《浪子的心情》,又如何不让他们热泪盈眶;梦醒之后的现实和无奈,也打倒不了坚强的人民,擦干眼泪,笑对人生,《欢喜就好》。 闽南信仰文化 每逢祈求丰收、保佑的节日,就是民间宗教信仰和风俗活动最盛行的时候。除了闻名海内外的妈祖庙,泉州敬奉广泽尊王饿“凤山寺”,安溪著名祭拜清水祖师的“清水岩”,龙海广为推崇的“保生大帝祠”,东山岛的“关帝庙”等就迎接来无数的善男信女前来烧香祭祀,虔诚祈祷。据统计,民间信仰之繁盛,中国再也没有任何一个地区可以与闽南区域相比拟的。无论是酬天敬地,还是祭祀祖先,烧香点烛,杀鸡蒸粿,大宴宾客,都已成为闽南人民共同的风俗和传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闽南人民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发展。

《中国戏曲音乐》基础知识试卷

《中国戏曲音乐》考试试卷 基础知识笔试部分 注意事项: 1. 考生应首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身份证号码等用钢笔、圆珠笔等写在试卷册的相应位置上。 2. 考生应按要求在试卷上作答。如果不按标准要求进行填涂或在其他地方作答,则均属作答无效。 3. 本试卷册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4. 考试结束时,考生务必将本卷交给监考人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 1、增板 2、锣鼓经 3、花音、苦音 4、川剧 5、粤剧六大行当 6、三打七唱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 填入括号中。每小题 1分,共 20 分) 1、戏曲音乐的记谱法为( ) A 、工尺谱 B 、尺谱 C 、标记谱 D 、简谱 2、剧种音乐主要是指一个剧中采用的( ) A 、戏曲音乐 B 、器乐音乐 C 、唱腔音乐 D 、伴奏音乐 3、“三眼板”以( )拍记谱 A 、2/4 B 、1/4 C 、3/4 D 、4/4 4、下列哪个属于有板无眼类( )、 A 、慢板 B 、流水板 C 、散板 D 、摇板 5、下列哪项剧目,作者以及主要人物是正确的:( ) A 、孔尚任 《三滴血》 关羽 B 、汤显祖 《牡丹亭》 柳梦梅 李香君 C 、洪昇 《长生殿》 唐明皇 杨玉环 D 、孟广禄 《桃花扇》 侯方域 6、下列那组人物是后四大须生( ) A 、余叔岩 谭福英 马连良 杨宝森 B 、言菊朋 谭福英 余叔岩 杨宝森 C 、奚啸伯 谭福英 马连良 杨宝森 D 、余叔岩 奚啸伯 谭福英 马连良 7、下列哪个曲目是著名演员张继青的代表作( ) A 、《牡丹亭》 B 、《长生殿》 C 、《花木兰》 D 、《桃花扇》 8、下列哪个曲目是胡琴曲牌( ) A 、《朝天子》 B 、《山坡羊》 C 、《将军令》 D 、《小开门》 9、下列哪位著名演员扮演的角色是老生:( ) A 、宋长荣 B 、孟广禄 C 、袁世海 D 、马连良 10、下列哪位演员是豫剧五大名旦之一,人称“洛阳牡丹”:( ) A 、牛的草 B 、新凤霞 C 、马金凤 D 、张继青 11、下列哪个是秦腔的主奏乐器( ) A 、笛子 B 、板胡 C 、二胡 D 、锣 12、川剧中是以哪个乐器作为指挥( ) A 、堂鼓 B 、小鼓 C 、大钹 D 、锣 13、下列哪位是豫剧的代表演员 ---------------------------------------- 密 ---------------------------------------------------------封 --------------------------------------------线 ----------------------------------------------------- 考 号: 单 位: 姓 名: 身份证号:

戏曲与流行音乐的结合

戏曲与流行音乐的结合 《音乐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中国的民族文化多彩纷呈,历史悠久。在众多的民族文化种类中,戏曲艺术作为一朵奇葩独树一帜,它那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色彩斑斓的舞台服饰、自具韵味的流派唱腔,无不充满着神奇的魅力。不过当前戏曲有着“戏院门前车马少,场内座位空席多”的不景气现象,港台流行歌曲、摇滚乐等快餐文化正以强大之势持续冲击着我们传统的戏曲艺术。振兴戏曲,弘扬民族艺术的口号提出来已经十几年了,虽然我们也做了大量工作,但戏曲衰退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究其原因,有戏曲本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其他文化冲击的原因。所以,要振兴戏曲,继承和发扬这个民族瑰宝,使戏曲艺术代代流传,不但需要好的表演者,更需要大量观众。“振兴戏曲从娃娃抓起”,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进学生对戏曲艺术的了解与喜爱。那么,如何让学生了解、接受并喜爱上我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呢?下面是我的一点感想。 一、用戏歌架起流行音乐与戏曲音乐的桥梁 现在的孩子绝大部分都喜欢唱歌,特别是喜欢唱流行歌曲,因为流行歌曲节奏轻快,简单易学。在他们眼里,戏曲咿咿呀呀慢慢吞吞、复杂难懂,早就是过时的东西,根本跟不上时代潮流,跟不上日新月异的现代音乐,因而对戏曲也就知之甚少、不感兴趣。 戏歌是一种新兴的音乐体裁,是戏曲这种传统而古老的艺术形式与当代流行因素结合的产物。戏中有歌、歌中有戏,但究其根本它不是戏而是歌,所以孩子们喜欢接受,乐于接受。也正因为绝大部分戏歌又是以流行歌曲为主要旋律的,唱起来琅琅上口,甚至有些戏歌是歌星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学生容易接受容易学唱,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又因为戏歌里融入了戏曲的元素,使得歌曲别有一番滋味,让学生在听着唱着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戏曲艺术的熏陶,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共鸣,从而培养他们逐渐喜欢戏曲、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用戏歌作为切入点,让学生从戏歌的欣赏与学唱开始,逐渐培养他们对戏曲的兴趣,用戏歌架起流行音乐与戏曲音乐的桥梁。 我们主要流行的戏曲剧种是川剧,我在课前收集了大量的戏歌,根据地区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中向学生介绍了四类戏歌,分别是融合了京剧、越剧、黄梅戏、等戏曲元素的戏歌,现在流行的戏歌,有如《苏三说》(陶喆),,《中国功夫》(屠洪纲),《龙拳》(周杰伦),《唱脸谱》(谢津),《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零点乐队),《对花》(吴琼),《新贵妃醉酒》(李玉刚)……在聆听和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戏歌众多的表现形式:它们有的直接在歌曲中穿插戏曲旋律,有的是把戏曲音乐融入到歌曲旋律中,有的是使用了戏曲的锣鼓伴奏,有的是旋律没变,仅仅改变了唱法,还有的则把戏曲作为引子和背景音乐来表现……通过听、唱、动、说、看,通过讨论分析和比较,让学生感受了丰富多彩的戏曲和它们各自的表现形式,既有传统的音乐元素又充满了时代气息。而同学们熟悉喜爱的陶喆、王力宏、周杰伦等歌手都自觉地将戏曲元素融合在歌曲中,也足以证明传统戏曲的魅力!使学生倍感亲切!因而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热爱戏曲艺术,热爱祖国民族音乐的情感。 二、使用传统艺人口传心授的方式教唱戏曲唱段 音乐课堂上,学习歌曲一般都采用先唱谱后唱词,或先唱词后唱谱的方式,但总的来说都离不开乐谱,且完全按乐谱学习,“唯谱是从”。而在中国戏曲界,艺人们习惯使用“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当师傅“口传”时,他已经把多年对于这段唱腔的感悟、体验,以及风格的把握和只能“意会”的经验完全融入在其中,让徒弟们心领神会,达到“心传”的目的。 在我们的教材中要求学生学唱几段戏曲唱腔,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演唱活动了解、感受戏曲音乐的韵味,体验剧中人物的内心思想和感情,在戏曲课程中使用传统教唱的方式,则 大大提升了学习的效率,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戏曲魅力所在。每次上戏曲课时,学生常常 对异于普通话的吐字、长长的拖腔犯难,特别是长长的拖腔速度缓慢、节奏迟缓、旋律起伏大,很难把握,也很难学会。针对这个问题,我在教学中采用教师范唱一句,学生学唱一句的方法,适当加入动作的配合和鼓点的敲击,边唱边做、边演边敲。在教唱《苏三起解》时,提示学生注意装饰音的使用,以及最后的耍腔。一句句模仿,一句句细品,一句句体会,学生逐步进入角色,开始慢慢品味唱腔的韵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