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李白《渡荆门送别》诗词赏析

李白《渡荆门送别》诗词赏析

李白《渡荆门送别》诗词赏析
李白《渡荆门送别》诗词赏析

李白《渡荆门送别》诗词赏析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的青少年时期,在蜀中即今四川读书、任侠。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秋,他23岁,为追求功业,实现“大丈夫”的“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见其《上安州裴长史书》),出蜀沿长江三峡东下。在舟出三峡、初入今湖北江汉平原时,创作了这首精彩的五言律诗。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送别,一般是送他人别去。诗中无此内容,故明清以来有一些学者认为诗题中的“送别”二字是衍文,可删。

首联交代自己所到之地,所向之地,叙事简洁明快。从,至、向。楚国,江汉平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楚国的腹地,故称。

颔联勾勒所到、所向之地的地理形势:三峡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消失殆尽,长江进入广阔的大地尽性奔流。刚从曲折漫长而险狭逼仄的三峡出来,诗人的视野豁然开朗,精神也为之一振。大笔擘窠,气象不凡。明胡应麟《诗薮》以为杜甫《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二句“骨力过之”。其实,李白这两句有冲口而出之妙,杜甫那两句有锻造锤炼之工,殊途同归,不分轩轾。

颈联宕开一笔,视线由“地”而上升至“天”:明月冉冉西倾,仿佛天上明镜在飞行;云气渐生渐漫衍,仿佛幻出了海市蜃楼。扁舟一叶,漂流在平野大荒,不免孤独而寂寞;而今由云、月联想出楼、镜等与人类社会生活相关的意象,便有未尝远离人群的感觉。故此二句的好处,不仅在造境的优美,还含蕴着人类与自然的亲切。

尾联收笔回归地面,再次写到长江。由于有了上一联“镜”“楼”二字的铺垫,这里的江水,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之物,而成了自然与人关系的纽带。古人认为长江的上源是蜀中的岷江,诗人的故乡在蜀中,此番远游又是从蜀中沿江东下,故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将江水拟人化,怜爱它不远万里,一路送行。实际上,这也是诗人在渐行渐远之际,怀念故乡思绪的一种委婉含蓄的表

达。

全诗不用典故,不施藻采,纯用洗练流畅而平易近人的语言来叙事,写景,抒情,达到了很高的审美境界,包含着浓郁的诗味。

渡荆门送别赏析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3)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山随平野尽”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试作简要赏析。 (4)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考点】EI:送别离别诗. 【分析】本诗是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首联叙事交代这次出游,颔联、颈联写景,写出在船上看到的景象,尾联抒情抒发了思乡之情。做题时要读懂诗文,仔细体会诗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 【解答】(1)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解答时只需理解诗歌的内容。本诗首联叙事、颈联颔联写景、尾联抒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意思是: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所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最后一句。 (2)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赏析,解答时可多角度、多方面考虑,如诗句描绘的画面、经典字的赏析、借景抒情的方式。“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意思是: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可从诗句描绘的画面加以赏析: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也可从炼字角度考虑:如:“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本句还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开阔的景象抒发出游的喜悦。(3)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所谓

古代诗歌赏析李白《渡荆门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他由水路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次游历。 B.颔联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C.颔颈两联,把触目所及的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颈联两句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D.诗题中的“送别”点明送别朋友,但整首诗形象奇伟,境界高远,风格雄健,一扫送别诗常见的离情别绪。 16.请赏析尾联的妙处。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石钟山记》中,苏轼反对不经过亲身实践而凭主观臆断去猜测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主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听取好的意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对比手法,写出物是人非、人生无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15.D项,“一扫送别诗常见的离情别绪”错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本诗更多是诗人送别故乡,表达了李白的思乡之情 16.使用拟人手法,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从对面写来,想象奇特,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17.(1)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3)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渡荆门送别诗词赏析暨中考试题汇编(最新版)

《渡荆门送别》诗词赏析中考试题汇编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思想内容】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 【名句赏析】第二句描绘了一幅画面: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五年中考】 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4分)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①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②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答案】 (4分)①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能清楚地描绘景象,语言通顺得2分) ②“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1分) 8.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刺绣的目的: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 C.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D.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答案】C(C项第一幅画应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画应是“天边云霞图”。) (一)阅读古诗《渡荆门送别》,完成1-2题。(4分)

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

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渡荆门送别阅 读答案 品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然后答题。阅读答案 品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然后答题。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达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________”。 (2)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

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阅读答案:答案:1.怜;2.A; 解析: (1)1分 (2)2分 《渡荆门送别》《送严士元》比较阅读答案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21—22题。渡荆门送别①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送严士元②刘长卿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君去若逢相识问,春袍③今已误儒生。①此诗是李白25岁初次出蜀远渡荆门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湖北。②严士元是

吴人,曾任员外郎。两人在苏州偶遇后,严要赴湖南,故刘长卿写诗赠别。③青袍,唐代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颜色。21.两首诗题目中都有“送”字,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 22.两诗中的颔联都是写景名句,但意境各异。请根据提示,完成赏析。李诗“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写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地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出一派寥廓的景象,蕴藏着诗人到楚地游览时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蓬勃的朝气。刘诗 。参考答案:转载请注明:“书村网”21. 李诗主要表达思乡之情。刘诗既表达了与友人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又写出了诗人对仕途失意的不满。22.答案:刘诗“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写出了毛

《古典诗词鉴赏》期末复习

《古典诗词鉴赏》期末复习 考核重点 教材各章节概述 先秦诗歌概述 《诗经》概况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成于春秋时代,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在先秦时代,称作“诗”或“诗三百”,西汉初年始尊为《诗经》。 《诗经》分类 ?根据音乐性质的不同,作品可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也称国风,即土风,指带有诸候各国地方色彩的乐歌,即各地区的乐调。十五国风160 篇。艺术性比较高,是《诗经》的精华部分。 ?雅,是正的意思,即正声。包括大雅、小雅两部分。诗歌内容多与时政有关。 ?颂,王室宗庙祭祀用的舞曲歌辞。分周、鲁、商三颂。 《诗经》艺术手法 ?赋、比、兴是前人根据《诗经》作品概括出的三种表现手法,它们和风、雅、颂一起,合称为《诗经》六义。 ?赋,就是铺阵直叙;比,以彼物比此物,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是触物兴词。赋、比、兴三种手法,往往交相使用。 《诗经》的语言形式 ?四言为主的句式。四言诗的特点是,节奏鲜明而迫促。通篇如是,会有呆板单调的感觉。 ?重章叠句、叠字。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能使节奏舒卷徐缓,读来回环往复,利于抒情和增强音乐性,并补四言节奏迫促之局限。 《诗经》代表作品 ?《关雎》 ?《蒹葭》 ?《氓》 楚辞概况 ?战国后期,楚国出现了我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屈原,他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就是后世所说的“楚辞”。楚辞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句子长短不一,句式灵活,多用兮字。 屈原 ?屈原,名平,出身于楚国的贵族家庭,受过很好的文化教养,有很高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才能。青壮年时很受楚怀王的信任。但他后来被谗见疏,不被怀王信任了,以后又被流放,虽后被召回,但不久又被放逐,直到公元前278年五月五日投汩罗江而死。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九歌》。 ?“风”“骚”并举:国风;离骚。 《古诗十九首》 ?情感类型: ?宦游失意士子的悲哀; ?与士子远游相对应地是妻子困守家园,思妇的伤别念远; ?对年命短暂的悲哀,忧生惧死的情绪。 建安文学 ?汉献帝最后的一个年号“建安”,当时实际掌握政权的是曹操,建安年代及在这稍前和稍后一段时期内的文学,一般统称为“建安文学”。“文学的自觉时代”。

古诗渡荆门送别翻译赏析

古诗渡荆门送别翻译赏析 《渡荆门送别》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是唐朝文学家李白所著。其全文古诗如下: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前言】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注释】 1荆门: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 2远:远自。 3楚国: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4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5江:大河。大荒:广阔无垠的原野。

6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下来。 7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8仍:频频。 9万里:喻行程之远。 【翻译】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赏析】 《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是诗仙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李白在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此次李白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

古代诗歌赏析李白《赠新平少年》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赠新平少年 李白 韩信在淮阴,少年相欺凌。 屈体若无骨,壮心有所凭。 一遭龙颜君,啸咤从此兴。 千金答漂母,万古共嗟称。 而我竟何为?寒苦坐相仍。 长风入短袂,两手如怀冰。 故友不相恤,新交宁见矜? 摧残槛中虎,羁绁鞴上鹰。 何时腾风云,搏击申所能? 注:李白天宝三年(744)在安州(今湖北安陆县)写了《上安州裴长史书》及此诗,他蒙冤上书自白,并恳求裴长史引荐。但裴氏听信流言,拒绝了他的要求。李白遂决意西入长安寻求出路。 15.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前八句借韩信事自喻,自认为有韩信那样的辅国才智,同时也是自比眼前的遭遇有 如韩信未遇汉王前在淮阴的处境。 B. 后十句由咏史转入言志,“长风入短袂,两手如怀冰。”表明自己处境困顿,但仍 怀高洁之志。 C. 最后四句以猛虎、雄鹰自比,说明自己目前的处境,有如被囚的猛虎,任人“摧残”; 有如被缚的雄鹰,不能展翅腾越,搏击长空之志无法实现。 D. 本诗咏史言志,赋物抒情,表达了作者希望摆脱目前困境,一展雄才的内心情感。 16.本诗选取了韩信的哪些事迹?请简要概括(不超过20字)。(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中“▲,▲”两句描绘春天的景致,也与自己落寞的情怀构成对照,正所谓“春愁隔夜生”。 (2)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中“▲,▲”两句写出了水天辉映、星月晶莹的美景。 (3)秦观的《鹊桥仙》中“▲,▲”两句,写出了恋人相聚时的情意缠绵和相会的时光美好短暂。 (4)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两句形神兼备,描摹了箜篌乐声清脆悲

古典诗词赏析:李白《秋风词》赏析

古典诗词赏析:李白《秋风词》赏析 秋风词 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译文】 秋风凌清,秋月明朗。风中的落叶时聚时散,寒鸦本已栖息,又被明月惊起。朋又盼着相见,却不知在何日,这个时节,这样的夜晚,相思梦难成。 走入相思之门,知道相思之苦,永远的相思永远的回忆,短暂的相思却也无止境,早知相思如此的在心中牵绊,不如当初就不要相识。 【注释】 落叶聚还(hun)散:写落叶在风中时而聚集时而扬散的情景。 寒鸦:《本草纲目》:慈鸟,北人谓之寒鸦,以冬日尤盛。 绊(bn):牵绊,牵扯,牵挂。 【创作背景】 这是一篇言情之作。根据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此诗当作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前人也有认为此诗是早于李白的郑世翼所作,但反对者多。严羽的《沧浪诗话》中的诗体一章说道:有三五七言。自注云:自三言而终以七言,隋世郑世翼有此诗:‘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郭绍虞先生校释曰:沧浪所谓郑世翼有三五七言,不知何据。案《诗人玉屑》无‘秋风清’以下各句,以从《玉屑》为是。‘秋风清’云云,见《李太白集》,当是李作。 【鉴赏】 此诗写在深秋的夜晚,诗人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也许在此时诗人正在思念一个旧时的恋人, 此情此景,不禁让诗人悲伤和无奈。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 加上诗人的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的凄婉动人。 此诗的体式许多人认为很像一首小词,具有明显的音乐特性。赵翼的《陔余丛考》卷二十三云:三五七言诗起于李太白:‘秋风清,秋月明。……’此其滥觞也。刘长卿《送陆澧》诗云:‘新安路,人来去。早潮复晚潮,明日知何处?潮水无情亦解归,自怜长在新安住。’宋寇莱公《江南春》诗云:‘波渺渺,柳依依。孤林芳草远,斜日沓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指出了它和江南春词牌的渊源关系。南宋邓深曾依此调式填写词作,名为秋风清。清人还把李白这首诗当作是一首创调词而收入《钦定词谱》,云:本三五七言诗,后人采入词中。 此诗只题作三五七言而不言及诗歌内容主题,可知诗人的创作意图本是偏重作品的形式特征,即只要满足全篇两句三言、两句五言、两句七言的体式要求就能成诗了。可以说,诗题中已经包含了明确的诗体形式内涵。严羽的《沧浪诗话》中的诗体一章就说道:有三五七言。自注云:自三言而终以七言,隋世郑世翼有此诗:‘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郭绍虞先生校释曰:沧浪所谓郑世翼有三

2019届人教版 古典诗词鉴赏 单元测试 (9)

2019届人教版古典诗词鉴赏单元测试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赠李白① 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②愧葛洪③。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注】①天宝四载(745年),李白被唐玄宗逐出宫廷后的第二年,与杜甫同游齐赵。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了这首赠诗。②丹砂,即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李白好神仙之学,曾入道炼丹。③葛洪,东晋著名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用借代手法,以随风飘荡的蓬草,来表现李杜二人相偕漫游、无所归宿的处境。 B.首句还表达了惺惺相惜之意,杜甫在为李白鸣不平的同时,也透露出自伤的情绪。 C.“愧”字照应了“未就”,说李白愧对葛洪,暗示了李白在炼丹学道方面的失败。 D.作者用“葛洪”的典故对李白提出勉励,希望他能隐居求道、忘怀世事得失。 E.此诗简洁、概括,遗貌取神,饱含了诗人对朋友的同情、赞赏和规劝等复杂情感。2.这首诗中塑造的李白形象与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塑造的自我形象有何相同之处? 请结合两诗作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①,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解闷十二首?其六

杜甫 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即今耆旧②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 注:①中圣:古时嗜酒的人把清酒叫作圣人,浊酒叫作贤人。中圣即喝醉了。②耆旧:年高而有声望的人。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李诗首联即点题,“吾爱”二字,亲切挚恳,言由心出,一片真情掩蔽全篇,“爱” 字是贯穿全诗的抒情线索。 B.孟浩然的《夜归鹿门山歌》中“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两句,堪称李诗“白首卧松云”一句的生动注解。 C.从体裁来看,两首诗分别是律诗和绝句:从情感来看,两首诗都表达诗人对孟浩然的仰慕和思念之情。 D.两位伟大诗人不约而同都用了“清”字来概括孟浩然诗歌“清新自然”的风格,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E.两首诗都给予了孟浩然以高度评价,一代诗仙和一代诗圣都为孟浩然作诗,可见作为与王维齐名的盛唐诗人,孟浩然实至名归。 4.孟浩然是一个怎样的人?根据以上两首诗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重悼师芳 王闿运① 初月无端入玉棂,露痕如白又如青。 不成眉样②依明镜,遥想啼痕染素馨③。 自是长愁甘解脱,未应多慧语娉婷。 文姬死后知音少,吟尽伤心只自听。 【注释】①王闿运:晚清经学家、文学家。师芳:作者四女,婚姻不幸,嫁后早亡。②不成眉样:指年龄尚小。③馨:此处指作为饰物的花。

李白《渡荆门送别》诗歌鉴赏

李白《渡荆门送别》诗歌鉴赏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 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 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 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 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 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 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 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 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 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

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 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 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 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 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 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 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 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 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 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 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 切地写了出来。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 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

渡荆门送别鉴赏及练习有答案

11、渡荆门送别 【文学常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山河惊,诗成鬼神泣。”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中心思想】 《渡荆门送别》全诗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象瑰丽,风格雄健,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原诗】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原诗注释译文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远】远自。【楚 国】楚地,今湖北、 湖南一带,春秋、战 国时属楚国境域。 在荆门之外的西 蜀沿江东下,我来到 那古时楚国之地游 历。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平野】平坦广 阔的原野。【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 田野。 重山随着荒野出 现渐渐逝尽,长江流 进了广阔无际的原 野。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下飞天镜】 明月映入江水,如同 飞下的天镜。下:移 下,下来。【海楼】海市 蜃楼,这里形容江上 云霞的美丽景象。 月影倒映江中像 是飞来天镜,云彩变 幻无穷结成海市蜃 楼。 【仍】【怜】故乡【仍】依然。【怜】我依然怜爱这来

水,【万里】送行舟。爱。【万里】喻行程之 远。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古典诗词鉴赏:李白《早春寄王汉阳》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李白《早春寄王汉阳》赏析早春寄王汉阳 李白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昨夜东风入武阳,陌头杨柳黄金色。 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 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 创作背景: 此诗是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诗人在江夏时所作。诗中表现思念友人的一片真情厚意。《李诗辨疑》谓此诗是王汉阳寄李白诗,是答李白《望汉阳柳色等王宰》诗。可参考。 译文: 听说春天已经回还我还未识其面,前去依傍寒梅访寻消息。 昨夜东风吹入江夏,路边陌上的杨柳冒出嫩芽一片金黄。 碧水浩浩云雾茫茫,王汉阳您啊不来令我空白断肠。 我已预先拂净青山上一片石摆下酒宴,要与您连日连夜醉在壶觞之中。 注释: 王汉阳:其人姓王,官职汉阳县令。生平不详。 走傍:走近。 武阳:此指江夏。 陌(m):田间东西方向的道路,泛指田间小路。陌头:街头。 美人:古人往往以美人、香草比君子,此指王汉阳。 预拂:预先拂拭。 壶觞(shng):酒器。壶:盛液体的容器。觞:古代酒器;欢饮,进酒。晋陶潜《归去来辞》: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唐白居易《将至东都先寄令狐留守》诗:诗境忽来还自得,醉乡潜去与谁期?东都添箇狂宾客,先报壶觞风月知。金马定国《送图南》诗:壶觞送客柳亭东,回首三齐落照中。清顾炎武《陶彭泽归里》诗:瓮盎连朝浊,壶觞永日酣。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四:先生辨舟中几人,服某某色;杯斝壶觞之属,历历可数。 鉴赏: 诗的内容很简单,不过是邀请友人前来探春畅饮而已,但写得活泼自然,不落俗套。细细吟味,那一颗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诗心,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诗的前四句主要是围绕着春还二字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早春的气息,写春天是怎样悄然回归的,表达了诗人终于迎来了春天的那种喜悦之情。闻道春还未相识,是说只听到春天回来了,还没有见到她。一开始就流露出急于看到春还的心情。其实当寒凝大地的时候,春天的气息才刚刚萌动,哪里能亲眼见到她呢!所以闻到二字表明春归的消息最先是从人们交谈中听到的。如此生活细节,一经诗人捕入诗句便增加了诗的韵味。既然是闻春未见春,就自然要去寻春、问春,于是引起了下面的诗句。 走傍寒梅访消息,梅是无生命的,怎么能够拜访、叩问呢?这是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走访二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不可待地走出房舍,到梅树下去探究春天归否的一片诗情。昨夜东风入武昌一句是写春归。人们常说:一夜暖风就染绿了柳梢头。这里东风之前冠以昨夜二字,意在形容久盼不归的春风,一夜之间就迅速而又静悄悄地来了。然而这还仅仅是表现时节骤然暗换的特点,并没有写出春归的气势来,所以东风之后再缀一入字,表明春风的到来是排挞而入的。这样就把春归的特点表现得维妙维肖了。可见诗人炼字炼句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陌头杨柳黄金色一句是写早春的动人景象。

李白诗歌鉴赏专题教学教材

李白诗歌鉴赏专题

李白诗歌鉴赏专题 江苏省洪泽县中学张宝玉 【高考题例】 ㈠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2年全国卷)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㈡16.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天津卷)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答: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 ㈢1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2004年浙江卷)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⑴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 ⑵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㈣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5年高考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专题04《渡荆门送别》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

专题04《渡荆门送别》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 【知识储备】 一、导入 李白的诗歌我们学习了不少,他的诗歌中经常会出现月亮这一形象,似乎李白和月有一种特别的情缘。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中还是有月亮,让我们一起学习吧! 二、目标 1、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了解诗歌朗读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3、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三、原文 渡荆门送别 唐代: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四、注释 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位于长江的南岸。地势险要,有“楚蜀咽喉”之称。荆门以西,是著名的三峡地区,是蜀地;以东是平坦广阔的原野,是楚地。 远:远自。

从:往。 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平野:辽远无际的原野。 江:长江。 大荒:辽远无际的荒原。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海楼:海市蜃楼,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仍:依然。 怜:喜爱。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蜀地,把蜀地称作故乡。 万里:喻行程之远。 五、诗意 我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六、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关于李白古典诗词鉴赏5篇

关于李白古典诗词鉴赏5篇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内容】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赏析】: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古典诗词鉴赏之李白,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古典诗词鉴赏之李白篇——《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赏析: 先写美人盼望的动作,后写美人失望的神情。此作写一位美人由于殷殷盼望的情侣不至而引起的幽怨之情。她那暗自蹙眉垂泪的神情,写得惟妙惟肖,楚楚动人。 【注解】: 1、深坐句:写失望时的表情。 颦蛾眉:皱眉。 【韵译】: 美人儿卷起珠帘等待等待, 一直坐着把双眉紧紧锁闭。 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 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 【评析】:

这是写弃妇怨情的诗。若说它有所寄托,亦无不可。诗以简洁的语言,刻画了闺 人幽怨的情态。着重于“怨”字落笔。“怨”而坐待,“怨”而皱眉,“怨”而落 泪,“怨”而生恨,层层深化主题。至于怨谁?恨谁?作者铺下了无限的空地,解诗 人可以自解。 古典诗词鉴赏之李白篇——《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赏析: 这是一首色彩浪漫、气势豪放的写景诗,诗人描绘了一幅景象壮观的“庐山飞瀑图“。掩卷遐想,人们不禁恍然领悟;此“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瀑布,岂非诗仙狂放不羁,豪迈恢宏之气慨于艺术领域中之写照乎? 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

关于离别的古诗李白《渡荆门送别》赏析

关于离别的古诗李白《渡荆门送别》赏析 导读:本文是关于关于离别的古诗李白《渡荆门送别》赏析,希望能帮助到您! 《渡荆门送别》原文: 年代: 唐作者: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译文: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渡荆门送别》赏析: 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 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清朝 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这首诗虽意在 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 力。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此说颇是在理。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

古代诗歌赏析李白《古风昔我游齐都》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古风·昔我游齐都 李白 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①峰。 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 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②。 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 含笑凌倒景③,欣然愿相从。 【注】①华不注:山名,在山东省济南市东北。②赤松:仙人名。③倒景:景,日光,在日月之上向下看,故曰倒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回忆以前在齐地登山的经历,整首诗语言通俗自然,清新明了。 B.作者把山比作芙蓉花,极写山的美丽俊秀,为后面神仙出场做了铺垫。 C.诗人希望骑着白鹿畅游仙界,这个场景在李白其它作品中也多次出现。 D.诗人希望远离世俗,和同样不满现实的仙人遨游天际,过安闲的生活。 16.这首诗被人们归类为“游仙诗”,请结合诗句对此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诗人当仁不让,自荐当楚国政治的引路人的句子是“, ”。 (2)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认为《诗经》大部分都是一些圣贤们为抒发愤懑而写作的句子是: “,”。 (3)《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表达只要尽力就不会后悔之意的句子是:“,”。 15.D 16.①“了知是赤松”运用神仙典故,使诗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②骑白鹿驾青 龙,俯瞰日月,诗人想象奇特。③“含笑凌倒景”,飞升快乐,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想法。(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其他说法如有道理可酌情给分。) 17. (1)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2)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3)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唐诗《渡荆门送别》原文及赏析

渡荆门送别 【原文】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 1、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 2、远:远自。 3、楚国:楚地,今湖北、河南一带。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4、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5、江:长江。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6、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下来。 7、海楼:海市蜃楼,海市蜃楼,亦称“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这里状写江上云雾的变幻多姿。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8、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9、万里:喻行程之远。 10、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译文】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赏析】 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清朝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此说颇是在理。 【鉴赏】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

古典诗词鉴赏

《古典诗词鉴赏》网上形成性考核(3) 唐五代部分(二) 一、选择题 1、七律在哪位诗人的手中达到顶峰? A、杜甫 B、李白 C、王维 D、王昌龄 2、诗作被称为“诗史”的诗人是 A、陆游 B、杜甫 C、白居易 D、屈原 3、《登高》的作者是 A、杜甫 B、王维 C、孟浩然 D、岑参 4、“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作者是 A、李商隐 B、白居易 C、韩愈 D、杜甫 5、“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的作者是 A、杜甫 B、白居易 C、韩愈 D、柳宗元 6、《西塞山怀古》的“古”是指 A、秦灭楚 B、西晋灭吴时 C、隋灭陈时 D、唐灭隋时 7、“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的作者是 A、陶渊明 B、李白 C、王维 D、刘禹锡 8、“五言长城”是指诗人 A、李商隐 B、王维 C、杜甫 D、刘长卿 9、李商隐是我国哪个时代的诗人? A、晚唐 B、中唐 C、盛唐 D、初唐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X 1、韩愈《调张籍》赞李白、杜甫诗歌的名句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X 2、杜甫诗歌风格多样,慷慨悲凉则是其基本风格。->基本风格是沉郁顿挫。 X 3、《春望》的首联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X 4、《春望》表现了诗人忧时伤乱,由思家到忧国的感情。诗的前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国家遭难,充溢悲情。->前四句写春望之景,睹物伤怀。 X 5、《登高》首联描写的物象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X 6、杜甫的《春望》八句四对,对偶精巧,用韵讲究,被称为“七律之冠”。 ->杜甫的《登高》 X 7、李白的律诗代表了唐代律诗的最高成就。->杜甫 X 8、七律在李白手中达到顶峰。->杜甫 V 9、杜甫的《春望》善于融情于景,使情景交融,创造出感人的悲秋意境。诗歌风格“慷慨悲凉”,富有气势。 V10、杜甫的乐府诗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创造了“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X 1、韩愈《调张籍》赞李白、杜甫诗歌的名句是:“笔落惊

李白《渡荆门送别》“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原文翻译赏析

李白《渡荆门送别》“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原文翻译赏析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如今浓浓的思乡之情。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解】: 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⑴荆门: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大河。大荒:广阔无垠的原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下来。 ⑺海楼:海市蜃楼,亦称“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这里状写江上云雾的变幻多姿。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韵译】: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 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 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 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 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二: 出蜀过三峡远渡到荆门山外,来到古时楚国故地纵情漫游。 山岭随着平原铺展渐渐消失,江水在辽阔的原野滔滔奔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