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QSH 0186.2-2008 地震勘探资料质量控制规范 第2部分:数据处理

QSH 0186.2-2008 地震勘探资料质量控制规范 第2部分:数据处理

QSH 0186.2-2008 地震勘探资料质量控制规范 第2部分:数据处理
QSH 0186.2-2008 地震勘探资料质量控制规范 第2部分:数据处理

ICS 75.010 E 11

Q/SH

地震勘探资料质量控制规范

第2部分:数据处理

Specifications for quality control of seismic data

Part 2:Data processing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发布

标准分享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616956024.html, 免费下载

Q/SH 0186.2—2008

目 次

前言................................................................................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与定义 (1)

4 原始地震资料收集与分析 (1)

5 分析报告 (2)

6 处理质量控制点的设置和分级 (2)

7 处理设计和试处理 (4)

8 预处理 (5)

9 振幅补偿 (5)

10 叠前去噪 (6)

11 反褶积 (6)

12 静校正 (6)

13 速度分析和叠加 (7)

14 叠后去噪和反褶积 (7)

15 叠后时间偏移 (7)

16 叠前时间偏移 (8)

17 检查与验收 (8)

附录A(资料性附录)地震数据处理质量控制体系 (10)

附录B(资料性附录)去噪的合适度 (15)

附录C(资料性附录)有效频带宽度 (16)

I

标准分享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616956024.html, 免费下载

Q/SH 0186.2—2008

前 言

Q/SH 0186《地震勘探资料质量控制规范》分为三个部分:

—— 第1部分:采集施工;

—— 第2部分:数据处理;

—— 第3部分:资料解释。

本部分为Q/SH 0186的第2部分。

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均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油田企业经营管理部提出。

本部分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部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查忠圻、王延光、李维然、张有芳、刘来祥、单联瑜、武克奋、于海铖、陈世军、梁鸿贤、尚新民、贾友珠。

III

标准分享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616956024.html, 免费下载

Q/SH 0186.2—2008

地震勘探资料质量控制规范

第2部分:数据处理

1 范围

Q/SH 0186的本部分规定了地震数据处理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技术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陆上二维、三维地震数据的常规处理和目标处理的质量控制,海上地震数据处理的质量控制亦可参考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Q/SH 0186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Q/SHO 001—2005 陆上地震勘探辅助数据格式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Q/SH 0186的本部分。

3.1

有效频带宽度available frequency bandwidth

平均信噪比大于1.0的优势频带。

3.2

近地表静校正near surface static correction

用于补偿由高程、风化层(或称低、降速带)厚度及其速度变化产生的影响,把地震资料校正到一个指定的基准面上所作的校正。现常用的方法有高程静校正、模型静校正、折射波静校正和层析成像静校正。

4 原始地震资料收集与分析

4.1 资料收集与整理

4.1.1 接收的原始资料包括:地震数据磁带、辅助数据(仪器班报、野外近地表数据、观测系统和测量成果)和其他相关资料。

4.1.2 新区勘探的地震数据处理时应有邻区的地震成果、勘探任务书、勘探设计图、采集总结和采集竣工验收意见书。

4.1.3 重复处理时应收集原处理成果,所需地区内物探、地质、井筒资料(包括钻井分层和测井、VSP 等);岩性或储层预测时应收集处理目的层构造图。

4.1.4 按线(束)检查和接收野外地震数据磁带。野外磁带应无明显受损,磁带记录格式应符合SEG 格式标准。每盘磁带标签内容应与仪器班报相吻合。磁带标签内容包括:工区、施工队号、施工日期、线(束)号、带盘号、起止文件号、记录格式、记录长度和采样率。

4.1.5 地震辅助数据记录数据格式执行 Q/SHO 001—2005的规定。

4.1.6 未按Q/SHO 001—2005要求记录的辅助数据应符合下列要求:

a) 仪器班报:仪器班报内容齐全、准确,字迹清晰可辨,其内容应包括工区名称、施工队号、施工日期、震源类型、仪器型号、线(束)号、文件号及地震记录采集有关参数等。采用可控震

1

Q/SH 0186.2—2008

2

源施工的有关班报除应符合上述要求外,还应含有相关记录班报的内容的磁带盘号、文件号、记录格式、记录长度、采样率及扫描信号参数。

b) 观测系统:观测系统正确,标注清楚。三维每束线的激发点、接收点位置平面图(图上应标注测站号和每个激发点所在位置的野外文件号,特别应标注可恢复性激发点的准确位置)及激发点、接收点测量坐标。

c) 近地表数据:野外静校正数据内容齐全,能准确读取。当野外静校正数据是校正到统一基准面上的每个激发点、接收点的静校正量时,应提供静校正量“正”、“负”号含义;当野外静校正数据不是校正到统一基准面上的每一个激发点、接收点的静校正量时,应提供激发点和接收点的高程、井深、统一基准面高程和替换速度、低降速带厚度和速度资料。

d) 测量成果:测量成果应正确无误,可准确读取,测量图应根据实测激发点和接收点的坐标绘制。

4.2 分析内容

4.2.1 环境噪音

利用初至前平静区计算炮平均噪音功率和噪音综合统计频谱,检查记录频带范围内有无特定干扰频率能量。

4.2.2 规则干扰波

利用常规的干扰波分离技术得到干扰波记录,计算干扰波记录非归一的二维频谱及能量统计曲线图。

4.2.3 目的层段信号

在干扰波分离的炮记录上对目的层段时窗内进行主频、频宽、能量、信噪比四项参数的统计,扫描频带宽度应大于一个倍频程。

4.2.4 表层调查成果

对表层调查的原始数据和解释结果的正确性作出分析,有结合调查点邻近的大炮初至分析表层调查建立的模型或计算的静校正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5 分析报告

对环境噪音、规则干扰波和目的层段信号的有效信噪比和表层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后,应编写相应的分析报告。

6 处理质量控制点的设置和分级

6.1 质量控制总则

6.1.1 质量控制分两个层次。第一层为甲方对乙方的质量控制,第二层为乙方的内部质量控制。质量控制级别为四级,由高至低依次为A级、B级、C级和D级,A级控制为第一层次,其余为第二层次。

6.1.2 处理过程的每一个工作步骤应设质量控制点,根据质量控制点对成果的影响程度设置不同的控制级别。

6.1.3 质量体系的建立参见附录A。

6.1.4 乙方技术负责人应对项目质量负责。

6.2 质量控制级别划分

6.2.1 A级控制:对处理过程关键环节和最终处理成果产生重大影响的处理步骤,由甲方负责。

6.2.2 B级控制:对最终处理成果产生重要影响的处理步骤,由乙方技术负责人负责。

6.2.3 C级控制:对最终处理成果产生较大影响的处理步骤,由乙方项目负责人负责。

6.2.4 D级控制:对最终处理成果产生一般影响的处理步骤,由乙方处理员负责。

6.3 质量控制内容

6.3.1 处理员对D级质量控制点负责,对每个作业步骤使用的参数和处理结果(包括作业运行文件和图件)进行分析对比,确保其正确性。

标准分享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616956024.html, 免费下载

Q/SH 0186.2—2008 6.3.2 项目负责人对C级质量控制点负责,应组织人员在D级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对D级控制点数据处理质量按一定比例进行不定期的质量检查,检查比例不低于20%。

6.3.3 技术负责人对B级质量控制点负责,应组织人员在C级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对C级质量控制点数据处理质量进行定期质量检查,以使整批测线(或整块三维)处理质量满足项目要求,检查比例不低于20%。

6.3.4 甲方对A级质量控制点负责,应组织人员在B级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对处理设计、处理试验、复杂地区近地表静校正、叠加和最终成果的验收进行质量检查。

6.3.5 各级质量控制检查完成后应填写质量控制记录,相关责任人确认签字。质量控制记录作为质量考核的依据,随资料上交归档。典型质控电子图件,应建立项目数据库。质量控制记录格式参见表A.1和表A.2。

6.3.6 检查内容:主要处理参数正确,辅助参数合理,质控图件齐全,处理效果分析合理。

6.4 质量控制的实施

质量控制的实施应参照附录A。

6.5 质量控制点的设置和级别划分

6.5.1 处理设计、试验

处理设计、试验控制点及其级别:

a) 任务和要求——A级;

b) 处理技术设计编写和质量保证措施——B级;

c) 处理设计审查——A级;

d) 资料收集与分析——B级;

e) 试处理内容和试处理效果分析——B级;

f) 处理流程及参数确定——A级、B级。

6.5.2 预处理

预处理的控制点及其级别:

a) 解编及格式转换——D级;

b) 观测系统定义——B级;

c) 叠前振幅处理——C级。

6.5.3 静校正

6.5.3.1 高程静校正或模型静校正的控制点及其级别:

a) 基准面的确定——C级;

b) 表层模型的建立——C级;

c) 静校正的应用——A级、B级。

6.5.3.2 折射或层析静校正的控制点及其级别:

a) 初至拾取检查——D级;

b) 表层模型建立——C级;

c) 折射(或层析)静校正的应用——A级、B级。

6.5.3.3 剩余静校正的控制点及其级别:

a) 剩余静校正量(曲线或平面图)——D级;

b) 剩余静校正的应用——B级。

6.5.4 叠前去噪

叠前去噪的控制点及其级别:

a) 去噪前后的效果对比和分析,包括道集、叠加剖面——B级;

b) 去噪前后道集对比显示和差异的噪声显示——D级。

6.5.5 叠前反褶积

3

Q/SH 0186.2—2008

4 叠前反褶积的控制点及其级别:

a) 反褶积前后的效果对比和分析,包括道集(炮集或CMP道集)、叠加剖面——B级; b) 反褶积方法和主要参数的确定——C级;

c) 反褶积前后的频谱对比和自相关分析——D级。

6.5.6 速度分析与动校正、叠加

速度分析与动校正、叠加的控制点及其级别:

a) 切除——C级;

b) 速度分析(NMO或DMO):

1)速度谱参数和速度拾取——D级;

2)等时速度剖面和动校正前后道集对比——C级;

c) 叠加:

1)纯波叠加剖面和滤波增益后剖面的对比分析——A级、B级;

2)目的层段的统计频谱分析——D级。

6.5.7 叠后去噪和反褶积

叠后去噪和反褶积的控制点及其级别:

a) 叠后去噪和反褶积的方法选择和主要参数确定——C级;

b) 叠后去噪和反褶积前后的对比剖面分析——B级。

6.5.8 叠后偏移

偏移的控制点及其级别:

a) 偏移方法测试和参数试验——C级;

b) 偏移速度分析——D级;

c) 偏移速度场的检查(三维按两个方向间隔绘制)——C级;

d) 偏移后的纯波剖面和滤波增益剖面——B级;

e) 目的层频谱分析——D级。

6.5.9 叠前时间偏移

a) 偏移方法测试和参数试验——C级;

b) 偏移速度场的建立与检查(三维按两个方向间隔绘制)——C级;

c) 偏移成果剖面——B级。

6.5.10 最终成果

最终成果的级别应为A级、B级。

7 处理设计和试处理

7.1 处理设计书的编写和审定

乙方签订处理合同后应编写处理设计书。设计书内容应包括:地质任务、处理要求、原始资料特点、难点和技术措施、试处理段选择和试处理项目、推荐处理流程、质量控制措施和提交成果。设计书应由甲方组织有关专家审定批准后方可实施。

7.2 试处理线(束)的选择

地震资料处理项目在批处理前应进行试处理,以确定最佳处理流程和处理参数。试处理线(束)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震资料,如选择表层结构、地下构造、施工因素等典型数据进行。

7.3 试处理项目

试处理项目至少应包括:

—— 近地表静校正;

—— 叠前去噪;

—— 反褶积;

标准分享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616956024.html, 免费下载

Q/SH 0186.2—2008 —— 振幅补偿;

—— 切除;

—— 偏移速度场和偏移方法。

叠前时间偏移处理应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进行偏移速度场和偏移方法的试处理。

7.4 处理流程和参数的确定

对比分析试处理资料,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法和处理参数,确定最佳的处理流程,尤其是近地表静校正、叠前去噪和反褶积、切除和叠加、偏移等的关键环节,应做到试处理因素单一,效果明显。所选处理流程和参数经甲方批准方可进入批处理。

8 预处理

8.1 解编及格式转换

8.1.1 将地震数据格式正确解编或转换为地震数据处理系统使用的数据格式。

8.1.2 对于未相关的可控震源地震数据,在互相关前,显示少量单炮记录全部通道(包括辅助通道所在通道)的数据,确认扫描信号所在的通道号,显示全部扫描信号,确定其可用性。

8.1.3 检查解编及格式转换后测线的总炮数、记录长度和采样率。解编及格式转换后的输出文件应全区统一命名,按顺序编号。

8.1.4 检查原始记录,对不正常炮、道进行剔除处理。

8.1.5 检查数据解编及格式转换的正确性。检查覆盖率100%。

8.1.6 检查原始数据的极性,按照项目要求进行极性调整。

8.2 观测系统定义

8.2.1 激发点和接收点定义应与野外施工记录的实际情况相吻合。

8.2.2 进行炮点、检波点、坐标、高程及对应关系的正确性检查。

8.2.3 应用线性动校正的方法检查观测系统定义的正确性,检查覆盖率100%。

8.2.4 弯线处理应合理选择拐点和CMP面元的位置、条带数及纵横向跨度,CMP面元的覆盖次数、炮检距分布均匀。

8.3 质控图件

8.3.1 解编及格式转换应提交原始单炮记录(可屏幕上展示),显示二维每条测线、三维每条束线有代表性的炮记录。

8.3.2 二维处理观测系统定义应提交的质控图件:

a) 观测系统平面展开图;

b) 有代表性的单炮(加滤波和均衡,图头加文件号和CMP号)和炮、检点位置校正前后的对比图件;

c) 近道的单次剖面(加滤波和均衡,图头加文件号和CMP号);

d) 初叠加剖面;

e) 弯线处理观测系统定义应提交的激发点、接收点和CMP面元信息的平面位置图和CMP面元覆盖次数、炮检距分布图。

8.3.3 三维处理观测系统定义应提交的质控图件:

a) 炮点、接收点位置分布图;

b) CMP覆盖次数图;

c) 有代表性的单炮初至线性动校正图和炮、检点校正后的对比图件;

d) 初叠加剖面(每束线不少于1条)。

9 振幅补偿

9.1 地震记录经振幅补偿处理后,浅、中、深层的能量应基本均衡,采用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消除炮

5

Q/SH 0186.2—2008

道间和道间明显的能量差异。

9.2 时间域做振幅补偿处理应遵循先去噪后补偿原则。

9.3 质控图件:

a) 有代表性的补偿前后的能量曲线和单炮记录;

b) 补偿前后的叠加剖面。

10 叠前去噪

10.1 叠前去噪应遵循针对性和逐步到位的原则,在多域内实现。

10.2 剔除废炮废道以及记录道上的大值、脉冲等野值能量。

10.3 规则噪声应得到适度并有效压制,炮记录上有效信号应突出,初叠加剖面上应无明显的相干干扰。去噪的合适度参见附录B。

10.4 叠前去噪应保护有效频宽,提高信噪比。有效频带宽度的处理参见附录C。

10.5 去噪前后炮记录和叠加的差异剖面上应无明显的有效反射信号和同相轴。

10.6 质控图件:

a) 去噪前后的记录和差异(每个区段各3个~5个记录)、相应的f-k谱图;

b) 去噪前后叠加剖面和差异剖面;

c) 目的层段的频谱图。

11 反褶积

11.1 叠前反褶积处理后有效频带应有展宽,频带内信噪比无明显降低并确保子波的稳定性。

11.2 质控图件:

a) 反褶积方法和参数试验的单炮记录(至少选不同区段的3炮~5炮)和相应的叠加剖面(加滤波和动平衡显示)以及自相关剖面显示和自相关统计数据;

b) 反褶积前后目的层段的频谱;

c) 叠加剖面;

d) 相位特征。

12 静校正

12.1 近地表静校正

12.1.1 应用野外静校正量时,应检查和核对激发点、接收点的平面位置及高程等数据。绘制静校正量平面图,应分析其变化趋势,纠正不合理的异常值。

12.1.2 检查野外提供的数据质量(测量及表层),建立表层模型,计算静校正量。静校正量变化趋势合理并应用。

12.1.3 折射静校或层析静校应确保初至拾取段选取合理,拾取值准确,计算方法正确,建立的表层模型和静校正量变化趋势合理并应用。

12.1.4 有表层调查数据时应使用表层调查数据,炮记录和叠加剖面上应用效果好。

12.2 剩余静校正

剩余静校正的计算时窗应选在反射品质较好的地震层位上;模型道选择合理,无突变点,无串层现象;最后一次迭代的静校正量统计结果应满足:小于一个处理采样间隔的炮、检点数大于或等于总点数的90%;剩余静校正前后剖面的信噪比应有提高。

12.3 质控图件

12.3.1 近地表静校正

12.3.1.1 二维处理:

a) 静校正应用前后的炮记录和静校正量曲线和地表高程曲线图(选择不同的表层条件地段,显示6

标准分享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616956024.html, 免费下载

Q/SH 0186.2—2008 比例剖面相同);

b) 静校正前后的叠加剖面;

c)相交测线的闭合差统计分析结果。

12.3.1.2 三维处理:

a) 地表高程等值线平面图;

b) 静校正量等值线平面图;

c) 静校正应用前后的炮记录(选择不同的表层条件地段);

d) 静校正前后纵向线和横向线叠加剖面(选择不同的表层条件地段);

e) 带高程基准面和静校正量剖面。

12.3.1.3 折射(或层析)静校正处理:

a) 初至拾取曲线(面);

b) 表层调查数据建模图形;

c) 静校正量和表层模型曲线(面);

d) 选择不同表层条件地段的应用前后的炮记录;

e) 折射(或层析)静校正应用前后的叠加剖面。

12.3.2 剩余静校正

剩余静校正应提交下列质控图件:

a) 每次迭代前后的叠加剖面;

b) 每次迭代曲线(平面图)和炮、检点静校正量统计结果。

13 速度分析和叠加

13.1 速度分析点的密度按处理设计的要求确定。

13.2 速度分析点使用的CMP求和个数合理,切除参数正确,满足速度拾取分析的要求。

13.3 速度拾取时空间变化合理。

13.4 当速度谱质量差,难以确定准确速度时应做常速扫描。

13.5 叠加剖面目的层段信噪比高,波组特征清楚。

13.6 质控图件:

a) 切除前后的动校正超道集(选择不同类地震地质条件的地段);

b) 不同构造部位的动校正后速度控制点的CMP道集(可屏幕上展示);

c) 测线速度剖面图;

d) 束线速度控制线的速度剖面图(可屏幕上展示)、全区目的层位速度等值线平面图;

e) 二维或三维速度分析控制线叠加剖面以及目的层段的频谱。

14 叠后去噪和反褶积

14.1 叠后去噪方法选用正确,差异剖面无明显有效波能量;去噪后剖面的信噪比提高合理且不失真,波组清晰,特征清楚,形态自然。

14.2 叠后反褶积应用适度,频带展宽不应超过有效频带宽度,无高频振荡现象。

14.3 质控图件:

a) 去噪前后的叠加剖面和差异剖面;

b) 反褶积前后的叠加剖面和目的层段频谱及自相关剖面;

c) 目的层段的频谱。

15 叠后时间偏移

15.1 根据参数和速度试验结果确定偏移算法和偏移速度场。

7

Q/SH 0186.2—2008

15.2 空间采样不足时应做地震道内插。

15.3 合理建立初始偏移速度场并进行精细调整和平滑,平滑后偏移速度场趋势符合地质规律,无速度异常变化。

15.4 偏移后同相轴归位合理、断点清晰、无空间假频及影响地震解释的画弧现象,目的层信噪比应提高。

15.5 利用测井资料制作合成地震记录或VSP资料分析对比偏移剖面。

15.6 质控图件:

a) 偏移方法和偏移速度场试验剖面;

b) 速度场等值线和速度切片;

c) 偏移剖面;

d) 时间切片;

e) 连井剖面。

16 叠前时间偏移

16.1 数据准备

16.1.1 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避免偏移画弧。

16.1.2 合理选择偏移距组合参数,使各个偏移距组合内的覆盖次数基本均匀。

16.2 方法试验

根据地质条件和地震资料特点进行偏移方法优选测试,选择合适的叠前偏移方法和算法。

16.3 速度建模

16.3.1 利用速度资料结合测井资料或VSP资料建立初始速度模型,模型趋势应符合地质规律。 16.3.2 速度模型迭代修改应确保叠前时间偏移输出的共成像点道集的主要目的层的能量聚焦或同相轴水平。

16.4 偏移处理

16.4.1 偏移孔径的大小应根据试验选择,倾角应大于实际存在的最大倾角。

16.4.2 特殊波(绕射、回转、断面波)收敛,断裂清楚,归位准确合理;剖面上无频散和假频,无严重的画弧现象。

16.5 质控图件

叠前时间偏移应提交的质控图件:

a) 偏移速度场和偏移方法试验剖面;

b) 速度场等值线和速度切片;

c) 不同构造部位的共成像点道集(可屏幕上展示);

d) 偏移剖面;

e) 时间切片;

f) 连井剖面。

17 检查与验收

17.1 质量评价

17.1.1 二维测线全部检查,三维测线检查数量应不少于总束线的20%。

17.1.2 检查内容:

a) 观测系统定义后的原始单炮线性动校正资料;

b) 二维弯线测线带有激发点、接收点位置的CMP平面分布图;

c) 三维工区激发点、接收点平面位置图和最大、最小炮检距图;

d) 三维工区CMP面元分布图和覆盖次数图;

8

标准分享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616956024.html, 免费下载

Q/SH 0186.2—2008 e) 二维测线初叠加、静校正叠加成果数据体与图件;

f) 三维速度控制网格线上的初叠加、静校正叠加结果;

g) 三维偏移速度场速度剖面或速度切片图。

17.2 最终成果

最终成果内容包括:

a) 二维地震数据处理最终叠加、偏移显示剖面和成果数据;

b) 三维地震数据处理最终叠加、偏移显示剖面和成果数据;

c) 速度数据;

d) 处理报告。

17.3 成果剖面质量评价

17.3.1 地震数据处理成果剖面质量分为合格品和不合格品两级。

17.3.2 合格品剖面应满足:

a) 处理流程合理,参数选择符合工区的地震地质特点,成果剖面上主要勘探目的层波组特征清楚,偏移剖面上同相轴归位基本合理,无明显空间假频及严重的画弧现象,信噪比和分辨率基本达到地震解释需要(由于地下地质原因或原始资料质量造成的除外);

b) 观测系统定义正确;

c) 野外静校正数据应用错误引起的静校正误差小于一个处理采样间隔;

d) 速度谱解释正确,叠加速度、切除参数基本合理,并有动校正后的道集验证资料;

e) A级质控图件齐全,中间质量控制记录完整。

17.3.3 有任意一项未达到17.3.2所规定的剖面为不合格品,应返工重新处理。

17.4 成果要求

按项目要求提交的数据齐全、准确;图件显示正确、齐全、清晰。

9

Q/SH 0186.2—2008

10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地震数据处理质量控制体系

A.1 质量控制体系

乙方建立以项目负责人为核心的纵向三级质量控制,甲方和乙方的有关专家组成技术监控组对质量监控点进行横向质量控制,通过设立横向质量监控点和纵向质量监控点,形成全面的质量保证体系,对数据处理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监控,确保选用合理的处理技术、流程和参数,提高处理质量 质量控制网络运行流程见图A.1。

图A.1 质量控制网络运行流程

A.2 技术监控组

A.2.1 甲方和乙方的有关专家组成技术监控组,每一项目设专人进行跟踪。

A.2.2 技术监控组的职责:

a) 技术监控组是质量监督机构,未经技术监控组认可,任何处理成果不得出站;

b) 负责对质量控制进行审核评估,重点分析地震数据处理的关键阶段的资料,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并负责审查整改情况;

标准分享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616956024.html, 免费下载

Q/SH 0186.2—2008 c) 提交用户验收之前,技术监控组负责预验收,二维数据处理100% 检查,三维数据处理检查不少于总数的20%,并填写验收意见,格式见表A.2;

d) 根据发现的质量问题,分析产生的主要原因,及时提出改进质量的建议和措施。

A.3 技术负责人

技术负责人是项目的技术把关责任人,其职责:

a) 明确项目的地质任务和处理要求,收集工区的地质资料,审核处理方案,及时掌握项目的处理进度;

b) 帮助项目长解决处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c) 提交技术监控组验收前,应抽查10%以上的剖面和档案,检查流程、参数的正确性及地质任务的完成情况,确认后方可提交验收;

d) 认真检查B级的质量控制点,填写质量控制记录。

A.4 项目负责人

项目负责人是数据处理的质量第一责任人,是项目质量控制的核心,其职责:

a) 熟悉本区块的地质任务及处理要求,组织制定处理方案,掌握项目的进度及处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b) 组织新工区的处理参数试验,负责确定处理流程和主要处理参数,组织生产实施,及时检查处理员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c) 组织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对于疑难问题及时向技术负责人或质量监控组反映,协商解决;

d) 认真检查C级的质量控制点,填写质量控制记录。

A.5 处理员

处理员是数据处理的具体实施者,其职责:

a) 在接到任务后,应尽快熟悉本工区的地表地质情况,收集各种资料,明确处理要求及地质任务;

b) 按照设计书进行参数试验,并保留所有试验资料,在项目长指导下确定合理的处理流程和主要参数;

c) 严格按确定的处理流程和参数进行数据处理,确保每个处理作业正确无误,如需修改处理流程和参数,应经项目负责人认可;

d) 填写质量控制记录。

A.6 运行流程

A.6.1 处理员进行D、C、B、A级控制点的四级质量控制;项目长进行C、B、A级控制点的三级质量控制;技术负责人进行B、A级控制点的二级质量控制;甲方负责对A级控制点的质量控制。低一级的质量控制完成后方能向高一级传递。

A.6.2 纵向和横向质量控制信息的传递和登记:处理员自检中发现的问题和错误应及时纠正。涉及处理流程和参数的信息反馈给项目长,带有普遍性质量信息反馈给技术负责人。发现重大质量问题,向技术监控组和甲方汇报。

A.6.3 处理员、项目长、技术负责人和甲方应按质量控制技术要求进行质量控制检查,并签字确认。

A.7 质量检验依据和内容

A.7.1 质量检验依据包括:

—— 合同或协议要求;

—— 行业或企业技术、质量控制标准;

11

Q/SH 0186.2—2008

12 —— 甲方要求遵守的其它相关质量要求。

A.7.2 检验内容:

—— 各作业步骤是否按处理流程规定的程序和参数进行;

—— 可选、自选系数是否正确、合理;

—— 质量控制图件和成果剖面有无质量缺陷。

A.7.3 检验不合格的剖面,应返工重新处理。返工后的剖面,应按规定重新进行检验评价。

标准分享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616956024.html, 免费下载

www.bzfxw.com

Q/SH 0186.2—2008

13

表 A.1 地震处理质量控制记录表

编号:

项目名: 项目负责人: 技术负责人:

质量监控点:

上次监控布置的工作完成情况:

本次监控内容:

本次监控结论:

问题、建议:

本次布置的监控工作内容:

乙方监控人员: 日期: 甲方监控人员: 日期: 注: 本表为对监控点质量检查时填写,项目完成后汇总上交。

www.bzfxw.com

Q/SH 0186.2—2008

14 表 A.2 地震处理质量监控项目检验表

编号: 项目名: 完成起止日期:

质量监控流程

处理员/ 检查日期

项目负责人/ 检查日期

技术负责人/ 检查日期

甲方/ 检查日期

处理设计 处理试验 预处理

高程(模型)静校正

静 校 正

折射(层析)静校正

叠前去噪 去噪和反褶积

叠前反褶积 速度分析与动校正、叠加

剩余静校正

偏移 叠后去噪和反褶积

最终成果

标准分享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616956024.html, 免费下载

地震勘探的一些基础知识.doc

接收条件received condition:指地震勘探中接收地震波的仪器的工作状态和条件。广义地说, 接收条件包括地震检波器的安置情况、组合个数与方式,以及地震仪的各种因素等。但通常将接收条件狭义地指地震检波器的安置情况。地震资料的质量与接收条件有密切关系。陆地工作中埋置检波器,海洋工作中使检波器处于水面下一定深度,都是为了避免风、浪等影响而改善接收条件。 界面速度interface velocity:指折射波沿折射界面滑行的速度。界面速度主要反映折射界面以下地层中岩石的物理性质。由于组成地层的岩石颗粒排列有方向性,通常界而速度大于层速度。界面速度可通过折射波测得。 加速度检波器accelerometer:即“压电地震检波器”。 激发条件excited condition:地震勘探中将震源种类、能最、周围介质的情况总称为激发条件。对于炸药震源来说,激发条件一般包括炸药量大小、药包形状,个数,分布方式及埋置岩性和沉放深度等。对于非炸药震源,激发条件则包括装置的种类、能量、参数选择及安置情况等。激发条件的选择是否适当,对地震勘探原始资料质量的影响很大。一般认为,陆地工作中, 风化层下的含水可塑性岩层是有利的激发条件,因此往往采用井中爆炸,在海洋工作小,主要是以减小气泡影响作为合适的激发条件。 海洋地震勘探marine seismic survey:是利用勘探船在海洋上进行地震勘探的方法°其特点是在水中激发,水中接收,激发,接收条件均一;可进行不停船的连续观测。震源多使用非炸药震源,接收常用压电地震检波器,工作时,将检波器及电缆拖曳于船后一定深度的海水中由于上述特点,使海洋地震勘探具有比陆地地震勘探高得多的生产效率,更需要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处理资料。海洋地震勘探中常遇到一些特殊的干扰波,如鸣震和交混问响,以及与海底有关的底波干扰。海洋地震勘探的原理,使用的仪器,以及处理资料的方法都和陆地地震勘探基本相同。由于在大陆架地区发现大量的石汕和天然气,因此.海洋地震勘探有极为广阔的前景。 高频地震high frequency seismic survey: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杏和金属矿床勘探中,勘测深度只在儿米到儿百米之间,需要精细分层和精确地测定波的传播时间。为了提高仪器的分辨能力,要用专门的高频地震仪,记录震波的高频分量。高频地震仪的通频带?般在60-350周 /秒之间,专门测定岩石波速时需提高到500-600周/秒。为了压制低频干扰,仪器频率特性的低频一边应有较大的陡度。 干扰波noise:地震勘探中妨碍分辨有效波的振动都属于干扰波。干扰波大体上可分为两种:其中具有明显传播规律的称为规则干扰或干扰波,如声波、面波,多次波等等;没有明显传播规律性的振动称为随机干扰,或简称干扰,如微震等。抗干扰的问题是关系到地震勘探中提高勘探的质量和能力的极其重要的问题。因此,在野外工作和资料处理上采用多种措施,以提高有效波而压制干扰波。干扰波有时也是相对的概念,如在反射法中,折射波就常

地震勘探复习资料

绪论 1、地球物理勘探的概念 (1)简称“物探”,是通过观察存在地球及其周围的地球物理场的特征和岩石的各种物理特性来研究地质规律和勘查各种矿产的各种方法的总称。(2)是以物理学原理为基础,利用电子学、计算机的数字处理、信息论等科学技术中的新技术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勘探地下矿产的方法。(3)是借助于各种物探仪器在地面观测地下岩石的各种物理参数,从而解释和推断地下岩石的构造特点、岩石性质等,从而到达勘查地下矿产(金属非金属矿产、煤、油气等等)的目的。 2、地球物理勘探的分类,不同勘探方法的优缺点。 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的密度差异 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的磁性差异 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的电性差异 地震勘探:利用岩石的弹性差异 放射性勘探:利用岩石的放射性差异 地震勘探的优点:精度高,分辨率高,穿透深度大,能较详细地了解由浅至深一整套地层的地质规律。缺点:成本高 3、地震勘探的概念、分类,目前地震勘探以何种方法为主。 概念:利用岩石的弹性差异来进行矿产勘察。是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下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达到油气或其他勘探目的的一种物探方法。 分类:地质法(优:在找油初期,可以起到一个指向作用,避免了盲目性,成本低。缺:野外地质方法很难准确了解地下地质情况!);钻探法(优点:精度最高,缺点:一孔之见,而采用大量的钻井,不仅成本高,而且效率低);物探方法(优点:精度高于地质法,成本低于钻探法;不足:精度低于钻探法,成本高于地质法)。 应用最多的方法:物探方法 4、地震勘探的三个阶段 地震资料野外采集、地震资料室内处理、地震资料解释。 第一章 各种介质的概念 重点:①物体是否为弹性、塑性介质与受力大小、时间及温度有关。②均匀介质与各向同性介质的关系。 (1)理想弹性介质:当介质受外力后立即发生形变,而外力消失后能立即完全恢复为原状的介质; (2)粘弹性介质:当外力消失后不是立即恢复原状,而是过一段时间后才恢复原状的介质称为粘弹性介质。 (3)塑性介质:当外力消失后不能完全恢复原状,保留了一部分形变的介质称为塑性介质。(4)各向同性介质:凡介质的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无关的介质称为各向同性介质 (5)各向异性介质:凡介质的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有关的介质称为各向同性介质 (6)均匀介质:弹性性质(波速)不随空间坐标的变化而变化,是常数。 (7)非均匀介质:弹性性质(波速)随着空间坐标的变化而变化,不是定值。 (8)层状介质:如果非均匀介质的物理性质呈层状分布,则称这种介质为层状介质。层状介质中各层的弹性系数是不变的。层状介质模型已经成为地震勘探中常用的物理 模型。 (9)连续介质:层状介质的层数无限增加,每层的厚度无限减小时,层状介质就可以视

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私人整理版

绪论部分 地震勘探①它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一种勘探方法②包括三种方法:反射波法地震勘探方法、折射波法~、透射波法~③原理是利用地震波从地下地层界面反射至地面时带回来的旅行时间和波形变化的信息推断地下的地层构造和岩性 地震勘探的生产过程及其任务①野外采集工作(在初步确定的有含油气希望的地区布置测线,人工激发地震波,并记录下来)②室内资料处理(利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以及计算地震波的传播速度)③地震资料的解释(综合其他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对地下构造特点说明并绘制主要层位完整的起伏形态图件,最后查明含油气构造或者地层圈闭,提供钻探井位) 油气勘探的方法特点方法有:地质法,物探法,钻探法①地质法是通过观察,研究出露在地面的地层,对地质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了解一个地区有无生成石油和储存石油的条件,最后提出对该地区的含油气远景评价,指出有利地区②物探法是根据地质学和物理学原理。它是利用各种物理仪器在地面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推断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③钻探法就是利用物探提供的井位进行钻探,直接取得地下最可靠的地质资料来确定地下的构造特点及含油气的情况。 第一章地震波运动学 子波具有确定的起始时间和有限能量的信号称为子波在地震勘探领域中子波通常指的是1—2个周期组成的地震脉冲。 地震子波由于大地滤波器的作用,尖脉冲变成了频率较低、具有一定延续时间的波形,成为地震子波。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这时的地震波也为地震子波。 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研究波的传播规律,

地震数据处理方法(DOC)

安徽理工大学 一、名词解释(20分) 1、、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就是利用数字计算机对野外地震勘探所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改进,以期得到高质量的、可靠的地震信息,为下一步资料解释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有关的地质信息。 2、数字滤波:用电子计算机整理地震勘探资料时,通过褶积的数学处理过程,在时间域内实现对地震信号的滤波作用,称为数字滤波。(对离散化后的信号进行的滤波,输入输出都是离散信号) 3、模拟信号:随时间连续变化的信号。 4、数字信号:模拟数据经量化后得到的离散的值。 5、尼奎斯特频率:使离散时间序列x(nΔt)能够确定时间函数x(t)所对应的两倍采样间隔的倒数,即f=1/2Δt. 6、采样定理: 7、吉卜斯现象:由于频率响应不连续,而时域滤波因子取有限长,造成频率特性曲线倾斜和波动的现象。 8、假频:抽样数据产生的频率上的混淆。某一频率的输入信号每个周期的抽样数少于两个时,在系统的的输出端就会被看作是另一频率信号的抽样。抽样频率的一半叫作褶叠频率或尼奎斯特频率fN;大于尼奎斯特频率的频率fN+Y,会被看作小于它的频率fN-Y。这两个频率fN+Y和fN-Y相互成为假频。 9、伪门:对连续的滤波因子h(t)用时间采样间隔Δt离散采样后得到h (nΔt)。如果再按h (nΔt)计算出与它相应的滤波器的频率特性,这时在频率特性图形上,除了有同原来的H (ω)对应的'门'外,还会周期性地重复出现许多门,这些门称为伪门。产生伪门的原因就是由于对h(t)离散采样造成的。 10、地震子波:由于大地滤波作用,使震源发出的尖脉冲经过地层后,变成一个具有一定时间延续的波形w(t)。 11、道平衡:指在不同的地震记录道间和同一地震记录道德不同层位中建立振幅平衡,前者称为道间均衡,后者称为道内均衡。 12、几何扩散校正:球面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波前面不断扩大,使振幅随距离呈反比衰减,即Ar=A0/r,是一种几何原因造成的某处能量的减小,与介质无关,叫几何扩散,又叫球面扩散。为了消除球面扩散的影响,只需A0=Ar*r即可,此即为几何扩散校正, 13、反滤波(又称反褶积):为了从与干扰混杂的地震讯息中把有效波提取出来,则必须设法消除由于水层、地层等所形成的滤波作用,按照这种思路所提出的消除干扰的办法称为反滤波,即把有效波在传播过程中所经受的种种我们不希望的滤波作用消除掉。 14、校正不足或欠校正:如果动校正采用的速度高于正确速度,计算得到的动校正量偏小,动校正后的同相轴下拉。反之称为校正过量或过校正。 15、动校正:消除由于接受点偏离炮点所引起的时差的过程,又叫正常时差校正。 16、剩余时差:当采用一次波的正常时差公式进行动校正之后,除了一次反射波之外,其他类型的波仍存在一定量的时差,我们将这种进过动校正后残留的时差叫做剩余时差。

地震勘探规范

地震勘探规范 5.2 地震数据采集的基础工作 5.2.1低(降)速带的测定 5.2.1.1小折射:宜采用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排列长度应为低(降)速带总厚度的8~10倍。选择检波点距时,低速层、降速层和高速层至少均应有3 道控制。 5.2.1.2微测井:每个速度分层至少有3个观测点,在速度变化的拐点附近应加密观测。井口观测点(或激发点)离井口位置应不大于1m。 5.2.2干扰波调查 一般可采用单个检波器和小道距连续追踪的方式进行观测,宽频带接收。追踪干涉波应有足够的长度,并能求出各组干扰波的主要参数。 5.2.3环境噪声观测 在随机干扰较强,记录信噪比较低的地区,应录制环境噪声,计算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 5.2.4试验工作 5.2.4.1生产前应进行试验,以了解勘探区内的地震地质条件和有效波、干扰波的发育情况,选择最佳激发、接收条件,确定完成地质任务采用的基本工作方法。 5.2.4.2试验前应根据地质任务和设计要求,结合区内地震地质条件和以往工作经验有针对性地编写出试验方案。 5.2.4.3试验点、线(段)应选在区内有代表性的不同块段上,并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及单一因素变化的原则。 5.2.4.4试验结束后应及时进行资料处理和分析,写出试验总结,作出明确结论,并经上级主管部门认可。 5.2.4.5未经试验或试验结论不明确,不得转入正式生产。 5.2.4.6生产中局部地段记录变坏时,需增做试验,找出原因,调整工作方法,使记录得到改善。 5.3 二维地震数据采集 5.3.1 采集参数的选择 5.3.1.1激发条件:

a)井中激发深度一般应在潜水面以下3~5m,尽可能选在粘土、砂质粘土等激发效果好的层位上。对于潜水面过深、炮孔难以达到潜水位以下的地区,激发层位应尽量选在不漏水的致密层中,并采取灌水及埋实等方法,以消除和减弱声波、面波等干扰。 b)组合爆炸方式,应由理论计算和试验确定,以最大限度地压制干扰,突出有效波。 c)采用可控震源,必须对震源台数、扫描方式、扫描频率、扫描长度、振动次数、组合形式、驱动电平等参数进行充分试验。扫描频率试验前,应对试验的扫描频率一致性进行检查,扫描频率应大于或等于二个倍频程。 d)采用电火花震源时,应充电到额定电压;并应在有水的浅井或浅坑中激发,以消除声波干扰。 5.3.1.2检波器及检波器组合: a)应在分析区内地震地质条件和试验的基础上,选择检波器自然频率和检波器类型。同一勘探项目不得使用不同型号和不同参数的检波器。 b)根据地质任务的要求和干扰波调查资料,在试验的基础上确定检波器的组合形式、联接方式、组内距及组合基距。 5.3.1.3观测系统: a)道距确定应符合空间采样定理,防止在频率—波数域处理中出现空间假频。 b)应视多次波发育情况合理地选择最大炮检距,并结合区内的特点保证浅、中、深目的层均能达到应有的叠加次数。 c)覆盖次数的选择,应保证满叠加后的信噪比不小于3。 d)应根据区内的构造特点,尽可能采用目的层下倾方向激发、上倾接收的施工方法。 5.3.2野外施工的技术要求 5.3.2.1仪器站工作: a)按设计和试验结果,正确选择仪器因素。 b)前要录制合格的日检记录,合格日检,不得投入生产。 c)按SEG规定要求监视记录直达波初至下跳,记录磁带(经计算机)显示为一负数。 d)每炮都应回放全波监视记录,若必须滤波回放时,应征得上级主管部门同意,且滤波通带应固定。

论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论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论文提要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是地震勘探工程的最终环节。它包括了地层、构造、沉积以及盆地分析和油气勘探等多方面内容,成为油气勘探以及盆地基础地质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它也是要把地震勘探所取得的地震资料转化成我们对勘探区地下地质情况的认识。应用数字处理后提供的大量水平叠加剖面、偏移剖面或者一块三维数据体等地震资料,再结合地质、钻井、测井等资料,应用解释工作站等现代科技手段,对这些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模拟计算、反复对比,最后给出比较符合地下实际情况的认识,并将这些认识绘制成图幅和图表。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在正式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这一步那就不会得出最后的结果。在野外把数据采集回来,要经过最后的资料解释才能够把数据转换成图表,为后续的工作打好基础。 正文 一、地震资料解释 包括地震构造解释、地震地层解释及地震烃类解释或地震地质解释。 地震构造解释以水平叠加时间剖面和偏移时间剖面为主要资料,分析剖面上各种波的特征,确定反射标准层层位和对比追踪,解释时间剖面所反映的各种地质构造现象,构制反射地震标准层构造图。 地震地层解释以时间剖面为主要资料,或是进行区域性地层研究,或是进行局部构造的岩性岩相变化分析。划分地震层序是地震地层解释的基础,据此进行地震层序之沉积特征及地质时代的研究,然后进行地震相分析,将地震相转换为沉积相,绘制地震相平面图,划分出含油气的有利相带。 地震烃类解释利用反射振幅、速度及频率等信息,对含油气有利地区进行烃类指标分析。通常需综合运用钻井资料与测井资料进行标定分析与模拟解释,对地震异常作定性与定量分析,进一步识别烃类指示的性质,进行储集层描述,估算油气层厚度及分布范围等。 二、地震剖面特点 地震勘探方法是在地面上布置一条条的测线,沿各条测线进行地震施工采集地震信息,然后经过电子计算机处理就得出一张张地震剖面图。经过地质解释的地震剖面图就象从地面向下切了一刀,在二维空间(长度和深度方向)上显示了地下的地质构造情况。 垂直地震剖面是相对于前面讲的地震勘探而言。那么什么叫垂直地震剖面(简称VSP)呢? 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很流行的垂直地震剖面技术和以往提到的地震勘探不同,它是将接收器放在已打好的深井中,接收线沿井孔布置,并借助推靠器将接收器紧紧贴在井壁上。也就是说,前面讲的地震勘探的接收器是放在地面上,而垂直地震剖面的接收器是垂直地面放在井下,故而得名。工作时首先将一组接收器下

地震资料处理解释大作业(处理部分)

地震资料处理/解释大作业 (处理部分) 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 班级:12-4 姓名:封辉、孙运庆、何瑞川 学号:2012011236、2012011249、2012011239 2016年 1 月 15 日 评分标准:第三章和第四章各20分,其余各章10分

目录 第一章数据加载和观测系统定义 (2) 第二章道编辑和真振幅恢复 (4) 第三章反褶积 (6) 第四章速度分析 (7) 第五章动校正和水平叠加 (8) 第六章静校正 (10) 第七章偏移 (12) 第八章总结和体会 (13)

第一章数据加载和观测系统定义 地震资料处理流程第一步为数据输入和预处理。预处理是地震数据处理前的准备工作,将地震数据正确加载到地震资料处理系统,进行观测系统定义,并对数据进行编辑和校正。原数据是SGY格式的地震记录文件,用Promax对其进行处理需要格式转换,将其格式转换成软件定义的格式。 图1.1是原始数据炮集。格式转换后可对数据进行加载与处理,但是处理需要的各种测网信息需要进行定义,所以我们做观测系统定义,用FFID(野外文件号)和CHAN(记录道号)为索引将测网的各检波器与炮点坐标、高程、CDP 号等信息与数据的各道联系起来。观测系统定义分为炮点定义,检波点定义与炮检关系定义。图1.3是CDP覆盖次数。 图1.1 原始数据炮集

图1.2a 炮点与检波点信息 图1.2b 炮点与检波点信息

图1.3 多次覆盖次数 第二章道编辑和真振幅恢复 通常的地震采集中,由于检波器数量很多、野外干扰因素复杂等原因,不是每一道都能很好的反应地下反射界面带回来的信息,最基础的我们需要挑出其中坏检波器采集的道与极性不正常的道,称为道编辑(如图2.1)。 在记录图中使用picking进行编辑。点击picking,有编辑错道和编辑极性翻转道。拾取所有的错道和翻转道集后,分别放在两个文件里面。由震源引发的地震波,会随着波前面变大,底层吸收衰减等因素而能量减小,而我们需要的通常是深部的地层信息,所以我们需要对地震波进行振幅恢复(如图 2.2),经过真振幅恢复以后,深层反射波能量相对增强了,反射界面变得清晰,但面波等 干扰波也增强了。

地球物理探测规范

规范: 1、城市地球物理探测规范CJJ7-2007 2、地面重力勘探技术规程SY-T5819-2002 3、区域重力调查技术规程DZ/T0082-2006 4、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DZ/T0071-93 5、地面磁法勘探技术规程SY/T5771-2011 6、电阻率剖面法技术规程DZ/T0073-1993 7、电阻率测深法技术规程DZ/T0072-1993 8、自然电场法技术规程DZ/T0081-1993 9、地面甚低频电磁法技术规程DZ/T0084-1993 10、直流充电法技术规程DZ/T01086-1997 11、地面瞬变电磁法技术规程DZ/T01087-1997 12、大地电磁测深技术规程DZ/T0173-1997 13、电偶源频率电磁测深法技术规程DZ/T0217-2006 14、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勘探技术规程SY/T5772-2002 15、浅层地震勘探技术规范DZ/T0170-1997 16、地震勘探爆炸安全规程GB12950-1991 17、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NB/T10002-2014 18、多道瞬态面波勘察技术规程JGJ/T143-2004\J370-2004 19、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系统技术规程JSGC-04 20、地面γ能谱测量技术规程DZ/T0205-1999 21、地球物理勘查图图式、图例和用色标准DZ/T0069-1993

22、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DZ/T0078-93 23、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DZ/T0079-93 24、固体矿产勘查报告格式规定DZ/T0131-94 25、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3908-2002 26、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程TB/10013-2004\J340-2004 27、铁路隧道衬砌质量无损检测规程TB/10223-2004\J341-2004 28、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10012-2001 29、公路工程物探规程JTGTC22-2009 30、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31、物化探测量规范DZ/T0153-1995

石油地震勘探资料处理

石油地震勘探资料处理 1.地震资料数字处理是怎么回事? 既然野外地震已经采集到了反映地下地质情况的地震记录,为什么还要进行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呢?这是因为野外采集的地震记录仅仅是把来自地下地层的各种信息以数码形式记录在磁带上或光盘上,还不能直接反映出地下地层的埋藏深度及起伏变化情况,还需要将地震记录拿到室内输入到运算速度非常快、存贮量非常大、专业功能非常强的计算机系统中,在专家的指令下进行反复计算和分析,才能获得直接反映地下地层真实情况的数据和图像,专业上把这一过程叫做地震资料数字处理。这个过程有点像我们生活中使用的数码照相机(或数码摄像机)的显像过程,将数码照相机拍摄到的图像输入到室内的电脑上,根据需要,对显示在屏幕上的影像进行修改、调整、增加、删减,满意后可通过屏幕拷贝、彩色打印输出图片来,也可以录制到光盘上存贮以供调用,这个过程叫做编辑,也叫处理。不过地震资料的数字处理所用的硬、软件则要复杂得多。因为数码相机拍摄到的图像仅是几米到几十米远的景物,而地震资料数字处理要对从地面开始到地下五六千米甚至上万米深范围内的地震数据进行处理,不仅将上面第一套地层,还要将下面很多套地层逐层搞清楚。这些地层在不同地区形态都不一样,有的很平,有的像喜马拉雅山似的高山,有的像雅鲁藏布江似的河谷。可见地震数字处理要把地下数千米深的看不见、摸不着,又极其复杂的地层情况搞清楚,这是多么难的一门学科。 不过,近些年来由于将迅速发展起来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许多高新科学技术引用到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中,为搞清地下地层情况,寻找深埋地下的油气田提供了条件,提供了可能,而且提高了油气勘探的成功率。 经过数字处理后的成果有好几十种。专业上把反映地层的埋藏深度、厚度以及形态的图件叫做水平叠加剖面(简称叠加剖面)、偏移剖面。把反映地层岩石(砂岩、泥岩等)组成及其物理性质(速度高低、孔隙大小等)等的成果叫地震属性资料。将经过数字处理的这些剖面和属性资料录制到数字磁带或光盘上,可提供给下道工序(解释)使用。

地震数据处理 重点

1.一维傅里叶变换及其应用:傅里叶变换是地震数据处理的主要数学基础。它不仅是地震道、地震记录分析和数据滤波的基础,同时在地震数据处理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2.采样定理:设x(t)是连续的时间函数,x(t)的最高截止频率为fn,则可用采样间隔为Δt=1/2fn的离散序列X(nΔt)唯一的确定。采样过程:从模拟地震信号到数字地震信号的过程。采样间隔/采样率:采样所用的时间间隔。 3.数字滤波:利用频谱特征的不同来压制干扰波,以突出有效波的方法。 4.频率域滤波的步骤: ①对已知地震道进行频谱分析;②设计合适的滤波器:为了滤去干扰波的频谱成分,应当设计一个带通滤波器,保留有效波频率,把干扰波频率成分滤掉; ③进行滤波运算;④对输出信号谱X(w)进行傅里叶反变换,便得到滤波后的输出X(t). 5.相位性质:最小相位也叫相位滞后或最小能量延迟,实际上最小相位滞后是指频率域,而最小能量延迟则是指时间域而言。最小能量延迟子波:能量聚集在首部;最大能量延迟子波:能量集中在尾部;混合延迟子波:能量聚集在中部。 6.褶积滤波的物理意义: 单位脉冲响应:在时间域的表示方法中,令一个单位脉冲通过一个滤波器,然后观测滤波器的输出,这个滤波器输出的自然过程曲线称为滤波器的脉冲响应。也称滤波器的时间特性。 褶积滤波的物理意义:它相当于把地震信息x(t)分解为起始时间、极性、幅度各不相同的脉冲序列,令这些脉冲按时间书序依次通过滤波器,这样在滤波器的输出端就得到对输入脉冲序列的脉冲响应,这些脉冲响应有不同的的起始时间、不同的极性和不同的幅度(这个幅度是与引起它的输入脉冲幅度成正比的),将它们叠加起来就得到滤波后的输出x(t). 7.数字滤波的特殊性质:离散性:数字滤波是对离散的信号进行运算,这是所谓的离散性;有限性:在数字计算机上进行计算时,滤波因子不可能无穷项,而是取有限项,这就是所谓的有限性。 8.产生“伪门”原因:由于对A离散采样造成的,可以证明“伪门”在频率域出现的周期为A,为了避免“伪门”造成的影响,可以适当的选择采样间隔A,使第一个“伪门”出现在干扰波的频谱范围之外。9.波谱:以任何一种形式展示电磁辐射强度与波长之间的关系,叫波谱。波数:波长的倒数。K0=1/λ 二维频率-波数域中的二维频率-波数谱(简称二维频-波谱)分析是对地震波场进行分析的重要手段,它是建立在二维傅里叶变换的基础上。 10.空间假频:频率不变,倾角越大或者倾角不变,频率越高越容易产生空间假频。产生条件:地震信号的频率f一定时,地震信号倾斜时差δt越大,其频-波振幅谱中的波数k0也越大,而当地震信号频率f 增大时,具有相同倾斜时差δt的地震信号的频-波振幅谱中的波数k0随之增大,当频率f增大到某一个门槛频率fmax时,便开始产生空间假频。 11.二维滤波器的设计:一般二维滤波是指对于波动函数X(t,x)所进行的频率-波数域滤波。这时设计的滤波因子是时间-空间的函数h(t,x),滤波过程类似一维滤波在时间-空间域,可用二维褶积公式表示A. 12.共中心点CMP叠加及叠后处理流程图:野外采集地震数据-解编-预处理-反褶积-抽CMP道集-速度分析-动校正-CMP水平叠加-叠后时间深度偏移。13.共中心点叠加优点:①压制多次波;②压制规则干扰波;③压制随机噪声。综上,共中心点叠加可以有效地压制各种干扰波,增强有效波,使地震剖面的信噪比明显提高,掀桌改善地震剖面的质量。 14共中心点水平叠加存在的问题:当反射界面为弯曲界面时,其反射旅行时存在如图1所示的畸变;当反射界面为,其射旅行时发生如图2所示的畸变;当覆盖介质速度横向变化时,其反射旅行时存在如图3所示的畸变;当覆盖介质速度各向异性时,其反射旅行时存在如图4所示的畸变. 15.块状介质模型地震数据处理的特点:①介质呈块状分布,它不仅有顶部和底部界面,而且其侧面也由断层面或岩层界面所封闭;②由于剧烈的构造运动作用,界面往往呈弯曲界面,界面陡、倾角较大;③介质速度往往沿水平方向变化较快。 16.共反射点CRP叠前处理基本流程图:野外采集地震数据-解编-预处理-反褶积-抽CRP道集-层速度场-速度深度模型-叠前深度偏移 ①②③④⑤⑥⑦ 1.预处理:指地震数据处理前的准备工作,是地震数据处理中的重要基础工作,一般定义为将野外采集的地震数据正确加载到地震资料处理系统,进行观测系统定义并对地震数据进行编辑和校正的过程。预处理包括:数据解编、格式转换、道编辑、观测系统定义等工作。 2.解编:就是按照野外采集的记录格式将地震数据检测出来,并将时序的野外数据转换为道序数据,然后按照道和炮的顺序将地震记录存放起来。 3.野外观测系统定义:观测系统就是以野外文件号和

地震勘探报告编制

地震勘探报告编制

地震勘探报告编制若干问题(潘振武2010.4) ●地震勘探工作程序 地震勘探设计—地震数据采集—地震数据处理—地震数据解释—地震勘探报告与审批—“售后服务” ●地质报告的作用 ——开采(或灾害防治)设计、可行性研究、规划的地质依据; 地质构造影响矿井采区布置、工作面划分。 由于地质构造不清,未采取防范措施,巷道遇断层揭露瓦斯突出煤层、含水层、采空区带来危险。 构造不清造成掘进巷道增加。百万吨掘进率、百万吨死亡率增加。 煤矿五大灾害(瓦斯、水、火、顶板、粉尘)都与煤矿地质条件有关。查明地质情况,采取相应对策,则为合理开采、提高资源回收率、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 二维地震为找煤、指导下一步勘查或其它专项目的。 ——为本单位科研集累资料,集累经验; ——展示本单位在行业中形象,是客观的广告和宣传。 ●《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MT/T896-2000:(22~24 页) “编写成果报告时应充分分析有关地质、物探资料、做到报告内容齐全,观点明确,证据充分,重点突出,叙述清楚,文字简练,图表齐全,整洁、美观。”

·其它物探成果资料 ·区域地质资料 ·周边其它煤矿、小窑情况 需要时:煤质、岩石力学性质,水文地质试验、观测成果表。 地球物理测井资料 一般应有: ·视电阻率(电阻率电位) ·自然伽玛 ·伽玛—伽玛(密度测井) ·自然电位 ·孔斜测量成果 ·地温 80年代开始数字测井,增加: ·声波测井---可计算岩层的波速 ·中子测井 ·可直接显示出煤层的碳、灰、水比例 ·可直接显示出岩层的砂、泥、水比例 ·计算岩石孔隙度和其它岩石力学指标 ·可测定或计算地层倾角 矿井资料 ·采掘工程平面图 ·主要煤层底板等高线图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基于 Vista 系统的地震资料处理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 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石油物探)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唐湘蓉 实验地点5417 实验成绩 2015年3月- 2015年5月

基于 Vista 系统的地震资料处理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认知熟悉地震资料处理软件系统--vista软件的基本功能,了解其并熟练掌握vista软件运行的基本操作; 2)了解并掌握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掌握地震数据处理的流程和基本方法,选择合适的处理参数以提高地震数据处理的精度; 3)对比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的理论与实际资料处理的结果,深入理解理论,并在理论指导下提高处理解释的水平、提高资料处理的质量; 4)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与编写实验报告或生产报告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 总流程 图1 总流程图 1)加载数据 打开Vista软件后选择加入2D的SEG-Y格式的原始地震数据,本实验

所用数据为给定的SHOT-20。加载后的原始地震数据如图2: 图2 原始地震数据显示 2)道均衡 各个道由于炮检距的不同,导致的反射波的振幅的变化,因为在共反射点叠加中,要求每一个叠加道的振幅都应该相等,每一道对叠加所做的贡献是等价的,无特殊情况,一般就以记录图中间的振幅为基准,使近激发点的地震道振幅减少,增加远离激发点的地震道记录的振幅。道均衡流程模块如图3,道均衡结果如图4: 图3 道均衡流程模块

3)建立观测系统 图5 观测系统显示4)初至拾取 初至拾取结果显示如图6:

图6 初至拾取结果显示 5)初至切除 地震记录上的初至波包括直达波和浅层折射波,它们能量强且有一定延续时间,对紧接而来的浅层反射波有干涉和破坏作用。另外,动校正后会引起波形畸变,浅层尤其厉害。对这些强能量初至波和动校正畸变引起的处理办法是“切除”,即将这些波的采样值全部变为零值(充零)。初至切除流程模块如图7,初至切 除结果如图8: 图7 初至切除流程模块

浅层地震勘探(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浅层地震勘探 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 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实验地点 实验成绩 二〇一五年三月二〇一五年四月

目录 第一章序言 第二章工作目的和任务及工作完成情况 第三章工区地理情况和经济地理情况 第四章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评价 第五章数据处理 5.1反射波数据处理 5.1.1 原始记录 5.1.2 道均衡 5.1.3 一维滤波 5.1.4 二维滤波 5.1.5 抽道集 5.1.6 速度分析 5.1.7 动校正 5.1.8 水平叠加 5.1.9 混波 5.1.10 时深转换 5.1.11 数据输出 5.2 折射波数据处理 第六章解释推断 第七章结论与建议 第八章报告附图 第一章序言 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中的一中重要方法,其原理是利用地层与岩石的弹性差异来探测地下地质构造,寻找有用矿产资源的一种极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测方法。在勘查精度、分辨地质体的能力以及勘探范围(浅、中、深)等方面都有其突出的优越性。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而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并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而浅震是工程物探中的一种常见勘探方法,此次实习,采用了折射波勘探和反射波勘探,此实习报告完

成了从野外数据采集到室内资料处理和解释的全部过程,并详细叙述了各过程所使用的方法原理等。由于浅震能量不需要很大,所以震源采用的是人工锤击的方法。数据处理使用VISTA。对折射波勘探而言,使用的相遇时距曲线的解释,方法由于数据处理相对反射波较简单,所以,采用手工为主,计算机为辅的方式,完成数据处理。

地质资料工作有关标准、规范目录.doc

地质矿产调查部分 1∶500、1∶1000、1∶2000地形图平板仪测量规范GB/T16819—97 地质矿产勘查测绘术语GB/T17228—98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1—98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2—98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3—98 区域重力调查规范DZ/T0082—93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0133—94 航空磁测技术规范DZ/T0142—94 卫星遥感图像产品质量控制规范DZ/T0143—94 地面磁勘查技术规程DZ/T0144—94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DZ/T0145—94 侵入岩地质数据文件格式DZ/T0146—94 水文地质钻探规程DZ/T0148—94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0151—95 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DZ/T0153—95 地面沉降水准测量规范DZ/T0154—95

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图清绘规程DZ/T0156—95 1∶5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0157—95 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1∶50000)DZ/T0158—95 1∶500000、1∶1000000省(市、区)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0159—95 1∶20万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及图式DZ/T0160—95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1∶20万) DZ/T0167—95 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0170—97 大比例尺重力勘查规范DZ/T0171—97 垂直地震剖面法勘探技术标准DZ/T0172—97 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1∶250001∶100001∶5000)DZ/T0175—97 石油、天然气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0180—97 水文测井工作规范DZ/T0181—97 石油天然气地球化学勘查技术规范DZ/T0185—97 地学数字地理底图数据交换格式DZ/T0188—97 同位素地质年龄数据文件格式DZ/T0189—97 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1∶50000)DZ/T0190—97 1∶25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0191—97 物探化探遥感勘查技术规程规范编写规定DZ/T0195—97 测井仪通用技术条件DZ/T0196.1~9—97

地震勘探资料数字处理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课程名称:应用地震学 教师:段云卿 第25册 第四章:地震勘探资料数字处理 野外采集到的原始资料是以二进制的数字形式记录在磁带上,必须经过计算机的各种运算,才能输出供地震地质解释的各种资料,或直接输出某些解释成果,本章介绍如何进行数据处理。 §4.1校正和叠加处理 一、动校正 1.动校正的含义:(§3.5) (1) 对于一次覆盖共炮点资料来说,把双曲线型或近似双曲线型反射波同 相轴拉直,也就是消去炮检距不为0对反射波旅行时的影响,使同相轴能直观地反映地下界面的构造形态。 (2) 对于共反射点道集来说,把各道均校正成共中心点M 处的自激自收道, 再叠加起来作为共中心点M 处的叠加道,使一次波同相叠加而加强,多次波等干扰波非同相叠加而减弱。 2.动校正公式(§3.5) 2 022V t x t = ? (6.2-26) 3.计算动校正量(使用共反射点道集) (1)公式 为了对共反射道集的每一道的整个道进行计算,将(6.2—26)改写为: 2 002 ) (2i i j ij t V t x t = ? (j=1,2,……,n ; i=1,2,……,m ) (6.4-1) j —— 道序号。 i —— 采样点序号。 x j —— 第j 道的炮检距。 n —— 覆盖次数。 M ——道长 t 0i ——为第i 个界面共中心点处自激自收时间。 (2)问题 不知什么地方有反射界面,就不知什么地方有反射波。 不知反射波的t 0时间。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课程名称:应用地震学 教师:段云卿 第25册 (3)解决方法 地震道上有一个采样值就有一个反射波。 地震道上每一个采样点的时间i △,都看成一个t 0时间,记为t oi 。 (4)例子 ①设采样间隔△=4ms ②长为0.5S -4.5S 的记录,就有1001个t 0值: )(5.00,0s t = )(004.05.01,0s t += )(004.025.02,0s t ?+= )(004.05.0,0s i t i += )(004.010005.01000,0s t ?+= ③对任意一道就有1001个动校正量。例如炮检距为1000m 的第j 道,动校正量为: )(207.0) 5.0(5.021000 2 2,0s V t j =??= ? ) (205.0) 504.0()504.0(21000 2 2,1s V t j =??= ? ) (204.0) 508.0()508.0(21000 2 2,2s V t j =??= ? ) ?() 004.05.0()004.05.0(21000 2 2,s i V i t j i =+?+?= ? )(000.0) 5.4()5.4(21000 2 2,1000s V t j =??= ?

槽波地震勘探施工标准.

Q/JMJT 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标准 Q/SXJMJT××××-2015 槽波地震勘探施工标准Construction standards of In-seam Seismic exploration ××××-××-××发布××××-××-××实施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布

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 槽波地震勘探施工标准Construction standards of In-seam Seismic exploration Q/SXJMJT××××-2015 主编部门:山西晋煤集团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批准部门: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准委员会 实施日期:2016年?月?日

关于发布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 《槽波地震勘探施工标准》的通知 为保证槽波探测施工质量,指导施工,由山西晋煤集团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主编的《槽波地震勘探施工标准》通过公司组织专家会审,现批准为五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编号为Q/SXJMJT××××-2015,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在集团公司槽波探测工程中严格执行。

前言 本标准是根据集团公司2015年科技规划要求,在晋煤集团技术中心的组织下,会同晋煤集团技术研究院、各矿总工和集团公司相关专家等,共同完成编制工作。 在编写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试验,总结了国内多年来的工程实践经验,并通专家多次评审,反复修改后,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标准由晋煤集团技术中心管理及具体解释。各单位在执行本标准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集团公司,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山西晋煤集团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起草人:窦文武、焦阳等 主要审核人:付峻青,刘永胜、卫金善、杨新亮、李应平、牟义

成都理工大学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及解释复习资料及答案

1----断层在时间剖面的特征标志 1)标准层反射同相轴发生错断,是断层在地震剖面上表现的基本形式。2)标准层反射波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波组间隔发生突变,断层下降盘地层加厚,上升盘地层变薄。3)反射同相轴形状和产状发生突变,这往往是断层作用所致。4)标准层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及强相位转换等。5)断面波、绕射波等异常波的出现,是识别断层的主要标准。 2----伪门条件及消除方法 滤波处理的是离散信号,由付氏变换的特性可知:离散函数的频谱是一个周期函数,其周期为1/△,即有:DFT(h(n))=H(k)=H(k+1/Δ)则通频带以1/△为周期重复出现,若称第一个门为“正门”,则其它的门为“伪门”。②克服的方法:a)选择适当的采样间隔△使伪门出现在干扰波频率范围之外,一般采样间隔△取得越小,伪门处于频率越高的地方,离正门越远,b) 在离散采样之前让信号通过“去假频”滤波器,滤掉高频成分。 3--反滤波原理及影响因素 地震记录是地层反射系数序列r(t)与地震子波b(t)的褶积,x(t)=r(t)*b(t),b(t)就相当地层滤波因子。为提高分辨率,可设计一个反滤波器,设反滤波因子为a(t),并要求a(t)与b(t)满足a(t)* b(t)=(t),用a(t)对地震记录x(t)反滤波x(t)* a(t)= r(t)*b(t) * a(t)= r(t)* (t)= r(t),其结果为反射系数序列,即为反射波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1)各种反滤波方法都必须有若干假设条件;2)反射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问题;3)噪声干扰的影响;4)原始地震资料的质量问题。4----.爆炸反射界面成像原理(叠后偏移成像原理)①把地下地质界面看成具有爆炸性的爆炸源。②爆炸源的形状、位置与地质界面一致。③爆炸源产生的波的能量、极性与地质界面反射系的大小、正负对应。④并假定当t=0时,所有爆炸源同时起爆,沿界面法线方向发射上行波到达地面观测点。(5)用波动方程式将地表接收的波场(地震记录)作反时间方向传播(向下延拓),当波场延拓到(t=0)时的波场的值就正确地描述了地下反射界面位置,即自动实现偏移成像。 说明:爆炸反射界面成像原理适用于叠后的地震资料。即自激自收剖面,自炮点发出的下行波到达反射点的路径与自该点反射返回地面的上行波的路径完全一样。只考虑上行波,若将时间剖面中时间减半,或将传播速度减一半,就可将自激自收剖面看作在反射界上同时激发的地震波沿界面法线传播到地表所接收的记录。偏移时,只需把速度减半,用单程波动方程延拓法,把波场从地面延拓到反射界面,令t=0,即可实现偏移。 5.有限差分法波动方程偏移有什么特点 ①是求解近似波动方程的一种近似数值解法,是否收敛于真解,取决于差分网格的划分和延拓步长的选择。②能适应速度的纵、横向变化,偏移噪音小,在剖面信噪比低的情况下也能做的优点;③受反射界面倾角的限制,当倾角较大时,产生频散现象,使波形畸变。 法波动方程偏移有什么特点 偏移结果好,精度高,稳定性好,噪音低,运算速度快,无倾角限制,无频散现象。 优点:偏移结果好,精度高,稳定性好,噪音低,运算速度快,无倾角限制,无频散现象。缺点:假定传播速度为常速,速度横向变化时,会使反射界面畸变,对偏移速度误差较敏感。7克希霍夫积分偏移有什么特点与绕射扫描叠加的区别是什么 不受倾角限制,能适应任意倾角地层,做三维偏移较容易实现,对网格要求较灵活。 优点:不受倾角限制,能适应任意倾角地层,做三维偏移较容易实现,对网格要求较灵活。缺点:费时;难以处理速度的横向变化;偏移噪声大,“划弧”现象严重;确定偏移参数困难。 -区别:A克希霍夫积分偏移考虑了波的振幅值随传播距离和方向不同的影响,保持了波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