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林木遗传育种学》课程大纲

《林木遗传育种学》课程大纲

《林木遗传育种学》课程大纲
《林木遗传育种学》课程大纲

《林木遗传育种学》课程大纲

一、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中文):林木遗传育种学

(英文):FOREST GENETICS AND FOREST TREE BREEDING 课程编号:14241016

课程学分:4.0

课程总学时:64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内容简介(300字以内)

林木遗传育种学是研究林木遗传与变异的规律,并以遗传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研究选育和繁育林木良种的原理及技术的学科。遗传学部分主要介绍遗传的三大基本规律及其细胞学基础,遗传变异,分子遗传学,群体遗传学以及数量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育种学部分主要介绍林木选育技术基础,遗传育种资源和林木引种,种源与优树选择,杂交与倍性育种,无性系选育与繁殖造林,种子园以及遗传测定。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和林木良种选育与繁殖的理论及技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遗传学与育种学基本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林木遗传改良上的科学研究问题与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系统和有重点地掌握遗传学基本原理、林木选育和良种繁育原理及技术。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绪论(2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

目的:使学生明了遗传学是生物科学的最前沿,林木育种的特点和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对本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研究兴趣。

要求:了解遗传育种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遗传和育种工作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以及遗传学和育种学在科学和生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遗传育种学的定义(概念)、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任务。

难点:遗传育种学在科学和生产发展中的作用。

林木遗传学部分(31学时)

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2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牢固地树立新陈代谢、世代演替、遗传变化等都离不开生物细

胞的认识。理解遗传物质在细胞的染色体上,染色体的行为是遗传三大定律的基础;掌握细胞的有丝分裂规律。

2.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细胞核结构、染色体的超微结构;有丝分裂及有丝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难点:有丝分裂及有丝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 细胞膜

2. 细胞质的结构,

3. 细胞核

第二节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1. 染色体的形态和结构

2. 染色体的数目

第三节细胞有丝分裂

1. 细胞周期

2.无丝分裂(直接分裂)

3.有丝分裂的过程

4. 有丝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第四节细胞的减数分裂

1. 减数分裂的过程

2. 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第五节雌雄配子的形成和受精

1. 雌雄配子的形成

2. 受精

3. 直感现象

4. 无融合生殖

第六节生活周期与世代交替

1. 低等植物的生活周期

2. 高等植物的生活周期

3. 高等动物的生活周期

第二章分离定律和独立分配规律(4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①掌握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基本概念、内容、实质及验证方法;

②理解掌握遗传学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及数据所反映的遗传现象。

2.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多基因杂种及其后代的遗传分析,二项式的展开及应用,卡方测验。

难点:多基因杂种及其后代的遗传分析,二项式的展开及应用。

第一节分离规律

1. 分离现象

2. 分离现象的解释及其实质

3. 分离现象的验证

4. 分离比例实现的条件

第二节独立分配规律 (自由组合规律)

1.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2. 独立分配现象的解释

3. 独立分配规律的验证

4. 多对基因的遗传

5. 独立分配规律的应用

第三节统计学原理在遗传学中的应用

1. 概率的应用

2. 二项式的展开及应用

3. 卡方测验

第四节孟德尔规律的补充和发展

1. 显隐性关系的相对性

2. 复等位基因

3. 致死基因

4.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5. 多因一效和一因多效

第三章连锁遗传和性连锁(2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连锁遗传规律,连锁遗传的分析方法

2.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连锁与交换的原理,交换值及其测定,基因定位和连锁遗传图,伴性遗传的概念及特点,从性遗传。

难点:交换值的测定,特别是自交群体的交换值测定。

第一节连锁与交换

1. 连锁

2. 交换

第二节交换值及其测定

1. 交换值

2. 交换值的测定

第三节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

第四节性别决定与性连锁

第四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4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DNA复制,RNA的转录、加工等基础知识;

2.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DNA复制,RNA的转录;

难点:RNA的转录过程。

第一节 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证据

1. 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

2. 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第二节核酸的化学结构

1.两种核酸及其分布

2.DNA的分子结构

3.RNA的分子结构

第三节染色体的分子结构

1. 原核生物的染色体

2. 真核生物的染色体

第四节 DNA的复制

1. DNA复制的一般特点

2. 原核生物DNA合成

3. 真核生物DNA合成的特点

第五节 RNA的转录及加工

1. 三种RNA分子

2. RNA合成的一般特点

3. 原核生物RNA的合成

4. 真核生物RNA的转录及加工

第六节遗传密码与蛋白质的翻译

1. 遗传密码

2. 蛋白质的合成

3. 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第五章基因的表达与调控(3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基因的概念和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了解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

2.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基因概念的发展;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

难点: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乳糖操纵子)

第一节基因的概念

1. 基因的概念及其发展

2. 基因的细微结构

3. 基因的作用与性状的表达

第二节基因的调控

1.原核生物的基因调控

2.真核生物的基因调控

3. 翻译水平的调控

第六章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2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基因工程的原理和应用,了解基因组学和后基因组学的内容和应用。

2.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和应用

难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和应用

第一节基因工程

1. 基因工程概述

2. 限制性内切酶

3.载体

4.基因的分离与鉴定

5.基因工程的应用

第二节基因组学

1.基因组图谱的构建

2. 基因组图谱的应用

3.后基因组学

第七章基因突变(2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基因突变的概念、特征与鉴定;掌握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了解基因

突变的诱发。

2.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基因突变的性状表现、变异类型和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

难点:基因突变的鉴定、基因突变的生物学防护与修复。

第一节基因突变的时期和特征

第二节基因突变与性状表现

1. 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的表现

2. 大突变和微突变的表现

第三节基因突变的鉴定

1.植物基因突变的鉴定

2.生化突变的鉴定

3. 一个基因一个酶学说的形成

第四节基因突变的的分子基础

1.突变的分子机制

2.突变的修复

第五节基因突变的诱发

1.物理因素诱变

2.化学因素诱变

第八章染色体变异(4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染色体结构变异的遗传效应及在育种中的应用;掌握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类型及遗传效应。

2.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遗传效应;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类型及遗传效应。

难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遗传效应;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类型及遗传效应。

第一节染色体结构变异及其应用

1. 缺失

2. 重复

3. 倒位

4. 易位

第二节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1. 染色体的倍数性变异

2. 非整倍体

第九章细胞质遗传(2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细胞质遗传的特点,了解线粒体和叶绿体的遗传方式。

2.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细胞质遗传的概念的特点;

难点:细胞质遗传的概念的特点;

第一节细胞质遗传的概念的特点

1. 细胞质遗传的概念

2. 细胞质遗传的特点

第二节母性影响

第三节叶绿体遗传

1. 叶绿体遗传的表现

2. 叶绿体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四节线粒体遗传

1. 线粒体遗传的表现

2. 线粒体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五节共生体和质粒决定的染色体外遗传

1.细胞共生体的遗传

2. 质粒的遗传

第六节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

1. 雄性不育的类型及其遗传特点

2. 雄性不育的发生机理

3. 雄性不育性的利用

第十章群体遗传(3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群体的遗传平衡的含义,掌握改变遗传平衡的四个因素。

2.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哈迪-温伯格定律,改变遗传平衡的四个因素。

难点:哈迪-温伯格定律

第一节群体的遗传平衡

1.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2. 哈迪-温伯格定律

第二节改变基因频率的因素

1. 突变

2. 选择

3. 遗传漂变

4. 迁移

第十一章数量遗传(3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数量性状的遗传特征和基础、遗传力的概念及其估算方法。

2.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数量性状的遗传特征和基础、遗传力的概念及其估算方法。

难点:遗传力的概念及其估算方法;

第一节数量性状的特征及其遗传基础

1. 数量性状的特征

2. 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

第二节数量性状遗传研究的基本统计方法

第三节遗传力的估算及其应用

1. 遗传力的概念

2. 广义遗传力的估算方法

3. 狭义遗传力的估算方法

4. 遗传力在育种中的应用

林木育种学部分(31 学时)

第一章林木选育技术基础(4 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选择育种的一般原理,影响选择效果的因素。

2.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选择育种原理,影响选择效果的因素。

第一节物种和生物进化

1. 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

2. 物种及种内分类

3. 种内多层次变异

第二节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

第三节遗传参数及其估算

1. 遗传力

2. 配合力与育种值

3. 遗传增益

4. 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

5. 影响选择效果的主要因素

第四节选择与选择方法

1. 人工选择和选择类型

2. 选择方式

3. 选育方式与繁殖方式

第二章遗传育种资源和树木引种(2 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遗传资源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掌握林木引种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2.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遗传资源的重要性,引种的技术和程序。

难点:引种的技术和程序。

第一节遗传资源

1. 遗传资源的重要性

2. 国际林木遗传资源工作的发展

3. 我国的自然保护工作

第二节生物多样性和遗传流失

1.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2. 遗传多样性的检测

3. 遗传流失及其危害

第三节林木遗传资源管理

1. 搜集

2. 保存

3. 评价和利用

4. 开发利用遗传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第四节乡土树种和外来树种

1. 正确对待各类树种资源

2. 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树种

3.积极、稳妥地利用外来树种

4. 我国林木引种成就

第五节引种技术和程序

1. 引种考虑的因素

2. 主要生态因子剖析

3. 引种程序

4. 引种成功的标准

5. 驯化措施

6. 引种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三章种源与优树选择(3 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种内地理变异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地理变异的一般规律;种源试验的目的、作用及方法;了解种子区区划、种子认证;掌握优树评定和选择的方法,

2.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种源地理变异的一般规律,影响种源地理变异的因素,种源试验方法,优树评定和选择的方法。

难点:种源试验方法,优树评定和选择的方法。

第一节种源试验研究历史和意义

第二节地理变异的规律

1. 地理变异趋势

2. 地理变异模式

第三节种源试验方法

1. 全分布区试验和局部分布区试验

2. 采种点的确定

3. 采种林分和采种树的确定

4. 苗圃试验

5. 造林试验

第四节种子区划

1. 种子区划系统

2. 种子区划依据

3. 造林用种原则

第五节优树选择

1. 选优林分条件

2. 优树评定方法

第四章杂交与倍性育种(4 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杂种优势的遗传学理论,杂交亲本的选择原则、林木杂交操作

技术,杂交不亲和性的原因及其克服方法,杂种的培育和选择方法,杂种优势的利用途径。了解林木多倍体及其诱导的基本途径。

2.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杂交亲本选择的原则,杂交方式,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及其克服方法,杂种优势及其利用,杂种的培育和选择方法。

第一节杂种优势

1. 杂种优势的遗传学解释

2. 杂种优势度量方法

第二节天然杂种与人工杂种

1. 天然杂种

2. 人工杂种

第三节杂交方式与亲本选择

1. 杂交方式

2. 杂交亲本的选择和选配

第四节人工杂交技术

1. 开花生物学

2. 花粉技术

第五节杂交方法

1. 树上杂交

2. 切枝杂交

第六节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方法

第七节杂种的测定、选择和推广

1. 杂种苗的培育

2. 杂种的测定和选择

3. 杂交品种的繁殖、推广和命名

第八节林木多倍体及其诱导的基本途径

1. 体细胞染色体加倍

2. 不同倍性体间杂交

3. 未减数配子杂交

4. 胚乳培养与细胞融合

第九节林木染色体加倍的方法

1. 化学诱导

2. 物理因素诱导

3. 林木多倍体的鉴定

第五章无性系选育、繁殖与造林(4 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无性繁殖在林木遗传改良中的应用及其特点,无性繁殖中的位置效应和成熟效应,无性系选育的概念、一般程序,无性系选育和无性系造林中应注意的问题。

2.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无性繁殖中的非遗传效应,无性系育种的一般程序,无性系育种和无性系造林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节无性繁殖技术概述

1.扦插繁殖

2.嫁接繁殖

第二节无性繁殖材料退化与复壮

1.无性繁殖材料退化原因

2.无性繁殖材料复壮及其方法

第三节苗木脱病毒技术

1.病毒特性及其侵染

2.脱病毒方法与技术

3.植物脱毒苗检测与保存

第四节采穗圃营建与管理

1.采穗圃及其优越性

2.采穗圃营建与管理的基本原则

3.林木采穗圃营建与管理实例

第五节林木无性系选育及其应用

1. 无性系选育基本程序

2. 无性系选育实例

3. 无性系造林的问题及对策

第六章种子园(4 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种子园的概念及种类,种子园总体规划中关键性的技术问题,种子园营建的关键技术问题及种子园的经营管理技术。

2.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种子园的种类,种子园的总体规划、种子园的营建及管理种的关键技术。

第一节种子园种类

1.无性系种子园与实生苗种子园

2. 初级种子园与高世代种子园

3. 其他形式的种子园

第二节种子园总体规划和区划

1.种子园规模

2.园址选择

3.种子园区划

4.优树收集区

5.建园亲本数目

第三节种子园建立技术

1.苗木准备

2.无性系配置

3.栽植密度

第四节生殖生物学

1.花芽分化与胚胎发育进程

2.开花物候与配子贡献

3.花粉空间分布

4.球果与种子败育

第五节种子园经营管理

1.去劣疏伐

2.辅助授粉

3.土壤管理

4.有害生物防治

5.整形修剪

6.其他措施

第七章遗传测定(4 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子代测定和无性系测定的内容和技术要求,配合力、遗传力、重复力的概念和估算方法,了解常用交配设计的种类和评价。

2.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遗传测定的内容和技术要求,配合力、遗传力、重复力的估算方法,常用交配设计的种类。

第一节交配设计

1.不完全谱系设计

2.完全谱系设计

第二节环境设计与试验观测

1.提高试验精确性的主要措施

2.试验地选择

3.常用试验设计

4.区组和小区设计

5.测定林建立

6.试验观测

第三节试验数据处理

1.数据转换

2.缺区数据弥补

第五节遗传参数估算

1. 无性系对比试验

2. 子代测定

3. 全同胞子代测定

第五节遗传型与环境交互作用

第八章林木抗逆性育种(2 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抗旱育种、抗盐育种、抗病育种、抗虫育种的抗性机制、基本

育种途径和采用的育种策略。

2.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抗逆育种的常用方法及育种策略。

第一节树木对胁迫的反应及其抗逆性机制

1. 非生物胁迫

2. 生物胁迫

第二节抗逆性测定方法

1.抗旱、寒、盐碱能力的测定

2.抗病性测定

3.抗虫性测定

第三节林木抗逆育种途径与策略

1.选择育种

2.杂交育种

3.耐盐突变体的筛选

第九章生物技术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2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生物技术在林木育种中的重要性及应用前景。

2.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分子标记的种类和特点,基因工程的一般步骤及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

第一节组织培养

第二节体细胞胚胎发生和人工种子

1. 体细胞胚胎发生

2. 人工种子

第三节遗传标记技术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1. 遗传标记的概念

2. 分子标记技术

3. 分子标记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第四节基因工程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

1. 植物基因工程基本步骤

2. 基因工程技术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

第十章林木育种策略与多世代育种(2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林木育种各环节间的关系及与林业生产的联系,育种策略及制

定育种策略的基本原则;保持基因多样性及延缓近交发展技术,缩短育种世代的方法。2.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育种各环节间的关系及与林业生产的联系,育种策略及制定育种

策略的基本原则,保持基因多样性及延缓近郊发展技术。

第一节林木育种主要环节、一般模式与策略

1.育种各环节的衔接及与生产的联系

2.育种一般模式及育种策略

第二节育种策略基本内容和原则

1.育种策略基本内容

2.制定育种策略的原则

第三节制定策略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1.育种群体组成及大小

2.群体的划分和育种群体的组织

3.多世代育种的交配设计

4.两种配合力及近交

5.加速育种世代的遗传增益

第四节不同类树种的育种策略和实例分析

1. 不同类树种的育种策略

2. 实例分析

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采用多种考核形式,成绩的组成包括: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测验、课堂表现等)和期中考试占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考核题型设计:名词解释;填空;判断;选择;简答;综合题。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

1. 朱军. 遗传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中国农业出版社, 第三版,2007

2. 陈晓阳,沈熙环. 林木育种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主要参考资料:

1. 沈熙环. 林木育种学.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2.杨业华. 普通遗传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刘祖洞. 遗传学(第二版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 王亚馥,戴灼华.遗传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李惟基. 新编遗传学教程.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6. 赵寿元. 乔守怡. 现代遗传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临床营养学课程标准

《临床营养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临床营养学》课程代码:130029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开课学期:第四学期 课程总学时:20学时理论学时:14学时 适用专业:护理专业先修课程:医学基础课程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临床营养学是研究食物中的营养素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对人体健康的生理作用和有益影响,以及对疾病发生、发展和康复的影响的科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随着临床营养学和医学的发展,临床营养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已经认识到,营养素摄入不足、过剩或者结构不合理,都会引起与营养有关的疾病,例如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冠心病、痛风及肿瘤等均与临床营养学密切相关,通过营养干预、营养治疗可能达到减少发病、减轻症状、控制与稳定病情的目的。通过平衡膳食、合理营养、营养支持与营养护理可以满足人们促进健康、加快疾病康复的迫切愿望。因此,在整个临床营养学的教学过程中要自始至终把握疾病的营养干预、营养支持、营养治疗与营养护理这个重点。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通过临床营养学的教学、实习,要使学生掌握临床营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碳水化物、蛋白质、脂类、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六大营养素生理功能与膳食来源;掌握婴幼儿、儿童、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等不同人群的营养特点与常见的营养问题;掌握糖尿病患者能量营养相关因素、营养治疗和营养护理;熟悉平衡膳食及医院的基本膳食、试验膳食、治疗膳食;熟悉人体营养状况评价的基本方法,提高全方位的治疗、护理。 (三)课程设计思路 1、总体设计 (1)《临床营养学》课程设计方案的制定,主要依据护理大纲并结合历年来

教学实践经验而制定。本标准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准确把握本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并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全程渗通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教学内容设置上,除了让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外,要突出课程的前沿内容,着重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创新理念。教学方法突出启发式教学,灵活利用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发挥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优势,着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员的积极主动性,以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开扩视野,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走信息化教学的道路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但也要注意不能丢弃板书等传统的教学方法。 (2)课程标准力求更新、拓展课程内容。通过课堂讲授、观看教学图片、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深入理解以病人为研究对象,研究营养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在疾病状态下营养素的代谢紊乱,各种疾病对营养素的需求和供给方法的一门科学。了解学科发展方向及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并能结合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和需求,从理论上加以提高,为改善人民营养水平,促进患者康复,增进人民体质做出贡献。 (3)课程标准要结合我校学生状况、教学资源等实际,力求达到既有前瞻性、科学性,又实事求是,便于操作与管理。 2、具体设计 《临床营养学》课程的学习包括理论课、实验教学两部分组成,理论课14学时,实验课时4学时;理论课的安排,一般是先学习总论,从总体上学习营养素、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平衡膳食、特殊生理阶段的营养、营养状况评估、医院基本膳食。再分系统学习各种临床疾病的营养支持治疗。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临床营养学在临床各科室各种疾病中的重要性,为后续临床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必需的知识基础。 学时分配的建议

《食品营养与卫生》教学大纲

《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50067 学时:64 学分:4 适用对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 先修课程:有机化学、分析、生物化学,微生物,食品储藏,食品添加剂,食品分析等 考核要求:实验、实训、期末闭卷考试为主(60%),期中及随堂测验、作业为辅(40%)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使用教材: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公共营养师》,中国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 主要参考书: 1.《中国营养科学全书》.葛可佑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实用临床营养学》.吴国豪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 《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主编:杨月欣.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4.《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中国营养学会编著,西藏人民出版社。 5.《食品营养》.杨君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 6.《食品营养与卫生》. 王尔茂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 7.《现代食品营养与安全》. 霍军生主编,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食品营养与卫生是一门研究人体营养规律和通过改善人群的饮食习惯以提高其营养状况和健康水平的科学,是营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它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社会性、宏观性和多学科性等特点。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主要讲述营养学基础;人群营养基础;食品营养与食品加工;食品卫生基础;疾病与营养;食品营养与保健;营养教育和社区营养管理等基础知识。同时涉及公共营养学的部分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公共营养在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中的重要作用,掌握食品营养与卫生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及其应用,熟悉食品营养与卫生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为今后从事营养改善、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等领域工作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和与国际同领域接轨,培养学生进行人群营养改善工作和开展社区营养工作的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公共营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食品营养与健康》课程标准

《食品营养与健康》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适用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 学时/学分:96/6 编制人: 1、课程概述 1.1课程性质与 本课程是为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深入理解营养与人体需要和健康的关系,熟悉基础营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了解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特点与膳食原则;理解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膳食营养与健康的关系,了解社区营养的内容与方法;了解食物的体内过程及其代谢,热能来源和不同劳动强度的热能供给量、膳食参考摄入量(DRI)相关指标及其制定依据。掌握食品营养评价、人体营养状况测评、膳食指导与评估、膳食调查与评价、营养咨询与教育的方法与技能。培养学生具有从事食品工业生产管理、营养师、营养配餐员等技术能力,以便在今后的食品营养与生产及相关工作中,能够熟练地应用营养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改善我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和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服务。 本课程上承有机化学、分析化学、食品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加工技术等,下续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等课程。 1.2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教学采用工作任务为载体,根据企业所需学生还需要什么来设定进行课程设置和内容的选定,遵循实用、够用原则。突出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的训练,加强实训课内容的针对性,同时围绕“营养配餐员”、“公共营养师”的职业资格鉴定来安排能力目标和技能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也是紧紧围绕项目的工作任务的完成来设置的,但同时又考虑到高等教育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的需要。在设置这些内容时又考虑到相关职业证书的对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方面的要求。 课程组通过与营养健康专家、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一起进行深入、细致、系统的分析,明确了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人体必需的七大营养素的生理功能及对人体健康的关系和如何针对不同人群进行营养食谱设计、人体营养状况测量、营养咨询与教育以及膳食调查

会计学原理 19版 怀尔德 复习提纲 Chapter 1~4

Chapter 1 Accounting in Business Users of Acc. Information External users: creditors & investors Internal users Know the difference between FINICIAL ACCOUNTING & MANAGERIAL ACCOUNTING 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 Know what is: GAAP (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 FASB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SEC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IASB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IFRS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 Four assumptions Going concern Monetary unit Time period Business entity Four principles Cost Matching Revenue recognition Full disclosure Accounting Equation Assets = Liabilities + Equity Be proficient in 11 transactions from P11~13 Be proficient in 3 statements Income statement, Statement of Owner’s Equity & Balance Sheet

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知识点归纳

1.将转向灯开关向上拉,右转向的亮,向下拉,左转向灯亮。上右下左 2.吊二撤三醉五逃终身 3.规定,对驾驶拼接的机动车或已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上路行驶的驾驶员,处200以上2000以下的罚款,并吊销驾驶证,对机动车予以收缴,强制报废。 4.遮挡牌号记12分,非轻微 5.记分周期为一年,实习期为一年 6.累计记分为12分时,要求重新学习 7.抢黄灯是记6分 8.乡道是没有中间线的,限速是40公里/小时,可在路中间行驶 9.超车只能从左侧超车 10.规定,机动车在夜间通过急弯,坡路、扶桥、人行横道或者没有交通信号灯控制的路口时,交替使用远近灯示意。 11.有下列行为的处以200以上2000以下的罚款 (一)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暂扣期间驾驶机动车的; (二)将机动车交由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暂扣的人驾驶的;(三)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 (四)机动车行驶超过规定时速百分之五十的;(超过规定时速50%) (五)强迫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机动车安全驾驶要求驾驶机动车,造成交通事故,尚不构成犯罪的; (六)违反交通管制的规定强行通行,不听劝阻的; (七)故意损毁、移动、涂改交通设施,造成危害后果,尚不构成犯罪的; (八)非法拦截、扣留机动车辆,不听劝阻,造成交通严重阻塞或者较大财产损失的。 行为人有前款第二项、第四项情形之一的,可以并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有第一项、第三项、第五项至第八项情形之一的,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 12.机动车在道路上行驶不得超过限速标志、标线标明的速度。在没有限速标志、标线的道路上,机动车不得超过下列最高行驶速度: (一)没有道路中心线的道路,城市道路为每小时30公里,公路为每小时40公里; (二)同方向只有1条机动车道的道路,城市道路为每小时50公里,公路为每小时70公里。 一,看有无中线。有中线,50或70;无中线30或40。 二,看周围环境。路两边全是树木,选高速度(可以理解为周围人少开得快);路两边有楼房或者行人,选低速度(可以理解为周围有人开的慢)。 1、中线+树木——70 2、中线+楼或人——50 3、无线+树木——40 4、无线+楼或人——30 13.机动车行驶中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最高行驶速度不得超过每小时30公里,其中拖拉机、电瓶车、轮式专用机械车不得超过每小时15公里: (一)进出非机动车道,通过铁路道口、急弯路、窄路、窄桥时; (二)掉头、转弯、下陡坡时; (三)遇雾、雨、雪、沙尘、冰雹,能见度在50米以内时; (四)在冰雪、泥泞的道路上行驶时; 14.《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三条同车道行驶的机动车,后车应当与前车保持足以采取紧急制动措施的安全距离。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超车:

《食品营养与健康》教学大纲

《食品营养与健康》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职业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食品营养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掌握食品加工对各类营养素和食品营养价值的影响以及增进营养的措施和途径,具备进行膳食调查、体格检查、评价个体营养状况,营养咨询与配餐等工作的综合职业素质能力。 课程任务: 本课程讲授膳食平衡的理论知识,各类营养素对健康的作用、各类食物的营养成分、各类人群营养、保健食品与强化食品、膳食营养素摄入计算等基础知识,具备编制不同人群的一日、一周食谱,对居民营养状况能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指导的能力,为以后在食品企业从事膳食指导与营养师岗位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各类营养素的功能,熟悉其营养价值以及在生产、加工、贮藏过程中,可能出现降低食品营养价值的各种因素,并了解其来源和供给量。 (2)不同人群的生理状况、营养需要特点及合理膳食。 (3)掌握食物营养价值的评价方法;熟悉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了解各类食品在加工中的营养变化。 (4)掌握合理营养的基本要求和配餐的方法原则;熟悉膳食宝塔和膳食指南的内容;了解合理的膳食结构 (5)掌握营养调查的基本方法;熟悉营养监测的概念、作用和指标;了解社区营养。 (6)掌握营养配餐的方法,熟悉编制和评价营养食谱,能用食物交换法调整食物种类和食谱能量

(7)掌握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剩导致的慢性疾病的饮食预防措施;熟悉营养和疾病的关系;了解营养对机体免疫机能的影响。 (8)掌握保健食品的作用、功能;熟悉保健食品作用来源及针对的人群;了解食品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9)掌握强化食品的目的、作用;熟悉强化食品的强化内容和方法;了解食品营养强化的概念和要求。 2.能力目标 (1)能全面把握营养学基础知识,能根据食品成分表分析评价各类食品价值(2)能够对人体消耗的能量、蛋白质与氨基酸、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水、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进行测算。 (3)能够依据不同人群的生理特点和环境要求提出合理化的膳食建议。 (4)能解读食品原料和辅料配方,并能根据食品成分表分析评价各类食品价值。(5)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内容对膳食的合理性进行评定。 (6)能用计算法编制和评定健康人群一餐、一日、一周食谱,能用食物交换法调整食物种类和食谱能量 (7)能判别成人消瘦、超重和肥胖,能够针对营养性疾病进行营养预防。 (8)了解营养与疾病的关系,能够针对营养性疾病进行营养预防。 (9)能能解读强化食品。 (10)能能够解读保健食品。 3.素质目标 养成“科学严谨、实是求事”的良好品德。通过工作任务设计,增强学生在食品质量管理方面的与人沟通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最终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程重点、难点 课程重点:讨论人体对营养素的需要和食品的营养价值及膳食平衡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 课程难点:能够正确运用营养调查与分析的方法,结合营养学的基础知识,对中国居民给出合理膳食与疾病预防的建议和措施。

中医药膳学课程标准(成)

《中医药膳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一)课程的性质 该课程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药膳的起源、发展、理论、应用及开发的一门学科,在中医养生康复专业为主干课程,在康复治疗专业属于能力拓展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中医药膳的基本理论,常用药材、食材的性能应用,以及常用药膳配方的制作与应用。 (二)与前后课程之间的联系、要求 中医药膳学是集合中医药理论、食品营养学、烹饪学等相关理论,逐渐形成的一门相对独立的分支科学,是中医药学在饮食过程的实践应用,也是养生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知识体系。 二、课程的设计理念与思路 (一)课程设计理念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紧扣普专康复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为后续临床工作服务”为指导思想,合理选取教学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实践教学,强化实践能力。通过教、学、做,实现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并将素质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针对康复治疗专业,培养的对象是面向基层的高级康复治疗人员,掌握各种康复治疗技术和综合调理能力,药膳是一门不可或缺的知识。药膳不仅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而且可以作为日常养生方法,适宜所有人群,有非常广泛的实用空间。所以本课程要求以应用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本位,为了更好的工作、生活而学习,学习的内容是为了提高工作、生活水平。学习地点不局限于学校,还要包括家庭、社会,由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教师起启发、引导、督促、检验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其中,达到教、学、做、品—体化。本课程总课时数为36,其中理论30学时、实训6学时。考核方式有理论考试(占50%)、实践技能(占30%)、单元检查(占20%)三方面。 三、课程总体目标 知识目标熟悉中医药理论,熟悉常用食材、药材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药膳应用和使用注意。掌握各种烹饪方法的特点。熟悉影响病人恢复的诸多因素,设计适宜的药膳治疗方案。 能力目标能根据中医理论辨证施膳。能掌握常用药食的特点及应用。能采用科学的烹

怀尔德会计学原理答案Chapter_03

Chapter 3 Adjusting Accounts and Preparing Financial Statements 1. The cash basis of accounting reports revenues when cash is received while the accrual basis reports revenues when they are earned. The cash basis reports expenses when cash is paid while the accrual basis reports expenses when they are incurred and matched with revenues they generated. 2. The accrual basis of accounting generally provides a better indication of company performance and financial condition than does the cash basis. Also, the accrual basis increases the comparability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from one period to the next. Thus, business decision makers generally prefer the accrual basis. 3. Businesses that have major seasonal variations in sales are most likely to select the natural business year as the fiscal year. 4. A prepaid expense is an item paid for in advance of receiving its benefits. As such, it is reported as an asset on the balance sheet. 5. Long-term tangible plant assets such as equipment, buildings, and machinery lead to adjustments for depreciation. Generally, land is the only long-term tangible plant asset that does not require depreciation. 6. The Accumulated Depreciation contra account is used for depreciation. It provides financial statement users with addition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relative age of the assets. Without the contra account information, the reader would not be able to tell whether the assets are new or in need of replacement. 7. Unearned revenue refers to cash received in advance of providing products and services. Another name for unearned revenue is deferred revenue. It is reported as a liability on the balance sheet. 8. Accrued revenue is revenue that is earned but is not yet received in cash (and/or other assets) and the customer has not been billed prior to the end of the period. Therefore, end-of-period adjustments are made to record accrued revenue. Examples are interest income that has been earned but not collected and revenues from services performed that are neither collected nor billed. 9.A If prepaid expenses are initially recorded with debits to expense accounts, then the prepaid expenses asset accounts are debited in the adjusting entries.

食品营养学课程含试验内容教学大纲

《食品营养学》课程(含实验内容)教学大纲 四、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1学时) (1)食品营养学的研究内容(2)食品营养与食品加工(3)国内外的营养状况 (4)营养与膳食问题(5)我国食品营养工作的发展 第二章食物的消化与吸收(1学时) (1)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与吸收(2)脂类的消化与吸收(3)蛋白质的消化与吸收 (4)维生素的消化与吸收(5)矿物质的消化与吸收(6)水的吸收(7)消化系统概况(8)营养素的体内运输(9)消化产物的排泄 第三章能量(2学时) (1)能量与能量单位(2)能值及其测定(3)影响人体能量需要的因素(4)能量在食品加工中的变化(5)能量的供给与食物来源(6)基础代谢(7)人体能量消耗的测定方法(8)能量代谢失衡 第四章碳水化合物(2学时) (1)碳水化合物的功能(2)食品中重要的碳水化合物(3)食品加工对碳水化合物的影响(4)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来源(5)碳水化合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6)功能性低聚糖第五章脂类(2学时) (1)脂类的功能(2)脂类的组成及其特征(3)脂肪在精练加工过程中的变化(4)脂类在食品加工、保藏中的营养问题(5)脂肪的营养评价(6)脂类的供给量和食物来源(7)脂肪在体内的动态变化(8)具有特殊功效的脂类(9)必需脂肪酸、磷脂(11)胆固醇的健康作用及其过量危害 第六章蛋白质和氨基酸(2学时) (1)蛋白质的组成和分类(2)蛋白质的功能(3)氨基酸与必须氨基酸(4)食物蛋白质的营养评价(5)蛋白质的互补作用(6)蛋白质和氨基酸在食品加工时的变化(7)蛋白质的摄取与食物来源(8)蛋白质在体内的动态变化(9)氮平衡(10)具有特殊功效的肽与氨基酸 第七章维生素(2学时) (1)维生素概述(2)水溶性维生素(3)脂溶性维生素(4)维生素在加工时损失的一般情况(5)维生素与健康 第八章矿物质(2学时) (1)矿物质概述(2)矿物质功能(3)食品的成酸与成碱作用(4)食品中的矿物质(5)食品加工对矿物质含量的影响(6)重要的矿物质元素(7)矿物质与健康 第九章水和膳食纤维(2学时) (1)水的功能(2)水的需要量及其来源(3)膳食纤维的主要成分(4)膳食纤维的作用(5)膳食纤维在食品加工中的变化(6)膳食纤维的摄取与食物来源 第十章营养与膳食平衡(2学时)

道路交通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道路交通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内容概括: 1、交通道路安全知识 2、出车前安全准备 3、人体疲劳“三个阶段” 4、调整状态再工作 5、制动突然失灵该怎么办? 6、汽车自燃的原因与预防 7、大风天气如何驾车 8、冰雪道路如何防止车辆滑溜 9、雨、雪天安全驾驶技巧10、冰雪路面行车“七要素” 11、发生交通事故怎么报警及报警内容12、发生意外怎么办? 13、伤情判断和自救14、机动车故障应急处理 1、驾驶机动车不得有下列行为: (1)在车门、车厢没有关好时行车; (2)在机动车驾驶室的前后窗范围内悬挂、放置妨碍驾驶人视线的物品; (3)拨打接听手持电话、观看电视等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 (4)下陡坡时熄火或者空挡滑行; (5)向道路上抛撒物品; (6)驾驶摩托车手离车把或者在车把上悬挂物品; (7)连续驾驶机动车超过4小时未停车休息或者停车休息时间少于20分钟; (8)在禁止鸣喇叭的区域或者路段鸣喇叭。 (9)向道路上抛撒物品; (10)驾驶摩托车手离车把或者在车把上悬挂物品; (11)连续驾驶机动车超过4小时未停车休息或者停车休息时间少于20分钟; (12)在禁止鸣喇叭的区域或者路段鸣喇叭。 2、汽车驾驶员一般应具备哪些知识? 汽车驾驶员应对确保安全和对各种事物规律性的必要认识和理解。应具备“五知”、“撞击力”、“速度”、“空间”等几个方面概念。 (1)“五知”:指知人、车、路、天、货; (2)撞击力:汽车在运动中动能,可根据物理学动能定律公式求得。要明确车速愈快,动能愈大,所以道路上任何人、车、物是经不起撞击

的; (3)速度:汽车在运行过程中遇到意外情况不是一刹就停的。所以驾驶车辆人员必须掌握速度和制动距离的概念。要明确车速提高一倍,制动距离要增加四倍; (4)空间:是前后车距、横向和低空障碍高度等。 3、最易发生交通事故有哪些原因? (1)车辆出发前未做安全检查; (2)超速、开快车; (3)长途、长时间开车,精神体力不佳; (4)酒后开车; (5)随意超车、乱换车道、蛇行行驶; (6)在高速公路行使路肩; (7)未保持安全距离; (8)不专心开车,驾驶中与人谈笑,或者车行中打电话,做其它事情等; (9)闯红灯; (10)转弯时未减速慢行。 4、汽车驾驶人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辩证法内外因果关系理论,外因是重要条件,内因是根本依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一个驾驶员安全行车与驾驶员技术水平和其心理因素有关。从实践证明:心理素质好的驾驶人员,能做到几十年如一日。安全行车上百万公里;而心理素质差的驾驶人员则是大小行车事故接连不断。 驾驶人员的心理素质主要是思想修养和职业道德,他是统帅驾驶人员的行车全过程并制约驾驶人员的技术水平。驾驶人员心理素质差的具体表现: (1)个性方面:以自我为中心,性格急躁粗暴,自由散漫、争强好胜、喜欢寻求刺激、缺乏责任心、行为随意; (2)智能方面:智育水平低,不愿学习,注意力分配差、深度知觉差、动作反应不当等。 5、对车辆各主要机件的基本技术要求是“四动四全四不漏”、“四清五

《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标准

《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食品营养与卫生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 适用专业:酒店管理专业(餐饮方向) 课程学分:3.5 总学时:56 1 课程定位 餐饮业是一个巨大的行业,其从业人数一直位居各行业的前列。以广东省为例,2007年广东省住宿餐饮业从业人数已达到958992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东的餐饮业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才为其服务,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 通过市场调查、企业调研和长期跟踪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我们确定酒店管理专业(餐饮方向)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餐饮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服务技能,可从事旅游饭店业的中餐厅、西餐厅、宴会部、酒吧、咖啡厅、大堂吧等岗位,以及社会餐饮业厨房管理、楼面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与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我们和太古海港酒楼、天誉威思汀酒店、新珠江大酒店、广州富力·丽思卡尔顿酒店(五星级)、富力·君悦酒店(五星级)等多家住宿餐饮企业就餐饮专业人才岗位技能要求进行了沟通和交流,一致认为现代餐饮业一线实用型高级人才应掌握的核心技能是:餐饮服务技能、营养配餐能力、菜肴设计与创新能力、餐饮卫生管理能力、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厨房和餐厅管理能力。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对培养餐饮业一线实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目前,我系酒店管理专业(餐饮方向)的《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开设,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实际食品卫生问题具体分析及卫生监督管理的能力,以便为后续的工作实践和就业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本课程在第一学期开设,其后续课程有《粤菜制作工艺》、《酒水知识与酒吧管理》、《厨房设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等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考取的专业技能证书是助理营养师。 2 课程目标 本课程将学生需掌握的技能和有关知识融入于各个工作项目当中,通过项目操作和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的完成,使学生了解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等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合理利用食物资源,改善居民营养状况,预防食品污染和食物中毒的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并为学生今后从事本专业所需掌握的职业能力奠定基础。 2.1 能力目标 可以分为下列五个层次:

《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译名】:Nutriology of Food 【适用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生物技术 【学分数】: 4 【总学时】: 72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从食品科学和食品加工的观点出发,深入理解营养与人体需要和健康的关系,掌握基础营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特点与膳食原则;理解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及营养素在食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膳食营养与健康的关系,社区营养;了解食物的体内过程及其代谢,热能来源和不同劳动强度的热能供给量、热能消耗的测定方法,膳食参考摄入量( DRI )相关指标及其制定依据,了解营养与农业的关系。培养学生具有从事食品工业生产管理、营养师、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等工程技术能力,以便在今后的食品生产及相关工作中,能够熟练地应用营养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改善我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和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服务。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㈠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 、理论知识方面 ( 1 )了解消化系统的结构、消化生理,营养素在体内的转运及代谢过程;热能的单位、来源及生理值,不同劳动强度的热能供给量,热能消耗的测定方法;特殊人群、特殊作业环境机体营养代谢的特点和营养需要;膳食参考量( DRI )相关指针及其制定依据。 ( 2 )理解各类食品的营养特点和营养价值及其影响因素,营养价值评价方法,营养素食物来源和参考摄入量;常见膳食营养不平衡与疾病的关系;营养强化食品的种类及生产,食品营养强化的基本原则;平衡膳食的基本要求。 ( 3 )掌握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及营养素的主要缺乏症;不同人群营养生理特点、营养需要特点及合理膳食原则。 2 、技能技巧方面 ( 1 )根据主要缺乏症,能初步判断何种营养素缺乏。 ( 2 )通过居民营养状况调查和营养监测方法的学习,能够进行居民营养调查和营养监测。 ( 3 )根据各类食品营养价值和人体营养需要,正确编制不同人群食谱。 ( 4 )根据营养价值评价方法,基本能对各类食品营养价值进行正确评价。 (二)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下列能力上得到培养: 1 、知识应用能力。能够进行居民营养调查和营养监测,编制不同人群食谱,对各类食品营养价值进行正确评价。 2 、记忆能力。能够记住基本概念,主要营养素的代谢特点、生理功能、食物来源,营养素的主要缺乏症。 3 、综合归纳能力。能够根据不同人群生理特点,归纳其营养需要特点;常见膳食营养不平衡与疾病的关系及膳食营养不平衡的解决措施。

《食品质量管理》课程标准

《食品质量管理》课程标准 1.前言 1.1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程。 1.2 适用专业三年制食品营养与检测。 1.3 课程性质《食品质量管理》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核心课程,先修课程是《基础化学》、《食品化学》、《仪器分析》、《食品加工技术》、《食品理化检测》、《食品微生物》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食品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食品设计、加工、贮藏和销售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方法;深入理解食品质量控制的方法,食品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培养学生食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的应用,学会针对不同食品加工企业进行质量保证体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以适应日益严格的安全食品生产、质量检验、控制及评价工作的需要。它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规范性的课程。 1.4 设计思路食品质量管理的课程设计是根据以就业为主导、职业岗位为载体、工作任务为目标,按照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规格的需求。该课程是在对食品质量管理岗位群的职业分析基础上,确立典型工作任务,然后设计其职业行动领域,最后转化为该学习领域。该学习领域的情景设计与食品质量管理部门的工作任务、工作方式相一致,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来学习掌握相应的职业能力。本学习领域课程以食品质量管理部门的工作任务为主线,以现场实际操作和场景模拟为主要手段来进行教学。整个学习领域包括10章,每个章节依据它的难易程度及重要程度,分配不同的学时,共计56个学时。在课程的结束安排学生进行一周的实训,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与应用。整个教学组织过程中强调3个原则:(1)开放性原则:以现实社会中食品链的各个环节为载体进行实际训练;关注社会食品焦点问题,提出问

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章

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常识教育 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立法目的是: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保护公民合法权益,提高通行效率。 2、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道路上通行的车辆驾驶人、行人、乘车人,都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这里所称的“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 3、机动车经公安机关交通经管部门登记后,方可上道路行驶。尚未登记的机动车,需要临时上道路行驶,应当取得临时通行牌证。 4、申请机动车登记,机动车所有人需要提交的证明或凭证是:身份证明和机动车来历证明;整车出厂合格证明或者机动车进口凭证;车辆购置税的完税证明或者免税凭证。 5、机动车在所有权发生转移时,用途抵押时,报废时需要办理相应的登记手续。 6、已达到报废规范的机动车不得上道路行驶。 7、允许收缴、扣留机动车驾驶证的机构是:公安机关交通经管部门。 8、驾驶人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时,必须携带驾驶证、行驶证和强制保险标志。 9、驾驶人驾驶机动车上道路行驶前,应当对机动车的安全技术状况进行认真检查。 10、机动车驾驶人应当依法、安全和文明驾驶。 11、驾驶人在饮酒后,过度疲劳时,患有妨碍安全驾驶的疾病时不可以驾驶机动车。 12、公安机关道路交通经管部门对累积记分达到规定分值的机动车驾驶人,扣留驾驶证,对其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教育。 13、道路交通信号有: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交通标线、交通警察的指挥等。 14、驾驶机动车,必须遵守右侧通行的原则。没有划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道路,机动车在道路中间通行。机动车在没有交通标志、标线的道路上,应当在确保安全、畅通的原则下通行。 15、机动车遇有交通警察现场指挥时,应当按照交通警察的指挥通行。

《饮食营养与健康》教学大纲

《饮食营养与健康》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高职烹饪工艺与营养、酒店管理及其他相关专业 学时数:16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饮食营养与健康》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的一门学科。课程主要介绍了人体所需要的能量及营养素、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及特殊功效、人群营养学基础、膳食营养与健康的关系、膳食结构与膳食指南等相关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食品营养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指导各类人群的合理膳食与营养平衡,以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二、课程及课时分配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概述 要点:1、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及主要学习内容,掌握营养学的相关概念,了解食品营养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国内外的饮食营养状况,熟悉我国居民的主要营养问题。通过对营

养学相关知识的探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食物、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第二章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与营养素 第一节人体所需要的能量 要点:掌握人体的能量需要及能量平衡,掌握人体的能量消耗及能量来源,熟悉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第二节碳水化合物 要点:掌握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食物来源及供给量,熟悉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了解碳水化合物的分类、结构及性质。 第三节蛋白质 要点:掌握食物蛋白质的营养学评价及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评价,熟悉蛋白质的组成、分类及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熟悉蛋白质的食物来源与供给量,了解提高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措施 第四节脂肪 要点:掌握脂肪及必需脂肪酸的生理功能,熟悉脂肪的分类及食物来源,了解磷脂和胆固醇的功能。 第五节矿物质 要点:掌握矿物质的概念、分类及生理意义;掌握钙、铁、锌等无机盐吸收和利用的影响因素以及缺乏与过量的危害;熟悉各种矿物质的食物来源与供给量 第六节维生素 要点:掌握VA、VD、VE、VB1 、VB2 、VB6及VC 的主要功能及与其它营养素关系、供给量、食物来源;理解VC、VA 、VB1等的理化性质及稳定性;视黄醇当量(μ g-RE )的表示及营养意义;了解维生素在体内的吸收与代谢。 第七节水 要点:熟悉水的生理功能及人体对水的需要量与来源 第三章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要点: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生理特点,熟悉各消化器官的功能,掌握各类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过程,了解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免疫系统及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第四章各类食物的营养 第一节植物性食物的营养价值 要点:掌握谷类及豆类的营养成分及特点,熟悉几种常见豆制品的营养价值以及大豆

19版会计学原理怀尔德答案Chapter 1

Chaper 1 Accounting in Business Multiple Choice Quiz 1-c; 2-b; 3-d; 4-a; 5-a Quick Study QS 1-1 a-E; b-E; c-I; d-E; e-E; f-I; g-E; h-E; i-E; j-E; k-I; l-E QS 1-2 GAAP: 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 Importance: GAAP are the rules that specify acceptable accounting practices. SEC: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Importance: The SEC is charged by Congress to set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rules for organizations that sell ownership shares to the public. The SEC delegates part of this responsibility to the FASB. FASB: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Importance: FASB is an independent group of full-time members who are responsible for setting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rules. IASB: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Importance: Its purpose is to issue standards that identify preferred practices in the desire of harmonizing accounting practices across different countries. The vast majority of countries and financial exchanges support its activities and objectives. QS 1-3 Accounting professionals practice in at least four main areas. These four areas, along with a listing of some work opportunities in each, are: 1. Financial accounting Preparation; Analysis; Auditing (external); Consulting; Investigation 2. Managerial accounting Cost accounting; Budgeting; Auditing (internal); Consulting 3. Tax accounting Preparation; Planning; Regulatory; Consulting; Investigation 4. Accounting-related

《运动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名称:运动营养学课程编号: 总学时:32学时总学分:2学分 学时分配:理论32学时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先修课程:运动生理学适用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运动营养的发展趋势,理解运动营养的作用与意义,掌握运动营养学基础理论、概念和方法,熟悉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中人体的营养特点及应用运动营养学的理论方法指导训练和体育锻炼,旨在培养学生严谨的作风,一丝不苟的态度,能针对性地分析和解决体育运动实践中的问题,并为学生日后从事体育教学训练和健身指导奠定基础。也为学生后续课程的顺利学习提供条件。 教学要求: 一、在保证该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着重突出运动营养学的实用性与应用性。有关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 二、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教学时,尽可能借助运动营养科研中的一些典型实例,深入浅出地阐明其基本思想,旨在拓开学生的思路,并积极引导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掌握运动营养方法的具体应用上。 三、课堂讲授实行启发式,力求做到少而精,突出重点,并注意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四、坚持课后练习是教好、学好本门课程的关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根据正常教学进度布置一定量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 教学重点:运动营养在健身人群健身运动和运动员训练和比赛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运动和营养相结合对延缓运动性疲劳的发生,促进疲劳的恢复和增进人体健康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与目的 第一章运动营养基础 教学目的:1、了解营养素的概念和运动营养的基础,熟悉运动与宏量营养素、微量营养素、水和能量的关系;2、掌握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在运动中 的主要生物学作用和应用的基础原理。 教学重点:运动与宏量营养素、微量营养素、水和能量的基本关系。 教学难点: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在运动中的生物学作用和应用的基本原理。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式;探究式;任务驱动式 作业形式:课后作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