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磁共振脂肪定量技术在骨骼疾病中的应用与展望

磁共振脂肪定量技术在骨骼疾病中的应用与展望

磁共振脂肪定量技术在骨骼疾病中的应用与展望
磁共振脂肪定量技术在骨骼疾病中的应用与展望

第二节 MRI脂肪抑制技术

第二节MRI脂肪抑制技术 脂肪抑制是MRI检查中非常重要的技术,合理利用脂肪抑制技术不仅可以明显改善图像的质量,提高病变的检出率,还可为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一、MRI检查使用脂肪抑制技术的意义 脂肪组织不仅质子密度较高,且T1值很短(1.5T场强下约为200 250ms),T2值较长,因此在T1WI上呈现很高信号,在T2WI呈现较高信号,在目前普遍采用的FSE T2WI图像上,其信号强度将进一步增高(详见FSE序列)。 脂肪组织的这些特性在一方面可能为病变的检出提供了很好的天然对比,如在皮下组织内或骨髓腔中生长一个肿瘤,那么在T1WI上骨髓组织或皮下组织因为富含脂肪呈现很高信号,肿瘤由于T1值明显长于脂肪组织而呈现相对低信号,两者间形成很好的对比,因此病变的检出非常容易。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脂肪组织的这些特性也可能会降低MR图像的质量,从而影响病变的检出。具体表现在:(1)脂肪组织引起的运动伪影。MRI扫描过程中,如果被检组织出现宏观运动,则图像上将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伪影,而且组织的信号强度越高,运动伪影将越明显。如腹部部检查时,无论在T1WI还是在T2WI上,皮下脂肪均呈现高信号,表面线圈的应用更增高了脂肪组织的信号强度,由于呼吸运动腹壁的皮下脂肪将出现严重的运动伪影,明显降低图像的质量。(2)水脂肪界面上的化学位移伪影(详见MRI伪影一节)。(3)脂肪组织的存在降低了图像的对比。如骨髓腔中的病变在T2WI上呈现高信号,而骨髓由于富含脂肪组织也呈现高信号,两者之间因此缺乏对比,从而掩盖了病变。又如肝细胞癌通常发生在慢性肝病的基础上,慢性肝病一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性,这些脂肪变性在FSE T2WI上将使肝脏背景信号偏高,而肝细胞癌特别是小肝癌在T2WI上也往往表现为略高信号,肝脏脂肪变性的存在势必降低病灶与背景肝脏之间的对比,影响小病灶的检出。(4)脂肪组织的存在降低增强扫描的效果。在T1WI上脂肪组织呈现高信号,而注射对比剂后被增强的组织或病变也呈现高信号,两者之间对比降低,脂肪组织将可能掩盖病变。如眼眶内球后血管瘤增强后呈现明显高信号,但球后脂肪组织也呈现高信号,两者之间因此缺乏对比,影响增强效果。 因此MRI中脂肪抑制的主要意义在于:(1)减少运动伪影、化学位移伪影或其他相关伪影;(2)抑制脂肪组织信号,增加图像的组织对比;(3)增加增强扫描的效果;(4)鉴别病灶内是否含有脂肪,因为在T1WI上除脂肪外,含蛋白的液体、出血均可表现为高信号,脂肪抑制技术可以判断是否含脂,为鉴别诊断提供信息。如肾脏含成熟脂肪组织的肿瘤常常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肝脏内具有脂肪变性的病变常为高分化肝细胞癌或肝细胞腺瘤等。 二、与脂肪抑制技术相关的脂肪组织特性 MRI脂肪抑制技术多种多样,但总的来说主要基于两种机制:(1)脂肪和水的化学位移;(2)脂肪与其他组织的纵向弛豫差别。 (一)化学位移现象 同一种磁性原子核,处于同一磁场环境中,如果不受其他因素干扰,其进动频率应该相

MRI脂肪抑制技术样本

MRI脂肪抑制技术 意义:(1)减少运动伪影、化学位移伪影或其它相关伪影; (2)抑制脂肪组织信号, 增加图像的组织对比; (3)增加增强扫描的效果; (4)鉴别病灶内是否含有脂肪, 因为在T1WI上除脂肪外, 含蛋白的液体、出血均可表现为高信号, 脂肪抑制技术能够判断是否含脂, 为鉴别诊断提供信息。 方法 ( 一) 频率选择饱和法: 最常见的脂肪抑制技术之一。 由于化学位移, 脂肪和水分子中质子的进动频率存在差别, 在成像序列的RF施加前, 先连续施加数个预脉冲, 如果预脉冲的频率与脂肪中质子进动频率一致, 脂肪组织的将被连续激发而发生饱和现象, 而水分子中的质子由于进动频率不同不被激发。这时再施加RF, 脂肪组织因为饱和不能再接受能量, 因而不产生信号, 从而达到脂肪抑制的目的。 特点: ( 1) 高选择性。主要抑制脂肪组织信号, 对其它组织的信号影响较小。( 2) 可用于多种序列。( 3) 场强依赖性较大, 在中高场强下使用可取得好的脂肪抑制效果。( 4) 对磁场的均匀度要求很高。( 5) 进行大FOV扫描时, 因梯度场存在, 视野周边区域脂肪抑制效果较差。( 6) 增加了人体吸收射频的能量。( 7) 预脉冲将占据TR间期的一个时段, 因此会延长扫描时间, 并有可能影响图像的对比度。( 8) 运动区域脂肪抑制效果差。 ( 二) STIR技术: 常见的脂肪抑制技术之一。 STIR技术是基于脂肪组织短T1特性的脂肪抑制技术。由于人体组织中脂肪的T1值短, 180°脉冲后其纵向磁化矢量从反向最大到过零点所需的时间也很短, 此刻如果选择短TI则可有效抑制脂肪组织的信号。抑制脂肪组织信号的TI等于脂肪组织T1值的69%, 不同的场强下脂肪组织的T1值不同, 因此抑制脂肪组织的TI值也应作相应调整。在1.5T 的MR仪, 脂肪组织的T1值约为200~250ms, 则TI=140~175ms时可有效抑制脂肪组织的信号。在1.0T仪上TI应为125~140ms; 在0.5T仪上TI应为85~120ms, 在0.35T仪上

骨关节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骨性关节炎 (一)、种类 骨性关节炎,包括骨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病、增生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这些名称反映了骨性关节炎的特点,反映了人们对骨性关节炎的认识。 (二)、特点 中年以后,慢性的变形性关节疾病多累及手的小关节及一些负重的大关节,例如膝关节、踝关节、髋关节。 (三)、病理特点 关节软骨的变性、破坏,进而发展为关节软骨下骨的骨质硬化,关节边缘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周围关节囊骨赘增生,为最常见的慢性进展性关节疾病。 (四)、发病机制 骨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经历了一个认识过程。刚开始认为骨性关节炎是炎症反应的过程,之后又发现它与力学负荷的受力不均衡有明显的关系。因此现在一致认为它是力学和生物学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软骨细胞、细胞外基质、软骨下骨质降解合成失调,最终导致骨性关节炎。 (五)、临床特点 1 、关节疼痛 关节疼痛是骨性关节炎最主要的临床特点。骨性关节炎疼痛的主要特点是负重痛。活动后的疼痛休息后可缓解。例如撕裂疼痛与皮肤的切割痛不一样,骨性关节炎的疼痛另外一个主要表现是镇痛,疼痛部位不明确,活动后明显加重。 关节炎疼痛由多种因素引起。以膝关节疼痛为代表分析,滑膜的炎症、肌肉的痉挛、韧带的牵张、骨赘增生对韧带的牵张、软骨下骨骨折均会引发膝关节疼痛。若关节炎的晚期出现静息痛,表明骨内压力增高,也是引起疼痛的原因。 2 、僵硬 僵硬是骨性关节炎很明显的特点,表现为晨起僵硬,简称晨僵。晨僵的时间通常为15到30分钟,很少超过1小时,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区别,晨僵轻微活动后可出现改善。另外,休息、静止一段时间后,也会出现关节的僵硬。 3 、关节变形和关节肿大 骨性关节炎的关节肿大,常见的是手,例如手的指尖关节出现关节肿大或关节膨大,出现小结节。再如长期的负荷的改变,导致一些负重关节的改变,例如膝关节出现内翻畸形或外翻畸形,经常看到的X形腿或O形腿,就代表了关节的变形。 4 、活动受限 活动受限的原因很多。以膝关节为例,例如半月板、软骨碎片的脱落会导致关节内的机械绞索;骨质增生形成阻挡、韧带牵张、肌肉痉挛,这些都会引起膝关节活动受限。 (六)、分类 1 、原发性

脂肪抑制

MRI脂肪抑制技术的原理与临床应用 在磁共振成像(以下简称MRI)中,由于人体内脂肪组织中的氢质子和其它组织中的氢质子所处的分子环境不同,使得它们的共振频率不相同;当脂肪和其它组织的氢质子同时受到射频脉冲激励后,它们的弛豫时间也不一样。在不同的回波时间采集信号,脂肪组织和非脂肪组织表现出不同的信号强度。利用人体内不同组织的上述特性,磁共振物理学家们开发出了多种用于抑制脂肪信号的脉冲序列。下面对四种脂肪抑制序列的基本原理、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脂肪饱和序列 1. 基本原理 脂肪饱和(Fat Saturation,FATSAT)方法是一种射频频率选择性脂肪抑制技术。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脂肪和水共振频率的微小差异,通过调节激励脉冲的频率和带宽,有选择地使脂肪处于饱和状态,脂肪质子不产生信号,从而得到只含水质子信号的影像。在FATSAT序列开始时,先对所选择的层面用共振频率与脂肪相同的90°射频脉冲(饱和脉冲)进行激励,使脂肪的宏观磁化矢量翻转至横向(XOY)平面,在激励脉冲之后,立即施加一个扰相(相位破坏)梯度脉冲,破坏脂肪信号的相位一致性,紧接着施加成像脉冲。由于回波信号采集与饱和脉冲之间时间很短 (<100ms),使脂肪质子无足够时间恢复纵向磁化矢量,没有信号产生,从而达到脂肪抑制的目的。 2. 脂肪饱和序列的特点及临床应用 FATSAT技术是在常规成像脉冲序列之前,先用一频率和脂类质子共振频率相同的饱和脉冲对所选择的层面进行激励,因此,该技术可用在所有的MR成像脉冲序列中。FATSAT序列的突出优点是只抑制脂肪信号,而其它组织信号不受影响,因此一般认为该序列对脂肪抑制具有特异性,可靠性较高,特别是在较高场强的磁共振成像系统中,只要饱和脉冲的频率和频带宽度选择合适,即可使脂肪组织的信号强度减低或消除,而非脂肪组织信号几乎不受任何影响。脂肪饱和序列最适合显示解剖细节,如有脂肪的软组织病变的显示、骨与关节成像、眼眶内病变的显示等。在对比增强扫描中,可用于对脂肪信号与增强病变之间的鉴别,特别是在含有大量脂肪组织的区域。脂肪饱和序列通常也可用于抑制或消除化学位移引起的伪影。 3. 影响脂肪抑制效果的因素 当静磁场强度不均匀时,脂肪和水的进动频率会受局部磁场的影响出现偏差,在这些区域,饱和脉冲的频率可能不等于脂肪共振频率,由此将导致成像区域的脂肪得不到均匀一致的抑制,某些局部的脂肪信号仍然存在,影响对病变组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目前认为,磁场非均匀性可通过缩小观察野,将兴趣区置于磁场中心和对主磁场进行匀场得到消除。磁场非均匀性多由于局部磁化率不同而引起,如鼻窦骨与空气交界处、右前横膈膜区域,空气与脂肪及肝脏交界处,在兴趣区周围如果存在金属异物或空气积聚也可造成磁场非均匀性,另外磁场非均匀性还可发生在那些解剖结构形态出现明显变化的区域。 另外,射频脉冲频率和带宽选择不当会影响脂肪抑制效果。除此之外,

骨关节及其常见疾病

骨关节及其常见疾病 一、骨关节定义: 骨关节由相邻的骨之间借结缔组织构成的囊相连。相对的骨面之间有腔隙,腔内含有少量滑液。它的活动幅度较大,每个关节都有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某些关节还有韧带、关节盘和半月板等辅助结构。 二、骨关节发病原因及易发病人群: 2.1:发病原因: (1)年龄大(60岁以上、骨质退化)、(2)肥胖、(3)气候、(4)环境、(5)遗传、(6)重复劳动、(7)关节负重过大等。 2.2:发病人群: (1)60岁以上老年人、中老年人、(2)、更年期妇女、(3)久坐族、(4)长期从事体力劳动者、(4)有遗传史的人群、(6)肥胖的人、(7) 长期居住在潮湿、寒冷环境中的人。 三、骨关节常见疾病——骨折 3.1:骨折(骨折是指骨结构的连续性完全或部分断裂。多见于儿童及老年人,中青年人也时有发生。病人常为—个部位骨折,少数为多发性骨折。经及时恰当处理,多数病人能恢复原来的功能,少数病人可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3.2:发生骨折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三种情况: (1)直接暴力(暴力直接作用于骨骼某一部位而致该部骨折,使受伤部位发生骨折,常伴不同程度软组织损伤)。 (2)间接暴力(间接暴力作用时通过纵向传导、杠杆作用或扭转作用使远处发生骨折)。 (3)积累性劳损(长期、反复、轻微的直接或间接损伤可致使肢体某一特定部位骨折、又称疲劳骨折)。 3.3:骨折的临床表现: (1)休克(患者常因广泛的软组织损伤、大量出血、剧烈疼痛或并发内脏损伤

等而引起休克。) (2)发热(骨折处有大量内出血,血肿吸收时体温略有升高)。 (3 3.4:骨折的治疗: 四、骨关节常见疾病——骨关节炎 4.1 :骨关节炎(骨关节炎为一种退行性病变,系由于增龄、肥胖、劳损、创伤、关节先天性异常、关节畸形等诸多因素引起的关节软骨退化损伤、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又称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等。) 4.2:骨关节炎病因: (1):原发性骨关节炎:其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高龄、女性、肥胖、职业性过度使用等因素有关。

MRI也就是核磁共振成像

MRI也就是核磁共振成像,英文全称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之所以后来不称为核磁共振而改称磁共振,是因为日本科学家提出其国家备受核武器伤害,为表示尊重,就把核字去掉了。 核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到1973年才将它用于医学临床检测。为了避免与核医学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称为核磁共振成像术(MR)。 MR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脉冲激后产生信号,用探测器检测并输入计算机,经过处理转换在屏幕上显示图像。 MR提供的信息量不但大于医学影像学中的其他许多成像术,而且不同于已有的成像术,因此,它对疾病的诊断具有很大的潜在优越性。它可以直接作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的体层图像,不会产生CT检测中的伪影;不需注射造影剂;无电离辐射,对机体没有不良影响。MR对检测脑内血肿、脑外血肿、脑肿瘤、颅内动脉瘤、动静脉血管畸形、脑缺血、椎管内肿瘤、脊髓空洞症和脊髓积水等颅脑常见疾病非常有效,同时对腰椎椎间盘后突、原发性肝癌等疾病的诊断也很有效。 MR也存在不足之处。它的空间分辨率不及CT,带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或有某些金属异物的部位不能作MR的检查,另外价格比较昂贵。 磁共振成像是断层成像的一种,它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并重建出人体信息。1946年斯坦福大学的Flelix Bloch和哈佛大学的Edward Purcell各自独立的发现了核磁共振现象。磁共振成像技术正是基于这一物理现象。1972年Paul Lauterbur 发展了一套对核磁共振信号进行空间编码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重建出人体图像。 磁共振成像技术与其它断层成像技术(如CT)有一些共同点,比如它们都可以显示某种物理量(如密度)在空间中的分布;同时也有它自身的特色,磁共振成像可以得到任何方向的断层图像,三维体图像,甚至可以得到空间-波谱分布的四维图像。

关节常见病的MRI诊断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 (一)MRI诊断要点 1、外周关节: (1)滑膜炎与血管翳:为RA的主要改变,系活动性滑膜炎和慢性滑膜炎症、滑膜增生所致。滑膜炎、滑膜增厚,与关节液形成对比T1WI上滑膜呈低信号,PDWI上滑膜呈中等信号,重T2WI和增强脂肪抑制T1WI更易鉴别。等级划分:0级,无增生、强化;1级,关节边缘增生的滑膜强化,但未覆盖软骨面;2级,滑膜增生覆盖软骨小于1/3;3级,滑膜增生覆盖软骨面超过1/3。晚期滑膜严重增厚伴其他韧带、软组织肥厚,关节软骨破坏、缺损导致关节强直。增强扫描增厚的滑膜明显强化,在低信号的关节积液衬托下更明显。血管翳可分为炎症性、纤维性和混合性。炎症性血管翳表现为T1WI 低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纤维性血管翳T1WI 为低信号,增强后无明显强化。而混合性血管翳表现为T1WI呈低信号,T2WI呈低至高信号,增强后不均匀中等强化。一般认为,纤维性血管翳表示静止期,炎症性和混合性表示活动期。 (2)关节软骨破坏:软骨破坏表现为T2WI软骨内出现小的高信号区或SPGR序列上软骨内出现低信号,软骨面毛糙,裂隙形成或完全剥脱,可有信号不均的血管翳贴附。增强后软骨外层强化,系纤维组织覆盖关节面所致。X线片示关节间隙变窄。 (3)骨质改变:可分为以下6种:①骨质疏松在:T1WI可见骨皮质变薄及干骺端骨小梁变细和稀疏;②血管翳侵入骨质:表现为骨边

缘缺损;③骨内囊性变:MRI可显示骨内长T1、T2信号的小囊肿形成,其周边多数无T1WI、T2WI低信号的硬化边;④骨髓水肿:常发生在腕、掌、指骨,以腕骨最多见;⑤软骨下硬化:T1WI表现为软骨下骨质大片低信号影,增强后强化不均,与损伤修复后钙质沉积有关;⑥儿童骨化中心畸形:正常T1WI高信号的骨骺信号不均匀。(4)关节腔积液:关节囊膨大,内部信号均匀,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可逐渐出现强化。 (5)肌腱和韧带:由于肌腱、韧带本身的病损及滑膜炎侵蚀骨,使其不规则而邻近韧带、肌腱损伤,韧带或肌腱变细、增粗或撕裂,T1WI 为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6)半月板变性:滑膜增生覆盖半月板,半月板撕裂、变薄甚至完全缺失。T1WI和PDW显示清晰,低信号半月板内见线样或不规则高信号影。 2、颈椎:通常发生在环枕和环枢关节,可引起椎体压缩和半脱位。半脱位有2种类型,其中环枢关节前脱位最常见。在T1WI上除可清楚显示骨侵蚀、环椎前弓和齿突的间隙及各种不同程度的脱位外,还可清楚显示颈髓、延髓受压情况,以及血管翳对脊髓的压迫情况。环椎前弓和齿突之间的间隙在屈曲位测量超过3mm应考虑为异常。脊髓受压部位可出现T2WI高信号的脊髓变性和软化灶。血管翳最常见于齿突后方,T1WI呈中等信号软组织影,T2WI上信号变化很大,与血管分布和纤维化程度有关,血管分布较多则T2WI呈高信号,纤维化为主则T2WI呈低信号。

1.5T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与全身T2加权成像的脂肪抑制技术联合应用的临床价值

1.5T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与全身T2加权成像的脂肪抑制技 术联合应用的临床价值 目的评价1.5T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whole body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WB-DWI)与全身T2加权成像的脂肪抑制技术(whole body T2-weighted imaging-shot TI inversion recovery,WB-T2-STIR)联合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西门子Avanto 1.5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收集患者56例均采用WB-DWI与WB-T2-STIR技术联合应用获得三维图像,对其临床资料和成像技术进行分析。结果WB-DWI与WB-T2-STIR在全身病变敏感性、检出率、定位及定量方面均优于WB-DWI、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结论采用1.5T磁共振WB-DWI 与WB-T2-STIR技术联合应用对全身各系统的恶性肿瘤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同时也是一种快速发现全身各系统良性病变的好方法。 标签:磁共振成像;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与全身;T2加权成像的脂肪抑制技术联合应用;应用价值 磁共振全身T2加权成像的脂肪抑制技术(whole body T2-weighted imaging-shot TI inversion recovery,WB-T2-STIR)能够有效地协助全身性寻找病变。我院应用1.5T WB-DWI与WB-T2-STIR技术联合对患者进行检查,本文旨在进一步提高MRI诊断符合率、诊断效率及临床指导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7月~2014年4月在本院应用1.5T WB-DWI与WB-T2-STIR技术联合应用的方法对83例患者进行了检查,对其中56例患者影像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男性32例,女性24例;年龄12~83岁,平均56.3岁。这些患者均已病理结果或临床随访证实,恶性病变53例均在上级医院行PET检查,其中肺癌17例,前列腺癌9例,乳腺癌11例,淋巴瘤5例,鼻咽癌3例,肾癌2例,骨肉瘤3例,子宫颈癌3例;良性病变3例未行PET检查,其中多发性骨纤维结构不良2例,多发性肌炎1例。 1.2仪器、方法及扫描参数采用西门子Avanto 1.5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composing成像软件、自动移床技术、头颅矩阵线圈、颈部矩阵线圈、两个大柔表面线圈、一个小柔表面线圈、脊柱矩阵线圈。进行冠状位采集,然后应用composing成像软件,拼接所有T2-STIR图像,自动生成冠状位全身T2-STIR图像,然后选取一张满意的冠状位全身T2-STIR图像作为定位像行全身弥散扫描。WB-DWI扫描参数:TR:7000ms,TE:84ms,TI:180ms,激励次数(number of excitation,NEX):4次,FOV:50.0mmX50.0mm,层厚:4mm,层间距:0mm,b值分别为50s/mm2及800 s/mm2。进行轴位采集,全身共分6到7段扫描,一次采集50层。自动移床至待扫位置,直至完成全部扫描。全身T2-STIR检查时间约10min,WB-DWI检查时间约40min,全身总检查时间近50min。将全部弥散b-800 s/mm2原始图像应用3D软件进行处理,采用3DMIP、黑白反转获得三

MRI脂肪抑制技术方法

MRI脂肪抑制技术方法很多,如磁共振波谱技术,频率选择脂肪饱和技术,短反转时间反转恢复技术(STIR),Dixon技术及化学位移成像(CSI)技术等,其中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是STIR,频率选择脂肪饱和及CSI技术。磁共振化学位移成像(chemicashiftimaging,CSI)即同相位/反相位成像(IPI/OPI)技术对于检测病灶内少量的脂质更为敏感,1984年Dixon 首先提出化学位移成像,它利用水(-OH)和脂肪(-CH2)氢质子有不同的共振频率,在一定条件下,脂肪和水以相同或相反相位发生共振,所获的相应图像为同相(in phase,IP)或反相(opposed phase,OP)像,IP像上脂肪和水信号相加;而在OP像上两者信号相互抵消。因此观测IP和OP像上组织信号有无下降可推测该组织是否含有脂质。 相位一致+相位反向=水质子像;相位一致-相位反向=脂肪质子像。 肝内含有脂肪成分的病灶并不多见,主要有脂肪瘤,血管肌脂瘤,肝细胞癌伴有脂肪变,腺瘤,假性结节脂肪浸润以及某些肝内转移性肿瘤。另外,肝结节内脂肪变性被认为是癌前病灶转化成肝癌的一个重要恶变标志,是肝癌演变中的一个偶然发生的过程,因而早期发现 肝内结节的脂肪变性并与其它病变的鉴别在临床诊断和追踪评估中非常重要。 无肝脂肪变的病例中,同、反相位上肝与病灶相对信噪比无明显差异,显示肝内占位病变能力相似,然而,在肝脂肪变的病例中,肝脂肪变在反相位上呈低信号与其它低信号病灶如肝癌或血管瘤等易混淆导致误诊或漏诊,在同相位上肝脂肪变与正常肝实质呈等或稍高信号,常难以诊断而漏诊,此时两者缺一不可。因此,对肝脏T1加权扫描,应行常规同、反相位梯度回波T1加权扫描,此外,在肝脂肪变的病例中,反相位和脂肪抑制序列的T1WI上有时可见肝癌或血管瘤周边环状高信号带,而在同相位上肿块周边无此环状高信号带,可能是由肿块 与浸润脂肪间存在残留的正常肝实质所致。 上腹部脏器中多数病变,如肝脏血管瘤,局灶性结节增生,肝细胞癌(多数),胆管细胞癌,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肾细胞癌,转移性肿瘤中通常不含有脂质成分;而有些局灶性病变中可含有脂质成分,这些病变主要由两种含脂形式,一种是病灶内含有不同量的成熟脂肪组织,脂肪组织主要由脂肪细胞构成,这类病变主要有肝脏脂肪瘤、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肾上腺髓样脂肪瘤及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另一种是病变组织发生脂肪变性,脂滴可出现于细胞内或细胞外间隙,这类病变主要有局灶性脂肪肝、肝细胞腺瘤(部分)、肝细胞癌(部分)、肾上腺腺瘤等。因此,上腹部脏器局灶病变中是否含有脂质,脂质存在形式的准确监测,对于病变的定性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病灶内含有体积较大的成熟脂肪组织成分,那么脂肪成分的检出非常容易;而当病灶内仅含有体积很小的成熟脂肪组织或病灶内仅有脂肪变性,则脂质成分的检出对MR技术有着更高的要求 常规脂肪抑制技术有三种:反转回复序列(STIR),频率选择预饱和法,正相位、反相位技术。这三种脂肪抑制各有优缺点,STIR的优点是对主磁场均匀度及场强要求不是很高;缺点是扫描时间长,信号抑制的选择性较低,对某些与值接近于脂肪组织的组织(如亚急性血

膝关节MRI诊断之正常解剖

专题-膝关节MRI诊断之正常解剖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的承重关节之一,膝关节疾病临床上很常见,种类也很多。目前,膝关节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主要有传统X线、CT、MRI、B超和核医学检查。磁共振成像具有高度的软组织分辨力、多平面成像以及软骨和骨髓显像能力,其在膝关节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口益广泛并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MRI能清晰地显示半月板、交叉韧带、关节软骨、滑膜、关节囊及内、外侧副韧带、骨骼和肌肉等解剖结构,对其治疗及估计预后具有重义。 下面我们一起复习解剖及MRI正常解剖。 一、半月板 半月板是膝关节重要的解剖结构。多数外侧半月板似“O”型;多数内侧半月板似“C”型。其切断面成三角形,MRI完整且信号均匀一致。当膝关节屈伸运动时,半月板在股骨及胫骨的挤压和周围纤维和韧带的牵拉而前后移位。但是半月板的前角后是固定的,所以半月板随前后移位并扭曲运动。 内侧半月板与周围关节囊关系紧密;外侧半月板的运动比内侧半月板大一倍。 盘状半月板是侧份的宽度超过半月板横径的一半时,其韧度较低且活动不灵活。 内侧半月板类型

内侧半月板开口类型 外侧半月板类型 运动时半月板的位置移动

半月板MRI冠状扫描示意 常规X片只能显示骨组织及其关节间隙和肌肉大体情况,不能显示半月板等软组织。

过去用X造影非常不便,而且是间接征象。 膝关节MRI解剖常用的矢状和冠状扫描方式成像, 下面是T1相,矢状从外至内,以图来说明解剖关系 可以看见腓骨,黄箭头是外侧半月板,绿箭头是腘肌腱通过外侧半月板后方

向内,外侧半月板前后角出现几乎类似形态,尖相向而对。注意前角没有达到胫骨前缘(绿线),

头部核磁共振检查

中枢神经系统磁共振检查及临床意义 l引言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颅脑和脊髓,深藏在骨骼包围的颅 腔和椎管内,结构精细,一般物理学诊断不易达到,故影像学检查十分重要。CT、磁共振的问世提供了直接的断面图像,尤其是磁共振具有高软组织分辨率、多平面、多参数成像等优点,可明确病变的有无,及其位置、大小、数目和性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及治疗后随访提供可靠依据。 2适应证 目前,磁共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已较为成熟,在 临床应用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主要适应证有:脑肿瘤,包括各种良恶性肿瘤;血管性疾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颅脑外伤,包括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等;感染性疾病,包括脑脓肿、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脑结核、脑寄生虫病等;脱髓鞘疾病及变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等;先天性颅脑畸形或代谢性疾病:如胼胝体发育不良、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结节性硬化等;各种脊髓病变,包括脊髓肿瘤、炎症、脱髓鞘疾病、脊髓血管畸形、脊髓外伤及先天性畸形等。 3优势和限度 磁共振被誉为医学影像诊断领域中继CT之后又一重大 突破,其优点有:无电离辐射性损害,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在强磁场内发生共振所产生的信号重建成图像的一种成像技术。它没有电离辐射,是一种安全无创伤的检查手段;多方向切层,磁共振具有直接多平面成像的功能,可进行横断面、冠状面及矢状面等任意平面的成像;多参数成像,磁共振成像参数多,有质子密度、纵向弛豫时间 (T一)、横向弛豫时间(T2)以及流动效应等,通过选择不同的射频脉冲序列即可获得某种成像参数的加权像,综合各种不同的脉冲序列成像,便可获得有关病变组织特性的信息;软组织分辨率高,磁共振具有比CT更高的软组织分辨能力,因此显示解剖结构较CT更清楚、直观。在颅脑显示大脑

磁共振脂肪抑制技术及临床应用

磁共振脂肪抑制技术及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9-03-25T11:53:59.203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11月21期作者:陈玉芳黄略秦培鑫 [导读] 探讨目前磁共振常用的脂肪抑制技术的特点及临床应用。 (广东省珠海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放射科,广东珠海 519000) 【摘要】目的:探讨目前磁共振常用的脂肪抑制技术的特点及临床应用。方法:选取磁共振检查中运用了脂肪抑制技术的50例病例进行本次的研究,对检查后的图像进行质量分析,了解脂肪抑制技术在磁共振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50例病例检查后的图像经过图像质量分析,图像的信噪比,对比度及病灶的显示均到影像诊断目的。结论:在磁共振的临床应用中,合理的利用脂肪抑制技术可以改善图像质量,提高病变检出率,为影像诊断提供重要的信息。 【关键词】磁共振;脂肪抑制;临床应用 Magnetic resonance fat suppression technique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Chen Yufang; Huang Luo; Qin Peixin (correspondent writer)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Zhuhai, Guangdong Province, 519000)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fat suppression technique commonly used in MRI. Methods: 50 cases with fat suppression technique were selected for this study. The quality of the images was analyzed and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fat suppression technique i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was investigated. Results: the images of 50 cases were analyzed by image quality analysis, the signal-to-noise ratio (SNR), contrast and focus display of the images all reached the purpose of image diagnosis. Conclusion: i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RI, the reasonable use of fat suppression technology can improve the image quality, improve the detection rate of pathological changes, and provide an important method for imaging diagnosis. Information [keywords] MRI; Fat-suppression; Clinical application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1-0017-02 脂肪组织在人体中分布广泛,其特点是质子密度较高,T1值很短,因此在PDWI及T1WI图像上表现为高信号;脂肪组织的T2值也很长(在1.5T约为80ms),目前普遍采用的TSE T2WI图像上,其信号强度也高。脂肪组织的这一特性,在一方面能为病变的检出提供天然的对比,例如某位患者在皮下组织内或骨髓腔中长有一肿瘤组织,在T1WI图像上因骨髓或皮下组织富含脂肪组织而呈高信号,病灶组织由于长T1值而呈现低信号,两者之间形成很好的天然对比。但是,脂肪组织的这些特性也会降低MR图像的质量,影响病变的检出。笔者在本文中探讨脂肪抑制技术在磁共振中的临床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了2018年1月至3月期间在我院磁共振室检查的50例病例。其中检查颅脑的15例,颈部的10例,上腹部的10例,盆腔的5例,四肢关节的5例,脊柱的5例。年龄段为15-70岁,平均年龄43岁,男性29人,女性21人。 1.2检查方法:采用我院西门子Verio 3.0T磁共振扫描仪扫描。颅脑及颈部使用头颈联合线圈,上腹部及盆腔使用表面相控阵线圈,四肢关节使用专用的关节线圈,脊柱使用检查床自配的脊柱线圈行常规的T1,T2及质子加权成像,选择相应的脂肪抑制技术进行扫描,对检查完成后的图像进行质量分析。 2.结果 50例病例中,检查的阳性率为90%(45/50),其中常规的T1,T2及质子像上可疑病变,平扫或增强时行抑脂扫描。检查后的图像伪影更少,对比度更高,病变的显示更为明确。 各不同部位所选择的脂肪抑制技术如下: 检查部位颅脑颈部上腹部盆腔四肢关节脊柱 选择的脂肪抑制技术 1.频率选择饱和法法 1.DIXON技术;2放置抑脂饱和带 1.频率选择饱和法法;2.放置抑脂饱和带;3.频率选择反转脉冲脂肪抑制技术 1.频率选择饱和法法;2.放置抑脂饱和带;3.频率选择反转脉冲脂肪抑制技术 1.STIR技术;2放置抑脂饱和带2. 1.DIXON技术;2放置抑脂饱和带 3.讨论: 3.1磁共振成像时为何要应用脂肪抑制技术 3.1.1脂肪组织增加图像的运动伪影 MR扫描的过程中,如果被检组织出现自主或者不自主的运动,MRI图像上将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伪影。而且随着主磁场的场强越高,图像的采集时间(TA)越长,运动伪影就越发的明显。例如在腹部MR检查时,目前普遍采用表面相控阵线圈来采集磁共振信号,所以进一步增强了皮下脂肪组织的信号。因为生理性的呼吸运动,腹壁的皮下脂肪组织出现明显的运动伪影。 3.1.2水和脂肪组织交界面上的化学位移伪影 化学位移伪影是指处于不同化学环境中的质子共振频率发生变化的结果。例如脂肪中的氢质子的拉莫尔频率要低于水中的氢质子,它们在常温的条件下大约相差3.5ppm。即在1.5T的磁场强度下,脂肪的进动频率要比水低220Hz。当施加频率梯度和选层梯度场时,质子的共振频率按照其位置发生了线性的变化。因为脂质子本来进动的就慢,在施加了频率编码梯度场后,在水脂交界的面上两者中的质子频率差要大于3.5ppm,它们的空间位置就会沿着梯度场的方向偏移几个像素。结果就是在频率编码方向上看到一条亮线和一条暗线。亮线上是水脂信号互相重叠,信号增强;暗线是两者信号相减,信号缺失。 3.1.3脂肪组织的存在会一定程度上降低MR图像的对比度 在磁共振成像的过程中,脂肪组织的高信号特点可以为病变的检出提供良好的对比度,但是也会降低MR图像的质量,影响病变的检出。如骨髓腔中的病变在MR图像的T2WI上呈高信号,而骨髓富含脂肪组织也呈高信号,两者因此缺乏影像对比度,从而掩盖了病灶。又如肝小细胞癌通常会发生在慢性肝病的基础上。慢性肝病一般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脂肪变性。肝脂肪变性在TSE T2WI图像上使肝脏的背景信号偏高,而肝小细胞癌在TSE T2WI图像上也表现为高信号,两者之间的信号重叠,因此而遗漏肝小细胞癌病灶的检出。

四肢骨关节MRI检查规范

四肢骨骼、肌肉MRI检查 【适应证】 1. 肌肉软组织良恶性肿瘤,了解肿瘤的部位、大小及其与周围组织关系。 2. 软组织损伤,如肌腱韧带断裂、肌肉撕裂、外伤性血肿等。 3.骨髓疾患,包括白血病、骨髓瘤、骨髓硬化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以及化疗、放疗后的随访。 4.骨良恶性肿瘤,观察肿瘤的范围及周围浸润情况以及手术或放疗、化疗后随访, 5.四肢骨的外伤但X线平片阴性,以排除有无骨折骨及韧带肌腱等软组织损伤。 6.骨与关节的化脓性或非化脓性感染。 【禁忌证】 1.装有心电起搏器者。 2. 使用带金属的各种抢救用具而不能去除者。 3.术后体内留有金属夹子者。检查部位邻近体内有不能去除的金属植入物。 4.MRI对比剂有关的禁忌证。 5.早期妊娠者(3个月内)的妇女应避免MRI扫描 【检查前准备】 1.认真核对MRI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对检查目的要求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申请医生核准确认。 2.确认病人没有上述禁忌证,并嘱病人认真阅读检查注意事项,按要求准备。 3.进入检查室之前,应除去病人身上携带的一切金属物品、磁性物质及电子器件。 4.告诉病人所需检查的时间,扫描过程中不得随意运动,平静呼吸,若有不适,可通过话筒和工作人员联系。 5.婴幼儿、焦躁不安及幽闭恐惧症病人,根据情况给适量的镇静剂或麻醉药物。一旦发生幽闭恐怖症立即停止检查,让病人脱离检查室。急、危重病人,必须做MRI检查时,应有临床医师陪同观察。 【器械准备】 选用体线圈作两侧肢体同时扫描或特殊骨关节表面线圈,准备MRI对比剂,必要时使用。 【操作方法及序列】 (一)平扫 1. 体位设计: 病人取仰卧位,用海绵垫垫平被查肢体并用沙袋固定,使病人舒适易于配合。单侧肢体检查时,尽量把被检侧放在床中心,双手双脚避免交叉形成环路。可用体线圈作两侧肢体同时扫描,以便对照观察或特殊骨关节表面线圈。 2. 成像中心:应根据不同的检查部位而定中心。 3. 扫描方法: (1) 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2 ) 成像范围:视病变范围而定。 (3)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序列,常规作横断面T1WI、T2WI和脂肪抑制T2WI,矢状面T1WI。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MR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成像序列。 (4)成像野(FOV):20~25c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 (5)成像间距:10~50%。

常见骨关节疾病 章节练习

常见骨关节疾病章节练习 一、最佳选择题 1、下列药物中,不属于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DMARDs)的是 A、甲氨蝶呤 B、依那西普 C、硫唑嘌呤 D、金诺芬 E、来氟米特 2、患者,男,65岁,有胃溃疡病史,近两个月来出现手足多个小关节肿痛,成对称性,经医生检查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建议使用的非甾体抗炎药为 A、布洛芬 B、尼美舒利 C、吲哚美辛 D、双氯芬酸 E、萘丁美酮 3、RA一经诊断即开始DMARDs治疗,首选药物是 A、塞来昔布 B、甲氨蝶呤 C、羟氯喹 D、青霉胺 E、金诺芬 4、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描述错误的是 A、晨僵 B、皮下结节 C、非对称性关节肿痛 D、疼痛可以引起抑郁 E、类风湿因子阳性 5、有蓄积作用,易沉淀于视网膜的色素上皮细胞,引起视网膜变性的抗疟药是 A、吲哚美辛 B、双氯芬酸 C、甲氨蝶呤 D、氯喹 E、青霉胺 6、主要用于治疗重症RA,可引起高血压、齿龈增生、多毛的DMARDs为 A、甲氨蝶呤 B、环孢素 C、金诺芬 D、青霉胺

E、羟氯喹 7、骨性关节炎治疗的关键为 A、早期预防 B、遵医嘱用药 C、早期就诊 D、减少运动 E、避免不良姿势 8、下列非甾体抗炎药中,胃肠道损害相对较大的为 A、布洛芬 B、萘普生 C、美洛昔康 D、双氯芬酸 E、塞来昔布 9、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骨性关节炎时,为减轻其胃肠副作用常并用 A、钙剂 B、维生素K C、H2受体拮抗剂 D、碱性药 E、羟氨苄青霉素钠 10、骨性关节炎(OA)伴轻~中度疼痛患者首选 A、布洛芬 B、萘普生 C、双氯芬酸 D、美洛昔康 E、对乙酰氨基酚 二、多项选择题 1、属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是 A、双氯芬酸钠 B、青霉素 C、青霉胺 D、雷公藤多苷片 E、甲氨蝶呤 2、属于类风湿关节炎常用治疗药物的是 A、NSAIDs B、DMARDs C、生物制剂 D、糖皮质激素 E、抗生素

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学总结

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学总结 一、鼻窦炎症 一、概述按病因分为:过敏性、化脓性、肉芽肿性;按发展过呈分为急性、慢性 二、病理急性期:粘膜充血、肿胀,炎症细胞渗出,脓性分泌物产生;慢性期:粘膜肥厚、息肉变性;粘膜萎缩、乳头状增生 三、临床表现:鼻塞、脓涕、头痛、 四、MRI表现: 1、鼻甲肥厚、鼻窦粘膜增厚; 2、窦内分泌物潴留,可现气液平面。分泌物呈T1低,T2高信号;蛋白含量较高时,T1高,T2高或低。 3、增强扫描,慢性期窦壁粘膜轻-中度强化。 4、可致骨壁骨质吸收或骨质增厚、硬化。 二、鼻窦囊肿 一、概述:分为粘液囊肿、粘膜囊肿。 二、病理粘液囊肿:鼻窦开口阻塞,窦内分泌物潴留致窦腔膨胀性扩大行成囊性肿物。多见于额窦、筛窦。粘膜囊肿:粘膜腺体分泌物在腺泡内潴留,又称粘膜下囊肿。一般较小,多见于上颌窦。

三、临床粘液囊肿:病程进展缓慢,膨胀姓生长,早期可无症状,增大后压迫窦壁可引起疼痛。囊肿突入眶内则出现眼球突出、眼球移位、视力障碍等。局部膨隆或触及有弹性肿块,额窦及筛窦分别位于额窦底及内眦部。鼻腔检査:额、筛寒囊肿突向中鼻道呈一隆起,蝶窦囊肿后鼻镜检查鼻咽顶壁向下突出,上颌窦囊肿可见下鼻道外侧壁向鼻腔内移位。粘膜囊肿:平时无症状,常在检查中偶然发现、偶有头痛,有时囊肿自行破溃从鼻腔中流出黄液体。鼻腔检查正常 四、MR(1)粘液囊肿: 1、多见于筛窦及额窦。 2、窦腔呈类圆形膨胀扩大,有环形均匀薄层囊壁包围。 3、囊内液体信号取决于囊液中的蛋白含量、水含量和水化状态以及粘稠度,如含粘蛋不太多,含水较多而粘度较低则T1WI为中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号;若含粘蛋白较多时T1及T2加权像均为中等或高信号:若水分吸收,囊内分泌物分粘稠时,T1WI及T2WI均为低信号。增强扫描后囊壁增强。 4、窦壁弧形变薄或外移,向外膨隆,但无虫蚀样破坏。 5、囊肿侵犯眼致眼球突出、移位,眼外肌、视神精受压移位。额窦粘液囊肿常先向眼眶内上方扩展。筛窦囊肿易向眶内壁及鼻腔顶部膨隆。(2)粘膜囊肿: 1、多见于上颌窦等大窦腔,常多发。

骨关节及其常见疾病

骨关节及其常见疾病

骨关节及其常见疾病 一、骨关节定义: 骨关节由相邻的骨之间借结缔组织构成的囊相连。相对的骨面之间有腔隙,腔内含有少量滑液。它的活动幅度较大,每个关节都有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某些关节还有韧带、关节盘和半月板等辅助结构。 二、骨关节发病原因及易发病人群: 2.1:发病原因: (1)年龄大(60岁以上、骨质退化)、(2)肥胖、(3)气候、(4)环境、(5)遗传、(6)重复劳动、(7)关节负重过大等。 2.2:发病人群: (1)60岁以上老年人、中老年人、(2)、更年期妇女、(3)久坐族、(4)长期从事体力劳动者、(4)有遗传史的人群、(6)肥胖的人、(7) 长期居住在潮湿、寒冷环境中的人。 三、骨关节常见疾病——骨折 3.1:骨折(骨折是指骨结构的连续性完全或部分断裂。多见于儿童及老年人,中青年人也时有发生。病人常为—个部位骨折,少数为多发性骨折。经及时恰当处理,多数病人能恢复原来的功能,少数病人可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3.2:发生骨折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三种情况: (1)直接暴力(暴力直接作用于骨骼某一部位而致该部骨折,使受伤部位发生骨折,常伴不同程度软组织损伤)。 (2)间接暴力(间接暴力作用时通过纵向传导、杠杆作用或扭转作用使远处发生骨折)。 (3)积累性劳损(长期、反复、轻微的直接或间接损伤可致使肢体某一特定部位骨折、又称疲劳骨折)。 3.3:骨折的临床表现: (1)休克(患者常因广泛的软组织损伤、大量出血、剧烈疼痛或并发内脏损伤

等而引起休克。) (2)发热(骨折处有大量内出血,血肿吸收时体温略有升高)。 (3 3.4:骨折的治疗: 四、骨关节常见疾病——骨关节炎 4.1:骨关节炎(骨关节炎为一种退行性病变,系由于增龄、肥胖、劳损、创伤、关节先天性异常、关节畸形等诸多因素引起的关节软骨退化损伤、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又称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等。) 4.2:骨关节炎病因: (1):原发性骨关节炎:其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高龄、女性、肥胖、职业性过度使用等因素有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