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及特点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及特点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及特点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及特点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交通1092罗冬琪 200911813223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根据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历史条件,曾经认为,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在单独一个国家内发生和取得胜利,它将在资本主义国家、至少在主要的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形成了世界市场,把全球各国人民,尤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彼此紧紧地联系起来,致使每个国家的人民都受着另一国家事变的影响。大工业的发展,使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发展得不向上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了社会上两个起决定作用的阶级,它们之间的斗争成了这一时代的主要斗争。各国资产阶级政府在反对无产阶级时是一致的,它们会联合起来共同镇压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因此,社会主义革命是国际的事业,它将在一切资本主义国家发生,至少在英、法、德同时发生,才能取得胜利。

第一,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在同一社会形态的众多国家和民族向更高社会形态迈进的过程中,经济比较发达、制度相对完善的国家和民族,其社会形态的演进往往带有滞后的特点。因此,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独有的现象。

第二、本世纪上半叶,世界社会主义的革命突破虽然都发生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究其原因,仍在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基本矛盾及其由此而引发的其他社会矛盾的空前激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战争向外转移危机和矛盾的结果。

第三、二十世纪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兴起是和帝国主义战争联系在一起的。帝国主义战争,作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不仅给落后国家的革命造成有利的国内革命形势,同时,它也使帝国主义各国在战争中相互削弱,使资本主义统治链条上出现薄弱环节为革命的突破创造了有利的国际形势。

第四,任何一场革命都不可能在条件完全具备、万无一失的情况下进行,革命总是有风险的。对于革命者来说,不顾革命的主客观条件,盲目蛮干、搞冒险主义固然是不可取的,但在应当行动的时刻不敢行动或动作迟缓,同样也是不足取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总是将革命的胆略和求实精神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抓住革命时机敢于革命,敢于取胜。

社会主义革命的突破都发生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基本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其他社会矛盾的空前激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战争向外转移危机和矛盾的必然结果。

第一,在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的时代,俄国和中国都分别处于世界资本主义矛盾的焦点。第二,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俄、中两国都形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和组织力量,有了比较成熟的党。第三,由于俄国及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尚未建立或不稳固,无产阶级政党没有合法地位,无法像西欧国家社会主义政党或工人政党那样按照议会斗争的模式采取合法斗争的形式,基本上只能搞地下活动,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第四,俄、中两国在当时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创造了物质前提,

没有一一定程度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

1905年俄国革命失败后,列宁分析了帝国主义时代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新条件,结合国际工人运动和俄国革命实际,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战略,这就是社会主义不可能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而只能首先在经济很不发达,但矛盾尖锐、又具备了一定主观条件的国家取得胜利。1.帝国主义时代,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结渠。2.帝国主义时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规律的作用。

19世纪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只有到这时,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客观物质条件才告成熟,世界才进入直接实践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同时,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革命不可能在所有国家同时胜利,只能首先在少数乃至一国取得胜利。在发达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基础无疑是成熟地存在着。然而,革命的政治条件,尤其是主观力量却不易成熟。第一,帝国主义对海外进行空前规模的侵略掠夺。为其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第二,经济剥削的重心由国内移至国外,使本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有所缓和,特别是垄断资产阶级从殖民地半殖民地获取高额利润,并将一部分用于收买工人贵族,分裂、破坏工人运动,造成右倾机会主义思潮在工人队伍中蔓延,从而大大削弱了革命力量。

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首先取得胜利,是由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所决定的。首先,社会主义已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基础和可能。第二,在当时需要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生产力均遭到了旧生产关系的严重破坏,受到阻滞,从而使这些国家的经济文化日趋落后,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继续向前发展的强烈要求。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取得胜利,也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使在旧生产关系下寸步难移的生产力迅速发展起来,这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积极促进的反作用。

首先,不发达国家虽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但并不排除其社会基本矛盾尖锐的状况。任何社会革命只有在出现了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的桎梏时,才使可能和合理的。但并不是说二者的矛盾完全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其次,任何社会革命都具有深刻的经济根源,但并不是说它是一个纯经济过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决定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这是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说的。具体到某个国家,生产力不是唯一的因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的基本矛盾只能通过阶级斗争,通过各阶级之间的政治较量才能获得解决,阶级力量的对比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在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在各个国家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由于这一规律的作用,社会主义革命不一定在资本主义工业比较发达的地方和国家发生,它将在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的一环突破,即在经济政治相对落后的国家里首先取得胜利。

第二、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任何一个经济落后国家,只要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一定数量的工业无产阶级,只要出现革命形势,就可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并取得胜利。经济相对落后的不足,可以用苏维埃政权与资本主义的先进经济及科学技术成就的结合来解决,工人阶级人数相对少得不足,可以用工农结合,即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来解决。

第三、经济落后国家一般要先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然后再转变为社会主义

革命。两种革命之间,无须存在一个资产阶级专政阶段。在这里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无产阶级必须建立新型的强有力的政党,通过其政党牢牢掌握民主革命的领导权,这是经济落后国家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进而夺取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革命不仅发生在落后的国家,而且发生在资本主义的落后阶段;或者不如说,正因为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发生在资本主义的落后阶段,所以它在落后国家发生并取得了胜利。

经济落后的俄国和中国,这些国家在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时的经济,既是落后的又是不平衡的。其中的现代产业部分都已经引入了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产业。封建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成长的历史已经告诉我们,正因为经济落后,倒更容易摆脱旧生产方式的传统束缚,在选择和优化中,有可能另辟蹊径,开创出崭新的前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并不是先验地规范后遭就的,它恰恰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引下,经过反复的试错,经过实证,而逐步成长并成熟起来的。在那时,也仅仅将在那时,资本主义才在于成熟的社会主义的比较中,显露出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已经发挥完,它同样是在被原来经济落后的国家超越之后,才成为没落的生产形式。作为一种制度,它必将灭亡。

经济落后国家为什么能够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原因有:第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并不是决定无产阶级革命所必须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的前提,但这一定程度并没有具体的数量界限的规定,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胜利,不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一个因素的产物,也决不是单纯的经济过程,而是各种社会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济过,是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思想及国际条件等种种因素融合为“一个总的合力”的结果。第二,经济落后国家是帝国主义统治最薄弱的环节,又是社会矛盾最集中的地方,较易形成革命的形势。第三、有些经济落后国家具备了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观条件。第四,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结成联盟,解决了落后国家革命的动力问题。第五、经济落后国家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只能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文化经济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1.文化经济学:是研究文化经济运动的基本规律,揭示文化经济对于现代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丰富人们关于文化和经济的理论系统与政策系统,实行新的社会主义和国民经济发展模式,正日益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型学科成为一个崭新的科学领域。2.实证分析:旨在判明文化经济及其结构、组织、资源、投资等在一定条件下是如何运行、如何重组的,通常运用统计分析和比较的方法,对对象的运动趋势做出判断和描述,阐明客观对象“是怎样”的命题。3.原创性文化生产:这是文化生产者(作家、艺术家、理论家等)以个体性精神劳动形式,独立地按照个人的意愿,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对社会、人生、宇宙等的看法而进行的精神生产活动,即所谓的创作或写作,是整个文化生产过程的前形态——原创形态。这是文化生产的核心形态,决定了文化经济的存在与发展。4.第三种形态:以原创作品形态直接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可以进行批量生产,但绝不是机械化、社会化的生产,而是以个体生产为主要特征的原创态生产。这一类文化产品,唯有它的原创性才使它具有艺术的和商业的价值。文稿拍卖和各种文化艺术作品的手稿拍卖,都属于这一类形态。 5.文化消费:文化商品运动的价值实现方式,是社会文化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标志人类文明存在的一种尺度,也是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一种基本动力形态。它是人们为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享受文化消费品和劳务的过程,简单地讲,即是对以一定物质或服务劳动为载体的精神获取行为。 6.精神文化资源:包括文化遗产以及教育、科学、文学艺术、道德、法律、宗教、民俗等精神产品中所蕴含、可用于文化生产和活动的诸多重要内容和形式。 7.文化市场调查:是文化企业为了达到特定的经营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通过各种途径、手段去收集、整理、分析有关文化市场营销方面的情报资料。从而掌握文化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以便对文化企业经营方面的问题提出方案或建议,供企业决策人员进行科学的决策时作为参考的一种活动。 8.公共文化产品:即所谓文化的公共物品,因无法实现谁消费谁付费的原则,市场机制在公共文化产品运行中基本失灵,非赢利性,即公益性是它的主要品性。进入公共领域的公共文化产品有相当一部分也是以商品形态出现的,排他性和非排他性同时存在,这样公共文化产品就出现两大类型:一类即完全意义上的“公共文化产品”,是非商品性的;另一类是相对意义上的“公共文化产品”,即失去著作权保护进入公共领域的文化产品。 9.产权价格:是现代社会发明和创造的一种用以约定判断文化商品价值标准的特殊货币表现形式。它是通过对作品的著作权,即对精神生产者的原创成果的知识财产权的法律认定来实现的。10.文化投资:是一定的经济主体为获取社会的、经济的效益而投入货币或其他资源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经济活动。在这种经济活动中金融投资的运用具有特殊的意义,因而文化投资也指一种特种资金文化金融投资。作为一种综合性经济实力,文化投资的规模、速度、结构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化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结构和数量。11.文化环境分析:文化环境是关于文化发展的生态系统。对于不同的战略主体而言,由于所处的文化地位不同,他们的文化环境构成状况也是不一样的,因而也就决定了对文化环境分析的不同角度和不同内容。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省、一个地区,文化发展战略目标的选择应当基于对周边环境——各种文化环境的综合分析上。

网络经济学试题一及答案

网络经济学试题一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网络产品 2.网络经纪人 3.虚拟经营 4.网络外部性 二、简答题 1.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2.在网络经济下如何加强对消费文化的引导? 3.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简述网络经济下企业的运行由传统的运作模式转向在线运作模式的四种表现方式。 4.简介网络经济下市场的基本特征。 三、论述题 对企业网络盈利模式进行分析,思考企业还能采取哪些创新型盈利模式。

试题一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网络产品 网络产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产品是指所有通过网络进行生产或者销售的产品,包含通过传统方式生产而通过网络进行销售的产品。从网站建立目标的角度对广义的网络产品进行归类,可分为产品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资讯主导型网络产品。 狭义的网络产品是数字化的产品,如计算机软件、书报杂志、数据库资料、电影、音乐、股票指数和网页内容等。网络产品是以信息为核心资源和生产要素,利用其知识内容的使用价值来满足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需要的一种产品。 2.网络经纪人 网络经纪人是以提供中介服务为主的网络提供商,其主要职责是:提供相关业务范围的商品或服务的市场环境情况、供需情况、流通渠道情况等信息,并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整理、加工等深层次开发和利用,为商品或服务的买卖双方提供方便而快捷的信息中介服务。网络经纪人是结合其自身业务范围的经营特点,依托网络运作平台,发布信息,为客户提供信息咨询、业务办理等中介服务的一种企业在线运作模式。 3.虚拟经营 虚拟经营是网络经济形态下的运作方式,是通过依托和整合外部资源,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种资源配置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通过虚拟生产、虚拟销售、虚拟管理进行经营活动,但却不一定要拥有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实体组织。因此,网络经济下企业容易在较短的时间内拥有最低成本、最优产品和最佳服务的竞争优势。虚拟经营的实质是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附加值高的部分上,而将附加值低的部分虚拟化,从而最优地配置资源。虚拟经营是对传统的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是新型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的结合,也是网络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 4.网络外部性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及特点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及特点 1.徐昕《社会主义在较落后国家可先取得胜利的理论无可置疑》,《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1年第1期 2.杨子萍《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符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辨证关系原理》,《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4年11期 3.赵子良《社会主义首先在不发达国家取得胜利符合历史的辩证法》,《武警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4.张祥云《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取胜的再思考》,《科学社会主义》1998年第6期 5.顾有富《比较落后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之分析》,《玉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二期 6.吴邛《从落后国家的实际建设社会主义》,《重庆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7.钟读仁、赵斌、冯新广《邓小平与列宁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间者社会主义思想的比较研究》,《理论学刊》1998年第5期 8.张国祺、张越川《对马克思关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的再思考》,《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年11月 9.蔡继明《关键是弄清非劳动生产要素的作用——也谈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学术月刊》2001年第10期 10.贾俊民《对一个世纪性重大课题的回答—关于经济不发达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问题再探讨》,《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7期 11.马润青《恩格斯晚年对东方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12.孙代尧《经济落后国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视角分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 年第7期 13.张雷声《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高校理论战线》2000年第11期 14.张雷声《马克思对经济文化落后经济发展问题的探索》,《学术界》2000年第2期 15.冯书泉《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合理性再研究》,《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6期 16. 周作芳《列宁关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历史合理性思想述论》,《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4月 17.陈哲《列宁晚年对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咸宁师专学报》1998年2月 18.超茶英《论20世纪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前沿》1998年第6期 19.刘笑燕《论列宁关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沿》1997年第5期 20.鄢显骏《论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的路径选择》,《学术探索》2000年第3期 21.朱晓鹏《论马克思晚年关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构想》,《黄淮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年9月 22.朱必祥《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理论的再思考》,《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23.陈友义《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反思》,《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24.毕志国《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途径、方法的理论探索---读列宁的《论粮食税》等论

2020年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与文化知识点总结 (新版)新人教版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与文化 第一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一、农业及其地位: (1)农业:通过培育植物和饲养动物等方式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就是农业;农业按照生产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等部门。 (2)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二、农业地区分布 1、东西部差异 (1)东西部分界线:以400mm(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等降水量线为界可分为东南部农耕区和西北部牧区。 (2)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有我国四大牧区是内蒙古牧区、青海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 (3)东部是种植业、林业、渔业主要分布区,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2、南北差异 (1)东南部以800mm(秦岭-淮河线)为界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各自的耕地类型、主要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 (2)粮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麦分布呈现“南稻北麦”的格局。 (3)油料生产形成了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 (4)糖料作物则呈现明显的“南甘北甜”的分布特点。 (5)东北平原一年一熟,华北平原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6)棉花生产以北方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 三、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1、农业发展的条件:①自然条件:地形、水资源、气候、土壤等②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技术水平、交通运输、国家政策等 2、布局原则:地形陡峭,水土易流失的山区---林业(保持水土)宜林则林;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耕作业,宜粮则粮;在降水较少、草场广布的地区---畜牧业,宜牧则牧;在河湖较多、水流平缓的地方---淡水渔业,宜渔则渔。城市郊区发展郊区农业(花卉、蔬菜、肉、蛋等)---市场需求;桑基鱼塘---生态农业。 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与文化第二节持续协调发展工业 一、工业的地位及分类: (1)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2)把以提供生产资料为主的工业称为重工业,如煤炭、钢铁、电力、机械等;把以提供生活资料为主的工业称为轻工业,如食品、纺织、玩具等。 二、能源与原材料分布: (1)煤炭资源:被誉为“工业的粮食”。 a、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地区,尤以山西、陕西、内蒙古最多。 b、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交界处有“乌金三角”之称,为我国21世纪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其中山西最多,有“煤海”之称。 (2)石油资源:被誉为“工业的血液”。 a、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塔里木盆地油气储量最多,有“西气东输”管道从新疆轮南到上海。 b、主要油田:大庆油田(黑)、胜利油田(鲁)、辽河油田(辽)、甘肃玉门油田、新疆克拉玛依油田。 (3)铁矿资源:河北、辽宁、四川三省储量最大。 (4)能源分布特点:煤、石油等能源以北方居多,南方多水能 三、钢铁工业: 钢铁工业是衡量国家基础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1)九大钢铁工业中心:(攀枝花、重庆、武汉、马鞍山、上海)、北京、包头、太原、鞍山。 (2)我国钢产量居世界第一。(长江沿岸地带占5个,有“钢铁走廊”之称)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B。空间角度C.结构角度D.环境角度 2。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 A.政府B。企业C.个人 D.政府与企业 3。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 B.地区形象最佳 C.市场份额最大D。聚集效应 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 A。经济发达程度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B。国际经济合作C.垂直合作D.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6.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 7。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信贷B。独资C。证券D.合资 8。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 A。固体能源B。液体能源C。气体能源D。电力 9。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 10.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统一原则B.发挥优势原则C。兼顾全局原则D。效益原则 11。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B.公用事业系统C。文化教育系统D.医疗卫生系统 12。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区域: 2.配第-克拉克定律: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4.投资: 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5分) 1.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理由: 2.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理由: 3.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

公报提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与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四个建设“同等的地位,首次明确提出“五个建设”,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今天面世的《决定》在第十四部分“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升华,是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层次,这是国家之幸,也是民族之幸。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只是生活在地球上的若干类物种中的一种,和其他动物唯一的区别就在“高级”二个字上。不论我们怎么夸大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不论我们怎么赞扬自己的智慧,我们仍然还逃不出地球,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必须服从地球自身的规律。 我们主观上的建设,在客观上都是对地球的破坏。地球的能量是一定的,光照、土地、水,非再生资源等,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今天多用一份,未来的子孙就少一份;我们今天的浪费,就是对子孙的掠夺;我们今天的破坏,就是对子孙的伤害。 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我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生产力空前发展。不可否认,我们的生活水平有质的提高,我们的生产条件有质的飞跃,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不要骄傲,不用自豪,因为,这几十年来,我们对环境的破坏,也是前所未有。我们的各类污染物的排放量都高居世界前列,我们消耗的各类非再生资源——煤炭、石油、金属矿产等也高居世界前列。 我们的环境恶化程度已经触目惊心。沙尘暴、雾霾天气越来越频繁;台风、暴雨、干旱等极端天气越来越多;泥石流、地震、地陷等自然灾害频繁出现。空气质量越来越差,人民群众出门都戴着厚厚的口罩;河流污染严重,鱼类在品种和数量上急剧减少;淡水资源总量不断减少,河流枯水期延长,部分湖泊面积锐减;土壤污染严重,全国有毒土壤面积不断增加,东北黑土地的厚度迅速变薄,土地沙化情况严重。 这一切都是我们在主观上对地球进行改造的结果,是我们的建设、贪婪、过度消费引起的灾难。建设生态文明面临的形势是恶劣的,任务是艰巨的。长期以来,一些企业唯利是图,根本不考虑社会责任;一些地方目光短浅,包庇、纵容企业违法乱纪;一些单位、部门徇私枉法,以罚代管,有法不依、违法不究。 这些问题不仅威胁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威胁到子孙后代的未来,也直接威胁到我们自己的生命安全。地球对我们发出了严重警告,我们用沉重的代价明白了一件事:地球并不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物体,并不会被动的任由我们掠夺,它会将我们对它的破坏变成对我们的灾难。 幸运的是,我们明白得还不算太迟。党和国家及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然后,提出科学发展观,现在,将建设生态文明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对国家、民族负责的态度,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必须遵守自然规律、地球规律的必然要求,这是功在千秋的决定。 建设生态文明,就要求我们的建设尽可能少一点破坏,要求我们的决策尽可能科学、客观,要求我们在进行经济建设时应该将保护环境放在首要的位置,应该将保障生命安全放在首要的位置,要求我们的建设尽可能符合自然规律,要求我们的破坏控制在地球能够容忍的范围内。我们希望,《决定》的精神很快变成若干法律制度、变成若干措施落到实处,贯彻到工作的方方面面! 还是那句话,中国虽大,适宜我们居住、发展的空间并不大!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不要企图和环境赌、和地球赌,我们输不起。

文化经济学

专科文化产业管理第二学期《文化经济学》 文化经济学模拟题1 一判断 1.文化投资可以分为固定文化资产投资和流动文化资产投资。(对) 2.文化产品和其他物质产品一样,价值可以用简单的社会劳动进行计算。(错)3.文化消费水平可以说明某一时期内劳动者及其家庭的文化生活需要满足的程度。(对) 4.文化产品的内在精神价值与文化商品的交换价值在文化市场中始终处于矛盾的状况之中。(对) 5.政策性是文化发展战略最主要的特征和最基本的属性。(错) 二名词解释 1.文化需求:就是人们为了满足各种精神生活需要而形成的对文化产品和商品的要求,并通过一定的量表现出来。 2.文化资源:就是人们从事文化生产、文化活动所必需的可资利用的各种文化生产要素,包括物质文化资源、精神文化资源和文化人才资源三类。 3.文化投资结构:是指文化投资在文化经济各组成部分中所含要素的构成及其数量比例关系。 三简答 1.影响文化消费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②价格高低影响人们对文化消费品的选用;③文化消费心理对文化消费结构的制约;④受自由支配时间多少的影响。 2.简述文化供求矛盾的主要表现。 答:①文化供给与需求的层次性矛盾;②文化供给与需求的地域性矛盾;③文化供给与需求的价值取向背反性矛盾。 3.简述文化商品的特点。 答:①与生俱来的知识产权性;②内在意义价值的潜隐性;③意义世界魅力的永久性;④价值量构成的不确定性。 四论述 1.如何进行文化市场开拓? 答:文化市场的开拓,就是为实现文化商品价值而进行的一系列与文化市场的开发、占有和扩大密切联系的活动。文化市场的开拓,包括对已有的文化市场的挖潜、利用和扩大,对新的文化市场的开发两个方面。1以文化产品为核心拓展文化市场空间:①努力生产和提高质量的文化产品;②加强文化市场调查;③不断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包括文化人才市场、文化培训市场、文化信息市场、文化资金市场、文化中介市场;④积极拓宽文化市场空间。2以文化产业为平台推进民族文化输出:①文化市场的全球化趋势;②推进先进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包括推进本民族语言的国际传播;在世界重要城市树立带有民族文化标志性的景观;在国际机构里,要有一批本民族的精英担任重要职务。 文化经济学模拟题2

00451教育经济学试题和参考答案解析09年至12年

2009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教育经济学试卷 (课程代码 045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国教育经济学发展的第四个时期,创办的全国性教育经济学的学术刊物是【】 A.《教育经济研究》 B.《教育与经济》 C.《经济与教育》 D.《教育与经济研究》 2.劳动力的劳动复杂程度与它的教育费用之间的关系是【】 A.反比例关系 B.正比例关系 C.正弦比例关系D.余弦比例关系 3.舒尔茨认为,人们对于经济条件的变化,重新考虑合理分配自己的财产、劳动、金钱以及时间的能力是【】 A.处理时间的能力 B.处理劳动条件的能力 C.处理金钱的能力 D.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 4.在影响教育的个人需求的动因中,人们希望通过教育提高个人素质的审美水平的需求是 【】 A.社会地位需求 B.审美生活需求 C.精神生活需求 D.求知生活需求5.与工业经济不同,衡量知识经济的效率标准是【】 A.劳动生产率 B.知识生产率 C.资金增长率 D.人口增长率 6.目前,各种形式的在职培训中,特殊培训所需的费用来自于【】 A.工厂 B.职工本人 C.工厂和职工本人 D.国家拨款 7.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去向主要是【】 A.升学 B.就业 C.科研 D.管理 8.在国家财政总支出中,国防经费支出属于【】 A.生产性基本建设投资 B.非生产性基本建殴投资 C.社会消费 D.补偿消费 9.在教育投资比例指标中,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是【】 A.静态指标 B.动态指标 C.富态指标 D.势态指标 10.直接影响义务教育普及和发展的指标是【】 A.国家财政用于义务教育支出的比例 B.国家财政用于义务教育的支出增长率 C.义务教育投资总量 D.初等教育生均事业费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11.教育成本中,学生已满劳动力年龄因上学而失去的收入部分是【】 A.教育个人直接成本 B.教育个人间接成本 C.教育社会直接成本 D.教育社会问接成本 12.提出教育经济效率计量的实用性指标体系的我国学者是【】 A.刘道玉 B.韩礼 C.厉以宁 D.文达 13.教育规模的理想类型是【】 A.规模过大成长型 B.规模适度萎缩型 C.规模适度成长型 D.规模适度稳定型

社会主义经济学概论复习重点

名词: 1、选择成本:选择成本又叫机会成本,它是指做出一项选择是从所放 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的资源用途获得的利益。 2、市场机制:市场的正常运转时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在商品交换活 动中,各种市场因素如价格,竞争,供求等相互联系,现估制约,相互作用。 3、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又称现代公司制度,是一种适合现代 市场经济要求的,在产权结构、治理结构、决策结构、责权利结构 4、 5、 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所占比重应居于主体地位,其主导作用; 在公有制经济的劳动者收入中,按劳分配收入同其他非劳动收入相比应占较大的比重。 6、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是指金融监管部门依法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其参与者实施监督和管理,以维护金融秩序,确保存款人、投保人和投资者权益的行为。 7、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指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内划出的在经济 运行和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特别经济区。主要形式有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过境自由区等。 8、消费结构: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实际消费的消费资料和服务的中及 其比重,消费结构表现为生存型消费、享受型消费、发展型消费各自所占的比重。 9、市场规则:市场规则是指依法律契约、公约形式确定下来的市场 参与者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10、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指通过立法对社会成员机遇物资帮助的各 种社会措施的总称。 11、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建立的,在劳动 者或全体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而失去生活来源是以及遇到其他困难时,想起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或帮助的一种社会制度。 12、企业经营机制:企业经营机制是指企业作为一个经济有机体,为

初中八年级地理:第四单元经济与文化复习教案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第四单元经济与文化复习教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Unit 4 Economic and Cultural Review Lesson Pla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第四单元经济与文化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农业的分布和发展。 2、了解我国工业的分布和发展,掌握几个工业基地的分布和特征。 3、知道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掌握我国主要的铁路线和城市。 4、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 【教学重点】 几个工业基地的分布和特征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1、农业的分布和发展。 农业的定义和分类: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最重要的是种植业。 列表比较各个部门的分布和特征。

(补充)注意种植业中秦岭南北农业的差异和典型的农作物。畜牧业中四大牧区的典型牲畜。这些都是考察的重点内容。 2、工业的分布和发展。 工业的定义和分类:重工业和轻工业。 我国工业的分布:沿海、沿江河、沿铁路线分布。 四大工业基地: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关村,大分散,小集中。 (强调)辽中南和沪宁杭工业基地是考察的重点,要注意它的城市分布和特点及发展条件。 3、交通运输的发展和方式和选择。 交通运输包括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等五种方式。我国最重要的是铁路。 主要铁路线的分布:南北:京哈线、京广线、京沪线、焦柳线、宝成-成昆线 东西: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青藏铁路 铁路枢纽:北京、郑州、徐州、兰州、株洲、成都。 (强调)认真掌握这些铁路干线经常的城市和省份,还要把穿过的河流结合起来。 4、丰富多彩的文化。

文化经济学论文

文化经济学论文 曹士悦 1422212 在期中作业中,我们小组对于黄浦区以及闵行区进行了电影院上座率的调查,得到了客观的数据。由此,我将以这个为基础,结合文化经济学知识,谈一谈对影院利润有着重大影响的几个因素中,究竟什么是核心。 一、上座率的意义及价值 上座率即一部影片获得观众人次的多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优秀的影片上座率就高,反之则低,因而上座率又是衡量一部影片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上座率还直接影响票房价值,上座率高票房价值自然高,所以对一部影片票房价值大小往往用上座率多少来衡量。 很多分析和报道都喜欢拿影片的上座率说事儿,但实际上上座率的权威性并不高,很多时候可能会误导我们对影片实际表现的判断。 从上座率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上座率与每个电影院中的每个影厅的座位数有关,而当影院排片人员把一部电影排在不同影厅时,上座率的计算会更加复杂。在实际工作中,市面上有6种左右的售票系统,每一种的上座率算法是否相同有待调查,全国近4500家影院的数据汇集到专资办,再对所有影院的上座率取算数平均,其误差可想而知。

举一个简单点的例子,一个100座的厅进50人与一个200座的厅进100人,上座率都是50%,但是产出的结果差50人的票款,所以无论用上座率去调整排片还是去判断影片的受欢迎程度,都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因此,上座率这个数仅供参考,最好不要以它来做判断或决策。 二、排片率的影响以及排片的几个因素 在我们所作的调查报告中,有一些普遍的因素,如环境,交通,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等,可以比较合理的解释不同地区的相同时段的相同电影的上座率有很大差别的原因。但除此之外,我们发现,除了以上这些外因以外,排片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一般情况下,大片上映首周的排片率都能在25%以上,《疯狂动物园》上映时达到了创纪录的45%。在黄浦区这样的经济水平高的地区,几个比较著名影院,如大上海电影院,和平影都,大光明电影院,有能力引进更多的进口电影,同时也利用场地的优势,在相同时间内可以有多个影厅放片,大大增加了排片率。 然而,跟上座率存在的问题一样,排片率只是简单的反应了场次的占比,并不能反应场次背后影厅座位数不同造成的影响——也就是影片理论总容量的不同。 还是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6个厅的影城,一天总计能排映31场电影。影片A排满了3个厅,共15场,每个厅70个座位,共能卖1050张票,排片率为49%;影片B排满2个厅,共10场,每个厅100个座位,共能卖1000张票,

智慧树-中国传统文化试题及答案

1.亨廷顿认为:文化的重要作用是用价值观影响人类的进步。A A. 正确 B. 错误 2.《文化经济学》认为“文化是明天的生产力”。A A. 正确 B. 错误 3.文化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与观念,或者说是文化传统的主流。A A. 正确 B. 错误 4.文化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ABCD) A. 文化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与观念。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B. 民族精神是指文化精神中的优秀成分。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C. 文化精神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D. 民族精神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1.“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ABC A. 以人为尊 B. 以民为贵 C. 以仁为本 2.礼教的核心是:(ABCDE) A. 父子有亲 B. 君臣有义 C. 夫妇有别 D. 长幼有序 E. 朋友有信 3.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BCD) A. “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B. 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一。 C. “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 D. 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A) A. 仁 B. 义 C. 礼 D. 知 2.颜渊问仁,子曰:(B) A. 仁者爱人 B. 克己复礼为仁 C. 仁者其言也讱 D. 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可谓仁矣 3.孔子关于仁的答案的共同之处,是强调(D) A. 博学 B. 审问

C. 明辨 D. 自我修养 4.孔子关于仁的回答,正确的答案应该在所有那些答案的(A)中寻找 A. 共性 B. 个性 5.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D) A. 天人感应 B. 形式逻辑 C. 辩证逻辑 D. 天人合一 6.天的涵义包括:(D) A. 神性义 B. 道德义 C. 自然义 D. 神性义道德义自然义 7.天人感应思想的提出者是:(D) A. 孔子 B. 老子 C. 孟子 D. 董仲舒 8.天人合一的涵义包括:(D) A. 人与自然的和谐 B. 人与社会的和谐 C. 人的身心和谐 D. 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 9.达到天人合一的途径是:(C) A. 尽心 B. 慎独 C. 仁礼的统一 D. 穷理 10.荀子提出过:(B) A. 天人交相胜 B. 制天命而用之 C. 尽心、知性、知天 D. 不以人灭天 1.道家思想产生的职业渊源是(A) A. 史官 B. 祭司 C. 司马 D. 礼官 2.以下说法可以概括道家宗旨的是(B) A. 和静清寂 B. 清虚卑弱 C. 仁义礼智

如何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

如何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 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了新中国的发展呕心沥血,领导全国人民不懈奋斗,在黑暗中探索,在曲折中前进,虽然期间走了不少弯路,但是自从改革开放以后,逐步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从那以后的三十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支柱:政治、经济、文化,其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能使我国不断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对于进一步深化政治体系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必然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这就需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基层民主是一种基层自治和管理制度,是社会主义广泛而深刻的实践。要保证这些制度,就需要发挥法律的作用,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要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的统一起来。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和积极稳妥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既要有社会主义特征又要兼顾中国特色,及区别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又不同于以往社会主义国家僵硬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我国确定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样的经济制度是由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国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而形成的,在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及宏观调控上具有自身的特征。其中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部分和集体体成分。公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读郎咸平—《谁在谋杀中国经济》作者:朱先刚专业:环境工程学号:099044174 文化对经济的发展的影响现在已经被很多人重视,不同的经济背后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呈现出不一样的经济。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留存的一个国家,其文化的深厚可想而知,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的经济影响也使不容置疑的。五千年的历程,我们从先代那里继承并发展形成现在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的文化有很多地方是有助于我们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的文化在我们的意识中也形成了一些对当代经济发展有阻碍作用的部分,同时这份文化由于根深蒂固性我们的思维很难转变过来。进而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香港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在《谁在谋杀中国经济》当中很深刻指出了我们的文化中的对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的部分。 在郎教授看来我们的文化的有三大劣根性—— ①浮躁②投机取巧的心态③思维方式的僵化 同时我们文化里大爱文化的“潜藏性”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经济发展。 从古到今,我们这个民族比较浮躁,喜欢投机取巧,人们不喜欢踏踏实实的去干一件事,我们很喜欢期待着奇迹的出现。在中国历史上,我们有很多以少胜多的战役,最典型的就是赤壁之战,且不说它

的真实性,虽然经过了文学家的渲染显得有些夸张,但是还是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浮躁心理,因为一个文学著作的灵感是来自于现实的世界,文学著作有时是表达了人们心中的某种向往,我们期待奇迹的发生,就如在冬天里在湖北这个基本不可能没有东风的地区期待东风一样。还有我们有很多的谚语,“四两拨千斤”“杀鸡焉用宰牛刀”等,从中我们都能看出我们的浮躁心理。同时这也反映出我们的不自信的一面,我们很少去相信我们一定会做好一件事,在现在的这个时代,企业间的竞争很强烈,产品的更新亦是很快,如果一个公司不能够有足够的自信去满足市场的需求,那么我们的企业就会被淘汰,我们需要相信自己,我们不可以对顾客说“不”!然而这种不自信是来自于我么的浮躁,我们不喜欢做一件很有把握的事。我们有十拿九稳,但是我们更应该做到十拿十稳,也很需要做到这一点。如果做到这一点,企业在竞争中的风险将大大降低,也就会增大我们的竞争力。 对于浮躁,我们还表现在我们的和多人喜欢跟潮流走,我们很少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我们有“一窝蜂”现象,如果市场上出现一个新的产业,大家很容易跟风走。比如说在八十年代后期及九十年代时期,在岭南荔枝的产量比较少,但是市场的需求量确实很大,供不应求,当时就有人发现这一现象,就开始种植,最后成为闻名当地的“荔枝大王”。当“荔枝大王”成功后,当地的老百姓也向他学习,种植荔枝,在几年的时间里,当地荔枝种植面积增加了十几倍。最终导致“荔枝大王”也破产,老百姓也没赚到钱。还有在80年代各地竞相引进彩电、冰箱生产线,导致了大规模的重复建设,由此而引发的彩电大

山东省德州市2019年中考地理 八年级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与文化 第2课时 交通与文化复习习题

第2课时交通与文化复习习题 一、选择题 1.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甲图中农作物一般一年两熟 B.乙图所示区域位于第一级阶梯上 C.青藏铁路与陇海、兰新铁路交会于兰州 D.经过济南的南北铁路干线是京沪线 2.张涛在乘火车旅途中,突然听到列车员报站说:“列车前方到达郑州车站。”在郑州交会的两条主要铁路干线是(A) A.陇海线与京广线 B.陇海线与京九线 C.陇海线与京沪线 D.浙赣线与京九线 [xx·广东]读“正在建设中的川藏铁路示意图”,完成3~5题。 3.川藏铁路修建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A) A.山高谷深,山河相间分布B.经过大面积的冻土分布区 C.穿越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D.多东西走向的山脉河流 4.川藏铁路沿线可以看到的景观是(B) A.水乡泽国,稻花飘香B.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C.一望无际,牛羊遍野D.地形崎岖,千沟万壑 5.川藏铁路的建设有利于(B) ①加强青藏地区的对外联系②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③改善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④促进各民族交往与合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xx·绵阳]厉害了,我的国!继“乒乓外交”“熊猫外交”之后,“高铁外交”又成为中国外交的新名片。从总理出访介绍高铁,到中国参与东南亚、英国等多国的高铁建设,“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中国制造和创造的代名词。据此完成6~7题。 6.与公路运输相比,高铁的优势在于(D) A.运价低 B.机动灵活 C.成本低 D.运速快 7.“中国高铁”能走向世界,关键在于(A) A.先进的技术 B.丰富的劳动力 C.开放的政策 D.悠久的历史 [xx·天津中考改编]《舌尖上的中国》,记录了在中国境内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不同的生产方式和饮食习惯,读图回答8~9题。 8.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的地理区域是(B) A.① B.② C.③ D.④ 9.④地区的特色饮食是(B) A.甲 B.乙 C.丙 D.丁 10.下列民居与其地理环境特征组合正确的是(D) A.西双版纳竹楼—炎热干燥 B.北方土墙平顶—降水充沛 C.南方砖墙斜顶—降水稀少 D.西北房屋墙壁厚—冬季寒冷 11.富有“黄土风情”特色的民俗文化是(B) A.二人转 B.信天游 C.京东大鼓 D.对山歌 二、综合题

北京大学 张怡然-熊澄宇-3.7 文化经济学

2010年3月7日文化经济学课堂整理 说明: 本次录音资料全场120分钟,是由00718082 张怡然同学与00624106熊澄宇同学合作完成,两位同学分别负责前后60分钟的整理(请见分割线)。本次整理主要是尊重老师课堂口述原意,并做了失当调整和修改。如有不足,请直接联系: yiran.cheu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a63364058.html, & aliey@https://www.wendangku.net/doc/a63364058.html, 一、传统的文化经济学局限 传统的文化经济学主张的静态分析是不够的,比如“通俗艺术不赚钱而高雅艺术赚钱”是一条普世定律。在具体谈这一点之前,我想提一下中国的艺术文化市场。中国不是被西方化而是被美国化了,西方欧洲国家艺术审美极高,看他们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就知道。对比看来,北大这样一个中国顶尖学府,艺术氛围却非常缺乏。记得我在奥斯丁的时候,每个礼拜六在当地大学都会举办国际民间舞,3个小时中30多种舞蹈竞相登场,几乎没有中国的舞蹈。其实不禁要问,什么是中国的舞蹈呢?秧歌么?其实很多艺术到中国都是一个“中式化”的进程,不像国外的艺术,在细小的分支也能自成一派。美国的舞蹈界这几十年变化很大:国际标准舞越来越风靡,不再是指上流社会的宠儿;街舞呢从街头的舞蹈,成为风靡全球的舞蹈竞技。国标通过地区比赛到国际比赛,从小众发展壮大,从高雅文化到大众追捧,非常活跃,这样的关于艺术在市井与高雅之间相互转化的现象非常有趣。其实在中国这样的现象也层出不穷,比如二人转,本来是东北最市井、最下里巴人的民间艺术,但是现在却成了春节晚会上的小品宠儿。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中国人民的小品中,老是喜欢以嘲笑农民、女人为主题,这样的艺术一拿到国际舞台上就会挨批。中国主流媒体的变化,在强调迎合大众审美的同时,其实在冒一个风险。因为即使是通俗的东西,也需要精英分子来提升、来改变,才能真正能登大雅之堂。当然了,民歌方面做的其实是比较出色的,但是中国人舞蹈艺术的修养很差。北大这样的学校就应该提供高雅舞蹈的场地,创造艺术的氛围。 目前的文化经济学研究的领域太窄,一般仅限高雅艺术——歌剧、音乐会、芭蕾舞、博物馆等,忽略了民间艺术、基础科学、现代影像等,这些都没有包涵在内,文化经济学的体系结构就不完整。当今社会,特别是好莱坞及其相关的文化产业是不能被忽视的,还有奥运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2)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20XX年04月11日 小学教育专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 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分) 1.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上半叶以分化发展为主导倾向,在20世纪下半叶逐步走向了整体联动。 2.人文社会科学的时代性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的时代性、研究主体的时代性和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时代背景因素。 3.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潮1900年由哲学家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而掀开新的一页,引发了后来的存在主义哲学。 4,19世纪中叶,德国历史学家兰克受实证主义哲学思想影响,倡导以纯“客观主义”态度和“科学方法”研究历史,被尊为“近代史之父”。 5.20世纪对纯客观主义的史学传统发动猛攻的首推意大利历史哲学家克罗齐。他提出: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6.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是马建忠借鉴拉丁语法通析汉语语法结构于1989年出版的《马氏文通》。 7.美国和英国人类学奠基人摩尔根和泰勒在各自的著作《古代社会》和《原始文化》中,以空前丰富、翔实的资料,阐述人类的历史变迁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期,被称为——早期人类学的进化论派。 8.现代西方新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罗尔斯于1971年出版的哎《正义论》一书,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伦理学、政治学、法学领域中最主要的理论著作。 9。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较多的教育史学者将此作为独立的教育学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10·教育法学是法学与教育学合作产生的交叉学科。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人文科学、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是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研究的学问。 2.全球问题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譬如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裁减军备等等问题,它们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3.实证主义思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产生的同时,一些哲学家强调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描述经验事实为限,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要求排除抽象的思辨,追求实证知识的可靠性、确切性。由此开创了与非理性主义相对应的实证主义思潮。 4.经济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是与国家干预主义并列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 5.语言学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内部结构、功能和发展,揭示语言本质及其存在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三、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请选出并将题号填入括弧之中。每小题1分,共计20分) 1.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份主要是由于( A ) A.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 B.事物的本质 C.社会的需要 D.科学自身的需要 2.我国把马克思主义列为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中的( A ) A.综合性的主干学科 B。边缘学科 C.交叉学科 D.专业学科 3.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开始以分门别类的面目出现的时间是( C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