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毕业论文 三稿

毕业论文 三稿

本科生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题目:

马基雅维里的命运论及其对传统秩序的解构

部院系: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学号:0810012907

学生姓名:吴燕丽

指导教师:聂智琪

职称:讲师

2012年5月7日

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

北京师范大学毕业论文(设计)诚信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人签名:2012 年 5 月7 日

北京师范大学毕业论文(设计)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北京师范大学有关收集、保留和使用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即:本科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设计)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北京师范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毕业论文(设计)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毕业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毕业论文。保密的毕业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本论文(否)保密论文。

保密论文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人签名:2012 年5 月7日

导师签名:2012 年5月7 日

中文摘要:命运是马基雅维里政治理论的基本概念。它常被用于表示一种影响,甚至是支配人间俗事的超验力量的存在。马基雅维里对这个关键概念的阐述,不仅为了渲染命运的威力和人力的微薄,更重要的是,他通过将变幻无常的命运取代了代表秩序和永恒的自然和上帝,完成了对传统秩序的解构,并在他的政治主张中,为人的行动提供了新的依据,从而建立起新的政治秩序。笔者认为,辨明命运在马基雅维里的政治思想中的真正含义和地位,是理解马基雅维里对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以及他如何处理政治与道德之间的关系的基本点和立足点。本文通过比较马基雅维里的“命运”与古典政治哲学、中世纪神学的“自然”和“上帝”概念的内涵、实质及地位,试图从马基雅维里政治思想的源头,即命运论,分析其政治思想的原创性。

关键词:命运自然上帝秩序

Abstract:As a basic concept of Machiavelli’s political theory, Fortune is often used to indicate a kind of influence or sometimes even the existence of a supernatural power which governs the secularities in the world. Machiavelli’s elaboration of this key concept reveals his attempts to highlight the power of fate and the insignificance of human force. More importantly, by replacing nature and God which represent order and eternity with the unchangeable fate, Machiavelli manages to deconstruct traditional order and provide a new criterion for how people should act, helping to set new political orders. It is believed in the essay that the examination of the true meaning and status of fate in Machiavelli’s political theory serve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interpret his idea about the position of human being in the universe and about how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s and morality. By comparing Machiavelli’s theory of Fortune with the essence and status of the concepts of nature and God in classical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medieval theology, the essay endeavors to analyze the originality of Machiavelli’s political thoughts from his Theory of Fortune, which is the source of his political thoughts.

Key words:Fortune nature God order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 ............................ 错误!未定义书签。引言.. (1)

一、秩序与永恒——哲学与神学的共识 (2)

(一)、自然的秩序和目的 (2)

(二)、上帝的彼岸幸福 (3)

(三)、“自然”和“上帝”创造的传统秩序 (4)

二、马基雅维里的命运论:人是自身行动的半个主宰 (5)

(一)、现实与期待 (5)

(二)、继承与反叛 (6)

三、新秩序 (8)

结束语 (10)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马基雅维里的命运论及其对传统秩序的解构

引论

在政治学漫长的历史中,道德与政治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始终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这是因为政治与道德这二者,其内容皆是人类的活动本身,是人类所特有的产物,但同时它们又都具有某种外在于人的力量,从而潜藏着对人类命运或生活方式加以主宰的倾向。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可具体化为:现实政治能否且是否应当与理想道德决裂?政治行为能否且应否超越道德合理性和正当性的评判标准?政治行动是否必然与道德伦理发生冲突?如果它们必然发生冲突,是选择政治优先于道德,为达到好的政治目的可以采取违背道德或至少是道德上是有争议的手段?还是承认道德高于一切,主张何种境遇下,都必须遵守普遍的道德准则?如果他们不必然发生冲突,如何才能将政治之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马基雅维里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是:政治具有绝对的优先性,道德规范只能是现实政治的依附。更甚者,道德与政治必然分割的同时,意味邪恶与政治的结盟也是必然的。建立在违背传统道德基础上的政治新秩序必然会遭到旧秩序拥护者的严厉反对。马基雅维里因其“异端邪说”被世人诟病不已。

关于马基雅维里的政治思想中的政治与道德之间的关系,研究角度大致包括:马基雅维里的政治观点与古典政治哲学的关系;他对政治、道德与宗教的处理方式;其政治道德思想对现代政治的影响等等。笔者认为要还原马基雅维里政治思想的本真面目,需要返回到他的主张所立足的基本点,即他对命运的观点。

正是基于这样的立足点,本文主要围绕马基雅维里的命运论,分析其新异的思维方式对传统秩序的解构,诠释他为何在政治与道德问题上公然宣扬与前人相异的观点。笔者在本文的以下部分将尝试对两个与“马基雅维里的命运论”相关的问题加以考察。第一个问题是,古典政治哲学与中世纪神学如何确立起他们的政治秩序的基础?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分析古典政治哲学对“自然”概念的解释和中世纪时代“上帝”的意义来做出回答。哲学家与神学家们企望建立一种永恒秩序,承认象征着偶然性的命运可能会削弱最高存在的权威。因此通过确立自然和上帝对人的绝对主宰而建立起来的传统秩序,消解命运作为宇宙第一性存在的可能性,恰恰成全了传统的自然目的论中政治与道德休戚与共的圆满结合。

我希望加以考察的第二个问题是,马基雅维里如何通过赋予命运和自然、上帝同等的地位,从而解构了传统秩序?对此,我将从马基雅维里的命运论着手。可以说,马基雅维里对命运的看法有些矛盾,一方面,命运对人间俗事具有绝对的支配力量,另一方面,人的自由意志也并非全被否定,命运似乎是可以被征服的。基于这样的命运观,马基雅维里建立起他独创的政治新秩序。他的命运女神如同荷马笔下的众神,对人间事务具有统治权,

但是这不意味着命运女神是非常道德的,她只是更强大,有足够的能力统辖人间。通过比较,便可知道,无论是哲学意义上还是神学意义上,命运作为偶然性都不可能被赋予第一性存在的地位,因为世间万物都会因此而脱离目的,世界秩序就无从谈起。马基雅维里通过置换了命运和“自然”与“上帝”的位置,悄然地瓦解了传统秩序建立的形而上学基础。在他建构的新秩序中,道德没有被完全隔绝出去,只是沦为一种依附性、工具性的存在。能否达到目的才是一切手段是否正当的最终评判标准。

一、秩序与永恒——哲学与神学的共识

(一)、自然的秩序和目的

恩格斯在谈到古希腊思想文化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中的地位时说:“如果说,在细节上形而上学比希腊人要正确些,那么,总的来说希腊人就比形而上学要正确些。这就是我们在哲学中以及在其他许多领域中常常不得不回到这个小民族的成就方面的原因之一,他们无所不包的才能与活动,给他们保证了在人类发展史上为其他民族所不能企求的地位。另外一个原因则是: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在本篇中,笔者也将从古希腊的思想家们关于“自然”的阐述开始,展现古典政治哲学如何一步步地确立“自然”的本源性地位,从而建构起传统的政治系统和政治秩序。

荷马史诗中描绘的众神会由于人们缺乏节制,尤其是他们的傲慢而惩罚他们。这并不意味着荷马的神是道德高尚的,只是因为他们更强大,并要求我们必须服从。虽然荷马偶尔也会暗示自然界存在着严格的秩序,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承认存在连众神都必须服从的“命运”。“他的自然概念是反复无常的意志在起作用而不是自然规律占统治地位”1。到了米利都派的哲学家这里,他们告别了荷马的诗歌,开始探索和思考事物的实际样子是什么,并赋予流变的世界一种非人格化的力量,这个力量控制着宇宙的结构,为事物的变化制定永恒的规则。赫拉克利特的主要思想是“一切处于流变之中”,那句著名的话——“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表达了永恒变化的思想,但是他认为变化的过程不是杂乱无章的运动,而是神的普遍理性,即“逻各斯”的产物。这里的逻各斯带有宇宙理性和自然规律的意义。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在后来的斯多葛学派的思想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斯多葛学派接受并进一步发展了赫拉克利特的思想,将其演化成系统的自然法理论加以阐述。斯多葛主义的核心思想是“神在每一事物之中”,也就是说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理性的原则。它是有组织、有秩序、融贯合理、连续发展的真实存在,不可能存在偶然的东西。宇宙秩序来源于一个无所不在的本原。这个本原就是赫拉克利特所说的:永恒的活火。“对斯多葛学派来说,自然有它在神——一切事物的温暖的、火的母体——中的起源,并且万物都直接被打上神的建构性理性的印记。”2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因此必然也要受到自然法

1【美】S.E.斯通普夫J.菲则.匡宏,邓晓芒等译.西方哲学史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M].2009年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第3页.

2【美】S.E.斯通普夫J.菲则.匡宏,邓晓芒等译.西方哲学史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M].2009年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则的约束,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我们个人的本性就是宇宙的自然的一部分,合乎自然的生活方式就是至善,就是说至善是合乎个人本性以及宇宙的自然,不应做任何人类普遍法则习惯上所禁止的事。这种普遍法则等于弥漫于一切事物中的正确的理性,这种普遍法则与主宰万物、规定万物的神并无二致。”3至善的生活在柏拉图看来应当是内心和谐、健康、幸福的生活。事物的功能能够得以有效的实现就是善。但是可见世界却充满着不完善。柏拉图认为,虽然世界充满了变化和不完善,但它依然展现出秩序和目的。这样的观点来自他的理念说。可见事物只是暂时性的,这并非真实的存在,那些不变的、永存的、非物质的原型,即理念,才具有客观实在性。可见事物仅仅是这些原型拙劣的摹本。正是因为理念,秩序才被带入混沌之中。这也就意味着,事件万物看似是偶然性的结果所呈现的混乱和不完满,实则都包含着一个永恒要素,事物背后必定存在着思想和目的。柏拉图的古典哲学体系正是构筑在这种目的论宇宙观的基础之上。

(二)、上帝的彼岸幸福

代表着永恒的存在的“自然”到了中世纪时期,就渐渐被“上帝”所取代。但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只是名称的不同,其实质和地位并无变化。自然和上帝具有对人间俗事进行支配的超然力量,他们象征着秩序和永恒。

上帝是什么?按照《圣经》所说,上帝报给摩西的名,也就是“我是自有永有的”。奥古斯丁由此得出:上帝就是存在自身。而这样的上帝就是最高存在、最完满的存在。他的自在和永恒的特性使得他成为整个世界的源泉,那些我们看到的暂时的和充满变化的事物恰恰反映了上帝的存在和活动。奥古斯丁说:“一切自然物,必定都是善的,因为只要它们有了存在,便有了它们自己的一个品级,更有了一种内在的和谐。”4因此,人生的最终目的是至善。但至善在今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至善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作为现实的人,肉体感官的快乐并不能让我们的灵魂得到真正的宁静,只有完成不断地与肉体、欲望斗争的过程,使肉体归于灵魂,使灵魂归于上帝,才能达到至善;只有努力地与恶作斗争,等待来世的解救,才能够幸福。这也就意味着至善只有在天国中才能够实现。通过区分了两种城邦:世俗之城和上帝之城,奥古斯丁告诫世人:理想的人生就是一个由世俗之城到上帝之城的历程,在这个历程中充满了无数的诱惑和苦难,只有经受住了这些诱惑并克服了这些苦难的人才能够到达天国的彼岸。既然真正的幸福在上帝那里,那么只有投入对上帝全身心的爱和虔敬中,人才能获得幸福。在安瑟伦看来,信仰上帝是通往幸福彼岸的唯一途径,更是人类拯救自己的唯一途径。他甚至夸张地说:“如果人不曾犯罪,他永远不会死亡。”他主张,“善良的人在将来肯定能够复活,从而回复到他原来没有犯罪之前的样子,这种复活不只是灵魂的复活,而是连同他的肉体一起复活。”5正是因为人犯了罪,所以才无法逃离死亡的命运。人只要服从上帝,偿还他所欠下的债(这债也就是对上

3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M]上卷.1987年版.商务印书馆.第215-216页.

4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M]上卷.1987年版.商务印书馆.第350页.

帝的服从),就不算犯罪,否则就是有罪。因此,如果人们顺从上帝,就可以获得新生,甚至永生。托马斯·阿奎那同样认为最高的幸福只有在最完满的创造者上帝那里才可能发现,“终极的至善在于神圣本质的领域,它就是善的本质本身”。人只是不完满、有限的被创造物,因此,只有从上帝那里,人们才寻得永恒的幸福。阿奎那认为人是有意志的,是一种理性的动物,可以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选择他的活动和活动方式。包括人可以自由地选择信不信上帝。他倡导人要过一种理性的生活。但是他的理性是信仰理性。只有信仰上帝的人才是真正有理性的,真正自由的人;向善才是自由的,向恶的人已经沦为罪恶的奴仆,是不自由的,他的罪恶是对上帝的冒犯,这样的人是没有自由可言的。

(三)、“自然”和“上帝”创造的传统秩序

政治“作为人和人类社会存在的重要方式,政治生活与政治主体之间构成了双向互动关系,政治在接受人构建的同时也在塑造着人本身。故而,思考政治时采用的不同视角不仅关系到对政治的实质、目标、特征的理论把握,而且反过来会深远地影响人类社会的实际生活状态。”6基于这样一种信念——存在一种逻各斯即自然规律,或者自在永有的最高存在物上帝,为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指定了它们应有的位置,宇宙得以永恒而有序地运行——古典政治哲学与中世纪神学都致力于构建一种以达到至善为最高目的的政治体系和政

治秩序。

一方面,追求至善的城邦思想起码在理论层面上,使得现实政治受到道德规范的强制约束,政治手段是不得违背道德标准的。在古典的政治哲学家们看来,政治共同体是完成帮助人实现追求至善这个最高目标的载体和依托。苏格拉底强调“城邦治理者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善公民的灵魂和道德标准,向他们传授知识和教养,使公民过一种符合理性的良善生活。”在柏拉图的思想中,政治理论与其道德哲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国家也同个人一样具有灵魂,当国家灵魂中的各种功能得到实现,它也就拥有了正义的德性。“国家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就是一样的。它是人们各安其所、各司其职的结果。正义是节制、勇敢、智慧这三种德性的和谐。”7虽然亚里士多德没有像柏拉图一样描绘出理想城邦的蓝图,实际上他认为柏拉图的理想国设想是幼稚而不切实际的。但他对人与政治之间关系给出了更为密切的说法。在他看来,国家是自然的产物,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如果有谁在本质上脱离了城邦,那么他要么是个超人,要么是个鄙夫;就像荷马所指的那种人:无族、无法、无家之人。这种人是卑贱的。”8政治共同体的确立是出于对完成某种善的考虑而建立的,最基本的当然是保障人类的生存,政体更高的功能是确保个人的道德和理智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

另一方面,基督教至高无上的善就是上帝,通过降低对世俗的尊严荣耀所怀有的尊崇,6谢惠媛.善恶抉择[M].2011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第55页.

7【美】S.E.斯通普夫J.菲则.匡宏,邓晓芒等译.西方哲学史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M].2009年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第58~59页.

以达到对政治的淡漠,力求达到沉思、谦卑的生活,而不是积极进取的生活。中世纪对上帝的信仰不但消解了“自然”作为第一性存在的地位,而且建立在自然目的论之上的政治观念也逐渐被瓦解。国家不再被视为是人性的自然产物或是能实现人最大的理智和道德的至善的载体,更不是希腊人所谓的“美德的学校”。

《圣经》里记载着耶稣的一句名言:“把凯撒的物当归给凯撒,上帝的物当归给上帝。”这句话折射出中世纪经典的政治思想,即将世俗的权威与上帝的权威分开,为人类世俗权威留下了承认的空间。在基督教的语境中,“世俗的”等于暂时性的、有限的、会死的。它是永恒的、不朽的的对立面。虽然神学家们承认对世俗权威的服从也是人应尽的义务,但是当这种义务与对上帝的虔诚相冲突时,必须毫不犹豫地抛弃前者,选择对上帝尽忠。在奥古斯丁看来,无论世俗之城表面上看起来多么具备正义的品质,它仍只是临时性的、虚假的正义,真正的正义只有在上帝之城那里存在。“国家并非帮助人实现正义的秩序,而是减轻无秩序。政府的工作不是什么促进善良的生活、美德或完善,其作用要低得多,它只是消除罪的某些影响。在奥古斯丁的观念中,政府维护社会秩序的所作所为,如同腐败的警察缉捕劫匪或杀人犯一般,缉人者和被缉者在种类上没有本质差别,只是以一个小一点的罪制止更大的罪。”9

二、马基雅维里的命运论:人是自身行动的半个主宰

“命运”是马基雅维里政治理论的基本概念。要诠释马基雅维里为什么在政治与道德问题上公然宣扬与前人相异的观点,真正把握其政治思想的原创性,就必须明晰他所建构的政治体系倚赖的核心概念,笔者认为可以从他对“命运”一词的解释以及他的命运论中为人所开辟的自由的空间来进行考量。源于他对当时意大利现实状况的洞悉,以及他的外交经验的积累,马基雅维里拒绝像同其他人文主义者一样沉浸在对古典美好品德的崇拜而忽略了现状的严酷,因为,“人们的实际生活与应当怎样生活相距甚远,一个人如果沉迷于应当怎么办,而将实际抛诸脑后,那么他学会的不是如何自保,而是自我毁灭。”10

(一)、现实与期待

幻想中的共和国或君主国能够实现基于一个假设:人们能够遵循他们所应当遵循的方式。而马基雅维里宣称如果遵循我们应当遵循的行为方式,那将自掘坟墓。近代初期,深刻的政治危机、道德危机和宗教危机使意大利城市慢慢走向腐化和衰落。这时候的意大利与其说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不如说是一个地理名词。城市内部也是处于一种混乱和分割的局面。在马基雅维里撰写的《佛罗伦萨史》中,他描绘了一个日益腐化的国度。马基雅维里没有恪守人文主义者从古典权威那里学到的史学家最重要的守则,即历史学家必须要把他的注意力集中在描述祖先最杰出的成就上,以此激发和鼓舞子民后代们模仿他们的对高贵和最光荣的事迹。他确实是精挑细选历史为他想表达的政治思想服务,简直可以说那是一部阴谋诡计史,贯穿于其中的主题是腐败。他希望以此“点燃人们那种避免和除去当前9徐大同总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二卷[M].2005年版.天津人民出版社.第85页.

种种腐败行为的精神”。他认为意大利已经沦落到如此境地:“比希伯来人更受奴役,比波斯人更遭压迫,比雅典人更加流离失所,既没有领袖,也没有秩序,频遭打击,屡被劫掠,惨遭分裂,饱受摧残,尝尽毁亡之苦。”11事实上,那些看来是公众事务方面所发生的灾难,诸如异族入侵和君主辞世,马基雅维里在《李维史论》中告诉我们,总会有“来自天穹的迹象”作为先兆。而先兆迹象的可能根源则是左右人类事务的具有意志和思想的存在——命运之神。命运的运作范围仅限于人类苦难的方面。在马基雅维里看来,意大利所处的残酷境遇,正是基于命运之神的期待。正如命运之所以为罗马人造成许多灾难,是因为她选中了罗马,希冀它变得强大。现在,被选中的是意大利。在人类社会中,有这样一条规律是不言自明的:“每逢社会和政治上发生尖锐危机,必须有所行动,而且必须赶快行动的时候,对英雄的兴趣自然就强烈了。不管一个人的政治面目如何,总希望解决危机,希望有个强有力的英明领导,来克服困难和避免危险。”12马基雅维里正是期待一个英雄的出现。他的政治思想中充斥着一种浓厚的英雄主义情结。在他看来,一个城邦如果不是恰好被一个伟大的创造者引导上正确的道路,就无法强大。而现在他观察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因为处于基督教的统治,而变得怠惰、无所事事。这个世界是充满女人气的。马基雅维里想要唤醒男性气概,那个追求荣耀和光荣、偏爱战争、冲突和冒险的勇猛气质。“一个具有男性气概的人坚持己见,从而使自己以及他所要求的正义不会遭到忽视。”13因此,理想中的君主“必须在行动中向人们展示他的伟大、英勇、庄严和强力、他应当坚持己见,对臣民的私人事务所作的判决不可更改。君主应使人们对他持有这样一种看法:谁都不要指望欺骗于他或者蒙混于他。”如果一位君主毫无主张,常常朝令夕改,比如他在二十三章中所举的反面教材,马克西米利安皇帝,在他看来是一个很可笑的君主。而像西班牙国王、阿拉贡的费尔迪南多那样总能从容不迫地去完成一件大事紧接着又筹划另一件大事的君主,总是能将他的自信传染给每一个人,这样的统治者才能赢得人们的尊敬。马基雅维里如此崇尚男子气概是因为命运女神更青睐这种气质,人们越具备德行,命运女神就越不必显示她的威力。

(二)、继承与反叛

马基雅维里刻画了命运的两种形象:暴虐的大河和控制人们命运之轮的女神,命运的形象说明了人间世态发生的突然和不可控制。命运同“自然”和“上帝”一样,对人间事物具有操纵的能力,人力在其权威面前显得渺小无比。谢惠媛在《善恶抉择》中,说道:“在马基雅维里的概念序列中,命运、上天、上帝均与尘世相对,是人无法企及的超验力量。”14如上所述,在传统目的论框架中,天代表着理性的自然秩序和自然目的,确定了绝对善的理念和宇宙秩序。它类似于先秦儒家的“道”,或者明宋新儒的“理”,都被看做是

11【意】尼科洛·马基雅弗利.李修建译. 君主论[M].2009年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14页.

12【美】悉尼·胡克.王清彬译.历史中的英雄[M].2006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第6页.

13【美】曼斯菲尔德.刘玮译.男性气概[M].2008年版.译林出版社.第3页.

宇宙生成的本源,它为人类全部生活设定了终极意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古典哲学体系正是构筑于这种目的论宇宙观的基础之上的。就中世纪神学而言,上帝是尘世间万物的主宰,他不仅为他们确定了永恒法则,引导一切事物遵循完美的秩序,并且他还是人类最终的救世主。马基雅维里用阴柔善变的“命运”置换了上帝和自然的位置,否定了人们耳目可及的宇宙万物具有永恒性质,是他对传统目的论进行革命的一个最根本的行动。命运具有和上天与自然一样的效用,同样对人具有主宰作用,同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另一方面,命运却不是向善的。命运女神是如此随心所欲地施舍她的恩惠,不做善恶判断,仅凭个人喜好,或者更甚者,命运女神偏爱那些“恶人”。马基雅维里的政治构图里,人并不是完全自主的,存在着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超然之物——命运,但是他消解了传统秩序中,掌管人类事务的最高存在者所具有道德伦理意义。在“自然规律”和“上帝”那里,人要向善才能得到救赎,否则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然而,在马基雅维里那里,命运并不必然与善结盟。甚至,假若人们,尤其是君主要始终执行美德,那么只会遭到命运女神的无情抛弃。但是聪明而果敢地使用恶行,却往往更容易得到马基雅维里命运女神的垂怜眷顾。如此,“马基雅维里悄无声息地以变幻莫测、不辨是非的命运取代了自然与上帝的至高地位,抛弃了古典目的论的框架,同时使人与政治的神圣性随之消失。”15古典政治哲学构想的理想世界是一种乌托邦的虚幻,它建基与一个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假设之上,即人类能够遵循他们应当遵循的规则;而中世纪的基督教将对此岸的世俗事务的蔑视、贬低视为对彼岸的忠诚而被赋予至高无上的善的地位,从而贬抑了人类的精神地位,马基雅维里认为这是造成社会呈普遍孱弱状态的根源。也就是说,是“命运”的存在,而不是“上帝”或者“自然”的存在主宰着这个世界。

虽然马基雅维里承认,在某种意义上倾向于这样一种意见,即“世界上的事情全由命运和上帝支配的,人们即使处处怀着小心也无法改变,事实上他们根本无计可施。”但是,他并不赞同他很快接着说,“我认为正确的观点应该是:命运只是我们行动的半个主宰。”16这就为人的自由意志在世事中的作用腾挪出了空位,摒弃了宿命论。而且,他一直以强者的姿态告诫人们,要勇敢地和命运对决,将她征服。人与命运的博弈直接否定了基督教宣扬的上帝对人世事务拥有绝对支配的力量,他认为,世俗世界是人与命运博弈的结果。“命运既支配着人的抉择和行为结果,又为人的行动提供必要性说明”。17命运偏爱强力,常常是行动迅速、富有野心的人更得她喜爱。因为命运女神毕竟是个女人,她很容易受到男性品质的诱惑。是以只有勇敢的生机勃勃的人才能博取女神的青睐,并受她眷顾和恩赐。如前面分析的,马基雅维里渴望有一个救世英雄结束意大利分裂、软弱的状态,这个英雄是既得命运女神的青睐和眷顾,并且才能出众,德行非凡。“他赞同约定俗称的概念内容,即把德行看作使一个君主同命运女神结盟并获得荣誉、光荣和名声的诸品质的集合的名称。但是他认为这个术语的意思同主要的君王的美德并无任何必然联系。相反,他说,一

15谢惠媛.善恶抉择[M].2011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第95页.

16【意】尼科洛·马基雅弗利.李修建译. 君主论[M].2009年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10页.

个真正有德行的君主的特征,将是愿意去做必然性所命令的任何事情——不管行动碰巧是邪恶的还是有道德的——以达到他的最高目的。”18也就是说,德行是一种道德灵活性的品质,具备德行的君主具有审度事实以随机应变的能力,他也会是一个知道节制的明智君主。毫无节制、仅为一己私利,是不可能获得荣耀,亦不能是马基雅维里心目中理想的君主。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即使马基雅维里作出我们起码是自己行动的半个主宰的论断,这并“不是在数量比例意义上论述命运与人的力量对比,而是在构成部分的意义上进行言说的。这个论断的真正意思是,影响人类行为的意向和方式的因素有两种,一是命运,二是人自身。人既不应忽视命运对行为的外在影响,也不应放弃对自身能力的内在支配而完全受控于命运。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在支配行动的问题上,人们可以对命运的力量和人的力量等而视之。确切来说,马基雅维里相信,前者的力量远胜于后者。”19马基雅维里的命运论对于人是自己命运的主宰的生动表述是由于古典思想启发产生的灵感。在古罗马时代,虽有人主张对付命运的唯一办法就是对它的服从。如塞涅卡就说:“一切发生的事情都是注定要发生的,所以不要去抱怨自然。人只能忍受无法驾驭的东西,只能毫无怨言地服侍上帝……嘟嘟囔囔地跟随自己长官的士兵不是好兵,让我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指挥和命令吧”。20但古罗马的道德家从不把命运女神看作使冷酷无情,邪恶无比的力量。相反,他们把她视为善的女神,以及值得人们去与之结交的有力的盟友。西塞罗鼓励人们努力争取命运女神恩赐的最重要的光荣与荣耀。这对于马基雅维里的政治荣耀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也导致了他对“德行”一词独树一帜的理解。基督教的胜利推翻了对命运的古典分析。命运女神被描绘成一种盲目而冷酷的力量,尤其说她是具有自由意志的神祗,不如说她只是上帝安排的引导人们远离追寻世俗荣耀的代理人。上帝把人类事务的主宰权交给了毫不负责的命运女神,命运施舍恩惠是如此漫不经心而变幻不定的,由此教导我们要藐视所有人间俗事。因为尘世的欢愉都是暂时的,偶然的,而真正的幸福不能包括在凡人的偶然事物之中。这样的命运论在马基雅维里看来,消磨了人们争取此世光荣的意志,最终可能导致国家毁亡。他的命运之神并不是永远邪恶刻毒的,她是不可知,象征着必然性,人们无法违抗她的意志,但是,又应该永远怀有希冀,永远不放弃努力,因为“具备最高德行,具备古代德行的人,就应该并且能够对命运之神加以规范,使得她没有理由无时无刻不在现实威力”。21

三、新秩序

命运和人之间存在着一种暧昧的张力。“一方面,人希望得到命运的眷顾,能终身伴随着好运。另一方面,要得到命运的眷顾,他就不能依赖命运。在某种意义上,命运对人的肯定是建立在人对命运的否定的基础上的。要实现从否定到肯定的转化,就离不开个体

18【英】昆廷·斯金那.王锐生,张阳译. 马基雅维里[M].1992年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0页.

19谢惠媛.善恶抉择[M].2011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第61页.

20塞涅卡.赵又春,张健军译.幸福而短暂的人生——塞涅卡道德书简[M].1989年版.上海三联书店.第247页.

或国家的能力与德性,更根本地,离不开展现这些能力与德性的载体——人的行动,特别是政治行动”22迅速的行动是建立普遍新秩序的关键。马基雅维里的政治诉诸于现实,从人性和人的经验出发,围绕国家兴衰和获取权力的基本主题,告诫君主要如何保住手中的权柄,维护国家统一,臣民安全。“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或者柏拉图的观点来看,任何学说,只要将世界理解为没有目的,没有灵魂的运作,事实上就都是将自然与偶然机遇加以等同,混为一谈。马基雅维里用偶然机遇替换自然,从而他就表明,他已经摒弃了关于自然与自然必然性的目的论理解,而转向其他理解去了。”23在古典政治哲学那里,个体和共同体都是以追求至善为目的的。政治生活理应是“具备足够的需要的德性以致能够拥有适合于德性的行为的生活”。24柏拉图他们试图建立一个具有普世意义的理想国,居于其中的公民可以各安其位,各得其所。理想生活会给予人们灵魂中欲望、激情、理性相互协调,因而,他们必定是最有德性和最幸福的人。很显然,马基雅维里并不苟同这种哲学与政治的结合。任何政治设想都必须经过政治实践的考证,如果缺乏现实的可能性,那也只是一种乌托邦幻想。与其相对,马基雅维里的政治思想立足于现实情况,寻求真实效用。柏拉图式的理想国,从起点来说,就是不切实际的。“由于哲人拥有超高的智慧,哲人心目中的国家的样式和统治国家的技艺也异常艰深复杂。这意味着,哲人有时候必须以教育者的身份出场。然而,治国的技艺太高超了,他简直成了少数人秘而不宣的教义,以至于这个教育者面对民众的时候往往欲言又止。就这样,哲人一方面与群众保持距离,但另一方面似乎又十分热心地去教育民众。这直接导致了哲人在国家中的尴尬地位以及由此引发的混乱”25抛弃了古典政治哲学的自然目的论的构建框架,道德也就只是成了政治的依附,只是一种工具性的存在。只有直面事物的现实的层面而非耽于对它的幻想才是聪明人的自我保存的方法,否则,尤其是对统治者来说,他必遭到毁亡。抽离了政治体系的形而上学基础,缺少了正如他所说的对想象中的共同体的憧憬和建构,马基雅维里的政治是没有灵魂的,甚至是无根的。在他看来,“予人一副翅膀的不是灵魂,而是他那兽类的身体。只有学会如何利用自己身体的人才会崛起,才会显得像神一样。但是,要做一个神,人必须学会向下,而不是向上观看。而且,在学会如何利用自己的重量之时,人才会变得轻盈和灵便,人的翅膀不是灵魂而是兽类的身体,不过人必须了解并正确利用身体才行。”26他背弃了目的论理解,而转向的理解不是别的,是抗争命运女神,采取任何手段以达到荣耀与光荣。

既然在成功与正义之间不存在必然的相对应关系,而必然的相对应关系,是存在于成功与不加修饰的严酷意义上的审慎德行之间。命运女神青睐审慎和德行,正义与否不是她评价功德的标准所在。因此马基雅维里告诫君主必须懂得两种斗争方法:一是人类使用的法律手段,二是像野兽那样用武力解决问题。并且,在政治实践中,第一种往往是“不足

22谢惠媛.善恶抉择[M].2011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第67页.

23【美】利奥·施特劳斯.关于马基雅维里的思考[M].2003年版.译林出版社.第350页.

2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颜一,秦典华译.政治学[M].2003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4页.

25林国华,王恒主编.古代与现代的争执[M].2009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40页.

成事的”,需要诉诸第二种方法。马基雅维里看来是承认存在一般认为善的事物。他承认君主若能持守信义,开诚布公、不搞阴谋诡计,那是多么值得赞扬的。而且,只要可能,君主最好还是不要背离正道。后面他紧接着说:如有需要,他就要懂得去搞邪门歪道。一方面,由于政治主体自身的局限性,拥有所有善的品质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如果完全奉行那些品质,君主不但会丢失他的国家,甚至危及生命。凯撒·博几亚看似残酷无情,却恰恰因他使用的各种诡计手段恢复了罗马涅的统一,使其走向了和平和诚信。佛罗伦萨的统治者为了避免残酷之名,反而让皮斯托亚遭遇毁灭。如果一种恶德可以维护国家安定统一,那么君主也不必因其招致非议而感到内疚不安。因为善恶的划分标准只在于是否对目的具有实效性。导致毁灭的美德,马基雅维里宁可称其为“貌似美德”,而一种带来安宁和幸福的恶德,他称作“貌似恶德”。对传统秩序进行解构,消除了乌托邦幻想之后,马基雅维里已然将政治的目标降格为“安全与获取”这两大主题。从此,政治不再与完善人德性相关,失去了追求最佳政制意义。“‘从关注什么是好生活’到关注‘如何有效保有政权’,两种不同的追问方式深刻体现了古典政治与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之间的差异。在马基雅维里那里,人不可能建立最佳政制,而只能选择次优的政治生活;政治目标必须是人力所能及的。故而,政治不再以至善为归依,不再致力于使公民过上合乎德性的生活,而是以强权来有效地维护国家的自由扩张与长治久安。”27

结束语

如上所述,与古典政治哲学和中世纪神学中代表着秩序和伦理判断标准的“自然”和“上帝”相对立,命运,标志着随意和不辨是非。马基雅维里的政治思想正是基于命运女神所衍伸出来的。通过对命运全知全能的地位的认可,消解了自然秩序和上帝的权威,否认了传统政治秩序的形而上根基,解构了传统秩序,从而建立起以“安全与获取”为主旨的政治体系和政治秩序。

马基雅维里的革命让后世的人逐渐意识到,政治与道德的结合似乎并非如人们所一厢情愿的那样自然而紧密。一方面,有时如要达到好的政治效果确实可能会不得不使用有悖道德或至少是道德上有争议的手段,因此政治的正当性似乎不能以道德为尺度;但是另一方面,假如完全撤销了道德对政治的约束,那么政治世界是否也会因此无法抑制的欲望膨胀而自我毁灭?“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绝对导致腐败。”缺乏约束和监督的政治,最后的下场只能是自我放纵然后自我毁灭。马基雅维里只教导君主要使用各种手段获取权力,但是他没有解决权力的游戏规则,也就是政治制约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谢惠媛.善恶抉择. [M]2011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美】利奥·施特劳斯.关于马基雅维里的思考. [M]2003年版.译林出版社.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颜一,秦典华译.政治学. [M]2003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林国华,王恒主编.古代与现代的争执.[M].2009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5]【美】德·阿尔瓦热兹.贺志刚译.马基雅维里的事业. [M].2009年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6]【英】昆廷·斯金那.王锐生,张阳译. 马基雅维里. [M].1992年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意】尼科洛·马基雅弗利.李修建译. 君主论. [M].2009年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8]徐大同总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一卷. [M].2005年版.天津人民出版社.

徐大同总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二卷. [M].2005年版.天津人民出版社.

[9]【美】S.E.斯通普夫J.菲则.匡宏,邓晓芒等译.西方哲学史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 [M].2009年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0]【美】曼斯菲尔德.刘玮译.男性气概. [M].2008年版.译林出版社.

[11]许耀桐.西方政治学史. [M].2009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2]严春友.人:西方思想家阐释. [M].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