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反思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反思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反思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反思

让数学课既“有营养”又“好吃”

字数:2592 字号:【大中小】

《三角形三边关系》是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是三角形的重要性质。了解这一知识,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而且可以利用它解决很多日常生活问题。教材在例题之后编排了以下几道习题。

【教材呈现】

原题1:下面哪组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

原题2:一个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是12厘米和18厘米,第三条边的长可能是多少厘米?在合适的答案下面画“√”。

原题3:先量出下面两根小棒的长度,再想一想,能和它们围成三角形的第三根小棒的长可能是多少厘米?

原题4: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走哪一条路最近?

在实际教学中,逐一解决以上习题固然能巩固“三角形任意三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点,加深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但是,总是以小棒为载体,运用结论进行判断和选择,学生始终感觉在进行数学训练,兴趣淡然,体会不到这一知识内涵的丰富性以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此,我对练习进行了重新设计。

【教学片段】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知道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都是大于第三边的。这个知识在生活中用处可大着呢!不信,你看!

第一组:

师:木匠王师傅要找三根木料做一个三角形,他挑出了这样三根,能做出来吗?出示:

生:不能,因为第二根加第三根小于第一根。

师:只判断这两根就确定啦?

生:我觉得只要有两条边的和小于第三边就肯定不行了。

师:那你为什么不先判断第一根加第二根,或者第一根加第三根呢?

生:第一根最长,再加一根更长,肯定大于第三根。

师:那能不能围成,最关键是看什么?

生:两条短一些的边加起来大于最长的边。

师:哦!难怪你们这么快,原来还有这个窍门啊!

第二组:

师:王师傅试了试,果然做不成三角形。无奈之下,换了一根。这回,能做起来吗?

出示:

生:还是不能,因为第二根加第三根的和等于第一根,还是围不成。

师:为什么选7+3来判断?

生:因为7和3是较短的。这一组如果符合要求,其余的也一定符合要求!

师:说得真棒!

第三组:

师:王师傅两次都没做起来,有些不高兴了,他拿起锯子,把最长的一根锯掉了一段!这回,他成功了吗?

出示:

生(很失望):还是没有!

师:怎么又失败了呢?这最长的一根已经被锯短了呀!

生:不对,因为这一锯,让第二根成为最长的了,3厘米加3厘米小于7厘米,两条短边加起来小于最长的边,还是做不成!

第四组:

师:王师傅一气之下,把这根锯短的扔掉了,他决心重新寻找!你们能给王师傅一些建议?(取整数)出示4:

生:5厘米。

师:可以吗?

生判断:3厘米+5厘米>7厘米,能围成三角形。

生:8厘米也可以。

师:行吗?其他学生判断。

……

师: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有道理!王师傅想,你们要是能给我个范围就好了!

生交流,汇报。

生:我认为只要大于4厘米小于10厘米都可以。

师:为什么?

生:如果正好是4厘米,那么3+4=7,围不成,所以要比4厘米多;如果正好是10厘米,那么3+7=10,

也围不成,所以要比10厘米少。

师:看来,第三根的长度除了要比两根之和短,还有什么要求?

生: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师:有了大家的建议,王师傅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木料!

生不禁欢呼……

第五组:

师:王师傅完成了任务!一看时间,不早了,得赶紧回家!

出示:

师:王师傅从木料场回家,有几条路可走?他会选择哪一条路呢?

生:中间一条。

师:为什么?

生:两边的路是弯曲的,中间的是直的,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师: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能解释吗?

生:中间一条路和两边的路合在一起,可以看作两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又是大于第三边的,所以中间的路最近。

【设计思考】

特级教师吴正宪提出,要让孩子享受既有“营养”又“好吃”的数学学习,单调的练习题如何烹饪成适合孩子的美味?本节课,主要做了以下思考:

有“营养”,要有明确的目标定位。课前,我首先对教材中安排的4道习题进行了研究。题1是根据每组中3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是否能围成三角形,巩固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认识,强化对三角形特征的认知。题2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三角形的两条边,讨论第三边的长度所在的区间,并选择合适的第三边的长度,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发展空间观念。题3要求先测量长度,再判断能与之围成三角形的第三根小棒的长度。促使学生在寻求第三根小棒长度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三角形两边长度的差小于第三边的认识,进而加深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认识与理解。题4则是让学生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

以上习题的训练目标成为我练习设计的首要定位,即:无论以何种形式呈现,内在的达成目标应该是既定不变予以落实的。

有“营养”,要有助于提升思维能力。

教材习题是通过不同的要求,达成学习目标的,但每道题在独立练习时,目标指向性比较单一,一道题解决一个问题。而关于三边关系的知识,内在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三条边中任意一条边长度的改变都有可能引起整体的变化。是否可以通过“变式”来沟通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不断的思维转换中加深对三边关系的理解?这一想法成为练习设计的落脚点。于是梳理不同类型三角形的特点并有机串联,第一组是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类型,通过追问,引导学生得出判断的简便方法,只要判断两条短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即可。第二组呈现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情形,用于巩固。第三组则在第二组的基础上,将最长的变为最短的,此举,从形式上来看,只是改变了一根小棒的长度,但从本质上讲,此时三角形三边的长短关系则发生了变化,较短边不再是前两组的7和3,而是3和3,这就促使学生重新审视三边长度整体把握后再作判断。第四组只给定两根小棒的长度,思考第三根小棒的长度区间,不仅考虑两根之和大于第三边,还要考虑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最后一组将知识应用于生活。此环节没有出示过多的习题与要求,只是在一组练习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变式,由浅入深,逐步提升思维含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好吃”,要能激发儿童兴趣。

很多学生抱怨数学冰冷、枯燥、无趣,那往往是因为我们将原本鲜活的内容生硬地呈现在了学生面前。课堂上,学生为了做题而做题,数学与生活成了两张皮,学生丝毫体会不到所学的数学知识离开了课本在生活中能有何应用?儿童的心理特征决定了只有有趣的,才是他们愿意学的。激发学习兴趣,理应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上述案例中,笔者反复思量,寻找与三边关系紧密结合的生活原型,创造性地设置出木匠王师傅做三角形

的情境,学生在帮助王师傅寻找合适木料的过程中,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体会到了问题解决后的愉悦之情。

“好吃”,要站在儿童立场解决问题。

所谓儿童立场,简单地说,就是教师要能够换位思考,把自己当作儿童,以儿童的眼光看待事物,以儿童的视角考虑问题。我们常常以成人的眼光审视严谨系统的数学,并以自己习惯了的教学方式将数学“成人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课堂上,常常忽视了童年期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失去了儿童的情趣。上述案例中,教者就抓住了儿童爱听故事的年龄特点,为数学问题创设生活情境,在情境中生动地讲述故事,王师傅找木料,换木料,锯木料,扔木料,一波三折,环环相扣。当王师傅总是找不到合适的木料时,学生们不禁发出一阵阵叹息,继而迅速投入到紧张的思考中。当王师傅在大家的帮助下终于完成任务,学生们竟不约而同地发出“耶……”的欢呼声!课堂上,既有人物情感的相互交融,又有学生思维的深度撞击,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分析、讨论、质疑、归纳过程中,学生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认识不断丰富,理解更加深刻。有位老师听课后不觉感叹:数学课上成了“故事课”,不要说学生,连我们也意犹未尽啊!

作为教师,我们要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用心研究,尽可能地丰富习题内涵,让习题承载多重训练目标。同时用智慧创造,让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思维不断得到提升。唯有“营养”与“好吃”兼而有之,才能烹饪出学生喜欢的数学课堂。

四年级数学下册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苏教版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主要包括三角形的特征、特性、三角形的分类等内容,其中,按角和边分类的方法是重点。我在教学中贯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力求做到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对比回忆后,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巧设数学活动,激励积极参与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巧妙地设计丰富的、适合学生认识规律的教学活动,烘托良好的学习气氛是十分重要的。在这节课设计中,我为学生的探索,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的伊始,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用小棒围三角形,用剪刀剪一个三角形,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在特性的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拉三角形和四边形,在有“手感”的比较中初步获得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认识。 二、注重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着眼点。这节课中,讨论三角形的意义,拉四边形学具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修理椅子,让长方形不变形,都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三角形的分类既作为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采用实验方法,分小组完成。可以利用老师提供的三角形,观察记录每个三角形角的情况,进而将三角形按角分三类。再让学生比较三类三角形的异同点,使教学向深层次推进,促进了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进一步理解三角形分类的知识,我还安排了根据露出的一个角猜三角形的游戏。这个游戏的重点放在只露出一个锐角来猜三角形上,这个答案不是唯一的,它有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三种可能,通过这个练习,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等能力。这样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引导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是体验成功的最好选择。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放手给学生探索,先通过对电线杆、自行车图的观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拉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实验,总结出三角形的特性,即稳定性。再让学生利用三角形特性来解释上图实例中用到三角形的道理;让学生利用三角形的特性去修理松动的椅子等,就是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深层次地体会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数学源于生活。 四、不足之处 这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比如,老师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但是忽略了“生生”之间的评价。来自于学生的评价其效果更易于使学生接受。在复习三角形的知识时,所用的时间过多,老师讲的内容也过多等,也使这节课不能尽善尽美。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只是学生借助帮助的“其他人”之一。这相对于“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之道,给了我们一种豁然开朗之感:教师的角色应该转变!3000年前古希腊的普鲁塔戈认为:“孩子不是等待灌满的容器,而是等待点燃的火把。”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师观念,构建新型的教师角色。新课程改革把课堂教学的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在交流彼此的情感与观点中,求得新的发现。

《三角形分类》教学反思范文

《三角形分类》教学反思范文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实现以下几点: 每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力求做到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学生学习知识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学习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自己去发现。在课堂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新课程改革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通过问题解决建构知识的理解。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问题的`设计非常关键。在本课中主要问题有:你能帮这些三角形起名字吗?在一个三角形中,能不能有两个直角或两个钝角?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吗?等等。以问题为线,以观察、思考、小组合作等为渠道,引导学生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练习的设计具有层次性、系统性,既注重操作性又考虑拓展性,助于学生对三角形有关知识的牢固掌握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 力的培养。

总之,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由于学生没有分类的标准,而按边分类和按角分类的方法又各有不同,有分两类的,有分三类的。甚至有的学生把角和边的不同标准放在了一次分类中,导致课堂教学难以组织。所以,我在这节课教学时,就在下达分类任务之前,给学生限定分类的标准,让学生首先按角进行分类,然而,可能是因为学生有事先的预习,或者是没听清我的分类标准,竟然没有按照我的要求按角进行分类,汇报的时候,直接就按边进行了分类。有的学生马上就有了不同 ___,学生的思维就被带到了按边分类的方法上,这时,我及时的调整教学过程的预设方案,直接就把按边分类的方法拿出来请全班学生进行研究,之后,再学习按角分类的方法。经过这样的顺序调整,适应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顺畅的展开。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三角形三边关系(带答案)

【考点训练】三角形三边关系-2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2011?青海)某同学手里拿着长为3和2的两个木棍,想要找一个木棍,用它们围成一个三角形, 4.(2012?长沙)现有3cm,4cm,7cm,9cm长的四根木棒,任取其中三根组成一个三角形,那么可 二、填空题(共10小题)(除非特别说明,请填准确值) 11.(2007?安顺)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和7,则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___.12.(2004?云南)已知三角形其中两边a=3,b=5,则第三边c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

13.(2007?柳州)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23cm和10cm,第三边与其中一边的长相等,那么第三边的长为_________cm. 14.(2006?连云港)如图,∠BAC=30°,AB=10.现请你给定线段BC的长,使构成△ABC能惟一确定.你认为BC的长可以是_________. 15.(2005?泸州)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8cm和6cm,则它的周长为_________cm. 16.(2007?贵阳)在△ABC中,若AB=8,BC=6,则第三边AC的长度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17.(2006?梧州)△ABC的边长均为整数,且最大边的边长为7,那么这样的三角形共有_________个. 18.(2004?芜湖)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等于5,另一边等于6,则它的周长等于_________. 19.(2004?玉溪)已知一个梯形的两底长分别是4和8,一腰长为5,若另一腰长为x,则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20.(2004?嘉兴)小华要从长度分别为5cm、6cm、11cm、16cm的四根小木棒中选出三根摆成一个三角形,那么他选的三根木棒的长度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cm). 三、解答题(共10小题)(选答题,不自动判卷) 21.已知三角形的三边互不相等,且有两边长分别为5和7,第三边长为正整数. (1)请写出一个三角形符合上述条件的第三边长. (2)若符合上述条件的三角形共有n个,求n的值. (3)试求出(2)中这n个三角形的周长为偶数的三角形所占的比例. 2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各边长均为整数,周长大于4且不大于10,请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三角形的三边长. 23.一个三角形的边长分别为x,x,24﹣2x, (1)求x可能的取值范围; (2)如果x是整数,那么x可取哪些值? 24.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2,x﹣3,4,求x的取值范围. 25.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11﹣2x)m、(2x2﹣3x)cm、(﹣x2+6x﹣2)cm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反思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反思 应城市杨河初中 这是我参加区一级三校教研的一节公开课,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也得到备课组老师的帮助,主要采用探索式与多媒体辅助教学,以下是我从设计思路、实施过程、教后反馈三个环节中的反思: 一、反思设计思路 根据新课标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是学生交流知识、获得能力,体验情感的摇篮。”一堂课的亮点:“应是从学生思维的起点,兴趣的契入点开始,让学生一气呵成,从而学会学习。本堂课的设计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路为:创设情景——激发学习欲望——创设实验——鼓励学生动手、观察、猜想—几何画板演示—理论验证——分层过关应用——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小结。见附表学案。 网友对此的评价 1.引出问题很恰当,操作性强,具有启发性,比教科书的引入好。 2.学案设计好,容量大,难度适中,循序渐进,效果好。 3.恰当使用多媒体,方便学生直观理解,其中新课的第4环节很好,能跟以前所学知识联系起来 本人认为:“设计思路流畅,能给学生探索新知提供一种学习方法,注重从习题中渗透闯关情感与分类讨论思想。” 二、反思实施过程: 创设情景,课件辅助教学。同学们带着实际问题,迫不急待地积极动手实验,大胆猜想结论,师生合作论证,几何画板起到恰到好处的演示作用,让结论从特殊升华为一般。学生认真练习,特别给不同答案的学生创设上台发言的机会,分析出错的原因,同学们不仅能学到知识,锻炼表达能力,更能锻炼胆量,给学生留下较深印象。 网友的评论如下: 《三角形三边关系》这节课由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通过使用胶管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去初步发现三边的关系。之后,再用度量的方法寻找出具体的关系并得猜想,最后通过实际生活中的路程问题去验证猜想,进一步巩固所得出的结论。整个过程自然,体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习题中的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数学《三角形的分类》教学反思教学文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数学《三角形的分类》 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数学《三角形的分类》教学反思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分类》教学反思 大甲中心小学林家锐 《三角形的分类》是小学四年级下册内容,是学生在对三角形有了初步认识之后进行的教学活动。我认为分类是一种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的划分和组合的过程,三角形的分类在于给学生一种数学模型,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应用三角形,进一步认识和研究三角形奠定知识基础。 所以,我把整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能够按三角形的内角不同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掌握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征,正确识别一个三角形。 2、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掌握它们的特征。 3、通过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和合作讨论探索新知,培养组织协调能力和数学交流及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能力及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是会按角和边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教学难点是区别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在设计整个教学环节过程,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通过质疑培养探索精神 (1)在观察所给的三角形,提出疑问:我们应该怎样给这些三角形分类比较好呢? (2)在学生找到了很多的发现时,我们现在需要把这些发现进行分类,怎么分比较好?为什么要这样分? (3)当学生分好类时,老师再次质疑,师问:我们给这些分类起个名字,好吗?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全权交给学生!…… 通过一系列的“质疑”,让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我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性的创造与学习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尊重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对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选择的方法和途径,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不要认为学生的方案设计与教师所想象的不同就是不合理的、错误的,不要把学生在尝试中的失败看得一无是处而全盘否定。相反,如果要求学生完全照搬教师,一味地模仿教师,结果只能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达不到探究学习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强化操作尝试,注重学生的亲身感悟,让学生在操作和尝试中,增强对知识的感悟,也是本节课的一个特点。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观课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观课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观课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观课教学反思(原创2016.10.20) 我观看了许超老师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选择了“教师语言”的维度进行了观课,具体观课情况如下: 一、观课维度说明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讲授、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师生之间间的情感交流等,都通过良好的数学语言来反馈。正是在此观念指导下,我通过教师的语言这一维度进行了观课。 二、观课分析 1.总体评价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教学主要让学生动手操作,想像猜测,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总体来说,教师首先通过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任选两个地点来选择合适路线来猜测哪一条路线最近;然后教师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摆一摆、的方法进行了探究活动,从而得出结论: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最后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行了巩固拓展提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许老师通过顺畅的过渡语、富有表现力的体态语、真实自然的评价语,在知识的传递、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预定的教学目标。 2.主要优点

(1)教学语言自然、简洁,富有指向性。在课始,教师直奔主题,“大家知道,许多数学问题都来源于生活,今天我们就到生活中寻找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样朴实、真实、自然的过渡语直接为下面的问题做好了铺垫。接着教师通过一个指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比如“小明要从家到学校,可以怎么走?”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三条路线就是数学中的三角形的三条边,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 (2)教学语言富有启发性,引领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通过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巧妙进行设疑。比如“为什么同样是三段小棒,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瞬间活跃起来。学生通过经历围的过程直观的发现:当两根小棒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根小棒时,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只有大于第三根小棒时,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从而得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此时,教师看似一句平淡的.提问“这样的归纳全面吗?”使学生敏锐地意识到结论的不严谨性。接着教师借助体态语言,在黑板上写出实验过程中的一种情形让学生用不等式表示,学生立即顿悟问题出在了“任意三角形”上面,从而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特征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结论探究出来后,教师并没有止于这一步,而是又抛出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提问学生“我们实验的结果严密吗?”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动手实践有时会存在疑点偏差,必须通过理性作图这一过程来验证实验的正确性,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三角形三条边长度关系

《三角形三条边长度关系》导学案 班级:姓名:设计人:王钰娜 教学目标: 通过直观操作活动和计算观察,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和发现活动,经历操作、发现、验证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一、诱思导学 1.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 2.复习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提问: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关于三角形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忆三角形的特点:有()条边、()个角、()个顶点、()条高…… 二、质疑研学 1.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例题3: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2.操作交流。 (1)从自己准备的四根小棒中选出三根小棒来围一围,看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2)小组交流。将各自的操作情况在四人小组内进

行交流。 (3)全班交流:你选择的是哪三根小棒,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①选择8cm、5cm、4cm三根小棒,能吗? ②选择5cm、4cm、2cm三根小棒,能吗? ③选择8cm、4cm、2cm三根小棒,能吗? ④选择8cm、5cm、2cm三根小棒,能吗? 追问:第③种情况和第④种情况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 小结:因为4cm+2cm<8cm,5cm+2cm<8cm,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 3.探索规律。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当两根小棒长度相加比第三根小棒短时,不能围成三角形。那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又有什么特点呢? (1)从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中任意选出两根,将它们的长度和与第三根比较,结果怎样? 小结:任意两根小棒长度的和一定()第三根小棒。 4.验证规律。 提问: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吗?(1)画一画:用三角尺画一个三角形。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反思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在学生了解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虽然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但三角形“边”的研究却是学生首次接触,短短的四十分钟之内,要让学生从抽象的几何图形中得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个结论,并加以运用,并非易事。因此教学中我很注重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教学,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数学规律,亲历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的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和数学的魅力,较好完成了本节课的预期目标。我将从以下三方面反思本节课的课堂教学: 一、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就在于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上,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环节:一是导入部分——让学生折饮料吸管进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猜想“三根小棒或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可能与什么有关?”从而很容易得出“与三根小棒或三条线段的长度有关系”,那么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样很自然地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后面的新课做了铺垫。二是新授部分: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小棒等)按要求围三角形,并且做好记录。这个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自主参与的平台——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讨论交流、抽象概括,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数学知识的探究者、发现者,在此基础上观察、发现、比较,从而得出结论。教学中,我设置这些实际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要,又让学生在浓烈的学习兴趣中学到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整合教材,动态呈现,让教材“活”起来。 现代课程论主张“用教材教”,教师不应只是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合理取舍,科学整合,适当延伸。改变教材的呈现形式,合理运用课件,把静止的画面变为动态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和引发数学问题的情境,给学生营造浓浓的探究氛围,为学生搭建广阔的探究平台,促使学生积极地去进行探索,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富有个性。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跳出教材,先让学生折饮料吸管引发学生猜想,再用小棒围三角形进行验证,让学生在具体操作活动中,产生思维冲突,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而对于书上的生活情境主题图——“小明上学问题”,我调整到巩固应用环节,同样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练习设计层层深入 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练习:1、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2、小明从家到学校走哪条路最近?3、配第三根吸管。

《三角形分类》课后反思

《三角形分类》课后反思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三角形分类》课后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三角形分类》课后反思思维是数学的体操,数学思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进行分析、对比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进行归纳、整理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进行判断、推理的数学思考,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有效措施。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在动手实践中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拓展运用中获取解决问题的数学经验。从而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促进学生进行各种有效的数学思考,真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在童趣化的教学情境中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发现数学问题。 数学情境是学生发现问题,进行有效数学思考的重要源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创设一些童趣化的教学情境,才能使数学变得更为学生乐意接受和思考的学习素材。所以我在教学《三角形分类》时,课件出示由许多个不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组成的轮船图,让学

生在老师创设的带有童趣的数学情景中,通过观察发现这些三角形不完全相同,但又有某些相似之处。从而促进学生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对比的有效数学思考按什么标准把这些不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进行分类呢?让学生在数学思考中发现数学问题,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愿望和兴趣,又为下面学生自主探究把三角形按角和边的特点进行分类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在动手实践中自主探究丰富学生的体验,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 记得有一句名言是这样说的:你看见了的,就记住了;你做过了的,就理解了!我们的数学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在自主探究中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我在教学《三角形分类》时,在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可以按三角形角和边的特点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先商量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再小组成员分好工,最后小组成员合作按商量好的标准进行分类,分好后小组成员在组内说一说这样分类的理由,让学生在动手把三角形进行分类的过程中,经历按三角形角的特点可以把三角形分成锐角、钝角和直角三角形,以及初步体会这三种三角形的区别与联系;按三角形的边的特点,可以把三角形分成等腰、等边和任意三角形,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全班汇报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

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融合版)

课题: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62页例3、例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2) 通过拼、摆、议、算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验是探索数学规律的途径和方法。 (3)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交流、发现等活动,发展平面几何观念、推理能力和条理表达的能力; (2)通过实践去感受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利用“问卷星”程序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 (2)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拉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3)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使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交流、归纳,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品尝发现带来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关键 重点:在观察、操作、比较、分析中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发现及应用。 突破关键: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三边关系,帮助学生用所学生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不同长度的小棒 学具:ipad,不同长度的小棒,试验表格

教学设计: 一、讨论交流,回忆旧知 (一)交流讨论,回忆三角形的概念 1、师:你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 (课件出示)师:这些是什么图形?——三角形(板书课题) 2、师:谁能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3、师:怎么理解这个“围”字?(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二)动手操作,深入理解三角形的意义 1、师:你们对这个“围”理解的非常准确,围就是把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老师这里有三根小棒,我们把它们看作三条线段,谁愿意到黑板上来用这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其他同学仔细看,待会儿请你来评价她的作品。 还有谁想来围一围?(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如果说给你三条线段你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那你们觉得能不能围成三角形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呢?(跟线段的长短有关)今天我们就要来研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动手操作,探索发现 1、实验操作 师:4人为一组,老师为每组准备了学具袋,学具袋里有4根标好了长度的小棒: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和一张实验记录表。 师:这个实验的要求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1)、每次任选3根围一围,组长在实验记录表中记录每次选择的小棒长度和试验结果。(2)、组长负责将每次围的结果用ipad拍照记录下来。 2、小组活动,教师参与并适当指导。 3、汇报交流 师:哪个组的同学愿意把你们实验的结果与大家分享? 学生汇报,同时请这组的组长用ipad传照片。别的组如果有一样的也同时上传。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贴三角形) 4、分析数据发现规律 (1)师: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在什么情况下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 ①三条线段分别是4㎝,5㎝,10㎝。这三根小棒围三角形,我们发现,无论怎样围总有缺口,不能首尾相连,所以这组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能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引导学生得出4+5<10,所以围不成。 ②三条线段分别是4㎝,6㎝,10㎝的也围不成,看电脑演示。它为什么也围不成?能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引导学生得出4+6=10,所以围不成。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1

《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 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新课改积极倡导的教学形式,它要求教师从生命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而即使是作了精心“预设”的课堂,往往还是使“生成”变得不可预测、扑朔迷离,也变得精彩纷呈,异常美丽。前不久,我在上《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课时就因偶然而有幸领略了一次学生的精彩生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三角形,探究三条边的关系。根据内容,我将这节课的重点放在了“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的教学上。我预设的教学过程是: 1.出示学生自带的4根小棒(10 cm.6 cm.5 cm.4 cm):任意选3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2.学生操作探究,并填写表格。 3.观察表格,说说什么情况下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 4.师提问:有没有没围成功的同学?展示没有围成的“作品”。为什么没有围成三角形呢? 学习的实验结果焦点聚集在10cm、6cm、4cm上。有的学生说能围,有的学生说不能围。通过自制教具的演示,迎刃而解结论: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小于(等于)第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那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在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呢?比较,围一围,总结,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条。 我带两个班,先是四(5)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把一根塑料吸管剪成三小段,然后把它们搭成一个三角形。课堂中出现两种情况,大部分学生剪的三小段能围成三角形,但有一小部分学生剪的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与我课前的预设吻合。很顺利地展开讨论:为什么他们几个剪的不能围成三角形,你们的却能围成三角形?引导学生探究三段塑料吸管的长度与能否围成三角形之间的关系。通过两种情况的对比,学生总算发现了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必须大于第三边的规律。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中的第三课时,该课时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三角形的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即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教师根据小学生喜欢玩的天性,首先设计让学生搭建三角形的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可产生认知冲突,为后面的学习铺好路。在教师的引导下,当学生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后,教师这时再出示书上的一组数据让学生判断,训练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接下来教师出示书上的情景图,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看书,毕竟书本是我们学习最直接的资料之一,我们应好好的加以运用。本节课的后半部主要是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地过程中理解、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片断一]:动手操作,产生问题 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封闭图形,今天,老师想让同学们利用你们桌上的木条亲手搭建一个个的三角形,要求是每个三角形只能用三根木条,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学生:想!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开始活动。 (学生分小组活动) 师:每个小组利用桌上的六根木条共搭建了几个三角形? 学生:我们搭建了一个三角形。 师:剩下的三根木条能搭建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不能。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数学《三角形的分类》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数学《三角形的分类》教学 反思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数学《三角形的分类》教学反思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分类》教学反思 大甲中心小学林家锐 《三角形的分类》是小学四年级下册内容,是学生在对三角形有了初步认识之后进行的教学活动。我认为分类是一种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的划分和组合的过程,三角形的分类在于给学生一种数学模型,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应用三角形,进一步认识和研究三角形奠定知识基础。 所以,我把整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能够按三角形的内角不同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掌握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征,正确识别一个三角形。 2、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掌握它们的特征。 3、通过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和合作讨论探索新知,培养组织协调能力和数学交流及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能力及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是会按角和边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教学难点是区别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在设计整个教学环节过程,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通过质疑培养探索精神 (1)在观察所给的三角形,提出疑问:我们应该怎样给这些三角形分类比较好呢 (2)在学生找到了很多的发现时,我们现在需要把这些发现进行分类,怎么分比较好为什么要这样分

(3)当学生分好类时,老师再次质疑,师问:我们给这些分类起个名字,好吗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全权交给学生!…… 通过一系列的“质疑”,让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我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性的创造与学习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尊重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对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选择的方法和途径,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不要认为学生的方案设计与教师所想象的不同就是不合理的、错误的,不要把学生在尝试中的失败看得一无是处而全盘否定。相反,如果要求学生完全照搬教师,一味地模仿教师,结果只能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达不到探究学习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强化操作尝试,注重学生的亲身感悟,让学生在操作和尝试中,增强对知识的感悟,也是本节课的一个特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归纳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考点问题 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主要有这样的关系:三角形的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利用这两个关系可以解决许多典型的几何题目.现举例说明. 一、确定三角形某一边的取值范围问题 根据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定理和推论可得结论:已知三角形的两边为a、b,则第三边c 满足|a-b|<c<a+b. 例1 用三条绳子打结成三角形(不考虑结头长),已知其中两条长分别是3m和7m,问第三条绳子的长有什么限制. 简析设第三条绳子的长为x m,则7-3<x<7+3,即4<x<10.故第三条绳子的长应大于4m且小于10m。 二、判定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问题 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只需判断最小的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即可. 例2(1)下列长度的三根木棒首尾相接,不能做成三角形框架的是() A,5cm、7cm、10cm B,7cm、10cm、13cm C,5cm、7cm、13cm D,5cm、10cm、13cm (2)(2004年哈尔滨市中考试题)以下列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A,1cm,2cm,4cm B,8cm,6cm,4cm C,12cm,5cm,6cm D,2cm,3cm,6cm 简析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知:(1)5+7<13,故应选C;(2)6+4>8,故应选B. 例3 有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1)a-3,a,3(其中a>3); (2)a,a+4,a+6(其中a>0); (3)a+1,a+1,2a(其中a>0). 简析(1)因为(a-3)+3=a,所以以线段a-3,a,3为边的三条线段不能组成三角形. (2)因为(a+6)-a =6,而6与a+4的大小关系不能确定,所以以线段a,a+4,a+6为边的三条线段不一定能组成三角形. (3)因为(a+1)+(a+1)=2a+2>2,(a+1)+2a=3a+1>(a+1),所以以线段a +1,a+1,2a为边的三条线段一定能组成三角形. 三、求三角形某一边的长度问题 此类问题往往有陷阱,即在根据题设条件求得结论时,其中可能有一个答案是错误的,需要我们去鉴别,而鉴别的依据就是这里的定理及推论. 例4 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把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分成12cm和21cm两部分,求这个三角形的腰长. 简析如图1,设腰AB=x cm,底BC=y cm,D为AC边的中点.根据题意,得x+1 2 x= 12,且y+1 2 x=21;或x+ 1 2 x=21,且y+ 1 2 x=12.解得x=8,y=17;或x=14,y =5.显然当x=8,y=17时,8+8<17不符合定理,应舍去.故此三角形的腰长是14cm. 例5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分别是2厘米和9厘米,第三边长是一个奇数,则第三边长为______. 简析设第三边长为x厘米,因为9-2

《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

课堂因偶然而精彩 ——《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 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新课改积极倡导的教学形式,它要求教师从生命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而即使是作了精心“预设”的课堂,往往还是使“生成”变得不可预测、扑朔迷离,也变得精彩纷呈,异常美丽。前不久,我在上《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课时就因偶然而有幸领略了一次学生的精彩生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三角形,探究三条边的关系。根据内容,我将这节课的重点放在了“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的教学上。我预设的教学过程是: 1.出示学生自带的4根小棒(10 cm、6 cm、5 cm、4 cm):任意选3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2.学生操作探究,并填写表格。 3.观察表格,说说什么情况下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 4.师提问:有没有没围成功的同学?展示没有围成的“作品”。为什么没有围成三角形呢? 学习的实验结果焦点聚集在10cm、6cm、4cm上。有的学生说能围,有的学生说不能围。通过自制教具的演示,迎刃而解结论: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小于(等于)第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那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在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呢?比较,围一围,总结,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条。 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把一根塑料吸管剪成三小段,然后把它们搭成一个三角形。我课前的预设是:课堂中出现两种情况,大部分学生剪的三小段能围成三角形,但有一小部分学生剪的不能围成三角形。这样很顺利地展开讨论:为什么他们几个剪的不能围成三角形,你们的却能围成三角形?引导学生探究三段塑料吸管的长度与能否围成三角形之间的关系。通过两种情况的对比,学生发现了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必须大于第三边的规律。 但实际情况是:学生纷纷动手剪起来,很快学生都举手表示操作成功了。我问学生:“你们都围成了三角形了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围成了!”这可怎么办?出现了意外!要是还有吸管,可以让学生再操作一次,这倒不失为一个办法。“那是不是只要剪成三段,就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我只能继续追问。“是的。”学生一点也不理解教师的用心和意图啊!我灵机一动,看见自己也有一根吸管,总算松了口气:“好,老师也来试一试吧。”我回到了讲台拿起吸管,剪成三段围起来。“看,老师剪的三段围不成三角形吧。”话刚落,学生们都摇头不同意,纷纷举手。“老师你把那两根吸管再往下靠一点,就可以碰到一起了,这样就可以围成三角了。”我就根据这位学生要求操作起来,最后故意停在了第三幅图的操作上。忽然,有学生叫了起来:“我知道老师的为什么围不成了!因为两根吸管合起来都没有第三根长。” 教学反思: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我们无法预见。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更要关注那些生成性资源,关注过程的体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以及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平面图形的知识,也积淀了一定的关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并且具有一定的开展数学活动的经验与策略。因此教学中我很注重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教学,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数学规律,亲历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的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和数学的魅力,较好完成了本节课的预期目标。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反思本节课的课堂教学: 一、突显主体,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导入部分——复习什么是三角形?如果老师任意给你三根小棒,你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让学生对大胆的猜想,在猜想中去动手验证。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了学具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去体现什么情况下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然后回报交流,操作的结果两次能围成三角形,两次不能围成三角形,老师提出疑问,这是为什么呢?都是三根小棒,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能否围成三角形跟什么有关系?从而很容易得出“与三根小棒或三条线段的长度有关系”,那么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样很自然地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后面的新课做了铺垫。二是新授部分:最后根据记录

表中的结果来研究,为什么三根小棒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通过学生的操作再通过课件的演示更直观。这个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自主参与的平台——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讨论交流、抽象概括,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数学知识的探究者、发现者,在此基础上观察、发现、比较,从而得出结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开拓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既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求,又让学生在高昂的学习兴趣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体验成功的愉悦。 二、科学处理,动态呈现,让教材“活”起来。现代课程论主张:“用教材教”,教师不应只是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为此我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合理取舍,科学整合,适当延伸。现代课程论主张:"用教材教",教师不应只是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改变教材的呈现形式,把静止的画面变为动态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和引发数学问题的情境,给学生营造浓浓的探究氛围,为学生搭建广阔的探究平台,促使学生积极地去进行探索,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富有个性。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跳出教材,设计了用小棒围三角形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在用小棒围三角形的学习活动中,产生思维冲突,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而对于书上的生活情境主题图——“小明上学问题”,我巧妙地调整到推广应用环节,同样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价值;同时

小学数学_《三角形的分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三角形的分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会根据三角形的角的特点进行分类,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2、在活动中渗透分类和集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三角形分类的过程中,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发现三角形角和边的特征,会给三角形分类。 【教学难点】 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磁铁若干,各种形状(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各两到三个的三角形卡片若干)板书纸条若干练习题24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位老朋友,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生:想 师:那同学们仔细看了。 师先出示锐角、直角、钝角三种角。然后出示另一位老朋友:三角形。 今天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一位新朋友。(出示课件) 师:这个图形像什么? 生猜想...... 师:这个形状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三角形 师:这么多三角形我们给它们分分类好不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分类》(板书)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师:这些三角形我们可以按什么标准分类呢? 我们刚才复习了三角形的组成,三角形有3个顶点,3条边,3个角组成。我们可以从这方面考虑。(师引导) 生1:我们可以按角给三角形分类。 生2:我们可以按边给三角形分类。 生3:...........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那我们可不可以按顶点分类?

生:不可以,因为顶点就是一个点,没有不同。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按角和按边分三角形可以分为几类,各类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师板书按角分按边分。 (1)按角分 师:一口不能吃个胖子,我们先来探讨一下按角分怎么分。 同学们每个小组有个信封,里面有7个不同的三角形,小组讨论按角分 可以分为几类并且完成表格1。 小组讨论,师巡视并且与学生交流。 小组讨论完毕后,指名小组代表到多媒体上来分:按角分,分三类。 并且说明这么分类的原因。 师: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那我们给这三类三角形来起一个名字好不好。 最终起名字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板书) 并且让生为这三类三角形贴好特点(板书)。 总结一个按角分的三类及其每类的特点。随后小练习。

三角形特性与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三角形特性与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9页信息窗2红点问题和40页第一个红点问题,自主练习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特性,并且知道三角形各个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让学生弄清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它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和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总结概括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4.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各个部分;理解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三边关系中的“任意两边”。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用小木条做就的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学生课前准备好的,每人一套)、不同长度的小木棒。 教学过程: 一、拟定导学提纲,自主预习 (一)创情板题示标导学 1、创情板题 谈话:星期天,笑笑和淘气来到了施工现场,我们也去看一看吧。请看大屏幕(播放20秒录像),【录像内容包括:现实的施工场面,工地上塔吊机在繁忙的工作。】录像后出示信息窗2:

师:仔细观察信息窗里的信息,想一想,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问题: 问题1:建筑工地上的塔吊为什么设计成三角形? 问题2:这些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都不一样,三角形有多少种类型的? 问题3:什么样的三条边才能够组成三角形呢? 过渡语: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借助这些问题的解决,来认识三角形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及三边关系) 2.出示学习目标 本节课要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1)了解三角形的特性和定义,三角形各个部分的名称;弄清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并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和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实验过程中要积极动手操作参与合作探究。 (3)在学习过程中要按照自学指导的要求操作学习,并积极动脑思考指导中的问题。】 3.自学指导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