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微生物感染的病原学检查法共11页

微生物感染的病原学检查法共11页

微生物感染的病原学检查法共11页
微生物感染的病原学检查法共11页

微生物感染的病原学检查法

文/ 张力平

微生物感染的病原学检查可查明标本中的病原微生物并对其进行种属鉴定,必要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和毒力检查等,从而协助医生对感染性疾病进行病因学诊断、指导合理用药或观察治疗效果。

微生物感染的病原学实验室诊断方法大致包括:①光学显微镜对标本或组织中的病原体的形态学检查;②病原体的分离培养和鉴定;③用免疫学技术对病原体抗原或相应抗体的检测;④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体特异性基因的检测。

标本的采集与送检微生物学检查的第一步,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病原体的检出率,因此应注意下述原则:

1.采集标本时应无菌操作,尽量避免污染;盛放标本的容器和培养基应预先进行无菌处理并贴好标签。

2.应选择感染部位或病变明显的部位采集标本,避免周围组织、器官或分泌物中的杂菌污染。例如感染性伤口,应从其深部而不是从表面采集标本;若采集龈沟液检查口腔厌氧菌,应将无菌滤纸条深入龈沟中,停留数秒后取出;怀疑细菌性痢疾时,应采集有粘液或脓血的粪便;采集病毒的标本应尽量含有感染的细胞。

3.根据病原体在感染性疾病的不同时期的体内分布和排出部位选择在最佳时间采集适宜标本。例如,可疑伤寒的病人,在病程的1~2周内取血液,2~3周时则取粪便或尿液送检;怀疑流行性脑膜炎的病人,应选取脑脊液、血液或皮肤上的出血淤斑进行检测;如果进行病毒培养或其抗原检测,一般应取急性期标本,标本采集越早,病毒的阳性检出率越高。

4.对于怀疑细菌感染的标本,尽量在抗生素使用前采集,特别是对抗生素敏感的病原体,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病毒对抗生素不敏感,故无此限制。而且用于病毒分离培养的标本应加入抗生素,以避免在病毒培养过程中的细菌污染。

5.检查病原体的特异性抗体IgG时,应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只有当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比急性期的效价明显升高达4倍或以上时,方有诊断价值。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的标本应保存在-20℃。

6.标本采集后应及时送检。大多数细菌标本应冷藏送检,但是某些细菌,如脑膜炎奈瑟菌对低温和干燥极其敏感,应注意保温,尽量床旁接种,并预温相应的培养基。病毒在室温中易于灭活,应立即接种;如需运送,以4℃为宜;若需保存较长时间,加入适当的保护剂如甘油或二甲基亚砜后,放入-70℃保存。

第一节细菌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医生根据临床上诊断和治疗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标本和检查方法进行实验室诊断,从而鉴定出感染的病原菌。实验室诊断包括细菌学诊断,即检测及鉴定病原菌;检测病原菌成分(抗原和核酸)以及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图8-1)。

图8-1 细菌感染的实验诊断方法

一、细菌学诊断

形态学检查光镜下可观察直接涂片或分离培养的细菌形态(包括染色标本和不染色标本),直接涂片染色只对特定样品中的细菌有诊断价值。如在患者脓性脑脊液或淤血点中的白细胞内检出革兰染色阴性的双球菌即可诊断为流行性脑膜炎;在生殖器官病变部位的标本中发现革兰染色阴性的双球菌,结合临床症状即可初步诊断为淋病奈瑟菌感染。但很多细菌的形态和染色性缺乏明显特征,仅凭形态学不能做确切的诊断,需经细菌的分离培养,甚至纯培养后,对细菌进行生化和血清学鉴定,方能明确感染的细菌。

不染色标本主要用于检查细菌的动力,如在镜下观察标本有无“鱼群”样排列、运动活泼的细菌,可对霍乱弧菌进行初步诊断。

1.细菌染色检查法主要包括革兰染色、抗酸染色和荧光染色后光镜检查。

(1)革兰染色法(Gram stain):是在1884年由革兰(Hans Christian Gram)发明的,它一直是对细菌进行分类鉴别的最常用染色方法。

(2)抗酸染色法(acid-fast stain):是鉴定结核和麻风等分枝杆菌属细菌的重要方法。细菌经涂片、干燥和固定后,先用5%石炭酸复红初染,细菌被染成红色,然后用3%盐酸酒精脱色,由于分枝杆菌细胞壁富含脂类物质,一旦着色,盐酸酒精难以将其脱色,故为抗酸染色阳性(红色)。而一般的细菌容易脱色,再经美兰复染呈现蓝色。若在痰液中检出抗酸染色阳性的杆状细菌,则可诊断患者有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

用金胺对结核杆菌进行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呈金黄色荧光的菌体,此法可提高结核分枝杆菌的检出率。

另外,有一些特殊的染色方法可将细菌的特殊结构,如细菌的鞭毛、荚膜和芽胞进行染色。

2.暗视野检查(darkfield examination)在普通光镜上配置特制的暗视野聚光器即成暗视野显微镜,其反光镜反射过来的光线不能进入镜筒,使背景视野变暗。而光线只能从暗视野聚光器周围边缘斜射到菌体上,由于散射作用而使菌体发光,反射到物镜映入眼中。因此在暗视野中可看到发亮的细菌。本方法易于观察不染色活菌,故常用于检查活菌、螺旋体及其动力。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原则上应对所有送检标本做分离培养,以便获得单个菌落后进行纯培养,从而对细菌做进一步的生物学、免疫学、致病性或细菌的药物敏感

性等方面的检查,最终做出确切的报告。细菌培养时应选择适宜的培养基,以便提供特定细菌生长所需的必要条件,例如,培养基的成分和pH、培养的时间、温度等,应给厌氧菌提供一个厌氧环境。分离培养后根据菌落的大小、形态、颜色、表面性状、透明度和溶血性等对细菌做出初步的识别。同时取单个菌落再次进行革兰染色并镜下观察。另外,在液体培养基中细菌的沉淀、浑浊或表面生长状态以及在半固体培养基上是否检出细菌的动力,均为细菌的鉴定提供有用的信息。

生化试验在得到细菌纯培养物后,用糖发酵试验、吲哚试验、硝酸盐还原试验等对细菌的酶系统和其代谢产物的检查,是鉴别细菌的重要方法之一。特别是有些细菌,例如肠道感染的细菌一般为革兰阴性菌,它们的染色性、镜下形态和菌落特征基本相同,因此有必要经细菌的分离培养后用生化试验进行鉴定。但其步骤繁杂耗时。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细菌检测的技术水平也不断地提高,正在逐步实现快速化、微量化、自动化和标准化。现在国内大医院已引进检测细菌生化反应的商品化试剂盒和多种微量、快速、半自动或全自动的细菌鉴定系统,一般24小时内即可完成从微量培养细菌、自动监测、记录到打印出结果的全过程,能准确鉴定出一般医院常见的致病菌,而且适用于难以培养细菌的鉴定以及药物敏感试验。

血清学鉴定利用含已知的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如志贺菌属、沙门菌属的单价和多价诊断血清,检测未知细菌的抗原,不仅能对分离培养的细菌进行种的鉴定,还可以进一步对细菌进行群和型的鉴别。常用方法是玻片凝集试验。

动物实验一般不作为临床标本的细菌学常规检查技术,但对测定细菌的毒力或致病性有重要意义,故可选敏感动物用于疑难的病原菌分离或微生物学的研究。常用于病原菌检查的动物有小鼠、豚鼠和家兔等。根据细菌致病性选择接种途径,有皮内、皮下、腹腔、静脉、脑内、鼻腔和灌胃等。现在,用家兔对细菌内毒素或热原质的检测已被鲎试验(limulus tests)替代。

毒力检测细菌毒力依其侵袭力和产生毒素不同而强弱不一,可经灌胃、腹腔、静脉或皮下注射等途径在实验动物体内测定,一般以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或半数感染量(median infective dose,ID50)来表示,即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一定的途径,使一定体重的某种实验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的最小毒素量或最少细菌数。也可在体外用Elek平板等方法检测细菌毒素,如白喉毒素或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肠毒素的检测。

药物敏感试验(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在已确定患者所感染的病原菌后,临床按常规用药又没有明显疗效的时候,有必要做药物敏感试验(简称药敏试验),在体外测定药物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能力,从而指导临床的正确有效地用药。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耐药菌株逐渐增多,在必要时进行药敏实验是十分重要的。其方法有纸碟法、试管法、小杯法和凹孔法等。其中纸碟法和试管法是常用的方法。前者依据药纸片周围是否出现抑菌圈及其大小,后者则凭借观察抑菌或杀菌药物浓度来判断细菌对某一药物的敏感或耐药程度。在药敏试验中,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是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是指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药物浓度。MIC和MBC的值越低,表示细菌对该药越敏感。杀菌性药物的抑菌和杀菌浓度相等或相近,但抑菌性药物即使在很高的浓度下也无杀菌作用。现在已有检测药物敏感试验的全自动仪器。

二、检测病原菌成分

抗原的检测多种免疫学实验技术可用于细菌抗原的检测。其原理是用已知的特异性抗体检测未知的细菌抗原成分。常用的方法有玻片凝集试验、协同凝集试验、间接血凝试验、乳胶凝集试验、对流免疫试验、酶免疫技术、免疫荧光技术和同位素标记技术等。这些试验特异、敏感、简便,即使是在采集样品前患者使用了抗生素,对细菌的培养不易成功,但细菌的抗原仍能被检测出来。因此抗原的检测是检查病原菌的常用技术,可直接使用临床标本或在细菌分离培养后进行。

核酸的检测传统的微生物学鉴定技术主要根据微生物形态学和生化等表型特征来进行。但有些试验耗时长、费用高或难以顺利完成。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多种检测病原菌核酸的实验技术已经被建立。这不但能有助于感染性疾病的确诊,还能确定病原菌的基因型,使微生物学的检测技术从细菌生物学检查进展到细菌分子生物学的鉴定。一般而言,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常用于检测不能在体外培养或目前的培养技术不敏感、费用高昂或耗时长的病原体。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核酸杂交(nucleotide hybridization)和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等(图8-2)。

图8-2 细菌感染的基因诊断技术

1.核酸杂交技术核酸分子杂交是根据DNA双螺旋分子的碱基互补原理而设计的。将病原体特异的基因序列合成并标记作为探针,与待检标本中的核酸进行杂交,若待检标本中有与探针序列完全互补的核酸片段,根据碱基互补原则,探针和相对应的核酸片段互相结合,标记有化学发光物质、辣根过氧化物酶、地高辛或放射性物质的探针经不同的方法即可被检测出来,使标本中有无相应的病原体基因及其分子大小显示出来。

核酸杂交技术包括Southern印迹杂交(Southern blot)、Northern印迹杂交(Northern blot)、斑点杂交(dot blot)和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ISH)等。Southern印迹杂交也称为DNA 印迹杂交,是确定特异DNA片段的方法。将经限制性内切酶消化的DNA在琼脂糖凝胶中电泳,并转移到固相支持物,如硝酸纤维素膜(nitrocellulose membrane,NC膜)或尼龙膜上,用同位素等方法标记的探针与之杂交,通过放射自显影或显色反应检出已与探针DNA杂交的区带。Northern印迹法又称为RNA 印迹杂交,原理与Southern相似,但用于检测RNA。原位杂交是将细胞或组织固定在玻片上,然后检查其中是否有与特异性探针相结合的目的基因。这种方法能进行定位诊断。

这些技术同时具备了碱基互补的高度特异性和标记技术的敏感性,其敏感性已经达到0.05pg/?l水平。由于它们具有快速、敏感、特异以及样本量少的优点,现

已将此技术应用于诊断结核分枝杆菌、军团菌、幽门螺杆菌、空肠弯曲菌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等致病菌。

2.PCR 是1985年首先由Kary Mullis建立的一种选择性DNA或RNA体外合成放大技术。其基本原理是根据细胞分裂中DNA半保留复制机理,在体外用一对寡聚DNA作为引物,通过加温—退火—DNA合成等几个步骤的重复多次循环,使目的DNA片段得到扩增。鉴于这种扩增产物是以指数形式积累的,经20~30个循环后,目的基因的扩增倍数可达106。经琼脂糖电泳,可显示出一条特定的DNA区带,与对照比较可做出鉴定。PCR技术整个循环过程需在特殊的DNA 扩增仪进行,仅需要几个小时,因此具有快速、敏感、特异和简便的优点。

PCR经常在下列情况用于病原体的检查:①形态和生化反应不典型的病原微生物的鉴定;②解决混合标本问题:当病原菌与大量正常菌群成员混合在一起时,分离鉴定耗时费力,用PCR技术克服了上述问题,目前已用于肠道病原菌的快速诊断;③生长缓慢或难于培养的病原体鉴定:如幽门螺杆菌、分枝杆菌和病毒等;④难以鉴定的病原体诊断,如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肝炎病毒、人乳头瘤病毒(HPV)等。脑膜炎奈瑟菌感染病情进展迅速,用细菌培养方法耗时且检出率低,用PCR技术可快速检出脑脊液中的特异DNA,因此PCR可作为流行性脑膜炎病原学的快速诊断方法。

但应注意的是,由于PCR技术的敏感性极高,极微量的污染即可造成非特异性扩增,容易出现假阳性结果。所以要严格操作,消除污染。现在已有实时PCR 技术(real-time PCR)可以检测出病原微生物核酸的拷贝数,从而进行细菌定量。

三、抗体的检测

病原菌侵入机体后,其抗原性物质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存在于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特异性抗体,常随病程的进展发生变化。用已知细菌或其抗原检测病人体内是否产生了相应的特异性抗体及其量的多少,可作为某些病原菌感染的辅助诊断。因需采集病人的血清进行此类试验,故称之为血清学诊断(serological diagnosis)。常用的血清学试验包括:玻片或试管凝集试验、沉淀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和冷凝集试验等,可根据病原菌的种类加以选择。血清学诊断一般适用于病程较长和抗原性较强的病原菌引起的感染。

若以血清学试验结果作为诊断依据时,应在急性期和恢复期各取一份血清同时检测,恢复期血清效价明显升高4倍或以上时方有诊断价值。

用血清学试验检测特异性抗体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有两方面的局限:①在疾病的早期,抗体难以检测出来,因此难以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②当抗体水平升高时,很难找出抗体效价与病情之间的关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细菌的检测技术也不断提高,同位素技术、气相色谱技术和电阻抗技术等也已开始应用于细菌的检查和研究。

第二节病毒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经典的病毒学检查方法包括病毒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诊断(抗体的检测)。由于分子病毒学和免疫学的发展,近年来又建立了许多诊断方法,包括电镜直接观察形态、检查病毒抗原、核酸等,使得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成为可能(图8-3)。

图8-3 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一、形态学检查

电子显微镜(electromicroscopy,EM)能观察病毒颗粒的形态和大小。对含有高浓度的病毒颗粒(≥107病毒/ml)的样品,可直接用电镜进行观察。对含量少的样品可用免疫电镜法(immunoelectromicroscopy,IEM)检查。即先将标本与特异性血清混合,使病毒颗粒凝聚,再进行电镜观察,可提高检出率,例如甲型肝炎病毒、轮状病毒感染的粪便标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血清标本等均可采用此法查出典型形态的病毒颗粒。

光学显微镜能观察病毒感染细胞内的病理变化,如包涵体或多核巨细胞等。有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在细胞浆或胞核内会出现用光学显微镜可观察到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斑块,称为包涵体(inclusion body)。在多数情况下,包涵体是由大量病毒在细胞内合成堆积而形成。包涵体的位置(胞浆内或核内)和经Giemsa染色表现的嗜酸性或嗜碱性的不同对某些病毒性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如狂犬病病毒感染后可在脑神经细胞浆中检出嗜酸性包涵体,称为内基小体(Negri body),可辅助诊断狂犬病(图35-3)。

二、病毒的分离培养的方法

病毒的分离用于:①有新的流行发生时,如流感;②不能应用血清学诊断时;③一种临床疾病可被多种病原体引起时,例如无菌性脑膜炎可被多种病毒引起;呼吸系统疾病综合征可被多种病毒、支原体或其他病原体感染引起。

病毒必须在敏感的活细胞内增殖,所以应使用易感的活细胞对病毒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其方法包括动物接种、鸡胚培养和细胞培养。

动物接种动物接种是最原始的分离病毒的方法,但是现在已经很少用于临床实验室。目前仍然使用的是小白鼠脑内接种对狂犬病病毒或乙型脑炎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鸡胚培养不同日龄(9~14日)的鸡胚经不同的接种途径可用于不同病毒的培养。如绒毛尿囊膜接种常用于痘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的培养,病毒繁殖后有痘斑的形成;卵黄囊用于某些嗜神经病毒及衣原体的培养;羊膜腔接种用于流感病毒初次分离培养;尿囊腔接种常用于流感病毒和腮腺炎病毒等的培养。收获尿囊液或羊水等做血凝试验可作为含血凝素病毒生长繁殖的指标。随着细胞培养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鸡胚接种已经少用,但仍然是培养流感病毒最敏感、特异的方法。

组织培养包括三种类型:器官培养(organ culture)、组织培养(tissue culture)和细胞培养(cell culture)。细胞培养是病毒研究、检测以及疫苗制备的一个重要技术,在病毒学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用于病毒分离培养的细胞主要有原代细胞、二倍体细胞和传代细胞系。

1.原代细胞培养原代细胞是由新鲜组织(动物、鸡胚或人胚组织)制备的单层细胞,对多种病毒的敏感性高。原代恒河猴肾细胞是培养肠道病毒、正粘病毒和副粘病毒等的常用细胞。但由于制备不方便,一般只能传2~3代,故逐渐少用。

2.二倍体细胞培养在传代过程中保持二倍体性质(46条染色体),一般能传40~50代,例如人胚肺成纤维细胞。二倍体细胞可用于多种病毒的分离和疫苗的制备。

3.传代细胞培养传代细胞是能在体外持续传代的单细胞,由突变的二倍体细胞传代或人及动物肿瘤细胞建立的。使用和保存方便,但不能用于疫苗的生产。常用于分离病毒的传代细胞有:HeLa(子宫颈癌)细胞、Hep-2(人喉上皮癌)细胞、KB(鼻咽上皮癌)细胞和Vero(传代非洲绿猴肾)细胞等。

三、病毒在培养细胞中增殖的鉴定指标

将含有病毒的标本接种在敏感的单层细胞,经过培养后,根据不同病毒的特性选择不同的鉴定方法。

细胞病变(cytopathy)大多数病毒在敏感细胞内增殖后,会引起细胞病变,称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图8-4)。CPE可表现为细胞圆缩、溶解、脱落、融合、形成包涵体,甚至死亡。

图8-4 细胞病变效应

A:未感染病毒的HeLa细胞;B:被柯萨奇病毒B3感染后,细胞变圆、皱缩,细胞折光性减弱;C:被腺病毒感染后,细胞肿胀,折光性增强,呈葡萄状排列。?200 (李呼伦提供)

不同病毒引起细胞的病变不同,例如:副粘病毒、疱疹病毒和合胞病毒等引起细胞融合;腺病毒引起Hep-2细胞圆缩;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Hep-2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因此观察细胞病变的情况是检测病毒的常用方法。根据选择的细胞类型、细胞病变的种类可对标本中感染的病毒进行判定。但是应当指出,有些病毒虽然在培养细胞中增殖,但是却不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

根据有无细胞病变来判断病毒感染性和毒力的指标是50%组织细胞感染量(50% tissue culture infectious dose,TCID50)。该方法是将待测病毒作10

倍系列稀释,分别接种细胞,经过一定时间后,观察CPE等指标,以最高稀释度能感染50%细胞的量为终点。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出TCID50。

红细胞吸附(hemadsorption)有些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同时,病毒或其血凝素会出现于感染细胞膜上,使感染细胞能与红细胞结合,称之为红细胞吸附现象。这是检测正粘病毒和副粘病毒的间接指标。如流感病毒在感染细胞后不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但其血凝素会出现在感染细胞上。在细胞培养中加入红细胞后,后者会吸附在被感染的细胞上。

红细胞凝集(hemagglutination)某些病毒感染细胞并在细胞内增殖后,从细胞内释放出来。如果这些病毒具有血凝素(hemagglutinin,HA),用细胞培养上清液与红细胞作用,则可出现红细胞凝集现象。这也是一种检测含血凝素病毒的方法。

病毒干扰作用(viral interference)有些病毒感染细胞后,不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但是可干扰感染同一细胞的另一种病毒的正常增殖,称为干扰作用。此法可用于检测风疹病毒。风疹病毒在感染猴肾细胞后,不产生细胞病变,但可抑制随后接种的埃可病毒11型在细胞培养中的正常增殖。而埃可病毒单独感染猴肾细胞则可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

中和试验(neutralization test,NT)将已知的抗病毒血清先与病毒悬液混合在一起,在一定温度条件下作用一定时间后,接种于敏感细胞进行培养,观察病毒致细胞病变作用或红细胞吸附现象是否消失。这是比较可靠的病毒诊断方法。

空斑形成试验(plaque formation)是测定病毒数量的一个方法。将适宜浓度的病毒接种于敏感的单层细胞培养中,经一定时间的培养后,在其上方覆盖一层融化的琼脂。继续培养后,单个病毒的复制增殖使局部的单层细胞脱落,形成肉眼可见的空斑(plaque),经染色后更加明显。一个空斑是一个病毒大量复制而成。因此,可通过计算空斑数推算出该样品中病毒的含量。通常以每毫升病毒悬液的空斑形成单位表示(pfu/ml)。该技术可以用于病毒浓度的精确定量和测定抗病毒药物的作用。

四、病毒成分的检测

病毒抗原的检测一般采用免疫学技术进行病毒抗原的检测,用已知的病毒特异性抗体来检测可疑标本是否含有病毒的抗原。例如:检测HIV和HBV抗原。此类技术操作简便、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待检样品中不必有完整的病毒体存在,可以节省分离鉴定病毒的时间和繁杂的实验步骤,特别是对于一些血清型别有限的、难以用常规细胞培养技术培养的病毒,更是一个快速而实用的方法。只要具有较高质量的特异性抗体,标本中存在一定量的病毒抗原,可在几小时到1天的时间内完成其检测。经常使用的诊断试剂是单克隆抗体,目前常用的技术是荧光标记技术、酶标记技术(如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或放射免疫标记技术。其中ELISA一般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或碱性磷酸酶作为标记物,聚苯乙烯微孔板、试管、有机小球等作为固相支持物,试验通过颜色的改变反映标本中是否存在病毒抗原或其量的多少。本实验方法操作简便、价格便宜、比免疫荧光技术敏感,没有放射性污染,因而是最为广泛被应用的一个实验室方法。

病毒核酸的检测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病毒基因已被成功地克隆并确定了其核苷酸序列,为通过检测病毒的核酸来对病毒感染性疾病进行临床实验室诊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细菌的核酸诊断技术类似,病毒核酸诊断技术也主要是核酸分子杂交和PCR 技术。斑点杂交可用于大多数病毒核酸和PCR产物的检测。原位杂交主要用于细胞内病毒的检测和定位。目前常使用原位杂交技术对人乳头瘤病毒进行检测与分型。Southern印迹法和Northern印迹法可分别用于病毒基因组DNA或RNA 的检测。

PCR技术已经广泛用于病毒学研究和病毒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大多数常见的病毒均有应用PCR技术进行检测的报道。自从PCR技术建立以来,多种不同的PCR技术已经用于病毒的检测。RNA病毒的检测应选择逆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的方法,先将病毒mRNA反转录为cDNA,再行PCR扩增。原位PCR用于对病毒在细胞内的定位检测,敏感度可达到10个拷贝/细胞。最近出现的实时PCR技术可以检测基因的拷贝数。

基因芯片(gene chip),又称DNA芯片(DNA chip)或cDNA微矩阵列(cDNA Microarray),是根据标记的核酸分子能够与被固化的与之互补配对的核酸分子杂交的原理,利用光刻合成、高速打印或电定位等技术在硅、玻璃或尼龙膜上按照特定的排列方式固定有大量的基因探针,形成DNA微阵列。样品DNA/RNA 通过PCR/RT-PCR扩增、体外转录等技术掺入荧光标记分子与DNA微阵列杂交后,通过荧光扫描器及计算机分析,即可获得样品中大量基因序列及表达的信息。因此基因芯片技术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的调查中将会发挥重要作用,这一技术将会有力地推动临床实验室检测水平向前发展。另外,用基因芯片不仅可以同时检测耐药菌的多个耐药基因,还可以同时对多个耐药菌的多个耐药基因进行检测。对临床用药和新药物的合成均具有指导作用。

五、病毒抗体的检测

用已知病毒抗原检测病人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是病毒实验室检查的主要方法手段,也称为病毒的血清学诊断。如前所述,这类技术需要采集病人在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双份血清,比较血清效价是否有明显升高。病毒特异性IgG类抗体将恢复期与早期对比,升高4倍或4倍以上方具有诊断意义。因只有单份血清IgG 效价的升高不能区分出既往感染或正在感染,很难作为一个辅助诊断的指标。该法不能用于快速诊断。由于抗病毒特异性IgM出现早,消失快,因此在某些病毒性疾病,特异性IgM的出现或升高则表示病毒感染的早期,例如,HBV核心抗原的特异性IgM的出现提示HBV感染的早期。多种免疫学实验方法可用于病毒抗体的检测,包括中和试验、血凝抑制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等经典方法,也包括ELISA和蛋白印迹等技术。

中和试验(neutralization test,NT)病毒在体内或细胞培养中可被特异性抗体中和而失去感染性,根据特异性血清能保护细胞(或鸡胚、动物)不出现病变的稀释倍数判定抗体效价。常用于人群免疫状况调查,临床诊断较少使用。

血凝抑制试验(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 test,HI)有些病毒(如流感病毒)表面有血凝素(HA),能凝集脊椎动物(如鸡、豚鼠和人等)的红细胞,称为血凝现象。但当病毒与其HA特异性抗体作用后,可以阻止病毒表面的HA与红细胞的结合,称为血凝抑制试验。本法可用于正粘病毒、副粘病毒及黄病毒等有HA的病毒的血清学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也可用于鉴定病毒的型或亚型。

补体结合试验(complement fixation test,CF)是用已知病毒可溶性抗原检查患者血清中相应抗体,即CF抗体。CF抗体常于病毒感染数日后出现,故可作为近期感染指标。但由于方法繁琐、型特异性较低,临床不常采用。

ELISA法由于该法具有特异性高、敏感性强、操作方便等优点,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细菌、病毒和其他病原体的临床化验室检测,特别是在病毒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常用。已经有多种病毒的商品化检测试剂盒,如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各型肝炎病毒、EB病毒和HIV等的诊断。

蛋白印迹技术(Western blot)是将SDS-聚丙烯酰胺凝胶(SDS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蛋白电泳的高分辨力与酶免疫技术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相结合的方法。由于病毒蛋白的分子量和所带电荷不同,在SDS-PAGE 上会得到不同的蛋白条带。将蛋白条带转移至硝酸纤维素膜上,进行抗原抗体反应,最后用显色剂(如化学发光物质)显示与相应抗原结合的特异性抗体。本试验是用已经病毒蛋白检测未知病毒特异性抗体的方法。目前WHO规定该试验作为HIV感染的确认试验,现广泛被应用。

第三节真菌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对真菌的诊断需要了解真菌寄生的部位,完整的病史,包括职业、业余爱好和旅游史。实验室检查一般采用直接镜检和真菌培养两种方法即可确诊。必要时再进行生化实验、血清学反应或动物接种等。

标本的采集用无菌操作收集适宜部位的标本,可疑浅部真菌感染应取病变部位的毛发、指(趾)甲屑及皮屑等,可疑深部真菌感染的病人应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选取血液、脑脊液或分泌物、排泄物及痰液等并及时检查,一般不超过1~2小时,以免变质污染。

真菌的直接镜检皮屑、指(趾)甲和毛发等致密而难以透明的标本应先用10%的KOH微加温处理,溶解角质层和细胞基质,然后进行镜检。脓、痰或血标本可直接涂片镜检。镜下观察是否有孢子、菌丝或假菌丝。若怀疑新生隐球菌等有荚膜的真菌感染,根据所致疾病选取标本,经墨汁负染后镜检,见有芽生菌体外围绕着宽厚的荚膜即可做出诊断。

真菌的分离培养一般用于直接镜检不能确诊时。病原性真菌培养用沙保弱培养基(pH5.6,不适宜细菌生长)培养,为了防止细菌或腐生性真菌的污染,经常加入放线(菌)酮、青霉素、链霉素或其他抑制性抗生素。如果是皮肤、毛发和甲屑等标本,需经70%乙醇或2%石炭酸浸泡2~3分钟杀死杂菌,再经无菌盐

水洗净后接种于沙保弱培养基上,在25℃~28℃的条件下培养数日至数周,观察菌落特征。

可疑深部真菌感染的标本可接种于血平板、肉渣培养基或硫酸钠肉汤内,分别在室温和37℃培养数日至数周。必要时可在玻片上做真菌小培养,能在光镜下观察真菌的形态和结构的特点及生长发育的全过程,便于鉴别。阴道或口腔粘膜处标本可直接用棉拭子取材,在血平板上分离。血液标本需事先增菌,脑脊液标本则取其沉淀物接种于血平板上,于37℃培养。若疑为假丝酵母菌,可取菌落接种于0.5ml血清试管内,37℃1h后涂片,革兰染色后镜下见有假丝酵母菌细胞长出芽管即可初步鉴定为白假丝酵母菌。

血清学诊断可辅助检查深部真菌感染。通常使用的方法是乳胶凝集和补体结合等试验。用乳胶凝集试验可检测脑脊液或血液中新生隐球菌的荚膜抗原,经有效治疗后,其抗原效价下降;但是在AIDS患者合并新生隐球菌感染时,抗原效价经常会在长时间内维持高水平。但主要问题是多种真菌细胞壁缺乏具有免疫原性的成分。

核酸杂交探针技术已经用于深部感染真菌的特异性鉴定。从培养物中提取RNA,加入标记化学发光化合物的单链DNA探针。当培养物中出现目的真菌,相应的DNA探针与其RNA杂交。本实验方法只需要最小量的真菌生长物(通常少于5天),与经典方法比较,更节省时间,可应用于丝状真菌或酵母型真菌的检查。另有检测真菌DNA中的G+C mol%、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和PCR限制性酶切片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等技术的应用。与经典方法比较,这些技术敏感、省时,无疑会推动真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水平向前发

微生物学监测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重要性

微生物学监测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15-02-05T09:31:31.12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27期供稿作者:白秀艳 [导读] 微生物室不仅肩负着对医院内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的检测,并对其流行趋势进行分析,而且对医院感染的防控及监测有着重要作用。白秀艳 (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灵宝 472500) 【关键词】医院感染;微生物学监测;暴发流行 【中图分类号】R19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7-0358-02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医院内感染越来越成为医院发展的重要内容。微生物室不仅肩负着对医院内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的检测,并对其流行趋势进行分析,而且对医院感染的防控及监测有着重要作用。尤其在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通过微生物学检测,能及时发现传染源及他的传播途径,采取有效措施,将医院内感染的发生降到最低。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均来自我院部分科室的空气培养、物体表面、手、消毒液、管道冲洗液等抽样的微生物学检测结果。 1.2 操作方法由科室工作人员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后采集样本;对医疗器械、物表、手进行常规消毒后由微生物室工作人员取其样本后,放入无菌试管内及时送微生物室进行培养鉴定。 2 结果 2013年3月,在对所有送检标本进行微生物学检测时发现,重症监护室病房的空气超标,两份呼吸机管道送检标本中,经微生物学培养鉴定均为鲍氏不动杆菌。而且发现近期重症监护室也有一例病人痰液培养为鲍氏不动杆菌。重症监护室患者,本身病情较严重,免疫力低下,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再加上各种侵入性操作增加了感染机会。这一情况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立即报告院感科及重症监护室,经过全面调查分析,重症监护室最近病人较多,呼吸机数量有限,消毒不规范,不及时、不彻底,空气滤网也长时间没有更换了。查出污染源后立即将重症监护室的病人全部搬出来,更换滤网,对空气、呼吸机管道、呼吸机内、外部进行全面彻底消毒,增加呼吸机数量,确保做到呼吸机一人一用一消毒。连续测样几次均合格。同时为了防止污染扩大,我院对所有使用呼吸机的科室,全部进行彻底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及时消灭传染源,控制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 2013年10月,在对所有送检的样本进行微生物学监测时,发现内镜室送检的内镜标本中检出铜绿假单胞菌。经调查:是由于内镜材料特殊,管道细长,清洗消毒难度大,又不宜高温消毒,而且由于价格昂贵,内镜仅1台,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医务人员因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必要的清洗消毒和灭菌,造成消毒不彻底。再一个是没有独立的器械清洗消毒室和专用的清洗消毒槽。这引起院方高度重视,在各方努力下,我院依照国家卫生部制定的《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对胃镜室进行彻底改造,设置了独立的清洗消毒室,增加内镜数量,购买了清洗消毒设备,如高压水枪,超声清洗器、干燥设备等,完善了内镜室各项管理制度,并对内镜诊疗和清洗消毒人员进行培训,规范了消毒程序,确保诊疗质量和患者安全。随后多次进行微生物学监测,结果均达到合格要求。再一次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3 讨论 目前,在我国医院感染广泛存在,已经严重威胁到患者及医务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医院感染的高发率是医院卫生质量欠佳的表现,导致本可避免的损失。引起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有住院患者免疫力低下,接受侵入性检查和治疗,临床诊疗护理中操作不规范,医院环境不良导致病原菌在患者中传播,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它贯穿于疾病治疗的整个过程。医院感染的控制和预防措施是去除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在院感中,每一个部门及工作人员都与院感控制有关,如果我们都能执行相应的工作职责,遵循规范化操作规程,并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早发现,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使医院感染降到最低.

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内容

第一季度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内容 内容:消毒灭菌、手卫生与医疗废物管理 消毒和灭菌 消毒: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者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灭菌:杀灭或者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和真菌孢子。医疗器械灭菌合格率100%。 五、各类环境细菌菌落总数卫生标准 环境类别 Ⅰ类: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 Ⅱ类:普通手术室、产房、婴儿室、早产儿室、供应室无菌区、重症监护病房 Ⅲ类: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房和房间 Ⅳ类:传染病科及病房 母婴同室、早产儿室、婴儿室、新生儿及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上,不得检出沙门氏菌。 消毒灭菌合格的关键是方法剂量 基本程序 医院常用的消毒方法有2种 物理消毒法——热力紫外线远红外线电离辐射 化学消毒法——浸泡、擦拭喷洒、喷雾联合应用 化学消毒剂有4种:灭菌剂高效消毒剂中效消毒剂低效消毒剂 手的清洁与消毒是控制医院感染最重要、最简便的措施之一。 医务人员手卫生要求 卫生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的菌落总数应≤10cfu/cm2。 外科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的菌落总数应≤ 5cfu/cm2 什么时间洗手?直接接触病人前后;摘手套后(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不论是否戴手套,进行侵袭性操作前;接触体液或排泄物、粘膜、非完整皮肤或伤口敷料后;护理病人从污染部位移到清洁部位时;接触紧邻病人的物品后(包括医疗设备); 医疗废物的管理 医疗废物分五类 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黄色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锐器盒损伤性医疗废物。 关于依法加强对医疗废物规范处置的通知 一、按照医疗废物收集要求我院设置三种颜色的污物袋:黑色垃圾袋、黄色垃圾袋、红色垃圾袋;运送医疗废物工具应封闭符合防渗漏、防遗撒的要求。 二、医用未经污染垃圾(统一用黑色垃圾袋盛放) 如使用后的医用包装袋、纸盒、无污染的生活垃圾放入黑色塑料袋,每日由病区护工送到生活垃圾储存处,由环卫部门指定专人,运出集中处理,日产日清。

2017实验室生物安全专项检查表

精心整理附件1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检查表 一、实验室基本信息 验室名称微生物实验室实验室所属单位 定代表人地址 联系电话邮编 验室总面积实验室级别* 总人数其中实验技术人员 验室负责人联系电话 安全负责人联系电话 *实验室级别如为BSL-3或者ABSL-3及以上,并通过认证的,请注明核心区/防护区面积、国家认可证书编号及有效期。 注:本表适用于单个实验室,如自查单位有多个实验室,需分开填写。 二、检查项目 关的资质证明、文件符合不符合缺项情况(如符合,需提供证书号及有效期) 可(ISO/IEC:17025-2005)情况(如符合,需提供证书号及有效期) 物安全认可(GB19489-2008)情况(如符合,需提供证书号及有效期)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资格证书或批复(如符合,需提供证书号或文号及有效期) 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批准文件(如符合,需提供证明) 案情况(如符合,需提供证明) 组织机构符合不符合缺项

安全委员会(或领导小组) 物安全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制定和落实 职生物安全监督员 组织管理和相应的组织图 生物安全责任书》签订情况 生物安全承诺书》签订情况 管理体系符合不符合缺项管理手册 原微生物的风险评估报告并适时更新 防护措施 作的病原微生物的标准操作程序(SOP) 室仪器设备和设施使用的标准操作程序 理制度建立符合不符合缺项物安全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 制度和措施 弃物处理制度 制度 报告处理制度 工作内部自查制度 管理人员及实验室人员培训考核制度 员准入规定 与管理符合不符合缺项员生物安全培训记录

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法规 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8 员经过专业技术培训记录 员经过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和演练记录 有专职维护技术人员 境、设施和设备符合不符合缺项口处张贴生物危害标志 部生物安全等各类标识 路线标识 干净整洁,无杂物,无与实验活动无关的物品 使用 (有效期内) (包括工作人员是否正确使用、状态正常) 状态标识 状态与实际相符 程序 程序 柜

医院感染监控中常用的检测方法

医院感染监控中常用的检测方法 采样及检查原则:采样后必须尽快对标本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送检时间不得超过6 h;若标本4 ℃保存时,送检时间可延长,但不得超过24 h。 1.医务人员手的微生物学监测 (1)采样时间:在接触患者或从事医疗活动前进行采样。 (2)采样面积及方法:被检人五指并拢,将浸有无菌9g/L氯化钠溶液的棉拭子一支在双手曲面从指根到指端来回涂擦各两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cm2),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放入装有10ml采样液的试管内送检。采样面积按平方厘米cm2) 计算。 (3)细菌菌落总数检查:1ml采样液放入灭菌平皿内,用普通营养琼脂作倾注培养,放35℃温箱内培养24~48 h计数菌落。 手细菌菌落总数(cfu/ cm2)= 平板上菌落数×采样液稀释倍数30×2 (4)判断标准:见表6-3-1。 2.物体表面的微生物学监测 (1)采样时间:消毒处理后4 h内采样。 (2)采样面积:被采表面<100 cm2,取全部表面;被采表面≥100 cm2,取100 cm2。 (3)采样方法:用5cm×5 cm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灭菌9g/L氯化钠溶液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

往返各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式1~4个规格板面积,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入装10ml采样液的试管内送检。门把手等小型物体则采用棉拭子直接涂抹物体的方法采样。 (4)细菌菌落总数检查:1ml采样液放入灭菌平皿内,用普通营养琼脂作倾注培养,放35℃温箱内培养24~48 h计数菌落。 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cfu/ cm2)= 平板上菌落数×采样液稀释倍数 采样面积(cm2) (5)判断标准:见表6-3-1。 3.空气的微生物学监测 (1)采样时间:选择消毒处理后与进行医疗活动之前期间采样。(2)采样高度:与地面垂直高度80~150 cm。 (3)布点方法:室内面积≤30 m2,设一条对角线上取3点,即中心一点、两端各距墙1m处取一点;室内面积>30 m2,设东、西、南、北、中5点,其中东、西、南、北点均距墙1m。 (4)采样方法:用90mm直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在采样点暴露5~30 min后送检培养。 (5)细菌菌落总数检查:将平板置37℃温箱内培养24 h计数菌落。空气细菌菌落总数(cfu/ m3)= 50000NAT 式中:A—平板面积(cm2) T—平板暴露时间(min) N—平均菌落数(cfu/平板)

医院感染试卷及答案

医院感染培训测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28题,每题1分,共28分。请把答案写在下面答题框内,否则无效。): 1、被HB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应在( C )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 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 A、6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D、48小时 2、医疗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少量药物性废物的应当分别投入以下那种颜色垃圾袋中( A ) A、黄色垃圾袋; B、黑色垃圾袋; C、红色垃圾袋; D、以上都可投; E、以上都不可投。 3、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是( D ) A 霍乱、鼠疫; B 麻疹、疟疾、甲型H1N1流感; C 乙脑、血吸虫病; D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禽流感; E 乙型肺炎、艾滋病。 4、隔离的实施应遵循( C )和基于疾病传播途径的预防原则。 A. 接触隔离; B. 严密隔离 C.标准预防; D.飞沫隔离; E.空气隔离。 5、当手没有明显的血液体液污染时,可用( D )去除手部污染。 A、肥皂; B.清水;C.液体皂液;D.含酒精的手消毒剂;E、碘伏。 6、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是:( D )

A、环境消毒; B、合理使用抗菌素; C、隔离传染病人; 、手术器械的清洗灭菌措施。E;、洗手D. 7、减少外源性感染的主要措施有( D ) A、消毒灭菌; B、无菌操作; C 、预防隔离;D 、以上均是;E、以上均不是。 8、医疗废物在暂存间暂时贮存的时间不得超过() A、10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D、48小时 E、72小时 9、多重耐药菌患者采取的隔离措施是( C ) A.标准预防+空气隔离; B. 标准预防+飞沫隔离; C. 标准预防+接触隔离; D. 标准预防+严密隔离;E、标准预防+保护性隔离。 10、取用无菌溶液时,先倒出少量溶液的目的是( B ) A.检查液体有无特殊气味;B.冲洗瓶口;C.查看溶液的颜色;D.检查溶液有无沉淀。 11、终末消毒是指:( A ) A、指病人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对其原居住点的最后一次彻底的消毒; B、指对医院周围环境的彻底消毒; C、指对医院空气进行全面的消毒; D、杀灭或抑制活体组织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以防组织感染。 E、对所有场所的彻底清洁消毒。 12. 无明确潜伏期的疾病,规定入院多少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A.6小时 B. 12小时 C.24小时 D.48小时 E.72小时 13. 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者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称之为(A ) A. 消毒 B. 灭菌 C. 隔离 D.去污E洗涤

肺部感染鉴别诊断

1.干酪性肺炎:急性结核性肺炎临床表现与肺炎球菌肺炎相似,X线亦有肺实变,但结核病常有低热乏力,痰中易找到结核菌。X线显示病变多在肺尖或锁骨上下,密度不均,历久不消散,且可形成空洞和肺内播散。而肺炎球菌肺炎经青霉素治疗3~5天,体温多可恢复正常,肺内炎症也较快吸收。该患者临床表现不符,暂不考虑。 2.急性肺脓肿:早期临床表现与肺炎球菌肺炎相似,但随着病程的发展,大量脓臭痰为肺脓肿的特征,致病菌有金葡菌、克雷白杆菌及其他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X线显示脓腔和液平,较易鉴别。该患者胸部CT未见类似病灶,故暂不考虑。 1.肺结核:该病可表现为发热、咳痰、咳痰,胸部CT可有肺内多发结节病灶表现,但患者病程中无午后低热、乏力、盗汗、食欲减退等结核中毒症状。故目前该诊断依据不足,需入院后行PPD、痰找结核等相关检查以行明确。 CRP与降钙素原下呼吸道感染的新进展:下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其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疾病诱因、症状、体征、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痰病原菌培养及胸部X线检查等。但是,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与体征往往十分相似,难以鉴别。因为多种炎症反应均可引起白细胞计数的改变,据国外专家研究发现,在各种临床表现中,白细胞升高并不是感染的独立预测指标,白细胞计数用于诊断感染的准确性很低。而痰病原菌培养的检出率低,且培养结果的得出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影响疾病的早期治疗。事实上,正是由于缺乏诊断感染的可靠的临床指标,临床常常出现延误或过度使用抗生素的情况。早期应用正确的抗生素治疗,可以明显降低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者的病死率。另一方面,滥用抗生素将显才增加耐药性细菌感染的危险,增大临床治疗难度。因此,正确、及时诊断下呼吸道感染的类型,确定感染的严重程度,对于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5.金葡菌肺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肺炎多为急性起病,中毒症状严重,常有高热、畏寒、寒战,咳黄脓痰,血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肺部影像学可见单个或多发脓腔形成,痰或者血培养出该菌可确诊。该患者起病急,发热、咳嗽、咳痰,痰多为白粘痰,血常规提示中性粒比例升高,胸片未见金葡菌感染常见的空洞病变;完善痰、血病原学检测。目前诊断无依据。 6.支原体肺炎:支原体起病较缓慢,年轻或老年人多可发病,可有发热、咳嗽,咳嗽以干咳为主,咳嗽较剧烈,白细胞总数多不增高,肺部影像学表现可有实变影或者散在多发小斑片状渗出,支原体抗体阳性或者痰培养出支原体可确诊。该患者青年女性,发热、咳嗽、咳痰,白细胞中性粒比例均升高,胸片见右上肺少许炎症表现,需进一步完善支原体抗体、痰培养等检查,抗支原体治疗有效也可支持该诊断。目前尚无依据。 7.肺癌:患者为30岁女性,此次上感后发热3天伴咳嗽、咳痰入院,且有痰中带血,为暗红色,应考虑该诊断,但患者无呛咳、喘息、声嘶等症状,胸片未见肺部块状异影,故目前该诊断依据不足,可进一步予肿瘤标记物、肺CT等协诊,必要时予纤支镜检查。 1.炎性假瘤:肺部慢性炎症机化,可形成团块状的炎性假瘤。肺炎假瘤往往形态不整,边缘不齐,有密度较深核心,常伴有胸膜增厚,病灶长期无变化。该患者病程中有发热伴咳嗽、咳痰呼吸道症状,曾诊断为肺炎,故该诊断亦应考虑,明确诊断可行剖胸活检术。 2.支气管扩张:有反复发作咳嗽、咳痰特点,常反复咯血。合并感染时有多量脓性痰。查体常有肺部固定性湿性啰音。部分胸部X片显示肺纹理粗乱或呈卷发状,高分辨CT可见支气管扩张改变。该患者否认既往慢性咳嗽、咳痰病史,无咯血症状,目前不考虑。 1.流行性感冒:常有明显的流行。起病急,全身症状较重,高热,全身酸痛,眼结膜炎症明显,但鼻咽部炎症较轻,取患者鼻洗液中粘膜上皮细胞的涂片标本,用荧光标记的流感病毒免疫血清染色,置荧光显微镜下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或病毒分离,或血清学诊断可供鉴别。该患者高热、咳嗽、咳痰,胸片示两肺炎症,目前暂不考虑该诊断,待流感病毒检测进一步排除。 2.其他病原体引起的肺炎:葡萄球菌肺炎和肺炎克雷白杆菌肺炎的临床表现较严重。革兰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High quality manuscripts are welcome to download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一、对住院病人进行全部监测。 1、医院感染现患率的监测。 2、感染部位的监测。 3、医院感染漏报监测。 4、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的调查。 二、每月一次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无菌物品、消毒液、 残留血等进行细菌培养;以下重点科室:手术室、治疗室、 注射室、配药室、处置室、供应室无菌间、换药室(科室做、 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抽查)。 三、高压灭菌锅每锅进行工艺监测和化学监测,每月一次生物学 监测(预真空灭菌锅每日B-D试验)。 四、目标性监测:妇科病房。 1、每周有专职医师参加查房、了解感染现患情况。 2、监测感染病例的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及抗生素应用情况。 3、每季度进行监测资料总分析。 五、医院感染微生物学监测 1、专人负责医院感染微生物监测及药敏试验结果登记。 2、每季度或半年一次总分析(临床培养菌株数及药敏试验 结果)发至临床各科室。 六、使用中消毒液监测 1、临床常用0.5%碘伏、2%碘酒、75%酒精做皮肤消毒剂,

每周更换两次;并同时更换消毒容器。 2、浸泡器械为2%戊二醛消毒液,每周更换一次。浓度每 周监测一次。每月进行生物监测1次。 3、浸泡小毛巾、氧气湿化瓶、止血带、体温表等含氯消毒 液,应每天对其有效浓度进行监测,每季度进行生物监 测1次。 七、紫外线灯管进行日常监测和照射强度的监测。 1、新灯管用前测强度不低于100uw/c㎡。 2、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强度每半年监测一次,强度不低于 70uw/c㎡。 3、每个紫外线灯均建立登记本,记录照射时间和监测效果。 4、每两周用酒精棉球擦拭灯管一次,保持其光洁度,保证 消毒效果。

肺部感染分类

肺部感染 一、分类 1.按病原学分类: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非典型病原体所致的肺炎 (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其他病原体所致的肺炎(立克次体、弓 形虫、寄生虫等) 2.按患病环境分类:社区获得性、医院获得性 3.按病理分类:大叶性、小叶性、间质性 4.按病程分类:急性肺炎(小于1个月);迁延性肺炎(1-3个月);慢 性肺炎(大于3个月) 5.按病理分类:渗出性肺炎、化脓性肺炎、纤维素性炎、机化性肺炎 二、呼吸系统感染常见致病菌 1、典型细菌 肺炎链球菌(G+) 流感嗜血杆菌(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上呼吸道正常菌群) 卡他莫拉菌(奈瑟菌科-奈瑟菌属,需氧革兰氏阴性球菌,上呼吸道正常菌群)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2、非典型 军团菌 肺炎支原体 肺炎衣原体 3、肠肝菌科 大肠埃希菌 肺炎克雷伯菌 肠杆菌属 4、非发酵菌 铜绿假单胞菌 鲍曼不动杆菌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 5、厌氧菌 6、结核分枝杆菌 7、肺孢子菌 8、真菌

念珠菌 曲霉菌 隐球菌 放线菌 9、呼吸道病毒 甲、乙型流感病毒 腺病毒 冠状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 副流感病毒 巨细胞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 10、其他病原体所致的肺炎: 立克次体 弓形虫 原虫 寄生虫(肺包虫、肺吸虫) 大叶性肺炎:肺炎链球菌,纤维素性炎。严重产生并发症-肺肉质变(机化性肺炎)。 小叶性肺炎:多种细菌综合作用,细支气管和肺泡的化脓性炎症。 病毒性肺炎:间质性炎症,肺泡壁为主要病变,流感病毒、腺病毒 支原体性肺炎:典型的间质性肺炎 常见革兰阳性细菌: 葡萄球菌、链球菌、肠球菌、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结核分支杆菌…… 常见革兰阴性细菌: 克雷白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流感嗜血杆菌、沙门氏菌……

(医院感染护理学)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原理

(医院感染护理学)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原理考纲: 人体正常菌群的分布与作用 一、人体正常菌群的分布 正常菌群:在人体的皮肤、黏膜与外界相通的各种腔道(如口腔、鼻咽腔、肠道、生殖泌尿道)等部位,均存在着对人体无害的庞大的微生物群,它们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群体内部或它们与人体之间,均形成一种自然生态体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经常保持着生态平衡。 正常菌群的定义归纳 1.部位:人体的皮肤、黏膜与外界相通的各种腔道(如口腔、鼻咽腔、肠道、生殖泌尿道)等。 2.菌群: -常居菌(正常菌群)和暂居菌(过路菌); -对人体无害。 3.正常菌群绝大部分是厌氧菌,在人体特定部位定植,密度极高。 二、人体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1.营养作用—降解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合成维生素B2、维生素K、叶酸、泛酸等。 2.免疫调节作用—刺激机体免疫应答。 3.定植抵抗力作用—代谢产物杀伤侵入有害细菌。例如口腔中的唾液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杀死白喉杆菌和脑膜炎球菌;皮肤上的痤疮丙酸杆菌—产生抗菌性脂类,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的生长。 4.生物屏障作用—通过黏附和繁殖形成一层自然菌膜,是一种非特异的保护膜,抵抗致病微生物的侵袭及定植。正常菌群被视为机体防止外来菌侵入的生物屏障。 5.其他作用—肠道中的双歧杆菌、乳酸菌、肠球菌等还有降低胆固醇、降血氨、抗衰老等作用。 微生态的平衡与失衡 一、微生态平衡 定义: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在不同发育阶段动态的生理性组合,达到定位、定性、定量三个方面的平衡。 微生态平衡对人体的健康十分重要,但许多因素如疾病状态、有创诊疗措施及大量广谱抗菌药物使用等,都会影响人体微生态的平衡。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考试内容含答案

医院感染诊断试题 日期: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医院感染(狭义)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2、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3、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4、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断:发热(≥38 ℃超过2 天),有鼻、咽、鼻旁窦和扁桃腺等上呼吸道急性炎症表现,排除普通感冒和非感染性病因(如过敏等)所致的上呼吸道急性炎症。 5、输血相关感染中,艾滋病潜伏期长,《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规定,受血者在受血后6月内出现HIV抗体阳性,可作为初步诊断依据,但需进一步进行确证实验。 6、院内急性盆腔炎患者仅限于入院48小时后,或有宫腔侵袭性操作、自然分娩24小时后出院一周内发生者。 7、与脐部插管有关的脐动静脉感染应归于心血管系统感染。 8、移植的皮肤发生排斥反应并伴有感染临床证据(炎症或脓液)视为医院感染。 9、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10、医院发现下列情形时,应当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1)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2)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11、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所有微生物的过程称为灭菌。 12、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小时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逆行感染)。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 1、患者有全身中毒症状而无明显感染灶,发热>38℃并伴有寒战,血液培养分离出大肠埃希菌,该患者医院感染属于:(B ) (A)心血管系统(B)血液系统(C)皮肤软组织系统 2、患者近期曾应用或正在应用抗生素,出现腹泻次数≥3次/24 便涂片发现有菌群失调,可以诊断为:(C ) (A)胃肠道感染(B)感染性腹泻(C)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 3、患者经血管介入性操作,发热>38℃,局部有压痛,无其他原因可解释,导管尖端培养发现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可以诊断为:(B ) (A)败血症(B)血管相关性感染(C)输血相关感染 4、患者入院抽腹水后数天出现腹痛、腹部压痛,腹水常规检查白细胞>200×106/L,中性粒细胞>25%, 腹水细菌培养阳性,可以诊断为医院感染腹部和消化系统的(C ) (A)腹腔内组织感染(B)盆腔内组织感染(C)腹水感染 5、患者女、65岁,入院诊断2型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易感因素:免疫抑制剂、糖尿病。入院十天后感染诊断: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A ) (A)不属于医院感染(B)属于医院感染腹腔内组织感染(C)属于医院感染胃肠道感染 6、患者男,68岁,以“排黑便1天”为主诉急诊入住消化内科,诊断“消化道大出血”,经保守治疗11天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2℃,伴咳嗽咳痰气促,双肺湿性啰音,肺部CT:双肺炎;该患者可以诊断为:(A )

2018年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总结分析

2018年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总结分析 根据《二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要求和了解我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减少漏报率,提高医务人员控制医院感染意识,院感科开展了对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活动,制订了调查计划和具体活动安排。于7月26日对全院7个临床科室7月25日0点至24点的所有住院病人及当日出院病人进行了医院感染现患率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调查。此项活动各科主任给予高度重视,科室院感监控医师协助调查,采取床旁查体与在架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别逐一对每位病人进行了调查,并认真填写、登记,经共同努力,顺利、圆满地完成了此次调查活动。现将调查情况汇总如下: 一、调查情况 应调查人数531人,实查531人,调查率为100%(要求调查率≥96%)。通过医生床旁查体,结合查阅在架病历,依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分析、讨论并征求主任意见,最终调查结果:医院感染现患率为0%,无漏报病例。各科医院感染情况见2018年医院现患率调查汇总表。 二、手术情况: 三、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四、感染病例及漏报情况: 医院感染病例0例,无漏报病例。 本次调查显示:我院医院感染现患率0%,漏报率为0%,抗生素的平均使用率为31.4%,(要求住院病人≤60%)。说明经过今年等级医院评审前院长亲自牵头抓院感工作效果显著,全院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控制意识增强,感染机会少也是原因。此次调查虽然感染率低,但是医院感染控制不能放松。手术科室仍需注意手术病人术前的即刻备皮、控制血糖、减少术前住院日、手术期间给患者保温,提高手术技巧及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合理应用抗生素等环节。各病区应注意空气流通,保持环境清洁,控制陪护人员数量,确实做好病房终末消毒。在抗生素使用方面有的预防用药时间过长。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加

医院感染微生物的监测

医院感染微生物的监测 1、病房物体表面污染细菌的监测 病房物体表面消毒处理后4小时内进行采样,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的棉拭子在 5×5 cm2 的物体表面往返涂抹5次,放入10ml采样液内送检。定量接种的平板放置35℃培养24~48h,观察结果。物体表面每平方厘米的菌落总数的计算公式为: 采样面积(cm2)÷采样液稀释倍数?物体表面菌落总数(CFU)/cm2= 平板上菌落平均数 2、空气中细菌监测 AT÷10)=50000N÷(1000?平板暴露时间(T)}÷{5 ?平板面积(A)}÷{100?在空气消毒后、操作之前,用空气采样器或空气沉降法采样。空气沉降法采样简便、经济,但不能精确定量,采样方法为:室内面积≤30m2,设内、中、外对角线3点,内、外布点部位距离墙1m处;室内面积>30m2,设4角及中央5点,4角的部点部位距离墙1m处。将直径9cm普通营养琼脂平板放在各采样点5分钟后送检。平板放置35℃培养24~48h,计算1m3空气中的细菌数。沉降法采样菌落数根据5分钟内在100cm2培养基上降落的细菌数相当于10L空气中含的细菌数。计算公式:空气细菌总数CFU/m3=平板上平均菌落数(N) 3、医务人员手部污染细菌监测 医务人员的手消毒后,五指并拢,用浸湿的无菌棉拭子在双手指屈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抹2次,将棉拭子放入含有中和剂的10ml采样液管内送检。定量接种后35℃培养24h,若无细菌生长放置48h ,计算每平方厘米生长的细菌数。手细菌总数(CFU/cm2)=平板上菌落平均数×采样液稀释倍数÷双手涂抹面积(cm2)。 4、医院环境污染细菌的监测的卫生学标准 (1)层流洁净手术室和层流洁净病房:空气中菌落数不超过10个CFU/ m3,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手部不超过5个CFU/ m2,而且无致病菌检出为合格。 (2)普通手术室、产房、婴儿室、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供应室洁净区:空气中菌落数不超过200个CFU/ m3,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手部不超过5个CFU/cm2,而且无致病菌检出为合格。 (3)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急诊室、供应室的清洁区、各类普通病房、化验室:空气中菌落数不超过500个CFU/ m3,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手部不超过10个CFU/cm2,而且无致病菌检出为合格。

院内感染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试题及答案

《院内感染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培训试题答案 一、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1.在陪护者处获得而引起的直接感染属于:B A.内源性感染 B.交叉感染 C. 环境感染 D 以上均不是 2.以下有关尿路感染说法错误的是: A A.病人在入院时没有尿路感染的症状,而在其住院期间48小时后出现 B.症状虽无症状,但尿标本中的白细胞在10个/ml以上,细菌多于105/ml C.我国统计,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0.8%~31.7% D.66%~86%尿路感染的发生与导尿管的使用有关 3.以下有关医院中如何进行清洁卫生工作的说法错误的是: D A.注意不要扬起灰尘,避免播散污染 B.拖布的头最好能卸下以便消毒 C.医护人员工作地点亦应进行清洁卫生打扫 D. 病房的清洁卫生工作顺序应由污染较严重的区域开始,逐步进入污染较轻的病房 4.医院中由于传染源多,所以环境的污染也严重。其中,污染最严重的是: A A 感染患者的病房 B.厕所 C 病区中的水池 D 手推车、拖布、抹布 5.注射器灭菌不严格引起的乙型肝炎流行属于哪种感染: C A.内源性感染 B.交叉感染 C.环境感染 D.以上均不是 二、医院内感染及预防 1.为了防止静脉输液发生感染,每一输液部位的维持时间不应超过: C A.12~24h B.24~48h C.48~72h D.1周 2.95%以上的医院内感染为:A A.细菌所致 B.病毒所致 C.真菌所 D.支原体所致

3.医院内败血症的总病死率近: C A.30% B.40% C.50% D.60% 4.有关院内感染以下说法错误的是:D A.新生儿通过产道时发生的感染,如B组链球菌感染,为医院内感染 B.经胎盘传播的胎儿感染,如先天性梅毒属院外感染 C.住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在住院期间有所扩展或发生并发症者皆不能视为医院内感染,除非其病原菌有所改变 D.住院时已有的感染,根据流行病学资料说明此感染与以前的住院有关,此种情况应作医院外感染计 5.哪型肝炎病人在医院内出现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不大: A A.甲型肝炎 B.乙型肝炎 C.丁型肝炎 D.以上均不大 三、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病原学特点 1.重症监护室(ICU)的患儿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较其他科室病人高: C A. 1~3倍 B. 3~5倍 C. 5~10倍 D. 10~20倍 2.以下有关ICU的肺部感染的说法错误的是:B A.最常见的肺部感染为院内感染性肺炎 B.最常见的肺部感染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C.突出的病原学特点为以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为主 D.肺部真菌感染较少见 3.主要感染部位按院内感染发病率高低排列最高为:B A.肺部 B.血液 C.尿路 D.手术部位感染 4.神经外科手术后最常见的院内感染菌为:D A.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肠球菌属 D.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5.ICU术后重症监护患儿常见的院内感染病原往往因手术类型不同而异,胃肠道手术后以哪种病原最多见: A A.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肠球菌属 D.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11-微生物学检验在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应用

微生物学检验在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应用 江西省肿瘤医院院感科袁水斌 现代临床微生物学是一门由临床医学、基础医 学和预防医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微生物学检验是医院感染监控的重要手段,在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病原学调查、清洁消毒灭菌效果评价,以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现代医院感染管理的核心内容则是医院感染的预防、监测和控制。 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应用 一、临床病原微生物检测和指导临床合理正确 使用抗菌药物。 二、医院感染的监测和病原菌耐药趋势分析三、环境卫生学检测 四、参与可疑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病学调查五、参与医院感染管理的教育和培训 一、临床病原微生物检测和指导临床合理正确使用抗菌药物。 1、对微生物标本做出快速、准确的检测,及时报告临床医生; 2、进行有关抗菌药物耐药性方面的各种试验,受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咨询; 3、密切结合临床,与临床医师讨论、研究及处理有关感染性疾病的问题; 4、参与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和相关规范的制定。 病原学检测和诊断的基本要求 (1)◆确保临床标本合格: 恰当的标本采集是感染性疾病诊断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步骤。要求临床医生正确采集能代表感染部位的临床标本,广泛采用保护性拭子、合格的容器及运送培养基,避免标本中微生物受毒性物质作用而死亡。 ◆全面了解机体的正常菌群: 了解人体的正常菌群是细菌检验的必要前提,要了解正常菌群的概念、分布和种类,条件致病菌与内源性感染、菌群失调症与二重感染的概念,既不要将所有标本分离出来的细菌都当成致病菌,也不能将正常寄居菌所导致的内源性感染轻易放过。 ◆细菌的分离鉴定要三定一结合: 即定性、定量和定位分析,并结合病情。要求根据临床和标本的具体情况确定检验程序,选择培养基及合适的鉴定试验。要判定分离细菌是致病菌、条件致病菌、还是非致病菌(定性),同时要有一个细菌数量的大致估计,必要时进行半定量和定量培养。在人体有菌部位分离的细菌,其意义大小要参考微生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作出判断;如在无菌部位(如血液、脑脊液)分离出细菌,无论是何种微生物和数量多少,均具有重要意义(定位分析)。 病原学检测和诊断的基本要求(2) ◆提供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 在临床提病人诊断信息、标本适当及尽可能的流行病学资料基础上,进行微生物检验和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要求及时、全面地分析检验结果,给临床提供准确的病原学诊断,以便对病人作出恰当的处理。尽管目前微生物的分离鉴定仍作为病原学检测的金标准,的但这种“以活菌生长”为基础的传统的细菌学鉴定方法速度较慢,不能适应临床需要,要求以标本的直接检查为基础,如形态、染色、抗原检测及核酸检测(核酸杂交、PCR 和16S rRNA 分析),检测致病基因(致病岛、毒力岛)和耐药基因。尽可能在快速诊断方面下工夫。 ◆及时报告临床科室: 要使实验室数据有效地转化为临床有用的信息,病原微生物诊断报告应实行三段报告制度,即在涂片或培养阳性结果出现时、敏感试验结果出来时以及最终结果出来后都要及时报告。

护理管理学试题与答案解析-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原理

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原理 一、A1 1、以下病原体属于真菌的是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铜绿假单胞菌 C、大肠埃希菌 D、肺炎克雷伯菌 E、白色念珠菌 2、正常菌群不会产生哪些营养素 A、维生素B2 B、叶酸 C、泛酸 D、维生素K E、微量元素 3、下列关于人体内正常菌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正常菌群绝大部分是厌氧菌 B、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可合成叶酸、维生素、泛酸等 C、肠道中的乳酸菌、肠球菌等正常菌群可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D、菌群失调可导致感染 E、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4、下列不属于医院感染常见的细菌的是 A、铜绿假单胞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大肠埃希菌 D、肺炎克雷伯菌 E、真菌和病毒 5、各种微生物(细菌)经常从不同环境落到人体,并能在一定部位定居和不断生长、繁殖后代,这种现象通常称为 A、细菌定植 B、移位菌群失调 C、原位菌群失调 D、微生态失衡 E、微生态的平衡 6、原位菌群失调中属于可逆性失调的是 A、比例失调 B、二重感染 C、三度失调 D、二度失调

7、有关原位菌群失调的描述,不妥的一项是 A、正常菌群虽仍生活在原来部位 B、正常菌群发生数量的变化 C、外来菌入侵 D、正常菌群发生种类结构上的变化 E、偏离正常生理组合的生态学现象 8、微生态失衡可表现为 A、免疫力下降 B、菌群失调和移位 C、影响营养吸收 D、细菌定植增强 E、生物屏障减弱 9、医院感染的生态学病因是 A、免疫力低下 B、患者疾病状态 C、有创诊疗措施 D、菌群失调 E、大量广谱抗菌药物使用 10、口腔中的唾液链球菌能产生过氧化氢,可杀死白喉杆菌和脑膜炎球菌,这属于正常菌群的哪项生理作用 A、营养作用 B、免疫抑制作用 C、定植抵抗力作用 D、生物屏障作用 E、免疫调节作用 11、人体内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不包括 A、营养作用 B、免疫调节作用 C、定植抵抗力作用 D、生物屏障作用 E、致病作用 12、发生医院内尿路感染最常见的诱因是 A、长期卧床 B、留置导尿管 C、膀胱冲洗 D、膀胱内注药 E、膀胱镜检查 13、正常菌群绝大部分是 A、需氧菌

院内感染试题(答案)2019

姓名:科室 分数 医院感染基本知识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 染。 3、医院感染漏报率应低于20%,医院对抗感染药物的使用率力争控制在 65%以下。 4、手术室、产房、婴儿室、早产儿室、保护性隔离病房、供应室无菌区、 重症监护病房的环境类别为Ⅱ类,其空气细菌总数为≤200CFU/M3,其物体表面细菌总数为5CFU/CM2,其医务人员手细菌数5CFU/CM2,并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 5、提倡使用或更改抗菌药物应采集标本作病原学检查,力求做到有样必采, 住院病人有样可采送检率力争达到60%以上。 6、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卫生部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了《医疗废 物分类目录》(卫医发〔2003〕287号),文献印发给各省、直辖市卫生局、环境保护局……,请遵照执行。 7、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其医疗废物种类可分为五类(1)感染性废物 (2)病理性废物(3)损伤性废物(4)药物性废物(5)化学性废物。 8、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 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规定,

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制度。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处理方法,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80号,《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已经2003 年6月4 日国务院第十次常务会议通过,2003年6月16日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0、医院感染的形式有5种形式:即交叉感染、环境感染、自身感染、医 源性感染和垂直感染。 二、是非题(每题1分,共20分) 1、医疗卫生机构收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 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 2、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建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 3、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医疗废物收集、运送、 贮存、处置活动中的环境治安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4、医疗废物与旅客可在同一运输工具上载运。(×) 5、根据医疗废物的类别将医疗废物分置于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 器的标准和警告标识的规定》,的包装物或容器内。(√) 6、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学性废物等, 不得混合收集,少量的药物性废物可以和感染性废物一起收集。(√)7、隔离的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排泄物,分泌物,体液等应当严

关于生物安全自查报告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自查报告为进一步规范我站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防范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按照市卫计委统一部署,我站对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检查表,对实验室进行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组织机构和人员 对我站“实验室生物安全委员会”进行了人员调整,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实验室负责人为生物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并在检验科和业务科设置了兼职的生物安全员,负责该工作的具体检查,并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培训,使其熟悉掌握工作中涉及的相关内容。 二、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 实验室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等)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等技术规范,对试验活动涉及的病原微生物进行风险评估后,交站生物安全委员会审核批准。 三、实验室质量体系文件和管理制度 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分为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标准操作规程、记录等四个层次的文件,还编写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详细规定了诸如实验室管理,人员培训,消毒,人员防护要求,事故处理,职业暴露处理及传染病报告等方面的程序文件,日常工作严格按照体系文件的规定进行,并按照规定做好相关记录。

四、人员培训与管理 实验室人员每年均参加委站两级的生物安全等专业技术培训,了解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处理程序。 五、不合格项的识别控制 X月份,省卫计委组织专家组,对我站进行了三年一次的换证技术审查,我科室接受了专家组《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的审查,包括生物安全等内容,科室工作得到专家组的认可,一次性通过验收。针对专家组提出的不合格项,进行原因分析,制定纠正措施并以整改到位,最后由质管科对实施效果进行跟踪验证。 六、内审和管理评审 我站每年均参加XX协作组组织的专家内审,内审活动有内审计划,内审员全部取得相关资质并有授权,内审活动覆盖所有环节。 每年底,我站对所有流程进行一次管理评审,验证质量体系运行的充分性、适宜性和有效性。 七、实验室布局、设施和设备 实验室入口处张贴了醒目的生物危害标志及其说明,并设有门禁系统,实验室内部生物安全等各类标识较为齐全,紧急撤离路线标识明显。实验室内干净整洁,无杂物,无与实验活动无关的物品。84消毒液和乙醇(75%)均在有效期内。洗眼装置能够正常使用,工作人员可以正确使用。仪器根据实际使用状态张贴相应的状态标识,“正常使用”标识为蓝色,“维护中”标识为黄色,“停用”标识为红色。实验室配备不间断电源,保证应急供电。每台(套)关键设备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