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天净沙秋思赏析

天净沙秋思赏析

天净沙秋思赏析
天净沙秋思赏析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杰出的散曲作家马致远所作,小编整理了关于,以供同学们了解和欣赏这篇小曲,仅28字就勾勒出了一副“游子思归图”,我们一起分享吧!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1.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象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明显的特点是: 2.静景与动景相映《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3.景色与情思相融诗言志。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与“水”本无联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处,用江水东流之景,表达无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3.简约

与深细相依《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像。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像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仅供同学们参考,希望同学们可以理解的更透彻,同时更加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天净沙秋思的文学赏析

天净沙秋思的文学赏析 马致远是元代杰出的散曲作家,所作散曲极为有名。在元代曲家中具有领袖群英的地位。有文场“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特别是小令数量很多。近人任中敏辑有《东篱乐府》一卷,其中存有他的小令104首,隋树森的《全元散曲》辑有他的套数十六篇、残套七篇,小令115首。这个数字在元代前期曲家中是较多的。 马致远的小令按内容可分为三类:感叹时世、描写景物、咏唱恋情。在艺术上,具有风格兼豪放与清新,意境优美,语言凝炼,自然流畅等特色。[越调?天净沙]《秋思》可谓其小令中的绝唱。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同时存在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如此。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种有序性的产生得力于作者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习惯。 今天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

天净沙秋思古诗文赏析

天净沙秋思古诗文赏析 导语:天净沙秋思这首曲子的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天净沙秋思古诗文赏析,欢迎借鉴!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来, 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极远的地方。 赏析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氛围,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安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

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达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达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与此曲感情比较相似的还有杜甫一首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马致远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堪称秋思之祖(《中原音韵》)更被王国维称赞其秋思为小令之最佳者。它勾画了一幅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黄昏时刻孤寂无依的悲凉处境和思念故乡的愁苦心情。你看: 夕阳下, 乌鸦归巢, 小桥边,农人回家; 而荒凉古道上, 瑟瑟秋风中, 我们的主人公却是疲人瘦马,踽踽独行,夜宿何处, 明日何往?都还不得而知。这又怎不叫他愁肠寸断、倍思故乡! 全曲不着一秋, 却写尽深秋荒凉萧瑟的肃杀景象; 不用一思, 却将游子浓重的乡愁与忧思写得淋漓尽致。正所谓:“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 “枯藤老树昏鸦,” 小令伊始,由近处着笔,“在一株枯藤缠绕的老树枝头,几只乌鸦守在巢边‘哇哇’怪叫”,就将

天净沙秋思意象赏析

天净沙秋思意象赏析 《天净沙秋思》运用那些意象罗列,创造了羁旅途中悲秋、凄苦的意境。如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天净沙秋思意象赏析,希望大家喜欢。天净沙秋思意象赏析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歌的艺术特征。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如此。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

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种有序性的产生得力于作者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习惯。 今天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小令中出现的意象并不新颖。其中“古道”一词,最早出现在署名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中“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宋张炎《壶中天·扬舲万里》词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 董解元《西厢记》中有一曲【仙吕·赏花时】:“落日平林噪晚鸦,

(完整版)天净沙秋思鉴赏及练习有答案

天净沙·秋思 【文学常识】 马致远(约1250~约1324),中国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 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官吏,仕途不得志,后归隐山林。著有杂剧15种,今存《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江州司马青衫泪》、《西华山陈抟高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半夜雷轰荐福碑》以及与人合写的《邯郸道省悟黄粱梦》等7 种。代表作《汉宫秋》。今人任中敏辑有散曲集《东篱乐府》。【中心思想】 《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原诗】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原诗注释译文 枯藤老树【昏鸦】,【昏鸦】黄昏时的乌鸦。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 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 鸣。 小桥流水人家,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 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西风瘦马。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 难地前行。 夕阳西下,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 边落下。 断肠人在【天涯】。【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凄寒的夜色里,只有断肠人漂 泊在遥远的地方。 【赏析】 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

(正式)中考诗词鉴赏《天净沙-秋思》(含答案)

一、诗词鉴赏《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_____"。 答案:依次:枯藤老树西风昏鸦古道人家断肠人在天涯 2、《天净沙·秋思》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的心情。 答案: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 3、"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2分) 答案: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6、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答案: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天净沙秋思精细赏析

天净沙①·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②,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③。夕阳西下,断肠人④在天涯⑤。 注释 ①《天净沙》:曲牌名。元代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之分,小令只有一曲子,套数由同一宫词中两支以上的曲子组成。这首《天净沙》是小令。 ②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③瘦马:瘦的马。马因长途跋涉而累瘦。 ④断肠人:悲哀、伤心极度者。 ⑤天涯:天边。涯,边际。 译文: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赏析一: 这是马致远小令中最着名的一只,被称为“秋思之祖”(周德清《中原音韵》),它以郊野日暮的秋景为衬托,抒写了作者深沉的愁思。这支散曲凝聚着作者长期的人生体验,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失意知识分子所共有的寂寞愁苦的情怀,千百年来传诵不衰。 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是那个骑着瘦马漂泊天涯的征人。此时,他正迎着寒凉的秋风行走在荒僻的古道上。“枯藤老树昏鸦”的荒凉景象,“小桥流水人家”的温暖气氛,从正反两个方面牵动着游子的愁肠,引起他无限乡思。“断肠人在天涯”是全曲的点睛之笔,有了它,各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整体上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一切景物也都有了着落。 这支小令最大的艺术特点是借景抒情,以景达情。全部思乡之情都通过一组组景物组成的画面来表达。作者把愁思融进门面,甚至把抒情主人公及其坐骑瘦马组成黄昏行旅的画面,从而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孤寂的心境,企望的目光,并且可以使人透视到马背上主人公疲惫憔悴的身影。作品的主题就通过这样一幅秋郊日暮羁旅图展现出来了。散曲的语言凝炼自然,明白如话,而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特别是开头三个“鼎足对”,由九个名词、九种景物组成,毫无雕琢,也不用动词和关联词语加以连接,而意境自现。构成了一幅幅可资想象的画面,视觉形象特别鲜明。 赏析二: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古诗天净沙·秋翻译赏析

古诗天净沙·秋翻译赏析 《天净沙·秋》作者为元代文学家白朴。其古诗全文如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前言】 《天净沙·秋》是元曲作家白朴创作的一首写景散曲,作者通过撷取十二种景物,描绘出一幅景色从萧瑟、寂寥到明朗、清丽的秋景图,是一首描写当时社会的抒情曲。写出了诗人由冷寂惆怅之感到开朗希望的情怀。 【注释】 ⑴残霞:快消散的晚霞。宋沈与求《石壁寺山房即事》诗:“画桥依约垂柳外,映带残霞一抹红。” ⑵轻烟:轻淡的烟雾。 ⑶寒鸦:天寒即将归林的乌鸦。宋秦观《满庭芳》词:“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⑷飞鸿影下:雁影掠过。飞鸿,天空中飞行着的鸿雁,宋鲍照《数诗》:“四牡曜长路,轻盖若飞鸿。” ⑸白草:本牧草。曲中为枯萎而不凋谢的白草。又解释为一种草名。唐元稹《纪怀赠李六户曹》诗:“白草堂檐短,黄梅雨气蒸。” ⑹红叶:枫叶。

⑺黄花:菊花。一作“黄华”。 【翻译】 太阳渐渐西下,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了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孤寂的村庄,拖出那长长的影子。轻烟淡淡飘向空中,几只乌鸦栖息在佝偻的老树上,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看天地间,山青水碧,白色的芦苇花飞扬,红色的枫叶艳丽,金黄的菊花开放。 【赏析】 白朴这首小令《天净沙·秋》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无论写法还是构成的意境都有相似之处。此曲题目虽为“秋”,并且写尽秋意,却找不着一个“秋”字。此曲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秋景也由先前的萧瑟、寂寥变为明朗、清丽了。 这首小令,只五句二十八个字,篇幅虽短,却以神来之笔捅绘出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前三句着力渲染出一派深秋凄凉之景。黄昏时:如血的残霞映照着一座孤零零的小村庄,夕阳淡淡的炊烟袅袅,几只归巢的寒鸦,静静的站立在老树枝头,忽然,一只哀鸣的孤鸿,在人边晚霞影里远远的飞翔,而后两句,作者却将笔锋一转,写到:青山静静、绿水悠悠,白草绵绵,红叶片片,黄花朵朵,在暮色中,这些明丽的色彩,为这萧杀的气氛平添了许多生机活力。一扫前人一悲到底的俗套。

《天净沙 秋思》文学赏析

《天净沙·秋思》文学赏析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如此。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种有序性的产生得力于作者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习惯。 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

《天净沙秋思》赏析及阅读答案

《天净沙秋思》赏析及阅读答案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断肠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鉴赏】 一、主题:通过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二、赏析:它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感情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前三行全是写景,十八字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深秋晚景图。“枯藤老树昏鸦。”这“枯”“老”“昏”三个词,描绘出当时诗人所处的悲凉氛围。“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一幅安宁、和谐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使“断肠人”更添悲愁。“古道西风瘦马”正是诗人当时自己的真实写照,他长期奔波与劳累已不言而喻了。这与归巢的昏鸦与团聚的人家真可谓构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寄情于物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三、作者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号东篱,元代大都(今北京市)人。他的散曲被推崇为“元代第一大家”。 ●全文 ▲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通过丰富的意象,渲染了凄清衰颓的气氛,抒发了诗人极其悲戚的情绪。凄 ▲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深秋晚景图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答:悲凉的 ▲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游子(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老树西风;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古道”,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 ▲“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答案: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

天净沙秋思的翻译赏析

天净沙秋思的翻译赏析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杰出的散曲作家马致远所作,小编整理了关于,以供同学们了解和欣赏这篇小曲,仅28字就勾勒出了一副“游子思归图”,我们一起分享吧!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1.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象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

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明显的特点是: 2.静景与动景相映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

天净沙秋思的鉴赏

天净沙秋思的赏析_天净沙秋思的鉴赏 (一)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 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明显的特点是: 1.简约与深细相依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 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 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 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 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 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 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 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至于游子为什么 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 去想像。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小令 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 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 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 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 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 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像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 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小令中的天籁――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

陕西勉县杨家山中学:戚继祥邮编:724200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选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中,这是一篇著名的散曲作品,曾被王国维视为元人小令之最佳者。小令仅五句二十八字,题名《秋思》,但全篇却无一语道及其所“思”的内容。小令主人公将“思”孤零零的寄寓在景物上,读者需借助于理解和想像,把景物与作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一一挖掘出来,然后才能最终达到对作者“秋思”内容的认识。 在作者铺染的一系列景物中,首先出现的形象是枯萎的蔓藤和僵老的古树,给人以毫无生机的萧瑟气象。此时,一只无精打采的乌鸦跌落在光秃秃的树枝上,不停地嘎呀嘎呀的直叫,给已经十分败落的背景上又增添了一笔凄厉的色彩。 但是,随着画面的延伸,却出现了“小桥流水人家”这样极为明净的景色,潺潺流水,纤巧小桥,温暖的茅屋,显得多么的安谧,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声笑语也漂荡在幽静山谷中。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展示了一派勃勃生机。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乐哀”(《李笠翁曲话》)。这是我国传统的一种表现手法。那么,“枯藤老树昏鸦”点染出来的“哀景”,正与“小桥流水人家”展示出来的“乐景”形成极为鲜明的对照。但究竟是欲一倍增其哀,或一倍增其乐呢?据下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古道西风瘦马”,冒着凛冽的西风,一匹筋疲力尽的瘦马在荒郊古道上踟蹰而行。蹒跚而行的瘦马,凸显了游子的凄苦之情,于是,前两句貌似对立的两组景物,在这位异乡羁旅人的眼底,便全然重叠起来。“枯藤老树昏鸦”不正是自己也像昏鸦栖落于枯枝一样寻觅归宿吗?也是游子悲苦凄凉情绪的写照。而“小桥流水人家”或许他的家乡也是这样温暖、安适、生意盎然,不过远在天边,可望而不可即。以这种悲凉的心情来体味这一“乐景“,势必会更添一重悲伤。“古道西风瘦马”,只见他冒风策马而行,一心尽快离开这一“乐景”,以免沉浸于更深沉的痛苦之中。 这一句中的“古”字,不仅点明了古代驿道年代之古而今日之荒废,更意味着此景为古往今来的羁旅中人所共同感受。一个“古”字,把游子的个人凄苦推及古今,足以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和共鸣。“夕阳夕下”,处在日暮途穷,尚未觅得归宿的时刻,作者不由得发出悲哀的叹喟:“断肠人在天涯!”人生的旅途在于寻求理想的归宿,可是对于这位游子来说,海角天涯,一切却是这样的渺茫;当思及此,怎不令人愁肠寸断呢? 要在这短短二十八字里凝结如此丰富而跌宕的感情,为此,作者在语言设计上颇费了一番心思。其一,作者精心选择九个景物分别排列在三句中,而不用半字谓语作说明,正所谓点到为止。同时,又把九个景物分成三组,每组景物里都有一个活生生的主角,用它来决定这一组景物的情调和气氛。枯藤、老树、只有在昏鸦飞落下来的时候,才更显出其败落;小桥、流水,只有与人家连在一起,才显出其生气;古道、西风,也只有在出现了瘦马之后,才更添其凄凉。其二,作者在篇末点题,“断肠人在天涯”,不仅直抒胸意,而且此句将三组画面看似孤立、静止、互不联系的景物联系起来,为读者提供子驰骋想象羁旅之情的典型环境和广阔空间。这样使对立的景物协调起来了,静止的物体浮动起来了,简单的名词也显示了极为丰富的内涵。景景相连,物物含情,情景交融,活脱而出了一幅游子断肠的完整画卷。正如王国维说它“纯是天籁”,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称它为“秋思之祖”,这样的评语,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天净沙·秋思原文赏析

天净沙·秋思原文赏析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 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象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

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

天净沙秋思句子赏析

天净沙秋思句子赏析 天净沙秋思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 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 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为大家分享了天 净沙秋思句诗句赏析,欢迎借鉴! 天净沙·秋思 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赏析 这首散曲有何特点? “天净沙”是曲牌,规定了作品的格式,“秋思”才是题目,规定作品的内 容,曲牌标志着俗乐的血统,题目则透露出文人诗的神韵,我们今天读这首《天 净沙》 已经脱离了音乐的背景, 因此直接感受到的是文字本身的节奏。 《天净沙》 这个曲牌完全是由六言句和四言句组成的, 每句的字数都是偶数。 脱离了音乐的 《天净沙》看起来几乎就是一首句句押韵的六言绝句,读起来有一种俗的味道, 就跟五七言的绝句不一样。 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名词多,动词少。整个一首作 品,只有“西下”和“在”可以算是动作,但意思也是很虚的,突出的仍然是夕 阳,断肠人和天涯这三个形象。更有甚者,前三句十八个字,连用了九个名词, 三个一组排在一起,一个动词都没有。这种只用名词,不用动词的句法叫做“名 词句”,是汉语诗歌中一首很有特点的句法。 枯藤老树昏鸦
1/5

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 仿佛是泼墨写意, 为我们涂抹出一片旅途黄昏的 景致。藤、树、乌鸦,是从诗人的眼中看出来的,然后再叠印到一起的。藤是枯 藤,树是老树,投射着旅人寂寥甚至绝望的目光,生出些冷漠的色彩。鸦则是昏 鸦,在寂寥和绝望之外又折射出黄昏的光影。因此又暗示着旅人的疲惫,虽然只 是罗列了几个名词,但是枯、老、昏,无处不传达出诗人的情绪,让我们隐约联 想到诗人的处境。 小桥流水人家 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忽然又成了清新的工笔画,比起前一句,这一句 有了生机, 有了人间的温情, 一座朴素得有些寒碜的小桥, 横跨在潺潺的流水上, 通向一户正在升起炊烟的人家, 但是这样的温暖并不属于荒原上的游子, 因为这 里不是他的家乡,这温馨的人家并不是他的家园。小桥弯弯,流水潺潺,更刺激 了作者这个异乡游子的敏感内心,勾起了他对家乡的无比思念。 古道西风瘦马 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像是剪影,游子的形象开始在画面中出现了,尽 管还不是正面的特写。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毕竟是他乡的风景,被枯藤老树昏 鸦粗暴地隔绝在身外。 属于游子的只有一条承载着古往今来商人士子梦想与失意 的古道,只有一匹瘦削而疲惫的老马,而马上的游子没有看到,他自己的身影也 与这匹老马一样瘦削而疲惫。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最后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主人公的形象终于出现了,画面变 成了近景的特写, 前面的九个意象没有一个不在折射出夕阳的光影, 然而到这里 才真正点出夕阳, 没有一个不在投射着游子的情绪, 然而到这里才真正点出断肠 人在天涯。这样的章法应该是精心设计的,这样的精心设计,在随便唱唱的俗乐 里来说一般是没有用的,所以他明显的是诗的章法。
2/5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赏析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赏析 【作者:马致远】 【年代:元代】 【诗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备注】马致远,(1250-1324),是元代着名的戏曲作家。汉族,大都(今北京)人。马致远以字“千里”,晚年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着名大戏剧家、散曲家。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马致远的作品多写神仙道化,故有“马神仙”之称。其曲词豪放洒脱,散曲成就尤为世人推崇。 【古韵赏析】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的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作品内容本身,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叙述羁旅漂泊人,时逢黄昏,感应突袭。感而发,发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这是一首描述羁旅游子的极品,以其意境高远而为千百年来传唱

不朽。整篇二十八字,由十一个意象构成,看似杂乱,实则经过精心布置排列在一起,孤立的景物就构成有机整体,显现出一派萧瑟与黯淡。 前三句十八字之间无任何动词连接,前两句写的是眼中所见,第三句乃游子自身描述,这三组意象组合到一起,就勾勒出旅途中的孤单与寂寥。后两句写游子的心理感受,夕阳独立,寂寞无言,恍若日暮途穷一般。如果说前面三句还只是烘托了一种悲伤的、萧瑟的氛围,那么这两句就把这种氛围推到了极端。 古代诗文在铺排多种意象时有两种写法,一是平行,二是加倍。这首小令可谓兼而有之。从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夕阳等意象的形状、色彩来看,无不渗透着天涯浪子悲凉的心境,可谓情景交融,意境悠远。 这首妇孺皆知的小令全文仅仅二十八个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短短的篇幅里,马致远描写了一个天涯过客的愁思,意境萧瑟悲凉。时已深秋又临黄昏,藤是枯藤,树是老树,吹着飒飒西风。道是古道,马是瘦马。飘零在天涯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能不断肠呢看那小桥、流水、人家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谧温馨,而家乡、亲人却又离得那么遥远。天气渐冷,家中的一切的一切让人牵挂。可作为游子,却还要骑着疲惫的瘦马,一颠一簸地漂泊天涯。此情此景,怎不叫人肝肠寸断啊! 青山遮不住悲秋。秋,易使人悲叹,伤心泪涟涟;秋土悲,秋女怨,九曲回肠的碎心曲,让人揪心。望秋野之悲凉气氛、“枯藤老树昏鸦”,荒凉凋谢的蒿草,孤枯败落的藤枝,蔓缠在饱经沧桑的老树上,时不交运的“昏鸦”,呱呱呱,声声催人心魄,把秋日黄昏的氛围一下子卷入落魄流浪人的心里。 冷冷清清,座落的小桥,似给旅人铺路,又似让旅人沉落。路漫漫其修远兮,官宦仕途又几何。零汀的人,纶巾青衫,满身风尘,踽踽独行。“流水”“人家”,似喜似怨;万里原野,“流水”是意境,“人家”是夙愿,却难赋深情,一双哀淡

《天净沙秋思》古诗赏析

《天净沙秋思》古诗赏析 导语:《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天净沙秋思》赏析。欢迎阅读!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注释 ⑴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 ⑵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⑷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⑸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创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赏析 马致远,元代杰出的戏剧家、散曲家,他的《天净沙·秋思》历来被人们推为小令中出类拔萃的杰作,被誉为“秋思之祖”,几百年来,它以其“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艺术魅力而脍炙人口,久诵不衰。 马致远少年时曾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在初期执行着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可以说,作者一生几乎都过着一种漂泊无定的羁旅生活,他终生也因之被注定为郁郁不志,困窘潦倒的一生。 法朗士断言:“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对这一断言是否过

《天净沙·秋思》古诗赏析

《天净沙·秋思》古诗赏析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如此。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种有序性的产生得力于作者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习惯。

天净沙秋思全文赏析

天净沙秋思全文赏析 天净沙秋思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 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 的艺术特征。下面是关于天净沙秋思全文赏析的内容,欢迎阅读!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 1250~1321 至 1324 间) 元代享有盛名的戏曲家。号东篱,一说 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一作江浙省务提举)。又曾加 入过“书会”, 并与书会才人合编过杂剧。 马致远在散曲上的成就, 为元代之冠。 今人任讷将他的散曲辑录为《东篱乐府》。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赏析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 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 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12 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 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 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 更 加深了悲凉的气氛。 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 巧妙地连缀起来, 通过枯, 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
1/6

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 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 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 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 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 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 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与此曲感情比较相似的还有杜甫一首诗中的“感时 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马致远一曲小令,短短 28 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 音韵铿锵,直贯灵心。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 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 自然, 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 堪称"秋思之祖" ( 《中原音韵》 ) 更被王国维称赞其秋思为小令之最佳者。 它勾画了一幅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黄 昏时刻孤寂无依的悲凉处境和思念故乡的愁苦心情。你看: 夕阳下, 乌鸦归巢, 小桥边,农人回家; 而荒凉古道上, 瑟瑟秋风中, 我们的主人公却是疲人瘦马, 踽踽独行,夜宿何处, 明日何往?都还不得而知。这又怎不叫他愁肠寸断、倍思 故乡! 全曲不着一"秋", 却写尽深秋荒凉萧瑟的肃杀景象; 不用一 "思", 却将游子浓重的乡愁与忧思写得淋漓尽致。 正所谓: “不著一 字, 尽得风流。” “枯藤老树昏鸦,” 小令伊始,由近处着笔,“在一株枯藤 缠绕的老树枝头, 几只乌鸦守在巢边‘哇哇’怪叫”, 就将一幅萧瑟肃杀的深秋 景致展现在读者眼前,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藤”、“树”、“鸦”,本 是郊野司空见惯的景物,并无特别之处,可一旦与“枯”、“老”、“昏”结合 匹配,一股萧瑟肃杀之气立即从字里行间油然升起,笼罩在读者心头,再加上平 仄的转换与音韵的配合,“平平—仄仄—平平—”,两字一顿,语调由低转高, 再由高转低,“枯、老、昏”依次递进,紧压过来,让人顿感气息闭塞,真有喘 不过气来的感觉。 “小桥流水人家,”诗人笔锋一转,读者的视线也跟着带向 远方, 一组充满和平安详生活气息的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高度紧张的情绪 也因此一缓,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来。这既是对远处风景的诗意描绘,也表现了漂 泊的诗人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渴望。 在平仄的运用上, 采用了“仄平 —平仄—平平—”的组合方式,语调也因平仄的转换而显得欢快与和缓起来。 “小桥流水人家”也因此而成为描写诗意的田园生活的千古绝句。 “古道西风 瘦马。 ”诗人笔锋一收, 又将我们从美好的憧憬与向往中拉回到无奈的现实里来: 古道萧索、西风凋零、瘦马宛然,无论情愿不情愿,喜欢不喜欢,人在江湖,身 不由己,浪迹天涯的孤行苦旅还得继续。“仄仄—平平—仄仄—”,音声一变, 气息也由舒缓再次转为短促, 显示出诗人的激愤的情绪, 我们的心情也不由自主 地跟着紧张起来。 “夕阳西下—,”“平平平仄——”我们的心再次被诗人揪 起来:落日西逝,暮霭笼罩,颠沛劳顿的诗人今夜会宿在何处?明日还将去往何 方? “断肠人在天涯。 ” 诗人此时愁苦之情溢于言表, 是一种浓浓的离愁才下 眉头,又上心头,所以“仄平平—仄平平——”诗人发出一声仰天浩叹,就此作 结。 “伤心的旅人,在遥远的异乡漂泊流浪。”是伤心?是孤寂?是悲哀?是
2/6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