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重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张萍萍定稿

重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张萍萍定稿

《朝花夕拾》里的那些人们

——重读《朝花夕拾》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第一分校张萍萍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名著阅读提出的要求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拓宽语文学习的范围,重视课外阅读的过程,强调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

二、对课外阅读的对象做出了规定,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和“名著”;三、规定了课外阅读的量:“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名著“每年阅读两三部”。为此,教育部还列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书目,名著阅读试题也成为中考试题的重要部分。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第二次写入“全民阅读”,并首次提出建设“书香社会”,可见名著阅读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因为它容量大,思维进程长,又溶于生活体验之中,对兴趣、习惯和方法的养成比单篇更有利,更易于创新思维的发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的初中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有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在课程理念的影响下,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的课程实施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阅读的个性,对文学作品语言的品味。重视语文课程的文化熏陶感染作用、关注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远影响,致力于隐性、长远的综合目标。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习内容分析

《朝花夕拾》是《2016年中考考试说明》中的必考书目,是初三重要复习任务之一。它是鲁迅1926 年2 月至11 月间所写的回忆录, 以《旧事重提》的名字陆续发表在当时的《莽原》杂志上, 于1927 年7 月重新编定, 添写了《小引》和后记, 改为《朝花夕拾》, 由北京未名社于1928 年9 月出版单行本。

一九二六年, 鲁迅又一次徘徊在无所适从的十字路口。五四运动的狂跄似乎

只是一种遥远的回忆,曾经冲锋陷阵摇旗呐喊的斗士陷入了痛苦的仿徨, 咀嚼着近乎绝望的苦闷。寂寞难耐中,他提起笔来梳理过去的生活,记下生命中感触最深的人和事,同时也记下自己的生命流程。可以说整部《朝花夕拾》都是鲁迅在无路可走的心境中回顾自己曾经走过的路.

善良慈爱而繁琐迷信的阿长、博学方正而呆板守旧的私塾先生、清纯而又浮浅的范爱农……这十篇文章作为一个整体从头至尾按时间顺序写鲁迅自己从童年到青年的人生历程,由记忆中的人、事构成了自己几十年思想变化和情感体验的过程。所写并不重在行踪, 而在于一个时期独特的思想、情感体验, 最终鲁迅所要回答的是自己怎样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经历了怎样的事件和人物刺激之后才有了今天的选择。鲁迅书中的那些人,让鲁迅成为现在的自己。因此,引导学生阅读此书时,将文章放入写作的历史情境,甚为重要。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和出发点。学生已在初一时候阅读过《朝花夕拾》,初三下半学期再次相遇《朝花夕拾》。经过两年时光的磨砺,很多细节已经隐退。

我执教的初三2班大多数学生的理科逻辑思维强于文科感性的感悟思维,是一个典型的理科班。正值初三面临各科学业压力,对名著的阅读或有所怠慢或望而却步,导致其阅读关注点只是浮于表面情节以应付任务,却忽略了对文本的仔细研读。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本课为复习课,需要课内外阅读相结合。课堂上主要以讨论和交流为主。依靠学生彼此合作,教师适时点拨,推进对文本理解的深度。

同时辅助多媒体手段,利用PPT,视频等呈现背景材料和文本相关信息,拓宽课堂容量,丰富教学内容。

(四)技术准备

制作上课所使用的多媒体课件。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研究说明

我的学生初一曾经读过《朝花夕拾》,对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有所把握。在重读《朝花夕拾》前,我向学生发出问卷进行调查,询问学生是否喜欢鲁迅并阐

释理由。

30个学生收回有效问卷25份。其中7人不喜欢鲁迅,原因是觉得他“批判性太强,悲观,深奥、严厉、文风不欢快活泼,过于苛责……”甚至有人说“他太过严厉,过于苛责,太爱憎分明,仿佛是一个没有感情的人。”有3人没感觉,认为“我处在一个新社会,无法明白这种感觉”“他字里行间总有一点消极,文章像苦杏仁一般。”“他所处的时代离我们太远了。”另外有15人喜欢鲁迅,理由是:“他很有爱国情怀,很有批判意识。”“他的文章文风犀利,痛快淋漓。”“我觉得他爱憎分明。”由问卷结果可以推断大部分学生对鲁迅的固有印象是:批判性,深奥性。

也有部分学生从初中学习的《社戏》《孔乙己》《故乡》等作品中读出了鲁迅善于抓住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并且严肃中不乏温和等特点,其思维已具有一定的辩证性。

因此,学生的成长点在于,更辩证更全面的阅读鲁迅,理解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构建的温情的精神世界。

本节复习课,引领学生回归文本本身,提升文本细读能力;适当增加拓展材料,在了解时代背景的情况下,更深入地走入文本和人物的心灵世界,从而实现自我阅读世界的丰厚,真正理解和把握《朝花夕拾》。

三、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重读《朝花夕拾》相关篇目,从时间轴和人物轴两个角度标注出《朝花夕拾》主要内容。

2. 阅读《朝花夕拾》中的主要人物篇目,借助相关抒情语段,分析理解鲁迅与朝花夕拾里那些人物的重要关系。

3. 借助阅读小引和其他背景资料,了解作者创作《朝花夕拾》时的经历和心情,深入剖析《朝花夕拾》中鲁迅的情感密码。

(二)教学重点

阅读《朝花夕拾》中的主要人物篇目,借助相关抒情语段,分析理解鲁迅与朝花夕拾里那些人物的重要关系。

(三)教学难点

借助阅读小引和其他背景资料,了解作者创作《朝花夕拾》时的经历和心情,深入剖析《朝花夕拾》中鲁迅的情感密码。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一)教学过程

(二)教学资源

1. 《朝花夕拾》书籍。

2. 有关《朝花夕拾》的评论文章。

3. “文本细读”等文艺学理论知识。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 能够复述《朝花夕拾》一书十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 能够阐释《朝花夕拾》中鲁迅所建构的温情的精神世界,不少于300字。

3. 能够独立完成《朝花夕拾》书评,有角度,有针对性,且有理有据地分析,不少于600字。

六、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特色

本设计为名著阅读复习课,体现了复习课重温与深化的重要作用。

以排序和画坐标系的方式,重温了《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梳理了重要线索。横轴是时间轴,以《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为线,呈现他去南京、日本求学再回国的整个过程,去理解鲁迅。竖轴是人物轴,把藤野先生、阿长、范爱农、寿镜吾还有背景人物为分析对象,呈现这些人物在鲁迅情感和精神世界中的地位。

学生对《朝花夕拾》中一些篇目的抒情议论句进行再阅读,发展学生对人物认识的深度,学会从外在表现看人物的内心世界。

最后再结合《小引》和背景材料,从人物的际遇的角度深入分析文本主题。

本设计关注了文本的现实意义,关注了文本的价值和学生灵魂意义上的获取和成长,让学生真正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反思

在初三复习这个特殊的阶段,如何设计一节良好的复习课?如何能够让课程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如何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给养,支撑他的备考之路?

面对芜杂的思绪,浩瀚的资料查阅,我徘徊惶恐很久。最后,试图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生发对鲁迅笔下人物的理解。再回归文本,含英咀华,去感受其中的温情。从而拥抱鲁迅在《朝花夕拾》中的精神世界。

散文的内核在于“真情”,要理解其“真情”,前提是“课”本身要“厚”一点,在前铺垫,在后收束,中间是人物。在学生阅读了解《朝花夕拾》但是并不深入的基础之上,试图引导学生,关注序言部分。序言部分,作者解说了作品题目的来历,我试图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鲁迅“朝花夕拾”,到底“拾”起了什么?“亮”的东西在哪?课本身的“厚”,在于给学生打开一扇学习鲁迅、理解鲁迅的窗。

设计的时候,通过学生自己对《朝花夕拾》人物图谱的的分类解读,再回归文本,在文本中“出生入死”,反复琢磨,于是师生一起,慢慢体味到鲁迅与书中人物的精神联系。

藤野先生之于鲁迅先生的重要性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师生恩情,而是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独特的情感因素的。藤野先生正是在“我”无法摆脱困境的情况下

出现的,他对“我”的关怀,无疑是对“我”孤寂的心灵的巨大慰藉。藤野先生用他“为中国”“为学术”的大心,让“我”看到了另一类型的日本人、另一类型的知识分子,这对处于困境中的“我”,无疑是一线曙光。

阿长也并不仅仅是个保姆,慈爱仁厚的他给与了鲁迅母亲一般的关怀,还开启了他对版画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

范爱农,愤世嫉俗、耿介直爽、善良正直,但他和鲁迅心心相惜,是他志同道合的知己。

还有哪些似乎不善的人们,衍太太、庸医等代表了鲁迅所憎恶的“S城人的脸”,呈现了那促使鲁迅“走异地,投异地”的世态炎凉的社会风气。

最后,我们还从中看到了鲁迅自己,看到了他对弱者的同情和对封建礼教的反威, 同劳动人民的情感上的联系, 对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敏锐的感受, 追求新的道路的执着和接受进化论等社会改革思想的热忱,爱国主义思想的进发,弃医从文的原委,辛亥革命中所经历的兴奋和失望……

看着学生们慢慢深入理解鲁迅,理解《朝花夕拾》,心中有了一些安慰。

因为鲁迅就是鲁迅,他的思想“与整个民族在世界上的生存和出路血肉相关”,中华民族正处于苦难之中,而很多人却并不自觉,麻木不仁地活着,他又怎么能不苦闷?“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朝花夕拾》中,鲁迅“拾”起的是一份美好的记忆,是国民性格的反思,是现实疗伤的慰藉,是继续斗争的勇气。

回看整个设计,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试图通过学生活动和反复文本细读的方式理解鲁迅在《朝花夕拾》中的温情世界的意图基本上得到实现。

但课程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课堂容量与节奏似乎较快,可以给学生

更多的思考与讨论的空间。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从初中三年中,拾到自己的花朵,充盈自己的人生。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