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设计

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设计

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设计
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设计

在中心组的要求下,设计了一节高级技能课。在得到任务时,相关的内容已经讲完,在设计时考虑得更多的是在这样一节课中应如何教会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并用规范的学科语言进行表达。

高级技能课要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本节课让学生形成设计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思路:

1、要确定同一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一般要进行两组实验(即对比实验);

2、根据具体反应找出实验所涉及的各种物理量;

3、根据需要对比的内容确定变量及不变量:

(1)明确研究的变量——自变量;

(2)控制不变量——使反应的变量唯一,以保证结论的科学性;

4、确定测量的对象——易于测量的物理量;

5、实验记录表格的设计要充分反映对单一变量的控制:除待测量对应表格留空外,实验所涉及到的各物理量都应在表格当中体现,并标出具体的数值。

在四个环节中,第一、二环节通过对具体实验的分析,归纳总结出设计思路,第四环节进行应用。

(介绍本课时的设计,重点放在问题的设置对思路形成的作用。)

在期中考时,我将环节四中的题目放在最后一题。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第一小题学生存在的主要错误类型是无法准确表达需要测量的物理量(缺乏控制变量的意识);没有收集一定体积气体或水含义的表达;不能使用科学的化学语言表达(测定生成氧气的速率)。第二小题有部分学生不明白题目所表达的意思,不知道要做什么;部分学生能看明白题目,但缺乏控制变量的思想,在表格设计中用双氧水的浓度不同代替双氧水和水的体积,对题给条件该如何使用不清晰。本小题得分率很低。

在期中考讲评时,我没有给出这一题的答案,而是先将进行本课时的教学,在讲完前两环节后,大多数学生已能自己得出本题的正确答案。在教学过程中加入这一教学内容,对提高学生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设计能力很有帮助。

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第二、五、六、七章在线测试

《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第02章在线测试 《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第02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59:07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已知某基孔制配合的最大间隙为+74μm,轴的上偏差为-20μm,则其配合公差为D A、74μm B、20μm C、37μm D、54μm 2、假若工件没有形状误差,其作用尺寸就等于(A )。 A、实际尺寸 B、实效尺寸 C、极限尺寸 D、 3、基孔制是基本偏差为一定孔的公差带,与不同(A )轴的公差带形成各种配合的一种制度。 A、基本偏差的 B、基本尺寸的 C、实际偏差的 D、 4、φ50H7的孔和φ50H6孔相比,其相同的极限偏差为(D )。 A、上偏差 B、配合公差 C、极限偏差 D、下偏差 5、标准公差值与(A)有关。 A、基本尺寸和公差等级 B、基本尺寸和基本偏差 C、公差等级和配合性质 D、基本偏差和配合性质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属于过盈配合的有(BEF)。 A、H6/js5 B、H7/u6 C、K7/h6 D、G7/h6 E、P7/h6 F、H6/n5 2、以下各组配合中,配合性质相同的有(BCE)。 A、φ30H7/f6和φ30H8/p7 B、φ30P8/h7和φ30H8/p7 C、φ30M8/h7和φ30H8/m7 D、φ30H8/m7和φ30H7/f6 E、φ30H7/f6 和30F7/h6。 3、决定配合公差带大小和位置的有(AB)。 A、标准公差 B、基本偏差

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1、下图是某实验小组做的“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①实验中要求必须水平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这样做的目的是: 。 ②分析甲、乙两次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 。 ③分析乙、丙两次实验现象,能否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为什么? 。 ④分析甲、丁两次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 。若小华选用正确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下表所记录的实验数据,请根据数据在所给坐标中作出摩擦力的大小f 与接触面受到的压力大小N 之间的关系图象。 ③根据图像可以得出f 与N 的关系是_______。 2、小明同学利用砝码、小桌、装有沙子的容 器等实验器材,做“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 实验,如图20甲所示. (1)保持小桌对沙子的压力不变,改变小 桌与沙子的接触面积,小明发现接触面积越大.小桌陷入沙子越浅,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_有关. (2)保持小桌与沙子的接触面积不变,改变小桌对沙子的压力,小明发现压力越大,小桌陷 入沙子越深,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___有关. (3)实验过程中,压力的作用效果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来的. (4)小明将小桌和砝码又放到一块木板上,如图20乙所示,比较甲、乙两种情况后,小明认 为压力的作用效果还与接触面的材料有关,请对此结论作出简要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10所示是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的若干操作,根据 此图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比较图①②③,说明物体所受浮力的大 小与 因素有关。 (2)在图③与图④中保持了 不变, 得到的结论是浮力大小与 有关。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 。请再举一个应用这种研究方法的实验: 。 (2)分析以上实验数据,可得出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主要因素是 ① ② ③ ④ 图10

控制变量实验试题

控制变量实验试题 2016北京-28.(16分) 以Na 2SO 3溶液和不同金属的硫酸盐溶液作为实验对象,探究盐的性质和盐溶液间反应的多样性。 滴管 0.2Na 溶液(1)经检验,现象Ⅰ中的白色沉淀是Ag 2SO 3。用离子方程式解释现象Ⅰ: 。 (2)经检验,现象Ⅱ的棕黄色沉淀中不含24SO - ,含有+223Cu Cu SO +-、和。 已知: 。 ① 用稀H 2SO 4证实沉淀中含有Cu +的实验现象是 。 ② 通过下列实验证实,沉淀中含有Cu 2+和23SO - 。 a .白色沉淀A 是BaSO 4,试剂1是 。 b .证实沉淀中含有Cu 2+和23SO - 的理由是 。 (3)已知:Al 2(SO 3)3在水溶液中不存在。经检验,现象Ⅲ的白色沉淀中无24SO - ,该白色沉淀既能溶于强 酸,又能溶于强碱,还可使酸性KMnO 4溶液褪色。 ① 推测沉淀中含有亚硫酸根和 。 ② 对于沉淀中亚硫酸根的存在形式提出两种假设:i .被Al(OH)3所吸附;ii .存在于铝的碱式盐中。对假设ii 设计了对比实验,证实了假设ii 成立。 a .将对比实验方案补充完整。 步骤二: (按上图形式呈现)。 b .假设ii 成立的实验证据是 。 (4)根据实验,亚硫酸盐的性质有 。盐溶液间反应的多样性与 有关。 2015-28.(15分)为探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与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联系,某同学通过改变浓度研究 “3222Fe 2I 2Fe I +-+ ++垐?噲?”反应中Fe 3+和Fe 2+的相互转化。实验如下:

3 mL 0.01 mol L 2O 溶液变浅 ii 略深 i.实验? 实验Ⅱ (1)待实验Ⅰ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再进行实验Ⅱ,目的是使实验Ⅰ的反应达到 。 (2)ⅲ是ⅱ的对比实验,目的是排除ⅱ中 造成的影响。 (3)ⅰ和ⅱ的颜色变化表明平衡逆向移动,Fe 2+向Fe 3+转化。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原因: 。 (4)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该同学推测ⅰ中Fe 2+向Fe 3+转化的原因: 外加Ag +使(I )c -降低,导致I -的还原性弱于Fe 2+。用右图装置(a 、b 均为石墨电极)进行实验验证。 ① K 闭合时,指针向右偏转。b 作 极。 ② 当指针归零(反应达到平衡)后,向U 型管左管中滴加0.01 mol·L -1 AgNO 3溶液。产生的现象证实了其推测。该现象是 。 (5)按照(4)的原理,该同学用上图装置进行实验,证实了ⅱ中Fe 2+向Fe 3+转化的原因。 ① 转化原因是 。 ② 与(4)实验对比,不同的操作是 。 (6)实验Ⅰ中,还原性:2I Fe -+>;而实验Ⅱ中,还原性:2Fe I +->。将(3)和(4)、(5)作对比,得出的 结论是 。 2014-28.(15分) 用FeCl 3酸性溶液脱除H 2S 后的废液,通过控制电压电解得以再生。某同学使用石墨电极,在不同电压(x )下电解pH=1的0.1 mol/L FeCl 2溶液,研究废液再生机理,记录如下(a 、b 、c 代表电压值): (1)用KSCN 溶液检测出Fe 3+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2)Ⅰ中, Fe 3+产生的原因可能是Cl -在阳极放电,生成的Cl 2将Fe 2+氧化,写出有关反应:__________________ 0.005 mol L -14)3溶液约为1)KI

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习题答案

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习题答案 第一章尺寸精度及孔轴结合的互换性 1已知 基准孔与- 极限间隙或极限过盈及配合公差, 画出公差带图,并指明它们各属于哪类配合。 (I) :-30 鸚 (2) 叮-3。0Z ( 3) : '30 0豐 解:(1) X max = D max — d min =ES - ei=0.021 — (— 0.02)=0.041mm X min = D min — d max =EI — es=0- (— 0.007)=0.007mm Y max = D min — d max = El — es =O - 0.048= — 0.048mm Y min = D max — d m in =ES - ei =0.021 — 0.035= — 0.014mm Y maX - Y min 故属于过盈配合,公差带图略。 已知孔轴配合的基本尺寸为 50 mm,配合公差为T f = 0.041mm, X maX =+0.066mm,孔 公差为T H = 0.025mm,轴下偏差 ei= — 0.041mm,试求孔轴的极限偏差,画出公差带图, 说明配合性 质。 轴公差为:T S = T f — T H =0.041 — 0.025=0.016mm 因 T S = es — ei 故 es=ei — T S = — 0.041+0.016= — 0.025mm 因 X maX = D max 一 d min =ES -ei 即 0.066= ES+0.041 得 ES = 0.025mm 因 T H = ES - EI 故 EI=ES - T H =0.025 - 0.025=0mm 0.025 _0.025 故 孔为φ 500 轴为φ 50 -0.041 X min = D min — d max =EI — es = 0—(— 0.025)= 0.025mm 属于间隙配合,公差带图略。 3. 已知两根轴,其中:d 1 = φ 5mm, T SI =0.005mm, d 2 = φ 180mm, T S2 =0.025mm,试比较以上 两根轴 的加工难易程度。 解:方法一:不查表比较 1 d 1 = φ 5mm,属于 3?6 尺寸分段,d m1 = - 3* 6 =4.24 3 故 i 1 =0.45 4?24 +0.001*4.24=0.73mm d 2= φ 180mm,属于 120?180 尺寸分段,d m2 = ' 120* 180 =146.97 故 i 2=0.45' 146?97 +0.001*146.97=2.52mm 2 比较a 1及a 2的大小 X max - X min =0.034mm 故属于间隙配合,公差带图略。 (2) X max = D maX — d min =ES — ei=0.021 — 0.016=0.005mm Y max = D min — d max =EI — es=0— 0.028= — 0.028mm X max -Y max =0.033mm 故属于过渡配合,公差带图略。 (3) 2. 解: =0.034mm

控制变量法及其在初中物理中的运用

控制变量法及其在初中物理中的运用 揭东县地都镇金都初级中学郑瑞群 在日常物理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说,老师你讲的我都懂,可是一做习题我就不会。题目究竟是难还是容易呢?对中国学生来说,往往是再难的题老师讲过就容易,容易的题老师没讲过就难,学生只会依葫芦画瓢,缺乏创造,缺乏学习、研究方法。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涉及到的自然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实验、抽象、理想化、比较、类比、假说、模型、控制变量法等等。其中控制变量法几乎贯穿了整个物理教学和研究。控制变量法作为一种常用的、有效的探索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在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中得到了特别广泛的应用,许多物理概念或规律的探索和推导,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的教学,都运用了“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控制变量法的应用难度最大,所以老师怎样教好这一方法,学生怎样掌握好这一方法,并且在解题中灵活应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就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能深层次地理解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将有助于解决物理教学中“深、难、重”的问题,也能最大程度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下面我就它在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正确理解控制变量法 自然界中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因此影响物理学研究对象的因素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错、共同起作用的。在研究过程中,由于多个因素(变量)的共同作用,将使研究变得复杂,也很难分析、寻找、总结研究对象与各个因素(变量)之间的关系。于是,

应该寻找一种研究对象与影响其变化的单一因素(变量)关系的方法。 “控制变量法”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方法,是学习物理常见的一种研究方法。 学习和理解控制变量法,不能把这个名称和这种方法生硬、突然地抛塞给学生,而应该在实验和科学方法教育中渗透进行,在学生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揭示,并加以分析、说明,使学生真正理解并能运用控制变量法。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导电体的电阻的大小同导电体的哪些特性有关时,可先故意将横截面积、长度都不同的一根镍铬合金丝和一根铜丝分别串入接有小灯泡的直流电路中,让学生分别观察灯泡发光的亮度,并问学生:刚才的实验现象能否说明电阻大小与导电体的某个特性有关?学生经过思考与讨论,得到的结论当然是否定的。再用横截面积和长度都不同的两根镍铬合金丝分别串入上述电路中,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并让学生思考这个实验能否说明电阻大小同导电体的某种特性有关,结论同样是不能。这时就可不失时机地问学生:“那么,我们应该取怎样的两根金属丝串入上述电路来做这个实验,以研究导电体的电阻大小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同时向学生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几根金属丝让他们选择。学生经过思考并相互讨论后,有的回答:应取两根横截面积相同、但长度不同的镍铬合金丝进行上述实验;有的同学说:应取两根长度相同、但横截面积不同的镍铬合金丝进行上述实验;还有的说应取长度、横截面积均相同的一根铜丝和一根镍铬合金丝进行实验比较。这时,教师可适时指出上述几种方法都可以,同时指出要研究电阻的大小同导电物质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种类这三个因素任何一个因素间的关系,就要人为地控制另外两个因素,使它们相等,并指出这种实验的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又如通过导体电流的大小,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这时应该控制电阻一定;通过导体电流的大小,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课题:控制变量法在化学实验探究中的运用

课题:控制变量法在化学实验探究中的运用 一、设计思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近几年化学试题中实验部分的分值逐年提升,实验题注重实验的设计和评价,特别是在探究型实验重视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表达能力。 控制变量法是化学探究实验中最常用的一些方法,在近几年的中考及各区县模拟试卷中经常出现这些方法的分析、运用,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课题二、教学目标 ⑴学会寻找影响化学实验现象的各种因素;学会利用控制变量确定研究因素及探究方法;培养发散、分析、归纳、表达能力。 ⑵在化学探究问题中,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问题的思路。 ⑶通过合作讨论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运用控制变量法解决化学问题 四、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

六、板书设计 控制变量法在化学实验探究中的运用 控制变量法 明确:探究问题 寻找:影响因素 控制:其他因素 改变:研究因素 七、作业设计 1、研究铁丝粗细对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影响,下列能达到目的的是……() A. 用两根粗细相同的铁丝,分别在两瓶相同浓度的氧气中同时进行燃烧实验 B. 用两根粗细相同的铁丝,分别在两瓶不同浓度的氧气中同时进行燃烧实验 C. 用两根粗细不同的铁丝,分别在两瓶相同浓度的氧气中同时进行燃烧实验 D. 用两根粗细不同的铁丝,分别在两瓶不同浓度的氧气中同时进行燃烧实验 2、在四个烧杯中各装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10ml,测其温度。再将 6%、9%、12%、15%的盐酸各10ml分别加入上述的四个烧杯中,最后测量其温度。上述实验设计主要在研究下列哪一项关系………() A.酸的种类与中和反应快慢的关系 B.酸的种类与中和反应所放热量的关系 C.酸的浓度与中和反应快慢的关系 D.酸的浓度与中和反应所放热量的关系 3、某同学在学习“金属与酸的反应”时,设计了以下实验报告,请将该实验报告补充完整。 【实验目的】。 【实验用品】试管、铁粉、铁片、镁片、5%盐酸、10%盐酸等。 【实验内容】取足量等体积的盐酸分别与a克下列各种金属反应。

ZHENGDA《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第01-07章在线测试DA27AN

恭喜,交卷操作成功完成!你本次进行的《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第01章在线测试的得分为20分(满分20分),本次成绩已入库。若对成绩不满意,可重新再测,取最高分。 测试结果如下: ? 1.1 [单选] [对] 优先数系中R5数列公比是(B )。 ? 1.2 [单选] [对] 标准化是制定标准和贯彻标准的( D)。 ? 1.3 [单选] [对] 优先数系中R10数列包容(A)。 ? 1.4 [单选] [对] 检测是互换性生产的(A)。 ? 1.5 [单选] [对] 00,1.25,1.60,2.00,2.50,3.15,4.00,5.00,6.30,8.00,10.0 0,......,这是(B)优先数系。 ? 2.1 [多选] 无题,直接得到2分 ? 2.2 [多选] 无题,直接得到2分 ? 2.3 [多选] 无题,直接得到2分 ? 2.4 [多选] 无题,直接得到2分 ? 2.5 [多选] 无题,直接得到2分 ? 3.1 [判断] [对] 互换性生产方式不能应用于单件生产 2 ? 3.2 [判断] [对] 为使零件的几何参数具有互换性,必须把零件的加工误差控制在给定的范围内。 1 ? 3.3 [判断] [对] 不完全互换性是指一批零件中,一部分零件具有互换性,而另一部分零件必须经过修配才有互换性。 2 ? 3.4 [判断] [对] 只要零件不经挑选或修配,便能装配到机器上去,则该零件具有互换性。 2 ? 3.5 [判断] [对] 检测是互换性生产的保证。1

恭喜,交卷操作成功完成!你本次进行的《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第02章在线测试的得分为20分(满分20分),本次成绩已入库。若对成绩不满意,可重新再测,取最高分。 测试结果如下: ? 1.1 [单选] [对] 零件同一表面不同部位的实际尺寸( C)。 ? 1.2 [单选] [对] 某孔、轴配合的最大间隙为+32μm,最大过盈为-25μm,配合公差为( B)。 ? 1.3 [单选] [对] φ50H7的孔和φ50H6孔相比,其相同的极限偏差为( D)。 ? 1.4 [单选] [对] 优先数系中R10数列包容(A)。 ? 1.5 [单选] [对] 数列1.00,1.25,1.60,2.00,2.50,3.15,4.00,5.00,6.30,8.00,1 0.00,......,是(B )优先数系。 ? 2.1 [多选] [对] 下列有关公差等级的论述中,正确的有(BC)。 ? 2.2 [多选] [对] 以下各组配合中,配合性质相同的有(BCE)。 ? 2.3 [多选] [对] 决定配合公差带大小和位置的有(AB)。 ? 2.4 [多选] [对] 下列论述中正确的有(AD)。 ? 2.5 [多选] [对] 下列配合零件应选用基轴制的有(ABD)。 ? 3.1 [判断] [对] 实际尺寸较大的孔与实际尺寸较小的轴相装配,就形成间隙装配。 2 ? 3.2 [判断] [对] 未注公差尺寸即对该尺寸无公差要求。 2 ? 3.3 [判断] [对] 公差是极限尺寸代数差的绝对值。 1 ? 3.4 [判断] [对] 偏差可为正、负或零值,而公差为正值。 2 ? 3.5 [判断] [对] 基孔制的间隙配合,其轴的基本偏差一定为负值。1

“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实验中的运用.doc

1 “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实验中的运用 在初中物理学中,有许多探究性实验,常常要用到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此法不仅能较好地化解教学中的有些难点,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笔者撰此文,通过实例分析此法,以供参考。 一、“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方法分析 如: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如图1所示,可先控制电阻R不 变, 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中,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阻两端的电压依次发生变化,根据对应的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关系得出:在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然后再控制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研究电流跟 电阻的关系。实验中通过调节滑变的滑片,使电阻两端的电压始终图1 保持一个定值,改变电阻的阻值,根据对应电流表的示数得出:在 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从而总结出欧姆定律。 又如: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可先控制电流与通电时间不变,研究电热与电阻的关系。然后控制电阻与通电时间不变,研究电热与电流的关系。最后再控制电流与电阻不变,研究电热与通电时间的关系。归纳总结出焦耳定律。 实验中,取R2=R3=R4=2R1,并将R1R2分别置于两个一端开口的密闭的有机玻璃盒内,将开口端用橡胶管与压强计相连,R1与R2串联如图2。接通电路后,电阻丝将盒内空气加热,通过压强计的液面差,可得出: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关系。再将R1改换成R3,同时将R4与R2并联仍接入电路中如图3。因通过R3的电流是通过R2电流的2倍,通过压强计的液面差,可得出: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关系。

食品试验设计与分析

食品试验设计与分析 一、名词解释 科技论文:是通过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证明或反驳等逻辑思维手段来分析、表达自然科学理论和技术开发研究成果的文字材料。 可行性研究报告:随着近代自然科学技术、科技管理和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每开展一个新的研究项目或建设项目,投资者都要对投资效果进行预测,要多方周密地调查研究,寻找能够获得最佳投资效果的可行方案,以便为最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这种调查研究叫可行性研究。 科技合同:科技合同(协议)是在科研、试制、成果推广、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服务等科技活动中,采用经济合同这一法律形式签订的契约,合同各方必须具有法人资格,才能签订科技合同。 样本:是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个体。 总体:是指考察的对象的全体。 试验指标:在试验设计中,根据试验的目的而选定的用来衡量或考核试验效果的质量特性 试验因素:凡对试验指标可能产生影响的原因或要素 正交试验设计:正交实验设计也称正交设计,是用来科学地设计多因素试验的一种方法。 填空。 根据研究方法不同,可把科技论文分为理论型、实验型、描述型。 科技应用文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科技合同、和科技论文。 根据科技论文写作目的和作用的不同分为学术性论文、技术性论文、学位论文后者又可分为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 试验设计的三原则重复原则、随机化原则、局部控制。 试验误差可分为三类,即随机误差、系统误差和疏忽误差。 统计推断包括假设检验和参数估计。 显著性检验方法,常用的有t检验、F检验、x2检验、μ检验等。 简答。 简述科技论文作用。 答:1.科技论文是科研成果的总结和记录,是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进行科技成果鉴定和评审科技成果的重要依据。

(完整版)“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实验中的运用

“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实验中的运用 在初中物理学中,有许多探究性实验,常常要用到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此法不仅能较好地化解教学中的有些难点,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也具有积极 的意义。因此笔者撰此文,通过实例分析此法,以供参考。 一、“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方法分析 如: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如图1所示,可先控制电阻R 不 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中,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阻两端的电压依次发生变化,根据对应的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关 系得出:在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 比。然后再控制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研究电流跟 电阻的关系。 实验 中通过调节滑变的滑片,使电阻两端的电压始终 图1 保持一个定值,改变电阻的阻值,根据对应电流表的示数得出:在 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从而总结出欧姆定律。 又如: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可先控制电流与通电时间不变, 研究电热与电阻的关系。然后控制电阻与通电时间不变,研究电热与电流的关系。最后再控制 电流与电阻不变,研究电热与通电时间的关系。归纳总结出焦耳定律。 实验中,取R 2=R 3=R 4=2R 1,并将R 1R 2分别置于两个一端开口的密闭的有机玻璃盒内,将开 口端用橡胶管与压强计相连,R 1与R 2串联如图2。接通电路后,电阻丝将盒内空气加热,通过 压强计的液面差,可得出: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关系。再将R 1改换成R 3,同时 将R 4与R 2并联仍接入电路中如图3。因通过R 3的电流是通过R 2电流的2倍,通过压强计的液 面差,可得出: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关系。 图2 图3 二、控制变量法”在题目中的应用训练。 S P R R

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第04章在线测试

《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第04章在线测试 《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第04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59:45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在生产实际当中用的最多的表面粗糙度符号是( )。 A、Ra B、Rz C、Ry D、tp 2、实测一表面实际轮廓上的最大轮廓峰顶至基准线的距离为10μm,最大谷低至基准线的距离为-6μm,则轮廓的最大高度值Ry为 A、4μm B、10μm C、16μm D、6μm 3、在零件图中,其轮廓表面粗糙度必须要标的指标是()。 A、高度特征值 B、间距特征值 C、形状特征值 D、任意值 4、表面粗糙度是一种()。 A、表面波纹度 B、位置度 C、宏观几何形状误差 D、微观几何形状误差 5、通常规定表面粗糙度的评定长度是取样长度的()。 A、1至3倍 B、1至5倍 C、5至7倍 D、1至10倍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表面粗糙度值越小,则零件的()。 A、耐磨性好 B、配合精度高 C、抗疲劳强度差 D、传动灵敏性差

E、加工容易 2、选择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值时,下列论述正确的有()。 A、同一零件上工作表面应比非工作表面参数值大。 B、摩擦表面应比非摩擦表面的参数值小。 C、配合质量要求高,参数值应小。 D、尺寸精度要求高,参数值应小。 E、受交变载荷的表面,参数值应大。 3、下列论述正确的有()。 A、表面粗糙度属于表面微观性质的形状误差。 B、表面粗糙度属于表面宏观性质的形状误差。 C、表面粗糙度属于表面波纹度误差。 D、经过磨削加工所得表面比车削加工所得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值大。 E、介于表面宏观形状误差与微观形状误差之间的是波纹度误差。 4、表面粗糙度代(符)号在图样上应标注在()。 A、可见轮廓线上 B、尺寸线上 C、虚线上 D、符号尖端从材料外指向被标注表面 E、符号尖端从材料内指向被标注表面 5、当允许在表面粗糙度参数的所有实测值中超过规定值的个数小于总数的16%时,应在图样上标注表面粗糙度参数的()。 A、最大允许值 B、最小允许值 C、上限值 D、下限值

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浅谈控制变量法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控制变量法是指在科学教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而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从而研究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的方法。它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小学科学课中,加强控制变量法的运用,不紧能直观的对实验现象进行对比,还能提高学生的对问题的分析理解能力以及科学素养。 下面我将分阶段年纪结合具体的课题来谈谈控制变量法怎么样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进行运用: 一、《怎样加快溶解》 师: 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加快溶解的方法,那么这些方法真的能让肥皂溶解得更快吗? 我们就以搅拌为例, 想想该怎么做呢? 生: 将肥皂放入水中, 然后仔细的观察看看。 师: 这样我们就能看到搅拌能使肥皂溶解得更快吗? 生: 我觉得应该把肥皂放在水中, 然后搅拌。 师: 就一个杯子, 然后搅拌, 就能看出搅拌能使肥皂溶解得更快吗? 要比出搅拌能使肥皂溶解得更快, 该怎么做呢?。 生: 用两个杯子, 放两块肥皂, 一个搅拌, 一个不搅拌。 (确定搅拌这个变量) 师: 如果两块肥皂不一样, 能不能看出搅拌的那块肥皂溶解得更快? 生: 应该放两块一样的肥皂。 师: 什么样才是一样的两块肥皂? 生: 形状、大小都一样。 师: 恩,对。想比出搅拌能使肥皂溶解的更快还要注意什么? 生: 也应该准备两个一样的杯子。 生: 还应该装入一样多的水。 生: 水的温度也应该是一样的。 师: 还有吗? 生: ?? 师演示, 把两块肥皂一先一后放在两个杯子里。 生(恍然大悟): 应该把两块肥皂同时放入两个杯子里。 师: 怎样能同时放入? 生: 一手拿一个, 数1—2—3, 同时松手。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精密度和准确度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精密度和准确度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精密度和准确度 固定污染源检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 HJ/T 373-2007 4.6 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 4.6.1 分析测试 4.6.1.1 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按GB8978-1996 和有关行业排放 标准的规定执行。若监测项目的分析方法未在上述标准中作出规定,其分析测试方法可参见HJ/T 91-2002 中6.2。开展新的分析项目和分析方法时,应对该项目的分析方法进行适用性检验,了解和掌握分析方法的原理和条件。 4.6.1.2 稀释操作 当样品浓度超过检测上限并需要稀释时,宜移取10.00ml(包含10.00ml)以上样品进行稀释,并尽可能一次完成。对于必须逐级稀释的高浓度样品,应在稀释前制定逐级稀释操作方案。 4.6.2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4.6.2.1 全程序空白 每批次监测样品应做全程序空白样品,以判断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可根据分析方法的需要,在分析结果中扣除全程序空白值对监测结果进

行修正。全程序空白值的测定方法见 HJ/T91-2002中11.6.1.1 的规定。 4.6.2.2 精密度控制 采用平行样测定结果判定分析的精密度时,每批次监测应采集不少于10%的平行样,样品数量少于10 个时,至少做1 份样品的平行样。若测定平行双样的相对偏差在允许范围内,最终结果以双样测定值的平均值报出;若测试结果超出规定允许偏差的范围,在样品允许保存期内,再加测一次,监测结果取相对偏差符合质控指标的两个监测值的平均值。否则该批次监测数据失控,应予以重测。部分项目控制要求见表1 相对偏差按(1)、(2)公式计算: 式中: —第i 次测量值。 i x x —n 次测量平均值。 n—测量次数

物理实验中“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物理实验中“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桐梓县容光中学刘再平 所谓控制变量法指的是:为了弄清某些现象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在研究一个物理量与几个因素间的关系时,我们往往先控制其它几个因素不变,集中研究其中一个因素变化时所产生的影响。它在很多领域有着广泛的运用,更是初中物理实验中最为重要的实验方法之一,下面就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几个因素有关”这一实验谈谈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一、明确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几个因素有关。 这是应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初步条件,也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环节,即猜想与假设。这一环节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较合理的设想,便于下一步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逐个研究。,在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前,就应该明确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压力大小有关、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可能与接触面积有关、可能与物体所处的空间位置有关、可能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等。 二、明确哪些因素应该变而哪些因素应该不变 这一步是应用“控制变量法”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是否有关时,同学们应该明确必须控制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积

大小等所有因素不变,只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测量出对应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是否有关时,同学们应该明确必须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积大小等所有因素不变,只改变压力大小,测量出对应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三、明确怎样控制不变量和变量 这一步是应用“控制变量法”解决问题的根本。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是否有关时、且存在怎样的关系时,同学们应该明确怎样控制不变量和变量,即找到某种方法去控制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积大小等因素不变,同时还要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规律的改变。当然,要控制压力大小不变,三次实验最好用同样的重物压在受力面上,而不能改变重物的重;要保证接触面积大小不变,应该控制三次实验过程只能用重物的一个面,而不能换用其它受力面,依次类推。当然,要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规律的改变,可以使三次实验过程中接触面逐渐变得粗糙,比如,第一次实验可以让重物直接在较光滑的木板上匀速滑动,第二次实验可以在木板上铺一张报纸(将报纸揉皱),再让重物在报纸上滑动,第三次实验可以在木板上铺一张毛巾并固定好,再让重物在毛巾上滑动。测量出三次实验对应的滑动摩擦力数据,通过分析,我们就能得出滑动摩擦力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变化的规律。同样,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是否有关时,同学们应该明确怎样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积大小、物体运动

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的能力

“控制变量法”巧应用 安居街小学李振威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要求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将科学探究作为学习的目标,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在探究式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很多,其中“控制变量法”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那么如何使学生掌握“控制变量法”呢? 一、让学生了解"控制变量法"的内涵 自然界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决定某一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的因素常常也很多。为了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必须设法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然后来比较,研究其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 例如在教学《电磁铁》一课中,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的节数和绕线圈数有关。教材中没有提供可演示的和学生动手的实验。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强化科学方法的教学,在这节课上我为学生准备了如下实验器材:电池若干、导线、铁钉(大小不一)、若干订书针。利用这些实验器材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呢,当导线粗细相同,绕线圈数相同,铁钉相同,观察电池节数与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关系。首先引导学生大胆猜想,然后根据猜想设计实验,关键是要确定不变的因素和需要改变的因素,在一轮又一轮循序渐进的与学生交谈、与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共同来确定不变的因素和需要改变的因素。确定好以后学生就明白使用同一根导线,同一根铁钉,绕相同的圈数,把这些因素都控制起来,在这些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来研究电池的节数与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关系,这样学生就真正经历了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思维过程。最后再简述操作的具体过程。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其他因素的关系,学生就能自己讨论实验方案并动手操作得出结论。他们同时也体会到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并不难。自己也会用这种方法去研究问题而感到很自信。

控制变量法专题训练

控制变量法专题训练 1、能够应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的前提: ①某种现象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②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某种因素”对现象的影响 ③实验过程中,被探究的“因素”作为变量,其他因素作为不变量 ④能过直接或间接的得到实验结果或实验现象 2、常见术语 ①对照组:一般是各个条件都适宜的组别 ②实验组:缺少或增加所要探究“因素”的组别 ③自变量: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 ④因变量:实验结果 ⑤调节变量:被探究的“因素” ⑥不变量:除调节变量外,其他的“因素”,一般要保持适宜 3、常见题型 (1)、实验缺陷类: 实验存在哪些不足/缺陷/哪些需要改进…… ①是否有对照实验 ②实验过程中,是否严格控制变量 ③是否试验次数或样品数太少,存在偶然性误差 (2)、结论表述类: 本实验的结论是什么/从表(图)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实验1和实验2可以说明什么…… ①如果题干中明确了本实验的探究问题,那么就可以对实验问题进行回答; ②问题:××受到什么影响? ××受到√√的影响; 或××受到√√的影响,√√越...,××越...; ③√√对××有什么影响? √√越...,××越...; 或在一定范围内,√√越...,××越...; ④当某某一定(相同)时,某某与某某成正比/反比; 当某某一定(相同)时,某某随着某某的增大而增大/降低; (3)、实验数据对比类: ①通过对比实验得到某某结论

②实验1与实验形成对照组 ③实验有几组变量 ④某一个步骤的目的是 (4)、实验设计类:为了探究某某对实验的影响,应该怎样设计实验? 其他条件相同,所探究的因素设计成不同;应用题目所给的语言回答。 (5)、提问假设类: ①根据实验过程,提出实验目的(实验探究的问题) ②根据实验提出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 ③根据已有的假设或猜想,提出自己的假设或猜想 ④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判断假设或猜想的正误 ⑤根据实验结果(现象),写出实验结论,一般按照假设的模式写 ⑥已知实验结论,根据结论写出实验结果或现象 (6)难点:转换法 将不可直接测量量,转化为可直接测量的量,结论要与目的一致,而不是实验本身。 专题训练: 1.某兴趣小组在“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活动中,设计了如下方案。 【提出问题】光照会影响叶绿素的形成吗? 【作出假设】光照能够影响叶绿素的形成。 【实施方案】 甲组乙组 环境条件遮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实验材料20株长出第一片幼叶后的小麦幼 苗 20株长出第一片幼叶后的小麦幼苗 处理方法将甲、乙两组小麦幼苗栽种在相同的土壤中,在各自环境中生长10天(1)请你在表格中写出乙组的环境条件。 (2)如果该假设成立的话,那么实验的预期结果是:。 2.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图实验:在水平地面上竖直固定一根长杆,长杆上装有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点光源A,再在地面上竖立一根短木条(短木 条始终低于点光源A)。 (1)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位置不变,该同学将点光源A从图

控制变量思想在化学实验探究题中的应用教案

高考二轮复习 控制变量思想在化学实验探究题中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控制对比实验条件的方法。 ②能根据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分析或处理数据,得出正确结论。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过程的变量控制来培养学生设计、评价探究实验方案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思想分析解决化学问题。 ②会用科学、辨证的观点分析、评价实验设计方案。 二、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引入课题】高考化学实验探究题向来是高考试卷中的重要考试内容之一,方式方法灵活多样。近几年的高考出现这样一种类型的化学实验探究题:以表格形式给出多组实验数据,让考生找出每组数据的变化对反应的影响;给出影响化学反应的几种因素,让考生设计实验分析各因素对反应的影响。通过实验过程的变量控制来考查设计、评价探究实验方案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如:(2011福建高考?23节选) I 、磷、硫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应用广泛。 ⑷在酸性溶液中,碘酸钾(KIO 3)和亚硫酸钠可发生如下反应: 2IO 3-+5SO 32-+2H +===I 2+5SO 42- +H 2O 生成的碘可以用淀粉溶液检验,根据反应溶液出现蓝色所需的时间来衡量该反应的速率。某同学设计实验如下表所示: 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表中V 2=___________mL 答案:由实验2可以看出混合液的总体积为50mL ,V 1为10mL ,V 2为40mL ,实验1和实验2可知实验目的是探究该反应速率与亚硫酸钠溶液浓度的关系;实验2和实验3可知实验目的是探究该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当研究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往往先控制其他几个因素不变,集中研究其中一个因素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即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单因素的问题,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是化学中常用的探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应用这一思想方法可以使研究的问题简单化。 例题:(2010·福建质检25)无水氯化镁是制备某种催化剂的中间体,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制取无水氯化镁等实验。请填写下列空白: 【实验一】利用下图实验装置(夹持和加热装置省略),在HCl 气流中小心加热MgCl 2·6H2O 晶体制取无水氯化镁(无水氯化镁易吸水)。烧瓶中发生的反应为: NaCl+H 2SO 4(浓)==NaHSO 4+HCl↑ (1)试剂X 是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装置存在的一个缺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通过下列步骤,测定实验一所得产物中氯元素含量以确定产物是否含有结晶水: ①称取m 1g 样品置于烧杯中,充分溶解; ②加入足量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③洗涤沉淀,干燥至恒重,称得沉淀质量为m 2g 。 (3)若步骤③的操作中未洗涤沉淀,将导致测得的氯元素含量_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 (4)若测得m 1=10.40,m 2=28.70,则所得产品MgCl 2·nH2O 中n 的值为___。 【实验三】.一定条件下,氯化镁与四氯化钛的混合物可作烯烃聚合反应的催化剂。为了探究温注:催化效果用单位时间内每克催化剂得到产品的质量来表示。 (1)表中ω= 。 (2)从实验1、2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设计实验2、3的目的是 。 解析:这是一道控制变量思想融入化学实验探究的质检题,实验一中的两问比较简单,(1)问结合实验目的制取无水氯化镁,应防止无水氯化镁易吸水,故制取的HCl 气体应干燥,试剂X 是浓硫酸;(2)问结合绿色化学思想,应防止HCl 气体污染空气,故该实验装置缺少尾气吸收装置。 实验二中的两问是定量分析,应通过了解定量实验原理,然后结合实验原理解决问题。(3)问:步骤③的操作中未洗涤AgCl 沉淀,则沉淀表面残留有硝酸银溶液与硝酸镁溶液,致使测得的氯 元素含量偏高;(4)问:因n(Cl - )=28.70g/143.5g·mol-1=0.2mol ,n(MgCl 2)=0.1mol ,n=[(10.4/0.1)-95]/18=1/2。 实验三就是通过实验过程的变量控制来考查设计、评价探究实验方案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验探究的目的是分析温度、氯化镁固体的含水量以及粉碎方式等三种因素对该催化剂催化效果的影响,可通过观察表格有关信息,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研究其中一个改变因素来

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 课程试题

合分人: 一、是非题(是打“√”,非打“×”,每题1分,共计101.( 2.( )零件尺寸合格,必须满足实际尺寸在上下验收极限尺寸之内。 3.( )止规采用全形会产生误收而没有误废。 4.( )当滚动轴承其它条件相同时,如果套圈所受的负荷为循环负荷时,该套圈 的配合就应选用偏紧的配合。 5.( )为保证普通螺纹的互换性,国家标准分别规定了中径公差、牙型半角公差 和螺距公差来分别限制这三个实际要素的误差。 6.(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Ra ,是在取样长度内,被测轮廓线上各点至基准线 距离的算术平均值。 7.( )未注公差尺寸即对该尺寸无公差要求。 8.( )Ф25E7、Ф25E8、Ф25E9,这三种孔的上偏差各不相同,而它们的下偏差相同。 9.( )齿圈径向跳动公差与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的组合属第I 公差组的检验组。 10.( )影响齿轮运动精度的误差特性是长周期误差,而影响工作平稳性的误差特性是短周 期误差。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 20分) 1.某轴尺寸为 0.02550φ-mmE ,遵守的边界为 ,边界尺寸为 mm ;当实际尺寸为49.975φmm 时,允许的形位误差为 mm 。 2.数列1,1.25,1.60,2.00,2.50, 3.15, 4.00, 5.00, 6.30,8.00,10…是 系列,其公比为 。 3.量块按“等”使用时,以 为量块的工作尺寸;按“级”使用时,

以 为量块的工作尺寸。 4.平键键宽b 的配合采用基 制,花键配合采用的是基 制。 5.圆度的公差带形状是 ,圆柱度的公差带形状是 。 6.孔和轴的公差带由 决定大小,由 决定位置。 7.新一代GPS 标准矩阵体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的GPS 标准、 _ _____, _________ _ ____和______ _______四个部分组成。 8.通规的基本尺寸等于______________,止规的基本尺寸等于______________。 9.形状误差的评定准则是 。 10.国家标准对线性尺寸未注公差的公差等级规定为 四个等级。 三、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位置误差中包含( )的形状误差。 a.基准实际要素 b.被测实际要素 c 被测实际要素和基准实际要素 2.测得某工件实际中心平面对基准中心平面的最大偏离值为0.025mm ,最小偏离值 为0.005mm ,则该工件的对称度误差为( )。 a.0.025mm b. 0.05mm c. Ф0.05mm 3.用双管显微镜(光切法)主要可以测量表面粗糙度的( )值。 a.Rz b.Ra c.t p 4.已知某基孔制配合的最大间隙为+74m μ,轴的上偏差为-20m μ,则其配合公差 为( )a.74m μ b.20m μ c.37m μ d.54m μ 5.关于粗糙度,下面哪个说法是正确的( )。 a.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 值越大,测量面越粗糙; b.同一精度等级,大尺寸的应比小尺寸的粗糙度值选的小一些; c.表面越光亮,则其值一定越小; d. m p S S t 是表示微观不平度的间距参数。 6.已知某仪器的测量极限误差mm 009.0lim ±=δ,现要求用该仪器测工件时,其测 量极限误差不超过mm 003.0±,则其重复测量次数不应少于( )。 a.3次 b.9次 c.1次 d.6次 7.测量Ф 60 074 .00+孔用的工作量规通规的最大极限尺寸为( )mm 。已知通规公差为6m μ, 通规公差带中心到工件最大实体尺寸的距离为9m μ。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