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诉衷情学案

诉衷情学案

诉衷情学案
诉衷情学案

诉衷情学案

【学习目标】

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对词句的初步鉴赏能力。

2.通过对典故和创作背景的了解,借助概括、品读、联想等方法,理解

作品内容。

3.理解作者在词句中蕴涵的丰富情感,理解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以及在悲愤中透射出来的爱国情感。

【作者介绍】

1.陆游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之一,豪迈而悲壮是他一生诗词创

作的基调,“气吞残虏”,对他以后的宋代文坛产生了积极影响。这首词,是

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整首词选取了作者生活经历中的特定场景,

饱含着晚年的陆游在坚持抗金未果之后的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使

这首词感人至深,独具风格,具有一定的震撼力。

2.这首词用字简炼,内容充实,情感真挚。理解词句本身反映的景和情,通过对词句的品味,细细品味词中运用的典故以及许多关键字词,咀嚼陆游对

语言文字的锤炼,感受字词的表现力。

【正音正字】

为下列形似字注音、组词:戊戍戌戎

戊(wù,戊戌变法)戍(shù,戍边)戌(xū,戌时)戎(投笔从戎)【朗读课文】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课文分析】

这首词,是作者年近七十、隐居山阴农村时写的。陆游一生以抗金复国为

己任,无奈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有志难申。时代风雨,英雄

本色,艰难现实,共同酿成了这首悲壮沉郁的《诉衷情》。高亢的政治热情,

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形成了词作风骨凛然的崇高美。但壮志不得实现、雄心

无人理解的压抑感,又形成了百折千回的悲剧情调。

开头两句,词人再现了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当年”,指乾道八年(1172),在那时陆游来到南郑(今陕西汉中),投身到四

川宣抚使王炎幕下。在前线,他曾亲自参加过对金兵的遭遇战。“万里”与

“匹马”形成空间形象上的强烈对比,匹马征万里,呈现出一派卓荦不凡之气。“觅封侯”不能理解为陆游渴望追求高官厚禄,在这里作者暗用了《后汉

书·班超传》记载的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班超投笔“以取封侯”,后来在西

域立了大功,真的被封为“定远侯”。陆游这样写,说明当年他在梁州的时候,也曾有过象班超那样报国的雄心壮志。可是,陆游的愿望并未变成现实,后两

句便是眼前生活的真实写照:睡梦里仍然出现旧日战斗生活的情景,说明作者

雄心未已。睁眼看看眼前,“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关河”已经无

影无踪,当年的战袍却早就被尘土所封,满目是凄凉惨淡的景象。这是写陆游

在前线仅半年就被调离,从此关塞河防,只能在梦中达成愿望,而梦醒不知身

何处,只有旧时貂裘戎装,而且已是尘封色暗。“暗”字写出岁月流逝、人事

消磨的暗淡画面,写出心情饱含惆怅。

上片开头以“当年”二字楔入往日豪放军旅生活的回忆,声调高亢,“梦断”一转,形成一个强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为悲凉,至下片则进一步抒写理

想与现实的矛盾,跌入更深沉的浩叹,悲凉化为沉郁。

下片紧承上片,继续抒发自己念念不忘国事,却又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郁闷心情。“胡未灭”说明敌寇依然嚣张;“鬓先秋”慨叹自己已经无

力报国;“泪空流”包含作者的满腔悲愤,也暗含着对被迫退隐的痛心。这三

句步步紧逼,声调短促,说尽平生不得志。放眼西北,神州陆沉,残虏未扫;

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苍;沉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未”、“先”、“空”三字在承接比照中,流露出沉痛的感情,越转越深:人生自古

谁不老?但功业未成,岁月无多,这才迫切感到人“先”老之酸楚。所以说,

忧国之泪只是“空”流,一个“空”字既写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对偏安一

隅的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

最后三句总结一生,反省现实。“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洲”指闲居

之地,“此身谁料”即“谁料此生”。词人没料到,自己的一生会不断地处在“心”与“身”的矛盾冲突中,他的心神驰于疆场,他的身却僵卧孤村,他的

心灵高高扬起,飞到“天山”,他的身体却沉重地坠落在“沧洲”。“谁料”

二字写出了往日的天真与今日的失望,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入。

陆游这首词,饱含着人生的秋意,但由于词人“身老沧洲”的感叹中包含

了更多的历史内容,他的老泪中融汇了对祖国炽热的感情,所以,词的情调体

现出幽咽而又不失开阔深沉的特色,比一般仅仅抒写个人苦闷的作品更有力量,更为动人。所以,情感真挚,语言通俗,悲壮处见沉郁,愤懑却不消沉,这些

使陆游这首词感人至深,独具风格。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

1,“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情感?

(悲伤、郁闷、无奈等等。不强求统一。)

2,概括词中描写的生活场景。

(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渴望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敌寇依旧,自己却年老体衰,悲愤不已。

或细化为三个场景:①回忆当年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的场景;②睡梦中再

现旧日战斗,醒来看到的战袍却早被尘土所封的场景;③晚年无力抗敌,独自

悲伤的场景。)

3,“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

鬓先秋,泪空流。”加点词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万里”“匹马”突出了词人当年作战时的英勇气势,“觅封侯”暗用班

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达了他报国的雄心壮志。“断、暗”中借用苏秦说秦王的

典故来表明自己不得封侯、徒劳无功的境况,流露出词人报国之志随时光的流

逝难以实现的沉痛之情。“未”“先”“空”三个字说明敌寇依旧,而自己已

经无力报国,“心有余而力不足”,包含了作者满腔的爱国深情和无奈的悲愤

之情。)

4,从整体看,全词表达了什么情感?

(从整体看,全词表达了理想中渴望着报国立功,但现实中却冷落闲置,被

迫退隐中身心分离的矛盾,万般无奈,这三个短句正是饱含着年迈苍苍的陆游

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也暗含着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情绪。)

5,如何理解“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结尾这三句,苍劲悲凉,寓意深刻。“谁料”二字感叹自己被迫退隐,流

露了对南宋统治集团不满的情绪。“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两句作结,先扬后抑,形成大转折,词人犹如一心要搏击长空的苍鹰,却被折断翅膀,落到地上,痛苦呻吟。它很容易让读者想起陆游那首《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

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这是因为,两者所表现

的爱国主义思想完全是一致的。)

6,“觅封候”用什么典故?它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觅封候”用班超投笔从戎、为国立功的典故,写自己报效祖国,收拾旧

河山的壮志。一个“觅”字显出词人当年的自许、自负、自信的雄心和坚定执

着的追求精神。)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1.丑奴儿:四十四字,平韵。

2.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5.层楼:高楼。

6.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强:勉强地,硬要。

7.识尽:尝够,深深懂得。”尽“字有概括、包含着作者诸多复杂感受;使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一大转折的表达效果。

8.欲说还休:想要说还是没有说。

9.道:说。

10.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1)“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两句中的“愁”的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4分)(2)分析下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效果。(4分)参考答案: (1)本词的上下片里的“愁”的含义是不尽相同的。“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4分)(2)下片“欲说还休”用了反复。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深刻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悲愤愁苦溢于言表。(4分)

二:1、“少年”“爱上层楼”的原因是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愁,结果是尝遍了愁的滋味却说秋天很美好。“却道天凉好个秋”的理解是:心中充满了愁苦,却无处诉说,只好找个话头,说说这天凉的秋天吧!

2、《丑奴儿》中词人以“愁”为线索,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复杂的心情。从整首词来看,作者所说的“愁”绝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忧民,忧虑国家存亡的报国之仇。

3、对比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请写出本词两对对比的内容。答:第一组:“少年”和“而今”对比;第二组:“强说愁”与“欲说还休”对比。第三组:“不识”与“识尽”对比。

三:(1)这首词运用了的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字。(2)作者在“识尽愁滋味”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

(3)作者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参考答案(1)对比/愁

(2)一方面“愁”到极点无以言表;另一方面,“愁”的是朝廷苟安、投降、国事危机,自己报国无门,直言此“愁”犯忌。(3)秋色入心即为“愁”,愁而不能直说和尽说,只好道“天凉好个秋”了。表面看似轻松洒脱,实则深沉凝重,令人愁绝。

赏析:这首词是词人闲居带湖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词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是上片的中心句。那时正值青春年少,激情万丈但却心地单纯,对于人们口中所说的“愁”,没有切身的体会,因而无法理解,总是登高远望。词人连用两个“爱上层楼”,有力地带动下文的叙述。前一

个“爱上层楼”补充说明首句,因为不知道何为“愁”,所以总爱登高望远;后一个“爱上层楼”又与下句构成因果关系,因为总是登高望远,所以“为赋新词强说愁”。正是这一重复,将上片四句串接起来,短短四句即说明了同一个完整的意思。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也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就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却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全词构思新巧,词人运用前后对比的手法,将昔日不知“愁”滋味与现在尝尽“愁”滋味相比较,突出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全词的线索,感情真挚而又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诉衷情练习题

《诉衷情》练习题 1、“尘暗旧貂裘”借用了苏秦的典故,说明。 2、《诉衷情》的作者是(朝代)的爱国主义诗人,选自。 3、“梦断”的意思是。 4、下列对于《诉衷情》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词中“觅封侯”暗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现词人当年在梁州时也曾意气风发,有过班超那样报国的雄心壮志。 B.“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九个字写尽词人一生心事,表现出词人年老体衰,面对敌寇嚣张而难酬壮志的一腔悲愤。 C.“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表现出词人知道自己年事已高,不再有一心报国的志向,因此流露出的悲哀、失落和无奈之情。 D.《诉衷情》苍凉悲壮,上片叙事,下片抒情,通过今昔对比,生动地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 5、《诉衷情》以对比的手法展开,愤懑处见豪情,悲壮处见沉郁。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过去和现在的对比。过去对抗敌报国充满信心,雄心壮志,现在年纪老大,壮志成空。B.梦境与实际的对比。梦中驰骋在沙场之中,精神抖擞,英勇杀敌;现实是身老沧州,投闲散掷。 C.理想和现实的对比。理想是赶走金兵侵略者,收复中原,自己也在这壮丽的事业中建功立业,流芳百世;现实是当朝统治者自甘偏安一隅,而自己被闲置荒村。 D.诗人自己与班超、苏秦的对比。自己空有志而壮志难酬,班超、苏秦却早已建功立业。 6、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词中“觅”字写出了词人年轻时的自信和坚定执着。 B.“关河”两句表明作者曾长期受到重用,征战前线。 C.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精神世界。 D.“此生”三句是内心独白,也是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7、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书写了词人当年投笔从戎,英勇抗敌的情景。 B.“梦断”一句语势急转直下,转慷慨激昂为伤感悲凉。 C.“胡未灭”三句写尽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 D.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抗金杀敌的情景,说尽忠愤,回肠荡气。 8、下列理解不恰当 ...的一项是() A.“当年万里”是作者对往日军旅生活的回忆。 B.“尘暗旧貂裘”表现了作者现今生活的悲凉。 C.“鬓先秋,泪空流”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不满。 D.结尾三句作者总结一生,反省现实,痛心疾首。 9、“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塑造的是一种怎样的人物形象?

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三月桃花水》板书公开课教案

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三月桃花水》板 书公开课教案 《三月桃花水》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生字五个,会写11个。 2. 与《春潮》对比阅读,体会两篇课文在语音、语速和用词方面的不同,培养同学比较阅读的能力,接受文化熏陶,提高思维水平。 3、用心体会文中的排比句、拟人句、比喻句、对偶句等句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妙处。 4、让同学在熟读成诵中,达到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的目的。 教学重点: 与《春潮》对比阅读,体会两篇课文不同的风格,培养同学比较阅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 用心体会文中的排比句、拟人句、比喻句、对偶句等句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过程: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一、创设情境 1、教师谈话导入:同学们,昨天,俺们还沉溺在以锐不可挡之势滚滚而来的二月春潮里,今天,三月桃花水又犹如一首舒缓轻柔的小夜曲向俺们涓涓流来——-板书课题 2、同学齐读课题。 (由于没有相关的音像资料,因此教师可以以生动的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导入,初次提示同学要与《春潮》对比阅读。另外本课语言优美,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语、总结语时也应力求优美,与文章意境相符。)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整体感知;: 1、自身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出示生词,先自身读,再指名读。(出示的生词包括含生字的,和以前没接触过的,如:催促、应和) 3、交流:同学们在预习时通过查字典解决了哪个词语。(四年级应该注重培养同学自学词语的习惯,尤其应该强化对词典等工具书的使用。) 4、默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三月桃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检查同学读书的收获,引导同学读文章一定要从整体感悟。教师相机板书:水清如明镜水声如音乐)同学的收获可能是零乱的,教师要协助同学进行归纳整理,也就是在培养同学的概括能力。

《宋词四首》之《诉衷情》(陆游)教案

共享百校千师教育资源助推教育信息化潮流《宋词四首》之《诉衷情》(陆游)教案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2、通过对词句的品读,培养学生对词句的初步鉴赏能力。 说明: 词人陆游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之一,豪迈而悲壮是他一生诗词创作的基调,“气吞残虏”,对他以后的宋代文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首词正是作者诗词中反复抒写的爱国主题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整首词选取了作者生活经历中的特定场景,饱含着晚年的陆游在坚持抗金未果之后所产生的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使这首词感人至深,独具风格,应该对现在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震撼力。 这首词用字简炼,内容充实,情感真挚,教师在教学前先要对词人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有比较完整地把握,在具体教学词的过程中,不宜对词的字面意义做面面俱到的解释,而应着眼于词句本身所反映出来的景和情,在课堂中着重于启发和点拨,通过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和品味,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反复地诵读、细细地品味词中运用的典故以及许多关键字词,咀嚼陆游对语言文字的锤炼,感受字词的表现力。在琅琅的书声中、在不同的感悟体验中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感受词中蕴涵的丰富情感,品味词悲壮沉郁的意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对词中运用的典故和创作背景的了解,借助概括、品读、联想等方法,理解作者在词句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2、难点:作者在悲愤之中透射出来的爱国情感。 说明: 这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怀的词作,也满含着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八年级学生正是处于情感迅速发展(丰富)、思维活跃的时期,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但是这种分析和鉴赏能力需要不断地引导和提高。教学重点的设计为通过多种阅读的方式,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读词的方法,这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诗词品读能力之后的阅读思维能力的强化培养。教学难点的设计主要是根据这首词的主旨确立的,是针对学生在诗词的整体感知上比较薄弱这种现状而设定。 教学过程

可直接使用陆游诉衷情教学设计.doc

陆游诉衷情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师们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辅助,所以教师们有必要提前准备好来!下面是我网络整理的陆游《诉衷情》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用。 陆游《诉衷情》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语文课学习意在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诉衷情》一词的学习,重点在于感受陆游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壮志难酬的愤慨。 本课教学设计重点是朗读,让学生通过读、研读等多种方法,结合对陆游及写作背景的简介,体会这首词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3个生字,会写一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体会词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壮志难酬的愤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示范朗读及播放影音文件的辅助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学生能够理解词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态度 体会陆游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 幻灯片出示,走近陆游。 猜猜他是谁?陆游谁来根据自己的了解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陆游是宋朝著名的爱国词人,曾写下了大量以爱国为主题的诗词,而且他的词多以豪迈悲壮的感情基调为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诉衷情》,让我们共同走进这位词人的内心世界,和他做一

次心灵的对话。出示这首词谁想把这首词读给大家听?师板书:诉衷情 2.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结合课前预习扫除生字新词障碍。 3. 汇报:谁能当老师,教大家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认字、组词、解释、造句 4. 学会了生字新词,谁能流利地为大家朗读这首词? 5. 生齐读课文。 二.整体读词,感悟情感。 通过刚才同学们对作者的介绍,我们知道陆游一直坚持抗金的主张,但屡次遭到当权派的打击,被迫晚年退居山阴。这首《诉衷情》就写于他隐居山阴时期。 1. 听老师朗读这首词,感受词人写这首词时的心情。配乐生说:悲伤、郁闷、无奈等 2. 这种浓郁的悲愤之情,又是怎样通过具体的词句表现出来的呢?朗读、体会

陆游诉衷情阅读赏析及答案

《陆游诉衷情》阅读赏析及答案 《陆游诉衷情》阅读赏析及答案 陆游诉衷情 【作者介绍】 1.陆游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之一,豪迈而悲壮是他一生诗词创作的基调,“气吞残虏”,对他以后的宋代文坛产生了积极影响。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整首词选取了作者生活经历中的特定场景,饱含着晚年的陆游在坚持抗金未果之后的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使这首词感人至深,独具风格,具有一定的震撼力。 2.这首词用字简炼,内容充实,情感真挚。理解词句本身反映的景和情,通过对词句的品味,细细品味词中运用的典故以及许多关键字词,咀嚼陆游对语言文字的锤炼,感受字词的表现力。 【正音正字】 为下列形似字注音、组词:戊戍戌戎 戊戍戌戎 【朗读课文】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课文分析】 这首词,是作者年近七十、隐居山阴农村时写的。陆游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英雄本色,时代风雨,有志难申。晚年退居山阴,屡遭贬黜,无奈请缨无路,任,艰难现实,共同酿成了这首悲壮沉郁的《诉衷情》。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形成了词作风骨凛然的崇高美。但壮志不得实现、雄心无人理解的压抑感,又形成了百折千回的悲剧情调。 开头两句,词人再现了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当年”,指乾道八年,在那时陆游来到南郑,投身到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在前线,他曾亲自参加过对金兵的遭遇战。“万里”与“匹马”形成空间形象上的强烈对比,匹

马征万里,呈现出一派卓荦不凡之气。“觅封侯”不能理解为陆游渴望追求高官厚禄,在这里作者暗用了《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的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班超投笔“以取封侯”,后来在西域立了大功,真的被封为“定远侯”。陆游这样写,说明当年他在梁州的时候,也曾有过象班超那样报国的雄心壮志。可是,陆游的愿望并未变成现实,后两句便是眼前生活的真实写照:睡梦里仍然出现旧日战斗生活的情景,说明作者雄心未已。睁眼看看眼前,“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关河”已经无影无踪,当年的战袍却早就被尘土所封,满目是凄凉惨淡的景象。这是写陆游在前线仅半年就被调离,从此关塞河防,只能在梦中达成愿望,而梦醒不知身何处,只有旧时貂裘戎装,而且已是尘封色暗。“暗”字写出岁月流逝、人事消磨的暗淡画面,写出心情饱含惆怅。 上片开头以“当年”二字楔入往日豪放军旅生活的回忆,声调高亢,“梦断”一转,形成一个强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为悲凉,至下片则进一步抒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跌入更深沉的浩叹,悲凉化为沉郁。 下片紧承上片,继续抒发自己念念不忘国事,却又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郁闷心情。“胡未灭”说明敌寇依然嚣张;“鬓先秋”慨叹自己已经无力报国;“泪空流”包含作者的满腔悲愤,也暗含着对被迫退隐的痛心。这三句步步紧逼,声调短促,说尽平生不得志。放眼西北,神州陆沉,残虏未扫;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苍;沉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未”、“先”、“空”三字在承接比照中,流露出沉痛的感情,越转越深:人生自古谁不老?但功业未成,岁月无多,这才迫切感到人“先”老之酸楚。所以说,忧国之泪只是“空”流,一个“空”字既写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对偏安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 最后三句总结一生,反省现实。“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洲”指闲居之自己的一生会不断地处在“心”词人没料到,“此身谁料”即“谁料此生”。地, 与“身”的矛盾冲突中,他的心神驰于疆场,他的身却僵卧孤村,他的心灵高高扬起,飞到“天山”,他的身体却沉重地坠落在“沧洲”。“谁料”二字写出了往日的天真与今日的失望,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入。 陆游这首词,饱含着人生的秋意,但由于词人“身老沧洲”的感叹中包含了更多的历史内容,他的老泪中融汇了对祖国炽热的感情,所以,词的情调体现出幽咽而又不失开阔深沉的特色,比一般仅仅抒写个人苦闷的作品更有力量,更为动人。所以,情感真挚,语言通俗,悲壮处见沉郁,愤懑却不消沉,这些使陆游这首词感人至深,独具风格。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 1,“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情感? 2,概括词中描写的生活场景。

古诗词大赛练习题100

古诗词大赛题库100 1、汉乐府《江南》云:“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在此情景中参照物应选择 () A. 莲叶 B. 田野 C. 鱼 D. 池塘 2、写下千古名句“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的著名诗人邵康杰属于我国哪个朝代 % A. 北宋 B. 南宋 C. 元朝 D. 清朝 3、《长歌行》中表达时光如梭,光阴一去不复返的诗句是 A.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B.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 C.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D.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诗句“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讲述的是什么的力量 A. 太阳 B. 月亮 C. 风 D. 雪

— 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提及的玉门关在哪里 A. 漠北沙地 B. 新疆戈壁 C. 甘肃敦煌 D. 宁夏平原 6、李白在《夜宿山寺》中的诗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烘托山寺之高耸云霄的 & A. 对比 B. 拟人 C. 比喻 D. 夸张 7、对王之涣《凉州词》一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前两句描绘了塞外荒凉寒冷壮阔的景象。 B、第三句透露出征人久戍思家的哀怨。 — C、第四句一语双关,显得委婉含蓄深刻。 D、全诗描写了远征将士慷慨激昂的气概。 8、唐诗《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句中的“龙城飞将”指的是哪位英雄人物

A、“飞将军”李广 B、“飞大帅”李毅 C、大将军霍去病 D、大将军卫青 } 9、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反映的是 A、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前 B、作者对未来的忧虑之情 C、作者坚守高洁、清白的品格和志向 D、作者不忘师恩,负重前行 10、以下诗句中能体现“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寂静空旷之感的是 $ A、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B、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C、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D、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陆游《诉衷情》教学设计

陆游《诉衷情》教学设计 陆游《诉衷情》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陆游《诉衷情》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本课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的一首词,是南宋词人陆游的一首爱国词作。陆游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词人、诗人之一,他一生诗词创作的基调豪迈而悲壮深沉,他为祖国留下大量的作品,这首词正是作者诗词中反复抒写的爱国主题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整首词抒写回顾了作者当年慷慨从军征战沙场的英雄气概,表达“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悲愤之情。这首词非常鲜明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写出了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悲愤,壮志难酬与时光飞逝的无奈。 【学情分析】 这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怀的词作,也满含着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八年级学生正是处于情感迅速发展、思维活跃的时期,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但是这种分析和鉴赏能力需要不断地引导和提高。这首词感人至深,独具风格,深沉豪迈悲壮,抒写壮志与现实的冲突,这一点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鉴赏、感悟能力,有助于启发他们思考现实人生,思考如何面对、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冲突,有助于增强他们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2个生字,1个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体会词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壮志难酬的愤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播放影音文件、学生分组讨论等教学手段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学生能够理解词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态度体会陆游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对词中运用的典故和创作背景的了解,借助品读、联想、概括等方法,理解作者在词句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2、难点:通过讨论、感悟、联系历史背景等方法,让学生理解作者在悲愤之中透射出来的爱国情感。 设计意图:教学重点的设计为通过多种阅读的方式,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读词的方法,这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诗词品读能力之后的阅读思维能力的强化培养。教学难点的设计主要是根据这首词的主旨确立的,是针对学生在诗词的整体感知上比较薄弱这种现状而设定。 【教学准备】

古诗词鉴赏练习及答案

古诗词鉴赏(答案) 班级得分 (一) 田家獬(xiè) 田家汩汩流水浑①,一树高花明远村。云意不知残照②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注释】①浑:这里是满的意思。②残照:夕阳。 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流水汩汩、高花满树的景象,其中“明”字尽现田园清朗的意境。(1分) 2.云本无知,诗人却怨云“不知”这看似无理的抱怨,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在诗人的眼中,“云”被人格化了,表面上是对“云”的责怪、埋怨,实际上表达了诗人对夕阳下美景的喜爱眷恋之情。 (二) 蝶恋花①成大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画舫②夷犹③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 江国④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⑤才耕遍。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⑥尝面收新茧。 【注释】①此词是词人退居期间所作,写的是附近的田园风光。②画舫:彩船。③夷犹:犹豫迟疑,这里是指船行迟缓。④江国:水乡。⑤谷雨: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清明之后。⑥看看:转眼之间,即将。 1.词的上片与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上片侧重写乘船游湖所见的水涨草绿、鹅儿戏水、微风拂岸的江南自然春色;下片侧重写词人在船上所见的农事;表达了对乡村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淳朴、宁静的农家生活的向往之情(满足感、认同感)。 2.“春涨一篙添水面”一句写景可谓绝妙,请作简要赏析。(2分) 示例:这是对春天来了,冰雪消融后的河水的描写。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水涨起来之后湖面因涨水而加宽的景象 3.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2分) A.上片写春水上涨、芳草嫩绿、鹅儿嬉戏,透出了生命的温馨与活力。 B.“谷雨才耕遍”中的“才”字,流露了词人对农事迟晚的不满情绪。 C.全词散发着浓郁而恬美的农家生活气息,流露出词人对乡村景色的赞美之情。 D.本词写景细腻,绘形绘色,动静结合,刻画了清新、明净的田园风光,令人醉。 二、爱国忧民 (三) 金陵驿①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释】①本诗写于1279年诗人战败被俘,被押往大都,途经金陵之时。此时南宋已亡,金陵已被攻破四年。②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时临时居住的地方。金陵是宋朝的陪都,所以有离宫。 1.诗句“草合离宫转夕晖”描绘了国土沦陷后的凄凉悲惨的景象;面对残酷现实,身为囚徒的诗人已经无能为力,只能发出“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的感慨。(用原句填空) (3分) 2.请举出诗中运用的一个典故,并说明其表达作用。(3分) 示例一:“旧家燕子”运用“旧时王堂前燕”的典故,表达王朝衰落、人事变迁的历史沧桑感和百姓失去家国后流离失所的痛苦。示例二:“啼鹃带血”用神话中蜀王杜宇的典故,表现诗人心怀故国,至死不渝的英雄气概和坚定不移的民族气节。 (四)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上阕两句暗用班超投笔从戎“以取封侯”的典故,回顾了怎样的生活往事?(2分) 为建功立业,戍守边关驰骋疆场

陆游诉衷情学习教案.doc

《语文》教案 学科语文课题名称诉衷情课堂类型新知课课时数 1 课时( 45 分钟) 授课对象14W1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黑板 教材 学生为宜州职教中心微机专业一年级学生,对语文学习兴学情分析 趣不大,基础薄弱。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陆游其人及其文。 ?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 体会词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壮志难酬的愤慨。 【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播放影音文件、学生分组讨论等教学手段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学生能够理解词义,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陆游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重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对词中运用的典故和创作背景的了解,借助品读、联想、概括等方法,理解作者在词句中所蕴教学重难点涵的丰富情感。 ?? 难点:通过讨论、感悟、联系历史背景等方法,让学生理解作者在悲愤之中透射出来的爱国情感。 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与时间分配 导入新课(3 分钟)诵读法、联想想象法、情感熏陶法? 备注 教师活动 ( 教学内容) 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对姐 妹花,是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李白、杜甫的名字响 彻寰宇,那么,谁知道,我国古代众多的诗人中,现存诗 歌作品最多的一位诗人是谁呢(学生猜想,回答) 是陆游。陆游一生写了 9600 多首诗歌,现存诗歌最 多,被称为“多产作家”,他的诗词充满了爱国情怀,他是 南宋着名的爱国诗人、词人。今天,我们就走近陆游,走进 他的《诉衷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词是不是写爱国情 怀的呢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具有趣味性、思考性,容易引发 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诉衷情经典练习附答案

精品文档 诉衷情 、解释: 1、词中“关河”是指 ,“胡”是指______________ ,“天山”是指____________ 2、梦断: 3、鬓先秋:三、理解: 1、诗中“当年万里觅封侯”说明作者年青时候的愿望是() A. 为国家建功立业 B. 获得侯的爵位 C. 获取高官厚禄 2、从诗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几句可以看出这首词是陆游哪个时期的作品() A. 少年时期 B. 青年时期 C. 中年时期 D. 晚年时期 3、下列对这首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当年万里觅封侯”中的“觅”字很传神,写出了年轻时词人的自信和坚定执著。 B.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借班超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C. 这首词运用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精神世界。 D.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是内心独白,也是对南宋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4、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开头两句,起笔突兀,抒写了词人当年投笔从戎、英勇抗击的情景。 B. “梦断”一句,语势急转直下,转慷慨激昂为伤感悲凉。 C. “胡未灭”三句写尽了词人的悲愤与痛苦;“谁料”二字更包含了无限感慨。 D.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抗金杀敌的情景,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感慨。 5、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当年”两句,抒写词人昔日投笔从戎,英勇抗敌的情景。 B ?“尘暗” 一句用苏秦故事诉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C ?“胡未灭”三句寄托岁月不再,垂垂老矣,力不从心之感慨。 D. “此生”三句宽慰自己“天山”有将士守边,尽管安心养老。 6、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借用班超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报效祖国的壮志。 B .“梦断” 一句,语势急转而下,转慷慨激昂为伤感悲凉。 C ?词的上片主要描述了词人盛年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 D ?词下片中的“未”“先” “空”三字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沉痛悲愤和不甘。 7、下列对于《诉衷情》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精品文档

《诉衷情》巩固练习题.doc

中考复习之诗词鉴赏:《诉衷情》巩固练习 制卷时间:2018年6月一、文学、文化常识: 1.“诉衷情”为词牌。 2.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诗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二、重要注释及典故: 1.万里觅封侯:奔赴万里外的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出自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 2.梦断:梦醒。 3.关河:指山川险要处。 4.尘暗旧貂裘:借苏秦说秦王的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5.胡:此指金兵。 6.鬓先秋:鬓发早已发白,如秋霜。 7.天山:这里代指抗金前线。 8.沧洲:滨水之地,古时隐士所居之处。 三、重要语句理解及主旨: 1.“万里”“匹马”突出了词人当年奔赴抗金前线的英勇气概。“觅封侯”暗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借指立功报国,表达了他报国的雄心壮志。 2.“尘暗旧貂裘”借用苏秦说秦王的典故来表明自己未受重用,抱负不得施展的境况,“断”、“暗”、“旧”等字流露出词人报国之志随时光的流逝难以实现的沉痛之情。 3.“未”、“先”、“空”三个字说明敌寇依旧,而自己只能看年华老去却始终得不到报效祖国的机会,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深,悲愤之切。 4.这首词上阕写了当年从军抗战和如今被弃置的两个不同的生活场景,下篇转入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对于报效祖国、抗击金兵收复失地的强烈渴望,壮志难酬的悲愤,及对南宋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四、习题: 【第一组】 1.词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我们还背诵过他写的诗歌《____________》。(2分) 2.下列理解不恰当 ...的一项是()(2分) A.“当年”两句,怀着感慨的心情回忆早年的戎马生涯。 B.“关河”两句,述说理想破灭,只有在梦中才能重返前线。 C.“胡未灭”三句,写壮志未酬,梦醒后的悲凉心情。 D.“此生”三句,表明决意淡出政治,隐居终沧洲终老此生。 【第二组】 1.“关河”的意思是。(2分) 2.下列理解错误 ..的一项是()(2分) A.“当年”表明词的开头写的是作者的回忆。 B.“尘暗旧貂裘”借用了苏秦说秦王的典故。 C.“泪空流”是感慨自己年纪大,力不从心。 D.“心在天山”表明作者抗金的理想不曾改变。 【第三组】

陆游《诉衷情》教学设计两篇

陆游《诉衷情》教学设计两篇 《诉衷情》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理念】 语文课学习意在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诉衷情》一词的学习,重点在于感受陆游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壮志难酬的愤慨。本课教学设计重点是朗读,让学生通过读、研读等多种方法,结合对陆游及写作背景的简介,体会这首词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3个生字,会写一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体会词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壮志难酬的愤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示范朗读及播放影音文件的辅助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学生能够理解词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态度 体会陆游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 幻灯片出示,走近陆游。 猜猜他是谁?(陆游)谁来根据自己的了解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陆游是宋朝著名的爱国词人,曾写下了大量以爱国为主题的诗词,而且他的词多以豪迈悲壮的感情基调为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诉衷情》,让我们共同走进这位词人的内心世界,和他做一次心灵的对话。(出示这首词)谁想把这首词读给大家听?(师板书:诉衷情) 2.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结合课前预习扫除生字新词障碍。 3. 汇报:谁能当老师,教大家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认字、组词、解释、造句) 4. 学会了生字新词,谁能流利地为大家朗读这首词? 5. 生齐读课文。 二、整体读词,感悟情感。 通过刚才同学们对作者的介绍,我们知道陆游一直坚持抗金的主张,但屡次遭到当权派的打击,被迫晚年退居山阴。这首《诉衷情》就写于他隐居山阴时期。 1. 听老师朗读这首词,感受词人写这首词时的心情。(配乐)(生说:悲伤、郁闷、无奈等) 2. 这种浓郁的悲愤之情,又是怎样通过具体的词句表现出来的呢?(朗读、体会) 3. 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一边读课文一边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4. 师指出:觅:寻找戍:(军队)防守暗:光线不足,黑暗。 5 . 师生共同概括这首词的大意。 三、品读词句,入境悟情。 1.小组内边读课文边思考:文中哪几句是词人情感的集中体现? 2.生汇报: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师幻灯片出示) 3.表达的是什么情感?指导朗读这三个短句。读出词人的爱国情感和悲愤之情

009-《诉衷情》《破阵子》《丑奴儿》复习题及答案

《诉衷情》《破阵子》《丑奴儿》复习题及答案 一.默写 1.辛弃疾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所作题材广阔,气势纵横,词风以豪放为主,但亦不拘一格。 2.《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却道天凉好个秋句谈天气,表面形似轻脱,实则深沉含蓄,充分体现了词人胸中的忧愁。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描写雄壮的军容,表现将军及士兵们满怀高昂的战斗情绪,准备出征的句子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可怜白发生句,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 二.阅读练习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诗中“当年万里觅封侯”说明作者年青时候的愿望是( A ) A、为国家建功立业 B、获得侯的爵位 C、获取高官厚禄 2、诗中表明了作者即使在梦里也不忘记国事的诗句是: 关河梦断何处?尘间旧貂裘。 3、从诗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几句可以看出这首词是陆游哪个时期的作品(D ) A少年时期 B、青年时期 C、中年时期 D、晚年时期 4、这首词的题目是《诉衷情》,你认为作者所要诉的“衷情”是什么? 这首词是作者陆游晚年时期的作品。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化,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不思恢复中原、收复失地。陆游的作品代表了当时广大人民要求恢复中原的愿望,他的作品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本词充分表现了陆游要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满腔热忱。 5 6、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这四句词,两句写过去,两句写现在,大开大合,感慨无限。 7、“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这几句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部编四下三月桃花水优秀教学设计

4 三月桃花水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课文是一篇描写江南春水的优美散文。课文通过诗化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赞美了三月桃花水美得让人沉醉。这篇散文由7个或长或短的段落错落成章,却又“形散而神不散”。开篇由两个比喻精巧的疑问句引领全文,接下来,用“是春天的竖琴”“是春天的明镜”充分展现三月桃花水的美丽,它的美,美在“有声”又“有色”,也就不露痕迹地回应了开篇的问题。结尾是作者由衷的赞美,直抒胸臆,这三月桃花水,已经流进了爱它的人们的心中,已经为它深深着迷、沉醉。课文结构清晰,线索明朗,文字优美,韵味无穷。三月桃花水的美是与淳朴、恬静的乡村生活紧紧相连的。全篇皆是清新淡雅的词句,并巧妙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再糅合了作者浓郁的喜悦、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真挚情怀。 【作者介绍】 刘湛秋,男,1935年出生,安徽芜湖人,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诗刊》前副主编,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其作品清新空灵,富有现代意识,手法新颖洒脱,立足表现感觉与情绪,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早在八十年代中期,他就被一代大学生誉为“抒情诗之王”。他结集出版有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小说等三十余种,其诗集《无题抒情

诗》获过中国新诗奖。他译的《普希金抒情诗选》《叶赛宁抒情诗选》为广大读者喜爱,并一度成为畅销书。 刘湛秋的散文有一种田园美,被海内外文坛誉为现代山林文学的代表。本集中选的80篇散文,可谓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超时空的田园心态,篇中无论写情感、人生,还是写都市、文化、旅行、经济,都用他特有的唯美风格,用纯情的语言、轻松的方式,在和读者谈心,流露出由衷的快乐和淡淡的忧伤。他的文字自然、亲切、优美,一事一物、一草一木、一色一声,他都能轻松道来,吸引着你,并跟着他的行文一走到底。集中不少散文已广为流传,为多家报刊选裁,为电台广播。《雨的四季》《随便为自己找个座位》等数篇散文已进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及课外读物。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雨的四季 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 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摇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灰色和神态是难以想象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而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天上聚集几朵乌云,有时连一点雷的预告也没有,当你还来不及思索,豆粒般的雨点就打来了。可这时也并不可怕,因为你浑身的毛孔都热得张开了嘴,巴望着那清凉的甘露。打伞,戴斗笠,固然能保持住身上的干净,可当头浇,洗个雨澡却更有滋味,只是淋湿的头发、额头、睫毛滴着水,挡着眼睛的视线,耳朵也有些痒嗦嗦的。这时,你会更喜欢一切。如果说,春雨给大地披上美丽的衣裳,而经过几场夏天的透雨的浇灌,大地就以自己的丰满而展示它全部的诱惑了。一切都毫不掩饰地敞开了。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而荷叶铺满了河面,迫不及待地等待着雨点,和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了夏天的雨的交响曲。 当田野上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档的响声,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庄而又沉思了。这时候,雨不大出门。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也许,人们都忘记了雨。成熟的庄稼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晒甜。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顿时,你会产生

《诉衷情》教学设计

《诉衷情》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 教学目标: 1、理解词句含义,品味词的意境。 2、学习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3、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诉衷情》,词牌名。后人更名为《桃花水》《步花间》《偶相逢》《试周郎》等。单调,33字,5仄韵,6平韵。双调正体44字,上片5句3平韵,下片6句3平韵。 二、整体感知: 1、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陆游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一生作品丰富,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著作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一卷,《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存词130余首。 2、选自《陆游集》,这首词为作者宋淳熙十六年(1189)罢官家居所作。 作这首词时,词人已年近七十,身处故地,未忘国忧,烈士暮年,雄心不已,这种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忧民精神形成了词作风骨凛然的崇高美。但壮志不得实现,雄心无人理解,虽然“男儿到死心如铁”,无奈“报国欲死无战场”,这种深沉的压抑感有形成了词作中百折千回的悲剧情调。 3、学习生字: 戍.(shù)鬓.先秋(bìn) 4、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三、细读品味: 1、“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这两句回忆再现了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战场的勃勃英姿。“觅封侯”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的典故,写出自己报效朝廷,收复失地的壮志。一个“觅”字显出了作者当年的自许、自负、自信的雄心和坚定执着的追求精神。 2、“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这是作者眼前生活的真实写照:睡梦中仍然出现旧日战斗生活的情景,说明作者雄心未已;睁眼看眼前,“关河”已无影无踪,当年的战袍早被尘土所封,满眼是凄凉惨淡的景象。 上片,回忆早年对敌战斗的情景,并和眼前的现实生活作比较,形成一个强烈的情感落差,由慷慨化为悲凉。 3、“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胡未灭”说明敌寇依然嚣张;“鬓先秋”慨叹自己已经无力报国;“泪空流”包含作者的满腔悲愤,也暗含着对被迫退隐的痛心。 4、“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悲凉,寓意深刻。“谁料”二字感叹自己的被迫退隐,流露出对统治集团的不满情绪。“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是作者血与泪的凝聚,是作者昂扬的爱国热情。 下片,紧承上片,继续抒发自己念念不忘的国事,却又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郁闷心情。 四、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三句? 明确:这三句步步紧逼,声调短促,说尽平生不得志。放眼西北,神州陆沉,残虏未扫;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苍;沉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未”“先”“空”三字在承接比照中,流露出沉痛的感情,越来越深:人生自古谁不老?但逆胡尚未灭,功业尚未成,岁月已无多,这才迫切感到人“先”老之酸楚。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词回顾词人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企图为恢复中原而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壮志未酬,却已年迈体衰,反映了词人晚年悲愤不已,念念不忘世事的愁苦心情。

《十五从军征》《诉衷情》《南乡子》阅读练习题

《十五从军征》《诉衷情》《南乡子》阅读 《十五从军征》阅读题: 版本一: 1.解释加点的字 ①八十始得归: ②采葵持作羹: ③兔从狗窦入: ④不知贻阿谁: 2.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①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②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3.诗中主人公离家归家的年龄分别是多大? 4.用诗中的句子回答:主人公的家现在怎样? 5.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版本二 1.“十五”“八十”是____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主人公归家后,看到家中凄凉破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 3.此诗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通过哪句诗体现出来的? 《诉衷情》练习 第一部分阅读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诗中“当年万里觅封侯”说明作者年青时候的愿望是() A、为国家建功立业 B、获得侯的爵位 C、获取高官厚禄 2、诗中表明了作者即使在梦里也不忘记国事的诗句是: 3、从诗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几句可以看出这首词是陆游哪个时期的作品()A少年时期B、青年时期C、中年时期D、晚年时期 4这首词的题目是《诉衷情》,你认为作者所要诉的“衷情”是什么? 第二部分 1.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朝代)的________(人名)字________号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四句词,两句写过去,两句写现在,大开大合,感慨无限。 3“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这几句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诉衷情》练习集锦

诉衷情 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字词梳理】 1.“万里觅封侯”一句用了__________的典故。 2.关河:____________________,词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 3.梦断:__________ 4.“尘暗旧貂裘”借用了__________的典故,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胡未灭”中的“胡”在词中指__________。 6.鬓先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天山”在词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 检测一 1.本篇是南宋(人名)爱国词作的名篇之一。 2.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是回顾自己早年的生活。 B、“尘暗旧貂裘”暗示自己收复失地的壮志未酬的内心苦闷。 C、“胡未灭”中的“胡”原意是指北方少数民族,在词中指的是金。 D、“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指的是自己在沧州隐居,慢慢老去。 检测二 1.这首词语言明白晓畅,用典自然,如“觅封侯”,暗用的典故。2.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再现了作者当年从军抗敌的情景。 B、“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表明作者雄心不已,依然在前线战斗。 C、“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表现作者不能报国杀敌的悲愤情感。 D、“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既是作者内心矛盾的自白,也表现出南宋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检测三 1.“尘暗旧貂裘”一句借用的典故,表现了作者。 2.对词句“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放眼西北,神州沉陆,妖氛未扫。 B、作者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苍。 C、作者沉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 D、作者自许自信,慷慨激昂,豪雄飞纵。

《诉衷情》巩固练习题 - 答案

中考复习之诗词鉴赏:《诉衷情》巩固练习 四、习题: 【第一组】 (答案:1.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D 分析:这三句表达的是爱国的激情与壮志难伸的悲愤以及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 【第二组】 (答案:1.山川险要处 2.C 分析:是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沉痛) 【第三组】 (答案:1.金兵 2.B 分析:错在“依然在前线战斗”) 五、考题链接: 2011届卢湾一模卷 (答案:1.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2.C 分析:“心在天山”与开头的“当年万里觅封侯”呼应,表明报国之心始终不渝。“身老沧洲”并非意在叹老,而是对自己白首无成的悲愤,对南宋统治者的强烈不满。所以“不再有一心报国的志向”是错误的) 2011届金山一模卷 (答案:1.山川险要处 2.C 分析:错在“上片主要描述了”,应改作“首句主要描述了”) 2011届黄浦一模卷 (答案:1. 山川险要处 2.D 分析:“此生”三句解释了词人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以及由此产生的悲愤痛苦,而不是“宽慰”、“安心”) 2011届徐汇一模卷 (答案:1.鬓发变白 2.D 分析:词人表达的是对于报效祖国、抗击金兵收复失地的强烈渴望,壮志难酬的悲愤,及对南宋统治者的强烈不满,而不是无奈于终将老去) 2012届一模卷C卷 (答案:1.抗金前线 2.D 分析:错在“转为豁达”,这句中的情感基调仍是忧愤的) 2012届嘉定一模卷 (答案:1.金兵 2.C 分析:应该是由开篇的激昂转为悲凉) 2012届杨浦一模卷 (答案:1.抗金前线 2.C 分析:错在“因年老”,作者的悲愤沉痛来自于朝廷的弃用使他空有一腔抱负却无法施展) 2012届崇明一模卷 (答案:1.梦醒 2.B 分析:应是“诉说自己不受重用,抱负无法施展的境况”) 2012届静安一模卷 (答案:1.苏秦 2.C 分析:错在“只因年事已高不得不放弃”,首先词人始终未放弃抗金梦想,其次阻碍其实现梦想的主要原因是南宋朝廷的昏庸无为) 2013届普陀一模卷 (答案:1.鬓发早已斑白,如秋霜 2.B 分析:错在“勇赴国难的决心”,应是“表达自己不受重用,不能施展抱负的失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