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知识重点

知识重点

知识重点
知识重点

第六节青年期的心理发展(17、18-35岁)

青年期思维的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帕瑞认为,青年期,个体思维纯逻辑成分减少,办证成分增多原因:个体意识到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观点和多种解决方法。

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二元论阶段。对问题持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看法,对知识和真理缺乏相对性观点

第二阶段:相对性阶段。通过认知、通过比较来审视不同的观点,找出解释现实问题的有效理论

第三阶段:约定性阶段。个体在分析问题时已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既坚持用约定俗成的立场和观点认识问题,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把握本质和规律性,认识到多种规定性的综合和多样性的统一,进入辩证逻辑思维阶段

自我概念定义:个体对自我形象的认知,是一个人对自身的连续性和同一性的认知。

自我概念认识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径

1、自我探索是自我认识发展的内动力

2、透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

3、通过对同龄人的认同感来认识自己

确认自我认同感是青年期的重要发展任务

艾里克森提出,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和防止社会角色的混乱是青年期的发展任务。

自我同一性: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个体的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一)艾里克森认为青年期自我同一感的确立是自我分化和整合统一的过程

1、自我分化是把整体的我分化为“主体我”与“客体我”。

2、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达到自我认识的整合统一

自我接纳是自我积极肯定的心理倾向。

自我排斥是对自我消极否定的心理倾向,即否定自己,拒绝接纳自己的心理倾向。

3、不能确立自我同一感

4、解决自我同一感危机的方式

马西亚归纳出解决青年同一感危机的四种方式

同一性确立\同一性延续\同一性封闭\同一性混乱(扩散)

学者小此木启吾归纳同一性征侯群的特点(六点)

1同一性意识过剩2选择的回避和麻痹状态3与他人距离失调

4时间前景的扩散5勤奋感的扩散6否定的同一性选择

延缓偿付期:有一种避免同一性过程提前完结的内在需要,而社会也给予青年暂缓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的机会,这个时期称为青年对社会的“延缓偿付期”。

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的因素

1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受个体成熟因素的制约2受社会背景和文化条件的制约

3受家庭教育环境的制约4个体的自我调节因素5社会历史事件和个人遭遇的非规范事件的影响

四、道德认知———道德推理的发展(重点)

柯尔伯格继皮亚杰儿童道德批判发展研究之后,提出道德推理发展的系统理论,它采用开放式的两难故事进行研究。著名的两难故事是“海因兹偷药”柯尔伯格根据被试者提供的判断理由,分析其中所隐含的认知结构特点,划分出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

阶段1: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2:功利取向

水平二:习俗水平阶段3:“好孩子”取向阶段4:“好公民”取向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

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6:普遍道德原则取向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归纳三个要点

1、道德发展具有固定不变的顺序。

2、达到后习俗水平的个体并不多,而第6阶段的道德准则是抽象的,适于全人类,但却是难以实现的。

3、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只能决定道德发展的内容和速度,不能影响道德发展顺序

第六节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一.心理健康咨询对象分类可靠性的检验标准是"用途"和"效度".

(一)用途

1.使咨询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相区分

2.进行合理的临床诊断

3.限定心理健康咨询范围

4.咨询方案的制定

5.疗效评估

6.心理健康问题的深入研究

7.职业培训

8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9.自我心理保健需要

(二)效度

1.症状学效度

指心理不健康状态的某一类别,是否有独立的.稳定的"心理不健康特征"和"心理不健康特征组合".

(1)临床经验证实"心理不健康特征"的真实性

(2)情绪心理学说明"心理不健康特征组合"的真实性

2.预测效度

(1)对自然发展的预测:三个月内可自行缓解.泛化到其他类似对象.已经成为神经衰弱或神经症的易感者。

(2)外界干预下的预测:非专业的社会支持(亲朋好友)、专业的心理咨询。

(3)结构效度:人口学效度个性心理特征身体健康水平社会变迁

二、心理不健康的分类

(一)一般心理问题

1、刺激的性质:现实因素

2、反应的持续时间: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一个月,或间断的持续两个月。

3反应的强度:不良情绪反应在可控的范围之内,不严重损坏社会功能。

4、反应是否泛化: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

(二)严重心理问题

1、刺激的性质:较为强烈的现实刺激

2、反应的持续时间: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或间断的持续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3反应的强度:遭受的刺激强度越大,反应越强烈。

4、反应是否泛化:反应对象被泛化。

(三)可疑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

内心冲突是变形的。

第六章咨询心理学知识(要点)

——第二节历史上的几种理论观点

第一单元精神分析论观点

著名精神分析专家阿帕波特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总结为五个观点——分区、结构、动力、发展、适应。

四、发展观点(是动力观点的延伸)

五个阶段:口欲期、肛欲期、生殖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五、适应观点(两种方式)

1、性本能应对方式—变相宣泄

2、安全的自我保护本能

几个考点:

1、焦虑是弗洛伊德适应观点的重要概念。根据产生的根源可以

2、将焦虑分为三类:现实性、神经症性、道德性

3、自我防御机制包括7种:压抑、投射、置换、反向、合理化、转移。

4、钟友彬提出“中国的精神分析”和“认识—领悟疗法”。

第二单元行为主义理论观点

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

巴甫洛夫和桑代克—行为心理学先驱;桑代克提出著名的“尝试—错误”定律

华生—“刺激—反应模式”即R=f(S)模式(行为极端)

托尔曼—B=f(S、P、H、T、A)

斯金纳—R= f(S、A)操作性条件反射(别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班都拉—模仿学习理论

沃尔普—行为治疗理论即“内隐”“外显”活动相一致

行为治疗的8种方法:系统脱敏法、模仿学习、自我管理技术、角色扮演、自信心训练、厌恶疗法、强化法、认知-行为疗法。

第三单元认知心理学观点

核心观点:如果改善认知因素的结构、调整认知的逻辑、理顺认知阶段的联系,就有可能矫正心理问题,达到心理咨询和矫治的目的。

第四单元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咨询心理学中的理论观点

代表人物:罗杰斯

重要理论:“自我及自我概念”强调认得利益、价值和个人的尊严与自由

第五单元人性心理学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的理论观点

代表人物:郭念峰

重要概念一:人的三种属性(生物、精神、社会)

重要概念二:人性心理学

重要概念二:心理动力(心理变化动力源于三种本能即三种属性)

第七章咨询心理学知识(要点)

——第二节历史上的几种理论观点

第一单元精神分析论观点

著名精神分析专家阿帕波特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总结为五个观点——分区、结构、动力、发展、适应。

四、发展观点(是动力观点的延伸)

五个阶段:口欲期、肛欲期、生殖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五、适应观点(两种方式)

1、性本能应对方式—变相宣泄

2、安全的自我保护本能

几个考点:

1、焦虑是弗洛伊德适应观点的重要概念。根据产生的根源可以

2、将焦虑分为三类:现实性、神经症性、道德性

3、自我防御机制包括7种:压抑、投射、置换、反向、合理化、转移。

4、钟友彬提出“中国的精神分析”和“认识—领悟疗法”。

第二单元行为主义理论观点

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

巴甫洛夫和桑代克—行为心理学先驱;桑代克提出著名的“尝试—错误”定律

华生—“刺激—反应模式”即R=f(S)模式(行为极端)

托尔曼—B=f(S、P、H、T、A)

斯金纳—R= f(S、A)操作性条件反射(别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班都拉—模仿学习理论

沃尔普—行为治疗理论即“内隐”“外显”活动相一致

行为治疗的8种方法:系统脱敏法、模仿学习、自我管理技术、角色扮演、自信心训练、厌恶疗法、强化法、认知-行为疗法。

第三单元认知心理学观点

核心观点:如果改善认知因素的结构、调整认知的逻辑、理顺认知阶段的联系,就有可能矫正心理问题,达到心理咨询和矫治的目的。

第四单元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咨询心理学中的理论观点

代表人物:罗杰斯

重要理论:“自我及自我概念”强调认得利益、价值和个人的尊严与自由

第五单元人性心理学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的理论观点

代表人物:郭念峰

重要概念一:人的三种属性(生物、精神、社会)

重要概念二:人性心理学

重要概念二:心理动力(心理变化动力源于三种本能即三种属性)

第六章第一节

第一单元

心理咨询产生的学术背景:

高尔顿对心理活动的个别差异的研究和“自由联想”的建立

卡特尔“心理测验与测量”

韦特默宾夕法尼亚儿童行为纠正诊所

比内西蒙为弱智儿童编制智力测量

大为针对学生进行行为指导

帕森斯职业指导运动

(一)心理咨询专业的诞生 1896年韦特默《临床心理学》

(二)心理咨询专业的发展 20世纪三十年代威尔森心理测验和个体差异的研究;1953美国心理学会规定正式咨询师的标准;1954年创办《咨询心理学杂志》;1955年

颁发咨询师执照;1956年发表报告《作为一个专业分支的咨询心理学》

基本概念:

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

心理咨询师的基本条件:

(一)品格核心是价值观系统

(二)自我修复和觉察能力

(三)善于容纳他人

(四)有强烈的责任心(转诊)

(五)有自知之明

应有的思维方式和态度:

(一)唯物主义观点

(二)普遍联系的观点

(三)限制性观点(职责时间感情咨询目标)

(四)历史-逻辑-现实相统一的发展观

(五)中立性态度

丁瓒是中国第一位临床心理学家,1937年与丁祖荫一起翻译出版《青年心理学》。1986年北京市朝阳医院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心理咨询科室。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的种系发展指动物种系演进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2、比较心理学即动物心理学

3、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婴幼儿期属第一发展加速期

童年期缓慢发展期

少年期第二个加速发展期

中年期平稳发展变化阶段

老年期心理变化走下降趋势

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发展性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核心特点

2、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

(一)横向研究设计

优点:(1)适用性

(2)时效性

缺点:(1)人为的连接性

(2)组群效应

(二)纵向研究设计

优点:(1)能够系统的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

(2)能够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缺点:(1)时效性较差(2)被试容易流失

(3)可能出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因多次重复测试)

第三单元心理发展的动因

1、遗传决定论创始人高尔顿

2、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

3、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都拉强调主要方式是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

4、维果茨基认为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5、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

同化使图式得到量的变化顺应使图式得到质的变化

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1.成熟

2.经验

3.社会环境

4.平衡化

第四单元心理发展过程

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2、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一)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

皮亚杰把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6、7岁)

(3)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及以后)

(二)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划分

1.婴儿前期

2.婴儿后期

3.幼儿期

4.童年期

5.青少年期

6.成年早期

7.成年中期

8.成年晚期

第六单元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1、关键期劳伦兹“印刻现象”

第七单元发展心理学简史

1、达尔文《一个婴儿的传略》

2、普莱尔1882 《儿童心理》被公认为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3、20世纪后半期,使儿童心理学成为发展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

第三节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

1、认知障碍包括(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与智能障碍)、(自知力

障碍)。

2、感知障碍包括(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感知综合障碍)。

3、感觉障碍包括: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内感性不适。

4、知觉障碍包括:(错觉)和(幻觉)。幻觉是无对象性的知觉。

(1)根据感觉器官的不同,幻觉可分为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和内脏性幻觉。

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是幻听,幻视次之,其他种类的幻觉较少出现。

(2)按体验的来源,幻觉有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两种。

(3)按产生的特殊条件,幻觉又有功能性幻觉、思维鸣响、心因性幻觉等。

5、思维障碍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人们大体上将其分为(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

碍)两部分。

6、思维形式障碍包括联想障碍和思维逻辑障碍。常见的症状如下:思维奔逸、思维迟缓、

思维贫乏、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患者给人感觉是“答非所问”)、破裂性思维(患者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思维联想过程破裂,谈话内容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性和应有的逻辑性。严重的破裂性思维,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不但主题之间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性和应有的逻辑性,而且在个别词句之间也缺乏应有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言语更加支离破碎,语句片断,毫无主题可言,称为语词杂拌。)、思维不连贯(如果语词杂拌不是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出现的,而是在意识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则这时候的精神症状就不能称为破裂性思维,而应该称之为思维不连贯。)、思维中断、思维插入、思维云集、病理性赘述、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

7、思维内容障碍包括:妄想、强迫观念、超价观念。

8、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按妄想的主要内容,常见的种类如下:关系妄想、

被害妄想、特殊意义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内心被揭露感。

9、关系妄想的患者把现实中与他无关的事情认为与他本人有关系。关系妄想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10、内心被揭露感又称被洞悉感,其患者认为其内心的想法或者患者本人及其与家人之间的隐私,未经患者语言文字的表达,别人就知道了。

11、根据妄想内容的不同,还可以分出很多其他种类的妄想,如:被窃妄想、变兽妄想、

非血统妄想。

12、按照妄想的起源以及妄想与其他精神症状的关系,可以将妄想分为原发性妄想和继发性妄想。

13、临床上常见的注意障碍有(注意减弱)和(注意狭窄)。

注意减弱指患者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的兴奋性减弱,以至注意容易疲劳,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从而记忆力也受到不好的影响,多见于神经衰弱症状群、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意识障碍时。注意狭窄指患者的注意范围显著缩小,主动注意减弱。

14、记忆障碍包括:记忆增强、记忆减退、遗忘、错构。

15、智能障碍包括精神发育迟滞、痴呆。

16、自知力是精神科用来判断患者是否有精神障碍、精神障碍的严重程度以及疗效的重要指征之一。

17、情绪障碍包括(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绪障碍)、(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绪障碍)、(脑

器质性损害的情绪障碍)。

18、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绪障碍包括:情绪高涨(如果思维奔逸,情绪高涨,动作增多

同时存在,则构成躁狂状态,多见于心境障碍躁狂发作。)、情绪低落、焦虑、恐怖。

19、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绪障碍包括:情绪迟钝、情绪淡漠、情绪倒错。

20、脑器质性损害的情绪障碍包括:情绪脆弱、易激惹、强制性哭笑、欣快。

21、意志行为障碍包括:意志增强、意志缺乏、意志减退、精神运动行兴奋、精神运动性抑制。

22、精神运动性抑制主要表现如下十个方面:木僵、违拗、蜡样屈曲、缄默、被动性服从、刻板动作、模仿动作、意向倒错、作态、强迫动作。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

第四节常见精神障碍

第一单元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

1、精神分裂症:一种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障碍,具有感知、思维、情绪、意志和行为等多

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和脱离显示为特征。发作期自知力基本丧失。

2、妄想性障碍:又称偏执性精神障碍,是出现单一的或一整套相关的妄想,并且这种妄想

通常是持久的,基本终身存在。

3、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特点:两周内急性起病,以精神病性症状为主,起病前有相应的

心因,2-3个月内可完全恢复。

第二单元心境障碍

1、躁狂发作:发作的特点是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型兴奋。

2、抑郁发作的特点: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言语动作减少和迟缓。

3、双相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高涨与情绪低落交错发作,

4、持续性心境障碍的特点:持续性并常有起伏的心境障碍,每次发作极少严重到足以描述

成轻躁狂,甚至不足以达到轻度抑郁。

第三单元神经症

1、神经症具有五个特点:1、意识的心理冲突。

2、精神痛苦。

3、持久性。

4、神经症妨碍着病人的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5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

2、许又新教授在《神经症》一书中,提出了神经症临床评定方法,该方法简洁、明快、实用。

第四单元应激相关障碍

1、急性应激障碍

2、创伤后应激障碍

3、适应障碍:通常在遭遇生活事件后个月内起病,病程一般不超过个月。

第五单元人格障碍

偏执性人格障碍:以猜疑和固执己见为特点。

分裂样人格障碍:以观念、行为、外貌装饰奇特,情绪冷漠、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具有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冲动性人格障碍:以阵发性情绪爆发,伴明显冲动性行为为特征,又称攻击性人格障碍。表演性人格障碍:又称癔症性人格障碍,以过分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以吸引他人注意为特点。强迫性人格障碍:以过分要求严格与完美无缺为特点。

焦虑性人格障碍:是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和自卑,总是需要被人喜欢和接纳,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因习惯性地夸大日常处境中的潜在危险,所以有回避某些活动的倾向。

依赖性人格障碍:依赖、不能独立解决问题,怕被人遗忘,常常感到自己无助、无能和缺乏能力。

第六单元心理生理障碍

第一,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及神经性呕吐)

第二,睡眠障碍。(失眠症、嗜睡症和某些发作性睡眠异常情况(如睡行症、夜惊、梦魇))第七单元癔症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一种没有器质性病变,以人格倾向为基础,在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产生的精神障碍。

分为以下三类:

分离性障碍、转换型障碍、癔症的特殊表现形式(流行性癔症或称癔症的集体发作)

第五章第二节测验的常模

第一单元常模团体

1、常模团体是由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个群体,或者是该群体的一个样本。

2、确定常模团体包括确实一般总体、确实目标总体、确定样本。

3、常模团体的条件:

①群体的构成必须明确界定。

②常模团体必须是所测群体的代表性样本。

③样本大小要适当。总体数目小,只有几十个人,则需要100%的样本。如果总体数目大,相应的样本也大,一般最低不小于30或100个。全国性常模,一般应有2000-3000人为宜。

④标准化样组是一定时空的产物。在选择合适的常模时,要注意选择较为新近的常模。

4、取样的方法:

①简单随机抽样:每个人或抽样单位都有相同的机会作为常模中的一部分。

②系统抽样:分组的人数相等,要计算组距。

③分组抽样;分组人数不一定相等,先将群体进行分组,再在组内进行随机取样。

④分层抽样;在确定常模时,最常用的是分层抽样方法,它是先将目标总体按某种变量(如年龄、文化程度)分成若干层次,再从各层次中随机抽取若干被试,最后把各层被试组合成

常模样本。分为分层比例抽样和分层非比例抽样。

5、常模和常模分数

(1)常模分为一般常模和特殊常模。

(2)常模分数就是施测常模样本行后,将受测者的原始分数按一定规则转换出来的导出分数。

第二单元常模的类型

常模类型再分类

一、发展常模(年龄量表)

1、发展顺序量表

①最早的一个范例是葛塞尔发展程序表,4周:能控制眼睛运动,去追随一个对象看;16周,能使头保持平衡;28周,能用手抓握东西;40周,能控制躯干,坐立或爬行;52周,能控制腿脚运动、站立和行走。

②皮亚杰的研究着重于从婴儿到十多岁儿童认识过程的发展,尤其注重某些特殊概念的形成,其中最著名的工作就是对守恒概念的研究。通常儿童5岁才会理解质量守恒;6岁才会掌握重量守恒;7岁才会掌握容量守恒。

2、智力年龄:先计算基础年龄,即全部题目都通过的那组题目所代表的年龄,再加上更高年龄水平上通过的题目,用月份计算,每个年龄都有6年测题,答对每题则得智龄2个月。

3、年级当量;实际上就是年级量表,测验结果说明属哪一年级的水平,在教育成就测验中最常用。

二、百分位常模

1、百分等级:是指常模样本中低于这个分数的人数百分比。百分等级越低,个体所处的位置就越低。

2、百分点:也称百分位数。计算处于某一百分比例的人对应的测验分数是多少。

3、四分位数和十分位数。也是百分位常模。

三、标准分常模

1、线性转换标准分数:原始数据是常态分布。Z分数为最为典型的线性转换的标准分数。

2、非线性转换标准分数;原始据是非常态分布

1、标准分数常模:是将原始分数与平均数的距离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出来的量表。标准差表示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大小

2、标准分常模中,常见的标准分数有z分数,Z分数,T分数,标准九分数和离差智商(IQ)等。

a) 离差智商;100为平均数,15为标准差

b) T分数:50为平均数,10为标准差

c) 标准九分:5为平均数,2为标准差

d) 标准10分:5.5为平均数,1.5为标准差

e) 标准20分:10为平均数,3为标准差

3、比平均数高两个标准差,百分等级为98

比平均数高一个标准差,百分等级为84

处于平均数水平,百分等级为50

比平均数低一个标准差,百分等级为16

比平均数低两个标准差,百分等级为2

4、比内—西蒙只用“心理年龄”来表示被试智力的高低。

5、比率智商(IQ)被定义为心理年龄(MA)与实足年龄(CA)之比。为避免小数将商数

乘以100。比率智商不适合用于年龄较大的被试,因为年龄大的实足年龄在增长而心理年龄却不一定在增长。

公式:I Q=MA/CA×100

6、韦克斯勒提出了离差智商的概念,离差智商它表示的是个体智力在年龄组中所处的位置,因而是表示智力高低的一种理想指标。

●公式: I Q=100+15z’=100+15(X-X’)/SD

第三单元常模分数的表示方法

1、常模分数的表示方法有转换表(也叫常模表)和剖面图法。

《基础知识》第五章《心理测量学知识》

第七节《心理测验的使用》

1、主测者的资格包含技术(知识结构、心理测验专业理论知识、相应的专业技能)和道德(恪守测验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两方面要求。

2、掌握心理测验专业理论知识,是主测者择个考察的最基本条件,包括:①认识心理测验的特点和性质、作用和局限性。②了解测验的基本特征如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③熟悉心理测验标准化的必要性。

3、主测者的专业技能包括:测验的内容、适用范围、测验程序、记分方法等。

4、主测者的职业道德包括:①测验的保密和控制适用②测验中个人隐私的保护。

5、选择测验必须注意①适合测量的目的②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6、测验前的准备工作包括:①预告测验②准备测验材料③熟悉测验指导语(包括对受测者的指导语和对主测者的指导语)④熟悉测验的具体程序。

7、主测者的职责:①应按照指导语的要求实施测验,不带任何暗示②测验前不讲太多的话

③对受测者的反应,不作任何暗示性动作(因为一是避免受测者的情绪,二是避免分散受测者的注意力)④对特殊问题要有心理准备。

8、影响受测者测试分数产生误差的因素:(1)应试技巧与练习效应(2)动机与焦虑因素(3)反应定势:①求“快”与求“精确”②喜好正面叙述③喜好特殊位置④喜欢较长选项⑤猜测。

9、为使测验评分客观的三点要求:①及时而清楚地记录反映情况②要有记分键③将受测者的反应和记分键比较。

10、测验分数的综合评析:①应根据心理测验的特点进行分析②不能把分数绝对化,更不能根据一次测验的结果轻易下结论(必须将个人在测验前的经历考虑在内、测验情景也需要考虑)③只有常模资料不够还必须有测验的信度和效度资料④来自不同测验的分数不能直接加以比较。

11、报告分数时要注意的七个问题:①应告知对于测验分数的解释,并非仅仅报告测验分数

②要避免使用专业术语③要保证当事人知道这个测验测量或预测什么④要使当事人知道他是和什么团体在进行比较⑤要使当事人知道如何运用他的分数⑥要考虑测验分数将给当事人带来的心理影响⑦要让当事人积极参与测验分数的解释。

第五章第三节测验的信度

第一单元信度的概念

1、信度是指同一被试者在不同时间内用同一测验(或用另一套相等的测验)重复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是指可靠性。

2、信度只受随机误差影响。系统误差产生恒定效应,不影响信度。

第二单元信度的评估方法

1、信度评估的方法:

①重测信度:又称稳定性系数。它的计算方法是采用重测法,即使用同一测验,在同样条件下对同一组被试者前后施测两次测验,求两次得分间的相关系数。重测时间一般是两周到四

周较宜,间隔时间最好不超过六个月。

②复本信度:反映的是测验在内容上等值性,因此又称等值性系数。它是以两个等值但题目不同的测验(复本)来测量同一群体,然后求得被试者在两个测验上得分的相关系数,这个相关系数就代表了复本信度的高低。如果两个复本的施测相隔一段时间,则称重测复本信度或稳定与等值系数。

③内部一致性信度:主要反映的是题目之间的关系,表示测验能够测量相同内容或特质的程度。分为两种,一是分半信度,二是同质性信度。在分半信度中,常用于修正信度的公试是斯皮尔曼—布朗公式。

④评分者信度:

第三单元信度(rxx)与测验分数的解释

1、解释真实分数与实得分数的相关;信度系数的分布是从0.00—1.00的正数范围,代表了从缺乏信度到完全信度的所有状况。

2、确定信度可以接受的水平:

小于0.7时测验不能用于对个人作出评价或预测。

在0.7与0.85之间,可用于团体比较。

大于0.85时才能用来鉴别或预测个人成绩或作为。

3、解释个人分数的意义:从信度可以解释个人分数的意义,这就是测量标准误的应用。它有两个作用,其一是估计真实分数的范围;其二是了解实得分数再测时可能的变化情形。

第四单元影响信度的因素

1、影响信度的因素有样本特征、测验长度、测验难度和时间间隔。

①样本特征:受样本团体异质性和平均能力水平的影响。若获得信度的取样团本较为异质的话,往往会高估测验的信度,相反则会低估测验的信度。

②测验长度:在其他条件均等的情况下,测验越长,信度越高。原因在于:

(1)测验越长,即题目越多,测验的内容取样就越有可能有代表性。

(2)测验越长,被试的猜测因素影响就越小

③测验难度:从理论上说,只有平均难度水平为50%时,才能使测验分数分布范围最大,求得的信度也最高。洛德提出各类选择题的理想平均难度为:五择一测题,0.70;四择一测题,0.74;三择一测题,0.77;是非题,0.85。要与P369页的相区别。

④时间间隔:两次测验相隔时间越短,其信度系数越大;间隔时间越久,信度系数便越低。

第五章心里测量学知识第一节概述

?测量的定义包括三个元素:事物、数字和法则。

?任何测量都具备两个要素:即参照点和单位。参照点有两种——绝对零点(这是理想的参照点,但在心里测量中很难找到)和相对零点(人为确定的参照点)。

?根据量表的精确程度,将测量从“低级”到“高级”分成四种水平:

(1)命名量表:数字表示标记、分类,不能做数量化分析。

(2)顺序量表:无相等单位、无绝对零点;数字仅表示等级。主要用于分等和排序。

(3)等距量表:有相等单位、无绝对零点。可做“加减”运算,不能做“乘除”运算。

(4)等比量表:有相等单位、有绝对零点;可做“加减乘除”运算。

一般说来,心理测量是在顺序量表上进行,可以把顺序量表得到的数据转换成等距数据。

4、心理测验的性质:

间接性——间接测量。

相对性——每个人被测得的结果都是与所在团体或人群的大多数人的行为或认为确定的标准相比较而言的。

客观性——标准化,是指测验的编制、实施、记分以及分数转换和解释经过了标准化。

5、心理测验的分类

按测验的功能分: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人格测验。

按测验材料的性质来分:文字测验、操作测验。

按测验材料的严谨程度分:客观测验、投射测验。

按测验的方式分:个别测验、团体测验。

按测验的要求分:最高行为测验、典型行为测验。

6、错误的测验观:测验万能论、测验无用论、心里测验即智力测验。

正确的测验观:心理测验是重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之一,是决策的辅助工具;心里测验作为研究方法和测量工具尚不完善。

7、心理测验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心理评定量表。

8、心理测验的发展史

首先倡导科学心理测验的学者是英国生物学家和心里学家高尔顿,他为心理测验奠定了统计学基础,他第一个提出了相关的概念。

1890年,卡特尔在《心里》杂志上发表“心里测验与测量”,这是心里测验第一次出现于心理学文献中。

1905年比内、西蒙在《心里学年报》发表“诊断异常儿童智力的新方法”,在这篇文章中介绍了一个包括30个项目的量表,它在心里测验史上极其重要,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的发展:操作测验发展、团体智力测验的发展、能力倾向测验的发展、人格测验的发展。

9、我国近代心里测验大约源于1914年前后。近年来,我国心里学家正致力于心里测量的本土化,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第一章第九节

1、人格的心理特征能力: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的一种心理特征。

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等动力特点方面的心理特征。

性格:表现在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2、气质定义: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一个人言谈举止的敏捷性

注意力集中的程度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表现。

思维的灵活性

情绪产生的快慢、强弱程度

情绪的稳定性和变化的速度

意志努力的强度

3、气质类型学说:

古希腊·希波克拉特·四种体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1、体液说:希波克拉特:朴素唯物主义、人体内有四种体液

黄胆汁-胆汁质,血液-多血质,黏液-黏液度,黑胆汁-抑郁质

2、体型说:德·克雷奇米尔躁狂抑郁症-矮胖型

精神分裂症-瘦弱型-瘦弱型/强壮型/发育异常型

认为:正常人与精神病人只有量的区别,没有质的区别。

美·谢尔顿人的体型由胚叶决定。

斯蒂文斯·胎儿的胚叶发育状已经决定了他的气质类型。

3、血型说:日·古川竹三:

A型:消极保守,焦虑多疑,冷静,缺乏果断,富于情感。

B型:积极进取,灵活好动,善交际,爱说寡信,多管闲事。

O型:大胆好胜,自信,意志坚强,爱支配人。

AB型:外表象B血型人,内在却象A血型人

4、激素说:美·伯曼

甲状腺型:过多:精神饱满,意志坚强,感知灵敏

不足:迟缓、冷淡、痴呆、被动

垂体腺型:智慧、聪颖

肾上腺型:易激动

性腺型:性别角色突出

4、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1、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抑制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特征:强度、平衡型、灵活性

神经活动的广度:指NC能接受的刺激的强弱程度以及NC持久工作的能力。

神经过程的平衡型:指兴奋和抑制两种过程的力量是否平衡。

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指兴奋和抑制的两种过程的相互转化的难易程度,有灵活不灵活之分。

2、高级N活动类型:

两种基本过程的三个特征之间不同组合,理论上12种活动类型。

3、气质的特征:感受性、耐受型、反映的敏捷性、可塑性、情绪的兴奋性、指向性。

4、气质类型的外在表现(识记):

(1)胆汁质:N过程的特征是强但不平衡,感受性第一,耐受性高。显得:精力旺盛,行为外向,直爽热情,情绪兴奋性高,但心理变化强烈,脾气暴躁,难于自我克制。

(2)多血质:N过程的特征是强、平衡、灵活。感受性第一,耐受性高。活泼好动,言语行动敏捷,反映速度,注意转移的速度都较快,气质外向。容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善交际,不怯生,易接受新事物。注意力易分散,兴趣多变,情绪不稳定。

(3)抑郁质:N过程的特征是:弱、而且兴奋过程更弱,感受性高,耐受性低。多疑多虑,内心体验深刻,行为极端内向,敏感机智,胆小,孤僻,寡欢,爱独处,不爱交往,做事认真仔细,动作迟缓,防御反映明显。

(4)黏液质:N过程的特点是:强、平衡、但不灵活、感受性低,耐受性高,举止平和,行为内向,头脑清醒,做事有条不稳,踏踏实实,易循规蹈矩,注意力集中,稳定性强,不善言谈,交际适度。

5如何看待气质类型:

(1)、气质的稳定性和可素性

(2)、气质的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3)、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高低,但影响工作效率。

(4)、气质类型影响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和对环境的适应。

(5)、气质类型影响健康

6、性格:是一个人在对显示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态度:是一个人对任务或思想概念的一种反应倾向性。它是后天生活中习得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因素组成。

气质:更多体现了人的生物属性

性格:更多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

个体之间的性格差异,核心是:性格差异。

前苏联:强调气质、性格间的性质不同。都把气质、性格看成是人格的组成部分。

西方:更多看到它们在行为中的融合。

7、性格的结构:

性格的上述特征是彼此关联、相互制约、有机组成一个整体,并不是相互分离的,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机械的组合。常常是在不同场合会显露出一个人性格的不同侧面、韧性、统一性。

8、人格理论

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相互交织,形成有机整体。

本我——原始的人自我——现实的人超我——道德的人

2、容格的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指向内部,也可以指向外部,指向内部叫内向;指向外部叫外向,每个人都有内向和外向两种特征,根据一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占优势,可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的。

3、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把物质看作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征,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也是评价人格的基本单位。

分为:共同物质:同一文化形态下人们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个人特质:个人所独有的特质,它代表个体之间的人格差异。

首要特质:影响个体多方面行为的特质,最典型,最具概括性,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支配地位。中心特质:决定一个人的一类行为而不是全部,一个人身上5-10个中心特质。

次要特质:在特殊场合下才表现出来的个体一些不太重要的。

4、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因素分析法:提出一个基于人格特质理论模型。

表面特质:通过外部行为表现出来,能够观察到的特质。

根源特质:那些对人的行为具有决定作用的特质。

5、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的维度理论:

两个维度内外向:

情绪的稳定性:坐标轴、直角坐标系、四个象限,四种不同类型的人格。

主张:特征群,类型

实际上把人格的类型模式和特质模式有机结合起来,使人格的描述更加全面,更加系统,更具层次性。

(艾森克、巴甫洛夫的理论都支持了希波克的两种气质类型。)

第一章第六节意识与注意

第一单元意识概述

一.意识

意识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反映功能,是人的心理和动物的心理的根本区别,是物质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产物,也是自然进化的最高产物。

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觉知就是觉察。意识既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既涉及觉知时刻的各种直接经验,如知觉、思维、情感和欲望;也包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价。

意识具有重要的心理机能,它对人的身心系统起着统合、管理和调节的作用。

二.无意识

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它指的是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它既包括对刺激的无意识,也包括无意识的行为。

三.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意识的形态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因为从无意识到意识是一个连续体,而且一种意识形态也会转化为其他的形态。以下是两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即睡眠和梦

(一)睡眠

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睡眠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脑电波的频率较低、波幅较小。身体放松,呼吸变慢,很容易被外界刺激惊醒,10分钟

第二阶段:偶尔会出现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叫睡眠锭。个体很难叫醒,20分钟

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继续降低,波幅更大,出现?波,有时会出现睡眠锭。40分钟

第四阶段:脑电波大多呈现为?波。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的各项功能指标都会变慢,称为深度睡眠阶段。20分钟,前半夜长、后半夜短。

这四个阶段大约要经过90分钟左右。此后便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波消失,眼球快速移动,梦境开始出现,5—10分钟。

(二)梦

梦的内容可以是做梦时外界的刺激物,还可以是机体的状态。

梦境的不连续性、不协调性和认知的不确定性等

梦的最主要特点是梦境的不连续性

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

第二单元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定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只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的一个特点,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即心理活动总是指向于、集中于某些对象。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它并不反映任何事物,也不反映事物的任何属性。二.注意的种类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第三单元注意的特征

一、注意广度

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叫注意广度,又叫注意范围。约是7 2,即5—9个项目(同短时记忆的容量)

二、注意的稳定性

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叫注意的稳定性。

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也会发生周期性地增强和减弱的变化现象,叫注意的起伏(或动摇)

三、注意转移

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叫注意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任务的要求而转移,注意的分散则是心理活动离开了当前的任务。

四、注意分配

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叫注意分配。注意分配的条件是:(1)所从事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些活动是非常熟练的,甚至已经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2)所从事的几种活动之间应该有内在的联系

发展心理学第四节童年期

一、学习

学习的特点:1 学习是主导活动2 教和学是师生双向互动3 以间接经验为主

4 学会学习是基本任务

5 促进积极发展

二、认知

记忆策略:复述;组织;系统化;巧妙加工(联想、谐音)

思维本质特征: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

思维转折是9-10岁。

思维形式发展:概括能力、词语概念、推理。

概括能力三阶段:直观形象、形象抽象、初步本质抽象

类比推理特点:从中到高快;类比低于演绎和归纳。

儿童思维主要特点是掌握守恒。

形成守恒方式:恒等、可逆推理、两维互补推理。

幼儿自我中心,童年脱自我中心。8岁转折。

三个性

教育和环境对自我意识起作用。

延迟满足:抑制欲望的满足,学会等待。

皮亚杰对偶。

皮亚杰道德三阶段:前道德、他律、自律

欺负是特殊的攻击行为。三种:直接身体、直接语言、间接

同伴受欢迎因素:社会交往能力

亲子关系的变化:父母控制(6岁前)共同控制(6-12)儿童控制(12以后)

发展心理学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新生儿的发展

婴儿期是指个体从出生到3岁的时期

新生儿是指从出生到1个月的婴儿。

一、新生儿的反射行为

1、吸吮反射

2、防御反射

3、定向反射

4、抓握反射

5、巴宾斯基反射

6、摩罗反射

7、游泳反射

8、强直性颈反射

9、行走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遗传的,是本能性的。它的适应性非常低,是形成条件反射的自然前提。

二、新生儿的生活行为模式

睡眠--觉醒时的活动---啼哭

三、新生儿的心理发生

以感觉的产生为指标以无条件反射为指标以出现明确而稳定的条件反射为指标

第二单元婴儿生理和动作的发展

一、婴儿大脑的可逆性、可修复性

(一)婴儿大脑的可逆性

(二)婴儿大脑的可修复性

二、婴儿的动作发展

(一)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手的抓握动作的发展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

意义:

(1)促进认知发展;(2)使动作具有间接性;(3)协调多种感觉,为知觉发展奠定基础。独立行走

意义:(1)使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2)扩大认知范围;(3)增加了与人交往的机会。

婴儿动作发展的原则和顺序性

(1)头尾原则:(2)近远原则:(3)大小原则

第三单元婴儿的学习

一、模仿学习

模仿是婴儿的一种天生学习能力(单51--P213)。

二、条件反射学习方式是婴儿最基本的学习方式。

三、偏好新颖刺激的学习形式习惯化与去习惯化范式。

第四单元婴儿的认知发展

婴儿期是各种认知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一、感知觉发展

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是婴儿认识的开端。他们通过感知觉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并以此适应周围环境。

婴儿感知觉的发展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

手眼协调和视听协调是其主要表现形式。

1、记忆发生的时间:胎儿末期

3岁左右的婴儿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

4、采用互动方式和促进发展的策略

五、语法的获得

1.5--

2.5岁半是婴儿获得母语的基本语法的关键时期。

到3岁儿童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

婴儿气质分为三种类型:

1、容易抚养型

2、抚养困难型

3、发展迟缓型(教育策略: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二)婴儿气质的稳定性特征

稳定性:气质特征在个体发展中是稳定的

1、呈连续增长的模式

2、中等程度的稳定性

(三)气质的可控性和可变性及其与教养的关系

可控性与可变性是指婴儿的气质在它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是可以控制和改变的。

气质本身是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由于环境与行为控制,早期的行为被重组,成为一个更新、更复杂的系统。

1、婴儿气质对早期教育的影响

不同气质类型的婴儿对早期教育的适应性和要求不相同。

一是儿童生下来不久就以自己独特的气质特征作用于环境,影响父母;

二是不同的气质特征激起人们对其作出不同的反应

活泼开朗的婴儿

抑制型婴儿

不同气质儿童对同一环境情境会作出不同的反应,这会影响他们社会技能的发展以及人际关系、智能的发展。

(二)婴儿的社会性微笑

1、自发性微笑(0-5周):婴儿出生1-2天就有笑的反应,这种笑的反应是反射性的,而不是社会性微笑 (单95-p200)。

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这个时期引起婴儿微笑的刺激主要是人的语音和面孔;他们对熟悉人与陌生人都可以报以微笑,是不加区分的;这时期的微笑已属于社会性微笑 (单96-p200)。

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这个时期的婴儿对熟悉的人比不熟悉的人有有更多的微笑(单97-p201),这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微笑。

(二)婴儿的社会性哭

1、自发性的哭→应答性的哭→主动操作性的哭

2、婴儿啼哭的5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

(五)情绪对婴儿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1、情绪是婴儿早期适应环境的首要心理承担者

2、情绪是激活婴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动力

3、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功能

(1)婴儿对他人情绪的分辩

(2)婴儿如何利用这些情绪信息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三、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单70-p223)。

(一)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人人如此);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偏爱熟人,如对母亲有偏爱)

3、特殊情感联结阶段:(恋母情结)

4、互惠形成阶段。

(二)婴儿依恋的类型(重点记忆)

1、安全型依恋

2、回避型依恋

3、反抗型依恋

1、早期社会依恋的重要意义

(1)依恋对日后人格特征的影响。

(2)早期依恋类型影响个体内在工作模式的形成。

智力和身体发育迟钝,过分依赖成人,言语问题教多,有攻击性、欺骗和破坏行为等

(3)依恋关系具有传递性,会影响到儿童成人后与自己孩子的抚养关系。

父母的内在工作模式

2、衡量婴儿期母亲教养方式的三个标准

(1)反应性:指母亲根据儿童所发出的需求信息,恰当、及时、一致地予以满足。又可叫同步行为。

(2)情绪性:对孩子笑、说、爱抚

(3)社会性刺激

四、婴儿自我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人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

(一)婴儿自我的发展过程

1、主体我的自我意识(5-15个月)

8个月之前,婴儿的主体我认知尚未发展;

第一,婴儿把自己作为活动的主体来认知;

第二,婴儿已能将自己与他人分开。

2、客体我的自我意识(15-24个月)

(1)婴儿开始能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表现为可利用外表特征来认识自己;

(2)用适当人称代词“我,你,他”称呼自己和他人(单106-p202)。这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二)促进婴儿自我的健康发展

1幼儿期是3到6、7岁。

一游戏

2游戏是主导活动。

4游戏三阶段:1 机能游戏(婴儿早期)2 象征游戏(幼儿期)3 规则游戏(童年期)二认知发展

1幼儿记忆发展:无意为主,有意较迅速;形象为主,词语发展;机械和意义同时。

记忆策略:复述策略:不断口头重复记住。

2思维发展: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萌芽。

具体形象性特点:可塑性和动态性;趋向性;自我中心现象;计划性和预见性。

3幼儿分类能力水平发展:不会;感知特征;知识经验;概念。(从低到高)

4 想象特点;无意经常,有意丰富;再造主体,创造开始发展;创造潜能。

创造想象特点:新颖性;神奇性;超越性;未来指向。

三言语发展

1幼儿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

口头语言表达发展:对话向独白;情境向连贯。

2语用技能的发展:早期的手势;听的技能;说的技能。

3 语用说技能的表现:对情境的敏感;对反馈的积极反应;参与谈话。

四个性发展

1个性初步形成:气质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

2认同的对象:父母、教师、哥姐。

3第一逆反期:3到4岁。正常现象。对象主要是父母。

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

沟通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

沟通的主要功能:1、获取信息的手段2、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的工具3、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4、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5、协调群体内的行动,促进效

率的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人际沟通以视听交流为主的沟通。

沟通过程包括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背景构成。

人际沟通的分类:正是沟通与非正式沟通,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口头沟通与现实沟通与书面沟通。

正式沟通网络有五种:链式、轮式、圆周式、全通道式、Y式。

非正式沟通网络:流言式、集束式、偶然式

比较沟通网络的质量的指标:信息传递度、准确度、接受者接收的信息量及其满意度。

目光能看到一个人的真实心态。面部表情最不真实。

人际距离:沟通交往时,个体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

影响人际距离的因素:性别、环境、社会地位、文化、民族。

公众距离:12-25英尺,社交距离:4-12英尺,个人距离:1.5-4英尺亲密距离:0-18英寸一英尺等于0.3米

自我暴露的程度:1、兴趣爱好方面2、态度3,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4。隐私方面

人际关系的定义: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

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原则:1相互性原则2交换性原则

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的阶段: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情感交流阶段、稳定交往阶段稳定交往阶段:零接触、单项注意、双向注意、表面接触、轻度卷入、中度卷入、深度卷入。人际吸引:分为亲和、喜欢、爱情。爱情是最强列的形式。

影响喜欢的因素:熟悉与邻近、相似与互补、外貌、才能、人格品质。交往与喜欢的关系呈倒U型,最受喜爱的人格品质是真诚。

人际互动的主要形式是合作与竞争

舒茨的三维理论:1、人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2、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的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如不能满足,那么就可能导致心理障碍或其他严重问题3、对于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人们有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两种满足方式。

合作的基本条件:目标的一致,共识与规范。

多伊奇提出: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

感觉: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觉种类:视听嗅味肤;动静机体觉。

知觉种类:空时运动错。

感觉的一般规律: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两者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阈限低,感受性高。差别感觉阈限,又叫(差别阈限,最小可觉差,英文缩写j.n.d)

韦伯定律:K=ΔI/I(I原有刺激量ΔI增加的刺激量K常数)

费希纳-等距量表S=K lgI (S为心理量I为物理量K为常数)

感觉现象:①感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唯有视觉的暗适应使感受性提高)

②感觉后象(电影中的快慢镜头)

③感觉对比(同时对比:明度黑白对比,相继对比)

④联觉(近山浓抹,远树轻描)

感觉的分类:1、视觉:接受光波刺激:380—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视觉器官是视网膜。

锥体细胞明视器官感受强光分辨细节颜色,杆体细胞暗视器官感受弱光分辩

轮廓明暗。彩色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的特性。灰是非彩色,饱和度为0,只

有明度这一特性。牛顿色环:长波红加短波蓝紫等于紫色。

2、听觉:听觉的适宜刺激16-20000赫兹的声波,听觉器官是科蒂氏器官。老

年人听觉首先丧失高频再丧失低频最后中频。声音有三特性:音调(有声波

基护重点知识总结

第八章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一、名词解释题 1、医院内感染: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病人、探视者和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受到感染,可在医院内发病或离院不久即发病的。 2、清洁:指清除物体上一切污秽,如尘埃、油脂、血迹等。 3、消毒:清除和杀灭物体上除细菌芽胞外的各种病源微生物。 4、热力消毒灭菌法:利用热力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凝固变性,细胞膜发生改变,酶失去活性,以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 5、压力蒸汽灭菌法: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灭菌法,利用高压下的高温饱和蒸气杀灭所以微生物及其芽胞,灭菌效果可靠。 6、光照消毒法:主要利用紫外线、臭氧机高能射线,使菌体蛋白质发生光解、变性,菌体内的核算、酶遭到破坏而致微生物死亡。 7、化学消毒灭菌法:本法是利用化学药物渗透到菌体内,使其蛋白质能股变性,酶失去活力,引起微生物代谢障碍,或破坏细胞膜的结构,改变其通透性,是细胞破裂、溶解,从而达到消毒、灭菌。 8、浸泡法:将物品浸没入消毒溶液中,在标准的浓度与时间内达到消毒灭菌作用。 9、喷雾法:用喷雾器均匀喷洒消毒剂,使消毒剂呈微粒气雾弥散在空间,在标准的浓度内达到消毒的作用。 10、擦拭法:用消毒剂擦拭物品表面,如桌、椅、地面、墙壁等,在标准的浓度内达到消毒作用。 11、熏蒸法:将消毒剂加热或加入氧化剂,是消毒剂呈气体,在标榜的浓度与时间内达到消毒灭菌作用。 12、无菌物品或无菌区域:指经过灭菌处理后未被污染的物品或区域。 1、交叉感染:指病人与病人、病人与工作人员之间的直接感染,或通过水、空气、医疗器械等的间接感染。 2、自身感染:指寄居在病人体内的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在病人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引起的感染。 3、灭菌:清除或杀灭物体上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胞)的过程。 4、微波消毒灭菌法:微波是一种频率高、波长短的超高频电磁波。在电磁波的高频交流电场中,物品中的极性分子发生高速运动并引起互相摩擦,是温度迅速升高,而达到消毒灭菌的作用。常用于食品及餐具的处理、医疗药品及耐热非金属材料器械的消毒灭菌。 5、潜热:是指当1g100℃的水蒸气变成1g100℃的水时,释放出2255J的热能。 6、电离辐射灭菌法:应用核素60Co发射的丙种射线或电子加速器产生的高能电子束(阴极射线)穿透物品,杀死其中微生物的灭菌法。 7、生物净化法:采用生物洁净技术,通过三级空气过滤器,除掉空气中~5um的尘埃,选用合理的气流方式,达到空气洁净的目的。 8、灭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机体和防止物价物品或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操作技术。 9、隔离:是将传染源传播者(传染病人和带菌者)和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地点和特殊环境中,暂时避免和周围人接触,对前者采取传染源隔离,防止传染病病原体向外传播,对后者采取保护性隔离,保护高度易感人群免受感染。 10、终末消毒处理:是对转科、出院或死亡病人及其所住病室、用物和医疗器械的消毒。 第九章病人的清洁护理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整理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要点

这是自己从一大本的教综中整理出来的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其中带星的是重点,是需要背诵的。本人就是靠这份资料成功上岸啦成为一名高中教师,希望对大家有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基本形式、属性和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分开解释最早见于许慎《说文解字》 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3、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是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形式 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或教材)向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教育的基本形式包括(1)学校教育(2)家庭教育(3)社会教育(4)自我教育(5)自然形态的教育,指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 (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3)教育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4)教育具有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和民族性等。 (四)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二、教育的功能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有助于)和负向功能(妨碍)。 3、按教育作用显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相吻合)和隐性功能(非预期的)。 三、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我国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和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3、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学家孟禄提出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意识性,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持这观点的学者主要集中在我国和苏联。 四、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状态下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具有原始性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1、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古代社会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

会计师基础知识重点整理

提供 第一章 总论 考情分析 本章是会计基础考试中比较重要的一章,也是考生入门会计关键的一章。本章的概念较多,也比较抽象,考生对本章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对后面章节的理解和把握。考试涉及各种题型,最近三年考试平均分为 7 分。本章的学习难度较大,要求考生牢记一些基本的知识点。 第一节 会计概述 一、会计的概念及特征 (一)会计的概念 1. 会计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的本质是人们为了适应生产管理、企业管理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例题 · 判断题】( 2010 年)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活动。( ) 『正确答案』√ 2. 会计信息系统论把会计的本质理解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 (背)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二)会计的基本特征 (背)这些专门方法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这是会计管理活动区别于其他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会计的基本职能 (背)会计的基本职能为核算与监督。 (一)会计的核算职能 会计的核算职能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 通过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背)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提供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以及其他相关经济信息的目的。(背)核算职能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它反映的是资金运动情况。从内容上讲,它体现了(背)记账、算账、报账三个阶段。 (二)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的监督职能是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实施的审查。 (背)会计监督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其中外部监督又分为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会计监督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 【例题 · 单选题】( 2010 年)会计监督分为( )。 A. 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 B. 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C. 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 D. 国家监督和外部监督 『正确答案』 B

初中英语知识点总结重点要看的

初中复习资料 目录英语词组总结for 和1.比较since 的四种用法2.since 延续动词与瞬间动词3. 重点部分提要词汇一. 单词⑴ 2冠词a / an / the: 3.some和any 4.family 5. little的用法 三. 语法 1. 名词所有格 2. 祈使句 1.英语构词法汇 2.英语语法汇总及练习 第1讲:名词 第2讲:代词 第3讲:形容词

第4讲:副词 第5讲:动词 第6讲:不定式 第7讲介词 第8讲:连词 第9讲:时态一 第10讲:时态(二) 第11讲:动词语态 第12讲:句子种类(一) 第13讲:句子的种类(二) 讲:宾语从句14第 第15讲:状语从句There be句型与中考试题第17讲ABC 被动语态复习第18讲 【初中英语词组总结】1 (see 、hear 、notice 、find 、feel 、listen to 、look at (感官动词)+do eg:I like watching monkeys jump 2 (比较级and 比较级)表示越来越怎么样 3 a piece of cake =easy 小菜一碟(容易)

4 agree with sb 赞成某人 5 all kinds of 各种各样 a kind of 一样 6 all over the world = the whole world 整个世界 7 along with同……一道,伴随……eg : I will go along with you我将和你一起去 the students planted trees along with their teachers 学生同老师们一起种树 8 As soon as 一怎么样就怎么样 9 as you can see 你是知道的 10 ask for ……求助向…要…(直接接想要的东西) 11 ask sb for sth 向某人什么 12 ask sb to do sth 询问某人某事ask sb not to do 叫某人不要做某事 13 at the age of 在……岁时 14 at the beginning of …………的起初;……的开始 15 at the end of +地点/+时间最后;尽头;末尾 16 at this time of year 在每年的这个时候 17 be /feel confident of sth /that clause +从句感觉/对什么有信心,自信 18 be + doing 表:1 现在进行时2 将来时 19 be able to (+ v 原) = can (+ v 原)能够…… 21 be afraid to do (of sth 恐惧,害怕……

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考点集锦教育理论公共基础知识

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考点集锦 - 教育理论公共基础 知识 小编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资料][学科专业知识备考][面试技巧]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

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管理基础知识点重点归纳

管理基础知识重点归纳(全) 一、管理 ■含义:1.管理是由管理者引导的活动 2.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 3.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 4.管理需要有效地动员和配置资源 5.管理具有基本职能 6.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管理的特性:1.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首先是指管理的生产力属性和生产关系属性。管理工作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 2.管理具有目标性。 3.管理具有组织性。 4.管理具有创新性。 ■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 组织(组织设计、人员配备、组织运行) 领导 控制 ■管理的类型:按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划分,现代管理分为公共管理和企业管理。 ■管理者的层次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础管理者。同时整个组织还包括一层作业人员。 ■按管理人员的领域分为综合管理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 ■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者角色)、信息角色(信息监视者、信息传播者、发言人)、决策角色(企业家、故障处理者、资源配置者、谈判者)。 ■管理者应具备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管理环境之组织环境的分类:外部环境(一般环境和特殊环境);内部环境(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和各项管理手段完善与协调的程度) ■外部环境:一般环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自然环境) 特殊环境(产品的用户、竞争对手、供应商、政府机构、社会团体) ■两种程度四种环境状况,美国的邓肯的静态(稳定)—动态(不稳定),简单—复杂得来。 ■SWOT(内外部环境综合分析):S优势、W劣势、O机会、T威胁。 二、决策 ■决策的本质:1.决策应有明确合理的目标; 2.决策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但只能采取其中一个; 3.必须知道采用每种方案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后果; 4.最后选取得方案,只能是“令人满意”或“足够好的”,而不可能是最优的。 5.决策的实质是为了谋求企业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经营目标之间的动态平衡而作出的努力。 ■决策的特征:前瞻性;目标性;选择性;可行性;过程性;科学性;风险性。 ■决策的作用:决策时决定组织管理工作成败的关键; 决策时实施各项管理职能的保证。 ■决策的类型:1.按决策的重要程度,可分为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业务决策。 2.按决策的重复程度,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3.按决策的信息可靠程度,可分为确定型、风险型和不确定型决策。 4.按照参与决策主体不同,可分为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 ■决策的原则:满意原则;系统原则;信息原则;预测原则;比较优选原则;反馈原则;效益原则。 ■决策的制定过程:1.确定决策问题;2.确定目标;3.拟定备选方案;4.分析备选方案;5.选择最优方案。

高考重点知识汇总

高考重点知识汇总 1.An用于元音前,注意:ausefulbookauniversity the+姓氏s表示一家人谓语用复数 乐器前加the(violinguitarpiano) 2.Too表示也,否定句用either。 for,since,already,yet.Since后面跟的谓语用过去时。 10.W hat/how/when可加todo. 11.W hose后面一定加名词 12.M ustn’t表示禁止;用must提问,否定回答用needn’t或

don’thaveto. 13.Few可数,几乎没有Afew可数,一些 Little不可数,几乎没有Alittle不可数,一些 14.听hear、观see,watch、感feel、使make,have、让let、帮help,后面 跟原形动词或v-ing(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被动语态中to要还原。 24.I ttakes/tooksb.Sometimetodosth.花某人多长时间做某事 25.句中出现than用比较级 Themore…,themore….越来越 Betterandbetter越来越

26.两者之间进行比较,比较级前面有要加 the.Eg.Mybagisthesmallerofthattwo. 27.T oomany/much+名词Muchtoo+形容词 28.Threethousand三千thousandsof成千上万同理的有hundredmillion 29.Thenumberof后面的谓语动词用单数 )31 36有连字符的词为形容词,不加s.atwo-year-oldgirl 37带有-ed的形容词,表示人的内在;-ing的形容词,用来形容事物。 38givemesomeadvice给我一些建议,advice是个不可数名词,suggestion是 可数

数学丨小学1-6年级13个重点模块知识点汇总

数学丨小学1-6年级13个重点模块知识点汇总1.数与代数 1、自然数包括正整数和0,所以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2、计数单位是指: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等等。 3、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样的计数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4、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 5、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如2、3、5、7、11、13等等;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例如4、 6、8、9、10都是合数。 6、最小的自然数是0,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7、为了计数的简便,可以把一个较大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改写后的数是原数的准确数。如·1254300000 改写成以万做单位的数是125430 万;改写成以亿做单位的数12.543 亿。 8、近似数:根据实际需要,我们还可以把一个较大的数,省略某一位后面的尾数,用一个近似数来表示。例如:1302490015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是13 亿。 9、四舍五入法:要省略的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是4或者比4小,就把尾数去掉;如果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是5或者比5大,就把尾数舍去,并向它的前一位进1。 10、商不变的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同时缩小相同的倍,商不变。 11、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12、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13、比、比例、比例尺、百分数的后面不能带单位。 2.运算法则(小数、分数和整数的运算法则一样) 1、同级运算,从左往右。(加和减是第一级运算,乘和除是第二级运算) 2、两级运算,乘除优先,加减在后。 3、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3.运算定律(总共5个,加法2个,乘法3个) 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即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即(a+b)+c=a+(b+c) 3、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即a×b=b×a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即(a×b)×c=a×(b×c)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最新《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归纳

法理 ●法的概念: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由国家制定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综合 ●法的特征:1、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2、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3、以国家强制力保护实施4、规定权利和义务 ●法的本质: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法的规范作用: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 法的作用 ●法的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法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法,法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法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法的发展水平。法律离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既无存在的可能,也无存在的必要。 ●法对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作用:引导;促进;保障;制约。 ●法对微观经济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节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哦的各种纠纷,维持正常的经济秩序 ●法与政治的关系:法受政治制约(政治关系发展、整体改革、政治活动的内容),法服务于政治(调节阶级间、阶级内关系,维护社会关系、社会秩序;打击制裁违法犯罪,调整公共事务关系,维护公共秩序) ●法与党的政策的关系: 相同点(内容实质方面联系):阶级本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经济基础、社会目标等 区别:意志属性、规范形式、调整范围(不尽同)、实施方式、稳定性程序化程度 ●法与党的政策相互作用: 一、法的制定:1、政策是立法的依据和指导思想 2、发将政策转为形式合理效力普遍的行为规范 二.发的实施:1、政策变法,使正统,又反之约束政治活动 2、法的实施借助政策作用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因为:民主是法制产生的依据、力量源泉,决定了法制的性质和内容 ●法的渊源的专有含义:法律规范的形式上的来源和其外在表现形式 ●法律效力等级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部门和地方政府)。 ●宪法:根本大法,最高法律效力 ●法律: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全国范围内生效;规范性法律文件 ●行政法规: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事务根据为宪法、法律 国务院发布的决定、命令,凡具有规范性的也属于发的渊源 ●地方性法规:地方人大及常委会制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省政府所在市、国批的较大市),适用本地方。 ●规章:1、部门规章:指由国务院各部委+中银+审计署+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依据为:宪法、法律、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 2、地方规章:政府制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自治区政府所在市、经济特区所在市、国的较大市)依据:宪法、法律、行政法规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制定,区域内生效 ●特别行政区法: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由全国人大以法律规定。 ●国际条约:与民法规定不同的,适用国际条约,但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规定是规范性文件,不属于法律范畴,效力低于法律。 ●广义的法律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法律关系三要素(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主体(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客体(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物、精神产品、人身、行为)、内容(权利义务) ●权利能力:能够才加一定的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主体能力; 行为能力:法律关系的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 行为能力必须以权利能力为前提,无权利能力就无法谈行为能力。 ●法人的权利能力:生于成立,终于解体 公民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自然人有权利能力,未必有行为能力,根据年龄和精神状况,分为:完全、限制、无行为能力人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数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数学知识点 一、常用的数量关系式 1、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2、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3、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4、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被除数-余数)÷商=除数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余数)÷除数=商 二、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正方形(C:周长 S:面积 a:边长)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S=a×a=a2 2、正方体(V:体积 a:棱长)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6a2 底面积=棱长×棱长=a2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a3棱长和=棱长×12=12a 3、长方形(C:周长 S:面积 a:边长)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长方体(V:体积 s:面积 a:长 b: 宽 h:高) 表面积=(长×宽+宽×高+高×长)×2 S=2(ab+bh+ha) 体积=长×宽×高 V=abh 底面积=长×宽=ab 5、三角形(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2 s=ah÷2三角形的高=面积×2÷底 三角形的底=面积×2÷高 6、平行四边形(s:面积 a:底 h:高)面积=底×高 s=ah 7、梯形(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高=面积×2÷(上底+下底) 上底=面积×2÷高—下底下底=面积×2÷高—上底

8、圆形(S:面积 C:周长л:圆周率 d=直径 r=半径) (1)周长=直径×л=2×л×半径 C=лd=2лr (2)面积=半径×半径×л=лr2 环形:由两个半径不相等的同心圆相减而成,有无数条对称轴。公式面积s=л(R2-r2)= лR2-лr2 9、圆柱体(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ch(2лr或лd)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10、圆锥体(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V=Sh÷3=лr2h÷3 11、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12、和差问题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13、和倍问题: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和-小数=大数) 14、差倍问题: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小数+差=大数) 15、相遇问题: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16、浓度问题: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17、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知识点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知识点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 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 反映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 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 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 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 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 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 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 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 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 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 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归纳 哲学部分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 2、划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何为第一性的问题。 3、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统一性。 4、维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5、辩证法主张事物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全面的且承认矛盾。而形而上学则认为事物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且否认矛盾:根本区别是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6、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认识基础;哲学给具体科学活动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是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7、为马克思注意哲学的产生奠定的三大自然科学基础: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转化定律、细胞学说。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主义、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的本质特征是他的实践性,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

系和相互转化的原理。命题的提出人时毛泽东。 11、马克思主的两次飞跃: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3、相对静止是衡量物质运动的尺度。 14、时间具有一维性,空间具有三维性。 15、规律具有稳定性、普遍性、可重复性。 16、发扎你信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否定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 17、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即数量,度是质和量的统一。 18、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普遍的:不同性质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否定形式;不同的事物发展具有不同的曲折性;事物的房展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19、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20、矛盾即对立统一,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内因第一位,外因第二位。内因是发展的根据,外因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21、事物的性质主要地位是有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主要方面决定的。 22、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23、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活动,社会实践,科学实验。

诊断学重点知识重点总结汇总

诊断学重点知识汇总 第一单元症状学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 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 见于布鲁菌病 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二单元缺 第三单元检体诊断 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 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 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 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 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 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

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 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 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 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 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 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 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 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 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 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 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 心脏: 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 1、二尖瓣狭窄: 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 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扩大,心腰膨出,呈梨形; 心尖部S1亢进,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可伴开瓣音,P2亢进; 2、二尖瓣关闭不全: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常呈抬举性; 心尖部S1减弱,心尖部有3/6级或以上较粗糙的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范围广泛,常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角传导。

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考点集锦 - 教育理论公共基础知识

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考点集锦- 教育理论公共基础知识 小编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资料][学科专业知识备考][面试技巧]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

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

管理基础知识重点复习资料

管理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对管理定义的理解:管理是以管理者为主体进行的活动;管理是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管理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管理需要动员和配置有效资源;管理具有基本的职能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管理的特性:(1)管理具有两重性:生产力属性和生产关系属性;科学性和艺术性(2)管理具有 目标性(3)管理具有组织性(4)管理具有创新性 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管理职能的发展:决策和创新管理的类型: (1)公共管理—以公共利益的实现为目标,以公共组织为依托,公共管理过程是公共权力的运用过程公共管理具有独占性 公共管理接收公众监督 (2)企业管理—管理目标相对单一管理具有竞争性 管理具有典型的经济理性管理权力来源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以及由此委托的经营管理权管理者的角色:(1)人际关系—挂名领导、联络者、领导者(2)信息传递—信息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3)决策制定—企业家、故障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管理者的类型: 按层次分—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作业人员 按领域分—综合管理者、专业管理者管理者应具备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管理环境:一般或宏观环境、具体或微观环境、组织内部环境(1)组织的一般环境:政治、社会文化、经济、技术、自然(2)波特认为,影响企业内竞争结构及其强度的主要有:现有企业、潜在竞争者、替 代品制造商、原材料供应商、产品用户等5 种环境因素。两种环境分析方法介绍:1 、识别环境不确定程度的方法2、内部环境综合分析:SWOT 分析是最常用的内外部环境分析技术。管理理论的发展:国外早期的管理思想—威尼斯兵工厂马基艾维利-《王子》-领导者 原则 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儒家:仁义礼智信 道家:无为而治 法家:法治 商家:积著之理-范蠡;治生之学-白圭产业革命后的管理思想—查尔斯.巴贝奇(科学管理者的启蒙者)亨利.普尔提出三条基本管理措施 古典管理理论—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作业管理和组织管理)、卡尔.乔治.巴斯、亨利.甘特、吉尔布雷斯夫妇、亨利. 福特 古典组织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韦伯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人际关系理论:霍桑试验、梅奥社会系统理论:巴德纳 现代管理理论 决策本质:决策时决策者为达到某种预定目标,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制定出若干行动方案,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重点知识汇总 绪论 1.中医学理论体系确立: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神农本 草经》等医学问世。 2.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邪派);李杲、李东坦(补土派);朱震亨、 朱丹溪(滋阴派) 3.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特点就是: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4.整体观念:主要体现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 性; 5.辨证论治:就是中医学认识疾病与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6.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病,即疾病,就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 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侯,就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症,即症状与体征就是病与证的基本要素。病的重点就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 阶段。 四诊—>病因、病位、病性、病势;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1.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2.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学说) 3.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阴阳基本概念:就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事物阴阳属性:相对性主要表现三个方面:阴阳属性相互转化;阴阳之中复有阴 阳;比较对象不同; 3.阴阳学说基本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 4.制约太过:“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制约不及:“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 5.阴阳互根: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就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