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岩石热解参数

岩石热解参数

岩石热解参数
岩石热解参数

岩石热解分析参数说明

S0含气态烃量:在90℃下检测的单位质量生油岩中的气态烃含量,mg/g(岩石)。

S1含游离烃量:在300℃下检测的单位质量生油岩中的液态烃含量,mg/g(岩石)。

S2含干酪根烃量:表示在300℃- 600℃下检测的单位质量生油岩中被加热而裂解的干酪根产量(mg/g)。

GPI-产气指数: GPI = S0/(S0+ S1+ S2)

OPI-油产率指数: OPI = S1/(S0 + S1 + S2)

PS-原油轻重指数,无量纲:PS = S1 / S2

PG-产烃潜量: PG = S0 + S1 + S2

PC-有效碳含量: PC = 0.083 ×(S0 + S1 + S2)

RC-残余碳含量: RC = S4 / 10

S T-含油气总量:S T=S0+ S1+ S2+ 10RC/0.9

或S T= S0'+ S1'+ S21+ S22+ S23+ 10RC / 0.9

TOC-总有机碳含量: TOC = PC + RC

HI-氢指数: HI = S2 / TOC × 100%

D-降解潜率: D = (PC / TOC)× 100%

IS-原油重质油指数: IS = 10RC / 0.9 / S T × 100%

HCI-生烃指数: HCI = (S0 + S1) / TOC × 100%

S0':在90℃下检测的单位质量储层岩石中的烃含量,mg/g(岩石)。

S1':在200℃下检测的单位质量储层岩石中的烃含量,mg/g(岩石)。

S21:在200℃~350℃下检测的单位质量储层岩石中的烃含量,mg/g (岩石)。

S22:在350℃~450℃下检测的单位质量储层岩石中的烃含量,mg/g(岩石)。

S23:在450℃~600℃下检测的单位质量储层岩石中的烃含量,mg/g(岩石)。

LHI-原油轻重烃比:LHI =(S0' + S1' + S21) / (S22 + S23)

GR-含气率(%): GR = S0' / S T × 100

GSR-含汽油率(%): GSR = S1' / S T × 100

KDR-含煤油柴油率(%): KDR = S21 / S T × 100

WHR-含蜡重油率(%): WHR = S22 / S T × 100

AR-含沥青率(%): AR = (S23 + 10RC / 0.9) / S T

ROR-含残余油率(%):ROR = 10RC / 0.9 / S T

P1凝析油指数: P1 = (S0' + S1')/ (S0' + S1' + S21 + S22)

P2轻质原油指数: P2 = (S1' + S21) / (S0' + S1' +S21 +S22)

P3中质原油指数: P3 = (S21 + S22) / (S0' + S1' + S21 + S22)

P4重质原油指数: P4 = (S22 + S23) / (S0' +S1' + S21 + S22 + S23)

ST总烃: S T = S0 + S1 + S2

岩石热解地化录井操作规程(07年新)

附1 岩石热解地化录井操作规程 本规程根据相关的国际、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对岩石热解地化录井相关仪器的性能指标、安装、调试及操作、校验进行了规定;对岩石热解的取样分析间距、样品的挑选、分析参数和评价参数的计算、资料整理的内容进行了规范。本规程适用于实验室和地质录井现场储集岩中的气态烃、液态烃及热解烃的测定。 一、引用标准 操作规程在起草过程中,参考、引用了下列标准、规范。 GB/T 18602—2001 岩石热解分析 SY/T 5117—1996 岩石热解分析方法 SY/T 5675—1997 油气探井完井地质总结报告编写规范 Q/SY 128—2005 录井资料采集与整理规范 SY 6014—1994 石油地质实验室安全规定 SY 6438—2000 油气探井录井资料质量控制规范 《石油天然气探井录井资料采集与整理操作规程》(第二版)中国石油长庆油田 二、仪器设备 1.油气显示评价仪 (1)仪器灵敏度要求:基线漂移≤25μV/30min,最小检测量≤

0.01mg/g﹔ (2)仪器稳定性要求:热解烃S2、最高热解温度Tmax符合标样要求; 2.油气组份综合评价仪 仪器灵敏度要求:基线漂移≤25μV /30min; 3.不间断稳压电源(≥3kw); 4.氢气发生器(氢气发生量:≥200ml/min); 5.空气压缩机(空气发生量:≥1000ml/min); 6.荧光灯; 7.打印机; 8.电子天平:感量1mg。电子天平须经县级以上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所 属或授权的计量鉴定机构进行检定。 三、试剂与材料 1.蒸馏水,二级; 2.二氧化碳吸附剂:分析纯; 3.氢氧化钠(NaOH):分析纯; 4.5A分子筛:分析纯; 5.活性炭; 6.硅胶; 7.氮气(纯度不低于99.99℅); 8.弹性石英毛细管非极性交联柱,长度30m~50m,内径0.20~ 0.32mm,最高使用温度不低于300℃。

常用岩土材料参数和岩石物理力学性质一览表

(E, ν) 与(K, G)的转换关系如下: ) 21(3ν-= E K ) 1(2ν+= E G (7.2) 当ν值接近0.5的时候不能盲目的使用公式3.5,因为计算的K 值将会非常的高,偏离实际值很多。最好是确定好K 值(利用压缩试验或者P 波速度试验估计),然后再用K 和ν来计算G 值。 表7.1和7.2分别给出了岩土体的一些典型弹性特性值。 岩石的弹性(实验室值)(Goodman,1980) 表7.1 土的弹性特性值(实验室值)(Das,1980) 表7.2 各向异性弹性特性——作为各向异性弹性体的特殊情况,横切各向同性弹性模型需要5 中弹性常量:E 1, E 3, ν12,ν13和G 13;正交各向异性弹性模型有9个弹性模量E 1,E 2,E 3, ν12,ν13,ν23,G 12,G 13和G 23。这些常量的定义见理论篇。 均质的节理或是层状的岩石一般表现出横切各向同性弹性特性。一些学者已经给出了用各向同性弹性特性参数、节理刚度和空间参数来表示的弹性常数的公式。表3.7给出了各向异性岩石的一些典型的特性值。 横切各向同性弹性岩石的弹性常数(实验室) 表7.3

流体弹性特性——用于地下水分析的模型涉及到不可压缩的土粒时用到水的体积模量K f ,如果土粒是可压缩的,则要用到比奥模量M 。纯净水在室温情况下的K f 值是2 Gpa 。其取值依赖于分析的目的。分析稳态流动或是求初始孔隙压力的分布状态(见理论篇第三章流体-固体相互作用分析),则尽量要用比较低的K f ,不用折减。这是由于对于大的K f 流动时间步长很小,并且,力学收敛性也较差。在FLAC 3D 中用到的流动时间步长,? tf 与孔隙度n ,渗透系数k 以及K f 有如下关系: ' f f k K n t ∝ ? (7.3) 对于可变形流体(多数课本中都是将流体设定为不可压缩的)我们可以通过获得的固结系数νC 来决定改变K f 的结果。 f 'K n m k C + = νν (7.4) 其中 3 /4G K 1 m += ν f 'k k γ= 其中,' k ——FLAC 3D 使用的渗透系数 k ——渗透系数,单位和速度单位一样(如米/秒) f γ——水的单位重量 考虑到固结时间常量与νC 成比例,我么可以将K f 的值从其实际值(Pa 9 102?)减少,利用上面得表达式看看其产生的误差。 流动体积模量还会影响无流动但是有空隙压力产生的模型的收敛速率(见1.7节流动与力学的相互作用)。如果K f 是一个通过比较机械模型得到的值,则由于机械变形将会产生孔隙压力。如果K f 远比k 大,则压缩过程就慢,但是一般有可能K f 对其影响很小。例如在土体中,孔隙水中还会包含一些尚未溶解的空气,从而明显的使体积模量减小。 在无流动情况下,饱和体积模量为: n K K K f u + = (7.5) 不排水的泊松比为:

部分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定义

部分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定义: F0:固定荧光,初始荧光(minimalfluorescence)。也称基础荧光,0水平荧光,是光系统Ⅱ(PSⅡ)反应中心处于完全开放时的荧光产量,它与叶片叶绿素浓度有关。 Fm:最大荧光产量(maximalfluorescence),是PSⅡ反应中心处于完全关闭时的荧光产量。可反映经过PSⅡ的电子传递情况。通常叶片经暗适应20 min后测得。 F:任意时间实际荧光产量(actualfluorescence intensity at any time)。 Fa:稳态荧光产量(fluorescence instable state)。 Fm/F0:反映经过PSⅡ的电子传递情况。 Fv=Fm-F0:为可变荧光(variablefluorescence),反映了QA的还原情况。 Fv/Fm:是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optimal/maximal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 of PSⅡin the dark)或(optimal/maximalquantum yield of PSⅡ),反映PSⅡ反应中心内禀光能转换效率(intrinsic PSⅡefficiency)或称最大PSⅡ的光能转换效率(optimal/maximalPSⅡefficiency),叶暗适应20 min后测得。非胁迫条件下该参数的变化极小,不受物种和生长条件的影响,胁迫条件下该参数明显下降。 Fv’/Fm’:PSⅡ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photochemicalefficiency of PSⅡin the light),反映开放的PSⅡ反应中心原初光能捕获效率,叶片不经过暗适应在光下直接测得。 (Fm’-F)/Fm’或△F/Fm’: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actual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 of PSⅡin the light)(Bilger和Bjrkman,1990),它反映PSⅡ反应中心在有部分关闭情况下的实际原初光能捕获效率,叶片不经过暗适应在光下直接测得。 荧光淬灭分两种:光化学淬灭和非光化学淬灭。光化学淬灭:以光化学淬灭系数代表:qP=(Fm’-F)/(Fm’-F0’);非光化学淬灭,有两种表示方法,NPQ=Fm/Fm’-1或qN=1-(Fm’-F0’)/(Fm-F0)=1-Fv’/Fv。 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以[(Fm’-F)Fm’]×PFD表示,也可写成:△F/Fm’×PFD×0.5×0.84,其中系数0.5是因为一个电子传递需要吸收2个量子,而且光合作用包括两个光系统,系数0.84表示在入射的光量子中被吸收的占84%,PFD是光子通量密度;表观热耗散速率以(1-Fv’/Fm’)×PFD表示。 Fmr:可恢复的最大荧光产量,它的获得是在荧光P峰和M峰后,当开放的PSⅡ最大荧光产量平稳时,关闭作用光得到F0’后,把饱和光的闪光间隔期延长到180s/次,得到一组逐渐增大(对数增长)的最大荧光产量,将该组最大荧光产量放在半对数坐标系中即成直线,该直线在Y轴的截距即为Fmr。以(Fm-Fmr)/Fmr可以反映不可逆的非光化学淬灭产率,即发生光抑制的可能程度。 FO(初始荧光),Fm(最大荧光),Fv= Fm-FO(可变荧光),Fv /Fm(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或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 /FO(PSII的潜在活性),Yield(PSII总的光化学量子产额),ETR(表观电子传递速率),PAR(光合有效辐射),LT(叶面温度)。其中FO、Fm、Fv /FO测定前将叶片暗适应20 min。各参数日变化从6: 00~18: 00,每2h测定一次。 (Fv /Fm)和(Fv /FO)分别用于度量植物叶片PSII原初光能转换效率和PSII潜在活性,-(Yield)是PSII的实际光化学效率,反映叶片用于光合电子传递的能量占所吸收光能的比例,是PSII反应中心部分关闭时的光化学效率,其值大小可以反映PSII反应中心的开放程度。常用来表示植物光合作用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可作为植物叶片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快慢的相对指标。即在光合作用进程中,PSII每获得一个光量子所能引起的总的光化学反应。因此,较高的Yield值,有利于提高光能转化效率,为暗反应的光合碳同化积累更多所需的能量,以促进碳同化的高效运转和有机物的积累。同样毛蕊红山茶和长毛红山茶的Yield值也较高。

实验1 生油岩岩石热解分析

实验1 生油岩/储油岩岩石热解分析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生油岩/储油岩热解分析的实验原理; 2.掌握油气显示评价仪(OG-2000V)的使用方法; 3.能够应用岩石热解仪分析的结果对生油岩或储油岩进行定性分析。 二、实验原理 在一定的条件下,烃源岩中有机物一部分生成烃类,这些烃类一部分运移到具有孔隙性的储层中,另一部分残留在烃源岩中,而未生成烃类的高聚合物干酪根也存在于烃源岩中。储层中石油主要由各种烃类、胶质和沥青质构成,生油岩主要由烃类和生油母质干酪根组成。不同烃类组分,不同分子量和分子结构的胶质、沥青质、干酪根均具不同的沸点,当温度达到某有机组分的沸点时,该种有机物质便蒸发裂解并从岩石中解析。 油气显示评价仪的分析原理:当程序升温时,岩石中的烃类、胶质、沥青质、干酪根在不同的温度点挥发、裂解,并从岩石中脱析,经载气携带使其与岩石样品进行定性的分离,并由载气携带直接进入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检测,经微机进行运算处理,记录各组份的含量和S2峰顶温度(Tmax),予以评价烃源岩,储集岩的优劣。 标准分析周期(适用于生、储油岩样品的热解三峰分析):本次实验采用的分析周期 S0:90℃恒温2min;S1:快速加热至300℃恒温3min;S2:以50℃/min的速率升至600℃后,恒温1min。 S4(残碳分析周期):

氧化阶段:氧化炉600℃恒温7min,热阱低温吸附CO、CO2; 分析阶段:热阱快速加热至380℃恒温,CO2转换为CH4进入检测器,共用3min。 适用于储油岩样品的热解五峰分析周期(了解): 第一阶段:将样品加热至90℃的载气吹洗岩样2min,检测天然气馏分S0峰。 第二阶段:岩样被送入初始温度为200℃的热解炉中恒温1min,检测汽油馏分S1峰。 第三阶段:热解炉从200℃以50℃/min程序升温速率升温至350℃,恒温1min,检测S21峰。第四阶段:热解炉从350℃以50℃/min程序升温速率升温至450℃并恒温1min,检测S22峰。第五阶段:热解炉从450℃以50℃/min程序升温速率升温至600℃并恒温1min,检测S23峰。第六阶段:样品在氧化炉中600℃氧化,热阱在常温吸附,CO、CO2转换分析。 热解色谱资料可提供下述地化参数: S0(mg/g)-岩石中轻烃(C1-C7)含量; S1(mg/g)-岩石中残留烃含量(若测S0时,不包括C1-C7烃); S2(mg/g)-岩石中裂解烃含量; S3(mg/g)-岩石热解生成的CO2量,代表岩石样品在600℃下不能裂解的残余有机碳,代表部分胶质和沥青质。 三、实验步骤 1.打开气源总阀或气体发生器开关,观察其压力分别不低于N20.3MPa、H20.3MPa、Air0.4MPa。 2.打开电源开关,仪器显示“欢迎使用-OG-2000V 油气显示评价仪”,表明仪器上电正常。 3.设置分析周期和热解、残碳的灵敏度。 4.按“准备”键,仪器各点加热进入准备状态。 5.在仪器准备过程中,打开微机,进入地化分析程序。用鼠标点击“井初始化”,键入井号等参数;再点击“仪器调试”,在“周期设置”中选择周期;再点击“样品分析”,填取S2、

常见岩石的强度性质Word版

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四章岩块的变形与强度性质/第三节岩块的强度性质 第三节岩块的强度性质 岩块的强度是指岩块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 根据受力状态不同,岩块的强度可分为单轴抗压强度、单轴抗拉强度、剪切强度、三轴压缩强度等。 一、单轴抗压强度σ c 1、定义 在单向压缩条件下,岩块能承受的最大压应力,简称抗压强度(MPa)。 2、研究意义 (1)衡量岩块基本力学性质的重要指标。 (2)岩体工程分类、建立岩体破坏判据的重要指标。 (3)用来估算其他强度参数。 3、测定方法 抗压强度试验 点荷载试验 4、常见岩石的抗压强度 常见岩石的抗压强度 岩石名称抗压强度 (MPa) 岩石名称 抗压强度 (MPa) 岩石名称 抗压强度 (MPa) 辉长岩180~300辉绿岩200~350页岩10~100花岗岩100~250玄武岩150~300砂岩20~200流纹岩180~300石英岩150~350砾岩10~150闪长岩100~250大理岩100~250板岩60~200 安山岩100~250片麻岩50~200千枚岩、片 岩 10~100 白云岩80~250灰岩20~200 二、单轴抗拉强度σt 1、定义 单向拉伸条件下,岩块能承受的最大拉应力,简称抗拉强度。 2、研究意义

(1)衡量岩体力学性质的重要指标

(2)用来建立岩石强度判据,确定强度包络线 (3)选择建筑石材不可缺少的参数 3、测定方法 直接拉伸法 间接法(劈裂法、点荷载法) 4、常见岩石的抗拉强度 常见岩石的抗拉强度 5、抗拉强度与抗压强度的比较 岩石中包含有大量的微裂隙和孔隙,岩块抗拉强度受其影响很大,直接削弱了岩块的抗拉强度。相对而言,空隙对岩块抗压强度的影响就小得多,因此,岩块的抗拉强度一般远小于其抗压强度。 通常把抗压强度与抗拉强度的比值称为脆性度,用以表征岩石的脆性程度。 岩块的几种强度与抗压强度比值

叶绿素荧光参数及意义

第一节 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其意义 韩志国,吕中贤(泽泉开放实验室,上海泽泉科技有限公司,上海,200333) 叶绿素荧光技术作为光合作用的经典测量方法,已经成为藻类生理生态研究领域功能最强大、使用最 广泛的技术之一。由于常温常压下叶绿素荧光主要来源于光系统II 的叶绿素a ,而光系统II 处于整个光合 作用过程的最上游,因此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在内的多数光合过程的变化都会反馈给光系统II ,进而引起 叶绿素a 荧光的变化,也就是说几乎所有光合作用过程的变化都可通过叶绿素荧光反映出来。与其它测量 方法相比,叶绿素荧光技术还具有不需破碎细胞、简便、快捷、可靠等特性,因此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 应用。 1 叶绿素荧光的来源 藻细胞内的叶绿素分子既可以直接捕获光能,也可以间接获取其它捕光色素(如类胡萝卜素)传递来 的能量。叶绿素分子得到能量后,会从基态(低能态)跃迁到激发态(高能态)。根据吸收的能量多少, 叶绿素分子可以跃迁到不同能级的激发态。若叶绿素分子吸收蓝光,则跃迁到较高激发态;若叶绿素分析 吸收红光,则跃迁到最低激发态。处于较高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很不稳定,会在几百飞秒(fs ,1 fs=10-15 s )内通过振动弛豫向周围环境辐射热量,回到最低激发态(图1)。而最低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可以稳定 存在几纳秒(ns ,1 ns=10-9 s )。 波长吸收荧光红 B 蓝 荧光 热耗散 最低激发态较高激发态基态吸收蓝光吸收红光能量A 图1 叶绿素吸收光能后能级变化(A )和对应的吸收光谱(B )(引自韩博平 et al., 2003) 处于最低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可以通过几种途径(图2)释放能量回到基态(韩博平 et al., 2003; Schreiber, 2004):1)将能量在一系列叶绿素分子之间传递,最后传递给反应中心叶绿素a ,用于进行光化 学反应;2)以热的形式将能量耗散掉,即非辐射能量耗散(热耗散);3)放出荧光。这三个途径相互竞 争、此消彼长,往往是具有最大速率的途径处于支配地位。一般而言,叶绿素荧光发生在纳秒级,而光化 学反应发射在皮秒级(ps ,1 ps=10-12 s ),因此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室温下),捕光色素吸收的能量主要用 于进行光化学反应,荧光只占约3%~5%(Krause and Weis, 1991; 林世青 et al., 1992)。 在活体细胞内,由于激发能从叶绿素b 到叶绿素a 的传递几乎达到100%的效率,因此基本检测不到 叶绿素b 荧光。在常温常压下,光系统I 的叶绿素a 发出的荧光很弱,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对光系统I 叶 绿素a 荧光的研究要在77 K 的低温下进行。因此,当我们谈到活体叶绿素荧光时,其实指的是来自光系 统II 的叶绿素a 发出的荧光。

碎屑岩热解分析参数s1s2值的校正方法(胜利)ok打

碎屑岩热解分析参数S1、S2值的校正方法 编写人:腾玉明、丁莲花 审核人:陈东敬 胜利石油管理局地质录井公司 一九九七年八月

碎屑岩热解分析参数S1、S2值的校正方法 一、前言 碎屑岩储集岩样热解所测得的S1、S2值是残余含量,不能直接显示储层原始含油气状态。其影响因素有多种,有地层温度、压力变化造成烃类损失,有钻井液冲刷造成烃类损失,有样品采集保存等因素影响造成烃类损失,,所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储层评价效果,因此必须进行校正方能评价储集层。在近十年的地化录井实践中,根据几百口井碎屑岩储层不同岩样的分析终结,建立了适合胜利油田砂泥析剖面的热解烃类损失校正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作一简单介绍。 二、碎屑岩热解分析参数S1、S2的损失因素分析 对于三个峰分析的岩石热解仪,其直接分析参数有S0、S1、S2。S0是在90℃温度下得到的C1—C7气态烃,储集层含量很少(除气层外),样品分析值很小直至为零。在这里不讨论其损失因素。着重讨论一下S1和S2值的损失因素。 S1值表示的是岩样在90℃--300℃温度区间热蒸发得到的C8—C33之间的液态烃量。S2值表示的是在300℃--600℃温度区间,程序升温热蒸发和热裂解的大于C33以上重烃及胶质沥青含量。根据石油烃类的物理性质,S1值以液态的轻烃为主,很不稳定易挥发损失,因此,热解分析S1值不能代表岩样的原始含烃量,是一残留量。S2值也不等于岩样重组馏分和胶质沥青的绝对量,仍是一个残留量。造成热解分析参数S1和S2值损失的因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地层温度压力改变以及钻井液对岩样的冲洗造成部分烃类损失。 当地层被钻开后,地层温度、压力发生了变化,溶于原油中的气体,从储层中逸出,带走了一些液体,主要为油、水,减小了岩样分析值S1、S2的含烃量。岩样从井底沿井筒返至地面时,含油岩样与钻井液接触部位,受到冲刷作用,使岩样中的原油被泥浆冲掉一部分,所以又减少了岩样分析值S1、S2的含烃量。 2.不同录井方式采取的样品分析值S1、S2损失量不同。岩心录井、井壁取心、岩屑录井三种录井方式取得的岩样在同一层位、同一深度,经分析得到的S1值、S2值,差别较大,见表1。 不同录井方式样品分析烃类损失

叶绿素荧光研究背景知识介绍

叶绿素荧光研究背景知识介绍 前言 近些年来,叶绿素荧光技术已经逐渐成为植物生理生态研究的热门方向。荧光数据是植物光合性能方面的必要研究内容。目前这种趋势由于叶绿素荧光检测仪的改进而得到发展。然而荧光理论和数据解释仍然比较复杂。就我们所了解的情况来看,目前许多研究者对荧光理论不是很清楚,仪器应用仅仅限于简单的数据说明的基础上,本文在此基础上,目的在于简单明晰地介绍相关理论和研究要点,以求简单明确地使用叶绿素荧光检测设备,充分分析实验数据,重点在于植物生理生态学技术的应用和限制。 荧光测量基础 植物叶片所吸收的光的能量有三个走向:光合驱动、热能、叶绿素荧光。三个过程之间存在竞争,其中任何一个效率的增加都将造成另外两个产量的下降。因此,测量叶绿素荧光产量,我们可以获得光化学过程与热耗散的效率的变化信息。尽管叶绿素荧光的总量很小(一般仅占叶片吸收光能总量的1-2%),测量却非常简单。荧光光谱不同于吸收光谱,其波长更长,因此荧光测量可以通过把叶片经过给定波长的光线的照射,同时测量发射光中波长较长的部分光线的量来实现。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测量永远是相对的,因为光线不可避免会有损失。因此,所有分析必须把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包括其进一步计算的许多参数也是如此。 调制荧光仪的出现是荧光研究技术的革命性的创新。在这类仪器中,测量光源是调制(高频率开关)的,其检测器也被调谐来仅仅检测被测量光激发的荧光。因此,相对的荧光产量可以在背景光线(主要是指野外全光照的条件下)存在的条件下进行测量。目前绝大多数的荧光仪采用了调制系统,同时也强烈建议选择调制荧光仪(Kate Maxwell,2000)。 为什么荧光产量会发生改变?Kautsky效应和Beyond 叶绿素荧光产量的变化最早在1960年被Kautsky和其合作者发现。他们发现,当把植物叶片从黑暗中转入光下,荧光产量瞬间上升(大约在1秒左右)这种上升可以解释为光合途径中电子受体的还原(可接受电子的受体的减少)。一旦PSII吸收光能,初级电子受体Q A(质体醌)接受了电子,它将不能再接受电子,直到它把电子传递给下一级电子载体Q B。此期间,反应中心是关闭的,反应中心关闭的比

常用的岩土和岩石物理力学参数

(E, ν) 与(K, G)的转换关系如下: ) 21(3ν-= E K ) 1(2ν+= E G (7、2) 当ν值接近0、5的时候不能盲目的使用公式3、5,因为计算的K 值将会非常的高,偏离实际值很多。最好就是确定好K 值(利用压缩试验或者P 波速度试验估计),然后再用K 与ν来计算G 值。 表7、1与7、2分别给出了岩土体的一些典型弹性特性值。 岩石的弹性(实验室值)(Goodman,1980) 表7、1 土的弹性特性值(实验室值)(Das,1980) 表7、2 各向异性弹性特性——作为各向异性弹性体的特殊情况,横切各向同性弹性模型需要5中弹性常量:E 1, E 3, ν12,ν13与G 13;正交各向异性弹性模型有9个弹性模量E 1,E 2,E 3, ν12,ν13,ν23,G 12,G 13与G 23。这些常量的定义见理论篇。 均质的节理或就是层状的岩石一般表现出横切各向同性弹性特性。一些学者已经给出了用各向同性弹性特性参数、节理刚度与空间参数来表示的弹性常数的公式。表3、7给出了各向异性岩石的一些典型的特性值。 横切各向同性弹性岩石的弹性常数(实验室) 表7、3

K f ,如果土粒就是可压缩的,则要用到比奥模量M 。纯净水在室温情况下的K f 值就是2 Gpa 。其取值依赖于分析的目的。分析稳态流动或就是求初始孔隙压力的分布状态(见理论篇第三章流体-固体相互作用分析),则尽量要用比较低的K f ,不用折减。这就是由于对于大的K f 流动时间步长很小,并且,力学收敛性也较差。在FLAC 3D 中用到的流动时间步长,? tf 与孔隙度n,渗透系数k 以及K f 有如下关系: ' f f k K n t ∝ ? (7、3) 对于可变形流体(多数课本中都就是将流体设定为不可压缩的)我们可以通过获得的固结系数νC 来决定改变K f 的结果。 f 'K n m k C + = νν (7、4) 其中 3 /4G K 1 m += ν f 'k k γ= 其中,' k ——FLAC 3D 使用的渗透系数 k ——渗透系数,单位与速度单位一样(如米/秒) f γ——水的单位重量 考虑到固结时间常量与νC 成比例,我么可以将K f 的值从其实际值(Pa 9 102?)减少,利用上面得表达式瞧瞧其产生的误差。 流动体积模量还会影响无流动但就是有空隙压力产生的模型的收敛速率(见1、7节流动与力学的相互作用)。如果K f 就是一个通过比较机械模型得到的值,则由于机械变形将会产生孔隙压力。如果K f 远比k 大,则压缩过程就慢,但就是一般有可能K f 对其影响很小。例如在土体中,孔隙水中还会包含一些尚未溶解的空气,从而明显的使体积模量减小。 在无流动情况下,饱与体积模量为: n K K K f u + = (7、5) 不排水的泊松比为: ) G 3K (22G 3K u u u +-= ν (7、6) 这些值应该与排水常量k 与ν作比较,来估计压缩的效果。重要的就是,在FLAC 3D 中,

岩石力学作业

岩石力学习题 第一章绪论 1.1 解释岩石与岩体的概念,指出二者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1.2 岩体的力学特征是什么? 1.3 自然界中的岩石按地质成因分类可分为几大类,各有什么特点? 1.4 简述岩石力学的研究任务与研究内容。 1.5 岩石力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第二章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 2.1 名词解释:孔隙比、孔隙率、吸水率、渗透性、抗冻性、扩容、蠕变、松弛、弹性后效、长期强度、岩石的三向抗压强度 2.2 岩石的结构和构造有何区别?岩石颗粒间的联结有哪几种? 2.3 岩石物理性质的主要指标及其表示方式是什么? 2.4 已知岩样的容重=22.5kN/m3,比重,天然含水量,试计算该岩样的孔隙率n,干容重及饱和容重。 2.5 影响岩石强度的主要试验因素有哪些? 2.6 岩石破坏有哪些形式?对各种破坏的原因作出解释。 2.7 什么是岩石的全应力-应变曲线?什么是刚性试验机?为什么普通材料试 验机不能得出岩石的全应力-应变曲线? 2.8 什么是岩石的弹性模量、变形模量和卸载模量?

2.9 在三轴压力试验中岩石的力学性质会发生哪些变化? 2.10 岩石的抗剪强度与剪切面上正应力有何关系? 2.11 简要叙述库仑、莫尔和格里菲斯岩石强度准则的基本原理及其之间的关系。 2.12 简述岩石在单轴压力试验下的变形特征。 2.13 简述岩石在反复加卸载下的变形特征。 2.14 体积应变曲线是怎样获得的?它在分析岩石的力学特征上有何意义? 2.15 什么叫岩石的流变、蠕变、松弛? 2.16 岩石蠕变一般包括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点? 2.17 不同受力条件下岩石流变具有哪些特征? 2.18 简要叙述常见的几种岩石流变模型及其特点。 2.19 什么是岩石的长期强度?它与岩石的瞬时强度有什么关系? 2.20 请根据坐标下的库仑准则,推导由主应力、岩石破断角和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给出的在坐标系中的库仑准则表达式,式中。 2.21 将一个岩石试件进行单轴试验,当压应力达到100MPa时即发生破坏,破坏面与大主应力平面的夹角(即破坏所在面与水平面的仰角)为65°,假定抗剪强度随正应力呈线性变化(即遵循莫尔库伦破坏准则),试计算: 1)内摩擦角。 2)在正应力等于零的那个平面上的抗剪强度。

实验1生油岩岩石热解分析

实验1生油岩/储油岩岩石热解分析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生油岩/储油岩热解分析的实验原理; 2?掌握油气显示评价仪(OG-2000V )的使用方法; 3?能够应用岩石热解仪分析的结果对生油岩或储油岩进行定性分析。 二、实验原理 在一定的条件下,烃源岩中有机物一部分生成烃类,这些烃类一部分运移到具有孔隙性 的储层中,另一部分残留在烃源岩中,而未生成烃类的高聚合物干酪根也存在于烃源岩中。 储层中石油主要由各种烃类、胶质和沥青质构成,生油岩主要由烃类和生油母质干酪根组成。 不同烃类组分,不同分子量和分子结构的胶质、沥青质、干酪根均具不同的沸点,当温度达 到某有机组分的沸点时,该种有机物质便蒸发裂解并从岩石中解析。 油气显示评价仪的分析原理:当程序升温时,岩石中的烃类、胶质、沥青质、干酪根在 不同的温度点挥发、裂解,并从岩石中脱析,经载气携带使其与岩石样品进行定性的分离, 并由载气携带直接进入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 )检测,经微机进行运算处理,记录各组 份的含量和S2峰顶温度(Tmax),予以评价烃源岩,储集岩的优劣。 图3-1油气显示评价仪分析原理框图 标准分析周期(适用于生、储油岩样品的热解三峰分析):本次实验采用的分析周期 S o:90C恒温2min ; S i:快速加热至300C恒温3min ; S2:以50C /min的速率升至600C 后,恒温1min。 S4 (残碳分析周期)

氧化阶段:氧化炉600 C恒温7min,热阱低温吸附CO、CO2; 分析阶段:热阱快速加热至380C恒温,CO2转换为CH4进入检测器,共用3min。 适用于储油岩样品的热解五峰分析周期(了解): 第一阶段:将样品加热至90 C的载气吹洗岩样2min,检测天然气馏分S o峰。 第二阶段:岩样被送入初始温度为200 C的热解炉中恒温1min,检测汽油馏分S i峰。 第三阶段:热解炉从200C以50C/min程序升温速率升温至350C,恒温imin ,检测S21峰。 第四阶段:热解炉从350C以50C/min程序升温速率升温至450C并恒温imin,检测S22峰。 第五阶段:热解炉从450C以50C/min程序升温速率升温至600C并恒温imin,检测S23峰。 第六阶段:样品在氧化炉中600C氧化,热阱在常温吸附,CO、CO2转换分析。 热解色谱资料可提供下述地化参数: S0(mg/g)—岩石中轻烃(C i - C7)含量; S i(mg/g)—岩石中残留烃含量(若测S0时,不包括C i —C7烃); S2(mg/g)—岩石中裂解烃含量; S3(mg/g)—岩石热解生成的CO2量,代表岩石样品在600 C下不能裂解的残余有机碳,代表部分胶质和沥青质。 三、实验步骤 i ?打开气源总阀或气体发生器开关,观察其压力分别不低于N20.3MPa、H20.3MPa、Air0.4MPa。 2?打开电源开关,仪器显示“欢迎使用-OG-2000V油气显示评价仪”,表明仪器上电正常。 3. 设置分析周期和热解、残碳的灵敏度。 4. 按“准备”键,仪器各点加热进入准备状态。 5. 在仪器准备过程中,打开微机,进入地化分析程序。用鼠标点击“井初始化”,键入井号等参数;再点击“仪器调试”,在“周期设置”中选择周期;再点击“样品分析” ,填取S2、

煤系地层常见岩石力学参数

常见岩层力学参数

11 细砂岩2800 28.85 16.04 12.02 0.20 3.47 43 4.96 5-2煤1410 2.12 1.73 0.82 0.30 0.18 20 0.2 细砂岩2597 27.00 15.28 11.2 0.21 3.1 42 3.48 5-1煤1410 2.12 1.73 0.82 0.30 0.18 20 0.2 细砂岩2586 33.40 18.02 14.02 0.19 3.8 43 5.13 砂质泥岩2520 7.88 4.9 3.2 0.23 1.18 35 1.8 泥岩2567 6.90 4.3 2.8 0.23 0.7 30 1.68 4-1煤1460 2.43 2.12 0.93 0.31 0.5 24 0.35 泥岩2463 6.39 3.94 2.6 0.23 0.68 30 0.98 底板岩层2463 6.39 3.94 2.6 0.23 0.68 30 0.98 砂岩2650 4.35 2.9 1.74 0.25 9.5 41 4.21 7煤1400 1.49 2.08 0.54 0.38 1.2 20 0.64 砂质泥岩2550 3.45 2.61 1.35 0.28 7.6 30 3.0 砂岩2690 5.61 3.35 2.3 0.22 10.7 41 4.96 9煤1400 1.49 2.08 0.54 0.38 1.2 20 0.64 砂岩2650 4.76 3.05 1.92 0.24 10.2 40 4.8 砂质泥岩2600 3.84 2.91 1.5 0.28 7.8 32 3.65 石灰岩2800 10.69 5.57 4.53 0.18 11.4 38 6.7 砂质泥岩2600 3.84 2.91 1.5 0.28 7.8 32 3.65 石灰岩2800 10.69 5.57 4.53 0.18 11.4 38 6.7

岩石热解参数

岩石热解分析参数说明 S0含气态烃量:在90℃下检测的单位质量生油岩中的气态烃含量,mg/g(岩石)。 S1含游离烃量:在300℃下检测的单位质量生油岩中的液态烃含量,mg/g(岩石)。 S2含干酪根烃量:表示在300℃- 600℃下检测的单位质量生油岩中被加热而裂解的干酪根产量(mg/g)。 GPI-产气指数: GPI = S0/(S0+ S1+ S2) OPI-油产率指数: OPI = S1/(S0 + S1 + S2) PS-原油轻重指数,无量纲:PS = S1 / S2 PG-产烃潜量: PG = S0 + S1 + S2 PC-有效碳含量: PC = 0.083 ×(S0 + S1 + S2) RC-残余碳含量: RC = S4 / 10 S T-含油气总量:S T=S0+ S1+ S2+ 10RC/0.9 或S T= S0'+ S1'+ S21+ S22+ S23+ 10RC / 0.9 TOC-总有机碳含量: TOC = PC + RC HI-氢指数: HI = S2 / TOC × 100% D-降解潜率: D = (PC / TOC)× 100% IS-原油重质油指数: IS = 10RC / 0.9 / S T × 100% HCI-生烃指数: HCI = (S0 + S1) / TOC × 100% S0':在90℃下检测的单位质量储层岩石中的烃含量,mg/g(岩石)。 S1':在200℃下检测的单位质量储层岩石中的烃含量,mg/g(岩石)。 S21:在200℃~350℃下检测的单位质量储层岩石中的烃含量,mg/g (岩石)。 S22:在350℃~450℃下检测的单位质量储层岩石中的烃含量,mg/g(岩石)。 S23:在450℃~600℃下检测的单位质量储层岩石中的烃含量,mg/g(岩石)。 LHI-原油轻重烃比:LHI =(S0' + S1' + S21) / (S22 + S23) GR-含气率(%): GR = S0' / S T × 100 GSR-含汽油率(%): GSR = S1' / S T × 100 KDR-含煤油柴油率(%): KDR = S21 / S T × 100 WHR-含蜡重油率(%): WHR = S22 / S T × 100 AR-含沥青率(%): AR = (S23 + 10RC / 0.9) / S T ROR-含残余油率(%):ROR = 10RC / 0.9 / S T P1凝析油指数: P1 = (S0' + S1')/ (S0' + S1' + S21 + S22) P2轻质原油指数: P2 = (S1' + S21) / (S0' + S1' +S21 +S22) P3中质原油指数: P3 = (S21 + S22) / (S0' + S1' + S21 + S22) P4重质原油指数: P4 = (S22 + S23) / (S0' +S1' + S21 + S22 + S23) ST总烃: S T = S0 + S1 + S2

最新常见岩石力学参数

几种常见岩石力学参数汇总 2010年9月2日 参考资料:《构造地质学》,谢仁海、渠天祥、钱光谟编,2007年第2版,P25-P37。 1.泊松比的变化范围: 2.弹性模量的变化范围:

3.常温常压下强度极限: 4.内摩擦角和内聚力的变化范围: 一、课程名称:中国戏曲介绍课时:2个学时 二、背景分析:戏曲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同学们对中国戏曲 还不够了解,不能经常接触戏曲。 三、教学内容:中国戏曲 四、教学目标:初步了解中国戏曲的相关知识,并学会哼唱具有代表性的戏曲,简要说出

他们的起源 五、教学过程: 【引入课程】1、先介绍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然后放[天仙配],为讲戏曲作铺垫,将同学们带入戏曲的氛围中 【初步了解】1、介绍戏曲相关知识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1]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2-5]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其它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昆曲、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坠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放[刘海砍樵] 2、戏曲行当 生、旦、净、丑各个行当都有各自的形象内涵和一套不同的程式和规制;每个都行当具有鲜明的造型表现力和形式美。 3、艺术特色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4、唱腔 第一种是抒情性唱腔,其特点为速度较缓慢,曲调婉转曲折,字疏腔繁,抒情性强。它宜于表现人物深沉而细腻的内心感情。许多剧种的慢板、大慢板、原板、中板均厉于这-类。放[女驸马] 第二种是叙事性唱腔,其特点为速度中等,曲调较平直简朴,字密腔简,朗诵性强。它常用于交代情节和叙述人物的心情。许多剧种的二六、流水等均属于这一类。放[花木兰] 第三种是戏剧性唱腔,其特点为曲调的进行起伏较大,节奏与速度变化较为强烈,唱词的安排可疏可密。它常用于感情变化强烈和戏剧矛盾冲突激化的场合。各戏剧中的散板、摇板等板式曲调都属于这一类。 5、国五大戏曲剧种

岩石力学参数测试

3.2 侏罗系煤岩层物理力学性质测试 3.2.1试验仪器及原理 本试验采用电子万能压力试验机(图3.24)对侏罗系、石炭系岩石试样进行抗压强度、抗拉强度以及抗剪强度的测定。 (a) 电子万能压力试验机 (b) 单轴抗压强度测试 (c) 抗拉强度测试 (d) 抗剪强度测试 图3.24 岩石力学电子万能压力试验机及试验过程 (1) 岩石抗压强度测定: 单轴抗压强度的测定:将采集的岩块试件放在压力试验机上,按规定的加载速度(0.1mm/min)加载至试件破坏。根据试件破坏时,施加的最大荷载P ,试件横断面A 便可计算出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S 0,见式(3.1)。 S 0= P A (3.1) 一般表面单轴抗压强度测定值的分散性比较大,因此,为获得可靠的平均单轴抗压强度值,每组试件的数目至少为3块。 (2) 岩石抗拉强度的测定: 做岩石抗拉试验时,将试件做成圆盘形放在压力机上进行压裂试验,试件受集中荷载的作用,见式(3.2)。

S t = 2P DT π (3.2) 式中:S t ——岩石抗拉强度 MPa ; P ——岩石试件断裂时的最大荷载,KN ; D ——岩石试件直径; T ——岩石试件厚度。 为使抗拉强度值较准确,每种岩石试件数目至少3块。 (3) 岩石抗剪强度测定: 将岩石试件放在两个钢制的倾斜压模之间,然后把夹有试件的压模放在压力实验机上加压。当施加荷载达到某一值时,试件沿预定的剪切面剪断,见式(3.3)。 sin cos n T P A A N P A A τασα? = =? ??? ==?? (3.3) 式中:P ——试件发生剪切破坏时的最大荷载; T ——施加在破坏面上的剪切力; N ——作用在破坏面上的正压力; A ——剪切破坏面的面积; τ——作用在破坏面上的剪应力; n σ——作用在破坏面上的正应力; α——破坏面上的角度。 每组取3块试件,变换不同的破坏角,根据所得的数值,便可在στ-坐标系上画出反映岩石发生剪切破坏的强度曲线。并可求出反映岩石力学性质的另外两个参数:粘聚力c 及内摩察角?。 3.2.2 标准岩样加工 根据需要和所在矿的条件,在晋华宫矿12#煤层2105巷顶板钻取岩样,钻孔长度约22m ,在。根据各段岩心长度统计结果,晋华宫矿顶板岩层的RQD 值为72.4%,围岩质量一般。 岩心取出后,随即贴上标签,用透明保鲜袋包好以防风化,之后装箱,托运到实验室,经切割、打磨、干燥制成标准的岩石试样,岩样制作过程见图3.25。

岩石热解地化录井操作流程

岩石热解地化录井操作流程 一开机 1 开启辅助设备电源 1.1 开启氢气发生器电源,并观察其运行是否正常; 1.2 开启空气压缩机电源,并观察其运行是否正常; 1.3 开启氮气发生器电源,并观察其运行是否正常; 2 开启仪器主机 1.1 开启UPS电源,并观察其运行状况,三分钟后UPS显示向外供电正常; 1.2 开启仪器主机电源,并观察温度显示窗温度显示是否正常,10分钟后;开启计算机显示器、计算机电源,并运行岩石热解地化录井分析程序,选择空白或标样或样品分析界面,输入分析类别对应的参数,等待主机各温度控制点温度达到标准温度值(温度值大小查看仪器说明书)。 3 开启电子天平电源 3.1 观察电子天平水平仪气泡是否在中心即电子天平是否水平。 3.2 开启电子天平电源,将盛样品的小簸箕放在托盘里,按压板去皮,称重前电子天平显示窗显示0值(详细操作查看电子天平说明书)。 4 开机过程,对各项设备均要多看、多听,发现异常现象及时关闭对应设备电源;查找原因,直到把问题解决,方才继续开机及进行下步操作(异常现象的判断方法,各设备说明书中都有描述)。 二空白分析 1 待辅助设备、主机各温度控制点温度、各气源压力指示刻度正常、坩埚清洗、软件运行等均准备完善后。用镊子夹取坩埚并放置于进样杆顶端,运行空白分析系统,听主机点火声音,看软件采集界面信号的跳变。 2 空白分析过程中,观察温度显示是否正常,软件界面显示空白分析曲线绘制情况等,(特别在一个分析周期快结束时看炉丝发红状况,若红得发白,并且持续时间较正常的长,及时关闭主机电源)。 3一次空白分析结束后,用镊子取下坩埚放置在坩埚座上,打印空白分析谱图,观察、等待温度下降,进样杆温度降至90℃以下,即可用镊子夹取坩埚并放置于进样杆顶端,再次运行空白分析系统。多次做空白分析,直到空白分析合格为止,空白分析合格后即可进行下步的标样分析。

5种叶绿素荧光参数

5种叶绿素荧光参数:1.Fv/Fo 2.PSI Light 3.ETR 3.Y(II) 4.Act Light 5.Means Light 目前主要研究的小分子RNA 1.miRNA(微小RNA) 2.siRNA(小分子干扰RNA) 3.piRNA(PIWI结合RNA) 5种常见的植物胁迫形式:低温干旱盐碱高温洪涝 十种常见的激素; 茉莉酸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水杨酸乙烯油菜素内酯萘乙酸吲哚乙酸吲哚丁酸 常见的组蛋白修饰乙酰化甲基化泛素化糖基化羰基化等 什么叫做组蛋白密码?组蛋白在翻译后的修饰中会发生改变,从而提供一种识别标志,为其他蛋白与DNA结合产生协同或拮抗效应,它是一种动态转录调控成分, 活性氧常见的5种形式:超氧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含氧自由基过氧阴离子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意义:是指mRNA被翻译成蛋白质后,对蛋白质上个别氨基酸残基进行共价修饰的过程。他可以使蛋白 质的结构更加复杂,功能更加完善,调节更为精细,作用更专一。正式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使得一个基因并不只对应一种蛋白质,增加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从而赋予生命更多复杂的过程。 常见的修饰方式:泛素化,磷酸化,糖基化,脂基化,甲基化,乙酰化 9、植物防御反应的生化原理:1.病原体的侵入可以激活所有细胞中的多种防御反应;2.超敏反应使局部细胞迅速死亡;3.在植物抗性反应的早期常常会产生有反应活性的氧化物;4.在植物不相容相互作用过程中,诱导生成了一种哺乳动物的信号分子——一氧化氮;5.细胞壁加固和细胞外酶活有助于植物的抗病反应;6.苯甲酸和水杨酸可能参与了大量的植物防御反应;7.防御 坏死营养型真菌以及诱导某些植物防御基因时所需的茉莉酮酸和乙烯可能会加剧病症;8.致病相关蛋白和其他防御相关蛋白包 括真菌细胞壁降解酶类、抗维生素多肽和信号转导级联途径中的组分;9.植物抗生素包括有机次生代谢物和无机次生代谢物;10.蛋白酶的抑制剂由食草的靶昆虫诱导;11.转录后基因沉默是植物应对治病病毒的一种特异性防御反应;12.平行的信号途径协调复杂而高度局域化的植物防御反应; 10.植物体内ROS(活性氧)与NO在植物防御反应中的作用及二者的协同关系 1.ROS在植物防御中的作用,H2O2可能直接对病原体有毒,在铁存在时,H2O2会产生活性极强的羟基自由基。另一种看法是,它或者通过各种富含羟脯氨酸或脯氨酸的糖蛋白与多糖基质交联,或者通过过氧化物酶的作用提高木质素多聚物的合成速率,从而加固植物细胞壁的结构,这两种作用都可以提高植物细胞壁对微生物穿透和酶促降解的抵抗能力。某些ROS还可能有信号转导功能。 2.NO是哺乳动物用以调控免疫,神经和血管系统中多种生物过程的一种信号分子。植物在识别无病毒病原菌的同时,即迅速 从头合成NO. 局部发生的超敏反应是遗传不相容相互作用的一贯特征,但是ROS大量的生成不足以诱导植物细胞的死亡,而可能可以抑制病原体的生长。NO可以加强ROS诱导植物细胞死亡的能力。已知NO可以与血红素结合,因此可以抑制用以解除H2O2毒性的 过氧化氢酶和抗坏血酸盐过氧化物酶。植物细胞悬浮培养物和叶子中加入可以产生NO的化合物,会使好几个与防御和细胞保 护相关基因的mRNA的积累。NO诱导ROS的大量积累导致细胞死亡。NO和活性氧共同提高植物病原体过程中提高协同作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