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世界金融结构变化态势看我国金融结构的调整_陈燕

从世界金融结构变化态势看我国金融结构的调整_陈燕

从世界金融结构变化态势看我国金融结构的调整_陈燕
从世界金融结构变化态势看我国金融结构的调整_陈燕

p

陈燕 刘天鸣

看我国金融结构的调整

从世界金融结构变化态势

把现存的金融机构与组织视为既定的前提,然后在这个既定的前提下进行金融结构的调整与改革,这种传统的机构观在相当程度上阻碍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如何调整我国的金融结构,提升我国金融效率和国际竞争力,使中国竞争力最弱的金融业在大开国门之前脱胎换骨,像国内其他行业一

样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金融功能观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一、世界金融结构变化态势

金融结构指构成金融总体当中各个部分的规模、运作以及组成状态。金融结构是由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变化共同决定的,大致上可以分为金融机构结构、金融业所有制结构、金融工具结构或金融资产结构、信用形式结构、金融市场结构、利率结构等。

20世纪30年代全球经济危机以前,金融业的业务范围及机构设置并没有自动划分开来。银行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金融产品的需要,在存放款基本业务之外开发出新的金融服务产品。但是20世纪30年代全球经济危机以后,美国针对当时的具体情况制定了5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6,限制银行业与证券业的业务融合。此后,英国、日本等国紧步其后尘,建立起了与其相类似的金融体制。进入90年代以

来,世界经济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电子化技术飞速发展,现代金融产品极大丰富,金融管理体系日臻完善。这一切使金融业分业经营的制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金融业分工和金融业界限日益模糊,金融机构的业务交叉越来越普遍,这是一种世界性的潮流。英国、日本等顺应历史潮流,相继废止了分业经营的制度,美国也于1999年通过5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6,废止5格拉斯)))斯蒂格尔法6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的法律中有关限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三者跨界经营的条款。目前全球金融业已进入了合业经营时代,新的金融机构、金融工具不断涌现,金融创新使全世界范围内金融服务业正在以不可预计的新方式改变现有服务的框架,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服务效率。

金融体系结构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变化?固然,来自新信息技术以及随之而来的低经营成本,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服务与地理界限的瓦解,政府限制性条例的放开等,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些因素并没有提供理解金融结构变化的思路。最新在美国出现的金融功能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所谓金融功能观是相对传统的金融机构观而言的。传统的机构观点将现存的机构和组织结构作为既定的、固化的前提,金融体系的调整与改革一般是在这个既定的前提下进行。而功能观点则认为,金融机构的形式和内容是可变的,相对于金融机构和金融组织形式而言,金融基本功能则变化很小,具有相对稳定性。由于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很少随时间和地域范围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应该把研究视角定位在金融体系

6

的基本功能之上,然后根据不同的经济功能建立能最好的地实现这些功能的机构与组织。

所有的经济形态都要求某些金融基础功能得以发挥,如所有的经济形态都要求有货款的支付方式等。具体而言,一个经济体系要求金融系统提供的基础功能有以下6方面:1、为方便商品与服务的交换而提供支付方式;2、为大规模企业融资提供筹资机制;3、提供在时间和地点上转移经济资源的方法,如借贷和投资;4、提供承担经营风险的方法,如保险、分散风险、套期保值;5、提供物价信息,如利率和证券价格;6、处理关于高效率的商业交易的激励问题,如在贷款协议中订明限制贷款人的贷款用途,以保护借款人的利益。

金融体系的功能决定其形式。对金融基本功能而言,一方面,同一机构可以执行不同的功能。比如作为融资中介的银行,当银行吸收存款时,他们把支付与集资的功能结合起来;贷款时则把转移经济资源与风险经营联系起来。但银行的存款与贷款功能可被分隔开,由竞争者分别提供。另一方面,执行某项功能的载体有许多,既可以由银行、保险、信托、共同基金、养老基金等机构执行,也可以由证券市场和金融衍生品来执行。如签发支票的支付功能,可由商业银行办理,也可由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完成;投资者对经营风险的规避,既可以向保险公司购买保险单来完成,也可以通过购买期权、期货合约来实现。

从金融功能角度看,某种金融经营活动往往是几种金融功能的组合体,随着市场环境变化,某类金融业务会出现功能性分化或功能重新组合。金融改革不仅在于如何调整传统的产品项目,而在于如何从实际经济活动的需要出发创新金融产品。而金融产品一旦走向市场,也就意味着一个新的金融市场的出现。如投资基金的出现和发展能较好的说明该问题。由于共同基金公司可提供集中客户存款,并将其转移到其它实体中,将金融资产在不同的时点与空间上进行资产转移与配置,为当事人提供市场价格信息及激励约束机制等的功能,以及为客户开立支票,完成货款支付的服务功能,使其金融机构的作用大大增强,具有了与商业银行竞争、以及赶上和超过商业银行实力的能力。

二、我国金融结构的现状与缺陷

我国金融结构正处于持续变化中。目前,金融结构中变化最大的是金融机构结构,我国金融机构结构由改革开放前大一统的中国人民银行系统发展为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三大体系。银行在全部金融机构中市场份额的比重下降,非银行机构比重上升,国有金融机构比例下降,外资金融机构与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比例缓慢上升。新兴金融机构相继创立,金融组织结构趋于多元化。从金融资产的结构看,全社会金融资产结构随着金融市场结构的变化而显著变化。90年代初,间接融资比重在社会融资总额中居于绝对主导地位,非金融部门的总负债中, 93%为金融性的间接融资,只有7%是证券性的直接融资。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股票债券融资规模迅速增加,有价证券金融资产的比重上升为28%;企业资产负债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债权融资比重趋于下降,股权融资比例上升,金融资产持有量显著增加。

我国金融结构虽然呈现不断优化态势,但现存结构状态仍不能够满足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以及适应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要求,甚至严重制约了金融效率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我国金融结构的失衡突出表现在:第一,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对称。金融服务需求越来越多地由非国有的市场部分产生,而金融工具和金融供给仍主要由国有部门垄断。目前国有工业在总产值中的比例下降至2815%,而包括集体、个体私营在内,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非国有经济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经超过60%,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已经越来越多地由非国有经济产生。但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仍然主要面向大中型国有企业,企业债券发行和股票上市的大门更是只对大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开放,导致金融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严重不对称。基层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城乡广大非国有经济企业在金融资产总量中的比重偏低,与其在全社会工业产值构成中的比例极不相称。金融结构调整落后于经济结构变化是中国金融结构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第二,金融结构本身不均衡。从金融资产的结构看,失衡主要表现为间接金融偏大,直接金融偏小。通过贷款的比例,2000年占了90%,即在全部的融资中, 90%是间接融资,10%是直接融资。货币性金融资产的比重在全社会来看,基本上占72%,有价证券金融资产的比重上升为28%;从金融机构结构看,失衡主要表现为:银行金融机构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不平衡。国有商业银行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他商业银行、证券业、保险业和城乡信用社尚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与功能。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明显不如其他商业银行。

三、我国金融结构调整的思路

一国金融体系的构架及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金融体系更好地履行其功能,改进制度绩效,降低交易成本。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一国金融结构无论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变化,都要受到全球

7

金融结构演进的制约。面对即将入世的中国金融业,应走出传统的机构观,即走出把改革仅仅停留在对传统机构的分类加以修补,并由政府人为地划定某类金融机构的功能,限制来自其他金融机构和市场的竞争的金融改革框架,用金融功能观的思路来调整金融结构,创新金融机构与金融工具,消除分业经营下金融体系被人为分割的局面,通过改进制度绩效,提高金融效率,降低金融风险。

我国加入W TO后,外资金融机构将逐步进入中国市场。中国金融业将受到更多的外来冲击和影响,金融业融合会从外部波及到我国金融市场。对境外金融机构在中国的分支机构来说,它们的业务决不会像中国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那样被限制在各自的狭小范围,加上外资金融机构在信息共享、全面服务、融资便利等方面的优势,中国的金融机构在激烈的竞争中面临巨大的挑战。从消除金融抑制,促进金融深化,逐步完善金融功能,提高金融效率看,突破分业经营的现有格局应成为我国金融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

从国外经验看,从严格分业经营体制向合业经营体制转变,一般采取渐进式模式。如美国,在相当长时期是通过在分业经营体制下,搞/个案处理0和/特批处理0方式来推进金融合业经营试点的。从我国的情况看,由于我国金融长期处于合业经营状态,尽管1993年底以来推行金融分业经营,但金融管理当局还是为金融机构拓展业务空间留有余地。最近我国金融监管当局颁布了5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6、5开放式投资基金试点办法6等金融法规,为我国金融业的合业经营创造了难得的条件。5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6中规定,除了资本市场的自营与承销不能做之外,其他业务商业银行都能做。银行进入资本市场,表明金融产品的结构、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将发生根本性变革,中国金融业结构将进入根本性改革的时代。目前银行、证券、保险三业之间的合作呈现出相互渗透、适当交叉、联合发展的新格局,合作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实现优势互补,从而逐步形成共同承担风险和分享利益的战略联盟关系。目前已出现的突破分业经营界限的经营业务的主要有:(1)连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金融业务;允许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同业拆借市场进行拆借、债券购回;(2)连通银行与券商的金融业务:以股票质押从商业银行取得贷款;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从事债转股等业务;银行与券商之间在转帐、结

算、资金拆借、债券业务、资产抵押贷款、资产管理、基金托管等方面的全面合作;(3)连通保险资金与货币市场的金融业务;允许保险公司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回购交易,允许保险资金通过证券投资基金进入股市等等;(4)连通银行与保险公司的金融业务;银行代理人寿保险业务等。随着金融结构调整的深化以及加入W TO所带来的竞争压力,金融业的合作将呈现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金融业的繁荣与发展必须有一个健全的基础设施支撑系统。从金融功能观看,建立一个能促使金融体系更有效率地执行金融基本功能的基础设施支撑系统显得尤为重要。金融基础设施支撑系统包括法律体系、会计制度、交易和清算组织、监管结构等。我们必须立足于国情和实情,依据国有金融产权制度改革的步伐、内控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程度、金融监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等,渐进式推进分业经营向合业经营的转变。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学院

责任编辑:钟兴

人行海西中支组织召开柴达木资源开发金融研讨会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随着青藏铁路等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陆续开工建设和柴达木资源开发的深入进行,为了唤起海西州金融系统对柴达木资源开发的理论思考,加强交流,明确目标,拓展思路,大力提倡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为柴达木资源开发献计献策,人行海西中支于10月19日牵头组织召开了柴达木资源开发金融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经过精心筹划和充分准备,并在州委、州政府的热切关注和全辖金融系统的大力配合下,各参会单位积极撰稿,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并就目前金融债权管理工作的难点、对策及面对W TO的挑战等热点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形成大会交流论文12篇,书面交流论文13篇。交流论文质量普遍较高,观点新颖,论证充分,从不同的角度结合各自实际,提出了加快柴达木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建议。会议交流了思想,拓展了思路,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圆满成功。

(人行海西州中支:李公文)

8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 一,20世纪80年代: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早期,金融市场领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大一统”的金融体系中只有人民银行一家。当时金融体系最明显的特征是,人民银行既管宏观平衡,又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80年代金融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改变这一金融组织体系结构,通过建立一些新的金融机构,将中央银行和商业性金融体系分开,构建一个所谓双层银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中央银行专注于宏观调控、金融监管和为银行提供支付清算等金融服务;商业性金融机构则从人民银行独立出来,面向企业和居民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具体而言,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建立或恢复建立的。建设银行过去服务于财政功能;中国银行在恢复设立之前实际上是人民银行内部的国际局(对外加挂一个牌子);农业银行当时是一块虚的牌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过去只做进出口方面涉及的货运险,是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的下属机构。 与此同时,80年代还在探索证券交易。当时没有成立股票交易所,80年代后期有个别证券营业部试点开展了证券交易。 二,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本框架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金融改革发展以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为根据,与国家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相平行,主要特征就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金融市场和组织结构的基本框架。 首先是专业银行转向商业银行。当时,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大国有银行和交通银行都已经成立了,但四大行还是专业银行,分别服务于工商业、农业、国际业务和项目建设等行业或领域,相互之间没有充分的竞争。这显然不符合竞争性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同时也难以进行调控。并且,如果国家在某一领域有政策性要求,如有企业发不出工资,国家要求给予支持,那么四大行也必须负责自己领域的政策性业务。这不仅不利于银行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市场主体的健康发展。基于这种考虑,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专门承担政策性服务,四大行只承担商业性业务,同时四大行不再按专业领域划分业务,相互之间可以交叉、竞争,以便改进服务。 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另一重要背景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建立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公司组织结构和初步的治理框架。当时就有一个问题,如果现代企业制度也适用于这些大型国有银行,那么这些专业银行也要像国有企业改革一样,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变专业银行的性质,变为市场竞争主体,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运营管理。 其次,这一时期建立了证券市场。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建立,国家层面成立了证券委和证监会,后来证券委的发行审核功能合并进了证监会。 再次,保险业取得较快发展,特别是寿险开始初步发展。1998年,专门成立了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金融业发展状况

内蒙古金融业发展现状分析 姓名:郭莉班级:11级财务管理2班学号: 近年以来,内蒙古金融业快速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加快进驻脚步,金融环境和金融服务明显改善,业务品种渐趋丰富,银行业在稳健经营的同时加快了扩张步伐,保险业和证券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向着成熟化过渡,金融市场交易活跃,融资结构逐步改善。 一、内蒙古金融业总体发展现状 (一)金融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 为说明问题,我们引入区位商系数对内蒙古金融业的发展水平和地位进行分析。区位商系数是衡量区域内部某一行业发展水平和优劣地位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LQ=h/H。其中:h为区域内某行业的产值在本地区国内总产值中的比重,H为该行业的总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比重。LQ>1时,表明该行业专业化程度较高,一般来说,区位商越大,该行业在该区域的优势地位越高;区位商等于或小于1,则说明该行在该区域的优势地位比较低(见表1)。 (二)金融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力度亟待提升 为说明问题,我们引入金融相关比率进行分析。金融相关比率是一个规模指标,指“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实物资产总额加上对外净资产)之比”。通常可简化为计算金融资产总量与GDP之比。这一指标能大致反映出金融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程度。其计算公式为:FIR=(S+L)/GDP,式中FIR表示金融相关比率;S代表存款额;L代表贷款额;GDP为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一般情况下,金融相关比率越高,说明金融聚集程度越高,金融资源越丰富。 目前,内蒙古金融资产主要集中在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手中,金融机构最主要的金融工具是存款和贷款,而股票和企业债券在金融资产结构中占比很小,所以我们选用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作为内蒙古金融资产的替代衡量指标(见表2)。 (三)、金融业不能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当今世界格局新变化和新特点

当今世界格局新变化和新特点 (一)世界经济在信息大爆炸中嬗变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和决定性力量。IT的广泛应用,传播技术的进步及传播环境的日益开放使得信息得以巨量生产和高速传播,以海浪式涌入人类生活,信息时代的到来,给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入了润滑剂。 1.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刻影响促使作为直接物质生产部门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相对下降,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急剧上升,这当中第三产业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商业、运输业、通讯业以及文化教育事业等,而且还包括大多数与信息工业相关的部门。 为了适应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大加强了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投入。诸多力量作用下,科技产品迸发出现,产业结构显著调整,包括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发生了变革,最终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2.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一方面,当代国家科技发展水平以及创新能力对国际经济竞争力的影响越来越大。随着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的同时,国别经济竞赛也日趋激烈,其中科学技术的竞争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由于科学技术水平方面的差异,发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仍然在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控制方式在转型。近代欧洲帝国不断通过发展殖民地发展经济,并将其殖民地的经济转化为其帝国经济的一部分。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式有所升华,大多国家以跨国公司的形式在原料最便宜的地方采购原料,到劳动力价格最低的地方加工产品,然后再销往全球其他地区,以获取最大的利润。这样做的后果是,发达国家往往将本国不允许设立的工厂和生产的产品,特别是容易产生环境污染的工厂和产品,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以达到将污染转移出国以及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原料和劳动力赚钱的双重目的。即通过国际资本自由流动所产生的资源、劳力和技术的组合,建立起来的一个以西方为中心、在西方国际大企业公司主导下的一级基于新的国际劳动分工体系之上的世界经济体系。这也使得国际不平等交换的程度进一步加剧,已经国际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试论国际金融监管发展下中国金融监管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27973231.html, 试论国际金融监管发展下中国金融监管问题作者:王蓓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21期 摘要:随着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发展,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国际金融监管的新发展,以及外资银行的冲击,中国的金融业与国际金融发展的联系也更加紧密。国际金融运行格局的巨大变化 迫使中国要改革金融监管体系,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营。通过对当前国际金融监管趋势的分析,结合中国的金融现状提出了改革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战略措施。 关键词:金融监管;全球化;中国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1-0046-02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和金融形势出现的新变化,以及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频繁 爆发,中国金融监管改革问题也成为中国金融市场健康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国际金 融监管改革呈现的新趋势、新特点要求中国在顺应国际金融潮流变动的同时,应尽快着眼于本 国金融业现状,以确保金融安全为目标,稳健运营为宗旨,大力健全和完善金融监督体制,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基础与保障。 一、国际金融监管新发展 美国的金融危机,暴露出全球金融监管在风险防范、协调合作等方面存在着问题,金融危机呼唤着国际金融监管改革。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弥漫,美英率先进行了金融监管改革,从而引领和昭示了全球国际金融监管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趋势。 第一,金融危机的不确定性、隐蔽性、易变性和复杂性、危害性增加,波及范围扩大,蔓延至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及全球范围。影响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银行、保险、证券、金融机构等许多相关行业,使许多国家、地区的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遭受重大损失,导致银行、金融机构破产,进而影响该国的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其破坏性和危害性极大。国际金融危机的复杂化客观上要求丰富国际金融监管方式,实行灵活多样,务实高效的金融监管。所以必须改革监管模式。实现广泛的国际协调,进行合作监管。第二,国际大型复杂银行合并和跨行业业务的发展及大型复杂银行合并浪潮的未来持续,势必在日益动荡不定的国际金融市场上开展复杂的金融业务活动,提供复杂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其技术和操作难度增加。监管方式运用应具有针对性、适用性、 安全性与效率性,以适应混业经营的安全需要。要求金融体制的组织结构体系向部分混业监管 或完全混业监管的模式发展。第三,随着金融国际化的发展及不断深化,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和依赖也不断加强,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跨越了国界的局限。由于各国监管政策的不一致,为跨国银行利用遍布全球的分支机构逃避各国监督,从事高风险甚至非法经营活动创造了条件,

现行国际金融体系存在严重弊端是什么

现行国际金融体系存在严重弊端是什么? 一是国际金融体系与经济金融全球化发展不适应,难以应对大规模金融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和挑战;二是国际金融机构未能充分反映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金融格局中的地位变化,代表性和执行力需要进一步增强;三是国际金融体系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资源和手段严重不足,救援能力亟待提高。 我们该不该放弃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 不应该,因为做不到。 1.美元成为当今主要国际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是市场选择而非政策强制。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虽逐渐下降,但因为没有替代货币,国际上仍普遍使用美元作为计价结算和价值贮藏手段。 2.全球化进程中新兴市场国际收支危机频发,更是进一步刺激了新兴市场对于国际清偿能力的追逐。 3.尽管国际社会对于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普遍不满,但短期内却无法改变现状。 4.从长远看,储备货币多元化并不排斥美元主导。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解体后,世界就已进入储备货币多元化时代。但截至2007年底,全球外汇储备总量中美元资产比重仍占到63.9%。可见国际对美元的依赖之深。超主权货币同样是信用发行,其制度安排上不一定优于现在的美元信用本位,同时在实践上也存在诸多技术难题,前景不容乐观。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一个庞大的以该种货币计值的金融市场,超主权货币只是空中楼阁。未来,美元有可能继续主导国际货币体系,这是以相当长时期内美国全方位的、超强的综合国力作支撑的。 这个是问题、回答的时候也不一定都说、见重点说就好。。。。PPT里面有的东西我觉得可以不说、比如那个布雷顿新林体系那块、上节课那个男生介绍

过了。。。你们也可以删掉。。。。还有什么问题给我留言、我是隐身在线

世界金融危机发展趋势

世界金融危机发展趋势 ——对中国经济的挑战与机遇 综合研究室肖炼 一、世界金融危机的发展态势 目前,美国次贷危机还没有结束(次贷合同一般在30年),正处在发酵期。从2004年到2007年的四年时间里,美国银行大约发放了1500万个不良抵押房贷,这些不良贷款中大约有2/3 可能出现违约。金融行业的未偿还债务从2002年的10万亿美元增加到16万亿美元。1980-2008年,全球金融资产上升到140万亿美元,增长了1166%;金融资产占全球GDP的比重从1980年的100%上升到2008年的325%。 次贷危机使全球虚拟资本大大超过实体资本。全球金融衍生产品总值从2002年的100万亿美元猛增到2007年年末的516万亿美元,为全球GDP总额50多万亿美元的10多倍。其中,一半以上(近300万亿美元)在美国。 美国政府对付金融危机的措施无非是以下五种方式:①减息;②减税;③增加支出;④发行的债券;⑤印刷钞票。在前四种措施无效的情况下,美联储终于开动印刷机,出动1.2万亿美元的资金购买财政部的国债,为此,美联储资产负债达到3万亿美元。开动印刷机将导致美元贬值和全球通货膨胀,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的信誉和秩序受到空前的伤害和挑战。 危机使美联储的功能发生变化:从降低资金成本转化为信贷提供者。美联储取代私募市场购买大量债券、商业票据、资助私人借贷者。2008年年底,商业银行超额储备金超过7000亿美元,银行对放贷没有信心,而对“去杠杆化操作”感兴趣。花旗银行资产负债2万亿美元,政府仅注资250亿美元,实在是难解其燃眉之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都是“无追索权”的贷款,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仅房产抵押和按揭就超过3万亿美元,其中,1万亿美元被蒸发掉了。

2020年(金融保险)正在重构中的中国金融版图

(金融保险)正在重构中的中国金融版图

正在重构中的中国金融版图 “改革让中国银行业和金融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外资银行由原来希望自建体系转而和国内银行进行战略合作,而在三年前,中国的银行想邀请大的境外合作者‘请也请不来’。”这是2005年11月2日下午4点,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中国大饭店出席“2005中国论坛”。时的开场白。 的确,纵观周小川就任行长的俩年多时间,央行四面出击、纵横捭阖,通过汇金、建银这俩颗“棋子”,相继参股了中行、建行、工行等商业银行,利用财务重组控制了数十家重点券商;最近又传出消息:汇金2006年将控股保险X公司,工行、建行、中行申请设保险X公司…… 由央行掌舵的壹艘超级金融控股“航母”正徐徐朝我们驶来,这是否预示着,未来的中国金融版图,将是几家“银行系”大型金融控股X公司壹统江山的格局? 1、注资国有银行抓牢控制权 汇金X公司,2003年底因450亿美元巨额外汇注资而设立的X公司,从壹开始就打上了深深的“央行烙印”。 2004年1月6日,央行通过汇金注资,持有中行100%的股权,控股建行85.228%。此举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随后,2004年6月,汇金X公司又注资交行30亿人民币;2005年4月,注资工行150亿美元,和财政

部各持有其壹半股份。由此,在这四家大型国有银行借助新注资冲销坏账、改善资产负债状况的同时,汇金X公司也壹跃成为中国银行业迄今为止最大的单壹股东,由此中央银行牢牢掌控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控制权――四大行已有三家被“收编”,最后壹家农行估计也不会例外。换言之,央行通过汇金X公司对商业银行的控股,实际上也就从内部控制了这些银行的风险和改革进程。 正如汇金副董事长汪建熙所述,“我们虽然不是它们的婆婆,但我们是股东,它们需要向我们汇报。我们的壹个重要使命就是帮助它们进行重组……” 依照汇金的部署,中建俩行在董事会中引入了独立董事,成立了负责风险管理的高级别委员会,对贷款决定进行集中管理,开始把绩效而非工作期限的长短作为职员升迁的依据。而所有者不再“虚置”的壹个制度安排,就是这些银行增加了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次数。 和此同时,俩行监事会也开始发挥作用。汇金X公司总经理谢平表示“主席也好,监事也好,我们告诉他,2004年没办法,刚成立几个月。2005年,对不起,监事会必须把所有的高管、董事,每个人干的怎么样,文字报告拿来给我见,然后我再决定给你多少薪酬。”。在说这句的时候,汇金仍在“大手笔”地行动,其注资之手又伸向股份制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据传,汇金已注资中国进出口银行50亿美元,而光大银行和国开行也分别向中央提出希

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调整与变化趋势

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调整与变化趋势 发表日期:2014年2月17日作者:刘世锦余斌陈昌盛【编辑录入:jw】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进入大调整、大变革和大转型的时代。经过几年的恢复,全球经济再平衡取得一定进展,新技术新产业加快孕育,一些新迹象、新趋势将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然而,结构性改革和增长方式转型仍低于预期。当前,全球经济仍处在政府债务危机的后期,短期趋稳态势的可持续性,仍面临政策退出的严峻考验。 世界经济调整尚未迈出决定性步伐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我们预计危机发展可能呈现三个阶段性特征,即私人部门危机、政府部门债务危机、货币或货币体系危机。目前看,世界经济总体处在第二阶段后期,向第三阶段演变的风险尚不能排除。当私人部门发生危机、金融市场动荡时,政府通过强有力的干预,大规模财政刺激和注入货币,使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问题暂时转变为政府资产负债表问题。原本就高企的政府负债,在大规模刺激后迅速恶化,继而爆发政府债务危机。 要消减政府债务,一种途径是通过私人部门实质性好转,经济效益改善,带动经济增长和政府收入提高;另一种是通过大规模增发货币,以债务货币化或通胀方式实现。当前实体经济调整的成效不明显,各主要经济体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第二种途径。然而,长时期超低利率和大规模货币投放,终究不可持续,且负面效应日益凸显,泡沫化、恶性通胀和货币危机的风险在逐步积累。世界经济,特别是主要发达经济体到了刺激性政策退出的关键时点,但由于实质性结构调整进展缓慢,退出的方式、时间和节奏的选择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产生的冲击具有很大不确定性。 增长格局出现新变化,相对实力调整方向不变 世界经济增长由“双速增长”格局逐渐向低速增长收敛。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中国强有力的政策刺激,及其对大宗商品的巨大需求,带动新兴经济体快速增长,而发达经济体则总体陷入衰退,世界经济呈现双速增长格局。随着近几年的调整,发达经济体,特别是美国实体经济发生了一些积极变化,投资和消费信心有所回升,带动经济逐渐走出衰退并出现小幅回升。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则因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和自身潜在增长率下降,经济增速明显回落。 即便如此,全球经济增长重心由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转移、发展中国家相对力量上升态势并未逆转。在危机爆发前的2004年-2008年,发达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已经低于发展中国家(44%∶56%)。在危机爆发后的2008-2012年,二者的差距扩大至13%∶87%。相应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之比,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约4∶1变为目前的约2∶1。受发达国家经济持续低迷的拖累,近两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也有所放慢,但仍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在新兴经济体当中,中国的表现尤为突出。2008年以来,中国已超过美国和欧盟,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引擎。2012年中国的GDP占全球11.5%。伴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大幅提高,在国际上受关注的程度空前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也抱有越来越高的期待。 全球价值链在冲突中重构,区域经济合作加快 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反思过度追求经济服务化、虚拟化的教训,纷纷推出“再制造”战略,试图在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或价值环节上提高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新兴经济体则通过产业升级和对外直接投资,延伸、扩展产业链,从而突破传统国际产业分工对发展空间的约束。全球价值链重构在推动国际市场竞争的同时,也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深化和区域利益融合。价值链重构带来市场竞争和动荡,促使各国争相加入或发起新的自由贸易安排,在寻求稳定和长期市场空间的同时,培育区域间组合比较优势。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东盟推进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等,将对亚太地区一体化格局产生重大影响。酝酿中的美欧自贸区、日欧自贸区,可能在发达经济体之间形成紧密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看当前国际金融危机

2012年第02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2,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302期) Total No .302 收稿日期:2011—11—06 作者简介:王丽丽(1976—),女,吉林农安人,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孙愫汎(1949—),女,黑龙江佳木斯人,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看当前国际金融危机 王丽丽,孙愫汎 (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吉林长春130122) 摘要: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视角分析了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质与根源,指出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现实会逐步证实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真理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金融危机;危机理论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2—0079—03 一、问题研究背景 2007年以来,由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了美国、欧洲、日本等世界主要国家的金融市场, 并从金融领域扩展到实体经济领域。此次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以及世界经济都产生了严重的影 响。为了应对危机, 各国政府实施了降息、大幅减税,货币贬值,增加政府支出,公布刺激经济计划等 一系列措施。如此强烈的连锁反应, 已促使人们在提出应对措施的同时不得不思考金融危机爆发的深 层次原因。经过层层探析,最终回归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 (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研究是从商品流通形式 的分析开始的。在原始社会末期, 产品有了剩余之后,人们进行偶然的交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 商品和货币, 当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就外化为商品和货 币之间的矛盾,使得商品买卖在时空上发生了分离,使商品生产者生产过量的产品成为可能。 随着商业信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商品在支付货币时不再用现金支付而采用赊账方式,如果某些债务人到期不能支付欠款就会影响其他债务人的支 付能力而使整个信用链条发生断裂, 不仅使商品销售难以为继而且会引起一系列企业破产。但是,马 克思指出,“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 一系列的关系, 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危机才会从可能转变为现实。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 中说:“现实危机只能从资本主义生产的现实运动、 竞争和信用中引出。”这就是促使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三个因素。在资本 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各资本家之间的激烈竞争使资本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多数人只占有很少 的生产资料或不占有生产资料, 两极分化严重。资本积累的发展,造成了商品生产的过剩,然而劳动人 民的购买能力却在相对减少。在资本主义繁荣时期,信用制度充分发展。马克思认为,当生产相对过 剩存在时, 商品和货币的对立会绝对化、公开化,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才成为现实。(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不同于斯密的一般的生产过剩的危机以及西斯蒙第和马尔萨斯的消费不足的危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所谓生产相对过剩,指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 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9 7

金融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现状析

一、金融行业特点 金融业是指经营金融商品的特殊企业,它包括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和租赁业。 金融业具有指标性、垄断性、高风险性、效益依赖性和高负债经营性的特点。指标性是指金融的指标数据从各个角度反映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和个体状况,金融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垄断性一方面是指金融业是政府严格控制的行业,未经中央银行审批,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允许随意开设金融机构;另一方面是指具体金融业务的相对垄断性,信贷业务主要集中在四大商业银行,证券业务主要集中在国泰、华夏、南方等全国性证券公司,保险业务主要集中在人保、平保和太保。高风险性是指金融业是巨额资金的集散中心,涉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单位和个人,其任何经营决策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效益依赖性是指金融效益取决于国民经济总体效益,受政策影响很大。高负债经营性是相对于一般工商企业而言,其自有资金比率较低。[文秘家园-www,https://www.wendangku.net/doc/a27973231.html,,找范文请到文秘家园] 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优化资金配置和调节、反映、监督经济的作用。金融业的独特地位和固有特点,使得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本国金融业的发展。我国对此有一个认识和发展过程。过去我国金融业发展既缓慢又不规范,经过十几年改革,金融业以空前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成长。随着经济的稳步增长和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金融业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 二、金融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1.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结构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仍属于要素投入型增长,经济增长长期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储蓄率和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这种高消耗、高投资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一方面使得能源、资源供给瓶颈依然突出,与以提高增长质量为重点的经济增长方式相比,更易导致经济剧烈波动;另一方面,使得经济的增长过分依赖贷款的投放,如果经济环境发生变化、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出口环境恶化、房地产业等行业出现过热,可能会影响实体经济的盈利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最终导致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增加,威胁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从经济结构来看,投资区域与投资产业的不平衡以及金融资源在市场主体间的配置效率不高或者“错配”现象,也将影响金融稳定。 2.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溢出效应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关联度不断加深,金融稳定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的影响。与此同时,我国参与国际生产、贸易和资金循环的广度、深度不断扩大,与全球化收益相伴而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也在相应增加。 3.汇率制度、国际收支与资本流动 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在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健全面向市场、更加具有弹性的汇率制度。在(转载自文秘家园https://www.wendangku.net/doc/a27973231.html,,请保留此标记。)这一改革进程中,汇率制度改革必须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若改革力度与调整时机出现偏差,则有可能刺激资本大规模流动,导致汇率大幅波动,并有可能造成国内信贷过度膨胀,增加金融体系的风险。一方面,现行汇率制度下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带来外汇储备规模的持续快速增长。其负面影响表现在,中央银行的对冲操作和相应货币政策选择面临着巨大压力;同时,过多的短期资本特别是纯粹的投机资本流入所形成的外汇储备增加容易导致经济的泡沫化,隐含着经济危机。另一方面,国际“热钱”的大量流动,不仅使得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增加,还容易造成资本来源与国内投资在期限结构上的“错配”,加剧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4.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的转嫁

浅谈当今国际金融的格局与发展趋势

浅谈当今国际金融的格局与发展趋势 金融市场是资金融通市场,是指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双方通过信用工具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的市场,广而言之,是实现货币借贷和资金融通、办理各种票据和有价证券交易活动的市场。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定义是:金融市场是交易金融资产并确定金融资产价格的一种机制。 【摘要】自从新世纪开始,受各大洲、各国的金融状况的影响,国际金融格局也产生了诸多变化。众所周知,美国次贷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相继发生使得国际金融产生了剧烈的波动,尤其是欧元区国家的金融秩序,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呈现出整体经济疲软的局面。随着各国纷纷出台相应的经济改革措施和刺激计划,未来的国际金融格局又会产生新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国际金融现状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而全球范围内的新兴经济体却表现得异常优秀。与此同时,在欧美国家金融危机的作用下,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现状也发生了异于往常的变化。国际金融局势变得不甚明朗,对于未来变化趋势的讨论有助于为国家自身经济发展、政策制定提供现实的参考与指导。 一、国际金融格局现状 二战以后,世界主要经济体形成了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主的金融格局,虽然历经了战后几次洲际的金融危机影响,但是这种格局的大体框架却没有受到根本的破坏,世界金融仍然在美元的主导下不断发展。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接踵而至的欧洲大陆债务危机,在一时间对过去的体系产生了强烈的冲击。那些经济不景气甚至出现经济倒退的国家急需改变现有的国内经济政策、国际金融格局,以求在变化之中寻找经济增长的出路。而对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经济规模持续增大的主要发展中国家,却需要一个相对稳定和有利的国际环境去发展经济。 当下世界金融格局受区域性、发展水平、经济体规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总的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海啸。最初的美国次贷危机范围相对较小,影响仅限于信贷机构,但这次危机却是一个导火索,引发了更大范围的金融海啸,导致美元在世界范围内的领导地位受到了其他国际货币的冲击。随着欧元区对美国信贷评级的降级,世界对于美国金融霸权的不满和信任危机将持续加剧,势必会对美元的主导作用造成不利影响。 欧债危机削弱西方经济影响力。从希腊政府破产开始,一系列欧元区国家相继发生了债务危机,导致国内失业率增长,政府债台高筑,影响了国家自身的信贷信用,同时这种不稳定表现在全球范围内,就是新兴经济体对现有经济体系的失望和不安,这些因素都自然而然削弱了西方经济体原有的影响力。 新型发展中国家挑战美元霸权。目前,欧美金融危机积重难返,新兴经济体,特别是金砖四国——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基于自身发展考虑,增强相互之间交流机会。伴随四国经济的逆势增长,世界经济重心必定会发生转移。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期望通过这个契机增强本国货币的流通能力,在全球贸易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亚洲环太平洋经济体合作程度加深。东亚的韩国、日本包括中国的台湾

最新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分析

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分析 由于世界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同样复杂多变,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借鉴。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经济贸易逐步加大,在国际经济领域里,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至关重要。主要体现在国际资本的转移、国际劳务的输送、国际商品的买卖、黄金及外汇的买卖和国际资金货币体系运转等各方面都依赖于国际金融市场来完成。国际金融市场上新的融资手段、投资机会和投资方式层出不穷,金融活动也凌驾于传统的实质经济之上,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因此,国际金融市场在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方向上起着主导地位,对于我国来说,做好国际金融市场变化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内涵及作用 国际金融市场是指从事各种国际金融业务往来的场所。它是在国际化生产的条件下建立的,并且随着国际之间长短期资金借贷和国际贸易逐渐成长起来的,目前,国际金融市场是国际经济化的重要一部分,对促进国际经济的良好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资金的国际化 由于跨国大公司的经营方式是商品销售随着企业生产地域的变化而发生转移,这样就导致企业需要在世界各国范围内进行资金调配。国际金融市场可以提供这样的功能,它能够有效的提高跨国公司生产、流通中的游离资金的利用程度,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良好发展提供先决条件。

(二)促使国际融资的畅通化 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独特优势,使得其具有国际融资的能力,并且全球各国都可以充分利用和调配这部分闲置的资金,为自己国家的经济建设所用,久而久之,国际金融市场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资金汇集的场所。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类别 (一)按交易种类划分 根据国际金融市场中交易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期权市场、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三种。期权市场主要是从事期权的交易;期货市场的交易类型是股指期货、利率期货、货币期货、贵金属期货;现货市场就是做现货交易的场所。 (二)按借贷期限划分 通常资金信贷按期限可分为短期资金市场和长期资金市场,其中短期和长期的界限为一年。资金信贷时间在一年以内的交易为短期资金市场;当信贷时间超过一年以上或者证券发行的交易为长期资金市场。 (三)按交易对象划分 在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中,根据交易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传统国际金融市场和离岸金融市场。传统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是市场所在国的居民与非居民,市场所在国直接对其进行监管;而离岸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是市场所在国的非居民之间,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都不对其金融交易活动进行监管。 三、目前国际金融市场形势的基本特点 (一)总体形势相对平稳 近两年,从欧元区重债国债务问题日趋缓和、以美国为代表的高风险资本价格逐步回调等信号可以看出,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的整体环境和情绪有一定的改善,

中国金融结构的改革与变迁

中国金融结构的改革与变迁 经济运行与金融活动相伴而行,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金融的发展,金融的发展又反过来成为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力量。深入了解一国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对研究整个金融体系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从对中国金融结构的历史回顾到现状分析,最后对中国金融结构的未来进行展望,系统地对中国金融结构的改革与变迁做出详细分析。 一、中国金融结构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发展,与之相对的,中国的金融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与发展。金融体系从改革开放前的“大一统”转变为现在多种金融工具共存的全方位金融体系,金融机构也从单一银行制逐步发展为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多行业的结构体系。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中,我国形成了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格局,这种格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一)银行业是整个金融体系的主体 在改革开放前的“大一统”金融体系中,国家银行垄断了整个金融市场。经过改革,金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分离,股份制银行逐步设立,证券、保险等新型机构开始出现,我国资本市场也实现了从无到有,迅速发展。但是,我国金融市场以银行业为主导的结构仍未改变,间接融资仍然是我国主要融资方式。据统计,1995年,我国间接融资10568亿元,直接融资仅有1380亿元,间接融资占比达88.4%。到2003年,我国间接融资比例仍保持在85.1%左右。在此期间银行存贷款也是我国金融资产的主要部分,如1978年,我国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占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的93%,1986年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占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87%,1991年,该比例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达到84%。同样地,银行信贷融资成为我国企业获取外源融资的主要形式,整个银行业为非金融企业提供的正式渠道信贷资金比重一直处于平稳高位状态,1993年该比例为96.31%,2003年98.26%,平均保持在98%左右。 (二)中国银行业主要以国有性质为主,政府为实际控制者 经过不断改革,我国银行业体系逐步出现多样化构成,股份制商业银行、城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2017-01-2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 金融科技(Fintech)是当前金融界十分关注的话题。目前,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进入到一个阶段性的调整时期,在这样的氛围下讨论金融科技,能提供一个反思和总结的机会,客观分析一下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金融科技通常被界定为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就是把科技应用到金融领域,通过技术工具的变革推动金融体系的创新。全球金融稳定委员会对金融科技的界定是,金融与科技相互融合,创造新的业务模式、新的应用、新的流程和新的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形成非常大的影响。金融科技的外延囊括了支付清算、电子货币、网络借贷、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投顾、智能合同等领域,正在对银行、保险和支付这些领域的核心功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三个发展阶段 如果从IT技术对金融行业推动变革的角度看,目前可以把它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可以界定为金融IT阶段,或者说是金融科技1.0版。在这个阶段,金融行业通过传统IT的软硬件的应用来实现办公和业务的电子化、自动化,从而提高业务效率。这时候IT公司通常并没有直接参与公司的业务环节,IT系统在金融体系内部是一个很典型的成本部门,现在银行等机构中还经常会讨论核心系统、信贷系统、清算系统等,就是这个阶段的代表。 第二个阶段可以界定为互联网金融阶段,或者叫金融科技2.0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金融业搭建在线业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或者移动终端的渠道来汇集海量的用户和信息,实现金融业务中的资产端、交易端、支付端、资金端的任意组合的互联互通,本质上是对传统金融渠道的变革,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融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互联网的基金销售、P2P网络借贷、互联网保险。 第三个阶段是金融科技3.0阶段。在这个阶段,金融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些新的IT技术来改变传统的金融信息采集来源、风险定价模型、投资决策过程、信用中介角色,因此可以大幅提升传统金融的效率,解决传统金融的痛点,代表技术就是大数据征信、智能投顾、供应链金融。

世界格局的新变化(a卷)

第七单元世界格局的新变化(A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两极格局的瓦解,对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产生的最重大影响是 A.缓和与紧张并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两大主题 B.核威胁消失,各大国更注重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C.美、欧、日三足鼎立形势更加明显,矛盾突出 D.社会主义力量严重受挫,力量对比有利于西方 2.促使东欧产生剧变的因素是 ①市场经济的发展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②排斥市场经济,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③经济发展中的“滞胀”现象④外债负担沉重,货币贬值,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这表明 ①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遭到失败②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③东欧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经验④社会主义国家要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 4.苏联解体时的苏共总书记是 A.戈尔巴乔夫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叶利钦 5.20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和波黑冲突的发生主要原因是 A.东欧的剧变 B.苏联的解体 C.世界格局的变化 D.南斯拉夫联邦的解体 6.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是 ①东西方两大集团军事对峙的局面仍在继续②世界多极化在不断发展③旧的世界格局已终结,新的世界格局随之形成④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此起彼伏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7.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同20世纪前两次国际格局的变化不同的是 ①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②不是通过将战胜国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实现的 ③新的世界格局的确立,取决于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④新旧世界格局的交替,是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世界经济逐渐形成了一个整体是在 A.一战后 B.“七十七国集团”建立后 C.亚洲经济发展后 D.二战后 9.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是 A.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融入国际经济之中 B.跨国公司的发展 C.美国对其他国家的经济援助 D.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逐步建立 10.对经济全球化叙述正确的是 ①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②经济全球化只有利于发达国家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关心的共同问题越来越多④为世界经济的不断增长带来新的活力与机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填空(每空2分,共24分) 11.从____________年下半年开始,____________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出现政治危机,执政的共产党丧失政权,国家改名。 12.1991年____________发生内战,国家解体,分成了五个国家。 13.1990年10月,柏林墙拆除,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合并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14.____________年底苏联解体。 15.新旧世界格局的变化,导致了原来掩盖着的许多矛盾和冲突的激化,特别是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此起彼伏,20世纪90年代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加剧了世界的动荡和不安。 16.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三、综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列举题(共16分)

论中国金融格局变化

论中国金融格局变化 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金融运行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届时国内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必将全面对外开放,而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资产证券化发展趋势,对我国金融体制和金融制度的影响将越来越大。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的金融格局变化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适应开放条件下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健全 加入WTO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金融法律法规的修改和完善。金融监管当局必将全面修改和整理现有的金融法规和文件,废止一些不适用的条款,形成与国际立法接轨,又符合我国金融业发展实际情况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同时,还会充分利用金融自由化所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利用WTO中关于”幼稚产业保护条款”,对我国金融业进行适当保护;对于其中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有效的法律手段进行监管和防范,使其降低到最小程度。在完善我国金融主体法律的同时,参照国际惯例制定《外资银行法》、《合资银行法》、《外资财务公司法》、《信托法》、《外资金融机构违法经营处罚条例》等相应法律、法规,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资产实力、资本金标准、业务范围、内控制度、信息披露、违法处理等等方面作出详尽的规定。届时,

适应开放条件下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将为我国金融的改革开放以及健康、稳定运行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础。 二、1至2家中资银行的资产和利润可望进入世界前10名 目前,我国已形成以中国人民银行调控和监管的、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分离、各类金融机构相互补充、功能互补的金融体系,金融实力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壮大。椐统计,到1999年底,我国银行总资产已超过16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约1万亿元人民币,其中政策性银行总资产为15393亿元人民币,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为110466亿元人民币,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为14477亿元人民币,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为5547亿元人民币;城乡信用社资产总额为14329亿元人民币。另外,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均有大幅度增长。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逐步深化,我国的金融体系将进一步健全,许多深化金融改革的政策措施将陆续出台:如开拓农村金融市场,允许一些经营业绩好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城市、农村信用发展成为股份制小型商业银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成信托投资公司规范整顿,发展财务公司,以及一些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非国有金融机构的壮大;完善金融市场,有计划地让部分经营业绩好的股份制银行上市,通过股票市场为银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