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_救出自己_不等于为我主义_从胡适对《玩偶之家》的阐释说起

_救出自己_不等于为我主义_从胡适对《玩偶之家》的阐释说起

_救出自己_不等于为我主义_从胡适对《玩偶之家》的阐释说起
_救出自己_不等于为我主义_从胡适对《玩偶之家》的阐释说起

第31卷第5期2007年9月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Phil 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31No.5

Sep.,2007

“救出自己”不等于为我主义

———从胡适对《玩偶之家》的阐释说起3

李定清

(襄樊学院 中文系,湖北 襄樊 441053)

摘 要:胡适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对易卜生的接受始于留美时期。《易卜生主义》是胡适全面介绍易卜生思想的力作,也是集中承载胡适“健全的个人主义”思想的经典性文章。胡适在阐释《玩偶之家》等作品时提出的救出自己的思想,是其“健全的个人主义”思想的精神根底,即救出自己不等于为我主义,明显带有利他主义的成分。这一思想与胡适在五四文化语境中生成的自由人本主义世界观是分不开的,也是其思想的独特性之所在。关键词:胡适;《玩偶之家》;健全的个人主义;救出自己;为我主义

中图分类号:I206;I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07)05-0113-04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胡适对易卜生的接受始于留美时期,据胡适留学日记记载,自1914年7月起,他就开始接触易卜生,为易卜生的“社会剧”所吸引,进而阅读了大量易卜生的戏剧作品。此后不久便用英文写成《易卜生主义》一文,对易卜生的思想进行了认同性阐释,并在康奈尔大学哲学年会上宣读。它是胡适回国后用中文写作《易卜生主义》的前身。

胡适初识易卜生,正值“文明戏”走向末路之际,一直注意国内文艺界动向的胡适,十分关心中国话剧的发展。为了振兴中国话剧,为其寻找可资借鉴的范本,于是他将目光投向欧洲。并特意在给当时的《甲寅》杂志社的一封信中,专论欧洲文学发展的动向,以此为鉴,有意向国人引荐易卜生的“家庭问题剧”和“社会问题剧”。他认为,近50年来,欧洲文学最有实力的莫过戏剧,而诗与小说皆退居第二流。而今天中国戏剧界,正值过渡时期,急需世界名著为范本。因此,他想翻译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或《国民公敌》,以为示范。由此可见,胡适当时引荐易卜生的最初动因确实是为了文学而非其他,确实是想为振兴中国的现代话剧运动做些努力。然而,到写《易卜生主义》一文时,声势浩大的“文学革命”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并迅速向思想文化界蔓延。这就使胡适对易卜生的介绍,不得不调整方向开始由艺术向思想方面转移,以配合当时思想界之革命和文艺界之运动[1]。

《易卜生主义》是胡适以易卜生的10余部剧作及书信集为依托,全面介绍易卜生思想的力作,也是集中承载胡适“健全的个人主义”思想的经典性文章,发表于1918年《新青年》第四卷即易卜生专号上。文章论述的范围很广泛,主要表述的是他对“易卜生主义”的理解和由此生发的“健全的个人主义”思想。作为“社会问题剧”的代表作,《玩偶之家》是其在文章中谈论的重点之一。

在胡适看来,《玩偶之家》中的娜拉之所以会成为“玩偶”以至于牺牲掉自己的人格、尊严和幸福,之所以会忍气吞声地生活而且还必须千方百计维护丈夫的声誉,其根本原因在于“内向”的自我解放受阻,没有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玩偶之家》戏里写海儿茂的最大错处只在他把娜拉当作‘玩意儿’看待,既不允许她有自由意志,又不允许她担当家庭的责任,所以娜拉竟没有发展自己个性的机会。”但娜拉必然是觉醒了,“所以娜拉一旦觉醒时,恨极她的丈夫,决意离他而去。”[2]离开不负责任的丈夫,离开玩偶之家,也就获得了“内向”自我的解放,也就有了充分发展自己个性的基础。由此不难看出,胡适对娜拉的出走是非常赞赏的,并认为娜拉是

311

3收稿日期:2007-05-17

作者简介:李定清(1963- ),男,湖北襄樊人,襄樊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内向”的自我解放模型中造就出来的,是能够较好地体现“健全的个人主义”价值的人物。在胡适看来,以娜拉为代表的妇女只有从旧道德、旧传统中解放出来,才能争取个人自由和获得健全的人格。因为“社会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摧残人的个性,不使他自由发展”,所以力倡发展自己的个性既是易卜生的长处,也是他敢于反抗社会、反抗传统、反抗世俗偏见的战斗精神的体现。基于此,胡适进一步指出:“易卜生把家庭、社会的实在情形都写出来,叫人看了动心,叫人看了觉得我们的家庭、社会原来是如此的黑暗腐败”[2],易卜生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社会批判,是为了引发世人对“人”的问题的思考。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以个人必须要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为基点的“健全的个人主义”的重要命题。

那么,如何解放自己、发展自己的个性呢?也就是说,怎样才能成为“健全的个人主义”者呢?为了表达他对易卜生思想的认同,也为了印证自己的观点,胡适在文章中大段引录易卜生给朋友勃兰兑斯的信以为凭据。“我们最期望于你的是一种真实纯粹的为我主义,要使你有时觉得天下只有关于我的事最要紧,其余的都算不得什么……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有的时候我真觉得全世界都像海上撞沉了船,最要紧的还是救出自己。”[2]这里,胡适不仅承认易卜生是一个典型的“健全的个人主义”者,而且还指出了成为“纯粹的为我主义”的方式:最要紧的还是救出自己。也就是说,在目下的社会里想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才性,想要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个性,救出自己是一条很有效的途径。因为这世界上有些人明知世界如海上撞沉了的船已在下沉,却要跟着下沉,跟着堕落,不肯“救出自己”。却不知道社会是个人组成的,多救出一个便多准备了一个再造新社会的分子。由此再引据孟轲的“穷则独善其身”,为“救出自己”释义,认为这便是易卜生所说的“救出自己”的意思。然后指出,《玩偶之家》中易卜生之所以写娜拉抛弃丈夫儿女飘然而去,目的正是要“救出自己”,并引用了下述戏文以资佐证:

海儿茂:……你就是这样抛弃你的神圣的责任吗?

娜拉:你以为我的最神圣的责任是什么?

海儿茂:还等我说吗?可不是你对于你的丈夫和你的儿女的责任吗?

娜拉:我还有别的责任同这些一样的神圣。

海儿茂:没有的,你且说,那些责任是什么?

娜拉:是对于我自己的责任。

海儿茂:最要紧的。你是一个妻子,又是一个母亲。

娜拉:这种活法我现在不相信了。我相信,第一,我是一个人,正同你一样。———无论如何,我务必努力做一个人。”[2]

从上述对《玩偶之家》简要的分析不难看出,救出自己确实是胡适“健全的个人主义”的精神根底,是一种完全积极的主张。但有研究者对此则持有异议,指责胡适把易卜生思想中消极的成分———救出自己视为易卜生主义的精华,而对其积极进取的成分视而不见。认为胡适把“救出自己”和孟轲的“穷则独善其身”混为一谈,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模糊了“救出自己”和“为我主义”的界限。事实上,这种简单化的结论无论对胡适还是对易卜生都是不公平的[3]。

到底胡适的“救出自己”的思想,是否如异议者所言模糊了易卜生思想中积极和消极的界限,将“救出自己”和“为我主义”混为一谈?从胡适所持有的文化根基和思想进路来看,胡适的“救出自己”的思想和“为我主义”是有明显区别的。他所说的“救出自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带有利己色彩的“为我主义”。事实上,在《易卜生主义》一文中,胡适一方面认定,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类终极的目的,他借娜拉的口喊出:“无论如何,我务必做一个人”,必须从社会的“沉船”中“救出自己”,但另一方面,胡适又认为“救出自己”的目的是欲“多备下一个再造新社会的分子”。也就是说,“救出自己”固然是“为我”,但这种“为我”与“利他”并不矛盾,二者是一致的。所以,胡适的这种“为我主义”其实是最有价值的“利人主义”。这也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并可从以下方面来究明。

在自由与责任的关系上,胡适认为,自由既指个人的自由意志,又包括承担责任。胡适曾说,个人主义有两个条件,第一,须使个人有自由意志;第二,须使个人负担责任。这里胡适所说“责任”的含义是“个人对自己所行所为的责任”,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而不是人们所理解的“我对我自己的责任”。可见,胡适所说“责任”的含义重心不是在个人,而是在社会。这样,胡适便把对西方个人主义的阐释纳入到民族主义的轨道之下了。并且如同胡适在宣传“科学”时力图从明清考据中发现近代科学方法以实现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接一样,他所说的

411

“责任”还有企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现出个人主义的因素。胡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孟子的“独善”论即有为我主义的特点又有利他主义的成分。所以,“孟轲说‘穷则独善其身’,这便是易卜生所说的‘救出自己’的意思。”我们也应该结合具体语境从两方面来理解。我们知道,孟子的“独善”的目的,是为了社会的‘完善’,而且它只是知识分子不能“兼善”之后的消极的个人自慰。它与“个人是目的”的西方个人主义相距甚远。

在“个-群”关系上,一方面胡适认为:“社会与个人互相损害,社会最爱专制,往往用强力摧折个人的个性,压制个人自由独立的精神;等到个人的个性都消失了,等到自由独立精神都完了,社会自身也没有生气了,也不会进步了。———社会对个人道:‘你们顺我者生,逆我者死,顺我者有赏,逆我者罚’。那些和社会反对的少年,一个一个的都有受家庭的责备,遭朋友的怨恨,受社会的侮辱驱逐。”这样,“那些不懂事又不安本分的理想家,处处和社会的风俗习惯反对,是该受重罚的。执行这个重罚的机关,便是‘與论’,便是大多数的‘公论’。世间有一种最通行的迷信,叫做‘服从多数的迷信’,人都以为多数人的公论总是不错的。易卜生绝对不承认这种迷信。———所以他们用大多数的专制威权去压制那‘捣乱’的理想志士,不许他开口,不许他行动自由,把他关在监牢里,把他赶出境去,把他杀了,把他钉在十字架上活活的钉死,把他捆在柴草上活活的烧死”,“易卜生有一本戏叫做‘国民的公敌’里面写的就是这个道理。”在第六部分,胡适进一步指出:“易卜生的一生目的只是要社会极力容忍,极力鼓励斯铎曼医生一流的人物。”[2]时隔多年,当胡适在追忆这一精神事件时仍重提《人民公敌》:“剧本里的主人翁斯铎曼医生,宁可叫全体市民给他加上‘国民之敌’的徽号,而不肯不说老实话,不肯不宣扬他所认得的真理。他最后宣言道:‘世上最强有力的人就是那最独立的人!’这样特立独行的人格就是易卜生要宣传的‘真正纯粹的个人主义’。”而其当初写作《易卜生主义》之目的就是为了宣扬这种“健全的个人主义”,并认为这一主义是新青年社一班人的“公同信仰”。“《新青年》的一班朋友在当年提倡这种淡薄平实的‘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也能引起一班青年男女向上的热情,造成一个可以称为‘个人解放’的时代。”[4]另一方面胡适又断言,50多年来,学者对于“群”的观念和从前很不同,如白尔克柯尔(克尔凯郭尔)、福莱等认定国家的基础不是建立在独立的个人之上,只建立在“群”的上边。并宣称“现在的文明是‘群’产生的文明”,主张“联群的个人主义”、“社会的个人主义”。从这两方面我们可以知晓,虽然胡适是从个人与群体的关系着眼在谈真理的问题,目的则在于宣扬其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但这里的个人不是以“为我主义”为目的的,而是社会化了的个人,其最终旨归是社会的进步,明显带有利他倾向。其实,无论是易卜生的“人民公敌”,还是五四时期的“个人主义”都是“联群的”、“社会的”,因为真正的个人主义者是孤独的同时也一定是极具社会性并充满社会关怀的。这是“救出自己”与“为我主义”的另一方面差异。之所以会出现意义上的如此差异,其根本原因是与胡适“自由人本主义”世界观密切相关的。

从胡适的整个思想发展来考量,胡适的“自由人本主义”思想是以西方的个人主义作价值原型的,但它并不是西方个人主义在中国的翻版,而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它不仅对西方个人主义作了符合国情的曲解,同时也表现出一种力图整合东西方文化的价值趋向。

就西方的思想渊源来说,胡适的“自由人本主义”思想受杜威思想的影响很深,早在留学美国期间他就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他曾引杜威的话对两种不同的“个人主义”进行过辨析。他认为个人主义有真假之分,一种是假的“个人主义”,即“为我主义”,性质是自私自利,不管群众的利益;另一种则是真的“个人主义”即“个性主义”,其特性有三:一是独立思想;二是个人对于自己思想信仰的结果要负完全责任,不怕权威,不怕监禁杀身,只认得真理,不认得个人的利益;第三是不满意于现社会,却又无可奈何,只想跳出这个社会,去追寻一种超越现社会的理想生活,即所谓独善的“个人主义”。第一和第三种都是胡适所不赞同的。因而,胡适在批评“新村运动”的“个人主义的新生活”时,极力主张“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即“社会的”新生活,就是很好的注脚[5]。应该特别指出的是,这里言及的“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并不是说胡适否弃了个人主义信仰,而是旨在言明他通过对各种假个人主义的舍弃而真正突出了他所认同的“真的个人主义”,即个性主义[4]。这与胡适“自由人本主义”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就中国文化传统而言,尽管近代中国提倡向西方学习,走过了一条由“物器”到“制度”再到“价

511

值”层面的不断深化之路。但从严复、梁启超等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思想中,我们仍可以窥见他们对民族文化的深层关怀。在严复和梁启超等的关怀中,自由主义或个人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并不存在理论上的鸿沟。相反,他们已将两者看作是一致的,个人主义在他们眼里乃是民族独立、发展的有益工具,对中国近代的危机有缓解之效。也就是说,改良派对近代西方文化的价值核心之一———自由主义或个人主义的理解,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是结合中国文化传统所作的合理曲解。而这种曲解,在整个近代思想史中,不仅是改良派所有的个别现象,它在此后的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的思想中表现得愈加明显。出现这一情况,还与辛亥革命后帝制废除而引起的缺乏重新整合分崩离析的社会力量有关;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世界各国对近代西方文明的普遍怀疑有关。这些都从外部加固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归宿。置身于这种思想文化氛围中的胡适,虽然在西学引进上是典型的“全盘西化”论者,但他的“一点一滴”的改良政治观是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用世界的眼光观察比较东西方文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惰性”与“暮气”[2],但并没有否认传统文化,在其思想深处仍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眷念。这是胡适“自由人本主义”的深层文化根基。

由此我们可以形成这样的共识,胡适在五四文化语境中生成的自由人本主义思想是其“救出自己”的思想基础,而“救出自己”又是其“自由人本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宋剑华.胡适与“易卜生主义”[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

(1).

[2]胡适.易卜生主义[J].新青年,易卜生专号,1918,4(6).

[3]陈致中.鲁迅?胡适?易卜生[J].鲁迅研究月刊,1996(10).

[4]胡适.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M]//胡适文集: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胡适.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M]//胡适文集: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莲 郊

"Self-s alvati on"Does n’tM ean Egois m

A D iscussi on fr om Hu Shi’s I nter p retati on of A D oll’s House

L ID ing-qing

(D epart m ent of Chinese L anguage&L iterature,X iangfan College,X iangfan,Hubei441053,China)

Abstract:Hu Shi is a chief commander of theM ay4th New CulturalMove ment.H is first accep tance of I bsen began with the peri od of his studying in American.I n his classical work Ibsenis m,Hu Shi did not only give an all-ar ound intr oducti on of I bsen’s ideas,but concentratedly exp ressed his idea of a s ound individualis m as well.I n the work of inter p reting A D oll’s House and other I bsen’s dra mas, Hu Shi put f or ward the idea of self-salvati on and regarded it as the f oundati on of the"s ound individualis m",which defended self-sal2 vati on,with a str ong as pect of altruis m,can’t be regarded as the synony m of egois m.This idea connected intensely with his free hu man2 is m world vie w which f or med in the May4th ne w cultural context,and it als o beca me the peculiar part of his thoughts. Keywords:Hu Shi;A D oll’s House;s ound individualis m;self-salvati on;egois m

611

胡适的评析

站在新旧时代的一代文宗——胡适 胡适之先生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他在勤奋的一生中,扮演了许多角色;五四启蒙运动的思想家、白话文运动的理论奠基者、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与高深研究的倡导者、自由民主的倡议者、史学家、考证学家、外交官、公众人物等等。这些角色,有的是他自觉有意为之的;有的是环境迫使他不能不尽的责任;有的则是半被动而心中却未尝不是乐意接受的。作为旧时代最后一位送葬者与新时代最初一位相知,他注定要被新旧两个时代的人误解和曲解,新文化运动以来,出现过两次大型的“批胡高潮”,第一次是以“京津高等学校教师学习改造运动”的形式出现的;第二次是1954年11月开始的,它的触机便是9、10月间的“《红楼梦》事件”,不管近现代学者们对胡适先生有什么评价,但我对他是十分的敬仰和敬佩,对他所倡导的自由主义等思想也是十分赞扬的。 第一次接触胡适先生,是在学习新文化运动的时候,他作为领袖之一,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运动,致力于推翻两千多年的文言文的学者。经过查阅大量的资料,我发现他的思想不仅仅限于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下面我就我的理解阐述一下胡适先生重要思想及我对其的感悟评价。 胡适先生“暴的大名”的是开创了现代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是中国人文传统的变革,胡适先生称之为“中国文艺复兴运动”。1929年10月,胡适先生发表《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一文,文中就新文化运动提出了两个重要论点:一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件大事业就是思想的解放。我们当日批评孔孟,弹劾程朱,否认上帝,为的是要打倒一尊的门户,解放中国的思想,提倡怀疑的态度和批评的精神而已。”二是“新文化运动的根本意义是承认中国旧文化不适应现代的环境,而提倡充分接受世界的新文化。”从上述可以看出,胡适先生反对传统封建的思想,提倡解放思想,敢于批评的精神。胡适先生之所以会受到那么多学者和文人的批判,是因为他们觉得胡适先生赞扬“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的思想完全否定了传统孔子的儒家学说。但是经过调查,胡适先生的文章里并没有直接的否定孔子的思想,只是对极力推崇孔子思想和想要将孔子思想作为统治工具人的批判,反而胡适先生也赞扬了孔子学说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胡适先生的思想成就除了新文化运动之外,最有名的就是在中国传播了自由主义的真谛,它是近世西方文明菁华的吸收和引进,胡适先生认定为“世界文明的趋势”和“中国应采取的方向”。胡适先生一生,特别是在晚年时期,为实现这一目标,不遗余力地奔走号召,成为中国自由民主运动的精神脊梁。胡适先生的自由主义思想形成于留美时期。当时他接受了严格的现代民主政治训练,深受新大陆自由主义气氛的熏染,在杜威,罗素等知名的思想家的影响,胡适参加了反战运动,并确立了对自由主义、和平主义和世界主义的思想信仰。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裹挟在一片阶级斗争的血雨腥风中,对于自由主义的思想家来说,他生活的时代是与他敌对的,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对自由主义的宣传。在他的《致徐志摩信》中写道:“要救国,应该从思想学问下手,无论如何迂缓,总逃不了的。”从这个简短的话中,我们看到了胡适先生对自由主义思想的执着和满腔的爱国之情。 在胡适先生不懈的努力下,他的自由主义思想终于在“五四”前后以实验主义为指导登上历史舞台,这里不得不说一下胡适先生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科学方法。胡适先生的实验主义来源于他的恩师杜威和赫胥黎,但是

评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胡适著,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1版2003年12月2次印刷。躺在书架上装逼多年了,一直未通读。是日取之读之,仍感困窘,原因在于,如果说胡适“书虽然读得不多(傅斯年语)”,那么自己就是文盲一个。于是先全力搜索相关评论资料。 《大纲》上卷自1919年2月出版后便不胫而走,不到两个月即再版发行,到1922年8月已出至第8版,两年内总计印刷7次,累计发行量达一万六千册。1932年13年的出版周期内,就再版达15次。仅民国时期对此书发表评论的大师级学者就有章太炎、王国维、陈垣、梁启超、陈寅恪、汤用彤、金岳霖、柳诒徵、蔡元培、冯友兰、李季、贺麟、顾颉刚、刘文典、容庚、吴虞、余家菊等30余位,可见其在学术界的影响。 蔡元培的“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系统的研究”。梁启超欣赏作者的“敏锐的观察力,致密的组织力,大胆的创造力”。他认为,此书“讲墨子、荀子最好,讲孔子、庄子最不好。总说一句,凡关于知识论方面,到处发现石破天惊的伟论,凡关于宇宙观、人生观方面,什有九很浅薄或谬误”。北大教授刘文典称赞之为“近代一部epoch making的书,就是西洋人著哲学史也只有德国的Windelband和美国的Thilly二位名家的书,著得同样的好”。冯友兰的“胡适的这部书,把自己的话作为正文,用大字顶格写下来,而把引用古人的话,用小字低一格写下来。这表明,封建时代的著作,是以古人为主。而五四时期的著作是以自己为主。”“在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近代化工作中,胡适创始之功,是不可埋没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对当时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有扫除障碍,开辟道路的作用”。 心中疑惑,有那么好么。再联系他“自吹”的“但我自信,中国治哲学史,我是开山的人,这一件事要算是中国一件大幸事。这一部书的功用能使中国哲学史变色。以后无论国内国外研究这一门学问的人,都躲不了这一部书的影响。凡不能用这种方法和态度的,我可以断言,休想站得住。”“这本书虽然有不少缺点,究竟还有它自身的特别立场,特别方法”,“这本《哲学史》在这个基本立场上,在当时颇有开山的作用。”以及搜出的一些八卦例如其活动能力,名望地位,半部先生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是指20世纪20和30 年代以自由主义的人生理念和文学本体论的美学理念为追求的一股文学思潮。它既反对当时国民党策动的“民族主义”的党化文学,也不赞成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学,标榜文学的独立和自由,强调文学的个体意识,反对文学的功利倾向,主张文学同政治保持距离。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与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相伴而生、同步发展,几乎贯穿中国现代文学史发展的全过程。 对中国20世纪自由主义文学做出评价,曾经出现过两种态度。一种倾向是简单化地否定自由主义文学思潮,认为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及其影响下的创作不过是“假借‘自由’招牌来反对无产阶级文学”,“是用来粉饰自己替反动政治服务的一 种手法而已”。另一种倾向则是脱离当时具体时代环境,抽掉文学的社会性,从所谓“纯粹文学尺度”出发,不适当地夸大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价值和影响,甚至企图取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导地位而代之。这两种倾向都是对历史和真理的偏离 要正确的对20世纪的自由主义文学做出评价,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了解和评析。 一是自由主义文学发生的背景。它滥觞于封建旧文学遭到毁灭性打击的新文学建设初期,而在左联时期达到了高潮。当时以文学革命为发端的新文学运动,对封建旧文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同五四文学的历史转型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思潮可以说是新文学由启蒙的文学向“文学”的文学转换的产物,是新文学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这样一个逻辑过程的结果。五四以后的旧军阀专政和1927年后的新军阀专政, 在文化思想领域内都实行封建法西斯专制主义的统治。因此,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对现实政治的隔膜,一方面是针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另一方面也是针对反动统治当局的,也是与现实反动政治不协调的表现。文学与现实政治的不协调,使自由主义作家不愿变文学为现实政治的奴婢,但又不能和无力提出更有力的未来社会政治理想来与现实政治对抗,于是只能遁入自由主义一路。 二是自由主义文学的成分。自由主义文学的成分比较复杂,大体可以分为五个方面:一、是受胡适影响的“新月派”文学; 二、是受周作人影响的“京派”文学; 三、是从左翼文学分化出来的“自由人”和“第三种人”; 四、是被称为“海派”的实际属于不同流派的都市文学作家; 五、是一批深受西方现代社会思潮和文学思潮影响而又游离于其他文学派别的作家、批评家。 “新月派”文学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京派”文学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

易卜生与《玩偶之家》教案新部编本1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玩偶之家》教案 【教材分析】 《玩偶之家》又译作《傀儡之家》或《娜拉》,是使易卜生闻名全世界的剧本,它通过女主人公娜拉与丈夫海尔茂之间由相亲相爱转为决裂的过程,探讨了资产阶级的婚姻问题,暴露男权社会与妇女解放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而向资产阶级社会的宗教、法律、道德提出挑战,激励人们尤其是妇女为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为争取自由平等而斗争。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易卜生与《玩偶之家》的了解,引导同学正视现代社会中家庭及女性问题的重要性,强化尊重人、尊重女性的社会意识,倡导女性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2.了解“戏剧事件”对推动人物性格的冲突和发展的意义。 3.以该戏的结尾为例,认识近代戏剧和社会生活的紧密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戏剧形式和表现手法上的革新。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金钱观、爱情观等因素造成女性悲剧命运的影响。 2.同学能感受分析《玩偶之家》中人物的个性化台词,把握人物的心理和个性,理解戏剧冲突的层次、原因。 【教学过程】(鉴赏过程) 一、导入课题,初步感知 1.PPT出示课题。 2.简单了解作者易卜生生平及写作背景。 3.了解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及故事矛盾冲突的导火线。(娜拉和海尔茂的冲突是由什么事件直接引发的?) 二、初读作品,理解内容 1.女主人公—娜拉 (1)娜拉性格分析,并阐述娜拉不断觉醒的过程: (2)理解娜拉是个觉醒中的资产阶级妇女形象,揭露出资产阶级社会的虚伪和不合理。 男主人公—海尔茂 海尔茂性格分析,了解海尔茂是一个自私和虚伪的资产者的形象。 林丹太太 (1)林丹太太性格分析,了解林丹太太也是一个资产阶级新女性的代表; (2)从林丹太太和柯洛克斯泰的爱情悲剧中,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爱情受金钱支配的现

对李清照的评价

对李清照的评价 总体评价 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女作家,其作品中所体现的爱国思想,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历史的角度李清照的爱国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广大妇女追求男女平等、关心国事、热爱祖国的一个侧面,让后人从中看到了中国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另一面。而且,她还在众多爱国作家中为女性争得了一席之地。不仅如此,李清照还开创了女作家爱国主义创作的先河,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女性爱国的光辉典范,特别是现代女性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现实的角度认识李清照的爱国思想,能感受到女性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以及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这对于在弘扬爱国主义,高举爱国大旗,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振兴中华时充分发挥妇女的社会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名人评价 古代部分 宋代·王灼:易安居士,京东路提刑李格非文叔之女,建康守赵明诚德甫之妻。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赵死,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归。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碧鸡漫志》卷二)宋代·朱彧:本朝女妇之有文者,李易安为首称。易安名清照,元祐名人李格非之女。诗之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词尤婉丽,往往出人意表,近未见其比。所著有文集十二卷、《漱玉集》一卷。然不终晚节,流落以死。天独厚其才而吝其遇,惜哉。(《萍洲可谈》卷中)宋代·胡仔: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小词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此语甚新。又《九日》词云:“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语亦妇人所难到也。易安再适张汝舟,未几反目,有《启事》与綦处厚云:“猥以桑愉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传者无不笑之。《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 元代·杨维祯:女子诵书属文者,史称东汉曹大家氏。近代易安、淑真之流,宣徽词翰,一诗一简,类有动于人。然出于小听挟慧,拘子气习之陋,而未适乎情性之正。此大家氏之才之行,足以师表六宫,一时文学而光父兄者,不得并议矣。(《东维子集》卷七)明代·杨慎: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子闺阁也。其词名《漱玉集》,寻之未得。《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山谷所谓“以故为新,

易卜生《玩偶之家》对中国的影响

易卜生之所以被称为“近代欧洲的戏剧大师”,首先因为他是一个戏剧艺术的革新者。他将戏剧当做表现当代社会生活的镜子,把舞台当做讨论当代政治问题的论坛。《玩偶之家》便是他有关妇女问题的一部杰作。剧中描写了海乐茂夫妇的家庭关系由和睦转为决裂的故事,通过娜拉逐渐觉醒的过程,深刻揭露出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律、宗教、爱情、婚姻等的虚伪和不合理。此剧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突出体现了易卜生戏剧的特点:主题突出,人物鲜明,结构严密,情节集中,语言精炼。 娜拉和海尔茂8年的“恩爱”生活在一纸票据面前竟然显得那么不堪一击,这不由令人想起一位作家的慨叹:你怎么夸张了夸张不过生活,你怎么想像民想像不过现实!复杂的生活矛盾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问题,这一切却在情节的发展中让读者看了个明白。剧情被巧妙安排在圣诞节前后3天之内,突出表现了节日的欢乐气氛与家庭悲剧之间的对比。作者以柯洛克斯泰被海尔茂辞退,利用借据要挟娜拉为他保住职位一事为主线,引出了多种矛盾的错展开;娜拉也在这短短3日内,经历了一场激烈的复杂的内心斗争,从平静到混乱,从幻想到破裂,在痛苦中自我觉醒,取得了强烈的戏剧效果。 由作家使用的“回溯法”,我们可以了解到:娜拉出身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是父亲的玩偶,结婚以后又是她丈夫的玩偶,如她自己所说,是父亲的“泥娃娃女儿”,是丈夫的“泥娃娃老婆”。但她热爱生活,热爱家人,为了他们的幸福,她不惜牺牲自已。 海尔茂是一个自私和虚伪的资产者形象,在外人眼中,他无疑是一个“正人君子”“模范丈夫”;随着剧情的发展、矛盾的展开,他的面具被层层剥离,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在家庭中他是一个大男子主义者,在社会上他是一个资产阶级道德、法律、宗教的维护者,他的生活目的就是追求金钱和地位,他不得爱,亦不知被爱,妻子只是他的一件私有财产。听听他所说的话吧:他将娜拉倾吐的痛苦心声斥为“花言巧语”、“装腔作势”;将她的牺牲评价为“把我一生幸福全都葬送了”“前途也让你断送了”;称爱他的妻子为“伪君子”、“犯罪的人”;当风平浪静后,他第一个反应即为“我没事了”;尔后“安慰”妻子说“你的事都由我做主,都由我指点”,“你只要一心一意依赖我”;当娜拉作出离开“玩偶之家”的抉择,他竟说出“你最神圣的责任是你对丈夫和儿女的责任”的话,并为自己作出辩护“男人不能为他爱的女人牺牲自己的名誉”。 可以说,正是这些像刀子般的话使娜拉快速成长起来,激发了她在叛逆性。她控诉“我不了解你”,“我真不知道宗教是什么”,“我不信世界上有这种不讲理的法律”,“现在我不爱你了”,一个坚强独立的新的娜拉站了起来。娜拉在“麻烦”解决掉之后毅然决定出走,给人们的警示和启发更为深远,这种结局的安排突出体现了作者思想的深刻性。

胡适的自由

胡适的“自由” ——谈新文学运动前后胡适文学思想发生发展 【内容摘要】在中国的新文学发生过程里,胡适的作用毋庸置疑,他高举白话文学的大旗,他所提倡的文学八事,都可以看做他的自由主义主张在文学领域里的体现。实际上胡适在诸如哲学、史学、文学、语言学、民俗学、宗教等领域都有着卓越的见解,所以考察他的文学主张也就不能仅仅就文学谈文学,本篇就是基于此种见解,在一个更宽阔的视野上观察胡适在新文化运动前后时期内真实的思想状况和他的文学主张的内在思想基础,从给新文化运动的解读提供一个更为坚实广阔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自由主义白话文新诗革命价值重估 “近来所关心之问题,如下所列: (一)泰西之考据学, (二)致用哲学, (三)天赋人权说之沿革 皆得其皮毛而止,真可谓肤浅矣。”①曹伯言223 这是胡适在他1913年1月25日的日记里所记他关心的问题,颇似提纲,总的说来,这是他在到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初学农后又转入文科后不久对于自己将来学习方向的一个大致的思考:从泰西考据学中,他似乎看到了他一直倾心的雄踞有清一代学术主导地位的训诂考证之学在现代西方文明环境下生存下去的有力理由。而所谓致用的哲学反映于他在文学革命中的主张,就是他对于白话文的大力提倡与普及,反映在文体革新上,则是他对于新诗的衷爱,而他对于赋人权学说的关注,直接引发主导他一生的自由主义思想。他在文学、哲学、史学等方面

的观点著述其思想基质都是自由主义的主张。因此,从一个不仅限于文学的视角再来审视胡适学术历程就十分的必要了。 一.胡适的学术背景 人们对于新文学运动中胡适角色的认识,似乎是把他定位在一个离经叛道者的位置,好像他就是致力于一种新的文学观念的普及,而对于传统文学甚而传统文化好像他持一种反对的态度,实际上,胡适自身的学术背景就决定了他不可能与传统彻底断裂而彻底西化。只要知道他幼年时代所阅读的书目便可略知一二:《学为人诗》、《原学》(系他父亲胡传自己所编)、《律诗六抄》、《孝敬》、《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易经》(由朱熹编注)②,此外还包括他人注释的《书经》、《礼记》等,皆不出儒家十三经的范围。这不仅限于胡适,整个那个时代的学人的国学根底都非常深厚,因为他们不得不从传统中走来,他们今后无论浸染怎样的西学知识,也无论他们身在何处,他们治学的基础总是脱不去国学的底色,胡适如此,王国维如此,陈寅恪如此,钱穆如此,闻一多朱自清亦如此。当然,后来胡适经过在上海梅溪、澄衷、中国公学等处接受了七年不中不西的新学堂教育,然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又受到了西方现代学术的训练。其中在美的七年留学生涯,又为他学业成长的关键阶段。正是在这七年,胡适不仅接受了系统的西方学术训练,亲身接触了、体验了西方社会政治生活和文化传统而且自觉地深入专研本国的传统典籍,思考中国文化革新的路径,在文学、哲学等领域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从而奠定了其一生志业坚实的基础。后来胡适称“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并非简单拿欧洲文艺复兴来做比附,实际上他实实在在的认为现代是接续上宋代民间文学的白话文传统的时候了。我们看到了一个政治经济及其文化急剧转型的时代学术潮流艰难继承、转向、发展、融合并最终独立构建自身体系的过程在知识分子学术研究历程上的清晰反映。从他童年以及幼年时代所受到的教育来看,胡适既不能彻底同传统文化决裂而一味提倡西方文化,也不会泥古不化而不知革新,他所要做的与其说是“文学革命”,到不如说是在一个新的语境下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接续,这种接续不是简单的继承和儒家本位的经典阐释,而是要寻找清中叶以降大行其道的乾嘉考据学派朴学的严谨细密的考证功夫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证据、

简评胡适的文化现代化思想_胡适不是一个_全盘西化_论者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简评胡适的文化现代化思想 ———胡适不是一个“全盘西化”论者 郭 静 (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聊城 252059) [摘 要]胡适两次提出“全盘西化”都有特殊的背景和原因,他并不主张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他的“全盘西化”实为“全力西 化”,是作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手段而非目的。胡适并不是真正的“全盘西化”论者,其文化现代化的思路是通过全力西化的努力,使中西文化充分交融,经过“适者生存”法则的选择,最终建立包含中西文化精华,符合世界现代化潮流的中华民族新文化。 [关键词]胡适;全盘西化;文化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I 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217(2009)02-0049-03 [收稿日期]2009-03-15 [作者简介]郭 静(1968-),女,山东莘县人,聊城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聊城建设学校高级讲师,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经过器物层面的自强运动、社会政治层面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后,以新文化运动为标志,开始楔入文化层面。综观这一过程,作为后起外源型现代化的中国,其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向西方学习。但是,在文化现代化这个最高级、最复杂的层面上,围绕“如何向西方学习”这个课题,从五四时期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尤其是1929年到1935年,争论非常激烈。胡适就此发表了许多颇有影响的文章和演讲,主张全力向西方学习。过去在评价胡适这一思想时,由于受“左”倾思想影响,加之后来胡适在政治上的反共和投靠国民党,因而武断的批判代替了允当的研究,胡适被戴上了“全盘西化论”者的帽子,甚至有人把他当作“全盘西化论”的始作俑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一 五四前后,胡适并没有提出全盘西化。胡适1910年至1917年在美求学,期间已涉足国内新文化运动,不断发表文章,反对封建文化。1917年胡适在其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 史》①中提出,中国文化主要的问题是采取最有效的形式吸收西方 现代文化。胡适回国后,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继续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出路进行探索。1919年12月,他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提出了“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文化现代化路线,就是既要引进西方文化,又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以创造中华民族新文化。胡适身体力行,从1920年开始,先后整理了《水浒》、《儒林外史》等十余篇古典小说,并以“序云”、“导论”等形式写了近30万字的文章,对中国传统文化以批判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去重新认识和评价。胡适一生都是这样做的。北京大学的罗荣渠教授据此质疑:“难道有这样毕生埋在故纸堆中的全盘西化派 吗?”[1](360) 总之,五四时期胡适的“愿望是想学习欧洲的文艺复兴, 专致力于新文化的运动,抛开政治,有意识地为中国打下一个非 政治的文化基础”。[2](P 131)所以,胡适虽极力主张向西方学习,无情 抨击中国传统文化,但并未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胡适一生中两次提出“全盘西化”都有其特殊背景。1929年,胡适为英文《中国基督教年鉴》写了一篇《中国的文化冲突》的文章,在表达其现代化思想时他同时使用了两个概念:W h olesale w es ternization 和W h ole hearted m odernization ,前者可译为“全盘西 化”,后者是“一心一意现代化”或“全力现代化”的意思。这是胡适第一次提出全盘西化,但是和“全力现代化”并列使用的,而且在此后的几年中再也没有提及它。同年胡适在其《新文化运动和国民党》一文中,主张“承认中国旧文化不适宜于现代的环境,而提倡充 分接受世界的新文明”[1](P 356)1930年胡适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中认为:“无论什么文化,凡可以使我们起死回生,返老还童的,都 可以充分采用,充分收受”。[3](P 640)1933年,胡适在《建国问题引论》 中进一步指出:中国文化的出路“不完全是‘师法国外’的问题……我们也可以集合全国人才智力,充分采用世界的科学知识与方 法,一步一步地作自觉的改革”。[4](P 315)可以看出,胡适在随后发表 的文章中有意避开了“全盘”两个字,而悉数采用“充分”一词。这不是偶然的。在这样一个严肃而敏感的问题上,胡适是不会随便使用一个词的,他完全明白“充分”和“全盘”在含义上的差别。几年后胡适本人的解释更能说明问题:“五六年前我最初讨论这个文化问题时,因为用字不小心,引起了一点批评。那一年《中国基督教年鉴》请我做一篇文字,我的题目是《中国的文化冲突》,我指出,中国人对于这个问题,曾有三派的主张。一是抵抗西洋文化;二是选择折衷;三是充分西化。我说抵抗西化在今日已成过去, 9 4

“革命”概念研究述评

第37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1月 Vol.37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Nov. 2015 ────────── 收稿日期:2015-03-31 作者简介:朱小花(1990-),女,福建泉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120- “革命”概念研究述评 朱小花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 福州 350002) 摘 要:“革命”是中国社会文化的关键词,学术界围绕“革命”一词展开了丰富的研究。厘清“革命”概念的研究脉络是推动革命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工作。通过对“革命”概念研究的兴起背景、分析方法、理论视角进行简要梳理,对未来关于“革命”问题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上提出展望。 关键词:革命;中国社会文化;理论视角 中图分类号:K0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5)06-0120-03 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5.06.032 A Review on the Concept of Revolution ZHU Xiao-hua (Party School of Fujian Committee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uzhou 350002, China) Abstract: Revolution is a key word in Chinese society. The academic field makes a detailed study on the word revolution . To clarify the research context of the concept revolution is the basic work, which can promote revolutionary theory’s research and practice.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word revolution, its methodology and perspectives of view, the current situation is studied and the future study of revolution is put forward. Key Words: revolution; Chinese social cultur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革命”一词在中国社会历史上就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词、核心词。透过“革命”一词,人们能直观而深刻地窥视整个20世纪的脉络。李欧梵教授指出:“从晚清到现在,整个20世纪的中国思想和文学都笼罩在这个革命的‘话语霸权’之下。”[1,p2]对“革命”的追溯和研究,不可避免地搅起了理论探讨的漩涡。本文主要针对学界的研究讨论,从“革命”概念研究的兴起背景、分析方法、理论视角、研究展望四个方面,对当前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评介。 一、“革命”概念研究的兴起背景 1.“革命”在20世纪中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求人们对其进行检讨与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说过“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亦即挖掘关键性术语,并对此详加考察,亦可呈现出独特的历史面貌与文化价值。“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从王朝鼎革到政治变革乃至改革开放的演进,“革命”已然成为社会 变迁的主旋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发展、壮大的历史。仅就论文研究上的数据来看,在万方数据库中题目包含“革命”二字的论文多达26 114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学、法律等领域① 。历史证明,过去的无论胜利还是失败的经验对人们都弥足珍贵。通过积累胜利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总结出新的经验,对于人们探寻成功的路径。更好地开创未来具有积极意义。为了使人们能够在思想理论上更快地成熟和发展起来,防止重蹈覆辙,都要求人们对“革命”进行详细而深入的研究,以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2.“革命”概念涵义的延用、引申、转移、化用,要求人们对其进行厘清和说明 在学术界中一些术语常常被不证自明地随意使用。也就是说,一个术语的使用,忽略了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社会历史背景下所具有的不同词性、含义和语法功能等,结果只能是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不

第五单元易卜生与《玩偶之家》

第五单元易卜生与《玩偶之家》 【教学目标】 1.通过易卜生与《玩偶之家》的教学,引导学生正视现代社会中家庭及女性问题的重要性,强化尊重人、尊重女性的社会意识,倡导女性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2.了解“戏剧事件”对推动人物性格的冲突和发展的意义。 3.以该戏的结尾为例,认识近代戏剧和社会生活的紧密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戏剧形式和表现手法上的革新。 教学设想 一、易卜生是西方现实主义转向现代主义的最重要的戏剧家之一,对他做一些全面的介绍还是必要的。在介绍易卜生时,应该突出以下三点:第一,他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三种戏剧思潮中都具有重要意义;第二,他拉近了戏剧与生活的关系,首创了“社会问题剧”,显示了戏剧对生活的干预作用;第三,他在现代戏剧的革新上有重要的贡献。 二、《玩偶之家》选段的赏析是本单元的重点。《玩偶之家》被称为“现代妇女的解放宣言”,因此,不能不讲它的社会意义。可以考虑突出两点:第一,娜拉对于男权社会的叛逆。在《玩偶之家》以前,写妇女争取解放,大都局限于反对封建婚姻,争取同自己理想的男子结合;《玩偶之家》突出了男女平权的问题,塑造了敢于反抗男权社会的独立自尊的女性形象;第二,娜拉的出走引发了关于女性在当今社会如何获得自由解放的一系列问题,至今还能够引发人们的争论和思考。 三、本单元艺术技巧的学习着重领会“事件”在戏剧中的作用。也是希望通过这个侧面认识戏剧区别于小说、散文、诗歌的重要特征。 赏析举隅 一、关于《玩偶之家》的思想内涵,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解读。 这部戏从首演到现在,所引起的最强烈的震撼在于,它尖锐地提出了现代家庭中妇女的权利问题,即它对于女性在家庭中的“奴隶”状态的质疑。关于这个问题,所选资料中胡适的文章有很好的说明,可以参考。在西方,从古希腊的悲剧《美狄亚》开始,就关注女性在婚姻中的平等和自由问题。截止到易卜生以前,艺术家所关注的婚姻中的悲剧因素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一是由于父母的权力造成男女婚姻选择上的不自由;二是由于封建门第观念造成婚后的不和谐乃至衍生悲剧;三是法律和习俗要求妻子必须保持忠贞,而丈夫可以寻花问柳的这一社会不公正。易卜生提出的问题却超越了这三条,他极其尖锐地揭露了在人们司空见

浅析胡适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浅析胡适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摘要:胡适,他的思想影响了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并影响了一大批学人,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重要的人物。然而“誉满天下,谤亦随之”,对于胡适思想的批判也从未停止过。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排除以往的历史偏见和现实的政治干扰,我们再心平气和的评价胡适,还他一个本来面目。就像欧阳哲生说的“我们今天来评价胡适,应该谈的主要不是确认胡适的文化学术地位,而应该理解、阐述胡适思想的现代意义,再现胡适作为一个思想启蒙者的历史价值,把堙没的半个胡适给发掘出来。” 关键词:通俗文化上层文化现实意义 胡适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造诣。其思想也具有全面性——几乎触及了广义上的人文学科的每一个方面。以他个人的研究业绩而言,我们可以说,他在中国思想史上起了划时代的作用。余英时曾经利用思想史上所谓的“上层思想”和“通俗思想”的概念来解释胡适的思想。(或者再扩大一点,利用人类学与社会学上“上层文化”与“通俗文化”的概念。)认为其思想的影响不但冲击了中国的上层文化,而且也触动了通俗文化。 (一)通俗文化 胡适的“暴得大名”最初完全是由于他提倡文学革命。用白话来代替文言文,在胡适的构想中自始即是思想革命或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他的“文学改良刍议”第一条便提出“言之有物”,而所谓的“物”则包括二事:一曰情感,二曰思想。他显然认为只有新的白话文体才能表达二十世纪的新情感和新思想。提倡白话便不得不尊《水浒传》、《红楼梦》、《儒林外史》为“文学正宗”,这就把通俗文化提升到和上层文化同等的地位上来了。陈独秀完全了解胡适此文的命意所在。他在“文学革命论”中说: 孔教问题,此伦理道德革命之先声也。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旗上大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1】 此话以“伦理道德革命”始,以“通俗的社会文学”终,不但把思想革命与文学革命联系了起来,也把通俗文化代替传统上层文化的意思表露的十分明显。胡适虽然在美国受了七年的民主洗礼,但他的思想影响牵涉到许多复杂的层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易卜生:《玩偶之家》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易卜生:《玩偶 之家》 内容梗概 娜拉是个性情活泼、思想单纯的年轻女人,结婚八年来衣食无忧,生活在丈夫的宠爱和三个孩子之间,感到十分幸福。这些天她尤其快活,丈夫海尔茂刚刚升任银行经理,他们要过一个开开心心的圣诞节。 但是娜拉也有自己的烦恼。几年前,海尔茂身患重病,必须去南方疗养,可是却没有钱。万般无奈之下,娜拉瞒着丈夫,假冒父亲的签字,通过银行职员柯洛克斯泰借了一笔款子。事情已经过去多年,可她还在偷偷地省吃俭用积钱还债。现在海尔茂当上银行经理,娜拉暗暗松了口气,把债还清的日子不远了。 不料这天柯洛克斯泰突然找上门来,以借债一事要挟娜拉。原来他被海尔茂解雇了。他要娜拉向海尔茂求情,否则就将伪造签字的事公布于众。娜拉闻言顿感惊慌失措。她把这件事告诉了女友林丹太太,后者建议她向丈夫坦言相告。娜拉深感为难,她不想让丈夫知道这件不光彩的事,她更害怕丈夫会因此而断送前途和社会地位。海尔茂总是对她说,他爱她,愿意为她献出自己的性命,那么他一定会把整件事的责任都拉到自己身上。娜拉不愿看到这一切发生,她决定牺牲自己保全丈夫的名誉。

柯洛克斯泰没能达到目的,就把娜拉的事写信告诉了海尔茂。海尔茂读信后大发雷霆, 一反平日的温柔体贴,大骂娜拉是个坏东西。他得知娜拉想一死了之,非但不安慰,反说她是骗人,死了也洗不清罪过,还扬言要剥夺她抚养孩子的权利。娜拉惊呆了。 就在此时,海尔茂接到了柯洛克斯泰的第二封信,信中附有娜拉冒名签字的借款单据,并向娜拉致歉。原来柯洛克斯泰受到林丹太太的感化,改变了主意。危险解除了,海尔茂的前程和名誉保住了,他顿时又变得温存起来,口口声声唤娜拉我的小鸟儿,可是娜拉已经看清了丈夫的真实嘴脸,不再相信那一套虚情假意。她感到好像跟一个陌生人共同生活了八年,彼此都不了解。娜拉看清了自己所谓的幸福家庭的实质,毅然离家出走。在她身后传来响亮的关门声。 研究综述 易卜生是19世纪挪威最杰出的戏剧大师,他一生共创作了二十多部剧作,在世界各国拥有广泛的影响。早在清末民初,他的作品就由著名翻译家林纾介绍入中国,在当时的文化界激起了极大的反响。1907年,鲁迅先生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提到易卜生,对其愤世俗之昏迷,悲真理之匿耀推崇不已,同年又写《文化偏至论》称易卜生之所描写则以更革为生命,多力善斗,即迂万众不摄之强者也,旨在激励

胡适的一生是怎样

胡适的一生是怎样 胡适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诗人,在五四之后胡适一直被骂,他在当时是如何成为公敌的他的一生又是怎样的?下面是搜集整理的胡适的一生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胡适原名胡嗣穈,字希疆,祖籍安徽绩溪,但是出生在上海,最后在台湾去世。胡适出生于1891年,当时胡适的父亲胡传奉命前往台湾,两年后母亲就带着胡适前往台湾找他的父亲,但是仅过了一年,中日甲午战争就爆发了,胡适母亲不得不带着胡适回到了上海,最后去了老家安徽,而他的父亲也在同年病逝厦门。胡适最早是在家乡的私塾上学,后来在1904年与江冬秀订婚后,去哥哥去了上海读书,在1906年考进了中国公学,四年后留学美国,直到1917年回国烦人北京大学教授,编辑《新青年》。五四运动后与李大钊等人意见不合,后来在1926年毅然决定出国,游历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地,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此后与徐志摩成立新月书店,在上海结识了蒋介石。1927年到1937年期间胡适一职在大陆活动,直到七七事变后,被蒋介石派往了美国。 胡适一直到1946年才再次回到北京,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蒋介石曾想让胡适加入国民政府,但是胡适力辞,此后一直从事教育事业,1949年再次前往美国直到10年后回到台湾,往返台湾和美国,直到1962年在台湾去世。

胡适是怎样的人胡适在去世之前曾说过自己挨了40年的骂,但是不生气反而觉得很欢迎,因为那是中国言论与思想的自由的表现。那时胡适几乎是全名的公敌,在他死后,蒋介石还在日记中写到革命道路少了一个阻碍。这个时候胡适正直的形象在我们现代人眼里也越来越偏了,胡适与毛泽东的互不顺眼造成了胡适本相的消失。 蒋介石给胡适的挽联上写道胡适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但是蒋介石的日记中说胡适其实他有正义感和爱国之心,但是太自私崇尚西风了,所以不能摆脱中国书生和政客的旧习。章太炎则直接的说胡适根本不配谈哲学,而郁达夫则说胡适胸中没有文化根本不算一个新思想家。汪精卫则说胡适对政治外交有很深远的眼光,肯定能成为一个好的外交家。傅斯年则说以上这些人都不配骂胡适先生。 胡适成名很早,一生做过许多的好事,但是人总有阴暗面,胡适藏得太深就被认为是阴险之人。我们说胡适是一个文人,但从本质上他还是一个人,事物都有两面性,更何况是思想复杂的人呢?知识浅薄,不对胡适进行议论,就用当时文人的评价来说胡适了。 胡适怎么死的胡适在1958年的时候回到了当时的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一职。此后便长期居住在台湾,偶尔会去美国参加一些学术交流活动。在1961年2月大的时候,他参加了当时台湾大学的校长钱思亮的宴会,当时的胡适已经七十岁了。没想到的是,在刚刚抵达宴会的场所时,便感觉到身体有些异样,于是马上被身边的人员送到医院进行检查。在到医院的时候,医生首先给他测量了一下脉搏,

自由主义-胡适

自由主义 胡适(1948年9月4日胡适在北平电台的广播词,原 载于1948年9月5日北平《世界日报》)孙中山先生曾引一句外国成语:“社会主义有五十七种,不知哪一种是真的”。其实“自由主义”也可以有种种说法,人人都可以说他的说法是真的,今天我说的“自由主义”,当然只是我的看法,请大家指教。 自由主义最浅显的意思是强调尊重自由,现在有些人否认自由的价值,同时又自称是自由主义者。自由主义里没有自由,那就好像长坂坡里没有赵子龙,空城计里没有诸葛亮,总有点叫不顺口吧。据我的拙见,自由主义就是人类历史上那个提倡自由、崇拜自由,争取自由,充实并推广自由的大运动、“自由”在中国古文里的意思就是:“由于自己”,就是不由于外力,是“自由做主”。在欧洲文字里,“自由”含有“解放”之意,是从外力裁制之下解放出来,才能“自己做主”。在中国古代思想里,“自由”就是“由于自己”,都有不由于外力拘束的意思,陶渊明的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里“自然”二字可以完全等同“自由”一样。王安石的诗:“风吹瓦落屋,正打破我头······我终不嗔渠,此瓦不自由”。这就是说,这片瓦的行动是被风吹的,不是由于自己的力量。中国古人太看重“自由”、“自然”的“自”字,所以往往看轻外面的约束力量,也许是故意看不起外面的压迫,故意回向自己的内心去求安慰,求自由。这种回向自己内心的自由有几种方式:一是隐遁的生活――逃避外力的压力,一种是梦想神仙的生活――行动自由,变化自由――正如庄子说,列

子御风而行,还是“有待”,“有待”不是真自由,最高的生活是事人无待于外,道教的神仙,佛教的西天净土,都含有由自己内心境界,我们现在说的“自由”,是不受外力约束的权利,是在某一方面的生活不受外力限制束缚的权利。 在宗教信仰方面不受外力限制,就是宗教信仰自由,在思想方面就是思想自由,在著作出版方面,就是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这些自由都不是天生的,不是上帝赐给我们的,是一些先进民族用长期的奋斗努力争取出来的。 人类历史上那个自由主义的大运动是一大串解放的努力,宗教信仰自由只是解除某个宗教权威的束缚,思想自由只是解除某派正统思想威权的束缚。在这些方面――信仰与思想方面,东方历史上也有很大胆的批评者和反抗者,从墨翟、杨朱到桓谭、王充,从范缜、傅奕、韩愈到李贽、颜元、李塨,都可以说是为信仰思想自由奋斗的东方豪杰之士,很可以同他们的许多西方同志齐名比美。我们中国历史上虽然没有抬出“争自由”的大旗子来做宗教运动,思想运动,或政治运动,但中国思想史与社会政治史的每一个时代都可以说含有争取自由和某种解放的意义。 我们的思想史的第一个开山时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争取思想自由的意义。 古代第一位大师老子,就是一位大胆批评政府的人。他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

读胡适先生有感

读胡适先生有感 我读的是电子书版本的《胡适文选》。 ------- ---------- ---------- --------- --------- --------- --------- ------------ 机缘巧合下,这次读书计划的第二本是《胡适文选》。回想起来,这本书的内容平易近人,不狂不傲,却字字有力,句句坚定,力透纸背,温和而不失锋芒。 以前,听说过胡适怕老婆,听说过胡适日记里的“打牌趣闻”以及后来的更正版本,听说过他的一句“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看过历史书中那张文质彬彬、一表人才的照片。然而,对于胡适其人真不了解。花了小半天时间,搜索了很多胡适生平及人物评价,想帮助自己写书评,却发现走偏了路,我不大可能在短短时间内读懂这样博学而传奇的大家。还是单纯写写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想吧。 胡适先生在书中教我们做事与做人。 胡适先生教会我们问“为什么”。他说:“生活的…为什么?,就是生活的意思。人同畜牲的分别,就在这个为什么上。你到万牲园看那白熊一天到晚抛来抛去不肯歇,那就是没有意思的生活。……畜牲的生活只是糊涂,只是胡混……一个人做的事应该件件回得出一个…为什么?”。 我的大学时代、研究生时代何尝不像那白熊?忙得真是一日不肯歇,可是从没好好问过自己为什么,还一个劲儿的“痛苦”“疲劳”“迷茫”。 现在,回过头来问自己这个“为什么”,心中已有答案。即胡适先生提出的——“易卜生主义”,个人主义的人生观,做一切的事情都是为了将自己铸成器。想要对家庭、对社会有贡献,首先要将自己铸成器。不是狭义的“自私”,而是广义的“为我”。然而,这并不容易。书中说:“发展个人的个性需要两个条件:个人有自由意志;个人担干系、负责任。个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若不如此,决不能造出自己独立的人格”。而这,正是我屡屡失败的原因。不去独立思考,不敢为自己的行为担责任,又如何有底气来“为我”,看似处处“为别人着想”,其实是没能力独立思考、没勇气为自己担干系啊! 我自己的偏好是抓大方向、找根本。以上便是这大方向,简单说就是——为什么?为我,要独立、要担干系。 但是每每是“找出了大方向,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如何将这些思想放入生活,并引起实质改变呢?胡适先生也给出了答案,他说:“一点一滴的不断的改进是真实可靠的进化。……再造文明的途径全靠研究一个个的具体问题。须知解放不是笼统解放,改造也不是笼统改造。……改造是这个那个制度的改造,这种那种思想的改造,这个那个人的改造:都是一点一滴的改造。”也就是说,要沉下心来,运用这些“主义”去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只有一个又一个细小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才能有真正的突破。 千万别觉得生活中琐碎的细节不值一提,觉得眼前的苟且怎能和心中的诗和远方来比呢? 在《杜威先生与中国》中,胡适先生写到:“经验即是生活,生活即是应付环境。……知识思想是一种人生日用必不可少的工具,并不是哲学家的玩意儿和奢侈品。”因此,我们要努力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放在日常生活中解决种种问题,而不是从种种问题中,逃避到所谓的“思考”中,彷佛思考过后生活就会自动变美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