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

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

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
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

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

熊月之 沈祖炜

长江历史与中华文明一样古老。考古学、历史学的研究已经表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发源地之一,长江和黄河同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中华文明演进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长江两岸产生了许多城市。这些城市作为人口、资源、信息的集约点,分别充当了不同地域范围内的政治、军事重镇或经济、文化中心,或两者兼而有之,在中华文明史上,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一 近代长江沿江城市发展脉络

在以蒸汽为动力的轮船投入使用以前,长江的运输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沿江城市之间的联系,区域、段域的特点比较明显,整个长江沿江城市的联系相对松散。其时,沿江城市的功能比较突出的是军事防卫和政治方面,其次才是经济方面,因此,城市规模一般都不是很大。在1840年以前,沿江城市作过地方小国或全国首都的有南京,作过省会的有南京、安庆、武汉,其余多为府治、县治所在地。按照美国学者施坚雅(William Skinner)的估算,1843年中国城市按照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列,前20名依次是:北京、苏州、广州、武汉、杭州、成都、福州、西安、南京、长沙、天津、上海、南昌、宁波、湘潭、佛山、常山、开封、景德镇与潮州,其中12个城市分布在长江流域,属于长江干流沿江城市的有3个,即武汉、南京、上海。

长江沿江城市在近代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40~1899年。1840年~1842年,英国用大炮轰开中国大门。鸦片战争过程中,1842年英军战火烧到上海、镇江、南京三个沿江城市。6月16日,英军攻吴淞,江南提督陈化成率领守军奋起抗击。一场激战之后,清军溃败,英军占领吴淞、宝山。6月19日,英军在没有遭到什么抵抗的情况下,占领了上海县城。6月23日,英军退出。7月27日,英军抵达江宁(今南京)八卦洲。经过谈判,8月29日,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其第二款写道:“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于是,上海成为第一批对外通商的城市。《南京条约》开了外国侵略者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协定、章程逼迫清政府同意开辟通商口岸的先河。

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开埠。1845年,英国居留地在上海设立(后来演变为租界)。1848年、1849年,上海美租界、法租界相继设立。英、美租界后合并为公共租界。

1851~1864年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对长江中下游城市影响很大。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等在广西桂平金田发动农民起义,建立太平天国。1852年12月13日,太平军兵不血刃地攻克岳州,岳州官员在前一天弃城逃跑。太平军在此建立了颇为强大的水师。随后,太平军顺江东下,12月22日占领汉阳,29日占领汉口,1853年1月12日占领武昌。在攻打武昌时,清军出于防卫的需要,下令焚烧、拆除城外民房。武昌城外连日烈焰冲天,民房尽毁。2月9日,太平军放弃武昌,2月18日占领九江,2月24日占领安庆,3月4日攻克芜湖,3月19日攻克南京。3月29日,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称天京。从1853年到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清军与太平军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连年战争。其中,涉及沿江城市比较大的战役

有:1853年3月31日攻克镇江,6月10日再克安庆,1854年6月26日再克武昌,1855年4月3日三克武昌。1860年至1862年,太平军三次进攻上海,战争均发生在上海郊区。从1858年至1862年,湘军与太平军在安庆反复较量,激战多场。从1853年至1864年,清军与太平军在南京周围,开展激烈的包围与反包围的战争。1864年7月19日,天京被攻破,太平天国失败。

十多年的战争,给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灾难,人口锐减,田地荒芜,经济凋敝。战争给有关沿江城市造成极大的破坏。湘军在1858年攻克九江以后,进行灭绝人性的屠城, “直教殄灭无遗种,尸拥长江水不流”1。1861年9月安庆被攻克以后,湘军将太平军二万多人,连同老弱妇孺,屠杀尽净。南京经多年兵燹,满目疮痍。城破以后,湘军疯狂抢掠,肆意杀戮,大火七日不熄,整个城市一片废墟,连街巷路径都分辨不出。

在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影响下,1853年9月4日,周立春等率领农民二三千人起义,攻克嘉定县城。9月7日,寓居上海的广东人刘丽川等率众在上海起义,占领了县城。至9月17日,起义军连克宝山、南汇、川沙、青浦等县厅。清政府立即组织力量镇压,起义军与清军反复较量,胜负互见。1855年2月17日,起义军全军覆没。首尾十七个月中,上海大战不断,小战无数。1853年11月10日,上海道吴健彰为了切断城外商民与城内起义军的联系,率清军在小东门至大小南门一带,放火焚烧商店民房,致使先前最为繁盛的商业区,变成废墟颓垣,砖堆瓦砾。起义军失败以后,清军入城,恣意纵火,全城起火三四十起,烧得繁华闹市顿成灰烬。战争爆发以前,县城有三十多万人,到小刀会起义失败以后,还有二三万人,当然绝大部分是逃难出去了,但死亡的绝不会是一个很小的数字。

小刀会起义以前,上海的华洋两个世界,分得相当清楚。不但区域上一南一北,而且居 民也是华洋分居的。小刀会起义爆发以后,大批华人涌入租界。租界情况大变,原有的《上海土地章程》已远远落后于形势。1854年7月5日,英、美、法三国领事宣布修改后的上海土地章程14款。这一章程,认可了租界华洋杂居的事实,删除了关于华洋分居的条款;决定设立工部局以管理市政,其职责包括经收税饷,所收款项,用来起造、修整道路、码头、沟渠、桥梁,装置路灯,清洁道路;决定设置巡捕以维持治安,这些巡捕与上一年成立的义勇队,构成了上海租界最早的武装力量。1854年修改后的土地章程,比起1845年的《上海土地章程》,对于晚清上海政治、社会的发展,影响更为深刻,特别是关于华洋杂居的规定,影响至深至远。近代上海城市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是与租界的繁荣、租界的特殊地位联系在一起的,而租界的人口,主体部分是华人。如果没有华洋杂居,就没有后来上海的畸形繁荣。1853年以前,上海租界虽有道路码头委员会,但那主要是自治性质,为外侨社区服务,没有行政权、自治权;虽有华人住在租界,但那主要是服务性质。租界内华人的管理权仍归清政府。1854年的章程订立以后,工部局成立,巡捕设立,义勇队出现,攫取了租界的管理权、行政权;攫取了对租界华人的管辖权、征税权;这几项结合起来,租界便由先前的外侨居留地,便成了中国政府权力难以鞭及的地方。

1856年至1860年,英法等国借口所谓“修约”问题,悍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虽百计抵挡,但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英法等国逼迫清政府先后签订《天津条约》(1858年)与《北京条约》(1860年)。条约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与长江及其沿江城市开放有关。条约规定新开10个城市为通商口岸,其中汉口、九江、南京、镇江四个城市在长江沿江。条约规定,外国传教士可以到内地自由传教;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和通商;外国军舰、商船可以驶入整个长江和各通商口岸;中外人民争讼事件,由领事馆会同中国官吏审理;修改税则,减轻商船吨税。条约签订以后,汉口、九江、镇江都在1861年开埠,南京因当时在太平军控制之下,延至1899年开放。

1876年9月13日,英国借口马嘉理案件,逼迫清政府签订《烟台条约》,规定将宜昌、芜湖、温州、北海增添为通商口岸,大通、安庆、湖口、武穴、陆溪口、沙市为外轮停泊码

头,允许英国派员住寓重庆,查看四川省英商事宜,同时规定租界内洋货免收厘金。由此,沿江城市通商口岸中增加了宜昌、芜湖,安庆、沙市等实际上成了准通商口岸。

1890年中英签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将重庆添列为通商口岸。重庆于1891年开埠。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等为通商口岸,日本可以在此通商、航行、租地建房设厂。条约规定,日本轮船可以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驶至四川省重庆府,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附搭行客装运货物。这样,长江沿江通商口岸又增加了沙市。沙市于1896年开埠。

从1840年至1899年,近60年中,沿江城市基本上完成了开埠通商的过程。这些城市在外战、内战交替影响下,有困顿,有发展,通过长江的联系,在许多时候,命运相同,利益与共,互相影响。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沿江城市带酝酿时期。

第二阶段,1900~1937年。

1900年,中国北方、南方发生两件大事。在北方,义和团反帝运动进入高潮,帝国主义进行了疯狂的镇压。1900年6月,英、德、俄、法、美、日、意、奥组成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攻,血腥屠杀义和团。在南方,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人,毅然违抗中央政府对外宣战的命令,与英国帝国主义达成了“东南互保”约款。约款的内容简单地说,就是在长江流域中国与外国(特别是租界)的势力,互不侵犯,互相保护。具体地说,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长江及苏、杭内地的各国商民、传教士产业,归两江、湖广总督保护;长江内地,各口岸已有各国兵轮,仍照常停泊,但必须约束水手人等,不可登岸;吴淞及长江各炮台,各国兵轮切不可近台停泊及紧对炮台之处,兵轮水手亦不可在炮台附近地方操练,彼此免致误犯。6月26日,上海道余联沅、张之洞代表陶森甲、刘坤一的代表沈瑜庆与各国驻沪领事在上海举行会议,议定了《东南保护约款》。这些规定后来双方都基本遵守了。

“东南互保” 有效地维护了长江流域局势的稳定,使得沿江城市免遭一次兵燹,是晚清长江流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是长江流域(包括沿江城市)经济利益共同性的表现,也是这一地区政治上显示独特性的标志。东南互保领头的是刘坤一、张之洞,但这并不只是他们个人的行动。自太平天国以后,清朝中央权威严重受损,地方势力崛起,两江、湖广、两广等地督抚各占一方。刘、张等人的经济利益、社会基础都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刘坤一从1879年开始担任两江总督,曾四次担任此职,其间虽有变动,但东南一直是他的大本营。张之洞则在两江、湖广轮流担任总督,其所办实业、学校多在长江流域。刘、张之力量源泉主要在于地方利益。在历史关键时刻,刘、张联手,不顾个人安危,奋力一搏,正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利益一致的表现。

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长江沿江城市在政治上密切联系、命运与共的另一重大事件。这年10月10日,反清的武昌起义爆发,随后,上海等城市奋起相应。不到三个月,清廷倾覆。武昌起义的发生,追根溯源,是长江沿江城市革命力量协力行动的结果。我们知道,清末革命据点在国外为东京,国内为上海。到1909、1910年,由于多种原因,东京同盟会总部对革命的领导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长江流域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迫切需要得到同盟会的领导,而孙中山等人此前发动起义的地点多在两广、云南边境,对长江流域注意不够。于是,建立一个领导长江流域革命斗争统一机构的问题十分现实地提了出来。1911年7月31日,在宋教仁、陈其美等人领导下,同盟会中部总会在上海成立,会后,确定了首先在湖北省城发动起义、四方各省立即响应的战略方针,相继派人到湖北、湖南、安徽、四川、江西等地联络组织,运动新军,策划起义。武昌起义的成功,沿江城市革命力量互相支持、联合行动的作用也非常突出。武昌起义爆发以后,革命党人的经济支撑主要靠上海。孙中山曾说,武昌起义以后,纷起响应的全国各省市中,最有力而影响于全国最大者,就是上海。11月上海起义成功,对于最后夺取反清革命胜利关系很大。中华民国成立以前,酝酿成立民国临时政

府的“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是在上海召开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设在南京,在一定程度与上海的地位及沪军都督陈其美等人的意见有关系。酝酿在上海,领导总部在上海,起事在武昌,经济来源在上海,建都在南京,沿江城市在辛亥革命中互为呼应、互相支持的密切关系非常明显。

辛亥革命中,因清军与民军多次激战,武汉三城受战争破坏相当严重。武昌城内许多建筑物被毁,汉口的江岸地区、江汉地区被清军炮火毁坏殆尽。清军在汉口租界外纵火,大火五天不熄,席卷一二十里,繁华的汉口市区几乎化为灰烬。民国初年,汉口进行了艰难的重建工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1920年代初,汉口德租界、俄租界陆续被收回。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3月14日,北洋政府宣布对德绝交,接收德国在华租界,湖北督军随即派人接管了汉口德租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汉口德租界正式交还中国。1919~1920年,苏联宣布放弃以前俄国在中国侵略的土地,放弃俄租界。以后,几经波折,1925年3月2日,汉口地方政府正式收回俄租界。

1925年,上海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这年5月15日,日本资本家枪杀领导工人斗争的顾正红,激起人民义愤。5月30日,公共租界巡捕在南京路开枪镇压游行示威的学生和市民,死13人,伤数十人,酿成自上海开埠以来公共租界与华人之间最严重的惨案。上海市民群情激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了全市性的总罢工、总罢课与总罢市斗争,提出了“上海是中国人的上海”、“收回会审公廨”、“取消领事裁判权”等口号。这一运动,历时三月,带动全国,波及25个省区,近七百个县,武汉、南京等地工人均奋起响应,有效地打击了帝国主义气焰。五卅运动极大地震动了那些自鸦片战争惯于侵略中国的西方列强,张扬了民族主义,此后,武汉、九江等地掀起了收回租界的爱国运动。

1925年6月,英国水兵在汉口英租界制造了“汉口惨案”,激起了人民的反英情绪。1926年,国民革命军(即北伐军)进抵武汉,三镇反英斗争高涨,提出了收回英租界的要求。1927年1月3日,汉口英租界又发生英国水兵镇压群众爱国运动的流血事件,民族矛盾激化。国民政府与英国就收回汉口英租界进行谈判。1月19日,英国侨民全部撤离租界,国民政府组织“英租界临时管理委员会”主持英租界内日常工作。1927年2月19日,中英两国订立《中英关于中国收回汉口英租界的协定》。至此,汉口英租界收回,汉口五租界还剩法、日两租界。1927年,广州国民政府迁移武汉,以武汉三镇为京兆区——临时首都,在武汉建市,武汉三镇首次成为统一体。武汉在沿江城市中的政治地位空前提升。

汉口收回租界的斗争,影响了九江。1926年11月国民革命军攻克九江,九江英租界当局在租界四周设置障碍,并调集英国水兵进入租界。12月,受雇于九江英商太古、怡和等航运公司的中国工人举行联合大罢工,要求提高待遇,遭到英商拒绝。国民革命军派员与英国驻九江领事谈判,要求英国方面将水兵撤到船上,并允许革命军进入租界维持秩序,遭到英国方面的拒绝。1927年1月6日,九江罢工工人遭到英国水兵的殴打,愤怒的人民包围、并冲进九江英租界。1月7日,英国侨民全部登上英国舰艇,国民革命军接管了英租界。1927年2月20日中英两国订立《中英关于中国收回九江英租界的协定》,九江英租界正式被收回。

1927年3月23日,国民革命军攻克镇江。鉴于汉口、九江前例,英国驻镇江领事主动致函镇江交涉署和商会,声明镇江英租界将于24日将租界内巡捕全部撤退,请当地警察进驻租界维持秩序。24日,镇江交涉员会同警察厅长等,接收了租界内的工部局等各种设施。同年10月31日,中英政府代表互换了关于中国政府收回镇江英租界的照会。

北伐战争对长江沿江城市影响甚大。除了前面述及的因北伐战争的胜利,汉口英租界、九江英租界、镇江英租界被收回,北伐战争波及长江中下游的几乎所有城市,对这些城市的发展都有程度不同的影响。在九江获胜以后,1927年3月4日、6日,北伐军连克安庆、芜湖。这两个城市因当地守军起义,所以不战而定。3月23日攻克镇江。3月24日攻克南京。

此时,尚在南京城内的军阀残兵3万人,乘机蠢动,打家劫舍,祸及外侨。英美帝国主义以此为借口,以“保护侨民”为由,命令停泊在下关的英美舰艇,于24日下午,发炮百余,轰击南京,死三十余人,伤数十人,毁房15处,造成轰动一时的“南京惨案”。

在北伐战争期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共事变。为了配合北伐军的进军,共产党在上海相继于1926年10月、1927年2月和3月,发动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前两次未能成功,第三次取得了胜利,并成立了由各界代表人物参加的、以工人和共产党员为主的上海临时市政府。时隔不到三个星期,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蒋介石,就发动了四·一二反共事变,从共产党手中夺走了对上海的控制权。4月11日,蒋介石下令在北伐军已经获胜的所有地方,“一律实行清党”即开始对共产党的镇压。当日晚,青帮头子杜月笙在蒋介石指使下,诱杀了总工会委员长汪寿华。12日,黄金荣、杜月笙等青帮头子指挥流氓冒充工人制造混乱,国民党军队出面收缴工人武装,发生激烈冲突。共产党全力抗争,组织工人罢工、游行示威,但遭到血腥镇压。至14日,总工会被取消,临时市政府被查封,三百多工人和共产党员被杀害,五百多人被捕,五千多人逃亡、失踪。

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南京第二次成为中华民国首都。这对南京城市的发展带来重大的影响。1927年6月,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将南京、上海划为特别市,直辖于国民政府,其地位与各省政府相等。两特别市设立以后,其管辖范围均较原来大为扩展。南京市所辖范围除了原城厢内外原有区域及八卦洲,又划入大胜关、江心洲和乌龙山等地。国民政府对南京城市曾作了一些规划,以明故宫一带为中央政治区,新街口一带为商业中心区,江苏路一带为花园住宅区,城南和城北为一般住宅区。建造了“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央医院”、“黄埔军官学校”、明故宫机场等几项较大的建筑。1929年建成中山路和陵园路。上海特别市包括上海县全县,宝山县的吴淞、江湾等乡,加上属于松江、青浦、南汇的七宝、莘庄、周浦等乡的一部分,共计市乡30个,面积近五百平方公里。到1928年,上海实际接收到沪南、漕泾等17个市乡,并将其改为区。

1931年5、6、7三月,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水灾,沿江城市遭受巨大损失,武汉、九江、安庆、芜湖、镇江都损失严重,最为严重的是武汉三镇。三个月中,降水879.7毫米,8月19日江汉关水位达28.28米,创汉口建水文站以来70年间最高洪水记录。三镇一度水深三、四尺,汪洋一片,总计被淹16万多户,受害人口70多万,死亡三千多人,工厂、商店停业五十多天。大灾以后,武汉加强了城区堤防的建设。

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在上海发动的“一·二八”事变,遭到十九路军官兵坚决回击。战争进行月余,中国军队终因武器落后和兵力上寡不敌众,被迫撤退,后在国联的调停下于3月3日停战。这场为时36天的战争,给上海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灾难。闸北万余家商店、数百家工厂、数十所大中小学校,著名的东方图书馆所藏数十万册图书,均毁于日本军队的战火,已很繁荣的闸北一带变成废墟一片,死、伤和失踪的上海市民有一万八千多。十九路军与第五军官兵英勇抗击,予日军以重创,打死打伤日军一万多人,迫使其不断增兵,三易主帅,同时自身伤亡也很惨重,四千多人阵亡,八千多人负伤。在淞沪抗战过程中,上海、南京等城市各界人民,以各种方式支援前线抗日将士,包括捐款、捐物、组织慰问队。南京爱国学生自动组成“中国抗日义勇铁血军”,开赴上海参战。

从1900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前,沿江城市总的说来,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城市规模扩大,区域经济文化中心功能增强,城市之间经济联系趋于密切,沿江城市带的特征比较明显。

第三阶段,1937~1949年。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七七事变后,日本准备将战火引向长江流域,便先作准备,决定将汉口、重庆、沙市等地日租界日本人撤离。1937年8月上旬,日本将汉口、重庆、沙市等地日租界的日本侨民陆续集中汉口,然后

全部撤走。这些地方的日租界随即被中国政府收回。

8月13日,日本侵略军悍然进攻上海,中国军队奋起抗击,淞沪抗战开始。战争持续三个月,至11月11日结束。战争中,中国军队顽强抵抗,谱写了中国抗战史上壮烈的一页。

战争期间,上海两租界虽为中立区,但因夹在战场中间,被炸弹误投、流弹误中,或日军故意乱炸,仍时有发生,所受破坏相当严重。8月14日,中国空军飞机炸弹误落外滩沙逊大厦和大世界十字路口,死伤各一千余人。8月23日,日军炸弹落在南京路、浙江路口,先施公司、永安公司被炸,死215人,伤570人。到10月中旬,租界居民因中流弹而伤亡者已逾五千人。此外,为逃避凶险,闸北、虹口、杨树浦、南市和近郊一带市民,纷纷涌入租界。租界难民最多时达70万。他们衣食无着,露宿街头,惨不忍睹。

淞沪抗战三个月中,中国先后投入七十多个师约七十万兵力,蒋介石自兼总指挥,与三十万日军激战,歼敌四万多人,沉重打击了日本所谓“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嚣张气焰。这次战争,对上海来说,是一场空前浩劫。中国军队死伤30万人。虹口、闸北、宝山、吴淞、南市等处被日军飞机狂轰滥炸,上海有2200多家工厂被毁,在战争中丧生的上海人更难计其数。日军所经之地,烧杀抢淫,无恶不作。据统计,战争对上海造成的经济损失,总计37亿元以上。

上海陷落以后,南京处于紧急状态。11月20日,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继续抗日。日军占领上海以后,于11月19日侵占苏州,11月27日攻陷无锡,12月2日攻陷江阴要塞,12月4日进攻南京,12月13日南京陷落。日军占领南京后,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用坦克、机枪、步枪、手枪、手榴弹对难民疯狂射击,血肉狼藉,尸体纵横。据战后远东国际法庭最慎重、最保守的统计,南京在日本占领的6周,被集体屠杀及焚尸灭迹者约19万人。至于零散被屠杀者,据世界红十字会有关机构统计,有15万多人。2全城有三分之一的建筑被烧毁。日军把侵华日军总司令部设在南京,后来,以汉奸梁鸿志为头子的维新政府和以汉奸汪精卫为头子的伪政府均设立于南京,使南京成为日、伪统治中心。

1938年5月,抗日正面战场转移到武汉外围地区。国民政府组织了以保卫武汉三镇为中心的“保卫大武汉”战役。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武汉及其周围地区激战4个多月,10月25日,武汉失陷。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使三镇再次遭受战争严重破坏。据统计,从1937年秋至1938年10月25日,日军飞机侵入武汉61次946架次,投弹4590余枚,炸死居民3389人,炸伤5230余人,炸毁建筑物4900余栋,三镇工业被摧毁12%。3

日军占领长江中下游以后,对长江实施封锁,极大地阻碍了沿江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国民政府西迁后,重庆成为陪都,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多功能综合性中心城市。1837年12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在重庆办公。1939年5月5日,重庆改为行政院直辖市。同年12月,重庆新市区范围确定,面积约300平方公里。

抗战期间,上海、武汉等城市都进行了工厂内迁工作。上海华界沦陷以前,共内迁工厂146家,占在沪工厂总数10%,机器设备14600余吨,技术工人2500多名。武汉内迁工厂250家,设备10.8万余吨,包括铁厂、湖北官布局、纱布局等。这些工厂多迁到四川、湖南、陕西、香港等地,为发展大后方经济作出了贡献。

抗战期间,美、英两国与中国已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盟国。它们从其对日作战的需要和战后重返中国的长远战略利益出发,于1943年1月11日,分别与中国政府分别签订了关于取消美国、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宣布将上海等地租界的行政与管理权交与中国政府。针对美、英等国的这一行动,日本上演了“交还租界”的闹剧。1943年6月30日,汪伪政府与日本大使签订条约,规定8月1日由汪伪“收回”公共租界。法租界方面,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由于法国维希政府与日本军国主义处于同一阵营,所以日军没有占领法租界。日本决定“交还”租界时,法国维希政府尾随其后,也于1943年2月宣布,撤废在华治外法权,交还上海、汉口等地法国专管租界的行政权。这样,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

汉口法租界在特殊情况下被中国收回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1946年5月5日,国民政府还都南京,重庆仍为直辖市。在以后的三年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实行独裁统治,搞得政治黑暗,经济凋敝,民怨沸腾,最后在1949年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所推翻。4月23日南京被解放; 5月15日武汉解放;5月27日上海被解放;11月30日重庆解放。

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到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这12年间,是沿江城市困顿、受挫阶段。尽管,重庆城市在特殊状态下获得超常发展,但从总体上说,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给沿江城市带来空前的灾难。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使这些城市难以复苏。从城市之间的联系方面看,无论是工厂内迁,学校内迁,还是政治中心从南京向武汉再向重庆转移,都可以看出,沿江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在中国的地位也更加重要。

二 长江:黄金水道的意义

城市的地位和作用,主要取决于他们对各自腹地的带动作用和影响力。近代沿江城市形成为一条城市带,各座城市相互关联,甚至连成一气,其腹地互相交错,互相覆盖,加强了各座单个城市的功能。因而,这条城市带的组合功能,远远超过了单个城市功能的简单叠加。沿江城市作为一条城市带,是由长江串联起来的。长江作为中国一条黄金水道,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江河开发与利用能力的增强而逐渐形成的。

远在春秋战国时期,长江已是沟通巴蜀与中原地区的骨干交通线。《战国策·楚策》议论秦国自巴蜀取楚的策略,提到巴蜀至楚便利的水运条件:“秦西有巴蜀,方船积粟,起于汶山,循江而下,至郢三千余里,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粮,一日行三百余里。……不至十日而至捍关”。汶山在成都西北,泯江的上游;捍关在湖北长阳西,长江的中游。可见,当时大型内河船队已具备了长途水运的能力。公元前308年(周赧王七年),秦将司马错率巴蜀兵卒十万征楚,凭借长江水路运兵运粮。长江自此成为出川入蜀的重要通道。4但是,春秋时期,长江江水浩淼,舟行不易,在长江中下游的吴、楚两国,都不易加以利用,说明在江中行舟,困难尚大。5

两汉时期,长江干流及其支流的航运事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公元前115年(西汉元鼎二年),江南水灾,汉武帝下令用漕船装运巴蜀之粟,由长江运到江陵。《汉书》中有“蜀汉之粟,方舟而下”的记载,《三国志》亦有“浮船长江,贾作上下”的记载。三国时期东吴的造船、江海航运都很发达。东吴所造船只,溯江西上,与蜀汉贸易;大船出海,远至辽东、交广及夷洲(今台湾)。左思《吴都赋》云:“水陆浮行,方舟结驷。唱棹转毂,昧旦永日”,正是长江沿江重要都会建业水陆交通繁盛景象的写照。

隋唐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造船技术的进步,长江以南地区的开发与发展,长江作为水运通道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杜甫的“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6,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7,虽为诗人夸张之笔,但道出了长江水运的兴盛与行舟的便捷。

长江作为运输通道的实现,与沿江官民对长江水道的整治有密切关系。长江航道以四川奉节至湖北宜昌段的三峡最险,险滩比比皆是,触礁沉船惨案屡屡发生。宋以后,沿江官民对三峡航道进行了多次整治,包括北宋皇 年间、明天启年间对西陵峡内新滩的整治,明万历年间对西陵峡内崆岭滩的整治,宋、元、明三代对秭归境内叱滩的整治。

历史进入近代以后,对长江水道的利用,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1858年6月,英、法等国以武力压服清政府,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天津条约》。1858年11月,《天津条约》签订不久,英国特使额尔金率军舰5艘,从上海启程,闯入长江,

沿途勘察航道、水文、气象、资源和商埠情况,并绘制了精密的航行水线图。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以后,逼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重申了《天津条约》的上述内容。1861年,镇江、九江、汉口开辟为通商口岸,加上1843年已开埠的上海,至此,长江沿江共有4个城市开埠通商。1861年,英国在镇江、九江、汉口三处口岸设立了领事馆。外国轮船随即开辟了长江航线。

最先从上海港驶往汉口的是扬子江轮,属英国宝顺洋行,1861年3月7日抵达汉口。美商琼记洋行率先开辟申汉航线。1861年4月,琼记洋行的“火箭”号轮船开始在申汉间航行。7月,美商旗昌轮船公司的“惊异”号投入此线运行。同年,英商宝顺洋行的“总督”号等四艘轮船航行在申、汉之间。以后,江面上外国轮船日多。自1861年至1872年,共有13家外国轮船公司(洋行)的轮船在申汉线行驶,内以美国旗昌轮船公司实力最强。1873年,上海轮船招商局的轮船开辟了申汉线的航行。这是民族资本轮船在长江航行的开始。其后,日、德、法等国轮船相继投入。1876年芜湖、宜昌开埠,安徽大通、安庆、江西湖口、湖北武穴、陆溪口、沙市准许外轮停泊,上下客商货物。自此,上海以西至宜昌段长江航道对外轮开放。

1890年3月,重庆被增辟为通商口岸,上海至重庆的长江航道全部开通。到1935年,航行在上海至汉口线的轮船为中国的招商局、三北轮埠公司、宁绍商轮公司的轮船共19艘;英国的太古轮船公司、怡和轮船公司的轮船共11艘;日本的日清轮船公司的轮船8艘。1935年,从上海至重庆的航线上,沿途停靠的站有:南通、江阴、口岸、镇江、南京、芜湖、大通、安庆、华阳、九江、武穴、蕲春、黄石港、黄州、汉口、沙市、宜昌、秭归、巴东、巫山、奉节、云阳、万县、忠县、酆都、涪陵、长寿。

轮船的通行,极大地加强了长江沿江城市之间的联系,加速了沿江城市带的形成。轮船通行以前,长江上行驶的是木船。如果乘坐木船,从上海到九江,通常需要一个月,最快也要十几天,但轮船如果昼夜行驶,只要两整天。从上海到汉口,乘木船最快也要20天,但是乘轮船仅需3天。同时,轮船远比木船安全,容量大。据估算,长江航线上的一艘轮船所发挥的效能,至少可以抵上15条木船。

长江沿江城市在物流方面,呈现一大中心、五大中介的特点,一大中心为上海,五大中介为镇江、芜湖、九江、汉口、重庆。上海为进出口总枢纽。上海进口的商品,只有20%在上海本地消费,其余80%转销内地。内地进口、出口货物,通过这五大中介城市与上海发生联系,完成交易过程。8比如,镇江是上海联系苏北扬州、淮安、徐州、海州以及河南开封、山东济宁等地的中介。芜湖是上海与皖南、江淮平原联系的中介,运往上海的是大米、生丝、鹅鸭羽毛、茶叶,运往芜湖的是洋布、面粉、煤油等。19世纪末,整个四川洋布进口由31家商号垄断,其中27家是通过代理人直接从上海进货。经上海出口的商品,主要是杭嘉湖的生丝,苏浙皖的茶叶,长江上游、中游地区的羊毛、猪鬃、桐油、白蜡,进口商品主要是洋布、煤油、日用百货。沿江城市通过上海完成的进出口商品,在该市进出口总值中占有巨大的份额。以1936年为例,重庆出口的51.0%、进口的83.6%,沙市出口的80.8%、进口的44.9%,汉口出口的78.8%、进口的59.3%,芜湖出口的23.2%、进口的85.5%,都是通过上海完成的。浩荡的长江,快速的轮船,是构成这一进出口贸易过程的重要因素。

城市的生命力体现为城市的集聚功能和扩散功能,长江黄金水道为沿江城市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水运、陆运(火车、汽车)、空运三大运输系统中,水运是成本最低的一种。所以,当20世纪初火车在长江流域出现以后,20世纪20、30年代飞机在长江流域出现以后,长江水道依然是联系长江沿江城市的最主要通道。可以说,近代长江沿江城市的兴盛,无不得益于长江航运业的开发。正是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才把各沿江城市融合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长廊。

三 开埠通商与沿江城市发展

开埠通商,是长江沿江城市在近代迅速发展的关键。

长江沿江城市中,共有9个城市是按照条约开辟的通商口岸,即:第一批上海(1843);第二批镇江(1861),汉口(1861),九江(1861);第三批宜昌(1876),芜湖(1876);第四批重庆(1890),沙市(1896)。南京本应在第二批,因故延迟到1899年。这些约开商埠,从地理上看,从第一批的上海,第二批汉口,到第四批的重庆,大体依下游、中游、上游逐渐上推。从时间上看,1843-1861-1876-1891,大体每隔15年就增开一批,直至通商口岸布满长江沿线。

针对外国侵略者不断通过开辟通商口岸、侵蚀中国权益的行经,清政府中一些有识之士主张通过自开商埠,既发展贸易,又保护了国家主权。从1898年开始,中国政府陆续在一些交通要道、商贾辐辏的地方,自开了一批商埠,属于长江沿江的有5个城市,即吴淞(1898,今属上海市),岳州(1898,今岳阳),武昌(1900),下关(1905,今属南京),浦口(1912,今属南京)。

上述城市中,有6个城市先后设立过11个外国租界和1个公共通商场,即上海英租界(1845)、美租界(1848)、法租界(1849),英、美租界后合并为公共租界;镇江英租界(1861);九江英租界(1861);汉口英租界(1861)、德租界(1895)、俄租界(1896)、法租界(1896)、日租界(1898);重庆日租界(1901);芜湖公共通商场(1902)。沙市日租界虽然订立了章程,但没有真正开辟。

长江沿江城市开埠通商、设立租界、设立海关一览表*

(表略) 开埠情况 租界情况 海关 备注 城市名称

时间 依据 名称 辟设时间 上海

1843 英租界 1845 吴淞

1898 美租界 1848 镇江

1861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 法租界 1849 江海关 南京

1899 下关

1905 浦口

1912 芜湖

1876 安庆

1902 九江

1861

*参照张洪祥《近代中国通商口岸与租界》,附表三、四、五,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1~329页;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等编:《列强在中国的租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附录《各国租界、租借地、铁路附属地、约开商埠一览表》;费成康:《中国租界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附录一。

这些口岸的开埠通商,对于所在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通商口岸,无论是依约开辟还是中国自辟,多有其地理上的优势,或处于河流交汇处或其他交通要道,或为某一区域的物流交汇点,开埠以后,多设有以下机构:海关、外国领事馆、轮船码头、洋行、货栈、钱庄与银行、外侨居留地或外国租界、会馆公所、旅馆、饭店,以及因商业而起的其他服务性机构。商业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促进了城市人口的增加,也促进了市政的建设。以商兴市,成为这些城市发展的普遍特征。

上海、汉口、重庆在这方面最为突出。上海在开埠以前,城市人口二十多万,到1949年,已超过500万。城区范围在开埠以前不到10平方公里,到1945年已经超过150平方公里。汉口在开埠以前,人口二十多万,到清末已超过80万。汉口商业街道原先主要分布在汉水沿岸至大江口沿线的狭长地带,开埠以后才形成滨江繁华市区。重庆在鸦片战争以前,城市人口6万多,到1945年,已超过100万。重庆的新兴商业区,从朝天门码头到南纪门,长达7里,便是在开埠以后才形成的。

部分沿江城市1906年、1930年人口变动表(单位:千人)*

(表略)

*参照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1页。

其他城市在这方面也很明显。

芜湖英租界于1877年划定,在芜湖城外陶家沟至弋矶山麓沿江一带地方。由于沿江滩地为数百年堆放木材之地,不易搬迁,所以,英租界事实上没有建立起来。但是,由于这一地区港湾条件良好,面临长江,河底平坦,无暗礁,便利行船,英国太古、怡和、瑞记、美国旗昌、德国亨宝等洋行,纷纷在这一带租地建屋,修筑码头,经营航运和进出口贸易,这一带形成了外国人的居留地。1902年,中英双方经过多次协商,签订《芜湖租界租地章程》,规定芜湖不设专管租界,而开为各国公共通商场;界内巡捕、道路、码头、沟渠、桥梁等工程,皆由中国自办;界内地基准各国商民租赁。芜湖开埠以后,很快成为长江沿江重要通商口岸,1885年贸易总额为525万海关两,1890年代初,超过1000万海关两。1882年镇江米市迁到芜湖以后,更加速了芜湖贸易的发展。芜湖米麦出口额在1881年为38.8万担,1891年增加到350万担。米麦的出口总值,1889年为342万海关两,1903年增加到1135万海关两,占芜湖全部出口总值的91%。9

九江在1861年开埠,同年就有轮船过境停靠九江。九江进出口贸易在开埠以后有大幅度上升。九江出口茶叶、苎麻、瓷器、粮食等。茶叶出口在1863年为19万担,1886年增加到30万担。仅红茶一项,1907至1916年10年间,平均每年出口10~11万担。九江从而与汉口、福州齐名的全国三大茶市之一。苎麻,民国初年的出口量在8~13万担之间,占全国苎麻出口量的三分之一。瓷器,在民国初年的出口额在4~7万担之间,平均占全国出口额的三分之一。粮食方面,稻米、大豆是九江出口大宗,九江是与芜湖、镇江、无锡齐名的长江四大米市之一。九江进口的洋货有鸦片、棉布、生丝、煤油、砂糖、火柴、玻璃、铁板、铝块、

食品及其他日用百货。九江1907年贸易总额为3000万海关两,1916年增长到4300万海关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九江是长江沿江仅次于上海、汉口的最大贸易港口,超过南京、镇江、芜湖、沙市、宜昌。以1915年各港贸易总额为例,南京为2200万海关两,镇江为1900万海关两,宜昌为570万海关两,沙市为440万海关两,九江则为3970万海关两。10宜昌在1877年辟为通商口岸。英国势力首先进入此地,他们没有设立租界,但在县城南门外沿江地带建立了洋街即通商场,设立了领事馆、海关、码头、教堂、洋行等,垄断了宜昌的对外贸易和航运业。随后,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商人,也到这里租地经商。1902年至1911年间,在宜昌的外国洋行有17家,外国人119人。宜昌贸易主要靠长江水运,辟有宜昌-汉口、宜昌-重庆两条航线。1877年3月,宜昌开办理船厅。1878年,轮船招商局以“江通”轮开辟汉口到宜昌之间的客货班成功。此线上行需5日,下行3日。1899年,英商怡和轮船公司的两艘轮船行驶汉宜、申宜线。其后,日、美、法等国轮船相继驶宜昌。宜昌至重庆之间,由于三峡地险水急,暗礁较多,1898年以前一直是民间木船往来,没有一艘轮船通过。1898年,英国商人立罗德的轮船“利川”轮由宜昌出发,开始探险性的川江航行,历时23天,安抵达重庆。这是川江行驶轮船的开始。1900年12月,德人新造“瑞生”轮,满载中外乘客,由宜昌出发,驶往重庆,行抵险滩崆岭,触礁沉没。1901年,重庆华商集股成立“川江轮船有限公司”,有轮船2艘,航行于宜昌、重庆之间,正式开始了宜昌-重庆的通航。民国初年,英、法、日、美等国轮船重新向川江发展。至1935年,行驶在申渝线上的轮船有8艘。开埠促进了宜昌的贸易。1880年宜昌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00万海关两,1896年达1500万海关两,1905年达3500万海关两,成为湖北第二大贸易港口。

开放性是实现城市功能的基本前提,尤其是作为一定地域内经济、文化中心的近代城市更是如此。沿江城市的开埠通商,成为这些城市接受欧风美雨影响的重要契机。上述城市开埠通商的情况,无一例外地证明,尽管不平等条约曾经使沿江城市被迫开放,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屈辱和血泪,但是,在客观上,对外开放又是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点。

综上所述,开埠通商对于沿江城市的发展有极端重要的意义。沿江城市在近代发展的路径,多是商业化先行,通商促进物流、人流,刺激城市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吸引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致使城市人口增多,范围扩大,设施改进,功能增强。当然,在近代一百多年中的某些阶段,某些城市的发展,受政治影响较大,如1927~1937年的南京,1937~1945年的重庆。但从总体上说,沿江城市多是走的商业化——工业化——城市化的路子。

四 沿江城市在近代中国的地位

1840年以后,长江沿江城市发展迅速,城市规模普遍增大,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普遍有所上升。当然,一百多年间,各城市发展的契机、阶段、速度、特点并不完全一样。其中上海由普通海滨县城发展为人口超过500万的世界著名的特大城市,重庆、武汉成为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城市,南京人口最多时也接近百万。在政治方面,南京是太平天国首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所在地、国民政府首都,重庆是陪都,武汉在1937年底、1938年初,为国民政府事实上的战时首都,军事委员会、行政院、军政部、外交部等政府主要部门和一些外国使节均留驻这里。镇江、安庆、武汉在一段时期作过苏、皖、鄂的省会。一百多年间不同政权新设的首都(北京是原有首都)几乎都在长江沿江。这充分说明沿江城市在政治上的重要性。经济上,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多功能经济中心,武汉、重庆则分别是长江中游、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晚清中国依条约开辟通商口岸共77个,其中14个在长江流域,9个为长江沿江城市。近代中国自辟商埠35个,其中11个在长江流域,5个为长江沿江城市。近代中国设立的海关主要有46个,其中16个设在长江流域,12个设在沿江城市。11这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看出长江沿江城市的经济地位。

我们无法统计出各个不同时期长江沿江城市人口的确切数字,但长江流域的人口、面积在全国的比例,可以作为考察长江沿江城市在全国地位的一个参考。近代中国人口主要分布在四大区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东三省地区。长江流域是人口最为集中的区域。据1940年代中期的统计,长江流域(包括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土地面积占全国25.8%,人口占全国41.2%。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珠江流域、东三省地区面积相仿,但人口远远高出其他三个地区,分别是黄河流域的1.48倍,珠江流域的1.68倍,东三省地区的6.15倍。就自然区域而言,长江流域是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

沿江城市是中国近代化先行地区。

近代西方输入中国的物质文明,多先传入沿江通商口岸,然后传到内地。照明方面,上海租界在19世纪40年代,开始出现西式建筑和街道, 50年代出现西式商店, 60年代出现煤气灯,80年代出现电灯。汉口英租界在1890年代以前亦已使用电灯。镇江在1905年开始建成发电厂,开始有电力路灯。饮水方面,1870年代,上海英美租界建成自来水厂,开始饮用自来水。1902年,上海法租界自办了自来水厂。汉口在1906年开始出现由华商创办的“商办汉镇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1909年开始供水,租界亦依赖此厂供水。1912年,镇江英租界工部局在界内兴办第一个自来水工程,除了供应租界内用水,还用于租界附近各栅口设水龙头向居民出售自来水。通讯方面,1870年上海英美租界开始使用有线电报之始,1871年上海至伦敦、长崎的海底电线正式接通。上海的电话使用几乎与西方大城市同步。1876年,制造电话的专利在西方刚获得批准,第二年电话就进入了上海。1882年,上海有2个电话交换所营业。1932年,上海已有电话44605门。武汉的电话在1934年有4033门。这些体现近

上海、天津部分公用设施开始出现时间表(年份)*

(表略)

*参见熊月之:《上海通史·总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代文明设施的使用,沿江城市不但远比北京、西安等内地城市早,也比华北等地通商口岸早得多。以上海与天津相比,煤气的使用早19年,电灯早6年,自来水早14年。晚清人称赞天津租界城市建设比较先进,便说“俨如一小沪渎”,像个小上海。

在引进西方制度文明方面,沿江口岸城市也比较早。上海自1845年英租界辟设,便有了近代城市管理制度,诸如市政规划、道路要求、消防要求、治安管理等。1860年代以后,上海租界关于行路章程、征收房捐、垃圾倾倒规定、广告管理、摊贩管理、公路建筑、取缔拾荒、对巡捕的监督等规定,陆续颁布。西方城市管理制度被移到了上海租界。这些规章制度在沿江其他租界也存在,只是名称有所不同。汉口英租界便有《工部局市政章程警察附则》,凡20条,内容与上述规定大同小异,也有“倒提鸡鸭之类在路上行走者,拘罚”的规定。尽管租界的政权结构并不完整,和欧美国家政体有很大不同,但是,上海、汉口、九江、重庆等地租界都基本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制度,都有租界章程及附则,对租界内的纳税人会议(汉口日租界、重庆日租界称居留民会)的组成、纳税人的权利与义务、选举、行政、司法都有许多具体的规定。

在输入西方文化方面,沿江城市在全国占有主导地位。近代西书翻译,绝大部分由上海承担,汉口、重庆等城市在销售、散发方面也做过一些努力。从译书数量上看,近代所译西书的50%以上是由上海承担的。从译书质量上看,无论是自然科学、应用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凡影响很大的、具有开创意义的中译西书,多由上海出版。晚清中国共出版过中外文报刊1889种,其中638种由长江沿江城市出版,占33.8%。上海、南京、重庆在近代不同时期,都担当过中国文化中心的角色。

经济方面,沿江城市在引进西方机器、制造机器方面,贸易方面(前已述及)、工业方面、金融方面,均名列全国前茅。

工业方面,晚清时期,上海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汉阳铁厂,都是引进、制造机器的著名企业。到20世纪30年代,长江沿江城市,东起上海,经南通、扬州、镇江、南京、芜湖、安庆、九江、汉口、岳阳、沙市、宜昌,西至重庆,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狭长工业带,据1933年调查,这13个城市本国资本工业产值(包括无动力设备的手工工厂在内)为8.86亿元,占被调查的16个省146个城镇工业总产值的56.4%12。棉纺织业、面粉业、卷烟业是近代中国工业中最大的三个行业。抗日战争以前,长江沿江城市在这三个行业的产值在关内地区占将近一半。1936年本国资本棉纺织业中,长江6个口岸城市共44家棉纺织厂,总计纱锭164.1万枚,布机13402台,分别占关内(即不包括东北地区)本国资本棉纺织厂纱锭和布机总数的59.8%与52.6%。1936年本国资本面粉业,长江沿江有9个城市共27家面粉厂,日产面粉能力15.2万包,占关内本国资本面粉厂总生产能力的45.3%。1933年沿江城市本国资本机器卷烟厂59家(其中上海58家,芜湖1家),上海一地卷烟产值为6374万元,占同年关内本国资本机器卷烟厂总产值的76.1%。13在长江沿江城市工业带上,上海、南京、汉口、重庆是四大中心,其工业产值在整个沿江地带总产值中超过90%,其他口岸工业总共才占10%。在四大中心工业城市中,上海的地位又远在其他三市之上。从用电总量看,1947年上海工业用电量占四个城市用电总量的84%,其他三市工业用电仅分别占2~8%。

金融方面,沿江城市是中国金融活动最为频繁、金融实力最强的地区。到1936年,全国有本国资本的银行164家,其中总行设在沿江城市的有72家,占43.9%。上海是全国金融中心,是外资在华银行的集中地,也是本国资本银行最集中的地方。汉口是长江中游和中南地区的区域金融中心,重庆是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的区域金融中心,镇江、芜湖、九江、沙市则起着金融中转站的作用。

在沿江城市中,上海的地位非常独特,她不但城市规模最大,是多功能中心,而且对其他口岸城市产生重大的影响。1930年代,一位西方人这样论述长江作为黄金水道的重要性,以及上海与长江的关系:

上海位于长江的支流黄浦江畔,距长江口只有几英里,环境使其免受台风的袭击。长江是一条横贯东西的大江,上海则是我们与富庶的长江流域开展贸易的非常恰当的港口和集散地,将近50000平方英里的长江三角洲上居住有4000多万人口,他们直接仰给于上海。而750000平方英里的长江流域上的人口则有1.8亿,比世界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还要多。世界上没有其他地区有如此众多而稠密的人口,只依赖这么一条主要的河道和这么一个集散港来进行贸易交流的……。长江的无数支流在冲击平原上指向四面八方,织成了一张水道运输网,远达北京。在这个运输网中,上海是一个天然的集散点。14

城市是文明的象征。城市化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文明化、现代化的程度。一个国家的城市是这个国家经济、文化方面的综合载体。一个区域的城市则是这一区域经济、文化方面的综合载体,也是这一区域经济、文化发达与否的象征。在中国城市三千年的历史上,城市发展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前两个千年,即隋唐以前,中国城市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战国时期全国有较为著名的经济都会26个,其中22个在黄河流域,如长安、咸阳、洛阳等,长江以南仅有姑苏等四个。其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都在黄河流域。第二阶段,隋唐以后,鸦片战争以前,随着中国经济、文化重心向江南转移,随着大运河的开凿和通行,长江流域的城市兴盛起来,其中,运河两岸的杭州、苏州、扬州、淮安等城市尤为突出。第三阶段,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国被纳入世界体系(先是被迫),由天朝帝国成为地球中国,沿海沿江城市迅速崛起,上海、武汉、重庆格外引人注目。其中,沿海城市(特别是东南沿海城市)因处于与西方接触、交流的第一线,率先开埠,如广州、宁波、上海。在近代中国,

所谓近代化,在很大意义上,或从某一方面,可以说就是资本主义化,因此,面向西方的通商口岸城市就成为近代化的先行城市。长江沿江城市中通商口岸相对密集,加上有长江作为连接这些城市的天然导线,沿江城市带就成为就成为中国近代化先行城市带。

在中国城市发展的前两个阶段,换句话说,在鸦片战争以前的传统时代,在中国作为封闭的幅员广阔的农业国家的大背景下,长江沿江比较出名的几个城市,如南京、汉口、镇江、安庆、九江,其军事防御意义往往大于经济、文化意义。在近代航运业发达以前,人们对长江的利用,特别重视的是其防御价值,重视的是江阔水深滩多,易守难攻。也就是说,利用的是长江负面的价值。近代轮船航运业兴盛以后,长江在运输方面的正面价值才逐渐得到充分的重视,长江沿江城市带的点日益密集起来,沿江城市的色彩也逐渐由军事防卫变为经济、文化中心和政治重镇。“坚船利炮” 常常被我们用来代指近代西方相对于中国的优势,在中国,这其实也是近代与传统的重大不同。对于长江沿江城市来说,“利炮”即热兵器的使用,使“城”的功能淡化了;“坚船”,以蒸汽为动力的轮船的使用,使“市”的功能强化了。1912年以后,沿江城市普遍拆城开市,就是这一变化的突出标志。在近代以前,长江沿江城市功能突显的是“城”,在近代以后,才突显其“市”。当然,长江干流蜿蜒两千多公里,上、中、下游不同地段,海拔、气候、地形、腹地、物产千差万别,城市机遇有很相同的地方,也有很不相同的地方。因此,沿江城市在近代所走过的兴衰历程差别很大,可以说,各有各的辉煌,各有各的辛酸。

总的说来,近代沿江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开埠通商是长江沿江城市在近代迅速发展的契机。长江沿江重要城市,在近代大 多是通商口岸,开埠通商,淡化了沿江城市“城”的功能,增强了“市”的功能。开埠通商使沿江城市获得空前的发展机遇,物流、人流集散地功能增强,腹地扩大,各个城市在其辐射区域(有大有小,也因时而异)的经济、文化中心的功能得以增强。开埠通商即使对那些不是通商口岸的城市来说,也至关重要。因为,那些城市,如南通、宜宾,他们主要是在上海、重庆等城市辐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第二, 轮船航运业的开拓是近代沿江城市兴盛的前提。科学技术的进步,近代轮船航运业的开拓,促进了沿江城市的发展,促进了沿江城市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了在经济、文化甚至政治上休戚相关、联系密切的沿江城市带。轮船不通,长江大水“利”的方面便无法突显,沿江城市就只能是残星点点,不能连成一气,也不能形成“城市带”。

第三, 和平的环境是沿江城市平稳发展的重要条件,战争、自然灾害对沿江城市造成很大的破坏。长江沿江城市在和平的年代里,多有所发展。给城市带来严重灾难的首先是战争,特别是1932年、1937~1945年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上海、镇江、南京、芜湖、武汉都因这一战争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太平军、小刀会与清军的战争,也给有关城市带来严重的破坏,特别是南京。此外,1931年的大水灾,使沿江城市遭受巨大损失。

第四, 近代长江沿江城市多是走的依托长江、背倚腹地、发挥地理优势,由商业化而工业化而城市化的发展路径。

第五, 个别城市的畸形发展。在一些特定的时段,由于特殊的政治格局,带来了上海、汉口等城市的繁荣。日本的野蛮侵略,严重破坏了沿江大多数城市的发展,诸如上海、南京、芜湖等,改变了这些城市的正常发展轨道。但是,由于迁都,由于工厂内迁,人才内迁,带来了重庆等个别城市的畸形繁荣。

第六, 长江沿江城市是中国近代化先行地区。长江沿江城市引导和制约着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国近代化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在沿江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第七, 近代中国最发达的是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最不发达的是西部地区,长江是将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有机联系的天然通道,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

有利于协调三大地区的健康发展。

第八, 长江沿江城市在近代并不是均衡发展的,呈现明显的梯度效应。上海、武汉、重庆是下游、中游、上游地区三大中心。

第九, 上海既是长江下游地区的中心,又充当了整个沿江城市近代化的领头羊。其他沿江城市则接受上海的商业、金融、工业等领域的技术、产业、资金、信息等全方位的转移。

在被英军占领的五天中,上海县城虽然没有受到很大破坏,但城内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灾难。英军抢劫、勒索,当地土匪乘机行事,抢、奸、烧,社会一片混乱。人民能逃则逃,不能逃者,昼不敢行,夜不敢寐,妇女更是到处躲藏。英军退出时,还向清政府勒索了30万元的所谓“赎城费”,这笔钱后来计算在《南京条约》的赔款项内。7月19日,英军封锁镇江城附近的瓜洲口门, 21日攻打镇江,遭到守军顽强抵抗,战争极为激烈。城陷以后,守军副都统海龄自杀殉国。英军入城以后,比户抢掠,无家不破,西门桥至银山门化为废墟。英军抢掠了城中的武器和一切军用物资,运走了六万元纹银。

1彭玉麟:《攻克九江屠城》,《彭玉麟诗集》卷二。

2此处数据见沈嘉荣等主编《江苏史纲》近代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458页。

3参见皮明庥主编:《近代武汉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92页。

4参见周魁一、谭徐明:《水利与交通志》,载《中华文化通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93页。

5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三卷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27页。

6杜甫:《夔州歌》。

7李白:《早发白帝城》。

8参见戴鞍钢:《港口城市腹地——上海与长江流域经济关系的历史考察》,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五章。

9张洪祥:《近代中国通商口岸与租界》,第171页。

10张洪祥:《近代中国通商口岸与租界》,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1页。

11见张洪祥《近代中国通商口岸与租界》,附表三、四、五,第321~329页。

12刘大钧:《中国工业调查报告》,下册。

13参见《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第四章《工业发展推动下的沿江城市》。

14《费唐法官研究上海公共租界情形报告书》,第255、256页。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引言】当前,当今,城市化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也最有力的发展趋势之一。然而,一个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也作为了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象征,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发展也取得了很大进程。然而,城市化进程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要得到较好的发展并非易事,所以需要一个较好的指导方针来作指导,不然就会陷入发展不合理的陷阱。但是,在西方一些国家,城市化水平太高,以至于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关键词】:城市化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经历了很长的道路,我国的城市化自1949年10.6%曲折的发展到1978年时为12%。从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的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相应的城市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全面总结以前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同时,智慧的中国人积极探索、创新寻找新的发展方向。特别是从84年中国开放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大量扶持乡镇企业及私营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90年代,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推进城市化进程,到20世纪末时中国的城市化已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36.2%。这主要得意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各地普遍呈现出活跃现象,大中型城市迅速发展,形成了城市群、城市带、大城市圈,国家也大力加大了政策的扶持力度,把城市发展摆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8%左右。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虽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到20世纪中叶,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美国72%,英国87%,联邦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 。到现在简直就不值得一比了,不过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的城市化起步较晚。中国的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1)环境污染严重,原有生态环境改变,环境质量下降,趋于恶化;(2)中心区人口密集;(3)交通拥挤;4、地价房租昂贵,居住条件差;5、失业人口增多;(6)社会秩序混乱。【范恒山 2009年09月】总的来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大城市膨胀发展,中小城镇发展缓慢。这就说明我国城市化发展不合理,存在很大问题。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方向首先,在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城市环境的污染,道路交通的拥堵,居住环境差等,因此,要建立现代化合理化信息化宜居型城市就得,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扩大绿化面积。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分担大城市的功能。其次,应根据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化起步晚,发展速度缓慢,发展不 合理等特征,制定合理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化战略,不能盲目追求城市化的进程,而忽略了城市化进程对环境、交通、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次,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建设,不能盲目的照搬照套西方的城市化模式和策略,根据中国国情研究和探索出适合中国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主要发展创新型特色城市,放宽大城市管理规模,重点建设几个国际型超级大城市。什么叫创新型特色城市呢?创新型特色就是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比他好。中国的大小城市估计有成千上万,但大多数城市不出名,城市形象不好,没有影响力,也许别人压根就不知道有这个城市的存在,何来出名,何谈城市形象,城市影响力呢?举个列子:一个中型城市,也许你什么卫生、环境等都做得很好,但就是不出名。原因就是没有特色,但如果你一个中型城市,你把他的绿化全部弄成一种比较有特色的植物(比如把南昌的全部绿化植物卖了,全部改种成竹子),或者把整个城市重点发展一种产业。水城威尼斯,宗教圣城耶路撒冷,无论它人口多杀,环境有多好,我们大家都知道。但不是说把城市全部建成宗教圣地或是把城市全建在水上。主要说明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要有所创新。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1.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把它选出来,并填在题中的括号里。错选或未选,该题无分。每小题1分,共20题,计20分): 1、1895年,严复在(B)上发表著名文章《原强》,引述了达尔文著《物种起源》生物进化论学说,阐述了“物竞天生,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思想。 A、《新民丛报》 B、《直报》 C、《吕言报》 D、《强学报》 2、裘廷梁于1897年在《苏报》发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正式提出了(D)的口号。 A、“我手写我口” B、“打倒桐城妖孽” C、《定庵集》 D、“崇白话而废文言” 3、冯桂芬倡导散文改革的宣言是(B)一文。 A、《校邠庐抗议》 B、《复庄卫生书》 C、《定庵集》 D、《弢园文录外编》 4、梁启超于(B)年在日本东京创办我国第一个小说杂志《新小说》。 A、1987 B、1902 C、1900 D、1903 5、1911年,青年鲁迅创作了文言短篇小说(D)。 A、《狂人日记》 B、《呐喊》 C、《仿徨》 D、《怀旧》 6、梁启超倡导文学革新的理论核心是“新民说”,代表作是(A)。 A、《少年中国说》 B、《清代学术概论》 C、《夏威夷游记》 D、《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7、黄小配的《五日风声》是一篇反映“辛亥广州起义”事件的报告文学,也是目前我们所知道的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于(D)年5月在《南越报》上连载。 A、1919 B、1912 C、1910 D、1911 8、中国近代文学发展期,处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甲午战争期间,几乎是与(C)运动同步发展的。 A、维新 B、新文化 C、洋务 D、资本主义民族民主革命 9、随着近代西方哲学思潮大量涌入我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明发生了全面的冲突和交汇,逐渐形成了以(A)为主线的中外思想杂糅的哲学氛围。 A、进化论 B、男女平权 C、阶级斗争 D、民主论 10、沐浴着“新世纪曙光”诞生的(C)杂志宣传文学革命,发表了李大钊、鲁迅等人的文章。 A、《新小说》 B、《清议报》 C、《新青年》 D、《瀛寰志略》 11、进化的文学发展观表达得最为明确系统的,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末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文艺批评家(A)。 A、王国维 B、梁启超 C、康有为 D、章太炎

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孔德余 并不认同所谓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刚性”需求已经基本饱和,未来将转向改善性需求的观点。中国目前的城市化还不到50%,也就是说,中国与美国大致面积相等的国土面积,还养育着相当于美国20倍左右的农民,说明中国农民的人均可利用耕地面积可能达不到美国农民的1/20,那么中国要真正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还很漫长。 未来持续漫长的城市化,就是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那么,未来城市化的路径到底是让现在的大城市无限扩大,还是发展中小城市?如果说让大城市无限扩大,依据中国的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未来上3000万、5000万甚至更多人口的城市在中国会有很多。而就现状来看,大城市最大的优势是商业设施、商务设施、就业条件、政府服务、教育、医疗的优势集中;但超大的、在全世界没有先例的城市规模,也会面临全世界的城市都未出现过的严峻问题,比如交通问题、空气质量问题等。一个超级大的城市,仅仅一个超级大的交通压力完全可以让整个城市瘫痪,而交通压力的出现,同时就导致一个大城的整体效率大大降低。如果继续放纵各种优势向大城市集中,让人口也继续向大城市集中,很显然,终究有一天那些超级大城市的问题将无法解决,到那时,再来发展中小城市恐怕将要付出昂贵的代价。也可以说,中国的城

市化绝不应该把超级大城市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中小城市,最大的优势就是交通优势和空气质量的优势;但是,同时也要看到,现阶段大城市的优势,却恰恰成了中小城市的劣势,因此,中小城市目前因为政府服务水平、商业商务配套、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落后于大城市,而失去竞争力。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出现大城市的人口聚集能力持续增强,中小城市的聚集能力还在不断减弱的态势。如果中小城市从抓政府服务的提升开始入手,并将商业、商务功能,医疗、教育水平都提升到与大城市的水平基本一致,再根据城市发展规模匹配相适应的产业规模来解决好就业问题,中国中小城市还会继续像现在一样不能与大城市竞争?中国未来的城市化方向还会是大城市? 中国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持续的城市化进程无法回避对中小城市的依赖,尽早解决好中小城市发展中的服务水平,提升商业、商务、教育、医疗等功能,促进中小城市的就业能力,才是出路。同时也可以预见,未来中国中小城市的发展,也会成为商业、医疗、教育、以及与城市规模和满足就业相匹配的产业经济将具有巨大的成长潜力。 2015年9月11日

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 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 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 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中国城市化专题复习

中国城市化专题复习 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城市 材料一:唐朝时期,帝国都城长安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约有居民200万。宋朝时期,中国是世界上城市文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在13世纪末,南宋都城杭州居民人数超过100万。他们支撑着数以百计的饭店、旅馆、茶馆、妓院、乐坊、戏院、娱乐会所、园林、市场、作坊,以及专门经营丝绸、珠宝、瓷器、漆器及其它商品的商铺。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见,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大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唐宋城市的不同特点。 材料二: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米行、布庄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文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重镇的特点及兴起的背景。(12分) 材料三: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经过的交通要地兴起了一座座繁盛的城镇。子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向西,敦煌、楼兰、龟兹等,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丝绸之路上。 唐宋时期,海上“陶瓷之路”的发展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除早已发展起来的广州之外,泉州、明州(今宁波)、杭州、扬州、登州(今蓬莱)等都繁盛一时。各港口城市“蕃客”(来自波斯、阿拉伯、印度和欧洲各国的客商)云集,船舶数不胜数,货物堆积如山。(3)结合以上内容和所学知识总结推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因素(一)中国古代城市 (2)特点: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以工商活动为主要功能;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6分) 背景:江南地区农副业迅速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区域性分工与商业活动加强( 6 分)(3)政治中心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商品经济的发展 对外贸易和交通的繁荣发达 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农民人身依附减轻等 (二)中国近代城市 材料一: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较大的发展。 帝国主义的侵入把大批商品送进来,只能使人失业,不能使人得业。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制造了众多的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发展滞后,无力吸引多数游民无产者。“外国商品来得愈多,制造游民无产者的功用便愈大;中国工业发达愈慢,吸收游民无产者的能力愈小” —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和影响。(12分) 材料二在此期间,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070万人,到1893年增至2350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为6.6%----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这些口岸一般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官商合办工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 ——摘自皮明麻《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材料三时至今日,农村破产,日益激烈,农民痛苦,日益深刻,各乡村普遍出现了一种杌枸不安的现象。农民莫不纷纷离村,徙居城市。 ——摘自董汝舟《中国农民离村问题之检讨》[来源:学|科|网]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6分)

试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

试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1 陶炎武 一 城市在人类社会早期就出现了,但城市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在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开始的,城市作为一种社会聚落形式,只是到了工业社会才逐渐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形式,在工业革命前,城市虽然存在了四千多年,其发展速度相当缓慢,产业革命使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集中的现代化大规模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的小商品生产,城市从数量、规模、布局、形态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因此城市是以工业革命引起的城市的数量和性质的根本变化为开端的。工业化对城市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工业化促使人类的居住形式由分散走向集中,人口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人口增加,规模扩大,城市体系不断完善。第二,工业化使城市经济关系生活方式广泛渗透到农村,冲击破坏农村原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城市化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人口流通方面的城市化,即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集中,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长;(2)地域景观方面的城市化现象,即城市状态在地域方面的扩大,城市数量的增加;(3)经济领域的城市化现象,即第二三产业在空间上向城市集中、集聚的过程;(4)社会文化方面的城市化现象,即城市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普及。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同时开始的。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开始大规模入侵中国,列强迫使清政府开放大批通商口岸,损害中国主权,掠夺大量侵略特权,他们在中国各通商口岸设领事馆、建租界、开银行、办工厂,建教堂、办学校、医院等,残酷地剥削奴役中国人民,与此同时外国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也对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造成巨大的冲击,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品抵挡不住廉价的洋货进攻,销路日渐狭小,城市手工业者纷纷破产,作为农民家庭副业的手工纺织业也走向衰退,农村经济开始向为城市服务的单一种植、饲养经济转变,通商口岸周围农村剩余劳动力潮水般涌入城市谋生,这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机器生产的威力及其带来的丰厚利润,刺激中国社会一批有钱者如官僚、商人、买办、华侨投资办厂,清政府中的洋务派为巩固其统治,也兴办了一批军事工厂,如民用企业,到甲午战争前夕,外国资本家在中国设厂103家,资本总额2600余万元,民族资本工厂100家,资本200万元,1洋务企业44个,资本2000万元左右,所有这些工厂绝大多数分布在通商口岸。甲午战争后,列强获得在中国投资办厂、开矿山、修铁路等特权,对中国进行更大规模的经济侵略,中国封建经济瓦解加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也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列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增长较快,1912年) 1920年间新登记的工矿数是418家,新增资本额达15858万元,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重视实业建设, 1931年废除了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厘金制度,统一货币,提高进口关税率,到1939年,全国核准登记的工厂达3849家(不包括日占东北),o这一时期的工业发展突破了通商口岸范围,随着铁道的修筑,航运的扩大,矿山的开掘,一些交通枢纽、矿藏丰富的地区也成为新产业的聚集地,并逐渐发展为城市。 二 新式资本主义工业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启动了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 第一,工业化促进了旧城面积的扩大和一批新城市的出现。开埠前的上海城区面积不足千亩,开埠后列强纷纷在上海抢战租借地,1914年,租界区占地近5万亩,昔日芦苇丛生的外滩一变而成繁华的十里洋场了,?与此同时,中国商人大力开发闸北,修路建桥、开办工厂,原先/荒辟冷落、人迹罕至0的闸北成为上海又一新的繁华区,开埠前的汉口镇基本附着在汉水入江口上,因此古汉口的土码头、街道多集中在汉水之傍, 第17卷第4期(总第55期)咸宁师专学报1997年11月1收稿日期:1997)09)15

中国近代文学

《中国近代文学》客观题作业我的成绩76分 单项选择题 1、在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的文学家是( )。(2 分)A.龚自珍B.康有为C.黄遵宪D.梁启超我的答案:D 得分:2分 2、( )宣传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它的传入不仅推动了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而且也对文学发生反响。(2 分)A.唯意志论B.天赋人权论C.天演论D.救亡决论我的答案:B 得分:0分 3、提倡“义理、考究、辞章”,外加“经济之学”的古文理论文学思想的是( )。(2 分)A.包世臣、蒋湘南B.龚自珍、魏源C.桐城湘乡派D.冯桂芬、王韬我的答案:C 得分:2分 4、梁启超于1902年在日本东京创办的我国第一小说刊物是( )。(2 分)A.《月月小说》B.《小说林》C.《新小说》D.《新新小说》我的答案:C 得分:2分 5、《屈子文学之精神》一文的作者是( )。(2 分)A.梁启超B.裘廷梁C.谭嗣同D.王国维我的答案:D 得分:2分 6、“四万万人齐下之日,天涯何处是神州”两句诗的作者为( )。(2 分)A.张维屏B.丘逢甲C.谭嗣同D.康有为我的答案:C 得分:2分 7、《宋元戏曲考》一书的作者是()。(2 分)A.黄遵宪B.王国维C.林纾D.吴趼人我的答案:B 得分:2分 8、中国近代文艺翻译的兴起,是在( )前后。(2 分)A.太平天国前后B.鸦片战争前后C.维新思潮兴起前后D.五四运动前后我的答案:C 得分:2分 9、近代词人辈出,词又出现了一时之盛。《云起轩钞》就是一部著名的词集。它的作者是近代杰出词家( )。(2 分)A.龚自珍B.蒋春霖C.况周颐D.文廷式我的答案:D 得分:2分 10、我国自宋元以来小说章回体这一平铺直叙而又呆板的固定形式,是林纾将( )译介到中国之后才打破的。(2 分)A.《笑面人》B.《心狱》C.《威尔退尔》D.《巴黎茶花女遗事我的答案:D 得分:2分 11、《文学小言》的作者是( )。(2 分)A.黄遵宪B.王国维C.林纾D.吴趼人我的答案:B 得分:2分 12、自1904年至1912年间,王国维撰写的三部文学理论批评代表作是( )。(2 分)A.《红楼梦评论》、《屈子文学之精神》、《文学小言》B.《文学小言》、《红楼梦评论》、《宋元戏 曲考》C.《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D.《人间词话》、《文学小言》、《屈子文学之精神》我的答案:C 得分:2分 13、《屈原研究》一文的作者是( )。(2 分)A.梁启超B.王国维C.谭嗣同D.裘廷梁我的答案:A 得分:2分 14、写下“译才并世数严林”这一赞美之句的作者是( )。(2 分)A.康有为B.梁启超C.柳亚子D.苏曼殊我的答案:A 得分:0分 15、宋诗派诗人标榜宋诗,以( )为宗,反对崇唐,反对复古,开始时有一股要革新诗风的锐气。(2 分)A.苏(轼)黄(庭坚)B.欧(阳修)苏(轼)C.苏(轼)王(安石)D.陆(游)杨(万里)我的答案:A 得分:2分 16、进化的文学发展观表达得最为明确系统的,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末一位杰出学者和文艺批评家()(2 分)A.龚自珍B.魏源C.王国维D.严复我的答案:C 得分:2分 17、1897年在《苏报》上发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的论文,正式提出“崇白话废文言”的口号的作者是( )。(2 分)A.梁启超B.裘廷梁C.谭嗣同D.黄遵宪我的答案:B 得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主讲人:李津逵 王鲁湘: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一方面人们尽情的享受着城市化所带来的文明与舒适,另一方面人们也感到了城市发展过快所带来的切肤之痛。作为世界人口最大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有学者把中国城市化列为21世纪影响世界发展进程的两大因素之一。那么中国的城市化将是中国人民的福音呢还是全世界的祸水?确实有学者提出了这么严肃的问题。那么面对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引发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怎样才能使人口数量、结构分布与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主任研究员李津逵先生。李先生您好! 李津逵:您好! 王鲁湘:欢迎您作客《世纪大讲堂》! 李津逵:谢谢。 王鲁湘:我看了一下李先生的简历,突然发现我们两个之间惊人的相似。我们两个人年龄相仿,李先生比我略微大几个月。我们都是从城市里头在那个时候下乡做知青,然后在知青里面过着一种很艰难生活。所以的话我们这一代人又后来由于1977年恢复高考给了我们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我们两个同时在那一年参加了那一次决定历史命运决定个人命运的那一次高考,我们都成了大学生,这样的话我们又回到了城市,并且最后在城市里面工作,在城市里面生活,在城市里面安家成了一个城里人。所以对于城市化我们是有双重理解的,因为我们曾经在农村里面干过。那么您的经历使您对城市有一个什么样的向往? 李津逵:那个时候我记得我在中学的时候,有一次学习毛主席著作先进分子代表大会是在东城区的一个招待所里面开,那个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常常在干活的时候,我要能在那个招待所里当一个服务员该多好? 王鲁湘:对。 李津逵:就想这个事。 王鲁湘:对,当时我们知青所有的梦就是回城,想尽一切办法包括不择手段就是要回城。为什么要回城?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城乡二元结构,尤其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社会里面,城市比农村具有太多太多的优越性了。所以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改变自己的身份变成一个城里人,然后到城里面生活。那么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突然以我们预料不到这样一种发展的速度突飞猛进发展起了,那么您也见证了这样一个过程。您觉得就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间,中国的城市化的发展在这30年中间有阶段性的区分吗?比如说什么时候是一个阶段,什么时候是一个阶段。 李津逵:我感觉是1992年小平南巡之后大量的这种三来一补的工业在沿海地区落户之后,创造了城市中间巨大的就业岗位,这个时候农村中间大量的青年走向城市,这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一个飞跃。 王鲁湘:我们产生了城市化要求的一个推动力。 李津逵:对。 王鲁湘:社会的一个推动力。 李津逵:就是中国的农民几千年来一直是向往城市生活,但是他走不进城市。 王鲁湘:走不进。 李津逵:比如说明清的时候有那个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因为城市里面没有就业岗位,农村又没有余粮供养城市,农村的这个耕织结构又非常的顽固,这种情况下一直就没有突破。但是当我们中国加入了全球的经济分工之后出现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这一天到来了。 王鲁湘:对,这是一个历史机遇。您是学工科的。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12年11月13日 编者按: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始终以两倍于世界同期平均速度的步伐高速发展。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是否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明晰这些问题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走向、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中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迈进。 我国当前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背景链接 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这必将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非均衡道路;是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非规整道路;是以抑制农村、农业、农民的经济利益来支持城市发展,导致不能兼顾效率和公平的非协调道路;是片面追求城市发展的数量和规模,而以生态环境损失为代价的非持续道路;是以生产要素的高投入,而不是投入少、产值高,依靠科技拉动经济增长的非集约道路。 传统的城市化存在着诸多弊端,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必须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关于《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 该报告是由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担任主编,组织多名专家历时1年完成的研究成果。这是继2009年之后专门研究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第四部年度报告。 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的非同步 投资与消费失衡: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拉动GDP增长的百分点数,尤其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达到95%以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达到了8.7个百分点;而同期的消费贡献率只有45.4%,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点数只有4.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40.6%,拉动经济增长百分点也出现了负值。在我国城市化发展中,一直存在着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的发展问题。按照国际惯例,发展中的转型国家,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正常水平为30∶70,正常的下限是35∶65,但是我国的投资消费比接近1∶1。可见,我国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失调是我们重建设、轻消费、居民收入水平低下、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原因。 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如果按照三大产业投资水平来看,第二产业投资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长期以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向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倾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始终没有取得突破,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整个GDP的比重只有43.1%,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34%。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我国主要以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以及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不高,发育仍不足。此外,我国服务业产品创新不足,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与营销技术上与国外服务业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当代中国大城市的社会变迁

当代中国大城市的社会变迁 —南京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及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南京城市概况及历史进程 建国60年,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突飞猛进,南京社会变迁个案是当代中国大城市变迁与现代化进程的生动体现,城市经济体制、居民生活、社会保障、城市建设、都市文化、治理方式实现的六大跨越,具体验证了当代中国大城市社会变迁、文明进步的历史过程。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催化剂,城市文明自身又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突出标志。毫无疑问,城市化和城市的现代化仍将延续20世纪后半叶的汹涌潮势成为21世纪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主导潮流。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数以千计的城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从建国之初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到当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和谐城市,促进了中国城乡社会的巨大转型,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飞跃。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东南沿海的发达城市、江苏省会中心城市的南京,在建国60年大庆之际连续荣获“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全国文明城市”以及为新中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城市称号,是中国城市迈向现代化的杰出代表。60年来的南京变迁,谱写了一曲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都市的壮丽华章,勾勒出跨越一个甲子中逐渐突显的中国城市发展之路。 二南京城市化及南京市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南京城市化现状 城市化从本质上是一种经济社会结构变动过程。在这一过程,农业人口比重逐渐下降、工业和服务业人口比重逐步上升,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从而带动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向向规律化、市场化和社会化方向转换。城市化的过程包含了量变和质变的两个过程:量变一般表现为城市人口比重的上升和城市化区域扩展,而质变则有更深层的内涵,表现为城市的现代化过程,核心在于伴随着城市

我国近现代城市化特征及原因

我国建国以来城市化进程特征及原因 摘要:本文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不同阶段城市化概况,从经济结构以及深层机制上对城市政策的制定进行了新的剖析。 关键词:城市化城镇化城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简介 1、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urbanization),又称为城镇化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辞海》对此的解释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表现为城市数目增多、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提高。”总的来说,城市化就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的过程。 2、我国近代城市化概况 早在宋朝时期,我国就有了较为发达的商品经济,在宋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虽然经历了元代外族入侵的重创,但至明朝已然出现了以私人手工作坊、手工工场为代表的资本主义萌芽。进入近代以后,进入近代以后,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开始在中国出现,但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的城市化也呈现出与其他国家和其他民族截然不同的模式。首先是入侵带来的脱离自身独立发展的殖民地色彩,使得中国的城市化不得不根植于半殖民半封建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其次是商业化先于工业化导致城市工业难以吸收过剩劳动力,城市对农业人口的吸引力有限。再次是自然灾害和传统“小农经济”瓦解的天灾人祸夹击下农民被迫涌入城市谋生,带来消极的城市化效应。 二、建国以来城市化进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百年以来政局动荡、战争不断的混乱局面,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全新时期。但纵观建国六十年来的城市化进程,其过程也非一帆风顺,这一时期我国的城市化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949~1957年:城市人口迅速增长时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政治稳定,经济恢复发展,全国上下于一片废墟之中呈现出“百废待兴”的状貌。据国民政府内政部1947年编印的全国行政区域简表,1947年全国共有69个设市城市,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调整新设,1949年底城市数增加到136 个,建制镇2000多个,城镇人口4900 万。 1949年至1952年三年历史上又被称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这一时期的城市化率从10.64%上升到12.46%,城镇人口增长率为7.5%。这一时期对交通运输建设和能源原材料工业建设的大力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城镇对劳动力的吸引。此外,农村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劳动力结构改变同产业结构改变基本同步。加之尚未对城乡人口流动进行控制,因此人口增长率较高。 1953年到1957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其突出特征是进行了156个重点项目的建设。这一时期,我国新设城市八座,并形成了一批工业基地。 尽管此时的城乡经济发展还没有显露出严峻的问题,但这一时期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导向无疑对后来的社会经济、城市政策和人口政策等埋下了伏笔。 首先是产业结构重型化。“一五“期间,国家的建设和投资方向主要集中在规模巨大、用现代技术装备的重型工业。重工业投资是轻工业的7.8倍,占工业总投资的85%,增长速度是轻工业的2倍。在工业部门内部,投资又集中在直接生产部门,导致城市基础设施严重

1904-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年份

1904: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年份 摘要:1904年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并非平庸的一年。是年,白话文运动、小说界革命和戏曲改良运动在热热闹闹地进行着;几家对近世文学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报刊杂志问世;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发表;林传甲、来裕恂、黄人等人开始尝试“中国文学史”教学与编撰实践——这些历史事件或文学现象,对中国语言文学的历史走向与研究范式,均产生了重要影响。求新求变依然是该年度文学界发展变迁之大势。 关键词:1904;近代文学;白话;报刊;文学史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1904年是很容易被忽视的一年。是年,“诗界革命”的实验已近尾声,被梁启超树为“诗界革命”一面旗帜的黄遵宪已于前年去世,旧诗坛也似乎没有什么引人瞩目的事件发生;“文界革命”的高亢热情已经衰退,“新文体”的风靡时期成为过往,一代古文大师吴汝伦已于上一年去世,革命大文豪章太炎则因“《苏报》案”身陷囹圄;“新小说”已于上一年出尽风头,小说界巨子李伯元、吴趼人、刘鹗等都已爆得大名。然而,1904年在近代文学史上并非平庸的一年——白话文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风头正旺的新小说高潮迭起,继续傲视文坛;几家对近世文学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报刊杂志于是年问世;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发表;林传甲、来裕恂、黄人等人开始尝试“中国文学史”教学与编撰实践——这些历史事件或文学现象,对中国语言文学的历史走向或研究范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意义深远。这些极易为一般文学史家所忽视的事件的发生,注定让1904年成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不可小觑的重要年份。 一 “自报章兴,吾国之文体,为之一变。”①1901年《清议报》上的这则极具历史眼光的名言,道出了近代报刊杂志的兴起对文章体式变革产生的决定性影响,”已被历史证明是晚清最具预见性的论断之一”②。不过,正如陈平原所指出的那样:“不仅仅是狭义的文章(散文),现代中国的诗歌、小说、戏剧等,无不受‘报章兴’这一历史变革的深刻影响”。③陈先生这番话,可谓道出了报刊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史上作为文学推广和传播媒介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历史性作用。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陈平原断言:“研究晚清以降的中国文学,则必须把报章的崛起考虑在内。”④ 1904年,以上海为中心,南方地区的白话报潮流达到高峰期。是年全国存世的20余种白话报刊中,尤以《中国白话报》最具代表性。该报的论说、历史、地理、实业、科学、学术、教育、时事问答、传记、小说、戏曲、歌谣等栏目都经营得

中国城市化进程word版

中国的城市化 城市化是绕不开的发展之路 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约为47% ,发达国家和地区约为75% ,发展中国家在38% 左右,最不发达国家大约为22% ,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是31% ——中国要不要比学赶超? 今年,各方对中国城市化水平的预测纷纷出笼:国家统计局说,未来5 年将达到3 3%—35% ,新世纪前10年将达到4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善同说,20 年内将提高到60% ;最新的说法是,在未来30~40年内达到70% 。 9 月,“中国城市化论坛——大城市群发展战略”从上海一直开到广州,以 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大城市群和以香港—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 将在2015年进入亚洲最大的三大国际城市群之列,专家们为中国的城市圈欢欣鼓舞。 且慢!几年前“珠三角迷乱都市化”的警告言犹在耳,都市里的村庄还赶不上现代化的快舞,撤县改市的换牌运动和城市圈的圈城运动是否另一场“大跃进”? 在2001年8 月之前,珠海斗门县还是广东珠三角庞大的城镇群中的最后一个盲点。8 月1 日斗门县撤县成为珠海市的一个区,中国港—澳—珠三角地区成为 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落。

作为中国内地经济最发达地区的珠三角,2000年的城市化水平是50% ,规划中2020年将达到70% ——达到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而在更广袤的中国内地,新一轮的大规模城市化运动才刚刚开始。 城市化:经济发展的救命稻草? 尽管中国城市化历程曾经教训惨痛,但在中国,起码是目前,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仍然富裕程度最高。绝大多数人都因此坚信: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必成正比。有专家预算,在现有水平上,城市化每增长1 个百分点可直接拉动GDP 增长1.5 个百分点,是推动我国经济再高速发展20年最基本的动力之一。“如果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即达到50% 以上,每年可望增加上万亿元的消费需求! ”类似的乐观论调充斥了媒体,似乎城市化是扩大内需振兴经济的唯一途径。中国城市化的常用方法是“摊大饼”,围绕中心城市,像摊饼一样布局,乡改镇,县改区,县改市,每一级改制升格都有相应的经济与人口指标为依据,客观上也形成一种错觉:高速城市化不仅带动经济发展,同时也能彰显经济发展的“业绩”。但真实情况远非于此:珠海本地的报纸上,扑面而来的是斗门改制给当地政府百姓带来的欣喜与“振奋”云云。学者杨云彦1994年做了一个调查发现,湖北省小城市的人口增长中,60% 是由政区扩展而增加的。有些甚至占到80% 左右。结果不仅农村没有变富,城市反而变穷了,有的地区出现了“城市乡村化”。也难怪普通人有这样的看法:城市化嘛,不就是换块牌牌吗? “过度城市化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主要依靠传统的

中国当前城市化的现状及问题—刘铭

姓名刘铭性别男年龄23 CET程度六级学院经济学院 中国当前城市化的现状及问题 摘要: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向城市转化的历史过程。近年来,我国城市化速度不断提高,而其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城市化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正确认识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深入理解我国城市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认真的予以解决,对我国城市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描述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探讨了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一、城市化内涵 1.1城市化概念 城市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城市化阶段。在这一阶段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城市由小城市到中等城市,再发展为大城市,逐级递进。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形式是单核城市的独立发展,城市周边地区(主要指郊区)在城市带动下发展,多较迟缓。第二阶段是“新城市化”阶段,也是“大都市区化”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郊区化成为拉动城市进一步发展的主导力量,从单核到多中心,从城市到大都市区,从城市体系到大都市连绵带,从城市与郊区的此消彼长博弈关系到共生共荣的依存关系。即城市化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区域一体化色彩浓厚。 城市化的定义是:“城市化通常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或指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城市数目增多、各个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从而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因此,城市人口比重增大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化也包括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一对城市化的定义是与城市化发展阶段中第一个阶段相吻合的,也就是说我国的城市化正处于传统城市化阶段。但是从城市化的现状来看,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城市化阶段向“新城市化”阶段过渡的过程中。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纲(自考整理)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纲(自考整理) 第一章 一、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特点: 1.动荡与危机 表现在经济和政治方面 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凭借着不平等条约所摄取的特权大量向中国推销廉价商品掠夺廉价原料中国日益沦为世界资本主义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2.民族忧患意识与探索 封建士大夫改革派太平天国起义 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加深中国面临“三千余年未有之大变局”(李鸿章奏折《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辛亥革命 3.从封闭到开放向西方学习 “师夷”向西方学习是在近代才提出的口号 二、中国近代文化精神的最新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1.求变——民族进取的精神复苏 2.致用——知识阶层的求实之风 3.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发扬 1895年严复在天津《直报》上发表了著名论文《原强》文中引述了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的生物进化论学说着重阐述了“自然选择”的思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成为风靡当时中国进步知识界的口头禅 严复还在《直报》发表了《辟韩》一文对韩愈在《原道》中所宣扬的封建君主权以卢梭的天赋人权理论予以驳斥提出“主权在民”和人权天赋不可剥夺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人民、主权、土地) 西方近代文化的科学与民主精神的传播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部分地改变了近代中国人的心理素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性格特征 4.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的恢弘 三、 近代文化精神对文学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文学进化思想的确立 进化的文学发展观表达得最为明确系统的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末的一位杰出学者和文艺批评家王国维 他在《宋元戏曲考·序》中说: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提倡文学要表现时代 爱国主义的伟大主题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摘要: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9.62%。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改革开放、集约型城市化、健康发展、区域城市化 城市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可逾越的阶段。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前进的,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道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