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第一节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一、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

1、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活动

2、生产关系的定义: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

3、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生产和消费具有相互决定的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和方式。(2)消费也决定生产。一方面,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又创造出现实的生产。

4、生产与交换的关系

(1)生产决定交换。表现: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2)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5、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有两种分配:一是产品的分配,一是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即资源的分配。(1)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决定分配的对象和分配的方式。(2)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决定生产。

二、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

1、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一方面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另一方面人们之间的关系也与生产的基本方式有关。

2、人们在交换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包括(1)直接生产过程内部活动的交换。(2)在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地区、企业、个体劳动者之间的产品交换,它在生产、分配和消费之间起着媒介作用。(3)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换。

3、人们在分配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包括(1)生产资料分配中人们之间的关系(2)产品分配过程中人们之间的关系。

4、消费从其内容分,有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两个方面。

5、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基本关系和地位,同时又通过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社会生产各个环节来实现自己。第二节所有制与产权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意义

1、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原因:所有决定并支配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在一个社会中有多种所有制存在,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是基础。)

2、所有权

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对该物处理,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3、在现实经济中,有两种要素的所有权,即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劳动力的所有权。因此,经济分析中的所有权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和企业家等在内的生产要素的所有权。

4、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区别和联系

①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②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

二、产权和产权制度

1、产权:在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人们在生产资料上形成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处分、转让、受益等关系,受到成文或非成文的法律的承认和保护,在法权方面就分别表现为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处分权、转让权和收益权。以上权利都与一定的财产关系相联系,也被称为财产权利、财产权或产权。

2、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产权作为财产权利有如下规定:

①所有权表现为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体或团体对生产条件的排他的占有或归属关系。

②财产权利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③产权对财产主体有实现利益的要求。

3、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出发点是私人产权,但它所分析的产权与经济运行密切相关,突出在两个方面的产权制度安排:(1)产权是人们在交易过程中获取的一定的收益权利,具有可转让的特征。(2)产权是由一组或一束权利组成的,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等,形成产权结构。我们将这种由一束产权组成的结构称为权能结构。

4、出资者权利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典型特征。

第四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一、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

1、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中,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经济规律。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应该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即先进的、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客观要求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形式。(先进社会生产力是指那些掌握和运用最新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它是一个动态概念)

二、制度创新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的影响

1、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调整生产关系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变革这个社会的根本制度,用新制度代替旧制度,二是在特定社会基本制度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对社会的经济体制进行调整,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具体制度进行重新安排或创新。

3、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的阶段性

与生产力的发展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的过程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这以意味着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都存在着阶段性、层次性。如果超越了现有生产力的状况,人为地、过早地变革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章商品和价值

第一节商品及内在矛盾

一、商品经济

1、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2、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3、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①简单商品经济(小商品经济)——以个体小私有制为基础②市场经济(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4、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人类社会采取怎样的经济形式,是由社会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的内在矛盾:

(一)使用价值

1、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物的属性对人的欲望的满足及其程度,是主观的感受即有用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2、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的使用价值,为了满足别人和社会需要而生产的产品。②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因而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二)交换价值和价值

1、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2、商品交换的数量比例究竟取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还是价值呢?

①效用决定论,商品效用的主观评价越高,需求程度越高,价值越大。

②供求决定论,商品的交换价值高低取决于供求关系。

③价值决定论,商品交换价值由价值决定,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实现形式。

3、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决定商品交换数量比例关系。任何劳动无质的差别,但有量的差别。

4、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①使用价值与价值存在统一关系,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②使用价值与价值存在对立关系,任何人不可以既占有使用价值又占有价值。生产者让渡使用价值获得价值,消费者让渡价值获得使用价值。

三、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具体劳动是人们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形式的具体劳动形成不同的使用价值。

2、抽象劳动即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抽象劳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3、二者的关系: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种劳动,也不是两次劳动,在时空上是统一的。②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4、劳动二重性理论的重大意义:①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发生变革,确立了客观价值理论。②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奠定基础。③为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积累,社会资本再生产等理论奠定基础。

第二节价值量

一、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商品的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还有量的规定性。商品的价值是质和量的统一。商品的价值量就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

商品的价值量由劳动量决定,劳动量由劳动时间来衡量。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①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一定时期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生产者普遍使用的生产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劳动工具。②正常的生产条件是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③在社会标准生产条件下,由于商品生产者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不同,他们生产同种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是不同的,而决定价值的只能是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理解有两方面: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形成的,它涉及的是同种商品生产上的劳动耗费。②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

不同商品的供求状况会直接影响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生产条件,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是通过生产条件的变化实现的,因此,决定价值的仍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二、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

1、劳动生产率及其决定因素

⑴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⑵劳动生产率高低主要决定于五方面的要素: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③生产过程的组织、管理、分工协作、决策水平④生产资料的规模、质量和效能⑤自然条件的优劣。

2、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反比。

商品价值总量与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总量与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使用价值成正比,与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3、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简单劳动:是指不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就能胜任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

第三节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

一、市场经济

1、资源配置: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现实的资源(如:资本、劳动力、技术、自然资源等)在社会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和不同方向上使用。

马克思将经济资源归结为社会劳动时间,所以资源配置也就是社会总劳动时间的配置。根据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可归结为在每个生产部门分配的劳动时间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在现代经济中,资源配置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计划配制方式和市场配置方式。

计划配置方式:是指以计划为基础进行资源配制方式,它是通过计划机制发挥作用来实现资源配置的。

市场配置方式:是指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它是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来实现资源配置的。

3、市场机制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主要的市场机制有: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

①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中最基础的机制。在市场机制中,价格处于核心的地位。

②供求机制是与价格机制紧密联系、共同发挥作用的机制。

③竞争机制是市场机制中的又一个重要机制。

4、市场配置方式的优势:P47

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以此为基础进行商品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明,价值规律即是价值量如何决定的规律,又是价值量如何实现的规律。

2、价值规律的作用:

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这种调节作用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和市场竞争实现的。

②刺激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形成经济活动中的优胜劣汰,导致生产者两极分化。

第三章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第一节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一、价值形式及货币的产生

(一)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指商品价值只是偶然的、简单的通过另一个商品表现出来。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价值形式的两级,二者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

等价形式是指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等价形式具有三个特征:①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②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③私人劳动成为直接形式的社会劳动。

(二)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

(三)一般价值形式

是指一切商品都通过一种商品来表现。

(四)货币形式

是指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黄金或白银上,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金银表示。当某种商品(主要是金银)固定的起一般等价物作用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生的结果,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二、货币的职能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一)价值尺度

①价值尺度:是货币充当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度。

价值尺度=商品价值/货币价值

②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充当价值尺度时,只是表现价值,不是现实价值,因此,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只是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即给商品表明价格。

③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商品价格的变动,既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变动,也取决于货币价值的变动。

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本身价值的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

④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是通过价格标准(?)来实现的。

(二)流通手段

货币的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不一定是足值的货币)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有带来商业危机的可能性。

(三)贮藏手段

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一种社会财富的一般替代品和独立的价值形态保存和

贮藏的职能。

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的价值在于流通,因此纸币不具备贮藏手段的功能。

(四)支付手段

①支付手段是指货币作为交换价值用来清偿债务、交纳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的职能。

②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以交换双方的信用为前提,借助一定的契约形式。

③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又扩大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

(五)世界货币

①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②货币在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时,以足值的金银充当。

③随着货币形式的发展和国际经济联系的加强,黄金作为世界货币的职能削弱,某些经济实力雄厚国家的货币也能充当世界货币。

三、货币流通量及其规律

1、一定时间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 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公式表示: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同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

2、考虑到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上述公式需要做相应的修正: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赊售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互相抵消支付总额)/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公式表示:流通中货币需要量同到期需要支付总额成正比,同赊售商品价格总额和互相抵消支付总额成反比。

3、纸币的流通规律以贵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

四、违背货币流通规律发行货币所产生的宏观结果是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一)通货膨胀

1、通货膨胀:国家货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大幅度持续上涨的现象。

2、衡量通货膨胀的是物价指数,物价指数CPI:衡量物价总水平变动情况的指数,它用一篮子固定物品(与劳务)不同的年份的价格来表示物价总水平的变动。

3、通胀率5%~10% 温和通货膨胀;通胀率10%~99% 奔腾的通货膨胀;通胀率99%以上恶性通货膨胀。

(二)通货紧缩

1、通货紧缩:流通中的货币量不足,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的现象。

2、通货紧缩分为良性通货紧缩和恶性通货紧缩。

恶性通货紧缩的表现: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银行信用紧缩,企业开工不足,工人失业,消费需求减少。恶果:抑制消费与投资,危及社会信用,酿成社会矛盾,影响国际贸易。

第四章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

第一节资本及其价值增殖

一、资本的含义

1、资本: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地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殖的价值。

资本不仅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同时也是市场经济运行是一种基本要素,它的运行对其他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同经济制度中的资本体现了不同的生产关系。

资本的物质形态:从物质形态看,资本可以表现为生产经营过程的一切要素,如生产资料、劳动力、专利和品牌等。

2、资本的基本特点:

(1)资本的增殖性。这是资本区别于一般商品和货币的根本特征。

(2)资本的运动性。资本只有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相统一的运动过程中才可能增殖。(3)资本的返还性。资本的运动和增殖是以垫支一定量的货币资本为起点的。

(4)资本的风险性。资本具有收益和风险并存的特点。

3、一般货币的流通公式:“商品—货币—商品”(W—G—W)

资本流通的公式:“货币—商品—更多的货币”(G—W—G’,其中G’=G+△G, △G代表更多的货币,即资本的增殖额)

货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的区别在于:

①流通的形式不同

②流通的目的不同(后者是为卖而买,流通的目的是质上相同但量上更多的货币,即追求资本价值在量上的增殖)

③流通的限度不同(前者是以使用价值为目的,后者以价值及其增殖为目的)

二、资本的形态和构成

(一)货币资本形态

货币资本即以货币形态表现的资本,它是货币最一般的和初始的形态。

(二)实物资本形态

实物资本是以物质形态表现的资本,包括投入商品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一切物的要素和待售的产出品,亦称物质资本。

实物资本有两大类: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三)无形资产形态

无形资产是指市场主体所占有和使用的以知识形态存在的特有经济资源,它可以较长期的为该主体提供一定的特殊权利或有助于该主体取得相应的收益,通常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版权、著作权、特许经营权、商誉、技术秘密。

主要特点:P71

(四)虚拟资本形态

三、资本价值增殖和利润

1、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必要劳动:是指劳动者用以实现劳动力再生产而付出的劳动。

剩余劳动:是指一定时期内劳动者的劳动中超出必要劳动的部分,它会受工作日的长短和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影响。剩余劳动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产物。

2、商品经济的存在,使生产过程成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资本的存在,使商品生产过程成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价值增殖是资本运动的原动力和目标。价值增殖额,从它活的源泉考察即定义为活劳动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是剩余价值,而把它与全部预付资本比较即看做大于预付资本的增殖额,则是利润。

相应的价值增殖程度有两种评价公式:

利润率=(利润额/预付资本)*100%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必要劳动价值)*100% ……P72

3、利润是商品价值扣除生产成本后的余额。因此,提高利润率的关键是降低成本。

生产成本包括耗费生产资料形态的资本和购买劳动力的资本。生产成本就是为生产商品和实现资本价值增殖而发生的资本耗费。

4、生产成本的范畴对企业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概念 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基本原理 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经济史 、经济学说史、经济思想史以及政治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经济史、经济学说史、经济思想史与政治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想解释一下什么是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及经济思想史。 一、经济史 经济史是以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具体发展演变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横跨历史学与经济学,具有双重属性。它要求我们还原真实的历史。经济史学界广泛开展了关于古史分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资本主义萌芽等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讨论。经济史研究过去的经济实绩。因此学习研究经济史可以为现实经济建设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要求我们在此基础上对经济活动的发展做出时序性、规律性的阐释。因而经济史分析过去经济发展历程、可以让我们借鉴历史经验来研究经济运行的框架。并在合理的经济框架中解释现今的经济政治体制及带来的实绩。经济史是经济学理论创新的源泉。这样的创新是建立在过去的基础上的。也正因为这样,才能更容易推动理论的创新。所以经济史可以说是经济学的“源”。并且可以为经济学的实证方法提供基础。一部人类经济史,是市场和市场经济产生、发育的历史,是走向市场化和市场化演变的历史。市场化将古代、近代和现代经济相互贯通,从中可以看到经济现代化产生、发展的过程。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 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再到凯恩斯的通论。如今的经济学理论已经枝繁叶茂,几乎覆盖了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所有方面。建国后,经济史学界广泛开展了关于古史分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资本主义萌芽等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讨论。这些讨论加深了人们对各时代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了解,发掘和积累了有关经济史的资料,培养和锻炼了一批经济史研究的骨干,尤其是明清经济史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论著数量成倍增长,伴随着正本清源,回归学术本真,经济史学界对既有问题的探讨进一步延续与深化,同时开辟了新的学术领域,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引入,拓宽了近代经济史研究者的学术视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突破时限、放归整体,因此,我认为未来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而经济史作为经济分析的方法之一,不仅能告知历史条件和历史的真实状况,还能借助于历史综合分析的方法推知一些不同于经济学方法的结论。前者对于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偏好者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背景知识,后者可以引发经济学家作更深和更全面的思考。总之,经济史不能替代其他研究方法,但也决不是可以忽略的经济分析方法。 一、经济思想史 “经济思想是人类社会经济环境的产物, 某一个时期或某一个地域, 产生某一种的经济环境, 便随着产生某一种特殊的经济思想。换句话说, 就是产生某一种的经济理理论。”经济思想史研究自古以来人们对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各种见解、主张、政策方案,以及它们赖以产生的思想基础和相互之间的影响等,其中不但包括早期人类没有形成系统化的原始观念、见解和主张,也包括以后各个时代产生的比较成型的系统理论化的经济学说。任何文化形式的产生与发展都是时代的产物, 经济思想作为社会文化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与发展总是受到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一章知识点

商品 1.体现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的生产关系,是商品经济中最基本的生产关系。 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2.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包含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二者的统一。 3.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的有用性。 4.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5.物品的使用价值是不体现特定社会经济关系的。 6.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7.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凝结就是价值。 8.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因素或二重性,因而,商品总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9.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可以从具体形态和抽象形态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区分为具体劳动和 抽象劳动。 10.具体劳动:具有一定形式的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 11.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 12.抽象价值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生产 任何一种商品,都必须耗费一定量的人类劳动。人类劳动的质的同一性,决定了抽象劳动在商品交换中进行量上比较的可能性。商品交换的本质是等量抽象劳动相交换。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看不见摸不着,只有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只有在交换价值上才能得到独立的体现。 1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1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在时间和空间上同时存在,但是性质不同,一个 具体形式,一个单纯的从人类脑力体力支出考虑。)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15.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6.私人劳动:具有私人性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完全由自己决定,劳动产 品也归自己占有和支配。 17.商品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社会分工体系中表现为私人劳动,同时,商品生产者互 相联系、相互依赖。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又具有社会性质,表现为社会劳动。 18.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由私人劳动得到社会的承认而成为社会劳动,需要两方面条件:一方 面,私人劳动必须作为一定的有用劳动,来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从而证明它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只有在每一种有用的私人劳动可以同任何其他一种有用的私人劳动相交换,并且是等量劳动时,私人劳动才能成为社会劳动。私人劳动所具有的社会劳动的性质,不能直接在生产者那里得到表现和承认。各个商品生产者是在社会分工的特定部门独立经营,各自在独立经营条件下提供劳动产品。 19.私人劳动要成为社会劳动必须经过市场交换。 20.商品商品被市场接受,能,这使私人劳动得到了社会承认,成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如 果不能,私人劳动就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让渡出去,由此产生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消耗就得不到补偿,再生产过程就无法继续进行,商品生产者可能会因此而破产。 21.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

政治经济学计算题

计算题(考试以选择题形式出题) 1、假定某一资本的剩余价值率为100%,该资本4年周转一次,试问该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为多少? 2、一张面额为100元的股票,预计股息为8%,银行此时的存款利率为5%,求股票的理论价格应是多少? 3、某一年度社会商品价格总额为42000亿元,货币流通速度10次,求货币需要量?若货币流通量为5250亿元时,求货币的流通速度? 4、某一时期,流通中货币需要量为30000亿元,由于生产发展,货币需要量增加20%,但实际执行结果却使流通中的纸币量达到了50000亿元,求此时货币的贬值程度? 5、某企业持有一张面值为10000元的票据到银行贴现,该票据尚须73天才能到期,在年贴现率为10%的情况下,试问企业能得到的贴现值为多少? 6、某资本家的全部预付资本为1000万元,其中不变资本800万元,可变资本200万元,获得剩余价值200万元,其利润率是多少? 7、某企业原预付资本为10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为9:1,工人平均每月工资为500元,本月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采用了新的机器设备,使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到19:1。试问,在不追加资本的情况下,由于有机构成的提高,被排挤出工厂的人数是多少?

8、已知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是1500元,加上到期的支付总额200元,减去彼此抵消的支付600元,假定同一货币的流通次数为5次。求流通货币的总额X的数值? 9、某企业年产10000件商品。固定资本额为10万元,使用年限为10年,投入流动资本额为5万元,周转时间为3个月。雇佣工人200人,月平均工资30元,每件商品的社会价值为30元。请计算: (1)m'是多少? (2)年预付资本的周转速度是多少次? (3)M'是多少? 10、社会总产品价值构成为; 第一部类:4000c+1000v+1000m=6000 第二部类:1600c+800v+800m=3200 两大部类的积累率均为25%。试计算,为实现扩大再生产,如果第I部类追加资本的有机构成为9:1,那么第II部类追加资本的资本有机构成是多少? 补充:

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资)》第03章在线测试 A B C D 、在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是 A B C D 、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商品价值一定的条件下,商品价格 A B C D 、货币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货币 A B C D 、在下列行为中,属于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是 A B C D

D、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发行的价值符号 2、货币充当流通手段, ( )。 A、打破了商品直接交换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 B、有可能造成买和卖的脱节 C、使经济危机的发生具有了形式上的可能性 D、起到贮藏社会财富的作用 3、从对价值形式发展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 A、在简单价值形式中已经孕育着货币胚芽 B、货币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C、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D、货币本身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E、金银天然是货币,但货币天然不足金银 4、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作为贮藏手段: A、是把货币作为财富代表退出流通进行贮藏 B、只能是具有价值的金银商品 C、可以是纸币或观念上的货币 D、会使流通中的货币减尘使商品销售困难 E、会自发地调节流通中所必须的货币量 5、以下的商品价格下降不构成通货紧缩的是: A、一般物价水平2 B、4个月的持续下降 C、一般物价水平6 D、12个月的持续下降 E、某类商品和劳务价格6

正确错误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反比,和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正比。 正确错误 、通货紧缩可以使消费者以更低廉的价格获得所需要的商品,因此,通货紧缩不会像通货膨胀那样对经济运行产生很大的破坏力。 正确错误 、价格与价值的相背离,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 正确错误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正确错误 《政治经济学(资)》第01章在线测试 A B C D 、劳动对象有两类 B A 过加工的劳动产品

政治经济学史

一、简述《资本论》在政治经济学中实现的伟大革命变革。 列宁评价《资本论》“是现代最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资本论》的出版标志着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已形成。 1、劳动价值学说 劳动价值学说是马整个经济理论特别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前提和基础,是马政治经济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对商品二因素以及价值实体和价值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得更深刻,尤其重要的是把价值和交换价值作了严格的区分。 第二,详尽阐明劳动二重性原理及其和商品二重性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三,对价值形式学说作了全面论述,建立了完整的价值形式学说体系。 第四,全面分析了商品拜物教性质。《资本论》中把商品拜物教的本质、产生根源及其历史过渡性揭示了出来,彻底揭露了商品拜物教的根源在于商品生产的私有制;而拜物教也只有在私有制被公有制取代后才能消灭。 《资本论》除了建立了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把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结合起来,解决了导致李嘉图派崩溃的两个难题;同时,劳动价值学说还为完成他的全部经济理论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与前提,尤其为剩余价值学说体系建构提供了必要的前提,马的剩余价值学说是在他的劳动价值学说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剩余价值学说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剩余价值学说科学体系的创立是马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最终形成的一个根本标志。 《资本论》里,马全面系统而又深入地阐明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和分配,全面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其不同于前期著述的贡献在于: 第一,系统分析剩余价值产生的基础和源泉,科学揭示出剩余价值是以资本和劳动力在流通领域中的等价交换为基础,其源泉则在于劳动力在生产领域的消费过程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其本身的价值。 第二,系统阐明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和目的。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的过程,攫取剩余价值就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和目的。 第三,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本质——只不过是剩余劳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转化形态,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作为剩余劳动的凝结,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才表现为剩余价值。 第四,全面系统研究了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及其相互辩证关系,从而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剥削实质和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对政治经济学的独特贡献或创新性贡献 第五,阐明了剩余价值的流通和分配过程,揭露了资本主义是以榨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剥削实质,同时,也充分证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愈加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楛的事实。 剩余价值学说的完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上建立了。 3、资本学说 马克思揭示了资本的实质,创立了科学的资本学说体系。 第一,阐明资本的起源和本质: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资本是通过不同阶段的循环过程,是一种运动。 第二,关于资本的构成。首先,马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马在资本划分基础上,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学说,为阐明平均利润规律的形成、地租理论、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利润率下降趋势的规律等等提供了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础。其次,将资本划分为固

政治经济学计算题附答案

⒈某制些厂拥有平均生产条件,资本家雇佣工人50人,工作日为8小时,工人人 均4小时生产1双鞋,消耗生产资料价值为22元,每个工人1小时创造新价值2元,劳动力价值8元。计算:(1)该厂工作日中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2)该资本家一天消耗的资本价值,其中c和v各为多少?(3)资本家一天共获得的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4)每双鞋的价值量。 ⒉某制鞋厂拥有一般生产条件,工作日为8小时,每个工人生产2双鞋,每双鞋社 会价值量为30元,其中生产资料转移价值为22元,新创造价值为8元,工人日工资8元。如果该厂首先采用先进技术,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倍,工人日工资仍为8元。计算:该厂资本家一天从一个工人身上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 ⒈解:(1)必要劳动时间=8/2=4(小时) ⒉剩余劳动时间=8-4=4(小时) ⒊(2)c=22×(8/4)×50=2200(元) ⒋v=8×50=400(元) ⒌共计耗费资本价值= c+v=2600(元) ⒍(3)m=2×4×50=400(元) ⒎m’=400/400=100% ⒏(4)总价值=c+v+m=2200+400+400=3000(元)

⒐总双数=8/4×50=100(双) ⒑每双价值量=3000/100=30(元) ⒒答:(1)工人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为4小时。 ⒓(2)资本家共耗费资本价值量为2600元,其中c为2200元,v为400元 ⒔(3)资本家一天共获取剩余价值400元,剩余价值率为100% ⒕(4)每双鞋价值量为30元。 ⒖解:一个工人一天生产鞋=2×4=8(双) ⒗社会价值总量=30×8=240(双) ⒘个别价值总量=22×8+8+8=192(元) ⒙超额剩余价值量=总社会价值量-总个别价值量=240-192=48(元) ⒚答:该厂资本家一天从一个工人身上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量为48元。 六、计算题 ⒈甲乙两个资本主义企业,甲企业资本周转时间为3个月,乙企业资本一年周转 0.5次。问:(1)甲企业资本周转次数?(2)乙企业资本周转的时间? ⒉甲乙两个资本主义企业,预付总资本均为100万元,甲企业固定资本为总资本的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1、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 2、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大量生产来满足消费需求,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以商品经济为主导,公平、公正的环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保障。 3、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单位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的量 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劳动时间决定的,(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大多数劳动者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成反比! 4、在商品经济中,为什么以价值为尺度进行商品交换 商品的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必须以照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5、实现商品经济的条件,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 含义:以社会分工进行生产,以交换作为目的的生产方式称为商品经济 条件;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私有化 3)等价交换 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或者说,产品价值是否能转换成为商品价值的矛盾! 6、价值规律、供求规律 第一,价值规律使供求达到平衡性,有效缓解经济危机,并且引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均衡转移与分配,有效地避免了经济资源的浪费,达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有利于大多数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有利于竞争机制发挥和“优胜劣汰”格局。 第三,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与好处 特征: 第一,本质上是交换经济(通过交换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 第二,是开拓型经济(通过社会分工使产品产出达到最大化) 第三,是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经济 (以商品价值为准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获得利润) 第四,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为了获得利润不断生产产品和创造社会财富) 好处: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需求达到最大化 有利于生产关系和谐

经济学说史笔记完整整理

第一章古代希腊、罗马和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第一节古代希腊的经济思想 概述 西方最早出现的经济学说产生于古代希腊。 公元前11-前8世纪,古代希腊从原始公社制度向奴隶主所有制时代过渡,史称“荷马时代”。古代希腊早期的经济思想就见于此时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 在剧烈的阶级斗争中,奴隶主思想家努力寻找维护和巩固奴隶主所有制和奴隶主国家的途径,因而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思想家,他们阐述了古代希腊奴隶主阶级较为系统的经济思想。其中最主要的有色诺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色诺芬的经济思想 著作:《经济论》、《雅典的收入》、《居鲁士的教育》、《居鲁士远征记》 《经济论》中,色诺芬最早使用“经济”一词,原意为“家庭管理”,因此他所谈论的经济是家庭经济。管理家庭经济的学说,就是奴隶主阶级的经济学说; 经济思想:经济是关于家庭财产管理的学问,经济=家庭+法律; 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主要从使用价值的角度来看待财富,认为财富是一个人能够从中得到利益的东西;十分重视农业问题,鄙视手工业和商业; 从使用价值角度考察了社会分工问题,认为一个人不可能精通一切技艺,所以劳动分工是必要的,最先论述了社会分工和市场的关系,认识到分工规模取决于市场规模; 触及货币的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 柏拉图的经济思想 著作:《理想国》(提出了一个力图实现奴隶主贵族政治的理想方案)、《法律论》 “理想国”最高等级是执政的哲学家(洞察真理,具有美德,富裕知识,能够以政治国) 第二等级是战士(平时训练,学习武术,战时保卫国家) 最低等级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专门从事经济活动,为其他阶层提供生活资料) 奴隶不是公民,处在三个等级之外(只是会说话的工具) 经济思想:分工思想:分析了分工的必要性,提出了分工的原则——正义原则。按照天赋本性分工; 财富思想:把财富分成三等:第一等精神财富,知识、克制能力以及其他德性;第二等肉体财富,如健康状况;第三等一般的物质财富; 公有财产思想:主张在奴隶主阶级上层消灭私有财产、消灭家庭,实现共产共妻共子,过集体生活,是一种奴隶主的“共产主义”,是在奴隶制基础上实行统治者间的集体制度,与科学共产主义毫无共同之处; 货币和利息思想:从分工出发,认为交换、商业、货币的产生与分工有因果关系,也是自然的。意识到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亚里士多德的经济思想 著作:《政治论》、《伦理学》“古代的黑格尔”,自成“逍遥学派” 经济思想:“自然”的经济伦理思想:按照事物的本性或其本来功用使用物品就是自然的,是合乎伦理的,否则就是对自然的违背;财富是达到幸福目的的物质手段的集合;经济是自然的手段,其目的是满足消费,经济手段包括生产和交换;认为,交换是由物物交换开始,再过渡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即零售业,最后又过渡到以赚取货币为目的交换,即大商业;为财产私有的辩护; 他代表中等奴隶主阶级,希望实行有限的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政体来巩固奴隶制度; 国家是从家庭联合发展起来的,从家庭管理开始阐述其经济思想; 生财之道家务管理把大自然提供的生活资料安排好,积累对家庭具有使用价值的财富,取得这些财富是为满足消费,人的消费有一定限度,因而这种财富是有限的,合乎自然的; “货殖”,即无限制地追求货币增殖,目的是增加货币,是无限的、违反自然的

高三政治经济学知识点

一、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的基本属性 (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2)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①作为商品,必须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二者缺一不可;②商品的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③商品的使用价值也离不开价值,没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因而也不具有商品的使用价值。 (3)运用商品两个基本属性说明有关现实问题 一、名牌战略(或为什么重视产品质量?)①企业:长期稳定的市场、良好的质量、优质的服务→信誉和形象(无形资本)→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高质量的商品更容易实现价值,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巨大的经济效益,重大的社会影响。②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入世的新形势,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③消费者:高质量的商品能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有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知识链接:我国为什么要重视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结合“劣质奶粉”事件等)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假冒伪劣商品割裂了二者的联系;产品的质量关系到经营者的信誉与形象,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属于不公平竞争,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产品的质量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国家依法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表现;假冒伪劣商品的出现是市场经济自发性表现。应加强法制性;假冒伪劣商品的出现是违背市场交易的原则的;假冒伪劣商品的出现是违背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应有的职业道德的。也是属于不当竞争;国家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是行使社会主义国家职能、坚持依法治国原则与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表现。 2.商品的价值量 (1)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少→产品越来越便宜 (3)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生产者在同一时间创造商品的数量增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商品生产者创造的价值总量增加→盈利→“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商品生产者创造的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4)正确理解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量、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①劳动生产率有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之分,无论哪个劳动生产率,其越高,

政治经济学重要名词概念

政治经济学重要名词概念 1.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直接的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 通。 2.市场经济:指借助于市场交换关系,依靠供求,竞争,价格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 节资源配置的经济形式。 3.具体劳动:在特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又称为有用劳动,它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4.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 5.私人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商品生产者按着自己的打算和自己的 利益进行的劳动。 6.社会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是为生产他人或社会需要idea的使用价 值而进行的劳动 7.使用价值: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效用。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 属性,不反应社会经济关系 8.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商品生产 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 9.个别劳动时间:各个商品生产者耗费在同一个商品上的各自的劳动时间,它形成商品的 个别价值 1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现有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 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形成商品的社会价值 11.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的具体劳动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它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 以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二是以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12.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价值决定和实现的规律。它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 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13.资本周转:是指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 14.借贷资本:是借贷资本家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它是从职 能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的特殊准备形式。 15.商业资本:是指独立从事商品流通获得,在流通领域中发挥作用的资本,它是从产业资 本运动中分离出来,以获得商业利润的准备形态。 16.产业资本:是指投放在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包括投放在工业,农业,建筑业,采矿业 和为物质生产部门服务的交通业的资本。 17.商品资本:是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的第三阶段所采取的一种职能形式,是表现在商品 形式上的资本。 18.职能资本:是指能够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的资本,包括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 19.货币资本:是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德尔第三阶段上所采取的一种职能形式,是表现在 货币形式上的资本。 20.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公式 c+v表示。 21.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22.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而绝 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以此种方式获取剩余价值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23.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就是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

政治经济学基础知识

政治经济学基础知识 政治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和阐述商品经济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主要经济规律,揭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探讨解决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矛盾的途径.认识社会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和分析问题,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和研究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和趋势;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认识个分析市场经济社会中出现的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从而,为学习其它理论奠定基础.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是从物质资料生产开始;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就离不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构成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在此基础上得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它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是最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概念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标志历史唯物主义形式的基本概念 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人们一般把物质资料生产的物质内容称作是生产力,把其社会形式称作是生产关系,这两者都是生产方式的建设性内容——物质生产方式(物质谋得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经济活动方式)。换言之,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能动统一。 统一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科学构造出大写的科学规定,形成为关于实践科学和批判科学的大写规划 物质生产方式是物质谋得的具体方式和生产方法。这是技术的工艺学概念。生产力:是指生产主体利用劳动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能力,表现为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或者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从完全的意义看,所谓生产力,乃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和塑造自我的能力,归根结底,是人类的本质力量在历史中的全部展开。 生产力常以单位生产主体生产的产品数量和质量来衡量,故又称生产效率。生产力的本质是指生产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具体可表现为科学技术即人们利用什么样的劳动资料进行生产以及生产规模的大小,以及绝对产权如经济主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使用权等内容。现实应用:在人类历史上,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五种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决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反过来制约着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认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就是建立在生产力即主体与客体关系基础之上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之间关系;社会生产过程(生产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的相互关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生产力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及价值规律作用问题,只要看一下市场上商品供过于求时怎样使价格下降,供不应求时怎样使价格上升;或者反过来,价格上升时怎样使供给增加,价格下降时又怎样使商品的供求关系减少,就容易理解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是受商品的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这一原理了. 1

政治经济学概念解释

政治经济学概念解释 导论: 1、政治经济学:广义地说,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2、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 客观性:①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一定条件下产生和发挥作用 ②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它。 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当某种经济条件不存在时,与之相关的经济规律也就随之消失。这里讲的经济条件是指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市场条件等。 第一层次是各个社会形态都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第二层次是几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如存在几个社会的商品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生产竞争规律等。 第三层次是某个社会形态所特有的经济规律,如剩余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等。 第一章: 1、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就系统的组成要素看,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 2、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所组成。 (1)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所有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 (2)占有,是一个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和一定的时期内,占有者实际上占有生产资料,并且具有排他性。 (3)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 (4)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 3、生产方式: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必须获得物质资料,这种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称之为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4、生产力: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包含三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但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是生产工具。 第二章: 1、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价值。价值是商品的本质的、社会属性。 2、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劳动生产率的表示方法: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 二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产品量/劳动时间 3、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是形成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 4、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5、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第三章: 1、货币: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价格: 3、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符号发行失去控制,导致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货币现象。 第四章: 1、资本积聚: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来使实际资本在价值形态和生产要素形态上实现量的扩大。 2、资本集中:资本集中是指把若干个已有的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 3、利润率:利润额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它又被称为资本利润率。 4、资本循环:产业资本从其最初的形态即货币资本的职能形态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等阶段,并相应变换资本的职能形态,然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这一过程就是产业资本的循环。

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在本章中你将知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诞生、发展的过程,从而了解其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来源和研究方法;知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阶级性和科学性,从而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同时,你将初识马克思这位伟大的思想家,领略他献身人类解放事业的伟大情怀和探索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创新精神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生产发展——商品生产者分化——劳动力成为商品和资产阶级形成。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前提: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 2、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及社会矛盾的暴露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大机器生产为基础,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制度为基本特征。(2-3页)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表现为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解决人类吃、穿、住这类生存首要问题的,是社会发展的前提。(19页)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运动的基本经济规律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物质基础,其性质和发展的水平决定着生产

关系的性质及与其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并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生产力,而是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它会阻碍或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最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就是最先进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具有反作用,适应、保护、促进或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3、人类社会运动、发展、变化的永恒性 为了生存发展,为了不断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人类总是力求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推动社会生产不断地向前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1、生产方式 通常指人们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它一方面表现为由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所形成的劳动结合方式和生产的技术方式;另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在社会生活生产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这二者的统一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即以资本形式存在和展现出来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具体运作形式、内在机制和本质规律. 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

政治经济学(张维达)知识要点

政治经济学知识要点 一、基本概念 1.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叫做社会生产关系,也叫经 济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三要素与四环节)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作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物,就是价 值)。价值体现在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3.私人劳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私人性质 4.社会分工:是超越一个经济单位的社会范围内的生产分工(自然分工的基础上) 5.抽象劳动: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6.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 7.剩余价值: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本身价值的价值 8.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 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9.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的规律(流通中代售商品数量、商 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10.信用: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11.垄断:少数资本主义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 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法,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与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 12.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独立发挥资本职能,以获取 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一种资本形式。它是处于流通领域的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它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13.金融寡头: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之间日益相互渗透并且在人事上实行联合,形成金融 资本。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少数既控制银行又控制工业的最大垄断资本家,即所谓金融寡头。 14.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 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15.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家凭借经济上的垄断地位而长期获得的大于并包括垄断企业本身 生产的剩余价值在内的高额利润 16.通货膨胀: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物

政治经济学计算公式

政治经济学计算公式 剩余价值(M)是商品价值(C+V+M)超过它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价值总和而形成的余额。 其中(C+V)是资本家购买各种生产要素所预付的资本价值,(V+M)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 剩余价值率(m’)就是剩余价值( M)与可变资本(V )的比率,剩余价值率反映了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程度。 资本的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资本价值周转的次数。 如果以U表示资本周转的计量单位“年”,以u表示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以n表示资本周转次数,那末,一年里资本周转次数的计算公式是: n=U/u 一定量资本周转次数越多,表明其周转速度越快;周转次数越少,表明其周转速度越慢。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指包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内的预付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 按照固定资本的磨损程度每年从出售商品中提取的用于更新的货币准备金就是折旧费或折旧基金。折旧费与固定资本的原始价值的比例就是折旧率。

6.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 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产业资本总额 + 商业资本总额) 7.平均利润: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8.生产价格由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公式表示为:生产价格=K+ 平均p

9.土地价格是资本化的地租,即土地价格相当于能够取得这笔地租收入的货币资本。 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 10.利息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的比率 利息率=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量 11.银行利润在量上相当于利用自有资本获取的平均利润。 银行利润率=银行利润/银行自有资本 12.股票价格=预期股息÷利息率 =股票面额×预期股息率÷利息率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它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规律性的科学。 2、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动。 3、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4、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5、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6、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们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7、生产力: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8、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又称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9、生产关系体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建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10、社会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1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

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12、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它是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所形成的关系,体现着生产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13、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4、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1、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2、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 3、商品交换:是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买卖。 4、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5、社会分工:是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分工。 6、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体现了商品的自然属性。 7、价值:是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它体现了商品的社会属性。 8、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