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3课 宋明理学7

第3课 宋明理学7

溆浦一中高二年级历史导学案编号:N0._17_ 使用时间:2014-8 使用班级 1-6

第3课宋明理学

学习小组-------- 姓名---------(2014-08-02)

主备人:周志华审核、校对:雷文华周建华

【课程标准】1.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2.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高考考点】见《名师导学》

【学习重点】1.理学和心学的主要代表人物。2.“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学习难点】正确评价宋明理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思:【自主学习】

一、三教合一

1. 背景:

(1)汉武帝以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3)儒学、佛教和道教相互吸收和发展。

2. 概况:

(1)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2)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 理学的概念和形成:

(1)概念: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也称为“程朱理学”。

(2)形成:北宋时,儒家学者在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同时,又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理学形成。

2.代表人物:

“程朱”即北宋的“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

3.思想主张:

(1)“二程”: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而后有物。

注: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③认识论:“格物致知”,认为“物皆有理”。

(2)朱熹:理学集大成者,代表作品《四书章句集注》。

①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人性和天理一致,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注:朱熹主张的“天理”实质上就是指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也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②认识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4.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特别是纲常(“三纲五常”)名(名份)教(教化)几条绳索,把人束缚的更紧了。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其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注:“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与必修③P10“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合称“四书五经”。都是儒家经典,都成为后世封建统治者规定参加科举考试的依据。

三、陆王心学

1. 心学的概念:

理学发展的新阶段,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也称为“陆王心学”。

2.代表人物:

“陆王”即南宋的陆九渊和明朝的王阳明。

3.思想主张:

(1)陆九渊:南宋理学家,心学创立者。

①“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②认识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王阳明:明朝理学家,继承和发展陆九渊的心学,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②认识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注:“陆王心学”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3.影响:

(1)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2)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议:【合作探究】

进行一场课堂讨论,谈谈对宋明理学的评价。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有哪些内容是不科学和不正确的?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

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因循守旧的观念、重利轻义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来源:学科网]前松后尊

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2.程颐在回答别人关于寡妇能否再嫁时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南宋时,朱熹又重提,这句话得到进一步流传。结合本课所学知识,你又是如何看待宋明理学的呢?

看待(评价):(1)积极方面:①强化了小农经济的封建秩序,有利于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②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许多传统美德,如:注重个人和民族气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修身养家、勤俭节约、恪守本分、长幼有序等。

(2)消极方面:①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②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用纲常名教等伦理道德与行为规范来压抑、扼杀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自然需求和欲望,束缚、摧残了人性。

(言之有理皆可。)

评:教师进行精讲分析:评议学生展示的成果

检:(一)高考真题

见《名师导学》

【巩固提高】

一、选择题

1.右图为明代画家丁云鹏(1547~1628)所作《三教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绘释迦牟尼(中)、老子(右)、孔子(左)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画面中释氏坐于两株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打扮的孔子相对。此

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A.体现了中国古代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B.史实错误,此三人没有生活在同一时代,不可能同时出现

C.佛、道、儒三家主张各异,冲突激烈

D.主要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2. 下列有关“理”的本质的理解,最为确切的是(D)

A.理就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理是人生来就固有的思想观念

C.理是最高统治者的主观意志

D.理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德

3.“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其上联的“朱子高于孔子”的本义是人的眼珠子在位置上比鼻孔高,其喻意的最佳解释是(B)

A.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 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

C.朱熹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D.与孔子相比朱熹的学说更科学

4.“身是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与这首佛教唱词提倡的修炼方式有类同的是(D)

A.克己复礼 B.无为 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

5. 下列关于宋明理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C)

①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

②南宋的朱熹和陆九渊分别是理学和心学的集大成者

③心学认为“心”就是“理”、“宇宙便是吾心”

④理学强调“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格物致知”,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张子语录》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备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材料三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阳明《王文成公全书》卷二《答聂文蔚》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宋朝理学家们创立理学的目的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文)

目的:①创立人世间的伦理规范、行为准则。

②为民众选择正确的命运方向(为民众确立生命的意义或为民众谋幸福)。

③继承和发展圣人的学说。④实现国家强盛,社会安定。

(2)概括材料二所反映出的朱熹的思想主张。(不得摘抄原文)

思想主张:①“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是一个天理)。

②只要人们恪守“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天下就会太平。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不同之处。

不同:①程朱理学:强调“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②陆王心学:主张“心”就是“理”,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只要致良知,知行合一,就能成为圣贤,这是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练(用):见《名师导学》之习案

溆浦一中高二年级历史导学案编号:N0._17_ 使用时间:2014-8 使用班级 1-6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学习小组-------- 姓名---------(2014-08-02)

主备人:周志华审核、校对:雷文华周建华

【课程标准】

1.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

2. 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高考考点】见《名师导学》

【学习重点】明清之际的重要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

【学习难点】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及其实质。

思;【自主学习】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 背景:

(1)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2)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3)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道学家把孔子奉为“扶天纲,立地纪”的神圣。

(4)正直清廉的李贽,不愿意与他们同流,形成了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自称异端。

注:李贽的“离经叛道”“异端”表现可以结合必修③P17的“学思之窗”来了解。

2. 代表作:《焚书》《藏书》。

3.思想主张:

(1)孔子不是天生的圣人,儒家思想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2)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3)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4.影响和实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1.历史地位: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

2. 代表作:《明夷待访录》。

3.思想主张:

(1)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4.影响: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背景:明末统治者日益腐败,朝政混乱,社会危机日益加剧。

2. 代表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3.思想主张:

(1)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影响: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四、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历史地位:明清之际的进步唯物主义思想家。

2. 代表作:《船山遗书》(包括《周易外传》《读通鉴论》等)

3.思想主张:

(1)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2)认识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3)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4.影响:他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议:【合作探究】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产生的条件有哪些?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为什么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1)经济因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阶级因素:工商业者阶层队伍的壮大。

(3)思想因素:宋明理学日益僵化,进步思想家要求摆脱思想束缚。[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ae8261267.html,]

(4)政治因素:阶级矛盾尖锐,封建专制统治走向腐化。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脆弱,使进步思想的发展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

(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3)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

.学完本课后,彭杰同学想把儒学从春秋到明清时期的发展历程进行简单概括。请你和他一起从阶段特征、时期和主要人物或者原因等几个方面来完成。

历程:(1)创立:春秋,孔子。

(2)总结和改造:战国,孟子、荀子。

(3)沉重打击:秦朝实行“焚书坑儒”,儒学遭到重创。

(4)独尊: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接受。成为正统思想。

(5)受到挑战(冲击):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兴盛,儒、佛、道三教并立;隋朝,三教合一;唐,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6)新发展:宋明时期,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的理学形成,先后出现“程朱理学”(北宋的程颢、程颐和南宋的朱熹)和“陆王心学”(南宋的陆九渊和明朝的王阳明)。

(7)批判继承:明清,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儒学重新焕发生机,对后世影响巨大。

(也可列表作答。)

评:教师进行精讲分析:评议学生展示的成果

检:(一)高考真题

见《名师导学》

【巩固提高】

一、选择题

1.下列言论不符合宋明理学思想观点的是(C)

A.“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 B.“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2.明末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思想核心是(D)

A.维护封建礼教 B.主张学以致用 C.抨击腐朽统治 D.反对迷信崇拜

3、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形成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

A、阶级立场不同

B、政治主张不同

C、社会经济变化

D、社会性质的差异

4.明末清初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一批进步思想家。他们否定传统的封建统治思想,从本质上看,反映了(B)

A.儒家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

B.新的经济成分即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和发展,要求打破思想束缚

C.地主阶级改革派迅速形成和发展壮大

D.地主阶级思想家从明朝的灭亡中认真吸取经验教训

5.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咒儿一直耿耿于怀,成佛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出明代出现()

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立志的思想

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黄宗羲的主要观点。他认为君主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2)针对材料二存在的现象,顾炎武提出何种解决方法?理由是什么?

(3)综合材料一、二探究二者思想的共同之处,并结合材料三对其作简要评价。

答案(1)主要观点:抨击君主专制。职责:应当是为天下万民兴利除害,使“天下为主,君为客”。

(2)方法:分天子之权。理由:集权导致混乱;天下之大,非一人可以治理。

(3)共同之处:抨击君主专制。评价:这是一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但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思想不完善,无法实现。

练(用):见《名师导学》之习案

溆浦一中高二年级历史导学案编号:N0._17_ 使用时间:2014-8 使用班级 1-6

第3课宋明理学

学习小组-------- 姓名---------(2014-08-02)

主备人:周志华审核、校对:雷文华周建华

【课程标准】1.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2.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高考考点】见《名师导学》

【学习重点】1.理学和心学的主要代表人物。2.“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学习难点】正确评价宋明理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思:【自主学习】

一、三教合一

1. 背景:

(1)汉武帝以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3)儒学、佛教和道教相互吸收和发展。

2. 概况:

(1)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

(2)唐朝,统治者奉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 理学的概念和形成:

(1)概念:以“”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也称为“程朱理学”。

(2)形成:北宋时,儒家学者在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同时,又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理学形成。

2.代表人物:

“程朱”即北宋的“二程”(、兄弟)和南宋的。

3.思想主张:

(1)“二程”:①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而后有物。

注:这是理学的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③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

(2)朱熹:理学集大成者,代表作品《》。

①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人性和天理一致,强调“”。

注:朱熹主张的“天理”实质上就是指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也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②认识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4.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地位的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特别是纲常(“三纲五常”)名(名份)教(教化)几条绳索,把人束缚的更紧了。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其学术思想还传

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学派。

注:“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与必修③P10“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合称“四书五经”。都是儒家经典,都成为后世封建统治者规定参加科举考试的依据。

三、陆王心学

1. 心学的概念:

理学发展的新阶段,认为“”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也称为“陆王心学”。

2.代表人物:“陆王”即南宋的和明朝的。

3.思想主张:

(1)陆九渊:南宋理学家,心学创立者。

①“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②认识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就可得到天理。

(2)王阳明:明朝理学家,继承和发展陆九渊的心学,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①“”“心外无理”。②认识论:“”和“”。

注:“陆王心学”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3.影响:

(1)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2)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议:【合作探究】

1、进行一场课堂讨论,谈谈对宋明理学的评价。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有哪些内容是不科学和不正确的?《宋明理学的利弊》)

2.程颐在回答别人关于寡妇能否再嫁时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南宋时,朱熹又重提,这句话得到进一步流传。结合本课所学知识,你又是如何看待宋明理学的呢?

评:教师进行精讲分析:评议学生展示的成果

检:(一)高考真题

见《名师导学》

【巩固提高】

一、选择题

1.右图为明代画家丁云鹏(1547~1628)所作《三教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绘释迦牟尼(中)、老子(右)、孔子(左)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画面中释氏坐于两株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打扮的孔子相对。此

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体现了中国古代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B.史实错误,此三人没有生活在同一时代,不可能同时出现

C.佛、道、儒三家主张各异,冲突激烈

D.主要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2. 下列有关“理”的本质的理解,最为确切的是()

A.理就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理是人生来就固有的思想观念

C.理是最高统治者的主观意志 D.理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德

3.“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

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其上联的“朱子高于孔子”

的本义是人的眼珠子在位置上比鼻孔高,其喻意的最佳解释是()

A.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 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

C.朱熹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D.与孔子相比朱熹的学说更科学

4.“身是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与这首佛教唱词提倡的修炼方式有类同的是

A.克己复礼 B.无为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5. 下列关于宋明理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①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

②南宋的朱熹和陆九渊分别是理学和心学的集大成者

③心学认为“心”就是“理”、“宇宙便是吾心”

④理学强调“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格物致知”,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张子语录》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备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材料三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阳明《王文成公全书》卷二《答聂文蔚》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宋朝理学家们创立理学的目的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文)

(2)概括材料二所反映出的朱熹的思想主张。(不得摘抄原文)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不同之处。

练(用):见《名师导学》之习案

溆浦一中高二年级历史导学案编号:N0._17_ 使用时间:2014-8 使用班级 1-6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学习小组-------- 姓名---------(2014-08-02)

主备人:周志华审核、校对:雷文华周建华

【课程标准】

1.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

2. 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高考考点】见《名师导学》

【学习重点】明清之际的重要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

【学习难点】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及其实质。

思:【自主学习】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 背景:

(1)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2)江南一带的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3)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道学家把奉为“扶天纲,立地纪”的神圣。

(4)正直清廉的李贽,不愿意与他们同流,形成了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自称异端。

注:李贽的“离经叛道”“异端”表现可以结合必修③P17的“学思之窗”来了解。

2. 代表作:《焚书》《藏书》。

3.思想主张:

(1)孔子不是天生的圣人,儒家思想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2)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3)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4.影响和实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期的要求。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1.历史地位:的进步思想家。

2. 代表作:《明夷待访录》。

3.思想主张:

(1)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

(2)提出“”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4.影响: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背景:明末统治者日益腐败,朝政混乱,社会危机日益加剧。

2. 代表作:《日知录》《》。

3.思想主张:

(1)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的思想。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的现实问题。

(2)“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即“”。

4.影响: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学风的先河。

四、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历史地位:明清之际的进步主义思想家。

2. 代表作:《》(包括《周易外传》《读通鉴论》等)。

3.思想主张:

(1)世界是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2)认识论:主观的认识是由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3)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思想。

4.影响:他的,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议:【合作探究】

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产生的条件有哪些?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为什么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2.学完本课后,彭杰同学想把儒学从春秋到明清时期的发展历程进行简单概括。请你和他一起从阶段特征、时期和主要人物或者原因等几个方面来完成。

评:教师进行精讲分析:评议学生展示的成果

检:(一)高考真题

见《名师导学》

【巩固提高】

一、选择题

1.下列言论不符合宋明理学思想观点的是(C)

A.“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 B.“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2.明末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思想核心是(D)

A.维护封建礼教 B.主张学以致用 C.抨击腐朽统治 D.反对迷信崇拜

3、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形成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

A、阶级立场不同

B、政治主张不同

C、社会经济变化

D、社会性质的差异

4.明末清初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一批进步思想家。他们否定传统的封建统治思想,从本质上看,反映了(B)

A.儒家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

B.新的经济成分即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和发展,要求打破思想束缚

C.地主阶级改革派迅速形成和发展壮大

D.地主阶级思想家从明朝的灭亡中认真吸取经验教训

5.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咒儿一直耿耿于怀,成佛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出明代出现()

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立志的思想

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黄宗羲的主要观点。他认为君主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2)针对材料二存在的现象,顾炎武提出何种解决方法?理由是什么?

(3)综合材料一、二探究二者思想的共同之处,并结合材料三对其作简要评价。

练(用):见《名师导学》之习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