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宁波十三五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宁波十三五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宁波市十三五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甬科社〔2017〕61号

社会发展科技是围绕人口健康、生态环境、交通运输以及公共安全等社会发展重大领域而开展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十三五”时期,是宁波发展动能的集成发力期、城市品质的全面提升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期。科技面向社会发展,科技服务社会发展,编制《宁波市“十三五”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对全面提升科技成果服务于民生能力,促进社会全面发展,高水平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是我市“十三五”时期科技发展领域的专项规划。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浙江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宁波市“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等总体部署,为明确宁波市“十三五”期间社会发展科技领域的发展思路、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特制定《宁波市“十三五”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专项规划》,规划期限为2016年至2020年。

一、现实基础和创新趋势

(一)现实基础

“十二五”期间,宁波市社会发展科技工作按照国家科技部的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心任务,以支撑和服务社会发展为主线,以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贯彻落实市委“六个加快”,实施科技服务社会发展,提高社会发展科技支撑能力;组织科技攻关,突破了一批重点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在改善民生健康,提高公众社会满意度,改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生命线安全感,开发利用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科技惠及民生、共创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持。

1. 社会发展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十二五”期间,宁波市社会发展科技项目数量增加,科技成果质量提高。重点支持生物医药、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共计1560项列入重大和一般科研项目;同时,积极参与国家的社会发展科技创新活动,争取到新药创制、垃圾处置、海洋科技、服务业信息化及公共安全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获得“973”、“863”科技支

撑计划等国家项目31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6项,省级科技进步奖41项,市级科技进步奖172项。在资源环境科技、重大疾病防治、清洁能源、桥梁和轨道交通、光伏发电系统、生产安全实时监控及预警、精细化气象预报、公安数字视频数据共享管理系统等领域,取得一系列成果,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促进社会和谐与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2. 社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提升。“十二五”期间,我市深化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在一批社会发展科技领域的重点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部分成果走在国内前列。生活垃圾处置技术及相关设备、江河富营养化控制技术、“光催化技术”等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精子DNA碎片检测试剂盒”和“精液优选试剂盒”填补国内空白;用于人体医学MPT-NAG肾损伤诊断试剂盒,突破国内重大技术瓶颈和产品的国外垄断;成功研制国内首条光电复合海缆和海洋脐带缆,海缆生产技术局部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台风及灾害性天气预测预报技术、突发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等多项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 社会发展科技多元化投入进一步加大。“十二五”期间,我市投入社会发展科技研发经费逐年增加。期间一批国家重点项目获国家资助经费达3千余万元,市级财政资助涉及社会发展的重大和一般科研项目经费接近2.5亿元。2015 年,宁波市 R&D 投入占 GDP 的比重由2010年的1.6%上升到 2.4%,总量稳步增大。政府加大社会发展科技领域专项资金投入,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大中型骨干企业也加大了研发投入,逐渐建立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力量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体系,为社会发展科技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4. 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十二五”期间,我市科技创新环境不断改善,形成了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研究所、企业研发中心多方联合,以社会化服务机构为桥梁的综合科技研发体系,以项目促成果,以平台育队伍,形成良好的发展势头。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344家,其中社会发展领域约占55%;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188家;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17家;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和创新型企业15家,省级创新型示范和试点企业56家;共有市级企业研究院104家,市级重点实验室32家,其中国家级、部级重点实验室5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2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累计分别达到9家和15家;培育市级创新团队18个;市级创新联盟3家;市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1家,其中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家。通过这些创新平台与载体的建设,社会发展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

高。

(二)存在问题

“十二五”期间,我市社会发展科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突破了一批重点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引导产业链向高端延伸与发展,为科技惠及民生、共创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但面对新环境、新需求,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生态环境治理的科技支撑力度尚显不足。环境污染仍然面临突出问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环境空气中PM

2.5和氮氧化物年均浓度仍然超标,地表水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较低,典型区域土壤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同时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技术领域智能化程度不够,综合应用新技术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与拓展。

2.科技引领交通运输现代化的进程尚需加快。交通综合体系需要完善,信息整合力度不够,造成数据资源条块化和信息碎片化,个性化、智慧化的公共交通服务有待加强;在交通通道能力提升、综合运输智能管控、轨道交通等方面还需攻克一批关键技术,以完成构筑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打造综合运输服务升级版、构建全方位开放的智慧绿色交通新格局等重大任务。

3.疾病防治能力还无法满足民生需求。人口健康受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影响,心脑血管和代谢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呈现上升和年轻化趋势,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持续走高;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增大,预警预测、早期筛查与诊治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老龄化背景下,人民群众在个体化治疗、抗衰老、老年病防治技术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4.科技创新对公共安全保障尚显不足。包括2013年“菲特”、2015年“灿鸿”台风等自然灾害对我市危害严重;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等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城市生命线工程复杂,社会安全方面形势不容乐观。同时保障公共安全的科技创新能力、对已有的公共安全科技资源的整合以及协同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的能力仍显不足。

5.社会发展科技基础比较薄弱。不同领域发展不均衡,自主创新意识有待于提升,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相比,社会发展领域科技项目的数量和质量都存在一定差距;科技队伍整体水平还有待于提高,高层次学科技术带头人匮乏;社会发展科技投入虽有增长,但是相对不足,R&D 投入增速放缓,影响科技投入绩效;整体科技研发水平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三)创新趋势

社会发展科技事关区域社会的全面发展,需要利用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手段的集成方法来解决,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终端快速发展,使得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综合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显,成为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力量。“十三五”时期我市的社会发展科技面临新的创新趋势。

1. 环境科技注重多领域新技术的融合应用。针对存在的环境问题,环保科技将与新技术不断融合,促进环境质量监控、预警技术和环境风险防控技术的创新发展,进一步带动环保产业大发展,更注重人群健康和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推进生态绿色化,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使生态优美、环境友好成为宁波的金名片。

2. 交通发展强化智能化和一体化理念。节能、环保和宜居等绿色要求日益普及,交通发展逐渐向公共交通、轨道交通、水上运输等绿色方式倾斜,向智能化、低碳化等新能源工具发展,向城际间和城市内部一体化网络发展,以此完善城市组团间交通体系,把宁波建设成为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地位。

3. 科卫协同发展推动健康服务模式变革。医学科学技术呈现出医学与生命科学、信息技术、材料技术等其他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现代化创新技术和科技手段与传统医疗融合,形成精准医学技术,推进卫生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就医模式的改善,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使宁波成为“病有良医、老有善养”的幸福城市。

4. 大数据技术促进公共安全管理模式创新。大数据技术为公共安全治理提供了数据基础、数据处理技术、预测手段和风险评估方法,将探索“互联网+治理”新模式,推进网格化管理与综合信息系统融合,在技术层面上实现信息采集多样化、存储融合化、分析实时化和决策智能化,加快平安宁波建设,为打造一流的社会治理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十三五”期间,宁波市在社会发展科技创新领域将呈现出交叉融合态势,科技、产业、管理之间不断融合,不同领域科技创新加速融合,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交织融合,将催生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为社会发展领域的技术高地和战略前沿。

二、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大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

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深入实施“六个加快”和“双驱动四治理”战略决策,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加快社会发展为主线,以科技惠及民生、创新引领生活为动力,以富民强市为根本目的,为实施产业高新化、城市国际化、发展均衡化、建设品质化、生态绿色化、治理现代化“六化协同”战略提供更多的宁波实践和科技贡献,把科技进步创新与提高城市品质和人民生活紧密结合,为建设国际港口名城、打造东方文明之都、早日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十三五”期间,我市社会发展科技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坚持科技为民。围绕我市社会发展科技发展方向与特色,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坚持科技进步造福人民,科技成果惠及百姓,把科技研发、科学普及与改善民生福祉结合起来,让科技走进社会,让人民共沐创新之光,共享科技之果。

2. 坚持需求导向。坚持政府引导、需求为先,把握好我市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聚焦突出问题,突破发展难题,找准薄弱环节,全面对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 ”等战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搭建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平台,开创科技创新的新局面。

3. 坚持协同创新。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加强宁波各大高校、研究院、高新企业等之间对接,深入推进政、产、学、研、用结合,在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实现多元化融合的新格局,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开展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和产业化示范,促进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跨越式发展。

(三)规划目标

“十三五”期间,实施社会发展科技“410”计划,围绕生态环境、城市交通、人口健康、公共安全四个重点领域,以美丽宁波、便捷宁波、健康宁波和平安宁波为抓手,形成10项优先工程,破解社会发展科技难题,在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性技术,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国内领先的产品,实现1234总体目标,为我市社会发展科技事业提供有力支撑。

“一个提升”:提升区域社会发展科技的综合水平。

“两个有利”:有利于提高科技对社会事业的支撑力,有利于提升社会发展科技对城市品质和人民生活品质的引领力度。

“三个强化”:强化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社会发展领域科技研发力度;

强化社会发展领域科研成果应用的推广力度;强化社会发展科研队伍的建设力度。

“四个完善”:在社会发展科技领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培育机制进一步完善;创新平台进一步完善,支撑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

三、重点研究领域

(一)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支撑美丽宁波建设

重点开展水体、大气、土壤、可再生资源等生态环境改善技术研究以及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绿色建筑等人居环境改善技术研究。通过环境保护领域的重大科技专项,实现环境惠民,打造生态文明的美丽宁波。

实现一个突破:全方位削减工业污染、城乡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努力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突破。

完成两项任务:选择人居环境质量改善工程、资源与能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作为重点任务,攻克关键技术难题。

研发九类项目:以污染物防治与资源开发综合利用技术、废水废气综合治理技术、新能源技术、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海绵城市建设、绿色建筑建设为抓手,完成九类生态环境科技项目。

到2020年,城市生态环境基本实现清洁、安全、健康,基本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走出一条符合港口城市特点的绿色发展道路,基本形成与宁波区域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城市环境保护体系,使城市环境更加优美、宜居,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二)提升交通运输能力,支撑便捷宁波建设

重点开展绿色交通、轨道交通、一体化综合运输系统的共性关键技术和标准规范研究,通过实施绿色交通和绿色出行服务的重大科技专项,实现交通便民,打造快速出行的活力宁波。

实现一个突破:努力实现智慧交通领域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外领先研发技术的突破。

完成两项任务:选择绿色交通工程、轨道交通工程作为重点任务,攻克关键技术难题。

研发九类项目:以基于物联网的智慧交通关键技术、新一代轨道交通设施维护与装备开发技术、客货综合运输一体化技术等为抓手,完成九类交通运输服务科技项目。

到2020年,实现智慧交通、轨道交通维护、运输效率与安全等方面的重大关键技术开发与集成应用,并取得一批实用性强的研发成果;在轨道交通建设与设施养护、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安全与应急保障、交通科学决策支持等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基础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提升交通运输科技含量和水平。

(三)完善医疗卫生模式,支撑健康宁波建设

重点开展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控研究,开展辅助生殖技术、出生缺陷发生等生殖健康及重大缺陷防控研究,突破发展可穿戴式医疗、健康状态辨识等健康促进关键技术,开展养老服务研究,推动信息技术与医疗健康服务融合创新。通过人口健康领域的重大科技专项,实现健康强民,打造全民康安的和乐宁波。

实现一个突破:努力实现促进公众健康发展的健康服务模式的新突破。

完成三项任务:选择公共卫生和健康科技创新平台工程、精准化健康服务创新工程、医用设备和材料技术创新工程为重点任务,攻克关键技术难题。

研发十类项目:以创新平台建设、公共卫生健康管理综合治理技术研究、精准医疗服务技术研究、生物医用新材料技术研究等为抓手,完成十类医药卫生科技项目。

到2020年,健康监测和重大疾病的防控水平有显著提高,降低各种疾病对人民健康的危害程度;推广精准医疗模式,医学科技水平处在同类城市领先行列,打造“浙江省医学中心”;提高医疗服务供给质量,加快健康产业发展,为市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保障,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健康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四)创新公共管理平台,支撑平安宁波建设

重点研究城镇多灾害风险识别与综合治理技术;开展公共交通监测与管理、社会治安防控、食品药品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等社会治理关键技术研究。通过公共安全领域的重大科技专项,实现平安保民,打造和谐稳定的平安宁波。

实现一个突破:努力实现社会公共安全管理大数据、智能化模式新的突破。

完成三项任务:选择公共安全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和安全生产工程为重点任务,攻克关键技术难题。

研发十类项目:以大数据分析技术、物联网开发技术、公共安全监测设备利用技术、灾害实时监测与应用技术为抓手,完成十类公共安全科技项目。

到2020年,在社会安全、危险行业生产安全、城市生命线安全、重大灾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