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病原生物学笔记重点提纲 医学生复习资料

病原生物学笔记重点提纲 医学生复习资料

病原生物学笔记重点提纲 医学生复习资料
病原生物学笔记重点提纲 医学生复习资料

第八章第二节寄生现象与人体微生态系

正常菌群:在正常人体体表与外接相同的腔道粘膜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当人体免疫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有些对人体还有利,通称正常菌群。

机会致病菌:在某些情况下,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可引起致病,成为机会致病菌。

正常微生物群的生理作用:生物拮抗、营养作用、免疫作用(如双歧杆菌能刺激肠粘膜下淋巴细胞增殖,诱导SIgA【分泌型免疫球蛋白】等产生)、延缓衰老抗肿瘤。

微生态失调与条件致病的主要原因:(1)寄居部位改变(2)宿主免疫低下(3)菌群失调

第四节病原生物的控制

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

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无菌操作:医学上将防止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或者物品的操作技术或措施成为无菌操作。

病原微生物的控制方法:

【物理方法】

热力灭菌法:干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煮沸消毒法、流通蒸汽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为实验室及生产中最常用的灭菌方法)、巴氏消毒法(饮品加热至62℃,维持30min)。辐射:红外线与微波、紫外线(波长200-300nm,其中波长260nm杀菌力最强。用途:适

用于空气及物品表面消毒。特点:穿透力弱)、电离辐射(优点:能量大、穿透力强、不需

加热、方法简便、不污染环境、无残留毒性)

其他方法:滤过除菌法、干燥与低温、臭氧消毒法。

影响消毒与灭菌效果的因素:

病原生物的种类、生活状态与数量(芽胞对理化因素的耐受力远大于其繁殖体,炭疽杆菌繁殖体在80℃只能耐受2-3分钟,但其芽胞在湿热120℃ 10分钟才能被杀灭)

消毒灭菌的方法、强度及作用:PS 70%-75%的乙醇消毒效果最好。

第九章医学病毒

第一节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病毒体:完整的成熟病毒颗粒,是细胞外的结构形式,且具有典型的形态、结构和感染性。

病毒的结构:由核心和衣壳组成,称为核衣壳。有些病毒在核衣壳的外表面有一层包膜包裹

衣壳:(1)螺旋对称型(2)20面体立体对称型(3)复合对称型:衣壳具有抗原性

包膜意义:(1)具有保护病毒核衣壳的作用(2)包膜能吸附或融合易感细胞,有助于病毒

的感染(3)包膜构成病毒的表面抗原,具有抗原性

第二节病毒的增殖与培养

病毒的复制:病毒在宿主细胞中增殖的过程称为病毒的复制。

病毒的复制周期:1.吸附2.穿入3.脱壳4.生物合成5.装配6.成熟7.释放

病毒的人工培养:动物接种、鸡胚培养、细胞培养。

第四节病毒的感染与抗病毒免疫

病毒传染源:1.病人:潜伏期2.病毒携带者3.被病毒感染的动物或携带病毒的动物(包括

媒介节肢动物)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垂直传播、水平传播

持续性病毒感染:【概念】可在机体内长期携带病毒,可出现/不出现临床症状,可称为重

要的传染源【包括】1.潜伏性病毒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发水痘,免疫下降时引起带状

疱疹2.慢性病毒感染:慢性HBV/HCV 3.慢发病毒感染:HIV 4.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麻疹引发的SSPE(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病毒的致病机制:【直接作用】1.杀细胞作用2.稳定状态感染3.包涵体的形成4.细胞凋亡5.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1.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2.T细胞

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3.致炎性细胞因子的病理作用【对免疫系统的损伤作用】某些慢性

HBV病人在肝细胞表面出现肝特异性脂蛋白,LSP,并发生对应自身免疫应答,广泛损伤

肝细胞。

机体抗病毒免疫:包括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病毒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

固有免疫:IFN,NKcell

干扰素:IFN,是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使人或动物细胞分泌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

糖蛋白。

干扰素的抗病毒机制:IFN不能直接灭活病毒,但能诱导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AVP,从而达到抗病毒作用。

干扰素的特点:广谱性,间接性,选择性,相对种属性,高活性

NK细胞:NK细胞具有非特异性杀伤受病毒感染靶细胞的作用。

适应性免疫:细胞毒性T细胞Tc成为杀伤病毒感染靶细胞终止病毒感染使机体康复的主要

机制。

抗体免疫效应:中和抗体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

第十章常见致病病毒

第一节呼吸道病毒

流行性感冒病毒

类型:分为甲、乙、丙三种类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宿主范围广,可引起人和多种动物感染,全球出现的暴发流行均由此型引起

病毒结构:【核衣壳】由于流感病毒的RNA为分节段复制,再装配到子代病毒体内,因此

易发生遗传物质重组、交换或重配,使病毒生物学特征发生变异。【包膜】刺突分两种,一种呈柱状,称为血凝素,HA。另一种呈蘑菇状,称为神经氨酸酶,NA。

抗原性与分型:流感病毒表面抗原由HA和NA组成,抗原性易变异,是流感病毒划分亚型

的依据。

抗原漂移:由基因组合自发的点突变,变异幅度小,属于量变

抗原性转变:基因组基因重新排列,抗原变异幅度大,属于质变

抵抗力:弱

致病性:主要传染源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免疫性:抗HA抗体为中和抗体

防治原则:接种流感病毒疫苗,为预防的特异性方法。接种流感疫苗需注意必须接种与当前的流行株型别基本相同。

其他常见呼吸道病毒:【麻疹病毒】致病性:口腔颊部粘膜出现Koplik斑。极个别病人引

起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风疹病毒】致病性:孕妇垂直感染给胎儿引起先天性畸形、死胎。

肝炎病毒

结构:3种HBV颗粒,分别称大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管形颗粒。

抵抗力:对外界抵抗力较强,不被70%乙醇灭活。

传染源:HBV病人或无症状HBsAg携带者

传播途径:血液、垂直、性接触和密切接触传播

致病机制:免疫细胞介导的损伤,免疫复合物引起的病理损伤,自身免疫介导的损伤

HBV与原发性肝癌:密切相关

免疫性:HBV侵入机体后,引发的免疫效应具有双重性,即可产生对病毒的消除效应,也

可造成肝细胞的损伤。

HBV标志物检测:俗称“两对半”。(1)HBsAg是机体感染后最先出现的血清学指标。

抗-HBs是中和抗体,抗-HBs的出现表示曾感染过HBV或接种过疫苗。抗-HBs的出现表示

机体对HBV有一定免疫力。(2)HBeAg阳性表示HBV在体内复制及其血液具有传染性;如转阴,说明病毒复制停止。

抗-HBc:抗-HBc IgM阳性提示HBV处于复制状态,具有强传染性。低滴度抗-HBc IgG表

示过去感染过HBV,滴度高提示急性感染。

HBV DNA检测:血清HBV DNA检测为HBV复制的直接标志

防治原则: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特异性预防、药物治疗

其他肝炎与肝炎相关病毒

甲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预后好

丙肝:主要经输血或注射传播,有慢性倾向,与肝癌发病有关,预后差

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急性感染,预后好

丁肝:主要通过输血或使用血制品传播。常可导致HBV感染者症状加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1:致病力强,全球分布,是引起AIDS的主要病原体,绝大部分AIDS病人感染HIV-1.

传染源与途径:性传播(主要)、血液传播、垂直传播

致病机制:HIV主要感染CD4+T细胞以及表达CD4分子的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等靶细胞。主要表现:CD4+T细胞减少所致的免疫功能低下,免疫调节功能紊乱。

HIV感染时期:1.急性期2.无症状期3.AIDS相关综合征期4.AIDS期:CD4+T细胞计数低于200个细胞/微升时,可将病人列入免疫缺陷期。此时绝大数病人发生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部分病人还可出现Kaposi肉瘤和恶性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包括:无菌性脑膜炎、肌肉萎缩、运动失调、艾滋病痴呆综合症。

检测方法:血清学检测(ELISA)和病毒核酸检测是最普遍的HIV感染检测方法。

防治原则:无有效药物和疫苗控制HIV感染。

第四节疱疹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致病性:原发感染:HSV-1(上部)原发感染常发生于1-15岁,口龈炎。HSV-2(下部)引起生殖器疱疹。

带状疱疹是潜伏在体内的VZV复发感染。

第十一章医学细菌

第一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细菌的测量单位是微米μm。

典型细菌:球菌,杆菌,螺形菌

特殊类型: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

球菌:直径为0.5-1μm左右

复染色法:革兰染色法、抗酸染色法

革兰染色发:是细菌学中最经典、最常用的染色法。细菌分类:G+/G-

阳性菌:细胞壁较厚,由肽聚糖和穿插其中心的磷壁酸组成。

阴性菌:细胞壁较薄,有肽聚糖及外膜(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组成。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中介体:为细胞膜内褶而行成的囊状结构,多见于阳性菌,扩大了细胞膜的表面积,增加了膜上酶的含量,可为细菌提供大量能量,故有拟线粒体之称。

细胞质结构:核糖体、质粒、胞质颗粒

质粒:为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装双链DNA,大小不等能自我复制。质粒与细菌遗传、变异密切相关。

质粒特点:能自我复制·携带遗传信息·编码细菌的某些性状·可通过结合或传导等方式在细菌间喘息·不是细菌生长的必需

胞质颗粒:如异染颗粒,对于白喉棒状杆菌的鉴别有一定的意义。

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荚膜:有荚膜的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光滑型菌落,失去荚膜后其菌落变为粗糙型。

荚膜的生物学意义:(1)抗吞噬,抗有害物质损伤作用(2)粘附作用(3)抗干燥

鞭毛:细菌的运动器官

鞭毛的生物学意义:(1)与细菌的运动有关(2)与细菌致病性有关(3)有较强的抗原性(称为鞭毛抗原或H抗原),可用于有关细菌的鉴定、分型和分类

菌毛:许多阴性菌和少数阳性菌菌体表面存在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称为菌毛。

菌毛分类:【普通菌毛】长0.2-2μm,遍布菌体表面,可达数百根,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性菌毛】仅见于少数阴性菌。带有性菌毛的称为F+,F+菌可通过接合向

F-菌传递细菌毒力及耐药性等性状。

芽胞: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细菌能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折光性较强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称为内芽胞,简称芽胞,是细菌的休眠体。

芽胞的生物学意义:(1)抵抗力极强(2)在自然界中可存活几年或几十年(3)杀灭芽胞

最可靠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4)芽胞是否被杀死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第二节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培养

细菌代谢产物:致热源/热原质、毒素与侵袭性酶(本质为细菌细胞壁的脂多糖)、色素、

抗生素、维生素

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营养物质、酸碱度、温度、气体

分类:专性需氧菌(eg.结核杆菌)、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只能在无氧环

境中发酵)

细菌的繁殖方式:无性二分裂,20-30min一代

细菌群体生长4期:1.迟缓期2.对数期(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应选用对数期)3.稳定期4.凋亡期

培养基: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厌氧培养基、专用培养基

3物理态培养基:液体、固体、半固体培养基

第四节细菌的感染与抗细菌免疫

细菌感染来源:外源性感染(主要来自:病人、带菌者、病畜和带菌动物)、内源性感染(主要来自人体内寄居的正常微生物群和潜伏于体内的病原菌。

细菌传播途径:水平、垂直

细菌感染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

临床常见的全身感染:(1)毒血症:病毒侵入宿主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原菌不进

入血液循环,如白喉、破伤风等(2)菌血症: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液中生长

繁殖,只是短暂、一次性通过血液循环达到体内适宜的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致病(3)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血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性中毒症状(4)脓

毒血症

带菌状态:有时宿主在显性或隐性感染后,致病菌并未立即消失,而在体内继续存留一定时间,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行成带菌状态,该宿主成为带菌者。带菌者特征:吴明显临床症状,但不断或间歇排除致病菌,成为重要的传染源之一。

细菌的致病机制:与侵袭力、产生的毒素有关

侵袭力: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细菌的侵袭性物质主要有:菌毛和非菌毛粘附素。

毒素:内毒素、外毒素

内毒素与外毒素主要区别

区别要点外毒素内毒素

来源阳性菌及部分阴性菌产生阴性菌

存在部位活菌分泌或少数菌体崩解后释放菌体细胞壁组分,细菌裂解后释放化学成分蛋白质脂多糖LPS

稳定性不稳定,加热60-80℃,30min迅速破坏稳定,160℃ 2-4h才破坏

抗原性刺激机体产生高浓度抗毒素;可经甲醛脱

毒成类毒素弱,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作用弱;甲醛处理不行程类毒素

毒性作用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作用,引起

特殊的临床表现作用大致相同,引起发热、白细胞数量变化、感染性休克等

第十二章常见致病细菌

第一节致病球菌

葡萄球菌属

代谢与培养:在血平板上,菌落周围形成完全透明的溶血环,为β溶血。

抵抗力:抗干燥、耐热、耐盐、易产生耐药性

致病物质:凝固酶、葡萄球菌溶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脱落毒素、毒性休克综合症毒素、耐热核酸酶

所致疾病:【化脓性感染】特点:浓汁黄色粘稠,病灶界限清楚,多呈局限性。【毒素性疾病】(1)食物中毒(2)烫伤样皮肤综合征(3)毒性休克综合症

链球菌属

致病物质:M蛋白(与人心肌、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抗原表位,可通过免疫交叉反应导致损伤,与某些超敏反应的发生有关。侵袭性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

所致疾病:化脓性疾病(有脓液稀薄、易扩散的特点)。毒素性疾病(猩红热)。链球菌超敏反应性疾病(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

病原学检测:抗O试验(常用于风湿热和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辅助诊断)

防治原则:机型咽峡炎和扁桃体炎病人应及时治疗,并彻底治愈,以防发生超敏反应。治疗

A群链球菌引起的感染时,首选药物为青霉素G。

奈瑟菌属

传播途径:认识唯一的自然宿主,主要通过性接触和产道传播。也可经其他接触传播,如污染的卫生用具等。

防治原则:婴儿出生时,均用1%硝酸银溶液滴眼,以预防新生儿患淋球菌性结膜炎。

第二节致病杆菌

埃希菌属

埃希菌属与人的关系:人类和动物肠道的重要正常菌群、某些血清型可引起人类肠胃炎、在卫生环境和食品卫生学中,常被用作粪便污染的卫生学检测指标、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研究的常用材料。

致病物质: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感染主要有肠道外感染和肠道感染。

我国卫生标准:规定每1000ml饮用水中大肠菌群数不得超过3个;每100ml瓶装水、果汁、饮用水中大肠菌群数不得超过5个。

沙门菌属

与革兰阴性菌生化反应和抗原构造相似。

所致疾病:【伤寒与副伤寒(肠热症)】,引起两次菌血症。【食物中毒】【败血症】

病原学检测:1.标本:第一周取外周血液,第二周取粪便或尿液,全程均可取骨髓。2.肥达

试验:辅助诊断肠热症。

志贺菌属

在我国菌痢常见的病原菌为福氏志贺菌和宋内氏志贺菌。

致病物质:【菌毛】【内毒素】脓血粘液便、肠功能紊乱、肠蠕动失调和痉挛【外毒素】神经毒性、细胞毒性、肠毒性

所致疾病:急性痢疾(常见发热、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中毒性痢疾

免疫性:SIgA的作用,病后免疫期短,也不巩固。

病原学检测:标本取病人或带菌者新鲜粪便,取用药前的粘液脓血便。

厌氧芽胞梭菌属

破伤风梭菌

形态结构:菌体呈鼓槌状,繁殖体为革兰染色阳性。

抵抗力:芽胞抵抗力强

致病物质:主要是外毒素,包括破伤风痉挛毒素和破伤风溶血素。破伤风痉挛毒素是其主要致病物质,该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阻止抑制性神经介质的释放,导致肌肉持续强烈收缩,经甲醛处理可制成类毒素。

所致疾病:伤口的厌氧环境是破伤风感染的重要条件。发病后典型体征:面肌痉挛造成牙关紧闭、苦笑面容,颈部、背部肌肉持续性肌肉痉挛引起角弓反张,

免疫性:主要由抗毒素发挥中和作用。

非特异性治疗:伤口处理(用H2O2清洗伤口,防止创口产生厌氧环境)、抗菌治疗

8:平时预防幼儿注射百白破,成人注射破伤风类毒素。紧急预防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获得被动免疫。

其他常见致病杆菌

第三节致病螺菌

弧菌属

形态结构:弧状货都点状,格兰阴性。菌体一端有一根较粗的单鞭毛,运动活泼。

代谢与培养:营养要求不高,耐碱不耐酸。

致病物质:霍乱肠毒素(目前已知泄毒素中最为强烈的毒素),引起霍乱,病人出现剧烈腹痛、呕吐、腹泻。

防治原则: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防止大量失水导致低容量休克、酸中毒。

致病放线菌

分枝杆菌属

分枝杆菌属是一类营养要求较高的细长略弯的杆菌,因有分枝生长的趋势而得名。细胞壁富含脂质,又称抗酸菌。阳性,红色。

代谢与培养:专性需氧,营养要求高,生长缓慢,粟米大小菌落。呈乳白色或淡黄色,干而粗糙,不透明,许多菌落聚集一处成花菜状。

变异性:减毒菌株用于制备预防结核病的卡介苗BCG。

抵抗力:三抗三不抗:1.抗干燥抗酸碱抗染料2.对温热、紫外线、75%乙醇敏感。

致病物质:结核分枝杆菌无侵袭性酶,不产生内毒素与外毒素。

所致疾病:1.原发感染:常见于儿童,称为原发综合症。随着特异性免疫的产生,90%以上的原发感染可经纤维化或钙化自愈。但病灶内仍有一定量的结核分枝杆菌长期潜伏,潜伏的结核分枝杆菌不但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也可作为以后内源性感染的来源。

2.原发后感染:常见于成人

免疫性:结核分枝杆菌为兼性胞内寄生菌,抗结核免疫主要为以T细胞介导的免疫为主。抗结核免疫属于有菌免疫,即只有当结核分枝杆菌或其组分在体内存在时才有免疫力,反之起免疫也随之消失。

病原学检测:结核菌素皮肤试验:是应用结核菌素来测定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是否存在IV

型超敏反应的一种皮肤试验。

防治原则:主要按我国计划免疫程序接种卡介苗BCG进行特异性预防。

第五节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支原体

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代谢与培养: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繁殖的最小微生物,营养要求比一般细菌高。

致病性:【肺炎支原体】引发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溶脲脲原体】是人类泌尿生殖道常见的病原体之一。

衣原体

衣原体是一类寄生在真核细胞内、有独特发育周期,可通过虑菌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致病性:【沙眼衣原体】沙眼、性病淋巴肉芽肿【肺炎衣原体】是呼吸道疾病的重要病原体,主要引起青少年急性呼吸道感染。

螺旋体

Fontana镀银染色呈棕褐色。

梅毒分三期:一期:主要表现为外生殖器无痛性硬性下疳

二期:主要表现为全身皮肤黏膜出现梅毒疹、淋巴结肿大,伴有骨、关节、眼及其他脏器病变。

三期:器官肉芽肿样病变

细胞生物学笔记-第三章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第三章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如何学习细胞生物学? ?抽象思维与动态观点 ?结构与功能统一的观点 ?同一性(unity)和多样性(diversity)的问题 ?细胞生物学的主要内容: 结构与功能(动态特征); 细胞的生命活动; ?实验科学与实验技术——细胞真知源于实验室 ——What we know//How we know. 第三章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 细胞组分的分析方法 细胞培养、细胞工程与显微操作技术 第一节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 光学显微镜技术(light microscopy)

电子显微镜技术(Electro microscopy) 扫描探针显微镜(Scanning Probe Microscope) 扫描遂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 第二节细胞组分的分析方法 离心分离技术 细胞内核酸、蛋白质、酶、糖与脂类等的显示方法 特异蛋白抗原的定位与定性 细胞内特异核酸的定位与定性 放射自显影技术 定量细胞化学分析技术 第三节细胞培养、细胞工程与显微操作技术 细胞的培养 细胞工程 一、光学显微镜技术(light microscopy) 普通复式光学显微镜技术 荧光显微镜技术(Fluorescence Microscopy)

激光共焦扫描显微镜技术(Laser Confocal Microscopy) 相差显微镜(phase-contrast microscope) 微分干涉显微镜 (differential interference contrast microscope, DIC) 录像增差显微镜技术(video-enhance microscopy) 二、电子显微镜技术 电子显微镜的基本知识 电镜与光镜的比较 电镜与光镜光路图比较 电子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主要电镜制样技术 负染色技术 冰冻蚀刻技术 超薄切片技术 电镜三维重构技术 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 SPM(Scanning probe microscope) 三、扫描遂道显微镜 Scanning Probe Microscope,SPM (80年代发展起来的检测样品微观结构的仪器) 包括:STM、AFM、磁力显微镜、摩擦力显微镜等 原理:扫描探针与样品接触或达到很近距离时,即产生彼此间相互作用力,如 量子力学中的隧道效应(隧道电流)、原子间作用力、磁力、摩擦力等, 并在计算机显示出来,从而反映出样品表面形貌信息、电

病原生物学笔记重点提纲医学生复习资料

第八章第二节寄生现象与人体微生态系 正常菌群:在正常人体体表与外接相同的腔道粘膜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当人体 免疫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有些对人体还有利,通称正常菌群。 机会致病菌:在某些情况下,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 群可引起致病,成为机会致病菌。 正常微生物群的生理作用:生物拮抗、营养作用、免疫作用(如双歧杆菌能刺激肠粘膜下淋巴细胞增殖,诱导SIgA【分泌型免疫球蛋白】等产生)、延缓衰老抗肿瘤。 微生态失调与条件致病的主要原因:(1)寄居部位改变(2)宿主免疫低下(3)菌群失调 第四节病原生物的控制 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 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的方法。 无菌操作:医学上将防止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或者物品的操作技术或措施成为无菌操作。 病原微生物的控制方法: 【物理方法】 热力灭菌法:干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煮沸消毒法、流通蒸汽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为实验室及生产中最常用的灭菌方法)、巴氏消毒法(饮品加热至62℃,维持30min)。辐射:红外线与微波、紫外线(波长200-300nm,其中波长260nm杀菌力最强。用途:适 用于空气及物品表面消毒。特点:穿透力弱)、电离辐射(优点:能量大、穿透力强、不需 加热、方法简便、不污染环境、无残留毒性) 其他方法:滤过除菌法、干燥与低温、臭氧消毒法。 影响消毒与灭菌效果的因素: 病原生物的种类、生活状态与数量(芽胞对理化因素的耐受力远大于其繁殖体,炭疽杆菌繁 殖体在80℃只能耐受2-3分钟,但其芽胞在湿热120℃ 10分钟才能被杀灭) 消毒灭菌的方法、强度及作用:PS 70%-75%的乙醇消毒效果最好。 第九章医学病毒 第一节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病毒体:完整的成熟病毒颗粒,是细胞外的结构形式,且具有典型的形态、结构和感染性。 病毒的结构:由核心和衣壳组成,称为核衣壳。有些病毒在核衣壳的外表面有一层包膜包裹 衣壳:(1)螺旋对称型(2)20面体立体对称型(3)复合对称型:衣壳具有抗原性 包膜意义:(1)具有保护病毒核衣壳的作用(2)包膜能吸附或融合易感细胞,有助于病毒 的感染(3)包膜构成病毒的表面抗原,具有抗原性 第二节病毒的增殖与培养 病毒的复制:病毒在宿主细胞中增殖的过程称为病毒的复制。 病毒的复制周期:1.吸附2.穿入3.脱壳4.生物合成5.装配6.成熟7.释放 病毒的人工培养:动物接种、鸡胚培养、细胞培养。 第四节病毒的感染与抗病毒免疫 病毒传染源:1.病人:潜伏期2.病毒携带者3.被病毒感染的动物或携带病毒的动物(包括 媒介节肢动物)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垂直传播、水平传播 持续性病毒感染:【概念】可在机体内长期携带病毒,可出现/不出现临床症状,可称为重 要的传染源【包括】1.潜伏性病毒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发水痘,免疫下降时引起带 状疱疹2.慢性病毒感染:慢性HBV/HCV 3.慢发病毒感染:HIV 4.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麻疹引发的SSPE(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完整word版)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

1.补体(C)系统是具有多种调控机制的蛋白质酶促反应系统,广泛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 2.补体的组成:补体固有成分、补体受体、补体调节蛋白 3.补体来源:肝细胞、巨噬细胞 4.补体极不稳定,应保存在-20℃或冷冻干燥保存。 5.补体系统的激活:经典途径、凝集素途径、旁路途径 经典途径 (1)激活物与激活条件 激活物: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IC) 条件:每一个C1q分子必须同时与IC中两个以上Ig分子的补体结合位点结合后才能活化,单个IgM即可激活 (2)活化过程:【识别阶段】C1识别IC进而活化的过程 【活化阶段】形成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阶段 (3)膜攻击阶段:膜攻击复合物(MAC)在细胞膜上形成亲水性通道,能使可溶性小分子、离子和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膜,导致胞内渗透压降低,细胞膨胀而被溶解。 6.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1)补体介导的溶细胞作用 (2)调理作用 (3)清除免疫复合物的作用 (4)炎症介质作用 (5)免疫调节作用 第三节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1.同一种属的不同个体进行组织移植时会发生排斥反应,编码此类抗原的基因群称为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2.人类的有关抗原在白细胞发现,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编码这些抗原的基因群称为HLA复合体。人类MHC分子一般指经典HLA基因编码产物,简称HLA分子(提呈抗原肽)。 3.HLAⅠ结构:肽结合区(信息传递)、Ig样区、跨膜区、胞浆区 分布:各种有核细胞、血小板及网织红细胞表面,成熟红细胞和滋养层

细胞表面不表达。 抗原肽与Ⅰ类分子的结合有一定的选择性,但并不像抗原抗体那样高度结合,只要多肽2~3个关键的氨基酸能恰当地连接而沟槽内相应位置,多肽即可与之结合。 4.HLAⅡ类分子的分布:主要表达于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和活化的T细胞表面。 5.MHC分子的免疫学功能 (1)参与抗原的加工与提呈 (2)参与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 (3)制约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 TCR识别APC上抗原肽的同时还必须识别与抗原肽结合成复合物的自身MHC 分子,此现象为MHC限制性 (4)参与T细胞分化成熟 (5)参与调控自然杀伤细胞 第四节其他免疫因子 一、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CK)是指多种细胞受免疫原、丝裂原等刺激后合成分泌的,通过与细胞表面相应的受体结合而发挥多种生物效应的一类小分子蛋白质,是机体内细胞间信号传递的重要介质。 (一)细胞因子的分类 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IFN)【最先发现的CK】、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TNF)、集落刺激因子(CSF)【能刺激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生长因子(GF)、趋化因子家族 (二)CK的共同特性 绝多数CK是低分子量的蛋白或糖蛋白。 1.作用方式:自分泌、旁分泌、内分泌 2.生物学效应的重复性:(1)重叠性【几种不同的CK可作用于同一靶细胞】(2)高效性和多效性(3)拮抗性和协同性(4)网络性 (三)CK的生物学作用 1.刺激造血并参与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分化 2.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 3.参与炎症反应 二、白细胞分化抗原 免疫应答有赖于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细胞膜分子则是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免疫细胞表面的白细胞分化抗原与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及功能密切相关。 (一)白细胞分化抗原与CD分子的概念 1.白细胞分化抗原(HLDA):是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为不同谱系以及分化的不同阶段和活化的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表面标记。 2.CD:位于细胞膜表面一类分化抗原的总称。 (二)CD分子的免疫学功能 1.参与抗原加工与提呈【目前已知的参与抗原加工与提呈的CD分子主要是CD1分子,其处理抗原的方式与MHCⅡ类分子相似】 2.参与免疫细胞的抗原识别与活化

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箱

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箱 内置 单元 配置物品数量主要技术规格配置依据 快速检测试剂单元炭疽抗体快速检测试剂1包注册证书,10人份卫生装备参考目录炭疽抗原快速检测试剂1包注册证书,10人份卫生装备参考目录鼠疫抗体快速检测试剂1包注册证书,10人份卫生装备参考目录鼠疫抗原快速检测试剂1包注册证书,10人份卫生装备参考目录土拉热抗体快速检测试剂1包注册证书,10人份卫生装备参考目录土拉热抗原快速检测试剂1包注册证书,10人份卫生装备参考目录布鲁氏菌抗体快速检测试剂1包注册证书,10人份卫生装备参考目录布鲁氏菌抗原快速检测试剂1包注册证书,10人份卫生装备参考目录鼻疽抗体快速检测试剂1包注册证书,10人份卫生装备参考目录鼻疽抗原快速检测试剂1包注册证书,10人份卫生装备参考目录类鼻疽抗体快速检测试剂1包注册证书,10人份卫生装备参考目录类鼻疽抗原快速检测试剂1包注册证书,10人份卫生装备参考目录A型肉毒毒素快速检测试剂1包注册证书,10人份卫生装备参考目录B型金球肠毒素快检试剂1包注册证书,10人份卫生装备参考目录 现场采样设备单元一次性注射器10支5ml 卫生装备参考目录采血管10支5ml非抗凝卫生装备参考目录一次性采血针10支7# 卫生装备参考目录脑脊液管50个2ml 卫生装备参考目录碘药水棒1盒0.5%有效碘卫生装备参考目录医用棉签1包略卫生装备参考目录酒精棉球1盒医用,独立包装卫生装备参考目录止血带1根医用卫生装备参考目录医用乳胶手套2副医用,一次性,独立包装卫生装备参考目录医用防护口罩4个N95口罩卫生装备参考目录 现场采样辅助用品单元医用垃圾袋2个一次性,防护生物污染卫生装备参考目录剪刀1把12.5cm直尖卫生装备参考目录敷料镊1个12.5cm 卫生装备参考目录记号笔1支略卫生装备参考目录签字笔1支略卫生装备参考目录

细胞生物学之笔记--第10章 细胞连接与细胞黏附题库

第十章细胞连接与细胞黏附[分布!结构!功能!] 第一节细胞连接 细胞连接cell junction:人和多细胞动物体内除结缔组织和血液外,各种组织的细胞之间按一定的排列方式,在相邻细胞表面形成各种连接结构,以加强细胞间的机械联系和维持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协调性,这种细胞表面与其他细胞或细胞外基质结合的特化区称为细胞连接。 一、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 封闭连接(occluding junction)的唯一一种。 ?分布:广泛分布在各种上皮细胞,如消化道上皮、膀胱上皮、曲细精管生精上皮的支持 细胞基部、腺体的上皮细胞管腔面的顶端区域、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等 ?特征:“焊接线(嵴线)”两个相邻细胞质膜以断续的点状结构连在一起。非点接触处有 10-15nm的细胞间隙。“封闭索sealing strand”由跨膜蛋白颗粒形成,交错形成网状,环绕在每个上皮细胞的顶部,连接相邻细胞,封闭细胞间隙,防止小分子从细胞一侧经过细胞间隙进入另一侧。 ?参与蛋白:40+种,主要是穿膜蛋白和胞质外周蛋白。穿膜蛋白中有两类已确定,闭合蛋白 &密封蛋白。 闭合蛋白Occludin 65kD 4次穿膜蛋白 自己识别自己C端与N端均伸向细胞质 密封蛋白Claudin 20~27kD 肾小管上皮Mg2+ ?功能:①封闭上皮细胞的间隙,形成一道与外界隔离的封闭带,防止细胞外物质无选择地 通过细胞间隙进入组织,或组织中的物质回流入腔中,保证组织内环境的稳定。②形成上皮细胞膜蛋白与膜脂分子侧向扩散的屏障,从而维持上皮细胞的极性。 二、锚定连接anchoring junction ?定义:一类由细胞骨架纤维参与、存在于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连接结构 ?主要作用:形成能够抵抗机械张丽的牢固粘合 ?主要功能:参与组织器官形态和功能的维持、细胞的迁移运动&发育、分化等过程 ?分布:广泛分布在动物各种组织中,尤其需要承受机械力的组织(eg.上皮、心肌、子宫颈)?蛋白:①细胞内锚定蛋白intracellular anchor protein 在细胞质面与特定的细胞骨架成分(肌动蛋白丝或中间纤维)相连,另一侧与穿膜黏着蛋白连接。②穿膜黏着蛋白transmembrane adhesion protein,是一类细胞黏附分子,其胞内部分与胞内锚定蛋白相连,胞外部分与相连细胞特异 ?分类: (一)黏着连接adhering junction是由肌动蛋白丝参与的锚定连接 1.黏着带adhesion belt ?定义:位于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的下方,是相邻细胞之间形成的一个连续的带装结构 ?蛋白:钙黏着蛋白cadherin。是Ca2+依赖性黏附分子。在质膜中形成同源二聚体。 ?胞内侧的锚定蛋白:α、β、γ连环蛋白(catenins),α-辅肌动蛋白(actinin)、纽蛋白(vinculin) 等,锚定肌动蛋白纤维 ?作用:维持细胞形态和组织器官完整性。特别是为上皮细胞和心肌细胞提供了抵抗机械张 力的牢固粘合。动物胚胎发育使上皮内陷形成管状、泡状器官原基,对形态发生起重要作用

病原微生物考试复习资料

绪论 一.病原生物学的研究内容:研究病原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与机体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关系。 二.医学微生物学发展中的几个标志人物和事件: (一)显微镜的发明 荷兰吕文胡克于1676年发明了一架能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他用这种原始显微镜发现了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并正确地描述了微生物的形态,第一次为微生物的存在提供了证据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二)传染因子的确立 1.19世纪60年代,法国科学家巴斯德(首次制成炭疽菌、狂犬病疫苗,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奠基人)首先证明有机物的发酵与腐败是微生物作用的结果,并创立了用加温处理的巴斯德消毒法。 2.在巴斯德工作的启发下,英国外科医生李斯特用石炭酸喷洒手术室和煮沸手术器械,创建了无菌外科手术,成为微生物学应用于医学实践的一个巨大成就。 3.德国医生郭霍证明了微生物是传染病的致病因子,并创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和细菌染色法等研究方法,使他同巴斯德一道成为实验微生物学的奠基人。郭霍提出了著名的四原则:①在同样特殊疾病中能发现同一种病原菌;②这种病原菌能在体外获得纯培养;③将纯培养接种至易感动物能引起相同的疾病;④能从感染动物体内重新分离出这种病原菌的纯培养医学教。 (三)病毒的发现 1892年俄国科学家伊凡诺夫斯基证明烟草花叶病病原体是一种光学显微镜看不见的,能通过细菌滤器的最小生物-病毒,标志着病毒病原研究的开始。 (四)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 1929年Fleming发现青霉菌产生的青霉素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长。一直到1940年Florey 等将青霉素分离提纯后,才开始应用于临床医学教。 (五)免疫学的兴起与发展 18世纪英国医生创制了牛痘以预防天花,为科学地制备和应用疫苗开辟了途径。以后,巴斯德研制鸡霍乱、炭疽、狂犬等疫苗成功,从而为免疫学兴起奠定了基 第一篇微生物学基本原理 一、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的差异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是一层厚而致密的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肽聚糖的肽链之间通过5个甘氨酸交联着。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则是多层结构,从内到外依次是:薄薄的肽聚糖层,脂蛋白层/周质层,磷脂层和脂多糖层。革兰氏阴性菌的肽聚糖结构也和革兰氏阳性菌的有所不同,肽链是直接交联在一起的。 二、细菌有哪及类特殊结构,各有什么主要功能 1、荚膜:某些细菌细胞壁外面覆盖着一层疏松透明粘性物质。厚度不同,名称不同。 功能:1)抵抗干燥;2)加强致病力,免受吞噬;3)堆积某些代谢废物;4)贮存物。 2、鞭毛和菌毛 鞭毛:某些细菌表面一种纤细呈波状的丝状物,是细菌运动器官。 鞭毛着生状态决定运动特点。

病原微生物学知识点重点整理学习资料

病原微生物学知识点 重点整理

精品资料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记忆知识点 1.免疫的现代概念。P4 答: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识别“自我”与“非己”,以及通过排斥“非己”而保护“自我”维护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现象。 2.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特点。 答:(1)固有免疫:非特异性,可遗传性,效应恒定性。 (2)适应性免疫:特异性(针对性),习得性,效应递增性。 3.免疫系统的功能。P5 答:(1)积极意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2)消极意义:免疫损伤: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 4.人体中枢免疫器官的类型及作用。P6 答:(1)骨髓:①产生所有血细胞; ②淋巴细胞产生发育的器官:B细胞分化、发育的最主要场所; (2)胸腺: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5.人体外周免疫器官的类型。P7 答: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6.抗原的定义及双重属性。P12 答:指能与T、B细胞受体结合,启动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产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双重属性:(1)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2)免疫反应性:指抗原与其所诱导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7.半抗原的概念。P12 答:仅具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 8.表位的概念。P13 答: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或化学集团称为表位,又称抗原决定簇。 9.影响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P14 答:(1)抗原的结构与生物学特性:“异物”性,分子量,复杂性,易接近性,可提呈性。(2)免疫系统的识别能力。 (3)抗原与免疫系统的接触方式。 10.T细胞依赖性抗原和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的概念。P15、16 答:(1)T细胞依赖性抗原:指需在APC及Th细胞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2)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

细胞学笔记(DOC)

第一章绪论 细胞是一切生物的基本结构单位,它是由膜围成的能独立进行生长繁殖的原生质团。 脱离开细胞,现代生物学的所有分支学科都将失去意义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于2007年10月8日宣布,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来自美国的马里奥·卡佩奇、奥利弗·史密斯和来自英国的马丁·伊文思因胚胎干细胞研究获该奖项。当前细胞生物学研究的三大基本问题:细胞内的基因组;基因表达的产物如何装配的;基因表达的产物如何调控生命活动的——信号传递 当前细胞基本生命活动研究的若干重大课题: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的相互关系及其调控;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细胞结构体系的组装。 1595年, 荷兰眼镜商H & Z. Janssen 设计的放大镜 1665年:英国物理学家Robert Hooke 显微镜R. Hooke在书中使用“cellar”一词来表示所观察到的空洞。 1671年, A.V. Leeuwenhoek(荷兰) 布店学徒:为检查布的质量,才开始磨制显微镜历史上第一个观察到活细胞的人 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M.Schleidon发表了《植物发生论》,指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T.Schwann发表了《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生长的一致性的显微研究》,指出动植物都是细胞的集合物。 M.Schleidon和T.Schwann两人共同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就是著名的细胞学说(Cell Theory)。 细胞学说 (Cell Theory):1)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的;2) 每个细胞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有所助益;3) 细胞来自细胞。 细胞学说补充:Sichold证实原生动物也是由细胞组成的;Albert Kolliker证明了生命个体发育的过程就是细胞不断繁殖和分化的连续过程;Virchow指出细胞只能来自细胞,机体的一切病理表现都是基于细胞的损伤。 细胞生物学的经典时期:原生质理论的提出;细胞分裂的研究;细胞器的发现 第二章细胞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原生质(protoplasm):指活细胞的全部活物质,包括质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或类核)。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一切有机体都由细胞构成,细胞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细胞具有独立的、有序的自控代谢体系,细胞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有机体生长与发育的基础;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细胞具有遗传的全能性;没有细胞就没有完整的生命 细胞的基本共性:所有的细胞都有相似的化学组成;脂-蛋白体系的生物膜; DNA-RNA的遗传装置;蛋白质合成的机器─核糖体;一分为二的分裂方式。 20世纪60年代著名生物学家H. Ris提出把细胞划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大类型。进而将生物界划分为两大类群: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原核细胞基本的特点:遗传信息量小,主要的遗传信息载体仅由一个环状DNA构成;细胞内没有分化出以膜为基础的具有专门结构与功能的细胞器和细胞核 原核细胞包括: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放线菌与兰藻 除支原体而外,原核细胞均有细胞壁。 古核细胞:极端嗜热菌(themophiles):极端嗜盐菌(extremehalophiles):极端嗜酸菌(acidophiles):极端嗜碱菌(alkaliphiles):产甲烷菌(metnanogens): 显微水平上可将真核生物划分为三大体系:生物膜系统、遗传信息表达结构系统(核酸与蛋白质组成)和细胞骨架系统。 生物膜概念:是细胞膜以及细胞内膜的总称。厚度为8-10nm。生物膜构成各种细胞器 细胞最大体积极限与哪些因素有关:(1)细胞体积与相对表面积成反比关系:(2)核质比:(3)

细胞生物学考研复习笔记

细胞生物学考研复习笔记 ------------翟中和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细胞基本知识概要 第三章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第四章细胞质膜与细胞表面 第五章物质的跨膜运输与信号传递 第六章细胞质基质与细胞内膜系统 第七章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 第八章细胞核(nucleus)与染色体(chromosome) 第九章核糖体(ribosome) 第十章细胞骨架(Cytoskeleton) 第十一章细胞增殖及其调控 第十二章细胞分化与基因表达调控 第十三章细胞衰老与凋亡

第一章绪论 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内容和现状 细胞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 细胞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当前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总趋势与重点领域 细胞重大生命活动的相互关系 细胞学与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 细胞的发现 细胞学说的建立其意义 细胞学的经典时期 实验细胞学与细胞学的分支及其发展 细胞生物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细胞生物学的主要学术组织、学术刊物与教科书 细胞生物学 生命体是多层次、非线性、多侧面的复杂结构体系,而细胞是生命体的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有了细胞才有完整的生命活动。 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在不同层次(显微、亚显微与分子水平)上以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衰老与凋亡、细 胞信号传递、真核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等为主要内容。核心问题是将遗传与发育在细胞水平上结合起来。 主要内容 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重要生命活动: 细胞核、染色体以及基因表达的研究 生物膜与细胞器的研究 细胞骨架体系的研究 细胞增殖及其调控 细胞分化及其调控 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细胞的起源与进化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复习资料-超全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复习 资料-超全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1、微生物、三大类型微生物、列举6种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免疫、免疫功能。 答:微生物:一大群微小生物的总称。 三大类型微生物:非细胞型、原核细胞型、真核细胞型 6种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免疫: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抗原.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的功能。(正常时对机体有利.异常时对机体有害。)免疫功能:(1)免疫防御 (2)免疫自稳 (3)免疫监视 2、你对微生物与免疫学的研究内容以及应用意义、研究现状有何认识? 答: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既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也与感染性疾病有关.还与药物生产及药物保存和微生物污染有关。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有利于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保障人类健康;反之则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甚至危机生命.如近年来所出现的药品与食品安全的问题.其中多数都与微生物污染和超敏反应有关。另外.还有众多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免疫应答的产物等都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研究如何将微生物和免疫应答产物作为药物资源来开发.将为解决与感染有关疾病的防治问题作出大贡献。 第一章思考题 1、抗原 答: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与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抗原的基本特性 答:1、免疫原性 2、抗原性 3、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答:(一)异物性 (二)理化性状 (三)完整性(进入途径) (四)宿主的应答能力与免疫方法 4、表位 答: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是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 5、异嗜性抗原 答:存在于不同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6、佐剂 答:佐剂是一类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与抗原同时或预先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

病原微生物检测新方法

病原微生物检测新方法 检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样本时存在前处理困难,步骤多、时间长、重复性与可扩展性差、需要高温灭活等问题,所以在临床实验室难以实现标准化。自动聚焦声学技术是在传统超声波处理基础上的技术革新,聚焦声波能够以极低的能量输入获得良好的样本处理结果,避免传统超声能量过剩可能引起的样本处理过度及热损伤。 AFA技术在DNA剪切中的准确稳定的表现使其在NGS领域备受推崇。其实该技术在微量珍贵以及难处理的医学样本制备中也有不俗的表现,可有效提高生物大分子得率,获得足够且高质量的核酸样本用于下游分析。这是现有条件下提高检测灵敏度的有效手段,可减低可疑或者假阴性结果。 有数据表明:对于珍贵/微量及难处理的样本,基于AFA聚焦超声技术的生物大分子制备方案,其优势不仅仅表现在得率,纯度,完整性等表面价值,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下游数据价值:1.qPCR 扩增效率提高;2医学样本如痰液中病毒核酸有效释放;3宏基因组样本有效破碎以便下游检出更多革兰氏阳性菌;4

文库复杂度提升,基因密集区以及GC富含区测序深度提升;5融合基因检出提升等。 呼吸道合胞病毒(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是一种RNA病毒,可导致发热、鼻炎、咽炎及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状。在老年人患者中,病毒载量较低,为了保证检测的准确性,需要灵敏度更高的检测方法如RT-PCR法。 在呼吸道合胞病毒的鉴定案例中,比较了聚焦超声技术(AFA)处理痰液结合MNAzyme探针法与Glass beads研磨方法处理痰液结合探针法对RSV病毒提取及扩增效率的影响。 结果显示,与Glass beads方法相比,经Covaris AFA超声法处理后提取的核酸样本,检测到的Ct值明显减小(变化范围1.0 - 4.0 log),即经Covaris AFA 超声法处理的样本提取的病毒RNA得率更高。尤其是在7号样品中,使用Glass beads方法处理的样本,检测RSV-B呈阴性,而Covaris方法处理的样本检测结果为阳性。 在这个案例中,Covaris AFA超声法处理痰液的时间仅为30秒。这是因为聚焦超声技术的声波频率(500kHz)远远高于普通水浴超声,集中的能量可以

关于医学细胞生物学笔记

第四章、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技术 (简单了解,考试题目较简单) 一显微镜 1普通显微镜(light microscope): 主要用于染色标本的观察 2相差显微镜(phase contrast microscope): 用于观察培养的活细胞(无色的细胞) 倒置相差显微镜适用于观察体外培养的活细胞的结构和活动 3微分干涉差显微镜(DIC显微镜):适用于活细胞之类的无色透明标本的观察,广泛应用于各 种细胞工程中的显微操作 4暗视野显微镜:适用于无色透明标本的观察(活细胞),但不可以观察到细胞的内部结构5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荧光检测、细胞结构的三维重建;、微操作、定点破坏培养物中的 某些细胞,实现对某些特定细胞的保留 6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表面或内部特定的抗原 二.亚显微结构的观察 1电子显微镜(electron microscope):透射电镜TEM用于观察和研究细胞内部细微结构;扫描电镜SEM用于观察标本表面精细的三维形态结构;高压电镜2扫描探针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 三.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1)细胞的分离:利用物理性质不同(沉降和离心);利用不同类型细胞与玻璃或塑料的黏附能力不同;利用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性;采用带有荧光染料的特异性抗体来标记悬液中的某些特定细胞,然后采用流式细胞仪将被标记的细胞分离出来(悬液:用蛋白质水解酶处理组织块,并加入一定量的乙二胺四乙酸EDTA以结合溶液中的Ca2+,再通过轻微振荡使组织解散)

(2)细胞的培养(cell culture):从组织分离出来特定的细胞在一定条件进行培养,使之能够继续生存生长以至增殖的一种方法,分为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 细胞在体外生长的条件:培养基;支持物;其他(CO2浓度、适宜的温度、PH)A原代培养:由起始实验材料所进行的细胞培养 B对已有的细胞(原代培养所得的培养物或已有的培养物)进行继续培养 C细胞系:通过原代培养所得的细胞培养物(可以含有原代培养所用的起始实验材料的 所含细胞) D细胞株(cell strain):由单一类型的细胞所组成的细胞系 四.细胞融合(cell fusion):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细胞相互接触并且合并而形成一个细胞(基因型相同的细胞形成融合称为同核融合,基因型不同的细胞形成的融合称为并核融合);细胞融合的方法:生物诱导法,化学诱导法,物理诱导法 五.细胞连接(cell junction): A封闭连接occluding junction(又称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 B锚定连接anchoring junction:与肌动蛋白相连的锚定连接(隔状连接、黏合带、黏合斑);中 间丝相连的锚定连接(桥粒、半桥粒) C通讯连接:间隙连接、化学突触、胞间连丝 ★第五章、细胞膜及其表面 (重点内容)、 第一节、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和特性 (一)膜的化学组成 (1)膜脂

最新医学微生物复习资料

1、细菌以微米()为单位。按其外形主要有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大类。 2、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等各种细菌都有,是细菌的基本结构;荚膜、鞭毛、菌 毛、芽胞仅某些细菌具有,为其特殊结构。 3、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 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又称细菌L型。 4、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 5、根据功能不同,菌毛可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两类。 6、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 是细菌的休眠形式,称为芽孢。产生芽孢的细菌都是G+菌。 7、革兰氏染色:原理:(1)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结构较致密,肽聚糖层厚,脂质含量少,乙 醇不易透入;而格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较疏松,肽聚糖层少,脂质含量多,乙醇易渗入。 (2)革兰阳性菌的等电点低(pI2~3),革兰阴性菌等电点较高(pI4~5),在相同pH条件下,革兰阳性菌所带负电荷比革兰阴性菌多,与带正电荷的结晶紫染料结合较牢固且不易脱色。(3)革兰阳性菌细胞内含有大量核糖核酸镁盐,可与结晶紫和碘牢固地结合成大分子复合物,不易被乙醇脱色;而革兰阴性菌细胞内含极少量的核糖核酸镁盐,吸附染料量少,形成的复合物分子也较小,故易被乙醇脱色。 方法:(1)初染:将结晶紫染液加于制好的涂片上,染色1min,用细流水冲洗,甩去积水。 (2)媒染:加卢戈碘液作用1min,用细流水冲洗,甩去积水。(3)脱色:滴加95%酒精数滴,摇动玻片数秒钟,使均匀脱色,然后斜持玻片,再滴加酒精,直到流下的酒精无色为止(约30s),用细流水冲洗,甩去积水。(4)复染:加稀释石炭酸复红染10s,用细流水冲洗,甩去积水。 结果:G+菌:紫色G—菌:红色 8、根据细菌所利用的能源和碳源的不同,将细菌分为自养菌和异养菌两大营养类型。 9、某些细菌生长所必需的但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由外界供给的物质称为生长因子。 10、营养物质进入菌体内的方式有被动扩散和主动转运系统。 11、根据细菌代谢时对分子氧的需要与否,可以分为四类: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厌 氧菌、专性厌氧菌。 12、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药物敏感试验等)应选用对数期的细菌。 13、各种细菌所具有的酶不完全相同,对营养物质的分解能力亦不一致,因而其代谢产物有 别。根据此特点,利用生物化学方法来鉴别不同细菌称为细菌的生化反应试验。 14、吲哚(I)、甲基红(M)、VP(V)、枸橼酸盐利用(C)四种试验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 合称为IMViC试验。 15、热原质或称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映的物质。 16、外毒素是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 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当菌体死亡崩裂后游离出来,外毒素毒性强于内毒素。 17、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称为 抗生素。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称为细菌素。 18、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使之抑制某些细菌生长,而有利于另一些细菌生长,从 而将后者从混杂的标本中分离出来,这种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 19、鉴别培养基是用于培养和区分不同细菌种类的培养基。 20、可根据培养基的物理状态的不同分为液体、固体和半固体培养基三大类。 21、将标本或培养物划线接种在固体培养基的表面,因划线的分散作用,使许多原混杂的细 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上散开,称为分离培养。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总学时数:72 理论环节学时数:56 实践环节学时数:16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 学分: 开课单位: 一、课程性质及任务 性质:该课程是研究抗原性异物的性状、补体的活化机制、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和抗体的功能、机体免疫应答机理、临床免疫学,以及在一定条件下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实验室检查及特异性防治的一门医学基础课。 任务: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技术,对临床常见的免疫现象与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的发病机理、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作出解释;加深对病原生物与人体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建立无菌观念,在消毒、隔离、预防医院感染等工作中加以具体实践,为学习病理学、药理学、传染病学和预防医学等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 1、说出常见微生物和寄生虫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传播途径、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原则。 2、应用病原生物学理论与技术,进行消毒、灭菌、隔离、无菌操作、预防医院感染及采集、运送检验标本。 3、初步学会细菌涂片、革兰染色和抗酸染色、粪便蠕虫卵检查等操作;正确使用显微镜油镜。 4、应用免疫学基本理论知识,阐述其在维持人体与环境平衡关系中所起的作用;解释临床常见免疫现象与某些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 5、在免疫学防治和诊断工作中,能应用免疫学理论和一般技术。 6、勤奋学习,以严谨科学的态度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实事地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与同学团结协作,互相帮助。 三、理论教学容 绪论 教学重点难点:

1997-2016年武汉大学661细胞生物学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汇编

2017版武汉大学《661细胞生物学》全套考研资料 我们是布丁考研网武大考研团队,是在读学长。我们亲身经历过武大考研,录取后把自己当年考研时用过的资料重新整理,从本校的研招办拿到了最新的真题,同时新添加很多高参考价值的内部复习资料,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希望能帮助大家成功考入武大。此外,我们还提供学长一对一个性化辅导服务,适合二战、在职、基础或本科不好的同学,可在短时间内快速把握重点和考点。有任何考武大相关的疑问,也可以咨询我们,学长会提供免费的解答。更多信息,请关注布丁考研网。 以下为本科目的资料清单(有实物图及预览,货真价实): 2017版武汉大学《661细胞生物学》考研复习全书是武汉大学高分已录取的学长收集整理的,全国独家真实、可靠,是真正针对武汉大学考研的资料。我们将所有的资料全部WORD化,高清打印。真题编写了详细的答案解析,即使是小题也明确指出了考察的知识点,对于做题帮助更大。同时,我们在分析历年考研真题的基础上,针对武大考研,编写了详细的复习备考讲义,明确列出考研的重点、难点和考点,可在短时间内快速把握重点,提升成绩。初试大家只需要准备我们的资料+教材+配套辅导书就足够了,不用再四处寻找其它资料。 全套资料包括以下内容: 一、武汉大学《细胞生物学》考研内部信息汇总 “备考篇”主要汇总了考武汉大学生物专业必备的一些信息,主要包括:历年复试分数线,本专业报考难度及竞争情况分析,根据历年真题的考察范围而归纳的考试大纲,学长对于政治、英语等公共课及本专业课的复习策略等。掌握初试必备的信息,才可安心复习。 二、武汉大学《细胞生物学》历年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注:后期真题及答案均免费更新,请在备注处留下邮箱,更新后会第一时间将电子档发给大家。 2015年武汉大学《细胞生物学》考研真题(含答案解析) 2014年武汉大学《细胞生物学》考研真题(含答案解析) 2013年武汉大学《细胞生物学》考研真题(含答案解析) 2012年武汉大学《细胞生物学》考研真题(含答案解析) 2011年武汉大学《细胞生物学》考研真题(含答案解析) 2010年武汉大学《细胞生物学》考研真题 2009年武汉大学《细胞生物学》考研真题 2008年武汉大学《细胞生物学》考研真题 2007年武汉大学《细胞生物学》考研真题 2006年武汉大学《细胞生物学》考研真题 2005年武汉大学《细胞生物学》考研真题 2004年武汉大学《细胞生物学》考研真题 2003年武汉大学《细胞生物学》考研真题 2002年武汉大学《细胞生物学》考研真题 2001年武汉大学《细胞生物学》考研真题

病原微生物考试复习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细菌素: 细菌产生的一种抗生代谢产物,对同源种或近似种才2、有拮抗作用;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 3、细菌的L型: 细胞壁缺陷的细菌, 专指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4、R质粒:是一种细胞质性的质粒,这种质粒具有使寄主菌对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等抗菌素或磺胺剂产生抗药性的基因群,使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 5、F质粒:编码细菌的性菌毛。可以通过接合在供体和受体间传递遗传物质。 6、消毒:消除和杀灭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有害因子,但是不一定能杀死全部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7、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要求比消毒高,以杀死细菌芽孢为指标。 8、抑菌:抑制体内或者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9、内源性感染:指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来源于自身的体表或体内的正常菌群,多为条件致病菌或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菌群失调症等引起。 10、外源性感染:是指由来自宿主体外的病原菌所引起的感染。 11、病原菌在有机体间的传播方式有、直接方式、间接方式、媒介方式 12、垂直传播:是指存在母体的病原体经胎盘或产道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传播方式。 13、水平传播:病原体在人群中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 14、条件致病菌:又称为机会致病菌,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可致病的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条件致病菌是人体的正常菌群,当其集聚部位改变、机体抵抗力降低或菌群失调时则可致病,如变形杆菌。

15、吞噬细胞杀菌过程有:识别、吞噬、消化。 16、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体液中的异组球蛋白,由巨噬细胞、肠上皮细胞,肝和脾细胞等产生。 17.破伤风梭菌:是引导起破伤风的病原菌,大量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中,由粪便污染土壤,经伤口感染引起疾病。 18.梅毒螺旋体:是梅毒的病原体,因其透明,不易着色,故又称苍白螺旋体。梅毒是一种广泛流行的性病,在中国发病率又有所回升。梅毒螺旋体只感染人类,分获得性梅毒与胎传梅毒。 19.支原体:是一类能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支原体无细胞壁,形态上呈多形性,可通过除菌滤器,由于他们形成有分支的长丝,故称为支原体 20.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若细胞缺乏病毒复制的必要条件(如酶类、能量及必要的成分),则病毒不能合成本身成分;或虽合成部分或全部成分,但不能装配和释放出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这样的病毒感染称为顿挫感染。 21.缺陷病毒: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发生严重改变,某些病毒不能复制出完整的子代病毒,这类病毒称为缺陷病毒。 22.辅助病毒:缺陷病毒与其他病毒共同感染细胞时,若其他病毒能弥补缺陷病毒的不足,使之增殖出完整病毒,则称这种有辅助作用的病毒为辅助病毒。 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同时或先后感染同一细胞时,一种病毒可以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干扰现象。 23.类病毒(植物病毒):是无蛋白质外壳保护的游离的共价闭合环状单链RNA分子,侵入宿主细胞后自我复制,并使宿主致病或死亡。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知识重点

免疫就是机体识别与清除抗原性异物得一种生理功能。包括对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得识别与清除。 免疫应答:机体对抗原性异物得识别与清除得过程。由体内得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共同协调完成。 非特异性免疫得特征:①在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②可以遗传。③对一切异物(包括抗原性与非抗原性)均有免疫作用。③各个体间得免疫能力仅有强弱之别。 屏障作用: 皮肤黏膜得屏障作用,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非特异性免疫中得免疫分子:补体系统 ,防御素,溶菌酶,细胞因子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中得免疫细胞包括: 吞噬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与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依赖于骨髓微环境发育成熟。 1、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得过程:①募集与迁移②吞噬与杀菌③降解与消化 2、NK细胞得主要免疫生物学效应:①抗肿瘤②抗病毒与胞内寄生菌得感染③参与免疫病理损伤 特异性免疫得特征:①就是机体在生活过程中接触抗原后形成②仅对相应得抗原有免疫效应③有明显得个体差异④不能遗传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免疫细胞得来源与发育成熟得场所。 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黏膜免疫系统成熟得T、B细胞与其她免疫细胞存在得场所。 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等。 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 免疫系统免疫细胞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 单核细胞: 其她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肥大细胞。 细胞分子可溶性分子: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 膜免疫分子 一、中枢免疫器官 (一)骨髓 骨髓得功能: 1、骨髓就是主要免疫细胞发生得场所: 多能造血干细胞包括:髓性多能干细胞(分化成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与淋巴性多能干细胞(分化成淋巴细胞,NK细胞) 2、骨髓就是B细胞分化成熟得场所 3、骨髓就是抗体产生得主要场所 (二)胸腺 1、胸腺得组织结构:髓质(内层):含大量得上皮细胞与少量得胸腺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及呈环状得胸腺小体(胸腺正常发育得标志),发育成熟得T细胞存在于髓质中;皮质(外层):主要就是未成熟T细胞(即胸腺细胞),含少量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2、胸腺得细胞组成:胸腺细胞(95%以上得胸腺细胞就是αβ+胸腺细胞);胸腺基质细胞TSC(以胸腺上皮细胞(TEC)为主) 3、胸腺微环境①分泌胸腺激素与细胞因子②胸腺上皮细胞与胸腺细胞得密切接触③细胞外基质 4、胸腺得功能:最主要得功能就是T细胞发育得主要场所。 胸腺小体由上皮细胞、巨噬细胞与细胞碎片形成,就是胸腺正常发育得标志。 胸腺微环境由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胸腺激素与细胞因子等组成,胸腺上皮细胞就是胸腺微环境得最重要组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