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竞争优势到核心价值

从竞争优势到核心价值

从竞争优势到核心价值
从竞争优势到核心价值

从竞争优势到核心价值

品牌定位首先明确品牌的差异化竞争优势,进而从竞争优势中提炼出品牌的核心价值。品牌定位就是将品牌的核心价值根植于消费者心中。

(一)明确品牌的竞争优势

具体来说,明确品牌的竞争优势要关注以下三个问题:①竞争品牌的定位如何?②目标市场上足够数量的消费者欲望满足程度如何,还需要什么?③针对竞争者的品牌定位和潜在消费者真正的利益要求,企业应该做些什么?

要解决这三个问题,企业必须通过一切调研手段,系统地设计、搜集、分析并报告有关上述问题的资料和研究结果。通过对上述三个问题的解决,企业就可以明确自己的竞争优势在哪里。

(二)选择相对竞争优势

相对竞争优势是品牌胜过竞争对手的能力。这种能力可能是现有的,也可能是潜在的。准确地选择相对竞争优势,需要将品牌各方面实力与竞争者相对比。比较的指标应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选择相对竞争优势。通常的方法是与竞争对手分析、比较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经营管理。主要是经营者素质,包括领导能力、决策能力、计划能力、控制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个人应变的经验等指标。

(2)技术开发。主要分析技术资源(如专利、技术诀窍等)、技术手段、技术人员能力和资金来源是否充足等指标。

(3)物流管理。主要分析采购方法、存储及运输系统、供应商合作以及采购人员素质等指标。

(4)生产作业。主要分析生产能力、技术装备、生产过程控制以及员工素质等指标。

(5)品牌产品。主要考察品牌产品的质量、性能、用途、款式、包装、价格等指标。

(6)品牌服务。主要考察品牌服务质量和服务特色等指标。

(7)品牌营销。主要分析营销网络控制、市场研究、服务与销售战略、广告、资金来源是否充足,以及市场营销人员的能力等指标。

(8)资本动作。主要考察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的来源及资本成本、支付能力、现金流量、融资能力以及财务制度与理财素质等指标。

通过对上述指标体系的分析与比较,可以很详细地了解本企业的优势所在。

(三)竞争优势值得开发的前提条件

品牌可以拥有多方面的竞争优势,但并不是所有的竞争优势都值得开发。有些竞争优势是有价值的,有一些是无价值的。一种竞争优势的开发要满足如下条件:

(1)重要性――能提供给足够数量的顾客以高度的利益。

(2)差异性――其他企业无法提供,或者是由企业以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提供的。

(3)优越性――它比用其他方式获得相同利益更优越。

(4)沟通

性――对于顾客来说是可以沟通的,并且是可见的。

竞争战略读后感1500字

竞争战略读后感1500字 导读:《竞争战略》是迈克尔·波特最有名的一部作品,正是这部作品的出版令其登上世界管理思想领域巅峰。此时,他年仅33岁,这部作品也使得波特成为哈佛炙手可热的教授,他的理论更是商学院必修的课程。在学校,他为大企业新任经理人开大师班;出了校门,他的竞争理论影响了全球的跨国公司及世界各国的政府。 这本书以一组用以对产业和竞争者进行分析的综合性方法和技 巧的介绍开篇,进而逐个剖析了零散型产业、新兴产业、成熟产业、衰退产业和全球性产业中的竞争战略。书的最后部分介绍了企业面对重大战略决策时所需的分析技巧:纵向整合、业务能力扩展、放弃通讯进入新业务领域等,有助于经理们对竞争者的突然行动、自身产业的新闯入者以及产业结构的转化做出预测并做好准备。 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思想的精髓在于他总结了三种竞争的战略模式:“差异化”、“成本领先”和“集中一点”,波特认为,这些战略类型的目标是使企业的经营在产业竞争中高人一筹:在一些产业中,这意味着企业可取得较高的收益;而在另外一些产业中,一种战略的成功可能只是企业在绝对意义上能获取些微收益的必要条件。有时企业追逐的基本目标可能不止一个,但波特认为这种情况实现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因为要贯彻任何一种战略,通常都需要全力以赴,并且要有一个支持这一战略的组织安排。如果企业的基本目标不只一个,则这些方面的资源将被分散。

但是,随着技术的变革和各行业竞争情况的变化,主要是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的增加,波特的竞争战略也表现出一定的不足。在逻辑上,当我们在一个更加宽阔的视野内考察时,可以发现,波特理论的中心是“产品”——顾客是因为低价格,或是某种独特之处,才选择这种产品的。在实践上,仔细观察当今成功企业的战略,就能够发现有些是波特理论所不能解释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微软公司。微软可以说是当今最伟大的公司之一。但是微软的成功并不是源于“最佳产品”,不是因为它便宜,更不是因为它独具特色。实际上,从MS-DOS到WINDOWS,微软的大多数产品都不是最好的,至今还有不少人宣称,苹果公司的产品是最有个性的。尽管如此,微软还是牢牢的占据了行业领导者的地位。它的竞争优势既不是因为低成本,也不是产品差异化,而是源于整个系统的支持,我们可以称之为“系统锁定”。 另外还有一类公司,它们在每个具体产品的市场份额都不是最大的,成本不是最低的,产品也不是最有特色的。但是,这些产品可以很好的集成在一起,给目标顾客提供最完备的解决方案。结果这些企业同样取得了成功。这种战略选择的重点在于顾客,可以叫做“顾客解决方案”战略。 因为波特的理论分析是基于已经比较成熟的行业进行的,所以,在技术、产品,客户、企业竞争合作关系变化越来越快的经济环境中,像上面所说的例子会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和使用波特

公司核心竞争力 竞争优势的根源

竞争优势的根源 NEC和GTE两家公司的差别在于,前者把自己看成是一些能力的组合,而后者则把自己视为一些业务的组合。这类情形在很多行业屡见不鲜。 在短期内,一个公司的竞争优势源于现有产品的性价比特性。但是在第一轮全球竞争中存活下来的企业,无论是西方公司还是日本公司,现在都已趋向于采用相似的严格的产品成本和质量标准。达到这些标准实际上已经成为继续留在竞争队伍中的最低要求,它们对于形成差异化优势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小。从长期来看,竞争优势将取决于企业能否以比对手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构建核心竞争力,这些核心竞争力将为公司催生出意想不到的产品。管理层有能力把整个公司的技术和生产技能整合成核心竞争力,使各项业务能够及时把握不断变化的机遇,这才是优势的真正所在。 多元化公司就好比一棵大树,树干和几个主要枝杈是核心产品,较纤细的树枝则是业务单元,叶、花与果实则属于最终产品。为大树提供养分和起支撑固定作用的根系就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你只通过看最终产品来评价竞争对手的实力,你就会看走眼,好比你只看树叶来判断树的强壮程度一样。 核心竞争力是组织内的集体学习能力,尤其是如何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并且把多种技术整合在一起的能力。索尼的微型化能力和飞利浦的光介质专长就是两种核心竞争力。虽然在理论上可以把收音机组装在一个芯片上,但这种理论知识并不能确保公司有能力生产出如名片般大小的微型收音机。为了把设想变为现实,卡西欧必须把公司在微型化、微处理器设计、材料科学和超薄精密封装等方面的技术专长融为一体,这些也正是它在微型名片式计算器、袖珍电视机以及数字手表中所采用的技术。

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整合各种技术,同时它还意味着对工作进行组织和提供价值。索尼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微型化。为了使产品实现微型化,索尼必须保证技术专家、工程师和市场营销人员对客户需求达成共识,并了解技术上的可能性。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不仅在制造业中表现明显,在服务业中也是。花旗银行率先投资了一套运营系统,这套系统使它能够全天24小时介入全世界的市场,由此带来的核心竞争力使花旗脱颖而出,把很多金融服务公司甩在身后。 核心竞争力是沟通,是参与,是对跨越组织界限协同工作的深度承诺。它涉及所有职能部门和很多级别的员工。世界级的研究项目,比如激光或陶瓷的研发工作,能够在公司的实验室中开展,但是不会对公司的任何业务部门产生影响。因此,组合在一起构成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各种技能,必定是汇集在思维开阔的人身上。如果目光狭窄的话,人们就不会意识到他们有机会把别人的专长以新颖的方式与自己的专长结合到一起。 核心竞争力并不会随着使用的增多而减少。有形资产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损,但核心竞争力却会随着应用和共享的增多而增强。但是,核心竞争力也需要培养和保护,因为知识不用就会消亡。核心竞争力是把现有业务维系在一起的黏合剂。它们也是新业务开发的动力。多元化经营和进军新市场或许也要以它们为依据,而不仅仅是看市场的吸引力。 对比之下,有些大公司虽然具有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潜能,却没有成功,因为高层管理者仅把公司看做互不相干的业务集合。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把很大一部分电子消费品业务卖给了法国的汤姆森公司,声称在该领域中保持竞争优势已经日益艰难。事实的确如此,然而,令人不解的是,通用电气为这几项关键业务相中的买主竟然是几家在核心竞争力方面早已成了领袖的竞争对手—例如生产小型电机的百得公司和电子厂商汤姆森公司,后者正急于在微电子领域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且在日本公司的启发下,认识到在电子消费者领域确立地位是打造这种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中国高铁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中国高速铁路的建设始于2004年中国铁路长远规划,经过多年的高速铁路新线建设和对既有铁路的高速化改造,中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以及最高运营速度的高速铁路网。中国目前已经成功拥有世界先进的高铁集成技术、施工技术、装备制造技术和运营管理技术,具有组团出海的实力,可以挑战任何竞争对手。目前,中国高速列车保有量1300多列,世界最多。列车覆盖时速200公里至380公里各个速度等级,种类最全;动车组累计运营里程约16亿公里,经验最丰富。施工成本和效率方面,中国企业更具优势。 一、比较优势 1、建造成本较低。中国铁路呈网络规模化发展使得桥梁、隧道、车站等不同建设部分的设计可以实现标准化;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优势。总体来讲,中国铁路建造成本是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至三分二。原因有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施工单位及设备供应团体建设积极性较高;业务量庞大,可以采用摊销资金的方式去购买施工设备;较完整的产业链降低了成本。 2、中国政府大力支持中国高铁走向世界,是中国高铁独具的优势。中国的高铁建设历来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目前大力实施“高铁‘走出去’”战略。 二、竞争优势 中国高铁是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但这并不是它最核心的竞争优势。就具体的一些项目而言,中国的报价并不比国外低多少。中国高铁的优势是综合性的。 1、中国高铁拥有全球最丰厚的运营经验,每年有几千列动车组在运营,有9亿人乘坐,这是一种无比庞大的数据库。中国高铁在不同的运营环境和地质条件下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考验,由此获得的运营

数据也是全球最丰富的,这些数据反过来对世界范围的高铁建设提供了庞大的实践数据支持。且中国高铁运营成本低,由此也产生了规模效益,有国外统计,中国高铁的运营成本是每公里7美分,而法国TGV(高速列车)该项数据是27美分,西班牙高铁该项数据是25美分。 2、中国高铁快速且安全。据《国外铁道机车与动车》杂志统计,在目前全世界运营速度最快的20条高铁排名中,中国囊括了前6名。2008年6月24日,中国制造的和谐号动车组,以时速394.3km 从北京驶至天津,创造了中国高铁最高时速。2011年12月,中国南车制造的CIT500型动车试验时速达到了605km,打破了法国的最高纪录。中国高铁的行驶速度超过法国、西班牙、日本等国家,开始领先世界。 中国高铁不仅速度跑在世界前列,在安全可靠方面也毫不逊色。就轨道技术来说,中国已经建成1000多km长轨道的无缝线路,而日本只有几百公里;中国的高铁轨道实现了100℃温差不变形,而德国、日本尚未掌握该项技术 3、庞大的生产制造能力,修筑时间短。在保证交货期方面,中国的竞争力是世界上最强的。比如印尼的高铁项目是140公里,要完成它,日本动辄报个五年。而对中国人而言,五年时间大概能完成京沪高铁间长达1000多公里的项目。中国高铁已经是批量的工业化生产制造方式了,快到了什么程度呢?正常的一列动车组由8辆构成,2014年前后,中国的工厂在生产制造巅峰时就可以达到1天产7辆,也就是差不多一天生产一列动车组。 4、中国高铁勘测设计与施工领先。 中国铁路在勘测设计中已广泛应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BIM技术等,实现了勘测设计一体化,为中国高铁勘测设计的高效精确提供了有效保证,铁路工程勘测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中国的高铁施工队伍在高铁路基、桥梁、隧道、线路、电化、电力、通讯、信号、车站的建设方面具有十分丰富的经验,曾建设总里程世界第一、最高设计时速350km的武广高铁;我国首

产品竞争优势

产品竞争优势,话包装。。。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消费终端,有63%的消费者是根据商品的包装和装潢进行商品决策的;而到超级市场购买的家庭主妇,由于精美的包装和装潢的吸引,其消费量往往超过她们原计划的45%。由此可见,有商品的“第一印象”之称的商品包装是在市场营销的实战中越来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有将包装(Package)称为与市场营销4P(Product, Promotion, Price, Place)组合平行的第5个P,使之合称为新市场营销的5P理论。 有一些包装是闻名于世的:如“可口可乐”的瓶子----在黑暗中用手一摸就知道;“雷格”女用连裤袜、蛋形容器等。虽然包装是面对消费者的,但渠道是包装走向市场的过度环节。所以,通过“包装”这一与市场进行沟通的重要传播载体,已成为强有力的营销手段。包装设计良好的包装能为消费者创造方便价值,也为企业创造出促销价值;同时,多种多样的因素强化了渠道和品牌,产品包装执行着许多推销等任务,对企业而言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和功能。 消费者大多愿意为良好的商品包装带来的方便、外观、可靠性和声望多付些钱的。大多企业和管理者已意识到设计良好包装的巨大作用,它有助于消费者迅即辨认出商品是哪家公司或哪一品牌。如,胶卷购买者可以立刻识别出为人熟知的黄颜色包装的“柯达”胶卷。 作为一个完整的商品应该包括二个方面,一个是产品,一个是包装,两者缺一不可,有着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包装在整体产品概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现代市场营销中,商品包装所处的地位不仅起作保护商品的重要功能,同时具有特殊的自我推广效应,树立企业形象,促进和扩大商品销售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大商场和超市在销售市场中迅速崛起,开放式货架上的商品包装已成为与消费者直接沟通,建立起购货情感的一个渠道,而这种情感行为其中往往是由于消费者对商品包装的第一感受的好与坏瞬间形成的,消费者对那些有较强吸引力,包括在包装装潢设计上新颖大方别具一格,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使消费者通过包装对内装物一目了然,而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一个成功的包装还能给消费者带来附加利益,提高商品售价作用,特别是对一些高档的、出口的消费品和工艺品,包装所起的决策作用更显得十分重要。 “好花还需金叶配”,产品的包装化创新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巨大的好处,也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利润。通用食品公司开发了一种新颖的狗食品,其形状象小肉馅饼,要最大限度使人们看到这些个馅饼所具有的独特的和可口的外表,最后选定的方案是在盘子上覆盖一层透明薄膜的包装方式。克拉夫特食品公司开发出听装混合乳酪,从而大大延长了乳酪的寿命,并使公司赢得了“可靠”的声誉。 河南省某食品挂面厂在认真调查了消费者的购买心理趁势后,积极开发新品种,由原来的单项品种发展到现在的三大系列40多个品种,实现了产品由低档向中高档和医药保健型挂面的方向转变。但产品更新了,包装依旧,产品销路依然不理想,该厂聘请有关专家重新进行产品包装设计,变纸包装为塑料袋包装,由一般纸箱式包装改为手提礼品式彩色箱,变每箱25公斤为15公斤、1O公斤和5公斤装,所有开发的新产品都具有独特的包装风格,包装一

《竞争优势》读书笔记

《竞争优势》读书笔记 竞争优势归根到底于企业为客户创造的超过其成本的价值。价值是客户愿意支付的价钱,而超额价值产生于以低于对手的价格提供同等的效益,或者所提供的独特的效益补偿高价而有余。竞争优势有两种基本形式:成本领先和差异。以下内容是品才为您精心整理的《竞争优势》的读书笔记,欢迎参考! 粗略看完这样一本巨著,虽然不能将其中所有的理念都融会贯通,但收获还是很多。由于时间关系,我着重阅读了前面的理论篇、产业篇,以及最后的应用篇。由于书中没有具体谈到钻石理论在我国的运用情形,这里我想就这方面结合书中的一些理论对我国的形势作个粗糙定义,并给出一些我的个人建议。 有些人认为波特的理论主要基于美国的现实而建立起来,也许并不适合所有的发展中国家。但我认为,对于我国来说,至少这套理论有它的借鉴意义。波特说,“竞争力”的惟一意义就是国家生产力,那么我国是否具备了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呢?我想用波特的钻石模型来分析一下我国的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要素

在生产要素方面,我国初级生产要素充足,劳动力成本低,这些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使得我国企业在低成本制造方面拥有全球领先的竞争力。但即使这些,我们的竞争优势仍远远落后像美国、日本那样的发达国家,因为我们缺乏像现代化高科技这样的高级生产要素,人才、技术资源方面仍很匮乏。 波特在他的书中也提到,目前来看,初级生产要素已不再重要,高级生产要素对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就更高了。波特认为发展中国家面对的最基本任务是脱离生产要素导向的国家竞争优势,对国家而言,能创造出生产要素的机制远比拥有生产要素重要。 然而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也可以从不利的生产要素中形成,因为这些不利的因素反而会形成一股刺激产业创新的压力,这是波特的观点。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即使我们在生产要素方面仍有很匮乏,对企业而言,只要善于利用创新弥补本身弱点,仍可以取得不错的成效。所以,我国应致力于开发专业性与高级生产要素,并由企业、行业协会和个人共同大力投资,以此来带动国家与产业的竞争优势。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就要求我们国家加大高科技人才投入,不断去寻求开拓创新的路线,这样企业才有能力化阻力为动力,为创造国家竞争优势而贡献力量。 (二)需求条件

企业核心竞争力论文范文

【摘要】: 在国际化竞争日趋热烈的今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想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必须构建自己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概念入手,介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和内容,分析了我国企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方面存在的差距,提出培育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以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为根基,积极打造适合我国国情和企业特点的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核心技术能力和竞争优势,提出要兼收并蓄,形成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品牌整合能力和企业文化,同时,呼吁政府要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方面多做工作。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 【正文】: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提高我国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形成一批核心能力突出、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对每一个企业来说,要生存与发展,必须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创造出比竞争对手更强大的能力即核心竞争力。在现阶段,这已成为企业的生存之本。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使企业在某一市场上长期具有竞争优势的独特的内在能力资源。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新产品研发、售后服务和各种决策中形成的独特的技术、文化或机制优势,并依托这种优势所产生的巨大的资本能量和经营实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 企业核心竞争力通常具有如下特征: 1、不易摹仿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以特定方式沿着自己独特的技术或管理轨迹,逐步积累,长期形成的,走的是自己的发展之路,个性化发展的特点非常突出,很难被竞争对手完全模仿掌握。比如Intel公司领先世界的芯片技术,联想公司独步中国的销售网络和渠道。 2、不可分离性。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息息相关,任何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都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可能从天而降,它是企业历经多少年积累所形成的企业理念、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等无形资产。多年来依据企业实际而进行的变革和修缮,使这些理念和行为已经与企业融为一体,不可分离。而正是这种不可分离性,使得企业达到了竞争对手难以匹敌的高度,成为企业竞争差 异化的有效来源。 3、动态发展性。竞争,使得竞争对手会竭尽全力弥补自己的不足,逐步缩小与原先拥有核心竞争力企业的差距,直至完全超越,最终使个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所有企业的一般竞争力,甚至形成差距。比如河北天纶纺织有限公司,从一个旧体制下的国营棉纺厂,历经多年改革,不断加强技术实力,最终成为在国内棉纺技术领域较有影响的企业。 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比较分析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比较分析 ———兼论新竞争经济学及其启示 比较优势论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波特教授在80年代发表了其著名的三部曲,即《竞争战略》(1980年)、《竞争优势》(1985年)、《国家竞争优势》(1990年),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竞争优势理论。那么,比较优势论与竞争优势论到底有何异同?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关系到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战略取向。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应追求竞争优势来发展对外贸易,另一些学者认为,我国发展对外贸易还是应该以比较优势为基础。本文首先从学术背景上对这两个理论进行概念辨析,然后介绍波特教授最新提出的新竞争经济学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一、比较优势的内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萨缪尔森认为,比较优势这一概念是经济学中的一种美妙想法。对于这一经济学概念的内涵,80年代初期我国国际贸易学界曾经热烈讨论过。正是通过对它的讨论,迎来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局面。确实,比较优势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概念。说它古老,因为在古典经济学时代,李嘉图就创立了它;说它年轻,是因为其内涵在当代还在发展。比较优势概念内涵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古典经济学时期,比较优势的含义是比较成本。 李嘉图坚持劳动价值论,他本人提出的是比较成本论。他以英国和葡萄牙生产毛呢和葡萄酒为例,证明对外贸易发生的原因是两国劳动生产率差异造成的劳动成本的不同。李嘉图也考察了技术对贸易的影响。但他没有考察技术进步的原因,即技术是外生决定的。以现代经济学的眼光来看李嘉图的例子,李嘉图确实具有机会成本的思想,只不过他考察的只有劳动这一稀缺要素。 2.新古典经济学阶段,比较优势的含义是机会成本。 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市场交换关系,而不是生产关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变成对稀缺资源如何进行配置。实质上是论证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即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这样,比较优势这一概念,实际上是机会成本概念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应用。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当代。俄林运用一般均衡价格理论和经济地理理论,提出要素比例论,认为一国比较优势的源泉在于其天然要素禀赋,包括劳动和其他生产要素。 3.当代经济学阶段,强调比较优势的内生性与动态性。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强调的是比较优势的外生性与静态性,如李嘉图的外生技术比较优势、俄林的外生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它们需要一系列严格的前提假设才能成立,包括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产品无差别、技术水平不变、要素质量相同及数量保持固定不变、要素在两国之间完全不流动、不考虑需求差别、无交易成本、实行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分析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了使我国对外贸易得到持续性发展,防止陷入“比较优势陷阱”,我国需要调整对外贸易战略,将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现状,阐述了我国对外贸易可能存在的“比较优势陷阱”,最后探讨了新经济条件下我国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来源。 关键词:出口商品结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出口商品结构也有了明显的改善,逐步实现了出口去向从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向以发达国家为主,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制成品为主的转变,制成品的比重已经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这些都表明我国贸易结构在不断优化。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 从出口总额来看,中国出口总额在近20年出现明显上升趋势。加入WTO 之后出现更大幅度的增长。从1978年97.5亿美元增长到了2006年9691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达到近20%。从出口商品结构上来看,工业制成品比重明显高于初级产品比重,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1980年工业制成品的比例仅45.9%,2005达到93.6‰从出口去向来看,我国出口发达国家的比例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出口发展中国家的比例在逐年下降。2006年与我国发展贸易往来的国家有228个,美国和加拿大、日本、欧盟是主要贸易合作伙伴,拉美、非洲和大洋洲地区与我国的贸易总额在上升。高科技产品的出口比重在逐年增加,从1999年占出口总额的16.7%到2003年的27.1%。 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比较优势陷阱” 上述变化标志着我国出口产品结构朝着优化的方向发展。无论在产品质量和规模上,都随着贸易成果的扩大而增强。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比较优势不具备持续性。我国能否保持外贸的持续快速发展仍然是一个焦点问题。

什么是战略 读后感

2011级人力2班吴巧20113055 什么是战略 ——《what is strategy》读后感 在《what is strategy》一书中,迈克波特尔很明确的做出了对战略的定义,即:战略就是创造一种独特、有利的定位,涉及各种不同的运营活动;战略就是在竞争中做出取舍,其实质就是选择不做哪些事情;战略就是在企业的各项运营活动之间建立一种配称。而人们常常很容易混淆取得效益的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运营和战略,对于此,迈克波特尔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运营不同于战略却有息息相关,运营效益意味着相似的运营活动能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而战略定位则意味着运营活动有别于竞争对手,或者虽然类似,但是其实施方式有别于竞争对手。 要想取得长期的竞争效益,光注重运营效益是不行的,因为运营效益的提高受到两方面的局限,第一,最佳实践会迅速传播开来。企业在运营效益上的竞争推动了生产率边界不断向外扩展,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每个企业的水准。然而这样的竞争使运营效益得到了绝对的提高,但是没有人能获得相对优势。第二,竞争趋同。企业越是以他人为基准,企业间的相似之处便越多,这些运营活动的通用性就越强,战略就会趋同。运营效益代替了战略,其最终的结果必然是零和竞争。 因此,迈克波特尔提出了战略的实质存在于运营活动之中——选择不同于竞争对手的运营活动,或者不同于竞争对手的活动实施方式。他认为竞争战略就是要创造差异性,即建立一套独特的不能为别人所模仿的配套的战略体系,即战略配称。战略配称建立一个环环相扣、紧密连接的链,将模仿者拒之门外,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持续性。 另外,在战略制定时,有两点不得不提。第一,在影响战略的诸多因素中,强烈的增长欲望也许是最危险的,迈克波特尔称之为“增长陷阱”。单方面的追求利润是很危险的,到最后会得不偿失。因此在制定战略时因追求有利润的增长。

公司核心竞争力竞争优势的根源

公司核心竞争力竞争优 势的根源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竞争优势的根源 NEC和GTE两家公司的差别在于,前者把自己看成是一些能力的组合,而后者则把自己视为一些业务的组合。这类情形在很多行业屡见不鲜。 在短期内,一个公司的竞争优势源于现有产品的性价比特性。但是在第一轮全球竞争中存活下来的企业,无论是西方公司还是日本公司,现在都已趋向于采用相似的严格的产品成本和质量标准。达到这些标准实际上已经成为继续留在竞争队伍中的最低要求,它们对于形成差异化优势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小。从长期来看,竞争优势将取决于企业能否以比对手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构建核心竞争力,这些核心竞争力将为公司催生出意想不到的产品。管理层有能力把整个公司的技术和生产技能整合成核心竞争力,使各项业务能够及时把握不断变化的机遇,这才是优势的真正所在。 多元化公司就好比一棵大树,树干和几个主要枝杈是核心产品,较纤细的树枝则是业务单元,叶、花与果实则属于最终产品。为大树提供养分和起支撑固定作用的根系就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你只通过看最终产品来评价竞争对手的实力,你就会看走眼,好比你只看树叶来判断树的强壮程度一样。

核心竞争力是组织内的集体学习能力,尤其是如何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并且把多种技术整合在一起的能力。索尼的微型化能力和飞利浦的光介质专长就是两种核心竞争力。虽然在理论上可以把收音机组装在一个芯片上,但这种理论知识并不能确保公司有能力生产出如名片般大小的微型收音机。为了把设想变为现实,卡西欧必须把公司在微型化、微处理器设计、材料科学和超薄精密封装等方面的技术专长融为一体,这些也正是它在微型名片式计算器、袖珍电视机以及数字手表中所采用的技术。 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整合各种技术,同时它还意味着对工作进行组织和提供价值。索尼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微型化。为了使产品实现微型化,索尼必须保证技术专家、工程师和市场营销人员对客户需求达成共识,并了解技术上的可能性。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不仅在制造业中表现明显,在服务业中也是。花旗银行率先投资了一套运营系统,这套系统使它能够全天24小时介入全世界的市场,由此带来的核心竞争力使花旗脱颖而出,把很多金融服务公司甩在身后。 核心竞争力是沟通,是参与,是对跨越组织界限协同工作的深度承诺。它涉及所有职能部门和很多级别的员工。世界级的研究项目,比如激光或陶瓷的研发工作,能够在公司的实验室中开展,但是不会对公司的任何业务部门产生影响。因此,组合在一起构成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各种技能,必定是汇集在思维开阔的人身上。如果目光狭窄的话,人们就不会

(竞争策略)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最全版

(竞争策略)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

【文献号】1-41 【原文出处】理论学刊 【原刊地名】济南 【原刊期号】200403 【原刊页号】38~42 【分类号】F10 【分类名】国民经济管理 【复印期号】200405 【标题】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 ——中国产业发展战略调整的必然选择 【作者】胡俊文 【作者简介】胡俊文,江汉大学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胡俊文(1962—),男,湖北武汉人,江汉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系主任、副教授。 【内容提要】以比较成本学说和要素禀赋学说为核心的比较优势理论和以新贸易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为核心 的竞争优势理论,为分析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形成及相互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既相互分 离,又相互联系,且在壹定条件下实现转变。中国产业发展必须强化现有比较优势,加快引进新的比较优势,培 育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加快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避免落入“比较优势陷阱”。【摘要题】产业结构 【关键词】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相互关系/战略调整

【正文】 〔中图分类号〕F1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909(2004)03-0038-05 中国产业发展战略的调整,应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而深刻认识这壹问题,就必须分析比较优 势和竞争优势的形成及相互关系,进而推动中国产业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快速转变。 壹、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 比较优势理论形成于18世纪中叶,完成于20世纪30年代。在经济学中,用来解释比较优势的理论主要包括英 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瑞典经济学家伊莱·赫克歇尔和伯蒂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 由于俄林在其著作中采用了他的老师赫克歇尔1919年用瑞典文发表的壹篇重要论文,因而要素禀赋学说又称赫克 歇尔—俄林模型。比较成本学说和要素禀赋学说,从俩个方面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和动力:壹是生产同壹 产品时,各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二是各国间的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各国间的这种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的 形成。也正是这种差异,成为各国产业间国际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形成的原因。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和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主要在市场完全竞争条件下以产业间贸易为研究对象,即壹 国进口和出口属于不同产业部门生产的商品,涉及的是各国间不同产业(产品)之间的关系。而对于在市场不完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西方自由贸易理论的演变轨迹及其启示 【文章日期】2005-05-20 【作者】郭波/吕守庆 【正文】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2395(2006)01-0071-06 由托伦斯首先提出并由李嘉图系统创建起来的比较优势学说,是西方自由贸易理论的核心。20世纪中期以后,以赫克谢尔—俄林—萨谬尔森模式出现为标志,它又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传统的比较优势学说从理论上证明: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各国都会得到比较利益。一二百年来,这个理论一直受人称颂,反复论证,成为经典。但在国际经济现实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国际贸易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这就促使人们思考:比较优势学说究竟是否正确?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参加WTO 能否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得到比较利益?如果能,其条件又是什么?为此,本文试对自由贸易理论的演变作一番回顾和分析,以便从其变化的轨迹中找到解答问题的线索来。 一、自由贸易理论的演变轨迹 (一)古典阶段的李嘉图贸易理论 作为国际贸易成因的比较优势,其来源是比较成本。虽然首先提出比较成本这一观点是托伦斯(R. Torrens),①但注意到比较成本的重大意义并对此进行系统论证用以解释国际贸易现实的却是李嘉图。 李嘉图首先注意到比较成本的重大意义,他说:“使我们决定输入商品的动机是发现外国的价格比较便宜,是商品的国内价格和国外价格的比较。如果一国输出帽子,输入毛呢,那是因为制造帽子以交换毛呢比自己制造毛呢所得更多。”②李嘉图曾以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的模型来说明比较优势以及比较利益的形成。他假设英国和葡萄牙生产酒和呢绒的单位劳动成本如下表所示: 表1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分析单位:人/年 呢绒酒 英国 100 120 葡萄牙 90 80 比较成本(英/葡) 100/90=1.1 120/80=1.5 从表中可以看出,英国生产酒和呢绒的单位劳动成本都比葡萄牙高,但比较起来,英国生产呢绒的效率相对高一些(或者说成本相对低一些),即英国生产呢绒具有相对优势,通过交换可获得比较利益;而葡萄牙尽管在两种商品生产上都占绝对优势,但两相比较,生产酒的优势更大,故生产酒更有利,生产呢绒则相对不利。李嘉图借此说明:当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的生产成本存在比较差异时,只要两国分工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的商品,两种商品的产量都会增加,通过交换各国都能得到比较利益。当我们将上述结论进一步推广到三个国家三种商品的交换活动进行验证,发现它仍然适用,这就证明比较成本说的基本原理是完全科学的。对此,马克思事实上也曾予以肯定。③重视比较成本差异并以此为基础创立比较优势学说,是李嘉图对国际贸易学说

试述企业通过哪些途径将信息技术转变为核心能力信息技术为企业带来了那些竞争优势举例说明精修订

试述企业通过哪些途径将信息技术转变为核心能力信息技术为企业带来了那些竞争优势举例 说明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四、论述题(共1道试题,共30分。) 1、试述企业通过哪些途径将信息技术转变为核心能力,信息技术为企业带来了那 些竞争优势,举例说明。 答:作为一种广泛利用的标准资源,信息技术本身能够转化为企业的能力和核心能力。核心能力通常是指那些能够使一个公司从战略上区别于竞争者并培育出竞争者未拥有的有益行为的能力。一个企业可以通过下述途径将信息技术转变为自己的核心能力:(1)寻求能够形成稀缺能力的信息技术应用。(2)关注那些能够使能力增值的信息技术应用。(3)识别那些难以模仿的信息技术应用。(4)追踪那些没有战略替代物的信息技术应用。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创造新的优势以增加顾客的满意度并拉开与竞争对手的距离;通过延伸固有的优势来增加顾客的满意度并拉开与竞争对手的距离;削弱或消除竞争对手的优势。 企业的竞争优势归纳为五种类型: (1)成本优势。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更廉价地提供产品或服务; (2)增值优势。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创造出更吸引人的产品或服务; (3)聚焦优势。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更恰当地满足特定顾客群体地需求; (4)速度优势。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更及时的满足顾客的需求; (5)机动优势。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更快地适应变化的需求; 信息技术应用使全球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作为中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企业,必须面对信息技术对中小企业成长的各个方面渗透。中小企业可以深刻理解企业成长的实质和动态过程,审视形势,认清根本性障碍所在,认准方向。同时,通过战略规划,逐步实现影响核心竞争力因素的信息化,以扬长避短,保持企业健康有序稳定的成长。

关于《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的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题目:关于《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的读书报告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物流管理1601

目录 一、作者简介 (1) 二、内容提要 (1) (一)、《竞争战略》主要内容 (1) 1、五力模型 (1) 2、三大战略 (2) 3、价值链 (2) 4、钻石体系 (2) 5、产业集群 (2) (二)、《竞争优势》主要内容 (3) 1、价值链与竞争优势 (3) 2、成本优势 (3) 3、标歧立异 (3) 4、竞争景框与竞争优势 (4) 三、心得评论 (4) 四、结语 (4) 五、参考文献: (4)

关于《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的读书报告 学生: (皖西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一、作者简介 迈克尔·波特(1947-),哈佛大学商学院著名教授,当今世界上少数最有影响的管理学家之一。迈克尔·波特曾在1983年被任命为美国总统里根的产业竞争委员会主席,开创了企业竞争战略理论并引发了美国乃至世界的竞争力讨论。他先后获得过大卫·威尔兹经济学奖、亚当·斯密奖、五次获得麦肯锡奖,拥有很多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到现在为止,迈克尔·波特已有十四本著作,其中最有影响的有《品牌间选择、战略及双边市场力量》(1976)、《竞争战略》(1980)、《竞争优势》(1985)、《国家竞争力》(1990)等。迈克尔.波特是当今全球第一战略权威,被誉为“竞争战略之父”,是现代最伟大的商业思想家之一。 32岁即获哈佛商学院终身教授之职,是当今世界上竞争战略和竞争力方面公认的权威。他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后获哈佛大学商学院企业经济学博士学位。目前,他拥有瑞典、荷兰、法国等国大学的8个名誉博士学位。迈克尔·波特博士获得的崇高地位缘于他所提出的“五种竞争力量”和“三种竞争战略”的理论观点。迈克尔·波特的三部经典著作《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被称为竞争三部曲。 二、内容提要 (一)、《竞争战略》主要内容 1、五力模型 迈克尔·波特提出了行业结构分析模型,即所谓的“五力模型”,认为决定企业获利能力的首要因素是“产业吸引力”,企业在拟定竞争战略时,必须深入了解决定产业吸引力的竞争法则。竞争法则可以用五种竞争力来具体分析:行业现有的竞争状况、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客户的议价能力、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新进入者的威胁。这五大竞争驱动力,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并指出公司战略的核心应在于选择正确的行业,以及行业中最具有吸引力的竞争位置。

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的方式

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来自哪里? 美国经济的衰退和全球高新技术市场增长的滞缓,给寻求跨地域发展的企业投下了重重的阴影,以往成功的经验已不足以借鉴。 中国企业目前所具有的竞争力只能保持3~5年的时间。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品牌的寿命周期将会大大缩短。 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的巨大变化,企业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进行重新评价和创造。 受Enterprise IG 公司邀请,笔者参加了2001年10月24日在香港由美国《商业周刊》主办的“亚洲企业品牌战略研讨会”。会议邀请了国际知名的品牌管理顾问公司、品牌规划顾问公司、专家和香港国际知名品牌的企业,就如何应对目前迅速变化的经济环境和全球化的到来,深入而广泛地探讨了现代企业品牌管理方面的问题。受与会者一些观点和思想的启发,关注国内企业,现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品牌竞争力的先决条件 来自美国和亚太地区的与会品牌管理专家一致认为,近期美国经济衰退和全球高新技术市场增长滞缓的局面,给寻求跨地域发展的企业投下了重重的阴影,以往成功的经验已经不足以借鉴,必须通过重新评价和创造新的品牌竞争力才能保留和开发新的客户和消费者。 品牌的竞争力已不容忽视。讨论会给我们一个清晰的结论是,在日益动荡多变的市场条件下,品牌已经成为赢得顾客忠诚和企业求得长期生存与成长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要重新审视其品牌管理策略。特别是对于国内的企业,

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不断创新的压力已经直逼本土的企业必须将竞争的水平提升到国际水准,而不是“窝里斗”。 在全球环境下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越来越多地和产品品牌的竞争力联系在了一起,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彼此制约、相互依存的,这是加入世贸之后的中国企业必须要保持清醒的一点。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比如某些技术、技能和管理机制。一个连续成功的企业必定有其核心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开发、培养、不断巩固以及更新,因为即使建立了核心竞争力,也还有可能再瓦解。如何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就成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品牌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在市场上的商品化的表现,也可以说是企业竞争力物化的表现。 2002年元月12日,在第四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教授谈道,中国企业过去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能吃苦耐劳;二是具有廉价的资源;三是有限的产品优势;四是关系网络优势。中国企业目前所具有的竞争力只能保持3~5年的时间。加入WTO之后,企业品牌的寿命周期将会大大缩短,这不能不说对现在的本土企业生存来讲是一种极大的威胁。 由此看来,与跨国公司相比本土公司最缺乏的就是品牌竞争力,品牌能不能在市场上立得脚,决定着企业在全球化范围内的盈利能力。要建立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先建立企业的竞争力。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东西必须具有独特性,按照张维迎的观点,即“买不来”、“偷不走”、“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也就是说,企业所拥有的核心资源要有这样的特点:没有市场可以买到;要有法律保护;资源本身与能力有互补性;具有组织性,不属于个人;有持续竞争力。

林毅夫: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

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当地有利条件形成竞争优势,这样的产业就不需要政府扶持,可以占有很大的市场获取利润,随后就能再投资,实现产品技术的升级,这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发挥比较优势,还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了,政府能动员的资源多了,解决社会问题的基础就好了。改革开放以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得比较好,在社会问题上也解决得比较好,就业、社会救济、农村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等问题都解决得比较好,这是和经济增长以及政府财力越来越强大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讲演者小传 林毅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1994年创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至今。有著作13本,其中《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被翻译成6种语言出版,《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与《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分别获1992及2001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1992年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的"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一文,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国际粮食与农业政策研究中心授予1993年度最佳政策论文奖,2000年被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评为1980至1998年内发表于国际经济学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之一,获颁经典引文奖。1997年被澳大利亚农业和资源经济学会授予约翰·克劳夫爵士奖。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拉动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1978年底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1978-2004年间,中国GDP年均增长达到9.4%,2004年GDP的规模为1978年的10.3倍,而世界同期的年均GDP 增长率仅为2.8%;中国国际贸易年均增长16.7%,贸易规模增长了56倍,进出口额由1 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11547亿美元,同期贸易依存度由9.5%增长到69.3%;中国的发展对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东亚金融危机中,中国的人民币没有贬值,为东亚经济的迅速复苏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现在中国虽然是一个存量的小国,但是,已经成为增量的大国。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主要来源,成为拉动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还有巨大的增长潜力,中国有可能在本世纪中叶前变成全世界最大的经济。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特性 世界上大多数转型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都是赶超战略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领导人选择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发展战略。然而,重工业作为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是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其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与中国当时的经济状况相冲突,使重工业优先增长无法借助于市场机制得以实现。解决这一困难的办法,就是做出适当的制度安排,人为地压低重工业发展的成本,即压低资本、外汇、能源、原材料、农产品的价格,降低重工业资本形成的门槛。于是,适应于重工业优先增长的赶超战略,一套以扭曲要素和产品价格为内容的宏观政策环境就形成了。相应的制度安排,是对经济资源

我国出口贸易如何从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我国出口贸易如何从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 优势 摘要: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我国的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也要由单纯追求数量的增长转向追 求质量和效益的增长。要实现这个转变,必须解决一个重大理论问题,这就是如何认识和发挥自己的优势。研究表明,竞争优势更能体现一个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比较优势只是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单纯的比较优势,不一定能成为竞争优势,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对外贸易不能停留在现有的比较忧势上,中国要在比较优势基础上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将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关键词: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中国对外贸易,转变依据,战略 一、古典经济学家提出并经完善的比较优势原理是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基本依据 (一)古典经济学家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为国际贸易的开展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支撑 从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的角度,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这部划时代的经济学著作中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当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低于世界上其他所有国家,即在该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时,这个国家应该分工生产这种产品,然后用这种产品去换取本国的劣势产品,从中获利。斯密的理论具有历史进步性,但他的理论只是回答了当某个国家在生产某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的时候,这个国家可以以此产业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并从贸易中获取利益。斯密没有解决的问题是:如果一个国家在任何产业上都不具备绝对优势,那么这个国家还能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并获取贸易利益吗?后来的学者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研究并解决了这个问题。借助于2×2模型(假定国际贸易中只有2个国家,只生产2种产品),他分析了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不具有绝对优势产业的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命题,在他的著作《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即使在任何产品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但是,只要这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专门生产自已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开展国际交换,则这个国家就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取利益。这里的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同一单位的某种产品的比较成本相对低于另一个国家。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为国际贸易的开展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支撑。其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在于:一个国家无论处于什么发展阶段,无论经济力量是强还是弱,都能确定自己的比较优势,即使处于劣势的也能找到劣势中的优势。各国只要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分工,让优势国家生产优势更大的产品,劣势国家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然后两国开展贸易,则贸易双方都可以用较小的消耗,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绝对成本说和相对成本说指出两国进行国际贸易都可以得到好处,但是却没解决深层次的问题: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交换的具体比例?贸易的利益在双方是如何分配的?而且李嘉图只考虑到供给因素,而未考虑需求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这就使得他的比较成本理论不够完善。约翰·穆勒(John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716425600.html,l)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提出了他的相互需求理论,他认为,贸易条件及其变动是由相互需求双方产品的强度决定的,对其他国家产品需求相对强烈的国家,就要用更多的本国产品去交换,贸易条件就不利;相反,对其他国家产品需求相对弱的国家,就可以用较少的本国产品去交换,贸易条件就有利。均衡贸易条件是由两国的相互需求决定的。在贸易利益的分配上,具体交换比例越接近哪个国家的国内交换比率,哪个国家的贸易利益就越小。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在其论文《对外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