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13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13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13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13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13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2课时《红军长征》学案

材料阅读:这些资料与“长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请你在每个题号后的横线上注明标题,并理清它们的顺序。

(1)

金沙江河床宽,水流急,大浪咆哮,架桥很困难,又无船只,大家很焦急。在这关键时刻,据讲,干部团已在皎平渡巧渡成功。在皎平渡帮助我军渡江的三十六名船夫,经过九天九夜的紧张工作,终于把全部红军渡过了江。刘总参谋长决定发给他们每人每天五块现洋,还杀猪宰羊请他们吃饭,最后又重奖给每人三十块现洋。船夫们看到红军那么好,很多人都要求跟着红军北上抗日。

(2)

经过几天的紧张战斗,终于突破了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早上八时出发,冒雨行军,行程一百里。我们走的是山间小路,下雨路滑,战士们经常摔跤满身泥巴。我脚上打了四个大泡,肿的老高,疼痛难受。没关系,只要心脏还在跳动,就非走到底不可。中央红军终于突破了蒋介石设置的第二道封锁线。……这几天飞机真多,七连陈敬群副连长腿被炸断,还硬不让人包扎,自己拉响手榴弹牺牲。他知道部队离开苏区,伤员不好安排,不愿给队伍增加困难,情愿自我牺牲,同志们都感到很惋惜!地方党反映:国民党要在全州、湘江布置第四道封锁线,企图消灭红军。……(湘江战役后)晚上一查点,全团折损一半,不少同志都痛哭流涕。炊事员挑着饭担子,看到香喷喷的米饭没人吃,边走边哭。……从中央苏区出征时,我团是两千七百多人,现在仅剩下八、九百人了。

(3)

最讨厌的是草地的烂泥潭,远看像一堆水草,人和骡马走过去,一不小心,掉进去就越陷越深,救都救不出来。……草地的水,因为常年泡着腐草,又黑又臭又有毒,根本不能吃用。口干的要命,有的喝了几口,肚子马上发胀,甚至胀死。脚上被草根刺破,毒水一泡就红肿溃烂。

(4)

接师首长电:四方面军在10月8日已与我一方面军先遣师一团在会宁地区胜利会合,红二方面军不日也到兴隆镇。

(5)

听前方消息,红二军雨夜攻占遵义。……党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总结了五次反‘围剿’苦战一年多至今转战到遵义的经验教训,肯定了毛泽东等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

(6)

半夜,两岸的部队都点起了灯笼、火把,好像两条火龙向泸定桥疾进。我们边走边用战斗口号鼓舞大家的士气:“足可疾,身可劳,衣服可烧,头颅可掉,什么不要,只要泸定桥!”泸定桥守敌万万没有想到我们红军来的那么神速,他们正在手忙脚乱的准备放火烧板桥。还没来得及点燃导火线。我们已扑到敌人跟前厉声高喊:“缴枪不杀!”东岸铁索桥上已有几十米木板被烧坏,红军战士不怕身衣火烧,冒火前进,将守敌击溃。

(7)

一到下午,气候突然大变。先是大雾,后来又下起了毛毛细雨,不一会儿又下起了雪。我们冒雪继续往上爬,越往高爬雪越大,还刮起了大风。指战员们一个个都成了雪人儿,再加上刺骨的寒风一吹,冻得人不知怎么是好。大家赶忙打开背包,把所有能穿的衣服都穿上了,有不少战士冷得没有办法,只好把被子、毯子都披在身上御寒。到了夹金山顶,我看到一个个干部、战士好不容易才爬到了山顶,累得呼哧呼哧直喘气。……李聚奎师长大声喊叫:同志们,赶紧走,快到懋功会合红四方面军去,这里不能停呀,要停就走不了啦!

(8)

五次反“围剿”以来,我军数战失利。连队思想情况较乱,埋怨情绪较大,大家都反映我们吃了堡垒对堡垒、工事对工事、死打硬拼的亏。一星期来,部队补充了新兵,充实了武器弹药,每人还发了两套单衣、两双鞋子,看来情况十分紧急准备随时行动。突然接到命令,下午四时出发。半夜到南塘宿营,行程七十里。沿途群众端茶送水,依依不舍。

(9)

走进吴起镇,看到一间破窑洞的门口,挂着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我们总算到了陕北根据地了。

(10)

按上级指示,为了轻装前进,部队将多余的枪支以及大炮、印刷机等笨重物品都丢入赤水河。赤水河啊赤水河!我们红军在中央苏区缴获的重机枪、大炮、印刷机和x光机都暂时寄在你的河底,请你好生保管,到我们革命取得胜利那天,再来起货和道谢。

——引自《长征日记》萧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

正确顺序:

————————————————————小组汇报:分享你拟定的标题,展示你的排序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

我用了几天时间认真读了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后,感受颇大。这是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为答复林彪而写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毛泽东同志说:现在虽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他在中国的环境里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这在五卅运动及其以后的大革命运动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这是毛主席用乐观平态度和具有前瞻性的思考分析了中国当时的基本国情,说明了中国革命会从一点点发展得很快,红色政权的革命力量就像星火燎原一般席卷全国并且最终取得伟大胜利。事实也证明了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当时的群众受国民党的压迫为这把火的燃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共产党则是点起这把火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革命终会偏向正义的一方——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主义革命。 真想不到毛主席在那个时候对中国革命有那么大的认识,分析的那么透彻;他可以站在圈外来客观判断中国当时的形势;更让人佩服的是毛泽东同志应用了哲学的思想来解释这个问题,可见其是多么的博学。不愧是一代领袖,文韬武略,起之大家!我很是佩服毛主席伟大的思想和超强的领导能力。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形势和敌我力量的对比以及社会各阶级的状况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后指出:党内出现的错误思想皆源于主观和客观的脱离,根本在于缺乏对国情的认识和了解。毛主席认为,只要通过发动农民,集中优势兵力,实现红色割据,革命力量一定会逐步壮大,星星之火,必将燎原。他早早就认清了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而中国有这种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会使统治阶级内混战不断并且会一天天扩大。他领导下的共产党坚持共农民主的口号是正确的,红军和游击队的存在和发展会让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这种革命力量是不可估量的,而犯革命急性病的同志会看小了这种力量从而不能正确地判断中国的政治形势。毛主席及时地发现了这种影响革命的思想并作出了必要的批评,运用他的领导能力,做出坚持“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正确决定。 整封信条理清晰,论据充分,考虑全面,非常有说服力。在当时那种混乱不定人心摇摆的情形下,毛主席仍然表现出了不寻常的冷静与乐观,他对局势清晰客观的认识,使他领导中国的革命走向胜利。文章不仅思维严谨,语言文字充满了诗人的气质,让人觉得毛主席是站在高山之上看着东方光芒四射的一轮朝日。由此可以看出毛主席在革命前进的道路上孤身超出其他很多人很远,他带领着中国人民朝着革命胜利的东方曙光前进,撑起了一个民族的独立与自强。 我个人觉得,身为中国人的我们应该学习毛主席的这种伟大思想和对革命事业不懈努力终生的伟大贡献。我们要好好学习,珍惜那些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学习毛主席的敢于创新,辨别是非的能力,在现实与理论之间选择适合实际情况,善于分析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到底该如何取舍,开辟出一条自己的理想的大门。要适应社会,不能完全脱离了社会,要坚持从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全文)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全文) (一九三○年一月五日) 在对于时局的估量和伴随而来的我们的行动问题上,我们党内有一部分同志还缺少正确的认识。他们虽然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地要到来,却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因此他们不赞成争取江西的计划,而只赞成在福建、广东、江西之间的三个边界区域的流动游击,同时也没有在游击区域建立红色政权的深刻的观念,因此也就没有用这种红色政权的巩固和扩大去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深刻的观念。他们似乎认为在距离革命高潮尚远的时期做这种建立政权的艰苦工作为徒劳,而希望用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政治影响,等到全国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或做到某个地步了,然后再来一个全国武装起义,那时把红军的力量加上去,就成为全国范围的大革命。他们这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他们的这种理论的来源,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这件事认清楚。认清了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如果认清了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则一,就会明白全世界何以只有中国有这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长期混战的怪事,而且何以混战一天激烈一天,一天扩大一天,何以始终不能有一个统一的政权。二,就会明白农民问题的严重性,因之,也就会明白农村起义何以有现在这样的全国规模的发展。三,就会明白工农民主政权这个口号的正确。四,就会明白相

应于全世界只有中国有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混战的一件怪事而产生出来的另一件怪事,即红军和游击队的存在和发展,以及伴随着红军和游击队而来的,成长于四围白色政权中的小块红色区域的存在和发展(中国以外无此怪事)。五,也就会明白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六,也就会明白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⑴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⑵、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义地是正确的。必须这样,才能树立全国革命群众的信仰,如苏联之于全世界然。必须这样,才能给反动统治阶级以甚大的困难,动摇其基础而促进其内部的分解。也必须这样,才能真正地创造红军,成为将来大革命的主要工具。总而言之,必须这样,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犯着革命急性病的同志们不切当地看大了革命的主观力量⑶,而看小了反革命力量。这种估量,多半是从主观主义出发。其结果,无疑地是要走上盲动主义的道路。另一方面,如果把革命的主观力量看小了,把反革命力量看大了,这也是一种不切当的估量,又必然要产生另一方面的坏结果。因此,在判断中国政治形势的时候,需要认识下面的这些要点:(一)现在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弱,但是立足于中国落后的脆弱的社会经济

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感

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感 在没看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前,我一直只知道它比喻起始微小的事物,在后来也会造成巨大的变化,这一表面解释。在看了文章的原文内容时,才知道这是毛泽东写给林彪的一封信,在这封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 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进一步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只有认清了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就会明白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才会认识的中国只有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才会取得最终的胜利。也正是由于中国社会当时的特殊形式,才会出现游击战这一特殊武装斗争力量,这是世界上除中国以外再无另一个国家所有的武装斗争。除此之外,毛泽东还强调我们不能把革命的主观力量看小了,把反革命力量看大了,这也是一种不切当的估量。并且从这一点主要谈了四个方面。 一、现在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弱,反动统治阶级的一切组织(政权、武装、党派等)也是弱的。 二、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 三、对反革命力量也要从本质上去估量。切不可产生政治上的盲动主义或悲观主义。 四、不可只观察当前表面现象不观察实质,将特殊的小的环境一般化扩大化起来。强调我们看实物不要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要深入问题内部,全方面考虑问题。 正是由于毛泽东全面认识了这个问题,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方针,并坚持毫不动摇的走下去,最终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才使中国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实中脱离出来,使中华民族共和国站立起来,并屹立在东方之巅。 在看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后,我便深刻的认识到,我们对待一个问题,千万不要忽视它微弱的力量,也许在你全方位的考虑这件事物的时候,你或许会发现,这些微小的力量只要获得充分的利用,它就可能成为事物逆转的伟大的、坚实的、不朽的力量。毛泽东正是由于有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种认识,中国从混乱的半殖民地过渡到拥有主权完整的共和国。那我们就应该学习前人的丰富经验,开拓自我的认识,总结经验教训,开阔自己的眼界,并且将这些经验用于实践,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同样,这篇文章也告诉我们,我们对事物不能太过于悲观,就算我们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

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感 一直以来对于《毛泽东选集》中收录的一些文章就充满了好奇,但因为个人等多方面的原因,而无缘得以一览,现在终于有机会和时间拿起了这本书,欣然读过了其中的一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文章,心中感慨,有感而发。《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原本是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那时在对于时局的估量和伴随而来的行动问题上,党内有一部分同志还缺少正确的认识。他们虽然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地要到来,却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他们似乎认为在距离革命高潮尚远的时期做这种建立政权的艰苦工作为徒劳,而希望用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政治影响,等到全国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然后再来一个全国武装起义,那时把红军的力量加上去,就成为全国范围的大革命。他们这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他们的这种理论的来源,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这件事认清楚。有些党员从主观主义出发不恰当地看大了革命的主观力量,而看小了反革命力量。结果,走上盲动主义的道路。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中国的一句古话,就是说,新生事物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前途是光明的。 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以后,毛泽东同志以此来比喻中国革命。他认为在中国的环境里革命的“星星之火”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由此,《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成了中国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取得彻底胜利的代表性表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浅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作者:英子涵摘要:本论文目的是研究分析毛主席的文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的一些经典观点,研究方法为引证论述。 关键词:正确的革命意识,克服悲观革命思想,革命与反革命力量的正确估量,农民与工人阶级。 引言:此篇文章是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针对党内的盲目主义和悲观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澄清党内思想混乱。 正文: 一我们应该正确估计革命的主观力量和反革命力量。 原文说“犯着革命急性病的同志们不切当地看大了革命的主观力量,而看小了反革命力量。这种估量,多半是从主观主义出发。其结果,无疑地是要走上盲动主义的道路。另一方面,如果把革命的主观力量看小了,把反革命力量看大了,这也是一种不切当的估量,又必然要产生另一方面的坏结果。” 确实,根据历史记载说“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收缴工人纠察队的武器,捕杀工人和共产党员。随后,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也相继发生反革命大屠杀。18日,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反革命的“国民政府”,同武汉国民政府相对立。同时,奉系军阀和蒋介石相呼应,也在北京捕杀共产党员。” 在这次革命失败的教训中,很多共产党成员在革命的主观力量大大削弱的情况下,产生了很多悲观的念头,使革命的气势削弱,士气降低,战斗力下降。不利于共产党的继续发展。 二虽然革命的主观力量下降,但是运用正确的方法,我们应该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原文说“……中国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就日益发展起来。伴随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军阀混战而来的,是赋税的加重,这样就会促令广大的负担赋税者和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发展……就知道中国是处在怎样一种皇皇不可终日的局面之下,处在怎样一种混乱状态之下。就知道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是怎样不可避免,而且是很快会要到来。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星火燎原”的话,正是时局发展的适当的描写。只要看一看许多地方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哗变、学生罢课的发展,就知道这个“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毫无疑义地是不远了。” 的确,根据记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红军经过三年艰苦曲折的游击战争,粉碎了国了党反动派的多次“进剿”与“会剿”,至1930年夏,中国工农红军已发展到约10万人,在十余个省先后开辟了大小十多块革命根据地。” 所以说,在强大的工农基础和众多的革命根据地的情况下,共产党需要做的不是仅仅发动群众的情绪,而是如原文所说“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 运用这些正确的方法,可以使被削弱的革命主观力量逐渐发展,并且迅速发展,虽然中国的革命主观力量尚弱,然而我们的优势是反革命力量也不强,所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可以取得革命的胜利。 三面对各种情况时,我们不能仅仅观察表面现象,更要观察实质。 原文说“我们在红军中工作的人,一遇到败仗,或四面被围,或强敌跟追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观后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观后感 这些天,那些记录和表现历史的光影把我带回了八十多年前苦难的中国。1931年9月18日,中国东北,一次军事冲突,震惊了中外,这就是“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开端。 日军为了谋取利益,栽赃嫁祸中国,并对无辜百姓痛下杀手,在我们纯净的国土上肆意妄为。还记得,记录片中有这样一幅图令我印象深刻,悲痛欲绝:日本军官一手拿着刺刀,一手拎着我们中国同胞的人头,脸上露出骄傲自豪的笑容,而他们的背后是堆积如山的尸体。令人发指的罪行、令人窒息的史实………那是个怎样的年代啊?硝烟四起、战火纷纷,四处骨骸边野;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漂亮的、英俊的、白花花的,亮得刺眼的骨骼分布在每个角落;在鲜血的浸没下、在阳光的照耀下,血淋淋的。我脑海里不由地闪出画面:老人们因为行动慢被日军用刀狠狠地刺入胸膛;母亲为保护孩子挡到前面,一刀一刀刺进去,鲜血喷出,看着怀里的孩子,泪与血掺杂着;少年因为无能为力的惨死的尖叫;战士们不甘时冲锋时的拼命……瞳孔放大,青筋爆出,鲜血四溅。凄惨的尖叫,恐惧的嘶吼,空气中弥漫着令人呕吐的血丝……老人期盼的眼神,颤颤巍巍地站在村口。岁月沧桑了老人的脸庞,战9争浑浊了老人的心庞,但是他的双眸中却依然透露着等待。 国人信仰,国人血性,我大中国,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还记得战士们冲锋前进的样子么?为了自己,为了家庭,为了等着他们的百姓,不顾生死。我依稀铭记他们毅力不倒的背影,他们拼了命的勇气、仇恨、和平、奋不顾身。号声起,战士们往前冲。这里是他们拼了命也要守护的家园。抛头颅,洒热血。这些战士大多是娃娃兵,花一样的年纪,扛起了枪、磨破了手、踩透了鞋,靠着信仰,用身体拼出了一条血路。面对缓缓而来的坦克,血性的男儿们做好赴死的准备,拿着手榴弹冲向日军。只听到“砰”的一声,孩子们与坦克同归于尽。武器的差距,弹药的匮乏,并没有阻止中国好儿郎报国的心切。他们拿着尖刀往前冲,用身躯为同伴支起了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想同大家分享这样一个故事。 每天清晨,整个城市还未醒来,薛梅和她的丈夫便开始了一天之中的第一次巡井。在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营八更九井站,薛梅两口子管护着方圆八平方公里内的七口油水井、一座计量站和2100米外输管线。每四小时巡一次井,一天要走六趟。她的工作职责是取全、取准油水井的第一手资料,及时发现并处理油水井和管线出现的问题,保证生产正常运行。 风霜雨雪,寒暑易节,巡井的工作却从不中断。东辛采油厂位于黄河入海口附近,这里曾是一片盐碱荒滩。多少年来,薛梅夫妻俩硬是凭借着双脚踏出了一条巡井之路。薛梅的丈夫叫孙宾,这位朴实的男人每天和薛梅一起巡井,共同履行着夫妻岗的职责。除此之外,孙宾更是在疾风暴雨的咆哮里,在盗油分子的尖刀前,在日复一日的陪伴下守护着他们的家,守护着这座采油小站。 20年来,这对不寻常的石油人,巡井巡线42000多次,行程30万公里,累计生产原油12余万吨,从未发生一起安全环保责任事故。 薛梅的父亲是老一辈石油人,兢兢业业的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石油事业奉献了一辈子。父亲患癌五年间,历经大小手术十四次。在父亲临终的前一晚,从小站赶来医院照顾父亲的薛梅说:“爸,我今天不走了,就让我陪您一晚吧。”已经非常虚弱的父亲却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对薛梅说:“没事,你回去吧,你们站上离不开人,等我有事了,再叫你。”此时的薛梅听到父亲这番话心如刀绞般难过,因为她比谁都清楚父亲口中的“有事”意味着什么。那晚,薛梅对她敬爱的父亲撒谎了,她并没有离开医院,而是向站上请了假,悄悄地躲在门外守护着父亲。她哭着说自己是看着父亲离开这个世界的。 这是我在某档节目中看到的一对石油工人真实的故事。当主持人问薛梅有什么梦想时,这位淳朴的石油工人笑着告诉大家,她希望能有些钱去买很多的小树苗,把她和丈夫尽心守护了20年的小站周围绿化起来,让他们的小站更美、更好。 看到这里,从我心底油然而生的敬佩与感动溢于言表。这对石油工人日复一日的在他们平凡的岗位上用勤劳与汗水,责任与信念谱写着石油人不平凡的乐章。当然,他们只是千千万万石油人的代表,在各种意想不到的艰苦环境里,都有我们可敬可爱的一线石油工人们辛勤工作的身影。他们就像小草一样不起眼,但没有了这一株株小草,哪有大草原的壮阔与生机?正是有了成千上万这样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石油工人,才铸就了石油事业坚实的脊梁。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倘若我们每一个人对待工作都能勤恳踏实,认真负责地落实到细微之处,用我们自身的点点星火去照亮更多的人,点燃更多人对工作的多一分热爱,那石油事业的又一春还会远么? 机修车间孙涵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案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案第1 页共1 页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南昌起义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认识这个事件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的内容,认识到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毛泽东把部队带向农村,开辟了井冈山革命道路,这是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重点和难点]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是本课的重点。 毛泽东为什么要领导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是本课的难点。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 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照片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可以从“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入手,用“李大钊就义”图片和“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等形象资料增强学生印象,并激发学生的感情,引出毛泽东的一段话:“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然后导入新课。也可以先问学生有没有看过《南昌起义》的电影,然后教师讲述朱德在起义前夕设鸿门宴的故事,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引出要学习的新内容。 3)讲授新课: 一、南昌起义 1.从起义的背景、经过(时间、地点、领导人、结果)、意义三个方面把握,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朱德的枪》《南昌起义》和《南昌起义示意图》,并提问:《南昌起义》图片中讲话的人是谁?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为什么要南下广东?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何重大意义?也可以用教室里的电视播放《南昌起义》电影中的精彩片断,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和激发学习兴趣。 二、秋收起义 学习时,先布置学生阅读小字“八七”会议的内容接着悬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示意图》,指出秋收起义时工农革命军从修水、钢鼓、安源分三路进攻,受挫后在文家市会合,南下途中三湾改编,最后落脚在井冈山并建立起中国农村第一个根据地。“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这是本课的难点。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要点归纳。农村和城市相比,条件是艰苦的,可是红军战士在艰苦的环境下却充满了革命乐观精神。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教材的“红军歌谣”和“红军的军服”,并有机进行革命斗争传统教育。 三、井冈山会师 井冈山会师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一个历史事件,学习时,可以利用《井冈山会师示意图》和《龙江书院——井冈山会师毛泽东和朱德相见的地方》插图,加深印象。指出两军会师后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部队。 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课的史实十分丰富,有相关的电视片,电影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写的许多回忆录;还可以补充邓小平领导百色起义,建立广西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等史实,建议教师制作相应的教学软件进行教学。 1.中共打响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是1927年的南昌起义,中共在农村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在井冈山建立建立根据地的原因是:那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附近农产品丰富;离大城市较远,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群众基础好]最大革命根据地是中央革命根据地? 五、巩固、小结:建议教师在板书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制作本课的知识结构表进行本课的小结。 六、练习:“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 七、作业:议一议: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为什么要南下广东? 附:板书设计 一、南昌起义 背景、经过(时间、地点、领导人、结果)、意义三个方面掌握 二、中共打响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1927年的南昌起义 三、中共在农村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四、在井冈山建立建立根据地的原因 备注: 课后记:(在第二页)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导入新课: 暖场音乐《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上课后播放视频《抗战70周年阅兵》片段,三分钟。 教师的话:抗战胜利70周年的盛大阅兵给我们的除了震撼就是自豪!同学们当你看到威武雄壮的人民解放军正步走过天安门时,你是否在想我国人民的队伍是何时创建的?今天强大的祖国是怎样找到正确道路的?同学们想不想和我一起来探究这两个问题?好!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课,一起来发现,一起来探究! 屏幕呈现课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探究新课: 屏幕呈现背景资料:中国人民在近代屈辱史的黑夜里苦苦挣扎,终于迎来了金鸡报晓的时刻,国共两党登上了革命的舞台,两党联手将革命推向全国。正当人民为走出黑暗满心欢喜时,一场寒雪又将人民带进了白色的寒冷当中,人民期盼的红色的温暖的阳光何时才会到来? 思考题目:国共两党大革命时期,白色的寒冷喻指什么历史事件? (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 教师过度语:不在恐怖中灭亡,就在恐怖中爆发,在恐怖中灭亡的懦夫,共产党人不是懦夫,是时代的豪杰,所以他们选择了爆发。下面我们走进本课的第一篇火光一闪红艳艳 第一篇火光一闪红艳艳 当白色、寒冷、恐怖笼着神州大地的时候,人民多么渴望火光、温暖和光明。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为人民着想,所以他们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在寒冷的雪夜中点起了一把火。同学们自己探究本课第一目,找一找在“在寒冷的雪夜中点起了一把火”喻指什么?有何意义? 学生看书,思考 八一南昌起义的时间地点人物, 播放视频《南昌起义》片段,感知这段历史 探究完这一段,你是否明白了“我国人民的队伍是何时创建的”这一问题? 教师过度:尽管南昌起义遇到了挫折,这温暖的火光仅仅是一闪,可是她那红艳艳的光芒却传向四方,迸发出的颗颗火星,必将引燃神州大地的那广阔原野。下面我们走进本课的第二篇章星星之火可燎原 第二篇章星星之火可燎原 南昌起义的挫折没有击垮共产党人,为了早日把人民带进红光普照的大地,新的一场起义又开始了。同学们探究本课第二目,看一看新的一场起义是指什么?这场起义和南昌起义有何不同? 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补充材料:苏联老大哥走的是城市领导农村的道路,我国国情城市国民党实力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时间:2016-07-11 10:16:07 | 作者:孔阳洋 深的很静了,可这里灯还亮着,看着桌上厚厚的资料,我感觉自己力不从心。夏末初秋的时节,夹杂着些凉意的微风顺着窗子轻浮着这里的一切,我加了件外套,望着窗外墨染得天空,我的思绪渐渐飘远…… 忽然间,一支小小的蛾子闯入了我的视野。只见他踉踉仓仓的飞进窗户,绕着头顶的日光灯盘旋着,时不时的冲向灯管,碰撞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可毕竟是秋天了,很显然他的生命已经即将走向尽头。不经意间我化成这只飞蛾,卑微地、拼命地想追求光与热,却被灯管挡住了,枉我怎样用力,却总也冲不破那层障碍,忽然我回过神来,缩回顶在桌面上早已微微发白的指尖。我笑着摇了摇头,暗笑我的愚。正准备提笔与作业大军做斗争时,黑暗瞬间涌了进来,竟然停电了…… 我从抽屉内摸出了一支蜡烛点燃,微微的火光终于让我有了一丝的安全感。这是耳边传来了一阵翅膀扇动的声音,我寻声望去,是那只“碰壁”的飞蛾,它被蜡烛微弱的光线吸引过来。只见它围着火焰旋转着,突然一个猛子扎向火焰,蜡焰很厉害的抖动了一下,然后我就闻见一股什么东西被烧焦的味道。我心里暗暗啊发笑,这傻东西,烛焰可不比灯管,不是随便可以闹着玩的。吃到苦头了吧,我爬过去仔细打量起这只蛾子来,只见它胸前的绒毛已经被烧焦了,躺在桌上一动不动,我用笔戳了戳它,它又动了起来,努力地扇动翅膀,显然很艰难,但它竟然飞起来了,福大命大,我想它应该走了吧?可是它却依然绕着烛焰飞着,再一次扑向火焰。这一次,蜡烛熄面了。黑暗在此淹灭了一切,正在我的心为它的安危所牵动时,房间里又来电了,我赶紧看向那只飞蛾,只见它双翼扑展开来,静静地躺在蜡油之中,俨然一位战死沙场的将军一般,显然已毫无生气。 看着这悲壮的一幕我突然油然而生出一种感慨,这飞蛾这般追逐光与热I不正像莘莘学子们所追求的知识吗?虽然过程很艰苦,但只要有信念,有一丝追求,一点动力。那么,离成功就不远了。 夜,依然那么黑。这里,灯依旧亮着。这看似微弱的光却将黑夜中活生生的撕开一道口子。曾经略显苍白的理想此刻在脑海中格外清晰,目标就在前方,昔日彷徨的心也即将启程。我又开始爬入题海。我相信,终有一天,光明会照亮前进的路。

第12课_《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学设计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了解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等知识要点。 2.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毛泽东把部队带向农村,开辟了井冈山革命道路的原因。 3.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挫折,英勇向前,开拓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难点:毛泽东为什么要领导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 学习和探究过程: 导入新课 1.前课复习:国共第一次合作,黄埔军校、北伐战争 2.老师:在国民大革命失败以后,反动势力联合起来对年幼的共产党继续进行疯狂镇压。但是,在强大的敌人面前,英勇的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而是从地下爬起来,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重新投入战斗。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开辟了新的革命道路。导入新课 一、南昌起义 先看一段影视资料【关于《南昌起义》的视频】,学生结合教材回答

南昌起义的相关知识。 1、南昌起义的概况 A、时间:1927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就定在8月1日。 B、地点:江西南昌。[要求学生在51页地图上标明位置] C、领导人:朱德、周恩来、贺龙、刘伯承、叶挺、陈毅等 D、结果:一度占领南昌,后撤出南下广东途中受挫。{出示相关的图片} 2、自主探究:起义军为什么要退出南昌,南下广东? 【敌人来围,敌强我弱;争取外援;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然后北伐。】3、南昌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十分重大意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立革命军队的开始。】 1955年我国所封的十大元帅中,有7位直接或间接参加过南昌起义:朱德、贺龙、刘伯承、聂荣臻、陈毅、林彪、叶剑英(另外3位:罗荣桓、彭德怀、徐向前) 为了总结革命失败的教训,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党于8月7日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课件展示八七会议的内容】,毛泽东接受党中央的指派,回到家乡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二、秋收起义 自主学习秋收起义的相关内容,同时要学生结合书本完成练习 1、秋收起义的概况 时间、地点、领导人和结果 2自主探究:秋收起义失败的原因?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3000字读后感

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感 ——我对毛泽东的认识第一次看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话是在初中的历史课本上,当时觉得这句话特别能鼓舞人心。多年后的今天终于读到毛泽东的这篇文章,事实证明它的内容跟标题一样是一针强心剂,但最重要的是它让我对伟大领袖毛泽东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篇文章是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 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的回信,后更名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 权理论。这篇文章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和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基本形成。 毛泽东成为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必然的。 1927年大革命后,国民党统治集团将捕杀的网罗张遍了全中国,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之多,全党党员人数由中共五大时的57900多人锐减到10000 多人,革命的主观力量大为消弱,工农运动走向低落,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这种局势下,相当部分党和红军的领导人对当时中国农村斗争与城市斗争的关系、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夺取全国政权中的作用不十分清楚。他们虽然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地要到来,却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他们不赞成争取江西的计划,也没有用这种红色政

权的巩固和扩大去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深刻的观念。他们持有一种“在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错误理论,这种理论并没有认清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的客观事实,并没有认清中国半殖民地本封建社会的国家性质。 在周围的人对革命处于悲观和怀疑态度的时候,毛泽东写了这封信。他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上述理论的错误及其来源,指出这些理论是不适合中国革命的实情的,论述了只有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才能促进全国的革命高潮。 毛泽东着重从两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是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压迫和剥削的主要群众,农民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这就是说,中国革命的最深厚的力量源泉,是在广大的农村。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就是农民战争。中国共产党深入农村,发动农民进行武装斗争,建立根据地,就把广大农村变成为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的主要的战略基地;第二,中国“统治阶级内部互相长期混战”。中国是许多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帝国主义在中国分别扶植不同的军阀作为自己的代理人。军阀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得他们相互间进行着持续不断的战争。这样,“便给了一种条件,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围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特别是在统治阶级力量比较薄弱的边界地区的农村,更易于红色区域的发生和发展。以上两方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书心得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书心得 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同志给林彪的通信,回答了“红旗可以飘多久”的疑问,是为批判当时党内的一种盲动主义和悲观主义而写的,同时提出中国革命和武装道路的基本思想,标志着毛泽东关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因为远离文章所写的时代背景,第一次读罢全文,无法切身体会其精义,只有大概了解的印象,随后反复细读几遍,才觉得有酣畅淋漓,醍醐灌顶之感! 在文章中,毛泽东同志首先论述关于中国革命的两种不同道路:其一是“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其二是“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有计划建设政权,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即“根据地式”的理论。提倡第一种道路的同志当时赞成流动游击而没有在游击区域建立红色政权的深刻概念,也没有用这种红色政权的巩固和扩大去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观念。读到此处,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明末清初的闯王李自成,带领农民起义军一路攻城略地,杀到北京,灭亡明朝!然而最后却被清军入关杀得节节败退!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攻下城池后却不留下兵马驻守,而继续去攻城略地,其结果导致失败时无路可退,只能逃跑!所以第一种道路没有及时巩固红色政权显然是会失败的。与之相对应的根据地式的道路,它是经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是正确的!其基本原因在于深刻明白“量变到质变的转变”是需要积累的。俄国的十月革命虽然如暴风骤雨般地取得了胜利,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但是它也是有量变的积累,俄国的资本主义比中国要发达,工人阶级的力量也雄厚的多,基于此,俄国的十月革命才有城市包围农村,并迅速取得胜利! 文章中,毛泽东同志“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是通过科学的分析方法得出,用下里巴人地语言阐述的!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一,认清形势,通过现象看本质!那些“看大了革命的主观力量,看小了反革命力量”或者是“把革命的主观力量看小了,把反革命力量看大了”的盲动主义的同志,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只观察表面现象而不观察实质!因而看不清当时的形势,容易产生悲观分析!毛泽东撰文指出:“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导向,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毛泽东还说:“帝国主义争夺中国一迫切,造成中国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日益激烈的混战,各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发展。伴随着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而来的是赋税的加重,从而促令赋税承担者和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发展;伴随着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工业的矛盾而来的,是中国民族工业得不到帝国主义的让步事实,这就发展了中国资产阶级和中国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而中国资本家从拼命压榨工人找出路,中国工人则给以抵抗。。。。。。。认识了以上这些矛盾,就知道中国是处在怎样一种惶惶不可终日的局面之下,处在怎样一种混乱状态之下。就知道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是怎样不可避免,而且很快就会到来”。正是基于这样的科学分析,通过现象看本质,毛泽东同志才清楚的认识到中国的革命形势,给当时处在悲观消极的同志带来入面春风的感觉!二,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分兵问题上,毛泽东指出:“至于远距离的分兵,则要在好一点的环境和比较健全的领导机关两个条件下才有可能。因为分兵的目的是为了更能争取群众,更能深入土地革命和建立政权,更能扩大红军和地方武装。若不能达到这些目的或者反而因分兵而遭受失败,削弱了红军的力量,则不如不分为好。”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同志机智灵活的战术,令人佩服之至!这也成为日后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三,语言下里巴人,通俗易懂!鉴于这封信的阅读对象的文化程度都不太高,所以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直白,通俗,让人听过一遍便知道其要说的意思。这么做有利于让他人理解自己的主张,说服别人来接受自己的观点。特别之处的是,在文章的末尾:“但我要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

2013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登封市直一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总第13 课时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课型:新授课时间:2013-10-17 主备人:张怀昌审核人:李现海 【学习目标】:了解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井冈山会师。 【学习重点】: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毛泽东为什么要领导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 【学法指导】:自主、互助学习法 【学习过程】:一)、自学指导.南昌起义 1.南昌起义的背景: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后,白色恐怖猖獗,革命处于低潮,需要以武装起义来反击国民党政府的镇压。 2.南昌起义的时间:地点: 南昌起义的领导者:、、等人。 3.经过:1927年8月1日,革命军在举行武装起义,占领。南下,转战。 4.南昌起义的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 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 1.秋收起义的背景: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在汉口召开会议,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方针,并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起义。会后,毛泽东回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2.井冈山革命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年,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建立了中国 革命根据地------- 革命根据地。 3.三湾改编:①地点:②意义:三湾改编,确立了对的绝对领导。 4.井冈山会师:年月,、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于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会师后,改编为,由任军长,任党代表。这是中国工农红军坚强的队伍。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历史意义: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是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建立 ______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二)、能力提升 1.和“八一”建军节的来历有密切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 D.上海工人起义 2.你认为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的重大意义是() A.确立了中国革命的奋斗目标 B.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C.形成了中国革命的统一战线 D.扭转了中国革命的危险局面 3.三湾改编是建立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这是因为() A.毛泽东从进攻大城市转向农村进军 B.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有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D.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4.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是()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 D.北伐战争 5.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中央革命根据地 C.鄂豫革命根据地 D.湘赣革命根据地 6.1928年4月,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的队伍是谁领导的() A.贺龙、刘少奇 B.朱德、毛泽东 C.陈毅、周恩来 D.朱德、陈毅 7.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队伍的党代表是() A.朱德 B.周恩来 C.毛泽东 D.刘少奇 8.中国人民军队诞生的纪念日是( ) A.8月1日 B.10月1日 C.5月4日 D.7月1日 【学后反思】 2013-2014 上

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感

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感 姓名:田翔翔 学号:20100603074 班级:艺术设计2班 系别:艺术系 最近读了毛主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后,感慨颇多,在沉静中思考后写下这篇读后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原本是毛主席写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为答复林彪散发出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在信中批评了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指引了全国革命前进的正确方向,坚定了全党全国群众争取伟大胜利的立场和信心。 毛主席引用中国的古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意思是新生事物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他的发展是无限大的,前途是不可估量的。当时的中国革命就如同这星星之火一样,不仅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中国革命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毛主席的这个理论,当时的许多同志都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希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觉得这也是毛主席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之一,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束缚在条条框框之中,而不去关心周围的情况,做一个全面的深入了解,当然也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不这样的话,必然会导致一些失误。毛主席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更是一个远大的思想,代表了中国的革命发展方向,为我们国家的命运指明了方向,凭借着这样的信念,我相信我们国家必然会更强大。 这篇文章中毛主席用了一个比喻说“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 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心澎湃不已,因为我知道,这种革命的胜利会鼓舞所有的中国人,它也在另一方面告诉我们全国人民“中国革命高潮决不是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在当时来说,它的意义是胜过一切宣传革命的口号的。 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只是以一颗平常心来观看当时的局势和背景,也没想想太多,然而毛主席却有远见,他说一系列“白色政权中的小块红色根据地的存在与发展”“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与发展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主要因素”等等,毛主席的思想和理论总是超越的同时代的人,而且他的推理每次都是正确的,他所预测的民族发展,在历史的今天来看,大多数都是对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我惊叹于毛主席的聪明才智,那是所有人都无法超越,无法比拟的。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里,毛主席对当时社会的所有现状,所有阶层,以及每个阶层的详细的区分和独到的分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定是他发自内心的坚定和自信才提出来的,我觉得中国革命之所以取得成功,最重要一点就是领导人的正确领导,毛主席联系中国的基本国情,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重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自己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我相信这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马列主义符合中国的国情,我们不能够一味的照搬照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书笔记

正标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书笔记 副标题:引发的一些思索 关键词: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积少成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 内容摘要:火种虽小却燃成燎原之势。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 必然要经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曲折斗争过程。并不是所有新出现的事物都是新生事物。 姓名:郭晴 学号:2010180008 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 专业:物理学 字数:3414

一直以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本书集,上网查了才发现是毛泽东在抗战时期回复给林彪的一封励志信。林彪写给毛泽东的信可以看出林彪对当时红军前途的怀疑、忧虑、迷茫,而毛泽东的这篇回信,体现了他坚信由弱到强发展自身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并坚持下去就可战胜强大对手的自信乐观态度。 信中毛主席恰到好处地批评了林彪的对时机估量的消极思想,科学的分析了当下的政治局势和敌我对比,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信中充分估计了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在中国革命中的意义和作用,“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革命的力量虽然小,但它的发展是很快的。” 他断言:只要看一看许多地方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哗变、学生罢课的发展,就知道这个“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是绝对不远了。毛泽东的这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那时安定了不知多少党内的同志,使他们看到了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这星星之火,使胜利的红色旌旗飘遍中国,点亮了中国革命的灯塔,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党凭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和“艰难奋战而不溃散”的艰苦奋斗作风,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这个成语是从“若火之燎于原”发展而来的,意思是说,一点点小火星可以燃烧大片原野,比喻开始时微小,但有远大发展前途的新事物,也可以是比喻一点小的过错, 也有可能酿成大灾, 毛主席则是用来比喻也可以新生的革命力量, 最初虽然 弱小, 但却有旺盛的生命力, 可以由小到大, 由弱到强发展壮大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