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中晚唐咏史诗

论中晚唐咏史诗

论中晚唐咏史诗
论中晚唐咏史诗

大题小作史中寄怀——论中晚唐咏史诗

咏史诗包括咏史与怀古两大内容,世人常以“咏史”称之,其实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总起来说,它们指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遗迹等为题材的主题比较集中的诗歌。打开《全唐诗》,中晚唐咏史之作较多,此乃诗人对中晚唐以前历史的回忆。回忆是现实不满意或悲观悲伤时从过去的时光里,找出慰藉。它常常是中年特别是老年人的事。唐王朝经安史之乱后,虽曾一度中兴过,但藩镇割据、宦官专政、官吏盘剥、四夷不安等重大社会问题,一直不断,王朝呈江河日下之势。敏感的文人诗人,回溯古人、古事、古迹,大题小作,从中注入己怀己意——或颂贤斥佞,或登临凭吊,或讽时刺事,或触景生情,咏史成为中晚唐诗歌的重要题材。本文在对咏史诗概念作出简明界定后,要论述的是此时期咏史诗的情感取向、主要技法及时代特点。

一、概念界定与情感取向

咏史诗是一个多义概念,它与“咏史”、“怀古”、“用典”三个概念相关联。刘学锴言:“怀古与咏史,就抒写历史感慨、寄予现实政治感受这一点上看,有相通之处。但咏史多因事兴感,重在寓历史鉴戒之意;怀古则多触景生情,重在抒今昔盛衰之感。前者较实,后者较虚;前者较具体,后者较空灵。”他将李益的的怀古诗《H啊曲》“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的题材、内容,同与之相近的李商隐咏史诗《隋宫》“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进行比较。后者运用典型事例,见南游江都所造成的巨大靡费,以寓奢靡亡国的历史教训;《汴河曲测但就汴水春色、堤柳飞花与隋宫的荒凉颓败作对照映衬,于今昔盛衰中寓历史感慨。一则重在“引古惜兴亡”,一则重在“举隅见靡费”。如果看不到它们的共同点,就可能把怀古诗看成单纯的吊古和对历史的感伤,忽略其中所寓含的伤今之意;如果看不到它们的不同点,又往往容易认为怀古诗的内容过于虚泛。怀古诗的价值往往不易被充分认识,这大概是一个重要原因。施蛰存亦言:咏史诗是有感于某一历史事实,怀古诗则是有感于某一历史遗迹,而生发出今昔盛衰等种种感慨。②

咏史与怀古的区别,咏史的对象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怀古的对象是古迹古城之类。从诗作标题看,刘禹锡《金陵怀古》、《西塞山怀古》,许浑《金陵怀古》、《姑苏怀古》,没有在标题上显示的怀古诗,如刘禹锡《石头城》、《乌衣巷》、《台城》,杜牧《汴河怀古》、《江南春》、《泊秦淮》、《题宜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许浑《汴河亭》,韦庄《台城》等。有关古事古人的咏史诗较怀古诗多,如杜牧《赤壁》、《题乌江亭》及胡曾的Ⅱ50首咏史诗,虽多以史迹(地名)为题,而多是咏古事或古人,而非叹今昔盛衰之变化。宋代以后咏史与怀古的界限开始模糊。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重在吟咏周郎“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定乾坤的年轻将军形象,反衬自己“早生华发,人生如梦”,无所事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亦写古人古事:“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最后叹息伤怀“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两词言其为咏史词不仅说得过去,或许更恰当些。

除咏史、怀古之外,杜甫更有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分别咏庾信、宋玉、王昭君、武侯同、诸葛亮,以地以史迹为咏叹对象,当属怀古诗,只是更多地融人了个人感怀遭遇,心路历程。李商隐的怀古诗虽不以“咏怀古迹”为名,却多属此类,如《筹笔驿》、《览古》、《咏史》(七律)等。.

同时,有些作品虽然偶尔涉及古人古事古迹,或者因其不以之作为专题咏叹,或者因其不以此作为立意中心或主旨,所以不能看成咏史或怀古诗,而只能作为“用典”看待。诗人常常把史事掌故作为引子或背景,随兴所至,挥遣自如。如王维《老将行》,写老将劳苦无功的悲凉一生,其中曰“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就不能算是咏史诗,而是以历史典故来揭示或深化主题。再如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行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再如杜甫《后出塞》“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又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卢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此中分别用了吕尚垂钓、伊尹受商汤之聘、将军霍嫖姚、飞将李广等典故。

这类运用历史典故却不属咏史诗之列的例子还可找出很多。李白“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将进酒》);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秀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煆楼》);李贺“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刘彻茂陵多滞骨,蠃政梓棺费鲍鱼”(《苦昼短》)等。

李益的《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人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一般不作咏史诗看,而只作抒怀诗看。事典语典,句句用典,一是汉朝马援事,马曾被封伏波将军,马援守卫北疆,曾言:“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之。男』崾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耶!”(脤汉书·马援传》)二是班超事,班曾被封定远侯。《后汉书·班超传》说,班在边地年老思归,曾上书皇帝,“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人玉门关”。三是语典,《春秋公羊传》载,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晋人及姜戎败于崤……晋人与姜戎要之而击之,匹马只轮,无返者。“海窟”,敌方所居之处。此句言将全歼敌人。四是用初唐太宗时薛仁贵事,“一箭射天山”,据《旧唐书·薛仁贵传》,薛在太宗高宗时,屡建边功。为铁勒道总管时,九姓突厥十余万人挑战,薛在天山连发三箭,射杀三人后,其余皆下马投降。时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人汉关”。③因之,此诗与其说是咏史诗,还不如称抒怀诗更妥当。

咏史诗情感取向,一为颂贤褒扬类,如杜甫《蜀相》、抄乙阵图》,温庭筠《经五丈原》、《苏武庙》,胡曾《沛宫》、《高阳》等。《蜀相》曰: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盏苹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上阕写国乱当头,无人祭奠先贤,祠尠广柏森森”、“碧草自春色”、“黄鹂空好音”,一派萧条气象。下阕写先主求贤之诚,老臣开济两朝之功及北伐未捷而身先死,长使英雄悲伤落泪。而自安史之乱后,家国统一,物阜民丰的王朝盛世已一去不返。杜甫《咏怀古迹渊五亦是慕贤之作,所仰对象仍是诸葛亮。浓墨重彩,而篇终仍带感伤、苍凉情调。诗曰: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再看刘禹锡《蜀先主庙》: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此诗感情态度有褒有贬,前褒后贬。以“英雄气”、千秋凛然、“势分”、“业复”颂先主刘备;以“不象贤”、“蜀故妓”、“舞魏宫”,讽后主刘禅之昏庸无能。《三国志·蜀志·后主传》载:刘禅降魏后,被迁到洛阳,封为安乐县公。一日,“司马文王(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伎。旁人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刘禅其麻木不仁竟至亡国而不悟。

二为讽刺针砭类,如李商隐之《隋宫》、《陈后宫》、《吴宫》、《楚宫》、《华清宫》、《马嵬》、《龙池》,杜牧之《江南春》、《华清宫绝句三首》,胡曾之《金谷园》、《汴水》、《姑苏台》等。李商隐之《梦泽》曰:“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讽楚王好细腰而宫中多饿死,其意隐微而深刻。许浑《汴河亭》曰: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四毒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汴河即大运河之通济渠,其东段叫汴河。河滨建有行宫,即汴河亭。隋炀帝为东游扬州,不惜劳力财力生灵涂炭,开凿了大运河。运河修通后,多次行幸江都(扬州)。史载,行幸时,沿河造龙舟、凤帽、黄龙、赤舰、楼船等数百艘。龙

舟四重,高45尺,上方有正殿,中二重凡百二十房,皆饰金玉。以元年(m5)行幸江都,挽船士8万余人,相接两百余艘,所过州县,五百里内皆令献食。晰以许浑诗称“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并没有夸张。惜民力得民心者得天下,隋炀帝杨广最后为其亲信宇文化及杀死于江都。

还有借古言怀抒志类,此在初盛唐咏史诗中常见。如陈子昂的《燕昭王》“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张说的乡都引》,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之十、十五等。之十曰“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未照。意轻千金裘,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一般说来,初盛唐咏史诗常借古抒怀言志,中晚唐则多借古刺事伤时。

唐咏史怀古诗虽有褒有贬,然终以贬抑、讽刺,或感伤、无奈之作居多。仅从咏史诗涉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看,厉史人物咏叹得最多的是:管仲、乐毅、姜太公吕尚、范蠡、伍子胥、隐士许由、高士郦食其、及秦始皇、李广、卫青、霍去病、诸葛亮、曹操、曹植、陶渊明、谢安、陈后主叔宝、隋炀帝杨广,及女流息夫人、陈皇后、王昭君等等。历史遗址咏叹得最多的是:金陵、霸陵、汩罗、乌江、长城、五丈原、金谷园、黄金台、阿房宫、铜雀台、隋宫、乌衣巷、姑苏台等。历史事件或附于人物或附于遗址遗迹,不便另列。鉴古知今、借古讽今,这是中晚唐之社会政治形势使然,也是诗人忧时伤己的禀性使然。

二、咏史的主要技法

—是翻案法。咏史诗能否旧事重提而翻出新意,这是其创意是否新颖和价值商低之关键。这方面有不少成功作品,尤以杜牧为代表。如《赤壁》、《题乌江亭》、《题桃花夫人庙》、《题木兰庙》等。《赤壁》曰:折戟沉沙铁未销,白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锏雀春深锁二乔。宋许彦周《彦周诗话》:“杜牧之作《赤壁}诗云:‘折戟沉沙铁未销……’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有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许氏之意,诗人论赤壁之战随意涉笔,不分重轻。其实,以“捉二乔”论孙吴侥幸取胜于赤壁,正是咏史笔法:大题小作,小中窥大。《题乌江亭》亦是“翻案”之作:“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项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后因无脸见江东父老,投乌江自尽。有赞其气节者,如李清照《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有言其能胜不能败,不能忍让以图再起者,杜诗即取此意。杜牧《题桃花夫人墓》曰:“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桃花夫人即春秋时息国夫人息妫。妫姓。楚文王灭息,以息妫归。生堵敖及成王。息妫以国亡夫死之痛,与文王不通言语。诗将息夫人偷生于楚与晋人石崇爱妾绿珠跳楼殉情对比,抑前而扬后。其实息氏偷生不仅出于无奈,亦不容易。清人邓汉仪俨息夫人庙》:“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杜牧的“翻案诗”,宋人许鹏称《题桃花夫人庙》“此诗为二十八字史论”(《彦周诗话》),他的多数作品亦为别具慧眼,颇见新意的史论。清人吴乔《围炉诗话》言:“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出己意、发议论而斧凿铮铮,又落宋人之病。……用意隐然,最为得体。”也就是说好的咏史诗一是内涵题旨要出于己意;二是艺术表现要“用意隐然”。清吴旭曾称杜牧《题乌江亭》,“用翻案法,跌人一层,正意益醒”(《历代诗话》)。

罗隐亦常用此类技法,如《西施》:“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王浚墓》:“男』昧必尽英雄,但到时来命即通。若使吴都犹王气,将军何处立战功?”前首否定女人祸国论,家国兴亡在人事、在帝王,而不在美女宠妃。后首言王浚灭吴建功,属“时来命即通”,亦即时势造英雄,而不是有什么了不得的特殊本事。

二是细节法。原原本本、首尾俱全地叙介历史事件,这是历史学家的事,诗人对史事史迹或历史人物,只取其有特色的典型的细节,如“飞人寻常百姓家”的燕子,还过女墙来的“淮水东边旧时月”,“玉树后庭花”的歌声,台城的柳絮,乃至于黄金台上的青草(胡曾

《黄金台》“北乘羸马到燕然,此地何人复礼贤?若问君王何处所,黄金台上草连天”)等,都成为这些作品不可多得的意象和诗眼。它们分别见于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韦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还有杜牧《华清宫句三首渊÷:“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用杨贵妃面对千里快马送来荔枝的笑容,反映统治集团的穷奢极欲。

三是聚焦法(点题)。李商隐《贾生》曰:“宜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汉文帝将逐臣贾谊从长沙召回,宫室夜谈,看似虚怀若谷,求贤若渴,君臣际遇,鱼水之合。其求贤之殷、之切至“夜半虚前席”。但前三句只是姿态,而非实质。一句“不问苍生问鬼神”,不是问苍生社稷,而是问鬼神、求长生。卒章点题,发人探省。许浑《途经秦始皇墓》:“龙盘虎踞树层层,势人浮云亦是崩。—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聚焦于看似不着意的议论。同样是帝王,葬地紧挨,一个是劳民伤民,—个是宽民养民,帝视民不同,民看帝亦不同。所以“路人唯拜汉文陵”。言浅而意深,词质而情切。如罗隐多此类咏史佳句,“万里山河唐土地,千年魂魄晋英雄”(《登夏州城楼》);“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唠笔驿》)。且有数篇因衬托、铺垫、聚焦,整篇精警,脍炙人口。如《炀帝陵》:“人廓登桥出廓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帝幸蜀》:“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李商隐诗更常用“聚焦”手法,而多警策之篇精警之句。如《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此咏史非具体人与事,而是高度抽象与概括,首联颈联甚为警策。另一首《咏史}:“南湖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南京又称金陵,自东吴、东晋到南朝宋、齐、梁、陈,为六朝古都,当年诸葛亮看到地形险要,曾言“钟山龙盘,石城虎踞,帝王之宅也”。六代帝王自恃地险,骄奢淫逸,寻欢作乐,终至美梦片时,国将不国。此正如刘禹锡《金陵怀古》: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州新草绿,幕府旧烟青。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一国一君,恃天险而无据,恃德方久安。正如胡曾《长城》诗所言:“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王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四日逆转法。逆转法与翻案法近似,多用于绝句体裁中。常是前两句与后两句或前三句与末句,诗意有出人意表的转折。“古人作诗断句,辄旁人他意,最为警策。”古人作诗既有大河奔流式,又有水转山回绝处逢生式。如杜甫的《缚鸡行》,先写小奴缚鸡卖出时鸡飞狗跳惊悸不安状,再写鸡食虫、人厌鸡,再写鸡虫欲食与拒食之争斗。诗像—篇童话,最后却旁人深意:“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其意用大白话言之,为了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脸红耳赤,甚至你死我活。这种卒章见意的逆转法,也可称之“节外生枝法”,在咏史绝句中尤其多见。如李商隐《龙池》:“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龙池在兴庆宫内,是玄宗和诸王、后妃游宴之所。“龙池赐酒”乃玄宗所设家宴,参与者有玄宗、薛王寿王及过去曾为寿王妃今为宫中新宠的杨贵妃等。前两句写歌吹宴饮、热闹非凡,后两句顿然一转,夜半宴散、一醉一醒,醉者酒力使之也,醒者有为父夺己妃之深恨而莫奈何也。章碣《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东山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秦始皇焚书,意在“以愚黔首”,行愚民之策,以防天下之乱。然而烧书的坑灰尚未冷却,正是刘邦项羽这帮不读书的无赖、老粗,揭竿而起,终至江山易主。可见焚书愚民是无济于事的。再看皮日休的《馆娃宫怀古》其一:绮阁飘香下太

湖,乱兵侵晓上姑苏。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诗不责备吴王重色而亡国,却似责越王以美人计“赚得吴”而“大有堪羞处”,意有所转,指桑骂槐,含蓄微妙。

五日唱叹法。前面所言翻案法、细节法、聚焦法、逆转法,常常是就一人一事、一景一地或一点生发感慨,体裁多以绝句为主。唱叹则不止一人一事一景一点,而是包含某个重大历史事件或每一历史古迹的大致过程或全貌。所谓“浑写大意”、“涵盖一切”是也。体式多为七律。如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暗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长江边,诗以西晋灭吴为史事,前半写西晋将领王潜率军灭吴之速度、气势,“下益州”,“暗然收”,旌旗东指,旗开得胜。史载,当年东吴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万全之策。谁知王浚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然后顺流挥棹,直取金陵。“皓乃备亡国拐L,……造于垒门”。(《晋书,王浚传》)后半抒感慨,天险长江,六代王朝,或兴或亡,回回令人感伤。好在今日四海为家,全国统一(其实,宪宗及往后,唐王朝并没有长久统一安定过,四海为家只是诗人的理想而已),沏霹些故垒、故址及秋天的芦荻,作为三百年兴亡历史的见证吧。

再看许浑《金陵怀古》:玉树欹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未黍高低六代宫。石燕拂云睛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诗以述隋兵灭陈史事为发端,松楸,坟墓上的树木;禾黍,六朝故宫上的野草。松楸荒冢,残宫禾黍,当年繁华,今已荒凉至极。回溯往昔气象,石燕拂云而雨,江豚吹浪生风,而今英雄一去,王气终尽,青山虽在,繁华不存。一种“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晚唐浓郁的感伤感调,扑面而来。两诗都写全过程,都用唱叹之调,使诗字面信息得以扩展,主题得以深化。

值得说明的是,此五种咏史怀古之术,前四种主要用于咏历史事件、人物,后者多用于咏怀古迹寄寓兴叹;在具体作品中,五种方法并不截然分开,常交相运用;还有不用五法直叙其事的,如胡曾《咏史诗》150首,大多用七绝体裁,简捷叙事。《乌江》:“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沛宫》:“汉高辛苦事干戈,帝业兴隆俊杰多。犹恨四方无壮士,还乡悲唱大风歌。”但后者有时略显直露,有违“自出胸臆”和“用意隐然”的创作与鉴赏原则,因之艺术价值不是很高。

怀古咏史诗歌鉴赏

千古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人生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教学设想】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诗歌赏析,解答诗歌鉴赏题?各类资料习惯采用以考点为训练点,分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等几点组织复习,效果并不理想。如果以诗歌内容为标准进行分类训练,使学生掌握各类诗词的特点,再辅之以考点训练,其效果将会如何?系列教案分知识梳理课、诗词助读课、考点训练课、分类训练课、综合训练课等课型。其它课型教例较多,因而,本系列教案侧重分类鉴赏训练。 教学思路:课本复习→特点归纳→考题精选→解题指导→迁移训练。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2.培养学生准确鉴赏咏史怀古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重点: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难点: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一.导入: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但凡怀古之作,千百年来所抒发的情感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作者的历史观、选材与写作手法。 自古以来,世俗的朝廷总把冷眼抛向那些热心热肠的古代诗人们,而这些仕途总是不顺的诗人就不自觉地转而徜徉于瞻仰凭吊古迹、咏评历史人物中,感慨岁月沧海桑田,喟叹人生万古悲风。抒难酬之壮志,浇心中之块垒。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 二.点击概念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三.知识链接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咏史诗在晚唐兴盛的表现与原因

咏史诗在晚唐兴盛的表现与原因 晚唐咏史诗的兴盛也就造就了咏史诗在艺术极具自身的艺术特色,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咏史诗在晚唐兴盛表现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一、咏史诗内涵的界定 自古以来,研究者们对于咏史诗内涵界定的研究就没有中断过。"览史书咏其行事得失,或自寄情。"是吕延济在《文选》六臣注中对咏史诗的界定。虽然寥寥数语就总结了咏史诗的基本特点。而现代《辞海》中对"咏诗"的解释是:"歌咏史实,以历史事件为题材。尽管古代诗歌性质的定义一般是根据作者的命题来分类的,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根据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自身的感受来决定的分类的。因此我们可以将咏史诗这样定义:咏史诗的吟咏对象一般是与历史有关的事件、人物和历史神话以及历史遗迹等,并且借这些事物表达和抒发自身的情感,并且加以评述和论说。 二、咏史诗在晚唐兴盛的表现 (一)咏史诗人和诗作的增加。根据有关研究者对《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的统计,在本书中咏史诗大概有50首,其中专门是咏史诗人就有30位。而在《全唐诗》和《全唐诗补编》中有一千六百多首诗是出自于唐代。尤其是晚唐时期(公元836年至公元

907年),在这七十年见创作的咏史诗是之前咏史诗总量的一倍之多,咏史诗人的数量也是之前数量的一半。在这其中还包括了杜牧、李商隐、皮日休等着名诗人。尤其引人注意的是晚唐时期专门致力于咏史诗人也在增加,其中胡曾、周昙的咏史诗还成卷成书,并且还开创了诗坛的新风--七言绝句。 (二)诗作质量提升较大。晚唐时期由于咏史诗人的增加,很多诗人对于咏史诗的研究和创作就进入更高的和更深的层次。 特别是在咏史诗的艺术表现形式上也达到了巅峰,还流传下来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如:《赤壁》《过清华宫绝句》《贾生》等着名咏史诗篇。 (三)创作题材广泛。晚唐时期咏史诗人们对历史题材的挖掘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是之后任何一个朝代无法比拟和超越的,咏史诗的范围从后妃宫闱、到闺中佳人在至市井之人都是诗人创作的题材。李商隐的《浑河中》、周昙的《唐尧》都是讲述唐德宗时期的史事。 (四)诗作风格呈现多样化。晚唐时期的咏史诗在创作风格上非常丰富,能够突出体现咏史诗人的创作个性和特点,有的诗风气势豪迈、洒脱俊朗、有的诗风隽缠绵、独出机抒,有的用新奇的表现手法创作出极富感染力的不朽诗句。杜牧的挥洒豪迈、李商隐的曲婉动人、孙元晏的朴实无华、罗隐的雄健挺拔都为晚唐咏史诗的兴盛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9年北京市怀柔区高三查漏补缺语文试题

2018年北京市怀柔区高三查漏补缺题 语文 2018.5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朴素美在绘画中显现出独特的风格。 中国画的布局在空间处理上是十分灵活的。中国山水画的天和水往往不着颜色,画面上常常留有一块空白,虚实相生,使人产生仍然有水有天之感。人物画、花鸟画也不画背景而留出空白,观画人也并不因此而产生没有背景的感觉。中国画的这种画法能使所画的对象鲜明突出,把所画对象的本质特征、形象神韵真实地表现出来,画面的空白给人一种“朴素”的美感。中国画的这种以空白表现所画内容的作法,是朴素美的表现形式之一。如唐代山水画家王维的画作《江干雪霁图》,以水墨的浓淡渲染山水,形成了朴素淡远、韵味高清的风格。 我国绘画艺术中表现朴素美的另一种特殊方法是对墨的运用。墨在中国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在中国画的画家眼里,墨即是色,绘画要通过墨色的深浅、浓淡使人产生不同色彩的感觉。不管自然界的彩色如何绚烂斑驳,我们的国画家们,特别是文人画派,总是用单一的颜色——墨来表现大自然中的一切。例如中国画的墨竹,通体只是墨色,却能令人产生绿竹挺拔、栩栩如生的感觉,形象表达出异常强烈的个性,笔墨情趣浓烈,生动多姿,朴素洒脱,《墨竹图》为其典型代表。此外,中国画中也有以墨为主,适当运用别的颜色,如画花卉,花朵用红色,而枝叶则用墨来画。花朵突出,整个画面也十分淡雅。 中国画对墨的运用,是朴素美的重要体现。这种画法是以东晋顾恺之所提出的“以形写神”的美学理论为基础的。所谓“神”指的是精神状态,如荀子在《荀子·天论》中所云“形具而神生”。画家不论画人物、山水,还是画花卉、翎毛,都要鲜明地把对象的本质特征、精神状态表现出来,让它的生动形象跃然纸上,这就是写神。按照中国画的理论,神是物的命脉,没有神的形是死的形;反之,离开了形也就没有神,神是依靠形来表现的,形神达到统一。画家在艺术上所苦苦追求的,就是要突破形似,达到神似。他们在作画时,首先要对所画的对象十分熟悉,然后紧紧抓住对象特征,因而能使画上的景物生意盎然,气韵生动,收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中国画重视笔墨,善于利用空白,“计白当黑”,以显现画面上的精华部分,使所画的主要部分突出,从而产生审美趣味。这好比站在齐白石画的虾、吴作人画的金鱼的画幅前,自己并不觉得是在看画,而是观赏真虾真鱼在水中游动。这时观赏者的灵魂已为画上传神的美的形象勾引到真实的意境中去了。这也正是中国画的绝妙之处以及朴素美的魅力所在。 1.依据“材料一”,在下面语句的的横线上填写相应词语。(3分) 中国画主要通、和,表现朴素美的独特风格。 2.依据“材料一”,下面不属于中国画朴素美的一项是(2分) A.齐白石接到老舍送来的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用画表现其意境: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 B.宋徽宗出考试题:《深山藏古寺》。一个考生作画:苍郁的群山,中间露出半截屋顶,一条羊肠小道蜿蜒曲折,直通到山下水涧边,有个老和尚正在担水。

谈晚唐诗人杜牧的咏史诗

第12卷 第4期 2010年7月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Journal of Tianjin Vocational Institutes N O.4Vol.12J ul.2010 谈晚唐诗人杜牧的咏史诗 汤树德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 300222) 摘 要: 杜牧的咏史诗多涉政事,借古讽今,含义深刻,以此来寄托自己对现实政治的感慨和批评。 关键词: 杜牧;咏史诗;借古讽今;豪放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82X (2010)04-0114-03 收稿日期:2009-12-24 作者简介:汤树德(1959-),男,天津市人,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广告学、修辞学。 杜牧是晚唐的一位重要诗人,成就很高,和李商隐齐名。其诗风格明快、豪放,而他的咏史诗更具现实意义,诗文多涉政事,常借古讽今,含义深刻。 杜牧咏史之作首推《阿房宫赋》。赋中有诗有文,可以说是半诗半文的混合体。《阿房宫赋》,语言凝炼,意境广阔,深得诗的奥妙。从表面上看,《阿房宫赋》是谴责秦始皇的荒淫无耻的糜烂生活,而骨子里却是讽刺唐敬宗的大修宫室,贪好声色。作者以强烈的对照手法,指出秦国亡国的原因是不爱惜天下的人力和物力:“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天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这样就造成了“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悲惨结局。唐敬宗时,不理国事、沉溺声色、大兴土木,修建宫室,杜牧深有所感、借古讽今。赋的前半部,极力铺叙宫室建造的奢华,深刻揭露了封建帝国的淫乐误国和咎由自取。在文章结尾,作者含义深刻地指出:“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他希望封建帝王能从秦亡中吸取教训,引以为鉴。这既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的同情,也表现了对封建帝王的忠告。文章写秦的豪奢时,极力铺陈夸张,发表议论时,酣畅淋漓,结尾总结历史教训发人深省。在杜牧死后的二十一年,即公元八七四年,爆发了以王仙芝、黄巢为首的农民大革命,历时十年之久,终于促成了唐王朝的灭亡。这确是一篇咏史的佳作,词采瑰丽,发人深思,后人评这篇作品为“古来之赋,此为第一。” 和所有封建时代的爱国文人一样,杜牧把实现理想寄托在皇帝身上,希望皇帝精明能干,节用爱民。但晚唐的皇帝多不成材,生活上荒淫无度,引起杜牧的极大不满。因此,他往往以咏史的笔法,给予他们辛辣的讽刺,希望他们迷途知返,从谏如流,中兴帝业。 如《过华清宫绝句三首》: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写景寓意,在极短的篇幅中,表达一种深刻的内容,这是杜牧绝句的特点之一,《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正是表现了这个特点。杜牧在这组诗中仍然采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写的是唐玄宗的荒淫生活,批判的是晚唐皇帝,告诫晚唐皇帝不要再迷恋“山顶千门次第开”的荒唐生活,要他们吸取“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的历史教训。第三首“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多么醉人的狂欢生活,这与后来发生的安禄山之乱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对唐玄宗又是何等辛辣的嘲弄。杜牧在另一首《华清宫三十韵》中说:“月闻仙曲调,霓作舞衣裳。雨露偏金穴,乾坤入醉乡。玩兵师汉武,回手倒干将。”杜牧借唐玄宗的腐化、荒淫、堕落的生活和四处滥用兵力的历史事实,针刺晚唐皇帝在政治上和生活上的腐化堕落,笔锋也是极其犀利、尖刻的。 杜牧通过咏史诗对历史上的暴君进行揭露和鞭答,还可以举出《过骊山作》一首“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削平天下实辛勤,欲为道旁穷百性。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扰未枯。” ? 411?

2015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怀古咏史诗

2015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怀古咏史诗 一、关于怀古咏史诗 余秋雨先生在《兴亡象牙白》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中国的诗人自古以来仕途多不顺,而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1996年的全国卷、2004年的卷、卷,2005年的卷、2007卷、卷皆考查了此类诗歌,由此怀古咏史诗在诗歌中的地位可见一斑。怀古咏史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在理解时,要注意抓住三个步骤。 1.了解历史典故 1996年考的是元朝阿鲁威的散曲《咏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赤壁之战这段历史,在课本和读本中屡见不鲜。1991年考的文天祥的《念奴娇》涉及的也是“三国”的历史,还涉及《廉颇蔺相如列传》等。2007年卷诗歌题两首诗歌一为《华清宫》一为《过华清宫》,若不了解唐玄宗宠幸贵妃荒淫误国的典故,此题目也难以完成,由此我们可以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凡是课本、读本及其注释、练习中所出现过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典故都应牢牢掌握,切不可等闲视之。2.寻找今古对接点 了解了历史典故,大家还要抓住典故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当然这首先要我们在平日的学习中有意识地积累诗人的生平概况,做到知人明世;其次则要进行最具有学术价值的思考:典故中的人、事与作者的际遇有什么对接。如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幽州台”是个典故,讲的是燕昭王延引人才的事。它连着重用人才而筑黄金台的燕昭王和多次进谏而不被采用的子昂,这个对接点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空怀报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再如杜甫《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为什么要在诗句中追念王昭君呢?一是在王昭君的出塞与杜甫的“飘泊西南天地间”的身世有相似处,二是在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得恩宠与杜甫一直不受重用的命运又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相似。诗中的明妃就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就像当年的明妃。借写昭君的怨恨来抒发自己一生颠沛流离、遭逢动乱、功业无成等身世家国之情。抓住此对接点,就不难揣摩出诗作的含义。所以,在怀古诗中,无视典故的鉴赏只能是隔靴搔痒,而找不到对接点的鉴赏等同于盲人摸象。 3.把握作者的四种情感 (1)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如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吴宫中的花草,都已埋没在荒僻的小径里;东晋显赫一时的贵族,更已变成一座座荒凉的古墓了。盛衰之对比突出历史的幻灭感。 【当堂演练】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念奴娇?登石头城(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栌,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樽前,繁华镜

浅析卢梭的绘画艺术特色

浅析卢梭的绘画艺术特色 摘要 本论文从分析西方画派一巴比松画派状态出发,结合巴比松画派的绘画艺术特色和代表艺术家的思想理论及艺术表达,阐述了巴比松画派绘画艺术在时代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巴比松画派卓越代表艺术家卢梭一生的绘画艺术特色。说明了新时代艺术发展应用西方卓越艺术特色的要求,同时,提出用思想解放的真实性、自然性、写实性。表达出更高的艺术成就。 论文中以法国巴黎南部的一个小村子一巴比松为研究背景,提出了在艺术追求与发展中风景创作与思想超脱相结合的特殊性、重要性。之后,文中介绍了巴比松画派的代表艺术家一卢梭一生中的艺术创作与环境,结合自身思想,以及巴比松画派的画家群体超脱的艺术生活,每个时代都有它的先知。卢梭被大家称作艺术的先行。他完全靠着自己的本能作画,他认为创作者必须获得完全的自由才能在思想上达到美与善的境界“(亨利?卢梭自语)。然而画者最高的追求就是心灵上的自由。他只是坚定的守护着自己的艺术灵感。这种艺术特质是人人都应该拥有的力量。当然,他为了有一个自由的心灵,也为此放弃了很多。最后,这篇文章主要阐述的是巴比松画派自身所拥有的独特风格。并且与现代绘画艺术相结合,表达出其独一无二的创作手法、画面内涵,他无论是在笔法还是形式中都对风景画产生重要影响。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相关观点能够为现代绘画艺术的成功运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巴比松画派;卢梭;绘画艺术特色。 引言 本文将巴比松画派与巴比松画派卓越代表画家卢梭一生的绘画艺术特色进行收集、比较、鉴赏。并结合当现代绘画艺术创作的特色与风格进行多次比较,在比较中印证。通过对巴比松画派的历史背景与画家卢梭创作的艺术形态的审美共通点,对其绘画艺术特色形成的原因及LI的、影响和对当今现代绘画发展给予了新的启示。 LI前,就国内外已有诸多学者开始对有关西方风景代表画派一巴比松画派及 其绘画特色表达卓越画家代表的课题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如吴钱宽的《也谈巴比松画派的艺术成就》、刘国芳的《巴比松画派的艺术探索》、刘志兵的《亨利?卢梭作品的艺术特点》等。

怀古咏史诗鉴赏专项练习(教师版)

怀古咏史诗鉴赏专项练习 一、怀古咏史诗常见思想感情: (1)缅怀古人:表达对古人的仰慕之情以及建功立业的渴望;《念奴娇·赤壁怀古》《蜀相》(2)怀古伤时:表达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越中览古》 (3)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台城》(4)悲叹自己:表达对时光易逝、老大无成感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赤壁怀古》《贾生》(5)冷静思考:表达诗人对某一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冷静思考。《题乌江亭》 二、常见手法: 1、触景生情:登临古迹,常常触景生情。 2、借古讽今,讽喻当朝统治者。 3、今昔对比,感慨昔盛今衰 4、用典。要记住一些常用的典故,比如后庭花,廉颇老矣等等。一般常考的史实都是教材中 曾出现过的。也要注意看后面的注解。 5、以景结情。以写景作结尾,含蓄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鉴赏练习: 1、过明太故宫 清孔尚任 匆忙又散一盘棋,骑马来看旧殿基。 夕照偏逢鸦点点,秋风只少黍离离。 门通大内红墙短,桥对中街玉柱欹。 最是居民无感慨,窝炉僭用瓦琉璃。 (1)中间两联写了明太祖故宫什么样的景象?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答:中间两联通过夕阳西下、乌鸦点点、秋风萧瑟、红墙低矮、玉柱倾斜等意象,描写了明太祖故宫荒凉、破败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明王朝昔盛今衰的感慨。 (2)作者在描写景象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原诗进行赏析。 示例一:白描的手法。颈联仅用“红墙短”“玉柱欹”六个字,语言简洁地写出了明太祖故宫的破败景象。示例二: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颔联通过“夕阳”、“乌鸦”“秋风”等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明太祖故宫的荒凉破败,颈联“红墙短”“玉柱欹”则是正面直接描写明太祖故宫的破败,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2、春日秦国怀古 唐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⑴,泾水萦纡傍远村⑵。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释:⑴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⑵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高考诗歌鉴赏之咏史怀古

高三复习—咏史怀古诗 【知识链接】 (一)咏史怀古诗歌的含义 咏史诗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来感慨兴衰、托古讽今的诗歌。 怀古诗指因登临古地,凭吊古迹,追念往事,来抒发感慨、寄托哀思而创作的诗。 “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长于议论精辟。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 (二)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如《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隋宫》《金陵怀古》《赤壁怀古》《咏怀古迹》 2、思路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3、咏史怀古诗的写作对象 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淮水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李白坟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E.其他:吴钩、《后庭花》 4、思想内容及情感:怀人伤己、怀古伤今、理性反思 A、寄寓朝代兴替,昔盛今衰,自然永恒,物是人非的感慨; B、借古讽今,批判现实,规劝统治者吸取前人教训; C、怀古伤今,流露出对时事浓重的感伤情绪; D、怀古伤己,仰慕古人成就,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或抒发时光不再,年华易逝,而自己却功业未成的感慨(对比失落)或古人与自己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不得志(同病相怜); E、置身事(史)外,对历史事件作冷静理性的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 5、艺术手法: 借景抒情、用典、对比、联想想象、虚实结合、衬托 【解题指导】

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 一.点击概念 ⒈咏史怀古诗的含义: 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大多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 2.解析概念: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二.咏史怀古诗以唐宋为最,下面加以区别: (一)唐代咏史怀古诗论析: 1.初唐咏史怀古诗: ⑴以史为鉴,咏写故去朝代的兴亡,以告诫当世君主,成为初唐咏史怀古诗的一个重要主题。此类诗作多隐括史事,兴寄的成分较少。 ⑵此外,借史来抒发建功立业的怀抱,也是初唐咏史诗的一大主题。最具代表的是陈子昂《蓟丘览古》七首中的《燕昭王》和《登幽州台歌》。 2.盛唐咏史怀古诗: 盛唐咏史怀古诗寄托了诗人们对功名的热望,表现他们积极进去的热切心态。如王维《西施咏》《夷门歌》,李白《古风》其十、《登金陵凤凰台》,即此类。杜甫的咏史诗借咏史抒发自己对社会的感慨。如《蜀相》《八阵图》等。 3.中唐咏史怀古诗:

(完整版)高考咏史怀古诗鉴赏

千古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人生 —咏史怀古诗鉴赏 一、概念 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长于议论精辟。 二、题目特点: ①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 如:《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隋宫》 ②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咏怀” 如:《咏怀古迹》 ③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览古”等。 如:《金陵怀古》《赤壁怀古》《越中览古》 三、咏史怀古诗的结构 《咏怀古迹·其三》 临古地——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思古人——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忆其事——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抒己志——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四、常见意象 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石头城/石城/南京)、台城(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姑苏(苏州)、洛阳、汴京、江都(今扬州)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乌江亭、隋宫、乌衣巷(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入唐后沦为废墟)、朱雀桥、淮水(名门望族聚居之地)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金谷园(西晋富豪石崇的庄园)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E、常见的历史人物:屈原、贾谊、范蠡、诸葛亮、王昭君、孙权、周瑜、荆轲、项羽等 F、自然景物:

论朴素美1

摘要 本文立足于中西古代绘画、诗歌、戏曲等艺术门类揭示其“朴素”的美学风格。意在弘扬民族文化传统,重视朴素的美学思想,并在我国现代文化艺术中发扬光大,在中华民族当代文学艺术的百花园中开发出朴素美的花朵。 【关键词】朴素美;自然美;审美;文学创作

引言 (1) 1 朴素美的由来及研究历史 (1) 2 朴素美的内涵 (2) 3 古今中外的语言艺术家对朴素美来源探究 (2) 朴素美在文学艺术中的美学风格 (3) 1 朴素美在绘画中的风格 (3) 2 朴素美在文学中的风格 (5) 3 朴素美在戏曲中的风格 (7) 总结 (9) 参考文献 (10)

引言 1 朴素美的由来及研究历史 ?朴素?一词最早是西方美学家席勒提出的,也称素朴。他认为素朴是?完满的对现实的摹仿?[1] (P463),重在客观描写,属现实主义。在我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中朴素美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美学思想早在先秦就得到诸子的重视和提倡。《论语〃八佾》中有记载:?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2](P48)首句论述的是人的美,这种?美?是不加修饰的自然的美,即?朴素?美。尾句孔子谈到绘画要在白底上绘,先有白底子然后画花,即?素以为绚。?这与中国古代用墨在白纸上绘画,黑白分明、虚实相间的画法十分相近,使人产生素淡、典雅的审美趣味。孔子在此论述的就是有关?朴素?的审美问题。 韩非也提倡朴素美。他在《韩非子〃解老》篇中曾明确地指出:?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夫恃貌而论情者,真情恶也;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何以论之?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隋候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3](P97)这种重视朴素美的思想,韩非还在其所创作的《买椟还珠》、《秦伯嫁女》等寓言故事里通过生动的形象来表现。

怀古咏史诗鉴赏

怀古咏史诗鉴赏

————————————————————————————————作者:————————————————————————————————日期:

借古讽今感怀身世——怀古咏史诗鉴赏 一、积累咏史怀古诗的基本常识 1、【咏史诗、怀古诗和代表诗人】 咏史诗: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陈述自己独到的见地而创作的诗歌。——长于议论 精辟。 怀古诗:是指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 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 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 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 今等目的。我们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代表作家:魏晋时期的左思,唐代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两宋的王安石、苏轼、李清照、陈与义、张元幹、张 孝祥、陆游和辛弃疾等人都写了一些震撼人心的诗 作,是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2、【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隋宫》《金陵怀古》《赤壁怀古》《咏怀古迹》 3、【怀古诗的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4、【咏史怀古诗的意象】 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淮水、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E.其他:吴钩、《后庭花》 5、【咏史怀古诗的意境】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6、【咏史怀古诗的常见内容及情感】 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 ⑴感慨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面对古人功业的流逝,抒发时光不再,年华易老,而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⑵感慨国运衰微,感慨盛衰无常,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 ①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咏史诗鉴赏

高考语文诗歌复习:咏史怀古诗鉴赏一、咏史诗的概念 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班固的《咏史》是我国是诗歌史上第一首以咏史为题的诗,真正奠定咏史怀古诗传统的是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这组诗借咏史来反映寒门知识分子和世族门阀之间的矛盾。这种叙述历史与抒发情怀的结合,成为咏史怀古诗词的传统,被后世诗人传承沿袭。 二、怀古诗的特点 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手法: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 (4)语言:含蓄蕴藉 (5)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吴钩乌衣巷淮水柳营后庭花 (6)表现手法: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古讽今,即事议论 (7)思想感情:吊古伤今,昔盛今衰,怀才不遇 (8)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三、怀古诗常用的典故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7、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8、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咏史怀古诗鉴赏导学案含答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掌握赏析咏史怀古诗的方法; 2、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其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3、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学习时间】 4课时 自学指导及检测 一、复习课内咏史怀古诗,归纳其特点 1、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①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②《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1)该诗连用两个“笼”字,试谈谈其表达效果。 两个“笼”字,既突出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又寄予了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2)谈谈你对三、四两句的理解。 表面上,诗人是谴责歌女不懂亡国之恨,其实,在场听歌的应是达官显贵,所以这句实乃对那些达官显贵不以国事为重而贪图一时享乐的抨击。 2、过华清宫(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①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是唐明皇与杨贵妃游乐之地。 此诗以“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之间的戏剧性冲突为中心组织全诗,构思、布局之妙,令人叹服。请简要说说你对这一句的理解。 一方面,是以卷起“红尘”的高速日夜奔驰,送来荔枝的“一骑”,挥汗如雨,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则是得到新鲜荔枝的贵妃,嫣然一笑,乐不可支。两相对照,蕴含着对骄奢淫逸生活的无言谴责。周幽王的烽火台也在骊山顶上。作者让杨贵妃在骊山“山顶”望见“一骑红尘”,并且特意用“妃子笑”三字,是有意使读者产生联想,想起“褒妃一笑倾周”的历史教训的。 3、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大乔、小乔为江东著名美女,大乔为孙策之妻,小乔为周瑜之妻。相传曹操建铜雀台,命曹植撰《铜雀台赋》,有云:“揽‘二乔’于东南兮,东朝夕之与共。” (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两句何意? 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这两句设想与历史事实相反的结果,曹操的文才武略并不逊于周瑜,就军事力量而言也远远超过孙刘联军,赤壁一战,曹军败北,周瑜不过是有东风之助而成功,不能以一战而论成败,这正表现了杜牧卓越的史识。 4、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乌江(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5、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乌衣巷为东晋以来王、谢两世家居住之地。王导谢安曾贵为宰相,显赫一时。“王家书法谢家诗”也足以让人仰怀。 (1)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 (2)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人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

【语文】山东省济南市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水平测试(四)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济南市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水平测试(四)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朴素美在绘画中显现出独特的风格。 中国画的布局在空间处理上是十分灵活的。中国山水画的天和水往往不着颜色,画面上常常留有一块空白,虚实相生,使人产生仍然有水有天之感。人物画、花鸟画也不画背景而留出空白,观画人也并不因此而产生没有背景的感觉。中国画的这种画法能使所画的对象鲜明突出,把所画对象的本质特征、形象神韵真实地表现出来,画面的空白给人一种“朴素”的美感。中国画的这种以空白表现所画内容的作法,是朴素美的表现形式之一。如唐代山水画家王维的画作《江干雪霁图》,以水墨的浓淡渲染山水,形成了朴素淡远、韵味高清的风格。 我国绘画艺术中表现朴素美的另一种特殊方法是对墨的运用。墨在中国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在中国画的画家眼里,墨即是色,绘画要通过墨色的深浅、浓淡使人产生不同色彩的感觉。不管自然界的彩色如何绚烂斑驳,我们的国画家们,特别是文人画派,总是用单一的颜色——墨来表现大自然中的一切。例如中国画的墨竹,通体只是墨色,却能令人产生绿竹挺拔、栩栩如生的感觉,形象表达出异常强烈的个性,笔墨情趣浓烈,生动多姿,朴素洒脱,《墨竹图》为其典型代表。此外,中国画中也有以墨为主,适当运用别的颜色,如画花卉,花朵用红色,而枝叶则用墨来画。花朵突出,整个画面也十分淡雅。 中国画对墨的运用,是朴素美的重要体现。这种画法是以东晋顾恺之所提出的“以形写神”的美学理论为基础的。所谓“神”指的是精神状态,如荀子在《荀子?天论》中所云“形具而神生”。画家不论画人物、山水,还是画花卉、翎毛,都要鲜明地把对象的本质特征、精神状态表现出来,让它的生动形象跃然纸上,这就是写神。按照中国画的理论,神是物的命脉,没有神的形是死的形;反之,离开了形也就没有神,神是依靠形来表现的,形神达到统一。画家在艺术上所苦苦追求的,就是要突破形似,达到神似。他们在作画时,首先要对所画的对象十分熟悉,然后紧紧抓住对象特征,因而能使画上的景物生意盎然,气韵生动,收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诗歌鉴赏咏史怀古

诗歌鉴赏之咏史怀古诗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自古以来,历代文人志士所写的咏史怀古诗,以“文学的语言,史论的笔法;感人的形象,动人的议论;富于情韵的艺术境界,耐人寻味的哲理意绪”,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我国古典诗歌宝库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近年来的高考中也多有涉及。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讨这一类诗歌该如何解读。 二、复习预习 课本中咏史怀古诗读背回忆 《念奴娇赤壁怀古》《登幽州台歌》《过华清宫》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 复习课本中咏史怀古诗思想内容及艺术表现手法(见下表) 诗与词的用典,属于修辞学中的“引用”格。“用典”包括用“事典”和用“辞典”(又叫“语典”)两类。用事典指引用过去的事情,起一种类比、引发的作用,使所要表达的思想生动形象,易为读者所理解。这也就是平常人们常说的“借古说今”手法,往往言彼而意此。用辞典指的是引用前人的话语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看法,增强自己的说服力,它往往使文章显得典雅、婉转。从“用典”的方式上看,主要有“明用”和“暗用”两种。“明用”要指出引用的故事、话语的出处,让读的人知道这个典故与谁人有关,这句话是哪个讲的。“暗用”则只管引用故事与语录,并不写出与谁有关、是谁讲的。可见,“暗用”典故比“明用”典故灵活一些、隐蔽一些,但读者如果对典故涉及的有关内容不大熟悉,就可能莫名其妙,弄不懂作者的意思。 三、知识讲解 知识点1 归纳咏史怀古诗的含义 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时期以及历史地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寄托哀思、借古讽今。我们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都遗响千古。 (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

中晚唐咏史诗的发展

中晚唐咏史诗的发展 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一类,是以历史为客体来抒写主体情志的诗歌。它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东汉史学家班固的《咏史》,开了咏史诗的先河。至此,咏史诗的创作,便逐渐茁壮成长。直到唐代,咏史诗创作达到成熟与繁荣。 中晚唐时期,诗坛上怀古题材的作品大量出现,刘禹锡、许浑、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都创作了一些怀古名篇,构成了文学史上的一种景观。在初唐时期,深重的忧患意识深沉的忧患意识是咏史诗一贯的精神内核,它包含了双重意蕴:忧世之思和忧生之嗟。“忧世之思”集中表现在以忧君、忧国、忧民的三位一体;“忧生之嗟”在初、盛唐表现出来的多是忧世者的忧生。而在中、晚唐则表现为对自我人生价值、人类终极意义的忧郁。 中唐是咏史怀古诗的繁荣期,不但出现大量作家作品,而且总体水平较高。此时的诗歌多吊古伤今,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怀咏,对历史古迹的凭吊,针砭时弊,寄托怀抱。刘禹锡可以说是此时咏史诗人之冠。他的《乌衣巷》《西塞山怀古》都堪称传世名作。他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嫱来”中的“山、城、潮汐”,既是眼前之景,又是旧时风景,又通过“旧时月”达到过去与现在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兴亡变化的无限沉思。再如他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如寻常百姓家。”这个通过对“堂前燕”作为枢机,联结古今。旧时的繁华与今日的冷清“野草花”“夕阳斜”构成一副凄凉的景象。此外,中唐的咏史诗也逐渐走向以诗议论历史人物或事件。 晚唐咏史怀古诗也尤为发达,由于政治危机的加剧和末世的逐渐到来,追忆与感伤成为此时咏史怀古诗的主要内容并且在形式上,绝律取代古体。这个时期,李商隐与杜牧的成就最为突出。他们通常会以小见大,讽意隋唐。杜枚《过华清宫三绝句三首》,杜牧借历史题材讽刺统治者骄奢荒淫。诗中通过人们所熟知的唐明皇杨贵妇的故事,含蓄而有力地讽刺了晚唐帝国们的荒淫享乐。李商隐的《北齐》诗:“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把周师入晋阳。”两句在历史上,小怜被召幸与晋阳城陷并不在同一时间,为了突出齐后主的荒淫误国,作者把两件事放在一起,虽有悖于史,却增强了感染力和震撼力,极度表现了帝王荒淫奢侈。而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咏史诗已从深厚的叙述性转入更偏重于抒情性,从而使诗更有韵味。 总的来说,中晚唐的咏史诗量多而且艺术质量较高,在中国诗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它集中体现了诗人对古史的掌握,对现实的体验,更表现了诗人们的才情和意趣,诗人通过借古讽今、以小见大,表达了他们强烈的忧患意识。因此,我们在阅读咏史诗时,既可汲取丰富的历史知识,又可以从诗中探求到诗人的经历,身世以及心理发展的历程,更可以在欣赏此类诗歌中得到美的享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