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0如何在社会主义国家加强执政党建设

10如何在社会主义国家加强执政党建设

10如何在社会主义国家加强执政党建设
10如何在社会主义国家加强执政党建设

10如何在社会主义国家加强执政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的建设摘要:中国共产党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改变,党的执政环境和条件也在改变。坚持长期执政,必须不断加强党自身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是当前党的事业发展的重大课题。本文从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设学习型政党这几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的建设进行了阐述。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1引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

的成就,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作为长期的执政党,必须不断加强其自身建设,因为党的建设不仅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也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对党的执政能力的界定,反映了我们党执政的本质和特点:一是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二是党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的基本方式;三是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四是党执政的活动领域包括治党治国治军;五是党执政的根本任务是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以下四项基本要求: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第二、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第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四、坚持民主集中制。党的建设必须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出发。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的建设应从以下四方面进行:一是保持党的先进性;二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三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四是建设学习型政党。2、党的建设2.1保持党的先进性所谓保持党的先进性就是走在工人阶级的前列、走在全体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列。走在历史和时代潮流的前列。保持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顺应社会发展和时代变化的根本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根本要求。保持党的先进性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立党为公、执

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能否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发展下去,中国能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强盛不衰,关键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坚强的领导核心,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要按照中央和省市党委的决策部署,开展大规模干部培训,切实提高个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用党的队伍的先进性保证党的先进性。此外,保持党的先进性还要以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将强党风廉政

建设;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要建立健全党内民主监督的程序和制度、定期报告工作制度、廉洁从政制度和巡视制度,强化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和法律监督,努力探索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牢记党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不盲目攀比;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要顾全大局,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总之,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基本途径有: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保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把党的先进性与党员先进性有机统一起来。2.2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所谓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党的执政能力是党执政后的一项基本建设;是深刻总结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建设经验教训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应对严峻挑战和完成现实任务的需要;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要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确立科学的执政理念,即围绕执政能力加强党的建设。增强执政

意识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执政意识是党在执政以后对自身状况、客观条件、历史责任、奋斗目标,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一种深层次认识。增强执政意识,主要包括发展意识、法制意识、创新意识、公仆意识、基础意识、忧患意识等。只有有了强烈的执政意识,党的建设才能立足于现实,着眼于发展,寻找执政党自身状况和执政党地位之间所存在的差距,适应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对自己提出的新要求,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从而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增强执政基础,巩固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还要不

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正确认识和科学判断形势,始终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首要任务。科学判断形势,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全面观察和审视世界,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外部世界,更主动更自觉地掌握自己的发展命运;科学判断形势,必须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新趋势,紧跟世界发展的新形势,努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立于不败之地;科学判断形势,必须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高水平的把握全局,谋划未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不断

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历史选择,并经过艰辛的探索和努力,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然而,我们我们对市场经济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还不深刻,对如何驾驭市场经济的复杂局面缺乏经验。

因此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当今世界复杂多变,来自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以及自然界的挑战和考验接连不断。作为执政党,必须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

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依法执政是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是历史的选择,是法律的明文规定和党章的明确要求。作为执政党必须不断强化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提高党的

执政能力要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这是由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客观要求。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我们党都要能够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集中精力研究全局性、战略性和前沿性的重大问题。要善于处理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把本地区部门的发展置于国际发展的大局中来思考,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此外,建设一支精干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长远之计。总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本途径有:高举“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旗帜,不断增强党执政的感召力、凝聚力;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增强党执政的领导力;建立完善党内民主和监督机制,不断增强党的自我完善和更新的调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增

强党执政的组织能力。2.3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所谓党风廉

政建设是指端正党组织和党员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学习作风。树立与党的性质和宗旨相适应的良好风尚的工作。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党风建设

是我们党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是立于不败之地、永受人民拥护的关键所在;是保持廉洁性、发展先进性的重要举措。执政党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党风建设,在长

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一整套优良作风。这些作风鲜明地体现和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的无产阶级性质和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即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以坚强党性保证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加强党的建设,要靠广大人民群众和全体党员的努力,要始终坚持好不放松。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发生。加强党风建设,纠正不正之风,反对腐败,要贯穿在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之中,必须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总之,加强党

风廉政建设的基本途径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开展廉洁从政

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完善制度建设;提高反腐倡廉制度的执行力;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和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通过党风廉政建设要使党的作风有新的明显的进步,使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有新的明显改善,使广大群众看到实效,增强信心。2.4建设学习型政党所谓学习型政党是指全体党员和各级组织要不断进行新的全面

的学习;要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以新的学习为基础促进能力提高;要以学习求发展。建设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全党上下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抓紧抓好。建设学习型政党是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需要;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建设学习型政党要贯彻和体现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及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总之,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基本途径有: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坚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大力推进学习型政党组织建设。3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的建设必须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这是党的建设的一条基本规律,

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伟大创造。在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面临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作为执政党要认清党的总体情况,特别要看到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迫切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迫切要求,是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迫切要求。要增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参考文献[1]杨灿.刘忠艳.新时期的执政党建设探析.现代商贸工业.2012.5 [2] 卢继元 .从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到建设马克

思主义学习型政党.2012.1 [3] 陈伟平.论依法加强执政党个体道德建设.2010.9 [4] 田芝健. 孙乐艳.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理论研究.苏州大学.2012.6 [5]石俊田.王雁菊.杜学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8 [6] 刘先春.杨志超.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贡献

与启示.2011.1 [7谢春红.林志杰. 学习型政党建设的研究述评.2006.12 三亿文库https://www.wendangku.net/doc/a08644033.html,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中学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行业资料、应用写作文书、10如何在社会主义国家加强执政党建设等内容。

12 下载地址:10如何在社会主义国家加强执政党建设.Doc 【Top】最新搜索

如何在社会主义国家加强执政党建设SC-3610低速离心机操作规程58热电偶测温系统实验报告书372015会计继续教育-合同法53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一次月考输气管理处在线天然气分析仪运行管理制度题艺术和文学创作都必须源于生活,只有源于生活的东西才是具有描写桂林山水的诗句在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培训会上的讲话海口公交线路(站点)明细表

执政党建设问答题答案

简答题 1、邓小平新时期建党理论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邓小平建党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制定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政治路线。 第二、深化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三、确立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目标和指导思想。 第四、提出了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新课题。 第五、建设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需要的干部队伍。 第六、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 第七、提出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八、开创了改革开放条件下党风廉政建设的新路子。 2当代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 答: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3毛泽东建党思想产生的历史特点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历史特点:1、毛泽东建党思想是在正确解决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成分在党内占多数的情况下、在农村环境中,建设一个工人阶级先进政党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和成熟起来的。2、是在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有联和斗争的复杂关系中产生、发展和成熟起来的。3、长期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环境中产生、发展和成熟起来的。4、在抵抗、反对把共产国际指示教条化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斗争中发展和成熟起来的。 主要内容:1、党的建设必须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2、着重从思想上建党3、丰富和发展了民主集中制理论4、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干部路线和干部政策5、把党风建设提高到党的建设的重要位置6、丰富了党的团结和党内斗争理论4判断党的性质的主要指标是什么? 答:江泽民指出,看一个政党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首先党的性质只要体现在党的理论和纲领上。其次,党的性质还要体现在党的实际行动上。 5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是统一的? 答:党的纲领规定了一个党的奋斗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行动、路线。工人阶段政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既有最低纲领,也有最高纲领。我们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完成党在现阶段的目标和任务,是实现最高纲领,既共产主义的必须阶段和步骤;而共产主义理想有指导着共产党人更好的实现当前的目标和任务。 因此既要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又要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做好现阶段的每项工作。 6试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答案要点: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反映,是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决定的。这个矛盾,就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一方面,生产力发展了,生产越来越社会化了;另一方面,由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必须导致经济的、社会的深刻矛盾和危机,资本主义本身无法克服这个矛盾。同时,资本主义又造就了自身的掘墓人——强大的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历史使命,就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7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四,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离不开群众及其实践。 8简述新时期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 答:总目标是: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9为什么必须坚持从严治党? 答: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是我们党迎接新的挑战和考验的紧迫需要。党的性质、党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党肩负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必须从严。只有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我们党才能在21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执政党建设若干问题研究(考试专用)

1建立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精神的党政关系应把握的原则1坚持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2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政之间的关系三、坚持依法执政。总揽全局——就是各级党委要坚持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方向、议大事、管全局上,集中精力解决好带动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协调各方——就是党委要从推动全局工作的要求出发,协调好党委与同级各种组织的关系及各种组织之间的关系。 2执政党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首先必须保证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其次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3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1推进理论创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2发展党内民主3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4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5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 4“三个规律”关系?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相互联系、辨证统一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的关系。 5执政党的基本特征?1党的功能发生了变化2党的目标和任务发生了变化3党的活动方式发生了变化4国家权力与党的关系发生了变化;5党的自身建设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6执政党建设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什么?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7解决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的意义体现了执政党建设的规律,反映了执政党建设实践的客观要求1这是发展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2这是进入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8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求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求我们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按照“五个统筹”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 9如何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1必须在尊重保障最大多数人利益的同时兼顾各个阶层的利益2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3要重视吸收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先进分子加入党组织 10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是我们党深刻总结执政党建设历史经验得出的必然结论2体现了我们党对所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3体现了我们党对新形式新任务的全面把握4体现了我们党对世界上一些执政党丧失政权教训的深刻反思。 11党的执政能力的内涵?所谓执政能力,是指执政党在领导、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领。也是治党治国治军的本领。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 12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五种能力”既各有特定内涵,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1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2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3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4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5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 13什么叫执政党意识?主要内容有哪些?所谓执政党意识,就是明确地认识到执政党的地位和任务,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都从“我们是执政党”这个前提出发。简单地认为执政就是掌握权力和运用强制性力量,就是党来法号施令,都是错误的。,主要包括:1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2执政为民的公仆意识;3执政兴国的发展意识和;4依法执政的法制意识。 14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影响和制约因素?主要受到以下三个因素影响和制约:一是政治制度因素;二是政治文化的传统因素;三是经济制度因素。分析——一是政治制度因素;中国执政后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以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二是政治文化的传统因素;中国政治文化的传统中,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封建主义的 影响根深蒂固,民主法治传统很少,市场经济不发达,决定了中国缺少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的政治文化基础。 三是经济制度因素。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及其反映出来的政治文化传统,归根到底是由这个国家的经济制度决定的。 15法治与法制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内涵的差异。法治表达的是法律运行的状态、方式、程序和过程;法制只是“法律和制度”的简称2价值取向的差异。法治强调人民主权、法律平等、权力制约和人权保障;法制则不预设价值取向。3在与人治的关系上,法治明确地与人治相对立,有人治无法治,而法制可以与人治共存,可以有“人治下的法制”4在配套环境方面,法治需要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等环境,法制则可以在各种经院政治、文化体制中存在。可以说,法治是具有特别价值内涵的法制,即以自由、民主、平等、人权为精神的法制秩序。 16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的关系1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政治领导:最主要的就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领导:推荐干部,发挥党组织,党员的作用。思想领导: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2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是统一的,不可分的。 政治领导是核心,是解决方向、道路的;思想领导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的前提和基础。组织领导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的重要保证。 17如何依法执政一要充分发展民主,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讨论研究;二由党中央郑重提出建议。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修改宪法,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18我们党的意识形态两个方面的功能受到挑战1社会利益的分化与新阶层的出现,对执政党的利益表达功能提出新要求2社会思想意识多样化,使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3主流意识形态受到挑战和社会阶层意识的相对独立. 19什么是党内民主?党内民主的实质,体现在党的制度和党内生活中,就是由全体党员一律平等地、直接或间接地决定党内一切重大事务的权利。 20如何建立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机制1要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2要建立决策项目的预告制度和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3完善决策的议事规则和程序4建立多层次、多学科的智囊机构,多方面听取专家学者的一件 21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主要包括:加强对干部工作的领 导,制定干部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推荐和管理重要干部;指导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做好对干部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检查监督。与群众公认的原则不矛盾,不能把党管干部原则理解为由党组织直接任命管理所有的干部。必须有群众参与 22建立党员队伍建设新机制主要包括 1立足于经常性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而不是靠突击式的、集中搞运动的办法2立足于制度化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之中,用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和约束每一个党员3立足于加强党内监 督,并与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监督紧密结合。 23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新作风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作风2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亲民作风3树立亲民的形象,是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为基础的。 24改革开放以来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果与经验有哪些?1在反腐败斗争中形成一整套新的理念2注重法制和制度创新3及时总结和把握反腐败斗争的基本规律和特点4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建立反腐败斗争的工作机制。5逐步形成了干部廉洁自律、查处大案要案、纠正部门和行业的不正之风三项工作格局。 25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1以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构建权力运行机制2把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作为体制创新的重要一环3加强法治建设,把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纳入法制化轨道4完善各项具体制度,把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落到实处5要把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与思想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1

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doc

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是本国法学工作者极为关注的问题之一。由于我国社会主义法学是一门较新的、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科,因而对法律体系问;题的研究更具有迫切的意义。这个问题不仅对法学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法律院校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直接有关,而且对立法规划、司法实践、法规整理与法规编纂、法学研究规划、法学图书资料分类以及法学工具书的编辑等工作,都具有直接、间接的意义。 我国的法律体系应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它应该从我国实际出发,能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需要。当然,在研究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时,我们应当借鉴外国的或我国历史上的经验,但决不能盲目照搬。 陈守一同志和我于1980年间曾合写《论法学的范围和分科》一文(2),实质上也探讨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法学体系问题。现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又取得了重大进展,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也有所发展。这篇文章就是以上述论文为基础,试就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法律体系的含义 体系一词泛指由若干事物构成的一个和谐的整体。因而,法律体系一词就成为一个多义词,在国内外法学著作中都有不同

的含义。仅就国内法学界而论,有的指比较完备的法律或法制;有的指宪法、法律、法规等各种成文法法律渊源的体系;有的指各种法律分类的体系;有的更广义地解释为从法律的制定到实施的体系或“法治系统工程”、“法网”,等等。 按照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法学基础理论课教学中的传统解释,法律体系是指一国的各种部门法组成的体系,如《法学辞典》对该词的定义是“由各法律部门组成的一国法律有机联系的整体。”(3)为了尊重“约定俗成”的原则,本文所讲的“法律体系”也是在最后一种意义上使用的。因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指由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各部门法组成的整体。研究我国法律体系,也即研究如何将我国全部法律分门别类,从而建立起一个由各部门法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体系。不言而喻,一国的法律体系仅指本国仍生效的(加上正在或即将制定的)法律,不包括国际法或已不生效的国内法。 部门法当然离不开成文法的规范性文件(即通常所讲的法规汇编意义上的“法规”),但二者并不是一个概念。尽管有些部门法的名称和相应规范性文件名称是一致的,例如作为一个部门法的“刑法”和作为一个规范性文件的《刑法》或《刑法典》。有些部门法的名称,例如行政法、经济法等名称,一般来说,只是许多同类的单行的成文法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并没有《行政法》或《经济法》之类的规范性文件。 部门法的划分和法律的其他分类(如实体法和程序法、根本法和普通法等)是有密切联系的,在划分部门法时要考虑到这

(法律法规课件)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

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教学目的及要求】 1、帮助大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2、增强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自觉性; 3、了解社会主义法律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教学内容】 1、正确认识学法、知法与护法; 2、理解和区分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法治观念和法治理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法律及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2、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观念 3、社会主义法律的思维方式 【教学时数】2学时 第一节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宏伟目标,1999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对此做出了明文规定,将“依法治国”的方针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一)法律的一般含义 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3、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所以,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1、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 2、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3、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法律保障。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我国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并由这些法律部门所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它由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程序法等法律部门组成。 (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其他任何法律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二)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分为一般行政法和特别行政法两个部分。 (三)民商法:是调整民事和商事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四)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监管与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规律规范的总称。 (五)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六)程序法:是规定保证权利和义务得以实现或职权和权责得以履行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执政党建设概论》简答题论述题答案.

06高起本《执政党建设概论》简答题论述题答案 一、简答题 1、简述当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方位。 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2、简述当代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新考验。 一是执政党的地位带来的挑战:执政党的地位,党内容易滋长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的危险,容易使少数党员和党员干部不能正确地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产生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的现象,使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二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考验:如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党的领导方式的问题、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问题、提高党拒腐防变的能力的问题、坚持共产党人价值观的问题等。 3、判断党的性质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首先看党的理论和纲领是否是马克思主义的,是否代表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其次看党的实际行动,究竟代表谁的利益。 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要强调进一步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中国共产党既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当代中国工人阶级以及社会阶层构成的新变化,使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日益成为我们党势在必为而又势在可为的重大政治课题。 5、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因为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第四,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离不开群众及其实践。 6、领导干部怎样才能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权力观? 一是要解决好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认识问题。二是要解决好权力为谁服务的问题。三是要解决好主人和“公仆”的关系问题。四是要不断解决好善于领导的问题。 7、什么是共产党的执政能力? 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果显著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8、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是什么?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根据我们自己的实际,用中国化的语言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作出的科学概括。 9、简述中国共产党干部标准和干部路线。 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选拔和任用干部,就是我们党的任人唯贤、公道正派的干部路线。 10、怎样看待干部的资历和能力? 干部的资历,是干部革命实践的记录。干部资历的深浅,一般可以反映出他们工作经验的积累程度。但是,资历和能力不能画等号。因为干部的能力不完全是资历本身带来的,而是同他们的革命事业心、工作积极性,以及文化程度、专业知识密切联系着的,是主观努力的结果。看干部不能单纯地看资历,主要是看革命化的程度和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 2011-11-10 在宪法统帅下,按照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和调整方法的不同,将我国法律规范划分为七个法律部门,分别是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中国的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法律为主干,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及规章在内的由七个法律部门组成的统一整体”。 七个法律部门所包含的主要分支情况大致如下: 一、宪法相关法部门四个: (1有关国家机构的产生、组织、职权和基本工作制度方面的法律,包括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最高人民检察署暂行组织条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行政许可法、强制执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制法、选举法、代表法、全国人大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地方组织法、立法法、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等; (2有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方面的法律,包括民族区域自治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 (3有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方面的法律,包括反分裂国家法、领海及毗连区法、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戒严法、缔结条约程序法、国旗法、国徽法、国籍法等; (4有关保障公民基本政治权利方面的法律,包括选举法、集会游行示威法等。 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现行宪法和有效法律共240部、行政法规706部、地方性法规8600多部,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宪法相关法方面的法律38部和一批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法律的本质和特征

法律的本质和特征 一、法律的本质 法律是奠基于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有什么样性质的社会,就有什么样性质的法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律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规律,归根结底都是由我国的社会性质及其发展程度所决定的。 现阶段我国法律的性质所以是社会主义的,并同资本主义法律在性质上根本不同,首先在于初级阶段的法律是建立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它的内容和发展方向主要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决定的。 (一)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是马克思关于法律本质的基本观点,是纵观人类社会历史和运用唯物史观进行阶级分析所得出的正确结论。 (二)法律是一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法律所表现出来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有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三)法律是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既然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那么统治阶级制订法律的根本目的就是建立、维护和发展有利于自己的社会 关系和社会秩序,从而顺利的实现统治,巩固统治。 "阶级性"是法律的本质属性,法学带有阶级性,法学政治化,给中国法学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从积极方面看: 第一、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觉悟,认清剥削阶级法的本质,推动人们反抗旧的制度,摧毁旧的法学体系,建立全新的法学体系。 第二、法学具有阶级性,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镇压反革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增强了人民的法制意识、法律意识。 因而,阶级性在一定时期内对我国法学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它曾使中国法学在1949年-1957年间出现了短暂的繁荣,为中国能成功消灭剥削制度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奠定了基础。然而,过分的强调阶级性,也对我国法学发展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它严重阻碍了中国法学的发展。 二、法律的特征: 我们把法律的一般特征归纳为四个基本方面,即: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认可和解释,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一)、凋整行为关系的规范 (1)行为关系是法律的调控对象 法律不是通过对人们思想的调整来调整社会关系的。在法律上,行为是极为重要的。马克思说过:"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找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Ⅲ这就是说法律一般不以主体作为区分标准,而是以行为作为区分标准。法律是针对行为而设立的,因而它首先对行为起作用,首先调整人的行为。对于法律来说,不通过行为控制就无法调整和控制社会关系。这是法律区别于其它社会规范的重要特征之一。比如道德规范是通过思想控制来调整和控制社会关系的,政治规范是通过组织控制或舆论控制来完成社会调整的。概而言之,法律是以行为关系为调整对象的规范。

法宣在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试题与答案

?1、(单选题)党法规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缺少整体规划,缺乏顶层设计,党法规存在()现象。 o A.“公式化” o B.“标准化” o C.“混乱化” o D.“碎片化” 正确答案:D 用户选择:D ?2、(单选题)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o A.是一个从平面到立体的过程 o B.是一个从静态到动态的过程 o C.是一个质的飞跃 o D.是从一个体系到另一个体系 正确答案:D 用户选择:D

?3、(单选题)有效监督和制约公权力,要在几个方面狠下功夫,下列选项正确的是()。①要科学配置权力,使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②要规权力的运行,为权力的运行设定大概的围、条件、程序和界限。③要防止权力的滥用,为权力的行使设定正当目的及合理基准与要求。④要严格对权力的监督,有效规党、人大、、行政、司法、审计、社会、舆论诸项监督,并充分发挥各种监督的独特作用,使或不正当行使权力的行为得以及时有效纠正。⑤要健全权益恢复机制,使受公共权力侵害的私益得到及时赔偿或补偿。 o A.①②③④⑤ o B.①②③④ o C.②③④⑤ o D.①③④⑤ 正确答案:D 用户选择:D ?4、(单选题)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法治体系本身也是一个系统。下列说确的是()。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由众多要素组成,这些要素从存在形态入手可将其从总体上分为硬件要素和软件要素两大类。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并不等同于法治诸要素相加之和,它必须对法治诸要素进行组织、搭配和安排,实现法治结构的科学设置,并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功能。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仅要求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结合起来,而且要成为一个能完成特定功能的总体。④与法律体系不同,法治体系不是一个静止的存在,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法律的制定、实施、监督、实现、发挥作用、反馈等阶段性过程的接续。 o A.①②③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和特征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中国文明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a08644033.html, 2009-08-26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既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一、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概念和特征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法学界的认识各有不同,其中具代表性的有以下5种:一是从文化发生学的视角,把法治文化界定为历史文化积淀而成的、共识性的法治价值观,认为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法的精神内核,是在一定历史时期积淀下来的支配法律实践活动的群体性法律价值观以及这种价值观被社会化的过程和方法”[1]。二是以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观为基础,把法治文化界定为法的现象中的精神部分[2],即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结构决定的,在历史过程中积累下来并不断创新的有关法和法律生活的群体性认识、评价、心态和行为模式的总汇。三是从认识论角度解读法治文化,认为法治文化并不是一个严谨的、实证科学意义上的概念,而是在进行学术研究时用于沟通法社会学与比较法学研究的桥梁[3]。四是借助文化人类学中关于“文化”的基本认知,将法治文化界定为社会群体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某些法律生活方式[4]。五是从系统论角度认识法治文化,把法治文化界定为由法律制度、法学理论和法律观念三个因素组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机制[5]。 本文在现实国情的基础上,以探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发展为目标,以法治文化研究为理论切入点,进而剖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内涵、

《政党理论与执政党建设》试题.doc

《政党理论与执政党建设》思考题 (2014年秋) 论述题: 1、共产党为什么必须以民主集中制作为自己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 答:(要点,具体见176-179页) %1增强党的战斗力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 %1处理好党内各种矛盾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 %1党进行正确的领导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 2、如何处理好党与人大及政府之间的关系? 答:(要点,具体见96-98页) 首先,支持与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权力。 其次,改善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保证政权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3、谈谈党风的几个特性。 答:(要点,具体见332-335页) 党风作为党的性质和世界观的综合反映,作为全体党组织和党员的行动风格,自然也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或特性,主要有这几个特性:(1)外在性。 (2)一贯性。 (3)群体性。 (4)多样性。 (5)曲折性。 4、党委书记在会议决策过程中必须具备集中正确意见的基本功,试结合实际谈谈这种基本功的主要表现。 答:(参考答案) (1)当大家的意见基本一致时,能善于从中汲取精华,博采众长,加以精当的综合。 (2)当大家的意见出现分歧时,能善于及时疏导,求得一致。 (3)当大家的意见不够系统时,能善于启发引导,加以完善。 5、联系实际谈谈对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的认识。 答:(要点,具体见335-33 7页) 党的优良作风的内容很多,其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是党的优良作

风的集中体现。 (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必然要求,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作风。 (2)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是党同群众关系的根本体现。 (3)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是共产党人自我改造及联系群众的最好工具。 6、谈谈对党的先进性的要素、内涵或主要特征、主要标志的认识。 答:(参考答案) 党的先进性的要素、内涵或主要特征、主要标志涉及内容很多,主要有: (1)先进的理论。也就是先进的、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从政党建设的角度来看,一个政党的先进性,的确主要体现在它的思想和理论上。因为,思想和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行动是受思想理论支配的。当今世界,任何政党,都是以某种理论作指导的,区别就在于,不同的理论代表了不同的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按照不同的世界观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这必然会影响或决定党的性质。我们党的思想理论主要集中体现在党的纲领里。纲领里规定或反映了党的奋斗目标、以及实现这个目标所必须经历的途径、采用的方法等。这种奋斗目标的选择,及实现目标所要走的路径及采用何种办法的选择,自然反映或决定着党的先进性或先进程度。 理论上的先进,还体现在我们各级地方党委、领导机构,如省、市、县、乡镇党委等根据本地、本部门的实际,提出或制定的规划、任务、目标等,如,“两个率先”的目标、各级制订的“十二五规划" 等。 (2)先进的制度。党的先进性还体现在它的制度上。党的制度, 涉及到党采用哪种领导体制。个人理解,体制的文字表现形式是制度, 有什么样的文字表现形式,即有什么样的文字制度规定,就有什么样的体制设置。体制就涉及到机构,机构就涉及到人员,人员就涉及到权力……

第六章第二节我国社会主义法律

第二节我国社会主义法律 一、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1.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这是社会主义法律区别于剥削阶级法律的最基本的特征。社会主义法律与以往剥削阶级法律一样,都是取得政权的阶级意志的体现,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但社会主义法律的阶级基础与剥削阶级法律相比又有着本质的不同,因而导致了两者的根本区别。阶级性和人民性怎么统一?无产阶级能否代表人民?资本主义思想家讲法的人民性,马克思也讲人民性。即使在无产阶级取得统治的条件下,法仍然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 社会主义法律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已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但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后、市场经济不发达,所以,尽管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但总的来说,社会的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政治、经济制度还有待完善,这也决定了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首先是工人阶级意志的体现,这是由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决定的。社会主义法律只有首先反映工人阶级意志,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法律的阶级性。然而,建设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一切拥护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共同事业,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没有工人阶级的领导,就不可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但是,工人阶级如果不团结和依靠农民、知识分子和一切拥护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单靠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也不可能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因此,社会主义法律不仅体现工人阶级的意志,也体现广大人民的意志。作为领导阶级,工人阶级的意志在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中起着领导和指导作用。当然,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试题答案(本科)

黄冈师范学院 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考试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核类型:考试A卷 考试形式:闭卷出卷教师:王贵东 考试专业:全校理科考试班级:2008级本科 一、选择(1-10题单选,每题1分;11-15题多选,每题2分,共计20分) 1、在科技十分落后的古代,人们梦想过许多东西,如千里眼、顺风耳、飞毯、神枪之类,但在现代生活中普及的电话、电视、电脑等,是那时的人们连想都想不到的。这说明理想信念具有()。 A.思想性 B.阶级性 C.时代性 D.崇高性 2、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过,一个人有了目标就是有了一个牢固的根据和基础,最大的不幸就是漫无目的。解决人生目的和奋斗目标的问题,最根本是要靠()。 A.民主法制 B.理想信念 C.伦理道德 D.科学文化 3、对于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正确的理解是( )。 A.理想的生命力表现在对现实的肯定和接受 B.理想是对现实未来发展状况的随心所欲的想象 C.把理想变为现实,要付出辛勤的劳动,要靠实实在在的实践 D.现实总是美好的,而理想中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恶的一面 4、江泽民曾经指出,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贡献毕生精力,以此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成长的正确道路。这强调的是()。 A.中华民族富于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 B.爱国主义是谱写壮丽人生的力量源泉 C.追求和实现理想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 D.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主要看他从社会中取得了什么 5、爱祖国是千百年来凝结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 ) 。 A.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 B. 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 C.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获取利益 D.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6、实践一再证明: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国家的统一,都要靠()。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C.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D.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A卷【第 1 页共 4 页】

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基本原则 第一节社会主义法的阶级本质 一、社会主义法是上升为法律的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 一个国家的法的阶级意志属性,同这个国家的性质是一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与此相适应,中国社会主义法也必然是包括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及其他拥护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意志的体现。 二、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不是自发形成的 反映在社会主义法中的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一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通过各种民主渠道,集中人民群众中的正确意见形成的;是在正确总结经验教训,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正确认识社会生活的客观需要和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的。 正确认识社会生活的客观需要和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的。 三、形成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并把它上升为法律的重要意义 首先,保证了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其次,是改进国家管理体制,提高工作效率,防止官僚主义的有效措施。 四、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法的重大特点之一 首先,社会主义法的阶级性与人民性具有共同的政治基础。 其次,社会主义法的阶级性与人民性具有共同的经济基础。 最后,社会主义法的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性是由工人阶级和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所决定的。 第二节社会主义法的社会本质 一、社会主义法是实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法 法的社会本质和法的阶级本质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是实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法,也就是体现在社会主义国家当家作主的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共同意志的法。二、社会主义法是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调整器 社会主义法既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同时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调整器。社会主义法是社会主义国家调整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国家干预的重要社会关系的调整器。社会主义法是用规范社会关系参加者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对违反这种规定的法律制裁的方法来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 三、社会主义法执行者广泛的社会公共职能 社会主义法执行着广泛的社会公共职能是其社会本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任何阶级统治都是既执行着阶级统治职能,又执行着社会公共职能。随着劳动人民国家政权的日益巩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法在发挥其阶级统治职能的同时,日益广泛地执行着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社会主义法的社会公共职能比以往剥削阶级类型法在这方面的职能有很大的发展。 第三节社会主义法的国家强制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自愿遵守性 一、国家强制力的保证是社会主义法的必要标志 任何法都具有国家强制性,任何法都需要有国家强制力的保证。国家强制性是任何法都必然具有的基本特征之一,社会主义法也不例外。但是,社会主义法的国家强制性与剥削阶级法的强制性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二、社会主义法是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自觉遵守的规范

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的本质及其内容

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及其本质和内容 邓小平同志指出: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证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青年军人,认真学习法律,模范遵纪守法,才能更好地履行保卫祖国、保卫人民和平劳动的神圣职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什么是法律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也需要有统一的、人人必须遵守的规矩。否则,人们随心所欲,各行其是,正常的社会秩序就不能维持。正因为如此,在任何国家里,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都必然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要求,制定一些规则和章法,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这种以国家名义制定的带有强制性的规矩,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法律。准确地讲,所谓法律,是指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法律的产生。法律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历史现象,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人类社会迄今已有200多万年的历史,但法律的产生仅仅近四、五千年的事情。在漫长的原始社会没有国家,也没有法律。那时候,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人们过着原始的集体生活,没有私有财产,也没有阶级的压迫。靠着共同生活和劳动中世代相沿而形成的习惯,来调整人们相互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给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剩余劳动产品提供了条件,于是便产生了私有制,社会开始分裂为阶级。少数占有生产资料的人成为剥削阶级即奴隶主阶级,而广大失去生产资料的人却沦为被剥削阶级即奴隶阶级。由于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是根本对立的,原来的习惯已经无法调整和维护新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在这种情况下,奴隶主阶级为巩固自己的阶级统治,在建立国家机器的同时,还需要有一些能够反映本阶级意志的行为规则。法律就为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了。 法律的本质特征。法律就其形式而言,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狭义的法律,专指国家立法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对于法律的本质,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解释。历代剥削阶级法学家,从他们各自的阶级利益出发,给法律下过种种定义。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律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其内容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它的本质特征是:第一,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自从人类走向阶级社会以来,各个阶级都有自己的意志,但并不是每个阶级的意志都能成为法律。第二,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律是阶级意志的体现,但并不等于统治阶级的所有意志都能够成为法律。第三,法律是由国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小题,每小题 2分,共 20分) 1.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被称为()。A.理想 B.空想 C.道德 D.信念 2.现阶段,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是()。 A.实现共产主义理想 B.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C.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过,一个人有了目标就是有了一个牢固的根据和基础,最大的不幸就是漫无目的。解决人生目的和奋斗目标的问题,最根本是要靠()。 A.民主法制 B.理想信念 C.伦理道德 D.科学文化 4.江泽民曾经指出,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贡献毕生精力,以此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成长的正确道路。这强调的是()。A.中华民族富于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 B.爱国主义是谱写壮丽人生的力量源泉 C.追求和实现理想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 D.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主要看他从社会中取得了什么 5.爱祖国是千百年来凝结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 ) 。 A.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 B. 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 C.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获取利益 D.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6.实践一再证明: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国家的统一,都要靠()。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C.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D.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7.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是()。 A.人生观决定世界观 B.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C.具有唯心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一定是不正确的 D.具有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一定是正确的 8.个人能否按道德要求去做,关键在于()。 A.社会舆论 B.传统习惯 C.内心信念 D.评价方式 9.我国的人民法院是国家的( ) 。 A.监督机关 B.检察机关 C.审判机关 D.权力机关 10.下列选项中,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基本原则的是( )。 A.请求各级人民政府依法予以保障

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作用及运行

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作用及运行 【复习提示】 此模块需要重点掌握的考点是:法律的一般含义;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一、法律的概念及发展(理解;易考选择题) 1.法律的含义 “法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用法。广义的法律指法律的整体,主要包括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中央军事委员会制定的军事法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及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等。狭义的法律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所说的法律通常是广义的。根据我国法学界通说,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规定权利和义务,以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考点:法律的含义】 2.法律的本质和特征 (1) 法律的本质【考点:法律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在阶级社会中,法律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不是统治阶级内个别人的意志。法律保护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所以统治阶级也必须遵守法律。 法律体现的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即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所体现的意志。它不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全部,统治阶级的意志还通过政策、道德等形式来体现。 法律是由特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等。其中,生产方式是决定法律的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性质和内容的法律。【考点:决定法律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 (2) 法律的特征【考点:法律的特征】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法律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调整社会关系的,因为社会是指以物质生产为基础而结成的人们的总体,所谓社会关系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互动或交互行为,没有人们之间的交互行为,就没有社会关系,因而人的行为体现并影响社会关系。但是,法律不会规范所有的行为,因而不会对所有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它只是调整一部分重要且适合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第二,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律区别于道德规范、宗教规范、风俗习惯等其他社会规范的地方主要有两点:一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制定即国家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程序,制定、补充、修改、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认可即国家机关赋予某些既存社会规范或判例以法律效力;二是由国家保证实施,即具有国家强制性,这种强制性,既表现为国家对违法行为的否定和制裁,也表现为国家对合法行为的肯定和保护。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