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30年代小说创作发展概述

中国30年代小说创作发展概述

中国30年代小说创作发展概述
中国30年代小说创作发展概述

30年代小说创作发展概述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小说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发端,以鲁迅的小说为代表,奠定了现代白话小说的基础,但那时,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文学流派上,白话小说的创作都还处在尝试的阶段,远远没有成熟。经过了十年的发展和作家们的创作实践,到了30年代,现代白话小说在各个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即可以说,中国现代小说到30年代,进入了一个成熟、繁荣的时期。

30年代小说创作发展的重要标志(成就)有以下几点:

一、出现了大批的中长篇小说创作。长篇小说一向被誉为时代的里程碑,但是,在第一个十年的中长篇小说创作领域,探索多于成功。中国现代白话长篇小说从1922年开始起步,不仅数量稀少,而且在艺术上都十分幼稚。中篇的命运比长篇稍好点,在四五年间,创作比长篇多了一倍,并且在发韧之初就出现了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杰作《阿Q正传》。然而,这一时期还是以短篇小说的创作最为辉煌。到了30年代,中长篇小说创作已经逐渐走向了成熟。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首先,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资本主义化的城市和广大的内地农村进行了激烈的对峙和出现了严重的矛盾冲突,城乡社会生活急剧动荡,刺激作家们关于“人”的观念的转变,最终促进了长于描写社会生活、表现人的命运的现代长篇小说的文体在30年代的发展;其次,30年代小说广泛借鉴、择取了中外文学资源,受外来小说(如欧美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以及中国古代小说传统(如巴金家族题材小说)的影响;最后,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是作家们积极探索并形成自己鲜明个性的结果。小说家经过辛勤探索,寻获自身需要的适合的艺术领域,并在对中外文学资源的选择吸收中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

以真正的长篇小说的形态出现较早的是叶绍钧的《倪焕之》,它被茅盾誉为“扛鼎之作”,之后出现了一大批的优秀作品,如茅盾的《虹》、《子夜》。学术界认为《虹》是茅盾最好的作品,它所述的女主人公梅行素远比《蚀》三部曲中的时代女性清澈、明朗而富有理性。此时的茅盾已经度过大革命失败后的精神危机,重新认定了社会发展的趋向。1931至1932年间,是优秀长篇小说《子夜》的创作期,它的出现成功显示了左翼文学的实绩,也确立了左翼文学创作的范式——社会剖析小说。茅盾是一个认知型作家,他比一般作家“站得高,看得远”,他的视野开阔(国际视野),这是茅盾区别于其他小说家的最突出的一点。他写社会剖析小说是为了探索社会的本质、趋势和规律,在用文学全方位展示社会状态时,“宏大叙事”、“史诗式”的小说便诞生了。这是茅盾首创的传统,“史诗传统”在当时成了所有人的追求。而茅盾是怀着“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企图”来写作《子夜》的,《子夜》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小说结构的恢弘而严谨;善于将人物放在尖锐复杂的茅盾冲突中,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来表现其性格,并巧妙地运用了心理刻画的手法;语言简洁、细腻、生动,人物语言充分个性化,切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特征。《子夜》的内涵丰富而且深厚,瞿秋白曾说:“1933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关于《子夜》的中心人物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则是中国现代文学人物史上一个不可多得的典型形象,即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途中的末路英雄形象。身于30年代初的上海这个复杂的背景中,刚强有为的民族工业巨子吴荪甫,在帝国主义和军阀政治双重压迫之下,在工农革命的夹击中,落得个一败涂地的悲剧命运,从而深刻地反映了在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是不可能发展资本主义的,全景式地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面貌。

在这部作品中,茅盾选择了一个有着深厚封建背景的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做小说的主人公,通过其不可逆转的失败命运,揭示出在被外国政治和经济严重牵制着的半殖民地中国,要想发展独立的民族工业是根本不可能的,从而突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而是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更加殖民地化了。

另外的代表30年代长篇小说的作品还有巴金的《家》,老舍的《离婚》、《骆驼祥子》,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王统照的《山雨》,萧红的《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萧乾的《梦之谷》,李劼人的《死水微澜》,沈从文的《边城》,废名的《桥》等等。我们着重探讨一下其中两篇。

《骆驼祥子》是描绘市民社会生活的艺术大师老舍的作品,它是老舍“作职业写作的第一炮”。老舍是一位典型的风俗文化型作家,他着重表现北京的市井风俗文化,开拓了新市民生活审美领域,成为20世纪京味小说的开创者,北京后来的作家有许多都受其影响。到三十年代中期,老舍的创作进入鼎盛期,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这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出色的长篇小说之一,此外,还有《猫城记》。而作为老舍的代表作品,《骆驼祥子》还被誉为世界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小说由文化批判而至社会批判,是社会导致了主人公祥子的悲剧,而祥子的悲剧又证明了这个社会的黑暗。老舍以“人物塑造”见长,这部小说之所以成功,在于塑造了成功的人物形象。主人公祥子是“城市里的农民”,他具有农民式的价值观念和精神,生活非常农民化,只希望凭着自己的劳动获得温饱的生活。他的性格从单纯到复杂再到堕落,成为一个精神悲剧。祥子的毁灭是精神的毁灭,他的美好品德的毁灭,最终祥子只能成为一个“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骆驼祥子》的结构单纯严谨,在人物描写方面,小说善于用丰富、多变、细腻的手法描写人物和心理变化。它的语言风格大俗大雅,朴实自然,生动明快,具有鲜明的“京味儿”。

沈从文,乡土风俗文化型作家,田园小说的集大成者,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30年代是沈从文创作最丰富的时期,1934年创作的《边城》以及1938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长河》及其他优秀小说,标志着沈从文小说创作的成熟。他着重表现的是人性的善和精神的自由,不管现实世界如何的喧嚣,不管现实人生如何的绝望,沈从文力求用文字唱响理想的生命之歌,用想象的审美光芒照亮湘西的人生历史图景。《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也是支撑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的柱石。它无疑是30年代中的小说界的优秀作品,属于典型的田园小说。

《边城》是一幅正面表现未被现代都市恶质文明扭曲的人生形式的风俗画。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就是《边城》创作的主旨。小说以湘西小山城茶峒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通过对男女之爱、亲属之情、邻里之睦等世态人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它所展现的那个偏远、封闭的“世外桃源”,远离了主流社会和现代文明,那些自然状态下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边城》原始的风俗人情被最大程度的表现出来,其中爱情故事为小说情节提供一个最基本的框架,填充这个框架的便是大量的风俗

人情。总之,《边城》通过一个古朴曲折的爱情故事表现了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追求。

二、三部曲作品大量涌现。30年代出现了大批的三部曲作品,较有影响的有:茅盾的《蚀》三部曲、《农村三部曲》,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长篇小说数量的激增,还有三部曲作品的大量涌现,显示了30年代小说作家的创作气魄和创作实力都有所增强。这一时期并肩站立着三位杰出的小说家:茅盾、老舍和巴金。

《蚀》三部曲的故事内容取自茅盾亲身经历的1927年大革命,展现的是一种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它包括《幻灭》、《动摇》、《追求》,是茅盾的处女作。《动摇》是三部曲中的重点作品,是对担负革命领导职责的男主角方罗兰在激烈斗争中进退失剧状态的描写。在这部作品中,茅盾将叙述的焦点对准了大革命中的湖北某县城,反映了1927年春夏之交,“武汉政府”蜕变之前,湖北一个小县城里的风波,塑造了方罗兰、胡国光、孙舞阳等性格鲜明的角色。小说通过胡国光的伪装革命而叛变,和县党部负责人方罗兰的左右摇摆、姑息养奸所构成的湖北某县政局的动摇,表现了革命运动虚弱的根基和混乱的局面。以一个小小县城的政治风云变幻,暗示了整个北伐革命运动主体所潜在的内在危机。

《蚀》三部曲中塑造的鲜明的时代女性人物,她们以自身的革命激情与性爱冲动,以对圣洁理想和享乐刺激的寻求,为我们多侧面地展示了她们的身体和社会变动、政治革命相互指涉的复杂关系,不仅为新文学的人物图景添新添彩,更是为新文学的小说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蚀》三部曲问世后,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虽遭到了革命文学阵营的指责,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茅盾由此奠定了其小说家的位置。

巴金是一位激情型作家,30年代是巴金中长篇小说的丰收期。其优秀作品《激流三部曲》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反映五四运动中时代青年生活的长篇小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描绘五四时代的一幅杰出的社会人生的插图。这部著作表现大家族的生活,结构宏伟且精于构思,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一座丰碑,继鲁迅小说之后,它是真正把揭示封建专制主义特征、弊端和罪恶以及诅咒着它的灭亡这一深沉主题加以推进并取得重大发展的杰出作品。

《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其中《家》是经典,是巴金文学地位的奠基性作品。《春》和《秋》就相对来说显得逊色些,和《家》无法相比,它们的艺术成就不在一个档次上。文化决定了当时的“大家庭”,而巴金便是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他的生活经历以及思想途径使得他最擅长的文学创作方式便是写家庭。可以说,没有那种大家族的体验,巴金不可能写出《家》。

《家》是现代家族小说的鼻祖,以封建大家庭为表现对象,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描写大家庭生活的小说,为中国现代新文学开拓了一个新的审美领域——家族生活。它以二十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祖孙两代的矛盾冲突为线索,通过梅、鸣凤、瑞珏三个女子的血泪悲剧沉痛地控诉了封建制度对年轻生命的摧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其腐朽没落,同时热情地歌颂了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作品的巨大成功,有力地实现了作者写作的初衷:“我要反抗这个命运”,“我所憎恨的并不是个人,而是制度”。

三、小说创作队伍的庞大。这一时期小说创作队伍的庞大主要表现为:一方

面,五四时期出现的老作家继续创作,如王统照、叶绍钧、郁达夫等;另一方面又出现了一批青年作家,数量之多,水平之高远远超过了二十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有萧军、萧红、艾芜、张天翼、沙汀、丁玲、叶紫、萧乾等人。

左联成立之初,鲁迅先生就指出:发展无产阶级文艺应当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而在现实中,鲁迅先生确实也倾尽全力,扶协新人,这样,历史的机运和老一代作家的培育,使得小说创作队伍不断壮大,涌现出大批新人。他们的作品,在初期还呈现出简单的“革命+恋爱”的模式,思想大于形象,如阳翰笙的《地泉》等,但是随着丁玲、张天翼、沙汀、艾芜、叶紫等一批新生代青年作家的涌现,左翼小说也在逐渐走向成熟。

张天翼是左联优秀的讽刺小说家,他是一位多产作家,30年代出版了《清明时节》、《鬼士日记》等中长篇小说多部。经过初期小说创作的实践与探索,他在30年代中期形成了长于讽刺的艺术个性,反虚伪、反封建、反彷徨是他这一时期讽刺小说的基本主题。另外,早年的漂泊经历使张天翼对现实社会了解得既深又广,他有着扎实的文字根底和敏锐的文体意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进一步促进了他成为一名新文学作家。

张天翼的代表作品为《包氏父子》,小说以讽刺的笔法表现了一个下层小市民的悲喜剧,强烈讽刺了小市民一心往上爬的庸俗观念,老包理想的破灭,也客观地反映了小人物的悲喜命运。门房老包一辈子当牛做马伺候人,就幻想自己的儿子小包能够爬进统治者的圈子,因此拼命供小包读洋学校,希望能够借此摆脱穷困低贱的社会地位,他认为:从洋学堂出来就是洋老爷,要作大官。而小包呢,他一心想挤进花花公子郭纯们的行列里去,但是那些公子哥们只是把他当作一个走狗来看,最后还没等老包挤到前面去,连他自己在家里生存的空间,也被儿子挤掉了,这是一幕使人发笑的悲剧。父子两代生活态度似乎不同,但是精神实质是一样的,都具有根深蒂固的奴性。张天翼就是在讽刺小市民和其他愚弱的劳动者方面继承了鲁迅的批判国民性精神。这样看来,张天翼写作此小说的目的便是为了探寻国民劣根性,证明啊Q的时代并没有结束,那老包就是“当了父亲的啊Q。”

艾芜,较早接受反封建思想的成员之一,他是在鲁迅的指导下逐步地成长、成熟起来的。其文学成就主要在30年代,《南行记》和《南国之夜》是他这一时期的短篇小说集,尤其以《南行记》最为突出,这部小说集以其题材的新颖——南疆风情中的各种奇人异事,开拓了现代文学的一个新的表现领域。

艾芜早年流浪在西南边境和东南亚一带,他个人喜漂泊,说:“人生最销魂的便是漂泊”,后牵涉到缅甸的农民起义而被驱逐出境,不就就成为左联的青年作家之一。归国后,艾芜立志把“身经的、看见的、听过的,——一切弱小者被压迫而挣扎起来的悲剧切切实实地绘了出来”。他根据漂泊期间所见所闻,叙述边疆异域特殊的下层生活,控诉帝国主义分子的罪恶,在他看来,生命是平等的,以平视的角度描写底层民众。艾芜笔下流民性格中有污垢扭曲的一面,也有美好、闪光的一面,他以传奇的故事、神秘的异域风情、强烈的主观抒情性给左翼文坛吹进了一股真正的浪漫之风。

丁玲,新文学第二代女性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丁玲早期的创作延续的仍然是五四落潮期“个性解放”幻灭的思绪,关注知识女性的命运,在创作上承续了五四受郁达夫影响的浪漫抒情小说传统,表述了现代女性在30年代社会的人生感受。她一方面继承了五四时代冰心、庐隐等第一代女作家创作的精神内涵——对封建专制的抗争和叛逆;另一方面塑造出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

闷、追求的知识女性的典型。下面我们着重要列举的是丁玲30年代的优秀作品。

1930年,丁玲发表了中篇小说《韦护》和《一九三O年春在上海》(之一和之二),这三篇小说的题材都是“革命+恋爱”,特色在于把握过渡时代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比较准确真实。同时,丁玲开始创作一些具有写实倾向的作品。如《阿毛姑娘》、《田家冲》等。

1931年,丁玲发表了中篇小说《水》,又一次轰动了文坛。这部小说以当年16省水灾为题材,小说最大的特色是塑造了农民的群像;不是一个或两个的主人公,而是一大群的大众,不是个人的心理的分析,而是集体行动的开展。虽然还有些概念化,但是这种先锋气魄却促使了左翼小说逐渐转向了写实,是左翼所倡导的“新小说”的萌芽,茅盾曾说这是一篇标志着“过去的‘革命与恋爱’的公式,已经被清算的小说”。

1932年,丁玲以自己的母亲为原型创作长篇小说《母亲》,展示了母亲“曼贞”那一代女性寻求自立、追求真理的艰难历程,延续了作家对中国女性命运的关注。

四、小说创作流派的纷纷涌现。最早出现的是普罗小说。普罗小说家代表人物为蒋光慈,“革命文学”的最早的开拓者和探索者之一,其主要成就就是小说,普罗小说的代表作家,比较优秀的左翼作家之一。他的《咆哮了的土地》是普罗小说中的重要作品。小说在广阔的背景下表现了一个开创性题材,反映了大革命前后湖南农村中尖锐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表现了当地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武装斗争、最后奔向金刚山的过程。普罗小说虽然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是因其作者对实际的革命情形缺乏真切深入的认识,写工农群众及其斗争生活不免苍白,概念化痕迹很重;又因许多作者对革命的性质认识不足,便在作品中流露出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和狂热。如1932年出版的普罗小说作家华汉的《地泉》,被茅盾指出其失败原因在于“缺乏对社会现象全面的非片面的认识”和“缺乏感情地去影响读者的艺术手腕”。

普罗小说高潮期间值得一提的还有柔石这个人物,他是左翼作家创作成就突出者之一,鲁迅对其他左翼作家多嘲讽,却对柔石评价甚高。他的代表作有《二月》(1929)、《为奴隶的母亲》(1930)。后者是一篇产生过国际影响的杰作,以深沉的忧愤描写了故乡罪恶的典妻习俗,以出色的艺术表现力升华出一种严峻的既是社会的,又是心灵的双重悲剧境界。柔石的这些作品在普罗小说的高潮中出现,却没有普罗小说的概念化缺点,他们以对社会现实的深切认识、对艺术表现的追求,显示出了现实主义的力量。柔石之后的左联青年作家也开始朝向革命现实主义方向发展。

左翼青年作家群是普罗文学之后逐渐崭露头角的一批追求进步的青年作家。这个青年小说家群体成员众多,成绩显著,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丁玲、张天翼、艾芜、沙汀、叶紫等。第三部分中已着重介绍了其中的三个,接下来我们要讲述的是沙汀和叶紫在30年代的小说创作概况。

沙汀和艾芜有着共同的文学追求,两人常被并提。他曾受过蒋光慈等普罗小说的影响,又在茅盾创作的示范下,寻找到了适于自己的题材领域和创作方法。在鲁迅的直接指导下活跃于左翼文坛,沙汀30年代的小说创作反映了左翼文学的深化过程。其成名作是《法律外的航线》,剪辑了长江航线上一艘外国商船上的一连串镜头,既写出帝国主义分子对中国人民的欺凌,又从侧面展示了两岸农村土地革命的斗争。但是这一时期的创作带有印象式的痕迹,后来他接受了茅盾的建议,放弃了这种写法,把笔锋转到了极为熟悉的四川农村社会上去,并且展

露出讽刺的光彩。在社会剖析小说中,沙汀作为一位有特色的讽刺作家,在40年代的小说创作中又有发展,暂且不论。

叶紫,来自底层,经历过轰轰烈烈的湖南农民运动。1933年,他以深厚的生活积累和强烈的生活体验开始创作,其短篇小说《丰收》对以后的农村题材小说产生了一定影响。从艺术的角度,叶紫的作品比柔石粗糙,他走的是五四文学的路子,其作品推动了乡土文学的发展。

社会剖析小说在30年代迅速崛起,成为当时重要的小说流派。这些小说力求探索社会生活的本质、趋势和规律,继承并发展了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作家们用文学全方位展示社会状态以及表现各个阶级的现实动向。茅盾是社会剖析小说的开创者,他30年代创作的《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为这类小说提供了最初的范型。在茅盾小说的影响下,吴组缃、沙汀等青年作家也开始了社会剖析小说的创作。

几乎在左翼小说、社会剖析小说崛起的同时,文坛上还形成了新感觉派和京派两个小说流派。新感觉派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20年代末、30年代初产生于上海文坛。代表作家有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是新感觉派小说的主将,在第二代新文学作家中,他是在学贯中西、融会古今方面不多的几位能够与第一代新文学作家相媲美的学者型作家之一。他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引出本我与超我尖锐冲突的主题,对潜意识的描绘与开掘令人赞叹,其作品显示了心理分析小说巨大的艺术魅力。代表作品《梅雨之夕》情节淡化,人物性格模糊,心理剖析却十分细腻、真实、生动、充分。

刘呐鸥是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开山作家,采用与现代都市生活快速节奏相适应的跳跃手法(电影蒙太奇)、意识流手法,着重暴露资产阶级男女放纵、刺激的色情生活,写出了大都市的病态和糜烂。30年代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这也是他唯一的小说集。

穆时英是“中国新感觉派圣手”,他的成就超过了施蛰存。其代表作《上海的狐步舞》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都市社会的本质——“造在地狱上面的天堂”。而另一优秀作品《夜总会里的五个人》则以光怪陆离的画面展现了大都市的畸形、变态。从1932年起,穆时英完全显示出了他的现代派品格。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除了以上两部还有《公墓》、《黑牡丹》、《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等。穆时英醉心于描写都市的爱情生活,表现爱情与死亡的主题。刊登在《现代》创刊号上的《公墓》以流畅、细腻的散文笔调抒写了一个凄凉感伤的爱情故事,具有浓郁的抒情气息。全文缱倦缠绵,把爱情和坟墓(死亡)联结为一体,表现了作者对爱情的现代主义的理解。

曾与海派发生论争的京派,是指1930年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在北平(北京)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京派小说家反对“文以载道”,主张关注淳朴、原始的乡村世界,去寻找和挖掘那里永恒不变的人性美、人情美。京派作家们的小说情感内敛,注重渲染和风情描写,具有乡野的自然平和质朴之美。那种牧歌式的情调为现代抒情小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京派小说家中,以沈从文的成就和影响为最大,其他代表性作家有废名、萧乾、芦焚等。他们创作的共同特点是:多带有乡土气息,具有来自乡野的质朴的美和凝重古久的风格,并由于对本土经验的眷恋和回归的渴望,其文体都具有一种抒情性。如废名的《桥》、沈从文的《边城》、芦焚的《果园城记》等。

值得关注的还有东北作家群。这是30年代中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一个具有地域性的作家群体。“九一八事变”后,一批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青年

流亡到上海、北平等地,如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等人,他们的作品多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蹂躏下的苦难和斗争生活,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故乡的眷恋和早日光复国土的愿望,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代表作主要有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萧红的《生死场》,舒群的《没有祖国的孩子》等。东北作家群的创作实际上构成了左联创作的一部分,虽然其中有些人并未加入左联。正是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河。其作品以粗犷的风格把这片黑土地上的生生死死和不屈的灵魂移到了纸上,挥洒出浓郁的爱国主义情绪和鲜明的东北地方色彩。这一创作群中以萧红的影响为大。

萧红是个有特殊文学天赋的女作家,一生坎坷,英年早逝。但是,就在这短暂的生命历程中,萧红却创作了大量凄美动人的文学作品,早在三、四十年代就风靡一时,盛誉至今不衰。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小城三月》、中篇小说《生死场》、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马伯乐》,短篇集《牛车上》、《旷野的呐喊》等。其代表作《生死场》(1935),展示了“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农村生活图景,描写了众人在“生死场”上的挣扎,作品表现了顺应时代的题材,被鲁迅誉为“力透纸背”地表现出了“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生死场》和萧军的《八月的乡村》都被鲁迅先生编入了奴隶丛书,由此奠定了萧红文学生涯的基础,成为全国知名的女作家。

五、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20年代小说着重描写的是农村和现代青年生活题材,范围相对狭窄。这两种题材在30年代小说中继续得到了表现和发展,另外,30年代小说还要表现“时代给予人们的影响”。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小说从乡村到都市,从政治到文化,从影响到整个中国现代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到小人物的日常生活,触及社会各阶层的人物。30年代的小说创作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农村题材小说:这种题材的作品几乎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农村的各个不同地域,如东北作家群笔下描写的东北农村(如萧军《八月的乡村》,萧红《生死场》,端木蕻良《科尔沁草原》),沙汀、艾芜笔下描写的四川农村,叶紫笔下描写的湖南农村,沈从文笔下描写的湘西农村,吴组缃笔下描写的安徽农村等。

都市题材小说:写都市题材的,在北京有京派作家,在上海有海派作家。

神话历史题材小说:李劼人的大河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巴金的《罗伯斯庇尔的秘密》,郑振铎的《桂公塘》等。

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巴金的《爱情三部曲》,表现大革命失败后,知识分子的生活、爱情和斗争。

六、小说创作风格的多样化。

不同作家的思想以及生活经历不同,其作品的风格自然也是不同的,茅盾有着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巴金的写作风格文字简约,饱含丰富的人文主义色彩,从中可以清晰地体察出屠格涅夫、托尔斯泰、赫尔岑的影响,这与巴金当年从翻译这些文学巨匠的作品开始走上文学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俗白简练、幽默诙谐、散发着浓郁北京的语言风格,是老舍作品(尤其是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而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参照其代表作《边城》。

这些多样化的小说创作风格形成了30年代小说界无比绚烂的色彩。

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脉络 (精选范文)

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脉络 中国的小说经历了一种从个人到大众,从庙堂到社会的锐变,小说不再成为人们消闲的工具,而是越来越成为反映社会现实,有益于民生的文学样式。这与五四以来的白话新文学的发展不无关系,正是白话文学的提倡,才使得人们从华丽辞藻,追求韵律的古典文学写作中解放出来,关注文学本身,关注“为人生”的文学,因此,现当代小说的发展时间并不长,确在这很短的时间中,诞生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一方面源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向前发展,为广大作家提供了广泛的创作平台,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另外一方面新时期以来,对“人”自身的发觉,也为作家表现人生,挖掘人性,提供了很好的意识导向。 总之,以五四为开端,中国的现当代小说历时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从最初的思想启蒙,到后来的战火硝烟,再到意识形态的强加,最后到了新时期这种百花齐放。中国现代小说积累了丰富了的作品与理论形态。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现代浪漫主义思潮是自由精神普遍深入到情感领域的产物.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萌芽于20世纪初,到五四达到高潮。

五四运动时期: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思潮发生分化.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并没有消失,而是在低谷中探索,它大致沿着两条途径发展:①是由五四浪漫主义蜕化出30年代的田园牧歌型的浪漫主义,;再到40年代浪漫主义,一度回归文坛中心,新时期则再次复兴,不久它就整体性地消失在80年代中期涌起的现代主义潮流中了;②是与政治结缘,由革命浪漫主义蜕变为文革时期的伪浪漫主义。 30年代后半期:在国内政治生活中提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在文学方面则要求左翼文艺界以民族统一战线的立场调整文艺路线,其中包括重新评价“五四”文学,评估浪漫主义的地位和作用,以拓展文艺的社会基础。这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是郭沫若 40年代:这个时期的浪漫主义思潮回归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它作为一种因素融入现实主义,对现实主义思潮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代表是:胡风。还有一个以徐讠于、无名氏等为代表的“新浪漫派”,新浪漫派赞同创造社的文学观,坚持“情感表达的自由”,代表作有:徐讠于的《阿拉伯海的女神》。 30年代末到整个40年代:浪漫主义思潮从地域条件方面获得了回旋的空间。代表作家是:解放区的丁玲和孙犁,国统区的路翎。把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和“精神奴役的创伤”落实到创作中,转化成“人民底原始的强力”和流浪意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

论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 引言:作为四大文学体裁的小说,在今天已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网络小说,奇幻小说等等的兴起,给小说带来了一片崭新的天地,然而随着新派小说的兴起,古典小说却逐渐被人们遗忘,而中国小说之发展历程,需要更多人们去关注。对古代小说发展历程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大家下了苦功夫,其中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无疑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鲁迅先生以严谨的笔墨写出了中国古代小说曲折的发展趋势,本文也参考引用了鲁迅先生的很多观点,再加入自己一些独到的见解,希望以此来展现另一个方面的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 小说,作为四大文学体裁之一,它没有诗歌的高雅,没有散文的韵味,没有戏剧的复杂,然而它却以通俗易懂的故事情节赢得了广大读者的热爱。究其原因,实在是与小说的本质大有关系。 “小说”一词来源于《庄子》,这种带有故事性的说理被庄子认为不可取,小说即小道理之意,事实上,这是小说的本意和本源。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环境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往往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多数情况是作者心目中几个人的集合体,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小说的主体是故事,虚构性是它的本质,新奇是它的防腐剂,通过故事反应组综合创作思想是它继续发展下去的动力。中国古代小说经过几千年曲折漫长的发展,才逐渐有了后来辉煌的成就,它比诗歌散文晚熟,略早于戏曲。古代小说坎坷的发展,它强大的生命力终于使得它有了成就辉煌的那一天。古代小说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分别叙述。

智慧树知到中国现代小说选读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现代小说选读》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1、1917年,胡适在《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上发表()一文,标志着新文学革命的开始。 《文学革命论》 《文学改良刍议》 《人的文学》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答案: 《文学改良刍议》 2、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里提出了新文学建设的三大目标,不包括:() 平民文学 写实文学 社会文学 讽刺文学 答案: 讽刺文学 3、“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晚清知识分子()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明确提倡新小说。 梁启超 鲁迅 郁达夫 郭沫若 答案: 梁启超 4、根据福斯特的定义,以下哪句话包含情节?()

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 国王死了,后来王后死于心碎。 答案: 国王死了,后来王后死于心碎。 5、我们通常把鲁迅先生创作的《狂人日记》视为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这篇小说发表于()年。 1914 1915 1917 1918 答案: 1918 第一章 1、1923年鲁迅发表了一则名为()的演讲,表达他对女性解放运动的看法。 《我的贞洁观》 《我的金钱观》 《傀儡之家》 《娜拉走后怎样》 答案: 《娜拉走后怎样》 2、以下关于小说《伤逝》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从子君婚后的作为来看,她认可“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 恋爱时的涓生和子君的相处模式像布道者和学生。 婚后涓生对子君的主要不满,包括她不读书,不上进,和子君没有精神交流。 涓生很爱子君,所以不想让她出去工作。

恋爱时的涓生,从子君婚后的作为来看,她认可“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 答案.和子君的相处模式像布道者和学生。,婚后涓生对子君的主要不满,包括她不读书,不上进,和子君没有精神交流。 3、小说《伤逝》采用的是()的限制叙事进行忏悔。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变化人称 答案: 第一人称 4、请选出以下关于小说《伤逝》的正确的说法:()。 《伤逝》的鲁迅先生写作的作品。 鲁迅先生写作《伤逝》小说是因为反对“恋爱神圣,婚姻自由”的思想。 《伤逝》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从相爱到分开的爱情悲剧。 《伤逝》的女主人公名叫子君,男主人公名叫涓生。 答案: 《伤逝》的鲁迅先生写作的作品。,《伤逝》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从相爱到分开的爱情悲剧。,《伤逝》的女主人公名叫子君,男主人公名叫涓生。 5、请选出不属于鲁迅先生创作的作品:()。 《伤逝》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朝花夕拾》 《故乡》 答案: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第二章 1、以下关于小说《沉沦》的解读,正确的说法有:()

中国小说发展史课件资料

中国小说发展史 一、中国小说发展史线索 二、小说的起源神话诸子史传:(1)源头(2)影响:①题材、幻想的方式、情节结构 ②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对小说叙事方式的影响十分深刻。 三、古代小说发展史概述 (一)先秦——古代小说的萌芽期 这一时期的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宗教故事等都孕育着小说的艺术因素,为小说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同时也露出小说雏形时期形成志人志怪两大类的端倪。 神话:神话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的内容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包括世界的起源,又包括人类的命运,努力向人们展示“自然与人类命运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意象”。

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神话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这正是萌芽时期的小说艺术要素。 其特点寓言故事是一种短小精悍而又富于讽刺力量的文学样式, 是通过假托的故事,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先秦寓言,它敢于干预生活,有助于中国古代小说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它的讽刺艺术,直接为后世小说继承和借鉴。后世的讽刺小说的小说中的讽刺艺术,无不受到寓言的积极影响;它是最早的叙事文学之一,又开创了自觉地虚构故事的先河,在叙事、写人、拟人、状物、夸张等多方面的艺术经验,为小说家所汲取。 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迷信传说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它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致形成了古小说中语怪与纪异两大类别。先秦时代的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巫教。 先秦诸子重道而菲薄小说,对后世小说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二)汉代——地位略有提升 (1)桓谭《新论》: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2)班固《汉书?艺文志》列九流十家,小说家附列于诸子之末。“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诸子之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3)汉代小说有: ①无名氏《燕丹子》,叙荆轲刺秦王之事;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尔雅答案

鲁迅的《呐喊》《彷徨》(一):《呐喊》《彷徨》的底色和基调 1.《狂人日记》的作者是()。 A、胡适 B、鲁迅 C、巴金 D、老舍 正确答案:B 2.《祝福》收录在()。 A、《呐喊》 B、《彷徨》 C、《而已集》 D、《坟》 正确答案:B 3.《呐喊》《彷徨》的取材与写作意向是()。 A、对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的批判与揭露 B、对辛亥革命历史经验的总结及提出改造国民性的问题 C、对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索 D、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D 4.《彷徨》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共.篇。() 正确答案:√ 鲁迅的《呐喊》《彷徨》(二):《呐喊》《彷徨》的取材与写作意象 1.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A、《狂人日记》 B、《孔乙己》 C、《祝福》 D、《故乡》 我的答案:A 2.鲁迅写作的爱情题材的小说是()。

B、《在酒楼上》 C、《伤逝》 D、《祝福》 正确答案:C 3.华老栓是下列那篇小说的主人公() A、《狂人日记》 B、《孔乙己》 C、《祝福》 D、《药》 我的答案:D 4.《药》采用了双线交错的结构,直指国民劣根性。√ 5.《狂人日记》表现了对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和揭露。√ 鲁迅的《呐喊》《彷徨》(三):鲁迅小说的艺术格局和语言创新 1.从结构上看,《呐喊》《彷徨》有三分之二均采用了()结构。 A、草蛇灰线 B、双线交错 C、横截面 D、意识流 我的答案:C 2.下列选项中采取独幕剧方式的是()。 A、《祝福》 B、《狂人日记》 C、《伤逝》 D、《风波》 正确答案:D 3.下列选项中采取仿传记体形式的是()。 A、《故乡》 B、《阿Q正传》 C、《祝福》

中国古代小说史

绪论 一.中国古代小说史可分为准备期(远古先秦两汉)、成熟期(魏唐)、繁荣期(明)、高峰期(清初至清中叶中叶)、演进期(清末)。 二.中国古代小说有文言小说、白话小说两大系统。 三.中国古代小说题材可分为历史演义、英雄传奇、公案侠义、人情世态、讽刺谴责、灵怪神魔这六大类,又可归为讲史、世情、神魔三大类。 第一章志怪传奇小说 第一节概述 一、什么是志怪传奇小说:古小说的一种,以记载神鬼怪异故事以及人的异行幻梦为主要内容的小说。 二、志怪传奇小说发展的几个阶段:萌芽和形成(先秦两汉)鼎盛时期(魏晋南北朝)演变期(唐)萧条期(宋元)复兴兴盛和终结(明清)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 一、魏晋时期志怪小说繁荣的原因:A社会动乱人民幻想的寄托。B宗教迷信盛行C谈风盛行。 二、《搜神记》干宝(神仙鬼怪法术)、《博物志》张华(山川地理异物神话)、《拾遗记》王嘉(历史遗闻佚事仙山灵物,想象丰富语言雅畅)--作者、作品内容。 三、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思想内容:A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统治阶级的凶残荒淫,表现人民的反抗精神。《干将莫邪》《韩凭夫妇》代表.B歌颂纯真美好爱情,对婚姻自由的追求《紫玉韩重》.C对和平幸福的渴求.《桃花源》 四、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在小说史上的意义:艺术成就(A加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丰富性,情节曲折多变,表现手法富于现实性B赋予描述对象人性和音容笑貌C初步注意了场面人物动作语言进行细节性的描写渲染,以衬托人物性格.)意义(具有更多的小说因素,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唐传奇,为白话小说,戏剧提供丰富的神怪故事素材.为后代小说积累了一定的艺术经验.) 第三节唐代传奇

我的中国现代小说观

---------------------------------------------------------------最新资料推荐------------------------------------------------------ 我的中国现代小说观 我的中国现代小说观科目现代小说审美研究班级 2010 级汉教一班姓名刘聪学号 20100511341 论中国现代小说中的人学内涵我的中国现代小说观欧金尼奥加 林在其《意大利人文主义》中提到过: 文学是人文学,文学是人性之学,文学是一门研究人的诚实 的学科。 从 19 世纪人类文化发展进入现代阶段,民族文学向着世界 文学进行形态转换的前提下,小说形态时代性总体衍变,由此形成 了现代小说。 现代小说在美学上可以说是现代名族的心灵史诗,在文化学上 则是世界公民的艺术表征。 当现代小说在 20 世纪中国由传统向着现代开始文化转型的过 程中生成之时,其根本性的关键就在于确立了现代小说的人学性质 成为重建国民精神的民族史诗。 文学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对人的描写、对人性的揭示、对人的思 想情感以及整个精神世界的表现。 那么,其人学的内涵具体是指什么呢?在对现代作家作品人学 思想的理解、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人学内涵可分成四大部分:人性、人生、人与社会、人与自然。 一、人性 1918 年底,周作人发表了一篇名为《人的文学》 1 / 8

的文章。 在文章中,他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尤其是底层人们的非人的生活;作家必须以认真严肃的,而并非游戏的态度,去描写非人的生活,对改造社会持积极的态度,而且还要展示理想的生活。 将新文学的本质界定为重新发现人的一种手段,根本目标在促成人性健全发展。 人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人,文学是具有自我意识的文学。 相对于人的存在,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规定性;而相对于文学的规定性,人作为文学的创造主体在一个非人化的世界面前得以确立了自身。 文学与人之间这种相应的创造性构成了彼此的同构性,即人通过对语言艺术的创造而创造自身,语言艺术通过人的自我创造而体现自身的文学性。 人们在紧张的生活节奏或疲惫不堪的焦灼期待之余,自然渴望得到一种心理情感的松弛,得到一种本能欲望的宣泄。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现代文化层次上的文学创作都具有鲜明的宣泄意味。 只是通俗文学是一种低层次的宣泄,侧重于放松自己,而现代派文学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宣泄,侧重于超度自己,或者说使人向类的自由升华。 在此,人的自然本性得到了两个向度的伸展:

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概述

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概述作为传统文化得源泉之一,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其独特得文化内涵与历史意义。从远古神话得诞生,到明清章回小说得高潮,古典小说有如其她文体般曲折而漫长得发展历程。然而,一直生存于正统文人鄙夷眼光下得小说,由点点萌芽到后期得繁盛,它艰难得发展史更值得我们去了解与研究。 “小说者,街谈巷语之说也”,在先秦时期得《庄子》中,就有了对小说得定义。古典小说起源于上古得神话传说,如女涡补天、夸父逐日等,在先秦古籍《山海经》中已有记载。这些神话传说,就是先人渴望得到神灵庇护,并用来解释现实生活无法理解得现象,而生发想象出来得,同时也就是小说发展得最早源头。 到了魏晋六朝时期,便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指出:“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见鬼神志怪之书。其书有出于文人者,有出于教徒者。文人之作,虽非如释道二家,意在自神其教,然亦非有意为小说,盖当时以为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在当时得文化氛围与社会因素得影响下,小说雏形以志人志怪得形式诞生了。 而“称道灵异,张皇神鬼”,并非像后来那样为了影射社会现实,而就是当时得人们确实相信阴阳神鬼得存在,并且作者自认为就是实况记录,而非虚构捏造,也就就是无意创作了小说,这些与当时得社会文化

有着密切得关联。其中,志怪以干宝得《搜神记》为代表,内容多为神灵感应,妖祥卜梦,怪物作祟,以写神灵鬼怪及妖异怪诞之事为主。志人得代表作为刘义庆得《世说新语》,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以记录士人得言谈轶事为主。小说得共同特点为作者自认实录,且篇幅短小、叙述简略,一般被学界称为“古小说”,就是小说得史前形态。这为之后小说得发展与分流奠定了基础,影响着之后小说得创造。 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录,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现者,乃在就是时始有意为小说。发展到唐代,小说发生了巨大得变异,由六朝时无意创作转变为“有意为”之,由鬼神灵异、奇闻逸事转向了现实生活,由简略“实录”转化为辞藻丰富,在文化艺术上有了很大提高,可以说就是一次质得飞跃。其间作品多为传奇故事,代表作有李朝威得《柳毅传》,元稹得《莺莺传》,白行简得《李娃传》,杜光庭得《虬髯客传》,李公佐得《南柯太守一梦》等。 至于宋代,一方面,文言小说得发展几乎停滞不前,只就是对志人志怪、唐代传奇得继承,并无过多得发展。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宋一代文人之为志怪,既平实而乏文彩;其传奇,又多托往事而避近闻,拟古且远不逮,更无独创之可言矣。”不过,宋代时期对文言小说得发展还就是起了一定得铺垫与推动作用。北宋初年,朝廷组织文人编纂了一部 500卷得《太平广记》,收集前代野史、小说、传记之大成者,使得许多六朝志怪、唐代传奇都借此得以流传,为明清小说得创作提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

河北自学考试!""#年第$期!""#中国古代 小说的发 展脉络王舜华 崔广利一、小说的源头———神话传说早期的神话故事就有《山海经》、《穆天子传》等。古代社会生活不发达,神话传说反映了初民与自然的斗争,同时有着奇幻的想像和离奇的故事,塑造了许多神话人物形象,这些都成了后代小说发展的土壤和养分。另一方面,先秦的历史散文和历史著作为魏晋的志人小说提供了艺术手法和形象基础。如先秦的《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多是纪录人物行事的,在讲述故事、刻画人物方面多有精彩之处。《论语》、《孟子》、《庄子》等多记录人物言论,通过语言展开故事事件、描摹人物,这种方法为《世说新语》所吸收。二、魏晋小说———志人志怪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小说的形成时期。从内容说,分为谈论鬼怪神魔的“志怪小说”和记录人物的逸闻趣事的“志人小说”。魏晋时期大量产生志怪小说,著名的作品有《神异经》、张华的《博物志》、王嘉的《拾遗记》、刘义庆的《幽明录》等,其中最出名的是干宝的《搜神记》。在艺术上,魏晋志怪小说多取材于非现实的故事题材,显示出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在故事结构上多数粗陈梗概,也有一些结构比较完整,描写比较细致,初具短篇小说的规模,并且出现了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它对唐代的传奇影响很大。“志人小说”出现在东汉末年的清议品评人物的社会风气基础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它主要记录当时士族统治阶级人物的逸闻趣事,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说:“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三、唐人小说———唐传奇唐代小说被后人称为唐传奇,是小说成熟的标志。从此小说正式形成自己的规模和特点,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唐传奇的产生与社会环境有密切的联系。随着当时城市经济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市民阶层,为了满足市民的文化需要进而产生了“市人小说”。同时唐代科举发达,许多诗人和历史家都加入了小说创作的队伍,形成了各种文学体裁和文学形式的交互影响和融合。唐传奇的小说作品多收录于《太平广记》,其中名篇很多,如《古镜记》《枕中记》《南柯太守记》《任氏传》《莺莺传》《霍小玉传》等。唐传奇体制短小,但有长篇小说的规模,比较全面地采用了史传文学的手法,把一个人的前后完整的一段生活或一生描述下来,情节曲折,大胆想像,细致刻画了人物微妙的思想感情和内心生活。唐传奇还以简洁、准确、丰富、优美的语言把古代散文的巨大表现力发挥到了很高的地步。四、宋代小说———话本小说发展到宋代,随着城市说唱文学的成熟,以民间“说话”艺术为基础发展了话本小说样式。话本有不同于传奇的体裁特点$正文之前有诗词或一两个小故事,即入话;为渲染故事或者人物风貌,故事中间可以加入诗词或者骈文;话本结尾的地方又用诗句总结全篇劝诫听众。宋元话本的小说包括《京本通俗小说》的全部,《清平山堂话本》的大部分。小说话本以爱情、公案两类作品为最多,爱情类以《碾玉观音》和《闹樊楼多情周胜仙》成就较高;公案类以《错斩崔宁》和《宋四公大闹禁鬼张》较为出色。话本故事情节统一,注意情节的生动感人,布局巧妙,引人入胜。其次,话本小说开始运用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性格,而且还精于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话本小说有时还通过富有戏剧性的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的特征。话本小说总的说来,在故事结构、人物刻画上的特点表现了古典小说中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成熟。五、明代小说繁荣———明拟话本和章回小说明代文人对宋元话本由喜爱而编辑、加工、模仿话本写作,这就出现了专供案头阅读的文人模拟的话本,称之为拟话本。拟话本的代表作品有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及凌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的拟话本。元末明初出现了一批章回小说名著,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神魔小说《西游记》,世情小说《金瓶梅》,侠义小说《水浒传》。这类小说体制宏大,融合历史、传说和现实生活的宽广社会生活画面,反映复杂的社会思潮和人文思想;故事从短小到长篇,人物从简单到复杂,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也采用了多种刻画方法,塑造了许多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情节曲折,结构复杂,并且具有一定的叙事模式,为清代的长篇小说 繁荣打下了基础。六、清代小说双峰———短篇精粹《聊斋志异》和长篇巨制《红楼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创造性地继承了魏晋志怪小说、唐传奇的优秀传统,并且能用唐传奇的手法写志怪,既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又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成为我国短篇文言小说之最。《聊斋志异》在思想内容上正如作者所言“集腋成裘,妄续幽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奋之作;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它是一部有所寄托的表达理想和人民愿望的短篇集;从艺术上说,能够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结合在一起,深刻地表达了现实生活和美好理想之间的矛盾;其次,塑造了一系列的有现实基础和生活环境的鲜明个性的人物,比如行动严谨的青凤,性格开朗天真烂漫的婴宁,不知乐愁的小谢等;再次,善于描写细节并把人物性格语言和生活融为一体。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不朽巨著,反映了清代整体的社 会生活,称为“时代的镜子”。曹雪芹善于选择生活素材,如临其境般逐日描摹了当时社会生活,并且用各种手法塑造了典型人物。人物分主次,性格分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人物通过不同情节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全方位刻画,层层深入重点突出。次要人物则抓住重点个性通过特定的情节突出表现;《红楼梦》还善于把人物的内心情感与故事情节的发展进程和自然环境结合起来,烘托人物渲染情节;小说还把人物的内心活动心理描写凸现出来,描摹细腻入微,反映心灵辩证法。在结构上比以往的小说更加完备,更加宏伟,更加严密。全书以宝黛爱情为主线,以贾府为生活空间,将各种人物事件错综复杂地连接在一起,仿佛像生活本身一样复杂多彩。它的语言也达到了古代文学的顶峰,简洁而纯净、准确而传神、朴素而多彩。《红楼梦》对民族文学的传承是多方面的,同时对后代文学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它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是中国古代 小说发展的不可企及的高峰。鲁迅先生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氵蒙文化经典阅读 !"

【VIP专享】论聊斋志异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的地位

摘要 蒲松龄及其代表作《聊斋志异》为主要组成内容的蒲文化在今天发挥着深远影响。其在文学上创作上可谓使鬼怪灵异小说得到长足发展,在影视创作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同时以其文化效应名人效应带动了山东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深远影响。

由于从小对于神鬼故事的喜爱,我自小爱看《聊斋志异》、《希腊神话》之类的书。最早接触《聊斋》是在小学一次逛书店,无意间看到,特别好奇向往,便买下来成为了自己的收藏品。那时候只觉得这些小故事有趣,让人神往,后来慢慢长大,才知道《聊斋》不只是神话鬼故事那么简单,它还有着更加浓重深厚的意义。 出于个人的兴趣,我这学期选修了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课,并且有幸能够听老师讲的许多我以前不知道的知识,学习中国古代小说。老师也多次提到了《聊斋》,然后就对它油然而生出一种亲切感,对它的感悟也更加深刻了。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到了清代,已经进入了高峰期,而在这期间产生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著作,譬如《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等。《聊斋志异》和《红楼梦》这两部小说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红楼梦》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而对《聊斋志异》的地位虽有人论述,但至今并不统一。鲁迅先生对《聊斋》的评价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可见在鲁迅先生眼里,对《聊斋》的评价还是很高的。 中国小说的渊源最早可于追溯到古代的神话传说,即为地理博物体的志怪小说,如《山海经》、《洞冥记》、《海内十洲记》等等;直至魏晋南北朝进入鼎盛期,《搜神记》堪称为中国志怪小说的鼻祖,的确是有史以来价值最高、对后世元、明、清影

响最大的志怪小说;唐朝进入演变期,唐人作传奇文,而元稹的《莺莺传》成为唐人传奇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唐传奇之一,后改编为《西厢记》;进入宋朝就进入了萧条期,一方面,志怪及传奇文日趋式微,另一方面,作为通俗小说的话本应运而生,并赢得了日益广泛的读者,这时的小说多取材于历史,少现实;到了明代,在话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长短篇白话小说不仅成了小说的主流,更是成为了一代文学的主要代表,而作为文言小说的志怪传奇虽也产生了像《剪灯新话》的作品,但其在思想艺术成就或实际产生的影响都无法与当时的白话小说相抗衡。也正是在这种形式下,清初出现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它远绍“史”,“汉”而中承唐人传奇,“用传奇法,而以志怪”,不仅“一书而兼二体”,而且以其卓越的思想艺术成就,把我国传统的古代小说推进到一个历史高度,因此从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史看,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拟晋唐小说的崛起,不仅标志着我国传统的志怪传奇的中兴,而且代表了作为我国小说一支的文言小说的高峰。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多数小说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 但内容却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小说欣赏》讲义 古代,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寓言故事,已经具有了志怪小说的苗头;《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记述人物言行的史书,又给小说创作以启发;经过相当长时期的发展,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产生了志怪小说。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以谈神说鬼或记录名人轶事为主的小说。 志怪小说,干宝的《搜神记》是这类小说的代表。志怪小说中,一方面多有宣扬宗教迷信思想的作品,一方面也有反映广大人民思想愿望的作品。前者如:《阮瞻》叙述素不信鬼的阮瞻被鬼吓坏的故事;《蒋济亡儿》叙述蒋济的儿子在阴司官府当差的故事。后者如:《干将莫邪》记写巧匠莫邪为楚王铸成雄雌二剑后被楚王杀死,其子赤为父报仇的故事;《紫玉韩重》记写吴王的小女紫玉和童子韩重相爱,吴王不许,紫玉愤恨而死,韩重痛哭墓前,紫玉灵魂出现,两人墓中结为夫妇的故事;《宋定伯捉鬼》记写宋定伯不但不怕鬼,而且捉住鬼,卖了鬼的故事。后者是志怪小说中的精华。志怪小说对后世的小说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志人小说的代表是《世说新语》 刘义庆《世说新语》:刘义庆,刘宋宗室,封临川王,他喜招聚文学之士,此书可能是他与其他手下文人杂采众书加进所闻而编的,此书成后不久,到梁朝,有刘孝标为其作注,此注引书达四百多种,且多散失,故此注保存了许多古代资料,很有价值。《世说新语》原只名《世说》,因西汉刘向也有《世说》(已佚),故唐人为区分,称为《世说新说》,到宋朝,又改为《世说新语》,一直沿用到今天。此书记载的是从汉代到东晋的逸闻轶事、言行风貌,其中尤详于东晋,全书按内容分三十六门,如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 1、《世说新语》的内容:(1)作者以欣赏赞扬的态度,描写了大量“魏晋风度”“名士风流”的故事,比较清楚地反映士族阶级的精神面貌与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认识意义。如作品选《任诞篇》“王子猷居山阴”表现了士族崇尚“自然”,主张适意而行,不受任何拘束的名士风度。如《雅量篇》载谢安----------,表现喜、怒、忧、惧不形于色的名士风度。(2)暴露晋司马氏统治的黑暗恐怖,以及高门士族穷奢极欲、凶残贪婪的丑恶本性。如《汰侈篇》,“石崇要客燕集”载石崇每燕客-------。《侈汰篇》“石崇王恺斗富”。石崇的残暴,王敦的冷酷简直是灭绝人性,令人发指。(3)歌颂了一些正直、爱国、有事业心、有斗争精神的优秀人物。(P355)《言语篇》“过江诸人——”。当时士族多崇尚脱离实际的清谈,但王丞相(王导)能够对北方沦陷发出感慨,表示要恢复失土,这在当时很可贵。《世说新语》的艺术性:①善于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勾勒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使之栩栩如生。如《愤捐篇》描写王蓝田性急。②善于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如《德行篇》记管宁割席的故事。③语言凝练,记言记事巧妙结合,能用人物的片言只语表现其性格。《任诞篇》“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把子猷自命风雅的情态和盘托出。《世说新语》对后代的小说戏剧都有深远的影响。 2、唐代时期的“传奇小说”——这是一种有文人意识的文学创作,它“叙述婉转,文辞华艳”。唐传奇的题材大致分为爱情婚姻、文人仕途、豪侠行义、历史故事、神仙怪异等,而神仙怪异又往往穿插各类题材中,这是六朝小说的胎记唐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达和都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兴起了。这给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韩柳倡导的朴实的新体散文,比较适合于小说的创作;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作家面向现实。唐代传奇就在六朝志怪小说和当时社会现实基础上繁荣了起来。它虽源于志怪小说却又有很大的发展,由志怪转向了反映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唐时期是传奇创作的黄金时代。作品很多,主要反映现实。即使是谈神说怪的作品,也往往具有现实社会意义。《南柯太守传》,叙述淳于棼与二友酒醉、入梦,在大槐安国招驸马,任太守,煊赫一时,后因战败,公主又死,国王怀疑,有人构陷,被送回乡,梦醒时二友正在床边洗脚,即以虚幻曲折的故事情节,讽刺沉迷仕禄的士人,揭露了封建官场互相倾轧的情况。唐传奇中成就最高的是爱情小说。如《任氏传》中的狐女任氏爱恋家境贫寒的郑六,严斥企图恃富施暴的韦崟道:“郑生,穷贱耳。所称惬者,唯某而已。忍以有余之心,而夺人之不足乎?哀其穷馁,不能自立,衣公之衣,食公之食,故为公系耳。若糠糗可给,不当至是”。体现了妇女要求主宰自身命运的愿望和敢于反抗强暴的斗争精神。《柳毅传》,具有神话色彩,叙述龙女被丈夫虐待,柳毅仗义传书,几经曲折,二人终结良缘的故事;表现出柳毅性格善良、品德高尚,龙女反抗压迫、执着爱情,具有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罪恶的社会意义。《霍小玉传》,叙述名妓霍小玉倾心相爱李益,李益考中得官负心,小玉相思成疾,侠士挟持李益重入小玉家,小玉痛责李益,长号而绝的故事;塑造出一个执着爱情、具有反抗精神的悲剧妇女性格,鞭笞了负心的男子,揭露了门第婚姻的罪恶。《李娃传》,叙述妓女李娃与荥阳公之子某生相爱,某生沦为乞丐,荥阳公不以为子,鞭之几死,弃之郊野,李娃挽救某生,助他攻读,终于高中得官,荥阳公又认子认媳的故事;对比地刻画出两人的性格特征,热情歌颂卑贱妓女李娃的善良品质,无情揭露高贵荥阳公的虚伪狠毒,具有深刻的反门阀制度的意义。唐代传奇标志着我国小说趋于成熟,揭开了我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序幕。唐传奇构思精巧,情节曲折,结构完整。如《柳毅传》写柳毅为龙女完成传书使命,钱塘君杀了泾河小龙,救回龙女后,又陡生波折,平添钱塘君逼婚,柳毅严词拒绝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简史.pdf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简史 我国的古典小说,比较合乎现代“小说”概念的应从唐宋以来出现的用文言 或白话写成的传奇、话本小说算起。但是,“小说”一词早在先秦《庄子·外物》篇中就有记载: “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远亦远矣。”这里的“小说”,是指于社会人生无涉的琐屑言谈,与后来的小说概念相去极远。西汉时的“小说”,形式上与先秦小说稍有差异,内容有所变化,开始涉及社会人生。东汉时,刘歆在《七略》中 首辟“小说家”一类。随后,班固《汉书·艺文志》据此著录各家人物和其著作, 指出“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他著录“小说家”书十五种,可惜已经亡佚。但从班固的论述来看,这些“小说”,大概指来自民间的传闻轶事,与后代作为文学创作的一大部类的小说不完全相同。根据 以上记述以及传世的文学史料来看,我国先秦至两汉尚未有近似现代小说的文 学创作。 我们知道,先秦文史哲不分家,汉代仍不脱这一习惯,因此,先秦两汉出 现的神话传奇、寓言故事、传闻轶事以及史传文学,当然不能看成为小说,但 它们又在内容和形式上为后世小说创作做了准备,特别是《史记》,对我国的 小说创作影响最大。但《史记》毕竟是历史,而不是小说,所以,我们称先秦 两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孕育期。 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大量谈论神鬼怪异以及记述名士的奇闻轶事的故事, 较有代表性的是干宝《搜神记》、刘义庆《世说新语》,这类作品,有人物形 象,有故事情节,结构完整。如《搜神记》中的《三王墓》、《韩凭夫妇》、 《李寄斩蛇》、《白水素女》、《东海孝妇》等篇,把人神怪异之事混杂在一 起,后世称为“志怪小说”。一般比较短小,在刻画人物形象上较有特色,被称 为“志人小说”或“轶事小说”。这两类小说带有明显的捏合“丛残小语”的痕迹。 唐代,我国古典小说创作开始出现新的局面,作家在六朝志怪、志人小说 的基础上,创造了“传奇”体短篇小说。其中《古镜记》、《白猿传》、《游仙窟》等,是由志怪向传奇过度的早期小说,艺术上比六朝志怪小说有了重大突 破,较有代表性的是白行简的《李娃传》、蒋防的《霍小玉传》、李朝威的 《柳毅传》、元稹的《莺莺传》、许尧佐的《柳氏传》、李公佐的《南柯太守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第一编先文学 第一章先文学概说 1.概述先文学的发展历程。 2.简述先历史散文的发展历程。 3.简述先诸子散文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二章神话 1.举例叙述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容。 2.结合具体作品,试论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特征。 3.结合《鲧禹治水》、《女娲补天》,谈谈上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 4.名词解释:神话。 第三章《诗经》 1.《诗经》的集结与成书的大致情况如何? 2.《诗经》是如何分类与编排的? 3.汉代的传《诗》的情况如何? 4.《诗经》的思想容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类?试举例说明。 5.结合作品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6.举例论述、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7.《诗经》的语言和形式特点有哪些? 8.从《大雅·生民》、《王风·黍离》、《风·蒹葭》、《卫风·氓》、《豳风·七月》、《小雅·采微》、《王风·君子于役》中,选择两篇进行赏析。 9.名词解释:《诗经》、“诗之六义”、赋比兴、风雅颂、三家诗、毛诗、毛诗序。 第四章历史散文 1.简述《尚书》的文学价值。 2.简述《春秋》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3.简述《左传》的基本思想。 4.试论《左传》的主要文学成就。 5.举例论述《左传》战争描写的特点。 6.选择《左传》中《晋公子重耳之亡》,或《晋楚城濮之战》进行分析。 7.《国语》的主要艺术特点有哪些? 8.简析《国语·邵公谏弭谤》的艺术特点。 9.举例论述《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0.选择《战国策》中《始将连横》或《谖客孟尝君》进行分析。 11.名词解释:《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第五章诸子散文 l.谈谈你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2.简论《论语》的艺术特点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吴组缃 中国的小说,也和世界各国一样,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有人说我国小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等,其实源头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 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起的名字,我觉得概括得很恰切。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作“志”。“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比如《穆天子传》是个神话传说,可史书上却把它归于帝王“起居注”一类;《山海经》也是神话传说,《汉书》中却把它归于“地理志”中。 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但这时他所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陈鸿写的《长恨歌传》、白行简写的《李娃传》,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唐代

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富于想象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参照萧统的文学定义看,虚构、想象正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则正是讲求文采。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 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宋代的小说大致是根据史事记载完成的,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同唐代小说大不相同。后来人们写了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大多走了宋代传奇的路子,即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这时随之兴起的是话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大都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进行再创作的。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流传的。它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泼的人物性格见长;这就与专供人阅读的小说有了明显的不同风格,因为它们是植根于讲给人听的说书艺术的。 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的创作。这时不再拿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而主要是自己创作。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无论《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或者不寻常的英雄;而《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日常生活的道路,通过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长足发展。沿着《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道路,《红楼梦》问世了,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达到

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鲁迅在30年代谈及自己为什么做小说时,说那时“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正是从这样的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出发,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鲁迅在表现他的小说主人公时,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那就是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药》写了华老栓一家的精神愚味;《祝福》写了祥林嫂对地狱的恐怖;《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写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创伤与危机。 由于鲁迅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的无止境的开掘,使鲁迅的小说具有一种内在性,揭示了人们内心的灵魂。《孔已已》中孔已已对“窃书”的振振有词的辩解,对屡试不中的羞愧难当的支语。这都刻画了主人公被科举功名毒害的心灵。《阿Q正传》、《肥皂》以精神分析法写出阿Q、四铭的潜意识和性心理,揭示了假道学的灵魂深处。《祝福》中祥林嫂失去儿子后,见人就说“我真傻……”,这写出了祥林嫂心灵的伤痕。鲁迅的小说实际上是对中国人(首先是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灵魂的伟大拷问,深刻地显示了他的小说的现代性。 鲁迅小说揭示人的精神病态,是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社会,由此而开掘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祝福》中,祥林嫂的阿毛不幸被狼吃了,她到处向人倾诉自己的痛苦,在这里,

鲁迅写了人们的反应:“这故事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起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地评论着。”祥林嫂的不幸并没有引起真正的理解与同情,却通过“看(听)的行为,转化为可供消遣的“故事”:这些乡村老女人们正是在“鉴赏”他人的痛苦过程中,鉴赏自己的表演(流下那停在眼角的眼泪),并从中得满足(自我崇高化),同时又在叹息、评论中,使自己的不幸与痛苦得到宣泄、转移以至遗忘。而在别人的痛苦、悲哀“咀嚼”殆尽,成为“渣滓”以后,就立即“厌烦和唾弃”,施以“又冷又尖”的笑:这类情感与行为方式表面上麻木、混沌,实际上是显示了一种人性的残忍。 鲁迅博采西方小说艺术之长,以新颖别致的艺术形式和鲜明的现代特色,实现了中国小说艺术从古典走向现代的根本变革,创建了20世纪小说的民族新形式的格局。在谋篇结构上学习和借鉴西方小说体式灵活多变的长处,摆脱中国传统小说惯用的单线纵向结构方式的束缚。《狂人日记》之所以被称为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注重有头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故事和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方式,而以十三则“语颇错杂无伦次”,“间亦略具联络者”不标年月的日记,按照狂人心理活动的流动来组织小说。《祝福》不依先头后尾的旧规,采用倒叙的结构方式。《示众》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作者截

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

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 撰写人:李昂芝中国古典小说,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渐至成熟,在不同时间段内,涌现出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过程便可以从中看出。 1、先秦两汉时期中国小说究其渊源当是神话、寓言故事,这一类作品最早出现于先秦两汉时期,此时是中国古典小说的萌芽期,为小说的形式准备了条件。 古时人民见天地变幻诸像,非人力能为,便自造众说解释自然现象,这些解释,今天称为神话,神话大致上以“神格”为中枢,渐渐至叙说神灵形貌行为。这些神话都有一个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这正是萌芽时期的小说的艺术要素。 中国神话与传说,大都散见于古籍,而《山海经》中所载尤其多,现在留存的著名神话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随着儒家学说兴起,人们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实用为任,渐渐不谈鬼神,故而神话传说在其后把并未发扬光大,而是渐渐遗散。 2、魏晋南北朝在这一时期出现“志人”“志怪”小说,合称笔记小说,这时我国古典小说的雏形期,小说之初具规模。 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又恰逢汉末佛教传入中国。故自晋至隋,多有鬼神志怪之书。这一类书有的是教徒创作,有的是文人所做。文人所作虽然不是为了神话教派,但也不是有意识创作小说,只是搜奇记秩而已,代表作有干宝《搜神记》王嘉《拾遗记》等。 汉末人士已逐渐重视声名成毁,魏晋以来,释教广为传播,宣传超脱世俗的说法,老庄之说也大为盛行,当时名士言谈之间流于玄虚,举止疏放。对于这一风尚,有人撰写书记记录,有的记录旧闻有的讲述近来发生的事,虽然大都简短,在艺术上不够成熟,只是“粗成梗概”。但都为人间言行,已脱志怪的范围。志人其实早有出现,列子、韩非子者都有录载,只不过列子、志人用来喻道,韩非志人用以论证,若要为赏心之作,其实萌芽于魏而胜于大晋,虽然难免追随俗尚,然而已经渐远于实用而近于文艺。代表作有刘义庆《世说新语》等,《世说》一类,后人多有仿作,对后世小说戏剧影响巨大。 3、唐代唐代出现了唐传奇,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这时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定型期。 唐传奇虽尚未离于搜奇记逸,然而叙述婉转,文辞华艳,内容上也逐渐走向现实生活,与之前两个时期的作品相比较,唐人小说有了长足的进步,即开始有意识创作小说,胡应麟在《笔丛》中言“凡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创作好奇,假传说以寄笔端”。唐传奇中提及创作意图,提及幻想假设,即为有意识的创作,此类小说在当时,或为丛集,或为单篇,大部篇幅漫长,记叙委曲,实为唐代特绝之作,然而后来流派,仅有摹拟,不甚昌行,惟元明人多有借助唐传奇文叙述的事情创作杂剧,唐传奇影响遂及于曲。 唐传奇之源于志怪,对其加以描述,扩充情节内容,有较为鲜明的人物形象,故而成就特异,其中虽然有的借讽喻而抒发作者牢愁,谈祸福而以寓言劝诫世人,但大体则究在、文采与意象,与之前只言事而外无他意的作品相比,艺术上有了很大的创造和提高,著名唐传奇有神既济《枕中记》、《任氏传》,陈鸿《长恨歌传》。蒋防《霍小玉传》,薛调《无双传》,杜光庭《髯客传》等,这些作品后人多有改为戏剧,故而广为流传。 4、宋元宋元出现了白话小说——话本,这种话本小说既增加了小说的表现力,又扩大了读者面,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功能,作者描写对象由封建士子转向平民,作者的思想观点,美学情趣发生了变化,奠定了白话短篇和长篇的基础。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发展时期。 宋元时文人创作志怪平实而乏文采,其传奇,多托往事而避近闻,然而在市井集市之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