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蟾蜍实验报告

蟾蜍实验报告

蟾蜍实验报告
蟾蜍实验报告

蟾蜍的解剖与观察

生命科学院

张茜 111070094

一、实验目的意义

两栖动物绝大多数都是对人类有益的,例如消灭害虫、作药用资源等等。蟾蜍作为医学、

生理学重要的实验动物则使用更为广泛。通过观察两栖类外形、皮肤、消化、呼吸、泄殖和

循环等系统,了解两栖动物z 在生理学、药理学、毒理学等实验中常用组的准确取材。

重点:了解在摄食方式、营养、呼吸、排泄、生殖及血液循环器官系统的形态特征。难点:理解两栖动物了解两栖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地生活的各个器官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

二、实验对象的获得与麻醉

获得途径主要是由野外捕获或从特种养殖场购买(如牛蛙养殖场)。

抓取方法: 抓住其后腿,有经验者也可抓住其身体或借助一块布来抓,因蛙体表粘滑且

蟾蜍体表有毒液分泌。

麻醉:两栖类皮肤有渗透性,放入含麻醉剂的溶液中就很容易麻醉。0.1%的甲磺酸—三

卡因(ms—222)水溶液在几分钟内即可麻醉动物,所需时间因身体大小而异。也可用呼吸性麻

醉剂,将蛙或蟾蜍放进玻璃罩或标本瓶内,同时放人浸有乙醚的棉花,几分钟后,即可发生

作用。

三、实验操作与观察

(一)外形观察

将活蛙(或蟾蜍)静伏于解剖盘内,观察蛙(蟾蜍)的身体,可区分为头部、躯干和四肢三

部分。

1.头部

头:呈扁等腰三角形。

眼睛:在头两侧,稍向背部突出,有上下眼睑。

瞬膜:在下眼睑的内侧,为一半透明的薄膜,该膜向上延展可覆盖眼球。

外鼻孔:两眼的前方,近于头的前端的一对小孔

内鼻孔:拉开下颌,在口腔顶壁的前端有一小孔

鼻膜:在外鼻孔外缘的一对瓣状膜

口:头端腹面有一很大的横裂

鼓膜:眼后有一明显的褐色而稍下凹的圆形膜,是中耳腔与外界接触的地方。蟾蜍的鼓

膜较小,不明显

耳后腺:蟾蜍鼓膜后上方有一对椭圆形的隆起,是由若干毒腺集合而成的,故又叫毒腺。

在受到压挤时,可分泌出一种乳白色的粘稠液,经加工之后即为中药“蟾酥”

舌:在下颌前端内侧着生一柔软粘滑的舌,折向口腔内部,用镊子轻轻将舌拉出展平,

可以看到蟾蜍的舌尖钝圆状。舌底有淋巴间隙,分泌的淋巴液可使舌经常保持粘滑轻触其眼睑,观察上、下眼睑是否全动,瞬膜怎样活动

2.躯干部

蟾蜍尚无明显的颈部分化,后端腹中央处有一小孔称泄殖腔孔。

3.四肢

前肢:从近体侧起,依次为上臂、前臂、腕、掌和指。前肢有4指,观察指端形状,是

否有爪,是否等长,指间是否有蹼。

婚垫:雄性的第一指(拇指),内侧的一膨大的突起,是由粘液腺集合形成的,便于交配

时拥抱雌体,故生殖季节发达。

后肢:由近体侧起,依次分为大腿(或股部)、小腿(或胫部)、跗、蹠和趾五部分。后肢

具五趾。注意各趾的长度是否相同,趾端的形状

髁状距:在第一趾(拇趾)内侧的一较硬的角质化突起

4.皮肤

蟾蜍背面皮肤呈暗黑色,粗糙,有若干大小不等的圆形瘰疣,但头的背部平滑无瘰疣,腹部及体侧呈浅黄色,间有黑色花纹,分布有较小的疣,故腹面较粗糙。

蟾蜍的皮肤腺有粘液腺和较多的毒腺。粘液腺的内腔中空,毒腺的内腔呈颗粒状。蟾蜍真皮的致密层上续海绵层,下接淋巴间隙,由于有淋巴间隙存在.皮肤除个别地方外,和肌肉联接的不紧密,很容易剥离下来。

(二)消化系统

蛙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及其附属的消化腺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食道、胃、肠和泄殖腔等,消化腺包括肝脏和胰脏。

1.口腔:剪开蛙的口角,使口张大,令口腔全部露出。

内鼻孔:为口腔顶壁前方外侧的一对椭圆形的孔,通过鼻腔与外鼻孔相通。

耳咽管孔:位于咽腔的后端,颌角附近有1对大孔,与中耳相通。

喉门位于下颌的后部,为口腔后方的1条纵裂缝。

食道开口:咽的最后部位是食管的开口,与咽腔之间无明显界限。

打开蟾蜍的体腔

2.食道很短,开口于喉的背面,下端与胃相连。

3.胃

位于体的左侧,形状稍有弯曲,前端略粗,后端较细,并有一明显的紧缩分,此即幽门,为胃与小肠的交界处。

4.肠:分小肠与大肠。小肠又由十二指肠和回肠组成

起于胃后,弯向前方的一小段为十二指肠

自十二指肠向后折,经过几次回旋而达大肠的部分为回肠。

大肠膨大而陡直,开口于泄殖腔。

5.泄殖腔:较大肠短小,为汇集肛门,输尿管和输卵管(雌蛙)的管道。

6.肝脏

位于胸腹腔的前端呈红褐色,由较大的左右二叶和较小的中叶组成。肝脏背面、左右二叶之间有一绿色球形的胆囊,内贮胆汁。

7.胰脏

为一不规则的淡红色或黄白色的管状腺,在胃与肠之间。把肝、胃和十二指肠翻折过来指向前方,即可看到胰脏的背面。

(三)呼吸系统

成蛙为肺皮呼吸。肺呼吸的器官有鼻腔、口腔、喉气管室和肺。

1. 喉气管室:由喉门向内的一条短粗的管子。

2. 肺:为1对近似椭圆形的薄壁囊状物,内壁为蜂窝状,密布血管并具有弹性。

(四)泄殖系统

1.雄性泄殖系统

包括肾脏,输尿管、精巢、脂肪体各一对以及膀胱。

肾脏为1对暗红色扁平的器官,位于体腔的后部,贴近脊柱的两侧。肾的腹面镶嵌着一排橙黄色的肾上腺,为内分泌腺体。

输尿管由肾的外缘近后端发出,开口于泄殖腔的背侧。此管兼充输精管之用。

膀胱连附于泄殖腔的腹面,生于体腔后端腹面中央,为一薄壁的两叶状囊。

精巢位于肾脏的腹面内侧,近淡黄色,卵圆形,其大小常因个体与季节的不同而有差

异。白精巢发出的输精小管与输尿管相通。

脂肪体在生殖腺的前端,黄色,指状,其体积大小随季节不同变化很大。

2.雌性泄殖系统

雌蛙的排泄系统与雄蛙相似,但其输尿管只作输送尿液之用。生殖系统包括1对卵巢,1对输卵管和子宫。

卵巢位于肾脏前端背面,大小形状因季节而变化,生殖季节极度膨大,内有许多黑色球形卵。卵巢外壁有许多皱褶。

输卵管为粗大而迂回的管子,位于卵巢的外侧。前端开口紧靠着肺底的旁边,状似漏斗;

子宫输卵管后端膨大成囊状的部分,子宫开口于泄殖腔的背面。

(五)循环系统

包括心脏、动脉、静脉及淋巴系统等。

成体的心脏居锁骨稍前方,由两个心房和一个圆锥形心室组成,外被围心囊,由心室腹面右上角通出的淡色的管为动脉圆锥;心脏背面有一个三角形的腔,称静脉窦,静脉窦开口于右心房。篇二:生理实验报告蟾蜍骨骼肌生理

人体解剖及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姓学系组同

名号别别名

蟾蜍骨骼肌生理

2015年5月7日

实验室温度实

一、实验题目蟾蜍骨骼肌生理

a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

b蟾蜍骨骼肌单个肌肉收缩分析(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的确定) c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

二、实验目的确定蟾蜍骨骼肌收缩的

(1)阈水平和最大收缩以及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之间的关系曲线(2)收缩的三个时期:潜伏期、缩短期、舒张期(3)刺激频度与肌肉收缩的关系

三、实验方法

1、蟾蜍坐骨神经-骨骼肌标本的制作及电路连接

1) 双毁髓处死蟾蜍后,剥去皮肤,暴露腰骶丛神经,游离大腿肌肉之间的做个神

经及小腿的腓肠肌,注意不要将胫神经与腓神经分离。神经端结扎后,剪去无关分支后游离至膝关节处;肌肉端结扎在肌腱上,将腓神经也一起结扎,结扎线留长。保留膝关节,剪去腿骨,将标本离体。注意保持神经肌肉湿润。 2) 用大头钉将标本的膝关节固定于标本盒r2和r3两记录电极之间的石蜡凹槽内,

保证神经、肌肉与电极充分接触。神经中枢端接触刺激电极s1和s2,肌肉接触记录电极r3和r4,之间接触接地电极。

3) 肌肉的结扎线从标本盒中穿出,连接张力换能器。注意连线尽量短,以减小阻

力。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标本的休息:将神经搭在肌肉上,用浸湿了任氏液的棉花覆盖

神经肌肉,保持湿润。但标本盒内避免有过多的液体,防止短路。 4) 换能器插头接rm6240通道1。刺激输出线两夹子分别连接标本盒的刺激电极

s1和s2,插头接刺激输出插口。如果需要记录肌肉的动作电位,则在肌肉所搭置的记录电极上连接输入导线,注意接地,插头接通道2。

2、蟾蜍骨骼肌生理各项数据测定

a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和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

1) 打开信号采集软件,从“实验”菜单中选取“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出

现软件自动设置界面,各项参数已设置好,但需要将“采集频率”修改成“20khz”,扫描速度仍然是“1.0s/div”。界面的采集通道默认为rm6240b面板上的通道1.刺激模式自动设置为强度递增刺激,起始强度为0.02v(可根据标本特性灵活选择) 2) 检查装置连接正确后,点击“开始记录”,屏幕下出现扫描线,软件处于记录状态。

(主义不要点击“开始示波”,在示波状态下,文件不能保存。)扫描线如偏离零点较远,需要调零:将换能器与标本盒的棉线放松,旋转换能器的调零钮,使基线恢复零点。

3) 将换能器连接的棉线拉直,如果基线偏移零位(肌肉被牵拉的程度会影响基线位置),

不必去管(不必重新调零,测量时,将偏移量减去即可)。点击“开始刺激”,刺激器按一定时间间隔自动输出单个刺激方波,后一次比前一次强度递增。将“刺激标注”激活,显示出每次发放的刺激的强度。屏幕上应出现一系列由刺激触发的肌肉收缩曲线,同时可以观察到标本盒中肌肉的收缩。注意文件的保存(不要移动标本盒与换能器的位置,即肌肉被牵拉的程度保持固定。此要求也适用于ⅱb和ⅱc。) 4) 当收缩幅度不再变化时,停止刺激,停止记录。

5) 应用测量工具,确定收缩的阈水平和最大收缩。并确定最大收缩所对应的最小刺激

强度(即最适刺激强度)。记录下收缩幅度,刺激和放大器的参数设置。(注意在测量时。需将波形适当展开,确保测量数据更准确。) 6) 绘制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幅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b单个肌肉收缩分析(确定潜伏期、缩短期、舒张期)

1) 将ⅱa实验得到的最大刺激强度对应的收缩曲线展开,应用测量工具确定收缩的三

个时期:潜伏期、缩短期、舒张期。

2) 至少测量三次。计算几次重复测量得到的三个时期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c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

1) 打开信号采集软件,关闭通道3和4,保留通道1和2,分别对应肌肉收缩信号和

肌肉动作电位信号。示波状态下修改参数设置:采集频率20khz;通道1:通道模式为张力,扫描速度400ms/div,灵敏度7.5g(可根据收缩幅度合理选择),放大器时间常数设为直流,滤波频率100hz;通道2:通道模式为生物电,扫描速度

400ms/div,灵活度2mv,放大器时间常数0.001s,滤波频率1khz。刺激模式为串单单刺激,波宽1ms,延时20ms,选择一定的刺激脉冲个数(10-60个,避免让肌肉受到过多刺激)和刺激强度(阈上刺激强度即可,不必达到最大刺激强度,避免收缩幅度过大,超出换能器量程)。 2) 点击“开始记录”,软件进入记录状态。

3) 记录过程中逐渐提高刺激频率,在一定的刺激频率下,点击“开始刺激”,刺激器

按此频率连续发放设定的刺激脉冲个数,肌肉出现相应的收缩。

4) 观察肌肉收缩的总和现象,确定肌肉收缩的最小融合频率,观察肌肉动作电位与收

缩的关系。

5) 观察不同频率引起肌肉收缩的幅度变化。

四、实验结果

a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和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

图1. 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和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图

表1 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强度的关系表

刺激强度(v)

0.18 0.19 0.20 0.21 0.22 0.23

收缩强度(g)

0.00 1.49 3.31 4.79 6.07 7.46

刺激强度(v)

0.24 0.25

收缩强度(g)

6.96

7.35 7.45 7.59 7.69 7.51 0.26 0.27 0.28 0.29

根据上表可绘制下图,曲线图能更加直观的显示蟾蜍骨骼肌收缩强度随对腓肠肌刺激强

度增加的变化趋势。

图2.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强度的曲线图

结果分析:

由上述图表可以看出,刚开始以较低强度刺激时,骨骼肌并没有收缩,直到达到阈刺激

强度时(阈刺激强度在0.18-0.19v之间),骨骼肌开始收缩;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骨骼肌

收缩强度逐渐增大;刺激强度约为0.23v时,骨骼肌收缩强度达到最大值,最大值在7.5g

左右;在这之后,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骨骼肌收缩强度不再明显增加,而是在最大收缩强

度附近波动。

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分析:

由于一块肌肉由许许多多肌纤维组成,骨骼肌的收缩受运动神经元的支配。单个运动神

经元可支配多根肌纤维,一个运动神经元与它所支配的肌纤维组成一个运动单位。而不同的

运动单位兴奋阈值不同。低于阈刺激的刺激强度,神经纤维不发生兴奋,其所支配的肌细胞

也不发生反应;当刺激电压达到阈强度时,神经干中阈值最低的神经开始兴奋,其所支配的

运动单位也兴奋并发生收缩。刺激强度逐渐增大,神经干中兴奋的神经纤维增加,收缩的运

动单位也增加,于是骨骼肌收缩张力增加。当刺激电压达到最大刺激强度后,所有的神经纤

维都兴奋,其所支配的所有的运动单位也收缩,所有刺激强度再增大。骨骼肌收缩力也不再

增加。篇三:实验报告: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引导及传导速度测定

一、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引导及传导速度测定

实验目的:加强理解兴奋传导的概念,掌握测定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方法。熟悉

仪器

设备的操作。

实验原理:通过测出示波器上动作电位传导的距离和传导所需的时间,计算传导速度。

1. 潜伏期法:测量第一个通道动作电位潜伏期的时间t,输入刺激电极到第一个引导

电极间的距离s,v=s/t。

2. 潜峰法:测量两个通道的动作电位波峰间的时间差和两对引导电极间的距离,v= (s2-s1)/(t2-t1)。

实验步骤:1.制备坐骨神经-腓神经标本,放入神经屏蔽盒。

2.连接仪器,引导动作电位波形。

3.剪裁编辑图形,计算传导速度。

实验结果:1.图形

2.计算

s=10mm, t=0.33ms, v=10mm/0.33ms=33m/s

分析讨论:

1. 当刺激端和记录端离得较远时,引导的复合动作电位波形会发生什么改变,为什么?

2.用什么方法可使复合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测量更准确?

实验结论:神经干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为33m/s.

二、兴奋性不应期的测定

实验目的:了解测定不应期的方法和原理,并加深对兴奋性在兴奋过程中的变化过程的

理解。实验原理:神经纤维受到适宜刺激后,产生兴奋,即动作电位。一次兴奋产生后,必

须经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等变化后,兴奋性才能恢复。本实验通过生物电放大

器引导并记录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验证和测量动作电位的不应期。先给一个条件刺激,再

用另一个检验刺激在兴奋的不同时期给予刺激,检查兴奋未阈值及所引起动作电位的幅度。

实验步骤:

1.制备坐骨神经-腓神经标本,并浸在任氏液中约5分钟,待其兴奋性稳定后实验。

2.连接仪器,设置实验参数,观察并测量神经干的不应期。

实验结果:(见图)

分析讨论:

1.为什么要先引导神经纤维的单向复合动作电位,然后再测量其兴奋性的不应期?

2.神经干不应期与单根神经纤维的不应期有何不同?

实验结论:兴奋性的不应期包括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篇四:蟾

蜍的解剖实验预习报告

蟾蜍的解剖实验预习报告

一、实验目的

1、

2、

3、

1、

2、通过对蟾蜍外形、皮肤、骨骼和肌肉系统的观察,了解两栖类在结构和功能上所表

现出的初步适应陆生的特征。通过蟾蜍的内部解剖和观察,了解两栖动物消化、呼吸、泄殖、

和神经系统的形态构造和特点。学习脊椎动物解剖技术。蟾蜍的外形、皮肤、骨骼和肌肉

系统的观察。蟾蜍的解剖及其消化、呼吸和泄殖系统形态结构的观察。二、实验内容

三、实验材料和用品

蟾蜍、解剖器、蜡盘、乙醚等

四、实验操作及观察

观察蟾蜍的外形,进行解剖,观察蟾蜍的各内部结构特征。

重点观察:

1、外形:

蟾蜍体形大而粗壮分头、躯干、四肢三部分。雄蟾体长一般95毫米左右,雌蟾一般长105

毫米,大者可达120毫米以上;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而高,口中无齿,眼间距大于鼻间距;前肢

较长而粗壮,后肢粗短;背面皮肤粗糙,颜色变异较大,多为灰绿、黑褐或赤绿。

皮肤裸露,富于腺体。有轻微的角质化现象,这是它适应陆地生活的生物学特征之一。

首次出现五趾型四肢,有颈椎和荐椎。

2、肺:

蟾蜍为肺皮呼吸。肺为位于心脏两侧的一对粉红色、近椭圆形的薄壁囊状物。这是陆地

脊椎动物的重要特征。剪开肺壁可见其内表面呈蜂窝状,密布微血管。蟾蜍由于不具肋骨和

胸廓,肺呼吸是采用特殊的咽式呼吸完成。

光镜下显微观察蟾蜍肠系膜毛细血管,蟾蜍消化系统的解剖实习

一,实验目的:

1,观察蟾蜍肠系膜毛细血管

2,观察蟾蜍的消化系统

二,实验原理:

1,蟾蜍的正确握拿方法,动物探针的正确使用

2,蟾蜍的“双毁髓”手术技术

3,两栖类动物的解剖技术及手术剪的使用

三,动物与器材:

实验动物:雄性蟾蜍一只

实验器械:显微镜,手术剪,骨剪,镊子,吸水纸,大头针,解剖针,解剖盘,有孔的蜡板。

四,实验步骤:

1,左手食指与中指、无名指与小指分别夹着前肢、后肢,握住蟾蜍,拇指按住吻端使头部上下活动,两耳后腺间出现一道褶线,此线中点或用金属毁髓针沿头背中线向后移动触到一凹陷处,即枕骨大孔。拇指下压使头前俯与脊柱相连处凸起,同时将毁髓针由凹陷处垂直刺入0.5~1mm,再将针从枕骨大孔向前平行刺入颅腔并在颅腔内搅动捣毁脑,然后再将毁髓针撤回至枕骨大孔,反向插入脊椎管破坏脊髓,检查蟾蜍四肢肌肉完全松驰后处死成功

2,将蟾蜍置于有孔的蛙板上,腹部朝上,四肢伸展后用大头针固定。左手用镊子提起腹部皮肤,用手术剪前端1/3处剪开一小口,并从小口处向前将腹部皮肤剪开至下颚前端。向后剪至两后肢基部之间,泄殖孔稍前方再将皮肤向两侧拉开。

3,用镊子提起腹部肌肉,用剪刀沿腹部中线剪开腹壁,拉出一段小肠,用大头针将肠系膜展开并固定在有孔的蜡板上。将肠系膜置于显微镜下观察,找到毛细血管,观察血液的流动并拍摄照片。

4,向两侧拉开蟾蜍的腹部肌肉找到蟾蜍的消化系统,小心地用剪刀和手术剪将其分离,置于解剖盘上并拍摄图片。

5,处理掉蟾蜍,洗净解剖盘和实验器械,将显微镜收好放入柜中。

五,实验结果:

1,

2,

六,实验结论:

1,毛细血管是体内分布最广、管壁最薄、口径最小的血管,仅能容纳1个红细胞通过。其管壁主要由一层内皮细胞构成,在内皮外面有一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血流很慢,通透性大。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之间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2,蟾蜍的肝脏在体腔的前部,呈红棕色,不完全地环绕着心包,一般蛙类至少有中,右,左三叶。在中叶的腹面靠近右叶的一边有一颗黄绿色或墨绿色椭圆形的胆囊,具有导管引入胆总管而与小肠相通。

3,消化道的各个部分,在外形和构造上,都有很多变化,肺的稍后,有一个j字形的胃。胃壁富含肌肉,前端称,在之前有一段很短的食管,直接向咽腔开

口。胃的后端称幽门以一圈凹隘的部分与小肠分界。小肠从幽门起弯向前方的一段,称作十二指肠,随即折向后,称为回肠,合称小肠。回肠比十二指肠长得多,经过几个曲折之后,通向一根正中宽阔的大肠。蟾蜍的大肠也就是直肠。直肠的末端下连泄殖腔。从后肢带的腹面经过,开口于体外,称为肛门。

4,脾靠近大肠的前端左侧,连附在肠系膜上,呈暗红色接近圆形。脾的着生位置在消化

道的一旁,但是与消化道无关。脾并没有分泌液输送到消化道。

七,问题解答:

1,胆囊具有什么生理结构,具有什么生理功能?

胆囊分底、体、颈、管四部,颈部连胆囊管。胆囊壁由粘膜、肌层和外膜三层组成。粘膜有发达的皱襞。胆囊收缩排空时,皱襞高大而分支;胆囊充盈时,皱臂减少变矮。肝产生的胆汁经肝管排出,一般先在胆囊内贮存并浓缩,胆囊腔的容积约40~70ml。上皮细胞吸收胆汁中的水和无机盐(主要是na+),经细胞侧面的质膜转运至上皮细胞间隙内,吸收的水和无机盐通过基膜进入固有层的血管和淋巴管内。胆囊的收缩排空受激素的调节,进食后尤其在高脂肪食物后,小

肠内分泌细胞分泌胆囊收缩素,经血流至胆囊,刺激胆囊肌层收缩,排出胆汁。胆汁的作用主要是胆盐或胆汁酸的作用。胆盐或胆汁酸可作为乳化剂乳化脂肪,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微滴,分散于水溶液中,这样便增加了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

2,肠系膜的具有什么生理功能?

蟾蜍薄而透明的肠系膜将其整个消化管悬挂在背体壁上,起到固定内脏的作用。

3,脾脏的具有什么结构,什么生理功能?

蟾蜍的脾脏与消化系统无关,而与循环系统和免疫系统有关。它是一个颜色暗红、质地柔软的网状内皮细胞器官,脾脏内部可分为红髓及白髓。红髓的主要功能是过滤和储存血液,由脾索及血窦组成,但因为其不含输入淋巴管,所以脾脏不能过滤淋巴的功能。而白髓的主要功能则为对抗外来微生物及感染。脾的组织中有许多称为“血窦”的结构,平时一部分血液滞留在血窦中,当机体失血时,血窦收缩,将这部分血液释放到外周以补充血容量。血窦的壁上附着大量巨噬细胞,可以吞噬衰老的红细胞、病原体和异物。脾脏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占全身淋巴组织总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

4,蟾蜍的消化系统分别由什么结构发育而来?

内胚层演发成为消化管内侧的粘膜,以及所有由消化的突起所以形成的器官。这些器官首先形成的肝脏。它在开始呈现时,是从消化管靠近前端的腹侧,先生出一个突起,继续生长,再变成许多皱褶和分支,最后转变为一团团的细小的管子,所有的细管子皆通向总的管子,这是胆管是由最初的突起的颈部延长所成。胆管向侧壁突出,便形成胆囊。肝膨部顶端许多分支中的最内层的细胞,将来即转变成为肝的分泌细胞。至于肝中的结缔组织,血管,以及肝脏外面的被盖物等则皆则起源于中胚层。其次是胰脏,胰脏起源消化管腹侧的两个突起,最后却只形成一个器官,其导管以后才与胆管连通起来。在胰脏中只有分泌的部分以及胰管最里面的一层是起源于内胚层,至于结缔组织的血管等起源于中胚层。

5,有的同学在显微镜观察到蟾蜍体内有寄生虫,蟾蜍体内的常见的寄生虫是哪一种?

有可能是孟氏裂头绦虫。孟氏裂头绦虫又称孟氏迭宫绦虫,曼氏迭宫绦虫,是一种可以感染人畜的寄生虫。虫卵在水中发育成熟后孵出钩毛蚴,被第一中间宿主剑水蚤吞食并在其血腔中发育为原尾蚴,即第一期幼虫。剑水蚤被第二中间宿主如蝌蚪、蛇、刺猬、猪等吞食,其中主要是蛙类于蝌蚪期感染,发育为实尾蚴,即第二期幼虫,又称裂头蚴。当蝌蚪发育成蛙,裂头蚴便寄生在肌肉与内脏组织中,人生食含裂头蚴的蛙、蛇、猪等肉类可致感染。如果被猫、狗吞食,则在其小肠内发育为成虫,完成其生活史。

生理学实验报告

生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 蛙的体循环血压、心肌收缩和心电图(ECG)的同步记录与分析 课程名称:生理学实验 专业:10级生物技术及应用(基地班) 教室:A414 学生姓名:徐棒夏凡女 学号:10350083 10350081 指导老师:龙天澄张碧鱼陈笑霞 日期:2012年5月15日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蛙的体循环血压、心肌收缩和心电图(ECG)的同步记录 2.记录和分析植物神经系统和重要神经递质对血压、心电(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和心搏(心肌的收缩特性)的影响。 二.动物与器械 青蛙;蛙心插管、常用手术器械、计算机采集系统、蛙心夹、YP100压力换能器、三通管、注射器、保护电极、露丝电极、一维位移微调器、固定针、蜡盘、培养皿、污物缸、棉线、纱布、滴管、小烧杯;任氏液、石蜡油、肾上腺素溶液、乙酰胆碱溶液、肝素溶液;

三.实验原理 神经与体液因素对心血管功能的调节可通过心肌收缩力、心电图和血压的变化反映出来。尤其是血压的指标直接反映了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的变化,可以较好的评价整体的心血管功能。 本实验用青蛙主动脉插管法,直接测量血压,并同步记录心搏和心电图。记录和分析植物神经系统和重要神经递质对血压、心电(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和心搏(心肌的收缩特性)的影响。 四.实验步骤 1. 分离迷走交感混合神经干 按常规方法用探针刺毁蟾蜍的脑和脊髓,将动物背位放在蛙板上。把左侧下颌角与前肢间的皮肤纵向剪开,用镊子紧贴下颌角分离皮下组织。找到体轴走向的提肩胛肌,小心地将提肩胛肌横向剪断,即可见到其下方的血管神经束(皮动脉,颈静脉和迷走-交感混合干)。在迷走—交感混合干下方穿一线,用玻璃分针分离开神经,用湿生理棉球暂将神经覆盖,以避免神经干燥。 2. 暴露心脏 在胸骨柄后方的皮肤上先剪开一小的切口,再自切口处向左右两侧锁骨外侧方向剪开皮肤,切口成V形,把切开的皮肤掀向头端。在胸骨柄后方的腹肌上也剪一小切口,沿身体正中方向剪开剑突和胸骨(剪子尖向上翘以免损伤血管和心脏),剪断左右乌喙骨和锁骨及提臂肌,使胸部创口也呈V形。可见到心包和心脏。用眼科剪剪开心包膜,在心脏舒张时夹上蛙心夹。蛙心夹拴线的另一端与张力换能器相连(换能器的输出端与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的一个输入通道相连)。 3. 主动脉插管 YP100压力换能器的直端和侧端管上加装三通管。从侧管注入液体石蜡,将系统内气泡赶净。用装有50%柠檬酸钠溶液(肝素-任氏液)的注射器连接于侧端管上,直端管上连接心脏插管。 用线结扎动脉的远心端,在左主动脉分叉处穿线备用。用手术剪在结扎处与穿线处剪一V形口,将插管经V形口插入动脉圆锥适当深度。穿线结扎并固定于插管上。

蟾蜍神经反射实验

实验三(1)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实验目的:学习在体蛙心跳曲线的记录方法,并通过对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的观察,了解心肌兴奋性变化特点。 实验对象:蟾蜍 实验方法: 1. 用刺蛙针破坏蛙的脑和脊髓。暴露心脏。 2. 将换能器插头插入1通道,刺激输出电缆插入刺激输出插孔。 3. 在心舒期用蛙心夹夹住心尖约1mm,将蛙心夹上的连线系于张力换能器的着力点上,使拉直的系线与着力点所在的平面垂直,张力的大小,以描记出适宜的心跳曲线为宜,并注意使心脏收缩时曲线为上升支,舒张时为下降支;连接刺激电极,使两电极与心脏充分接触,再与刺激输出电缆相接。待描记出一段心跳曲线后,开始实验。 观察项目: 1. 记录正常心跳曲线,观察心室收缩和舒张曲线。 2. 分别在心收缩期和舒张早期给予刺激,观察曲线是否有变化。 3. 分别在心舒张中、晚期给予刺激,观察曲线是否有变化 结果:曲线;文字。 注意事项: 1. 破坏蛙的脑和脊髓要完全,以免肢体的活动干扰记录。 2. 实验过程中,应经常用任氏液湿润心脏。 3. 安放在心室上的刺激电极应避免短路。 4. 不要连续刺激心脏。 检查是否有刺激输出,可用刺激电极刺激蛙腹壁肌肉或大腿肌肉。 思考题: 1. 讨论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产生的原因。 2. 心肌的有效不应期长有何生理意义? 3. 当心率过速或过缓时,期前收缩后是否会出现代偿间歇?为什么? 实验三(2)蟾蜍心兴奋传导系统分析 实验目的:利用结扎的方法,分析蛙心起搏点及兴奋传导的顺序。 实验对象:蟾蜍 实验方法: 1.暴露蛙心:用刺蛙针破坏蛙的脑和脊髓,将蛙背位固定于蛙板上,剪开胸部皮肤及胸骨,剪开心包膜,显露心脏。

实验报告: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引导及传导速度测定

一、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引导及传导速度测定 实验目的:加强理解兴奋传导的概念,掌握测定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方法。熟悉仪器设备的操作。 实验原理:通过测出示波器上动作电位传导的距离和传导所需的时间,计算传导速度。 1.潜伏期法:测量第一个通道动作电位潜伏期的时间t,输入刺激电极到第一个引导 电极间的距离s,v=s/t。 2.潜峰法:测量两个通道的动作电位波峰间的时间差和两对引导电极间的距离,v= (s2-s1)/(t2-t1)。 实验步骤:1.制备坐骨神经-腓神经标本,放入神经屏蔽盒。 2.连接仪器,引导动作电位波形。 3.剪裁编辑图形,计算传导速度。 实验结果:1.图形 2.计算 S=10mm, t=0.33ms, v=10mm/0.33ms=33m/s 分析讨论: 1. 当刺激端和记录端离得较远时,引导的复合动作电位波形会发生什么改变,为什么? 2.用什么方法可使复合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测量更准确? 实验结论:神经干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为33m/s.

二、兴奋性不应期的测定 实验目的:了解测定不应期的方法和原理,并加深对兴奋性在兴奋过程中的变化过程的理解。 实验原理:神经纤维受到适宜刺激后,产生兴奋,即动作电位。一次兴奋产生后,必须经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等变化后,兴奋性才能恢复。本实验通过生物电放大器引导并记录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验证和测量动作电位的不应期。先给一个条件刺激,再用另一个检验刺激在兴奋的不同时期给予刺激,检查兴奋未阈值及所引起动作电位的幅度。 实验步骤: 1.制备坐骨神经-腓神经标本,并浸在任氏液中约5分钟,待其兴奋性稳定后实验。 2.连接仪器,设置实验参数,观察并测量神经干的不应期。 实验结果:(见图) 分析讨论: 1.为什么要先引导神经纤维的单向复合动作电位,然后再测量其兴奋性的不应期? 2.神经干不应期与单根神经纤维的不应期有何不同? 实验结论:兴奋性的不应期包括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生理学实验报告教案

生医2012秋生理学实验报告 指导教师: 实验员: 学号: 联系方式:

实验一骨骼肌的观察及骨骼肌的单收缩与强直收缩 【目标要求】 1.掌握蛙类动物单毁髓的实验方法。 2.掌握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和坐骨神经干标本的制备方法。 3.学习肌肉收缩的记录方法。 4.观察与分析肌肉单收缩的三个时相,分析骨骼肌收缩形式与刺激频率之间的关系。 【基本原理】 蛙类动物的某些基本生命活动,如神经的生物电活动、肌肉收缩等与哺乳动物相似。其离体组织所需的生活条件比较简单,易于控制和掌握,而且动物来源丰富,因此在生理学实验中常用蟾蜍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永和坐骨神经标本来观察组织的兴奋性、刺激与反应的规律以及骨骼肌收缩的特点等。 肌肉受到一次阈上刺激而产生的一次收缩为单收缩,其过程可分为三个时相,即潜伏期、缩短期与舒张期。肌肉收到连续的阈上刺激时,如果刺激间隔小于单收缩的时程,相邻两单收缩的时相会出现融合,表现为强直收缩现象。如果表现为每次收缩的开始发生在上次收缩的舒张期,称不完全强直收缩,如果表现为每次收缩的开始发生在上次收缩的缩短期,称完全强直收缩。躯体运动是以骨为杠杆,以关节为枢纽,由肌肉收缩产生动力完成的。 【材料与器械】 蟾蜍或蛙,蛙类手术器械(手术剪、手术镊、眼科剪、眼科镊、金冠剪、毁髓针、玻璃针、固定针),蛙板,玻璃板,锌铜弓,小烧杯,滴管,纱布,细棉线,任氏液。 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或其他生理记录仪),张力换能器。 【实验步骤】 1.双毁髓的方法 一手握蟾蜍,食指按压头部前端,拇指压住躯干背部,令其背部向上,头向前俯;另一手持毁髓针在左右耳后腺之间,背部的凹陷处将毁髓针垂直刺入,然后将针尖向前刺入颅腔,搅动以捣毁脑组织,此时的动物为单毁髓动物。彻底捣毁脊髓时,可见蟾蜍后肢突然蹬直,然后瘫软。如动物仍表现四肢肌肉紧张或活动自如,表明未毁坏脊髓,必须重新毁髓。 2.剥制后肢标本 将双毁髓的蟾蜍背面向上放在蛙板上,一手持手术镊轻轻提起两前肢之间背部的皮肤,另一手持手术剪横向剪开皮肤,暴露脊柱。用金冠剪横向剪断脊柱。一首持手术镊提起断开的脊柱后端,另一手用金冠剪沿脊柱两侧剪开体壁,再剪断下腹壁肌肉,使头部、前肢及内脏自然下垂,将其自腹后壁剪除。然后用蘸有任氏液的左手捏住断开的脊柱后端,右手向后方撕剥皮肤,将剥干净的后肢放入盛有任氏液的培养皿中。弃其头部、内脏及剥下的皮肤,清洗手及手术器械上的污物。 3.分离两后肢 左手托起去皮的标本,右手持金冠剪直接剪开耻骨联合,随后剪开两后肢相连的肌肉组

生理学实验报告一

生理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题目: 1.实验员:马冰(0941054) 2.时间:2011年10月10日 3.组号:第二组 4.班级:09生科 二、实验目的 1.熟悉并掌握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2.掌握蛙类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和坐骨神经干标本的制备技术 3.观察不同刺激强度、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形式的影响 4.观察电刺激对神经兴奋性、兴奋传导的影响 5.熟悉阈强度、最适刺激强度及单收缩、完全强直收缩之间的关系 三、实验原理 兴奋性:可兴奋组织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兴奋:也就是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受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时,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的、短暂的并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阈强度:在刺激持续时间和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时,引起可兴奋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也叫阈值或阈刺激。 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产生动作电位,其特点:①“全或无”现象;②进行长距离无衰减传递(神经纤维、骨骼肌细胞等)。 阈下刺激引起局部电兴奋,其特点:①幅度在阈下刺激的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升高;②在细胞膜上可进行电紧张性扩布,即衰减性传播;③可以相互融合(时间总和、空间总和)。 最适刺激强度:引起肌肉产生最大收缩时的最小刺激强度。 单收缩:肌肉受到一次短促的刺激时,会产生一次机械性收缩和舒张的过程。 兴奋性作为三大基本生命现象(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那么,什么叫兴奋性呢?它是指可兴奋组织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所有可兴奋组织产生兴奋

(也就是动作电位)都必须有一个条件:刺激。 刺激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刺激强度、刺激时间、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其中,刺激强度就是电刺激的脉冲电压,刺激时间就是某个单刺激所持续的时间。 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形式的影响(固定刺激的时间和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单根神经纤维或肌纤维对刺激的反应是“全或无”式的。但在神经纤维肌肉标本中,则表现为当刺激强度很小时(阈下刺激),不能引起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产生和肌肉的收缩;当刺激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动时,肌肉收缩的幅度与之成正比。因为坐骨神经干中含有数千万条粗细不等的神经纤维,其兴奋性各不相同。弱刺激只能使其中少量兴奋性高的神经纤维先兴奋,并引起它所支配的少量肌纤维收缩。随着刺激强度逐渐增大,发生兴奋的神经纤维数目逐渐增多,其所引起收缩的肌纤维数目亦增多,结果肌肉收缩幅度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刺激达到某一强度时,神经干中全部神经纤维兴奋,它们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也都发生兴奋和收缩,从而引起肌肉的最大收缩。此后,若再增加刺激强度,肌肉收缩幅度将不再增加。我们把引起肌肉产生最大收缩时的最小刺激强度叫最适刺激强度。 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形式的影响(把刺激强度固定在最适刺激强度,把单刺激改为连续单刺激):刺激频率就是单位时间内连续刺激的次数。随着刺激频率的增高,肌肉的反应依次表现为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 ⑴如果刺激频率很小时,每相邻两个刺激的间隔时间很大,当其大于肌肉收缩的收缩期和舒张期之和时,肌肉表现为一个个的单收缩。单收缩包括收缩期及舒张期。前者占时较后者为短。 ⑵当逐渐增加刺激频率,使新的刺激引起的肌肉收缩落在前一个刺激引起肌肉收缩的舒张期,这样,肌肉在连续未完全舒张的基础上就开始新的收缩,形成锯齿样的不完全强直收缩张力曲线。 ⑶当刺激频率继续增大时,新的刺激引起肌肉收缩落在前一次刺激引起肌肉收缩的收缩期,这样,肌肉在连续收缩不全的基础上出现新的收缩,形成一个类似方波的完全强直收缩张力曲线。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 (见生理学实验指导P36,P40,P44) 五、实验对象 蟾蜍

生理实验报告蟾蜍骨骼肌生理

人体解剖及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蟾蜍骨骼肌生理 学号 系别 组别 同组 实验室温度 实验日期2015年5月7日

一、实验题目 蟾蜍骨骼肌生理 A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 B蟾蜍骨骼肌单个肌肉收缩分析(潜伏期、收缩期和舒期的确定) C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 二、实验目的 确定蟾蜍骨骼肌收缩的 (1)阈水平和最大收缩以及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之间的关系曲线 (2)收缩的三个时期:潜伏期、缩短期、舒期 (3)刺激频度与肌肉收缩的关系 三、实验方法 1、蟾蜍坐骨神经-骨骼肌标本的制作及电路连接 1)双毁髓处死蟾蜍后,剥去皮肤,暴露腰骶丛神经,游离大腿肌肉之间的做个神 经及小腿的腓肠肌,注意不要将胫神经与腓神经分离。神经端结扎后,剪去无 关分支后游离至膝关节处;肌肉端结扎在肌腱上,将腓神经也一起结扎,结扎 线留长。保留膝关节,剪去腿骨,将标本离体。注意保持神经肌肉湿润。 2)用大头钉将标本的膝关节固定于标本盒R2和R3两记录电极之间的石蜡凹槽, 保证神经、肌肉与电极充分接触。神经中枢端接触刺激电极S1和S2,肌肉接 触记录电极R3和R4,之间接触接地电极。 3)肌肉的结扎线从标本盒中穿出,连接力换能器。注意连线尽量短,以减小阻力。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标本的休息:将神经搭在肌肉上,用浸湿了任氏液的棉花 覆盖神经肌肉,保持湿润。但标本盒避免有过多的液体,防止短路。 4)换能器插头接RM6240通道1。刺激输出线两夹子分别连接标本盒的刺激电极 S1和S2,插头接刺激输出插口。如果需要记录肌肉的动作电位,则在肌肉所 搭置的记录电极上连接输入导线,注意接地,插头接通道2。 2、蟾蜍骨骼肌生理各项数据测定 A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和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

神经生理学模拟实验报告材料

实用文档专业:应用心理学 : 学号:日期:地点:汪加诚3110102422 2016.1024 医学楼 C512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实验名称: 神经生理学指导老师:成绩: 同组学生:神经干不应期的测定实验类型:模拟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了解蛙类坐骨神经干产生动作电位后其兴奋性的规律性变化。学习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 应期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神经组织和其他可兴奋组织一样,在接受一次刺激产生兴奋以后,其兴奋性将会发生规 律性的变化,依次经过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然后再回到正常的兴奋 水平。 采用双脉冲刺激的方法。将两刺激脉冲间隔由最小逐渐增大时,开始只有第一个刺激脉 冲刺激产生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第二个刺激脉冲刺激不产生 AP,当两刺激脉 冲间隔达到一定值时,此时第二个刺激脉冲刚好能引起一极小的 AP,这时两刺激脉冲间隔即 为绝对不应期。继续增大刺激脉冲间隔,这时由第二个刺激脉冲刺激产生的 A P逐渐增大,当 两刺激间隔达到某一值时,此时由第二个刺激脉冲刺激产生的 AP,其振幅刚好和由第一个刺 激产生的 A P相同,这时两刺激脉冲间隔即为相对不应期。 三、材料和方法 【材料】:蟾蜍或蛙;标本屏蔽盒、任氏液、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实验方法】: 1.系统连接和仪器参数设置 (1)RM6240 系统:点击“实验”菜单,选择“肌肉神经”或“生理科学实验项目”菜 单中的“神经干兴奋不应期的测定”或“神经干兴奋不应期的自动测定”项目。系统进入该 实验信号记录状态。仪器参数:1通道时间常数 0.02s、滤波频率 1KHz、灵敏度 4mV,采样频率 80KHz,扫描速度 1ms/p。双刺激激模式,最大刺激强度,刺激波宽 0.1ms,起始波间隔 30 ms,延迟 2ms,同步触发。

实验13蟾蜍心室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实验13 蟾蜍心室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目的】 1.学习蛙在体心脏舒缩活动和心电图记录方法和技术。 2.通过在心脏活动的不同时期给予刺激,观察心肌兴奋性阶段性变化的特征。 【原理】 心肌每兴奋一次,其兴奋性就发生一次周期性的变化。心肌兴奋性的特点在于其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约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因此,在心脏的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内,任何刺激均不能引起心肌兴奋而收缩,但在舒张早期以后,给予一次较强的阈上刺激就可以在正常节律性兴奋到达以前,产生一次提前出现的兴奋和收缩,称之为期前兴奋和期前收缩。同理,期前兴奋亦有不应期,因此,如果下一次正常的窦性节律性兴奋到达时正好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便不能引起心肌兴奋和收缩,这样在期前收缩之后就会出现一个较长的舒张期,这就是代偿间歇。 【材料】 蟾蜍或蛙;RM6240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刺激电极,心电图引导电极,张力换能器。 【方法】 1.系统连接和仪器参数设置张力换能器输出线接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的第1通道,心电图引导电极导联线接2通道。系统参数设置(RM6240系统):点击“实验”菜单,选择自定义实验项目”菜单中的“期前收缩—代偿间歇”。系统进入该实验信号记录状态。仪器参数:1通道时间常数为直流、滤波频率10Hz、灵敏度3g;2通道时间常数 0.2~1s、滤波频率100Hz、灵敏度1mV;采样频率 800Hz,扫描速度 1s/div。单刺激模式,阈上刺激强度(2~5V),刺激波宽5ms。 2.蟾蜍毁脑和脊髓,将其仰卧固定于蛙板上。从剑突下将胸部皮肤向上剪开(或剪掉),然后剪掉胸骨,打开心包,暴露心脏。 3.将心电图电极(6号注射针头)插入蟾蜍右前肢、左下肢和右下肢皮下引导Ⅱ导联心电图。张力换能器连线上的蛙心夹在心室舒张期夹住心尖记录心搏曲线。固定刺激电极,使其两极与心室相接触。 4.实验观察 4.1描记正常蛙心的搏动曲线和ECG,分清曲线的收缩相、舒张相、ECG各波。 4.2用中等强度的单个阈上刺激分别在心室收缩期、舒张早期和心室舒张早期之后刺激心室,连续记录心搏曲线和ECG。观察有无期前收缩出现,期前收缩出现后是否出现代偿间歇。

蛙心起搏点观察实验报告

蛙心起搏点观察实验报告 篇一:蛙心起搏点 蛙心起搏点 实验报告 20081217 01:15:25 阅读17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实验目的】 1 了解在体内观察器官生理特点的方法,并确定蛙心起搏点及传导途径 2 理解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实验原理】 哺乳动物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具有自动节律性,但各部分的节律性高低不同。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它自动产生的兴奋向外扩布,依次激动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心室内传导组织和心室肌,引起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由于窦房结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跳动的正常部分,故称之为正常起搏点;其他部位自律组织受窦房结的“抢先占领或超速驱动压抑”控制,并不表现出它们自身的自动节律性,只是起着兴奋传导作用,故称之为潜在起搏点。一旦窦房结的兴奋不能下传时,则潜在起搏点可以自动发 生兴奋,是心房或心室依从节律性最高部位的兴奋节律而跳动。

两栖类动物心脏的正常起搏点是静脉窦,在正常情况下,其 心房和心室在静脉窦冲动作用下依序搏动,只有当正常起搏点的冲动受阻时,“超速压抑”解除,心脏的自律性次之的部位才可能显示其自律性。 本实验利用结扎阻断传导通路的方法来确定蛙心起搏点和传导途径。 【实验对象】蟾蜍或蛙 【实验器材和药物】蛙板、蛙类手术器械、刺蛙针;线、小烧杯、滴管、任氏液 【实验方法和步骤】 1 暴露心脏蟾蜍或蛙一只,用刺蛙针破坏脑和脊髓后,将其仰卧固定在蛙板上。用剪刀剪开胸骨表面皮肤并沿中线剪开胸骨,可见心脏包在心包中,仔细剪开心包,暴露出心脏,在窦房沟、房室沟处各预 置一段手术用的丝线 2 观察正常心跳频率 观察它们的跳动次序并计数它们在单位时间内的跳动次数 3 结扎窦房沟,并观察心跳的变化 找到静脉窦和心房交界的半月行白线(窦房沟)。然后将预先穿入的丝线沿着

蟾蜍心脏传导系试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练习双毁髓法,熟练掌握双毁髓技术。1.熟练使用手术器械。尤其是手术剪。2. 辨认和心脏相连的血管,并学会画和心脏相连的血管的图。 3.观察蟾蜍的心脏,学习双穿线手法使心脏游离,辨认与心脏相连的血管,心脏传导系、起搏点 4.,斯氏结扎-2。分析,了解并操作斯氏结扎-1 5.学会心脏搏跳的技术方法。 6.观察蟾蜍的心血管系统,了解两栖类心脏的构造、循环途径及其特点 二、实验原理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内含有自律细胞,因此具有自动节律性,但各部分的1.,自律性自律性高低不同。两栖类动物心搏起点是静脉窦(哺乳动物是窦房结)也以静脉窦(窦房结)为最高。正常的心脏搏动每次都由静脉窦(窦房结)发出冲动,沿心房传至房室结,再由房室结经房室束传至心室肌,引起心肌收缩。如给心搏起点一个刺激,则心跳频率发生变化;如阻断心搏冲动的正常传导,则出现不同的收缩障碍。原来由静脉窦传导的自律性收缩斯氏结扎是阻碍了心脏传导系,斯氏第一结扎以后,2.由于心房心室的自律性细胞一开始都是有静舒张被切断,致使心房成为其收缩舒张的开始。脉窦传导,所以刚开始结扎会有5~30min的停跳,之后自律性恢复,开始跳动。 A处为斯氏第一次结扎部位,B为斯氏第二次结扎部位 三、动物与器材 实验材料:蟾蜍一只 实验设备:手术器械:解剖盘、大头针、骨剪、直头解剖剪、眼科剪、镊子、眼科镊、动物探针,吸水纸 四.方法与步骤 1.双毁髓麻醉蟾蜍:左手食指与中指、无名指与小指分别夹着前肢、后肢,握住蛙体,拇指按住吻端使头部上下活动,两耳后腺间出现一道褶线,此线中点或用金属毁髓针沿头背中线向后移动触到一凹陷处,即枕骨大孔。拇指下压使头前俯与脊柱相连处凸起,同时将毁髓针由凹陷处垂直刺入1mm,再将针从枕骨大孔向前平行刺入颅腔并在颅腔内搅动,彻底捣毁脑组织使之成为“脊蛙”。 2.用镊子提起胸部中央的皮肤剪一小口,然后向左右两侧肩关节连接线处剪掉。用镊子捏起剑状软骨,在腹肌上剪一小口(注意不要伤及内脏器官),沿皮肤切开的位置剪下一块三角形肌肉,即可看到心包内跳动的心脏。小心用镊子夹起心包膜并剪开,暴露心脏。. 3.实验观察 (1)认识蟾蜍心各部分的构造和名称 自心脏腹面认识心室、心房、动脉圆锥(动脉球)和主动脉,然后用镊子把蟾蜍

蟾蜍的消化系统生物技术实验报告

蟾蜍的消化系统生物技术实验报告 蟾蜍的消化系统生物技术实验报告1,观察蟾蜍肠系膜毛细血管 2,观察蟾蜍的消化系统 1,蟾蜍的正确握拿方法,动物探针的正确使用 2,蟾蜍的“双毁髓”手术技术 3,两栖类动物的解剖技术及手术剪的使用 实验动物:雄性蟾蜍一只 实验器械:显微镜,手术剪,骨剪,镊子,吸水纸,大头针,解剖针,解剖盘,有孔的蜡板。 1,左手食指与中指、无名指与小指分别夹着前肢、后肢,握住蟾蜍,拇指按住吻端使头部上下活动,两耳后腺间出现一道褶线,此线中点或用金属毁髓针沿头背中线向后移动触到一凹陷处,即枕骨大孔。拇指下压使头前俯与脊柱相连处凸起,同时将毁髓针由凹陷处垂直刺入~1mm,再将针从枕骨大孔向前平行刺入颅腔并在颅腔内搅动捣毁脑,然后再将毁髓针撤回至枕骨大孔,反向插入脊椎管破坏脊髓,检查蟾蜍四肢肌肉完全松驰后处死成功 2,将蟾蜍置于有孔的蛙板上,腹部朝上,四肢伸展后用大头针固定。左手用镊子提起腹部皮肤,用手术剪前端1/3处剪开一小口,并从小口处向前将腹部皮肤剪开至下颚前端。向后剪至两后肢基部之间,泄殖孔稍前方再将皮肤向两

侧拉开。 3,用镊子提起腹部肌肉,用剪刀沿腹部中线剪开腹壁,拉出一段小肠,用大头针将肠系膜展开并固定在有孔的蜡板上。将肠系膜置于显微镜下观察,找到毛细血管,观察血液的流动并拍摄照片。 4,向两侧拉开蟾蜍的腹部肌肉找到蟾蜍的消化系统,小心地用剪刀和手术剪将其分离,置于解剖盘上并拍摄图片。 5,处理掉蟾蜍,洗净解剖盘和实验器械,将显微镜收好放入柜中。 1, 2, 1,毛细血管是体内分布最广、管壁最薄、口径最小的血管,仅能容纳1个红细胞通过。其管壁主要由一层内皮细胞构成,在内皮外面有一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血流很慢,通透性大。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之间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2,蟾蜍的肝脏在体腔的前部,呈红棕色,不完全地环绕着心包,一般蛙类至少有中,右,左三叶。在中叶的腹面靠近右叶的一边有一颗黄绿色或墨绿色椭圆形的胆囊,具有导管引入胆总管而与小肠相通。 3,消化道的各个部分,在外形和构造上,都有很多变

生理学实验报告

生理学实验报告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学习蛙类动物双毁髓的方法 掌握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操作技术,为此后有关的神经肌肉实验打下基础。 二、实验原理 蛙或两栖类动物的一些基本生命活动及生理功能与温血动物近似,而且其离体组织需要的生活条件非常简单,易于控制和掌握。因

此在生理学实验中,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是研究神经肌肉生理最常用的对象,经常用来研究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刺激与反应的规律、肌肉收缩的特点、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等。 三、实验对象 蟾蜍或蛙。 四、实验器材及药品 蛙类手术器械一套(金属探针1根,粗剪刀、眼科剪刀各1把,圆头镊子、眼科镊子各1把,玻璃分针2根),蛙板和玻璃板各1块,培养皿,滴管,废物缸、锌铜弓,丝线,棉花;任氏液。 五、实验方法及步骤 1、双毁髓:左手握蟾蜍,背部向上。用食指按压其头部前端,拇指压住躯干的背部,使头向前俯;右手持毁髓针,由两眼之间中线向后方划触,触及两耳后腺之间的凹陷处即是枕骨大孔的位置。将毁髓针由凹陷处垂直刺入枕骨大孔,然后针尖向前刺入颅腔,在颅腔内搅动,以毁脑组织。再将毁髓针退至枕骨大孔,针尖转向后方,与脊柱平行刺入椎管,以捣毁脊髓。脊髓彻底捣毁时,可看到蟾蜍后肢突然蹬直,然后瘫软,此时的动物为双毁髓动物。 2、剥制后肢标本:左手持手术镊提起两前肢之间背部的皮肤,右手持手术剪横向剪断皮肤,然后往后肢方向撕剥皮肤。剪开腹壁肌肉,用手术镊提起内脏,翻向头部,在看清支配后肢的脊神经发出部位后,于其前方剪断脊柱。 3、分离两后肢:将去皮的后肢腹面向上置于解剖盘上,右手持

金冠剪纵向剪开脊柱,再剪开耻骨联合,使两后肢完全分离。 4、分离坐骨神经:将一侧后肢的脊柱端腹面向上,用玻璃分针沿脊神经向后分离坐骨神经,股部沿腓肠肌正前方的股二头肌和半膜肌之间的裂缝,找出坐骨神经,剪断盖在上方的梨状肌,完全暴露坐骨神经,剪去支配腓肠肌之外的分支,再剪去脊柱及肌肉,只保留坐骨神经发出部位的一小块脊柱骨。 5、分离股骨头:沿膝关节剪去股骨周围的肌肉,保留股骨的后2/3,剪断股骨。 6、游离腓肠肌:在腓肠肌跟腱下穿线并结扎,提起结扎线,剪断肌腱与胫腓骨的联系,游离腓肠肌,剪去膝关节下部的后肢,保留腓肠肌与股骨的联系,制备出完整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标本应包括:坐骨神经、腓肠肌、股骨头和一段脊柱骨四部分。 7、检验标本:用任氏液沾湿的锌铜弓的两极接触神经,如腓肠肌发生收缩,则标本机能正常,把标本固定在肌槽上。 8、连接好装置,调节适宜的灵敏度及刺激强度,开动记录仪,走纸速度为10mm/s,用手控触发开关,以单脉冲刺激神经,记录肌肉的单收缩曲线。 9、分别用1 Hz、2 Hz、3 Hz、4 Hz、6 Hz、12 Hz、24 Hz、30Hz 等频率去刺激坐骨神经,记录肌肉的收缩曲线。 六、分析及讨论 七、思考题 ?1.剥去皮肤的后肢,能用自来水冲洗吗?为什么?

生理学实验报告蛙心灌流

生理学实验报告-蛙心灌流

————————————————————————————————作者: ————————————————————————————————日期: ?

蛙类离体心脏灌流 一、【目的要求】 1、学习离体蛙心灌流法。 2、观察Na+,K+,Ca2+及肾上腺素(Adr),乙酰胆碱(ACh),乳酸对离体心脏活动的影响。 二、【原理】 将离体蛙心(失去神经支配的蛙心)保持在适宜的环境中,在一定的时间内仍然能够保持节律性收缩,心脏正常的节律性活动需要一个适宜的理化环境,离体心脏也是如此,离体心脏脱离了机体的神经支配和全身体液因素的直接影响,可以通过改变灌流液的某些成分,观察其对心脏活动的作用。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及收缩性,都与钠、钾及钙等离子有关。外源性给予去甲肾上腺素或乙酰胆碱可产生类似心交感神经或迷走神经兴奋时对心脏的作用。 三、【实验仪器】 青蛙、常用手术器械、蛙板(或蜡盘)、蛙心夹、计算机采集系统、张力传感器、支架、双凹夹、双针形露丝刺激电极、滴管、培养皿(或小烧杯)、棉线、任氏液。套管夹、0.65%NaCl、2%CaCl2、1%KCl、1:10000肾上腺素、1:10000乙酰肌碱、3%乳酸。 四、【方法与步骤】 1、斯氏蛙心插管法 (1)一只青蛙,双毁髓后背位置于蜡盘中,按前面的方法暴露心脏。仔细识别心脏周围的大血管(见右图)。在左主动脉下方穿一线,于动脉圆锥处结扎(动物个体小时,结扎位置可靠上些)。再从左右两主动脉下方穿一线,并打一活结备用。左手提起主动脉上的结扎线,右手用眼科剪在结扎线下方、沿向心方向将动脉上壁剪一斜口。选择大小适宜的蛙心套管,然后将盛有少量(套管内2~3cm高度)任氏液(内加入一滴肝素溶液)的斯氏蛙心套管,山开口处插入动脉圆锥(见右图)。当套管尖端到达动脉圆锥基部时,应将套管稍稍后退,使尖端向动脉圆锥的背部后下方及心尖方向推进,经主动脉瓣插入心室腔内(于心室收缩时插入,但不可插得过深,以免心室壁堵住套管下口)。此时可见套管中血液冲人套管,并使液面随心脏搏动而亡下移动,表明操作成功(否则需退回并重新插入)。用滴管吸去套管中的血液,更换新鲜任氏液。稳定住套管后,轻轻提起备用线,将左、右主动脉连同插入的套管用双结扎紧(不得漏液),再将结线固定在套管的小玻璃钩上,然后剪断结扎线上方的血管。轻轻提起套管和心脏,看清静脉窦的位置,于静脉窦下方剪断有牵连的组织,仅保留静脉窦与心脏的联系,使心脏离体(切勿损伤静脉窦)。用任氏液反复冲洗心室内余血,使套管内灌流液不再有残留血液。保持套管内液面高度一致(1.5~2cm),即可进行实验。 (2)将插好离体心脏的套管固定在支架上,用蛙心夹夹住少许心尖部肌肉(不可夹得过多,以免因夹破心室而漏液)。再将蛙心夹上的系线绕过一个滑轮与张力传感器相连(如右图)。注意:勿使灌流液滴到传感器上。调节显示器上心脏收缩曲线的幅度适中。 2、实验观察 (1)记录正常心搏曲线 (2)改用0.65%NaCI溶液灌流,并作好加药标记,观察心搏变化。待曲线氏插管装置出现明显变化时,立即吸去套管中的灌流液,同时做好冲洗标记,并用新鲜任氏液清洗2—3次,待心搏恢复正常。注意:换液时切勿碰套管,以免影响描记曲线的基线,同时保持灌流液面一致(以下同)。

蟾蜍实验1

双毁髓技术剑突取材、染色、观察 朱琪璋 121140083 一、实验目的 1.理解双毁髓技术的意义 2.观察软骨组织的形态 3.观察蟾蜍的泌尿及生殖系统 二、实验原理 1.双毁髓法麻醉蟾蜍:用金属毁髓针破坏蟾蜍的脑和脊髓,使蟾蜍处于一种麻醉状态,四肢瘫软,从而对蟾蜍进行解剖,取出泌尿及生殖系统,观察各个组成部分。 三、实验动物与器材 1.实验动物:活的蟾蜍一只/每人 2.实验试剂:亚甲基蓝试剂 3.实验器械:显微镜,解剖器具,毁髓针,剪刀,镊子,吸水纸,大头针 四、方法与步骤 1.左手食指与中指,无名指与小指分别夹着前肢,后肢,握住蛙体,拇指按住吻端使头部上下活动,两耳后腺间出现一道褶线,此线中点或用金属毁髓针沿头背中线向后移动触到一凹陷处,即枕骨大孔。拇指下压使头前俯与脊柱相连处凸起,同时将毁髓针由凹陷处垂直刺入1mm,再将针从枕骨大孔向前平行刺入颅腔并在颅腔内搅动,彻底捣毁脑组织使之成为“脊蛙”。 2.将蛙置于解剖盘上,腹部朝上,四肢伸展后用大头针固定。用镊子提起腹面皮肤,用剪刀剪开一小口,并从小口处向前将腹面皮肤剪开,至下颌前端。向后剪至两后肢基部之间,泄殖孔稍前方。然后将皮肤向两侧拉开,可见皮肤与皮下肌肉连接松散,两者之间较大间隙为皮下淋巴腔,翻看皮肤内测可见分布有丰富的血管。 3.用镊子提起腹部肌肉,用剪刀沿腹中线略偏左侧,剪开腹壁至肩带之剑突,然后向左,向右剪开,用剪刀剪取薄的剑突软骨组织,制成装片(用亚甲基蓝试剂染色效果更好),在显微镜下观察软骨组织细胞的形态。 4.小心剥离腹壁上的腹大静脉,再将腹壁向两侧分开,暴露心脏和其他器官,小心分开其他器官和系统,找到蟾蜍的泌尿和生殖系统,并用剪刀,镊子等将其完整的分离出来,放到解剖盘上,观察系统中各个器官的形态及位置,作好记录,并绘制好模拟图。 5.将蟾蜍处理掉,仪器清洁干净,整理实验台。 五、实验结果 1.剑突软骨组织细胞图

【实验报告】蟾蜍心博过程的观察与描记、蟾蜍心室的期外收缩与代偿间歇

实验三:蟾蜍心博过程的观察与描记、 蟾蜍心室的期外收缩与代偿间歇 实验人: 同组人: 【实验目的】 ?学习暴露蟾蜍心脏的方法,熟悉心脏的结构。 ?观察心脏各部分自律性活动的时相和频率特点,掌握在体蛙类心脏活动的描记方法。 ?观察额外刺激对心脏收缩的影响,了解其产生机理。 【实验原理】 两栖类动物的心脏为两心房一心室结构,心脏的起博点位于静脉窦,此处的自动节律性最高,心房次之,心室最低。正常情况下,心脏的活动节律以静脉窦的节律为主,心房和心室在静脉窦的冲击作用下依次搏动。这种有节律的活动可以通过换能器记录下来,形成心搏曲线。当来自自动节律性高的细胞的兴奋传播途径被阻断时,自律性低的细胞的节律性将表现出来,引起心脏搏动。心肌每兴奋一次,其兴奋性就发生一次周期性的变化:心肌兴奋性的特点在于其有效不应期(绝对不应期)较长,约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在此期间,任何刺激均不能引起心肌兴奋而收缩。而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均发生在舒张期内,在舒张早期以后,给予一次较强的阈上刺激,则可在正常节律性兴奋达到以前,产生一次提前出现的兴奋和收缩,称之为期前收缩。期前收缩也有不应期,因此,如果下一次正常的窦性节律性兴奋到达时正好落在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便不能引起心肌兴奋而收缩,须等静脉窦传来下一次兴奋才能发生收缩反应,这样在期前收缩之后就会出现一个较长的舒张期(间歇期),成为代偿间歇。 【实验材料和器材】 蟾蜍,蛙类手术器械,蛙板,蛙心夹,换能器,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任氏液,棉球,铁支架,刺激器 【实验步骤】 1.暴露心脏:

1〉取一只蟾蜍,将其双毁髓(破坏脑与脊髓),背位(仰卧)固定于蛙板上。左手用镊子提起胸骨后方腹部的皮肤,右手持金冠剪剪开一个小口,然后将剪刀由开口处伸入皮下,向左右两侧锁骨外侧方向剪开皮肤(下颌角方向),将皮肤掀向头端。 2〉用镊子提起胸骨后端的腹肌,并剪开一个小口,沿皮肤切口方向紧贴胸壁剪开腹肌肉(注意勿伤及心脏与血管),剪断左右乌喙骨和锁骨,使创口呈倒三角形。 3〉用眼科镊提起心包膜,用眼科剪剪开,暴露心脏 2.观察心脏结构: 从心脏的腹面看,可见蛙心脏有一个心室,上方有两个心房,心室与左右主动脉相连。用蛙心夹夹住少许心室尖端肌肉,将心室翻向头侧,可见位于两个心房下端之相连的静脉窦,仔细观察心房与心室,可发现之间有一黄色界限称为房室沟,心房与静脉窦之间有一条白色半月形界限(条纹),称为窦房沟。 3.观察心搏过程: 1〉观察静脉窦,心房,心室的搏动顺序,记录心搏频率。 2〉标本与实验仪器的连接。 4.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的测定 1〉将刺激电极安放在心室外壁,使之既不影响心搏,又能同心室密切接触,电极另一端与刺激器的输出端相连。 2〉示波-----选择实验-----示波-----观察记录正常心搏曲线-----选择能引起心脏发生期外收缩的刺激强度,在心室收缩期和舒张期的早、中、晚期分别给予单刺激,记录心搏曲线的变化。(刺激强度宜在2-5 V左右。) 5.斯氏(Stannius)第一结扎: 用眼科镊在主动脉干下穿一条线,准确沿窦房沟迅速结扎,以阻断静脉窦与心房之间的传导,此为斯氏(Stannius)第一结扎。心房与心室立刻停止跳动,而静脉窦继续搏动,记录其搏动频率,同时记录心房和心室从停跳到恢复起搏的时间和其搏动频率。 6.斯氏第二结扎: 在房室沟作第二次结扎,心房仍以原节律搏动,心室则停止搏动,经过一段时间后,心室恢复搏动,但节律更慢,观察记录心脏各部分活动的变化。 [注意事项] 1.经常用任氏液湿润心脏,防止干燥。 2.倒三角形创口不要太大,尽量不要暴露肺和肝脏,剪胸骨和肌肉时要紧贴胸壁,以免损伤心脏和血管。 3.提起和剪开心包膜时要细心,避免损伤心脏。 4.蛙心夹夹住心尖部不宜过多,以防损伤心室。蛙心夹与张力换能器之间的连线松紧要适宜,既能清楚记录心搏曲线,又不能伤及心室。 5.斯氏第一结扎后,房室迟迟不能恢复跳动,可做斯氏第二结扎加速其恢复。而每次结扎不宜扎得过紧过死,以能阻断兴奋传导为合适。 6.每次刺激后,必须等待心搏恢复正常后再给予下一次刺激。 7.每一刺激前都要有正常搏动曲线作为对照。 【实验结果和相关讨论】 1、观察静脉窦,心房,心室的搏动

生理学实验报告

生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1] 实验目的 1.学习机能学实验基本的组织分离技术; 2.学习和掌握制备蛙类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方法; 3.了解刺激的种类。 [2] 实验原理 蛙类的一些基本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与恒温动物相似,若将蛙的神经-肌肉标本放在任氏液中,其兴奋性在几个小时内可保持不变。若给神经或肌肉一次适宜刺激,可在神经和肌肉上产生一个动作电位,肉眼可看到肌肉收缩和舒张一次,表明神经和肌肉产生了一次兴奋。在机能学实验中常利用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研究神经、肌肉的兴奋、兴奋性,刺激与反应的规律和肌肉收缩的特征等,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是机能学实验的一项基本操作技术。 [3] 实验对象 蛙 [4] 实验药品 任氏液 [5] 仪器与器械 普通剪刀、手术剪、眼科镊(或尖头无齿镊)、金属探针(解剖针)、玻璃分针、蛙板(或玻璃板)、蛙钉、细线、培养皿、滴管、电子刺激器。 [6] 实验方法与步骤 ①破坏脑、脊髓 取蛙一只,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勿用手搓)。左手握住蛙,使其背部向上,用大拇指或食指使头前俯(以头颅后缘稍稍拱起为宜)。右手持探针由头颅后缘的枕骨大孔处垂直刺入椎管(图3-1-1)。然后将探针改向前刺入颅腔内,左右搅动探针2~3次,捣毁脑组织。如果探针在颅腔内,应有碰及颅底骨的感觉。 再将探针退回至枕骨大孔,使针尖转向尾端,捻动探针使其刺入椎管,捣毁脊髓。此时应注意将脊柱保持平直。针进入椎管的感觉是,进针时有一定的阻力,而且随着进针蛙出现下肢僵直或尿失禁现象。若脑和脊髓破坏完全,蛙下颌呼吸运动消失,四肢完全松软,失去一切反射活动。此时可将探针反向捻动,退出椎管。如蛙仍有反射活动,表示脑和脊髓破坏

生理学实验报告

医专 生理学实验报告(五) 一、实验题目: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与体液调节 二、实验目的: 1、学习家兔动脉血压的直接描记方法; 2、观察神经、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动和动脉血压的影响。 三、实验对象:家兔 四、实验物品:BL-420生物功能实验系统、压力换能器、动脉插管、 动脉夹、剌激电极、哺乳类动物手术器械、注射器、实验用药品等 五、实验原理: 在正常机体,血压的变动并不大,而是经常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机体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是通过各种心血管反射实现的。其中最重要的反射是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改变压力感受器活动或剌激反射弧的传入、传出神经会引起心血管活动的改变,进而导致动脉血压的相应变化。在正常体,心血管活动还受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等体液因素的调节。通过静脉注射,改变血液中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也会影响心血管活动,从而使血压发生改变。

六、实验结果与简要分析:

七、实验结论:心血管活动和动脉血压受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 医专 生理学实验报告(六) 一、实验题目:1、呼吸运动的调节 2、胸负压测定 3、肺活量测定 二、实验目的: 1.学习记录哺乳动物呼吸运动的方法;观察体液中O2、CO2和H+水平变化对呼吸运动的影响;了解肺牵反射在呼吸运动中的作用。 2.观察胸负压, 3.学会用简易肺活量计测量肺活量的方法。 三、实验对象:1、家兔 2、人 四、实验物品:BL-420生物功能实验系统、力换能器、气管插管、50cm长橡皮管一条、注射器(20ml、5ml)、钠石灰瓶、肺活量计等五、实验原理: 呼吸运动是呼吸肌舒缩活动完成的节律性运动,该节律性运动在呼吸中枢的控制下保持正常的深度和频率。体、外多种剌激可通过不同机制作用于呼吸中枢,引起呼吸运动的改变。肺牵反射参与呼吸节

蟾蜍实验报告

蟾蜍的解剖与观察 生命科学院 张茜 111070094 一、实验目的意义 两栖动物绝大多数都是对人类有益的,例如消灭害虫、作药用资源等等。蟾蜍作为医学、生理学重要的实验动物则使用更为广泛。通过观察两栖类外形、皮肤、消化、呼吸、泄殖和循环等系统,了解两栖动物z 在生理学、药理学、毒理学等实验中常用组的准确取材。 重点:了解在摄食方式、营养、呼吸、排泄、生殖及血液循环器官系统的形态特征。难点:理解两栖动物了解两栖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地生活的各个器官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 二、实验对象的获得与麻醉 获得途径主要是由野外捕获或从特种养殖场购买(如牛蛙养殖场)。 抓取方法: 抓住其后腿,有经验者也可抓住其身体或借助一块布来抓,因蛙体表粘滑且蟾蜍体表有毒液分泌。 麻醉:两栖类皮肤有渗透性,放入含麻醉剂的溶液中就很容易麻醉。0.1%的甲磺酸—三卡因(ms—222)水溶液在几分钟内即可麻醉动物,所需时间因身体大小而异。也可用呼吸性麻醉剂,将蛙或蟾蜍放进玻璃罩或标本瓶内,同时放人浸有乙醚的棉花,几分钟后,即可发生作用。 三、实验操作与观察 (一)外形观察 将活蛙(或蟾蜍)静伏于解剖盘内,观察蛙(蟾蜍)的身体,可区分为头部、躯干和四肢三部分。 1.头部 头:呈扁等腰三角形。 眼睛:在头两侧,稍向背部突出,有上下眼睑。 瞬膜:在下眼睑的内侧,为一半透明的薄膜,该膜向上延展可覆盖眼球。 外鼻孔:两眼的前方,近于头的前端的一对小孔 内鼻孔:拉开下颌,在口腔顶壁的前端有一小孔 鼻膜:在外鼻孔外缘的一对瓣状膜 口:头端腹面有一很大的横裂 鼓膜:眼后有一明显的褐色而稍下凹的圆形膜,是中耳腔与外界接触的地方。蟾蜍的鼓膜较小,不明显 耳后腺:蟾蜍鼓膜后上方有一对椭圆形的隆起,是由若干毒腺集合而成的,故又叫毒腺。在受到压挤时,可分泌出一种乳白色的粘稠液,经加工之后即为中药“蟾酥” 舌:在下颌前端内侧着生一柔软粘滑的舌,折向口腔内部,用镊子轻轻将舌拉出展平,可以看到蟾蜍的舌尖钝圆状。舌底有淋巴间隙,分泌的淋巴液可使舌经常保持粘滑轻触其眼睑,观察上、下眼睑是否全动,瞬膜怎样活动 2.躯干部 蟾蜍尚无明显的颈部分化,后端腹中央处有一小孔称泄殖腔孔。 3.四肢 前肢:从近体侧起,依次为上臂、前臂、腕、掌和指。前肢有4指,观察指端形状,是否有爪,是否等长,指间是否有蹼。 婚垫:雄性的第一指(拇指),内侧的一膨大的突起,是由粘液腺集合形成的,便于交配时拥抱雌体,故生殖季节发达。 后肢:由近体侧起,依次分为大腿(或股部)、小腿(或胫部)、跗、蹠和趾五部分。后肢具五趾。注意各趾的长度是否相同,趾端的形状 髁状距:在第一趾(拇趾)内侧的一较硬的角质化突起 4.皮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