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残缺之美 散文

残缺之美 散文

残缺之美 散文
残缺之美 散文

残缺之美散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人生中总会有太多的缺憾,遗憾,尽管我们多么努力,可是仍然还是有许多不完美和不近如意的地方。但是我想;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更好的成长与历练。我们不是清新脱俗的人,更不是无欲无念脱离凡尘的人。我们都是些凡夫俗子,有许许多多的欲念,但这些并不可能去完全的实现,所以总会有残缺,总会有不足。

艺术残缺的美是让人流连忘返的,悲剧就是一种思维残缺的艺术美,它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先生的话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断臂的维纳斯一直是一个不朽的名作,但凡看过她的人,没有一个不被她的魅力所折服的。而我觉得,她之所以美就美在‘断臂’我不是研究美术的学者,更不敢加以妄言,我也没有丰富的词藻,我只是去用一种平常的心,去欣赏她。传说维纳斯是爱情的象征,她是爱的天神,长的美丽动人。而雕像的人更是把这种美展现到了极致。灵动的腰肢,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她的手臂,我们虽然无法看到,但可以想得出,那种美,是难以用语言去描述的,只有用心才能感悟的出。

自然界的残缺美是数不胜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作者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大山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残缺美,大

山如果在自然界一样平高,没有高低突兀,那它还会有巍峨、耸立、奇峰、屹立、雄伟、巍武、雄壮、磅礴、壮观、绝巍、等等词句吗?

月亮姑娘之美不在于圆满,残缺的上弦月、下弦月也是风情万种的,残月像一把银打的镰刀,从黑黝黝的山峰头上伸了出来,不也是一幅很美的风景画吗?月牙儿弯的像新媳妇的眉毛,静静地挂在纯净的夜空,这样的描写也不失为好句子。古人描写残月的诗词句“残月下寒沙、残月映石壁、残月敛衰容、窗含残月酒醒时、残月落朝璜、残月镜湖西、残月朦胧花弄影。”是数不胜数。我认为民间二胡音乐家阿炳,写《二泉映月》的时候,夜空的月亮一定是残月,不然的话这首乐曲自始至终,难以流露出他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是残缺美表达了一个盲艺人的思绪情感。

老天爷只给我们留下美好的一半,然后把另一半藏起来,它总是赋予我们热情,引诱我们去寻觅,却又总是留下更多的思索与惆怅。我多次在电视上看到两个残疾人跳舞,女舞者马丽一条胳膊,男舞者翟孝伟一条腿,两人合作舞蹈的残缺美震撼人心,它所表现出的人在绝境中自强不息、互帮互助的精神激起了人们强烈的共鸣。我们无法要求世界去完美,就像我们无法要求自己一样,但是只要用心去寻找,去感悟,就会发现相对比较残缺的美。

霍金是一位通过眨眼和眼光的移动与外界交流的物理大师,霍大师对人类的一个忠告是可怕的,称地球将在200年内毁灭,虽然霍金危言耸听之说更多的不是建立在相关科学依据上,他显然希望通过这个忠告阻止人类疯狂破坏大自然,他忠告我们人类现在的地球可不是

残缺的美,而他是人类一个残缺的伟人。

贝多芬没有因为耳聋而阻碍了《生命交响曲》的诞生,我认为残缺当然需要自己豁达的心态与奋斗。春天的植物虽然花枝招展,但是它残缺于有花无果;夏天的植物虽然枝繁叶茂,但是它残缺于有果无花;秋天的植物虽然果实累累,但是它残缺于绿叶的衬托;冬天的植物虽然无牵无挂了,但是它残缺于苍白的裸露。

人生之路,很多事我们都无从选择,我们也不可能尽善其美,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傲然前行,人生之路,无法回头,也没有回头之路。或许,多年后,我们会在某一个角落发出轻轻的叹息,叹息曾经的那些不完美。然而,低下头细细想想,可能正是有了这些不完美,我们的人生才没有平淡无味,正是有了这些残缺,我们才能成长的更加美好。

看来大千世界不可能尽善尽美的,残缺的美其实才是真正的美。我想说,残缺的人生是充满色彩的,残缺也很美。

美的发现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罗丹

“美”这个字眼,在常人看来,似乎太过宽泛。含苞待放的花朵是美,纯真的笑颜是美,奢华的卢浮宫是美,面容姣好的少女是美。。。。。。不尽的美,令人感到目不暇接。只是,在这生活中如同百花盛开的诸多美中,我对其中之一,情有独钟。

那是一种残缺的美,正如深秋时刻悠然飘下的枫叶,即使枯萎,

仍不改潇然情怀;正如静静伫立的断臂的维纳斯,失去双臂却更显高贵而肃穆;正如夜空中冷月一弯,不失清冷孤高的气质。

残缺之美历经岁月的沉淀,时间赋予它以独特而唯美的沧桑,缺殒的遗憾赋予它丰富的情感。曾经的圆满不复存在,其魅力却更胜往昔。每一道春秋的刻痕,都深深烙印在美的载体,为它的故事填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此韵意深沉的美,如何让人忘怀,如何让人不为之深深着迷?

星殒是残缺之美,那流星闪过的一瞬,是天地间唯一的光彩,那彩色的尾焰,如同天地间的烟花,却比烟花更为绚丽。

曼珠沙华是残缺之美,花叶不相见的悲剧是自然地法则,无可逆转的悲伤在黑暗中绽放着无与伦比的光华,照耀着有情人的眸子。

雨后海棠是残缺之美,易安曾吟:“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海棠雨后的残败,是抗争风雨的记号,是屹立不倒的见证。

残缺,并不是遗憾,残缺,当是生活中的唯美。

一个满身伤痕的军人,他的残缺饱含着铁与血的荣耀,伤痕是战场上的勋章。他的故事,掺杂着激情与热血,在冰冷的世界,默默地温暖人心。如此的残缺,如何不美?

只是,生活中的残缺之美似乎渐渐被人所遗忘,残缺的故事或许已经失去了听众,唯有承载美的事物,孤单地望着城市里的灯红酒绿。人们执着于欣赏完美,安知完美亦是一种遗憾?总是欣赏着完美的事物,是否会厌烦其永恒的圆润?是否会记起,生活中还有一种叫残缺的美?

林清玄散文集阅读训练

林清玄散文集阅读训练 阅读题作为语文考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 它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下面整理了林清玄 散文 集阅读训练,希望对您有帮助~ 林清玄散文集阅读训练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题。 随风吹笛 林清玄 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 为萧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 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大的平野,而且天上还有雨,它还能穿过 雨声, 在四野里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 何况只有简单的几种节奏。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 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 我的后面是 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 响。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 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因为所有的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的穿透,唯 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 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 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田埂坐下来,独自 听那一段音乐。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 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 海雨似的音乐震慑了, 它像一片乐海, 波涛汹涌, 声威远大, 那不是人间的音乐, 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竹子的本身就是乐器, 风是指挥家, 竹干和竹叶便是演奏者。 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生尖 利如笛子的声音。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 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 譬如夏夜里的蛙虫鸣唱, 春晨雀鸟的跃飞歌 唱,甚至刮风天里滔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 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哲理散文:留白之美

哲理散文:留白之美 导读:女儿在一边朗读课文,声音很大,语速过急,时不时地喘不过气来。 我偷笑。因为光听,我都感到很累。 而后告诉她:“慢慢来,朗读需要抑扬顿挫。懂得恰当的停顿,以此来换气。不但不累,还很舒畅。” 她小,不懂得给自己留出喘息的机会,自然读不出作者的情感。 忽而联想到我小时候听戏,特别是秦腔《王宝钏》后面一段,薛平贵十八年归来后,与王宝钏相见,王宝钏的一段唱腔:“老了,老了,实老了,十八年老了王宝钏……”唱速很急,几乎于是念出来的。跟着哼唱,我总是被气憋得脸通红。 爸爸笑我:“你不换气,总憋着,怎么能把戏唱好?那不累才怪! 演员就是留了气口,才气息不乱的。”原来,气眼被堵住了,自然行不通了。所以,要保证畅通,需要留空隙。 留白,是一种需要,至关重要。 闲暇时光喜欢沉醉在文字里,一撇一捺地书写着自己的点点感悟,或喜悦或惆怅。文字里既想坦露心事,又在遮掩心事,坑坑洼洼布局着。待到后来,总会留下一段说未说出的话交给读者,省略号里你随意猜测。这是句段的留白,给人遐想空间。有些文章写得太“完整”,从开始到结尾,作者把读者心里的猜测全盘托出,看似共鸣,实则失去了浮想的空间。看完即完了。

读汪曾祺的小说《陈小手》,主人公是陈小手,小说中还写到其他人物有团长、团长姨太太、李花脸的女儿,请注意这个“李花脸的女儿”,从身份和意义上说,她在小说里是一个和陈小手相对峙的另一个人物,应该有些情节吧!可作家惜墨如金,不到30个字就把她打发了,并且以后不再出现。但一句“是个老姑娘”,包含多少社会内涵和人生感慨呀!这样处理简单真实,让人浮想联翩。总之,留白恰到好处。 文学作品里的留白莫过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让人惆怅了千年。因为留白,动人、深刻。 喜欢国画的人都知道,国画讲究留白。寥寥数笔,几点勾勒,一幅山水花鸟图就这么简洁、自然、质朴地展现在你眼前,你看不出有多少内容,却曲折幽深。有时候,几行竹子,一间小屋,二人对弈,便构成了国画里面的境界。空出来的缝隙占据了大篇幅,却深邃不着边,给人无限遐想。这便是留白之美。 小时候,粘着妈妈,不离半步,那是因为依赖。长大了,不再跟着妈妈,是因为我们需要自己的空间。 留给自己的空间,用来干什么?独处,思考……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万事万物,讲究留有缝隙;做人处事,讲究留有退路。切不可把生活塞得满满的,那样我们会活得很累,就像唱戏缺气,文章缺韵,画画缺幽深。 爱一个人也同样如此,林徽因让金老想了一辈子,是因为没有在

红楼梦的残缺美

红楼梦的残缺美 关于中国的四大名著,有这样一个说法: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男不读西游,女不读红楼。水浒使年少之人暴力,三国让老谋深算之人更加狡诈,西游使男人只顾离家远游,忽视身边风景,而红楼的悲剧让感情细腻的女性肝肠寸断。关于红楼,也有人说,看不明白,只看风月,所以只看到一个个爱情悲剧而忽略其中大彻大悟之大道理。但是我觉得,一人一世界,有人爱它因为它的悲情,有人爱它因为它的神秘。它以不同的形象出现在不同人的世界里,但都是在自己合适的位置存在着。而我的世界里,它的魅力在于它残缺的神秘。 几乎中国读书人都知道,红楼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著,后四十回由高鹗续写。红学的一个学派,索隐派却不这么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被借阅者迷失”之后,高鹗续写不过是个人的一厢情愿,也就是说,他续的后四十回表达的内容根本就不是曹雪芹前面内容所预示的结果。所以说,原本呢?被借阅者迷失又是怎么样一回事?大概所有醉心于红楼梦的没有不想一睹原本的吧。也有人说,其实脂砚斋算是帮助曹雪芹著书的一大助力,而今众人皆只认高鹗为作者之一,却不知脂砚斋,却是一大可悲可叹之事。众说纷纭,百家争鸣,不知这算不算红楼的不完整造就了它的魅力,进而为中国文化思想界创造了一些繁华呢。 刘心武是有名的醉心于红学研究的人,早在高一的时候,语文老师就提到红楼,就对他推崇备至。他对红楼的解读,联想很大,虽然没法验证,但感觉很有道理的样子。读《刘心武解读红楼梦》,第一

次和他产生共鸣是在他研究秦可卿来历的时候。他先介绍了曹雪芹,曹禺以及当时皇家各方权利的斗争,进而引出,秦可卿是太子遗孤。当时觉得,啊,原来红楼里隐藏了这么大一个秘密,怪不得秦可卿去世的时候排场那么大,不仅各色王爷都到场了,连棺木都敢用”义忠亲王老千岁“原本预备下的东西。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废太子的女儿,合着用亲王的棺木也是可以理解的。还有就是说,秦可卿平时为人落落大方,长辈喜爱,下人也尊敬着,连死后给王熙凤托的梦,也显着她有远见卓识,一区区营缮郎怎能养出如此有大家风范的女儿,毕竟不是所有小官家的孩子都能察觉到家族私塾和祠堂祭祀的漏洞的。 当然也有关于黛玉的推断,“冷月葬花魂”本是黛玉和史湘云斗诗时的结尾之句。有人认为,这句话预示了黛玉的死因,《葬花词》中“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这句话,本身隐含着黛玉将会沉河而亡。沉河不是跳水,噗通一声,溅起污浊泥淖无数,而是从岸边慢慢向河中走去,绛珠仙子泪尽夭亡,而她本为草木之身,于河水中羽化,大概也是对她纯洁品质的一种咏叹吧。 宝玉出家这件事,也是疑点重重。四大家族的兴衰荣辱,本是这本书的脉络之一,而最后,本书的结束必然也是以四大家族的败落湮灭而结束。所以说,宝玉出家后身上所穿却依旧是那件“大红猩猩毡”,这件衣服贾府只有两件,一件赐给了薛宝琴,其珍贵由此可见。无论如何,贾府的败落毋庸置疑,这是个天大的悲剧也毋庸置疑。而高鹗所书,皇帝重新重用贾家,宝钗怀有宝玉遗腹子之类的事情,却是不

(完整版)林清玄散文作品

林清玄散文作品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林清玄的散文作品中既有对自然的体悟,也有自然对心性的包容,能在短小而精致的结构中尽显禅意。下面是美文網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林清玄散文作品,希望您喜欢! 林清玄散文作品一:花的生命 在一次演讲之后,一个听众问我:“林先生在演讲里一直叫我们爱护生命,可是演讲台上摆满了鲜花,难道花不是生命吗?为什么我们爱护动物的生命,不能爱一朵花的生命呢?” 确实,花也是一种生命,以佛教的观点看来,生命可以分成两种形态,一种是有情的生命,一种是无情的生命。 凡是有生死的都是生命,即使是一朵花。一技草、一粒石头,也都是生命,但是有情的生命除了生死之外,有三种特质: 一是有情感,有情爱的感受,例如会因情感的遭遇欢喜或悲伤、快乐或痛苦。 二是有情欲,有情爱的欲望,为了满足这种欲望,

企图。追求和奔波。 三是有情识,有情爱的见解,思想和意识,希望自己的情爱圆满,达到理想的境地。 我们如果伤害有情感、有情欲、有情识的众生,它立刻就会受到巨大的痛苦,例如我们如果把一只猫的头砍断摆在讲台上,那只猫立刻失去魂魄,看到的人也会感觉非常恐怖。 但是花是没有情感、情欲、情识的生命,它被剪来插在花瓶,并不会立即有巨大的痛苦,它依然会美丽的开放,一直到凋谢的时候。 理论上,真正爱惜生命的人,要珍惜一朵花、一枝草、一粒石头的生命,但是更急迫的是去爱那些有情感、有情欲、有情识的众生,以这种感同身受的爱,来开展我们内在爱的品质、慈悲的品质、柔软的品质。 如果我们不能爱护有情的生命,又如何能疼惜那些无情的生命呢? 花,以生命作为奉献,使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丽,让我们也愿自己的心如花一样美丽,来慈爱一切的生命,这样,一朵花的生命也就有了无比的价值。 林清玄散文作品二:破裤子 与朋友在大饭店喝咖啡,突然看见一群青年男女大声喧哗地走进来,他们的头发弄得奇形怪状,更奇

林清玄散文选读后感三篇

林清玄散文选读后感(一) 有些东西使你不得不静下心来。——题记 翻看林清玄的散文之前,对它的最初印象是想到了周国平,暑假里看过《周国平作品精选》,那本书让我觉得,它静静地摆放在那里的时候,它是平面的,使人想起时,脑中只有直直的平行线,那是一个没有生机的,枯燥的,干瘪的存在。但当你翻开的时候,才会知晓这里面到底是怎样一个复杂的多维世界。林清玄的散文虽不至于留给人硬板呆滞的印象,在翻开之前在脑海浮现的却也只是几笔粗线条而已。 可是这样的书就是要让你去翻开,在闲暇的时刻,一杯咖啡或者清茶,一张摇椅,一点阳光和几朵白云,捧着它,便是一生一世的永恒。它们不似柜台上的畅销书,声名浮躁间,街头巷尾皆是议论。它们默默,默默地如白云,似流水,不会有成为焦点的时刻,却是常在不衰。 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是一副素描,简单的几笔,却勾勒出一个人心底繁杂的世界。 亲情与乡情是必不可少的主题。他写到浴着光辉的母亲,虽不是他的母亲,但天下的母亲一般的爱子心。就是一句宝贝不怕,便透露出一个母亲对孩子无限的关怀。某些感动就是从这些细枝末节衍生出来的,不必轰轰烈烈,就是那么一句话,而生活中所见到的也许比一句话更简短粗略,但却实实在在。作者的眼睛就是如此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被人遗忘的点点滴滴,在他的笔下重现,带给人真实的触动。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永远说不尽道不完的,作者的有一句话,我觉得说的很好——对于父母亲的爱,我们也是“提得起来,就是我们的”,趁还提得动,行李箱还有空间,就多塞一点爱进去吧!在这些尚在的时间里,也许我们应该对父母说出自己的心意,不带半点羞涩地毫无保留地道明,正像他们给予我们毫无保留的爱。 对于故乡,我其实是没有太多的感慨与在意的,毕竟没有出过远门,没有机会体会到思乡的离愁别绪。但作者在文中将家乡与亲人联系起来,我忽然就觉得,也许它比我想的远有意义的多。作者说,他出门旅行时总带着一杯故乡的水土,那会给他力量,因为那里面承载的不只是故乡之爱,还有母亲的祝福。这是很实在的话,中国有句古话:儿行千里母担忧,说的不就是如此么?乡情中,更多夹杂的是亲情吧,对亲人对故友的思念。 书中不经意间泄露出来的阳光,也总让人心安,舒适。那些是字里行间的温柔,那些阳光是作者想要给予读者的最神圣的礼物。散文中多有关于阳光的字句,总带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享受,即便是周围没有阳光,但是心中却升起了一轮骄阳。那句“不论世事如何变幻,人世多少凄凉,即使你到了边疆,阳光也会洒在边疆”总是让人莫名地感动。阳光何处不在,如心里的念想一般,去往何处都不会消逝。在另一篇文章里,作者借阳光给了我们一个忠告,阳光常在,岁月无改,但是属于我们的年代却不会停留,作者劝我们珍惜“阳光照在我们身上的岁月”,阳光不会为我们停留,再伟大的艺术家也留不住它。时光是我们一生中最珍贵的事物,但愿我们不会让身边的一切成为记忆中匆匆而模糊的流年。 对于人生的见解也是不可或缺的。作者的人生观念是不去追求虚茫的物质条件,只要每天都有一点甜美,有一点幸福的感情,就很好了。我喜欢这种知足常乐的心态,只有心静的时候,想想每天发生的幸福的事情,哪怕你只有在某一时刻感受到了,那就是幸福。这也让

(完整版)散文之美

散文之美 篇一:散文之美 散文之美,重在意境 大多数人都以为,“意境”这么个令人神往的词,只是为深邃的诗歌所拥有,其实不然,散文也需要有意境。有了意境的渗透与描画,散文才会富有生意,才会拥有活泼的生命,才会腾飞,也才会放射出散文特有的光芒与力量! 那么,什么是“意境”,意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意境,就是作者通过将思想、立意、情感与文章中所描绘的具体景象,达到了水乳交融、顽昧融合的境地。也可以说是作者将通过视觉得到的物像,运用理性的思维方式,不断地对物像进行提炼与升华,最终达到精神层面的享受。“意境”一词,由来已久,一般认为是从古时对文章赏析的“境界”一词的演变和进化而来。 有许多散文创作者认为,意境纵然是由对具体物像的刹那触动而取得,但那是很粗糙的,还需要不断的提炼和雕琢,才能展示其真正的美。就像一块璞玉,必须经过石匠的精心雕磨,才会成为真正的宝玉。所以散文意境的创设一般要经历感应、孕育和激变三个阶段。感应即是作者对外界事物在一刹那间的灵感闪光。我们每个人都有对事物感应的本能,只是文学工作者比我们更能掌握,更能运用。他们能在那一刹那间的悸动迅速抓住自己心灵深处的感觉,并把一感觉沉淀在思维之中。感应的主动权在于人的头脑,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能迅.

速地抓住自己的感应,而有的人则糊里糊涂地错过一个发现美的机会。每一个感情丰富、视觉敏锐、善于观察的人都有机会守候感应,都有机会体验感应带来的快感与美的享受!孕育就是作者将对事物的感应客观地反映在脑海中,在脑海力用自己的思维以及情感体验对感应进行提炼、雕琢以便让自己和别人得到更美的精神享受的合成过程。这一过程不是人人都可能做到,必须要有系统的审美思维、丰厚的知识积淀,还要有开阔的文学审美视野才可以做到。 激变是感应通过了作者在脑海思维的孕育,进一步进行最后的精 神审美层次上的升华。从最初的雏形感应到系统的思维孕育,再经过审美层次的升华,使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粗糙的美,进化为丰富的、开阔的美,并随之放射出耀眼的智慧之光! 意境是思维对存在,作者的主观世界对客观现实生活反映的产物。美好的意境能在物态景象之中注入脉脉的情愫,在尺幅寸图之内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更体现出了意境的无限的魅力与醉人的美感。曾经读过刘湘晨先生的《牧人大道》,写的是在博乐见到羊群穿过挂着 红绿灯的接口的情景。那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呀:汽车都停了下来,行人也都驻足不前,大家都在目视着牧民领着无数只羊穿越街头,向着远方的草场徐徐而去…… 刘湘晨先生怀着朴素的情怀,神情而无奈地描画着这一个特殊的 意境。这个意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错位的极不和谐的美。汽车、羊群、商人、牧民组成了一幅恬静的图画,在宽大的柏油路上,走的不是川流不息的汽车,而是属于大草原的羊群。这是对现代社会生活的讽刺

高中语文 热爱生命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热爱生命详案 一、导入新课 小企鹅可爱吧,可是你们是否知道,在南极的严寒里,为了保护小小的企鹅,它们的父亲要顶住南极最寒冷的暴风雪,忍受长达4个月的饥饿;而去海中觅食的母亲则要时刻提防着猛兽的侵袭。 即便这里有世界上最残暴的风雪,夺走那些幼小的生命;即便这里有可怕的天敌,残杀着弱小的企鹅,即便眼前只有单调冷酷的冰雪,它们依然执着的为生命舞蹈。可是生活在温暖阳光下的人们呢? 居然有如此多的人选择在人生最美丽的时候结束自己的生命。难道生命真的如此不值得留恋?难道死亡真的只是个人的事情吗? 一个人轻易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却把生的痛苦带给了至亲之人。难道生活只有折磨,让他们放弃对生命的热爱? 与之相反,有人在人生巨大的逆境中,选择热爱生命,轮椅上的霍金,把宇宙无限的奥秘带给人类;失去双臂的不知名男子,用双脚为人修车;世博会上,残疾女孩胡雯,忍受着巨大的痛苦,用微笑带来生命阳光——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是如此艰难,可是生命对于他们来说又是如此可爱。 对生命,你我又该有怎样的理解?蒙田说,我们要——热爱生命 二、再读课文 1、提问3个学生朗读,学生重新思考学案上的3个问题 2、讨论分析三个问题 解答三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中的关键句引出课文主旨。 生活是相对于生命而言的,热爱生命的最好方式就是珍惜时光,热爱生活。 同样,“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是热烈丰盈的生命形式的终极状态。如果你能够充分地享用生命所赋予的所有快乐,你会留意死亡的降临吗? 3、归纳主旨 4、结合板书小结 三、扩展练习分析食指诗歌 诚然,热爱生命就能让人在哪怕是极为混乱的年代找到生的方向。 在新中国历史上有过一个特殊的年代,当全民性的崇拜与狂热结束,人们又该怎样生活? 在十年动乱结束后不久的1979年。有一首诗影响了一代人,当年的许多知识分子,在生活极其艰难和理想接近破灭时,正是这首诗鼓励他们顽强地活下去。它就是食指的《热爱生命》读了食指诗歌的前半部分,你认为他会如何热爱生命? 四、自主学习展示 五、情感升华 读过了课文看到了这么多有关热爱生命的材料,你认为人应该怎样热爱生命呢 请写一段话,描述你的感想。 2分钟 我们是否可以把作者的观点扩展到生命中遇到的人身上呢?比如父母的爱。。。 六、总结 当你觉得人生如此难熬的时候,请想起在南极的酷寒中有一群小生命,在严寒中执着前行。还有生活于孤独中的食指,下定决心热爱生命;。。。。。。 《热爱生命》虽然只有短短数百字,但是逻辑思路却异常清晰、严密。如果说作者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谈“生”,那么后半部分,作者要解决的就是“死”的问题。“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因为“生之本质在于死”。作者一语道破了生与死的辩证关系。死亡,一直是困扰人类的巨大问题,也是文学艺术的永恒主题。“生年不满百,长怀千岁忧”,但是蒙田并不因此而畏惧或逃避。他写下了不少关于死亡的篇章。《直面死亡》这篇文章堪称对他的死亡观的最好概括。他在这篇文章中写道:“对死亡的熟思也就是对自由的沉思。谁学会了直面死亡,谁就不再被奴役,就能无视一切束缚和强制。谁真正懂得失去生命并不是件坏事时,谁就能坦然对待生活中的任何事。”蒙田通达的生死观一方面来自他对死亡本身的洞见,另一方面来自他充实的生命形态。虽然生命的长度难以改变,但是只要充分理解生命的意义,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生命的内容和质量就会得到无限地丰富。“我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乐趣”是热爱生命的关键词。只有懂得发现乐趣、享受乐趣的人,才是真正热爱生命的人。蒙田在一篇随笔中引

残缺也是一种美的作文素材

残缺也是一种美的作文素材 导读:断臂维纳斯。 公元1820年,在希腊的米洛斯岛上,爱和美的女神维纳斯带着震撼人心的残缺重返尘世。断臂的维纳斯因其断臂在带给人们些许缺憾时,更多的却是把充满无边想象,“包孕着不尽梦幻”的具有崇高美学价值的缺陷留给人们,引得一些人对这种残缺美的激动和敬重甚至到了一种不可遏止的状态。 无庸置疑,人们钟情于断臂的维纳斯固然包含着对美的`深刻挖掘和理性思考,但更多的是人们一种社会心理的折射。人们往往对已经得到的东西不知道珍惜,而当它一旦失去的时候,才突然发现它的价值。因此,残缺美说到底是一种空白美,是一种模糊美。 破桶的美。 缺陷未必不是一种美有一位挑水夫,他有两个小桶。其中一只桶完好无缺,另一只则有一条小裂缝。每一趟长途的挑运之后,完好无缺的桶,总能将满满的一桶水从溪边送到主人家中,但有裂缝的桶到达主人家时,却总剩下半桶水。 两年来,挑水夫就这样每天挑一桶半水到主人家。当然,好桶对自己能够送满桶水感到很自豪,而破桶则对于自己的缺陷感到非常羞愧,它为只能负起责任的一半而难过。 饱偿了两年失败的苦楚,破桶终于忍不住了,在小溪旁对挑水夫说:“我很惭愧,必须向你道歉。”

“为什么呢?”挑水夫问道,“你为什么觉得惭愧?” “过去两年,因为水从我这边一路漏掉了,我只能送出半桶水到主人家。我的缺陷,使你做了全部的工作,却只收到一半的效果。”破桶说。 水夫替破桶感到难过,他满有爱心地说:“我们在回到主人家的路人,你留意一下路旁。” 走在回去的路上,破桶突然眼前一亮,它看到缤纷的花朵开满了路的一旁,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之下,这景象使这它开心了许多。 但是走到路的尽头,它又难受了,因为一半的水又在路上漏掉了!破桶再次向挑水夫道歉。 挑水夫温和地对说:“你有没有注意到小路的路旁,只有你的那一些边有花,好桶的那边却没有开花吗?我明白你有缺陷,因此我善加利用,在你的那边路旁撒了花种,每次我从溪边回来,你就替我一路浇了花。两年来,这些美丽的花朵装饰了主人的餐桌。如果你不是这个样子,主人的桌上也就没有那么多好看的花儿了。” 【残缺也是一种美的作文素材「精选」】 1.完美的残缺作文 2.残缺和完美的作文600字 3.残缺和完美的600字作文 4.小说的残缺美的作文300字 5.残缺的美完美的爱作文

林清玄散文

清静之莲林清玄 偶尔在人行道上散步,忽然看到从街道延伸出去,在极远极远的地方,一轮夕阳正挂在街的尽头,这时我会想:如此美丽的夕阳实在是预示了一天即将落幕。 偶尔在某一条路上,见到木棉花叶落尽的枯枝,深褐色的孤独地站在街旁,有一种萧索的姿势,这时我会想:木棉又落了,人生看美丽木棉花的开放能有几回呢? 偶尔在路旁的咖啡座,看绿灯亮起,一位衣着素朴的老妇,牵着衣饰绚如春花的小孙女,匆匆地横过马路,这时我会想:那年老的老妇曾经是花一般美丽的少女,而那少女则有一天会成为牵着孙女的老妇。 偶尔在路上的行人陆桥站住,俯视着在陆桥下川流不息,往四面八方奔窜的车流,却感觉那样的奔驰仿佛是一个静止的画面,这时我会想:到底哪里是起点?而何处才是终点呢? 偶尔回到家里,打开水龙头要洗手,看到喷涌而出的清水,急促地流淌,突然使我站在那里,有了深深的颤动,这时我想着:水龙头流出来的好像不是水,而是时间、心情,或者是一种思绪。 偶尔在乡间小道上,发现了一株被人遗忘的蝴蝶花,形状像极了凤凰花,却比凤凰花更典雅,我倾身闻着花香的时候,一朵蝴蝶花突然飘落下来,让我大吃一惊,这时候我会想:这花是蝴蝶的幻影,或者蝴蝶是花的前身呢? 偶尔在寂静的夜里,听到邻人饲养的猫在屋顶上为情欲追逐,互相惨烈的嘶叫,让人的寒毛全部为之竖立,这时我会想:动物的情欲是如此的粗糙,但如果我们站在比较细腻的高点来回观人类,人不也是那样粗糙的动物吗? 偶尔在山中的小池塘里,见到一朵红色的睡莲,从泥沼的浅池上昂然抽出,开出了一句美丽的音符,仿佛无视于外围的染着,这时我会想:呀!呀!究竟要怎么样的历练,我们才能像这一朵清静之莲呢? 偶尔…… 偶尔我们也是和别人相同地生活着,可是我们让自己的心平静如无波之湖,我们就能以明朗清澈的心情来照见这个无边的复杂的世界,在一切的优美、败坏、清明、污浊之中都找到智慧。我们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一切烦恼都会带来觉悟,而一切小事

生命的涟漪

生命的涟漪 每一个生命平静的湖面,漾起层层涟漪,一只野鸭带着一群幼鸭在水中嬉戏;雪后的枝头上,晶莹的冰滴落下七色的斑斓;榕树枝头上,知鸟在声声地 歌唱夏天的乐章;医院的产房内传来“哇,哇”的哭声。这个五彩的世界。, 多少鲜活的生命存放在每一个角落,散发着芳香生命不一定要精彩人世间,有 的生命叫辉煌,有的却叫平淡。如我,一个凡夫俗子,问我想辉煌一生吗?想,但是,不是每一个愿望都能满足。 人,有一种天性,叫本份,守好每一个人的本份,这是成为一个人的准则,有一种廉耻叫贪婪,向世界索要太多,连上天都会嫉妒,太幸福反而是痛苦;人,有一种心理叫嫉妒,嫉妒别人的才华,嫉妒别人的地位,嫉妒别人的钱财,同时也恨自己,为什么不能像他人那样,拥有非凡的命运。好好想想,真的只 有精彩过的生命才会发光吗?残缺也是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当天上那轮明月在点点残缺时,你一定不会说它不美了吧。诚然,生命完美无 缺固然好,即使出现了欠缺,那也同月亮一样,有着残缺的美感。断臂的维娜 斯被许多艺术家拿去电脑合成,为她安上手臂,可是不管如何摆姿势,都没有 断臂的时候美。一位身患绝症的女人笑着说:“我现在真高兴,我患病前,我 的丈夫对我不闻不问,可现在他把我象小孩一样呵护,我的生命总算能在幸福 里结束。”其实,生命如果没有一点残缺,同时就会遗失许多东西。有健康, 才鲜活我曾亲身经历过一段生病的日子,那段日子我才真正感受到健康的意义,在病床上抬头看窗外的景象,鸟儿们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唱出一首又一首优美 的歌调,一阵风轻轻地飘来,荡起嫩绿的叶儿,活泼的颤动,我顿时感到生命 的鲜活,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真的很难能可贵。 生命本身很单调,而健康却成了生命的基色,有一组鲜艳的基色,映在生 命的光屏上才会绚丽。

论“残缺美”的艺术内涵

论“残缺美”的艺术内涵 【摘要】残缺是一种不稳定,一种已逝去,一种未完成,一种与清晰、圆满对立的表现。在艺术家的眼中,残缺也可以是美的,但“残缺美”绝不是美的残缺。残缺美是哲理之美,和而不同,大成若缺,虚中有实。残缺美能够寄托情感,启迪智慧,带来力量,增加活力。体会和欣赏残缺美的过程,本身就是奇妙的美学体验。 【关键词】残缺美;艺术内涵;表现形式 墨子云:“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花好月圆终非长久,足赤黄金世上皆无,盛世繁华如过眼云烟,残缺可说是普遍的文化艺术现象。残缺是一种不稳定,一种已逝去,一种未完成,一种与清晰、圆满对立的表现。但残缺也有自身的美,是超越肤浅、震颤心灵、更加鲜活的美。黛玉的病态美更加惹人怜爱;玉环一点瑕疵,称誉美人痣。换一种心态和角度,不再纠结于审美疲劳,或许又是天空海阔,月白风清。 一、残缺美的本源探析 先从词源着手来看看“残缺”的概念,《说文解字》云:“残,贼也。贼也,败也。缺,器破也。”古往今来,残缺大抵都是指缺少、缺陷,鉴于对它的研究太少,我们大胆从

反面着手,探究一下“圆满”的美学内涵。圆,周而复始,阴阳循环,永无止境,是生命的开端,孕育的象征。佛教有圆融思想的至高境界,也有圆寂、圆觉的功德圆满。中国文化讲究天圆地方,家人相聚叫团圆,夫妻合葬叫圆坟。“诗人比兴,触物圆览”,“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无可挑剔的完美历来为人孜孜以求。奈何圆满不常在,残缺处处有,欠缺、破损、遗憾、矛盾、毁灭等,注定了其悲剧的基调。 残缺就是空白和缺失的部分,但剖析残缺,也要跟丑陋相区别。丑毕竟不是一个让人舒服的词,我们也不想走到真善美的对立面。丑在艺术上不是绝对的,美丑可以互换,残缺和丑也许是形式上的不和谐,但却可能是价值上的和谐,甚至美丑对照都能获得新的价值,如《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 残缺亦有不同的层次和分类。有容貌、肢体等外在形象的欠缺,也有性格、气质等内在精神的欠缺;有自然的残缺,如天生畸形,也有人为的残缺,如道德沦丧。外在的兴许一眼洞穿,内在的却必须经历曲折和繁复才能发现。 要说明一点,“残缺美”不是美的残缺,前者是另类的、新颖的、反常规的审美心理,是从残缺之中发现美,后者则是因为残缺而造成美的破坏、美的中断,最终导致不美,二者有着本质不同。 残缺美虽美中不足,但心之所向是美的,是不完美之美,

林清玄散文阅读题含答案

冢中琵琶林清玄 最近读到魏晋时代艺术家阮咸的传记,阮咸是魏晋南北朝最重要的七位诗人作家之一,这七人在当时号称为“竹林七贤”,但是他没有其他六贤有名,因为他的文学创作一点也没有保留下来,我们几乎无法从文字上去追探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 阮咸死的时候,以一件琵琶乐器殉葬,这使他成为中国音乐史上少数可以追思的伟大音乐家之一。伴随阮咸长眠于地下的琵琶,经过从西晋到唐朝的五百年埋藏,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有人在古墓里挖掘到一件铜制的正圆形乐器,经过弘文馆学士元行冲的考证,才证明它是阮咸的遗物。 这一件冢中琵琶因为五百年的沉埋,已经不堪使用,元行冲叫技巧高明的乐匠依其样式仿制了一具木制乐器,称为“月琴”,音调雄亮清雅,留传至今,不但成为宫廷中的乐器,也成为后来民间最常使用的乐器。 到了唐德宗时代,著名学者杜估鉴于“月琴”原是阮咸所创制,为了怀念他的遗风逸响,将月琴定名为“阮咸”,自此以后,凡是中国琵琶乐器全得了“阮咸”的别名,阮咸于是得以与中国音乐史同垂不朽。 阮咸与琵琶的故事是宜于联想的,经过时空一再的洗炼,我们虽无幸重聆阮咸的丝竹之音,但我们可以感受到一颗伟大的艺术心灵的不朽。艺术心灵的伟大纵使在地下数百年,纵使他手中的乐器弦败质朽,却仍然能在时空中放光,精灿夺目。阮咸死时以琵琶殉葬,做为惟一的知已,这种艺术之情使他恒常令人怀念。

千古以来,被认为是中国音乐最高境界的名曲《广陵散》便是阮咸的创作,随着阮咸的逝世,《广陵散》成为中国音乐上的绝响,我们如今眼望广大的土地,倾听历史的足音,在夏夜星空的月下,仿佛看见阮咸在竹林下弹月琴自娱,或者与嵇康的古琴(嵇康是古琴的高手,古琴状似古筝)相应和,在琴声响过,筝声戛然而止的时候,他们纵酒狂歌,大谈圣人的明教与老庄的自然,然后长叹一声“礼岂为我辈设耶!”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 阮咸的音乐天分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他很年轻的时候就被称为音乐的“神解”,任何音乐到他的耳中马上分辨出高低清浊,丝毫不爽;因此他不但弹奏月琴时能使人如饮醇酒,沉醉不已,他还是个音乐的批评家,对音乐的鉴赏力当世无有其匹。没想到他的音乐批评,竟得罪了主掌全国音乐行政的大官苟勋,他向晋武帝进谗言,革去了阮咸的官职。 阮咸丢官的时候,官位是“散骑侍郎”,这个职衔我们不用考证来解释,而用美感来联想,就仿佛看见一位卓然不群的流浪琴师,骑着驴子到处弹琴高歌的样子。 事实上,阮咸对当世的礼法非常轻蔑。他曾在母丧期间,身穿孝服,骑着驴子去追求自己私恋已久的胡婢,引得众人大哗,这在当时是不可思议的事,如今想起来却特别具有一种凄美的气氛。 我一直认为像阮咸这样的人,他是可以做到忘情的境界,但是他不能忘情音乐,以琵琶殉葬却是不可解的谜,难道这位“神解”能料到千年之后,人们能从冢中的琵琶怀想起千年之前,曾在他手中传扬的《广陵散》吗?阮咸给我们的启示还

读《林清玄散文自选集(少年版)》有感(赏析)电子教案

读《林清玄散文自选集(少年版)》有感 (赏析)

精品文档 整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林清玄的四卷:《天真的心》《纯善的心》《美好的心》《庄严的心》。作者用各种不同的散文向我们表达了他对我们少年人生的见解。读后我深有感触,的确,不管是天真还是纯善,或是美好,直至庄严。都是我们人生中必不可少的思想,在此我特意向大家推荐几篇阅读,也分享我的感受。 卷一《天真的心》 No.4:《立刻完成的灵药》 在被造谣时,我不着急,因为我有自知之明。 在被误解时,我不着急,因为我有自觉之道。 在被毁谤时,我不着急,因为我有自爱之方。 在被打击时,我不着急,因为我有自愉之法。 那是因为我深深地相信:生命的一切成长,都需要时间。 感: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一点:生命的一切成长都需要时间文中的国王想让自己的孩子吃下一种灵药便能迅速长大。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望当然不能如愿以偿,因为人的成长是必须经历时间的洗礼,而不是单凭灵药便可成长的。在成长的历程中我们总要经历许多的挫折,就像是被造谣、被误解、被毁谤但我们都应静下心来对待这些事情,而不是盲目反击以证明我们的无知与愚昧。就像坐着所说的一样,因为我们都有自知之明、自觉之道、自爱之方 人的成长唯独不可缺少的便是时间,时间也变成了改变命运的最佳方法。 No.7:《抒情文社会》 抒情文社会变成了议论文社会 感:当所有的演讲都全部成了议论和分析时,我们便能明白,当今的社会已经成为了议论文社会,少了那些真诚的心灵,每当读起这篇文章便让我警醒到:我们不应多写议论文,特别是对于涉世未深的少年们,当作者听说从小学便开始学写议论文时,他很是气愤,因为议论文抹杀了学生们最为美好的思想与最为童真的情谊,而使当今的作文变得越来越八股化,没有当今学生们自己的真实情感。让学生们写议论文便是头头是道,但要让他们写一封情书,或是写封家书便往往虎头蛇尾,情感无以表达。这种事情也普遍应用于现实生活当中,抒情文的时代早已逝去,而今后的,便是议论文日益猖獗的时代了! 卷二《纯善的心》 No.15:《咬舌自尽的狗》 听着司机的故事,我眼前浮现那只狗在原野、在高山、在城镇、在荒郊野岭奔驰的景象,它为了回家寻找主人,奔跑百里,不知经历过多么大的痛苦,好不容易回到家门,主任不但不开门,连一句安慰的话也没有,立刻去送去抛弃,对抑制有志气有感情的狗是多么大的打击呀!与其再度被无情无义的人抛弃,不如自求解脱。 唉!在人世间不也是这样吗?有情有义的人受到无情的人的背弃 感:总会有人被一些无情无义的抛弃,最后因挫折的打击而自求解脱。文章更是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来体现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无情与高尚者的辛酸。多么残忍与无知!但这就是事实,像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残缺的美作文

残缺的美 讲台上是一盆残缺的盆景,残缺的枝,残缺的叶,透露着一丝残缺的悲凉。我想,如果我是一位摄影师,我会把这盆景选作景点。 就因为它的残缺!残缺也是一种美。你一定知道,“西方女神维娜斯”吧!曾听说过这样一则消息:许多大雕塑家试着给这位美女添加双臂,可结果令世人大为惊叹的是,无论哪种姿态的双臂都反而使原本光彩照人的维娜斯,不再拥有那种含而不露、神秘而脱俗的气质了。人们都说,维娜斯之所以如此迷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由于她的断臂,它使美不再纯粹,使人们由残缺的美产生万千联想。由此,我们不能不承认:残缺也是一种美!残缺孕育着伟大的历史!你看,讲台上这盆残缺的盆景或许早已坠入死亡的深谷,只留下一个残体。 就如同一支蜡烛已燃完了一生,只剩下一滩蜡油。但目睹它今天的残枝败叶,或许,你能想起的不单单只是如今它生命的终止吧!或许,你会想起它在临死前作过怎样的一番挣扎;你会想起它在生命最旺盛的时候曾经有过多么娇艳的花朵或可爱的果实;你会想到它刚刚萌芽破土而出时的那份青春的蓬勃与热情;甚至,从它那枯瘦的枝干和那枝干上粗糙的斑痕,你能联想到它的一生经历过多少人世间的风风雨雨和沧桑变故。也许,它也曾体味过生活的甘甜与生命的快乐,

可如今,它就这样静静死去,不再对这个世界有一丝牵挂,但它那毫无感情的残枝却仍能给世人留下无限的遐想。为什么?因为它曾经拥有伟大的历史。 是啊,任何一个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都只是弹指一挥间。每当一个生命完结,那么它便在世上永远消失了。但同样是消失却具有不同的意义。有的生命消失了便消失了,没有给世界留下一丝波动与痕迹。这样的生命看似同样走过了一生,实际却等于零。可是,有的生命却能改造天地,改造世界与未来!记得高尔基曾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品格、成就、贡献……组成了这个人的灵魂。”这样的生命的逝去,虽然是生命的残缺,就如同讲台上的这盆残花,但透过这种残缺,衰竭的生命告诉我们的却是伟大的历史。残缺拥有伟大的历史! 讲台上的这盆残花仍静静的、静静的,似乎在向我们倾诉着昨天,它的根似乎已枯老,它的下半身也已枯黄,但我更清楚地看到的是它头上顶着的一簇新绿,虽然这已是生命的定格,但就是那一簇希望的绿芽使我的心就在那一瞬间奇迹般地萌发出一种无端的自信,一种超越生命的豪迈,那便是你生命的“星星之火”!由此,我的思绪又跳跃到旧中国艰苦的岁月里,就在一个国家的命运如同这枯枝败叶时,正是那一簇新绿点燃了人民的希望之火。

残缺也是一种美

残缺也是一种美 人们似乎有着这样一种心理定势:把事物的完备、圆满、全貌看作是美的、完善的;把事物的简陋、残缺、局部看作是不美的,是令人遗憾的。其实,“残缺”有时也能表现出美感来。这个问题对于全面认识事物、拓展美感领地来说,是值得探讨的。 德国曾经产生了一门所谓“格式塔”心理学,亦称“完型心理学”。作者认为,人类心理上有一种出自本能的“完型倾向”,总想将不那么完整即有所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将不那么完善即有所缺憾的事物完善化。这是一种“完型化”的心理趋势,这是一种对物体和事物进行理想化的自我再造的过程,人们能在这种再造之中获取一种愉悦感。作者举了这样一个 例子:一个“”图形,人们会本能地将其“完型”成一个“”图形。人们认为这样才能从残缺实现了完美。 然而,现实世界处处存在着简陋、残缺和局部,人们的生活空间和知识领域总是颇为有限的,人们的主体意识也千差万别。所有这些,造就了人们不同的审美观。对于同一审美对象会有不同的观感,对于相互对立的审美内容也并不肯定一个而否定另一个。在特定的情况下,事物的完备、圆满、全貌并不一定是美的;在另外一种情况下,事物的简陋、残缺、局部也并不一定是不美的。“清晰”固然是一种美,然而当它面对无比纷繁多样的世界的时候,就往往显得无能为力。这时,“模糊”反而会比较恰当地反映世界。雾里看花,水中赏月,人们所获得的就是一种模糊美。“模糊”对于“清晰”来说,似乎意味着一种“残缺”。作家往往使用“形而下”的“像”、“如”、“似”这些词语来描写他的对象,然而给人的感觉往往是苍白而无奈的。“形而上”则成为包括作家在内的艺术家的一种追求。 这样,一方面,人类在心理上存在着这种“完型”的本能和倾向;另一方面,客观世界存在着大量的“残缺”的现实。那么,如果按照传统的心理定势,便可以简单地把“残缺”排除于审美的视野之外;但是,如果从另一视角或层面来探讨问题,“残缺”有时则会给人带来别样的美感。“残缺”和“圆满”在含意上虽然相互对立,但在审美的意义上并不势不两立。圆满是一种美;残缺未必不是一种美。 不过,这容易给人造成误解:难道人的残缺的肢体也会给人以美感吗?当然不是。笔者所讲的“残缺”,是指能够构成残缺美的残缺,并不是任何残缺都能带来残缺美的。残缺美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前提和条件。 审美对象从总体上来说应当是美的,残缺不能占主导地位,甚至只是无伤大雅的小疵,只是微不足道的“白璧微瑕”。例如,对于一位漂亮的姑娘来说,一只虎牙、一颗小痣,大概不能夺其美,甚至会为其增添别样的风采。当然,那颗痣如果长在眉心,那就别具风韵;如果长在“仁中”,那就大煞风景了。审美对象从总体上如果是丑的,那就谈不上什么残缺美了。一脸脓包疮,一口黄板牙,本就令人难以忍受,那么,即便有一颗“美人痣”长在适中的部位,你无论如何也不能恭维其美了。 当然,人之美除了容貌之美而外,还有神情之美和人格之美。美女西施微笑时令人怦然心动,她皱起眉头来也显示出一种“病态美”。东施本就丑陋,误以为皱眉能增添美感,谁知适得其反,这就是所谓“东施效颦”。皱眉相对于微笑来说,虽然还谈不上是“残缺”,不过毕竟不是一种美好的表情。一位容貌俏丽、衣着摩登的女郎,因为别人无意之间稍有触犯,便破口大骂,脏话连篇。她人格的缺陷和丑陋马上抹去了她容貌的俏丽。她的这种残缺,哪里还有美感可言呢?可见,残缺和残缺美并不是一回事。人的品格只有在主流上是高尚的和健康的,那么,少许的残缺才无关宏旨。《红楼梦》里描写的史湘云的“憨”和香菱的“呆”,都可以理解为某种气质上的“残缺”,然而,都给人以美感。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10篇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一):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林清玄散文》收录了林清玄先生两个创作时期的优秀作品。林清玄初登文坛,将自我的朝气与激情更多地倾注在乡土中,代表作有《少年行》、《鸳鸯香炉》等。随后,他没有拘泥于乡土散文的创作,尝试着将东方美学理念和佛教哲学情怀融为一体,开始了以菩提系列为代表的创作生涯的第二个时期,也进入了他个人创作的全盛时期,散文集收录了超多该时期的优秀作品如《佛鼓》、《光之四书》等。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持续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装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 他在一篇名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写道:登山专家只看见山顶,不像我们,能享受海拔五百的乐趣。我曾被这行文字很久感动。我们正在一种叫做征服的驱使中日渐遗落了一种知足常乐的平和心境,于是,我们只能努力想象高处不胜寒的孤冷,却对半山腰的迷人景致视而不见,殊不知,没有了自由的情绪与平静的心态,再宏伟的目标终究是空想罢了。还记得林清玄向我们描述的那名住在林中的年轻人,当人们问他为何不到山外打工时,他的口吻不容置疑:这是我的家。很多人都在暗地里嘲笑他,然而回望城市的华灯万盏,从远处看,每一个人的家只是一个小小的窗口,怎比那茫茫林海的无际无边?在年轻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灵,都在冥冥中传递着广博与自然,带给他家的熟识气息;不会忘记林先生笔下那位卖馄饨的老人,他总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鱼,向老主顾传达着生意的信号,却不致中断熟睡者的美梦,更在不经意间温暖了迟睡者的心灵。正是这平凡乐器奏出的平凡音响,委婉地传达着这位老者的淡泊心态,使串串云淡风清的声音久久在心灵的上空回绕 这声音与那海拔五百、以林为家的境界合奏着同一支曲子,便是清欢。那是一种欢愉后的平静,无奈后的超脱,放逐后的回首,宣泄后的释然。我们正在日益丰富的物质世界里,多了一份机智,少了一份闲适,多了一份世故,少了一份高雅。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在尘世中重温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淡泊心境,在红尘中傲对惆怅东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的心灵叩问?我唯有在一片佛鼓声中虔诚祈祷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二): 每个作家有每个作家的写作风格,每个作家的写作风格都不一样。在老师的带领下,我看过了很多的散文集了。身为台湾作家的林清玄用他的笔写下了许多好文章。 我买了一本《林清玄散文集》,我读了几篇文章,感觉写得都十分好其中一篇:《快乐的思想》足以让我反复回味 这篇文章,先开头是讲了个故事,我们快乐的思想是决定我们一生的最重要的关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快乐的思想乃是建立幸福人生的第一步,一个人没有快乐的思想,那么尽管用尽一切努力,可能还是会落空。一旦快乐的思想被建立起来,即使生活悠闲单纯,幸福乃至人间的美善都会自然的来到。我有时也拥有快乐的思想,的确很好。一生想要快乐,就要先有快乐的思想。就像文中的故事一样。同样是在砌砖,有了快乐的思想会比别人多一份喜悦。

林清玄散文节选

林清玄散文节选三篇 【台北闹饥荒】 每次回到乡下老家,要返回台北的时候,妈妈总是塞很多东西到我的行李箱里,一直到完全塞不下为止,那种情况就好像台北正在闹饥荒。 “妈,你什么都不用带,台北什么都有。”我说。 妈妈总是这样回答:“骗你的!台北什么都有,台北又不是极乐世界。” 我把芭乐、橘子、哈密瓜拿出来,说:“至少,这些水果都有。” 妈妈又帮我塞进去,说:“我们乡下的较好吃,也较便宜。” 我把一大包肉干、肉松,肉脯拿出来,说:“我们家楼下就有新东阳呀!” 她又帮我塞进去,说:“你是知道什么?我要买给我孙子吃的,又不是买给你吃,何况人家这些都是手工做的呢!” 我看拗不过她,把最后希望放在皮箱里的六汽水和可乐上,我说:“这汽水可以不要带吧!” 她说:“这是我在福利中心买的,一和外面的差十元,带着、带着,路上口渴可以喝。” “这重成这样!”我说。 妈妈眼睛一亮,说:“你小时最喜欢喝汽水了,常常偷桌下的汽水来喝……” 我立刻打断她的话,说:“我带,我。”因为我知道接下来她会把我小时候的粮事一一拿出来说,一直到我投降为止。 这时,妈妈看我不再抗争了,终于满意地拍着我的行李箱,眼神悠远地说着:“提得起来,就是我们的。” 然后,我们就陷进沉默,因为,“提得起来,就是我们的”正是我爸爸生前的口头禅,当妈妈这样说,我们都不约而同地想起爸爸。 坐火车回台北的路上,我想到自从父亲过世,妈妈把所有的爱都投射在我们身上,她才不管我们是几十岁的人,以为我们都是需要照护的孩子。 我想起父亲的口头禅“提得起来,就是我们的”,现在已经轮到妈妈说了。

对于父母亲的爱,我们也是“提得起来,就是我们的”,趁还提得动,行李箱还有空间,就多塞一点爱进去吧! 【故乡的水土】 第一次出国,妈妈帮我整行李,在行李整得差不多的时候,她突然拿出一个透明的小瓶子,里面装着黑色的东西。 “把这个带在行李箱里,保佑旅行平安。”妈妈说。 “这是什么密件?” 妈妈说:“这是我们门口庭抓的泥土和家里的水。你没听说旅行如果会生病,就是因为水士不服,带着一瓶水土,你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故乡,就不会水土不服了。” 妈妈还告诉我,这是我们闽南人的传统,祖先从唐山过台湾时,人人都带着一些故乡的`泥土,一点随身携带、一点放在祖厅、一点撒在田里,因为故乡水土的保佑才使先人在蛮荒之地,垦出富庶之乡。 此后,我每次出门旅行,总会随身携带一瓶故乡的水土,有时候在客域的旅店,把那瓶水土拿出来端详,就觉得那灰黑色的水土非常美丽,充满了力量。 故乡的水土生养我们,使我们长成顶天立地的男儿,即使漂流万里,在寂寞的异国之夜,也能充满柔情与壮怀。 那一瓶水土中不仅有着故乡之爱,还有妈妈的祝福,这祝福绵长悠远,一直照护着我。 【与太阳赛跑】 我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放学回家,看到天边的夕阳正要沉落,晚一道一道从山谷升起。 “我要和太阳赛跑,要在太阳没有下山以前跑回家。”我心里有一个声音说。 然后,我拔足狂奔,一刻也不停歇地跑回老家的三合院。我站在大厅的红门外时,夕阳还露出最后的一角,迷离的光影映着红门上的狮头钢扣。 我安静地站在厅前,看夕阳一分一分地沉到山的背面,心里涨满了感动,跑进厨房对正在生火炊饭的母亲说:“我跑赢太阳了,我跑赢太阳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