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课外阅读】编年体断代史《汉纪》及其他

【课外阅读】编年体断代史《汉纪》及其他

【课外阅读】编年体断代史《汉纪》及其他
【课外阅读】编年体断代史《汉纪》及其他

【课外阅读】编年体断代史《汉纪》及其他

一、荀悦与《汉纪》

荀悦(148—209年),字仲豫,颇川颖阴(河南许昌)人,东汉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任汉廷黄门侍郎时,侍讲文学、史事,著成《申鉴》五篇。奉命编写《汉纪》三十篇。书成奏上,迁为侍中(参见《后汉书·荀悦传》)。

荀悦著《汉纪》,时值军阀混乱,曹操势力日盛,东汉皇朝名存实亡。他面临着一个对待时局的立场和态度的问题。自东晋袁宏《后汉纪》以还,历来学者大都认为荀悦不满曹操专权,其著《汉纪》的目的在拥汉反曹。并往往从这个角度去揣度和评论荀悦的为人与《汉纪》的思想价值。其实不然。荀悦及其从弟荀彧,虽是坚定的拥汉派,但他们却是走着一条助曹辅汉的政治道路。荀彧是曹操的谋主。荀悦因愤东汉本年政治黑暗,托疾隐居数十年,当听到曹操采纳荀彧建议而决定迎献帝都许之时,马上由荀彧推荐,到曹操的镇东将军府工作。从此,他便做了荀彧的助手,借为献帝侍讲和编史,竭力弥合汉廷同曹操之间的裂痕,并为曹操的改革制造舆论。荀悦这种助曹辅汉的政治态度,在《汉纪》的写作方法相思想内容上都有所反映(图片《汉纪》明朝刻本、荀悦《汉纪》书影1、荀悦《汉纪》书影2)。

荀悦在编年史的写法上有所创新。他采用了“通比其事,例系年月”(《汉纪·序》)和“通连体要,以述《汉纪》”(《汉纪·目录》)的办法,按年、时、月、日的顺序记述重大史事和重要人物,并顺便将与之同类或有关而无年月可考或不便分散于年月条下的政事、人物,以及典章制度、少数民族等加以介绍。这可称为类叙法。此法的创立和广泛运用,大大扩充了编年史的记叙范围,增强了记事的条理性。《春秋》、《左传》都是写—个时代的历史。《汉纪》则借鉴于纪传史《汉书》断代为史的作法,专写西汉一个皇朝的历史。

《汉纪》取材,多本于《汉书》,间或参考其它资料,所以其书也有不可忽视的史料价值。如其所裁王仁、王闳两次上疏,均为《汉书》所无,可说是补了《汉书》的遗漏。全书四十多则“荀悦曰”,基本上皆其本人所作,与其所著《申鉴》—致(是《申鉴》思想的照搬、修补和深化)。它通过删、录、增、改和论议,表达了不同于《汉书》的思想内容,使历史书籍更加紧密地同封建政治结合在一起,更有效地成为封建统治的工具。所以《汉纪》一出,遂为世人所重,被誉为“辞约事详,论辩多美”(《后汉书·荀悦传》)之作,“大行于世”(《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注)。

二、《汉纪》的史学思想

1、天人关系上的神意天命史观

(1)《汉纪》遍载西汉灾祥。荀悦给《汉纪》规定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使“天人之际,事物之宜,灿然显著,罔不能备”(《汉纪》卷一)。本来,在探讨天人关系上,荀悦的《申鉴》有鲜明的唯物主义倾向,而其《汉纪》却着意宣扬神意天命史观。《汉纪》中遍载西汉二百三十二年的灾祥。它抄《汉书》,删略极多,但凡灾祥、怪异,却是全部录出,而且还有录自《汉书》之外者。灾异之中,又是记“灾”比较简单,记“异”不厌其详,又常附以天人感应的解说。统计《汉纪》全书,记灾祥怪异和阴德报应、相命、望气、卜筮之灵,竟近四百处,两万多字,占去全书文字的九分之一!《汉纪》部分内容的封建糟粕,写法上的拉杂重复,文字上的繁文琐语,都主要表现在这里。

(2)自创天人三势说,“三势”皆由天定。针对当时三种否定天人感应的“放荡反道之论”,荀悦精心炮制了一个所谓天人三势说。认为举几世间事物,统统处于三种态势:“夫事物之性,有自然而成者,有待人事而成、失人事而不成者,有虽加人事终不可成者,是谓三势。凡此三势,物无不然。”而这“三势”,都出于上天的安排。但他用以证明这种天人三势说的,却仅仅是疾病和教化这两个比喻,两个比方一打,他的理论就告完成:“推此以及天道,则亦如之”,“灾祥之应,无所谬矣”,“虽日遇祸福,亦在其中矣”(《汉纪》卷六)。

(3)宣扬汉王朝正统论。两汉天人感应的实质,是宣扬汉家永得“天统”。对于这个神圣的信仰,从东汉中叶开始,人们就怀疑,甚至否定。许多农民起义领袖于揭竿之始,即自称“天王”、“皇帝”。东汉末年纷起的割据势力,也多认为“汉祚衰尽”,因而“竞希神器”。荀悦眼见东汉皇朝将彻底完蛋,却仍要做汉家忠臣,终生在补天,在《汉纪》中于宣扬和论证“圣汉统天”。《汉纪》卷一正文开头,用了近五百字,详述刘向父子的五德相生之说,说明刘汉继尧之运。卷三十末尾,又用一千四百余字,载班彪对隗嚣(weikuiguixiao)的说辞及其《王命论》,反复论证“神器有命”。这和卷一首尾呼应。与此同时,他又突出强调了非命谋叛,必遭天罚的观点。此外,荀悦还在记事系时上,自始至终,皆用汉的年号,而不用秦朝和新莽的年号。

2、“综往昭来”的鉴戒史观

荀悦史学思想中再一个重要内容,是鉴戒史观。他认为不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是国家衰亡的重要原因。他明确宣称,著《汉纪》,就是要“综往昭来”,通过论载西汉—朝,“明主贤臣,规模法则,得失之轨”,比统治者“有鉴乎此”(《汉纪·目录》)。“惩恶劝善,奖成而惧败”,以做“有国之常训”(《汉纪‘序》)。

(1)“立典五志”的写史标准。为了“综往昭来”,他在《汉纪》卷一正文开始之前,就提出写史应达到的五条标准:“夫立典有五志焉:一曰达道义,二曰彰法式,三日通古今,四曰着功勋,五曰表贤能”。所谓“达道义”,即宣扬地主阶级的伦理道德。“彰法式”,即突出统治者中的正面典型和典章制度中的成功部分。“通古今”,即注意阐述封建统治兴衰成败的过程,使之能为当今的政治斗争所用。“着功勋”,“表贤能”,即表彰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谈到具体内容时,他一口气说出十六个方面:“凡《汉纪》,有法式焉,有监戒焉,有废乱焉,有持平焉,有兵略篇,有政化焉,有休样焉,有灾异焉,有华夏之事焉,有回夷之事焉,行常道焉,行权变焉,有策谋焉,有诡说焉,有术艺焉,有文章焉”。其中,无一不以“五志”为指导,也无一不贯彻“五志”的要求。贸彻了“五志”,就使《汉纪》成为一部走向统治者“参得失”、“广视听”的历史教科书。在精心撰作的史论中,他反复地详细地探讨了西汉一朝得天下的经验教训,不计事之大小,其成败得失,以供统治者取鉴。

(2)“极为治之本,尽君臣之义”的写史目的。荀悦通过《汉纪》向统治者提供历史鉴戒,主要集中在“极为治之本,尽君臣之义”两个方面。所谓“尽君臣之义”,就是阐发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所应遵循的伦理道德,探讨一种理想的君臣关系。荀悦不仅认为封建君臣是人类历史的主宰,更把他们的道德状况看做社会治乱的决定因素。他把君臣都分为六种类型,说他们“同善则治,同恶则乱,杂则文争”,整个封建社会兴亡得失,都由他们的不同结合而决定。《汉纪》每每扬主阙而颂忠臣,贱取容而贵直节。这是它同《汉书》在宣扬忠君思想上角度有所不同的一个方面。所谓“极为治之本”,就是探讨统治人民之术,总结统治人民的经验教训。在这方面,荀悦由于比较注重实际,所以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常常既尖锐,又深刻。他明确提出了君主必须“为民”的思想。认为君主为政,当“先本民财以定其志”,人民有了吃穿,才能接受统治者的“刑教”。《汉书》对汉家的减免田租,曾当做“仁政”加以歌颂和记叙,《汉纪》却揭露那是皇家同地主豪强共分“威福”,是在资助地主豪强盘剥农民。所以,《汉书》大书特书西汉一朝减免田租共有二十五次,《汉纪》却连一半都没记到。

3、“应变济时”的历史变易思想。荀悦在《汉纪》中提出了“应变济时”的思想。他反对固守祖宗旧典,主张“古今异制,损益随时”(《汉纪》卷八),一切具体的制度和政策,都应当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荀悦自觉地把写史同封建政治结合起来,公开宣称写史的宗旨并明确规定了写史的标准和具体内容,反映了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需要,为封建正统史观的巩固提供了事实和理论依据。

《史记》:史记简介 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史书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史记》:史记简介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史书 导语:《史记》是中国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人们称为信史,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花了13年的时间所写成的。全书共一百三十卷,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 《史记》是中国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人们称为信史,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花了13年的时间所写成的。全书共一百三十卷,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它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史记》是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史书,它不同于前代史书所采用的以时间为次序的编年体,或以地域为划分的国别体,而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的一种体例。从此以后,从东汉班固的《汉书》到民国初期的《清史稿》,近两千年间历代所修正史,尽管在个别名目上有某些增改,但都绝无例外地沿袭了《史记》的本纪和列传两部分,而成为传统。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 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 “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项羽本纪》是例外); “表”是以表格形式呈现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 生活常识分享

纪传体

纪传体: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纪 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的综合。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汉武帝太初年间结束,上下三千年,共计一百三十篇,篇目分别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本纪以历代帝王为中心,表为大事年表,书记礼制、官制及经济制度等,世家、列传记各诸侯国以及武帝以前的各类重要历史人物,少数民族,邻近国家的史实,其中世家与列传就占了一百篇。司马迁为了写完这一巨著,费时二十余年,多次跋涉全国各地考察古迹民俗,倾尽毕生心血。〈史记〉的古史资料价值特别高,有许多记载成为今人研究古史的珍贵文献资料;《史记》的史实分析和评价也比较客观,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和科学性,例如肯定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进步作用,用「世家」体裁为之作传,这是古代史家中所罕见的。《史记》既是不朽的史着,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善用白描手法刻划人物形象,鲁迅甚至把《史记》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但《史记》只写到汉武帝为止,故汉代续补《史记》者丛出,其中以班固撰的《汉书》最为后世推崇,它是一部叙述了西汉二百二十九年史事的纪传体断代史。自〈汉书〉着成后,以纪、表、志、传为主要形式,以断代为史的史书体例,便成为后世修「正史」的标准形式。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的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二十四史还附志、表等作为附录。朝鲜、日本的一些史书也是以纪传体写成的。但纪传体也有其弊端,即「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辨」,分头叙述人物,历史事件则被分记到人物传之中,产生重复矛盾的缺陷。到南宋,始出现了克服编年、纪传二体缺陷而综合其优点的纪事本末体。 纪传体首创于司马迁的《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这种体例,以人物为中心,通 过记叙人物的生平事迹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都是人物传记。因而,纪传体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记叙集中而清楚。 自《史记》问世以后,中国史书大多以这种体例写成,从《史记》到《清史稿》的二十五史(除《史记》为通史外余为断代史),可谓纪传体的一统天下。纪传体深受史家的青睐,这还应归功于其较合理的编排体例。以《史记》为例,它由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组成。本纪以帝王事迹为纲,按年代顺序记叙历史大事;世家中的部分内容以朝代或诸侯国的事迹为纲,按年代顺序记叙历史大事。表又分为世表、年表、月表,是以表格形式,分别按世代、年、月排列的简明大事记,以补纪、传叙述之不足。书记载典章制度的沿革,分门别类地记叙了礼仪(《礼书》)、音乐(《乐书》)、军事(《律书》)、历法(《历书》)、天文(《天官书》)、祭典(《封禅书》)、水利(《河渠书》)、经济(《平准书》)等方面的知识和发展概况,具有专门学科史的性质。如此一来,这部史书不仅体例完备,包举全面,规模宏大;而且纲目井然,点线交织,铺陈有方,使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郑樵《通志考》)。到了《汉书》(第一部断代史),它取消“世家”,并入“列传”,称“本纪”为“纪”,改“书”为“志”,并增加了《地理志》、《艺书志》等纲目。自此以后,其他纪传体史书虽由于时代特点或史家个人价值取向的差异,在设立条目时有增易,但大都没有跳出《汉书》所创的体例。自《汉书》以后的纪传体史书,便以纪

(完整版)史记文化常识

《史记》文化常识 整理:唐俊阳 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十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二十岁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考察风俗,采集传说,走遍江淮、中原。元封三年,司马迁继其父司马谈任太史令。此后,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 著书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名称:或称《太史公》、《太史公记》、《太史记》、《太史公书》。《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据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太史令:也称太史,官职名,相传夏代末已有此职。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秦汉职位渐低。魏晋以后修史的任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 取材:相当广泛,包括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司马迁对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

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疑难,或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 创作初衷: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以修史为使命。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遗憾、忧愤而死,死前嘱咐儿子:“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答:“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志完成史著。《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虽然司马谈、司马迁都自称以续写《春秋》之后的史事为己任,但《史记》记录的史实并非直接承接着《春秋》记录的部分,而是包含了后者。 师从: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孔安国是孔子十世孙,也是西汉的儒学名士,武帝末年,鲁共王毁坏孔府旧宅,在壁中得到《古文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皆蝌蚪文字,当时人识不得,只有孔安国能读出来。董仲舒是西汉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等学说或理论,也推动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潮流。 三家注:即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的合称,它们对《史记》中涉及的字形字音、地理沿革、人物事迹、典故俗语等疑难要点进行了解释和扩充。裴骃也是裴松之的儿子,裴松之曾经给《三国志》作注并且流传至今。司马贞与张守节都是开元年间人,但据清人钱大昕的

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区别

《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时期的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史书。与《》、《》、《》合称“”。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写作的史书称“”。它上起传说中的(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十七年(1644年),计3229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编写。 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 《春秋》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司马光所主编的《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 1.编年体。主要特点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资治通鉴》等。 2.纪传体。主要特点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创始人是西汉的司马迁,他的《史记》就是纪传体史书。 3.纪事本末体。主要特点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

4.国别体。主要特点是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如《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撰,共分十二国策。《国语》左秋明 5.通史。主要特点是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6.断代史。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上的六种体例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如《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 下面对我国古代几部着名的史书作简要介绍: 《春秋》: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 《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 《资治通鉴》: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由北宋司马光等人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共计130篇,包括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约52万余字,由西汉司马迁着。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岁寒三友:松竹梅 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 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各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 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 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说是:狂人日记 世界文学中有两大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三牲:祭祀用的牛羊猪 三省六部: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六部:吏部: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 户部:负责财政、国库 礼部:负责贡举、祭祀、典礼 兵部:负责军事 刑部:负责司法、审计事务。具体审判另有大理寺负责。重大案件组织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会审。谓三司审。 工部:负责工程建设 经典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戏曲四行当:生旦净丑 中国四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蓬莱阁

(吴趼人)《老残游记》(刘鄂)《孽海花》(曾朴)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 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楷书四大家:唐-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元-赵孟頫 书法四体:真(楷)草隶篆 书四库:经史子集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窦娥冤》《赵氏孤儿》《精忠旗》《清忠谱》《桃花扇》《汉宫秋》《琵琶记》《娇红记》《长生殿》《雷峰塔》.中国十大古典喜戏:《救风尘》《玉簪记》《西厢记》《看钱奴》《墙头马上》《李逵负荆》《幽阁记》《中山狼》《风筝误》 中国十部著名歌剧:《白毛女》《王贵和李香香》《小二黑结婚》《刘胡兰》《洪湖赤卫队》《草原之歌》《红霞》《刘三姐》《红珊瑚》《江姐》十三经:《易经》《尚书》《诗经》《周礼》《仪礼》《左传》《礼记》《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戏曲四行当:生旦净丑 中国四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蓬莱阁

《南齐书》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南齐书》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南齐书》,“二十四史”之一,是南朝梁萧子显所撰的历史书,书中记述了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502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南齐书》是一部记载南齐的历史书,齐梁皇族萧子显作。全书六十卷,现存五十九卷。南齐是南北朝时期继宋以后在南方割据的封建王朝。公元四七九年,萧道成(南齐高帝)建立南齐,传了三代。四九四年,萧道成的侄子萧鸾(南齐明帝)夺取了帝位,传了两代。 五〇二年,萧衍(梁武帝)灭了南齐,另建了梁朝。南齐的统治只有二十三年,是南北朝时期最短促的一个朝代。它建都在建康(今南京),统治的地区西到四川,北到淮河、汉水,萧鸾时期又在淮河以南失去一些地方。当时同南齐对立的,是割据北方的北魏封建政权(公元三八六到五三四),北魏的军事力量要比南齐强些。

萧子显(约公元四八九到五三七),字景阳,南兰陵郡南兰陵县(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是萧道成的孙子。他父亲豫章王萧嶷在南齐前期曾煊赫一时,他本人在梁做到吏部尚书。他虽然还是梁朝统治集团中的上层人物,但这时他家的政治地位已经衰落下来。以前朝帝王子孙而修前朝史书,二十四史中仅此一家。 萧子显入梁以后,还是积极地为巩固梁朝政权效力。萧衍曾当面向萧子显兄弟表示,希望他们作梁朝的「忠臣」。萧子显也就特别利用了自己的文史才能为梁朝的封建统治服务。他曾奏请编纂萧衍的文集,赞美萧衍挂名主编的通史,并在国学里讲解由萧衍题名的五经义。他还编写了五卷普通北伐记,这书虽已不可见,而顾名思义,应是颂扬萧衍在普通年间(公元520到526年)的军事活动的。他编写南齐书,也是经过奏请的。 萧子显还著有后汉书一百卷、贵俭传三十卷、文集二十卷,都没有流传下来。 南齐初年,萧道成设置史官,命檀超、江淹等编集「国史」。在梁代,沈约著有齐纪,吴均著有齐春秋。萧子显的南齐书,多取材於檀超、江淹等的书稿,而他们的稿子没有传下来。沈约、吴均的书约在十一世纪以后也散失了。关於南齐的最早只有这部南齐书。 南齐书六十卷,见於梁书萧子显传。到了旧唐书经籍志著录这部书,就只有五十九卷了。刘知几史通序例曾说过南齐书原有序录,后人从而推论南齐书佚失的一卷就是。萧子显虽然是以封建史臣的观点来修史的,但他以当代人记当代事,在南齐书里保留了一定数量的比较原始的史料。

叙事详备编年体史书第一部

叙事详备编年体史书第一部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传》,记述了始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27年(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它周密而详细地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真实地记录了当时重要的政治人物的活动及言论,生动地描写了奴隶社会处于崩溃时期的历史进程,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是一部极为宝贵的历史文献。 1《左传》简介 《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代以后才多称为《左传》。 该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 (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 (鲁哀公二王七年)。 作品中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

有价值的文献,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 2《左传》的文学成就 首先体现在叙事上,其叙述真实生动,头绪清楚,注意伏线,重点突出。其叙事方法也多种多样,奇正变化,神妙莫测; 其次,是《左传》写人的艺术。《左传》所写人物众多,范围较《尚书》、《春秋》远远扩大。对同一类人,作者也多能突出他们的鲜明个性,对同一个人,有时注意到其前后性格的发展变化,在刻画人物方面,作者也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方法; 再次,《左传》的语言,简练而丰润,含蓄而畅达,曲折尽情,极富表现力,无论叙述语言还是人物语言大都能如此。 最后是《左传》的叙事特点。《左传》叙事的文学成就很高,倒叙、预叙、插叙、补叙的手法具有很大的特色。对事件描述时,带有道德化和神秘化的特点,在事情发展前或之中就预示了结果,甚至还有此智者的预兆。

史模板体例常识(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断代体)

1、编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编年体史书是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此外,编年体史书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左丘明《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令狐采学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其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弥补方法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 2、国别体:以国(诸候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共两部)最早的一部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国语》;较好的一部是汉代初期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国别体史书代表作)。 3、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即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就是为人物立传,代表作《史记》。例如《三国志》《史记》等都是纪传体。《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断代史体例——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著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二十五史中除《史记》

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的范围。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于断代史。今人所著的《秦汉史》、《隋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范围。 5、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 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闲先后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它创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小结: 1、编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编年体史书是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此外,编年体史书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左丘明《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其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弥补方法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文学常识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文学常识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文学常识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班固在全书总结性的篇章《叙传》中讲:穷人理,该万方。纬六经,缀道纲。总百氏,赞篇章。函雅故,通古今。《汉书》的体裁特征是纪传体断代史,记载西汉一代的历史,上起高祖,下迄王莽,但班固又深知历史是不能割断的,西汉初的历史是由周、秦发展而来,西汉末年历史产生的影响要到东汉初才显示得更清楚,尤其是典章制度,更必须把握其产生的`渊源和不同时代的沿革变迁。这一认识具有历史哲学的意义,既保证《汉书》写成完整的西汉史,又写出它与前代及当代的联系。这在《汉书》的几篇志中表现得尤为突

出。如,《律历志》上篇言律法,向上追溯:自伏戏画八卦,由数起,至黄帝、尧、舜而大备。三代稽古,法度章焉。周衰官失,孔子陈后王之法。《律历志》下篇言历法,同样追溯至远古:历数之起上矣。传述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其后三苗乱德,二官咸废,而闰馀乖次,孟陬殄灭,摄提失方。尧复育重、黎之后,使纂其业。故自殷、周,皆创业改制,咸正历纪,服色从之,顺其时气,以应天道。三代既没,五伯之末史官丧纪,畴人子弟分散,或在夷狄,故其所记,有《黄帝》、《颛顼》、《夏》、《殷》、《周》及《鲁》历。全篇之末,记载西汉一朝所历年数及东汉光武帝在位年数:平帝,著《纪》即位元始五年,以宣帝玄孙婴为嗣,谓之孺子。自汉元年讫更始二年,凡二百三十岁。光武皇帝,著《纪》以景帝后高祖光世孙受业中兴复汉,改元曰建武,岁在鹑尾之张度。建武三十一年,中元二年,即位三十三年。 《汉书》成书于汉和帝时期,前后历时近四十年。班固世代为望族,家多藏书,父班彪为当世儒学大家,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采集前史遗事,旁观异闻,作《史记后传》六十五篇。班固承继父志,亨笃志于博学,以著述为业,撰成《汉书》。其书的八表和《天文志》,则由其妹班昭及马续共同续成,故《汉书》前后历经四人之手完成。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

《汉书》纪传所记的都是西汉一代的史实所以叫断代史

《汉书》纪传所记的都是西汉一代的史实所以叫断代史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汉朝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其中《汉书》八表由班固之妹班昭补写而成,《汉书》天文志由班固弟子马续补写而成。《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汉朝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29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作品名称汉书 外文名Book of Han

作品别名前汉书 作者班固(主要作者)、班昭、马续 创作年代105年 文学体裁纪传体断代史 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字数80万字记载朝代以西汉(含王莽)一朝为主 《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祖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汉书》是一部断代史。《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汉朝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这一部分,《汉书》常常移用《史记》。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易。《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人注目。《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食货志》是由《平准书》演变来的,但内容更加丰富了。它有上下两卷,上卷谈“食”,即农业经济状况;下卷论“货”,即商业和货币的情况,是当时的经济专篇。 《汉书》八表中有一篇《古今人表》,从太昊帝记到吴广,有“古”而无“今”,因此引起了后人的讥责。后人非常推崇《汉书》的《百官公卿表》,这篇表首先讲述了秦汉分官设职的情况,各种官职的权限和俸禄的数量,然后用分为十四级、三十四官格的简表,记录汉代公卿大臣的升降迁免。它篇幅不多,却把当时的官僚制度和官僚的变迁清清楚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所谓“圣人”,就是孔子。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反映了汉朝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立稳了脚跟。《汉书》喜用古字古词,比较难读。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汉朝东汉时期历史学家班彪之子,班超之兄,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生于汉朝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卒于东汉和帝永元四年,年六十

中国古代史学三种主要体例的差异和特色

中国古代史学三种主要体例的差异和特色 2009-6-14 13:56 提问者:sjyazzy|悬赏分:10 |浏览次数:925次 2009-6-15 02:02 最佳答案 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而史书则是其中的一枝奇葩。这些史籍在长期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又形成了多种体例,犹如奇花异放,色彩纷呈。 先秦史籍,有记言(如《尚书》、《国语》、《战国策》等)和记事(如《春秋》、《左传》等)之分,有国别体(如《国语》、《战国策》等)和编年体(如《春秋》、《竹书纪年》等)之别。但这些史书,有的失之简短,有的流于散碎,不具有系统性,就其规模和体制而言,仍尚欠成熟。 史书的真正成熟始于汉代。自汉以后,中国史书(不包括笔记野史)的体制大致可以分为纪传体(有通史和断代史之分)、编年体(也有通史和断代史之分)和纪史本末体三类。如究其特点,则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 纪传体首创于司马迁的《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这种体例,以人物为中心,通过记叙人物的生平事迹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都是人物传记。因而,纪传体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记叙集中而清楚。 自《史记》问世以后,中国史书大多以这种体例写成,从《史记》到《清史稿》的二十五史(除《史记》为通史外余为断代史),可谓纪传体的一统天下。纪传体深受史家的青睐,这还应归功于其较合理的编排体例。以《史记》为例,它由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组成。本纪以帝王事迹为纲,按年代顺序记叙历史大事;世家中的部分内容以朝代或诸侯国的事迹为纲,按年代顺序记叙历史大事。表又分为世表、年表、月表,是以表格形式,分别按世代、年、月排列的简明大事记,以补纪、传叙述之不足。书记载典章制度的沿革,分门别类地记叙了礼仪(《礼书》)、音乐(《乐书》)、军事(《律书》)、历法(《历书》)、天文(《天官书》)、祭典(《封禅书》)、水利(《河渠书》)、经济(《平准书》)等方面的知识和发展概况,具有专门学科史的性质。如此一来,这部史书不仅体例完备,包举全面,规模宏大;而且纲目井然,点线交织,铺陈有方,使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郑樵《通志考》)。到了《汉书》(第一部断代史),它取消“世家”,并入“列传”,称“本纪”为“纪”,改“书”为“志”,并增加了《地理志》、《艺书志》等纲目。自此以后,其他纪传体史书虽由于时代特点或史家个人价值取向的差异,在设立条目时有增易,但大都没有跳出《汉书》所创的体例。自《汉书》以后的纪传体史书,便以纪为纲,包举大端,以列传和志为目,详述其事,从而构成了一种以线带点,以点补线,较为系统而完备的史书体系。这样,要了解历史发展的脉胳,可以在纪中找到线索;要掌握人物事迹或事件发生发展的具体过程,可以在传中得知详情;要获得天文地理、经济

古代史书四种体例: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都是哪本

古代史书四种体例: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 都是哪本 史书指古籍中专门记载历史的书,在四库分类之中就是史部。早期的史书都是以编年史的形式存在,晋朝太康年间汲冢出土的《竹书纪年》也是编年体。东汉末年,荀悦撰成《汉纪》,开创了编年体的断代史。1、纪传体是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特殊情形的人物称“载记”,记载制度、风俗、经济等称“志”以,表格排列历史大事称“表”)的方式记叙史实。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而日本的《大日本史》也是以纪传体写成的。 2 、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例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竹书纪年》、《汉纪》、《后汉纪》、《国榷》。3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的著史体裁。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纪事本末体,既不同

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 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 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无论是编年体还是纪传体,在记事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4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约427 年的史实。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国语》的记事比《春秋》详细生动得多,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

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区别

《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29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 《春秋》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司马光所主编的《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 1 ?编年体。主要特点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资治通鉴》

2 .纪传体。主要特点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创始人是西汉的司马迁,他的《史记》就是纪传体史书。 3 .纪事本末体。主要特点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 4 .国别体。主要特点是以国家为单位, 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如《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撰,共分十二国策。《国语》左秋明 5 .通史。主要特点是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6 .断代史。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上的六种体例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的。实际上, 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如《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 下面对我国古代几部著名的史书作简要介绍:

《春秋》: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 《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 《资治通鉴》: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由北宋司马光等人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共计130篇,包括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约52万余字,由西汉司马迁著。 《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21卷,包括《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是分国记载一些重要史事的国别史史书,相传作者为左丘明。编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以时间为中心,按 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其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

章回体.纪传体.编年体

章回体 章回体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宋元时期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讲史”就是说书的艺人们讲述历代的兴亡和战争的故事。讲史一般都很长,艺人在表演时必须分为若干次才能讲完。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章回体小说中的一回。在每次讲说以前,艺人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体小说回目的起源。章回体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话说”和“看官”等字样,正可以明确看出它与话本之间的继承关系。经过长期的孕育,在明代初年出现了首批章回体小说,其中著名的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等。这些小说都是在民间长期流传,经过说话艺人补充内容,逐渐丰富,最后由作家加工改写而成的。明代中叶以后,章回体小说的发展更加成熟,出现了《西游记》、《西厢记》、《金瓶梅》等著名作品。由于社会生活日益丰富,这些章回体小说的故事情节更趋复杂,描写也更为细腻,它们在内容上和讲史已没有多少联系,只是在体裁上还保持着讲史的痕迹。这就是清代写作的《红楼梦》还是有“看官”、“且说”等词句的原因。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经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了然不惑…… 这是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第一章。有的读者会问,既然是小说,其中的“列位看官”、“待在下”等等是什么意思呢?其实,《红楼梦》是我国典型的“章回体”的小说,而“列位看官”、“话说”等则是章回体小说特有的形式。·章回体小说分章回叙事的长篇小说就是章回体小说。章回体小说由宋元时期“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由于“讲史”很难在一两次“说话”中把一段历史兴亡争战故事讲完,“说话人”就分次连续讲述,每次“说话”前用题目向听众提示本次主要内容,这就成了章回小说回目的起源。我们阅读章回小说,经常可看到“话说”“且说”和“各位看官”字样,这就是章回体小说与“话本”之间承继关系的体现。经宋元两代长期的积淀,元末明初出现了一批较为成熟的章回体小说,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等。到明代中期,章回小说更趋成熟,出现《西游记》、《金瓶梅》等作品。清代,章回小说继续发展,《红楼梦》是其艺术高峰。由于章回体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强的中国民族特色,一直是中国读者所喜爱的文学样式。现在我们较为常见的明清及近代章回体小说,大致有文言体章回小说,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方言体章回小说,如清代韩子云的《海上花列传》,全文多用吴方言;弹词体章回小说,如陶贞怀的《天雨花》;排偶体章回小说,如清代陈球的《燕山外史》等。章回体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宋元时期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讲史”就是说书的艺人们讲述历代的兴亡和战争的故事。讲史一般都很长,艺人在表演时必须分为若干次才能讲完。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章回体小说中的一回。在每次讲说以前,艺人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体小说回目的起源。章回体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话说”和“看官”等字样,正可以明确看出它与话本之间的继承关系。经过长期的孕育,在明代初年出现了首批章回体小说,其中著名的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等。这些小说都是在民间长期流传,经过说话艺人补充内容,逐渐丰富,最后由作家加工改写而成的。明代中叶以后,章回体小说的发展更加成熟,出现了《西游记》、《西厢记》、《金瓶梅》等著名作品。由于社会生活日益丰富,这些章回体小说的故事情节更趋复杂,描写也更为细腻,它们在内容上和讲史已没有多少联系,只是在体裁上还保持着讲史的痕迹。

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区别

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区 别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时期的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史书。与《》、《》、《》合称“”。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写作的史书称“”。它上起传说中的(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十七年(1644年),计3229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编写。 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 《春秋》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司马光所主编的《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 1.编年体。主要特点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资治通鉴》等。 2.纪传体。主要特点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创始人是西汉的司马迁,他的《史记》就是纪传体史书。 3.纪事本末体。主要特点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 4.国别体。主要特点是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如《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撰,共分十二国策。《国语》左秋明 5.通史。主要特点是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6.断代史。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上的六种体例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如《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 下面对我国古代几部着名的史书作简要介绍: 《春秋》: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 《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 《资治通鉴》: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由北宋司马光等人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共计130篇,包括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约52万余字,由西汉司马迁着。 《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21卷,包括《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是分国记载一些重要史事的国别史史书,相传作者为左丘明。

叙事详备编年体史书第一部

叙事详备编年体史书第一部 《左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它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传为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春秋"一词,本是东周列国史官所撰编年史的通称。古人之所以重视写史,是因为历史不仅是祖先的生活记录,还可以从中学习各种知识,指导现世人生。传说孔子写《春秋》的目的就是要原始察终,见盛知衰,惩恶扬善,拨乱反正。为达此目的,孔子在写作时非常讲究遣词造句,这就是后人说的微言大义,以一字寓褒贬。古人特别重视《春秋》,汉代为《春秋》立官学,列为"五经"之一。阐述《春秋》经最著名的有《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至隋代,盛行《左传》,其馀二传渐衰。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到西汉班固时才改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全书六十卷,以《春秋》为纲,并仿照春秋体例,按照鲁国君主的次序,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十四年间春秋霸主递嬗的历史,保存了许多当时社会文化、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珍贵史料,在史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梁启超称《左传》的出现是"商周以来史界之革命"。 《左传》除了阐释《春秋》思想之外,艺术成就也很高,是我国古代文学与史学完美结合的典范,对后世史书、小说、戏剧的写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左传》语言精炼,文辞优美,其叙事手法历来为人称道。唐刘知几评曰:"或腴词润简牍,或美句入咏歌,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春秋之际,战争频仍,《左传》对战争的记叙尤其令人称道,善于通过侧面描写烘托战场氛围,不闻刀剑之声,却如亲历沙场,扣人心弦。并且,人物成为《左传》的主角,将历史从神的阴影下解放出来。遥想当年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齐桓晋文争霸,楚庄王也要问鼎中原,礼崩乐坏,同时又在外交场合吟诗作乐,说古论今,也足见古人风致。 现存最早的《左传》注本为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传世有宋刻本;清代有顾炎武《左传杜注补正》、惠栋《左传补注》、洪亮吉《春秋左传诂》、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等;现代有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今据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刻本整理。 【《左传》概述】 《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文学常识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文学常识 导读:《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班固在全书总结性的篇章《叙传》中讲:穷人理,该万方。纬六经,缀道纲。总百氏,赞篇章。函雅故,通古今。《汉书》的体裁特征是纪传体断代史,记载西汉一代的历史,上起高祖,下迄王莽,但班固又深知历史是不能割断的,西汉初的.历史是由周、秦发展而来,西汉末年历史产生的影响要到东汉初才显示得更清楚,尤其是典章制度,更必须把握其产生的渊源和不同时代的沿革变迁。这一认识具有历史哲学的意义,既保证《汉书》写成完整的西汉史,又写出它与前代及当代的联系。这在《汉书》的几篇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律历志》上篇言律法,向上追溯:自伏戏画八卦,由数起,至黄帝、尧、舜而大备。三代稽古,法度章焉。周衰官失,孔子陈后王之法。《律历志》下篇言历法,同样追溯至远古:历数之起上矣。传述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其后三苗乱德,二官咸废,而闰馀乖次,孟陬殄灭,摄提失方。尧复育重、黎之后,使纂其业。故自殷、周,皆

创业改制,咸正历纪,服色从之,顺其时气,以应天道。三代既没,五伯之末史官丧纪,畴人子弟分散,或在夷狄,故其所记,有《黄帝》、《颛顼》、《夏》、《殷》、《周》及《鲁》历。全篇之末,记载西汉一朝所历年数及东汉光武帝在位年数:平帝,著《纪》即位元始五年,以宣帝玄孙婴为嗣,谓之孺子。自汉元年讫更始二年,凡二百三十岁。光武皇帝,著《纪》以景帝后高祖光世孙受业中兴复汉,改元曰建武,岁在鹑尾之张度。建武三十一年,中元二年,即位三十三年。 《汉书》成书于汉和帝时期,前后历时近四十年。班固世代为望族,家多藏书,父班彪为当世儒学大家,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采集前史遗事,旁观异闻,作《史记后传》六十五篇。班固承继父志,亨笃志于博学,以著述为业,撰成《汉书》。其书的八表和《天文志》,则由其妹班昭及马续共同续成,故《汉书》前后历经四人之手完成。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文学常识】 1.文学常识之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中国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巧记忆 3.中国文学常识 4.文学常识:中国“敬词” 5.中国的文学常识大全 6.中国地理文学常识 7.中国文学常识大全(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