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议敦煌壁画中的装饰艺术语言

浅议敦煌壁画中的装饰艺术语言

浅议敦煌壁画中的装饰艺术语言

敦煌石窟艺术,源于中世纪,是一部精美的艺术历史画卷。石窟内保存了大量精美的壁画,其题材内容涉及广泛,艺术风格独树一帜,装饰性图案纷繁有序,并承载了多元复杂的文化信息,在融汇了古代东西方各民族的文化艺术观点后,形成了东方特有的含蓄的美,悠久的历史文化艺术不断充裕着壁画的装饰语言,使敦煌壁画成为具有民族特色以及时代风格的艺术珍品。但现代学者对敦煌艺术的研究仅仅局限于绘画、彩塑艺术风格,对壁画的装饰性艺术语言挖掘整理不够深入全面,这便成为撰写本文的最初动力。

本文是基于敦煌壁画艺术的内涵分析,对独特的东方装饰艺术语言进行了论述,并结合毕业设计内容,充分了解敦煌石窟这块实用装饰艺术瑰宝,细致地研究这些装饰素材,为当代艺术设计开拓出更为宽阔的表现空间。

关键词:敦煌壁画;壁画艺术风格;装饰艺术语言;研习感受

目录

一、敦煌壁画艺术的装饰性 (3)

(一)研究敦煌壁画装饰艺术的重要性 (3)

(二)敦煌壁画装饰艺术所创造的价值 (3)

二、敦煌壁画的主要类别、装饰艺术风格及装饰艺术语言研究 (2)

(一)壁画主要类别 (2)

(二)装饰艺术风格 (2)

(三)装饰艺术语言探究 (3)

三、敦煌壁画装饰艺术对现代公共艺术设计的影响 (6)

四、研习敦煌传统壁画的感悟 (7)

浅议敦煌壁画中的装饰艺术语言

一、敦煌壁画艺术的装饰性

(一)研究敦煌壁画装饰艺术的重要性

敦煌,古称为沙州,地处我国甘肃西端,这里不仅是通往西域各国的起点,也是东西方商贸来往的必经之地。而敦煌因莫高窟的存在更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始建于十六国,拥有千百年历史的莫高窟,仍保存着近四百多个洞窟,是现存于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古代中原汉地与西域各国文明交汇的历史,丝绸之路延续千年的不朽奇迹,都在这座令人震撼的古代艺术博物馆留有记载。以建筑为主,泥质彩塑为中,壁画为重,此三者共同将敦煌石窟艺术中的“神性”表现得淋漓精致。

精采的壁画艺术,其丰富繁杂的色彩和规律的图案,分布于每个洞窟,使窟内各组成部分既独具风格又相互融合。敦煌壁画的内容除了有关佛教的故事外,还加入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让石窟艺术中的民族色彩更为丰富。此外,窟内大量的装饰性绘画清楚详细地展现了古代社会不同时期独特的装饰艺术风格及历代社会风貌。

进入20世纪后,对于敦煌艺术中绘画与彩塑的艺术风格的探讨更加深入全面。70年代之前,敦煌艺术主要对建筑、服饰等领域进行基础性研究;这一时期开始对敦煌图案有了专门的研究。70年代后至今,由对敦煌图案艺术浅层的描述,开始转向深入的历史及审美理论的研究,并且成果日益成熟。

从整体看,虽然敦煌艺术的研究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对壁画的装饰艺术语言的系统总结归纳的研究少之又少。装饰艺术是敦煌壁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全面反映了我国一千多年来装饰艺术的演变及发展的卓着成就。因此,对敦煌壁画中装饰艺术语言的探索研究,便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敦煌壁画装饰艺术所创造的价值

敦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它的文化面貌也呈现出了复杂多变的特性。在融汇了西域各族的文化艺术观点之后,形成以中原文化为主,其他异域文化点缀其中

的敦煌风格,充裕了壁画的装饰语言,使敦煌壁画成为具有民族特色以及时代风格的装饰艺术宝库。

首先,由于是佛教意识的现实写照,敦煌艺术既是艺术创作家个人情感的表露,同时也是历代社会人类生产生活的客观反映。所以,实用艺术的特征一定程度上体现在敦煌壁画中。

其次,在敦煌壁画的构成中,文化内涵深厚,在整齐严谨的形式构成中,生命的灵动与之和谐并存。这一特点突出表现于装饰图案设计中。因此,要以中原的历史文化背景全面研究敦煌壁画装饰艺术的审美内涵。

最后,敦煌壁画艺术对当代艺术设计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将传统的审美内涵与现代设计结合,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让中国当代设计拥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同时也将敦煌壁画装饰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

二、敦煌壁画的主要类别、装饰艺术风格及装饰艺术语言研究

(一)壁画主要类别

敦煌壁画的内容广泛,分为尊像画、佛传故事画、本身故事画、姻缘故事画、经变画、中国神话题材图画、装饰图案画、供养人物画、民间风俗与山水画等。根据以上分类,主要选取了尊像画、经变画以及装饰图案画作为毕业设计的内容。

1.尊像画

以莫高窟第107窟的两幅菩萨全身画像作为毕业设计。敦煌壁画艺术是围绕佛、菩萨等表现绘画的主要内容,形成礼忏的中心,以此来诠释信徒理想的佛教世界。

2.经变画

因其图像丰富,表现内容强烈,因此在敦煌壁画中选取最多,是主要组成部分。同时经变画画幅巨大,最大限度地为画师提供了想象空间及艺术表达空间。在决定毕业设计画稿时选择了莫高窟第245窟的说法图。虽然因年代久远,这幅说法图画面颜色不同程度的出现了褪色氧化现象,但仍能感受到它的辉煌历史。

3.装饰图案画

点缀于敦煌石窟建筑的各个部分。各类装饰图案,如藻井、龛楣、边饰、动

植物等巧妙运用,使敦煌石窟的装饰艺术语言更加完整。其中,藻井绘于石窟窟顶,图案色彩纷繁有序,是敦煌装饰图案画中重要部分。

(二)装饰艺术风格

敦煌艺术在中原汉魏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吸收了西域各国的艺术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拥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是多元文化融汇的珍品。其艺术风格表现在:

1.夸张的艺术形象

艺术与宗教相同,都是人类在认识了客观物质世界的基础上,通过积丰富的想象创造的精神性产物。因此,敦煌艺术的创作过程离不开创作者的主观想象活动。敦煌壁画中夸张的绘画手法,便体现了这一点。这与其说是体现了古代画师的艺术思维,不如说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2.流畅的线描造型

线是中国绘画艺术之本,也是敦煌艺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贯穿于敦煌石窟艺术发展的始终,可以说,敦煌壁画的发展是建立在线描的基础上的。

敦煌壁画中的线,投射着生命的自由与灵动,让观赏者很容易就沉浸其中。线描不仅是敦煌壁画中艺术造型的主要方式,还承担着载体和形象构成的角色。以“飞天”为例,其富有神韵的笔触和传神的技巧,将原本是线条的飘带,完美地融入在行云流水的形象中,为世人展现出了气韵生动、隽永含蓄的艺术形象。古代画师根据自己主观的理解与感受进行创作,使壁画中的线条极富韵味,令人回味无穷。

(三)装饰艺术语言探究

装饰,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方式,以规律化、理想化为要求,装饰不断地改变和美化着事物,形成人们所需的、与理想中的审美相符、和谐统一的美的形态。

早在新石器时期,佛教传入之前,先民就已经开始在彩陶上绘制图案纹样来装点自己的生活。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对装饰的美的追求也显示出了不同的风格特征:从商周青铜器上神秘而严肃的图案,到战国时期灵动而精致的装饰风格,再到汉代宏伟深厚、虚实结合的装饰语言,无不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散发着古朴又神秘的诱人气息。两汉之交,佛教传入中原,随之传入的还有佛教装饰艺术。来自于西域的艺术与中原本土的融汇,发展出了集中原西域各名族风格为

一体的、东方特有的敦煌装饰艺术。总之,敦煌独特的装饰艺术语言源自于中原极富创造力与生命力的本土装饰艺术。

敦煌壁画中,装饰艺术语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纹样图案、构图以及色彩。

1.纹样图案的装饰艺术语言

纹样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敦煌石窟艺术中,纹样将建筑、彩塑、壁画紧密联系在一起,占据了重要部分。确切的说,壁画中的纹样的形象及内部组织结构,不是局限于壁画的某部分,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人民习俗的改变,不同时期都有一定的创新,形象与表现手法也变得丰富多彩。

敦煌石窟中装饰图案无所不在。窟内由上到下每一寸空间都绘满了壁画与装饰图案,可谓是一座实用装饰艺术的宝库。通过各类装饰图案,能够清楚地了解到敦煌艺术千百年的发展历程。自十六国开始发展,敦煌壁画装饰图案从内容到形式再到艺术风格都在不断地发展完善着。

以下就列举两种装饰图案,并做简单分析:

⑴藻井图案

藻井图案绘于覆斗形窟顶中央,是敦煌装饰艺术中的精华。简单的方井式图案是藻井的主要特征,方井内绘主题图案,与周围图案呼应,绘制十分精致。早期藻井的绘画方式是:中心画垂莲,岔角多忍冬纹、几何纹、火焰纹,最外一层则画莲瓣纹和幡,总体呈斗四式。隋、初唐时期,藻井的风格有了很大的突破,斗四式不再是唯一的表现形式,中心方井的面积也增加了,垂莲图案四周出现了自由区,不仅有忍冬纹,还加入了飞天,整个画面散发着活泼自由的气息。藻井发展到盛唐时期,中心面积缩小,画面中宝相花占主要部分,周围卷草纹繁丽生动,几何纹千变万化,团花纹层次增多,各种纹样相辅相成,且繁而不乱。这一时期,藻井的构成日趋庄重、严谨,四方八位,均齐平稳,线条行云流水,花型繁缛华丽,并运用“叠晕”技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壮丽。晚唐之后的藻井图案变得程式化,失去了灵动感,较为工整和枯燥。

⑵背光图案

背光图案常画于壁画或雕塑中佛像的身后,尊像主次地位和姿态不同,背光的图案颜色也不同。其所占壁面面积较大,光晕包括忍冬纹和火焰纹,有的背光图案除火焰纹之外,还有飞天或“化佛”,使佛的形象更加庄严尊贵,更增添了

宗教的慑服力。

莫高窟第254窟的说法图,绘于西夏、元朝时期,图中佛像的背光以多层同心圆来表示光圈,最外层为火焰纹,各层间颜色都不相同,中心圆中几何线条平行排列,其线条颜色多变但有规律,使佛的形象更为突出、安详与稳定。

2.构图的装饰艺术语言

在石窟中独特的位置决定了敦煌壁画中组织形式及结构方法,依据不同的表现内容选择形象,并按其所处的位置采用合适的结构方式。佛教是敦煌壁画发展的基础,所以它的题材也是与佛教息息相关,因此,壁画的结构不仅仅是平面上的简单排列,而是借助多样化的组织形式,表现佛国的理想情怀,传达完美的宗教情绪,以达到传播佛教主题的目的,其中还蕴含着创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壁画的整体围绕“功德圆满”这一全景构图形式展开,图形元素大体运用中心式、对称及均衡的组织排列方式,使整体与局部之间,局部与局部之间达到和谐统一,形成一种强烈的秩序美。同时,在这种构图中,又往往会出现一些跳跃性的故事情节或者装饰元素,打破了刻板的对称形式,展现出了装饰手法的自由性。构图的装饰特点主要表现在:

⑴无焦点透视的散点式平面装饰

敦煌壁画多依据画师丰富的想象力而创作,体现了画师积极的主观思维活动。在构图时,完全根据创作者的主观心理与审美需求,忽略客观的比例透视,主观地对形象大小、布局进行塑造和调整。如大部分本身故事图中,人物的平列并无远近之分,却有合理的空壁,主观的创造表现出了虚实主次关系,丝毫没有受到现实空间比例的约束。

这种无透视散点式平面装饰法在“贤劫千佛”和飞天伎乐的布局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⑵对称中蕴含随意性元素的装饰手法

不可否认,敦煌石窟不论是建筑形制还是窟内布局都完美地诠释了对称美。但略加观察,就会发现总有一些不同于画面的图案试图打破整体布局对称的平衡,也就是对称中包含随意性元素的装饰手法。这种装饰手法不仅表达了人们希望建立秩序的终点,满足内心的灵魂诉求,又希望其不单调的主观需求。有序而无变化,结果是令人厌倦;有变化而无序,结果则是没有条理可言,要使两者达到平衡,对塑造一个完整而变化有序的内部空间非常重要。

总之,敦煌壁画的构图方式尽可能地打破了客观自然和现实视觉上的束缚,延伸了时间的长度与空间的广度,使“异时故事,同图发生”,“百里之遥,尽收眼底”,同时也是一种对装饰手法的完美诠释。

3.色彩的装饰艺术语言

敦煌壁画设色丰富,色调搭配却不犀利,画面充满了艺术幻想的颜色组合。其色彩为配合整体图案的构成与节奏,不仅打破自然色相的局限,有时也会有绿花红叶,朱红色的力士,石绿色的马,这体现了创作者为达到佛国的美好境界,不断对装饰色彩进行创新。从最初的色彩平涂,发展到叠晕设色方法,使装饰纹样色彩日渐繁丽,还产生了立体视觉效果。同时,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印度的凹凸画法和我国传统色晕法同时存在,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色彩装饰效果。

敦煌壁画拥有千年的发展历史,各个时期的艺术审美不同,壁画的色彩语言、绘画技法和艺术观念都随之发生改变。早期的壁画色调多以土红色为主,其间突显了少量的石绿、石青的颜色,并以深褐或黑色衬托,体现了浓郁厚重的色彩装饰效果。隋代壁画中颜色除石青、石绿以外,还加入了鲜亮沉着的浅桔黄、曙光,色调更为多彩,为突出画中细密的白点和白线,部分贴近,形成了隋代独特的精巧细密的装饰风格。盛唐时期,除色彩基调沿袭隋朝外,在红色调的基础上还加入了不同色相的红色系色彩,用色范围更加广泛,色彩更加丰富。其突出特点是将所用颜色以不同明度进行退晕表现,丰富色彩层次,纷繁富丽尽显无余。再加上图案重点部位贴金,富丽堂皇的装饰效果更显示出了盛唐时期艺术发展的辉煌壮丽。中唐、晚唐之后,主色调多用浅土黄、土红,赭石勾线,装饰色彩风格变得单一。总体而言,随着时代的变迁,敦煌壁画的色彩运用也逐渐达到了最高水平,尤其是线、墨、色一起,既突出主次,也表达了壁画内容的韵律之美。

综上所述,在敦煌壁画中,各种形象或画面,都显示出流畅的笔触,浮夸的动态和丰富多变的色彩等特点。发展后期,一部分壁画开始更多地表现内在意境,而不单看重外在表现形式,构成一种凌驾与现实之上的清雅的情调。总之,壁画及其装饰艺术的特点,体现在题材丰富而井然有序,结构严谨而不呆板,构图饱满而不琐碎,造型干练而不单调,线描遒劲而灵动活泼;色彩单纯而不凌乱,给人以和谐、庄重和含蓄美的感受。

三、敦煌壁画装饰艺术对现代公共艺术设计的影响

敦煌壁画蔚为大观,它融古汇今,详细记录了各个时代艺术风格及特点,是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一块瑰宝。虽然壁画的题材和组成形式受石窟内空间及佛教的限制,偏向于观念程式化,但是我们仍能清楚地看到各民族艺术观念与宗教艺术融合、演变、传承的过程。敦煌壁画精致的装饰艺术,不论在色彩、结构,还是空间层次等方面,都是中国当代公共艺术设计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典范。

在结构形式上,敦煌壁画一直在追求对称及多样统一的和谐美。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有很多作品运用了对称形式,这与日本的中心向下以及德国的上升斜线的构图方式相似。这种“万事求中”的设计理念在设计师的创作中占据了主要地位,这也是中国文化本源观念的永久魅力。

在表现方式上,敦煌壁画中优美灵动的线条、淋漓尽致的墨韵,都为现代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这种轻松超然的表现形式成为许多现代设计师的创新途径。

在空间层次的体现上,敦煌壁画的图形装饰几乎都是类似于“二维”空间形式的平涂,但这样看似是一个简单的平面,古人却把它看作是一个有深度的空间。在造型手法上,将主体形象拉近放大,次要的缩小或不取,尽管是处于同一平面,却通过主次形象的对比,突显平面中的层次、空间关系。这种表现方式,把所有理想化的形象展示出来,迅速地吸引人们的眼球,并产生心灵共鸣。运用于今天的公共艺术设计中,以鲜明的空间层次对比突出作品主题,明确其传达的潜在寓意,有助于观赏者进行更好的理解,达到最好的展示效果。

最后,敦煌壁画在色彩的运用上兼有朴素与浓艳的独特个性。表现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简化即为朴素。色彩的简化既舒缓视觉疲劳,又体现了作品的典雅。而浓艳则是增强色彩搭配的对比关系,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达到最佳诉求效果。

总之,敦煌壁画作为一部记录了艺术形式发展演变的“艺术博物馆”,对现代艺术的影响也是深远的。首先,它冲破宗教艺术观念的束缚,汲取东西方各民族的艺术精华,并继续促进着当代艺术的发展;其次,在原有壁画的形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为现代多种造型艺术领域的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创新思路与构成原理。此外,敦煌壁画在融汇外来艺术的同时,也为世人昭示了一种东方民族特有的布局法则,为现代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研习敦煌传统壁画的感悟

浩瀚的华夏文明里,敦煌壁画的辉煌是短时间内无法欣赏的艺术,但研习敦煌壁画的绘制过程,是弥补这一缺憾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对敦煌莫高窟进行了现场观摩后,被它的宏伟深深地震撼到了,因此,决定将敦煌壁画作为毕业设计。而此次研习不单纯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学习其中的艺术内涵。

绘制敦煌壁画所需材料包括木板、棉白布、明胶、石膏粉等。制作过程前期准备包括裱布、涂白底,类似于坦培拉绘画的制作过程。

研习过程可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描线稿,既起稿定稿。为使形象准确,将所绘壁画图扩印到木板大小,并用蓝印纸拓到要绘制的木板上,描出图像的外部轮廓线。但因条件所限,与传统方法有一定的差别,这样就会出现走样等问题。

第二,作底。底色是壁画色调风格的基础,传统的绘制要经过铺两遍底色、刷皮胶及罩泥巴色。其中第一遍要求颜料粗、颜色的浓度大;第二遍颜料细,颜色要清亮;皮胶只需淡淡地刷一遍,泥巴色要求细而淡,能隐约看到起稿线便可。这一步在实际毕业创作过程中运用得并不多,但为了达到原画的画面风格效果,一般只是在画板上铺上一层相似的底色。

第三,勾线。勾线是敦煌壁画的基础,即使画面破旧。勾线时要一气呵成,使气韵贯通,破损变化只需后期做旧即可。绘制壁画的关键是线的力度及变化,它决定着最后效果的成功与否。研习古画,不光是再现画面的形态与色彩,更重要的是展示画面的笔墨气韵。在进行壁画研习时,线稿是不容忽视的,这就需要绘画者的反复认真地观察,将画面中缺失部分尽可能得表现完整。在对壁画研习的过程中,勾线是较为重要的,同时对绘画者的绘画功底也要求较高。

第四,上色。上色时要求由浅到深,由淡到浓,这个过程较为复杂和繁琐。上淡色时,运笔要放松,才能使画面有一种流畅感。上重色块颜色时要保证色彩的浓度,一遍完成,这样色彩才具有饱和性。而对于有过渡色的色块及干燥的色块,最好反复涂描,。只有按照这样的上色步骤,才能保证壁画各部分色彩自然融合,才能与原画丰富厚重的画面感相似,达到最好的画面效果。

第五,作旧。作旧关系着壁画的最终效果,是最难的一步。它既要求保持画面干净,具有装饰效果,同时还要求保持画面各部分的统一和谐。但由于几幅毕

业作品不是同时完成,为了达到整体的效果,作旧这一步还没有完成。

此次的敦煌壁画研习,不仅认识到了自身在绘画方面的不足之处,同时也对敦煌壁画艺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学习到了古代不同时期壁画装饰图案及色彩的表现与运用,对今后的绘画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研习敦煌壁画的过程是漫长的,这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与坚持不懈的精神。总之,敦煌壁画是学习壁画艺术的教本,是对文化遗产的一种传播,是向世界展示古老的东方艺术文化的一种途径。

参考文献

[1] 易存国.敦煌艺术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84~316

[2] 谢生宝.敦煌艺术之最[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36~51

[3] 赵茂生.装饰图案[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42~67

[4] 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莫高窟[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37~62

[5] 张宝玺.甘肃石窟艺术[M]. 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72~86

[6] 敦煌研究院.敦煌图案摹本[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10~13

[7] 寻胜兰.中国象征符号与传统造型[J].装饰,2000,01:7~11

[8] 王耘.中国佛教叙事性壁画的构图形式及其蕴含理念[J].装饰,2005,06:12~14

[9] 常莎娜.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7~39

[10] 金维诺.智慧的花朵:敦煌图案的艺术成就[J].文物参考资料,1956,08:9~13

[11] 日本Work Corperation社.日本平面创意设计年鉴(2002—2004)[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5~9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