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戏曲文化》参考书

《中国戏曲文化》参考书

《中国戏曲文化》参考书
《中国戏曲文化》参考书

《中国戏曲文化》参考书

一、戏曲(理论)美学类

1、周育德《中国戏曲文化》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5年版

2、郑传寅《中国戏曲文化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苏国荣《戏曲美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版

4、蓝凡《中西戏剧比较论稿》,北京,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

5、郭汉城张庚《中国戏曲通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6、张庚《戏曲艺术论》,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

7、《焦菊隐戏剧论文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二、戏曲发展演变类

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

3、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版

4、廖奔、刘彦君著《中国戏曲发展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6、刘文峰《中国戏曲文化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版

7、徐振贵《中国古代传统戏剧统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8、余秋雨《中国戏剧文化史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9、叶长海张福海《插图本中国戏剧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0、吴梅《吴梅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

11、钱南扬《戏文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2、张正学《中国杂剧艺术通论》,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13、郭英德《明清传奇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14、北京市艺术研究所、上海艺术研究所《中国京剧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版

15、叶长海《中国戏剧学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16、赵山林《中国戏剧学通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关于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调研报告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遗存最丰富、最具民族品格的艺术形式之一,戏曲集中华文化之大成,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融表演、演唱、歌舞为一体,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元素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在世界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是戏曲大国,一代又一代人从戏曲艺术中汲取营养,戏曲有过的辉煌让人难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戏曲的不断繁荣和发展,丰富了民族文化的艺术宝库。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外来文化艺术的冲击,我国的戏曲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许多剧种正在逐步消失。一些地方剧种,尤其是小剧种、稀有剧种濒临消亡或已经消亡的现象,则更是引起广泛关注。当今时代,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使戏曲这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再次熠熠生辉? 一、当代中国戏曲发展现状及原因 (一)戏曲艺术票房急剧下降,戏曲剧团经营困难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之下,戏曲艺术产品不可避免的存在其商品属性,戏曲事业作为文化艺术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票房情况最直接地表现出戏曲事业发展的繁荣程度。但在这些年,戏曲演出出现萎缩、票房不景气,几十年前剧场观众趋之若鹜、场场爆满的场面早已不复存在,甚至出现过演出现场的在场观众还不及戏曲演职人员多的尴尬局面。这种形势在全国都普遍存在,随之带来的是戏曲演出剧团经济状况日益拮据。这不仅影响到演职人员的收入情况,挫伤了他们继续投身从事艺术精品的生产,而且制约了剧目的创新与编排。经济上的困境,使不少剧团面临倒闭。推动戏曲发展的载体受到打击,要想戏曲继续发展壮大,困难可想而知。 戏曲演出市场的不景气,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从根本上说,观众的审美要求与戏曲舞台现状的矛盾是票房下降的症结所在。 1、戏曲剧目娱乐化功能日益削弱,雅俗文野产生冲突 从中国戏曲发展历史看,古代的歌舞、说唱艺术和滑稽表演是戏曲的直接源流,古人对戏剧的解释为:“戏者,戏也。”前一个“戏”是指戏剧,后者的“戏”则指游戏、娱乐。他们把戏剧看作一种游戏而存在。在农,村地区,大多是把戏曲演出与节日娱乐统一起来,人们观赏戏曲,往往是抱着休闲娱乐的心态去找乐子。一直以来,戏曲都是包容俚俗、浅显易懂、讲求娱乐性,照顾大多数观众审美需求,不放弃文化水平较低观众的欣赏要求,使之看

传承戏曲艺术 发扬中国文化

【内容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曲艺文化是其中不可忽视的文化力量。自电影传入中国,便与戏曲深深结缘,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扬中国文化。 【关键词】传统戏曲中国文化中国电影戏曲元素 小小的身影讲述着千年的故事,幽婉的曲调传扬着上古的声音,一声声铿锵有力的锣鼓传递着华夏子孙不屈的意志,一幕幕曲折动人的故事承载着国人五千年的悲喜怒乐。戏曲——中华民族的瑰宝,在历史的长河中,戏曲的发展,潺潺而流,从未曾干涸。数百年前,当我们依旧做着天朝圣国的美梦时,西方世界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工业革命,当他们打开我们的国门强行带走无数奇珍异宝的同时,也将电影带进了我们的世界。随后,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电影经历着一次次改革,不断发展壮大并成为当今文化传播的一个主流载体。除了那些从小听着《穆桂英挂帅》,看着《天女散花》的祖辈们,现今已鲜有年轻人愿意跨进剧院,聆听这份传承千年的艺术。无数人站出来宣称戏曲灭亡论,殊不知,戏曲已经用另外一种方式存在于历史发展的大舞台之中。纵观中外电影,无论是《霸王别姬》还是《大闹天宫》;无论是影视剧还是动画;无论是从小受中国戏曲文化熏陶的本土导演陈凯歌,还是深受中西文化融合影响的香港电影导演徐克,戏曲元素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影视剧作品之中,依旧用戏曲特有的方式,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这种方式的载体,我们称之为戏曲元素。 何为戏曲元素? 有人说中国传统戏曲中的“唱念做打”便是戏曲元素,也有人说戏曲元素就是五彩斑斓的服饰、夸张传神的动作、丰富多变的色彩、生动夸张的脸谱。戏曲元素即编剧方面有剧本文学的诗赋性,结构方面是点线连贯的分场性,超脱的时空变化,综合的表演形式,根据行当创造角色,流动的技艺及通俗的民间艺术。①笔者认为,戏曲元素简单概括便是戏曲的综合性、写意性与技艺性。 下面笔者从三个部分来具体阐述戏曲元素在影视剧作品中的运用。 一、向经典致敬 1905年,丰泰照相馆内,“谭鑫培唱着最拿手的《定军山》,只见他配合着锣鼓点儿,一甩髯口,把刀一横,立成顶梁柱一般,就听旁边有人喊:‘快摇’,刘仲伦便使劲摇了起来,那时的胶片只有二百呎一卷,很快便摇完了,算告一段落……”② 就这样,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拍摄完成。这是京剧史上的里程碑,更是电影史上的里程碑,中国电影的起步,便是说唱艺术和传统的中国戏曲结合的产物。传统中国戏曲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独特的一种存在形式,自电影开始在中国发展,就未曾忽略过民族国粹的地位,更有许多影片向中国传统艺术致敬,其中不乏《霸王别姬》《刀马旦》等优秀影片。 《霸王别姬》可谓是陈凯歌导演的巅峰之作,本片以“文革”为背景,讲述了京剧名旦程蝶衣和名生段小楼的故事。片中情感细腻,色彩华丽,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及人性进行了深入挖掘。影片中,当段小楼揭发程蝶衣时,当“文革”的黑色雾霾笼罩着中国大地时,笔者不禁思考陈凯歌为什么要用我们的国粹京剧艺术来衬托这一故事。中国京剧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最为厚重的艺术之一,陈凯歌导演的独到之处便是用最具代表性的中华艺术来映射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考。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虞姬最后自刎于霸王剑下亦是程蝶衣自刎于段小楼剑下,陈凯歌的这一做法是聪明而独到的。戏曲《霸王别姬》无疑是国人最熟悉不过的剧目之一,用历史演绎过去,戏曲的助力使影像的张力更加具有历史深度。 二、局部引用 在众多中国电影中,戏曲的各种元素被中国导演灵活运用。1942年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铁扇公主》吸收了传统戏曲的造型艺术,人物活灵活现。无独有偶,《大闹天宫》的孙悟空的扮相完全借鉴了京剧中猴戏的孙悟空脸谱,为广大观众所喜爱。在音乐方面,影视剧作品中不乏锣鼓小调的出现,红极一时的电视剧《大宅门》同名片头曲《大宅门》中融合了京剧、

浅谈对中国戏曲的认识教学文案

浅谈对中国戏曲的认识 通过选修本门课程,我更好的了解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通过老师对戏曲的讲解,我更好地提高了对戏曲艺术的认识,不但可以增长我们这方面的知识,拓宽我们的视野、陶冶我们的情操、振奋民族精神、提高艺术素质,同时还能培养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由文字、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等因素综合形成的一门戏剧艺术。它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中国戏曲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在我的印象中,戏曲文化一直是我国艺术宝库里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作为中华名族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了解﹑继承和传播这笔文化。也许你并不擅长表演它,但这并不妨碍你去欣赏它﹑喜爱它。也许你并不擅长品味它,但这并不妨碍你去认识它﹑了解它。 纵观戏曲的历史,戏曲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是很繁盛的一种文化形式。从平民百姓到官宦之家都喜欢,而且很多人都懂。戏曲从诞生起就是最广大的劳动人民的艺术,具有很广

泛的民间性的特点。戏曲虽然涉及的主题大多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表现的也多是忠孝节义等道德伦理价值观念,但是却反映了几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传统戏剧里蕴涵着传统的价值评判,传递着一个时代对历史、对现实的思考,又拥有中国独特的表演体系。这些东西,本身就是来源和生长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的,有着我们传统血脉的根本,是一种文化的源。因此,欣赏戏曲,更多的是欣赏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也说明了戏剧赏析中的两种境界。所谓“看热闹”,也就是看到戏剧表面上的一些东西,往往注意离奇的故事以及热闹的打斗场面等。所谓“看门道”,就是注意戏剧艺术的审美特性,对戏剧冲突、人物形象、舞台对话以及各个剧种的特定表现技巧作充分的玩味与鉴赏,看到戏剧真正的美学价值。这就需要鉴赏者有健全的文化感官、广博的艺术修养和鉴赏的情感动力。总而言之,不管是看热闹还是看门道,都是对戏曲赏析,赏析者也都能从戏曲中品出各自的味儿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正是这种特性,使得中国戏曲雅俗共赏,不仅被文人墨客所称道,也能广泛地流传于平常百姓之间。 中国戏曲集中国各民族文化之大成,是经过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是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并且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体现了中国民族艺术文化发展过程,我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资料 中国戏曲是在民间艺术的土壤里发芽生根的。歌舞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因素,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据《书经·舜典》记载,我们的祖先在庆贺打猎收获时,会披着各种兽皮在用石器相互击打出的节奏中跳着、唱着,欢庆胜利的成果。到了春秋时代,歌舞成了欢庆丰收、庆贺战争胜利、祭祀神灵、驱魔禳疫等民俗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戏曲艺术的另一个源头是装扮表演。《史记·滑稽列传》中优孟模仿孙叔敖的表演,可以看做一个宫廷讽刺喜剧。从《北史·柳彧》的记载和新疆唐墓出土的歌舞戏《踏摇娘》泥塑看,除具备以歌舞演故事的特点外,在化装方面亦采用了面具、假扮等艺术手段。 戏曲艺术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武术。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角抵戏到了汉代时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带有戏剧色彩,如《西京杂记》所记载的角抵戏《东海黄公》、《黄帝战蚩尤》。 戏曲形成的最初形式是杂剧。所谓杂,有将各种技艺杂合在一起的意思。宋杂剧代表剧目之一《目连救母》,就是一个脱胎于民俗活动的节目。当时北宋都城开封的艺术家们以佛经中目连救母的劝善故事为纽带,将民间的说唱、装扮、武术、杂技等表演艺术结合在一起,在中元节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此后,七夕至中元节举办盂兰盆会,演目连戏成

了各地的一种传统习俗。 戏曲形成后,伴随着各种民俗演出逐步成熟和发展起来,产生了300多个剧种和数以万计的剧目。民俗为戏曲艺术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时戏曲艺术又为民俗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1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2、繁荣 12世纪中叶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宋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3、延展 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4、鼎盛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如穆桂

中国戏曲详细教案

一、课程名称:中国戏曲介绍课时:2个学时 二、背景分析:戏曲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同学们对中国戏曲 还不够了解,不能经常接触戏曲。 三、教学内容:中国戏曲 四、教学目标:初步了解中国戏曲的相关知识,并学会哼唱具有代表性的戏曲,简要说出他们的起源 五、教学过程: 【引入课程】1、先介绍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然后放[天仙配],为讲戏曲作铺垫,将同学们带入戏曲的氛围中 【初步了解】1、介绍戏曲相关知识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1]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2-5]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其它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昆曲、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坠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放[刘海砍樵] 2、戏曲行当 生、旦、净、丑各个行当都有各自的形象内涵和一套不同的程式和规制;每个都行当具有鲜明的造型表现力和形式美。 3、艺术特色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4、唱腔 第一种是抒情性唱腔,其特点为速度较缓慢,曲调婉转曲折,字疏腔繁,抒情性强。它宜于表现人物深沉而细腻的内心感情。许多剧种的慢板、大慢板、原板、中板均厉于这-类。放[女驸马] 第二种是叙事性唱腔,其特点为速度中等,曲调较平直简朴,字密腔简,朗诵性强。它常用于交代情节和叙述人物的心情。许多剧种的二六、流水等均属于这一类。放[花木兰] 第三种是戏剧性唱腔,其特点为曲调的进行起伏较大,节奏与速度变化较为强烈,唱词的安排可疏可密。它常用于感情变化强烈和戏剧矛盾冲突激化的场合。各戏剧中的散板、摇板等板式曲调都属于这一类。 5、国五大戏曲剧种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今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中国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戏曲文化校本教材教本(欣赏篇)

华罗庚实验学校新城分校 戏曲校本课程教本 (欣赏篇) 华罗庚实验学校新城分校教材编写组 二0一八年四月

主编:吕水庚 副主编:张俊陈东栋王芳王伟王锡才钱海凤杨金芳 编委:赵园园徐娟汤亚娟 美编:张勇 责编:韩咏忠王锡才周丽俊

序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作为锡剧之乡的金坛区,有爱看戏的老百姓,更有爱唱戏的业余演出队,但是相对来说这些戏迷票友都是中老年人了,那么如何把我们的瑰宝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这就需要在我们的青少年中培养,让锡剧之乡后继有人。 教育是文化的生命机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同时也是文化承载物的教育,无论从自身的发展还是客观要求方面考量,挖掘、整理、传承和发扬光大传统文化,都是责无旁贷。学校艺术教育是传承和发扬光大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学校艺术教育,丰富艺术艺术教育内容,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意义极为重要。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学习吸收知识、接受文化熏陶、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在这样一个不可重复的时期,让他们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可以使他们积累文化底蕴、提高竞争能力、增强发展后劲、获取幸福资本。因此编写一本以弘扬民族文化未基础目的,又能曾强青少年生存、发展和幸福能力的读物十分必要。因此我们编写了《唱响梨园》戏曲读本,收集了几个剧种的一些唱腔,针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队戏曲的认知特点和水平,就每一个地方戏种的产生发展、流传范围、行头特征、名家明段等一一娓娓道来,所用语言平实、选篇通俗易懂。 2018年4月

编写说明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充分挖掘和利用戏曲特色资源,丰富学校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我校成立了《校本教材》编写组,组织骨干教师,挖掘常州地方特色资源,结合本校实际,编写了这本校本教材,意在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戏曲文化的热爱,把中国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让戏曲之乡后继有人。 本教材的编写针对广大青少年学生对戏曲的认知特点和水平,就周边地区的每一个地方戏种的产生发展、流传范围、行头特征、名家名段等一一叙说,所用语言平实、选篇通俗易懂。在介绍每个戏种的同时配以丰富的各种戏种剧照和经典唱段等,使全书顿显鲜活、形象生动,让人可以清晰的联想到学生们禁不住模唱、张口欲唱的情景。同时,把课堂渗透、活动培养、环境育人等有机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个性化的校本教育体系,彰显我校校本教育的特色。 本教材适用于小学中高年级及以上学生阅读,编写过程中主要参考了《吴音汉曲江淮调》一书,收录了无锡、昆山周边地区的地方戏曲唱段:昆曲、京剧、锡剧、沪剧、苏剧等。通过阅读,使学生能够真正深入地了解戏曲、热爱戏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戏曲文化论文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德行与读书活动课题研究论文 课题名称: 对戏曲文化的了解和初步研究 兴趣小组: 素质拓展和兴趣小组 学生姓名: 单正涛 专业班级: 自动化10102 完成时间: 2011/12/7

对中国戏曲文化的了解和初步研究 目录 摘要 (2) 第一章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认识 (3) 1.1什么是戏曲文化 (3) 1.2戏曲文化的种类 (3) 1.3戏曲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3) 1.4中国的戏曲文化和外国的舞台剧有和区别 (4) 第二章对戏曲文化的思考 (4) 2.1 戏曲文化的文化功能 (4) 2.1.1 戏曲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4) 2.1.2 现代传媒对戏曲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5) - 2 - 2..2如何将戏曲文化发扬光大 (6) 第三章中国戏曲文化的特点和主要代表 (8) 3.1 戏曲文化的特点 (8) 3.2 主要代表—京剧 (9) 第四章中国戏曲文化对社会的意义和个人学习的影响 (10) 4.1 中国各大戏曲代表作和对社会产生的意义 (11) 4.2 戏曲文化对我个人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影响 (11)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摘要 作为中国文化传统典型代表的戏曲,在中国广大的农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其媒介化和视觉化也产生了戏曲舞台演出、戏曲电视、戏曲电影、网络戏曲flash等不同的戏曲媒介形态,这些戏曲媒介形态的共存和农村观众的戏曲审美和文化创造有着深层的联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社会意义。这篇论文从戏曲文化的种类、起源和发展以及与外国的舞台剧作比较等方面来对中国戏曲文化做初步的介绍,粗略的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对戏曲文化的影响和戏曲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然性和潜在影响能力。为什么戏曲文化能久经不衰?在其他几大文明古国逐渐衰落后却依然传承?本论文总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简单介绍戏曲的由来和发展经历;第二章则讲述了戏曲文化所产生的文化功能;第三章则概括了戏曲的特点和以京剧为代表的相关信息;第四章阐述了戏曲文化对社会产生的意义和对学生的影响。 关键词:戏曲文化文化功能现代传媒戏曲特点戏曲代表人物代表社会意义个人影响

中国戏曲

中国戏曲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今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淮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发展时期 1、萌芽 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2、繁荣 12世纪中期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元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3、延展 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 淮剧《占花魁》邱海东陈丽娟表演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4、鼎盛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如穆桂英、陶三春、赵匡胤等。这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黄。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京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1、元代戏剧 元代的戏剧叫元杂剧。元杂剧不仅是一种成熟的高级戏剧形态,还因其最富于时代特色,最具有艺术独创性,而被视为一代文学的主流。元杂剧最初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流行

传统戏曲的舞美艺术分析

传统戏曲的舞美艺术分析 〔摘要〕中国戏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项民族艺术像一樽美酒,清香甜美、浓烈醇厚、意蕴无穷。中国古代戏曲舞台美术传承着戏曲艺术的精髓,观众们能够充分地感触过去的人与事,去品评古代的美;而当代戏曲舞台美术推动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积极性,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及文化素养,将戏曲舞台美术中的美发挥到了极致。 〔关键词〕舞台美术;民族文化;人物造型;艺术服装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文化的精神理念。中国戏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唱、念、做、打的程式化表演,曲牌流派的深厚韵味,道白韵白的地域特色,像一樽美酒,清香甜美、浓烈醇厚、意蕴无穷。戏曲舞台美术是一种非凡的艺术创作,以其独有的特性区别于一般的美术。戏曲舞台美术是戏曲舞台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狭义地说,它指的是一场戏曲表演所用的场地及布景;广义地说,它包含了布景、灯光、化妆、服装、效果、道具等多种戏曲舞台元素,这些整体的设计被称之为戏曲舞台设计。设计者会依据表演的需要、导演的要求和剧本的内容,再加上个人的构思创造出剧中的环境和角色的外在造型,从而渲染着舞台氛围。戏曲舞台美术属于二次创造的艺术,它是在剧本、导演构思形成的基础上再融入舞美设计者的想法而产生的再一次艺术创作。一切舞台美术创作都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以剧中的人物、事件和情景

为依据,再将布景、灯光、化妆、服装等多种造型因素实行综合;从而增强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化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并创造出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 一、传统戏曲舞台美术 传统戏曲舞台美术包括人物服饰、人物化妆、灯光、舞台布景、道具(切末)等。传统戏曲舞台服饰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可舞性和程式化特点。戏曲服装主要分为蟒、帔、靠、褶、衣五大类,服装强调等级、阶层以及程式化、民族化。服饰色彩上的等级性,主要分为上五色(红、黄、绿、黑、白)和下五色(紫、粉、湖、蓝、香),上下五色是有很强的等级性和阶层性的。从服装的纹样上也能够看出等级性和人物自身性格状况,团花代表已婚,自由花代表未婚等。盔帽包括冠、盔、帽、巾,其也有一套程式化的搭配方式。传统戏的人物化妆也是具有程式性的,分可为俊扮和勾脸。俊扮一般用在生、旦行所扮演的人物角色中,指的是在演员面部底色的基础上打底,略施粉彩,勾勒眉眼,突出眉、眼、唇、腮等部位的视觉色彩,并通过勒头、贴片子的形式来修饰人物脸型,从而体现出人物英俊美丽的形象。勾勒的脸谱中也有很多的寓意,如破眉代表性格多变,寿字脸代表短命,螳螂眉代表好斗等等。传统戏曲舞台在一般情况下是挂底幕的,左边和右边分别有出将入相的上下场门,这样的底幕适合所有的演出。有的传统戏中因为表演的需要也会用一些切末、门帘、旗、景片等道具,这些景片非常轻便,使用起来也是非常方便的,在舞台上不会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能够想用时就用,不用时便可收起来。使用这种布景

中国戏曲知识

中国戏曲知识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篇一:中国戏曲基础知识中国戏曲基础知识【戏曲虚拟】指用艺术的虚来表现生活的实的过程,是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它利用舞台的假定性,灵活处理时间、空间。在艺术和生活的关系上,力求神似而不求形似。如以划桨虚拟行船,以摸索虚拟夜晚,以更声表示时间变化等。对自然环境、物体、人物、自然现象等,同样采取虚拟的手法,借助观众的联想来完成艺术创造。戏曲节奏戏曲术语。是使唱念打诸般艺术手段统一的共同要素。由戏曲形体动作节奏和音乐节奏两部分组成,二者相辅相成。戏曲的唱念、表演、舞蹈、武打等都有很强的节奏性。它能帮助表现人物情绪、点染戏剧色彩,烘托和渲染舞台气氛。【戏曲程式】戏曲表演中形成发展起来

的艺术及技术上的格律和规范。它把生活中的语言和动作提炼加工,使唱、念、做、打和音乐伴奏、化妆、服装等都形成规范化的表演法式,使生活的形态音乐化、舞蹈化、规范化。如表演中的关门、行船、跑马等,都有基本固定的格式。它比生活中的自然形态更富有表现力,更具形式美,程式又须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有所丰富、变化和发展。【压轴】一台折子戏演出中倒数第二个剧目。因最后一个剧目称大轴得名。【串】演戏俗称“串戏”,因脚色须连贯成队故称串。一说串字来源于“爨”字,因旧时也以“爨”或“爨弄”泛称演剧。【反串】指艺人扮演原所属行当外的角色。如旦行演员演生行或武生等。【客串】非职业演员参加戏班演出称客串。【票友】旧时对戏曲、曲艺的非职业演员、乐师的通称。相传清代八旗子弟凭清廷所发“龙票”,赴各地演唱子弟书,不取报酬,为清廷宣传,后就把非职业演员称为票友。【优伶】古代以歌唱、舞蹈、滑

对中国戏曲基本概况的认识

对中国戏曲基本概况的认识 说起中国戏曲,人们最初始的印象便是国粹。实然,随着戏曲自古以来的发展,距今已有几千年多的历史之久。纵观戏曲文化的诞生与发展,至今戏曲文化的内涵已发生了十分丰富的转变。无论是从其种类、表演形式亦或是艺术效果来看,其整体的规模早已不可与起初而语,随着时代的推进与历史的积淀,文化的点滴在戏曲这一具有特色的文化载体上不断地传承与积累。 早在先秦时期,戏曲的雏形便已经产生,那时,戏曲文化虽然并非十分兴盛,但是却为日后的戏曲的发展埋下了伏笔,例如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的早期流派奠基者。其次,到了唐朝,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与文化的交流与快速传播,中国戏剧的艺术形式也呈现出了多样性与多元化的特点,各大流派已形成雏形并开始快速发展。其后,随着时代的更迭,戏曲的发展亦是充满充满传奇色彩,伴随着元明清等朝代的推进,不仅出现了代表着各时代特色的戏剧,如元杂曲等一系列的特色曲种。前期所形成的曲种类别亦同样搭上了发展的高速列车。 其后,时间推移到了近当代,以辛亥革命为区分点,随着帝制的推翻,被禁锢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放,戏曲的内容、形式的多样性更是得到了较大程度的革新,呈现出了一种万花齐放之势,但是随着其后不断地战乱与社会的动荡,对于中国戏曲的发展则起到了相当大程度的阻碍作用。 随后,直到来到现当代,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的经济开始腾飞,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高涨,作为国粹的戏曲则迎来了新的历史使命。京剧、越剧、昆剧、川剧等剧种不仅在当地蓬勃发展,更是在国家的扶持下走向全国乃至走向全世界。 然而,尽管国内戏曲的发展呈现一片较好之势。但是亦有许多出现的问题值得我们去不断的思考。首先是中国戏曲的受众问题,国内的形势是儿童、青少年普遍兴趣较低,关于这一点,我们是否能从中吸取到一定的经验并慢慢地去改善呢,例如在戏曲文化中不断地引进一

中国戏曲论文

中国戏曲文化之我见 学号1062010501 对于张老师上的文化概论课,我个人印象比较深刻,其一是张老师个人知识比较渊博,上的课比较有意思,从不照本宣科,其二就是张老师每次上课都是笔挺的西装,课间喜欢嚼口槟榔,至今回忆起来记忆犹新。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文化概论课我最感兴趣的“中国戏曲”。 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四点:一孕育、二正式开放、三勃兴和四进一步发展。 孕育:中国戏曲的源头可上溯到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原始的宗教仪式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在西周末年:出现贵族豢养专供声色之娱的职业艺人—优。汉代:各种民间艺术表演百戏盛行,于戏曲密切的是角抵戏《东海黄公》。唐代:变文和传奇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内容,更为重要的是歌舞戏和参军戏的产生和发展,其中歌舞戏最著名的优踏谣娘、大面、钵头,参军戏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以动作和说白为主要表演手段的搞笑艺术形式。 正式开放:戏曲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在宋金时代,主要形式是杂剧,问三段,还产生了请宫调和南戏。 勃兴:元代时中国戏曲的黄金时期,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戏曲艺术达到了成熟阶段,元杂剧得以呈一代之盛,其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从两个方面提供了契机。从历史自身发展角度来看,戏剧经过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已经有了很厚实的积累,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都达到了成熟。废科举、八股取士的制度不仅断绝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可能,而且把他们贬到低下的地位:居于普通百姓及娼妓之下。这些修养颇高的文化人,被沉入社会底层。在疏远经史,冷淡诗文的无可奈何之中,他们只有到勾栏瓦舍去打发光阴、去寻求生路。于是,新兴的元杂剧意外地获得一批又一批的专业创作者。他们有一个以“书会”为名的行业性组织,加入书会的剧作家,称为“书会先生”。这些落魄文人在团体内,又合作又竞争,共同创造着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 进一步发展:名杂剧至中后期开始逐渐衰落,南戏流行,分四腔:戈阳腔、海盐腔、昆山腔、余姚腔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是昆山腔和弋阳腔。明后期的舞台,开始流行以演折子戏为主的风尚尤其是汤显祖的《牡丹亭》,到清代时地方戏蓬勃兴起,剧种迈200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梆子腔、皮簧腔、花鼓戏、秧歌戏等。 京剧在道光后期逐步形成至光绪年间发展成熟,并日益兴盛,在辛亥革命20世纪20年代是京剧发展的黄金时期,期间出现了著名中国的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大须生: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高庆奎。 艺曲的基本特征;高度的综合性、别具一格的表演形态、很强的程式性和虚拟性

中国戏曲概述

中国戏曲概述 来源:中国文化网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喜剧和印度梵剧,一同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中国戏曲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及近代影响很广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曲,统称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中国戏曲在12世纪才形成完整形态,走向成熟。经800多年推陈出新、繁荣发展至今,300多个戏曲剧种和数以万计的剧目至今仍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演,呈现着旺盛的生命力和不衰的艺术感染力。运用歌舞形式表现生活是中国戏曲的主要手段,宋代的南戏和元代的杂剧,在不断吸收诗歌、音乐、舞蹈、绘图、说唱、杂技、武术等姊妹艺术的基础上,相互兼容,最终形成了以唱、做、念、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其音乐性的对话——“唱”、“念”(说),舞蹈化的动作——“做”、“打”和舞台时空的虚拟性,表演的程式化,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特征。 为了适应戏曲剧情和表演的需要,中国戏曲的各种角色均依照不同类型人物的年龄、性别、身份与性格特征,从脸谱、服装、唱腔等诸多方面进行划分,高度概括为生、旦、净、丑等四类。 生:戏曲表演的行当主要类型之一,主要是男性人物的扮演者,有老生、小生与武生之别。旦: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主要是女性人物的扮演者。有正旦、花旦、武旦、老旦和彩旦等五个分支。 净: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俗称花脸。有大花脸、二花脸、武二花等分支。净角以面部化妆运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为突出标志,主要表现或粗扩豪迈;或刚烈耿直;或阴险毒辣;或卤莽诚朴等不同性格的男性角色。 丑: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属喜剧角色,因化妆的特点是用白粉在鼻梁眼窝之间勾画小块脸谱,所以也称小花脸,可扮演各种类型的角色行当。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分文丑和武丑两大支系。 20世纪的中国始终处于剧烈动荡的变革时期,西学东渐使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之间发生了不可避免的撞击与融合,致使中国戏曲的存留出现了空前的窘困,但同时也为其弘扬发展提供了必要和可能。辛亥革命所提倡的民主观念;期刊报纸为宣传戏曲的改良所开辟的阵地;新型的剧场、剧团应运而生;这一切使戏曲艺术达

中国戏曲文化教案

中国戏曲文化教案 一、中国戏曲的定义 戏曲,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梨园: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内教习乐工弟子演练歌舞的场所。后来,“梨园”一词被借用表示乐工机构,“梨园弟子”成为乐工弟子的代称. 后世将唐明皇奉为梨园鼻祖。将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 戏曲与戏剧有什么区别? 狭义的戏剧专指以古希腊悲剧和喜剧为开端,在欧洲各国发展起来继而在世界广泛流行的舞台演出形式,中国称之为“话剧”。 广义的戏剧可包括东方一些国家、民族的传统舞台演出形式,如中国的戏曲、日本的歌舞伎、印度的古典戏剧等。 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 二、中国戏曲的产生和发展 戏曲的起源:说唱艺术、滑稽戏、原始歌舞…… 傩戏 傩(nuó)是一种巫术仪式,以可怕的形象来驱鬼逐疫、酬神纳吉,以巫术活动为中心,是原始民族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及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物。巫师为驱鬼敬神、逐疫去邪所进行的宗教祭祀活动,称为傩或傩祭、傩仪。傩师所唱的歌、所跳的舞称为傩歌、傩舞。傩戏又是在傩歌、傩舞的基础上出现的。 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共生事象,原始的傩文化在世界其它地区都有存留,美国的“万圣节”、德国的“魔鬼大游行”都是这一原始文化遗留的痕迹。但是,似乎只有中国独生出来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戏曲。 (一)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原始歌舞,竞技表演),尤以《东海黄公》为著。 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 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

中国戏曲文化(三)

中国戏曲文化(三) 1.京剧之追根溯源 京剧它又称“京戏”、“平剧”因为这个平剧,是不带言字旁的那个平。北京在1928年到1949年之间,曾经被更名为北平。甚至有的称其为“国剧”。它融歌、舞、诗、乐等艺术形式于一体。而且场面宏大、扮相考究、声韵正雅、格调雍容、姿态优美、品位高洁、服饰华丽、大气磅礴,全面展现出中国传统戏曲,抒情、写意、象征、诗化的艺术表现力。与中医中药和国画,并称为中国三大国粹。 京剧这个名词,最早见于清朝光绪二年。也就是公元1876年,《申报》,上海当时办的一个很古老的一个报纸。京剧前身为徽剧,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清朝初年,京师梨园最盛行的是昆腔,还有京腔,它源自“弋阳腔”,也称“高腔”,传至京师以后被称作“京腔”。到了乾隆时期,这一局面开始改变了。据这个清朝赵翼他叫《簾曝杂记》这本书里边记载,乾隆十六年,也就是1751年,皇太后六旬“万寿”的时候,当时因为皇帝生日叫万寿,皇太后六旬,就是六十岁她过生日。“南腔北调,侲童妙伎,歌扇舞衫,后部未歇,前部已迎。”所谓的“南腔北调”,就指的是各种外来地方剧种。因剧种繁多,为正名起见,朝野把以昆曲为代表的归为雅部,以京腔(高腔)为代表的归为花部。雅部之名带有高雅、正统之意。而花部之名,则暗寓低俗杂乱之贬。所以,当时昆曲的地位,是高于花部的。花部的这些声腔又被称作“乱弹”。 但是为了各自的生存和发展,昆剧和花部的“梆子腔”“皮黄腔”、“弦索腔”、“弋阳腔”等等各个声腔剧种之间较量不断。乾隆初年,昆曲“曲高和寡”,京师观众多有喜好京腔者。城中的“六大名班,九门轮转,称极盛”,当时的北京,因为内城一共有九个城门,号称叫九门,也就是当时这六大名班,就在北京城里唱戏,好多人,已经开始“厌听吴曲”。以至出现了“闻昆曲”,便“哄然散去”的状况。但朝廷还是很维护昆曲的正统地位。以行政干预的手段来扶植昆曲,禁毁花部诸声腔。花部声腔处境艰难。 乾隆四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780年的时候,秦腔演员魏长生由四川进京。“大开蜀伶之风,歌楼一盛”,朝廷却强行禁演秦腔,勒令秦腔艺人改学昆腔,否则就“递解回籍”。魏长生等秦腔艺人,只得离京南下,在苏州、扬州继续演

中国戏曲文化知识:曲艺的六种艺术手法

中国戏曲文化知识:曲艺的六种艺术手法说 说,要明白生动。北方曲艺演员曾经说过:"说书一股劲,唱曲一段情,句句警人心,听者自动容"。说,要做到"一股劲""警人心",就要在介绍地点、描写环境、讲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刻画人物、摹拟人物对话、剖析人物心理活动以及做出评价等多方面,自始至终说得明白生动,引人入胜。 唱 唱,要优美动听。曲艺演唱的往往是较长的叙事诗或抒情诗,这就要求演员结合故事情节和人物思想感情,引吭高歌。在一篇唱词中,要有一两个核心唱段,

设计好优美动听的唱腔,以感染观众。 演 演,要注意表情。表演时,要求演员靠声调、语气和面部表情的变化来表达思想感情,而形体动作和小道具的运用(醒木、折扇、手绢等)则是辅助性的。表演前要设计好人物的位置,眼神的视线要有目的性,面部表情主要靠眼神的变化向观众交代。这就叫"眼灵睛用力,面状心中生"。有时语言、表演结合在一起,叫话相齐发。曲艺的表演讲究神似,摹拟动作不宜过多。 评 评,要观点鲜明。宋代罗烨有两句话:"讲论只凭三寸舌,秤评天下浅和深。"说的是演员在演唱中间,凡对书里的事物进行评论介绍,对书里的主要正面人物着重赞扬,对某些反面人物批判贬抑,都要观点鲜明。经常使用的手法有散文、

韵白、唱词三种。评,有时是夹叙夹评,在传统书目中称为"人物赞"。它用寥寥数笔塑造人物的神采和外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噱 噱,要趣味隽永。曲艺要有趣味性,娱乐性。相声是逗笑的,相声以外的其他曲种也要求有适当的"噱头"、"包袱儿",使听众听了感到轻松愉快。"肉里噱"来白生活,与故事内容紧紧结合,听后有回味。"外插花"是活跃气氛的插科打诨,相声演员称它"佐料包袱儿",不可缺少,也不宜过多。而那种为逗笑而逗笑,一味耍贪嘴的表演,则会起到相反效果。应该提倡的是趣味高尚、耐人琢磨的"噱头"。 学 学,要绘声绘形。根据叙述故事情节和刻画人物特征的需要,演员表演时常

中国戏曲文化

中国戏曲文化 姓名:段梦玲班级:2010级对外汉语一班学号:20100511656 一、戏曲与文化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中国戏曲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形态,是经过长时间沉淀而凝聚成的一种文化模式。将戏曲作为中华民族及其社会生活形态的曲折反映,将历史乃至现在大量的剧中人物作为实际存在的社会人群,并从中探究他们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中,将世界民族文化个性分为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前者指的是礼仪、秩序、适度,后者指偏激狂热、不拘礼法、敢于冒险。这是两种普遍而基本的民族性格。就中国而言,由于受儒道释三家文化的影响,儒家主理、道家主情、释家主性,它们在对立中统一,形成既乐天圆融,又慷慨悲歌的复杂性格,即所谓“中和之美”。中国戏曲艺术注重虚实相生、形神兼备、动静互见、刚柔相济等特点,就反映出民族的一些文化精髓。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二、戏曲起源 (一)巫术 起源于原始歌舞,那么原始的歌舞的最大功能就是娱神。在传统的古老的中国古代,他认为万物皆有灵。那么传统的巫术表演形式便成就了今天各类的文化艺术形式,在很多方面都有非常鲜明的体现。 (二)灵慧 在上古时期,力量和智慧的结合就可以主宰他人命运,灵慧也就是大巫师,他的智慧至高无上,可以呼风唤雨,迫使本族的人以生命为代价来祭祀他们的神。在部族有主要领导地位。 (三)文化交融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雅俗文化的流动不息丰富了整个国家的文化,其中北方匈奴的草原文化,东方的齐鲁文化,南方楚文化的巫文化,江南的吴越文化,而这些文化形成中国人国土就是天下中心的意识。 中国崇尚自然,人与宇宙合而为一,各个时代的艺术有着无比清晰的时代脉络,创作了中国的原创性,历代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艺术家,

中国传统戏曲的特征

中国传统戏曲的特征 中国戏曲主要有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艺术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1、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2、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3、中国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中国传统文化之戏曲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它有着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 中国传统文学艺术是中国古代人们思想感情的直接抒发和真实展现,其涵盖面很广,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绘画、书法、音乐、舞蹈、雕塑等,所有这些都承载了人们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而戏曲作为我国一个独特而富有魅力的一个传统文化,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和陶冶,已经成为我们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一朵奇葩,再如今缤纷多彩的世界文化潮流中屹立不倒,独树一帜。戏曲代表了对整个中国艺术的总结,其原则在戏曲里得到了一种形式美的定型,即程式化和虚拟化。 戏曲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它既是个文学概念,指戏中之曲,是一种韵文样式,又是一个艺术概念,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