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指标的抉择_概念_方法与应用_黄燕玲 (1)

指标的抉择_概念_方法与应用_黄燕玲 (1)

指标的抉择_概念_方法与应用_黄燕玲 (1)
指标的抉择_概念_方法与应用_黄燕玲 (1)

2012 Vol.27, No.2

国际城市规划

4

Indicators at the Crossroads: Idea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指标的抉择:概念、方法与应用

黄燕玲 著 袁媛 张家睿 骆逸玲 译

Written by Cecilia Wong Translated by Yuan Yuan, Zhang Jiarui, Luo Yiling

通过定量指标来引导政策制定的历史可以追溯至20世纪40年代,美国首次通过每月公布经济指标数据来衡量经济复苏情况(Bauer, 1966)。这一套可靠的经济指标的发展成功地推动了美国社会学家、福利倡导者以及公务员通过开发指标去衡量1960年代中期的社会变动。

“社会指标”一词的普及始于雷蒙德·鲍尔(Raymond Bauer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 )曾委派他研究航空项目对美国社会的影响。构建社会指标的想法很快从美国传到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联合国社会和经济理事会(Horn, 1993)等国际机构,后者还启动了社会计量与报告计划(Stone, 1971; UN Statistical Office, 1975)

。这股研究的热潮被奥迪斯·邓肯①(Otis Dudley Duncan, 1969)称之为“社会指标运动”。

“社会指标运动”对英、德、法等国家社会发展报告和社会统计概要的发布产生了显著的影响(Taylor, 1981)

。中央统计办公室1970年发布的《社会趋势》

(Social Trends )体现了英国对建立更灵敏的社会状况衡量方法的兴趣。因为研究者无法解决概念和方法上的困难,初期发展迅速的社会指标运动在

摘要:本文概述了指标的发展历程,着重介绍了英国城市与区域规划背景下指标的发展情况,并为未来的指标研究和深入发展提供了线索。本文的观点和建议是对经济与社会研究理事会(ESRC: 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Council )所资助的一项研究项目成果的阐释,该研究项目旨在识别出用于衡量地方经济发展潜力的指标,以及用于建立一个城镇指标数据库的方法,这一数据库用来帮助副首相办公室(ODPM: the Of ?ce of Deputy Prime Minister )监测城市白皮书(Urban White Paper )执行的力度。文章讨论的内容主要围绕五大问题:城市与区域规划评价指标发展的理论、概念与度量之间的关系;政策背景的重要性与指标研究的价值;社会科学家在指标演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指标在为政策制定以及数据建设提供信息上的作用;最后综合评价了不同分析方法的优缺点。Abstract: This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dicators,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British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contexts. It then proposes some pointers to set the agenda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o move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indicators. The arguments and suggestions are illustrated with ?ndings from a research project funded by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Council on identifying indicators to measur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otential, and the approach used to develop a town and city indicators database for the Of ?ce of the Deputy Prime Minister to monitor the performance of the Urban White Paper. The discussion focuses on ?ve broad sets of issues, namely the linkage between theories, concepts and measure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dicators for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the importance of policy contexts and values in indicator research; the role of social scientists in the process of indicator development; the use of indicators to inform policy decisions and the data infrastructure; and ?nally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different analytical methods to provide research synthesis.

文章原载于英国《城镇规划评论》(The Town Planning Review ),2003,74(3):253-279。利物浦大学出版社授权本刊发表中文译文。

译文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07110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培育项目(项目批准号:11lgpy101),2011年广东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项目名称:广东省城市社会空间评价与规划运用研究,项目编号:2011B070300106)联合资助

作者:黄燕玲(Cecilia Wong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城市规划系,空间规划(spatial planning )教授,都市政策研究中心主任(Director of Centre of Urban Policy Studies )

译者:袁媛,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张家睿,广东工业大学助教,硕士 骆逸玲,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① 奥迪斯·邓肯(Otis Dudley Duncan ,1921—2004),美国人,量化社会科学家。他对当今社会学和人口学的量化推理实践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译者注

1970年代后期出现倒退(Carley, 1981)。同时社会指标也遭到决策者的冷遇,因为指标并非为其关注的政策问题制定的。更重要的是,政府越来越倾向于相信“市场的魔力”而非社会智囊(social intelligence),并且在社会工程和改革方面的兴趣日减(Miles, 1985: 31)。因此,尽管早期社会指标运动的研究声势浩大,也的确产生了有启示、有思想的成果,但很多方法和概念上的问题仍悬而未决。

当我以承担英国不同的中央政府部门指标研究任务而开始学术生涯的时候,这个领域还没有太多学者研究。事实上,在1970年代后期和1980年代的绝大多数时间里,这个研究领域在很大程度上都被忽略了。这部分是由于受到学术范式从所谓的计量革命向政治经济研究方法的大转向的影响(Hall, 1983)。然而,指标计量作为地方发展资金的分配机制在英国政界却得到了持续应用。中央政府大体上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法进行资源分配,主要通过对所选择的各种定量指标进行持续而系统的分析来衡量地方发展的相对需求程度。1981年环境部(Departmant of the Environment)的贫困指数(DOE, 1983)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组成该指数的8个指标均来自于198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这8个指标继而被用于确定城市计划地区(Urban Programme Areas)获得各种更新改造拨款的资格。房屋署(Housing Corporation)在1988年也从人口普查数据中衍生出“住房需求指数”以反映相对的住房需求,并相应地分配区域财政支出。长期以来商贸及工业部(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采用失业率、移民数量(migration levels)及工业增长数据(3个指标)图示出“援助地区”,用以确定地区援助拨款资格,促进当地投资和商务创新。

1980年代末,英国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使用量化指标的意愿有所复苏,尤其表现在对待城市复兴和地方发展的问题上。城市和区域发展的长期失衡促使决策者尝试制定结合各地独特优势与机遇的战略,意图最大化所在地区的发展潜力(Fielding & Halford, 1990; WMEB, 1993)。与此同时,随着公共支出紧缩,中央政府开始仔细审查公共项目,并且更为密切地监控每一个政策实施的有效性。而考核与评估的方法也需改进以协调不同部门在执行地方发展策略上的行动,避免混淆重叠的目标区域及混乱交错的项目(Audit Commission, 1989)。伴随着联合开发运作项目(Integrated Development Operation Programmes)的推进,空间的定位与欧洲援助的协调变得更加重要(CEC, 1991)。在此背景下,最近不同的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更多地委派或开展了评价不同地区潜力和问题的指标研究,目的是为了加强对政策执行环境的理解和促进决策目标的实现。因此,在1960和1970年代首轮社会指标研发热潮过后二三十年的1990年代,另一股世界范围内指标研发潮流开始出现。

早期的社会指标运动主要是在国家层面的社会改革和福利制度背景下得到长足的发展,而目前的社会指标热则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对环境的广泛关注而引起的。它涉及各个空间层面对可持续发展及生活质量的衡量指标。英尼斯和布克(Innes & Booher, 2000: 174)将最近对指标研究的大肆宣传称为“社区指标运动”。新的环境议题需要把指标作为衡量环境影响及容量的核心机制(Maclaren, 1996; Macnaghten et al., 1995)。在其1992年提出的“21世纪议程”(Agenda 21)中,联合国明确呼吁建立合宜的“可持续性指标”作为各个层面抉择的坚实基础(UNCED, 1992: ch. 40.4)。在英国,对其随后的热情回应在与此主题相关的每一篇报道中几乎都有所体现(Countryside Commission et al., 1993; DOE, 1993; Arup Economics and Planning, 1995)。

英国使用指标的另一个强大推力是其基于证据的管治决策精神。工党执政的政府将运用指标证明基金申请的合理性、执行政策监督和政策评估的浪潮提升到新的高度。自1997年5月工党当选,各种指标在城市复兴、区域发展、土地利用规划政策和一般公共服务配套上得到应用(DETR, 1998a; 1998b; 1998c; 1998d; DTI, 1998)。政府坚信优质的信息是“民主的基石,良好公共管理与公众问责的根本,显示社会公正与权威的画面,展示政府工作和成果的窗口”(ONS, 1998: para. 1.1)。

指标的本质与方法

指标的发展向来是学者与实际工作者共同参与的跨学科活动。因此指标定义出现不同的侧重点毫不奇怪(Horn, 1993)。伊莱恩·卡莱尔(Elaine Carlisle)将社会指标定义为“对生成描述社会体系的信息系统所需要的一些重要概念作出的操作性或部分操作性定义”(Elaine Carlisle, 1972: 25)。最近卡雷(Carley, 1981)和英尼斯(Innes, 1990)对社会指标不同的定义、方法和功能作了全面而富有启示性的概括。卡雷(Carley, 1981: 26)肯定了卡莱尔定义的重要性,即强调社会指标是将抽象的社会和政策问题可操作化的成果。麦尔斯(Miles, 1985: 17)也认为大多数社会所关注的问题是多维度的,而指标则揭示了其构成与变化。

社会指标被普遍认为具有规范性的特征。雷蒙德·鲍尔(Raymond Bauer)在书中开门见山地明确提出:

社会指标——统计数据,统计系列和其他任何形式的证据,能够让我们依据我们的价值观和目标来评价所处的阶段和未来的去向,能够评估具体的项目及其影响(Bauer, 1966: 1)。

美国卫生教育福利部(Department of Health, Education

黄燕玲 指标的抉择:概念、方法与应用

2012 Vol.27, No.2

国际城市规划5

本期主题

and Welfare)在其使用的定义中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观点:“社会指标是将利益直观而规范化的统计或数据……衡量福利的直接办法,并受到阐释的影响……”。这里对规范的强调意味着指标可以用作衡量进展和目标完成程度的标准,也意味着在判断某些结果是趋好还是变坏的时候会涉及到价值判断。然而,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评价的标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绝大多数社会指标的定义倾向于将“社会”(social)一词的使用当作理所当然,并视为对社会的概念及现象的衡量,但并未对此作进一步的阐述。有些学者为了分开衡量社会和经济现象而把社会指标与经济指标作了一个简单的区分(Rose, 1972)。卡兹(Cazes, 1972: 14)把社会指标定义为对“跨经济”现象的衡量,否定社会指标只是经济指标的附属。然而这些定义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因为它们没有成功界定社会指标的范围。鲍尔明确指出社会指标和经济指标不应彼此孤立,他把社会指标的“社会”定义为”与社会有关的”(societal),并将社会指标理解为社会的指标(Bauer, 1966: xvi)。这个广义的定义旨在将社会指标和经济指标放在一起考虑,并结合起来指导决策。麦克雷(MacRae, 1985: 9)将这一定义进一步引伸为:“政策指标”应是无所不包的,经济指标应该和社会指标一样作为其中的一部分纳入进来,并且与之相联系。他还认为“自然科学指标”也应该被纳入到这一共同框架下进行考虑。

综合这些早期的理念,我对指标作出如下定义:指标是替代性的衡量方法,被操作性地定义某些抽象的多维概念。我认为指标的发展经历了方法上从抽象概念转向更具体和实际的衡量方法的进程,从而为政策的制定提供更好的信息。

我的定量指标工作的背景

我初次参与指标研究工作与保守党政府在1980年代后期及1990年代初期的政策导向密切相关。在其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和对浓厚的审计文化的倡导下,各政府部门委派了大量的研究任务来确定用来衡量其某些具体的政策问题的指标(例子见表1)。绝大多数官方委派的任务是为政策提供建议,所以在性质上具有短期性和特定性的倾向。这意味着可供选择的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的范围是极其有限的。例如,在剑桥经济咨询委托机构(PA Cambridge Economic Consultants, 1990)完成的一篇报告中对关键议题如“竞争优势”、“经济绩效”等的概念分析就显得过于肤浅和不充分。彼德(Pieda, 1995)的地方经济审计操作指引则过于注重步骤与衡量的过程,而对框架中的关键问题和因子没有给予充分解释。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委派任务是实验性的,并没有涉及编写一套完整的数据资料(Coombe et al., 1992; LGMB, 1995)。表1 当代英国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定量研究方法方面的文献举例官方指标衡量报告“地方评级”和“生活质量”研究? Coombes, M., Raybould, S. and Wong, C.

(1992), Developing Indicators to Assess the

Potential for Urban Regeneration (a final

report to the 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

ment), London, HMSO.

?Coombes, M., Raybould, S., Wong,

C.and Openshaw, S. (1995), The 1991

Deprivation Index: a Review of Approaches

(a final report to the 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London, HMSO.

?PA Cambridge Economic Consultants

(1990), I n d i c a t o r s o f C o m p a r a t i v e

Regional/Local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Prospects (a ?nal report to the 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London, HMSO.

?Pieda (1995), Local Economic Audits:

A Practical Guide (a final report to the

Employment Department), Shef?eld.

?Robson, B., Bradford, M. and Tye, R.

(1995), The 1991 Deprivation Index: a

Matrix of Results (a final report to the

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London,

HMSO.

?WMEB ( 1 993), Study of Existing

Evidence on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 & Enterprise Councils (a ?nal

report to the Department of Employment),

Birmingham, WMEB Consultants.

? Breheny, M., Hall, P. and Hart, D. (1987),

Northern Lights: A Development Agenda

for the North in the 1990s, Preston, Derrick

Wade and Waters.

? Brown, P. J. B. and Batey, P. W. J. (1994),

Characteristics of Super Profile Lifestyles

and and Target Markets: Index Tables, Pen

Pictures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Super Profile Technical Note 2), Urban

Research and Policy Evaluation Regional

Research Laboratory, Liverpool, Univer-

sity of Liverpool.

?Champion, A. G. and Green, A. (1990),

The Spread of Prosperity and the North-

South Divide, Gosforth and Kenilworth,

Booming Towns.

?Rogerson, R. J., Findlay, A. M. and

Morris, A. (1989), ‘Indicators of quality

of life: some methodological issue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1, 1655-66.

对甄别城市复兴潜力和需求的日益增长的需要,以及对统计信息的政策兴趣的日益增长,也帮助催生了学术界在衡量社会经济状况和繁荣程度上的重要贡献。成果包括:尚彼恩和格林(Champion & Green, 1990)对“新兴城镇”(booming towns)的研究,布雷赫尼(Breheny et al., 1987)的“北区之光”(northern lights)研究,罗杰森等人(Rogerson et al.,1989)的“生活质量”研究,布朗和贝迪(Brown & Batey, 1994)的地理人口度量。这些研究激发了各种关于方法问题的学术讨论,例如对无形变量的量化办法(Rogerson et al., 1989);选取适当的权重系统创建综合指数(Green & Champion, 1989; Rogerson et al., 1987);使用创新的手法开展地方分类(Brown, 1989; Brown & Batey, 1994)。总而言之,由于没有特定的政策限制,这些学术研究倾向于提出基于经济表现和人口地理特点的地方评级方案(place-rating schemes)。其得出的排位也常常引起很大的争议。部分原因是因为媒体对结果的解释不当。然而,媒体对城市发展排位的大肆宣传引起了决策者的注意,也进一步激发了学者对定量衡量研究的兴趣。

无论是与政策相关还是纯粹的学术研究,英国这股城市指标的研究热潮的本质都倾向于以实证研究法为基础,所以更多的注意力被投射到衡量的方法和对数据的经验性探索

2012 Vol.27, No.2 国际城市规划6

上。尽管委派的任务存在缺点和局限,但这些咨询项目还是

催生了很多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从这个角度看,我很幸运地加入了泰恩河边上的纽卡斯尔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CURDS: the Centre for Urban and Regional Devolopment Studies)由麦克·库姆斯(Mike Coombes)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在1989年至1993年间与麦克和西蒙·雷布尔德(Simon Raybould)一起紧密合作。在这段虽然很短但却富有成效的时间内,我们给环境部(Coombes et al., 1992; Coombes et al., 1995)、苏格兰房屋署(Coombes et al., 1993a)和就业部(Coombes et al., 1993b)提交了多份官方报告。在作为优秀的咨询者而感到自豪的同时,我们也对以后该领域的研究发展作出了以下几方面的重要贡献:

?上述四个研究的每一个都通过大量的文献综述来阐释所衡量对象的概念,并从中归纳出一个领域或主题的类型来指导指标的选择。这种范畴导向的方法在1991年和1998年地方贫困指数(Robson et al., 1995; 1998)以及1999年地方

贫困指数回顾评价(Noble et al., 1999)中得到了持续应用。?CURDS的研究,是在找出一套清晰透明的评估标准

来衡量数据质量和指标解释效果方面的很好的实践。?这些研究重点是向决策者说明,探讨不同权重体系的

优缺点的重要性。这一点尤其是在库姆斯等人的研究中被明确提出(Coombes, 1995)。在不同权重体系下产生的综合指数通过相关分析(Coombes, 1995)和敏感度测试(Coombes et al., 1993b)得到了探讨和确认。

?通过长期的努力,我们得出了一个可以指导指标研究的,从一般到特例都适用的“四步式”(a four-step methodological procedure)方法。这一“四步式”方法首先阐释需要衡量的概念及其使用的政策背景。第二步是制定研究框架,指出需衡量概念的多维度来指导指标的选择和后续分析。最后两步是技术性的,需要研究可能会获得的数据并评估要使用的潜在变量的特质,接下来设计合理的权重方案将变量组合成综合指数或设法将信息简单化以呈现结果。这个“四步式”方法在就业部探讨基础设施与当地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中被首次明确提出(Coombes et al., 1993b),而在另两篇学术出版

物上得到完善(Coombes & Wong, 1994; Wong, 1995)。?项目组在研究中的很多基本的想法和一些新的数字

资源的使用方法后来都广为政府和其他学者所熟知(如在给英国环境部的报告中通过使用通讯录和非官方资料来评估城市复兴的潜力[Coombes et al., 1992])。这其中最富争议性的指标使用之一就是通过使用基于邮政编码的“家庭财产”(home contents)保险金来衡量犯罪风险(Coombes et al., 1994; Wong, 1997)。 1991年和1998年的地方贫困指数中都使用了这项指标。1999年的评估虽然取消了该项指标,但也没有提供好的替代指标来对该现象进行衡量,所以现在的多重贫困指标(Index of Multiple Deprivation)就缺少了犯罪衡量这一项(DETR, 2000)。

?CURDS团队对贫困指标发展的一个特殊贡献是从更广泛的邻里和地方环境贫困中区分出了个人或家庭层面的贫困指数(Coombes et al., 1993; Coombes et al., 1995)。剑桥大学承担农村劣势指标评估的团队也强调了这一点(Dunn et al., 1998: 6),他们提出将指标打包在一起,旨在确定面临或

处于特定情境的人或家庭数。

?正如牛津大学的研究团队在《1999年贫困指数评论》中提到的,受到CURDS的研究影响,环境部从衡量贫困“高危”群体的“替代性指标”转向对贫困的更直接的衡量。这种直接衡量贫困的手段被延用于《2000年多重贫困

指数》中。

?CURDS人员也对区分农村与城市的贫困作了特别的努力,并在提交给苏格兰房屋署的报告中进行了清晰的阐释。不同的指标被采纳用来判断农村贫困问题,例如,可达性和个体经营水平被采纳,而车辆保有度则被取消,等等。而在新近的研究中,农村地区可达性的重要性一直在被探索和讨论(Dunn et al., 1998; Noble et al., 1999)。

指标抉择:徘徊在十字路口

我在曼彻斯特大学规划与景观学院当讲师期间(1995—1998)所作的经济与社会研究理事会(ESRC: 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Council)资助的一项研究,是我指标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项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指标研发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协助地方经济发展的决策。研究主要采用了基于库姆斯和黄燕玲的“四步式”的方法来制定指标,对研究设计起到关键影响作用的有三个组成部分:政策、理论和方法。这个项目使我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仔细研究政策背景、理论思想和技术方法。

融合理论、政策和方法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工作。项目得到了大量原始和有趣的研究成果,并在不同的研究阶段发表了5篇论文。项目最初对英美及其他欧洲国家大量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并从中提取了被认为对地方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11个涵盖全面的因子(Wong, 1998a)。研究早期通过邮寄问卷和深度访谈的方式收集英国西北和东部两个案例地区的数据,来验证实践工作者对地方经济发展、指标研发及其使用的观点(Wong, 1998a; 1998b; 2001)。这两个区域有截然不同的社会经济情况和经历,选择它们能够让对结论的解读更可靠。研究广泛地收集了一套由61个地方发展指标组成的数据资料及相关说明文件。然而在对数据特征进行了初期的研究和敏感度测试后,研究最终只选取了其中

黄燕玲 指标的抉择:概念、方法与应用

2012 Vol.27, No.2

国际城市规划7

本期主题

29个指标进行分析。随后通过多元分析对所收集的地方发展指标之间的结构关系(Wong, 2001; 2002a)及地方发展指标和不同绩效变量之间关系的相对强度进行了检验(Wong, 2002a)。

我想借助这次讲座的机会来思考一些我从这个项目中得到的重要想法和经验。它们至今仍影响着我在指标研究和工作方面的想法,尤其是影响了为副首相办公室(ODPM)监管城市白皮书中所提出的城市复兴目标建立城镇指标的工作(ODPM, 2002; Wong, 2002b)。我之所以选择“指标的抉择”作为本次演讲的题目,是因为目前如火如荼的指标发展中蕴藏着许多与“社会指标运动”的相似之处。然而,尽管政策重点有所转变,支撑指标研究当前进展以及日后发展的一些根本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根据其在美国的观察,英尼斯和布克(Innes & Booher, 2000)以及萨维茨基(Sawicki, 2002)共同指出,大多数的指标项目在概念框架与方法论上的基础往往比较薄弱,而指标选择上“百花齐放”的作法更导致了信息量大而不着重点的发展结果。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指标将无法在促进社会行动或引导实质性政策调整上体现价值,最终必然会事与愿违。因此,我希望在此次演讲中提出一系列问题来引发对未来指标研究发展的进一步探讨。

将理论与计量衔接起来

在承担ESRC研究任务期间,我对相关地区经济发展作了一个全面的文献综述。综述的成果强调存在着各种竞争性理论,也存在着各种对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因素的重要性的竞争性解释(Wong, 1996),并指出了地方发展研究的许多方法和概念的局限。使用案例研究和行业研究来分析发展趋势有时候并不一定能够反映地方经济发展的全貌,而且有的案例研究过分强调或过于概括某些因子的重要性。一些问卷中归纳出来的结论由于案例的实际局限,其作用亦相当有限(Wong, 1998a)。

类似的问题亦出现在为副首相办公室(ODPM)所做的回顾城市转变理论以形成分析框架来检验城市绩效的研究中。城市转变是一个持续的空间改变过程,其推动力可能是地方层面的结构转变与历史惯性,也可能是来自国家或者全球的外部因素,又或者是外因和内因的相互作用(图1)。然而城市转变的动态过程和结果状态是无法割裂的,因为结果状态本身又推动了进一步的变化。经济竞争力、社会排斥和可持续发展都包含了变化的过程和静态状况。这使得要建立一个具有因果关系的输入导出衡量模型变得困难。而且现今的理论水平显然还不能涵盖城市转变中的全部问题。不同的学术研究从各自特定的角度限定研究问题,并且用不同的方法去论证输入因子和结果现象之间,或者不同现象之间的

逻辑关系,因此得出的结论也有所不同。

理论和实际计量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就是一个具有争

议性的话题。19世纪中期,奥古斯特·科姆特(Auguste Comte, 1844: 25)指责没有理论的观察是“经验主义”,而没有观察的理论是“神秘主义”。这个观点在指标发展过程

中得到了体现,因为经验主义者认为收集数据先于意义的提

取,而理论家则坚持应先有某种先验的理论模型来指导数据

的选择和解释。这样一个对理论与数据之间关系的辩论被过

于简单化了,因为在指标研发的过程中理论与数据是交互影

响的。然而,联系理论与实际计量的真正难处在于:?难以确定因果现象的关系,因为其关系可能是非线性的或含混不清的。例如,尽管大量的学术研究认为企业活

动水平和一个地区的生活质量正相关,然而初期不断集聚的

经济吸引力很快就会转变为增长的负效应,如生活质量的下

降或生活成本的提升(Myers, 1988)。比如,卡斯特和霍尔

(Castells & Hall, 1994)描述了硅谷经济腾飞之后生活质量

的下降——负面因素如严重的交通拥挤,所谓的“清洁”

工业加剧的污染以及难以承受的房价,成为了“芯片的灰暗

面”。这个例子可以说明生活质量和经济绩效之间不是线性

关系,而是可能存在一个倒“U”字形的关系。理论上来说,

甚至社会包容性概念都可能是一个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它

取决于社会和社区关系的规模和强度(Boddy, 2002)。而且

高经济增长和高失业率可以在同一城市空间共存的事实为人

熟知。因果解释的方向模棱两可使得评价城市效绩成为一项

艰巨的任务。

?阐释指标的涵义并非易事,因为许多因素与被计量

图1 城市改变的动力:全球化的宏观经济推力

资料来源:英国环境部, 2002, 2.

知识和技能

信息技术

地方反应

?提高经济竞争力

?处理社会隔离问题

?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改善教育基础设施

?人口和就业分散

?产业衰退

?物质设施衰退

?社会贫困与隔离

文化

创意

社会

经济

背景

城市

系统

的多

层空

间结

金融

管理

新国际劳动分工

城市问题

2012 Vol.27, No.2 国际城市规划8

的社会现象间有着模糊不清的关系。因此指标解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前研究从哪个角度来研究这个社会现象。例如,远距离的通勤能力可能是利于城市经济发展的,因为它使更大范围内有才华有技术的人可以在全球市场中竞争。但是对于环境而言它是负面的,因为通勤引起大规模交通流量和空气污染。同样,一个房价上涨的繁荣的住房市场也很难评价其好坏。

?第三个难处在于如何建立反映不同活动关系的时间框架。例如,为城市转变的因果机制确定一个合适的时间框架就因其涉及长期重组过程而变得困难。通过使用多个指标分析格拉斯哥和爱丁堡多维度的竞争力后,贝利等人(Bailey et al., 2002: 155)提出:人均GDP、失业与就业率或空闲土地存量的计量都受到城市发展的长期过程的影响,因此难以体现目前的绩效或未来的竞争力。

由此可见,城市与区域理论中有很多未经检验的假设,

而且很难找到一个被审慎证明的因果关系框架来指引指标分析。这意味着任何输入因子的选择可能都是主观片面的,因此其只有有限的或部分的解释效力。为了应对此困境,我提交给副首相办公室的方案是用一个“结构—绩效”模型(structure-performance model )(Carlisle, 1972)来突出不同城市地区运行的不同社会经济背景(Wong, 2002b)。这样一个分析框架并不是要创建因果模型,而是为了区别更具描述性的社会现象(结构)的性质和目标导向的绩效衡量(绩效)。虽然我们应认清一个现实:城市与区域理论的发展永远都不可能完美,但是指标的选择与分析应该尽可能地以理论为支撑,以避免随意收集统计数据的现象。

指标与政策实践:理解、利益与价值

理解理论思想和政策背景在指标发展过程中具有首要的意义。其中的原因至少部分地是我认为指标研究是帮助决策的应用性工作。尽管ESRC的项目并不是针对特定的政府客户,但有趣的是,它是我为了探究决策者对地方经济发展问题的看法而特意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收集大量数据的唯一项目。我这么做有两个原因:(1)通过实际工作者的经验性认识来证实从文献中得出的理论成果;(2)采取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1964)的价值关联方法(value relevance approach),即通过了解行动者对其自身行为和他人行为的主观看法,来提升对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问题的理解。

这项研究从文献中挑选了11个对地方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因子。对实际工作者的调查(表2)也证实了列表中所选的因子已经足够详尽。虽然对不同指标重要性的认识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稳定的和一致的,研究的结论强调了它们的重要性是依具体情况相对而言的。即使同样的因子出现在两个不同地区,在其被赋予的重要性的背后可能有着大相径庭的原因。

随后的深入访谈所收集的经验证据则揭穿了人们想象中高科技发展与生活质量相关的假相,这两者之间并没有一定的逻辑联系(Wong, 1998a)。例如那些高科技发展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未必与当地居民技能相匹配,这些居民往往是居住在内城的没有技能或者是技能很低的劳动力。因此,该项指标在西北地区没有引起重视。东部地区对于研究与发展的态度是积极而谨慎的。剑桥地区的高科技形象似乎并没有激发太大的热情,正如剑桥科技园的成功并不被认为是一个可供模仿的现实例子。同样,对生活质量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同看法也非常有趣。生活质量被看作是地方繁荣的结果而非促成商业投资回报的原因。进一步而言,一个被广泛认同的观点就是一个人无论在英国哪里工作,其通勤范围内必定有不少宜人的居住区。问卷调查数据中生活质量排名的明显跨区域差异特征,在访谈资料中得到微妙的显示。这是因为东部地区的受访者更清楚地意识到其所拥有的优质生活,而西北部的受访者则认为当地有很多富裕的郊区和像英格兰柴郡那样的风景优美的乡村小镇,居住在那里的人可以到西北部区域任意地方工作。

从文献综述和决策者的见解中得出的设想在所收集的指标数据库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对统计数据的主成分分析(Wong, 2002a)反映了大多数实际工作者的看法(Wong, 1998a),即传统的影响因素如区位、基础设施、金融和人力资源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显得更重要。然而,统计分析的结果也为某些学者的观点提供了更多的支撑,如德林格等人(Doeringer et al., 1987)对有利的产业结构的重要性的看法,而英国这两个区域实际工作者们的意见则没有提供那么多的西北地区(n=73)东部地区(n=64)

传统因子:

物质因子

区位

人力资源

金融与资金

基础设施

知识和技术

产业结构

无形因子:

行政机构能力

商业文化

社区认同感

生活质量

2.82

3.37

3.50

4.07

4.85

6.07

6.75

5.56

5.68

6.77

6.84

(1)

(1)

(0)

(4)

(1)

(4)

(8)

(4)

(12)

(11)

(5)

2.97

3.39

3.88

4.16

4.67

5.57

6.08

5.63

6.09

6.22

6.72

(1)

(0)

(2)

(1)

(5)

(8)

(14)

(8)

(9)

(11)

(12)

区位

物质因子

基础设施

人力资源

金融与资金

知识和技术

产业结构

生活质量

行政机构能力

商业文化

社区认同感注:地方经济发展因子的平均值排名是根据受访者回答的重要性计算的;低平均值排名意味着该因子更重要。括号中的值是认为该因

子完全不重要的人数。

资料来源:Wong, 1998a: 711.

表2

地方经济发展因子平均值排名

黄燕玲 指标的抉择:概念、方法与应用

2012 Vol.27, No.2

国际城市规划9

2012 Vol.27, No.2

国际城市规划

10 本期主题同的权重体系或数据模型,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方法来将一套指标整合成一个综合指数。作为研究人员,我的工作是通过敏感度分析来列出可供选择的方案及其优缺点。但是,选择方案的方法最终还是一个主观性的政治决定,尤其是当综合指数被用于决定资金分配的优先顺序的时候。

社会科学家可能会拥有双重角色的观点得到承认之后,对指标发展过程中社会科学家作用的讨论有了进一步的转向。英尼斯和布克 (Innes & Booher, 2000)以及萨维斯基(Sawicki, 2002)最近提出了两个不同的观点。他们对指标在决策过程中的价值与作用有不同的看法(Wong, 2002c )。英尼斯和布克关注指标研发的政策维度。他们强调将使用者的参与过程作为认知社会的一种途径从而达成意见共识的重要性。他们更关注的是指标在决策过程中的嵌入性,而不是指标的设计以及指标自身的技术性。他们认为正是前者(嵌入性)在决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因此,他们把专家和社会科学家看作是在建立共识过程中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角色。但萨维斯基明确主张社会科学家在指标方法上的作用,或者用他的话来说是“一个理性的范式”

(Sawicki, 2002: 25)。他虽然承认英尼斯和布克(Innes & Booher, 2000)的过程参与理论,但也对这种达成共识的方法在影响公共政策的成本和价值方面提出了质疑。

我同意英尼斯和布克(Innes & Booher, 2000)的观点,精心设计的指标常常被决策者忽视,同时对决策的影响也有限。但这不是指标研究特有的现象,许多政策评估研究都面临同样的问题。作为一个社会科学家,我坚信必须用恰当的方法指导实践。研究没有被广泛采纳和应用并不代表它没有意义,因为谁都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就能被用上。更重要的是,即使分析不一定在决策过程中得到采纳, 但谨慎合理地开展研究将不会扼杀或歪曲各种不同的意见。

然而,设计不当的指标很有可能会对公众的意见造成巨大的侵害。基于这一立场,我希望自己能在指标方法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同时作为一个在更广范围内指标研发的参与者,对于指标要旨的传扬也是己任。在这方面,我非常赞同萨维斯基的观点。但正如前面所讲,10年孜孜不倦地追求创造高质量指标的历程也让我意识到,在研究指标过程中遇到的许多方法和技术性问题只能逐步解决。一些主要的障碍,例如缺乏对概念的清晰定义,缺乏成熟的因果理论来指导指标的选择,以及相对应空间尺度的数据缺失等,在短期内也难以得到解决。我更关注的是我们要如何与决策者或指标使用者沟通,帮助他们理解这些问题,帮助他们认识到不同方法的侧重点。我越发意识到,使用者参与对指标研发过程的重要性,主要并不是为了说服对方或达成共识,而是为了让使用者能够有机会了解指标的缺陷与用途,改变

支持。同样有趣的是,即使在缺乏吸引力的地区,人力资源因素也往往与高收入之间有着机动的联系,但它又常常和一些无形因素如生活质量和商业文化等相关联。这个结果再次证实了对实际工作者深入采访(Wong, 1998a )的发现——劳动力的技术和能力才是公认的地方经济成功发展的关键因素。

让决策者参与指标研究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提高对政策执行环境的理解并在研究中了解决策者的价值取向与利益;二是为最后的政策选择作决定。前者有助于对政策背景和价值取向获得更好的理解。这会使研究更有针对性,从而更清楚所衡量的概念,也能为研究报告所制定的政策建议提供一个参考框架。对于后者,我认为政策的选择与判断是价值判断,不是能通过统计数据作出科学决策的。这个问题无可避免地涉及到社会科学家在指标研究中的角色以及研究结果中所渗透的政策取向与政治利益。

双重角色:社会科学家的作用

如果我们没有赋予指标意义,它们只是一组数据。因此分析和阐释指标的过程就成为指标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于受社会学教育的影响,我强烈坚持专业上的价值中立,以尽可能地消除偏颇与成见来保持研究的科学公正性。伯杰和凯尔纳 (Berger & Kellner, 1982: 136)认为社会科学家在任何技术性或政策性的实务项目中都扮演着“双重角色”。他们认为理论和实践的割裂最终将会损害科学的公正性。

在做了这么多的政策导向的研究后,我也对这种双重的角色表示担忧。科学中立原则是在收集数据和分析工作中务求学术公正性的有效指南。但是一个分析员难以避免将其个人的价值观、认识和技术带入分析过程。这是每一个政策分析者的天性,关键是分析所做的假设与逻辑支撑应该是明晰的,并详细记录所有相关的技术和方法的信息,以便得到透明和公开的监督。因此,我对多重贫困指标 (DETR, 2000) 中利用全国普查数据了解统计区(ward )特性的“模拟”过程相当谨慎。例如, 多重贫困指数中有对不符合要求的私人住房存量规模的估计,其做法是根据1996年英国10个区域的住房状况调查来“模拟”12 131套住房样本中975套不合格住房的状况。咨询文件仅提供的信息是,当地所供应房屋的房龄和建筑形式信息、当地居民的经济状况和全国不合格住房状况在评价模型中作为预测变量。但是文件并没有详细提供如下信息: 对8 414个统计区中各区不合格住房的估算,以及支撑估算模型的详细的方法论,例如解释模型的方差和残差,从而允许对其进行交叉检验。

为了避免在学术公正性方面进行不必要的妥协,研究过程中应将纯知识性输入和政策选择区分开来。例如,采取不

对指标使用和数据收集过于随意的态度。

沙丘上的城堡:指标在决策中的使用

在受到中央政府的政策指引和有关各类指标使用的咨询文件的轰炸下,地方政策执行者对衡量日益增长的量化指标的价值有所怀疑,因为一些量化指标并不适用于解决指标所涉及的复杂问题(Wong, 1998b)。尽管很多地方经济发展组织(LED: Local Economic Dovelopment)意识到了对数据指标的迫切需求,但是他们却没有为面对这种需求做好准备。ESRC项目中很多受访者都表示他们的信息收集是在特定的方式下进行的(Wong, 2000)。当问及地方发展指标的应用潜力时,乍看起来信息非常令人鼓舞,超过四分之三的受访者认为指标对他们的工作很有用(表3)。然而,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设想用指标来制定政策,五分之一的人设想用于比较和监测,更少数人设想能在争取经费时使用指标。这一调查结果显示,尽管有中央政府和欧盟的潜在资源的吸引,地方决策者缺乏利用指标来支撑决策的意识。

从整体来看,参与机构对指标信息的使用存在不完整和无序的特点。其部分原因与决策者在工作中使用量化指标的一些障碍有关,包括缺乏建立相关检测系统的资源、地方一级的数据质量不高以及用作参考标准与空间比较的数据空间格式和定义不一致等。他们反映的数据质量问题(表4)与学者所面临的十分相似。然而更重要的是,中央政府对数据的使用方式受到明显的质疑。地方政府的抱怨针对的是政府在使用数据指标进行资源分配时缺乏咨询和征求意见。受访者不满意数据常被篡改,并反对硬性的绩效衡量,因这些绩效衡量只能部分反映城市复兴和经济发展状况。

上面讨论的结果是基于1995年和1996年开展的研究。但从那儿以后,随着工党上台,以实证为基础的管治思想进一步施加压力迫使地方决策者以系统而规律的原则去努力收集和分析数据。同时,数据收集的困难和不必要的重复在社会排斥联合政策行动组(PAT: Policy Action Team)的18号报告——《信息优化》中得到了广泛认同(Social Exclusion Unit, 2000)。去年为副首相办公室(ODPM)研发城镇指标数据库的项目让我有机会再次思考之前在ESRC项目中的一些问题。现在政府部门有一个共识:避免将额外的数据收集任务委派给其他的机构,并且有必要发展在数据共享和收集工作上的协调合作。所以城镇指标数据库项目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利用好现有公共部门的数据而非收集新的数据(ODPM, 2002)。通过案例研究和访谈,我们发现许多地方当局在处理信息密集的政策上有很大进步,而且一些地方机构开始明白好的信息能够将合作共事和政策讨论变得更简单。

依据PAT18号报告的建议,国家统计局(ONS: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和其他政府部门在社区和其他小区域层面的数据统计工作方面有了很重大的进展。首先,重要的核心数据要组织得更有条理,并集中放在国家统计局的社区统计网站上。更多的地方数据(包括通过调查获得的地方数据)得以公布,例如新收入调查等,尽管统计局对这些资料的质量列出了有益的告诫。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网络的发展,政府部门也把它们常规收集的数据放在其网站上。尽管数据质量的进步很可喜,但这也为数据领域带来了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因为各种国家性的统计数据的收集和编制方法也在不断修订和调整,在过去9个月编制城镇指标数据库期间,研究团队经历了一个艰巨的学习过程。我们很清楚地认识到,数据其本身既是一种要求也是一个主要难题。每一个数据都有其优缺点,而选择哪一组数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的特点。不断修改收集和报告主要数据(比如就业①和失业②)的方法所带来的问题是很严重的,因为这样的改变会把某种程度的不可靠性带入到对现状的判断和对比分析之中。想要

表3 地方经济发展指标的潜在应用(调查反馈)

指标的用途西北地区(%)东部地区(%)

政策制定比较和监测争取经费背景信息营销和宣传36.1

19.4

12.5

11.1

11.1

32.8

25

12.5

9.4

4.7

资料来源:Wong, 2000: 232.

表4 评估地方经济发展指标相关信息的困难(调查反馈)信息评估的困难西北地区(%)东部地区(%)

信息的可获得性信息的质量

空间规模

空间覆盖面

数据的更新

数据源的组织15.3

1.4

9.7

5.6

2.8

6.9

18.8

4.7

17.2

6.3

10.9

4.7

资料来源:Wong, 2000: 232.

①就业方面的系列数据在收集方法和工业分类标准定义方面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更。1991年以后,两年一次的就业统计变成了每年一次(AES:

Annual Employment Survey,1995至1997年)。另外,1992年的工业分类标准从1991年的数据统计开始实施。1996年的数据中,就业统计的公司样本有所扩大,包括注册增值税和未注册增值税的企业。根据估算重新修订1995年的数据,结果1995年英国新增了就业人数45万人。1998年,年度就业调查(AES)被年度企业调查(ABI: Annual Business Inquiry )取代来估算就业数据,这一调查方法的重大改变,使得1995—1997年的数据有所调整,以便与年度企业调查的数据比较。但1991、1993等年的年度就业调查并无调整。

②自从1980年代以来,失业率数据被多次修改,这一政策影响数据的现象引起了严肃的关注(Bartholomew, 1995)。最新的变化是在2003年的

1月开始,对于地区级(region)以下的地方,取消原先基于工作地的“失业救济率”,取而代之的是基于居住地的计量。这种基于居住地的计量方法将用于调整之前直至1996年的数据。

黄燕玲 指标的抉择:概念、方法与应用

2012 Vol.27, No.2

国际城市规划11

本期主题

消除政策措施所带来的额外影响来制定绩效衡量的办法已经非常困难,更别提统计数据的不一致性所带来的困扰。没有统一的数据基础,研究者和决策者将无法确定由于方法改变所导致的数据变化的程度。

为了确保政策指标的有效性,研究者一直在倡导指标的“制度化”(Caplan & Barton, 1978; Carley, 1981; Innes, 1990)。制度化指的是建立常规的操作步骤和程序来加强指标的长期稳定性,并将衡量的方法和概念合法化(Innes, 1990: 232)。尽管国家统计局(ONS)优化数据质量的工作值得肯定,但这些数据在统一性和制度化方面仍存在严重问题。如果统计数据是用来提供有效的政策情报的话,那么数据的堡垒应该建立在坚硬的岩石而非移动的沙丘之上。当经验丰富的研究人员意识到我们正处于一种艰难的情形时,大多数决策者将不会有与数据迷宫纠缠的时间和毅力。

信息超载:技术综合还是分析综合

指标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将要衡量的指标概念进行整体的考虑。单个指标常被组合或加入到一个综合指数里。该作法继而提出了根据相对重要性确定指标权重的可能性。非统计权重(non-statistical weighting)的方法具有简单易懂的优势,例如使用统一权重比、采取专家咨询或者从之前的文献及民意调查得到权重比。但是这些方法都比较主观和武断,难以全面恰当地解决问题。比如,很难找出一组合适的权重指标来权衡空气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另一个方法是基于统计学的方法来组合指标,例如因子分析,回归模型和多准则分析。但是,这些方法更为复杂,容易对数据暗箱操作,使解释过程变得更晦涩难懂(Wong, 1995)。

使用综合指数还存在别的问题。尽管这些指数具有坚实、快速的技术综合优势,但是它们也会隐藏研究现象的不同方面的详细信息,尤其当指标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含糊不清时,问题更为严重。更重要的是,综合指数很容易被用于发展排行榜,而这毫无疑问会引发很多议论及媒体的关注,但它也可能造成误传或者曲解。尽管如此,综合指数的排名也可成为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用于分析有关现象的空间分布模式的初始阶段。这一点在我分析地方经济发展不同轨道的工作中得到了阐释(Wong, 2002a)。对此我唯一的保留意见是仅凭排名而不深入论证或解释不会提高我们对有关问题的认识,有时可能会让人觉得这仅仅是个数字游戏。但是,我们仍要认识到排名对于政策的重要性(例如多重贫困指数),它虽然令人无奈,但又是基金分配必不可少的机制。

在研究城镇指标数据库的方法体系时,我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在避免数据量过大和确保足够的政策信息之间取得平衡。为了简化指标使用的结构,我提出了一套双层结构的指标体系。这个结构通过将研究者们广泛使用的衡量城市变化的几个绩效指标作为“具有战略性重要意义”的指标来收集城市发展趋势的数据。发展趋势数据描绘了城市社会经济重构过程所带来的城市现状图景。这些指标同时衡量了强度与动态,例如人口水平及变化,就业水平及变化,失业水平和变化及其持续时间,人均GDP和变化。指标体系的下一层结构——“目标”指标(the vision indicator),着重处理以城市白皮书(Urban White Paper)五大目标基本概念框架为指导的领域问题:

?引领未来的人才;

?具有吸引力的城镇;

?提高环境可持续性;

?创造和共享繁荣;以及

?提供优质服务。

这个分层的指标结构是基于许多研究者所提出的一种新兴的方法。英尼斯和布克(Innes &Booher, 2000)以及贝格(Begg et al., 2002)曾提出一个类似的三层衡量框架,从用总体战略层面的指标来评估城市系统总体运作情况,到对政策效果的衡量指标,再到政策反馈的近期和中间阶段衡量指标。这种构建指标系列的方法旨在服务不同分析及政策目的,并避免信息过量。

此外,一个“组合”的方法被提议用于分析“下一级目标层”的指标(lower tier vision indicator),即通过一些独立的指标组成一个指标组来反映研究现象的不同方面。同一组的指标将配合使用,来解释某一特定现象的具体情况。邓恩(Dunn et al., 1998)使用这个方法为当时的农村发展委员会(RDC: Rural Development Commission)制定农村劣势指标。例如他们使用三组指标(就业机会,就业质量,地方经济的就业弱势)衡量当地劳动力市场的不同方面,每组都由几个指标组成。

为了说明指标组合方法在城镇指标数据库项目分析中使用的潜力,这里以部分案例城市区的一组通勤指标(journey-to-work indicators)分析为例(表5)。这些指标希望通过将城市区分别作为生活地点(即以居住地为前提)和工作地点(即以工作地为前提)进行分析来探讨其通勤的模式。

将城市区分别作为生活地点和工作地点对通勤距离值(表5也据此绘制)进行散点分析(图2、图3),可以得到案例地区的通勤范围。如果一个城市区的居住人口(就业人口也一样)中短距离通勤人口的比例较高,则相对而言这个城市区的可持续性和自给自足的程度也较高(见图2右上角),例如桑德兰(Sunderland)城市区,斯文顿(Swindon)城市区和普雷斯特伯里/麦克莱斯菲尔德(Prestbury / Macclesfield)城市区。相反,如果一个城市地区的短距离

2012 Vol.27, No.2 国际城市规划12

2012 Vol.27, No.2

国际城市规划13

表5 通勤指标(journey-to-work indicator )

(a )

(b ) (c ) (d )

案例研究的城市区大伦敦城44.530.738.240.1新爱丁顿

25.419.351.123.2普雷斯特伯里/麦克莱斯菲尔德 6028.267.024.1谢菲尔德52.314.749.320.0斯文顿 78.211.165.620.1桑德兰64.918.162.715.0华盛顿43.524.752.822.4西米德兰53.918.049.024.2英格兰

52.1

27.1

52.1

27.1

注:(a )通勤距离小于5 km 的百分比:基于居住地,1991。

(b )通勤距离大于10 km 的百分比:基于居住地,1991。 (c )通勤距离小于5 km 的百分比:基于工作地,1991。 (d )通勤距离大于10 km 的百分比:基于工作地,1991。

通勤人口所占的比例很小,则说明这个城市地区有很多复杂多样的通勤流,大伦敦(Greater London )城市地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见图2的左下角)

。图2右下角的城市地区往往拥有居住人口中短途通勤人口比例小但就业人口中短途通勤人口比例高的特点。这是因为这些地区更多的是为其他工作中心提供居住腹地的功能,其本身并没有太多的就业机会。在研究的案例里,新爱丁顿(New Addington )城市区就属于此类,而华盛顿(Washington )城市区则有向此发展的趋势。与上述城市区相对应的是图2左上角代表的城市区,这类地区居住人口中短途通勤人口比例高但就业人口中短途通勤人口比例低,这说明这类城市区的服务范围比较广,通常是大城市或城市中心,例如谢菲尔德(Sheffield )和西米德兰(West Midlands )市区。

图3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图2的镜像反映。右上角是交叉通勤地区(即有相对大量的进出流)

,包括大伦敦城市区和普雷斯特伯里/麦克莱斯菲尔德城市区。图3左下角

地区的自给自足程度较高,例如斯文顿和桑德兰城市区,右下角地区则能够为长距离通勤者和当地居民同时提供工作机会,如谢菲尔德和西米德兰城市区。图3左上角属于外出工作者居住的城郊地区,例如新爱丁顿和华盛顿城市区。

上述通勤指标组合的应用表明,通过把几个关联的指标放在一起对所关心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以直观的图表形式表达出来,能够丰富研究分析。如果说综合指数是提供了一个指标的技术/统计的综合的话,这种组合指标的方法则实现了指标分析的综合。这里的结论是,在推动指标发展过程中,一个更加根植于分析的方法,并有公开透明的数据和方法的支持,是一种为监督与评估政策提供参考的更积极的方式。监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被视为是消极的反馈,是通过控制和纠错机制来让计划顺利实施。这个观点应该改变,我认为要树立更积极和更有建设性的监测观——即更有远见、更重视分析、以结果而非输出数据为导向的方法。

结论

指标在目前以实证为基础的政治体制和世界范围的可持续运动背景下取得了重要的地位。但客观地说,这是一个相对发展中的研究领域,特别是有关决策的指标使用。尽管指标的发展还有很多关于方法论的重要问题悬而未决,但是那些准备接受挑战的研究者们不会因此而放弃指标的探索之旅。此外,同样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意识到指标只是理解社会现象的工具之一,还有许多不同形式的信息和方法可以提高政策执行的效果。在文章最后,我将引述以下两句话来再次提醒大家:

我们再也不能接受一个单一的一成不变的认知框架体系;我们需要的是兼容并蓄的知识分子和科学研究人员,他们明晰事实的复杂性,明白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谁也无法面面俱到,看清事实的全部 (Durkheim, 1913-14: 71; quoted in

图2 短途通勤(小于5km )散点图:基于居住地与工作地的数值 对比

资料来源:表5的案例研究数据

图3 长途通勤(大于10km )的散点图:基于居住地与工作地的数值 对比

资料来源:表5的案例研究数据

基 于

居 住

地(a )

基 于 居 住

地(b )

基于工作地(d )

基于工作地(c )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60 50 40 30 20

10 0

30 40 50 60 70 80 90 0 10 20 30 40 50黄燕玲 指标的抉择:

概念、方法与应用

本期主题

Bryant, 1985: 43)。

尽管社会指标的作用和潜力不像刚提出时那样的巨大和及时,甚至在现实的应用中更受到限制,但指标依旧重要,并值得我们孜孜以求(Smith, 1980/81, 742)。

参考文献

[1] Arup Economics and Planning. Environmental Capacity: A Methodology

for Historic Cities (final report to Cheshire County Council, Chester City Council, 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and English Heritage)[R].

London: ARUP, 1995.

[2] Audit Commission. Urban Regener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Local Government Dimension. London: HMSO, 1989.

[3] Bailey N, Dochty I and Turok I. Dimensions of City Competitiveness:

Edinburgh and Glasgow in a UK Context // Begg I, ed. Urban Competitiveness: Policies for Dynamic Cities. Bristol: Policy Press, 2002: 135-160.

[4] Bartholomew D. The Measurement of Unemployment in the UK (with

discussion)5[J]. Journal of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A, 1995, 158: 363-417.

[5] Bauer R A. Social Indicators[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66.

[6] Begg I. Urban Competitiveness: Policies for Dynamic Cities[M]. Bristol:

Policy Press, 2002.

[7] Begg I, Moore B and Altunbas Y. Long-run Trends i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British Cities[M] // Begg I, ed. Urban Competitiveness: Policies for Dynamic Cities. Bristol: Policy Press, 2002: 101-134.

[8] Berger P L and Kellner H. Sociology Reinterpreted: An Essay on Method

and V ocation. Harmonds Worth: Pelican Books, 1982.

[9] Boddy M. Linking Competitiveness and Cohesion[M] // Begg I, ed. Urban

Competitiveness: Policies for Dynamic Cities. Bristol: Policy Press, 2002: 33-54.

[10] Breheny M, Hall P and Hart D. Northern Lights: A Development Agenda

for the North in the 1990s[M]. Preston, Derrick Wade and Waters, 1987. [11] Brown P J B. A Super Pro?le Based Af?uence Ranking of OPCS Urban

Areas[J]. Built Environment, 1989, 14: 118-134.

[12] Brown P J B and Batey P W J. Characteristics of Super Pro?le Lifestyles

and Target Markets: Index Tables, Pen Pictures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Super Pro?le Technical Note 2). Urban Research and Policy Evaluation Regional Research Laboratory, Liverpool: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1994.

[13] Bryant G A. Positivism in Social Theory and Research. Basingstoke:

Macmillan, 1985.

[14] Caplan N and Barton E. The Potential of Social Indicators: Minimum

Conditions for Impact at The National Level as Suggested by A Study of the Use of Social Indicators[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978, 5: 427-456.

[15] Carley M. Social Measurement and Social Indicators[M].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1981.

[16] Carlisle E. The Conceptual Structure of Social Indicators[M] // Shon?eld

A and Shaw S. Social Indicators and Social Policy. London: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1972: 23-32.

[17] Castells M and Hall P. Technopoles of the World[M]. London: Routledge,

1994.

[18] Cazes B.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Indicators: A Survey[M] // Shon?eld

A and Shaw S. Social Indicators and Social Policy. London: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1972: 9-22.

[19] CEC(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Annual Report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form of the Structural Funds 1989[R]. Of?ce for Of?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Luxembourg, 1991. [20] Champion A G and Green A. The Spread of Prosperity and the North-

South Divide. Gosforth and Kenilworth, Booming Towns, 1990. [21] Comte A. A Discourse on the Positive Spirit (prefaced and translated by E

S Beesly, 1903)[M]. London: William Reeves, 1844.

[22] Coombes M, Raybould S and Wong C. Developing Indicators to Assess

the Potential for Urban Regeneration[M]. London: HMSO, 1992. [23] Coombes M, Raybould S, Wong C and Openshaw S. The 1991 Deprivation

Index: A Review of Approaches[M]. London: HMSO, 1995.

[24] Coombes M and Wong C. Methodological Step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variate Indexes for Urban and Regional Policy Analysis[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1994, 26: 1297-1316.

[25] Coombes M, Wong C, Charlton M and Atkins D. Crime Risk in Urban and

Rural Neighbourhoods: 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Insurance Data[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1994, 21: 489-504. [26] Coombes M, Wong C and Raybould S. Indicators of Disadvantage and

the Selection of Areas for Regeneration (Scottish Homes Research Report No.26) [M]. Edinburgh: Scottish Homes, 1993a.

[27] Coombes M, Wong C and Raybould S. Local Environment Index:

Infrastructural Resources Dimension (a ?nal report to the Department of Employment) [R]. Newcastle upon Tyne: Centre for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Studies, University of Newcastle upon Tyne, 1993b. [28] Countryside Commission, English Heritage and English Nature.

Conservation Issues in Strategic Plans[R]. Cheltenham: Countryside Commission, 1993.

[29] DETR(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Transport and the Regions). 1998

Index of Local Deprivation: A Summary of Results[R]. London: DETR, 1998a.

[30] DETR(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Transport and the Regions). The

Future of Regional Planning Guidance[R]. London: DETR, 1998b. [31] DETR(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Transport and the Regions).

Planning for the Communities of the Future[R]. London: The Stationery Of?ce, 1998c.

[32] DETR(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Transport and the Regions).

Sustainability Counts[R]. London: DETR, 1998d.

[33] DETR(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Transport and the Regions).

Monitoring Progress: Indicators for the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UK[R]. London: DETR, 1999.

[34] DETR(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Transport and the Regions).

Measuring Multiple Deprivation at the Small Area Level: The Indices of Deprivation 2000[R]. London: HMSO, 2000.

[35] DOE(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Urban Deprivation, Information

Note 2, Inner City Directorates[R]. London: 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1983.

[36] DOE(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Appraisal of

Development Plans[R]. London: HMSO, 1993.

[37] DOE(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Index of Local Conditions: An

Analysis Based on 1991 Census Data[R]. London: DOE, 1994.

[38] Doeringer P B, Terkla D G and Topakian G C. Invisible Factors in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R].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39] DTI(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Indicators[R]. London: DTI, 1998.

[40] DTI(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Indicators[R]. London: DTI, 2000.

[41] DTI(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Scottish Office and Welsh

Of?ce Regional Policy Review of the Assisted Areas of Great Britain[R].

London: DTI, 1993.

[42] Duncan O D. Towards Social Reporting: Next Steps[R].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1969.

[43] Dunn J, Hodge I, Monk S and Kiddle C. Developing Indicators of Rural

Disadvantage (a ?nal report to the Rural Development Commission) [R].

Cambridge: Department of Land Economy,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998.

[44] Fielding A and Halford S. Patterns and Processes of Urban Change in the

United Kingdom[R]. London: HMSO, 1990.

2012 Vol.27, No.2 国际城市规划14

[45] Hall P. The Anglo-American Connection: Rival Rationalities in Plan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1955-80[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1983, 10: 41-46.

[46] HMG(Her Majesty's Government). Statistics: A Matter of Trust (Green

Paper) [R]. London: The Stationery Of?ce, 1998.

[47] HMG(Her Majesty's Government). Building Trust in Statistics (White

Paper) [R]. London: HMSO, 1999.

[48] HMT (Her Majesty's Treasury). Framework for National Statistics[R]. 1st

ed. London: HMT, 2000.

[49] Horn R V. Statistical Indicators for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Science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50] Housing Corporation. Housing Needs Indicators (internal document

prepared by the Programme and Operational Support Division) [R].

London: Housing Corporation, 1988.

[51] Innes J. Knowledge and Public Policy: The Search of Meaningful

Indicators[M].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90.

[52] Innes J E and Booher D E. Indicators for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A Strategy for Building on Complexity Theory and Distributed

Intelligence[J]. Plan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2000, 1: 173-186. [53] LGMB(Local Government Management Board).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s

Research Project: Consultants(Report of the Pilot Phase) [R]. Luton: LGMB, 1995.

[54] Maclaren V W. Urban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1996, 62: 184-201.

[55] Macnaghten P, Grove-White R, Jacobs M and Wynne B. Public

Perceptions and Sustainability in Lancashire: Indicators, Institutions, Participation[R]. Preston: Lancashire County Council, 1995.

[56] Macrae D. Policy Indicators: Links Between Social Science and Public

Debate[M]. Chapel Hill, NC: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85.

[57] Miles I. Social Indicators for Human Development[M]. London: Frances

Pinter, 1985.

[58] Myers D. Building Knowledge about Quality of Life for Urban

Planning[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1988, 54: 347-358.

[59] Noble M, Penhale B, Smith G and Wright G. Measuring Multiple

Deprivation at the Local Level (Index of Deprivation 1999 Review).

Oxford: Department of Applied Social Studies and Social Research, University of Oxford, 1999.

[60] Noble M, Penhale B, Smith G, Wright G, Firth D and Payne C. Report

for Formal Consultation Stage 2: Methodology for an Index of Multiple Depriva- tion (Index of Deprivation 1999 Review). Oxford: Department of Applied Social Studies and Social Research, University of Oxford, 2000.

[61] ODPM(Office of the Deputy Prime Minister). The Development of a

Town and City Indicators Database(Urban Research Summary No.3) [R].

London: ODPM, 2002.

[62] ONS(Of?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Regional Trends, 33[R]. London: The

Stationery Of?ce, 1998.

[63] Pa Cambridge Economic Consultants. Indicators of Comparative Regional!

Local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Prospects[R]. London, HMSO, 1990.

[64] Pied A. Local Economic Audits: A Practical Guide. Shef?eld: Employment

Department, 1995.

[65] Robson B, Bradford M and Tye R. The 1991 Deprivation Index: A Matrix

of Results[R]. London: HMSO, 1995.

[66] Robson B, Bradford M and Tomlinson R. Updating and Revising the Index

of Local Deprivation[R]. London: DOE, 1998.

[67] Rogerson R, Findlay A and Morris A. The Geography of Quality of Life

(Occasional Paper Series No. 22) [R]. Glasgow: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University of Glasgow, 1987.

[68] Rogerson R J, FindlayA M and Morris A. Indicators of Quality of Life:

Some Methodological Issues[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1989, 21: 1655-1666. [69] Rose R. The Market for Policy Indicators[M] // Shonfield A and Shaw

S. Social Indicators and Social Policy. London: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1972: 119-141.

[70] RSS(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The Response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to the Government's Consultation Document 'Statistics: A Matter of Trust[R]. London: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1998.

[71] Sawicki D S. Improving Community Indicator Systems: Injecting More

Social Science into the Folk Movement[J]. Plan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2002, 3: 13-32.

[72] Shon?eld A and Shaw S. Social Indicators and Social Policy[M]. London: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1972.

[73] Smith T W. Social Indicators: AReview Essay[J]. Journal of Social

History, 1980/81, 14: 739-47.

[74] Social Exclusion Unit. Better Information (Social Exclusion Unit Policy

Action Team Report 18) [R]. London: Social Exclusion Unit, 2000. [75] Stone R. Demographic Accounting and Model Building[R]. Paris: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1971. [76] Taylor C L. Progress Towards Indicator Systems: An Overview[M] // C

L Taylor. Indicator Systems for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Analysis.

Cambridge: MA, Gunn & Hain, 1981: 1-10.

[77] NCED (United Nations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Agenda 21[R]. Swit-zerland: Conches, 1992.

[78] Un Statistical Office. Towards a System of Social and Demographic

Statistics (Studies in Methods, Series F, No. 18) [R]. New York: UN Statistical Of?ce, 1975.

[79]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Welfare. Toward a Social

Report[R].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ce, 1969. [80] Weber M. Basic Concepts in Sociology[M]. New York: Citadel Press,

1964.

[81] Wmeb. Study of Existing Evidence on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ECs(a ?nal report to the Department of Employment) [R]. Birmingham: WMEB Consultants, 1993.

[82] Wong C. Developing Quantitative Indicators[M]// R. Hambleton and H

Thomas. Urban Policy Evaluation. London: Paul Chapman, 1995: 111-122.

[83] Wong C. What is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 Conceptual Overview

(Occasional Paper No. 49) [R]. Manchester: Department of Planning and Landscap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1996.

[84] Wong C. Crime Risk in Urban Neighbourhoods: The Use of Insurance

Data to Analyse the Changing Spatial Forms[J]. Area, 1997, 29: 228-40. [85] Wong C. Determining Factors for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Perception of Practitioners in the North West and Eastern Regions of the UK[J]. Regional Studies, 1998a, 32: 707-720.

[86] Wong C.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Key Actors in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C: Government and Policy, 1998b, 16: 463-481.

[87] Wong C. Indicators in Use: Challenges to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Planning in Britain[J]. Town Planning Review, 2000, 71: 213-239. [88] Wong C.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lity of Life and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 Empirical Study of Local Authority Areas in England[J].

Cities, 2001, 18: 25-32.

[89] Wong C. Developing Indicators to Inform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ngland[J]. Urban Studies, 2002a, 39: 1833-1863.

[90] Wong C. Development of Town and City Indicators: Review, Interpretation

and Analysis (a final report to the Department for Transport, Local Government and the Regions) [R]. Liverpool: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2002b.

[91] Wong C. The Crossroads of Community Indicators[J]. Plan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2002c, 3: 259-260.

(本文责任校译:寇永霞)

黄燕玲 指标的抉择:概念、方法与应用

2012 Vol.27, No.2

国际城市规划15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及解法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及解法 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一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相的次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方程组,像这样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一般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典例分析 例1、在方程组、、、、 、中,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有个; 例2、已知二元一次方程2x-y=1,若x=2,则y=;若y=0,则x=. 变式1:方程x+y=2的正整数解是__________. 变式2、在方程3x-ay=8中,如果是它的一个解,那 么a的值为? ? ? = = 1 3 y x

例3 方程组???=+=-5 21 y x y x 的解是( ) A 、 ???=-=21y x B 、???-==12 y x C 、???==21y x D 、???==12y x 例4、有一个两位数,它的两个数字之和为11,把这个两位数的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对调,所得的新数比原数大63,设原两位数的个位数字为,十位数字为,则用代数式表示原两位数为 ,根据题意得方程组 。 例5、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有“鸡兔同笼”问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你能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吗?使找出问题的解。 知识点二 解二元一次方程 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 典例分析 例1、 把方程2x -y -5=0化成含y 的代数式表示x 的形式:x = . 化成含x 的代数式表示y 的形式:y = .

第2课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发展

第2课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发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计算机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中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 (3)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发展及特点 (4)讨论分析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中的重要性和主要功能 2.过程与方法 (1)以任务为驱动,让学生们学习所涉及到的知识,了解操作系统的重要性及发展历程。(2)在问题情境下,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计算机软件的配置方案。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 (2)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合作关系,增强学生合作精神。 (3)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认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作用和Windows操作系统的发展及特点。 三、教学难点 Windows操作系统的特点。 四、教学策略 本节是第三章操作系统中的第二课,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内容比较枯燥和严谨,也缺乏兴趣。建议以任务驱动法让学生自己去上网或查阅教材来学习,老师做总结,加深学生印象。 ①通过任务驱动法,让学生自己去上网查找,通过直观的文字或图片信息,加深他们对操作系统的概念理解以及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 案例: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引出今天的内容,让学生们思考并通过上网查找答案来完成这节课的内容。 1.小明的计算机因为中了病毒系统文件被删除,不能正常启动了,我们怎么帮助他呢?2.新买的计算机能直接用吗? 3.操作系统是属于硬件系统还是软件系统? 4.苹果牌的笔记本电脑大家试着操作一下看用得惯吗? 5.比尔?盖茨的生平简介。 6.目前有哪些主流的操作系统? ②分组协作法、自主探究法 老师布置任务,小组间同学互相商量并总结。 1.尝试着让学生使用DOS,总结和WINDOWS操作系统有什么不同? 2.让学生总结Windows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 3.计算机除了DOS和Windows操作系统外还有那些操作系统呢? 五、教学资源 网络、极域电子教室系统、课件 六、教学内容或活动

应用统计学概念整理

并根据样本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特征 自下而上地逐级提供基本数据的调查方 应用统计学概念整理 第一章:导论 1. 只能归类于某一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称为分类数据 2. 只能归于某一有序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称为顺序数据 3. 按数字尺度测量的观测值称为数值型数据 4. 包含所研究的全部个体的集合称为总体 5. 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的元素的集合称为样本 6. 用来描述总体特征的的概括性数字度量称为参数 7. 用来描述样本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称为统计量 8. 说明事物类别的一个名称称为分类变量 9. 说明事物有序类别的一个名称称为顺序变量 10. 说明事物数字特征的一个名称称为数值型变量 11. 只能取可数值的变量称为离散型变量 12. 可以在一个或多个区间中取任何值的变量称为连续型变量 第二章:数据收集 1. 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 的数据收集方法,称为抽样调查。 2. 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全面调查称为普查 3. 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 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 式 称为统计报表 第三章:数据的图表展示 1. 落在某一特定类别或组中的数据个数,称为频数 2. 把各个类别及其落在其中的相应频数全部列出, 并用表格形式表示出来, 称为频数分布 3. 一个样本或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数据与全部数据之比,称为比例 4. 将比例乘以 100 得到的数值,称为百分比或百分数,用 %表示 5. 样本或总体中各不同类别数值之间的比值,称为比率 6. 分类数据的图示:条形图, pareto 图,对比条形图,饼图 7. 将各有序类别或组的频数逐级累加起来得到的频数称为累计频数 8. 将各有序类别或组的百分比逐级累加起来称为累计频率 9. 顺序数据的图示:累计频数分布图,环形图 10. 根据统计研究的需要,将原始数据按照某种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组别称为数据分组 11. 分组后的数据称为分组数据 12. 把变量值作为一组称为单变量值分组 13. 将全部变量值一次划分为若干个区间, 并将这一区间的变量值作为一组, 称为组距分组 14. 在组距分组中,一个组的最小值称为下限,最大值称为上限 15. 一个组的上限与下限的差称为组距 16. 各组组距相等的组距分组称为等距分组 17. 各组组距不相等的组距分组称为不等距分组 18. 每一组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重点值称为组中值 19. 用矩形的宽度和高度即面积来表示频数分布的图形称为直方图

一次函数的应用(知识点+例题)

1.(2013?鄂州)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一辆货车和一辆轿车先后从甲地出发向乙地,如图,线段OA表示货车离甲地距离y(千米)与时间x(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折线BCD表示轿车离甲地距离y(千米)与x(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请根据图象解答下列问题: (1)轿车到达乙地后,货车距乙地多少千米? (2)求线段CD对应的函数解析式. (3)轿车到达乙地后,马上沿原路以CD段速度返回,求轿车从甲地出发后多长时间再与货车相遇(结果精确到0.01).

一次函数的应用 知识点一:一次函数与坐标轴交点和面积问题 1:交点问题 一次函数b kx y +=的图象是经过(0,b )和(- k b ,0)两点。 【典型例题】 1.直线y=-x+2与x 轴的交点坐标是 ,与y 轴的交点坐标是 2.直线y=-x -1与x 轴的交点坐标是 ,与y 轴的交点坐标是 3.函数y=x+1与x 轴交点为( ) A .(0,-1) B .(1,0) C .(0,1) D .(-1,0) 4.直线y=-3 2 x+3与x 轴、y 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 ) A .3 B .6 C .34 D .3 2 5.直线y=-2x-4交x 轴、y 轴于点A 、B ,O 为坐标原点,则S △AOB = 。 6.若直线y=3x+b 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是6个单位,则b 的值是 。 7.如图所示,已知直线y=kx-2经过M 点,求此直线与x 轴交点坐标和直线与两坐标轴围成三角形的面积. 2:面积问题 面积:一次函数y=kx+b 与x 、y 轴所交的两点与原点组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2 b k (1):两直线交点坐标必满足两直线解析式,求交点就是联立两直线解析式求方程组的解。 (2):复杂图形“外补内割”即:往外补成规则图形,或分割成规则图形(三角形)。 (3):往往选择坐标轴上的线段作为底,底所对的顶点的坐标确定高。 1. 直线经过(1,2)、(-3,4)两点,求直线与坐标轴围成的图形的面积。 2. 已知一个正比例函数与一个一次函数的图象交于点A (4,3),且OA=OB (1)求两个函数的解析式;(2)求△AOB 的面积; 3. 已知:m x y l +=2:1经过点(-3,-2),它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点B 、A ,直线b kx l +=:2经过点(2,-2),且与y 轴交于点C (0,-3),它与x 轴交于点D

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其解法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及其解法 【知识要点】 1. 什么叫做二元一次方程?什么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2. 你知道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吗? 3.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种解法“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典型例题】 概念 1.下列方程中属二元一次方程的是( ) A.x+y=3z B.3xy-7=0 C.6x-7y=8 D.113 x y += 2.下列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是( ) A. 1 2 3 y x x ? -= ? ? ?= ? B.19 2 4 x y ? -= ? ? ?= ? C. 1 2 x y y x + ? = ? ? ?-= ? D. 2 2 1 2 2 x y y x ?= ? ? += ?? 3.数对 2 4 x y =- ? ? = ? 是下列哪一个方程的解( ) A.x+y=2 B.x+y=0 C.2x+y=1 D.x-y=2 4.已知5x+y=25,则用x的代数式表示y为______,用y的代数式表示x为____. 5.写出二元一次方程3x-5y=1的一个正整数解________. 6.两批货物,第一批360吨,用5节火车皮和12辆汽车正好装完;第二批500吨,用7节火车皮和16辆汽车正好装完.每节火车皮和每辆汽车平均各装货物多少吨? 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8 2(- -, b a与点B)3 2 (b a+ -,关于原点对称,求a、b的值.

解法一——代入消元法 例1.把方程3x=1-4y变形:(1)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2)用含y的代数式表示x. 例2.用代入法解方程组: (1) 23 3280 y x x y =+ ? ? --= ? (2) 31 324 x y x y += ? ? +=- ? 练习 解下列方程组 (1)(2) 解法二——加减消元法 例4. (1 ).(2) 561 324 x y x y -= ? ? -= ? (3) 15 35 35250 y y x x y +- ? = ? ? ?--= ?

统计学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 1、统计的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 2、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特点:数量性、社会性、综合性 3、统计工作的职能:统计信息职能、统计咨询职能、统计监督职能 4、统计工作过程: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5、统计调查的质量要求:准确性、全面性、及时性、有效性 6、专门调查的方法: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 7、统计调查的方法: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采访法、通讯法、实验调查法、网上调查法 8、次数分布的主要类型:钟型分布、U型分布、J型分布 9、统计表的结构,从组成要素看,由总标题、横行与纵栏标题、指标数值等三部分组成 10、统计表的结构,从内容上看,由主词、宾词两部分构成 11、统计分析方法:综合指标、动态数列、统计指数、相关回归、抽样推断 12、综合指标从它的作用和方法特点的角度可概括为三类: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 13、相对指标的种类:计划完成相对指标、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 14、平均指标的种类: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15、测定标志变动度的主要方法:全距、四分位差、平均差、标准差、离散系数 16、动态数列按构成其指标数值的性质不同分为:绝对数动态数列、相对数动态数列、平均数动态数列

17、动态数列的水平分析指标: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增长量、平均增长量 18、动态数列的速度分析指标: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 19、测定长期趋势常用的主要方法:间隔扩大法、移动平均法、最小平方法 20、指数按其反映指标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21、指数按其表现形式不同分为:综合指数、平均指数、平均指标对比指数 22、相关关系按其方向不同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 23、相关关系按其涉及因素多少分为:单相关和复相关 24、相关关系按其形式不同分为:直线相关和曲线相关 25、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简单随机抽样、类型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 26、总体参数的抽样估计方法为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统计分析 1.某市某“五年计划”规定计划期最末一年甲产品产量应达到75万吨,假定每天产量相等,实际生产情况如下表所示(单位:万吨)。试计算该市甲产品产量五年计划完成程度和提前完成计划的时间。 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 56 58 62 第四年一季二季三季四季 16 17 18 18 第五年一季二季三季四季 19 19 20 23

应用统计学概念整理

应用统计学概念整理 第一章:导论 1.只能归类于某一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称为分类数据 2.只能归于某一有序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称为顺序数据 3.按数字尺度测量的观测值称为数值型数据 4.包含所研究的全部个体的集合称为总体 5.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的元素的集合称为样本 6.用来描述总体特征的的概括性数字度量称为参数 7.用来描述样本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称为统计量 8.说明事物类别的一个名称称为分类变量 9.说明事物有序类别的一个名称称为顺序变量 10.说明事物数字特征的一个名称称为数值型变量 11.只能取可数值的变量称为离散型变量 12.可以在一个或多个区间中取任何值的变量称为连续型变量 第二章:数据收集 1.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根据样本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特征 的数据收集方法,称为抽样调查。 2.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全面调查称为普查 3.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自下而上地逐级提供基本数据的调查方 式称为统计报表 第三章:数据的图表展示 1.落在某一特定类别或组中的数据个数,称为频数 2.把各个类别及其落在其中的相应频数全部列出,并用表格形式表示出来,称为频数分布 3.一个样本或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数据与全部数据之比,称为比例 4.将比例乘以100得到的数值,称为百分比或百分数,用%表示 5.样本或总体中各不同类别数值之间的比值,称为比率 6.分类数据的图示:条形图,pareto图,对比条形图,饼图 7.将各有序类别或组的频数逐级累加起来得到的频数称为累计频数 8.将各有序类别或组的百分比逐级累加起来称为累计频率 9.顺序数据的图示:累计频数分布图,环形图 10.根据统计研究的需要,将原始数据按照某种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组别称为数据分组 11.分组后的数据称为分组数据 12.把变量值作为一组称为单变量值分组 13.将全部变量值一次划分为若干个区间,并将这一区间的变量值作为一组,称为组距分组 14.在组距分组中,一个组的最小值称为下限,最大值称为上限 15.一个组的上限与下限的差称为组距 16.各组组距相等的组距分组称为等距分组 17.各组组距不相等的组距分组称为不等距分组 18.每一组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重点值称为组中值

二元一次方程组基本概念及配套练习题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概念及配套练习题 【课前导入】 (1)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你能举一个一元一次方程的例子吗? 1)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字或单独的一个字母以及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 的字母连成的式子。 2)等式:用“=”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3)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4)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5)一元一次方程:在一个方程中未知数只有1个,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 1的等式。 【新课内容】 我们来看一个问题: 例1、丁丁想利用家里的天平称出一个苹果和一个梨的质量分别是多少? 问题展示:一个苹果和一个梨的质量合计200g。 这个问题中,如果设苹果和梨的质量分别为x g和y g,你能列出方程吗? 利用这个方程你能帮助丁丁分别求出苹果和梨的质量吗? 这个苹果的质量加上一个10g的砝码恰好与这个梨的质量相等,你还能列出方程吗? 例2、篮球联赛中,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每队胜1场得2分,负1场得1分。 某队为了争取较好名次想在全部22场比赛中得到40分,那么这个队胜负场数应分别是多少? 思考:以上问题包含了哪些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设胜的场数是x,负的场数是y,你能用方程把这些条件表示出来吗? 胜的场数+负的场数=总场数, 胜场积分+负场积分=总积分, 这两个条件可以用方程表示:

x +y =22 2x +y =40 上面两个方程中,每个方程都含有两个未知数(x 和y),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这两个方程有什么特点?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 注意:二元一次方程的左边和右边都应是整式 上面的问题中包含两个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也就是未知数x 、y 必须同时满足方程 x +y =22 ① 和2x +y=40 ② 把这两个方程合在一起,写成 x y 222x y 40+=?? +=? 由于问题中包含两个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等量关系),所以未知数x ,y 必须同时满足方程 ①,②,也就是说,我们要解出的x ,y 必须是这两个方程的公共解。 像这样,把具有相同未知数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这里给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二元一次方程组。更一般地说,如果两个一次方程合起来共有两个未知数,那么它们组成一 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特别地,x 2x y 4=??+=?,和x 1y 2=??=?这样的方程组也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满足方程①,且符合实际的意义的x,y 的值有那些?把它们填入表中。 下表中哪对x,y 的值还满足方程②? 设计这个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值代人方程的过程,感受到满足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未知数的值有许多对。由于要考虑实际意义,所以满足方程①的未知数的值有23对(未知数为0~22的整数)。 注意: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是满足方程的一对数值,即 y b ?? =?,一个二元 一次方程有无数对解,但是并不是说任意一对数值都是它的解。 我们还发现,x=18,y=4既满足方程①,又满足方程②,也就是说它们是方程①与方程②的公共解。 我们把x =18,y=4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完整版)二元一次方程组知识点整理

第五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知识点整理 知识点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 1、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含有两个未知数,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注意:1、(1)方程中的元指的是未知数,即二元一次方程有且只有两个未知数. (2)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 (3)二元一次方程的左右两边都必须是等式. (三个条件完全满足的就是二元一次方程) 2.含有未知数的项的系数不等于零,且两未知数的次数为1。 即若ax m +by n =c 是二元一次方程,则a ≠0,b ≠0且m=1,n=1 例1:已知(a -2)x -by |a|-1 =5是关于x 、y 的二元一次方程,则a =______,b =_____. 例2:下列方程为二元一次方程的有_________ ①y x =-52,②14=-x ,③2=xy ,④3=+y x ,⑤22 =-y x ,⑥22=-+y x xy ,⑦71 =+y x ⑧y x 23+,⑨1=++c b a 【巩固练习】 下列方程中是二元一次方程的是( ) A .3x-y 2 =0 B .2x +1y =1 C .3x -5 2 y=6 D .4xy=3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由两个二元一次方程所组成的方程组叫二元一次方程组 注意:①方程组中有且只有两个未知数。②方程组中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为1。③方程组中每个方程均为整式方程。 例:下列方程组中,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是( ) A 、2284 23119 (23754624) x y x y a b x B C D x y b c y x x y +=+=-=??=??? ? ? ?+=-==-=???? 【巩固练习】1,已知下列方程组:(1)32x y y =??=-?,(2)324x y y z +=??-=?,(3)1310x y x y ?+=?? ??-=?? ,(4)30x y x y +=??-=?, 其中属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个数为( ) A .1 B. 2 C . 3 D . 4 1、 若75331 3=+--m n m y x 是关于x 、y 二元一次方程,则m =_________,n =_________。 知识点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定义

第二章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 一、本章需要熟练掌握的内容 1、计算机四大系统资源的管理机制:处理器、存储器、外围设备和文件四大资源的管理。 注重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2、进程 (1)、进程是指一个可并发执行的程序(或程序段)在给定的工作空间和数据集合上的一次执行过程。它是操作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或基本单位。 (2)、进程是动态的,它由操作系统创建并独立地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因某个条件不足而被暂时“阻塞”,当条件满足时又被“唤醒”并继续执行,直到任务完成而“撤销”。因此,进程有生命期,并在不同的状态之间动态地转换。 (3)、进程的并发特征是指一个进程能和其它进程并行执行,但各进程在逻辑上又相对独立,同时各进程的执行速度是不可预知的、异步的。因此,系统必须为进程提供同步机构,以确保进程能协调操作和共享资源。 (4)、一个进程至少要对应一个或多个程序。不同的进程可以调用同一个程序,但该程序必须在不同的数据集合上执行。 (5)、程序和进程的关系在于:程序是指令的有序集合,是静态的。程序的执行过程才是进程。 3、线程:在现代操作系统中,为了进一步提高进程的并发性,引入了线程(Thread)的概念。简单地说,一个进程可以包含多个线程,此时线程成为处理器调度的基本单位。 4、页式存储: 页式存储基本原理是预先把内存物理空间分成大小相等的存储“块”,比如每块为1k字节,并编上号码,同时把要运行程序的逻辑地址空间分成与“块”大小相同的“页”,也编上号码。

当把程序调入内存时,恰好把程序的某一“页”装入内存某一“块”,而且可以见缝插针地将若干连续的页装入分散的不连续的块中。由于页和块大小相等,所以除了最后一页可能小于块之外,其余都很合适,这样每一个内存碎片的大小不会超过一“块”的大小。 页式虚拟存储就是把内存和外存作为一个整体连续起来划分成块。在一个进程运行前,不必将其所有页装入内存,而只需先装入当前要运行的若干页。 在运行过程中。一旦发现所需要的程序页不在内存时,便请求系统分配存储块,然后将所需页从外存调入,并在页表中登录新调入的页号与对应的块号。这一调度过程在操作系统控制下自动实现的,用户无须干预。 5、虚拟存储: 当所运行进程需要较大的内存空间,而内存空间又有限时,存储管理提供虚拟存储的功能,将内存和大容量外存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虚拟内存(VM:Virtual Memory),从而大大地扩展程序可运行空间。 虚拟存储的概念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从逻辑存储空间角度看,程序的大小不定,经过编译连接后的目标程序地址多是从零地址开始的一维连续或二维段页式地址。这是一种虚拟地址或逻辑地址,它们都不是程序运行时的真正物理地址。我们把程序逻辑地址的全体所对应的存储器称为虚拟存储器,简称虚存。虚存地址空间大小有可能会超过实际物理内存空间。 从程序设计者角度看,虚拟存储器就是把内存和外存作为一个整体连续起来划分,当内存空间不足时,参与当前运行的部分程序可以暂存在外存中,一旦需要及时调入内存,而已经在内存中的部分程序目前可能不再使用,可以保存到外存。这样程序设计者不必忧虑内存是否够用,因为有巨大容量的外存可供使用。虚拟存储管理的工作就是及时恰当地调入调出当前程序,为进程提供“透明”的存储空间。 6、段式存储管理: 段式存储把其地址空间在逻辑上划分成若干个段(segment),如代码段、数据段、共享段等,这时用户程序的逻辑地址空间可以看成二维空间,其中一维是段号,另一维是段内从0开始的地址。利用连续可变分区或可重定位分区管理方式,为每一个段分配一个连续分区,而各段之间可以不连续。“段”成为程序的逻辑单位,它是由程序设计人员规定的,其长度随程序的不同而不同。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相关概念基础知识讲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相关概念(基础)知识讲解 【学习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它们的解的含义; 2.会检验一组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要点梳理】 要点一、二元一次方程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要点诠释:二元一次方程满足的三个条件: (1)在方程中“元”是指未知数,“二元”就是指方程中有且只有两个未知数. (2)“未知数的次数为1”是指含有未知数的项(单项式)的次数是1. (3)二元一次方程的左边和右边都必须是整式. 要点二、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解. 要点诠释: (1)二元一次方程的解都是一对数值,而不是一个数值,一般用大括号联立起来,如:. (2)一般情况下,二元一次方程有无数个解,即有无数多对数适合这

个二元一次方程. 要点三、二元一次方程组 把具有相同未知数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要点诠释:组成方程组的两个方程不必同时含有两个未知数,例如也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要点四、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一般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要点诠释: (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一组数对,它必须同时满足方程组中的每一个方程,一般写成的形式. (2)一般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只有一个,但也有特殊情况,如方程组无解,而方程组的解有无数个. 【典型例题】 类型一、二元一次方程 1.已知下列方程,其中是二元一次方程的有. (1)25=y;(2)1=4;(3)=3;(4)=6;(5)24y=7; (6);(7);(8);(9);(10).【思路点拨】按二元一次方程满足的三个条件一一检验.

统计学基本概念

日志吕品吕品的日志当前日志返回日志首页? 较新一篇/ 较旧一篇 分享 1. 统计学: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 2. 描述统计:研究数据收集处理汇总图表描述概括与分析等统计方法。 3. 推断统计: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方法。 4. 分类数据:只能归于某一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 5. 顺序数... 如果你也考统计学~~~~~网上搜索到的统计学基本概念~~~~~ 2011-05-28 12:06 | (分类:默认分类) 1. 统计学: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 2. 描述统计:研究数据收集处理汇总图表描述概括与分析等统计方法。 3. 推断统计: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方法。 4. 分类数据:只能归于某一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

5. 顺序数据:只能归于某一有序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 6. 数值型数据:按数字尺度测量的观察值。 7. 观测数据:通过调查或观测而收集到的数据。 8. 实验数据:在实验中控制实验对象而收集到的数据。 9. 截面数据:在相同或近似相同的时间点上收集的数据。 10. 时间序列数据:在不同时间上收集到的数据,这类数据按时间顺序收集到的。 11. 抽样调查: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根据样本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特征的数据收集方法。

12. 普查: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全面调查。 13. 总体:包含所研究的全部个体(数据)的集合。 14.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 15. 样本容量:也称样本量,是构成样本的元素数目。 16. 参数:用来描述总体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 17. 统计量:用来描述样本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 18. 变量: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 19. 分类变量:说明事物类别的一个名称。 20. 顺序变量:说明事物有序类别的一个名称。

应用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第八讲 应用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Dr. Alan Moses 我是Alan Moses博士, 是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Joslin糖尿病中心的高级副院长和首席医生。在这部分讲座中,我们将学习应用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我们首先回顾在临床研究中统计学的作用。然后学习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及常用统计学检验。最后我们将讨论一些所谓的“数据分析中的捣蛋鬼”。 临床研究中统计学的作用是什么?我们所做的就是区分事实和偶然性。我们需要比较组间差异,并检验干预的效应。 那么,临床研究中生物统计学家的作用是什么?虽然我们希望得到令人满意数据并知道如何设计试验及进行分析数据,但通常我们需要依靠生物统计学家的专业知识来选择适当的试验设计和计算适合的样本量。我们都应认识到样本量是由对结果的测定决定的,涉及其精确度、准确度、可重复性和可行性。此外,在进行数据分析时,生物统计学家帮助我们决定使用何种分析工具。在试验开始之前就应确定所使用的统计方法,非常重要的是, 分析方法决不能在试验完成之后加以改变. 在对试验进行分析时,统计学的作用是什么?我们应当记住,统计方法仅仅是一种帮助我们解释试验中所获得的数据的工具。它们是一种工具而不是试验的最终结果。而且像任何工具一样,使用统计工具必须小心。计算机可以产生一些或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但是只有研究者才知道该使用何种统计学检验来进行统计学分析。已参加培训的研究者可以很容易地选择统计学检验方法,必须记住的很重要的一点是,对于没有足够知识的人而言,有强大功能的统计软件包可能导致致命性的错误。 生物统计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其正确性(validity)。对于关键性的数据分析、试验的结果尤其是结果的发表,正确性都是其核心。有两种正确性: 内部的和外部的(可推广性)。 内部的正确性就是在设定的试验范围内结果是准确的,使用的方法和分析经受得住检验,数据和相关的医学文献均支持研究者对试验结果的解释和结论。 外部正确性或可推广性决定了试验设计是否能够允许所做的观察和所得的结论推广到整个人群。试验人群的选择决定了最大可推广范围,这个概念我们在这个讲座的其它部分已经谈到过。如果研究对象包括男性、女性、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年龄分层,那么就有更多的机会将临床试验的结果应用于普通人群。另一方面,受试者的选择也将决定研究和结论可应用的人群范围。例如,如果在临床试验中选择年龄介于5-10岁的儿童,那么该试验的结果就仅能应用于该人群。如果选择45岁以上的亚洲男性作为受试者,那么试验结果就只能应用于这个人群。 在正确性的概念中,应该认识到须有足够的样本量以支持所得出的结论,同时要选择适当的对照人群,特别是强调随机双盲对照这一临床研究的根本的科学方法。著名科学家Isaac

参数方程的概念(教学设计)

曲线的参数方程(孙雷)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数学选修4-4第二讲第一节 授课教师孙雷 教学目标 1、理解曲线参数方程的概念,能选取适当的参数建立参数方程; 2、通过对圆和直线的参数方程的研究,了解某些参数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 3、初步了解如何应用参数方程来解决某些具体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形成数学抽象思维能力,初步体验参数的基本思想。 教学重点 曲线参数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 曲线参数方程的探求。 教学过程 (一)曲线的参数方程概念的引入 引例: 当两个齿轮接触时,蓝色齿轮会带动红色齿轮转动,当两个齿轮没有接触时,蓝齿轮要带动红色齿轮转动,有一种方法是加入一个新的齿轮,使之与红蓝两个齿轮同时接触。 (上述过程让学生感受中间变量的作用,为参数方程中的参变量的引出作铺垫。) 思考1: 若齿轮A、B、C的半径相等,他们转动时的角速度分别是x、y、t,方向忽略不计 (1) 第一组图中,A与B角速度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2) 第二组图中,A与C角速度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B与C角速度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思考2: 思考: 若齿轮A、B、C的半径分别为4、1、2,他们转动时的角速度分别是x、y、t,方向忽略不计 (1) 第一组图中,它们角速度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

(2) 第二组图中,它们角速度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 引导学生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把实际问题抽象到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研究的兴趣;2、通过引例明确学习参数方程的现实意义;3、通过对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体会到仅仅运用一种方程来研究往往难以获得满意的结果,从而了解学习曲线的参数方程的必要性;4、通过具体的问题,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为研究圆的参数方程作准备。) (二)曲线的参数方程 例1、圆的参数方程的推导 (1)一般的,设⊙O 的圆心为原点,半径为r ,0OP 所在 直线为x 轴,如图,以0OP 为始边绕着点O 按逆时针方向绕原 点以匀角速度ω作圆周运动,则质点P 的坐标与时刻t 的关系 该如何建立呢?(其中r 与ω为常数,t 为变数) 结合图形,由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可知: ),0[sin cos +∞∈? ??==t t r y t r x ωω t 为参数 ① (2)点P 的角速度为ω,运动所用的时间为t ,则角位移t ωθ=,那么方程组①可以改写为何种形式? 结合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意义可得:),0[sin cos +∞∈? ??==θθθr y r x θ为参数 ② (在引例的基础上,把原先具体的数据一般化,为圆的参数方程概念的形成作准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数学抽象思维能力) (3)方程①、②是否是圆心在原点,半径为r 的圆方程?为什么? 由上述推导过程可知:对于⊙O 上的每一个点),(y x P 都存在变数t (或θ)的值,使t r x ωcos =,t r y ωsin =(或θsin r y =,θcos r x =)都成立。 对于变数t (或θ)的每一个允许值,由方程组所确定的点),(y x P 都在圆上; (1、对曲线的方程以及方程的曲线的定义进行必要的复习;2、学生从曲线的方程以及方程的曲线的定义出发,可以说明以上由变数t (或θ)建立起来的方程是圆的方程;) (4)若要表示一个完整的圆,则t 与θ的最小的取值范围是什么呢? )2,0[s i n c o s ωπωω∈???==t t r y t r x , )2,0[s i n c o s πθθθ∈???==r y r x (5)圆的参数方程及参数的定义 我们把方程①(或②)叫做⊙O 的参数方程,变数t (或θ)叫做参数。 (6)圆的参数方程的理解与认识 (ⅰ)参数方程)2,0[sin 3cos 3πθθθ∈???==y x 与]2,0[sin 3cos 3πθθ θ∈???==y x 是否表示同一曲线?为什么? (ⅱ)根据下列要求,分别写出圆心在原点、半径为r 的圆的部分圆弧的参数方程: ①在y 轴左侧的半圆(不包括y 轴上的点);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概念

详解点一、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⑴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 叫做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值相等的 ,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解的 叫做解方程. 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不同. ⑵ 一元一次方程:在整式方程中,只含有 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 ,系数不等于0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它的一般形式为 ()0≠a . 详解点二、二元一次方程: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练习:在方程(1) x + 2y = 3,(2) x 2 + 2x = 0,(3)93 1=-y x ,(4)4131=-y 中,属于二元一次方程的有 个。 详解点三、二元一次方程组: 把具有相同未知数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详解点四、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各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练习:方程组???=-=+1 233 2y x y x 的解是( ) A .???=-=35y x B .???-=-=11y x C .???==11y x D .? ??-==53y x

例1:下列方程组中,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是( ) A.1 23x y =?? +=?,. B.10x y x y +=?? -=?,. C.10x y xy +=?? =?,. D.21y x x y =?? -=?, . 分析:根据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我们知道,组成方程组必须含两个相同的未知数(如x 和y ),并且这两个方程中必须至少含一个二元一次方程。 例2:已知x y ,的值:①22x y =??= ?,;②32x y =??=?,;③32x y =-??=-?,;④66x y =??=? , .其中,是二元一次方程24 x y -=的解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分析:这个题可以说是在整式乘除的基础上进行变形的一个类型,把这几组组解分别代入二元一次方程组检验即可。 例1、根据下表中所给的x 的值以及x 与y 的对应关系,填写下表: 【变式练习】若方程628kx y -=有一解32 x y =-??=?, 则k 的值等于 例2、有这样一道题目:判断31x y =??=?,是否是方程组2502350x y x y +-=??+-=? , 的解? 小明的解答过程是:将3x =,1y =代入方程250x y +-=,等式成立.所以31 x y =?? =?, 是方程组

操作系统复习笔记

第一章 1.软件的层次:硬件(裸机)→OS(操作系统)→实用程序→应用程序。 2.虚拟机的概念:通过软件扩充计算机的功能,使功能更加强大,使用更加方便。 3.操作系统的功能: (1)操作系统作为用户与计算机接口。 ①操作系统不但本身具有优良的的图形用户界面,而且与用户界面生成环境一体化,可为用户开发的应用程序自动生成图形用户界面。 ②操作系统与软件开发环境一体化,可按用户要求建立、生成、运行和维护应用程序。 ③与数据库系统一体化。 ④与通讯功能网络管理一体化。 (2)操作系统作为资源管理者。(①处理器管理②存储器管理③输入输出设备管理④信息管理) 4.操作系统的特性:(1)并行性(2)共享性 5.操作系统的分类: (1)多道批处理操作系统 (2)分时操作系统 (3)实时操作系统 (4)Windows NT 课后习题 1.6什么是操作系统,它的主要作用和功能是什么? 答:操作系统的含义:用以控制和管理系统资源,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的程序的集合。 操作系统的主要作用:(1)管理系统资源;(2)使用户能安全方便地共享系统资源,操作系统并对资源的使用进行合理调度;(3)提供输入输出的便利,简化用户的输入输出工作;(4)规定用户的接口,以及发现并处理各种错误的发生。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为用户方便地使用计算机提供更友好的接口和服务。 1.7什么是多道程序设计技术,引入多道程序设计技术的起因和目的是什么?答:(1)所谓多道程序设计是指“把一个以上的作业存放在主存中,并且同时处于运行状态。这些作业共享处理器时间和外部设备等其他资源”。 (2)由于通道技术的出现,CPU可以把直接控制输入输出的工作转给通道。起因:为使CPU在等待一个作业的数据传输过程中,能运行其他作业,我们在主存中同时存放多道作业。当一个在CPU上运行的作业要求传输数据时,CPU就转去执行其他作业的程序。 目的:引入多道程序设计技术的根本目的是提高CPU利用率 1.10 为何要引入分时系统,分时系统具有什么特性? 答:为了能够提供用户和程序之间有交互作用的系统,所以才要引入分时系统。分时系统具有以下特征:多路性;交互性;独占性。 第二章操作系统的运行环境 课后习题 2.3 什么叫特权指令?为什么要把指令分为特权指令和非特权指令? 答:特权指令是指在指令系统中那些只能由操作系统使用的指令,这些特权指令

参数方程的概念

参数方程的概念 参数方程的概念: 一般地,在给定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x,y都是某个变数t 的函数且对于t的每一个允许值,由这个方程组所确定的点M(x,y)都在这条曲线上,那么这个方程组称为这条曲线的参数方程,联系x、y之间关系的变数t称为参变数,简称参数。相对于参数方程而言,直接给出点的坐标间关系的方程叫做普通方程. 参数方程和普通方程的互化: 在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的互化中,必须使x,y的取值范围保持一致.否则,互化就是不等价的。 (1)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的过程就是消参过程,常见方法有三种: ①代入法:利用解方程的技巧求出参数t,然后代入消去参数; ②三角法:利用三角恒等式消去参数; ③整体消元法:根据参数方程本身的结构特征,从整体上消去. (2)普通方程化为参数方程需要引入参数. 如:①直线的普通方程是2x-y+2=0,可以化为参数方程 ②在普通方程xy=1中,令可以化为参数方程 关于参数的几点说明: (1)参数是联系变数x,y的桥梁,可以是一个有物理意义或几何意义的变数,也可以是没有明显实际意义的变数. (2)同一曲线选取参数不同,曲线参数方程形式也不同. (3)在实际问题中要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 参数方程的几种常用方法:

方法1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的互化:将曲线的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的方法应视题目的特点而定,要选择恰当的方法消参,并要注意由于消参后引起的范围限制消失而造成的增解问题.常用的消参技巧有加减消参,代人消参,平方消参等. 方法2求曲线的参数方程:求曲线的参数方程或应用曲线的参数方程,要熟记曲线参数方程的形式及参数的意义. 方法3参数方程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参数方程的一个基本思路是将其转化为普通方程,然后利用在直角坐标系下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解题. 方法4利用圆的渐开线的参数方程求点:利用参数方程求解点时只需将参数代入方程就可求得。 方法5求圆的摆线的参数方程:根据圆的摆线的参数方程的表达式 ,可知只需求出其中的r,也就是说,摆线的参数方程由圆的半径唯一确定,因此只需把点代人参数方程求出r值再代人参数方程的表达式. 柱坐标系与球坐标系 柱坐标系的定义: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设P(x,y,z)是空间任意一点,它在Oxy平面上的射影为Q,Q点的极坐标为(ρ,θ),则P的位置可用有序数组(ρ,θ,z)表示,(ρ,θ,z)叫做点P的柱坐标。 (1)柱坐标转化为直角坐标: (2)直角坐标转化为柱坐标:。 球坐标系的定义: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设P(x,y,z)是空间任意一点,记|OP|=r,OP与Oz轴正向所夹的角为j,点P在Oxy平面上的射影为Q,Ox轴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OQ时所转过的最小正角为θ,则P的位置可用有序数组(r,j,θ)表示,(r,j,θ)叫做点P的球坐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