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高校职业发展教育的本土化与创新_陈德明

我国高校职业发展教育的本土化与创新_陈德明

8 中国大学生就业

职业发展教育发源于美国,至今已有一百年历史, 最初被称为“职业指导”,上世纪五十年代进入“生涯辅导”阶段,七十年代开始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和推广。职业发展教育正式传入我国并迅速引起热潮,也就是这几年之间的事情。面对这个势头强劲的“舶来品”,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其作用,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扬弃和创新,是当前急需思考和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我国职业发展教育急需本土化

1、职业发展教育本土化是世界性的发展趋势

职业发展教育从其产生伊始就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开来。如今,加拿大、瑞士、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从中小学就开始学习系统的职业规划知识,大学和中等学校则拥有专业的职业规划教师队伍。与职业发展教育的全球化趋势同时出现的是本土化趋势。二战后,本土化成为了世界各国一种普遍性的学术运动,波及到美国以外的其他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达的日本、德国、英国等国家都结合国情提出本国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理论和实务。各国理论界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职业发展教育不能全盘吸收,要从本国、本地区的社会实际需要以及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出发,提出自己的理论设想,采用各自有效的研究方法去揭示客观规律,勇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特色。我国的港台地区在职业发展教育的本土化转移中,从理念、模式架构、辅导人员角色规范等形成了一个系统,呈现了整体性的路向,这对大陆高校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2、职业发展教育本土化是我国迫切的现实需要影响职业发展教育的因素主要有职业测评工具、职业规划理论及辅导人员的素质与培训等。

心理测评在职业上的应用推动了西方职业发展教育的发展,同样的,当形形色色的职业测评工具传入我国时,确实引起了不少人的兴趣。但由于这些职业测评工具大多数是直接翻译过来使用的,有的也仅是做了一些字句上的修改,缺乏有效的常模,因此,只能说是“汉化了的工具”。如何科学开发和使用职业测评工具,并进行相应的解释和引导,是当前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西方不少职业规划的理论工具,如霍兰德职业兴趣类型理论,是根据美国的职业分类进行的;目前我国引进的大多数原版教材,是基于美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来展开分析的,而美国劳动力市场的特性与我国有相当大的差异。

中西方从业人员素质与培训也有很大的不同。职业发展教育在西方归属心理学等学科,有学科支撑;从业人员属专业人员,队伍稳定,素质高,有较严格的行业准入与从业规范。而在我国,从事就业工作的人员基本上是半路出家,多数是从行政、党务、政工、学生工作等岗位调拨而来,缺乏职业发展教育的学科支撑,流动性高,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严格的行业准入控制,还没有制定出统一的从业规范。

此外,对职业发展教育我国还没有形成比较一致的理念,各行各业、各家各派都从自身的角度去理解和诠释职业规划,甚至还有些不懂职业规划的人也在大谈特谈“职业规划”。以上情况表明,我国急需推进职业发展教育的本土化进程。

我国高校职业发展教育的本土化与创新

□ 深圳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教授 陈德明

CUSCG 9

二、中西方职业发展教育适存土壤与条件之比较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职业发展教育的内涵与方法,推进职业发展教育的本土化进程,我们需要了解西方和我国在职业发展教育方面的背景条件差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清楚本土化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中西方职业发展教育的背景条件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1、人才市场和就业制度

西方推行职业发展教育的前提是建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与流动机制基础上的,包括自由转换职业、自由迁徙、自由竞争机制等。以美国为例,他们实行的是自由雇佣的就业制。美国经济十分发达,地区差异小,就业没有户籍限制,他们依托信息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和庞大的就业服务机构自由地选择职业,办理就业手续也比较简单,就业渠道畅通,决定就业市场状况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市场的价值规律。同时,为了促进就业,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案,如《就业法》、《全国就业与培训法案》、《劳动力投资法案》等。

在中国,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已经被打破,新的人才市场机制正在建立,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加快了就业立法步伐,从2008年元旦起即将实施《就业促进法》和新的《劳动合同法》,这些对保障人才市场的规范运作将会产生积极影响。但总体说来,我国仍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人才市场的自由流动和平等竞争机制的真正建立还需假以时日。现阶段人才的流动不只是取决于人才自身的水平、志趣,还要受户籍制度、人事制度、文凭、行业与地区保护等人为设立的障碍的限制。在岗位用人招聘上,还需要依据科学的岗位人员素质模型研究,以达到真正的人职匹配。此外,我国现有的国情条件,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市场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足,人们各自所拥有的资源分布不均等因素也限制着人才自由流动。在目前的情况下,人们还难以真正凭借自身的兴趣与能力去获得自己所真正期望的职业,由此,职业发展教育在我国的推行首先要考虑国内的人才市场与就业现状。

2、教育理念

西方比较重视生命质量和生活教育,引导学生从小了解自己和社会,及早确定发展方向,并做好生涯发展的准备。以美国为例,联邦教育总署专门界定了“生涯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计划,其重点放在人的全部生涯,即从幼儿园到成年,按照生涯认知、生涯准备、生涯熟练等步骤,逐一实施,使学生获得谋生技能,并建立个人的生活形态”。相比之下,我国教育更重视升学,对知识学习抓得较紧,对就业和职业教育重视得不够。在中小学我们讲德智体美劳,但到了大学就没有一如既往地贯彻劳动就业教育。虽然我国的许多教育家也倡导“知行合一”,但偏重升学率的做法导致了教育与生活、与生产、与社会的联系不紧密,对社会和对职业的不了解导致学生求职的盲目性。

西方受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 ,认为职业发展教育应该“以生为本”,学生是中心,辅导老师的作用是“Career Partner”,即学生的“生涯伙伴”,是协助者,引导者,不能代替学生进行

生涯决策。我国自古以来对“师者”的要求是“传道授业解惑”,加上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习惯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而老师相应的也就成了“Answer provider”(答案提供者),表现在职业发展教育上,不少老师还习惯性地把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灌输给学生,并希望学生按照这个思路去做。

3、社会价值体系

西方推崇人本主义的价值体系,认为必须弘扬人的个性,尊重个人的选择,追求个人的自由发展;西方人普遍认为制度应为人而立,组织应为个人而存在。因此,职业发展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个人本身的发展。同时,实用主义思潮在西方也有极大的市场,表现在职业培训、职业选择等方面的价值取向就是要“有用”,对自己“有利”。当然,过分强调自我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相比之下,我国有着深厚的群体本位价值传统。自古以来,就强调个人服从集体、集体服从国家的观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我国加强了人力资源开发的步伐,认识到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鼓励个人在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我国高校职业发展教育的本土化与创新探索

中西方在职业发展教育上的条件差异,提醒我们在推进职业发展教育时,既要吸收西方先进的理念、方法与模式,又要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有所取舍,有所创新。我国高校引进职业发展教育时间不长,目前在理论上介绍和阐述得比较多的是“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这些观点,基本上还是属于理论移植和方法借鉴范畴,倒是在实际应用方面有些高校和专业机构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譬如职业规划大赛就是其中的一种创新形式,这是国外所没有的;又如,通过建立学生职业发展协会来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目的这种组织形式也是比较新颖的;再如,在不到十年时间内,我们从单纯的依赖职业测评发展到成功开发出自己的计算机辅助职业辅导系统,这些都说明了我国在推进职业发展教育方面的效率与成果。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职业发展教育的本土化与创新,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1、与我国的国情制度、价值体系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凝练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发展教育理念

系统研究和梳理出适合我国的职业发展教育理念,是当前我国职业发展教育本土化的首要任务。在职业发展教育理念本土化过程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个人设计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应该说,大学生开始重视个人职业规划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同时我们也留意到一种新的苗头的滋长,那就是太过于关注个人发展而忽视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以用人单位是否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来作为选择用人单位和继续服务用人单位的标准。这种以个人为中心、追求自我价值最大化的“职业规划”,不是社会发展所倡导的真正的职业规划。真正的职业规划,应是将个人职业目标和社会用人单位需求相结合的规划,是在满足社会用人单位需求的前

10 中国大学生就业

提下实现个人职业目标的规划。

就业生存与职业发展的关系。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是可提供的实际岗位远远不能满足新增加的劳动力的需要,而新增加的岗位中要求大学生学历的并不是很多,因此,目前我国大学生面对的首先还是生存问题。

职业规划与社会实践的关系。职业规划离不开社会实践,光有规划但不去实施、反馈和修正那是纸上谈兵;同样的,如果社会实践脱离了职业规划,就会导致走马观花,效果也不会好。因此,笔者认为两者的关系应是“规划定向,实践定位”。

职业规划与就业能力的关系。职业规划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大学生了解自我和社会,及早确定努力的方向并根据环境的变化修正目标;而最终实现预定规划目标主要依靠的还是就业能力的提升,因此,要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就业能力与社交网络的关系。我们提倡就业能力的培养,但并不否认利用一切合理合法有效的社交网络去拓展就业渠道,将两者对立起来的观点是不可取的。

对大学生而言,职业规划还要做到“四个结合”,即职业规划与专业学习相结合、职业规划与社团工作相结合、职业规划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职业规划与自我管理相结合。

2、与我国教育体制创新相结合,建构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新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的职业发展教育正处在从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向生涯辅导模式转型的过渡阶段,如何建构我国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新体系,离不开对现有体系的融入、整合与创新。

具体而言,职业发展教育新体系的建构需要协调好内部和外部两个体系的关系。在内部体系上,需要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职业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职业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众化就业时代的重点工作内容,是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完善和发展。素质教育贯穿人的一生,职业发展教育也需要全程化。

职业发展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关系。职业发展教育是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它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人才培养要求全员化,职业发展教育也需要全员化。

职业发展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职业发展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入点和新的增长点。

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的关系。职业发展教育并非要取代现有的就业指导,它是对传统就业指导的统整与完善。

需要提醒的是,高校职业发展体系不是封闭的,而是面向社会开放的,因此,在外部体系建设方面也是需要注意加强的,包括要妥善处理好与政府部门、用人单位、专业机构、社会中介等关系,争取获得最大限度的政府与社会资源的支持。

3、与现阶段我国高校实际相结合,探索职业发展教育的新方法

西方国家在职业发展教育上所采取的形式是多样的,既有课程体系,也有活动体系;既有大型的讲座,也有中型的团体辅导、工作坊,还有一对一的职业咨询;此外,西方国家还非常重视计算机系统在职业规划中的应用。这些经验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根据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有几种职业发展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值得我们继续探索和完善:

一是职业规划大赛。从历史和现状看,我国不像西方国家那样从小学开始就推行职业发展教育,整体上缺乏职业规划意识的启蒙,而职业规划大赛整合了职业测评、生涯人物访谈、职业咨询、团体辅导、作品展示与比赛等多种形式,在大学生中有力宣传了职业规划的意识、理念和方法,起到了较好的启蒙教育作用。当然,职业规划大赛也要与时俱进,要根据不同的地区、学校特点不断丰富其形式,今后要逐渐将重点放在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上,围绕增强大学生的可就业性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下功夫,要进一步取得政府和用人单位的支持,通过大赛这个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实习乃至就业机会;

二是学生职业发展协会。高校要搞好职业发展教育,离不开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而职业发展协会作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就业类社团,其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职业发展教育的普及与推广。职业发展协会要健康发展,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不要将其作为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附属机构,要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赋予其更加灵活的政策,学校要切实做好支持和引导工作。

三是计算机辅助职业辅导系统。推进职业发展教育,离不开对技术工具的应用与人员素质的提高。职业测评的面世,对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具有一定参考作用,但是,职业辅导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职业测评显得有些势单力薄;同时,虽然我们加强了职业发展辅导老师的培训,但是要在短期内培养出大量专业师资确实有困难。目前,一些高校和专业机构通过整合社会专业资源开发出的职业规划网络课程、职业规划自助系统、教师辅导辅助系统等,在职业发展教育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何进一步完善这些系统,以专业化、系列化产品提供给尽可能多的大学生,是解决当前职业发展教育专业性与覆盖面矛盾的重要出路。

四是校企合作职业发展项目。要解决大学生不了解职场的问题,最好的办法还是尽量给他们创造接触企业的机会。现在有些高校积极与企业合作开辟就业实践基地,举办各种各样有企业参与的培训班、工作坊,邀请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环节中来,甚至还有些高校派老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这些都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做法。

必须指出的是,我国高校职业发展教育要成功本土化,关键的因素还是师资队伍建设,这是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与西方依靠心理学等专业人员的做法有所区别的是,我国的人员培养路径应是立足高校实际的多学科、跨领域从业人员合作,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合理选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