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一.教材要点

(一)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是指药物在体内通过各种生物膜的运动过程,多数药物经被动转运跨过细胞膜,其特点是药物依赖膜两侧的浓度差,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转运,该转运方式不需要载体,不额外消耗能量,无饱和性,各药物之间无竞争性抑制现象.分子量小、脂溶性大、极性小的药物较易通过.药物的离子化程度因其pKa值及所在溶液的pH值而定,这是影响药物跨膜被动转运进而影响药物吸收分布排泄的一个可变因素.

简单扩散的通透量与膜两侧药物浓度差、通透面积、药物分子通透系数成正比,与膜厚度成反比。

通透量(单位时间分子数)=(C1-C2)×(面积×通透系数)÷厚度

(二) 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是指药物自用药部位转运进人血液循环的过程,多数药物通过被动转运吸收,少数药物经主动转运吸收。

1.口服给药: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有些药物首次通过肝脏,若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较大,从而减少进人体循环的药量,称为首关消除。舌下及直肠给药不经过肝门静脉,避免首关消除,吸收也较迅速。

2.舌下给药:可避免口服后被肝脏迅速代谢。

3.注射给药: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可使药物迅速而准确地进人体循环,没有吸收过程。肌内注射以简单扩散方式通过毛细血管上皮细胞膜的脂质层;或以滤过方式进入血上皮细胞间隙,故吸收快,皮下注射药物吸收较慢,有刺激性的药物可引起疼痛。

4.呼吸道吸人给药:由于肺泡表面积很大,肺血流量丰富,只要具有一定溶解度的气态药物即能经肺迅速吸收。

吸收的药物通过循环迅速向全身组织器官转运的过程称为分布。影响分布的因素:血浆蛋白结合率、组织亲和力、体液pH值和药物解离度、器官血流量以及特殊的屏障作用.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及其意义(略)。

结合型药物的特点:①暂时失去药理活性;②结合型药物为大分子化合物,不易透过血管壁、血脑屏障及肾小球,因而影响被动转运。但不影响主动转运:③结合是可逆性的;④结合具有饱和性和竞争性.

血脑屏障是脑组织内的特殊结构形成的血浆与脑脊液间的屏障,能阻碍许多大分子、水溶性及解离药物通过的屏障.胎盘屏障是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几乎所有的药物均可通过此屏障进入胚胎循环。

代谢又称为生物转化,代谢是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重要途径。代谢分两相进行,?相反应通过引人或脱去功能基因(-OH,-NH2,-SH)使原形药物生成极性较高的代谢产物。氧化、还原、水解均为I相反应,Ⅱ相反应为结合。

若I相反应产物具有足够的极性,则易被肾脏排泄。经Ⅱ相反应所生成的结合物为极性分子,易经肾脏排出,且多无活性。但Ⅱ相结合反应的产物不都是无活性的。肝脏是最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是代谢的主要酶系统,其特性是易受药物的诱导和抑制。肝药酶诱导剂可使P450酶系统活性增加,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利福平、奥美拉唑等;肝药酶抑制剂可使P450酶系统活性降低,如氯霉素、红霉素、奎尼丁、异烟肼、西咪替丁等。

(三) 药物的时量关系或时效关系

药物代谢动力学基本参数:峰值浓度(C max)、达峰时间(T peak)、曲线下面积(AUC)、表观分布容积(Vd)、消除半衰期(t1/2)、血浆清除率(CL)。

一级消除动力学、零级消除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及特点(略)。

生物利用度是指经肝脏首关消除过程后能被吸收进人体循环的药物相对量和速度。掌握绝对生物利用度、相对生物利用度的定义和意义.

生物等效性是指对于含同一有效成分,且剂型、剂量和给药途径相同的两种不同的药品,它们所含的有效成分的生物利用度无显著差别.

了解连续恒速给药时的血浆药物稳态浓度(Css)及多次给药的特点和房室模型的意义。

二. 测试题

[A型题]

1.阿司匹林的pKa值为3.5,它在pH值为7.5的肠液中可吸收约( )。

A.1% B.0.1% C. 0.01%D.10% E. 99%2.在酸性尿液中弱碱性药物( )。

A.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

B.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快

C. 解离少,再吸收少,排泄快

D. 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

E。排泄速度不变

3.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是( )。A.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

B.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C.单胺氧化酶D. 辅酶II

E. 水解酶

4.pKa值是指( )。

A.药物90%解离时的pH值B.药物99%解离时的pH值

C.药物50%解离时的pH值D.药物不解离时的pH值E.药物全部解离时的pH值5.药物在血浆中与血浆蛋白结合后可使( )。A.药物作用增强B.药物代谢加快

C. 药物转运加快

D.药物排泄加快

E.暂时失去药理活性

6.临床上可用丙磺舒增加青霉素的疗效,原因是( ).

A.在杀菌作用上有协同作用

B.两者竞争肾小管的分泌通道

C.对细菌代谢有双重阻断作用

D.延缓抗药性产生E.以上都不对

7.使肝药酶活性增加的药物是( ).

A.氯霉素 B.利福平 C. 异烟肼 D.奎尼丁 E.西咪替丁

8.某药半衰期为10小时,一次给药后,药

物在体内基本消除时间为( ).

A.10小时左右 B.20小时左右 C.1天左右 D.2天左右 E.5天左右

9.口服多次给药,如何能使血药浓度迅速

达到稳态浓度? ( )

A.每隔两个半衰期给一个剂量

B.首剂加倍

C.每隔一个半衰期给一个剂量

D. 增加给药剂量

E.每隔半个半衰期给一个剂量

10.药物在体内开始作用的快慢取决于( )。A.吸收 B.分布 C.转化 D.消除 E.排

11.有关生物利用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量

B.达到峰浓度时体内的总药量

C. 达到稳态浓度时体内的总药量

D.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量和速度

E.药物通过胃肠道进入肝门静脉的量;12.对药物生物利用度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 A.给药间隔 B.给药剂量 C.给药途径 D.给药时间 E.给药速度

13.t1/2的长短取决于( )。

A.吸收速度 B.消除速度 C.转化速度 D.转运速度 E.表现分布容积

14.某药物与肝药酶抑制剂合用后其效应()。A.减弱 B.增强 C.不变 D.消失 E.以

上都不是

15.临床所用的药物治疗量是指( )。

A.有效量 B.最小有效量 C.半数有效量D.阈剂量 E.1/2 LD5016.反映药物体内消

除特点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是( )。

A. Ka、T peak

B. Vd

C. K、CL、t1/2

D. C max

E. AUC、F

17.多次给药方案中,缩短给药间隔可()。A.使达到C SS的时间缩B.提高C SS的水平C. 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D.延长半衰期E. 提高生物利用度

[B型题]

A.立即 B.1个 C.2个 D.5个 E.10个18.每次剂量减1/2需经( )t1/2达到新的稳态浓度。

19.每次剂量加倍需经( ) t1/2达到新的稳态浓度。

20.给药间隔缩短一半时需经( ) t1/2达到新的稳态浓度。

A.给药剂量 B.给药间隔 C.半衰期的长短D.给药途径 E.给药时间

21.达到稳态浓度Css的时间取决于( )。22.稳态浓度Css的水平取决于( )。

[X型题]

23.有关药物血浆半衰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血浆半衰期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B.血浆半衰期能反映体内药量的消除度C.可依据血浆半衰期调节给药的间隔时间D.血浆半衰期长短与原血浆药物浓度有关E.一次给药后,经过4—5个半衰期已基本消除

24.关于药物的排泄,叙述正确的是A.药物经肾小球滤过,经肾小管排出B.有肝肠循环的药物影响排除时间

C.极性高的水溶性药物可由胆汁排出

D. 弱酸性药物在酸性尿液中排出多

E.极性高、水溶性大的药物易排出25.关于一级动力学的叙述,正确的是A.与血浆中药物浓度成正比

B.半衰期为定值

C. 每隔1个t1/2给药1次,经5个t1/2血

药浓度大稳态(剂量也要恒定才对)

D.是药物的主要消除方式

E.多次给药消除时间延长

26.关于生物利用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指药物被吸收利用的程度

B.指药物被机体吸收和消除的程度

C.生物利用度高表明药物吸收良好

D.是检验药品质量的指标之一

E.包括绝对生物利用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27.关于肝药酶诱导剂的叙述,正确的是A.能增强肝药酶的活性

B.加速其他药物的代谢

c. 减慢其他药物的代谢

D.是药物产生自身耐受性的原因

E.使其他药物血药浓度降低

28.消除半衰期对临床用药的意义

A.可确定给药剂量

B.可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C.可预测药物在体内消除的时间

D.可预计多次给药达到稳态浓度的时间E.可确定一次给药后效应的维持时间29.药物的消除包括以下哪几项ABCD A.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

B.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C.肝肠循环D. 药物经肾排泄E.首关消除

30.舌下给药的优点在于

A.避免胃肠道刺激B.避免首关消除C.避免胃肠道破坏D.吸收较迅速

E. 吸收量大31.药物经生物转化后,可出现的情况有A.多数药物被灭活B.少数药物可被活化C.极性增加D.脂溶性增加

E.形成代谢产物

32.影响药物从肾脏排泄速度的因素有A.药物极性B.尿液pH

C.肾功能状况D.给药剂量

E.同类药物的竞争性抑制

33.影响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因素有

A.药物的理化性质B.给药性质

C. 给药剂量D.体液pH及药物解离度E.器官血流量

34.药物按零级消除动力学消除的特点是A.血浆半衰期不是固定数值

B.药物自体内按恒定速度消除

C. 消除速度与Co(初始血药浓度)高低有关D.时量曲线在普通坐标上为直线,其斜率为K

E.进人体内的药量少,机体消除药物的能力有余

参考答案:

A型题

1、 C

2、B

3、A

4、C

5、E

6、B

7、

B 8、D 9、B 10、A 11、D 12、C

13、B 14、B 15、B 16、C 17、 A

B型题

18、E 19、A 20B、 21A、22、C

X型题

23、ABCDE 24、ABCE 25、ABD 26,ACDE 27、ACDE 28、BCD 29、ABCD 30、ABCD 31、ABCDE 32、ABCDE 33、ABCE 34、ABDE

(完整版)执业药师药物代谢动力学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一、最佳选择题 1、决定药物每天用药次数的主要因素是 A、吸收快慢 B、作用强弱 C、体内分布速度 D、体内转化速度 E、体内消除速度 2、药时曲线下面积代表 A、药物血浆半衰期 B、药物的分布容积 C、药物吸收速度 D、药物排泄量 E、生物利用度 3、需要维持药物有效血浓度时,正确的恒定给药间隔时间是 A、每4h给药一次 B、每6h给药一次 C、每8h给药一次 D、每12h给药一次 E、每隔一个半衰期给药一次 4、以近似血浆半衰期的时间间隔给药,为迅速达到稳态血浓度,可以首次剂量 A、增加半倍 B、增加1倍 C、增加2倍 D、增加3倍 E、增加4倍 5、某药的半衰期是7h,如果按每次0.3g,一天给药3次,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所需时间是 A、5~10h B、10~16h C、17~23h D、24~28h E、28~36h 6、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按一定时间间隔连续给予一定剂量,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时间长短决定于 A、剂量大小 B、给药次数 C、吸收速率常数 D、表观分布容积 E、消除速率常数 7、恒量恒速给药最后形成的血药浓度为 A、有效血浓度 B、稳态血药浓度 C、峰浓度 D、阈浓度 E、中毒浓度 8、药物吸收到达血浆稳态浓度时意味着 A、药物作用最强 B、药物吸收过程已完成 C、药物消除过程正开始 D、药物的吸收速度与消除速率达到平衡 E、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 9、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有关稳态血药浓度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增加剂量能升高稳态血药浓度 B、剂量大小可影响稳态血药浓度到达时间 C、首次剂量加倍,按原间隔给药可迅速达稳态血药浓度 D、定时恒量给药必须经4~6个半衰期才可达稳态血药浓度 E、定时恒量给药达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与清除率有关 10、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消除半衰期 A、与用药剂量有关 B、与给药途径有关 C、与血浆浓度有关 D、与给药次数有关 E、与上述因素均无关 11、某药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其血浆半衰期与消除速率常数k的关系为 A、0.693/k B、k/0.693 C、2.303/k D、k/2.303 E、k/2血浆药物浓度 12、对血浆半衰期(一级动力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B、能反映体内药量的消除速度 C、依据其可调节给药间隔时间 D、其长短与原血浆浓度有关 E、一次给药后经4~5个半衰期就基本消除 13、静脉注射1g某药,其血药浓度为10mg/dl,其表观分布容积为 A、0.05L B、2L C、5L D、10L E、20L 14、在体内药量相等时,Vd小的药物比Vd大的药物 A、血浆浓度较低 B、血浆蛋白结合较少 C、血浆浓度较高 D、生物利用度较小 E、能达到的治疗效果较强 15、下列叙述中,哪一项与表观分布容积(Vd)的概念不符 A、Vd是指体内药物达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 B、Vd的单位为L或L/kg C、Vd大小反映分布程度和组织结合程度 D、Vd与药物的脂溶性无关 E、Vd与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有关 16、下列关于房室概念的描述错误的是 A、它反映药物在体内分却速率的快慢 B、在体内均匀分布称一室模型 C、二室模型的中央室包括血浆及血流充盈的组织 D、血流量少不能立即与中央室达平衡者为周边室 E、分布平衡时转运速率相等的组织可视为一室 17、影响药物转运的因素不包括

执业药师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习题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一、A 1、阿司匹林的pKa是3.5,它在pH为7.5的肠液中,约可吸收 A、1% B、0.1% C、0.01% D、10% E、99% 2、某弱酸性药物pKa=4.4,其在胃液(pH=1.4)中的解离度约为 A、0.5 B、0.1 C、0.01 D、0.001 E、0.0001 3、某弱酸性药物在pH=7.0的溶液中90%解离,其pKa值约为 A、6 B、5 C、7 D、8 E、9 4、弱酸性药物在pH=5的液体中有50%解离,其pKa值约为 A、2 B、3 C、4 D、5 E、6 5、下列关于药物主动转运的叙述错误的是 A、要消耗能量 B、可受其他化学品的干扰 C、有化学结构的特异性 D、只能顺浓度梯度转运 E、转运速度有饱和现象 6、易化扩散的特点是 A、不耗能,顺浓度差,特异性高,无竞争性抑制现象 B、不耗能,顺浓度差,特异性不高,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C、耗能,顺浓度差,特异性高,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D、不耗能,顺浓度差,特异性高,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E、转运速度无饱和现象 7、有关药物简单扩散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不消耗能量 B、需要载体 C、不受饱和限度的影响 D、受药物分子量大小、脂溶性、极性的影响 E、扩散速度与膜的性质、面积及膜两侧的浓度梯度有关 8、大多数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是 A、主动转运 B、简单扩散 C、易化扩散 D、吞噬作用 E、孔道转运 9、影响药物转运的因素不包括 A、药物的脂溶性 B、药物的解离度 C、体液的pH值 D、药酶的活性 E、药物与生物膜接触面的大小 10、药物的首过消除可能发生于 A、舌下给药后 B、吸入给药后 C、口服给药后 D、静脉注射后 E、皮下给药后 11、不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有 A、肝肠循环 B、血浆蛋白结合率 C、膜通透性 D、体液pH值 E、特殊生理屏障 12、影响药物体内分布的因素不包括 A、组织亲和力 B、局部器官血流量 C、给药途径 D、生理屏障 E、药物的脂溶性 13、药物通过血液进入组织器官的过程称 A、吸收 B、分布 C、贮存 D、再分布 E、排泄 14、下列关于药物吸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药物代谢动力学完整版

药物代谢动力学完整版 第二章药物体内转运 肾脏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涉及三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主动分泌、肾小管重吸收。 一、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及特点 1. 被动扩散 特点:①顺浓度梯度转运②无选择性,与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有关③无饱和现象④无竞争性抑制作用⑤不需要能量 2. 孔道转运 特点:①主要为水和电解质的转运②转运速率与所处组织及膜的性质有关 3. 特殊转运 包括:主动转运、载体转运、受体介导的转运 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常需要能量③有饱和现象④有竞争性抑制作用⑤有选择性 4. 其他转运方式 包括:①易化扩散类似于主动转运,但不需要能量②胞饮主要转运大分子化合物 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①药物和剂型的影响②胃排空时间的影响③首过效应④肠上皮的外排⑤疾病⑥药物相互作用 三、研究药物吸收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1. 整体动物实验法 能够很好地反映给药后药物的吸收过程,是目前最常用的研究药物吸收的实验方法。缺点: ①不能从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的吸收机制; ②生物样本中的药物分析方法干扰较多,较难建立; ③由于试验个体间的差异,导致试验结果差异较大; ④整体动物或人体研究所需药量较大,周期较长。 2. 在体肠灌流法:本法能避免胃内容物和消化道固有生理活动对结果的影响。 3. 离体肠外翻法:该法可根据需要研究不同肠段的药物吸收或分泌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4. Caco-2细胞模型法 Caco-2细胞的结构和生化作用都类似于人小肠上皮细胞,并且含有与刷状缘上皮细胞相关的酶系。优点: ①Caco-2细胞易于培养且生命力强,细胞培养条件相对容易控制,能够简便、快速地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 ②Caco-2细胞来源是人结肠癌细胞,同源性好,可测定药物的细胞摄取及跨细胞膜转运; ③存在于正常小肠上皮中的各种转运体、代谢酶等在Caco-2细胞中大都也有相同的表达,因此更接近药物在人体内吸收的实际环境,可用于测定药物在细胞内的代谢和转运机制; ④可同时研究药物对粘膜的毒性; ⑤试验结果的重现性比在体法好。 缺点: ①酶和转运蛋白的表达不完整,此外来源,培养代数,培养时间对结果有影响; ②缺乏粘液层,需要时可与HT-29细胞共同培养。

第四章 药物代谢

第四章药物代谢 第一节药物的体内过程——药动学 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的动态变化。上述过程也称作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分布排泄代谢————→生物转化 药物转运消除 这些运动变化如图所示:

一、 药物的跨膜转运 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转化,或从给药部位到引起药理效应,均需经过体内的生物膜。生物膜为类脂质双分子层结构。膜上有孔道,可让水、N a ﹢、C a ﹢、M g ﹢等通过。 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及代谢与物质的跨膜转运密切相关。 跨膜转运的方式主要有被动转运、主动转运和膜动转运。 (一) 被动转运 是指药物分子只能由高浓度的一侧扩散到低浓度的一侧,其转运速度与膜两侧的药物浓度差(浓度梯度)成正比。浓度梯度愈大,扩散愈容易。 (二) 主动转运 又称逆流转运,其转运需要膜上的特异性载体蛋白,需要消耗能量。特点是分子或离子可由低浓度或低电位差的一侧转运到较高的一侧。如细胞内N a ﹢向外扩散。 (三) 膜动转运 大分子物质的转运伴有膜的运动,称膜的转运。 (1) 胞饮 胞饮又称吞饮或入胞。某些液态蛋白质或大分子蛋白质,可通过生物 膜的内陷形成小胞吞噬而进入细胞内。 如脑垂体后叶粉剂,可从鼻粘膜给药吸收。 (2) 胞吐 胞吐又称胞裂外排或出胞。某些液态大分子物质可以从细胞内转移到 细胞外。如腺体分泌及递质的释放等。 二、 药物的吸收和影响因素 (一) 药物的吸收 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除静脉注射无吸收过程外,药 给药

物吸收的快慢和多少,常与给药途径、药物的理化性质、吸收环境等密切有关。 1、消化道吸收 药物从胃肠道粘膜吸收,主要通过被动转运,分子量愈小、脂溶性愈大越容易吸收。胃液PH值0.9~1.5,弱碱性药物可从胃中吸收,但因胃内吸收面积小,且药物滞留时间短,所以吸收有限。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表面有绒毛,吸收面积大,肠蠕动快,血流量大,肠腔内PH4.8~8.2,对弱酸性和碱性药物均易溶解吸收. 药物从胃肠道吸收后,都要经过门静脉进入肝脏,再进入血液循环. 除口服外,有些药物还可经过舌下给药或直肠给药,而分别通过口腔、直肠和结肠粘膜吸收。虽然吸收表面积小,但血流供应丰富,吸收也较迅速,并可避免首先通过肝脏,对于在胃肠道中易遭到破坏或在肝中被迅速代谢的药物,可用这两种途径给药。如硝酸甘油可用舌下给药(治疗心绞痛)。 2、注射部位的吸收 皮下或肌内注射,药物先沿结缔组织扩散,后经毛细血管和淋巴内皮细胞进入血液循环。 3、呼吸道吸收 小分子脂溶性、挥发性的药物或气体可以从肺泡上皮细胞迅速吸收。如抗菌、消炎、祛痰、通鼻塞等鼻咽部的局部治疗。 4、皮肤和粘膜的吸收 完整的皮肤吸收能力差,外用药物主要发挥局部作用。近年来,有许多促皮吸收剂可与药物制成贴皮剂,经皮给药后可达到局部和全身治疗。如硝苯地平贴皮剂、硝酸甘油缓释贴皮剂等。 粘膜远较皮肤的吸收能力强。鼻腔粘膜的吸收面积大,且血管丰富,吸收也迅速。如有机磷酸酯类杀虫剂等可从皮肤及呼吸道粘膜吸收,应加强防护,注意防止吸收中毒。(举例:吸入杀虫剂致人死) (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1、药品的理化性质 一般说,水和脂均不溶的物质很难吸收。如BaSO4口服时不溶解、不吸收,可用做造影剂。 2、肝首过效应 是指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首先进入肝门静脉系统。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体循环的药物减少,药效降低。如硝酸甘油

药代动力学(王广基)word

前言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规律的一门学科。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在药物体代谢物及代谢机理研究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通过药物在体代谢产物和代谢机理研究,可以发现生物活性更高、更安全的新药。近年来,国外在创新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在评价新药中与药效学、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药物进入体后,经过吸收入血液,并随血流透过生物膜进入靶组织与受体结合,从而产生药理作用,作用结束后,还须从体消除。通过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求算相应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后,对可以药物在体过程进行预测。因此新药和新制剂均需要进行动物和人体试验,了解其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药物代谢动力学已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心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药物代谢动力学》课程教学已有二十多年历史,本书是在原《药物动力学教学讲义》基础,经多年修正、拓展而成的。全书十三章,三十余万字,重点阐述围绕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在新药研究中的作用,与其它教材相比,创新之处在于重点阐述现代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经典药物代谢动力学在新药及其新制剂研究中的应用以及目前迅 速发展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体外研究模型等新容。 本书编著者均是长期在药物代谢动力学教学和研究第一线的教师。因此,本书的实践性与理论性较强,可作为高年级本科生、硕士生教材使用,也可作为从事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及相关科研人员的参考书。编者 药物代谢动力学 主编:王广基 副主编:晓东,柳晓泉 编者(姓氏笔画为序) 王广基、晓东、西敬、劲、柳晓泉

容提要: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在机体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规律的一门学科。在创新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药效学、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药物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重要组成部分。本书重点阐述围绕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在新药研究中的作用,与其它教材相比,创新之处在于重点阐述现代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经典药物代谢动力学在新药及其新制剂研究中的应用以及目前迅速发展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体外研究模型等新容。共十三章,分别为概述、药物体转运、药物代谢、经典的房室模型理论、非线性药物代谢动力学、统计矩理论及其应用、生物利用度及其生物等效性评价、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生理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及其应用实践、手性药物代谢动力学、新药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和计算机在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本书的实践性与理论性较强,可作为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教材使用,也可作为从事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及相关科研人员 的参考书. 1 目录 第一章药物代谢动力学概述 一、什么是药物代谢和动力学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医学其它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药物体转运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药物跨膜转运及其影响因素 一、生物膜 二、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 第三节药物的吸收 一、药物在胃肠道中吸收 二、药物在其它部位吸收 第四节药物的分布 一、药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二、血浆蛋白结合率及常用的测定方法

(完整版)药代动力学完整版

1.代谢分数fm:药物给药后代谢物的AUC和等mol的该代谢物投用后代谢物的AUC的比值。 第二章药物体内转运 1. 药物肠跨膜转运机制:药物通过不搅动水层;药物通过肠上皮;药物透过细胞间隙;药 物通过淋巴吸收。 2. 血浆蛋白:白蛋白、α1-糖蛋白、脂蛋白 3. 被动转运的药物的膜扩散速度取决于:油/水分配系数 4. 血脑屏障的特点:脂溶性药物易于透过、低导水性、高反射系数、高电阻性。 5. 肾脏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涉及三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主动分泌、肾小管重吸 收。 6. 肝肠循环:某些药物,尤其是胆汁排泄分数高的药物,经胆汁排泄至十二指肠后,被重 吸收。 一、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及特点 1. 被动扩散 特点:①顺浓度梯度转运②无选择性,与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有关③无饱和现象④无竞争性抑制作用⑤不需要能量 2. 孔道转运 特点:①主要为水和电解质的转运②转运速率与所处组织及膜的性质有关 3. 特殊转运 包括:主动转运、载体转运、受体介导的转运 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常需要能量③有饱和现象④有竞争性抑制作用⑤有选择性 4. 其他转运方式 包括:①易化扩散类似于主动转运,但不需要能量②胞饮主要转运大分子化合物 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①药物和剂型的影响②胃排空时间的影响③首过效应④肠上皮的外排⑤疾病⑥药物相互作用 三、研究药物吸收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1. 整体动物实验法 能够很好地反映给药后药物的吸收过程,是目前最常用的研究药物吸收的实验方法。缺点: ①不能从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的吸收机制; ②生物样本中的药物分析方法干扰较多,较难建立; ③由于试验个体间的差异,导致试验结果差异较大; ④整体动物或人体研究所需药量较大,周期较长。 2. 在体肠灌流法:本法能避免胃内容物和消化道固有生理活动对结果的影响。 3. 离体肠外翻法:该法可根据需要研究不同肠段的药物吸收或分泌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4. Caco-2细胞模型法 Caco-2细胞的结构和生化作用都类似于人小肠上皮细胞,并且含有与刷状缘上皮细胞相关的酶系。优点: ①Caco-2细胞易于培养且生命力强,细胞培养条件相对容易控制,能够简便、快速地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 ②Caco-2细胞来源是人结肠癌细胞,同源性好,可测定药物的细胞摄取及跨细胞膜转运; ③存在于正常小肠上皮中的各种转运体、代谢酶等在Caco-2细胞中大都也有相同的表达,因此更接近药物在人体内吸收的实际环境,可用于测定药物在细胞内的代谢和转运机制;

(完整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按章节辅导题4第四章试题

第四章药物代谢 一、选择题 1.以下不属于药物代谢的细胞部分的是:() A. 微粒体 B. 溶酶体 C. 线粒体 D. 肠内细菌 2.以下药物代谢可以使活性失去或降低的是:() A. 保泰松 B. 尼群地平 C. 硝酸异山梨酯 D. 氢溴酸美沙芬 3.肝硬化病人服用氯霉素后,其半衰期可增加4倍,是因为:() A. 肝硬化病人由于肝功能障碍,抑制了肝糖元的合成 B. 肝硬化病人由于肝功能障碍,使得身体排泄能力下降 C. 肝硬化病人由于肝功能障碍,使得食物消化遇到障碍 D. 肝硬化病人由于肝功能障碍,使得药物代谢能力出现下降 4.能够降低局部用药的效果和持续时间,或对全身作用的药物产生首过效应的肝外代谢途径是:() A. 消化道代谢 B. 肺部代谢 C. 皮肤代谢 D. 肠内细菌代谢 5.N-脱烷基化反应所属的药物体内代谢途径是:() A. 氧化反应 B. 水解反应 C. 还原反应 D.结合反应 6.以下不属于在肝微粒体中发生的氧化反应的是:() A. 烷基不饱和化 B. 去乙酰化 C. 烷基羟基化 D. N-脱烷基化 7.以下临床上使用的药物,属于强酶促进剂的是:() A. 苯巴比妥 B. 异烟肼 C. 氯霉素 D. 利福平 8.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对动物而言,动物种类不同,药物的药效和毒性大同小异 B. 某些特定药物在动物体内即使缺乏某种代谢能,药物代谢也能进行 C. 新生儿药酶活性比成年人低得多,所以对药物的敏感性高 D. 一般肝功能障碍时,药物的代谢都能增强 9.对氯丙嗪而言,下列不属于其体内代谢反应的是:() A. N-脱甲基化 B. Cl-原子氧化 C. N-原子氧化 D. S-原子氧化 10.下列体内代谢过程中,需要NADPH参与的是:() A. 氧化反应 B. 水解反应 C. 乙酰化反应 D. 甲基结合 11.药物在体内的代谢,烷基不饱和化所属的代谢反应类型为:() A. 氧化反应 B. 还原反应 C. 结合反应 D. 水解反应 12.磺胺类药物中最常见的体内结合反应类型是:() A. 葡醛糖醛酸结合 B. 硫酸结合 C. 醋酸结合 D. 甲基结合 13.以下不属于尼群地平体内代谢途径的是:() A. 烷基羟基化 B. 吡啶环氧化 C. 酯键水解 D. 硝基还原 14.药物代谢最主要的部位是:() A. 消化道 B. 肝脏 C. 肺 D. 肾脏 15.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被机体所摄取的药物经代谢以后,易于排泄 B. 有的药物本身虽没有活性作用,但在体内代谢后,其代谢产物可具有活性 C. 被机体所摄取的药物都需要经过代谢才能发挥药效 D. 具有活性的药物,经体内代谢代谢以后,代谢产物都会失去活性 16.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一节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转化的生化基础 药物在体内转运必须通过各种细胞膜。包围整个细胞外表的一层薄膜称为质膜,质膜一般称为细胞膜,真核细胞除了质膜外,还有包围各种细胞器的膜,如线粒体膜,内质网膜,溶酶体和核膜等,称为细胞内膜。质膜和细胞内膜统称为生物膜。生物膜主要由脂质与蛋白质构成的脂蛋白组成,脂质双层是生物膜的基本结构,在膜中的蛋白可作为泵、通道、转运的载体、药物和激素的受体,能量传送、抗原和结合于膜的酶等。 脂质体是由磷脂组成的具有类似生物膜结构的多层同心脂质小泡,其形成是磷脂与水接触后由它们的极性基与疏水基的作用而排列成封闭式的多层脂质双层球形结构。常用超声波法,微量注射法,逆向蒸发法等制备脂质体。用脂质体作为药物的载体可达到减少药物的毒性和抗原性,提高药物的组织特异性及有效浓度,延长药效的目的。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作用方式为:(1)吸附:脂质体与细胞表面形成稳定的吸附结合而释放药物;(2)融合:脂质体与天然细胞膜有类似结构,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融合而释入细胞内;(3)吞噬:脂质体进入体内后,主要聚集在骨髓、肝和脾脏等网状内皮系统,作为异物而被吞噬;(4)抗体-抗原结合:脂质体表面与特异抗体偶联,识别相应抗原,而定向作用于靶细胞。脂质体不仅作为药物的载体,也可作为酶的载体,并且可将一些不能经胃肠吸收或易被消化道破坏的药物(如肝素、胰岛素等),制成脂质体以供口服。生物膜是高度选择性的通透屏障,可通过被动扩散、帮助扩散、主动转运、基因转位和胞饮方式转运。 药物在体内的一般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转化和排泄,药物的代谢转化又名药物的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是指体内正常不应有的外来有机化合物药物或毒物在体内进行的代谢转化。药物代谢转化主要在肝脏进行,在体内催化药物代谢转化的酶系称为药物代谢酶,其主要分布在肝细胞微粒体,其次是细胞可溶性部分。药物代谢转化可分为第一相反应和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 第一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1.微粒体氧化酶系,存在于内质网,称为药物氧化酶系,它所催化的反应是在底物分子上加一个氧原子,因此也称为加单氧酶(monooxygenase)或羟化酶,其作用特点为:(1)特异性低,对许多药物都有作用;(2)需要

药物代谢动力学完整版

药物代动力学完整版 第二章药物体转运 肾脏排泄药物及其代物涉及三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主动分泌、肾小管重吸收。 一、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及特点 1. 被动扩散 特点:①顺浓度梯度转运②无选择性,与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有关③无饱和现象④无竞争性抑制作用⑤不需要能量 2. 孔道转运 特点:①主要为水和电解质的转运②转运速率与所处组织及膜的性质有关 3. 特殊转运 包括:主动转运、载体转运、受体介导的转运 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常需要能量③有饱和现象④有竞争性抑制作用⑤有选择性 4. 其他转运方式 包括:①易化扩散类似于主动转运,但不需要能量②胞饮主要转运大分子化合物 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①药物和剂型的影响②胃排空时间的影响③首过效应④肠上皮的外排⑤疾病⑥药物相互作用 三、研究药物吸收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1. 整体动物实验法 能够很好地反映给药后药物的吸收过程,是目前最常用的研究药物吸收的实验方法。缺点: ①不能从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的吸收机制; ②生物样本中的药物分析方法干扰较多,较难建立; ③由于试验个体间的差异,导致试验结果差异较大; ④整体动物或人体研究所需药量较大,周期较长。 2. 在体肠灌流法:本法能避免胃容物和消化道固有生理活动对结果的影响。 3. 离体肠外翻法:该法可根据需要研究不同肠段的药物吸收或分泌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4. Caco-2细胞模型法 Caco-2细胞的结构和生化作用都类似于人小肠上皮细胞,并且含有与刷状缘上皮细胞相关的酶系。优点: ①Caco-2细胞易于培养且生命力强,细胞培养条件相对容易控制,能够简便、快速地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 ②Caco-2细胞来源是人结肠癌细胞,同源性好,可测定药物的细胞摄取及跨细胞膜转运; ③存在于正常小肠上皮中的各种转运体、代酶等在Caco-2细胞都也有相同的表达,因此更接近药物在人体吸收的实际环境,可用于测定药物在细胞的代和转运机制; ④可同时研究药物对粘膜的毒性; ⑤试验结果的重现性比在体法好。 缺点: ①酶和转运蛋白的表达不完整,此外来源,培养代数,培养时间对结果有影响; ②缺乏粘液层,需要时可与HT-29细胞共同培养。

第四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第四章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1 基本要求[TOP] 1.1在掌握药动学和药效学基础上理解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1.2熟悉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2 重点难点[TOP] 2.1 重点 药物剂型、给药途径、联合用药,年龄、性别、遗传、疾病状态、心理因素等对药物效应的影响。 2.2 难点 如何在掌握药动学和药效学基础上理解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3 讲授学时[TOP] 建议1学时。 4 内容提要[TOP]第一节第二节 药物在机体内产生的药理作用和效应是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受药物和机体的多种因素影响。药物因素主要有药物剂型、剂量和给药途径、合并用药与药物相互作用。机体因素主要有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变异、心理、生理和病理因素。在临床用药时,应熟悉各种因素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根据个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做到用药个体化。 第一节药物因素 一、药物制剂和给药途径 同一药物由于剂型不同、采用的给药途径不同,所引起的药物效应也会不同。通常注射药物比口服吸收快、到达作用部位的时间快,因而起效快,作用显著。注射剂中的水溶性制剂比油溶液和混悬剂吸收快、起效时间短。口服制剂中的溶液剂比片剂、胶囊容易吸收。控释制剂是一种可以控制药物缓慢、恒速或非恒速释放的制剂,其作用更为持久和温和。 药物的制备工艺和原辅料的不同,也可能显著影响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 有的药物采用不同给药途径时,还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和用途,如硫酸镁(magnesium sulfate)内服可以导泻和利胆,注射则引起止痉、镇静和颅内压降低。 二、药物相互作用 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或先后序贯应用时,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干扰,可改变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及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从而使药物的药理效应或毒性发生变化。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1 基本要求[TOP] 1.1 掌握膜两侧pH对药物跨膜转运的影响及其有关运算;掌握首过消除、生物利用度、表观分布容积的药理学意义和计算公式;掌握肝药酶的特性、肝药酶诱导剂、肝药酶抑制剂及其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掌握肾小管重吸收和肝肠循环的药理学意义及两者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掌握药物消除及消除速率的基本概念,熟悉典型的量效曲线、房室模型、多次定时定量重复给药的动力学及其计算;掌握药物的消除速率常数(K)、半衰期(t1/2)、消除率(Cl)、稳态血浓(Css)等的药理学意义及其表达公式。 1.2 熟悉药物的吸收、分布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熟悉一级动力学消除及零级动力学消除和应用。 1.3 了解药物跨膜转运的主要形式和特点;了解药物体内生物转化(代谢)的概念及主要方式;了解药物排泄的概念和排泄的主要途径。 2 重点难点[TOP] 2.1 重点 1.药物的跨膜转运: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重点阐明单纯扩散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2.吸收、分布、生物转化与排泄及其影响因素。 3.基本参数及概念:生物利用度、血药峰值浓度、血浆半衰期、?表观分布容积、清除率和房室概念。肝药酶诱导剂及抑制剂,首过消除等基本概念。 4.药物消除动力学:零级动力学、一级动力学与药物半衰期(t1/2)?的理论与实际意义。连续多次给药的血药浓度变化:经5个t1/2血药浓度达稳态坪值;首次负荷剂量。 2.2 难点 1.药代动力学数据的意义和应用 2.如何应用这些参数优化治疗方案和个体Wq21270;用药 3 讲授学时[TOP] 建议3学时 4 内容提要[TOP]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一节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TOP] 一、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药物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有滤过(水溶性扩散)、简单扩散(脂溶性扩散)和载体转运(包括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 (一)滤过(filtration) (二)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绝大多数药物按此种方式通过生物膜。 (三)载体转运(carrier-mediated transport) 载体转运的特点是对转运物质有选择性(specificity);因药物必须与数量有限的载体结合才能通过细胞膜,故具有饱和性(saturation);结构相似的药物或内源性物质可竞争同一载体而具有竞争性(competition),并可发生竞争性抑制(competitive inhibition)。 载体转运主要有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两种方式。 1.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2.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二、影响药物通透细胞膜的因素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速度与可利用的膜面积大小有关。膜表面大的器官,如肺、小肠,药物通过其细胞膜脂层的速度远比膜表面小的器官(如胃)快。 第二节药物的体内过程[TOP] 一、吸收 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absorption)。药物只有经吸收后才能发挥全身作用。 (一)口服 大多数药物在胃肠道内是以简单扩散方式被吸收的。 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 (二)吸入 (三)局部用药 (四)舌下给药 (五)注射给药 二、分布 药物一旦被吸收进入血循环内,便可能分布到机体的各个部位和组织。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distribution)。

第二章 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ch) (2)

第2章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1节概述 ⒈何谓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代动力学、PK), 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limination)过程随时间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 ⒉开展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意义: ⑴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通过研究临床用药过程中人体对于药物处置的动力学过程以及各种临床条件对体内过程的影响,计算及预测血药水平,制定最佳给药方案、剂量和给药频度,指导合理用药。 ①例如对一些安全范围比较窄的药物,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②例如根据时辰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结果,调整某些药物的给药剂量(茶碱—白天少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晚上少服)或设计更合理的剂型(如抗心绞痛药缓控释剂型)。 ③例如通过遗传药理学药物代谢多态性的研究指导临床合用药。 ⑵有助于新药的开发 ①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成为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基础(如提高生物利用度研究、 缓控释剂型的研制等)。 ②通过药物在体内代谢产物和代谢机制的研究,可以发现生物活性更高、更安 全的新药(如研究氯雷他定代谢产物→活性更强的洛他定、对地西泮代谢产物的研究,得到系列活性代谢产物→多数已开发上市。) ③是新药临床试验的重要内容:如Ⅰ期临床试验中的新药临床动力学研究,是 制订新药给药方案的依据。 ⑶充实基础药理学理论,深化人们对药物作用的认识 本章将着重介绍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主要药动学参数及其意义。 第2节药物的体内过程

前已述,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的一门学科。一般地,药物要产生药效或毒性,必须先经吸收进入血液,然后随血流分布到组织中,部分药物还在肝脏等组织中发生代谢,药物及其代谢物经胆汁、肾脏等途径排泄出体外。药物在体内自始至终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一)吸收(absorption) ⒈概念:吸收是指药物未经化学变化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通常用吸收速度和程度来表示,如生物利用度。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药物制剂因素(如药物理化性质(如粒径大小、溶解度和药物的晶型等)、处方中赋型剂的性质与种类、制备工艺、药物的剂型以及处方中相关药物的性质等)和生理病理因素(病人的生理特点如胃肠pH、胃肠活动性、肝功能及肝肠血流灌注情况、胃肠结构和肠道菌丛状况、年龄、性别、遗传因素及病人饮食特点等) ⒉药物在不同部位的吸收: ⑴药物在胃肠道中的吸收及影响因素: 口服给药是常用的给药方式,也是最安全、方便和经济的方式。因消化道各部位组织结构以及相应的pH值不同,对药物的吸收能力与吸收速度也是不同的。药物的吸收通常与吸收表面积、血流速率、药物与吸收表面接触时间长短以及药物浓度有关。大多数药物在胃肠中吸收是被动扩散的,因此脂溶性的、非离子型药物易吸收。 影响因素 ①药物和剂型: 口服药物制剂,药物经过释放、溶解和跨膜转运三过程。药物制剂的释放速率和在胃肠中的溶解速率影响药物吸收速率和程度。不同的制剂因药物释放速率和溶解速率不同,吸收速率不同。如果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溶解速率大于跨膜转运速率,则药物的跨膜转运速率是吸收的限速因素。如果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溶解速率慢,释放速率和溶解速率是药物吸收的限制因素。如灰黄霉素在胃肠道溶液中很难溶解。当固体给药时,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溶解,因而吸收不完全。延长胃肠排空时间,可增加该类药的吸收。

最新整理《药物代谢动力学》教程文件

《药物代谢动力学》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20 分。) V 1. 关于试验动物的选择,以下哪些说法不正确?()B A. 首选动物尽可能与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一致 B. 尽量在清醒状态下试验 C.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必须从同一动物多次采样 D. 创新性的药物应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物,一种为啮齿类动物,另一种为非啮齿类动物 E. 建议首选非啮齿类动物 满分:1 分 2. 普萘洛尔口服吸收良好,但经过肝脏后,只有30%的药物达到体循环,以致血药浓度较低,下列哪 种说法较合适?()C A. 药物活性低 B. 药物效价强度低 C. 生物利用度低 D. 化疗指数低 E. 药物排泄快 满分:1 分 3. 某弱碱性药在pH 5.0时,它的非解离部分为90.9%,该药的pKa接近哪个数值?()C A. 2 B. 3 C. 4 D. 5 E. 6 满分:1 分 4. 某药物在口服和静注相同剂量后的药时曲线下面积相等,表明:()A A. 口服吸收完全 B. 口服药物受首关效应影响 C. 口服吸收慢 D. 属于一室分布模型 E. 口服的生物利用度低 满分:1 分 5. 影响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因素有:()E A. 药物的理化性质和局部器官的血流量 B. 各种细胞膜屏障

C.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 D. 体液pH和药物的解离度 E. 所有这些 满分:1 分 6. SFDA推荐的首选的生物等效性的评价方法为:()C A. 体外研究法 B. 体内研究法 C. 药动学评价方法 D. 药效学评价方法 E. 临床比较试验法 满分:1 分 7. 关于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的消除相采样点哪个不符合要求?()D A. 3 B. 4 C. 5 D. 6 E. 7 满分:1 分 8. 静脉注射2g某磺胺药,其血药浓度为100mg/L,经计算其表观分布容积为:()D A. 0.05L B. 2L C. 5L D. 20L E. 200L 满分:1 分 9. Ⅰ期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试验时,下列的哪条是错误的?()E A. 目的是探讨药物在人体的体内过程的动态变化 B. 受试者原则上男性和女性兼有 C. 年龄在18~45岁为宜 D. 要签署知情同意书 E. 一般选择适应证患者进行 满分:1 分 10. 在酸性尿液中弱碱性药物:()B A. 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 B. 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快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一章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药物效力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药理作用:药物分子对机体大分子产生作用引起机体生理生化作用(药理作用)。 药物的效能(efficacy):或称最大效应,是药理效应的极限,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 药物的效价强度(potency) :用于比较作用性质相同的药物间的等效剂量,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 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半数有效量(TI=LD50/ED50) 半数有效量:在质反应中反映50%实验对象出现阳性反应的药量。半数致死量:效应指标为惊厥或死亡。 PA2:是竞争性拮抗药拮抗作用强度指数,其中,PA2=-log [A2] 。在拮抗药的这一浓度下,可使激动药在2倍浓度时所引起的效应等于未加入拮抗剂时激动药引起的效应。 PA’2:非竞争拮抗药的减活指数,是非竞争拮抗药的亲和力参数。激动药的最大效应降低一半时,非竞争拮抗药摩尔浓度的负对数。 第三章 第四章 pKa:

药物在溶液中50%解离型时的PH 值,每个药物都有其特定的pKa 值。 吸收(absorption):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药物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影响药物作用的快慢和强弱。 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通式: 第六章 1.醋甲胆碱主要用于口腔黏膜干燥症,其他药物无效的室上性心动过 速,等。 2.卡巴胆碱对眼、膀胱及胃肠作用较强。故常应用:卡巴胆碱滴眼用 于青光眼的治疗,也可用于尿潴留和腹气胀。仅作皮下注射,禁用 于肌内或静脉注射。中毒时,阿托品对其解救效果差。 3.毒扁豆碱(physostigmine ) 脂溶性高,易吸收,对眼的作用强大持久;可透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临床应用:主要治疗青光眼或抗胆碱药物中毒的解救。 4.加兰他敏 口服吸收好,易透过血脑屏障,为中枢性、竞争性、可逆性胆碱酯酶抑制药。抗胆碱酯酶产生完全拟胆碱样作用(M 和N 样作用);也直接激动N 受体,调节中枢学习功能,增强记忆。临床应用: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小儿麻痹症后遗症。 n kC dt dC -=

药物代谢动力学(20201101084331)

药物代谢动力学 一、最佳选择题 1、决定药物每天用药次数的主要因素是 A、吸收快慢 B、作用强弱 C、体内分布速度D体内转化速度E、体内消除速度 2、药时曲线下面积代表 A、药物血浆半衰期 B、药物的分布容积 C、药物吸收速度 D、药物排泄量 E、生物利用度 3、需要维持药物有效血浓度时,正确的恒定给药间隔时间是 A、每4h给药一次 B、每6h给药一次 C、每8h给药一次 D、每12h给药一次 E、每隔一个半衰期给药一次 4、以近似血浆半衰期的时间间隔给药,为迅速达到稳态血浓度,可以首次剂量 A、增加半倍 B、增加1倍 C、增加2倍 D、增加3倍 E、增加4倍 5、某药的半衰期是7h,如果按每次0.3g, —天给药3次,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所需时间是 A、5?10h B、10?16h C、17?23h D、24 ?28h E、28 ?36h 6、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按一定时间间隔连续给予一定剂量,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时间长短决定于 A、剂量大小 B、给药次数 C、吸收速率常数 D、表观分布容积E消除速率常数 7、恒量恒速给药最后形成的血药浓度为 A、有效血浓度 B、稳态血药浓度 C、峰浓度 D、阈浓度 E、中毒浓度 8、药物吸收到达血浆稳态浓度时意味着 A、药物作用最强 B、药物吸收过程已完成 C、药物消除过程正开始 D、药物的吸收速度与消除速率达到平衡 E、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 9、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有关稳态血药浓度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增加剂量能升高稳态血药浓度 B、剂量大小可影响稳态血药浓度到达时间 C、首次剂量加倍,按原间隔给药可迅速达稳态血药浓度 D、定时恒量给药必须经4?6个半衰期才可达稳态血药浓度 E、定时恒量给药达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与清除率有关 10、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消除半衰期 A、与用药剂量有关 B、与给药途径有关 C、与血浆浓度有关 D、与给药次数有关 E、与上述因素均无关 11、某药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其血浆半衰期与消除速率常数k 的关系为 A、0.693/k B、k/0.693 C、2.303/k D、k/2.303 E、k/2 血浆药物浓度 12、对血浆半衰期(一级动力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B、能反映体内药量的消除速度 C、依据其可调节给药间隔时间 D、其长短与原血浆浓度有关 E、一次给药后经4?5个半衰期就基本消除 13、静脉注射1g某药,其血药浓度为10mg/ dl,其表观分布容积为 A、0.05 L B、2L C、5L D、10L E、20L 14、在体内药量相等时,Vd 小的药物比Vd 大的药物 A、血浆浓度较低 B、血浆蛋白结合较少 C、血浆浓度较高 D、生物利用度较小 E、能达到的治疗效果较强 15、下列叙述中,哪一项与表观分布容积(Vd)的概念不符 A、Vd 是指体内药物达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一.名词解释 1.first past elimination:口服药物在胃肠道或被肝脏代谢,而导致进入体循环的量减少 2.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经过胆汁或部分经胆汁排泄的药物,在肠道中重新吸收,进门静脉进入肝脏重新进 入体循环 3.half-life:药物在体内消除一般所需要的时间 4.bioavailiability:血管外给药,药物从吸收到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和程度 5.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体内药量与血浆药物浓度的比值,反应药物的分布与组织的结合程度 6.steady state plasma concentration:药物的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动态平衡的浓度,血药浓度不在随给药次数的 增加而增加 7.total body clearance:单位时间内多少体积血浆中药物从体内被清除 8.hepatic microsomal enzyme:大多数药物在肝脏进行生物转化,因肝细胞内存在有微粒体混合功能酶系统,而该系统能促进多种药物发生转化 9.absorption: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10.distribution:药物入血后,随血液循环到达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11.metabolism:药物在体内发生生物转化 12.excretion:药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13.first order kinetic:恒比消除,体内药物按瞬时血药浓度以恒定的百分比消除 14.zero order kinetic:恒定消除,单位时间内药物按恒定的量进行消除 15.loding dose:首次给药时血药浓度达到稳态,为负荷剂量 二.问答题 1.药物的跨膜转运的方式有哪些?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各有什么特点?在药物转运的方式中那种方式是最常见的1.药物的跨膜跨膜转运包括: 脂溶扩散:药物最常见,最重要的跨膜形式(取决于脂溶性和浓度梯度) ①简单扩散水溶扩散:分子量小的水溶性物质或非极性物质(尿素) 特点:①不消耗能量②无饱和现象③无竞争性抑制④顺浓度梯度⑤不需要载体 被动转运 ②易化扩散:顺浓度梯度,不消耗能量,但需要载体,因此有饱和性和竞争性抑制(氨基酸,Na)主动转运:药物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①需要载体②逆浓度梯度③消耗能量④有饱和性和竞争性抑制膜动转运:极少数药物通过膜的运动促进大分子物质转运①胞饮②胞吐 2.什么是一级和零级动力学方程?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发生零级动力学 ①一级动力学:药物在某部位或某房室的转运速度和该部位的药物浓度的1次方成正比 特点:1)单位时间转运速率不变,药物转运成指数衰减;2)清除率,速率常数,分布容积,半衰期恒定,不因剂量而改变;3)AUC与所给剂量成正比 ②零级动力学:药物在某部位或某房室的转运速度和该部位的药物浓度的0次放成正比 特点:1)药物衡量转运2)清除率,速率常数,分布容积,半衰期不恒定3)AUC与给药剂量不成正比,非线性动力学 3.什么是酶诱导剂和酶抑制剂?分别会产生那些影响 ①酶诱导剂:药物提高肝脏线粒体代谢药物酶活性,增加代谢速度 1)减弱药效:加速自身或其他物质代谢(同时服用苯巴比妥和华法林,华法林的代谢加快) 2)增加药效:某些在体内活化起效的药物,活化速度加快 ②酶抑制剂:药物抑制肝脏线粒体药物代谢酶活性,减慢药物代谢 1)增加药效:体内代谢酶被抑制,药物被代谢的速度降低,药效↑(服用酮康唑,导致特非那定代谢减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