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再别康桥公开课

再别康桥公开课

再别康桥公开课
再别康桥公开课

再别康桥

徐志摩

教学目标

1、了解徐志摩生平、创作;

2、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3、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4、分析本诗所体现的新律诗的“三美”主张;

教学重点

1、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2、分析品味本诗所体现的“三美”艺术主张。

教法设想:

1、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一课时完成。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祝你一路顺风》P2P3

导语:这首歌曲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优美的句子,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无尽的离愁别绪,它将对朋友那种依依不舍的淡淡忧伤化为深深的祝福。正因如此,每年六月这首歌曲总飘荡在许多校园的上空成为广大毕业生表达他们情感的最好方式。相信此种滋味,刚初中毕业及初次离家的你们都能感同身受。今天,我们来学习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笔下的《再别康桥》,看他是怎样把这种离愁别绪抒发到极致的。

2、作家简介P4

徐志摩(1897~1931),名章垿,笔名南湖、中鹤等。浙江海宁人。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1920年-1922年,就读于剑桥大学,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最自由美好的留学时光。他可以随意地选科听课,也可以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看书、赏景,或者下河划船,尽情陶醉在大自然中。他曾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这样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泰山脚下。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

3、写作背景P5

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

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在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辽阔的天空,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写下此诗。

二、整体感知

1、播放《再别康桥》Flash P6

2、学生自由读,注意以下字词读音P7

河畔.( pàn ) 荡漾.( yàng ) 青荇.( xìng ) 榆.阴( yú)

揉.碎( róu ) 浮藻.( zǎo ) 长篙.( gāo ) 漫溯.( sù)

斑斓.( lán ) 笙.箫.(shēng xiāo )

3、请学生读诗

思考:

⑴、诗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意象? P8

云彩、金柳、夕阳、青荇、柔波、清潭、青草、星辉、夏虫等

⑵、概括这些意象构成的几幅画面。P9

①招手作别云彩图

②河畔金柳倒影图

③青草水底招摇图

④榆阴浮藻清潭图

⑤撑篙漫溯寻梦图

⑥黄昏夏虫沉默图

⑦挥手惜别云彩图

⑶作者在诗中描绘云彩等自然景物构成一幅幅画面有什么作用?P10

借景抒情,表达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三、诵读体味,探究“三美”

刚才同学朗诵,觉不觉得诗很美?仿佛进了一个如画的诗境,置身于康河岸边,看河畔金柳、水底青荇等。诗歌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很美的意境。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美在哪里?

1、分析诗的音韵、节奏和结构,体会“音乐美”。P11 P12

本诗的韵脚分别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从韵脚看,一方面每节音韵统一,全诗逐节换韵。

本诗的节奏:以前三节为例,“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一方面每句为三到四个音步,以三个为主;另一方面又多用“轻轻”、“油油”等叠音词,使得诗的节奏明快而又平稳。

本诗的结构:大家不难发现,首尾是呼应的,有同有异,富于变化,但又反复强化那特定的情绪和格调,尾是首的复沓,但又不是简单重复,是感情经过激荡而又沉淀后

的再现,或是另一层面的递升。一如交响音画中的“A--B--A”式的曲式结构,是“呈现——展开——再现”的艺术体式,反复营造那“浓得化不开”的深深情味。

2、抓住具体意象,体会“绘画美”P13 P14

诗中选取了一系列特有的意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而且,作者通过一些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具有流动的美,给人以立体感。

3、分析段落、句子,体会“建筑美”P15 P16

通过诵读,我们从听觉上已深深感受到了本诗音韵之谐和,节奏之明晰,感到了音乐的美感,那么我们再看看诗的外形,分析一下它在外部形式上又有什么特点?

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本诗共七节,每节四句,每节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每句的字数基本为六字(间夹八字句),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给人以建筑之美。

四、结语

回看全诗,诗人用色彩绚丽、温韵可人的意象,整齐和谐、错落有致的形式,营造出清新脱俗的意境美,给人带来了巨大的审美享受,因此各个时期的读者对它都有强烈的共鸣,它以美妙的艺术形式表达出人类共有的一种情感,即对逝去的美好往事,总是充满怀念。

五、拓展迁移P18

在徐志摩的诗作中,还有一些玲珑精致的小诗,也很能体现诗歌的“三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这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莎扬娜拉

六、播放《再别康桥》歌曲,结束全课P19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导学案答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答案 1、诵读欣赏,范读正音: 青荇(xìng)长篙(gāo)漫溯(sù)笙(shēng)箫 三、整体感知: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 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纵观全文哪两个小节读起来最相似?在结构上构成什么样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首尾呼应(回环往复)在一唱三叹、反复回旋中,强化了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感情,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情绪始终缭绕在心头,创造了深邃意境。 四、具体赏析 1、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1)云彩,这是诗人作别的对象。一般离别诗作别的都是人,这首诗作别却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2)金柳,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金色的柳枝随风轻摆的样子很像新娘美好的姿态,有谁愿意离开自己新婚的妻子呢?这里,用新娘比喻金柳,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欢喜和浓烈的温柔之爱。同时比喻修辞的运用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 (3)“榆阴下潭水”——“天上虹”,.喻手法的运用。第二个比喻是将“清澈的潭水”比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只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 (4)“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头”“荡漾”。表达出自己的无限喜爱之情。 (5)青荇,“油油的”写出“软泥上的青荇”光润的样子、和悦的样子,营造出“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似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的意境。 “招摇”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水草随微波起伏的轻盈之态。等同于“逍遥”,有“自由自在”之意!它不仅写出了“青荇”自由自在地摇动的情态,也体现出诗人对康桥的喜爱之情。不能换成“轻摇”,因为轻摇,即轻轻地摇动,这只是对青荇情态的客观描述。(学生也可理解出“招引”之意,自圆其说即可) (6)“柔波”、“水草”,重点在“甘心”一词,表达了诗人对康河融为一体,愿意永远留在康河,表达出了对康河的永久眷恋之情。 (7)“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满载一船星辉”——画面感、色彩感十足!想象的魅力! (8)“笙箫”,笙箫在此是一个偏义词,重在萧。此处不宜换成别的乐器。萧是一种悲剧色彩较浓的乐器。而且它体现的往往是精神境界的凄苦、深沉、厚重、兼有悲凉,常用来表现离别之苦,相思之苦。在这里,萧的这种独特的悲剧性正好与诗人此时的心境相吻合,能恰到好处的体现出诗人因不得不离开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

再别康桥 徐志摩 知识能力目标: 1.认知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通过教师的指导,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受作者对“爱”“自由”与“美”的追求。重点与难点: 1.对诗歌独具特色的意象的把握; 2.对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鉴赏。 课时安排:1课时。 过程与方法 课前预习检查,正音正字: 河畔(pàn)青荇(xìng)长蒿(gāo)漫溯(sù)笙箫(xiāo) 载①zǎi一年半载记载登载②zài载歌载舞装载下载斑斓.(区别:澜、阑) 一.导入: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随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的节奏,一起走进诗人内心。二.有关知识链接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胡适说:“他(指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一轮诵读,因声求气 读时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青荇(xìng) 长篙(gāo) ?浮藻(zǎo) 漫溯(sù) ?斑斓(lán) 笙箫(shēng) 感情:惆怅,惜别

《再别康桥》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教案

教材处理与资 结合语文导学案 源整合 主要学法与教 诵读欣赏法问答法 法 课前准备PPT 教学实施过程(含评价) 一、导入。 上学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这就是离别。当然是暂时的离别。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学生思考,发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关于“别”的诗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谁别谁? 答:徐志摩别康桥 师:对。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桥与徐志摩。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同学先讲,老师补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三、学生齐读。 四、整体构思与思路 1、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别”。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2、刚才我们提到了很多关于别离的诗歌,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用康桥太直接,这样更诗意。 启发: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可能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意象的选择新颖,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一种清新飘逸之感。 五、赏析诗歌的音乐美与建筑美。 指名一名同学单独朗读。(带着感情的) 教师评价:读的很美,为什么呢?因为同学对诗歌的感觉到位。这首诗歌本身很美。《再别康桥》是首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而徐志摩是十分赞成这种观点的。他的诗歌也具有这种美,《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㈠音乐美。

《再别康桥》获奖公开课优秀课件

《再别康桥》获奖公开课优秀课件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歌有哪些优秀的公开课呢,下面请看出guo为大家的《再别康桥》获奖公开课优秀课件,欢迎大家参阅。更多资讯尽在实用资料栏目! 教学目标: ①、认知目标:品意象,绘意境,悟真情。 ②、能力目标:一般诗歌的鉴赏方法。 ③、德育目标:培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品意象,绘意境,悟真情。 教学难点:一般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使用: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也曾经历过别离,感受过离别之情。从小学升入初中,告别初中来到高中,你经历了怎样的情感体验?是“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是“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是“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二、读与赏(整体研习) 1、背景及作者,见多媒体。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体会感情,并学习有感情诵读。 3、问:你读出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4、齐读课文,思考:这一首离别诗与以前学过的离别诗从对象上看,有何不同? 5、自读课文,讨论:临别之际,作者向哪些对象做了道别? 三、品与析(分层研习) 1、请学生读第二段,读完后,请其它学生品评,并说明原因(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如何改进)。 2、问:在作者的眼中,“柳”是怎样的?(提炼出表现色彩的词) 3、问: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抓住“在我心头荡漾”。) 4、请学生读第三段,请其它学生品评。 5、问:作者眼中的“水草”是怎样的?(抓住意象的特点,把握表色彩的词。) 6、问: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抓住“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7、请学生读第四段,请其它学生品评。 8、问:作者眼中的“潭”是怎样的?(抓住意像特点,把握表色彩的词。) 9、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试分析“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10、齐读第五、六段,分析作者在这里的情感。 11、男女生分别读最后一段,品析文章最后一段的特点。(首尾呼应) 12、齐读全文,品析作者情感。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 《再别康桥》的形式、意味可以说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它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形式”,它那形式中的“意味”是诗人心灵的语言,值得大家去品味。下面的优质课教案希望你能喜欢。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选编《再别康桥》,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写给母校——剑桥大学的一曲恋歌,表达了作者在即将离别母校时的殷殷的挚爱和深深的依恋之情。教学中可通过简介徐志摩以及他在康桥的生活,交待《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再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分析结构,感受诗歌的“建筑美”,细细品味,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此外,《再别康桥》表达离别情感的方式比较独特,可通过与其他着名的离别诗的比较,感悟《再别康桥》独特韵味。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对徐志摩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大多是宽泛的,甚至有些是从影视作品(如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得到的,因此,学生在接触《再别康桥》的时候,极容易简单地理解其中的离别情感,而无法揣摩到徐志摩在与康桥离别时的复杂情怀。 学生的兴趣点可能会放在首尾两节,放在徐志摩的情感世界上,

教学中应好好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并由此切入,引导学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作品。 诗歌的语言是含蓄的,所传达的情感也常常是含蓄的,学生很难充分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再加上对作者的了解不够深入,从而产生阅读障碍。 这首诗歌的学习难度并不大,学生会很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做一些更加深入的挖掘,体味出诗歌更为丰富的韵味。 学生刚升入高中,对诗歌鉴赏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初中的水平层面,应适当地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多元化去鉴赏诗歌。 三、设计思想 依据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文本。 诗歌的欣赏应该是多元化的,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不应仅仅拘泥于一些概念化的经验化的解读,在鉴赏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求让学生从更深刻更新颖的层面去阅读文本。 “以读带讲”一直是诗歌教学奉行的教学准则,而《再别康桥》本身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学生对这首诗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只是学生不一定真的能够理解其中的丰富内涵,“以讲带读”或许可以帮助学生真正感悟这首诗的真意。 不为教一首诗而教一首诗,应力争通过对一首诗的解读,让学生

再别康桥(公开课教案)

再别康桥(公开课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品读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理解诗中的意象。 2.通过梳理诗歌的情感脉络,体会诗歌整齐的章法美、和谐的音韵美。 3.通过搜集和筛选徐志摩的有关资料,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美。【教学重难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独特的意境美。 2.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语 古人云:“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 于是王唯轻拂杨柳吟诵出“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千古绝唱,高适在漫天飞雪中用“天下谁人不识君”诠释着离别的豪迈大气,柳永则将离别定格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永恒凄楚……或许就是因了这一次次的离别,世间万物也变得多情,过往的岁月也变成了美丽的永恒。今天就让我们跨越时间的隧道,用一份如水般玲珑透明的心境走进一个美丽的地方,感受一种曼妙柔美的哀愁,聆听一场炫美华丽的离别~(播放配乐诗朗诵《再别康桥》) 二、静静聆听,浮现画面美 1.和着美妙的音乐,想必同学们的眼前一定浮现出了一幅幅美妙的画面,说出来让大家共享——我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是那样的多情。我到“青草更青处”去寻梦,梦醒时分,我只能倚在康桥轻轻吹奏“离别的笙箫”。 2.播放康桥

图片,(配乐小提琴《回归家园》)感受诗歌流动的画面美。 3.学生介绍经过筛选的有关作者及背景资料。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他的不少诗作,神秘、朦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三、放声诵读,把握感情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表达感情的关键词语。明确:?能够体现作者感情脉络的关键词语如作别、荡漾、甘做、寻梦、别离、沉默。?诗人的感情从惆怅到热烈再到怅惘,经历波澜。这种变化源于对康桥的爱恋。 2.齐读诗歌,注意体会情感的波澜起伏特征。 四、激情诵读,捕捉意象

再别康桥公开课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独特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2.品味诗歌的语言,感悟诗人内心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人生的道路,总是告别一程,再走一程。我们告别了小学,走进了初中。同学们,你是否还记得,当你跟同学、老师和你的母校分别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留恋、依依不舍……)是啊,多情自古伤离别,当时针终于转到了转身的那一刻,当包裹终于搭上了我们的肩头,那一刻,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分别!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离别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二、揭示目标 三、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当你读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呢? (“康桥”是个怎样的地方?/为什么“再”次离开康桥?/第一次是怎么离开的?/徐志摩是一位怎样的诗人?/诗人和“康桥”有怎样的关系?……)同学们很爱思考!咱们现在就来解决其中一部分问题,有的问题咱们赏读课文时解决。 2、显示投影: 投影1:剑桥大学图片(康桥即现在的剑桥,诗人曾在此留学。) 投影2:徐志摩像(英俊潇洒,才华横溢的一位诗人) 投影3:徐志摩简介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临行时,诗人留给康桥一首诗——《康桥,再会吧》,以倾诉惜别之情。 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心潮澎湃,在归国途中,用饱蘸感情的笔墨写下了《再别康桥》。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35岁。 投影4:名人评价: 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朱自清 志摩走了,我们这个世界里被他带走了不少云彩。——胡适 四、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来自心灵最暖处的诗! 诵读诗歌 ①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投影) ②找一学生朗读,后请其他的学生评价该同学的朗读。 (老师: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呢?) 学生:她读得非常好!声音有起伏,节奏有快有慢。 学生:她读得很轻柔,非常有感情。 老师(走到刚才朗读同学的身边):同学们都说你读得好,老师也认为你读得很棒。你能否告诉我们你朗读时注意了什么? 学生:我认为这首诗表达了对母校的留恋,所以读得时候声音要轻柔一些。语速要慢一些,这样才能把诗人的深情读出来。 老师:你分析得非常好,这首诗表达的感情主要就是留恋与不舍。大家看,诗人的感情在诗歌里有起伏吗?你认为诗人情绪最高涨的是在哪一节? 学生:第五节,“寻梦”一节。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诗歌的情感脉络:(板书) ”梦”前:对美景的喜爱与留恋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3)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一)教学指导思想和设计理念 以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根据本课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节课紧紧围绕“美”来建构课堂,以诵读贯穿始终,按照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认知规律,逐层推进教学环节,使学生学会如何感悟美,鉴赏美,理解美,进而表达美。 (二)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诗两首》的第二首。 必修一体现了教材编排中“将审美教育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一指导思想,第一单元所选的四首现代诗歌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堪称典范。 “新月派”是现代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在新诗创作上提出“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的标准。《再别康桥》正是这一标准的范本,学好这首诗,对于了解新诗的特点,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三)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是职中综合高中部高一级,基础不太好,甚至有些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但他们的内心依然有着对美的追求与向往。前面的学习让他们有了一定的诗歌鉴赏基础,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提高。另外,学生普遍自信心不足,不善于主动表达和交流,也需要老师多鼓励多引导。 (四)教法和学法 教法 1、诵读指导法:教师范读,并指导学生诵读。 2、讨论与点拨结合法:师生平等对话,共同讨论,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老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有利于学生更准确的理解诗歌,掌握方法。 3、情景创设法:灵活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背景音乐,结合老师优美诗意的语言,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练习题

《再别康桥》练习题 一.检查预习 1、生字识记 畔(pàn):1.(江、湖、道路等)旁边;附近。如:湖畔。本文取此义。2.田地的边界。 荇(xìng):荇菜,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葫果椭圆形。 笙(shēng):管乐器,常见的有大小数种,用若干根装有簧的竹管和一根吹气管装在一个锅形的座子上制成。 篙(gāo):撑船的竹竿或木杆。 2、词语识记 漫溯:随意地在水中溯流。斑斓:(书)灿烂多彩。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二、课堂跟讲 1、背记知识随堂笔记 那河畔的,是夕阳中的;波光里的,在我的心头。软泥上的,油油的在水底,在康河的里,我甘心做一条!那榆阴下的,不是,是天上的,揉碎在间,着彩虹似的梦。 2、整体把握 (一) (二)段落层次 1.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的。 2.第2~6节:对美丽的康河的以及自己内心的。 3.第7节:开头,展露其别时的情绪。 (三)写作特点 表达方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细腻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中心表达:诗歌用柔腻的笔触,表达了对旧情的眷恋和珍视,也表达了寻梦时的怅惘、落寞的情怀,在飘逸洒脱的姿态下蕴藏着深沉的忧郁和难言的苦闷。 结构完整:整首诗诗行长短错落、舒缓有致,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开头用“轻轻”,最后用“悄悄”,使得诗歌语言既无重复之感,又严谨完整。 写作借鉴:语言优美洗练,生动婉丽,如把“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把晚上划舟倘徉说成是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是同学们要学习借鉴的。 三、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 如何理解“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该诗句是诗人当时内心的真实流露。在诗人眼里,柳阴下波光潋滟的清泉,沉淀着诗人像彩虹似的绚丽迷人的梦,可是梦能寻吗?不能!对理想生活和感情的追求受到挫折,而又不愿让人知道。诗人悲伤、忧愁、苦闷,只好在沉默中听几声透着淡淡哀愁的笙箫,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怅气氛。 四、当堂练习

再别康桥优质课说课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 尊敬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说课的篇目——《再别康桥》。(课件展示题目)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说教学板书五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熟悉教材是成功授课的前提。本篇选自新版省编语文教材第六单元----神韵山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亲近自然,放松身心,是人们心底原始而亲切的呼唤。《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意义。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诗歌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可以说是诗坛的一棵常青树,因为它始终回荡着美的旋律。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二、教学目标 诗歌阅读就要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形象和意境,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象和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根据这个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 (2)、能力目标: 掌握诵读技巧。初步学习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3)、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4)、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领悟诗情,赏析诗歌画面、诗意美。 教学难点: 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三、教法与学法 由于技校学生普遍能力比较低,因而应以兴趣引导为主,培养他们愿听爱读,感悟诗歌意境的能力。倡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反复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问答欣赏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进行赏析

《再别康桥》优质课-说课稿

《再别康桥》优质课- 说课稿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99114956.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再别康桥》说课稿 尊敬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说课的篇目——《再别康桥》。(课件展示题目)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说教学板书五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熟悉教材是成功授课的前提。本篇选自新版省编语文教材第六单元----神韵山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亲近自然,放松身心,是人们心底原始而亲切的呼唤。《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意义。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诗歌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可以说是诗坛的一棵常青树,因为它始终回荡着美的旋律。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二、教学目标 诗歌阅读就要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形象和意境,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象和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根据这个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 (2)、能力目标: 掌握诵读技巧。初步学习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3)、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4)、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领悟诗情,赏析诗歌画面、诗意美。 教学难点: 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三、教法与学法 由于技校学生普遍能力比较低,因而应以兴趣引导为主,培养他们愿听爱读,感悟诗歌意境的能力。倡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反复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1)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是《中国现代诗三首》中的第三首,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课,属必读课。本文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作者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告别的对象是自然景物,意象选择独具特色;又巧妙地将感情和景物融为一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构成美妙的意境;因此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三美”、体悟作者对母校的爱恋和对自由的向往。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高一的学生初步涉足文学鉴赏,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并且近几年的高考语文也越来越注重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考查,因此,教师有必要教给学生一些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但这不是最终的学习目标,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对意象的分析,体会诗歌中的爱、 美和自由。 ②体会诗中所体现出了的三美主张。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使学生寻找意象从而体会诗歌的意境 ②通过对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及意境美的分析 及对爱、美和自由的寻找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情感方式与价值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从而感受诗歌带给人的爱、美、自由的体验。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在诗歌的意象和画面中寻覓美的踪迹,爱的情愫和作者对自由的渴盼 难点: 让学生领会诗歌的绘画美以及独具特色的意象,并培养学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学生间的协作探索能力。 五、教学策略 1.朗读教学法。通过师生共读、视频朗诵、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感情基调。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习兴趣。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诗表达感情方面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悟必然会遇到困难障碍,因此必要的讲解点拨显得尤为重要。 4.品读法。课文是美的载体,学习的过程就是探寻美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自己品评,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点拨即可。 5.讲授法:通过老师的讲授让学生准确的理解诗歌的爱、美、自由之所在。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好讲课需要的课件,收集相关资料,如徐志摩个人介绍和康桥的背景介绍介绍,以及徐志摩与康桥不得不说的故事等。 2.学生应课前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歌相关背景,人物特点。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仓央嘉措在《问佛》中曾说道:“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 长久、求不得、放不下”。与所爱的人、地、物的分离是人生的八苦之一,因为里面有惜别、眷恋和不舍,人世间有各种各样的离别,不同的人对待离别的方式是不同的。 大唐皇帝将离别酿成一杯带着泥土香的酒,李清照将离别后的思念化作洒满西楼的月光,张学友将离别谱写成了一曲催人泪下的歌,而徐志摩将离别写成了一篇一首让人流连的诗,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师生共读,初步感知) (二)知人论诗看画体美 1、徐志摩是谁?康桥是什么?他们是什么关系?为什么称为“再”别?(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学生讨论回答) 徐志摩(1897—1931)是“新月”诗派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他们是学子和母校的关系。1920进康桥大学(剑桥大学)学习,1922年回国,1928年重返母校,回来的渡轮上写下的这首诗所以称为“再”。 2、走进康桥(多媒体展示康桥风貌), “康桥情结”:他曾动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在那里,他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一个重要女性——林徽音。在那里,他遇到了当时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他的诗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这位大师的影响。在那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

《再别康桥》公开课教学反思

《再别康桥》公开课教学反思 《再别康桥》公开课教学反思 很多老师都说,准备公开课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磨炼的过程。这次我真正感受到了这种磨炼。我选择的是一首现代诗歌,看似简单,准备时才知道要上好它并不容易。从学情上分析,很多学生对这首诗歌都非常熟悉,也比较喜欢,这都是教学中的有利因素。但在备课试讲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不少难点。首先,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以往讲解得比较多的是古典诗歌,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赏析还不太熟悉。虽然这首诗歌很多同学以前都读过,但很多诗句还是难以理解。怎样才能让学生从浅层次的“喜欢”达到深层次的理解,这是我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其次,老师怎么讲,讲多少也是需要好好琢磨的。诗歌教学往往有着这样的困境:不分析学生很难理解,分析得太多了,诗意则会在理性的分析中被消解。因而要把握好分析的度,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意。再则,诗无达诂,诗歌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丰富的,怎样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让学生对诗歌有着融入了自我生命体验的理解,这也是很重要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是,对诗歌教学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掌握一种赏析诗歌的方法,还是体验到一种诗情,获得一种美的感受?我觉得后者比较重要,学生一旦进入诗的情境,就会很容易触碰到诗歌的灵魂。可问题是怎样让学生很快地进入诗歌的氛围中呢?我想,反复的诵读,听朗诵,自己读,这些看似“老土”被人冷落了的'方法也许

是最有效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课堂上读是必不可少的。 在思考了上面几个问题之后,我初步设定的教学方法是以几个大问题来统领课堂,比如问学生“你最喜欢哪一节?为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就能最大限度的保留学生对诗歌的原初体验,让学生有话想说,也敢说。试讲时课堂的确很热闹,但我和科组老师都感觉到一些不足,表面上看学生的体验是多了,但却流于泛泛,理解还不够深入。而且自由式的谈论最喜欢哪一节打乱了诗歌原本的顺序,不利于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最后,我们一致选择了一个比较传统的教法:按诗歌的顺序一节节地来读,老师抓住一些最有价值的诗句和词,让学生加以品味。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让学生很自然的体会到诗歌本身的情感变化,同时也能将对文本的处理集中在一些最有价值的地方,并把它吃透。最后上课时我先放了两段朗诵,让学生比较一下那一段更好。我看到很多学生在侧耳聆听的时候脸上露出了会意的笑容,显然,在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和悠扬的音乐的召唤下,学生很快进入了一种诗的意境。然后,我就带着学生来分析“轻轻地”这样一些词的妙处,或是一起来想象一幅“康河金柳图”。在课堂上,我听到了很多不同的理解,有的理解甚至比我欲设的答案还要好。我想,这应该是最令人开心的吧。 回顾准备这一次公开课的经历,我感觉收获很大。对诗歌教学有了一些更深的体会,对课堂的驾驭有了更多的体验,对一些看似传统的教法有了新的认识。

再别康桥公开课教学案例

再别康桥公开课教学案例 再别康桥公开课教学案例 《再别康桥》笔调显得飘逸自然,作反映了诗人当时无奈的心境与黯然的情愫。下面是课文的公开课教学案例,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对象分析 《再别康桥》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12下一页再别康桥公开课教学案例 从全诗的结构上看,《再》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之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诗的第一节,前两句旋律上带有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是整个《再》乐章的小提琴拨弦部分,是作者飘逸的风度音乐化,我个人认为,这三句应该采用说话式朗诵方式,就像是与老友道别,又不知何时再能重来的留恋和无奈的感觉。用尽可能低沉的声音把诗人那种清风一样来,又悄无声地远去,至深的情思,竟在挥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的感情朗诵出来。

第二至第六节,描写的是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小潭,一一映入眼帘,在这五节中,作者的意象有金柳、青荇、小潭等,诗人又在第二节中放入了两个暗喻,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成“夕阳中的新娘”是将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浸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比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变成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使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作者与康桥俨然成为一对情侣,诗人极其所能赞美它,也不能赞美其万分之一,因此从第二节至第四节,作者的感情不断升华,此时应该是《再》的小提琴满弓奏,我们在朗诵这三节时,可以尽可能地舒缓,轻松,稍有起伏当然更好,例如“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可以作为一个小高潮处理,这句是作者对康桥情感的直接表露,是作者甘心为康桥付出一切的热烈情感。 第五节应该被重点赏析,这节中,诗人翻出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这几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这一节是诗人全诗的感情爆发点,面对如此美好的康河夜,作者想放歌,因为只有歌声才能表达出作者此时的心情,但是他又顿时哑口了。 第六节里,诗人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因为这样的康桥不允许他放歌,这样的景致不答应他放歌,诗

最新高三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范文

最新高三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范文 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好以下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喜欢, 高三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范文一 1、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大致了解该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 2、学生通过对具体字句的感悟能够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3、学生通过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诗歌. 二、教学难点. 1、对于绘画美的感悟. 2、对于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 四、教学方法. 对比鉴赏法、扩写法、美读法、分组讨论法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语. 1、以古曲《阳关三叠》入境,与大家一起背诵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2、这是一首关于什么的诗篇呢?(离别) 3、这是古人的离别,那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现代的离别诗歌《再别康桥》,看一看这种离别又是一种怎样的离别. (二)正文. 1、整体感知. 一起朗读这首诗歌,感知这首诗歌写得怎样?(好、美或者举诗歌中的一些具体景物作答) 2、对比鉴赏(通过对比进一步感知本诗的意境美) 通过对比得出: 金柳、新娘、艳影给人创造了一种唯美的意境,好像让人

看见了一幅新娘对着镜子摇曳身姿的动态画面一样,而柳树、姑娘、影子通过对比就显得枯燥无味. 娘和漾押韵,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娘和徊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3、思考. 在第二段中,让作者心境荡漾地究竟是什么样的场景? 4、鉴赏. 根据上面的诗歌第二段的鉴赏方式,分组讨论:3、4、5、6段中通过作者的精心描写,你可以看到什么场景,请你把这种场景描述出来. (把组分好,然后每小组一小段)(总结参考同学回答完了之后进行总结) 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软泥中欢快的招手. 第四段:梦像彩虹一样五彩斑斓,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间都沉浸着有待发现的自由的梦. 第五段:撑一支长篙,驾一叶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寻梦,那满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小舟在星光中摇摆穿行.此情此景,只有用歌声才能表达我的心情. 第六段:梦依旧,人以非.我还能撑一支长篙去寻找自由的梦吗?今晚的沉默将伴着我悄悄地离开.离开这自由的康桥,离开这自由的梦. 现在大家已经把文本的意境表达出来了.作者给大家描绘了一个让人向往的康河世界.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既然大家已经把诗中的画描述出来了,那么你能给每幅画取一个美丽的名字吗? 5、诗图. 6、思考. 作者在描写这些让人憧憬的景观时,他的情感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请在诗歌的每一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或词. 难舍难分(有一种不愿打破宁静的依依不舍之情) 欢喜(看到康桥有如此的美景作者满心欢喜) 眷恋(招摇的水草是自由的象征是我想要的) 迷恋(很多梦想藏在浮藻间他们都是我的梦) 沉醉(撑着长篙寻着梦我快乐无比我要放歌)

《再别康桥》优秀优秀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徐志摩 教案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案重点:新诗的鉴赏。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案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案方法:诵读欣赏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案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同学回忆关于离别的诗词: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了解康桥,问: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 明确: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浏览图片) 2、作者简介 徐志摩,新月派代表诗人、现代散文家。主要著作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1897年出生于浙江海宁一个富足的家庭,是家中的独子,原名徐章垿。因为小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后改名徐志摩。1916年考入北大,与16岁的张幼仪结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邂逅了林徽音。林徽因,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作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丈夫梁思成(梁思成,建筑学家,梁启超的儿子。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完成第一本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她的文学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1922年3月,与张幼仪离异,8月回国。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1924年印度泰戈尔访华,任翻译,后随泰戈尔漫游欧洲。同年认识陆小曼并相恋。1926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再别康桥》公开课教案

《再别康桥》公开课教案 【教案设计说明】 《再别康桥》是现代著名的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现被选入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在教学中要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 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的美,提高审美的境界的目标。 本课教案设计重点围绕诗歌的语言、艺术魅力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目标的实现,采用反复朗读,分析诗中的 意象,通过朗读-思考-分析-朗读-教师范读等几个环节,达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重点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目标。 重点难点目标的突破,利用设计问题的形式,从诗歌的朗诵技巧入手,从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和其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启发引导,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 学,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了解徐志摩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掌握一般的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3.分析诗中主要意象,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歌的情感。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分析诗中主要意象,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学生朗读,教师引导、总结点评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导入 歌曲《再别康桥》欣赏。 二、谈谈你所知道的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1921年开始写诗,深受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拜仑、雪莱和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影响。他的不少 诗作语言清新、比喻贴切,风格轻柔明丽。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 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1928年秋第三次到英国、再别康桥。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 “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恐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蜜甜的机会了。 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是教会了我什么。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三、掌握轻重,注意节奏,读出诗歌优美流畅的旋律 1、配乐:《安妮的仙境-班得瑞》。 2、如何读出自己要强调的部分(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范读诗歌) 关于轻重音的把握轻音如何读出强调的意味 四、体味意象,感知内容,读出诗中隐藏的康桥情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