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GBT 24001-2015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新旧标准要求的比较

GBT 24001-2015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新旧标准要求的比较

GBT 24001-2015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新旧标准要求的比较
GBT 24001-2015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新旧标准要求的比较

ISO 14001:2015 to ISO 14001:2004 环境管理体系新旧版标准要求对照表

——确保环境管理体系能够实现其预期结果;——预防或减少不期望的影响,包括外部环境状况对组织的潜在影响;

——实现持续改进。

组织应确定其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的潜在紧急情况,特别是那些可能具有环境影响的潜在紧急情况。

组织应保持:

——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遇的文件化信息;——6.1.1至6.1.4中所需过程的文件化信息,其程度应足以确信这些过程按策划实施。

6.1.2 环境因素

组织应在所界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确定其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和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及其相关的环境影响。此时应考虑生命周期观点。

确定环境因素时,组织必须考虑:

a)变更,包括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以及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

b)异常状况和可合理预见的紧急情况。

组织应运用所建立的准则,确定那些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即重要环境因素。适当时,组织应在其各层次和职能间沟通其重要环境因素。

组织应保持以下内容的文件化信息:

——环境因素及相关环境影响;

——用于确定其重要环境因素的准则;

——重要环境因素。

注:重要环境因素可能导致与有害环境影响(威胁)或有益环境影响(机会)相关的风险和机遇。4.3.1 环境因素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a)识别其环境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此时应考虑到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

b)确定对环境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即重要环境因素)。

组织应将这些信息形成文件并及时更新。

组织应确保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对重要环境因素加以考虑。

6.1.3 合规义务

组织应:

a)确定并获取与其环境因素有关的合规义务;b)确定如何将这些合规义务应用于组织;

c)在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其环境管理体系时必须考虑这些合规义务。

组织应保持其合规义务的文件化信息。

注:合规义务可能会给组织带来风险和机遇。4.3.2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a)识别适用于其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环境因素的法律法规和其他应遵守的要求,并建立获取这些要求的渠道;

b)确定这些要求如何应用于组织的环境因素。

组织应确保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对这些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加以考虑。

6.1.4 措施的实施

组织应策划:

a)采取措施管理其:

1)重要环境因素;

2)合规义务;

3)6.1.1所识别的风险和机遇。

b)如何:

1)在其环境管理体系过程(见6.2,7,8和9.1)中或

其他业务过程中融入并实施这些措施;

2)评价这些措施的有效性(见9.1)。

当策划这些措施时,组织应考虑其可选技术方案、

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

无此要求

性;

b)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和更新,并重新审批; c)确保对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做出标识; d)确保在使用处能得到适用文件的有关版本; e)确保文件字迹清楚,易于识别;

f)确保对策划和运行环境管理体系所需的外来文件做出标识,并对其发放予以控制; g)防止对过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如须将其保留,要做出适当的标识。 7.5.3 文件化信息的控制

环境管理体系及本标准要求的文件化信息应予以控制,以确保其:

a )在需要的时间和场所均可获得并适用;

b )受到充分的保护(例如:防止失密、不当使用或完整性受损)。

为了控制文件化信息,适用时,组织应采取以下措施:

——分发、访问、检索和使用; ——存储和保护,包括保持易读性; ——变更的控制(例如:版本控制); ——保留和处置。

组织应识别所确定的对环境管理体系策划和运行所需的来自外部的文件化信息,适当时,应对其予以控制。

注:“访问”可能指只允许查阅文件化信息的决定,或可能指允许并授权查阅和更改文件化信息的决定。

4.5.4 记录控制

组织应根据需要,建立并保持必要的记录,用来证实对环境管理体系及本标准要求的符合,以及所实现的结果。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记录的标识、存放、保护、检索、留存和处置。 环境记录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并具有可追溯性。

8 运行

4.4.6 运行控制

组织应根据其方针、目标和指标,识别和策划与所确定的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并确保其通过下列方式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

a)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多个成文的程序,以控制因缺乏程序文件而导致偏离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的情况;

b)在程序中规定运行准则;

c)对于组织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中所确定的重要环境因素,应建立、实施并保持程序,并将适用的程序和要求通报供方及合同方。

8.1 运行的策划和控制

组织应建立、实施、控制并保持满足环境管理体系要求以及实施6.1和6.2所识别的措施所需的过程,通过:

——建立过程的运行准则;

——按照运行准则实施过程控制。

注:控制可包括工程控制和程序控制。控制可按层级(例如:消除、替代、管理)实施,并可单独使用或结合使用。

组织应对计划内的变更进行控制,并对非预期性变更的后果予以评审,必要时,应采取措施降低任何有害影响。

组织应确保对外包过程实施控制或施加影响。应在环境管理体系内规定对这些过程实施控制或施加影响的类型与程度。

从生命周期观点出发,组织应:

a )适当时,制定控制措施,确保在产品或服务设计和开发过程中,考虑其生命周期的每一阶段,并提出环境要求;

b )适当时,确定产品和服务采购的环境要求;

c )与外部供方(包括合同方)沟通其相关环境要求;

解。

组织应保留文件化信息,作为合规性评价结果的证据。

另外制定程序,分别进行评价。

组织应保存对上述定期评价结果的记录。 9.2内部审核 4.5.5 内部审核

组织应确保按照计划的时间间隔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内部审核。目的是: a)判定环境管理体系:

1)是否符合组织对环境管理工作的预定安排和本标准的要求;

2)是否得到了恰当的实施和保持。 b)向管理者报告审核结果。

组织应策划、制定、实施和保持一个或多个审核方案,此时,应考虑到相关运行的环境重要性和以往审核结果。

应制定、实施和保持一个或多个审核程序,用来规定:

――策划和实施审核及报告审核结果、保存相关记录的职责和要求;

――审核准则、范围、频次和方法。

审核员的选择和对审核的实施均应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9.2.1总则

组织应按计划的时间间隔实施内部审核,以提供下列环境管理体系的信息: a )是否符合:

1)组织自身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 2)本标准的要求;

b )是否得到了有效的实施和保持。 9.2.2内部审核方案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内部审核方案,包括实施审核的频次、方法、职责、策划要求和内部审核报告。

建立内部审核方案时,组织必须考虑相关过程的环境重要性、影响组织的变化以及以往审核的结果。 组织应:

a )规定每次审核的准则和范围;

b )选择审核员并实施审核,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c )确保向相关管理者报告审核结果。

组织应保留文件化信息,作为审核方案实施和审核结果的证据。 9.3管理评审

最高管理者应按计划的时间间隔对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管理评审应包括对下列事项的考虑: a )以往管理评审所采取措施的状况; b )以下方面的变化:

1)与环境管理体系相关的内外部问题; 2)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包括合规义务; 3)其重要环境因素; 4)风险和机遇。

c )环境目标的实现程度;

d )组织环境绩效方面的信息,包括以下方面的趋势:

1)不符合和纠正措施; 2)监视和测量的结果; 3)其合规义务的履行情况; 4)审核结果。 e )资源的充分性;

f )来自相关方的有关信息交流,包括抱怨;

g )持续改进的机会。 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

——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结论;

——与持续改进机会相关的决策;

——与环境管理体系变更的任何需求相关的决

4.6 管理评审

最高管理者应按计划的时间间隔,对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应包括评价改进的机会和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修改的需求,包括环境方针、环境目标和指标修改需求。应保存管理评审记录。 管理评审的输入应包括:

a)内部审核和合规性评价的结果;

b)来自外部相关方的交流信息,包括抱怨; c)组织的环境绩效;

d)目标和指标的实现程度; e)纠正和预防措施的状况; f)以前管理评审的后续措施;

g)客观环境的变化,包括与组织环境因素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发展变化; h)改进建议。

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为实现持续改进的承诺而作出的,与环境方针、目标以及其他环境管理体系要素的修改有关的决策和行动。

企业数据标准化

1.1 企业级数据标准化 1.1.1 建立企业级数据标准化原则 企业数据标准化的建立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工作,提高了数据的共享性,为广东电网公司提供了统一的信息视图、数据规范及符合电力行业标准的编码标准。建立广东电网公司数据信息资源的统一标准化管理的原则可以包括: ?统一标准的数据定义:减少数据定义的二义性; ?统一标准的企业数据模型:该企业数据模型必须是一个全企业范围的定义库,能适跨应用、跨业务地完整表述企业数据的统一的完整数据视图; ?统一标准的存储管理:统一规划使用存储资源,提高存储资源使用效率; ?统一标准的性能管理: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合理分配资源,确保对数据的访问性能能够满足业务的需要; ?统一标准的数据质量管理:数据管理需要通过应用标准方法论和原则,实现对有价值的商业信息和数据进行完整的生命周期的管理,从而支持广东电网公司的业 务。 ?其它管理:提供对数据的其他统一标准化管理,包括统一编码标准; 企业级数据标准的制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多方面的原因,成功的因素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高层领导参与:为了实施跨部门、跨功能的企业数据标准,驱动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是势在必行的; ?清晰的范围界定:大规模的企业数据标准化工作往往因为人为因素和组织冲突而宣告失败。而范围界定清晰的、分步走的、具有可测量结果的企业数据标准化实 现方案能在短期内提供业务价值; ?企业数据模型设计的稳定性:稳定性并不意味着企业数据模型的一成不变;相反,大多数的变化应该不需要任何人去重写应用系统; ?数据小组的能力:跨业务的数据整合体现了企业数据模型的主要价值,需要有小规模的、训练良好的、灵活的建模小组和事务专家。

新旧课程标准对比

对比内容新课标旧课标第 一部分前言一、 课程性质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 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 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 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 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 识,使其在面临和处理与化学有关的社会 问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思考和判 断。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 程应该体现启蒙性、基础性。 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 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 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 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 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 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 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 有关的社会现象。 二、 课程基本理 念 4.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 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 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 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与社 会相互关系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 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 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 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发挥的重大作用,相信 化学必将为创造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做出 重大的贡献。 4.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 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 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 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 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 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 意识和能力。 5.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 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 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

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它的重大作用。 第第二 部分 课程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初步学会设计并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4.增强安全意识,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并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4.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科学探究 一级主题 二级主题 一级主 题 二级主 题 科 学 探 究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科 学 探 究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

新旧课标对比

新旧课标对比 2001版课标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2011版课标 1.史前时期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2001版课标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1)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3)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4)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5)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6)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7)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2011版课标 2.夏商周时期 ●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001版课标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 (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知道陈胜吴广起义。 (3)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4)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5)知道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等名医名著。 (6)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 2011版课标 3.秦汉时期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

浅谈信息数据标准化工作

浅谈信息数据标准化工作 随着信息系统在行业推广实施规模的不断扩大,应用系统之间需要上传下达、信息共享、集成整合、协同工作,信息数据就越来越需要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现就如何做好信息数据标准化工作做如下探讨。 整合规范业务流程,在各工作岗位制定工作标准,建立完善的标准化体系。 企业的运作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来完成,这种协调应该有标准,这就是业务标准化流程。标准化流程的严格执行,必须建立在一个统一的信息化软件中,这个软件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体化协同办公软件。软件必须把企业的一整套管理思想与管理标准融入其中,能够确保工作不会偏离标准化轨道。任何人在实际工作中,都不能脱离这个软件进行工作,确保了各项工作按设定的流程与标准实施。所以,标准化与信息化是管理思想与实际操作的关系。只有在信息化的平台基础上,标准化才能得到充分与完全的落实。 业务流程的整合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在各个岗位制定并贯彻工作标准,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标准化体系,使每一个岗位、每一个部门都有可对照的工作标准,确保工作质量。需要重点说明的是,在岗位职责指定与管理过程中,应清晰描述岗位和岗位之间的关系、业务和业务之间的协作关系、流程和流程之间的互动关系,清晰展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信息系统软件开发提供全面准确的业务支持。 数据编码是建立企业信息系统的基础,应不断完善数据标准化体系 数据编码是建立企业信息系统的基础,也是关系到信息系统整体效果和成败的关键因素。在数据标准化体系建设中,一方面要自上而下分析企业数据类别,另一方面要借助系统规划和业务流程优化思想,梳理各部分的业务流程,自下而上提取基础数据。一般情况下,数据标准化体系建设应采取渐进式的策略,数据标准化进程与信息化项目建设进程同步,在保证速度的同时坚持标准化原则,以支持企业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与各子系统的整合,实现速度与标准并重,同时确保数据标准的实用性,防止数据标准化流于形式。 在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管理过程中严格落实标准化工作 信息系统集成是一项具有知识密集、资料密集、工作量大等特点的系统工程,信息系统项目中的需求调研、立项、招标、实施、验收、维护等工作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烟草行业相关的政策制度进行。此外,企业应在推进信息系统项目时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标准化工作。 信息指标体系标准化。信息指标体系是指一定范围内所有信息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组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在管理层次和管理部门众多的情况下,只有统一和规范指标体系,才能使各系统和各个层次开发和实施的信息系统能够实现数据和信息的兼容与共享。 信息系统开发标准化。信息系统开发标准化主要指在系统开发中遵守统一的系统设计规范、程序开发规范和项目管理规范。系统设计规范规定字段、数据库、程序和文档的命名规则及编制方法,以及应用程序界面的标准和风格等。程序开发规范要对应用程序的模块划分、标准程序流程的编写、对象或变量命名、数据校验及出错处理等作出规定。项目管理规范规

公差等级表(整理全)

公差与配合1.基本偏差系列及配合种类

自由公差的概念及公差等级表 何谓自由尺寸公差? 旧国标(HG)159-59中,在基准件公差上,把精度等级分成 12级。取自其中8、9两级精度基准件公差,称为自由尺寸公差。将偏差分为;单向(+)或(-)、双向(±)二种。在自由尺寸公差的注解中提示; ①自由尺寸公差仅适用于机械加工表面。 ②自由尺寸公差在工作图上不标注。 ③单向偏差对于轴用(-)号,对于孔、孔深、槽宽、螬深及槽长用(+)号,其余均用双向正负偏差(±)。④不能纳入上述明确原则的自由尺寸,且有单向偏差要求时,设计者应在工图中注出,否则按双向偏差制造。 修定后国标(GB)1800-79中,标准公差分20级。即;IT01、IT0、IT1至IT18。IT表示标准公差,公差等级的代号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从IT01至IT18等级依次降低。并制定(GB)1804-79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规定有三条: ①规定的极限偏差适用于金属切削加工的尺寸,也可用于非切削加工的尺寸, ②图样上未注公差尺寸的偏差,按本标准规定的系列,由相应的技术文件作出具体规定。③未注公差尺寸的公差等级规定为IT12至IT18。一般孔用H(+);轴用h(-);长度用(±)? IT(即Js或js)。必要时,可不分孔、轴或长度,均采用 ? IT (即Js或js)。 根据国际标准ISO 2768,以下为线性尺寸未注公差的公差表。这个未注公差适用于金属切削加工的尺寸,也适用于一般的冲压加工尺寸。 这些极限偏差适用于: 线性尺寸:例如外尺寸、内尺寸、阶梯尺寸、直径、半径、距离、倒圆半径和倒角高度; 角度尺寸:包括通常不标出角度值的角度尺寸,例如直角(90°); 机加工组装件的线性和角度尺寸。

新旧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比变化

注:红色黑体是新增补的,划双删除线的是要删除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实验稿) 第一部分总则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阶段。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以下特点: 思想性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注意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确定课程理念、设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实施,为初中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服务。 人文性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以初中生的发展为本,为他们的成长服务;从初中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发展,为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的发育奠定基础。 实践性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构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际出发,以认识自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与初中生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紧密联系,对学生在这些领域中的体验、认识和遇到的问题进行提炼和加工。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合格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并向成年人过渡,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

大数据标准体系

附件1 大数据标准体系 序号一级分类二级分类国家标准编号标准名称状态 1 基础标准总则信息技术大数据标准化指南暂时空缺 2 术语信息技术大数据术语已申报 3 参考模型信息技术大数据参考模型已申报 4 数据处理数据整理GB/T 18142-2000 信息技术数据元素值格式记法已发布 5 GB/T 18391.1-2009 信息技术元数据注册系统(MDR)第1部分:框架已发布 6 GB/T 18391.2-2009 信息技术元数据注册系统(MDR)第2部分:分类已发布 7 GB/T 18391.3-2009 信息技术元数据注册系统(MDR)第3部分:注册系统元模型与基本属性已发布 8 GB/T 18391.4-2009 信息技术元数据注册系统(MDR)第4部分:数据定义的形成已发布 9 GB/T 18391.5-2009 信息技术元数据注册系统(MDR)第5部分:命名和标识原则已发布 10 GB/T 18391.6-2009 信息技术元数据注册系统(MDR)第6部分:注册已发布 11 GB/T 21025-2007 XML使用指南已发布 12 GB/T 23824.1-2009 信息技术实现元数据注册系统内容一致性的规程第1 部分:数据元已发布 13 GB/T 23824.3-2009 信息技术实现元数据注册系统内容一致性的规程第3 部分:值域已发布 14 20051294-T-339 信息技术元模型互操作性框架第1部分:参考模型已报批 15 20051295-T-339 信息技术元模型互操作性框架第2部分:核心模型已报批 16 20051296-T-339 信息技术元模型互操作性框架第3部分:本体注册的元模型已报批 17 20051297-T-339 信息技术元模型互操作性框架第4部分:模型映射的元模型已报批 18 20080046-T-469 信息技术元数据模块(MM) 第1 部分:框架已报批

新旧课标区别

小中大引用推荐编辑只看复制 新旧课标对比 新旧课程标准对比分析研究 一、课程标准整体的一些修订与变化 1.对数学的概念进行了回归性定义 《数学课程标准(送审稿)》和《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送审稿”和“实验稿”)都对“数学”进行了定义。 “实验稿”: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是过程 “送审稿”:“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是科学 2.基本理念由“三句话”改成那个了“两句话” “实验稿”: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送审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数学教育的起点和终点的公平性;数学学习过程的差异性和个性化。 3.关于数学课程与教学的理念将原标准的六条合并为五条。 “实验稿”:关于数学课程——关于数学学科——关于数学学习——关于数学教学——关于数学评价——关于信息技术 “送审稿”:关于数学课程——关于课程内容——关于教学活动——关于学习评价——关于信息技术 其中提法上做了新的阐述: 数学课程——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习评价——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

大数据标准体系

附件 1 大数据标准体系 序号一级分类二级分类国家标准编号标准名称状态 1总则信息技术大数据标准化指南暂时空缺2基础标准术语信息技术大数据术语已申报3参考模型信息技术大数据参考模型已申报4GB/T 18142-2000信息技术数据元素值格式记法已发布5GB/T 18391.1-2009信息技术元数据注册系统(MDR) 第 1 部分:框架已发布6GB/T 18391.2-2009信息技术元数据注册系统(MDR) 第 2 部分:分类已发布7数据处理数据整理GB/T 18391.3-2009信息技术元数据注册系统(MDR) 第 3 部分:注册系统元模型与基本属性已发布8GB/T 18391.4-2009信息技术元数据注册系统(MDR) 第 4 部分:数据定义的形成已发布9GB/T 18391.5-2009信息技术元数据注册系统(MDR) 第 5 部分:命名和标识原则已发布10GB/T 18391.6-2009信息技术元数据注册系统(MDR) 第 6 部分:注册已发布

11GB/T 21025-2007XML 使用指南已发布12GB/T 23824.1-2009信息技术实现元数据注册系统内容一致性的规程第 1 部分:数据元已发布13GB/T 23824.3-2009信息技术实现元数据注册系统内容一致性的规程第 3 部分:值域已发布1420051294-T-339信息技术元模型互操作性框架第1部分:参考模型已报批1520051295-T-339信息技术元模型互操作性框架第2部分:核心模型已报批1620051296-T-339信息技术元模型互操作性框架第3部分:本体注册的元模型已报批1720051297-T-339信息技术元模型互操作性框架第4部分:模型映射的元模型已报批1820080046-T-469信息技术元数据模块 (MM) 第 1部分 :框架已报批1920080044-T-469信息技术技术标准及规范文件的元数据已报批2020080045-T-469信息技术通用逻辑基于逻辑的语系的框架已报批2120080485-T-469跨平台的元数据检索、提取与汇交协议已报批22信息技术异构媒体数据统一语义描述已申报23数据分析信息技术大数据分析总体技术要求暂时空缺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原新课标变化对比表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原新课标变化对比表

2011年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内容上有几点显著变化? 曾长春 2011年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内容上有几点显著变化?我想围绕“显著变化”,做如下四个方面的列举: 一、彰显课程内涵和理念 1.课程目标具体、明晰 《(实验版)课标》从现代社会对公民素养的四点要求出发,指出语文教育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提出语文教育五个方面的改革和改革的原则,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作为语文课程努力的方向;这不便于教师把握和操作,在实践中容易出现非语文、泛语文的现象。《(2011版)课标》从“语言文字”的作用、地位出发,提出了当今世界语言运用和文化选择能力的高新要求,特别强调

“语言文字”及其“运用”,贴近语文本质,凸显学科特点,有了具体、明晰的课程目标。 2.课程内涵和作为 《(实验版)课标》在“课程的性质”中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版)课标》提出:“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性质的共性是“综合性、实践性”,语文课程独特个性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具体明确地指出了课程内涵。课程内涵指明了教学所作所为:交流沟通——工具性、信息性;优秀文化——人文性;思想文化修养——思想性;精神成长——人格品质。 3.课程基本理念 ⑴强调语文学习“运用”能力的培养。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增加“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一语;提出“通过优化文化的熏陶感染,促使学生和谐发展”。 ⑵人文内涵具体化、明晰化。由原来的“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具体化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⑶在把握语文教育特点上,将原来的“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改为“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学生多读多写多积累,是语文学习的根本。 ⑷在学习方式方面,将原来的“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改为“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增加了“语文学习应注意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等内容,使“问题意识”得到了凸显;同时还明确了学习方式中包含的更为具体的内容。这样,就不至于出现在教学中只顾让学生合作探究,而不顾合作探究的内容和价值,偏离了语文学习的目标的现象。 ⑸在建设语文课程方面,由原来的“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改为“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在语文教育艰难曲折的道路之上,传统的语文教育对于今天的母语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重视课程目标和内容 1.三维目标的整合。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总目标增加了“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等内容,《(2011版)课标》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阅读力和实践能力,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 3.增加“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要求。 4.在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中,增加“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的内容,这是适应现代信息处理能力的新要求,培养学生不仅要具有处理连续性文本材料的能力,而且应该具有处理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

小学数学新旧课标对比

小学数学新旧课标的对比 我从网上搜集到小学数学新旧课标的对比,以便大家共同学习! 1.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原来的“三句话”: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现在的“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修订后与过去的提法相比: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6条”改“5条”: 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原《标准》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原课标: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评价——信息技术 ●修改后: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2.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什么 ●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 ●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 ●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注重启发式 ●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 ●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 ●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原课标: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标修改稿: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中最需要考虑的是什么?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

主数据管理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主数据管理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1数据管理与应用现状 所内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信息化系统不断增加,应用与推广程度不断加深,大量重要数据以多种形式分布于不同的信息系统之中,主要现象如下: ?数据各自表述、管理口径、统计口径不一致,数据标准缺失 形成信息应用孤岛,影响企业管理者经营决策。 ?数据定义不正确、编码各异、大量冗余,给信息化系统的建 设与应用带来及大挑战,制约IT辅助经营决策的目标。 ?管理需求与信息系统的不断变化,使数据生产内容缺失、信 息失真,影响数据的价值、无法为企业精细化管理提供支撑。 ?数据责任不明,数据的产生、使用、管理缺乏信息化工具与 手段,出现问题不明原因、不知道找谁、不清楚如何处理、 不知如何改善,影响IT提升企业经济运行与管理效率的诉求。 各信息系统间信息互通共享需求日益迫切,数据标准的建立、主数据管理需求已经迫在眉睫。 2系统建设必要性 2.1推动标准化进程 主数据管理系统是企业内部各类公用业务数据信息的载体,是企业信息系统间实现信息互通、功能联动的重要数据根基,并为业务管理标准化工作提供规范性信息支持服务。 主数据管理系统在企业信息化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

面能够保证企业内各单位系统信息编码标准的高度唯一性,另一方面为企业未来数据仓库建设奠定基础保障,为各系统数据标准化导入、多维统计分析工作创造先决条件。 2.2消除信息孤岛 随着所内信息系统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公司及部门信息系统应用数量正在不断增多,系统间数据横向共享、纵向交互需求也在逐渐增加,迫切需要加强主数据及标准化建设工作,通过数据集成接口,对各系统间公用数据进行统一、集中管理,实现标准化应用,达到“数据同源、规范共享、应用统一、服务集中”的目的。 我所业务规模和范围亦在不断扩充,及时准确的反映企业发展的各种指标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由于缺乏公司统一的数据标准及收集途径,导致数据重复提交、重复计算、偏差漏报等现象时有发生。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标准的数据标准体系来规范集团下属各单位的操作,从而提升效率,同时提高数据分析的及时性和准确性。2.3助力数据应用与管理革新 (1)数据管理模式变革 实现数据“源头”集中管理,改变原有基础数据分散管理现状,为主营业务系统集中化部署与集约化运营管理奠定数据基础,为未来信息代码管理系统建设提供蓝图指引。 (2)数据共享模式变革 建立基础数据共享“桥梁”,打破各系统信息交互壁垒,使得物资、项目、人员、组织等重要基础信息能够在多个系统内充分共享、

GB/T1804-m_一般公差

一般公差 线性尺寸的未注公差 本标准等效采用国际标准ISO 2768-1:1989《一般公差——第1部分:未注出公差的线性和角度尺寸的公差》中未注出公差的线性尺寸的公差部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线性尺寸的一般公差等级和极限偏差。 本标准适用于金属切削加工的尺寸,也适用于一般的冲压加工的尺寸。非金属材料和其他工艺方法加工的尺寸可参照采用。 本标准规定的极限偏差适用于非配合尺寸。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804-92 一般公差线性尺寸的未注公差 GB6403.4-86 零件倒圆与倒角 3 术语 3.1 一般公差 一般公差系指在车间一般加工条件下可保证的公差。采用一般公差的尺寸,在该尺寸后不注出极限偏差。 4 线性尺寸的一般公差 4.1 线性尺寸的一般公差规定四个公差等级。线性尺寸的极限偏差数值表见表1;倒圆半径和倒角高度尺寸的极限偏差数值见表2。 4.2 规定图样上线性尺寸的未注公差,应考虑车间的一般加工精度,选取本标准规定的公差等级,由相应的技术文件或标准作出具体规定。 4.3 本公司图样上线性尺寸的未注公差,选取GB1804-m。 1

表1 线性尺寸的极限偏差数值 尺寸分段 公差等级 >1000~2000>2000~4000 >0.5~3 >3~6 >6~30 >30~120>120~400>400~1000 f(精密级) ±0.05 ±0.05 ±0.1 ±0.15 ±0.2 ±0.3 ±0.5 - m(中等级) ±0.1 ±0.1 ±0.2 ±0.3 ±0.5 ±0.8 ±1.2 ±2 c(粗糙级) ±0.2 ±0.3 ±0.5 ±0.8 ±1.2 ±2 ±3 ±4 v(最粗级) - ±0.5 ±1 ±1.5 ±2.5 ±4 ±6 ±8 表2 倒圆半径与倒角高度尺寸的极限偏差数值 尺寸分段 公差等级 0.5~3 >3~6 >6~30 >30 f(精密级) ±0.2 ±0.5 ±1 ±2 m(中等级) c(粗糙级) ±0.4 ±1 ±2 ±4 v(最粗级) 注:倒圆半径与倒角高度的含义参见GB6403.4。 5 线性尺寸的一般公差的表示方法 采用GB/T1804规定的一般公差,在图样上、技术文件或标准中用国家标准号和公差等级 符号表示。例如选用中等级时,表示为:GB/T1804-m 2

标准化管理制度最终版

版本号:A0 -可编辑修改- 生效日期: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基本要求与任务,标准化人员的职责、企业标准化计划的管理、标准的制修订管理、标准体系总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本企业标准化工作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1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 GB/T 15496-2003 企业标准体系要求 GB/T 15497-2003 企业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的构成和要求 GB/T 15498-2003 企业标准体系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体系的构成和要求 GB/T 19273-2003 企业标准体系评价与改进 3 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基本要求与任务 3.1 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基本要求 企业标准化是企业科学管理的基础,每个企业的生产都与外部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存在许多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约束条件,而在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之间又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有机整体。所有这些外部约束和内部依存制约关系,只有通过制定和实施一整套标准(包括国家、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及企业工作标准)才能实现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和企业内部的协调,从而建立起最佳生产经营秩序。 3.2 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基本任务 3.2.1 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标准化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 3.2.2 建立并实施企业标准体系 -可编辑修改- 3.2.3 实施技术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强制性标准坚决贯彻实施,推荐性标准一经采用应严格贯彻执行。

语文课程标准新旧对比版

语文课程标准(新旧对照版) (说明:其中删去的内容,用括号、蓝字表示;增加或改动的内容,用红色字表 示。)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 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 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 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 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 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 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扩大视野,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 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 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 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新旧课程标准对比

一、课程标准整体结构的变化 从课程标准的结构来看,2017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新增了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结构、学业质量三个重要的部分,同时课程标准还围绕核心素养和教学评价给予了相关案例,帮助高中数学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 二、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变与不变 (一)课程性质 在2017年课程性质中明确了数学课程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强调了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主要课程,具有基础性,选择性和发展性,必修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构建共同基础,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成长需求,提供多样性的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高中数学课程,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两版课程标准的核心指导思想均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相较于实验版课标着重强调教师注重学生能力发展转变为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倡导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并在教育过程中强调重视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数学核心素养水平的达成。 三、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变与不变 (一)学科核心素养 与实验版课程标准相对比,可以发现,2017年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数学区别与其它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 并强调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在数学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这些数学核心素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是一个有机整体。 (二)课程目标 (1)由原来是“双基”转变为“四基”与“四能”。 提出通过高中数学课程学习学生进一步学习,以及未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提高,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由提高数学能力转变为发展数学素养 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发展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四、课程结构的变与不变

新旧课标比对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公差等级表

公差等级表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公差与配合 1.基本偏差系列及配合种类 自由公差的概念及公差等级表 何谓自由尺寸公差? 旧国标(HG)159-59中,在基准件公差上,把精度等级分成 12级。取自其中8、9两级精度基准件公差,称为自由尺寸公差。将偏差分为;单向(+)或(-)、双向(±)二种。在自由尺寸公差的注解中提示; ①自由尺寸公差仅适用于机械加工表面。 ②自由尺寸公差在工作图上不标注。 ③单向偏差对于轴用(-)号,对于孔、孔深、槽宽、螬深及槽长用(+)号,其余均用双向正负偏差(±)。④不能纳入上述明确原则的自由尺寸,且有单向偏差要求时,设计者应在工图中注出,否则按双向偏差制造。 修定后国标(GB)1800-79中,标准公差分20级。即;IT01、IT0、IT1至IT18。IT 表示标准公差,公差等级的代号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从IT01至IT18等级依次降低。并制定(GB)1804-79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规定有三条: ①规定的极限偏差适用于金属切削加工的尺寸,也可用于非切削加工的尺寸, ②图样上未注公差尺寸的偏差,按本标准规定的系列,由相应的技术文件作出具体规定。③未注公差尺寸的公差等级规定为IT12至IT18。一般孔用H(+);轴

用h(-);长度用(±) IT(即Js或js)。必要时,可不分孔、轴或长度,均采用 IT(即Js或js)。 根据国际标准ISO 2768,以下为线性尺寸未注公差的公差表。这个未注公差适用于金属切削加工的尺寸,也适用于一般的冲压加工尺寸。 这些极限偏差适用于: 线性尺寸:例如外尺寸、内尺寸、阶梯尺寸、直径、半径、距离、倒圆半径和倒角高度;角度尺寸:包括通常不标出角度值的角度尺寸,例如直角(90°); 机加工组装件的线性和角度尺寸。 这些极限偏差不适用于: ·已有其他一般公差标准规定的线性和角度尺寸; ·括号内的参考尺寸; ·矩形框格内的理论正确尺寸。 表1线性尺寸的极限偏差数值 公差等级 尺寸分段 ~3 >3~6 >6~30 >30~120 >120~400 >400~ 1000 >1000~ 2000 >2000~ 4000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练习:(五)比较、变化类 Word版含解析

(五)比较、变化类 (建议用时:40分钟) 1.《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这一变化体现了() A.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B.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 C.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D.天道与伦理完全分离 2.(2019·宿迁一模)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这种变化表明编者() A.注重史书编写体例的创新B.推崇法家富国强兵之术 C.对社会权势变动有所意识D.全面记录各国历史风貌 3.(2019·滨州二模)爵位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先秦时期,爵位往往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位不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这一变化表明() A.宗法制已退出历史舞台 B.是适应新形势而调整的结果 C.政治权力与经济利益分离 D.激化了统治者之间的矛盾 4.西汉司马迁自述撰写《史记》的目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古希腊希罗多德自述其写作《历史》的目的是“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由此可知,两者的史学思想都() A.受各自政治、文化环境影响 B.包涵了强调人伦道德的内容 C.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D.重视记述社会生活方式变迁 5.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而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对此恰当的评价是二者都是进步思想。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A.历史评价都是主观评说B.二者思想主张作用相同 C.二者都是地主阶级士人D.评价置于具体历史时期 6.(2019·济宁二模)明太祖强调:“盖蛮夷非威不畏,非惠不怀,然一于威则不能感其心,一于惠则不能慑其暴。”明成祖也认为:“驭夷狄有道,谨边备是也……其来侵犯,则有以御之;其来归服,则有以处之。”这反映出明初统治者() A.认识到必须改变传统“华夷”观念 B.强调完善民族地区的行政机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