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意大利电影特征

意大利电影特征

意大利电影特征
意大利电影特征

意大利电影的三大特殊类型:

一、弗朗西斯科?罗西为代表的批判社会的“政治影片”

政治影片总被称为“意大利政治影片”,因为它首起于意大利,曾风靡一时并在世界影坛享有盛誉。它是40至50年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风格在当今年代的继续与发展——继承了新现实主义影片的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并从同情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感叹普通市民的贫苦潦倒,进而直接揭露社会上层乃至国家最高层及其相关人物种种见不得人的黑暗面:惟利是图、假公济私、尔虞我诈,以及种种草菅人命的血淋淋的罪行,其中细节,凡耳闻目睹者,无不触目惊心,令人发指。这就为我们揭示了意大利在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回升复苏的同时,在其华丽的繁荣的外衣下所潜藏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危机,锋芒所向,直指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本身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

许多政治电影导演都当过新现实主义电影导演的助手或合作者,在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下,他们已不满足于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表面现象,而是要挖掘形成这些现象的社会根源,找出它们的罪魁祸首。例如意大利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黑手党问题,在新现实主义影片中未能得到表现,而在政治电影中则往往把它与司法当局、统治集团和社会制度联系起来。

意大利政治电影不仅在题材和风格上丰富多样,而且在艺术结构和表现手法上也多姿多彩。代表作有:《对一个不涉嫌公民的调查》(1969,佩特里导演)、《警察局长的自白》(1970、达米阿尼导演)、《马台依案件》(1971,罗西导演)、《工人阶级上天堂》(1971,佩特里导演)、《我们曾如此相爱》(1973,斯科拉导演)、《1900年》(1976,贝尔托卢奇导演)、《特殊的一天》(1976,斯科拉导演)、《我害怕》(1978,达米阿尼导演)、《女人城》(1980费里尼导演)等。

二、以维托里奥?德?西卡、罗伯特?罗西里尼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运动的影片

新现实主义是西方现代电影流派之一,产生于二次大战前后的意大利。是批判现实主义在特定条件下的发展,多以真人真事为题材,描绘法西斯统治给意大利普通人民带来的灾难。

抵抗运动和意大利解放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提供了最初的主要的题材。因为,解放对于意大利人“并非意味着恢复不久以前的自由,而是意味着政治革命、盟军占领、经济与社会的动荡”。解放的进程是缓慢的,经历着延绵无尽的岁月。它深刻地影响了意大利的经济、社会生活和道德面貌”,同时,也必然影响到文艺创作。

标志性口号为:将摄影机扛到街上去!这一流派可分为三个时期:1942年至1945年为准备时期;1945年至1950年为全盛时期;1950年至1956年为分化时期或终结时期。它们共同的特点在于:以纪实手法表现现实生活和斗争,在内容和题材上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反对虚构的情节和人为的戏剧纠葛,主张进行实地观察,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命运,从而展示社会生活的风貌;拒绝传统的表演规范,反对明星制;基本上采用外景拍摄。

“新现实主义”这一说法由著名导演鲁奇诺·维斯康蒂于1942年最早提出。他的《沉沦》一片被认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先声”。1945年,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的问世,成为新现实主义的宣言书。此后,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品有罗西里尼的《游击队》(1946),维多里奥·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1948)、《温培尔托·德》(1951),德·桑蒂斯的《艰辛的米》(1949)、《罗马十一点》(1951)等。这些影片犹如一面多棱镜,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意大利社会。

三、以弗德里科·费里尼为代表的走向非现实主义的“意识流影片”。

这类电影受“意识流”小说影响,要求在银幕上着重表现人的非理性的、潜意识的、直

觉活动的电影。

世界影坛上的意识流电影出现于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之交。最早的“意识流电影”为瑞典著名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野草莓》(又名《杨梅树下话当年》)。这位有世界影响的导演,深受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善于通过意识流去体现自己的哲学思想和宗教观念。他敢于运用假定性很大的意识流,如人与神并存、死人与活人重逢之类,但是他力图使这些场面富于纪实性,使环境与人物有机融合,很有电影特性。

《野草莓》拍摄于1957年,影片主要以人的潜意识为对象,运用意识流的手法,通过人物的回忆、幻觉、梦境等,表现了一个老人对死亡的恐惧、对孤独根源的探索和对生命再生的渴望。伯格曼的其他著名的意识流影片还有《第七封印》和《处女泉》等。

意大利导演费里尼也以运用意识流著称,其特点是强调直觉。他不但受存在主义与弗洛伊德学说影响,也受哲学家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影响,他认为,在人的意识中直觉最重要。没有直觉认识也就没有逻辑认识;没有逻辑认识却照样有直觉认识。所以他们极端强调直觉,反对任何理性加工,鼓励创作“内省作品”。费里尼于1962年拍摄的《8 1/2》(又译《八部半》)正是强调直觉的“内省影片”的典型,通过一个隐喻性的“故事”,探索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作品还有《道路》、《朱丽叶塔和精灵》。

法国新浪潮电影流派导演阿仑·雷乃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也创作了震憾世界影坛的意识流电影《广岛之恋》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尤其是《广岛之恋》在当时被认为是世界影坛上的“一颗精神原子弹”。整部影片没有一个中心事件,没有故事情节,展现的过去和现在、回忆和联系,全是女演员的意识活动。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是继《广岛之恋》后又一部涉及到关于记忆与时间以及遗忘之间关系的意识流影片。这也是一部没有传统的故事和连贯的情节、人物身份也极不明确的影片。当代著名的经典意识流影片还有法国的《老枪》。

一、纪录性

新现实主义的电影艺术家们,对于现实的密切关注,并在电影作品中忠实于真实事件与人物的再现,使文学故事性消失在如同新闻报道的实际生活的叙事状态之中。《偷自行车的人》和《罗马十一时》都是这方面最为突出的例子。而《罗马十一时》一片由于有了新闻记者在叙事上的参与,而更像是一部新闻工作者的一次报道。

意大利电影工作者的摄影机也如同“新闻片摄影机的人性,它与手和眼密不可分,几乎与人体等同,随时配合摄影师的注意力”。客观的尽可能不侵蚀原有物质的全貌,在观众的脑海中,将银幕现实的表象与真实的现实合二为

一。巴赞称新现实主义的影片的纪录性,具有极为特殊的美学价值。

二、实景拍摄

这是新现实主义“纪录性”的一部分体现。这样一种拍摄方法,将真实的社会环境与人物的命运在视象上紧密地结合起来。新现实主义电影工作者的口号是:将摄影机搬到大街小巷上去,在实际空间中进行拍摄。而在此之中,摄影机跟随着人

物在实际空间中的运动,正是电影在空间观念上的突破,它自然使得传统的场面调度的观念随之消失,而使更为电影化的真实的空间形式得以表现出来。同时,实景拍摄也避免了隶属于舞台观念的戏剧性用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摄影师fl、]更多地采用了自然光。

三、长镜头的运用

在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中,长镜头的运用作为表现空间真实的手段,起到了突出影片形式与风格的独特作用。这种没有被分割得很碎的视觉处理,似乎使每一个镜头都成为完整的一段。这既体现了创作者忠实于自然的客观性,又使影片获得了现实真实的透明性,最终消失了自我的主观性。巴赞曾提出。:“电影的特性,暂就其纯粹状态而言,仅仅在于摄影上严守空间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讲,新现实主义对于长镜头的运用,在空间观念上是符合巴赞所下的定义,是符合电影特性的。

四、关于非职业演员的运用

在新现实主义的许多代表作品中,的确都运用了非职业演员的表演。然而,巴赞在进行深入的分析中提出,非职业演员的运用,并非是新现实主义的贡献,早在《战舰波将金号》中,群众演员就代替了大明星。同时,巴赞还谈到:“从电影史上看,不用职业演员这种作法不能说明社会现实主义电影的特征,也不能说明当代意大利流派的特征;对明星原则的否定,一视同仁地使用职业演员和临时演员,这才确实是他们的特点。这里重要的是避免职业演员的角色类型固定化:他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不应当为观众造成先入为主的概念”。而新现实主义将职业演员与非职业演员的混用,使演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这种结果才“必然能够获得意大利电影的绝妙的真实性”。

五、结构形式

劳逊曾谈到2“由于新现实主义的基本概念是简单的,因此最优秀的新现实主义的影片的结构也是简单和动人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制作者,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的结构形式。他们不使用什么倒叙、闪回等,那样一些令人费解的结构形式,而是选择了一种最为简单、最为鲜明、最为直观的结构形式,其结果也是一种最为清晰、最为自然、最为充实的结构形式。这同样是影片的纪录风格所决定时,正如柴伐梯尼所倡导的那样:新现实主义的影片要从素材本身产生结构。

六、地方方言的运用

这一点在我们译制出来的影片当中是听不出来的。但这却是新现实主义追求纪录和写实主义的一部分,是受到了爱德华多·德·菲利浦的方言戏剧和维尔加的影响。同时,也是民族电影追求声音效果表现的极为突出的一种手段。在这种方言的处理上,新现实主义制作者是很注重分寸的,他们既保持地方方言的特点,又尽可能地使人们听得懂。

代表有《偷自行车的人》。。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的美学特征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的美学特征 意大利现实主义电影: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兴起,新现实主义电影也是西方现代电影流派之一,成为西方电影在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电影现象。 受19世纪末作家维尔加所编导的"真实主义"文艺运动影响,是批判现实主义在特定条件下的发展。多以真人真事为题材,描绘法西斯统治给意大利普通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方法上注重平凡景象细节,多用实景和非职业演员,以纪实性手法取代传统的戏剧手法。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是从战后的碎砖瓦砾中站立起来,他们想尽办法筹措资金和胶片来拍摄影片。他们就象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欧洲电影艺术家们一样,不顾忌传统,富有创造性和探索精神。一批批新现实主义电影作品相继推出,引起了世界电影的关注。他们以极为朴实、真挚和深刻的艺术影片,几乎打动了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二个民族。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鲜明的美学特征,标志着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的成就。同时,他们还改变了西方电影与美国电影之间的力量的比较,并向传统的戏剧电影挑战,创造出更为电影化的艺术作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美学革命,是继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之后的,在世界电影史上所

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它于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主要体现在: 一、纪录性——新现实主义的电影艺术家们,对于现实的密切关注,并在电影作品中忠实于真实事件与人物的再现,使文学故事性消失在如同新闻报道的实际生活的叙事状态之中。 二、实景拍摄——这是新现实主义“纪录性”的一部分体现。这样一种拍摄方法,将真实的社会环境与人物的命运在视象上紧密地结合起来。新现实主义电影工作者的口号是:将摄影机搬到大街小巷上去,在实际空间中进行拍摄。而在此之中,摄影机跟随着人物在实际空间中的运动,正是电影在空间观念上的突破,它自然使得传统的场面调度的观念随之消失,而使更为电影化的真实的空间形式得以表现出来。同时,实景拍摄也避免了隶属于舞台观念的戏剧性用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摄影师,更多地采用了自然光。 三、长镜头的运用——在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中,长镜头的运用作为表现空间真实的手段,起到了突出影片形式与风格的独特作用。这种没有被分割得很碎的视觉处理,似乎使每一个镜头都成为完整的一段。这既体现了创作者忠实于自然的客观性,又使影片获得了现实真实的透明性,最终消失了自我的主观性。 四、关于非职业演员的运用——在新现实主义的许多代表作品中,的确都运用了非职业演员的表演。 五、结构形式——新现实主义电影制作者,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的

世界电影发展史

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1、概念:二战后在意大利兴起的电影美学运动,是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于现 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成就,从内容到形式的美学革命,是继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之后的,在世界电影史上所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 2、美学特征:纪实性(鲜明的特征) 形式特征:一、纪实性(巴赞称新现实主义的影片的纪录性,具有极为特殊的美学价值。) 二、实景拍摄 三、长镜头的运用 四、关于非职业演员的运用 五、结构形式 六、地方方言的运用 3、现实主义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的思考:反对战争,以及侵入他们国家的那种致命的政治混乱;反对饥饿;反对贫困和失业所造成的困境;反对家庭解体和堕落。 4、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罗西里尼1945年《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奠基之作) (工作方法:调查、采访、记录) 维斯康蒂(“新现实主义之父”) 1947a、完全适用真实的外景拍摄;b、选用 非职业演员的真正渔民。艺术特征:以近似记录式的写实主义,以长镜头和变焦镜头的手段处理,以画面景深镜头的浓郁诗意,将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结合起来,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个性化追求。 德·西卡1948年《偷自行车的人》(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新现实主义杰作)(艺术和美学特征:语调温和但情感冲突强烈;故事简单但社会含义深刻;结构以现实为依托,以“平民化”剧情推进;拍摄风格完全实景,用非职业演员)德·桑蒂斯1951年《罗马11时》 (特征:使用摄影棚,采用职业演员与非职业演员混用) 柴伐梯尼新现实主义的倡导者、理论家,同时又是杰出的戏剧作家 5、转型的开始:《城市里的爱情》(集锦片) 二、战后美国电影 从战后开始直至50年代初期,是好莱坞“黄金时代”最后一段繁荣时期。 A、值得关注的影片: 1、1951年《欲望号街车》(白兰度、费雯·丽表演极具感染力,具有强烈的讽 喻性) 2、1950年《彗星美人》(第2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导演、电影剧本、男配角) 3、1952年《正午》(世界电影史上最经典的西部片之一) B、麦卡锡主义: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掀起了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反共、排外运动,涉及美国政治、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各个层面,其影响至今仍然可见。 C、希区柯克及其代表作品 1、1935年《三十九级阶梯》1954年《后窗》 1940年《蝴蝶梦》1958年《眩晕》

十部不可错过的意大利经典电影

十部不可错过的意大利经典 电影 十部不可错过的意大利经典电影 电影以一个在今日看来甚为荒诞偷自行车的故事,深刻反映了意大利二战后期底层人民生活的苦难,维托里奥?德?西卡以出色的悬疑渲染契合细腻的情感把控,将反法西斯的新现实主义思潮借光影的魅力深入人心,那难以言状的辛酸苦涩营造了最为动人心弦淳朴的情感。 《卡比利亚之夜》用一个妓女的善良,诠释了何为生活美好的真谛,面对一次次情感的欺骗,用爱为诡计进行的骗局,无疑会是最令人受伤的绝望,但当观众都认为那个单纯善良的卡比利亚会受不了爱情幻灭的绝望之时,她用最为真挚的笑容,令人为这样的故事所深深动容。 怎样的人生才是《灿烂人生》?它其实就隶属每一个本自平凡的人,电影用6小时的时长阅尽了一个家族众人的人生群像,意大利导演马可镜头下寄予呈现的就是平民的史诗,小人物与大时代里悲痛与希望共同交织的影像,方才令人得见人生的斑斓。 以古典艺术为契机的演绎是如此迷人,电影《最佳出价》爱情糖衣下所包裹的骗局,作为悬疑片来说犹如一颗糖果在最后品味到了一丝苦涩,从恐惧爱情到深陷情谷,那好奇的互动敲动尘封

的心扉,舒缓的节奏叙事,令人沉浸于这优雅精致的骗局之中。 这是一部并没有绝对主角的电影,《年轻气盛》以群像手法呼之欲出的是年轻和衰老,渴望与恐惧,更还有着那值得品读的爱意,保罗?索伦蒂诺的执导,电影在色彩的运用上可谓近乎完美, 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却处处参透以人生的哲思,那足以令人沉 醉的美学让人痴迷。 人与人间关系的脆弱,在《完美陌生人》中成为了构筑惊艳的脉络,电影透过一场朋友间的聚会为展开,层层缔进的剧情构思,手机成为了一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透过爱情残酷的展露,电影实则所着点的是人性深处的阴暗与复杂,永远不要去试着考 验人性,因为人性真的禁不起考验。 三十载光阴在很多电影中仅是一个引索,但《天堂电影院》却将时间赋予了电影院这个电影不可或缺的载体以沧海桑田的人间 百态,谁会没有美好的过往?但这美好却无以能化作永恒终会成 为记忆,其实每个人都有一家属于自已的天堂电影院。 二战纳粹集中营,如何能上演一出喜剧?罗伯托?贝尼尼饰演 的犹太父亲圭多,以父爱之名为儿子编造的游戏谎言,使这本被 死亡阴云笼罩之地充满了阳光,他害怕儿子受到伤害为爱做出的 诸多滑稽,令人在忍禁不俊的欢笑间给每一个观众带来了挚诚的 感动,人生都是美丽斑斓的,心若阳光何处无美丽! 一个传说,它关于青春,那爱慕的萌发源于本能,关于人性,它揭露着那乍看善良下无法掩盖的丑恶,更关于社会,玛莲娜命

简述世界电影发展

简述世界电影发展 电影诞生于19世纪末,电影的发展与技术的发展不无关系。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革命。它的诞生使人类又一次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感知世界的经验,获得了一种全新的影像思维的方式。 电影叙事形式经历了鲍特的《火车大劫案》,格里菲斯的电影叙事观念、美国默片“喜剧片”叙事以及卓别林的喜剧观念的发展。他们对于电影早期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电影业开始恢复。为了对电影的美学形态和表现功能进行各具风格的研究,富有创新精神的欧洲电影艺术家们开始了积极的实验与探索。1917年~1928年的十年间,产生了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批重要的电影理论家和电影著作。由此汇集成一个空前的电影美学运动--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先锋派电影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不叙说故事的纯视觉影片。这种影片一般有创作者独立拍摄,大多为短片。 法国印象主义学派从1917年~1928年贯穿于整个先锋派电影运动的始终,印象派电影主张电影要根据人们最初的印象去真实的反映生活,反对形式主义。印象派电影由路易德吕克和他的志同道合者一起开创,以谢尔曼杜拉克、阿佩尔冈斯、让爱普斯坦等为代表人物,拍摄的代表作品主要为《流浪女》、《西班牙的节日》、《车轮》、《忠实的心》。印象主义学派受到印象主义绘画的启发,他们开拓和扩展电影艺术的表现领域。

印象主义学派的影片,由于还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和叙事性,因而在某种程度上依旧能够在商业系统中制作和发行。相比印象派电影,超现实倾向的各种流派的作品则是极富有个性化的实验影片。 这些流派以不同的形式对电影默片的视觉表现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主要分为“纯电影”的美学实验、达达主义无理性的电影实验以及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绝对现实。 活跃于法国20年代的各种流派,对电影视觉语言的贡献都是无可估量的。法国先锋派电影的实验精神对于当时,乃至现在的世界电影艺术家们都有着激励和鼓舞作用。 从1918年到有声电影的诞生,德国电影曾一度辉煌。各方面的优势使得德国电影到了20年代中期,便赢得了世界一流电影的荣誉。德国先锋派电影艺术家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的现实面前,更加密切地关注着德国的社会现实。从1919~1924年,大约五年的时间里,以影片《卡里加里博士》为标志的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诞生。这一电影美学流派同样受到先锋主义文艺运动的影响。德国艺术家们对于社会现实愤然不满,并采用表现主义变形、夸张和奇特的艺术语言,作为他们内心恐惧、焦虑的外部精神的流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面,表现主义的电影诞生了。其杰出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就是罗伯特维内的《卡里加里博士》。 而苏联的蒙太奇学派,则是20年代欧洲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最为重要的电影学派。首先,世界电影创作的发展为前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时代和任务要求创立一种新的

西方电影发展史

音乐研究性课题 西方电影发展史 制作人:李昌晟 一:电影的发明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铺辛路十四号的“大咖啡馆”地下室中第一次公开售票播放电影,标志着电影的正式诞生。此后,电影影响愈大,被成为“机械文艺女 神”。其诞生和成长的历史,也即是连续摄影的机器、坚韧敏感的胶片和连续放映的机器这三种技术手段改进的过程。 (一)视觉残留原理(0·1s~~0·4s) 比利时:普拉托 (二)照相技术 1·1824年,法国:尼艾浦斯——《餐桌》(世界第一张照片) 2·英国:穆布里奇——第一个将照相术用于活动摄影 3·法国:马莱——1882年,第一次用一台摄影机拍摄电影

——1888年,第一架电影摄影机诞生 (三)动画 1888年,法国:雷诺——光学影戏机(四)胶片 1889年,爱迪生与伊斯曼工厂合作创制(五)放映机 1·1894年,迪克逊与爱迪生——电影视镜 2·法国:奥古莫斯 3·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活动电影放映机 二:电影美学思潮与流派 (一)写实主义 1·朴素写实主义(电影是“重现生活的机器”) 卢米埃尔兄弟——《工厂的大门》《婴儿的午餐》《火车进站》 2·纪录片派 (1)美国:弗拉哈迪(人类学纪录流派)——《北方的纳努克》

(2)维尔托夫(电影眼睛派)——《电影真理报》《电影眼睛》《前进吧,苏维埃》《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 (3)英国:约翰·格里尔逊 《飘网渔船》《从乡村来到城市》《夜邮》 (4)荷兰:尤里斯·伊文思——《桥》《雨》《四万万人民》《风》 3·德国新客观派(即“街道电影”) 卡尔·格吕纳——《街道》 乔治·派勃斯特——《没有欢乐的街》 布鲁诺·拉恩——《街头惨剧》 4·法国诗意现实主义派 (1)先驱者 雷内·克莱尔让·维果 (2)代表人物 让·雷诺阿——《母狗》《游戏规则》(最终确立世界电影写实主义传统并形成系统的写实主义电影语法) 5·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1)口号

电影元素第四讲 世界电影发展的三大运动

第四讲世界电影发展的三大运动 第一节欧洲先锋电影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思想和文化领域普遍呈现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怀疑,表现主义和存在主义等现代主义思潮高涨。在艺术领域,传统的艺术观念受到冲击,一种重在表现主观、内心体验的纯艺术观兴起。电影从现代主义艺术理想中获得启示,20年代在欧洲各国出现了以诗电影为目标的纯电影探索运动――先锋派电影运动,法国印象派电影和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被视为先锋派电影运动的前奏和先导。 一、法国印象派电影 印象派电影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初,核心人物是路易·德吕克,他发起组织电影俱乐部运动,创办《电影》杂志,提出“上镜头性”的电影艺术观念,在他的身旁聚集了谢尔曼·杜拉克,阿倍尔·冈斯等一批有才气的电影人,形成了著名的“印象派”电影流派。 印象派借鉴了当时盛行的印象主义绘画的启示,认为电影艺术就是以无声的动态造型艺术表现出的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所感受的视觉“印象”。所以,印象派电影对形式的兴趣大于对题材和主题的关注,他们的影片不展现任何戏剧化的情节,而是侧重于光影、构图、视觉形象的创造,寻求视觉的诗意。 二、德国表现主义电影 表现主义电影是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在德国出现的把文

学、戏剧和绘画上的表现主义原则运用于电影创作的电影流派。表现主义电影主要借助表现性的灯光、布景和奇特的服装造型,在银幕上创造极度夸张、变形、主观化的世界,曲折而准确地反映出一次世界大战给德国人民带来的极度恐慌和惶惑的心情。 表现主义电影与法国印象派一样深受绘画的影响,与印象派不同的是,印象派以摄影剪辑为基础,注重在自然中表现主观感受,在自然物象中寻找诗意。表现主义则是以怪异的风格化布景、美工,场面调度和演员夸张的表演来表现。 1919年的《卡里加里博士》是德国表现主义最具代表性的影片。影片表现的是一个狂人的畸形视点中的世界,影片的光线、构图以及演员的服装、化妆和表演都极端风格化。影片由德国无声电影时期最重要的剧作家卡尔·梅育编剧,罗伯特·维内导演,影片有三个表现主义画家为美工师,史学家认为这部影片与其说是导演的作品,不如说是美工师的创作,影片就像是一幅表现主义的绘画,它以画面的独创性,完整地捕捉了一个疯子对世界的视野。 《卡里加里博士》是世界电影史上被谈论最多的影片之一,它的表现主义风格和作为疯狂和幻想、残忍和固执的结合体的卡里加里博士这一形象,对西方恐怖片类型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 三、先锋派电影运动 先锋派电影运动发轫于法国,盛行于德国,遍及瑞典、西班

【佳片U约】 意大利英国电影:《与墨索里尼喝茶》

【佳片U约】意大利英国电影:《与墨索里尼喝茶》雨中笠翁图书馆更多精彩请您欣赏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6周年影视展播》 意大利/英国电影:《与墨索里尼喝茶》 [海报剧照]

[热诚推荐] 很棒的电影 影片非常感人,演员阵容超级豪华,两位奥斯卡影后,三位曾获奥斯卡提名,五个女人将这部戏演的光彩夺目,精彩纷呈。 Judi dench,在没有看这部片之前,对她不太有好感。但是感觉在本片中,最光彩照人的就是她。当她奋不顾身,为了保存纳粹们想要在撤退前炸掉的塔楼,将线缠到自己和狗的身上的时候,让人对arabella肃然起敬,最后,影片结尾处,她和Georgie踏着满片狼藉,跑到那幅壁画前,紧张的拔开原来堆砌的带子,笑着回答Georgie的“is she all right?”问话的时候,从她那句“shh,let her sleep”,再次看到她对艺术的热爱。 Maggie smith ,看了一个又一个她塑造的趾高气扬、装

腔作势、倨傲、盛气凌人、对事情总有看不顺眼地方的英国贵妇角色,看的多了,让人有种她就是这种人的感觉。^_^ Cher,在elsa被送离意大利的时候,她对luca说的那句“I am very unforgettable”让人印象深刻,她在自己的告别演唱会上也说过类似的话。她在片中角色、她本人、她的嗓音、她的外貌、她的经历、她的歌都是让人无法遗忘。用她的话讲,fabulous.还有,她对luca说,他妈妈怀他的时候,大家都劝她把他打掉,只有elsa让她跟着自己的感觉,生下他,当初,elsa让他得以出生,现在,luca让elsa有机会逃脱法西斯的魔掌,生存下去(语言表达能力不好,献丑了,^_^。)。从这番话中,可以看到佛家那种因果循环的意思。 Joan plowright的mary Wallace,lily tomlin 的georie同样让人印象深刻。 [剧情资料] 导演: 佛朗哥泽菲雷里(Franco Zeffirelli) 编剧: 佛朗哥泽菲雷里(Franco Zeffirelli) / John Mortimer (I) 主演: Cher / Judi Dench / Joan Plowright / Maggie Smith /

(完整版)中外电影发展史重点梳理

中外电影史 外国电影 一、电影的诞生 1829年,比利时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提出了“视觉滞留”的原理。 1878年,英国摄影师爱德华·穆布里奇拍出表现物体连续运动的一组照片。 1894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在他的机械师协助下制作出了“电影视镜”。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用他们发明的“活动电影机”首次售票公映了他们的电影。这一天被公认为电影的诞生日。 二、电影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继卢米埃尔之后,法国人乔治·梅里爱把魔术表演剧院改造成摄影棚,进行魔术电影实验。 1903年,美国导演埃德温·鲍特拍摄了《火车大劫案》,由此,电影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叙事体。1915年,美国导演大卫·格里菲斯拍摄了《一个国家的诞生》,标志着电影艺术的初步形成。 1927年10月6日公映的美国电影《爵士歌手》是有声电影开端的标志。 1935年美国电影《浮华世家》是第一部用彩色胶片拍摄的彩色电影。 20世纪70年代以后,高科技开始影响和改变着电影的面貌。 第一章法国电影 第一节法国的印象派和先锋派电影 一、印象派电影 代表作:路易·德吕克、谢尔曼·杜拉克《西班牙的节日》 印象派电影的特点:不注重影片的外在故事情节,而善于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着重创造气氛,用环境衬托人物的心理和命运;追求造型美,追求新奇的视觉形象和新颖的拍摄角度。 二、先锋派电影 先锋派电影的特点: 1、在反对商业电影的口号下,力图否定电影的大众化性质,使电影成为只能供少数人观赏的、无功利目的的艺术品。 2、借用现代派文艺的各种主张和手法。 先锋派电影的理论主张: 1、反对叙事,主张非情节化、非戏剧化,要求以抽象的图形、唯美的形式、孤立的形象和空洞的抒情作为影片的全部内容。 2、倡导通过联想的绝对自由来达到“电影诗”的境界,排斥任何真实、任何理性的含义,需要的只是纯粹的运动、节奏和情绪。 3、描写充满潜意识活动的非理性世界。 4、把表现物放在比表现人更重要的地位或者至少是平等的地位。 三、达达主义电影 达达主义电影的特点:没有主题和情节,追求奇异怪诞的视觉效果。代表作:雷内·克莱尔《幕间休息》四、超现实主义电影 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特点:形象化的表现梦境、潜意识活动和变态心理,真实的场景与非理性行为交织在一起,借以表现主观世界的混乱、幽暗、痛苦和失落感。 代表作:谢尔曼·杜拉克《贝壳与僧侣》、路易斯·布努艾尔《一条安达鲁狗》 第二节法国“新浪潮”电影 一、“新浪潮”电影的理论基础 1、电影的记录本性理论 2、场面调度理论 3、作者电影观念 二、“新浪潮”电影的创作特征 (1)、打破传统的叙事形式,情节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2)、拒绝沿袭传统的剪辑原则,采用跳切的手法。 (3)、在摄影方面,追求纪实风格,画面朴素、自然。

意大利电影

电影的发展背景 1905年,F.奥尔伯里尼和D.桑多尼在罗马创办了电影制片厂,从1906年始定名为西纳斯公司。其后的两、三年间,很多小电影公司在都灵、米兰、罗马、那不勒斯和威尼斯等地纷纷建立起来。1905年,西纳斯公司摄制了第一部有群众大场面的故事片《攻陷罗马》(导演F.奥尔伯里尼),紧接着又摄制了一批历史题材的影片。 开始兴盛 当时意大利的电影摄制者只注重拍摄场面宏大、布景豪华,对历史事实则不重视。1909~1910年拍摄了影片《麦克佩斯》、《安尼塔?卡里巴尔迪》、《奥赛罗》、《贝亚特丽齐?琴奇》等。1913年是意大利无声影片最兴盛时期,年产量达497部。这个时期的主要导演有M.卡塞利尼、G.德?里加罗、E.格左尼、L.麦几、B.尼格洛尼,G.帕斯特隆纳。 重要作品 当时,意大利电影在国外也有很大市场,在国外最获成功的3大影片是《你往何处去﹖》(1912,导演E.格左尼)、《庞培城的末日》(1913,导演M.卡塞利尼)和《卡比利亚》(1914,导演G.帕斯特隆纳)。影片《卡比利亚》取材于古罗马与迦太基的战争,是当时电影艺术最重要的作品。意大利颓废派作家G.邓南遮参予了此片剧本的编写工作。作曲家I.皮泽蒂也特地为影片写了放映时乐队演奏的乐曲。另一部重要影片《我的爱情不会死》(1913,导演M.卡塞利尼)是沙龙式情节影片的代表作。这部现代题材作品也获得很大成功。这个时期,大规模的宣传使一批意大利电影演员蜚声国内外影坛。女明星成为保证影片成功的重要因素。当时拍摄了很多喜剧影片,最受欢迎的喜剧演员主要是法国人,特别是由法国演员A.第特主演的喜剧风靡一时。当时大量影片内容脱离现实,但也有的导演致力于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这类影片大多是根据真实主义流派长篇小说拍摄而成的。较重要的影片有《消失在黑暗中》(1914,根据R.布拉乔的原作改编,导演N.马尔托里奥),影片运用了对比蒙太奇描述了那不勒斯地方的显贵和贫民生活的天壤之别。这类影片还有《黛莱丝?拉甘》(1915,根

尺度好大啊!意大利电影全程自黑,让人从头笑到尾

尺度好大啊!意大利电影全程自黑,让人从头笑到尾 “好久没看过这么搞笑,又不低俗的喜剧片了。” 这是点点看过意大利喜剧片《我去哪儿》后的第一感受。 《我去哪儿?》是意大利去年票房黑马,以7260万美元刷新了意大利影史的票房纪录。本片由意大利著名喜剧演员凯科·扎罗内自编自演。在豆瓣评分高达8.1分,好于87% 喜剧片。《我去哪儿》光看名字可能会一脸懵逼,完全猜不到这电影讲的是什么鬼,但是看完是满满的意外。男主凯科从小就很与众不同,当别人孩子还在梦想当医生、科学家时,小凯科就看透了一切,他要当公务员(铁饭碗)。从小他就懂得如何盖章、拉关系、使用办公免费电话。 长大后,他通过父亲的关系顺利当上公务员——负责管理森林狩猎许可证。有了这职权自然有了小恩小惠,乡亲们为了拿到许可证,总少不了凯科的好处。当然了,公务员的好处可不止这个。有了这铁饭碗,他可是婚恋市场的抢手货,女友的母亲为了将女儿嫁给他,把他当大爷一样供着。实际上,凯科是个妈宝男,凡事需要向妈妈汇报,衣食住都由妈妈接管。也难怪他衣服上都在印着“妈妈,你最棒”的字样。直男癌、妈宝男、不思进取、收贿赂,反正在凯科身上找不到半点正面形象。不过,凯科的好日子很快到头了。体制面临改革,ZF决定把一些吃空饷在职人员发配到

“边疆”去。不过,政府还是仁性化的,老干部、军人、已婚、身体残疾、家中有残疾人,都得到特殊照顾。正好,凯科不属于特殊保护对象。起初凯科还打算借此机会跟女友求婚。然并卵……太晚了。说的好听是调遣,实际是逼着他们辞职……凯科简直就是公务员中的“钉子户”,为了守住铁饭碗,他先是被派到偏远地区拆迁队;接着又被放到边检站接待移民……虽然凯科胸无大志,但为了铁饭碗,真是什么苦都能忍。最后女上司终于放大招,把他送到极寒的北极科研站。 刚到这里凯科确实受不住,正准备妥协时,女主瓦蕾利亚出现了。果然,困难面前都不及美女的一个微笑。爱情的力量,地狱都能变成天堂。他协助瓦蕾利亚一起搞科学研究,一起抓磷虾,一起提取北极熊血液、精液。凯科的生活瞬间变积极了。凯科因祸得福,在这里过了一段简单快乐的日子。这时候,ZF又有人发现,凯科除了基本工资外,还有出差补贴,保险补贴等等,一不小心还让部长上了新闻头条:这下凯科又将被调回意大利。可是舍不得美女,又不想辞职,怎么办呢?前辈又给支招,你可以利用公务员的职权——请假!!(果然,姜还是老的辣~)于是,凯科陪着瓦蕾利亚来到她的国家——挪威。万万没想到,瓦蕾利亚这个白富美竟然是三个孩子的妈。OH?这都不算什么,孩子的爸也是三个不同国家种族的……(别说男主了,我也是一

国内外电影发展史

电影发展史 2. 《视觉滞留》:比利时科学家普拉托提出,人的视觉印象不是在外界物体从眼前移开后消失了,该物体反映在视网膜上的物象会继续短暂的滞留一段时间。 3. 1895年12月28日被公认为电影的诞生日,卢米埃尔的”活动电影机”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做了第一次售票公映. 4. 世界电影史上把1927年的由美国华纳影片公司拍摄的《爵士歌王》作为有声电影开端的标志。 5.”新浪潮“电影的主要导演大多是法国著名电影杂志《电影手册》的青年评论家。 6.法国的新浪潮运动:1958-1962年由巴赞等人产生的一场电影运动,是20世纪产生的世界电影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作用最大的电影运动,被称为是传统电影与现代电影的分水岭。 7.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法国1930年代以后至二战前出现的一种创作倾向,它并无明确的理论,在创作中遵循人道主义和人性主义,是1920年代中期的先锋派运动及电影作为一门艺术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 8.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从1919-1924在德国经历的一场电影运动,代表人物;罗伯特,佛里茨.朗,佛莱德力希,保罗等,认为艺术应该反对对现实的描摹,艺术的品质和力量都来自于对内在实质的揭露.中心在于穿越具体可感表象,获得对抽象的永恒内质的把握。 9.布赖顿学派:是世界电影史上最早的一个电影学派,在英国20世纪最初十年发展起来,代表人物有斯密士和威廉逊,因为这个流派的某些人出生在英国布赖顿的地方,故称为布赖顿学派,主张电影反映真实生活的片段,表现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也允许进行艺术加工。 10.布赖顿学派的特点:A 拍摄影片较为流畅 B 注意到摄影机的基本功能C 注意到影片的节奏 11.蒙太奇:为了达到思想传播的目的而发展起来的形式美学手段 .A 选取有感染力的素材 B 强调剪辑的重要性。 12.库里肖夫效应:苏联电影导演列夫.库里肖夫通过镜头剪接所做的一项实验,该实验实际上是普多夫金具体操作的。库里肖夫看到了蒙太奇构成的可能性,召理性和心理基础,得出结论,造成电影反映情绪反应并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之间并列。 13.电影眼睛:苏联记录电影导演齐加.维尔托夫于20世纪初提出并在创作中付诸实践的理论,他把摄影机比作人的眼睛,主张电影工作者手持摄像机出其不意的捕捉生活。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强调对现实即兴观察,并不是单纯的记录现实,强调将电影观察素材加以组织,而引导观众达到明确的思想理论。 14.联想蒙太奇:普多夫金认为蒙太奇的定义:蒙太奇就是揭示初现实生活中的内在联系,是一种辩证思维的过程,表达一定思想意图而组织电影动作手段之一,把没有物质联系但具一定密切联系主题视像并且是用于影片中局部使用。 15.理性蒙太奇:爱森斯坦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巴普洛夫刺激反应心理学为依据,把自己的蒙太奇概括为:两个不同镜头的对立,冲击产生新的物质,新的含义。表现思想激情概念构成爱森斯坦蒙太奇体系的意识形态性。 16.杂耍蒙太奇:爱森斯坦在戏剧与电影的创作实践中并在理论上提出的一种结构演出的方法,选择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手段加以适当的组合,影响观众情绪,使观众接受作者思想结论。 17.198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的”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

意大利早期电影

重庆南开中学研究性学习学生片段研究登记表(其他过程材料可另附,如相关图片、照片等) (二)文献法研究成果

查询得到的内容(续) 【分析】我小组经过讨论分析认为,这是因为在意大利电影发展初期,市场上影片数量虽多但没有形成成熟的管理运营体系,影片放映较为分散稀疏。且由于电影初期主要贩卖的是技术方面的新奇有趣,满足的是人们的猎奇心理,因此早期电影的质量也并不高,大多拍摄都是属于民间玩票性质,所以电影产量之盛况有虚高之嫌。此时观众也大多对电影抱着“新奇的小玩意”的心态,观看电影更类似于一种心血来潮的体验,难说爱好。因此观众暂时没有独特的观影口味和特点,更偏向于电影的视效,奇观元素,并不会太注意剧情和细节。在这样的情况下古装片既符合脱离现实的奇观元素,也有现成的,易于操作的剧情。于是古装历史片在一段时期内大行其道,而对于视效的追求也间接影响了此时意大利电影的镜头技法引领世界潮流,使用了比例模型,合成伪装镜头,绘画风格布景等等方面的技巧。至于剧情也难免为更受欢迎的视效开道,所以出现不重视历史事实的现象。再看此段时期的意大利大事件,1902-1905罢工成风,1911-1912意大利征服利比亚,一战打响前的几项事件都极大地促成文化娱乐产业的兴盛,电影行业的发展也与意大利当时的社会风气密切相关。我们认为罢工象征着意大利人对于娱乐方面的需求变大,一战前经济的增长使意大利人对包括电影在内的文化娱乐产业热情更甚于他国,因此意大利电影在这段时期走在世界的前列。 二.战时意大利电影(一战到二战期间,约1915-1945) 【文献选取】【可惜的是,意大利电影产业的繁荣与蓬勃并不长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电影失去一部分国外市场,开始进入不景气时期。这时,只有演员兼导演E.吉奥内的作品还保持着声誉。他拍摄了浪漫主义的惊险样式影片,其中最著名的是系列片《灰鼠》(1918)等。为了挽救日益衰退的局面,意大利电影企业家们把当时20几家影片公司组成了一个托拉斯,即意大利电影联合公司。但这未能恢复昔日的繁荣。1921年以后,意大利的影院上映的主要是美国电影。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及之后的20年内,因当时动荡的政治形势,意大利电影产业陷入危机。法西斯政府的上台,严重影响了意大利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在困苦之中,意大利电影产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电影成了墨索里尼政府法西斯主义的宣传工具,而每年的影片产量也受到严格的控制。 1939年,法西斯战争的寒风袭击了全欧洲大陆。墨索里尼为了拍摄鼓吹法西斯军国主义及粉饰繁华盛世的影片,在罗马郊区建立了当时欧洲最大的综合电影制片厂——罗马电影城。 基于意大利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这时候所拍摄的电影,大多具有较强的政治指向性。年产量也下降至不足一百部影片。另外,美国影片的进口也严重影响了意大利电影产业的生存;意大利在这时期进口的美国影片数量竟达到500部以上,美国电影成了处在强权重压下的意大利人民寻找心灵与精神慰籍的港湾。】 【趋势】:战时意大利电影主要由两种电影类型组成:白色电话电影(整体水平不高,无有影响力的作品)和书法派电影(《小小的古老世界》《空想家贾科莫》《手枪射击》),两个类型的电影在风格和主题上几乎针锋相对:白色电话电影主要描述上层资产阶级生活的场景,其中的有钱人都使用白色电话,因此而得名。白色电话电影在手法和架构上更偏向写实,但是事实上为了迎合法西斯政权,主题上十分虚浮,严重脱离现实、一味宣扬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白色电话电影可以说是在写实的框架下做梦。而书法派电影大多改编自过去的文学作品,这些影片讲究技巧,手法细腻,但在内容上远离现实,不动感情,故称“书法派”。书法派则是在通过非现实来表达对现实的感想。 【分析】通过分析不难发现,白色电话电影和书法派电影都从某种程度上受到法西斯政权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终极版总结

梦开始的地方 之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作者付威威 2013年6月1日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电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新现实主义分为三个阶段: 1942年-1945年是准备时期; 1945 年-1950年是全盛时期; 1951年-1956年为分化时期或终结时期。 摘要 作为欧洲艺术的发源地之一,意大利艺术热烈和奔放的气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巴罗克艺术的巅峰还是文艺复兴的辉煌,意大利一直在创造着属于自己的艺术。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兴起,成为西方电影在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电影现象。意大利杰出的电影艺术家,从漫长的法西斯主义的统治下,从战后的碎砖瓦砾中站立起来,他们想尽办法筹措资金和胶片来拍摄影片。他们就象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欧洲电影艺术家们一样,不顾忌传统,富有创造性和探索精神。一批批新现实主义电影作品相继推出,引起了世界电影的关注。他们以极为朴实、真挚和深刻的艺术影片,几乎打动了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二个民族。事实上,影片中所表现出的战后特定的题材和内容,也几乎是全世界所共有的。 然而,意大利电影艺术家们却是最直接、最迅速地在影片中反映出来。他们紧紧地抓住了这个机遇,发展了属于自己本民族的电影文化。同时,它也是属于全世界的电影文化。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鲜明的美学特征,标志着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的成就。同时,他们还改变了西方电影与美国电影之间的力量的比较,并向传统的戏剧电影挑战,创造出更为电影化的艺术作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美学革命,是继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之后的,在世界电影史上所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它对于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什么叫新现实主义 两大口号——“还我普通人”和“把摄像机扛到大街上”,日常性和纪实性的美学原则,生活流的结构等等。这的确是世界电影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美学创

关于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观后感2000字

关于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观后感2000字 刚开始,我还不知道这些关于这部电影的有关介绍,只听老师说它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但我又从网上查了一下,它还有其他两项奖,可以说这部影片在当时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从电影的一开始就表达出了一个喜剧演员的高超的演艺,或许从这开始他的“美丽人生”就走向正轨了吧!作为一个艺术家,能把自己的演艺和所处的背景表现的淋漓尽致,实在是难得! 剧情也很简单,从刚开始的偶然到最后的必然,都一一的埋下伏笔,故事的曲折性和生动性把人物命运一一的引向高潮,或许是他们的平淡生活过“厌”吧!他们想换个方式来考验一下自己,这也是生活的另一种方式吧?女人眼中的好男人其实不好做,但基督却能够把一个让所有女人梦想中的男人在一个很普通人的身上表现出来,而且刻画的是如此的真实和可靠,的确是一种做人的境界,也是一种艺术的境界。爱情,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真爱吧!当然了我不懂什么是真爱,但至少他们的爱让我感动,甚至是让所有的看过这部影片的人都感动。当然了,这部影片感动人地方实在是太多了,如果从头到尾都是爱情让你感动流泪的话,我想那也未必能使你真正的感动!在这个大千世界最大的爱也莫过于亲情了,或许是这个平凡的父亲造就了他成功的人生。 其实反映二战时期的影片有很多,他们的共同点就是过多地渲染死亡和血腥。但导演贝尼尼却通过这样一部电影来展示人们面对死亡的了然心境:人生如此美好,哪怕一时被黑暗所笼罩,我们依然能够找到美之所在。 大家还记不记得那个一九三九年,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开始的那一年,而当时的意大利却是轴心国之一。德,意,日三国起了吞并世界的野心,把所有的犹太人排除在外,残酷和黑暗压制着每个人,面对这种社会,无数个人倒在了暴徒的枪口下。他们不堪忍受生活的黑暗,和种族的歧视。但是在这个残酷的现实背后,有个感人的爱情和亲情在萌生。他就)是基督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男人,在创造着这个美丽的人生。导演罗贝托贝尼尼把自己同剧中的主角融入了一体,用自己的心去体验当时社会的残酷和人物的情感。用自己

意大利喜剧片的前世今生

意大利喜剧片的前世今生 早在今年五月戛纳电影节未开奖之前,意大利影片《真人秀》(Reality)就已经被大量评论所看好。是的,法国人已经习惯了迈克尔·哈内克。这位奥地利导演带着法国演员和法语电影频频参加欧洲一级电影节,甚至连他的国籍都开始让人生疑。虽然戛纳最后还是一如既往地把金棕榈交给了哈内克(《爱》,Amour),但至少把情怀留给了《真人秀》。 影片把舞台放到了那不勒斯。在这样的南意小城中,有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意大利喜剧片中典型的男主人公:鲁西诺,鱼贩子,不失幽默感的工人阶级,暗地里和妻子做点“小生意”;它也有着意大利电影中典型的大家族:七大姑八大姨个个大嗓门,吵吵闹闹却又相亲相爱;还有典型的可能连意大利人都开始怀念的邻居:院子里人人相熟,镇上的每个人都是朋友。 于是,《真人秀》从一开始就宣告了自己的意大利情怀。鲁西诺喜爱表演,他的家人总觉得他应该去找更多的机会。于是在孩子的坚持下,他参加了意大利最受欢迎的真人秀选拔,面试让他满怀希望。整个城镇都为之兴奋,每个人都觉得鲁西诺即将去罗马参加比赛,成为名人。然而,鲁西诺自己开始陷入偏执狂的状态。他觉得周围的每一个陌生人都是电视台派来监视观察他的。他卖了鱼铺,整日等待电视台的电话。一直到节目开始,他都没有等到。本以为鲁西诺该清醒的时候,主持人又说可能会在节目中插进两位参赛者。于是,鲁西诺的偏执症状日趋严重。最后,他来到罗马,偷偷潜入比赛处,像参赛者那样坐在房子中,痴迷地笑。 2012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这个头衔被悄悄地藏在了另一条评论之后:“意大利喜剧片的回归!”在这个商业片让人空虚,喜剧片让人苦闷,写实片让人瞌睡的年代,法国人想起了他们的电影前辈意大利。那是个多么辉煌的电影年代啊!维斯康蒂的镜头那样漫长,却没让我们在影院入睡;德·西卡的写实那样剧情,却没让知识分子不屑一顾;罗西里尼的脾气那么差,却带走了好莱坞的英格丽·褒曼;马斯楚安尼的性情那样飘忽,却带走了我们的凯瑟琳·德纳芙。以至于五六十年代的意大利喜剧片开始从写实艺术走向商业剧情的时候,他们依然忘不了意大利电影的好,谁敢说那吵吵闹闹的家庭矛盾和邻里冲突不是新写实电影的遗风呢?谁敢说意大利喜剧片不是最好的写实剧情片呢? 然而,这样的回归却也让人生疑。 意大利喜剧片不能说是严格意义上的喜剧片,更多的是带有喜剧细节的轻松剧情片。就好像这部《真人秀》,事实上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伤故事。对回归的怀疑并不是因为它的悲伤,而是它的拍摄。 或许是因为我们习惯了美国人快节奏的喜剧效果,或许是因为意大利电影沉沦了太久,或许是因为一波又一波新电影的后继者过于优秀,我们在这部影片中居然看不到那个年代意大利式的浪漫:平稳缓慢的镜头,干净简单的人物以及诙谐滑稽的配乐。 在鲁西诺陷入疯狂之后,整部影片完全失去了意大利人该有的幽默和温情。鲁西诺觉得电视台在监视他,他得做善事,于是把家具一件一件地送给穷人。他的妻子难以忍受便离家出走,镜头居然开始像丹麦电影人那样晃动了起来,让人心中堵闷。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流派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流派肖璐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原则:抵抗运动和意大利解放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提供了最初的主要的题材。因为,解放对于意大利人“并非意味着恢复不久以前的自由,而是意味着政治革命、盟军占领、经济与社会的.动荡。此外,解放的进程是缓慢的,经历着延绵无尽的岁月。它深刻地影响了意大利的经济、社会生活和道德面貌”。同时,也必然影响到文艺创作。意大利电影的创作,正如我们在前面曾经讲到的那样,是所有艺术中最为迅速地作出反映的一种艺术。因此,新现实主义的美学价值便首先表现在他们的题材、内容上。对于这一点《大英百科全书·电影艺术部分》也d曾作了具体的分析,并提出了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主要表现了人类对于生存的四个基本问题的思考:1、反对战争,以及侵入他们国家的那种致命的政治混乱;2、反对饥饿;3、反对贫困和失业所造成的困境;4、反对家庭解体和堕落。由于新现实主义是关于这样一些内容的表现和对于诸方面问题的思考,因而也就决定了它的影片的风格与形态。这便使得新现实主义电影与占据世界银幕的好莱坞电影形成了鲜明的比较:新现实主义强调贫困,而不是好莱坞影片的魅力;强调丑陋的贫民茅棚,而不是洁净的时髦公寓;强调表现普通人、世俗无礼的人,而不是理想、完美的绅士等等。新现实主义因此强调了那个不公正的社会结构,以及被那个社会所扭曲了的人的基本关系。新现实主义赋予影片以深刻的现实意义,并同时在与好莱坞电影市场的抗衡中,以一种艺术影

片,赢得了那一时期具有审美能力和具有道德修养的人,以及更为广泛的观赏者们的兴趣。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形式特征: 一、纪录性 新现实主义的电影艺术家们,对于现实的密切关注,并在电影作品中忠实于真实事件与人物的再现,使文学故事性消失在如同新闻报道的实际生活的叙事状态之中。《偷自行车的人》和《罗马十一时》都是这方面最为突出的例子。而《罗马十一时》一片由于有了新闻记者在叙事上的参与,而更像是一部新闻工作者的一次报道。 意大利电影工作者的摄影机也如同“新闻片摄影机的人性,它与手和眼密不可分,几乎与人体等同,随时配合摄影师的注意力”。客观的尽可能不侵蚀原有物质的全貌,在观众的脑海中,将银幕现实的表象与真实的现实合二为 一。巴赞称新现实主义的影片的纪录性,具有极为特殊的美学价值。 二、实景拍摄 这是新现实主义“纪录性”的一部分体现。这样一种拍摄方法,将真实的社会环境与人物的命运在视象上紧密地结合起来。新现实主义电影工作者的口号是:将摄影机搬到大街小巷上去,在实际空间中进行拍摄。而在此之中,摄影机跟随着人物在实际空间中的运动,正是电影在空间观念上的突破,它自然使得传统的场面调度的观念随之消失,而使更为电影化的真实的空间形式得以表现出来。同时,实景拍

意大利电影特征

意大利电影的三大特殊类型: 一、弗朗西斯科?罗西为代表的批判社会的“政治影片” 政治影片总被称为“意大利政治影片”,因为它首起于意大利,曾风靡一时并在世界影坛享有盛誉。它是40至50年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风格在当今年代的继续与发展——继承了新现实主义影片的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并从同情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感叹普通市民的贫苦潦倒,进而直接揭露社会上层乃至国家最高层及其相关人物种种见不得人的黑暗面:惟利是图、假公济私、尔虞我诈,以及种种草菅人命的血淋淋的罪行,其中细节,凡耳闻目睹者,无不触目惊心,令人发指。这就为我们揭示了意大利在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回升复苏的同时,在其华丽的繁荣的外衣下所潜藏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危机,锋芒所向,直指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本身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 许多政治电影导演都当过新现实主义电影导演的助手或合作者,在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下,他们已不满足于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表面现象,而是要挖掘形成这些现象的社会根源,找出它们的罪魁祸首。例如意大利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黑手党问题,在新现实主义影片中未能得到表现,而在政治电影中则往往把它与司法当局、统治集团和社会制度联系起来。 意大利政治电影不仅在题材和风格上丰富多样,而且在艺术结构和表现手法上也多姿多彩。代表作有:《对一个不涉嫌公民的调查》(1969,佩特里导演)、《警察局长的自白》(1970、达米阿尼导演)、《马台依案件》(1971,罗西导演)、《工人阶级上天堂》(1971,佩特里导演)、《我们曾如此相爱》(1973,斯科拉导演)、《1900年》(1976,贝尔托卢奇导演)、《特殊的一天》(1976,斯科拉导演)、《我害怕》(1978,达米阿尼导演)、《女人城》(1980费里尼导演)等。 二、以维托里奥?德?西卡、罗伯特?罗西里尼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运动的影片 新现实主义是西方现代电影流派之一,产生于二次大战前后的意大利。是批判现实主义在特定条件下的发展,多以真人真事为题材,描绘法西斯统治给意大利普通人民带来的灾难。 抵抗运动和意大利解放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提供了最初的主要的题材。因为,解放对于意大利人“并非意味着恢复不久以前的自由,而是意味着政治革命、盟军占领、经济与社会的动荡”。解放的进程是缓慢的,经历着延绵无尽的岁月。它深刻地影响了意大利的经济、社会生活和道德面貌”,同时,也必然影响到文艺创作。 标志性口号为:将摄影机扛到街上去!这一流派可分为三个时期:1942年至1945年为准备时期;1945年至1950年为全盛时期;1950年至1956年为分化时期或终结时期。它们共同的特点在于:以纪实手法表现现实生活和斗争,在内容和题材上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反对虚构的情节和人为的戏剧纠葛,主张进行实地观察,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命运,从而展示社会生活的风貌;拒绝传统的表演规范,反对明星制;基本上采用外景拍摄。 “新现实主义”这一说法由著名导演鲁奇诺·维斯康蒂于1942年最早提出。他的《沉沦》一片被认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先声”。1945年,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的问世,成为新现实主义的宣言书。此后,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品有罗西里尼的《游击队》(1946),维多里奥·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1948)、《温培尔托·德》(1951),德·桑蒂斯的《艰辛的米》(1949)、《罗马十一点》(1951)等。这些影片犹如一面多棱镜,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意大利社会。 三、以弗德里科·费里尼为代表的走向非现实主义的“意识流影片”。 这类电影受“意识流”小说影响,要求在银幕上着重表现人的非理性的、潜意识的、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