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木虫论文投稿经验

小木虫论文投稿经验

小木虫论文投稿经验
小木虫论文投稿经验

前段时间,一直忙着毕业,再加上考博结果没有确定,一直没时间写写自己的实验想法。现在都已尘埃落定,我就以自己的三年研究生为例,说说我是怎么看参考文献,怎样开始试验的,怎样写论文的。

第一步,选择关键词,要做的物质----磷酸铁(我要做的对象)。先查磷酸铁的中文文章,通过中文文章了解介孔磷酸铁的研究现状。包括磷酸铁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用哪几种方法合成,有哪些性能,并了解不同形貌(介孔、纳米等)磷酸铁的合成方法。

第二步,查英文文献,中文文献只能让你了解磷酸铁的基本概念和术语,现在研究都做了什么,做到什么地步。要做实验,获得有价值的数据和理论就必须看英文论文。对于低影响因子论文的价值与真实性不敢恭维,最低要看3以上的。要发1的,就看3的;要发5的,你就要看10的;要发10的,就要看nature了,哈哈。

第三步,看了这么多论文,对于自己该干什么应该有个大概的了解。可以总结一下自己看过的东西,写一篇中文综述,然后投出去。这样既可以对于自己课题有着更深的理解,又可以达到练习写作和投稿的作用。同时反过来,将相关的知识扩展,比如了解介孔材料的相关知识,了解生物合成的相关知识等。重要的是将基本概念记住理解,这对于科研很有帮助,可以使你少走弯路。

第四步,在写综述的同时,根据自己试验室的条件,对于研究内容加以取舍。主要包括合成条件,测试手段(结构和性能测试)和可行性及实施计划(最多一年半时间)。基本确定后,购买样品,确定实验方案。实验条件至关重要,不要选那些实验室无法实施实验和测试,不然时间就会在你等条件,等测试结果的时候很快溜走。

第五步,重复实验,可以适当的做一下别人做过的研究,有时候这是有必要的,可以了解磷酸铁合成中的基本现象和常见问题。在对于基本合成已经熟悉的情况下,就可以实施自己的想法。

第六步,创新。创新,老师要求创新,期刊要求创新,但是实验中有多少创新?我们的创新不要求达到nature水平,但搞点小创新,忽悠个小期刊对于我们这些实验条件不好的小硕士来说是比较实际的。对于创新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始的,一是学科交叉,我们主要是生物和材料结合,我们是做材料的,对于生物只了解个皮毛,也许在生物研究人员眼中我的实验无比粗糙。但只要有结合,只要能做出东西来,就可以忽悠人,特别是现在生物材料很火,所以发论文也比较容易。二是实验交叉,这是最简单的创新,比如说用合成磷酸铝的方法直接合成磷酸铁,这就是创新。这是建立在多看资料的基础上,所以前面的看本课题的论文的基础,要想创新,就要看相关领域的资料甚至不相关的资料。比如合成磷酸铁,你可以看所有磷酸盐的资料或者关于铁的化合物的各种文献,拿合成其他物质的方法直接用。还有多了解一些讲座,一些看似不想管的论文,也会给你启发和灵感。试验中,不要放弃失败的实验,跟不要放弃一些不符合常理的现象,往往这些就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第七步,写论文。建议写英文论文,这当然也是导师所希望的(不用花钱)。第一篇英文论文是比较难写的,从其他论文中一句一句的复制来的。这个过程是不可避免的,而第一篇对于你以后的论文写作的风格和习惯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复制或者套用模板的时候一定要选高影响因子的文章,最好是英文为母语的作者。我写第一篇是这样的,先是大片大片的复制相关的内容,然后一句一句的删除,最后再用自己的话将其融合起来(英语不好,做法有点笨)。一开始写论文是容易犯错误是句子很长,而且一句话多次重复,并且长篇大论还点不到重点。论文写好后,要多检查几遍,不连着看,要隔几天在检查一遍,最好让别人帮忙看。如果不清楚自己做的论文的水平,可以从高的影响因子开始投,如果编辑不接受,就降

影响因子,直到编辑接受审稿,一般你论文的水平就在这了。如果你论文的结果很好,而且不是投的很高,应该很快就有消息。如果结果不是很好,审稿人的选择就是你论文接不接收的关键,一般选审稿人要选低影响因子的,不要选大牛。有时候国家也很重要。

就先说这么多,三年中并没有写的这么简单,每个人都要有个摸索的过程,只是这个过程快和慢的区别。再就是一定要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三年很快,最多也就一年半,所以实验尽早为好,不然对于考博或找工作的硕士来说时间很紧。

也许这些都是简单的东西,当然说的很简单,其实每一部分都可以拿出来好好说说的。如果将这些做好已经不错了,也许我说的没有说服力,因为我没写上自己发表nature多少篇,其实内容都一样,但不同人说出来就有不同效果。做人要低调,哈哈

看到这么多虫友支持,非常感谢。语言功底不好,写的很别扭,见笑了,哈哈

我作硕士研究生的一点个人经验[修订稿]

作为一只潜水鱼发贴不是我的习惯。但是看到大家如火如荼的讨论,也不觉为之感染,于是就有了下面的这篇纯属个人感悟式的经验。

01 从来就没有太晚的时候。很多人老是说自己基础如何如何差,担心搞不定。有这种心态是很自然的,但是不要因此而否定自己的能力。人都是逼出来的。我当年本科也是烂的一塌糊涂,但是上了研究生后我说要用三年的时间做一点事情证明给自己。事在人为,才坐了三年的冷板凳,到了毕业的时候论文专利什么都有了(SCI 6篇,1作四篇,IF总和超过16,专利一项现在公示)。

02 定位决定地位。我当初上研究生的时候,老听博士师兄们讨论SCI,一问才知道就是发表的文章被一个叫web of science的搜索引擎收录的文章。虽然中文杂志有一些被收录,但是英文杂志几乎全部收录。于是我就想既然如此直接发英文文章岂不省事。中文文章审稿慢,周期长。另外再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和自己以后想走的路。还是直接走国际路线比较好。我毕业的时候所有的文章都是英文的,现在回过头来看,也觉得英文文章不是太难。

03 导师的层次决定你的层次。如果你是一个勤于努力的人,想要飞的更高的话,导师的层次决定了你的层次。以我导师为例,他在我们这个这个方向研究搞了几十年,是国际公认的牛人之一。所以他接触的都是我们这个方向一流的人物。他也经常邀请一些大牛来所以做报告。这些都是很好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而一般导师的学生是不能有这个机会的。他看问题和做事的方法给了我很多启发,所以选择导师很重要,站的高才能看的远。

04 交流很重要。通俗的说法就是多和牛人聊天。什么是牛人,我的看法是比你自己强的都是牛人。所以不管是教授博导,副教讲师,还是前辈师兄,只要能就某一个问题和你讨论,都是学习的好机会。我这三年聊的最多的就是和我的副导师也是我导师的在读博士,刚开始聊很具体的问题,后来讨论的面就比较广了。三年下来,感觉就不一样。当然为了准备讨论的题目而翻看资料论文,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05 文献要多看。刚开始看文献的时候,什么杂志都看。到后来就发现了本专业的主流杂志,所以这几个杂志几乎是每期浏览,重点阅读。一个杂志一旦成为了本专业的主流,那一个定

有很多年的积累,对于一个初入此到的新人来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web of scienc提供文章的引用报告,对于一篇文章可以查到其引用的详细信息,通过引用可以间接的了解这篇文章的分量。当文章看到一定数量之后,你也会发现其实一个方向,做的最好的往往就是那几个到十几个小组。这样的话就可以对这些小组的文章进行系统阅读和跟踪研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学术界也是另外一个江湖,不了解江湖的形势怎么能混的下去呢?。

06 文章多多益善。这是一个人心浮动的年代,也是一个没有英雄的年代。像爱因斯坦那样靠两三篇文章就可以惊动世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此搞研究的人如果这一辈子只有几篇文章也是不正常的。而文章往往是对科研工作的提炼和总结。因此只要做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论文应该是必须的。现在很多人是大同行,而不是小同行。具体到某一个点上,可能与你相同的组全世界也没有几个。因此通过发表在国际公认的学术期刊上的文章作为一个评价体系,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考虑的中国的国情,如果只靠同行的评价,碍于人情世故,很难得到一个公正的评价。既然国内现在以SCI为标准,那这个参数的值当然是越大越好了。有人说不能为了文章而文章,不能灌水。但是如果一个人可以在本行业的主流国际期刊发表文章,只要不造假抄袭,就算灌水也总比在国内那些杂志上灌水强。在不能得到一个更加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前,多发SCI也是一个合理的选择。与其抱怨论文,还不如趁早研究论文是个什么东西。很多事情外面看很难,走进去了也就是那么一回事情了。

07 水平是慢慢提高的。大家都想发IF高的杂志,但是水平的提高是一步一步来的。像我刚开始的论文投在IF一点几的杂志上,到了研二就投到了IF四点几的杂志上。所以从无到有是一个过程,从良到优还是一个过程。欲速则不达。

08 活要干的漂亮。很过国际一流的杂志,文章的组织,图表的设计都很漂亮,还有老外的ppt一般也做的比我们要好。有人说有了好的结果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如果不会完美的表达自己的结果也算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一个好的研究人员,不光需要做出好的工作,还需要将此工作介绍给同行的能力。一篇好的论文不光是一篇好的报告,应该是一件完整的艺术品。回国头来看,现在自己对当年发表的论文在构图方面还觉得的有很多地方做的不是太好。当然了现在的眼光也很当年不一样了。像Latex这样的软件学会了还是很有用的。

09 要有一点历史知识。对于本学科的发展历程要有一个大致的认识,最好做一番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横向的就是和其它的学科发展相比较,认识到本学科现在所处的地位。纵向就是比较它的发展过程,如果该学科现在热,为什么热,如果冷,为什么冷。一两年看不出来,放到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这样一个范围,就可以看得比较清楚了。很多国外专业的经典书籍一般第一章都是介绍学科发展历史的。

10 如何找牛人。下面几个办法我觉得还不错,大家试试如何。一个是本专业的主流期刊,里面的编委都是在本领域成名的人物。第二就看本专业的会议的顾问名单,再烂的会议也能找几个牛人来充充场面。至于他们来不来开会就另当别论了。第三一般一个成熟的学科都会有国际的学术团体,学会。像APS,ACersS,IEEE等。这些学会一般每年都会有年会,会上一般都会发几个大奖来肯定牛人鼓励后进。找到这样的获奖名单,一个一个的看,也会找到不少已经是牛人或者快要成为牛人的人。对于本专业的牛人,尤其是国际上认可的那些人,要知道他们的名字,更要知道他们为什么成名。用web of science,很容易找到某个人最高引的文章。不管懂不懂下载下来看看,如果你能从文章里面看出来该文为何高引,你的水平

也就很不错了。

写了这么多,纯属一家之言。如果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本文也算有了价值。如果有不对的地方,也请大家给予批评。毕竟小木虫这个平台给我们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地方,有时候一个可以自已表达心声的平台是不容易找到的。

最后也祝愿大家在各自的领域做出自己的成绩,毕竟江湖风云出我辈吗。

就说心态的问题

题记:收到蚊子的邀请,盛情难却。就谈谈我对科研心态的一点看法,抛砖引玉,旨在和大家一起探讨,同时感谢蚊子的信任。

一、了解另一个自己是自信的前提

我是个比较自信的人,这种自信并不是来自别人的赞许,而是来源于我对自己的肯定。自信的前提是要承认自己错误的,坚持自己正确的,站在镜子前,里外都是一样的自己。(我

发现自己并不是一个人,还有个内在的自己,我也在试图了解他)

看的文献多的虫虫一定有同感,那就是多数文献也都是不过如此,有的甚至漏洞很多,这里也不乏有些号称的大家。所以有些东西,大家说了也未必就对。所以,科研不可盲从,多做思考,要敢做自己的判断。(我拿来论文要是精读,不光会把其中觉得可以借鉴的画出来,而且会给文章挑不少毛病,甚至有些仅仅是结构上的,这个习惯我觉得自己很受用)

二、浮躁的心态会任由时间溜走

刚进实验室时,我也是激情满怀,对自己的课题充满期待,恨不得马上开始着手研究。真的到了拿到课题,做一段时间就会发现,自己越来越浮躁。要看这么多文献,要做那么多试验,还要做报告、发文章……当做实验过程中会发现有很多是不理想的,试验设备精度不够、原料不理想、甚至失误作废了一批实验等诸多因素,反正每一步都要花好多的时间,好多的心思,甚至要做不少重复试验,会搞的自己身心疲惫。千万不要轻易就给自己带个帽子:我不适合搞科研。其实这就是科研再正常不过的过程了。(有人把搞科研,做课题比作怀孕,一点不假。我把科研看作一次涅槃。)

浮躁,往往会使时间耗的很快。

三、突破点也许就在你忽略的某些细节中

不要有糊弄的想法,认真思考,细心实验,才能发现工作问题,才能及时发现研究中的错误。实验结果出乎意外,不要回避掉,很可能这个就是当年砸在牛顿脑袋上的那颗苹果。某些被忽略的细节很可能就是研究的突破点,或者能给你突破性的启发。多多思考,有想法就尽快动手去Try

四、想要什么都拿下,就要多合作

在科研工作中,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融入科研团队,就要了解团队任务,并不断修正和调整自己,这样对工作的激情才不至于枯竭。没有谁是万能的。多多请教,多多合作,你会发现自己避免了不少弯路。

五、科研不是全部也不是任务

我估计不会有人真把科研作为自己的全部吧?我们是人。即使是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也不是只有科研,只不过社会对他们的宣传过于片面,搞得感觉要成大科学家就要远离人群,远离娱乐。(啥东西吃多了都腻味)

科研心态很重要,还要注意休息,精神状态不可小窥。

六、看点哲学的东西没有坏处

我个人喜欢古希腊哲学的人文,和易经中的衍化。哲学探讨的和科学研究的非常一致。

总之,不管做什么事,我们心里都应该有数。选择了搞科研,那就要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定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现在在干什么(这个很重要)。往远看一眼往往会找到解决当前困惑的方法。

七、科研想法和科研行动要始终贯彻一致(第七条来自liuhongjing补充,谢谢liuhongjing 的经验交流)

我补充一点,科研想法很重要,没有好的想法即使做了大量工作也是白费,如果这些白费的工作至少能给将来的想法提供一些借鉴的话,也不能全盘否定;有了好的想法,不去做不去执行,想法也付之东流,久而久之想法也枯竭了,因此大胆去试,大胆去创新才是出科研成果的关键。

实验的想法哪里来--带着思考的头脑去品读文献

一直以来都在小木虫上潜水,呵呵,看了不少虫子的精品原创,收益匪浅,借此活动机会,也分享一下自己的些许科研经验。

本人今年年底就要博士毕业了,读博期间前前后后发表了十多篇文章,不过对08年发表在chem commun上的一篇paper (2008, 1088 - 1090, Facile preparation of water-soluble fluorescent silver nanoclusters using a polyelectrolyte template)的感触还是比较深的,原因不仅仅在于这是我发表的第一篇个人认为比较好的paper,还在于这篇文章idea的诞生以及文章发表过程中的不少感悟。

(1)这篇文章的idea是怎么来的?谈及我这篇工作的想法的诞生,我的最大感悟就是“带着思考的头脑去看文献”。研究工作中如何找到新的想法或是新的解决科研问题的思路,是决定一篇工作的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虽然工作的系统性或是论文的写作技巧都会影响到最终的发表,但工作中所体现的idea的创新性程度毫无疑问是最核心的因素。获取灵感,找到一个很好的idea的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多看文献,多思考”,这一点相信大家都知道。但是,同样的文献,得到的收获和启发会因人而异,这不仅在于每个人的知识背景的差异,也在于每个人在看文献时所思考的问题会因时因地而异。对此我自己的感触还是很深的,经常为了解决实验过程中的某个问题而重新翻阅以前看过的文献时,经常都会有一些新的收获和发现。

回来讲讲我的这篇文章的故事,2007年暑假期间,我在阅读文献当中发现有文献报道了荧光金属纳米簇的合成,而且这是一个才开始开展的较新的研究领域。由于我对荧光的纳米材料比较感兴趣,于是就查阅了一些相关文献,决定在发展新的合成方法这一块开展一点工作。刚开始时尝试了不少方法但都以失败告终,呵呵,郁闷,于是就停了下来,看看文献。因为聚合物是一类很常见的还原/保护金属纳米材料的物质,所以就看了一些和聚电解质组装的相关文献,边看边思考如何寻找新的合适的方法。就在这过程当中,有篇文献引起了我的注意,文献当中提及了聚甲基丙烯酸由于侧链含有的甲基而具有一定的疏水性质,在低pH时会因聚合物卷曲形成疏水腔... 这时我想起了在几篇报道合成荧光金属纳米簇的文献中都提到金属纳米簇被保护在疏水环境中有利于其荧光,因为荧光团直接暴露在水中易被淬灭。嗯。。。也许。。。这个可以行?。。。于是我就很快配了点聚甲基丙烯酸的溶液,和硝酸银混合后就放在了紫外灯下还原。打开紫外灯开始反应后,就打篮球去了。之后全然忘了实验的事情,因为前面失败了太多次,所以抱的希望也不大,权当多尝试一次。晚上来到实验室后,一看反应溶液,红色的荧光??!!呵呵,当时那个激动啊,就差蹦起来了^_^。赶紧去测了一下溶液的吸收和发射光谱,发现确实合成出来了具有荧光的银纳米簇,光谱性质和文献报道差不多。做出了现象,后面的优化条件,材料表征就跟着很快完成了,前后也不超过两周。

(2)文章的发表历程能做的表征都完成了后,就动笔把paper写出来了。当时关于这一块的文章发的都还是挺高的,05年前后有两篇类似的工作发表在Adv. Mater.。个人感觉自己的方法比他们报道的要简单一些,因为我采用一种常见的聚电解质光还原即可,而他们则需要另合成含丙烯酸基团的共聚物或溶胶凝胶作为模板。虽然刚开始准备直接投Chem. Commun.,但还是试着先投往了Adv. Mater.,可惜投后不到一周就直接被编辑给退回来了,without any reason,就是档次不够。呵呵,现实就是这么残酷,连个送审哪怕给我点审稿意见的机会都不给。于是,重新修改了一下后,转投了Chem. Commun.,大概一个月左右后,小修,补了两个数据后第二天就接受了。在这之前虽然发表过两篇JPCC,两篇langmuir,以及另两篇小paper,但能发篇CC当时还是很高兴的,主要原因在于以前投过两次CC都没成功。

(3)后期相关工作的开展就在Chem. Commun.送审的期间,我就想怎样把自己合成的发光的银簇用起来,毕竟是自己合成的一种新材料,而且该领域的研究当时主要集中在合成,应用开展的相对很少。鉴于自己以前做过荧光检测方面的工作,于是我就尝试着能否找到一些能显著改变银簇荧光的物质,首先试了金属离子,结果发现铜离子能显著淬灭其荧光,后来又发现含巯基的氨基酸分子如半胱氨酸也能淬灭其荧光,因为二者是不同类型的分析对象,所以可以分别实现对这两个物质的检测。写paper时,起初是把对这两种物质的

检测汇总到一篇写的,先投到AFM,审了两个多月被拒(只有一个大修的审稿意见),转投到Anal. Chem.,一个小改,一个大改,可惜主编也给据了。后来,根据审稿意见决定分成两篇,后来分别发表了在J. Mater. Chem. 和Biosens. Bioelectron.上了。

(4)其它几点感悟 a) 如果当初在合成出银簇后,并不急于把合成这块发表出去,而是做些应用比如铜离子的检测,将合成与应用合在一起发表,整个工作会显得更系统一些,想必应该能发篇更高的期刊。b) 对于后期两个检测相关的工作是该整合在一篇还是该分开发表的处置不妥。回头想想,当时合在一起投稿时接着被AFM和AC退稿,审稿意见中都提及了选择性的问题,而这正是分析类paper 的关键问题,所以把两个分析物放在同一paper中其实就是给了审稿人一个活靶子,呵呵。该合该分,看来不同的情况需谨慎处理。

谈谈我的博士研究生科研经验

我是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名博士研究生,下面简要谈一下我的科研经验,和大家分享一下:

(如果大家觉得写得有点意义的话,给个鼓励,我以后再接着写)

1. 勤奋,勤奋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早起的虫子有鸟吃。尤其是搞科研,没有人强迫你要做多少多少事情,全靠自己去钻研。因此一定要“以实验室为家”,早出晚归,这样才能出成果。

2.多看文献资料。不一定是科技期刊,基础理论的书籍也要多看。不一定是看自己研究的专业方向,还要广泛的阅读其他学科的知识,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有时候实验思路卡住了,说不定在别的研究领域能找到灵感和方法。

3.做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什么新的想法,实验数据,看文献的心得,文献中的重要公式、结论,都要记下来。最好准备一个专门的笔记本,写文章要用时才能信手拈来。另外一点就是,经常看看自己的笔记,说不定能悟出一些新的道理。

4.多写文章。写文章没别的技巧,就是多写、多写、多写、再多写。写好以后要修改,推敲。最好给高人看一下,眼光越挑剔的人越好,这样你才能有快速的提高!

5.多交流,不要埋头苦干。多与比人交流,经常能摩擦出一些好的点子,这些点子说不定就是一个科学新发现。

6.珍惜时间,少玩游戏,少看电影。记住:科研是一件苦差,我们要学会苦中作乐!看电影和玩游戏也许能给我们须臾的享受,但是那只是短暂的,只有在科研上干出成果,才能让我们真正有令人兴奋的成就感。

7.要善于和导师沟通.不要一味的抱怨导师如何如何的不好,如何如何的苛刻。也许我们自己也有很多的缺点,毕竟我们是年轻人,难免有一些烦躁的情绪。要学会控制心态,提高能力,顺利毕业才是我们的目的。因此,要适应自己的导师,而不是要导师适应我们。

8.锻炼身体,千万不要忽略了这一点,健康的身体才是我们以后革命的本钱,如果读博士要以牺牲身体为代价,我认为情愿不读博士。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发出好文章的几点技巧。

1. 良辰美景的构思。我们国内发文章往往是课题的需要,其实良好的构思更重要!在国外发出的好文章往往是通过几年的设计,然后才发出来的。文章有时候不需要非常先进的手段,但是必须构思精巧。其实,我们阅读大量文献的同时,即要模仿别人的设计,又要跳出别人的窠臼,用心设计,花费点心血,一定能出好的文章。

2. 引人入胜的文章摘要。一般来说摘要最能体现出你的实力,一定要把主要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在短短的几百字中表达出来,交代清楚。有时候摘要写的不好,把好东西给糟蹋的现象很多。这需要长期的阅读好的文章,但是也需要自己的天分。

3. 经典文献的引用。一般来说,在你的文章投到审稿专家的手里面,人家首先看你的题目和文献,如果在你写作的领域内,有经典的文献没有引用,很可能文章就被枪毙掉了。这样其实很可惜,所以在你的主题和文章写作完成的时候,千万记住检查你研究这个实验的领域,“大牛”的文献引用了没有。

4. 生花妙笔的连接词。在一片文章中,切忌连接词的不用和少用,好的文章,这些词语应用得当并且巧妙,比如following, such as, and,but等,但是也不必刻意最求。其实很多结论都是在一定得条件下得出的,所以,请关注这些连接词。

5. 从善如流的修改。一篇文章写好后要请好多人看,让人家提出问题,也许人家的学术水平不高,但是人家挑毛病的水平很高。其实,拿给别人看的时候,不要怕文章中有错误,别人小看你。只要你能坦然面对,别人会很佩服你。但是也不要拿着一篇本来就没有好好写的文章到处招摇。别人提出的意见,你可以看看,有道理的就修改,没有道理的思考一下也没有坏处。

6.灵感也重要!我们中国人翻译爱因斯坦的一句话:成功= 99%的汗水加1%的灵感,然而我们却忘记翻译后面一句话,1%的灵感往往比99%的汗水更重要。

7. 一般来说,学习成绩的高低和做试验写论文的能力不成正比。

某大学的一位硕士入学成绩非常的高,老板很是器重,觉得他很可能出大文章,把他送进了一个科研单位进行合作,但是3年以后,他却无法毕业,哪里的老师反映他试验技能太差,查资料的能力很弱,根本没有科研的天分。

8.发挥自己的特长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在我进修的一所国内前三的重点大学里,也出现这些情况,有很多做试验很厉害,可是提炼总结不好,写不出国外的文章有的人经过老板的指点慢慢上路了,有些确总不能上路。这是个人的天分有差别,唯一的办法是找一个能写的给你写出来赶快毕业,然后找一个要求科研文章不严的单位呆着,或者找一个能写的做伙伴互相合作。

科研写作的步骤和技巧:从各个部分写好论文

这是我们课题组讨论写作问题时是我整理的记录和心得,算是十几个博士和硕士讨论的结果,既是分享,也希望和大家交流,能学到更多的经验。

科技论文写作

写作的练习步骤:

1. 平时加以模仿(牛人们是怎么写的)——有意识地练习——提高自己;

2. 到一定层次后,提出创新的观点——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模仿是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基础上的,尤其是国外你自己专业领域的一些大家们的文章,一定要精读。一方面可以了解专业领域的基础和前沿,

另一方面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技巧。建议大家建立自己的专业核心文献库,精选一二十篇文章,反复细读。我每读一次都发现自己有新的收获。

动笔的步骤(科研论文的写作顺序很重要,不能象中学生一样写命题作文了):

1. 材料与方法。呵呵,万事开头难。从最简单的地方切入,你会很快找到写作的感觉和一定的成就感——这么快就写了这么多了。

2. 结果。把所有数据先拢到一块,全部整理有序。能做的简单图表一次生成,这样可以为数据的二次加工做准备。你也可以知道自己有哪些“原料”可以用来“做菜”。

3. 讨论。把结果梳理好后,你对要讨论的内容就有底了。具体讨论的技巧见下文。

4. 结论。结论和结果不同,讨论后你得到的新观点才是结论,是结果二次升华的结果。

5. 前言。这个时候再写前言,你就可以针对讨论的内容来提问,这样读者看来,你的文章前后呼应,逻辑严密。

6. 标题和摘要。呵呵,在前面的工作都做完后,再写标题和摘要就不会走题了。

下面是每一部分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关于标题

标题是立论的体现,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标题一定要细化,不能大而笼统。

好的标题:为什么蓝藻在大洋中占优势(提问式)

坏的标题:生态系统研究进展(不知道要讨论些什么)

二、摘要

准确无误地告诉别人:你想干什么?怎么干的?得到了什么结论?我希望告诉读者什么?

三、前言(引言)——根据问题的大小,可长可短。

引言要小而细,不要大而空。要专——开门见山,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首先提出明确的问题:什么东西不明朗——我们去研究——发现规律

四、材料与方法——细而不滥

五、结果与讨论

数据较少时可以放在一起写,数据较多时应该分开写。

结果应该用最合适的方式表现出来:1. 归类与重新组合;2. 比较。关键在于数据的二次加工!!!精心加工的图、表(可以学习别人),统计分析的结果(图)。

目的:1. 使读者更容易(形象、方便)理解你的结果;2. 为你的讨论做准备

讨论应该确认:1.是否解决了在前言中提到的问题(以辩论的方式:假想敌人提出异议,如:xxx提出….,你如何反驳)关键是“曲”——一波三折,每个转折点是一个“对手”,生态学中的讨论“比较”(A、B、C、D),——生态学中没有可重复的东西

“曲”还可以是自我暴露缺点,并给出较合理的解释(灵活,避虚就实)“曲”不等于“gap”,前后问题要有连贯性,不要突兀。

“曲”时能放出去,但也要收回来(形散神不散),因此讨论的最后要能与引言部分“前后呼应,画龙点睛”。

六、结论

——恰到好处,用词很关键。尽量少用“绝对”的词语,和“重大意义”等夸张性的词语。

参考文献不可少于20篇,但是真正在讨论中起作用的就5篇左右。(作者,年代)放入文中,较易改正。

修改:文章写好后,放两天,忘了它,去干别的事情,第三条早上起来改,当成是别人的文章。

小心:易出现的问题:你所写的和你所表达的不一致(语言的歧义)。曾渴望成大牛的小硕之毕业感悟

前言:本来只是想借这个帖子跟大家交流交流,但是发现虫友们还是比较捧场的,因此,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我把整个帖子整理一下,希望能对大家有一丝丝借鉴价值,以我的教训为后来者筑起一堵墙,不进入同样的死胡同。

正文:

(1)面对新课题的建议:

如果你接收的是一个老板着急结题的项目,要注意给你查阅文献,熟悉情况的时间不是很多,你首先要搞清楚的是老板需要你做的是什么,具体一点,然后尽全力在这个方面进行比较全面的文献检索,在老板拿你的劳动当问路石的时候,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注意这时候老板也在尝试,也期待你的意见)。这样整个过程你会收益颇多,否则你只是一个劳动力,而且是最廉价的那种!

总之,我以我微薄的见识,认为: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博士尤其要注意,一定要在课题确定好的情况下,提前对自己将来的毕业论文有一个构建,自始至终要有一个自己很清晰地思路,一味依靠老板,跟着他的步骤走是会有问题的,毕竟老板更关心的是他的项目能不能达标!(2)文献利用的建议:

利用文献的充分程度决定了你所站巨人的高度,其重要性自不必我说,如何全面检索文献,我也不想班门弄斧。我想谈的是如何利用文献的心得:

首先,找茬,你要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去做,有的东西可能是因为作者实验条件等受限制的原因,实验方案中作者并没有选择最佳的方案,因此你要找茬,寻找论文作者的缺陷,这才是你提高进步的地方。

其次,学习,学习论文作者,数据处理的方法,实验结论的得出等等,以助于自己出来分析自己的实验。

最后,参考,参考论文作者如何从多个角度对实验结果进行报道和分析,这对于你自己提高自己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大有好处!

(3)实验方面的建议:

1)从实验方案、实验平台的搭建就要开始构建自己的毕业论文架构(我想博士更是如此),应该跟老板多沟通,自己认为必须的东西一定要坚持,当然要用适当的办法说服老板。只要是不与老板意图明显冲突的地方,这个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2)实验进程的安排中,也要有自己的主见,其实老板有时候也没有那么着急,只要你自己抓紧,是能够完成自己想做的实验的。这个问题我算是一个反面的例子,但是我们实验室一个有过高校科研经历的博士就是一个正面的例子,他在老板反对的情况下,先完成了自己认为博士论文中必须部分,然后再走老板的实验程序。事实证明,如果先做老板要求的实验,他想做的实验可能就要出问题,因为实验平台尤其是大中型台子调试是一个很麻烦的东西。

(4)撰写论文的建议:

我相信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做试验,发论文还是一项重要任务,博士尤

其如此。对于新手,或者一些学术“非常严谨”的朋友来说,一般都会有这么一种想法,就是把实验尽量的做完,或者在做之前就期许什么结果的出现。一旦实验结果不如所料的那样,就认为实验不理想,迟迟不动笔写论文。

首先,我想说的是,有这种想法的朋友肯定没有错,而且你也很有可能成为优秀的科研人员,你可以保留你的这种想法,但是这里我只想跟你分享一下我的想法。

其次,实验结果没有出来之前,你也可以着手写论文了,甚至包含你智慧的实验台子,如果没有申请专利,也可以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在试验结果出来之后,你更加要开始写论文了,如果只是初步结果,你可以报道你的初步研究成果。如果已经出来一批数据,但是离你想要的东西,还有一定的距离,写论文更能整理你的实验思路,避免盲目实验的弊端。

最后,我想说的是,千万别一股脑的把实验做完再考虑写论文什么的。即使时间非常紧,也要对实验数据做初步分析,不断地更正实验方案。否则,你只能是被动的等实验数据,而不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实验研究。仅以此贴,拜别我即将暂别的科研,同时,觉得我的劳动还有点用的朋友,帮忙顶顶,相信你一定能论文多多,幸福多多,万事顺利!!(之前帖子中关于我自己的教训,整理后没有列出,但是这上面的每一条后

面都有一段辛酸的故事,真的希望大家看完能用哪怕一分钟联系自己想想!)

从媳妇到婆婆-我的科研经验

从大学起,经历了11年的奋斗,终于在国内的一所一流大学占了一个角落。在这里,虽然一流是所谓的,但压力绝对是罕有的。多年来走过一个又一个独木桥,看着身边的人一批一批的淘汰,什么感觉呢,“成王败寇”,这四个字我觉得最能代表我的体会。我们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不见得你一定是最优秀的,但你可能是最后的胜利者,而失败者的凄惨让你觉得后怕。这些也许要自己体味才能明白。多年下来,在科研和论文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在这里总结一下,希望对虫友们有用。

一、科研。

科研就是科学研究,现在讲究创新,往往有创新就是好科研。但创新是什么,那要看是广义的定义和狭义的定义了。如果是狭义的,那是一个崭新领域的开辟,估计只有大牛和天才才能做得到。然而,现在创新是对每个人科研人员的普遍要求,这就只能是广义的创新。在我们的心里一定要有这个明确的认识。说到广义的创新,其实就简单多了,你要做的就是在常规的研究中,多问一些为什么,然后解答这些为什么。

科研不是一个人能做的事情,也不是一个团队能做的事情,要追溯就要追溯相关领域的发展进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很容易进行创新性的科研的。因此,研读他人的论文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项工作一定要在科研前做好。

研读论文,很多人都在做这项工作,但如何做才能最有效果呢?首先,不要再电脑里看论文,这样是看不好的,一定要打印出来看,每看一篇应该在这篇论文的首页空白处做些注释,比如该论文的哪个数据处理方法很好,哪个实验方法值得借鉴,哪段讨论的方式需要学会等等。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将来再来回味看过的论文时,只要看注释的内容就好了;第二,将来需要的时候根据自己在论文首页的注释,找起来特别方便。也就是说,看论文一定要学会去找论文的精华。众多论文的精华拼凑在一起,很可能就是一条大概的,并且有档次的科研思路和科研过程。

有了一条大概的科研思路,就要着手实验,不要急着去想如何把这条大概的科研思路完整化,因为你现在无法做到。很多的科研思路是产生于实验过程,而不是前期思考。只有在实验中才会发现问题,才会有机会找到去问为什么的地方。有了为什么,再转头去查文献,按照上面的方法继续研读一些文献,找到解答为什么的方法。再进行实验。

如果找来找去,也找不到如何解决我提出的为什么,这怎么办?其实遇到这种情况,恭喜你,你捡到宝贝了,你将有机会提出自己的假设,提出可能的理论依据。当然这种假设需要建立在一些现有理论基础上的合理假设,无论这个假设最终是对是错,都给你的研究增加了理论的高度,哪怕只是论文中的一小段。

总之,研读论文是科研的重要环节,他能帮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充斥在科研的前期和进程中,但是研读方法及其重要,上述我提到的研读方法,我觉得很有效。此外,国内论文不要花太多精力看(看起来也快),重点放在国外论文。有时一篇很新的论文,就能帮助一个硕士顺利毕业。话说回来,我们浪费了时间去看这些论文,一定要想着从中挖点宝贝出来,否则你劳而无功。

多问为什么,是科研创新的重要手段,是提升你科研档次的主要方法。正值青年的我们,可以洞察很多,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但更重要的是让自己变得“无知”,不要轻易相信常理,不要轻易放过常理,很多常理是没有理论依据的,对常理的探索往往是最大的创新。作物连做效应是常理,但有人据此拿到973;荷叶的露珠是常理,但有人据此研究防水衣;香烟点燃后有烟雾是常理,但有人把它看作理想的固气混合流研究课题。这就是“为什么”能带给我们的。

二、论文(英文)

论文的写法,很多虫友都写过了,写的都很好,我也懒得写什么了。但是这里需要强调一些技巧和思路性的东西。让我们就以论文的基本内容格式来看吧。

1. introduction:你怎么翻译这个词。介绍、引言、简述.....?如果这样翻译,你一定写不好这一段内容。而且这段内容是整篇论文的灵魂,是国内外论文写作最大的区别,这段写好了,整篇论文就不会被轻易退稿,等待你的最多的修改。我们应该把这个词翻译成“立题依据”。就像是项目申请书的研究意义和立项依据,然而要写得精炼。其内容要包括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如何解决。内容很多,铺开来写能写很多,这就是为什么要精炼。其中的“研究现状”是要为其他三项服务的,不要列举所有看过的研究现状,而是摘出可为其他三项服务的内容来。这段写好,一定要多读几遍进行修改,要读好后让人感觉我的论文研究是不做不行的,是一定要按照我提出的方法去尝试的,否则问题解决不了。

2. Materials and methods:这一段的撰写,国内外论文的写作方法也有很大区别。一定要详细介绍每一步实验的操作,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写,前期论文的研读就能帮你了,你一定标注过一些好的研究方法的论文,借鉴他的写法,用你的语言重绘它。这段内容写后要给人这样的感觉,按照这段内容,可以完全重复你的实验,那你这段的写作就成功了。

3. Results and discussion:很多人谈了这段的写法,我也不赘述太多了。强调的是,图表一定要漂亮,很多软件可以做图,有三维的有二维的,但是每种软件做不同的图表各有千秋,不要用一种软件做到底,要摸索不同图表最适合的软件。比如二维的用ORIGN,三维的用minitab或maple,必要时还要用图像处理软件修饰,要使得图表有最佳的效果。模型建立也不要只会用一种软件,很多软件的模型参数拟合局限很大,往往只能做两个自变量的拟合,SAS用的好的可以用SAS,但用的不好的不要轻易用,EXCEL的规划求解往往可以起到你意想不到的效果,学会模型编程求解。此外,该部分内容记得一定要有与别人结果的对比分析,并从中寻找差异及差异产生的原因,有这部分,你的论文才不再是研究报告,而是真正意义的研究论文了。

4. Conclusions:总结你的结论,千万不要和摘要有语句的重复,这样会显得你太业余。虽然该部分篇幅不多,但是一定要加入结果为该领域研究有何意义的,或对于研究成果的使用价值的讲述,这是提升论文档次的关键。

5. Acknowledgements:一定要有。

6. References:一定要与投稿杂志格式一致,哪怕是一个空格和一个标点都不能错。

7. Abstract:这段要最后写,所以我也放在这里。内容包括研究意义(一句),研究过程与研究结果(分量1:1)。

8.其他。有些杂志需要你提供评审专家,不要问你的导师,他只会推荐熟悉的华人,给国外杂志编辑的感觉会很不好,认为你没有国际视野。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要了解你论文所涉及的领域,国外谁做的较多,但是又不是什么大牛,近几年才有相关论文,好的,多引用几篇他的论文,然后把他推荐出去。国外的专家也有人情味,也有自私心理的。

以上所说的科研经验是自己的一些体会的精华,所说的论文写作方法,也主要是如何提升论

文档次应该改做的主要工作。其中必然有很多不对的地方,还请虫友们多多指导。如果大家能从中有点收获,那是我最大的欣慰。

回忆自己的投稿历程,也是经过n多次期刊主编的语重心长的鼓励和建议后,(If you are prepared to revise your manuscript according to

the reviewers' suggestions, I would be pleased to reconsider my decision.) 才逐渐醒悟过来。其实做任何事前,都需要静下心来,好好总结和设计一下,只要精心准备,成功一定属于你!

1. 投稿。导师让俺投稿一般都是先投本专业领域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那时俺出生牛犊不怕虎,导师令旗所指,义无反顾。结果可谓处处碰壁,苦不堪言。首先,专业英语写得也不地道,得到的评价一般就是“understandable”;另外,搞催化的,国内原位表征跟不上,第一手的表征数据得不到,只能靠引用别人的实验结果来推测,这种做法自然无法在高水平的期刊上发表,因为这样的原位表征数据在影响因子1.0以上的国外期刊上老外都可以轻松提供。所以,那时真是感觉“发文章好像就是在比谁的分析表征仪器最先进”。技不如人,落后就要挨打!在多次被拒,并按审稿意见修改后,然后降低所投期刊的档次,再投!再拒,再改,再投,直至accept. 这段路走得真是很漫长,激情烈火一次次遭遇瓢泼大雨,几乎都要熄灭了。。。。。。

但是,Pain past is pleasure.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了这次经历多次投稿失败后的成功,自己对投稿的流程和技巧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回想起来,被拒也是一种收获。因为换角度看这个问题,我觉得,高水平期刊的审稿人一般都是本研究领域的顶级人物,虽说被他们拒稿,但是,他们会从一个高度对你的论文给出客观的评价,这样你就知道自己和现有水平的差距,才能明白自己缺什么,需要补什么!不然只能是“井底之蛙”。按审稿人意见修改后,适当降低所投期刊的档次,再投,才有可能被接收!

所以,大家不要害怕被拒稿,其实学会在拒绝中茁壮成长,你才能增加实战本领。阳光总在风雨后,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相信自己!

以下是我悟出的一些”陈词滥调“,没有耐心的就不用看了!

现在俺有时静坐时,常常回想起教过自己的老师的谆谆教导,突然觉得都是意味深长。可惜当时自己愚钝,也许是没有经历磨练,功力不够,没有悟出其中的奥妙。好在,俺知道,“好脑袋不如烂笔头”,俺备份了“老师语录”,抽空悟悟,还真有用。不信听我慢慢道来。

上学时英语老师常说,“写英文文章就像写八股文”。

通俗点,就是要在文章的每一部分把经典的句式结构框架先搭建好然后往里灌汤,而且牢记每段最好要有中心意思概括句,直接表明本段话的目的。然后,就是段与段之间要有承上启下的过渡词,这样文章的主体结构就是晰明了,结构严谨。

其实,我觉得,我们大多一般都是英语阅读理解的高手,我们都知道阅读时找“中心句”,“中心段”等等,如果把这些快速阅读的“技巧”,反其道将其应用到自己的英文写作中,其实就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好好悟一下吧,我想你一定做的不会比别人差!

2. 写作的题材

关于写作题材(1)靠压倒一切的新颖性“first to report”来发文章,由于你是,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 *** have never been reported in public.

所以,你只需讲清楚自己通过什么方法制备或合成了一种特殊的、有潜力的催化材料,然后就对其进行所需的常规表征。*** was characterized by XRD, N2 physisorption, IR, NH3-TPD,XPS, EXAFS, TPR, 27Al MAS NMR,... and 29Si MAS NMR, systematically.,最后选一个典型的反应进行评价,画一张图或者列一个表,The catalytic activity evaluation results of *** were listed in Table (shown in Figure )*. 表明其有一定催化效果。

结论:The novel catalytic material*** shows promising performance in...。

关于写作题材(2)靠改进现有技术,例如,通过优选现有技术进行组合改性或“通过引入additive ***以后发现催化效果有所提高”之类的文章。compared with A, B modified by *** exhibits better activity and stability.

因为是改进现有技术,效果好了,自然效果好的原因是这篇文章强调对象,To find out the crucial factors leading to better performance, ...所以,你

就需要精心设计实验方案,全面表征,把所有可能给出合理解释的试验和表征分类列举,加以分析解释.

And the conclusions can be reasonably summarized as follows: first;second;。让审稿人读后,觉得思路清晰,论据充足。你的文章自然就会被接收了。

I am pleased to confirm that your paper *** has been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in ***.

以上两类是基本的文章发表模式,其实万变不离其宗。不管实验怎么设计,文章怎么写,牢记要条理清楚、逻辑性强,明确每个实验和表征的目的

(The aim of the present work is to investigate***; In order to determine(examine;investigate; whether...,***characterization was carried out.)

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紧扣主题,即使审稿人提出疑问,你大可镇定自若

的回答之,因为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的实验工作,只要你经过周全的深思熟虑,任何问题都能给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It can be ascribed (attributed) to...

另外,我觉得就是在平时读英文专著和文献时,及时留心收集经典句型和短语,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数据库,以便写文章时,随手套用,文章写起来就顺畅,不必临时大海捞针苦苦寻觅哪个词语或句子该怎么表达了!

Remeber,success belongs to the prepared mind.

The shortest answer is doing.

知道小木虫这个论坛已经有两年了,经常上来潜水,悄悄地学习一些经验,同时也默默分享着坛友们的快乐和期望。回想一下,从当年自己读研究生发的第一篇文章开始,到现在也差不多十年了,期间有许多关于文章的酸甜苦辣,也整理一下发上来,希望能对坛友们有所帮

助。

1、懵懂年代

我读研究生时的老板是院士,笔杆子出了名的好。他的文章在当时国内本领域可谓是出类拔萃的,除了科研思路自成体系之外,很多结果经他一写就会让人觉得新颖而又具有说服力。当时我们组的习惯是学生自己先写好初稿,然后拿给老板。所谓的修改实际上是老板整个重写一遍。回想起来,当时的自己还完全没有摸到写文章的道,守着这么一个能干的老板只想偷懒,想反正有老板重写,自己只是简单把实验结果分析一写就交上去了。我们组的文章经老板写完后,投出去的命中率很高,包括JACS这种杂志,我印象中当年投了几篇只被拒过一篇。可惜的是自己当时根本没有静下心来好好研究一下老板是怎么写文章的,只知道做实验交结果,忽略了这方面的锻炼。当为后来者鉴。

2、人走茶凉

博士毕业后出国做博后,待了两个地方,期间虽然研究方向随着实验室的变动总有变动,但总算也有不少结果。遗憾的是自己对于文章的及时整理注意不够,很多结果还是简单地整理一下就上交老板,然后往往要等自己离开实验室后老板才能腾出手来整理,偶尔还会让后来的学生补些数据。很多好的结果,经老板分拆重装后,都出现在其它学生第一作者的文章里了,我自己最后只落了好几篇第二作者。在此奉劝那些埋头做试验的同学们,一定要及时整理自己的实验结果。如果觉得够一篇文章的框架了,赶紧把该补的补齐,尽早整理出文章来。

3、据理力争

以前在坛子里看到过一个帖子,谈让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的投稿经历。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是投往一篇影响因子二点几的杂志。那个结果本来不算很出彩,也没对它有很大期望。等了一个月后,编辑转来的审稿意见让我大为光火:审稿人对文章的很多细节提出质疑,甚至在审稿意见里还用到了”thrilling(令人毛骨悚然的)”这样的词。不难想象,审稿人最后的意见是拒稿。幸运的是,当时处理我这篇文章的编辑是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R. Friend教授(做聚合物电致发光的同学对这个名字应该都不陌生吧)。他没有简单拒稿,而是让我给审稿人回一封信。后来静下心来,我针对审稿人的质疑和意见,写了满满四大篇回复,逐条用我们的实验事实来回答他的质疑,把每一步的实验操作都清清楚楚地写出来,并在某些地方参照他的意见对稿件进行了修改。寄出回复和修改稿之后,又过了一个月,审稿人意见返还,只有很简短的一句话,无条件接收。

当时面对审稿人意见的时候,心里只觉得受委屈后急于辩白的急切和愤怒,现在想想,当时那个审稿人之所以产生那么多疑问,除了他自己可能对我的研究领域不是很了解之外,主要原因还在我自己文章的表达上。文章没有让别人觉得清楚可信,出现那样的审稿意见也就不足为怪了。要说这篇文章的最后发表,只能庆幸自己遇到了一个尽职的好编辑。很多同学遇到完全无法接受的负面审稿意见时,可以先努力静下心来,别忙着沮丧或愤怒,而是要

分享两篇SCI发表的经历(cover letter、response letter)

分享两篇SCI发表的经历 三年前对于我来说SCI就是天书一样,在我踏进博士的门槛后我以为自己进入了地狱,也纠结也彷徨,整天刷虫友们对于博士、SCI的帖子,我选择了虫友们鼓励的那一部分来激励自己继续前行。我告诉自己坚持就是胜利,当然那是积极的坚持。在好几月之前就有这个想法,今天早上收到第二篇的接收通知后,我便想今天一定要在小木虫上谢谢那些给予我帮助的虫友们。 话不多说,我把自己这两篇投稿的经历与大家共享,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点点用处。 第一篇发表在Fitoterapia Cover letter Dear Editor Verotta: We would like to submit the manuscript entitled "××××××题目" by ××××××所有作者姓名which we wish to be considered for publication in Journal of Fitoterapia. All authors have read and approved this version of the article, and due care has been taken to ensure the integrity of the work. Neither the entire paper nor any part of its content has been published or has been accepted elsewhere. It is not being submitted to any other journal. We believe the paper may be of particular interest to the readers of your journal as it is the first time of ××××××研究的精华所在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reconsidering our revised manuscript for potential publication in Fitoterapia. We are looking forward to hearing from you soon. Correspondence should be addressed to Jinhui Yu at the following address, phone and fax number, and email address. 地址、学院、学校名称 Phone: + 86×××××× Fax number: + 86571××××××

高中班主任经验交流论文

高中班主任经验交流论文:全新的班集体 2010级11班肖波 在上一学年我接受了一个新的班集体,这之前我是对班主任工作最多只能谈得上是,只有理论,而没有实践的一张白纸。这是我人生当中第一次当班主任,这个班的特点是: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容易被调动。班集体荣誉感强,很爱好课外活动。综合能力及素质有待提高,有许多的不良习惯,很多事情的认识有待提高有。在管理这个班集体时我常通过许多活动的方式调动学生们的学习自觉性,提高他们对学校的热爱,增强班集体的荣誉感。 一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我们在处理学生的事情当中如果很多时候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想,多去了解他们可能取得的效果就要好的多。俗话说,如果学生不患错,都是好学生了,那我们老师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记得在高2的时候,因为部分学生对很多事情认识不够,不成熟,很容易和其他班的同学发生打架的事情,同学做事冲动,在同学之间讲面子,讲排场。一个同学遇到纠纷,就会叫上其他的同学帮忙,这样人就会牵涉越多,事情弄得越大。在处理这个事情中,如果我们单纯的用学校的制度去处理,给他们扣上打架滋事的帽子,给他们记过之类的处分,不一定是最好的办法。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想,有很多同学都是碍于同学之间脱不开情面,叫到帮忙不去觉得不好的,就不“耿直”,都处于这样的心态。实际有的同学本质并不坏,只是对发生这样的事情不知道怎么去处理而已。我们如果加以好的引导,教他们如何去处理这样的事情,不要轻易的用学校的制度框架来框死,让他们就觉得自己是不好的学生了,是打架的学生了,我们作为班主任多给一些包容,让他们去感恩,或许效果好一点。在常规的学习当中,肯定有一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不好,要么爱迟到,要么爱上课讲话,爱打闹等这些都是学生很正常的行为。处理这样学生小毛病一定要有耐心,如果因为一点小毛病我们就在班上点名批评,或者不分青红皂白的大骂一通,可能对学生造成伤害或者逆反的效果。我在处理这类事情时往往是先礼后兵。先好好的给他们说,让他们知道自己存在有的毛病,肯定还有同学还会再患的,这个时候在找那些违纪的单独谈,让他们自己都觉得有愧,不好意思。我一贯强调的原则是,患了错误就要勇于面对,接受惩罚,并不断的严格要求自己。在经过半个多学期的班级管理中,取得很好的效果。同学们很理解班主任,平常的常规学习中也主动去遵守纪律。对那种所谓的‘调皮”学生发展也更好,让他们没有那种感觉自己就是不好的学生的心态。 二、通过多方面的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 我们班的学生其实都很活跃,很爱自己的班集体。记得有一次,我们班得了一次流动红旗,那是卫生和常规纪录量化的考核,当我把流动红旗挂上讲台的时候,全班欢呼了,很激动,因为这是这个班集体第一次得到这样的奖励,原来他们是如此的爱自己的班集体,我也很感动。并勉励他们把这一面红旗保住,并严格的要求自己。当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班集体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受到那种在集体的荣誉感了。在学校组织的一次寝室文化评比当中,我选了一个平常遵守纪律相对较差的寝室,给他们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结果这个寝室的同学很努力的去设计自己的寝室,搞好卫生,还自己筹钱买东西回来装饰寝室,通过自己的

论文经验交流

论文杂想 以下内容来源于《管理研究方法论》,大家不妨仔细阅一下: 论文的核心在于创新。论文完善地论述这些创新点,一般说要回答三方面的问题: ①创新点是什么(what),沦文要清晰地表述所提出的新发现.及其主体内容; ②为何要提出此创新点(why),沦文要交代创新点提出的实际和理论背景,既说服自己也让读者感到这样的创新点的确有学术和实际意义,值得费精力去研究; ③回答这个创新点是否成立的质疑提出证据和论据来支持论文的创新点。为了回答上述问题,相应有三方面的内容,即创新点的表述、创新点的理论和实际背景评述以及创新点的论证。创新点表述反映论文的贡献所在:即哪些属于自己研究工作的成果,背景评述衬托出论文的价值,论证则表明创新点的可信程度,三者缺一不可,只提出某种观点、说法或模式而缺乏背景评述,读者难以了解其创新的份量和研究它的价值,有价值的假设或理论还需允分的论证支持,否则,读者将难以置信,不能放心引用。 相反作者自已的创新是什么,一定不要说不出来。自己理出个框架并不能说明创新,编写一本教材,编者也要有自己的框架和体系,但并非是学术研究的创新口好的教材在传授知识方面有很高价值,但从探索新知识即从研究角度来说却是另外一回事博士论文和期刊论.文的读者对象也不完全一样,期刊沦文的主要读者是同行,为了交流和推广’。摘要是一篇论文的微型版本,供读者粗略判断其价值,必须简短扼要,一般英文期刊论文的摘要,不超过200个词,中文论文也不用超过300个字,而且一般不分段落,一段话即完成。 研究工作的规范,包括问题阐述、文献综述、假设提出、数据收集、统计分析、信度和效度判断以及研究报告或论文的撰写等各个环节的规范。 基于此我想目前我们需要做的还是 1、非常明确的提出我们所撰写论文的创新点所在,基本框架在哪里,有创新的假设是什么。 2、确保研究整个过程的规范,包括各个过程的具体实施。 3、深度阅读《管理研究方法论》,学习撰写论文的各个步骤注意事项。 请补充我们现在及将来所面临的问题。

SCI审稿及写作经验

第一次在这里发帖,和大家交流一下SCI审稿经验,希望能对大家论文写作和投稿有一定参考价值。以前以为审稿都是盲审的,没想到居然能看到所有信息,包括作者名、manuscript I D、s t a t u s、t o t a l t i m e u n d e r r e v i e w等,非常详细的信息。首先来看一下整个审稿流程:首先登录c l e a n-s o i l主页,看到如图1,选择r e v i e w e r c e n t e r,看到的界面如图2:注意3所指的红色字体,编辑要求审稿人严格控制文章质量,有70%的文章要遭到淘汰;点击1所指的view submission可以看到该文章的全部内容;点击2进入审稿意见编辑页面如图3:注意箭头1处的提示,编辑好审稿意见以后要及时保存,特别是长时间没有操作以后系统就会自动推出,没有保存的话,编辑的东西就没有了;箭头2处instructions下面可以看到操作指导;箭头3处details下面是文章基本信息;箭头4处score sheet下面是编辑审稿意见的地方;注意箭头5处,点击HTML可以看到网页形式的论文,点击PDF可以看到pdf格式的论文,点击supplementary files 可以看到supplementary files(如果有的话),点击original files可以看到作者提交的原始doc文件或其他格式的图表等(这里提醒大家尽量提交不带原始数据的图来保护自己的数据,例如origin做的图最好以期刊接受的形式导出来直接提交,或导出来后粘贴到word里再提交,不要直接复制page粘贴到word里,因为这样的话双击你的原始图片就能看到你的数据信息了)。

研究生论文写作交流会经验整理稿

政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 论文写作经验交流会书面整理稿 根据《政治学院关于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要求的规定》,2010级硕士研究生须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收录的期刊或CSSCI收录的期刊等高水平刊物上至少发表一篇本学科专业学术论文,才能获得学位论文答辩资格。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同学们都倍感压力,甚至有部分同学还处于茫然或困惑状态。由此,2010级硕士研究生党支委、班委邀请李晓波、伍本刚、王应秀三位学术上已经取得优秀成绩的同学于7月7日晚7点在政治学院105室与同学们进行论文写作交流。上述三位同学是我们政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的佼佼者——得到了CSSCI收录期刊的用稿通知。 交流会上,三位同学围绕论文写作如何选题、如何行文、如何修改、如何投稿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讲解。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讲述精辟,实例生动。通过交流,同学们明白了论文行文过程的艰辛,但也懂得了这是提高自身思辨能力、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的一个过程。同时,大家也树立了克服困难、打赢“论文发表战”的信心和决心。 以下是经过党支委、班委成员整理后的关于三位同学构思、选题、写作、投稿等方面的经验总结:

第一、转变认识、树立信心,为提升自己而学习。一方面,同学们要明白,论文的写作发表不仅仅是为了取得答辩资格,顺利毕业,更重要的是,论文写作是一个艰苦长期的过程,是一个锻炼和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归纳能力、思维能力、信息收集能力的过程,是一个提高我们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的过程。能让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受益匪浅。另一方面,同学们从基础、起点、水平来说,大家都差不多,并没有谁比谁强。所以我们要坚定信心,真心付出,不要妄自菲薄,要坚信只要自己不懈努力,付出汗水,增强信心,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并非难事。 第二、认清现实、早作准备,掌握学习的主动性。只有切实认清我们所处的现实,不怀侥幸,从自身兴趣出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激发我们学习的源动力。首先,明确处境。学院政策已经出台,要想达到毕业条件必须在本学科中文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至少一篇论文,对于现阶段我们而言,难度不言而喻。由于特殊的原因,全国绝大部分高校都有马中化和思政专业,而本学科的社科类期刊相对有限,且大部分为双月刊,粥多僧少使矛盾凸显。越是好的期刊越不缺稿源,中文核心期刊尤甚,期刊出版周期过长又加剧了我们发表文章的困难。其次,早作准备,以李晓波同学的写作经历为例:去年4月份写的一篇文章前后修改了一年的时间,直到今年4月中旬投出,杂志社6月底回复录用,最终排版到了今

有机化学高档次杂志投稿之我见

认识一个朋友,他对有机化学投稿十分有经验,最近有幸邀请到他谈了谈对有机化学高档次期刊投稿过程中的一些看法和意见,十分的给力,希望能对小木虫上学有机化学乃至化学的同仁们起到一定帮助。再次感谢这位友人的热情应邀。 在小木虫潜水多年,也获益非浅。抽空写了如下的个人感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曾经见过的JACS和ANGEW CHEM投稿不下50 篇.其他化学2区的文章投稿可能就更多了.总而言之,看过的审稿意见不下100 篇。下面就我的所见,总结一下我对有机化学投稿的一些个人看法。主要是JACS, ORG LETT。只是个人的感受,如有失偏颇,敬请原谅。其次文章写的比较流水,大家轻拍。 虽然主题是有机化学杂志投稿,但我认为对其他专业的期刊投稿也都很有借鉴意义。 1. JACS和ANGEW CHEM比较 许多人可能都知道,JACS (IF=是纯化学期刊中的老大(CNS除外).虽然影响因子(IF)没有ANGEW CHEM (IF=12)高,但由于ANGEW CHEM只有通讯无全文(一般通讯的引用次数会比全文的期刊高:如ORG LETT比JOC高; ANGEW CHEM比其全文的CHEM. EUR. J.高,等等 ),还有ANGEW CHEM有REVIEW ARTICL (REVIEW的引用次数一般都很高,如CHEM. REVIEW, ACC. CHEM. RES., CHEM. SOC. REV. ), 还有ANGEW CHEM有德文版本(会有双重引用). 可能很多人认为JACS比ANGEW CHEM难中.但我不完全这么认为.毕竟文章能否接收和很多因素有关.虽然的确有一些JACS拒掉的文章改投ANGEW CHEM却接受了(我见过4篇左右).但我也有见过很多投JACS没有中的,投ANGEW CHEM也没有中.而一些投ANGEW CHEM没有中的,改投JACS却反而被接收了(我见过的3篇).但总体来说,可能ANGEW CHEM中的发表的有机化学的文章比例比JACS中的比例高,所以可能ANGEW CHEM接收可能还是会比JACS简单一点. 2. JACS很难投中 JACS很难投中,他对工作的新颖性要求很高.最近几年由于JACS偏重材料和生物化学,所以有机的想发JACS, 难度就更大了. 现在JACS每年收到的稿件太多,且逐年增长,所以他们肯定会尽量来拒你的稿子,拒稿率高于80%.很多很优秀的有机合成工作最后只能在ORG LETT, CHEM COMMUN, CHEM EUR J, JOC, ADV. SYNTH. CATAL.等杂志上发表. 我有一个朋友,他是负责HIGHLIGHT化学期刊上的优秀的研究工作的.有一次他就说:ORG LETT上有些工作很好,但由于有些审稿人员太STUPID,所以JACS被拒了,最后只能无奈改投并发表在ORG LETT. 一般我们看到发在JACS上的有机合成工作,大部分都集中于不对称催化和过渡金属催化的有机反应两个领域. 所有如果能向这两个方向靠的话,JACS可能会容易发一些.

SCI投稿初级入门

SCI投稿初级入门 作者: 2000sym(站内联系TA)发布: 2009-02-24 根据网络多个版本整理: 奉献给大家§1. 1 投稿的方式 投稿主要有三种方式:纸质投稿、EMAIL投稿和网上投稿。纸质投稿一般需要将稿件打印几份,邮寄给期刊编辑部,有的期刊还要求需要论文的软盘或光盘;EMAIL投稿就是将论文以附件形式发给编辑;网上投稿就是期刊有网上投稿系统,将论文在网上提交。一般国内期刊要求纸质投稿的比较多,而且还有一些国内期刊在纸质投稿后,同时还要将稿件EM AIL给编辑,国外期刊也有要求纸质投稿的,但似乎越来越少,毕竟航空信件来往费时费钱,所以逐渐被网上投稿所取代。EMAIL投稿国内国外期刊都有,但考虑到网络安全和技术的发展,EMAIL投稿也会逐渐被网上投稿所取代。网上投稿是国外期刊所采用的主要形式,有直观、迅速和方便的特点,但在网上投稿前需要在网站注册一大堆信息,第一次使用网上投稿会感到麻烦,但可以将你第一次注册的信息保存到WORD文件,以后再网上投稿时大部分信息复制粘贴就可以了,一定要记住注册的帐户名和密码,否则耽误你的投稿计划哦。纸质投稿的期刊国内比如有《微电子学报》、《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国外的没遇到过,有知道的请告诉我。EMAIL投稿的期刊国内比如有《微细加工技术》,国外期刊比如有“IEEE ELE CTRON DEVICE LETTERS”。网上投稿的期刊国内还比较少,如《半导体学报》、《物理学报》、《中国物理》等一些比较有影响的期刊,国外就比较多了,这里就不举例了。国内邮寄纸质文章用什么方式寄好呢?我以前用平信邮过的,没丢过,挂号和EMS当然安全迅速了,不在乎费用可以挂号和EMS的。 §1. 2 如何投稿 有很多水友问自己该如何投稿,其实大概是这些水友第一次投稿吧?如何投稿主要从四个方面来着想:一是稿件内容和质量;二是找到适合的期刊;三是熟悉投稿要求和流程;四是经验的积累。稿件的内容自然和你研究方向有关了,这个不能去强求改变,但与稿件质量相关联的似乎分为好几种,比如研究方向冷与热、实验结果成与败、文章表达优与劣、图形处理好与坏,当中有些我们还是可有作为的,这在以后如何写好论文中进行阐述。作者首先要根据自己的文章进行自我评价,或者请导师或别人评价,也可以将自己的文章和与文章相关的文献进行对比,看自己文章质量怎样,然后再决定适合投哪个期刊。有的作者受影响

经验交流 班主任经验论文题目

班主任经验论文题目 作为一名班主任,要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下面是整理班主任经验论文题目的范文,欢迎阅读! 班主任经验论文题目篇一 一个学期转眼即逝,班主任工作甚为繁琐。平时除了督导学生做好学校布置的各项活动外,还得每天面对个性各异、活生生的、有思想的新型学生。因此我深深地感觉到,过去那种包办代替的保姆式的班主任已不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不断地超越自己。本学期,我根据本班实际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班级实行目标管理,前面提高学生素质。 a、分层制定目标。 1、集体制定班级总目标。开学初,我班召开了一次"我为三(3)班争光"的主题班会,从而制定了班上的总目标,以此激励学生,鞭策学生朝着既定的方向努力前进。 2、班干部制定目标。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让其制定目标的目的是调动班干部的管理积极性,各自的工作范围。对班干部工作职责、范围都给以明确的划分和规定,而思想上则培养协作精神。 3、各组各科制定目标。由各小组、各科科代表组织同学根据本组、本科的实际情况制定小组、科组目标。以便使班级总目标分解到组、科具体化。 4、个人制定小目标。小目标的制定我以学生经过努力就可以实现为原则。由个人所在的组的组长管理。由我负责检查、督促、落实。

如:刘荣鳅、徐英皓,制定在第6周前改变对学习、对事情粗心、马虎、随便应付的坏习惯。(自定目标起,不论是学习还是做班务各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变)刘圣、叶枫、罗雪妍等同学制定在中段考试中每科都要80分以上。(期中考试他们的目标确实达到了。 b、多种形式落实目标。 制定目标只是开始,落实目标才是目标管理的关键。为此,我根据他们争强好胜的特点,通过各种比赛和活动促进小目标的落实。比如:我开展了四人为一小组的竞赛,看誰的缺点改得最快、最彻底,并用红旗、作业本、笔等作为奖励。鼓励班里学生认真学习,多看课外书,还充分发挥集体优势,把优生和后进生结成对子,限期达标。 c、及时更换目标、巩固目标。 更换目标以原目标为基础,从小到大,从低到高,逐步提高要求。巩固目标即对已达到的小目标采用多种方法加以巩固。如:对违纪学生进行法纪教育,帮助他们分清是非界限,引导他们制订出自己下一步努力的目标。加强组织,严格检查,经常鼓励和指导,使他们不断进步。 二、采用新措施,落实特色班方案。 a、设立"小组评比栏。" 学生是班级的真正主人,是班级的管理者。使每一个学生自觉地把自己融于集体之中,为建设良好班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本人使用不同的方法充分调动起全班同学关心、爱护集体的积极性,于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我做法是:设立"小组评比栏"。把全班学生分成17

有机化学高档次杂志投稿之我见复习过程

有机化学高档次杂志投稿之我见(JACS, ORG LETT等) 认识一个朋友,他对有机化学投稿十分有经验,最近有幸邀请到他谈了谈对有机化学高档次期刊投稿过程中的一些看法和意见,十分的给力,希望能对小木虫上学有机化学乃至化学的同仁们起到一定帮助。再次感谢这位友人的热情应邀。 在小木虫潜水多年,也获益非浅。抽空写了如下的个人感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曾经见过的JACS和ANGEW CHEM投稿不下50 篇.其他化学2区的文章投稿可能就更多了.总而言之,看过的审稿意见不下100 篇。下面就我的所见,总结一下我对有机化学投稿的一些个人看法。主要是JACS, ORG LETT。只是个人的感受,如有失偏颇,敬请原谅。其次文章写的比较流水,大家轻拍。 虽然主题是有机化学杂志投稿,但我认为对其他专业的期刊投稿也都很有借鉴意义。 1. JACS和ANGEW CHEM比较 许多人可能都知道,JACS (IF=8.7)是纯化学期刊中的老大(CNS除外).虽然影响因子(IF)没有ANGEW CHEM (IF=12)高,但由于ANGEW CHEM只有通讯无全文(一般通讯的引用次数会比全文的期刊高:如ORG LETT比JOC高; ANGEW CHEM 比其全文的CHEM. EUR. J.高,等等),还有ANGEW CHEM有REVIEW ARTICL (REVIEW的引用次数一般都很高,如CHEM. REVIEW, ACC. CHEM. RES., CHEM. SOC. REV. ), 还有ANGEW CHEM有德文版本(会有双重引用).

可能很多人认为JACS比ANGEW CHEM难中.但我不完全这么认为.毕竟文章能否接收和很多因素有关.虽然的确有一些JACS拒掉的文章改投ANGEW CHEM 却接受了(我见过4篇左右).但我也有见过很多投JACS没有中的,投ANGEW CHEM也没有中.而一些投ANGEW CHEM没有中的,改投JACS却反而被接收了(我见过的3篇).但总体来说,可能ANGEW CHEM中的发表的有机化学的文章比例比JACS中的比例高,所以可能ANGEW CHEM接收可能还是会比JACS简单一点. 2. JACS很难投中 JACS很难投中,他对工作的新颖性要求很高.最近几年由于JACS偏重材料和生物化学,所以有机的想发JACS, 难度就更大了. 现在JACS每年收到的稿件太多,且逐年增长,所以他们肯定会尽量来拒你的稿子,拒稿率高于80%.很多很优秀的有机合成工作最后只能在ORG LETT, CHEM COMMUN, CHEM EUR J, JOC, ADV. SYNTH. CATAL.等杂志上发表. 我有一个朋友,他是负责HIGHLIGHT化学期刊上的优秀的研究工作的.有一次他就说:ORG LETT上有些工作很好,但由于有些审稿人员太STUPID,所以JACS被拒了,最后只能无奈改投并发表在ORG LETT. 一般我们看到发在JACS上的有机合成工作,大部分都集中于不对称催化和过渡金属催化的有机反应两个领域. 所有如果能向这两个方向靠的话,JACS可能会容易发一些. 3. 投稿与稿件接收过程 投稿后,稿件首先会到主编P J Stang手上;过几天后,他们会对稿件进行第一轮的初步筛选,可能有10%的稿件会在他手上拒掉.但P J Stang不是有机方面的专家,

论文写作经验交流会学习体会

论文写作经验交流会学习体会 文章来源 课件w w 5 k J.Om 9 论文写作经验交流会学习体会 2014年12月25日下午第三节,我参加了李倩工作室组织的“论文写作” 的经验交流会活动,交流让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闻,增长了智慧。平时我们总是在论文是怎样构思的啊?写论文有什么格式要求,思路是如何出来的呢?特别是专业论文是怎样写的。 交流会上,黄坚强老师把他所获奖的四篇论文的写作方法,论文的构思,素材的收集方法等全与我们无私的进行分享。同时对一直写作的经验作了总结。这些给我指明了道路,让我不再迷失方向。下面,我就把黄老师的经验展示出来,供大家参考学习。 一、撰写论文的必要性 1、自我提升的需要 2、评职称的需要 3、课题研究的需要 二、论文的概念和分类 1、什么是论文

2、论文的分类 三、中小学教师常写的论文种类 1、教学论文 2、教育论文 四、职业教育专业老师常写的论文 1、专业教学论文 2、技师论文 五、分享个人的原创获奖论文 (一)、G6132A车床安全控制改造 摘要 关键词 前言 1、问题的提出和成因 2、问题的分析与改造目标 3、改造步骤 4、使用方法 5、可靠性分析和成本分析 6、本改造产生的经济效益 7、结束语 8、致谢 9、参考文献 (二)、浅谈《极限配合》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三)、量规的拓展应用 (四)、《AutoAD应用》拓展实践应用探索与实践 六、写专业论文的一点个人心得 七、分组讨论 1、在写专业论文时遇到什么困难? 2、对“宁要原创主义的草,不要抄袭主义的苗”这句话有什么见解? 为了更能了解大家的困惑,帮助有需要的同事,黄老师让各科组分组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我代表汽修组在讲台上针对“写论文遇到了什么困难”和“对原创的见解” 两个问题代表科组提出了几点疑问。主持人李倩都作了点评和答疑。 我认为论文写作是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提高和经验总结,每一篇论文都可以与外界进行一个精神上或技术上的一个交流与分享。相信在通过这次交流活动后我的论文写作水平会得到质的提升。希望以后多点举办这样的交流活动,帮助大家一起提升。 文章来源 课件w w 5 k J.Om 9

SCI投稿状态

SCI投稿状态自己查-投稿术语名词解释 1. Submitted to journal 刚提交的状态 2. Manuscript received by Editorial Office 就是你的文章到了编辑手里了,证明投稿成功。 3. with editor 如果在投稿的时候没有要求选择编辑,就先到主编那,主编会分派给别的编辑。这当中就会有另两个状态: 3.1 A waiting Editor Assignment指派责任编辑 Editor assignment 是把你的文章分给另一个编辑处理了。 3.2 technical check in progress 检查你的文章符合不符合期刊的投稿要求 3.3 Editor Declined Invitation 如果编辑接收处理了就会邀请审稿人了。 4. 随后也会有2种状态 4.1 Decision Letter Being Prepared 就是编辑没找到审稿人就自己决定了,那根据一般经验,对学生来说估计就会挂了1)英文太差,编辑让修改。2)内容太差,要拒了。除非大牛们直接被接收。 4.2 Review(s) invited 找到审稿人了,就开始审稿 5 Under review 这应该是一个漫长的等待。当然前面各步骤也可能很慢的,要看编辑的处理情况。如果被邀请审稿人不想审,就会decline,编辑会重新邀请别的审稿人。 6. Required Reviews Completed 审稿人的意见已经上传,审稿结束,等待编辑决定 7. Evaluating Recommendation 评估审稿人的意见,随后你将受到编辑给你的decision 8. Minor revision/ Major revision 这个时候可以稍微庆祝一下了,问题不大了,因为有修改就有可能。具体怎么改就不多说了,谦虚谨慎是不可少的。 9. Revision submitted to journal 又开始了一个循环 10 Accepted 恭喜了 11. Transfer copyright form 签版权协议 12. Uncorrected proof 等待你校对样稿 13. In press, corrected proof 文章在印刷中,且该清样已经过作者校对 14. Manuscript sent to production 排版 15. in production 出版中

从11连拒到4连中,谈谈我的投稿经历,兼谈科研心得(转自小木虫)

昨晚最后一篇文章接收,科研工作暂告一段落。这个月连续接收了4篇文章。 分别中的 Journal of Macromolecuar Science Part A Analytical Letters Journ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 Part A Polymer Chemistry 做的方向各不一样,其中既有自己比较满意的,也有垃圾文章,都是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写出来的,之前被连续拒掉11次! 虽然杂志档次一般,但投稿经验尚可一谈。 先介绍一下背景。小弟是做功能高分子材料方向的。去年已经有一篇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保底,毕业无忧。我希望读书期间多涉及些方向,拓宽知识面,而不是只局限于组上擅长的工作,老板便同意我按自己思路自由发挥。以后的实验课题都是我自己设计的。我们老板人很好,十分为学生个人发展着想,即使是不喜欢搞科研的学生,老板也同意其出去做自己的事情,只要有利自己前途,还帮助其达到毕业最其要求。(***应当事人要求,此段略去***) 呵呵扯远了,回归正题。 先说说11连拒的故事,就以接收这四篇文章的杂志给四篇文章编号 Journal of Macromolecuar Science Part A这篇是垃圾文章,是为辅助以前课题做的个小实验,关于溶液聚合制备微凝胶,数据挺全,但没多少创意。老板意思是既然做了,就把写出来投了,好歹算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按照老板意思,从上到下,投到第五个杂志才接收,之前只被COLLOID AND POLYMER SCIENCE审过稿,其它都是直接拒,最后找了个IF1一下的,终于送出去了。这篇文章贡献4次拒搞,且讨论价值不大。 Analytical Letters这篇是最坎坷的,最无奈的,让我深感时运不济。这篇文章是关于分子印迹的,实验很简单,完全是靠一点新意。最早投Analyst,主编认为方向不合适。直接改投Langmuir,送审。只有1个审稿人,可能方向不对位,给的审稿意见都不在点子上,问题不大,但给拒了。遂按照审稿人意思修改文章,继续投Langmuir,并且在cover letter中请编辑送个分子印迹专业的审稿人。再次送审。结果这次审稿意见回来,被批得一无是处、毫无创意。遭打击,修改后投Talanta。就在这时,一篇国内分子印迹大牛做的、核心内容相似的文章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上见刊,顿时,我的文章意义全无。而这位大牛也是我之前投Langmuir推荐的审稿人之一。。。。也不得不承认,别人做得更精细,不过中间也有个不做这个的人很难看出来的缺陷。合情合理地被Talanta拒掉。然后我跟这位大牛发了封邮件,指出这个缺陷并请教我的文章,大牛很平易近人地帮我分析了文章中的不足,并提出很多建议。修改,投了个IF1点几的Analytical Letters,大修后接收。这篇文章也贡献了4次拒搞。 Journ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 Part A这篇相对比较顺利,这个实验和最后一个是同时做的。这篇是关于材料表面抗蛋白污染和血液相容性的。先往高处投,投了Acta Biomaterialia,送审,被拒。按照审稿意见修改,投JBMR-A,小修,接收。这是我所有文章中,包括以前的和以前参与的,最顺利的一篇,只贡献了1次被拒。 Polymer Chemistry这篇是我最寄予希望的一篇。是个偶然发现的现象,发现还没人专门研究,于是迅速设计了个实验。先投的Chemical Communications,送审,3个审稿人,1个大修,2个拒,当然被拒掉了。3个审稿人或多或少赞同新意 但指出个致命缺陷——理论深度不够,像实验报告。。。。提的意见一大堆,我尽量修改,但是有几个要求补充的关键实验,我实在没有条件。想着文章不长,就投了Rapid Macromolecular Communications,这次居然被主编人无任何理由直接卡擦了。拿着文章好

sci论文写作全攻略修回与退稿

SCI论文写作全攻略——修回与退稿 一、正确对待审稿意见和退稿: 国际核心刊物的审稿人大多是各领域权威学者,杂志出版社经常征询编委意见,选择最佳审稿队伍。审稿是无报酬的,审稿人的工作态度大多极其认真。因此,对审稿意见要十分尊重,对每一条批评和建议,都要认真分析,并据此修改论文。自己认为不正确的意见,要极其慎重和认真地回答,有理有据地与审稿人探讨。 如何对待杂志拒文,是作者犯难的问题。这里必须分析被拒绝的理由。第一类拒绝是“完全的拒绝”,主编通常会表达个意见,对这类文章永远不愿再看到,再寄送这类文章是没有意义的;第二是文章包含某些有用数据和信息,主编拒绝是因数据或分析有严重缺陷,这类文章不妨先放一放,等找到更广泛的证据支持或有了更明晰的结论后,再将经过修改的“新”文章寄给同一杂志,主编通常会考虑重新受理该文。 有审稿人抱怨,个别中国作者在论文被一家杂志拒绝后又原封不动地寄给另外一家杂志,而他们再次被邀请审稿并对此非常反感,论文理所当然地被拒绝。《宇宙物理学》(The,Astrophysical,Journal)的科学主编Thomas提出:“论文被一家杂志拒绝后不经修改,又寄给另一个杂志,这是

很糟的错误。通常,审稿人做了很认真的工作指出论文的问题,并建议修改;如果作者忽视这些忠告,是对时间和努力的真正浪费;同时,寄一篇坏的文章,对作者的科学声望是严重的损害。”影响因子不同的刊物接受论文的标准 和要求差别很大。如果被拒论文不是由于文稿中的错误,而是重要性或创新性不够,作者仔细考虑审稿人意见并认真修改文稿后,可以寄给影响因子较低的刊物。 值得注意的是,审稿人由于知识限制和某种成见,甚至学术观点不同,判断错误并建议退稿常会发生。如何处理情况?最近某青年的论文被杂志拒绝,经反复讨论检验,判断审稿人是错误的;为了论文及时发表,我们建议作者礼貌和认真地回信给主编并指出审稿人的错误,要求主编将意见转给审稿人,然后撤回论文再做必要改进,改寄影响因子更高的杂志;结果论文立即接受,并得到很好评价。另篇论文在某重要杂志经两年半才得以发表,主要原因是第一位审稿人对我国向量磁场测量的可靠性提出质疑,不同意发表。通过向权威同事请教和反复思考,我们确认所进行的研究及所采用测量都充分准确可靠;作者花了近两年时间与审稿人讨论,不但论文得以发表,还与审稿者和主编建立了良好关系,论文发表后得到良好的国际引述。 二、投稿后若干事宜: (一)稿件追踪(follow-up correspondence)。如果投

SCI期刊投稿各种状态详解及实例综合

SCI期刊投稿各种状态详解及实例综合(学习各种投稿状态+投稿经历总结) 1.SubmittedtoJournal?刚提交的状态——新手请看这里!!! 一般的步骤是这样的:网上投稿-Submitamanuscript:先到每个杂志的首页,打开submitpaper 一栏,先以通讯作者的身份register一个账号,然后以authorlogin身份登录,按照提示依次完成:SelectArticleType、EnterTitle、Add/Edit/RemoveAuthors、SubmitAbstract、EnterKeywords、SelectClassifications、EnterComments、RequestEditor、AttachFiles,最后下载pdf,查看无误后,即可到投稿主页approvesubmission或直接submitit。? 总结提示语:对于投稿之前和提交确认投稿过程,这里还需要对投稿新手强调以下几点。因为这些小问题被编辑评个低印象分不划算,被打回也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一条条说来: 1)大多数系统是要求word投稿正文内容的,pdf多不为接受格式。但也有很少数要求用pdf格式的,务必注意细看稿约。 2)文献格式是否按拟投杂志标准要求核准?有的投稿系统是可以直接检查的。 3)引用文献条数是否符合该杂志要求?有的杂志不特别要求,有的还是非常重视的。如我之前投shock杂志,编辑和一位审稿人都提到参考文献不要超过35条。如果你文章写完后,能够适当精简文献条数,那么,请删减几条吧。 4)很多系统要求勾选同意一些如伦理道德的声明文件 5)提交后可能会有一个小栏目提示对提交图片的质量做了初步审查(不合格的最好重新作图再上传) 6)绝大多数投稿完成后需要viewsubmission和最后确认(approvesubmission)。viewsubmission 就是要求你再整体看看投稿填写的这些资料信息+coverletter+正文+图片表格,所生成的pdf全文是否满意、合格,也是你投稿完成前最后一次检查的机会了。 PS:有的新手可能不注意这点,提交后就不管了,还开开心心以为自己投稿成功,殊不知结果邮箱里一直没有收到投稿后的邮件回执和稿号,直到最后纳闷几天了才回去看系统状态。 2.ManuscriptreceivedbyEditorialOffice文章到了编辑手里了,证明投稿成功 3.Witheditor?若投稿时未要求选择编辑,则先到主编处,主编会分派给副主编或者其他编辑。这当中就会有另两个状态:? I)AwaitingEditorAssignment指派责任编辑? II)Editorassigned是把你的文章分给一个编辑处理了。? III)EditorDeclinedInvitation如果编辑接手处理了就会邀请审稿人了。? 总结提示语:一般情况下,投稿(submit)状态后一个星期内会出现编辑处理稿件(witheditor)这个状态。很多老外编辑很不能理解中国人喜欢催稿,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不会像国内某些期刊一样能拖上一年半载再给屁大点修回意见。要适当给编辑一点时间处理,他们也很忙的。不要轻易催稿,也有人因为催稿而立马收到杯具消息——不知是编辑不耐烦了,还是一种巧合。当然,如果submit四个星期后网上投稿系统还没出现witheditor状态信息,就要询问主编了,要注意委婉用语。不过要注意,也有期刊没有witheditor状态。

SCI投稿全攻略

SCI投稿过程总结、投稿状态解析、拒稿后处理对策及接受后期相关问答综合荟萃目录 (重点是一、二、四、五、六): (一)投稿前准备工作和需要注意的事项、投稿过程相关经验总结 (二)SCI期刊投稿各种状态详解及实例综合(学习各种投稿状态+投稿经历总结) (三)问答综合篇(是否催稿、如何撤稿、一稿两投及学术不端相关内容等) (四)如何处理审稿意见(回复意见、补实验、润色、重整数据、作图及调整、申辩及其他)(五)Reject 或者Reject and resubmit后的对策和处理 (六)稿件接受后期相关问题(作者信息、地址版权、单行本、彩图费、版面费、如何汇款、清样相关等) (七)进阶篇(如何选投SCI杂志、各专业方向期刊选择、SCI写作经验) (一)投稿前准备工作和需要注意的事项、投稿过程相关经验总结 1)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的区别: 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通常是实际统筹处理投稿和承担答复审稿意见等工作的主导者,也常是稿件所涉及研究工作的负责人。 通信作者的姓名多位列于论文作者名单的最后(使用符号来标识说明是Corresponding author),但其贡献不亚于论文的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往往指课题的总负责人,负责与编辑部的一切通信联系和接受读者的咨询等。 文章的成果是属于通讯作者的,说明思路是通讯作者的,而不是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仅代表是你做的,且是最主要的参与者! 通信作者标注名称:Corresponding author,To whom correspondence should be addressed,或The person to whom inquiries regarding the paper should be addressed.若两个以上的作者在地位上是相同的,可以采取“共同第一作者”(joint first author)的署名方式,并说明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e work。 2)作者地址的标署: 尽可能地给出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有二位或多位作者,则每一不同的地址应按之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列出,并以相应上标符号的形式列出与相应作者的关系。 如果第一作者不是通讯作者,作者应该按期刊的相关规定表达,并提前告诉编辑。期刊大部分以星号(*)、脚注或者致谢形式标注通讯联系人。 3)挑选审稿人的几个途径: 很多SCI杂志都需要作者自己提出该篇论文的和您研究领域相关的审稿人,比较常见的是三名左右,也有的杂志要求5-8人。 介绍几个方法: ①利用SCI、SSCI、A&HCI、ISTP检索和您研究相关的科学家; ②文章中的参考文献; ③相关期刊编委或学术会议的主席、委员; ④以前发表的类似文章的审稿人; ⑤询问比较熟识的一些专业人士; ⑥交叉审稿,邀请以前的作者; ⑦若是团队序贯研究,斟酌考虑自建期刊审稿人专家库。 PS: 如果有熟悉的同领域的专家,可以推荐一两位为宜(若你全部推荐熟人也无可厚非,但编辑基本不会全部考虑,可能对你还有点特殊“眼色”了)。考虑推荐自己文章的参考文献作者较为常用,当然,如果你是负面引用的话,务必慎重了。

如何写经验交流材料

如何写经验交流材料 机关的那帮人总喜欢把“写文章”和“写材料”混为一谈。其实,写文章与写材料还是有所区别的,但这种区别很微妙,只能意会,难以明言。 当地客家人说“前世造多恶,后世学写作”;本地人说“前世吃多冤枉,后世学写文章”,意思都是说写文章是苦役活,是那些做恶多端,理应受罚的人干的事。 大学毕业之后,我一直在机关工作,干的就是写写涂涂的营生,其中多少酸甜苦辣,非他人所能知之。 有人问我,材料应该怎么写?每逢这种情况,总让我脸上烧烧的。对写材料,自己哪有什么心得呀。但被问得多了,自己不禁也思考一下这个问题,零零碎碎地,又不会用笔记下,一些“闪光点”也不会记得。于是,就有了在博客里谈谈怎么写材料的想法。主要是保存一下自己的一些思考,另外也通过这个方式向大家请教。 就叫写材料琐谈吧。也是零零碎碎的,不成系统。 言归正传,正式开篇。 会议上的经验交流材料,一是不宜抄,否则,几个单位都上去发言,之前又多不会互相看看,万一抄了同一篇,那笑话可就闹大了;二是比较急,比如后天开会,那么,下面介绍经验的单位,必须当晚拿出初稿,第二天层层报送领导审阅,晚上定稿印出,第三天一早带走;三是质量要求比较高,质量不高,也无所谓经验交流。总之,是又要自己写,又写快快写,又要好好写。很多人不怕写讲话稿,但怕写经验交流材料,就是这个原因。 那么,有什么决窍呢? 第一,选题要窄。谈工作嘛,总是有很多可谈,特别是大家都谈的时候,你可以这个角度,我可以那个角度,如果大家都雷同,那介绍经验就没什么意义了。特别是,只选取一个角度来写,那样文章也容易出新意。写得太宽泛了的话,就不容易出特色的东西。比如,要写信访工作的经验,如果把怎样加强领导、怎样精心组织、怎样周密部署、怎样广泛动员、怎样强化措施等等,每个方面都写一下,那就不行了。因为每一项工作都无非是这样的,别人听了会说,“废话,不这样弄怎么弄呀”。但如果只写变上访为下访,或者只写变群访为访群,或者只写如何加强村级调解制度等,那就容易出点特色。形象一点来说,写经验材料宜“挖井”,从小处入手往深处写,而不宜“挖塘”,从大处入手浅尝辄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