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四单元 神州大地

第四单元 神州大地

第四单元 神州大地
第四单元 神州大地

第四单元神州大地(1)

——辽阔的草原

第1课时

【教师寄语】让我们共同感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风情!

【学习内容】

1、歌曲:《牧歌》(民歌)。

2、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

3、学吹竖笛:《蒙古小夜曲》。

【重、难点】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了解和认识歌曲和乐曲,扩大视野,从而加深对音乐地域文化的印象。

【学习目标】

1、学会唱《牧歌》。

2、通过欣赏,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基本常识,认识马头琴音色。

3、学会用竖笛吹奏《蒙古小夜曲》。

4、对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初步体验。

【学习过程】

一、

1、请同学们从课本的谱例上找出描绘颜色的字词,提示学生

讨论这些美好的视觉形象是如何通过音乐来展现的。

2、请同学们从谱例上找出相近的旋律片段。

温馨提示:第1、2小节与那几个小节在节奏上相同?

3、你喜欢用什么样的方式学习这首歌曲?(根据自己的学唱

习惯选择学唱方式:跟随录音哼唱、听老师范唱、跟钢琴

演唱等多种形式。)

4、演唱歌曲。(选择你喜欢的演唱方式进行歌曲的演唱,如:

齐唱、小组唱、上句接下句、男女生比赛演唱等方式)

5、跟随钢琴伴奏放声高歌。

一、

(一)、《牧歌》

1、《牧歌》:已被改编为多种舞台表演形式,如:大提琴独奏、

小提琴独奏、无伴奏合唱等。听听由作曲家瞿希贤改编的无

伴奏合唱《牧歌》。

这部作品的结构为:

思考:无伴奏合唱《牧歌》与原民歌的表演方式上有何不同?

2、无伴奏合唱的相关常识(根据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进行小

组展示)

3、结合教材中的图画谈谈欣赏这首作品时的感受。

(二)、《万马奔腾》

1、展示马头琴的相关资料(以小组的形式)。

2、欣赏音乐参照一下两幅图,用语言描绘出听这首音乐时的感受。

3、对比《牧歌》、《辽阔的草原》。

4、根据音乐,用自己喜欢的律动方式自由表现音乐。

一、音乐表现

1、画出《蒙古小夜曲》的拱型旋律线。

2、了解这首小曲的节奏特点。

3、自由练习,看谁先学会,看谁吹的好。

4、小组展示。

5、创作:自己创作一条相关旋律或长音,与之形成对比。尝

试练习两声部的重奏。

第四单元神州大地(1)

——辽阔的草原

第2课时

【教师寄语】让我们共同感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的大草原风情!

【学习内容】

1、欣赏:《我们的新毡房》、《北方水草茂盛的家乡》、冬不拉

弹唱《金色的阿勒泰》。

2、学吹竖笛:《北京的金山上》。

3、集体表演《北京的金山上》。

【重、难点】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了解和认识歌曲和乐曲,扩大视野,从而加深对音乐地域文化的印象。

【学习目标】

1、通过欣赏,了解哈萨克族,藏族民歌的基本常识,认识冬

不拉乐器的音色。

2、学会用竖笛吹奏《北京的金山上》。

3、通过排练,表演《北京的金山上》,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

识,以及表现音乐的热情和能力。

4、结合中国地图上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区域以及本单元涉

及到几个少数民族(蒙、哈、藏)风土人情方面的文字材

料和照片,让学生讨论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

(一)、《我们的新毡房》

1、结合乐谱,分析这首歌曲的结构。

2、根据分析总结:这首歌曲旋律节奏自由,音乐情绪活泼、奔

放,具有较强的动感,此曲为带再现的二段体,结构图示可

标记为:

(二)、《北方水草茂盛的家乡》

1、听录音,看雪域高原的图片。

2、讨论:这首歌曲在演唱风格上有什么特点?这首歌曲的后三

句旋律上有什么异同?

3、你以前还听说过哪些藏族歌曲?这些歌曲与雪域高原的地理

环境有什么关联?

(三)、冬不拉弹唱《金色的阿勒泰》

1、乐器介绍:

2、画出这首歌曲的旋律线,看看是否呈延绵起伏的山峦形状。

3、分组讨论:哈萨克族少年边弹冬不拉边唱赞美家乡的歌,对

你们有什么触动?你们想去那儿旅游吗?如果去那里,需要做哪些准备?你们会有哪些收获?

二、竖笛吹奏《北京的金山上》

1、请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所要吹奏的声部,并在最短的时

间内完成。

2、请跟随主旋律吹奏。

3、分组演奏,一组吹奏第一行简谱,其余两组吹奏第二、三

行简化旋律。

三、

学习教材上的舞蹈动作,并根据舞蹈动作编排成品,跟随旋律一起律动。

一年级下数学独立作业

2013学年第二学期一年级数学期中诚信作业 时间:40分钟 一、 我会算。(20分) 4 + 9 = 15-6 = 17- 8 = 9 + 7 - 9 = 11-8 = 1 +60 = 3 + 14 = 13-7 + 8 = 14-6 = 7 + 8 = 12-7 = 7 + 5 - 6 = 20-2 = 70+8= 54-50 = 16-8 + 5 = 99-9 = 18-9 = 25-5 = 15- 7 + 6 = 二、 我会填。(共34分) 1. 写作: 写作: 写作: 读作: 读作: 读作: 2.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3,第二位是4,这个数是( )。 3.100里面有( )个一。 4.由4个十和7个一组成的数是( )。 5.13和15的中间是( )。和59相邻的两个数分别是( )和( )。 6.99前面一个数是( ),后面一个数是( )。 7.比81小,比78大的数是( )和( )。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8.最大的两位数是( ),最小的两位数是( )。 9.用 折成一个 ,数字“6”的对面是数字“( )。” 用( ) 10.找规律填数。 (1)90、80、70、( ) 、 50、 ( ) 、( )、 ( )。 (2)87、88、( ) 、( )、 91、( ) 、( )、 ( )。 (3)85、80、75、( ) 、( )、60、 ( )、50。 11.在○里填上“>、<或=”。 67-30○35 93○30+9 23○34-4 68○60+1 100○10+10 3+50○53 8个十○8个一 9个一 ○1个十 三、看图列式计算。(6分) 四、在正确答案下面画“√”。(10分) (1)草莓60个,苹果比它多得多,苹果可能有多少个? 20个 65个 90个 (2)哪个不同?用“√”画出来。 ?瓶 瓶 = ( ) = ( ) ?支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单元综合测试3北师大版

第四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齐民要术》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象是() A.阶级斗争激烈 B.民族矛盾尖锐 C.民族融合加强 D.对外交流频繁2.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A.农作物引进新品种并广泛种植 B.经济文化处于领先地位 C.新兴封建城市开始出现 D.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3.有人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长期破坏,政治动荡不安,长期分裂割据,人心涣散,实是我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应当完全否定。”这种观点否定和违背了①科技文化进步②江南经济的发展③民族融合的作用④人民群众的向心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的作用是() A.加强了同日本的联系 B.加强了台湾地区同内地的联系 C.占领了夷州 D.促进了夷州同内地的经济的发展 5.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三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发展呈趋势 B.“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嵩山之阻”的地理条件 C.赤壁之战结局的影响 D.曹操、刘备、孙权都善于用兵 6.杜甫这样评价他的功绩“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他是() A.刘备 B.诸葛亮 C.周瑜 D.曹操 7.汉末三国时期的下列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①.三顾茅庐②.蜀汉建国③.赤壁之战④.东汉灭亡 A.①③④② B.④①③② C.②①④③ D.④①②③ 8.从东汉末到东晋的三次著名战役的相似之处是() A.都是南方政权战胜了北方政权B.战败一方的统治都迅速土崩瓦解 C.都有保护南方相对安定局面的作用D.都对当时统治格局变化有决定性的影响9.巨鹿之战、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特点是() A.以少战多B.战术上采用偷袭方式获得成功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独立作业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独立作业 五年级语文 满分:100分时刻:80分钟 一.看拼音写词语(10分) xuàn rǎn gōu lè xiū sè jū shù lǜ tǎn ( ) ( ) ( ) ( ) ( ) Xīn jiāng fǔ mō dī yín zhēng níng yāo ráo ( ) ( ) ( ) ( ) ( ) 二.先把词语补充完整,再按要求归类(6分) 夜以( )日翠色( )流崇山( )岭废( )忘食 银装素( ) ( )黄一体一( )千里五( )缤纷 三.用横线划出句子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里改正(5分) 1.“你看它多直!”妹妹辨论着。() 2.草原上行车十分酒脱。() 3.群马急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4.蒙汗情深何忍别,天崖碧草话斜阳!() 5.一位身着戒装的将军正在安息国边境守侯。() 四.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写到句子中(4分) 不管……总是……不是……而是……因为……因此……假如……就…… 1.( )没有老一辈的革命先烈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 )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2. ( )古代的“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商贸文化,( )它为西部乃至中国历史上曾经的繁荣做出了重大奉献。 3. ( )多么想念家乡,边疆建设者( )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工作,一刻也不松懈。 4.战争( )不是带给人们期望,( )带给人民灾难。 五.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4分) 1.青藏铁路这条“铁龙”在不断向前,向前。 ( ) 2.爸爸只是向小孩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明自己的心。 ( ) 3.这桂花香气逼人,我们在十里之外都能闻到它的香味。 ( ) 4.在这境域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看起来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 六.按要求改写句子(4分) 1.那个地点的风沙太大,再待下去会有生命危险,我们应该撤退。 2.鄂温克小姐们既大方又有点儿羞涩地唱起了动听的民歌。(缩句) 3.草原上,马儿在奔驰。(扩句,许多于两处) 七.填空(12分) 作出了庞大的奉献。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试卷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试卷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试卷试卷Ⅰ 一、选择题(本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问题 C.社会 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关系问题 2、“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 D.自然环境决定人 的意识 3、鲁迅先生说:“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捡煤渣老婆子深受的酸辛,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会去种兰花,像阔老太爷一样……”这段话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是①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 具有反作用③每个人的意识,要受到社会生活的制约,取决于他们 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④ 2009年3月27日至28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动员会议在北京召开。回答4―5题: 4、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产物,同时它又指 导我们不断取得改革开放的新胜利。这一论述主要体现了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道理 B.社会历史由人的目的决定的道理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5、从社会历史观的角度看,我国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哲学依据是 A.意识对于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B.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D.社会意识总是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2009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国务院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地方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回答6―8题: 6、政府机构改革是 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这主要说明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 C.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 D.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 7、一定社会上层建筑所包括的内容 A.是一切阶级的意识形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独立作业题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独立作业题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得分_________ chì bǎnɡ nǎo jīn lóu tī fù jìn tǎo yàn qīfù 三、把词语补充完整。(12分) 博采众()()题()做万众一()贪()失()九()一毛四()八()同心协()舍()逐()四、我会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16分) 慢—()笑—()坏—()轻—() 丑—()黑—()老—()左—() 五、填上合适的词语。(8分) ()的太阳()地哭()的大雪()的小手()地读书()的学校()的树叶()的露珠 六、组词。(10分) 引()蜂()聪()丢() (6分) 好像…… 2.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发现……

八、课文填空。(7分) 1.种田人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这句话出自寓言故事(《》)。 2.镜子似的湖面上,映出一个()的影子,()的羽毛,()的脖子,美丽极了。这句话出自课文(《》),他是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写的。 九、开心阅读。(1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早上,爸爸在卫生间对着镜子来回刮胡子,小猫站门口觉得爸爸一定很享受。 爸爸上班去了,小猫一溜,冲到洗手台,拿起剪刀喀嚓喀嚓把胡子剪的一根不留。剪完胡子小猫来到花园里叫小鸟、小狗和它的朋友一起看它的身上有什么变化,。小鸟说:“你的胡子怎么不见了?”小猫说:“猜对啦!漂亮吧!“大家都很羡慕小猫。 晚上,小猫在厨房门口守着,忽然一只老鼠咬着一块肉正要逃跑,小猫二话不说冲到门口,结果被撞用成一只机器猫了! 原来,小猫的胡子是一把尺子,还是帮小猫控制平衡。如果,小猫没有胡子,它就只能吃睡,因为它没有了平衡。 1.给短文加一个题目,写在前面的横线上。(3分) 2.选词填空。(3分) 块把只 一()老鼠一()肉一()尺子 3.读了短文,你知道小猫的胡子有什么作用吗?(4分) (14分)

2013·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中考试题

2013·甘肃省白银市 3.下列改革或变法中,通过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是()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吴起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2013·海南省 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A.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B.社会动荡不安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丝绸之路开辟 2013·黑龙江省龙东地区 3.北魏时期,把都城迁到洛阳的皇帝是 A.孝文帝 B.阿骨打C.阿保机D.元昊 2013·江苏省无锡市 2.《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随州市 9.从东汉末年开始一直到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逐步转移到南方。对这一巨大变迁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A.北方战乱频繁,南方较少 B.大量人口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 C.自然条件变化,江南地区农业发展快,超过了北方 D.政治中心转移到了北方 10.公元前60年和清乾隆时期,我国为加强管理,在新疆分别设置 ①西域都护②北庭都护③伊犁将军④新疆行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013·威海市 3.下列战役按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官渡之战②长平之战③郾城大战④淝水之战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②④①③ 2013·玉溪市 4.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发生了许多惊心动魄的史实,下面正确的是(B) A.经济重心南移B.孙、刘联军火烧赤壁 C.曹操建立魏国D.孝文帝迁都洛阳 2013·湛江市 2.据《北史》记载:“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材料表明北魏孝文帝下令鲜卑贵族和官员: A.采用汉姓B.改穿汉族服装C.学习汉语D.与汉人通婚 2013·长沙市 15.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中原族体和文化为中心,周边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与中原族体和文化交流汇聚,使中原文化不断丰富,族体不断壮大。下列改革中最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A.商鞅变法 B.戊戌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试题

《生活与哲学》单元测试题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一、选择题: 1.中国人民历来爱好和平,主张“厚德载物”、“和而不同”,当前,这种价值取向依然具有积极意义,这是因为它: ①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②能指导人的行为方式③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④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价值标准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 2.在人口问题上,过去一些地方“越穷越生,越生越穷”,陷入了恶性循环。而计划生育搞得好的地方,则出现了“少生快富奔小康”的良性循环。这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双方的斗争推动着事物发展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C.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3.“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学习可以成就未来。”这句话告诉我们: A.理论对社会和个人的进步起推动作用 B.实现人身价值需要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 C. 人的主观能动性制约着客观规律性 D. 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4.十七大号召我们要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观,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①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推动作用 ②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③意识对物质起促进作用 ④正确的价值观能引导人们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A.①②③④B.①②C.②④ D.①②④ “闯关东”是我国近代历史上一个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电视剧《闯关东》,以其美学品位和历史品位所产生的艺术吸引力和感染力,征服了上亿观众,是一部既养“眼”更养“心”的精品力作。回答5--6题。 5.《闯关东》之所以吸引观众,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弘扬了艰苦艰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在于() ①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

四下《科学》期中独立作业

槐坎中心小学四下《科学》期中独立作业 班级姓名得分 一、填空20分 1、一个简单的电路由、、等组成。 2、我们在做实验时用的电是电,家里用的电是电。 3、电路连接一般有和两种基本连接方法,我们家里的照明电路一般是用方法连接的。 4、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伏,两节电池串联的电压是伏,两节电池并联的电压是伏。 5、发电厂发出的通过电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的交流电。 6、槐坎乡仰丰黄牛肉含有丰富的,仰丰麦芽糖是由糯米中的转化成的,碘酒能使它变蓝色。 7、采用闻的方法判断食物是否变质时,要闻。 8、含有丰富的或的食物能提供给我们能量。 9、食物的腐败变质是引起的。人们储存食物的方法有、 、等。 二、判断15分 1、对人体来说,低于36∨的电压是安全的。() 2、不管是低压电还是高压电,不直接碰到是绝对不会触电的。() 3、电线外面包着的塑料仅仅是为了防止电线生锈。() 4、在户外遇到雷雨时,不要躲在树下避雨。() 5、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物体的导电性要重复检测一次。() 6、人体和大地都是会导电的。() 7、电器都是用电的器具,不需要用绝缘体材料。() 8、在家里和学校里的电线、插座的电一般都是220V的直流电。() 9、闻不认识的物体发出的气味的正确方法是;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仅仅使少量的气味飘进鼻孔。() 10、鱼肉是很有营养的,它含有人体所需的所有营养。() 11、维生素和矿物质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12、脂肪多吃会发胖易得病,所以不能吃含有脂肪的食物,如肥肉() 13、食品的保质期越长越是好食品。() 14、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需要一定的空气、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15、高温加热会破坏营养,所以食物应该以生吃为主。() 三、选择30分 1、电视机使用的电是,手电筒使用的电是。 A、交流电 B、直流电 2、图中使灯泡发亮的是 A B、C、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资料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单元图示 知识梳理 1.官渡之战公元200年双方:袁绍与曹操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时间:公元208年作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 经过:208年,曹操率领20万大军南下,刘备联合孙权共同抗曹,双方组成五万人的孙刘联军,

周瑜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 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3. 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 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4.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5.西晋的统一(三国灭亡顺序:蜀、魏、吴) ①魏灭蜀;②266年—司马炎—西晋—洛阳③280,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6.内迁的各族(东汉末年开始;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7.西晋的灭亡原因:①统治集团腐朽②皇族为争夺皇位,混战了十几年,“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③西晋的官僚地主残酷压迫内迁的少数民族,激起少数民族的反抗。 公元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灭亡西晋。公元317年—司马睿—东晋—建康。 8.淝水之战 形势:①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 ②北方: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强大起来,统一了黄河流域。 时间:公元383年作战双方:前秦与东晋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或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淝水之战同历史上战争相似(以少胜多):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的影响:1、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2、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9.江南经济的发展的原因:①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②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主要原因)③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④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10.江南发展的表现:①大量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②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③农业技术的进步: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④小麦推广到江南地区。 11.江南开发的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12.北方的统一:439年——在东北地区兴起的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13.北魏孝文帝迁都与改革迁都洛阳:根本目的和原因是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14.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①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说汉语)②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汉人服饰(穿汉服)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成汉姓(用汉姓)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与汉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汉制)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学汉礼)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措施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15.南朝的四个朝代:宋、齐、梁、陈(都城都在建康) 北朝包括的朝代: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政治哲学第四单元归纳

哲学第四单元(十一课+十二课)归纳 一.社会发展的三大规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二.人生观(人的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如何实现) 三.价值观(价值观的含义,导向作用,正确评价价值观的标准) 社会存在的含义: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最主要,最根本的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的含义: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是人类社会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和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总) 1.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 2.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有时社会意识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社会意识又会先于社会存在的发展(作为原理可以单独用) 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意识,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工具、科技生产者/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产品如何分配、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生产活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基础 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强调生产力的重要性)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具有推动作用 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具有阻碍作用(作者的话:还是推动,还是阻碍,强调了生产关系的重要性)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概括: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辨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编者的话,归纳到这里了,请注意下,它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有点像哦,当想不起来的时候,想想模式是怎么样的吧!) 以下是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它促进了经济基础巩固和完善 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它阻碍了经济基础的发展变革 先进服务先进,落后服务落后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它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它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总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始终贯穿着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拿西方的资本主义做比较) (3)社会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资本主义跟社会主义是一样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性质),跟资本主义相比,社会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外一个阶级斗争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解读:因为社会主义还没有资本这么做~) (4)改革的作用123: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它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社会历史的主体(世界观+方法论) 人民群众的作用(总+分) 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 分: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观点: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起工作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独立作业题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独立作业题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得分_________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 二、读拼音写词语。(6分) wǎn xiá qī hēi chǔjìng shuāidǎo zhuànɡdǎn guān shǎng 三、辨字组词。(4分) 企()贷()堆()竖() 止()货()推()坚() 四、填空。(8分) 一()巨石一()面包店一()红旗一()小镇一()鲜花一()工艺品一()缝隙一()钢筋五、照样子写词语。(6分) 栩栩如生翩翩起舞 一模一样各式各样 沉甸甸笑眯眯 六、根据意思填写词语。(3分) 消逝得没有踪迹可寻。() 形容地方偏僻荒凉,见不到人家。() 传出的名声不是虚假的。()

七、给画横线的词换个意思相近的词。(5分) 1.老板惊奇地问:“那是什么?”() 2.我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 3.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地挑选。() 4.这些坐凳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 八、想一想,按要求把下列词语归类。(8分) 叮嘱注视喊叫盘问观察仰视叫嚷喝彩呼唤追赶 走动张望告诉宣誓散步赶路凝视欢呼回答游逛 1.表示看的动作: 2.表示说的动作: 3.表示叫的动作: 4.表示走的动作: 九、选词填空。(4分) 发展发生发明发现 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各项事业飞速()。 2.同学之间()矛盾时要各自做自我批评。 3.我班同学的小()获了奖。 4.科学家()了一颗新星。 十、课文填空。(7分) 1.“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句中“趔趔趄趄”说明“我”当时;“向外走去”则说明“我”。 2.“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是买木雕的少年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这反映了卖木雕的少年、的美好心灵。 3.久旱逢甘雨;千里送鹅毛。

三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 ) A.蜀、东晋、隋 B.东汉、南宋、隋 C.蜀、东晋、金 D.蜀、西夏、元 2.李白有诗云:“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诗中所指战役的影响是 ( ) A.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 B.推翻了秦朝残暴统治 C.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D.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3.据《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 之饶,覆衣天下。”下列选项中,对这一现象出现有推动作用的是( ) ①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 ②“苏湖熟,天下足”局面出现 ③南方自 然条件优越,利于经济发展 ④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A.①②④ B.①③ C.①④ D.①③④ 4.“(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材料突出说明, 魏孝文帝( ) A.重视汉族文化 B.注重学以致用 C.锐意改革旧俗D.潜心文学创作 5.下图是4至6世纪中国境内民族迁移示意图。图中两大迁移最主要的影响是 ( ) 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使人口分布趋于平衡 ③促进了民族融合 ④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A. ①③④ B.①②③ B. C.①②④ D.②③④ 6.史书记载:西晋时期,洛阳的汉族官僚和贵族争相使用胡床、方凳等少数民族家具。而靠近 少数民族地区的汉人,也从事畜牧或兼营畜牧。由此可知,在生活习俗上 ( ) A.北方少数民族深受汉族影响 B.北方汉族人民受到少数民族影响 C.西晋时已经没有民族界限 D.北方汉族完全放弃了原有习惯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鼎立示意图 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 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 之象。

哲学生活第三单元测试题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测试题 第一卷(选择题共60分) 一、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所选答 案填答案卡上。每小题2分,共60分。 1、谚语:当一扇门对你关闭时,另一扇窗也为你开启。这一谚语符合 ( ) A.二元论 B.重点论 C.实践论 D.两点论 2、2009年京沪高铁投资600亿元,这将带动200万吨钢材和1200万吨 水泥的需求,提供近6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带动沿线地方的建 材、农副产品和日用品的消费等。这表明 ( ) 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②自在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③事物的联系是人为的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画家通过对水、墨等物质材料的加工、组合,创作美术作品,表现 个人内心世界。这表明,美术作品的创作是( ) ①创造物质材料新的必然联系来表现人的内心世界 ②建立系统和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赋予作品以精神内涵 ③建立物质材料之间的具体联系,以表现内心世界的主观联系  ④依据物质材料的固有联系,建立作品与内心世界的具体联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下列关于发展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 A.任何事物都经历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B.发展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状态和性质的改变 C.发展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总体性质和趋势 D.发展标志着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 出艰辛。”该诗蕴涵的主要哲理是( ) A.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

的性质 C.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互结合 D.严冬过去就是春天的到来6、当今,各地城市建设除了追求“人文、生态、宜居”的目标,还注重展现个性魅力、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这种城建思路体现的哲理是( )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7、“太极图”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是由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图”(如右图),该图看似简单,却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其内涵主要有( )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东汉后期的豪强割据和军阀混战;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2 、了解“赤壁之战” 和曹操 统一北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初步学会评述政权分立。3、通过认识我国 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培养学生综合归 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归纳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民心所向 (四)教学重点了解政权分立,初步学会评述政权分立;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理解民族大融合及其意义。 (五)教学难点学会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当时所做的突出的历史贡献;进而理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民心所 向,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以此引起学生兴趣, 并把学生引入课堂. 【叙述】我们一起欣赏了<<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歌.同学们对三国演义都非常熟悉, 请问, 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大家能了解多少呢? 【活动】”猜一猜”他们都是谁?引入到东汉' 末年时期。 承转】东汉末年发生了黄巾起义,软弱无力的东汉政府只能依靠地方军阀镇 压,结果导致了军阀割据(展示地图),大家可以从地图上看到北方割据势 力极多,而且互相争斗,战乱不休。那么大家是否知道最后是谁统一了北方? (曹操)曹操并不是象三国演义里讲得完全是个反面人物,他是我国古代著名

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在征讨袁绍胜利后,写了这样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你觉得他的壮心是什么?他将遇到的对 手是谁?(介绍孙、刘期间可请学生讲述“三顾茅庐” 、“隆中对”的故 事) 【活动】人物模拟:假如你是曹营的一位高级谋士,你会怎样为主进言?其目的是过 渡到下面的分析。【分析】赤壁之战双方力量的对比和两大军事集团的优势和劣势. 曹操大军南下,首先碰到刘备,刘备挡得住吗?挡不住只能逃,那么孙权单独挡得住 吗?也挡不住,那怎么办?他们只能联合起来,于是组成孙刘联军,与曹操对峙于赤 壁,著名的赤壁之战就此展开。(学生分析赤壁之战双方力量对比)【赏析】赤壁之战行进图和”火烧赤壁”短片. 【总结】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赤壁之战后,曹操逃回北方,一时间无力再南下,孙权保住了江东、江南地方,而刘备则取得荆州,并进而取得四川一带,最终确立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大家是否知道三国分别是哪三国,分别是谁建立的? 【活动】小游戏“动动手”给学生提供三国形势图和有关人物、都城,请学生把它放到指定的位置。 【转述】220年,曹丕称帝,建立北魏,都城洛阳;221 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222年,孙权称王,都城建业。各国安定下来,发展经济。魏国大力发展农业,兴修水利;蜀国丝织业发达,闻名全国;吴国发展造船业,230 年,孙权派大将卫温到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联系。 【探究】讨论探究: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有人说三国鼎立是历史的退步。有人说三国鼎立是历史发展的进步。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大家可以自由讨论,最后派代表把结论说出来。学生发言后总结:1、从统一和分裂的角度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反之,国家分裂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2、从大规模分裂与局部统一的角度看,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因为从东汉末年开始,大小数十个军阀割据势力的存在使国家的分裂成了既成的事实,而三国鼎立无论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而这种局部的统一既是大一统的前夜,又为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过渡】出示图“北方人民南迁” ,让学生观察,问:北方人民为什么要南迁?割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测试题 命题人:李正 试卷说明: 1. 考试范围:《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 2. 时间:90 分钟,满分:100 分 3. 本试题由第I 卷和第II 卷两部分组成 第I卷(选择题) 一、每道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道题2分,共60 分。 1. 在现实生活中,鸡生蛋,蛋生鸡。但若是要追问究竟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这一问题时,有人认为先有鸡,有人认为先有蛋,还有人认为鸡和蛋具有同样的遗传物质基础,二者在地球上的出现无所谓先后。当人们对世界“打破沙锅问到底”时,就会形成他对世界一定的总的看法和观点,这种看法和观点( ) ①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②属于世界观范畴③可以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 ④ 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A. ①② B.②③ C ?①④ D.③④ 2. 有人认为,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也有人认为,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这两者( ) A. 是矛盾的,因为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源头 B. 是矛盾的,因为对实践的追问未必都是哲学 C. 不矛盾,前者是从本源来说的,后者是从获取方式来说的 D. 不矛盾,说哲学源于对实践的追问,是因为认识在不断发展 3.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说:“学好哲学,终身受益”。这说明( ) 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②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③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生活之中 ④哲学能够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A. ①④ B.①② C ?②③ D.③④ 4. “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两句话共同说明了哲学的 () A. 内涵 B. 起源 C. 任务 D. 性质 5. “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每个人皆有他自己的尊贵之处,只是不去思考罢了) 只要养成 思考的习惯,生活的质量自然会随之提高,生命的内涵也将更为丰富。哲学是我们品味人生的开始。这从哲学上启示我们要( ) A. 正确认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B. 坚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D.发挥哲学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作用 6. 哲学是遭人误解最久、最深的一门学问。可以说它不是科学,也可以说它是最抽象的科学。这 句话中前后两个“科学”分别是指( ) A. 具体科学朴素的、零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 具体科学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之科学 D.现世的智慧,文化的活动灵魂科学之科学 7. 现实生活中,哲学往往被一些人忽视,“哲学不能带来钱”成了他们的思维定势。一位著名哲学 家揶揄地说:“当年马克思撰写《哲学的贫困》,如今则出现了‘贫困的哲学’。但事实证明一个轻视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课教案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课教案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课教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这个时期的重要史实,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祖冲之和圆周率、大放异彩的书画艺术和辉煌的石库艺术。 2、这个时期的基本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长期处于分裂对峙状态,战乱频繁,政权更迭也比较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但在分裂战乱的岁月里,社会仍在进步,历史还在发展。塑造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思想和谋略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 3、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点。 4了解这个时期文化的辉煌成就。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2、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4、祖冲之和圆周率。 5、大放异彩的书画艺术和辉煌的石窟艺术。 难点 1、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江南地区的开发。 3、正却认识民族大融合的意义。 4、圆周率及推算及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方法。 5、大放异彩的书画艺术。 三、学习过程 (一)、 1、三国鼎立是哪三国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 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 (二)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1、说一说,西晋是如何建立的 这个政权存在的时间长吗 为什么西晋是个短命 2、淝水之战:这场战役的交战双方、各自拥有的兵力、最后的结果如何 战后南北双方状况如何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知识点-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一、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1.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是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和。(既包括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和完全均衡,有时候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候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的发展既由社会存在的发展决定,又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4.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5.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6.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这一规律的内容是什么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7.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这一规律的内容是什么 1)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状况不同,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提东社会进步;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阻碍社会前进。 8.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9.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独立作业题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独立作业题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得分_________ 二、想一想,连一连。(9分) xǐnɡ shū xiàn línɡ yān sǎ zǎo jǐ jiào 线龄醒洒梳澡烟轿挤 三、比一比,再组词。(32分) 万( ) 冬( ) 百( ) 早( ) 方( ) 东( ) 白( ) 草( ) 节( ) 知( ) 处( ) 红( ) 爷( ) 只( ) 外( ) 江( ) 四、照样子连一连。(10分) 泉水发芽满意的柏树苗 百花丁冬美丽的笑容 柳树齐放笔直的风景 百鸟花红仔细地站着 柳绿争鸣茁壮的看看 五、按要求写出三个同类的词语。(9分) 1.表示自然现象的:()()() 2.表示手的动作:()()() 3.表示颜色:()()() 六、照样子,写一写。(6分)

例:春天来了,柳树醒了。 1.春天来了,。 2.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 。(10分) 1.“万物复苏”“冰雪融化”这两个词语是描写冬天的。() 2.《春雨的色彩》中小黄莺说春雨是绿色的。() 3.1985年3月12日,邓小平爷爷在天坛公园植树。() 4.《春晓》和《村居》这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的。“纸鸢”指的是风筝。() 5.“草长莺飞”中的“长”读作“cháng”。() 八、读一读,做一做。(10分) 我是一粒种子。春天到了,我才发芽。谢谢阳光和雨水,是它们帮助我们长大。现在,我已经长得很高了。到了秋天,我就会结出丰满的果实,农民可高兴了。 1.“我”是__________________ “我”会结出________。 ________,______和______帮助我长大, 分) 春天来了,真美呀!把你看到的最美丽的景色写一写。

第40套题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检测解析版

第40套题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检测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题 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体现的唯物史观道理是() A.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物质决定意识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2.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这表明,人们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 A.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B.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 C.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D.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3.易卜生在给朋友白兰戴的信中说:“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办法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这表明() A.人生价值的实现依赖于个人素质的提高 B.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有良好的社会环境 C.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依靠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 D.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4.同学们给下图所示的公益广告草拟了几个主题,其中最贴切的是() A.促进系统优化,实现污水净化

B.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规律 C.事物都在变化、发展,要有创新思维 D.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做到科学发展 5.“老是把自己当做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做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鲁黎的这首《泥土》所蕴含的哲理是() A.肯定自我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起点 B.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的享受者 C.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去实现人生价值 D.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6.下列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②社会基本矛盾仅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始终 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④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③④ 7.“有时候,文明离我们只不过是十公分的距离”,“多一点分享,对别人来说,就多一分温暖”,“我们每个人迈出一小步,就会使社会迈出一大步”——公益广告是奥运文化的一大亮点,朗朗上口的广告语悄然给人们的言行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主要体现了() 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发展之中 B.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C.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D.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8.近年来,许多省不断加快对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技工教育发展势头强劲。许多大中专毕业生选择到技校“回炉再造”,期望学到一技之长后再重新创业。从哲学上看,上述材料启示我们要实现人生价值就必须() 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 ②以自我创业为主 ③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做到德才兼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