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七届全国高校GIS大赛作品

第七届全国高校GIS大赛作品

第七届全国高校GIS大赛作品
第七届全国高校GIS大赛作品

组长:刘新杰

目录

1引言 (2)

1.1 项目简介 (2)

1.2 项目背景 (2)

1.3 项目的创新点 (2)

2任务概述 (2)

2.1 目标 (2)

2.2 运行环境 (3)

3需求 (3)

4总体设计 (3)

4.1 基本设计概念 (3)

4.2 总体结构 (4)

5详细设计 (4)

5.1 功能模块设计 (4)

5.1.1 用户管理 (4)

5.1.2 资源管理 (4)

5.1.3 雷电数据可视化 (5)

5.1.4 统计分析 (5)

5.1.5 辅助预警 (6)

5.1.6 制图和输出 (6)

5.2 界面设计 (7)

5.2.1 登录界面 (7)

5.2.2 系统主界面 (7)

5.2.3 用户管理对话框 (8)

5.2.4 导入雷电数据对话框 (8)

5.2.5 按时间段查询对话框 (9)

5.2.6 按强度查询对话框 (9)

5.2.7 统计图制作 (10)

5.2.8 雷电密度分布对话框 (11)

5.2.9 雷电密度等值线对话框 (11)

5.2.10 雷暴运动趋势动态监测对话框 (12)

5.2.11 布局视图 (13)

6使用说明 (13)

1 引言

1.1 项目简介

该项目——雷电数据处理与辅助决策系统,是基于数据库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以SuperMap Objects 2008为平台,面向气象部门防雷减灾工作人员开发的决策支持系统。系统密切结合防雷减灾工作的具体需求,实现了雷电数据的可视化、雷电数据查询、雷电空间密度分析、雷电数据统计图制作、雷暴天气辅助预警、排版制图输出等功能。利用本系统可以极大地简化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雷暴天气预报的准确度和速度,尽可能地减少雷电灾害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

1.2 项目背景

气象是地学的一大分支,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事业。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已经在地学各个领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地理信息系统在气象中的应用研究更是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目前,在气象部门的日常工作中对此应用的还很有限。

雷电是危害性极大的灾害天气,所以对雷暴天气做出及时准确地预报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将雷电监测数据与地理信息相结合,并将其可视化,必定可以为雷暴的预测提供重要的参考。这就是该项目的出发点。

本系统体现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气象学科特色,体现了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优势,并且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和创新之处,所以我们选定这一项目作为SuperMap第七届高校GIS 大赛的参赛作品。

1.3 项目的创新点

z以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方法处理雷电监测数据;

z实现雷电密度分布的动态监测;

z应用GIS相关算法给出下一时刻可能有雷暴发生的位置,为雷暴预警提供参考。

2 任务概述

2.1 目标

本系统是为简化防雷减灾工作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而开发,将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和方法应用到防雷减灾工作中。系统面向的用户主要是气象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紧密结合他们的实际共作流程和需要,实现雷电监测数据的导入,数据查询、统计、分析,雷电分布动

态监测与预警,制图输出等一系列功能,为雷暴天气的预报和防雷减灾工作提供快速高效的决策支持。

2.2 运行环境

z操作系统:Windows XP

z数据库管理系统:Microsoft Access 2003

z地理信息系统平台:SuperMap Objects 2008

3 需求

请参阅系统需求分析文档。

4 总体设计

4.1 基本设计概念

系统开发语言使用Microsoft Visual Bisic 6.0;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为 Supermap Objects 2008;应用Microsoft Access 2003 数据库。

系统所使用的雷电监测数据存储在系统数据库中整个工作流程在一个SuperMap工作空间中完成,系统所使用的雷电监测数据存储在系统数据库中,对应工作空间中的一个数据源。将各个处理步骤所用到或生成的数据分别存储为一个数据集。

利用SuperMap的工作空间对系统中全部数据进行管理,包括数据、地图和布局。利用SuperMap的空间分析模块实现对雷电数据的空间分析功能,利用SQL语句实现相关的查询和统计。

4.2 总体结构

图 1 系统功能结构图

5 详细设计

5.1 功能模块设计

5.1.1 用户管理

用户管理模块是为保证系统的安全性而设计。模块分为创建用户和注销用户两个主要功能。

本功能模块功能的实现依赖于用户(Users)数据库,该数据库有一个关系模式,该模式有两个字段,分别存储用户名和密码。创建用户即在用户数据库中增加一条新记录,保存新创建的用户的用户名和密码;注销用户即将数据库中相应的记录删除。

当系统登录时,判断用户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是否在用户数据库中存在,从而判断是否为合法用户。

5.1.2 资源管理

资源管理模块实现系统工作空间中所有数据的统筹管理,这些数据包括地理信息数据、雷电监测数据、地图和布局等。这些数据的管理主要利用SuperWkspManager控件完成。

雷电监测数据来源于气象观测站的闪电定位仪,其原始格式为按一定格式存储的纯文本

文件。利用系统的雷电数据导入模块,将其导入到系统雷电数据库(leidian.mdb),并进一步导入到SuperMap工作空间,完成与地理信息数据的叠加,以数据集的形式存储。

地图和布局管理功能主要实现地图、布局的保存、打开和删除,这些功能的实现主要依赖SuperMap和SuperLayout控件提供的相应接口。

5.1.3 雷电数据可视化

该模块包括雷电数据浏览和雷电数据查询两大基本功能。

雷电数据的浏览是讲雷电分布数据叠加在地理底图上,以“+”“-”分别表示正地闪和负地闪,从而直观地显示出所监测到的雷电的空间分布情况。该功能的实现方法是,先将雷电数据库中的数据导入到工作空间保存为属性表数据集,然后利用CreatPoints方法创建点数据集,再通过范围分段专题图,将正闪和负闪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出来。

雷电数据浏览的功能还包括雷电属性表查看、地图的放大缩小全幅显示漫游,以及雷电符号大小的自定义等。另外,为了方便操作,还通过VB提供的鼠标滚轮事件实现了用鼠标滚轮控制地图的缩放。

雷电数据查询包括按时间段查询和按强度查询两大功能。

通过分析气象部门的工作需要,将按时间段查询分为连续时间段查询和多日同一时间段查询。例如:查询2009年8月1日8时至2009年8月2日8时的数据,或查询2009年8月1日至7日每天的8时至12时的数据。

由于闪电分为正闪和负闪,其强度的正负只代表性质而不代表大小,而且正闪与负闪的强度也不具有可比性。所以在按强度查询中,利用复选框,由用户决定只查询正闪、只查询负闪或二者都查。

雷电数据查询功能的实现利用了记录集的Query接口,通过SQL语句查询出满足条件的数据,并存储为一个新的数据集,然后将其加载到图层上。通过选择要查询的图层,可以实现复合条件的查询。例如:首先利用按时间段查询查出某日12时至16时的雷电数据,然后再利用按强度查询查出该时间段内强度大于20的负闪。

5.1.4 统计分析

该模块主要包括雷电数据统计图的制作和雷电空间分布密度分析两大功能。

通过需求分析可知,本系统用户需要得到的雷电数据统计图包括单日数据统计和全年数据统计。其中,单日数据统计图包括:地闪时段分布图、各地市地闪数量分布图、正地闪强度分布图、负地闪强度分布图等;全年数据统计图包括:地闪时段分布图、地闪月分布图、各地市地闪数量分布图、各地市地闪密度分布图、各地市雷暴日数统计图、地闪月平均强度分布图、正闪强度分布图、负闪强度分布图等。

这些统计图的制作利用了VB提供的MSChart统计图制作控件。通过对雷电数据库的查询操作,将MSChart控件与相应的统计数据相连接,从而绘制出相应的统计图。

根据需要,地闪强度分别图、地闪月平均强度分布图采用折线图形式,其他统计图均采用柱状图形式。由于正地闪强度与负地闪强度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了防止误导,将正负地闪强度分布图分开绘制。

雷电空间分布密度分析是本系统的核心功能。该功能是为了生成一个类似于DEM的栅格数据层从而直观地描述雷电各个地区雷电密度的连续分布状况,从而为防雷减灾工作人员提供直观的参考。

该功能的实现方法是网格法:设置一个矩形区域作为搜索区域,通过循环语句,使该区域逐行逐列地扫描研究区域,并利用记录集的QueryWithBound接口,统计每个搜索区域内的雷电个数并除以搜索区域的面积得到该区域的平均雷电密度,将该密度值作为该区域中心点的雷电密度值,然后生成由每个搜索区域的中心点组成的一个点图层,并在其属性中保存

相应的密度值,最后通过距离反比加权内插得到连续的密度分布图。示意图如下:

图 2 网格法密度统计示意图

通过测试,选定搜索区域为0.1度*0.1度的正方形,面积大约为100平方千米。这样得到的数据既能满足准确性和连续性的需求,又能保证处理的效率。

5.1.5 辅助预警

雷暴天气的预测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并且需要气象工作人员一定的经验积累。本系统以雷暴的运动趋势为参考,给出了一个辅助预警模块。本模块可以动态显示一段时间内雷电集中区域的空间位置变化情况,并根据一段时间内雷暴集中区坐标的平均变化情况计算出下一时间段雷暴区域的可能位置,为气象工作人员提供一个直观的参考。

该功能的实现是基于雷电空间密度分布分析功能。由用户选定研究的时间段和取样间隔,利用循环语句自动生成每个时间段内的雷电密度分布图,分别作为不同的图层添加到地图。中然后利用VB的Timer控件,将相应的图层依次置顶,于是得到雷电集中区域的运动动画。为了便于程序设计,将各个图册按时间编号加前缀作为图层名。

雷暴区域的预测是基于雷暴运动的规律性。根据几个连续时间段内雷电集中区域中心坐标的变化情况,求出一个坐标变化的平均值(平均距离、平均斜率),从而计算出下一时间段可能发生雷暴的位置,并将其绘制在跟踪层上。为使其更加醒目,利用Timer控件制作了预警点的动画效果。

该模块应用GIS的思想,对雷暴天气预警做了一定程度的尝试,是系统的创新之处。但是由于雷暴运动的复杂性,又限于我们的能力,目前该模块只能作为雷暴天气预警的辅助工具。

5.1.6 制图和输出

该模块为本系统的产品输出模块。主要包括布局排版、打印输出和输出为图片几个主要功能。

布局排版功能基于SuperLayout控件实现。利用SuperLayout控件提供的相关接口,可以实现地图、图例、比例尺、指北针、文本、艺术字等地图元素的绘制,从而使用户可以较为方便的将分析所得的结果绘制成专题图。

针对用户的不同需求,设计了打印输出和输出为图片两种输出方式,同样是基于SuperLayout提供的接口。打印输出即直接输出到打印机,系统提供了页面设置功能,可以对纸张类型、页边距等进行调整。另外,还可以选择输出为bmp、jpg、png三种格式的图片

文件。

5.2 界面设计

5.2.1 登录界面

图 3 登录界面

登录界面通过调用API函数,实现淡入淡出效果。

要求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判断是否在系统用户数据库中存在,从而验证用户身份。并进行相关的说明。

5.2.2 系统主界面

图 4 系统主界面

主界面利用ActiveBar2.0控件设计。系统主界面主体部分为地图控件。左侧默认显示图例和工作空间管理器。当鼠标在地图窗口移动时,跟踪显示指针所在点的经纬度。状态栏包括地图\布局视图切换按钮、操作状态显示、比例尺、日期等内容。

主界面设计以简洁美观为原则,尽量保证地图显示的空间,主界面中各元素均可以由用户根据操作习惯自由定制。菜单栏、工具条、图例、工作空间管理器以及默认不显示的属性表等的位置均可以自由拖动,也可悬浮。工具条按钮可以自由添加或隐藏。

5.2.3 用户管理对话框

图 5 用户管理对话框

通过该对话框,实现用户的创建或注销。

创建新用户时,将用户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存入系统数据库。注销用户时,首先要验证用户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是否正确,若正确则删除系统用户数据库中相应的记录。

5.2.4 导入雷电数据对话框

图 6 导入雷电数据对话框

导入雷电数据对话框主要内容为DataGrid控件,实现对原始雷电监测数据的预览。通过该界面实现将原始雷电监测数据导入系统数据库。、

5.2.5 按时间段查询对话框

图 7 按时间段查询对话框

通过选项卡选择两种查询方式:连续时间段查询或多日同一时间段查询。由用户输入要查询的时间段完成相关查询。

5.2.6 按强度查询对话框

图 8 按强度查询对话框

由用户选择要查询的图层,并选择要查询的闪电类型(只查正闪、只查负闪或两者都查),输入要查询的雷电强度范围。为方便用户,给出了所选图层中正闪和负闪的强度范围。

5.2.7 统计图制作

图 9 统计图选项对话框

通过选项卡选择单日数据统计或年度数据统计。并由用户选择研究日期以及统计图的类型。

图 10 统计图显示窗口

统计图显示窗口利用MSChart控件来显示生成的各种统计图。将该窗口设计为主界面中ActiveBar的一个带区,这样可以方便的调整其位置和大小,并且可以选择将其停靠在主窗体一侧。用户可以通过“复制到剪贴板”命令按钮将统计图作为图片复制到剪贴板中,便于进一步编辑或应用。

5.2.8 雷电密度分布对话框

图 11 雷电密度分布对话框

用户通过该对话框选择希望进行密度分析的雷电数据层和研究区域图层。一般情况下,研究区域是唯一确定的,所以此项一般不需选择,只需确定雷电数据图层。

5.2.9 雷电密度等值线对话框

图 12 雷电密度等值线对话框

通过该对话框,用户可以对相应的雷电密度分布图层作出等值线。等值距即两条相邻等值线所代表的雷电密度值之差。

5.2.10 雷暴运动趋势动态监测对话框

图 13 雷暴运动趋势动态监测对话框

通过该对话框,用户可以设置雷暴运动趋势动态监测的相关选项。由于该过程处理时间较长,在窗口下部设计了进度条。

分析时间区间即用户要研究的时间段,根据需要,只设计精确到小时。分段间隔时间即设置每幅图中所研究的时间段长度。例如讲分段时间间隔设置为1小时,即用每1小时的数据生成一幅雷电密度分布图。根据需要,设计了0.25、0.5、1、2小时四种时间间隔。用户也可自己输入其它值。

当勾选“预测下一时段雷暴位置”复选框时,系统将通过计算给出下一时间段可能发生雷暴的参考位置,预警点符号为一个由小变大的红色圆点,如下图所示:

图 14 辅助预警功能给出的预警点

图 15 动态监测工具条

动态监测工具条中的下拉框用来选择要显示的时间段的雷电密度图,或用按

钮选择土层。按钮用来控制密度图的动态播放和停止。按钮用来关闭预警点图层。

5.2.11 布局视图

图 16 布局视图

当用户切换到布局视图,窗口主体由SuperMap控件切换为SuperLayout空间。布局排版操作均由此控件完成。

在布局视图,用户可以绘制地图、图例、比例尺、指北针、文本、艺术字等地图元素,还可以对布局进行保存和输出。

6 使用说明

请参阅系统用户指南。

GIS高校主要课程

G I S高校主要课程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武汉大学 专业基础课: 必修:自然地理学、地貌学、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数字测土与GPS、专题地图编制、GIS图形算法基础、 选修:模糊数学、计算方法、数字摄影测量学、经济地理学与区域规划、地图投影与变换、人文地理学、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地图艺术设计、地图制图数学模型、地图代数概论 专业课: 必修:地图设计与编绘、空间分析与地学统计、数字地图制图原理、地理信息系统工程设计、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空间数据库原理 选修:空间数据处理、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环境分析、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技术、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图形图像软件应用、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土地评价与规划、多媒体电子地图设计、空间信息可视化、WebGIS与地理信息服务、地理信息综合、地理信息学进展 北京大学 必修课: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GIS设计与应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原理、地理信息系统实验 选修课:自然地理学与地貌学基础、环境与生态科学、城市与区域科学、测量学概论、计算机图形学基础、色度学、地学数学模型、地理科学进展、数字地球导论、网络基础与WebGIS、数字地形模型、遥感应用、遥感图像处理实验、操作系统原理、导航与通讯导论、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智能交通系统概论南京师范大学 学科基础课程: 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GIS专业导论 专业主干课程: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工程、GIS设计与应用、测量学、地图学、空间定位技术、摄影测量学、遥感概论、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遥感地学分析、C语言与程序设计、C语言实践、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结构、计算机图形学、GIS算法基础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GDOU-B-11-213《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遥感技术及应用是一门具有广泛实用性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在遥感技术理论阐述基础之上,讲述该技术在地质、土地、海洋、农林、城市等资源环境调查、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全面系统讲述的其技术体系,突出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技术与应用。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遥感的物理基础、认识并能判读航空航天图像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的基本原理,掌握利用现代化技术管理和评价农业及森 林旅游资源的基本技能。总学时70。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将从遥感和地理空间信息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应用入手,介绍遥感影像的产生、特点、认识和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中地理空间信息的获取、数据库建立、信息处理、信息输出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及应用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掌握遥感影像产生的基本原理 2、能认识、判读、处理和应用遥感资料 3、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 4、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 5、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三、面向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 四、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地图编绘学》、《测量学》、《计算机高级编程语言》(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VB或VC++)、《数据库原理》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要应用到高等数学和计算机编程语言(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VB或VC++)及数据库原理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课程内容大纲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 --课程内容大纲1、绪论 1.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空间数据的获取 空间数据的组织与管理 空间数据的空间编辑与处理 空间数据的查询统计与空间分析 空间数据的制图输出 2.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全球环境变化动态监测、预测 自然资源调查与管理 城市、区域规划和地籍管理 军事应用 提供地理信息服务 3.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 如何理解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学科和技术 4.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与分类 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 地理信息系统的分类 常用的地理信息系统商业软件 5.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地理信息系统产生的背景 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的概况 2、地理空间数据 1.数据特征与数据类型

2.GIS的数据源 3.GIS数据质量 数据质量的基本概念 研究数据质量的常用方法 研究数据质量的主要理论 GIS数据质量的评价 4.空间元数据 空间元数据的定义及其作用 空间元数据的分类 空间元数据的内容 3、地理空间数据模型 1.从现实世界到GIS 对现实世界的地理认知 对现实世界建模 2.模拟离散要素----矢量数据模型 几何对象模型 网络模型 路径和事件(线性参考) 3.模拟影像和抽样数据-----栅格数据模型 栅格数据结构 编码方法 4.模拟表面-----TIN、DEM TIN DEM 5.高级模型:三维数据模型、时空数据模型 三维数据模型 时空数据模型 4、空间数据获取

1.空间数据获取方法 野外直接获取 摄影测量和遥感 地图数字化 数据交换 2.野外直接获取空间数据 3.摄影测量和遥感获取空间数据 4.地图数字化 5.属性数据输入 手工输入 连接数据库 5、空间数据的组织 1.空间数据组织的原由 通过举1个用GIS解决实际问题的实例(重点放在详细的操作过程上),指出地理空间数据在GIS中的数据流向及所缓存的位置,指明地理数据为什么需要缓存在不同图层?为什么不加载全国的数据进行处理等等问题?以此来说明空间数据的一般组织方法:纵向分层横向索引。 2.空间数据分层组织 分层组织的目的 分层组织的方法 通过举例提问巩固分层方法的应用 3.空间数据图幅组织 图幅组织的依据 图幅组织的基本方法(通过MGIS软件演示我国图幅图层组织数据的方法) 4.空间索引的概念 基本概念 索引的优势 举例说明建立索引的性能优劣对比情况(主要是对比内存变化) 5.空间索引的类型及比较 6.常用空间索引的算法

GIS高校主要课程

武汉大学 专业基础课: 必修:自然地理学、地貌学、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数字测土与GPS、专题地图编制、GIS图形算法基础、 选修:模糊数学、计算方法、数字摄影测量学、经济地理学与区域规划、地图投影与变换、人文地理学、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地图艺术设计、地图制图数学模型、地图代数概论 专业课: 必修:地图设计与编绘、空间分析与地学统计、数字地图制图原理、地理信息系统工程设计、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空间数据库原理 选修:空间数据处理、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环境分析、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技术、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图形图像软件应用、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土地评价与规划、多媒体电子地图设计、空间信息可视化、WebGIS与地理信息服务、地理信息综合、地理信息学进展 北京大学 必修课: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GIS设计与应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原理、地理信息系统实验 选修课:自然地理学与地貌学基础、环境与生态科学、城市与区域科学、测量学概论、计算机图形学基础、色度学、地学数学模型、地理科学进展、数字地球导论、网络基础与WebGIS、数字地形模型、遥感应用、遥感图像处理实验、操作系统原理、导航与通讯导论、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智能交通系统概论 南京师范大学 学科基础课程: 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GIS专业导论 专业主干课程: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工程、GIS设计与应用、测量学、地图学、空间定位技术、摄影测量学、遥感概论、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遥感地学分析、C语言与程序设计、C语言实践、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结构、计算机图形学、GIS算法基础 首都师范大学 专业基础课:地球科学导论、自然地理学、景观生态学、水文学、 专业核心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遥感概论、GPS概论、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数字图像处理、地图学、遥感图像处理、组建地理信息系统 专业方向课程: 必修:GIS工程、数据结构与算法、数字高程模型、计算机图形学、空间信息技术基础、面向对象编程(C++)、地质地貌、环境学 选修:网络编程技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计算机网络、微波遥感、计算机视觉、实用遥感图像处理、资源环境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多媒体技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三维信息可视化、测量学与误差基础理论 北京师范大学 学科基础课:地质学与地貌学、气象学与气候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概论、测量与地图、地理科学导论、遥感原理

中国矿业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国矿业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若干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适应人才培养的新形势、新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我校学风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学风建设是一项十分关键的战略任务 1.优良学风是教书育人、治校立校之本,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学风关系到学校的品牌,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创业立业。因此,必须把学风建设作为学校的基础建设来抓,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来抓,作为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长期任务来抓。加强学风建设是高校应对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适应人才培养新要求的一项十分关键的战略任务。 2.我校在百年办学历程中形成了优良的校风学风,是新形势下我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宝贵精神财富。全校师生员工团结拼搏,锐意进取,展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面貌。广大学子勤奋努力,积极向上,营就了浓厚的成才氛围。 3.随着高校人才培养形势和环境的发展,我校学风建设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一些学生人生价值取向扭曲,成才动力缺失,自我约束力弱,学习积极性不高;一些教职员工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观念淡薄,不能做到为人师表;少数工作部门对学风建设问题缺乏清醒的认识,不适应学校人才培养全局工作的新要求。 4.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对于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实现我校多科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总体目标,培养造就品德高尚、学业精良、体现矿大特色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维护学校稳定,建设和谐校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学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5.加强学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文件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纲,以学风建设为龙头,以增强教师严谨的治学精神和育人意识为基础,以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为核心,以大学生涯设计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抓手,以班级建设和宿舍管理为重点,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全面加强和改进人才培养教育管理工作,着力构建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品德高尚、学业精良、体现矿大特色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6.加强学风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整体规划学风建设,深入推进学风建设工程,构建适应新形势的学风建设工作体系。通过教育、管理、服务、政策激励、纪律约束、典型示范等多种方式,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到学会学习,热爱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术道德、治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严谨求实、博学笃行、努力上进的优良学风,切实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加强学风建设的主要工作措施 7.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不懈地开展大学生涯设计和辅导。总结大学生涯设计和辅导工作经验,积极拓展工作内容,不断完善相关工作制度,进一步规范大学生涯设计和辅导工作。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成长成才动力,增强学生大学生涯设计意识,强化大学生涯设计和辅导的过程管理。创新大学生涯设计和辅导的方式方法,

2160247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中英文)(2011)

天津大学《地理信息系统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2160247 课程名称:地理信息系统导论 学 时: 40 学 分: 2 学时分配: 授课:24 上机:16 授课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适用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先修课程: 数据库原理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地理信息系统近年来成为支持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发展的一项重要技术,为本科生开设这门课程,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产生背景、功能、应用领域及发展方向;掌握GIS的基本概念、GIS的数据结构、GIS数据输入存储编辑方法、GIS空间分析方法、GIS产品等知识点;懂得如何利用GIS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各个学科和社会中的应用。 二.教学基本要求 该课程注重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全面系统讲述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体系,重点突出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技术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都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同时,加强实验和实践。该课程力求将地理空间基础理论、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实践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习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方法的同时,掌握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实现和方法应用有关的基础理论,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领会和把握作为现代高科技的地理信息系统的科学性、技术性和实践性。 三.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 1. 导论

第二部分:空间数据与空间信息 2.空间数据模型 3.空间参照系与GIS中的数据 第三部分:GIS的功能 4.空间数据获取与管理 5.空间分析 6.空间数据表现 第四部分:GIS的应用 7.GIS平台、应用与工程 8.GIS展望 课程设计: 和ESRI和SuperMap公司联合制定课题,各同学分组完成课程设计。 四.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授课 上机 实验 实践 实践(周) 导论 2 空间数据模型 4 空间参照系与GIS中的 数据 4 空间数据获取与管理 4 空间分析 4 空间数据表现 2 GIS平台、应用与工程 2 GIS展望 2 课程设计 16 总计: 24 16 五.评价与考核方式

《WebGIS课程》期末考试复习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 第一章绪论 1.名词解释 WebGIS:即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是Internet与WWW技术应用于GIS开发的产物,是利用WEB技术拓展和完善GIS的一项新技术。 2.简答 (1)WebGIS的组成以及各个承担的功能: WEB浏览器: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分布在Internet上的各种地理信息 通信协议:通过相关协议,设定浏览器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方式及数据访问接口,是地理信息在Internet上发布的关键技术。 WEBGIS服务器:根据用户请求操作GIS数据库,为用户提供地理信息服务,实现客户端与服务器的交互。 (2)WebGIS的基本架构: (3)WebGIS的特点。 1、基于Internet/Intranet标准 2、分布式体系结构:有效平衡客户端与服务器端的处理负载 3、发布速度快,范围广 4、数据来源丰富,分布储存 5、用户界面友好 6、平台无关 7、成本低廉,操作简单

(4)WebGIS的作用。 <1>促使传统工作站版的GIS走向分布式、大众化,使GIS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 <2>空间数据的分发、获取、浏览更加方便、快捷; <3>更加友好的、互动的可视化界面,是对传统GIS的一种革新; <4>使空间分析无处不在,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使用GIS的分析功能; <5>将GIS与其他软件系统之间的集成变得更加容易,推动了GIS向纵深快速发展,使GIS走向企业化、社会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补充知识点: WebGIS基本思想:就是在Internet网上提供地理信息,让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得一个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和服务 WebGIS的功能:地图服务、数据查询服务、地理编码服务、要素服务、导航或位置服务、个性化地图服务、远程数据维护功能。 3.论述 结合实例说明当前WebGIS的发展趋势和研究前沿(至少四个)。 大数据、云计算、分布式、三维GIS、移动GIS (1)基于分布式计算的WebGIS 要实现地理信息的分布式计算,必须采用标准的、开放的和广泛支持的分布式对象体系结构。例如,CORBA具有完美的平台无关性和兼容性,如与JAVA结合,可解决代码复杂、实现困难的问题,因而受到日益广泛的支持,必将成为未来WebGIS发展的主流技术 (2)三维GIS 目前GIS大多提供了一些较为简单的三维显示和操作功能,但与真正的三维表示和分析还有很大差距,真正的三维GIS必须支持真三维的矢量和栅格数据模型及以此为基础的三维空间数据库,解决三维空间操作和分析问题。

中国矿业大学关于制定版本科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征求意见稿)DOC

中国矿业大学 关于制定2012版本科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合理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吸取近几年我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取得的改革成果,促进本科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在全面总结2008版本科培养方案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学校决定制定2012版本科培养方案。为做好本次制定工作,特提出以下原则意见。 一、指导思想 培养方案的制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对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客观规律,体现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质量标准。 培养方案的制订应反映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符合学校建设特色鲜明、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矿业大学的发展目标要求,既要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认真吸取我校本科人才培养的经验,又要大胆借鉴国内外高校的有益经验,不断改革创新。 二、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具有丰富知识、独立人格、社会责任感,秉承“好学力行、求是创新”精神,能为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高素质人才。 各专业应在学校总体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依据各专业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学校对本专业的期望以及本专业的定位、办学特色,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 三、基本要求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和社会进步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爱岗敬业、艰苦创业、求真务实、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大纲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大纲 一、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中文):地理信息系统 (英文):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课程编号:19371087 课程学分:2 课程总学时:32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二、课程内容简介(300字以内) 地理信息系统是集计算机科学、地理科学、测绘学、遥感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新型边缘学科。它从20世纪60年代问世,至今已跨越了50多个春秋,现已广泛用于资源、环境、交通、城市、农业、林业、海洋、军事等领域。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基本组成,地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空间数据结构的类型、数据的处理方法与空间分析以及在林业和相关专业中的基本应用等。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是林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产生背景、功能、应用领域及发展方向;掌握GIS的基本概念、GIS的基本功能、GIS的数据结构、GIS 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方法、GIS空间分析的原理与方法、GIS产品等知识点;掌握如何利用GIS去解决实际的相关专业问题。 在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应对GIS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提高利用GIS解决相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章导论(4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什么是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有哪些内容构成?地理信息系统能做什么?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基本功能和应用功能;难点是区别数据与信息的概念及关系、地理信息系统与其他管理系统的区别。 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1学时) 一、数据与信息 二、地理信息与地理信息系统 第二节、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1学时) 一、系统硬件 二、系统软件 三、空间数据 四、应用人员 五、应用模型 第三节、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简介(1学时) 一、基本功能 二、应用功能 第四节、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概况(1学时) 一、发展概况 二、基础理论 第二章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6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是空间数据,掌握空间数据的来源、空间数据的分类、空间数据结构的类型。

地理信息系统结课论文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结课论文题目:地理信息系统结课论文 学院建筑学院 专业班级城市规划一班 学生姓名刘溪 学号 20080940111 任课教师赵姗

[摘要]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 Geo-Information system,GIS)有时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或“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它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or Geo-Information system, GIS) is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geo-information system " o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System. " It is a very important space for a particular information system. It is in the computer hardware and software system support, on the whole or part of the Earth's surface (including the atmosphere) in the relevant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space data acquisition, storage, management, operations, analysis, display and description of the technical system.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城市规划 [大纲]一,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 (一),GIS的基本概念: (二),地理信息系统分类: 二,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一),城市规划业务及GIS新技术 1,OfficeGIS与城市规划 2,虚拟现实及多媒体网络技术与城市规划 3,嵌入式GIS与城市规划 4,GIS与遥感技术结合 5,其它应用 (二),区域城市规划、城乡规划及GIS技术 (三),问题与展望 三,我国GIS发展面临的问题 四,结语 [正文]

地理信息系统教学大纲

《地理信息系统》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地理信息系统是面向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专业本科生的科类方向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学习与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组成、类型、功能和数据采集、存储、处理、更新、查询检索、综合分析和应用、成果输出等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具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资源、环境、生态等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与分析的基本技能。 三、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1章绪论 第一节GIS基本概念 1.信息与数据 2.地理信息与地学信息 3.信息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 习题要点:掌握GIS的定义及其涉及到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GIS相关学科 1.GIS与地理学 2.GIS与地图学 3.GIS与计算机科学 4.GIS与遥感 5.GIS学科“树” 习题要点:理解GIS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GIS功能与应用领域 1.GIS基本功能 2.GIS主要应用领域 3.无处不在的GIS 习题要点:掌握GIS的基本功能,了解其应用功能及在本专业的应用情况。 第四节GIS构成 1.硬件 2.GIS软件配置 3.数据 4.GIS人员 习题要点:掌握GIS的基本构成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第五节GIS发展历史与趋势 1.国际GIS的发展状况 2.我国GIS发展 3.GIS发展趋势 习题要点:了解GIS发展趋势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信息、数据、地理数据、地理信息、信息系统的概念,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 难点: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地理信息系统功能的理解。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GIS的组成与GIS的功能,理解GIS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了解GIS 的发展与趋势。 第2章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及其表示 第一节地理空间及其表达 1.地理空间的概念 2.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地理空间 3.地理空间实体 习题要点:理解地理空间的定义、在计算机中地理空间实体的表达。 第二节数据结构 1.数据结构 2.矢量数据结构 3.栅格数据结构 4.矢量、栅格数据结构比较与选择 5.属性数据存储 习题要点:掌握矢量数据结构的定义及其类型、栅格数据结构的定义及其类型,掌握矢量与栅格数据结构的比较。 第三节地理数据的编码方法 1.编码的概念和意义 2.栅格结构编码方法 3.矢量结构编码方法 4.属性数据编码方法 习题要点:理解栅格数据结构的编码方法(栅格矩阵结构、游程编码结构、四叉树结构)、矢量数据结构编码方法(简单数据结构、拓扑数据结构)。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地理空间及其表达,空间数据结构,栅格数据结构及编码方法,矢量数据结构及编码方法。 难点:栅格数据结构及编码方法,矢量数据结构及编码方法。 本章教学要求:理解地理空间及其表达,掌握地理空间数据及其特征、空间数据结构的类型。理解空间数据结构编码的方法。 第3章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输入 第一节数据预处理和分类编码 1.数据预处理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一)指导思想 培养方案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教学改革。着眼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发扬“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重能力”的传统优势和办学特色,发挥学生自我设计的积极性,培养高素质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体现与资源勘查工程、资源环境等相近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拓宽学生专业渠道。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立足河北,面向全国,服务于国土资源及相关行业”为战略目标,培养能从事地理信息系统方面工作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完成学业后,应具备扎实的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和地图制图技术的基本技能,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和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能在资源勘查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通过四年的系统学习和专业训练,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整体理论框架,基本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方法和应用等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科研和管理能力,为今后工作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在具体学习过程中,除必要的专业课程学习外,还将通过参与各种科研工作,培养学生比较全面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或遥感图像处理系统的操作和使用方法,以适应未来地理信息科学和遥感信息科学科研、教学和管理人才的多方面需要。 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可在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从事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教学、设计和开发工作,以及从事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进行环境资源调查、监测、区域规划和管理工作。 (三)培养要求 1. 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知识。 2. 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掌握地理信息问题的研究方法,具有专业软件的实际应用能力; 3. 具有扎实的地质学、地理学、资源环境等自然科学的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和最新进展; 4.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合理使用相关科技文献的能力; 5. 其它相关方法论的掌握和综合运用能力;具有获取地理学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和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6. 外语达到国家外语四级水平,具有熟练使用专业外语的能力;毕业论文合格。 7. 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和组织、决策能力;热爱祖国,具有振兴中华民族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开拓进取、严谨务实、勤奋敬业的作风;奉公守法、举止文明、情趣高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科学的世界观;身体健康。要达到思想与心理素质综合评定合格。

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图文信息中心概况

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图文信息中心概况 一、项目概述 项目名称: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图文信息中心 建设地点:三环南路南侧、新茶公路西侧 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中部 建设规模:总建筑面积49500平方米 (包括人防工程4000平方米) 建设期:24个月 项目投资:12175万元 建设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二、建设内容 1、土建工程 2、供排水、电气安装工程 3、室外工程(外管网、道路、绿化等)。 三、建设方案 第一节指导思想和设计特点 1、按照“实用、高效、灵活、舒适、美观、安全、经济”的原则,力求功能合理、布局灵活、设施先进、环境舒适、管理便捷; 2、总体布局及造型、高度、层数、色彩符合校园规划的要求,确保校园整体风格与品质的统一和完整;

3、设计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资源共享、生态与节能以及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努力建成全国一流的花园式大学,体现徐州的经济地位和地域文化特征。 第二节总平面布局 根据规划设计目标和设计理念,确定规划设计原则为: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整体协调;具有时代气息和强烈现代感;与周围环境有机结合,突出环境设计。 1、总体布局 图文信息中心位于南湖校区的中心位置,由图书馆、档案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构成。其周边是校园的中心生态空间,较为开阔。从建筑的使用功能和性质地位来看,图文信息中心具有从中心向周边辐射的功能,也有使师生向之聚集的作用。 2、道路系统 周边空间格局和建筑的分布因城市道路和南北向的两套轴网的交织而变得复杂,图文信息中心正是位于这些复杂关系的中心。周围交通线路清晰,消防车可绕主体建筑环行。 3、绿化系统 图文信息中心位于校园的生态开放空间的中心,从多个方向上看都会有比较好的观赏距离和角度,并与校区内其他组团绿地形成完整的大学整体绿地系统。 第三节建筑设计 第四节建筑结构 按照我国现行规范和规程进行设计。 本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建筑结构的合理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构件的耐火等级为一级;裂缝控制等级为三级。 第五节电气设计 电气设计应按照国家现行的有关规范、规程进行设计。 1、强电部分 a.变配电系统 b.应急电源系统 c.照明 d.防雷及接地 2、弱电部分 本建筑包括综合布线系统、保安监控及防盗报警系统、多媒体系统、火灾报警及联动控制、消防广播通讯系统。视实际情况设置语言、信息插座。本楼根据房间功能设有线电视终端,接入有线电视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课程标准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课程标准 1、课程概述 1.1课程标识 课程代码:63116015 课程名称:地理信息系统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类别:职业技术基础课程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授课学时:总学时:32。其中理论学时:22;实践学时:10。 1.2课程定位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地图为基础管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技术,以方便处理国土整治、区域规划、可持续发展等宏观的辅助决策信息,作为生产、管理和决策的依据。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空间数据模型与数据结构、空间数据获取、空间数据处理、空间数据组织与管理、空间分析的基本方法、数字地形模型及其应用、空间建模与空间决策支持、地理信息系统产品输出及可视化等。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先修:《计 算机应用基础》、《测量学》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其后继课程《电子地 图原理与应用》、《空间数据库》、《GIS二次开发》的学习奠定基础。为学生定 岗实习、毕业后能胜任岗位工作起到必要的支撑作用。 1.3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在内容组织与安排上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载体,按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将工作任务设计成“学习项目”,采用项目化教学,按项目分别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课程教学方法以有利于课程内容的学习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原则,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自学和讨论、上机实习等形式。其中多媒体课件主要用于课程要点、难点的讲解,图形图像资料和模拟演示等,预制的课件条理清晰、利于更新,信息量大,效果远远超过传统授课方式,作为课堂授课辅助工具效果明显;自学和

讨论要求学生通过网络课件、资料阅读和习题完成非重点难点和描述性内容的学习,自学效果通过讨论、提问、批改作业等方式予以检查;上机实习广泛地采用了网络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在网上公布所有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中英文教案、多媒体电子教材、网络课程教材、实习教材、实习指导书、习题集等,同时设计了“网上答疑”与“网上讨论”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互动教学”的特点。教学资源上网很好地解决了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自学、以及由于课堂信息量大给学生做笔记带来一定困难(可以下载打印后作为笔记底稿)等问题,并有助于形成教学过程和课程建设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健康发展的机制。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动口能力(提出和讨论问题以及辩论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己不断发现问题,积累问题,最终达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除了专题讨论课之外,原则上每次课堂授课都要布置思考题和讨论题,每次上课正式授课前或在课间要组织10-20分钟的课堂讨论,并注意让每个学生都发言。 2、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相应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与组织、GIS空间分析的原理方法、GIS设计的技术方法等内容,并掌握常用GIS软件的操作,为后续其它GIS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1 能力目标 ①懂得如何利用GIS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 ②能处理国土整治、区域规划、可持续发展等宏观的辅助决策信息; ③能够从事工程测量岗位中现场的相关工作。 2.2 知识目标 学生应对GIS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要求学生着重掌握GIS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发展趋势,理解GIS学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理清各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 2.3素质目标

GIS课程报告

地理信息系统 课程考核报告 GIS在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应用 学生姓名: 所在班级: 学号: 授课老师: 2013年1月4日

摘要 GIS是多种学科交叉的产物,它以地理空间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实施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是一种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在地质灾害评估中,地形起伏度和坡度、坡向不仅可以定量描述地形地貌特征,同时和滑坡灾害的发育存在很大相关性。需要对评估区域的地形进行空间分析,从而得到所需要的地形分析数据。将GIS技术应用在地质灾害空间分析中,可以较好地解决地形空间分析的问题。主要内容如下:1.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地质灾害分析的关系;2.GIS在地质灾害评估的研究方法,包括其数据的准备、构建格网数字高程模型及地形因子的提取;3.GIS技术在地质灾害评估空间分析过程中的应用。 关键字:GIS;地质灾害;空间分析;坡度;坡向

目录 一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地质灾害分析 (4) 二 GIS在地质灾害评估的研究方法 (4) 2.1 GIS数据准备及分析软件 (5) 2.2 构建格网数字高程模型 (5) 2.3 地形因子的提取 (6) 三 GIS技术在地质灾害评估空间分析过程中的应用 (6) 3.1 三维地形图 (7) 3.2 高程分析 (7) 3.3 坡度分析 (8) 3.4 坡角分析 (9) 四感悟 (9) 参考文献 (10)

一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地质灾害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采集、存储、管理、处理、检索、分析和显示空间物体的地理分布数据及与之相关的属性的计算机系统’它是由一些计算机程序和各种地学信息数据组织而成的空间信息模型。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地图学、计算机图形学、测绘学、遥感学、空间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及数据库技术于一体"以其对空间地理数据强大的存储查询和分析处理功能而鲜明的区别于普通的管理信息系统"它将空间数据处理#属性数据处理#空间分析与模型分析等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具有很强的空间表现力"能够对复杂的地理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存储、检索、管理和分析建模"为我们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多学科集成的基础平台。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有效表达、处理以及分析与地理分布有关的专业数据的一种技术,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快速展示有关地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新的手段和平台。从20世80年代以来,GIS在灾害管理中得到逐步深入的应用:从简单的灾害数据管理、多源数据集数字化输入和绘图输出,到DTM和DEM模型的建立和使用;从GIS结合灾害评价模型的扩展分析;到GIS与决策支持系统的集成;再到WebGIS。GIS的核心是空间数据管理子系统,由空间数据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构成。运用GIS所具有的数据采集和提取、转换与编辑、数据集成、数据的重构与转换、查询与检索、空间操作与分析、空间显示和成果输出及数据更新等功能,我们可以根据地质灾害评估的需要,建立以GIS技术为基础的、用于地质灾害评价的空间分析模型,评价结果可以图层的形式显示或者报表、表格形式输出,为专业部门或决策部门提供灾害管理和决策依据。 二 GIS在地质灾害评估的研究方法 地质灾害是包括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多、损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应对自然灾害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与风险共存,始终做到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是减灾和灾害管理的基本点和出发点。 基于GIS技术的面向突发性自然灾害应急响应、利用多源数据的地质灾害风险快速评估方法研究,是面向我国政府部门对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提出的重大需求,服务于政府及地方社会解决突发性地质灾害损失应急评价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为各类突发性自然灾害的救灾、减灾等提供信息保障和决策支持。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号:0103006 二、课程名称:地理信息系统原理 (Principle of GIS) 三、学分、学时:2.5学分; 40学时 四、教学对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本科学生 五、开课单位:水资源环境学院地理信息科学系 六、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地图学 七、课程性质、作用、教学目标(含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该课程以空间数据为基础,介绍运用系统科学和信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和管理,空间数据的分析与综合研究,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应用。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初步掌握应用GIS工具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内容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 第一章:GIS的概念及发展 1.1GIS的基本概念 1.2GIS的发展过程 1.3GIS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4GIS的组成 1.5GIS的功能和应用 第二章:空间数据结构 2.1 栅格数据结构 2.2 矢量数据结构 2.3矢量数据结构和栅格数据结构 第三章:GIS的地理数学基础 3.1 地图投影 3.2 GIS中地图投影的配置与设计 3.3我国GIS中地图投影的应 用 第四章:GIS数据输入 4.1 GIS数据来源 4.2 数据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4.3 数据输入 4.4 数据质量 第五章:GIS的数据处理 5.1 数据编辑 5.2 空间数据的误差分析 5.3 空间数据的压缩与光滑 5.4 图形变换 第六章:空间数据管理

6.1 数据库概念 6.2 数据模型 6.3 地图数据模型 6.4 矢量数据模型 6.5 三维空间数据模型 6.6 GIS的地理分析模型 6.7 海量空间数据的组织与管理 第七章:GIS的数学模型 7.1 数理统计分析模型 7.2 回归分析模型 7.3 线性规划模型 第八章:空间分析 8.1空间分析的内容与步骤 8.2 叠置分析 8.3 缓冲分析 8.4 网络分析 第九章:数字高程模型 9.1 DEM数据的分布特征 9.2 DEM数据的网格化 9.3 DEM的表示方法 9.4 DEM的应用 第十章:GIS的发展趋势 10.1 3S集成 10.2 WebGIS 10.3 ComGIS 10.4 3D&4DGIS 10.5 CyberGIS 10.6 Mobile GIS 10.7 互操作 GIS 九、实践性环节的内容、要求: 安排12小时的GIS软件操作实习。其中8小时为课内学时。学习和掌握GIS工具的操作使用。 十、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的内容、要求及占用学时(或学时比例): 安排6个学时分别演示空间数据的采集、查询分析、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及应用实例演示。 整个授课方式为多媒体授课。 十一、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黄杏元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 参考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吴信才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年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张超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 十二、考核方式: 考试方式:考试。采用闭卷笔试。 十三、教学大纲说明: 该课的重点和难点:数据结构、数据编码、拓朴关系建立与维护、空间数据库的设计、GIS空间分析、GIS数据质量。

浅谈矿大百年校庆的功能

浅析矿大百年校庆的功能 秦志强,孙文科 (中国矿业大学信电学院07-20班,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大学校庆有着特殊的意义和魅力,主要通过校庆活动来体现。今年母校迎来百岁诞辰,学校举行了一系列的活动庆祝这一盛世。本文主要介绍了校庆活动的内容,着重阐述百年校庆对矿大发展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矿大百年校庆功能分析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中国矿业大学是有着悠久历史、光荣传统和深厚底蕴的百年学府。1909年中国矿大的前身——焦作路矿学堂,诞生于国难深重、民族危亡之际,承载着国家煤炭工业起步阶段突破人才、技术难题的重任,开创了我国近代煤炭高等教育的先河,学校曾经荟萃了中外矿业精英,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中国现代能源工业的奠基人之一孙越崎,地质学家翁文灏等先后出任校董,为我国的煤炭工业播下了极其宝贵的火种。 一百年来,中国矿大薪火相传,历经沧桑而又矢志不渝。从路矿学堂到新中国成立,学校经历了多个办学时期,处境艰难,甚至几度停办。从四川1979年迁至徐州,到1997年在北京研究生部的基础上设立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目前形成了徐州、北京两地办学的格局。矿大曾经14次搬迁,12次易名,经历的艰难曲折确属国内高校之所罕见。在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以开发矿业、开采光明、建设祖国,秉承严谨治学、开拓创新的校训,紧紧围绕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精心做好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矿业人才,在促进我国能源资源产业发展、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 校庆活动形式 校庆活动的形式内容、规模层次应与大学的性质、层次类型及校庆本身的目的相适应。百年校庆活动主要有中国矿业大学建校暨中国煤炭高等教育发展100周年庆典、第六届国际采矿科学技术大会、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校友活动、编纂修续校史和建立校史博物馆等。 1)庆典活动10月18日上午在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第一运动场举行了中国矿业大学建校暨中国煤炭高等教育发展100周年庆典活动。在庆祝大会上,教育部部长周济宣读了胡锦涛总书记的贺信, 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梁保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骆琳,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在会上致辞。中国矿业大学校长葛世荣,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党委书记杨仁树分别致辞回顾了学校的发展历程。校友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首届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曾勇,校学生会主席陈阳光分别作为校友代表、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发言为母校的百年华诞送上祝福。 2)学术会议10月19日上午,第六届国际矿业科学与技术大会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举行,国际矿业科学与技术大会既是国际矿业科学领域的一次盛会,也是一个高层次、多元化的开放交流平台。面临着资源紧缺、能源危机的瓶颈问题,作为矿业百年学府,中国矿业大学长期依托煤炭行业办学,有能力、有义务、有责任在破解能源发展这一瓶颈中发挥重要作用。 3)校友活动“百年矿大,盛世华章”大型焰火晚会10月17日晚在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镜湖广场隆重上演。这台晚会的焰火是陕西校友会校友为母校百年华诞送上的祝福礼物。青春的交响绽放多彩的光芒,圣府的积淀充溢至美的激情。在这火花与笑脸构筑的舞台,在这永恒与和谐铸就的圣地。广大同学与校友们一起庆祝母校的百岁生日。10月17日下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