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寒地区涎流冰形成原因及处理措施论文

高寒地区涎流冰形成原因及处理措施论文

高寒地区涎流冰形成原因及处理措施论文
高寒地区涎流冰形成原因及处理措施论文

浅谈高寒地区涎流冰形成原因及处理措施摘要:涎流冰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和南方高寒山区以及青藏高原,本文主要介绍了新疆国道314涎流冰病害的类型及形成原因,本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对涎流冰的病害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涎流冰形成原因处理措施

1 概述

山区公路挖方边坡截断地下含水层处,含水层中的水在冬季边渗边冻,可以漫延整个路幅,长可达数十米乃至百余米,称为涎流冰。在东北、西北及青藏高原地区,道路涎流冰病害十分突出。涎流冰春季引起公路翻浆、山体滑坡、边坡滑塌、路基和桥涵水毁等灾害。我国有大部分国土面积处于寒冷地区(一月平均气温低于0℃),每年对涎流冰及其引起道路破坏的治理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目前,对季节冻土区和多年冻土区涎流冰的形成机理和防治方法缺乏系统的认识和研究。因此,开展寒区公路涎流冰防治技术研究,对防治各种条件下形成的公路涎流冰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2 涎流冰类型及处理措施

2.1 河谷涎流冰

主要形成原因是河谷在此处由于河道不顺直,冬季结冰后流水不畅形成,导致冰流上路,形成涎流冰。对于河谷涎流冰,应提高路基,并采用跨径较大的桥涵跨越,以避免涎流冰溢上路面。

整车高寒地区适应性试验方法

整车高寒地区环境适应性试验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在高寒地区进行整车环境适应性道路试验的试验条件、试验项目及试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在高寒地区做环境适应性试验的各类汽车。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1555-2009 汽车风窗玻璃除霜和除雾系统的性能和试验方法 GB/T 12535 汽车起动性能试验方法 GB/T 12782 汽车采暖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GB/T 13594-2003 机动车和挂车防抱制动性能试验方法 GB/T 28958-2012 乘用车低温性能试验方法 GB/T 33829-2017 轿车轮胎雪地抓着性能试验方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路面附着系数(μ) 指路面附着力与车轮法向(与路面垂直方向)压力的比值,介于0和1之间。 注:测量结果为用GB/T 13594-2003机动车和挂车防抱制动性能试验方法测得的轮胎和路面之间的附着系数(k)。 3.2雪地压实度 指用GB/T 33829-2017轿车轮胎雪地抓着性能试验方法中雪地硬度测试仪(CTI)测得的雪地压实指数。 4 试验条件 4.1车辆条件 试验车辆应满足以下要求: ——保持车辆出厂时的外形结构和技术参数; ——机械运动零部件润滑油的粘度应符合制造商的规定; ——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按照制造商的规定,选择相应的冷却液; ——车辆轮胎及轮胎气压应符合车辆制造厂的规定。

4.2场地条件 4.2.1高寒地区试验场典型试验道路类型 应包括但不限于表1规定的9种试验道路类型。 表1 试验道路类型 4.2.2典型路面技术要求 4.2.2.1压实雪面 压实雪面应满足以下要求: a)表面均匀,平整度满足二级公路要求; b)压实雪面应满足GB/T 33829-2017中4.2.1路面条件的相关要求,其雪地压实度平均值在75~85之间; c)雪面附着系数(μ)应在0.2~0.3之间。 4.2.2.2新雪路面 新雪路面应满足以下要求: a)基层路面为满足本标准4.2.2.1的压实雪面; b)表层为松散状新雪,不作压实度要求,为自然落雪堆积而成,也可由人工造雪铺成,扬雪试验时新雪厚度介于10mm~30mm之间。 4.2.2.3冰面 冰面应满足以下要求: a)表面均匀,平整度满足二级公路要求; b)冰面附着系数(μ)应在0.1~0.15之间。 4.2.2.4高附路面(沥青或水泥) 高附路面应满足以下要求: a)表面均匀,平整度满足二级公路要求; b)高附路面附着系数(μ)在冬季干燥路面情况下应介于0.6~0.75之间;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1 概述 公路工程建设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线长面广,土石方挖填量大,增加水土流失的危险性,对公路建设项目编制水土保持方案,采取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根据同源高速公路路基桥隧工程建设特点,提出公路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从大同—浑源段工程第四合同段起点里程桩号为K21+000,终点桩号为K24+100,全线长3.1KM 目前正在进行施工。 2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2.1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 根据水土保持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确定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总体目标为:结合项目建设特点,积极合理地配置各种水土保持防护措施,将因公路建设带来的人为水土流失减少到最小程度。 表2-1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 2.2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根据建设项目工程施工特点和各施工区水土流失类型和强度进行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1)主体工程区 主体工程主要由路基区、桥涵区和隧道区组成,因此主体工程水土流失又分为路基区、 桥涵区和隧道区进行重点防治。 (2)临建区 主要为生活区、仓库、预制场、拌和场等。临建工程需要清理地表,平整场地,扰动地表面积大,改变原来的土壤结构,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应加以防治。 (3)施工道路区 主要在施工前和施工中做好临时拦挡防护措施和开挖要求,在施工结束后,进行复耕和造林,恢复植被。 (4)弃渣场区 全线拟设弃渣场,根据水土流失预测,弃渣场水土流失占5%。 由于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容易被有关单位忽视治理而造成水土流失,影响环境景观,应重点加以防治。 2.3 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 水土保持综合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开挖和填筑边坡的工程护坡、截排水沟以及施工道路的排水沟,弃渣场的挡渣墙、截排水沟等;植物工程措

地基处理技术论文

浅谈地基处理技术 作者:李旭升 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土木工程系、房建1139 摘要: 在我国建筑工程的建设中,经常需要对软弱地基进行处理。本文分析了软弱地基形成的原因,并针对软弱地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处理的方法,从而有于减轻软弱地基对工程建设的影响,提高工程的质量,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软弱地基处理方法结构设计 一、引言 随着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的不断增多,软弱地基的处理变的越来越重要,软弱地基处理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工程建筑的速度,而且关系到工程建设的质量,因此提高软弱地基处理方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正文 2.1软弱地基形成的原因 软弱地基是由淤泥、淤泥质土、杂填土冲填土或者其他高压缩性土层形成的地基,这些地基基本上很少受到地质变动或者地形的影响,也没有受到过地震、荷载等物理作用的影响,更没有受到土颗粒间化学作用的影响。软弱地基是一种不良的地基,其稳定性非常的差、强度较低压缩性较高、容易出现液化,沉降量也很大。因此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基的变形和稳定等问题。在软弱地基上建设的工程,由于其地基强度不够和变形,往往不能满足工程的质量,所以要采用一定的措施,对软弱地基进行处理,从而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减少地基的沉降的不均匀下降。 2.2软弱地基的处理方法 (1)、软土地基深层搅拌加固法 据报道,冶金工业部建筑研究总院开发的软土地基深层搅拌加固法,是利用水泥作为加固剂,用特别的深层搅拌机械,在地基深部就地将软粘土与水泥浆强制拌和,使软粘土硬结成具有一定强度的水泥加固土(复合地基),从而提高地基强度。 这种方法的主要技术特点是:充分利用了软土,避免了大量挖掘软土和远距离弃土;对软土地基加固效果显著,加固后即可投入使用,并可根据上部结构状况灵活采用柱状、壁

公路路基路面常见病害+解决方法

公路路基路面常见病害+解决方法,不敢说很全,至少很实用! 路基路面是公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公路养护的重点内容和部位,由于病害的经常发生,直接影响公路的使用功能,公路路基路面病害的处置约占养护费用的80%以上,而且往往效果甚微。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路基路面常见的一些病害以及相应的处置技术都有哪些吧! 一、公路路基路面病害处置的相关问题 公路路基路面处置的基本原则 准确分析病害成因 基于病害成因的路基路面处置方案的确定 ? 路基路面的病害处置,必须从病害成因入手,遵循有的放矢的针对性原则。 ? 路基路面病害处置是一个系列工程,往往具有综合治理的特点。在分析路面病害成因、制订处置方案时,要考虑有无路基因素;

要考虑路面各层次的影响。对于水损坏引起的病害,往往具有综合性病害的特点,必须采取彻底的防治水根治措施。 ? 确定病害处置方案,还应与病害处置者的资源配置相协调。 公路路基的基本要求 公路路基不满足上述任何一种要求,就可能产生路基病害。 公路路面的基本要求 路面不满足前述两项基本要求,则可能产生病害。对于路面平整度和抗滑性能,应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善和提高,以提供给顾客安全、通畅、舒适的行车条件。 公路路面的结构型式与病害类型 ? 公路路面按结构型式,分为沥青路面与水泥混凝土路面两大类。沥青路面又称黑色路面,行车舒适性好 沥青路面病害(损坏)分为裂缝类、变形类、松散类、其他类四种。 水泥混凝土路面亦称白色路面,行车舒适性不及沥青路面。其力学性能好、抗水破坏能力强,具有造价低、刚度大、强度高、使用耐久和养护工作量小的优点。 水泥混凝土路面主要病害包括断板、脱空唧泥、表面裂缝、起皮、坑洞和平整度差等。

我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特点及水土流失预防措施

我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特点及水土流 失预防措施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生产建设项目,同时,由于人为原因引起的水土流失变得越来越严重。因此,了解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特点、成因以及造成的危害,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防治提供可靠地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合理使用水土资源提供了经验。 关键词: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防措施新理念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建设项目数量的不断增加,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大面积的原状地貌遭到了扰动、大量林地遭到破坏。同时,在建设项目中产生了大量的弃土弃渣,加剧了水土流失的速率,并留下了严重的隐患。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是人类在从事各种资源生产和生产建设过程中,扰动土壤表层或地下岩层、排放固体弃渣等造成水土资源的破坏和损失。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与一般的水土流失有明显的区别,其中,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与人为活动有很大的联系。 1、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成因 生产建设项目造成水土流失有两方面的原因:1.通过开挖、占压土地直接造成土壤的位移和功能的丧失。2.通过改变项目取得自然条件加速水土流失。

1.1直接造成土壤的位移和损失 生产建设项目通常将富含有机质的表土层甚至整个土壤层剥离,造成了原始地表土壤的位移和土地生产离得下降,属于水土流失的范畴。几乎所有的生产建设项目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上述现象,尤以采矿中的露天采矿最为严重。露天采矿必须首先剥离矿体上覆盖的土壤及岩层,暴露出岩层,再实施采矿,因而矿体上覆盖的表土与岩层的分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剥离的表土及岩石的堆积也可能形成新的水土流失策源地,造成弃渣的水土流失。 1.2 毁坏水土保持设施,削减区域水土保持能力 生产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永久性或临时性征占土地,损坏大量水土保持设施,并且损坏具有水土保持和涵养水源的湿地、水域等,削弱了项目区及其周边地带的水土保持功能,产生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1.3 破坏地表植被,降低地表抗蚀力 地表植被可以显著地减少土壤侵蚀,保护土壤免受雨滴的溅蚀作用。同时植被冠层可以截留一部分降雨,延长径流形成的时间,保护土壤,此外,植被可以减缓径流流速,减少沟间侵蚀。植物根系具有固持土壤的作用,增加土壤的抗冲性和抗蚀力。生产建设项目清除了地表被覆,降低植被覆盖度,造成土地裸露,为水土流失创造了条件。土壤失去植被的保护将直接遭受雨水的击打、剥蚀、搬离。同时植被盖度的下降,容易诱发严重的风力侵蚀。生产建设项目破坏了土壤的结构,改变了土壤成分,影响土壤的透水性、抗蚀力、抗冲性等,减

防治路基沉陷的措施

题目 摘要:本论文就公路工程建设中路基沉陷现象展开了研究,探讨引起沉陷的原因。认为自然条件和地址地貌等客观因素,以及路基的施工组织等主观因素共同导致了路基沉陷问题的发生,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公路路基路基沉陷处理技术

目录 摘要 (1) 1. 引言 (2) 2. 公路路基 (3) 2.1路基的基本概念 (3) 2.2路基的作用 (3) 2.3路基的结构 (4) 2.4路基的类型 (4) 3. 路基设计规范及设计 (5) 3.1路基设计规范 (5) 3.2路基的基本构造 (5) 3.2.1路基的宽度 (5) 3.2.2路基高度 (5) 3.2.3边坡 (5) 4. 路基施工规范及施工 (6) 4.1路基施工规范 (6) 4.2路基施工需要注意问题 (7) 4.2.1施工准备阶段 (7) 4.2.2施工阶段 (7) 5. 路基沉陷 (7) 5.1路基沉陷不均匀、沉陷病害出现的原因 (7) 5.2路基沉陷的主要原因 (8) 5.3防治公路路基不均匀沉陷原则 (8) 6. 路基沉陷的处理方法及技术 (8) 6.1针对公路路基不均匀沉陷防治措施 (8) 6.2工程实例 (9) 7.结论 (10) 参考文献 (10)

公路路基沉陷的处理技术 引言 为了适应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积极推进交通知识,进一步加快和交通建设的接轨,写出本文。本文用于探讨公路路基的沉陷及其处理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编写满足理实一体化2内容适应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1.概述 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交通运输业也蓬勃发展。看看近几年来增加的公路数量,又人欢喜有人忧。喜的是交通方便了,忧的是这样的速度能有什么样质量的公路。于是,我们发现了越来越多质量问题的公路。尤其是在路基这方面,而路基这块,路基沉陷问题又较为严重。所以大家应该共同探讨下如何在设计、施工中预防这个问题,而出现这个问题时又该如何处理。而本文就带大家了解路基及其沉陷的处理问题。 2.公路路基 2.1路基的基本概念 路基指的是按照路线位置和一定技术要求修筑的作为路面基础的带状构造物,路基是用土或石料修筑而成的线性构造物。它承受着本身的岩土自重和路面重力以及由路面传递而来的行车荷载,是整个公路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2.2路基的作用 路基一般分为路堤和路堑。路基是为使路线平顺,在自然地面低于路基设计标高处要填筑成路堤,在自然地面高于路基设计标高处要开挖成路堑。路基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即在其本身静力作用下地基不应发生过大沉陷;在车辆动力作用下不应发生过大的弹性和塑性变形;路基边坡应能长期稳定而不坍滑。为此,须在必要处修筑一些排水沟、护坡、挡土结构等路基附属构筑物。路基是一种线形结构物,具有路线长、与大自然接触面广的特点,其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由当地自然条件所决定。合理选择线位,可以避开地质不良地段和工程艰巨路段,保证路基稳定,减少工程数量,节约工程投资。路基工程的特点是:工艺较简单,工程数量大,耗费劳力多,涉及面较广,耗资亦较多。路基施工改变了沿线原有自然状态,挖填借弃土石方涉及当地生态平衡、水土保持和农田水利。土石方相对集中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编号:SM-ZD-35248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简介:该方案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合理化地制定计划,达成上下级或不同的人员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明确执行目标,工作内容,执行方式,执行进度,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1.水土保持管理组织机构 项目经理部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水土保持领导小组,由项目副经理、总工程师及各部门负责人组成。安全质量管理班组、施工班组和项目总工程师负责施工现场的有关技术、方案的制定、执行、检查、落实、评估等。 2.水土保持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对于水土流失的防治原则:“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凡在生产建设过程中造成水土流失的,都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 根据工程水土流失的特点、危害程度和防治目标,水土保持采取分区、分期防治: ⑴分区:分为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两部分,主要以项目建设区作为重点防治区,其又分为主体工程区、取土场

浅论对高原高寒地区公路设计的思考

浅论对高原高寒地区公路设计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9-04-16T15:17:12.337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36期作者:吴志明 [导读] 近年来,我国公路建设在不断深入,不仅内陆地区的交通质量得到了改善,高原高寒地区的交通问题也在日益环节。 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 650000 摘要:在我国交通建设的过程中,公路设计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高原高寒地区的公路设计存在一定难度,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确保公路的质量,还要保障公路施工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所以,要积极采用现代技术和新的设计理念,提升高寒高原地区公路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其满足现代交通需求,从而促进我国西藏等高原高寒地区交通条件的改善,本文就此进行了相关的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高原高寒;公路设计;思考 近年来,我国公路建设在不断深入,不仅内陆地区的交通质量得到了改善,高原高寒地区的交通问题也在日益环节。在高原高寒地区修建公路是我国目前主要的公路建设任务,其受到地质、环境、水文等条件的影响,公路设计存在一定的难度。与内陆地区相比,高原高寒地区不论是在公路规模上,还是在设施、宽度等方面其等级水平都相对较高。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要合理把握各项技术标准,做好线位的布设,将安全、环保等现代公路的修建理念融入到公路设计之中。 一、高原高寒地区公路路线设计 (一)规避不良地质 在高原高寒地区修建公路很容易遇到不良地质情况,所以在设计时,要尽可能规避不良地质,减少地质问题对公路质量的影响。可以利用遥感、GPS、地质勘查等技术手段来分析路段情况,正确评估地质灾害等级,避免其对公路建设造成影响。对比不同的路线方案,要坚持回避原则,如果无法完全规避不良地质,可以采用一定的处理措施。如果存在泥石流、滑坡、冻土等比较恶劣的地质问题,可以重新选择修建路线或绕开修建,降低不良地质造成的危害影响。在公路修建项目中,如果地质条件相同,要优先选择阳坡修建,从而减少冻融滑坡、融陷破坏等问题的出现。阳坡光照时间较长,可以提升路面温度,避免过大的早晚温差,进而对上述问题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二)规避大长纵坡 高原高寒地区经常会出现积雪、冰冻等情况,导致大长纵坡路段行车危险性较大,所以在设计时要多加注意。研究显示,隧道方案能够降低大长纵坡的危险性,所以可以对隧道方案进行合理利用,从安全、环保、成本造价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比较不同的方案方法,确保路线的安全性和合理性。在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避免小半径曲线的使用;第二,提升高行车视野距离;第三,设置避险车道,其入口视距要符合要求;第四,设置紧急停车带,方便检修和调整。 (三)科学选取超高值 在选取曲线超高值时,要从多个方面着手考虑,其中包括车速、气候、路面类型等等。如果在路段位于积雪冰冻区域范围内,则在设计时要对最低车速进行考虑,避免冰雪天气出现车辆打滑等问题。此外,要以我国货车为标准,将最大超高设定为6%。 二、高原高寒地区公路路基设计 (一)路侧净空 通常,积雪冰冻地区容易出现车辆打滑等情况,其路面摩擦系数相对较低,所以容易引发事故危险,转弯路段的危险系数最高。所以,要准确计算路侧净空,平曲线半径越大越好。为了避免车辆在道路外围再次发生呢危险,如果用地面积足够,可以额降低路基边坡坡率,可以选用两种边沟形式,一种是暗埋边沟,另一种是碟形边沟,其能够增加路侧净空,进而使道路使用更加安全。 (二)横断面 高原高寒地区降雪频繁,所以路面积雪较多,针对这个特征,路基横断面不仅要设计紧急停车带、爬坡车道等位置,还要尽可能进行路基加快,设置更多可停靠空间,进而确保初雪设备的自由出入。 (三)排水 高原高寒地区的路基时常会出现冻胀、翻浆两种病害问题,这两种病害问题具有独特性,需要采取有效的路基排水措施进行防治缓解。针对此类地区较强的冻融循环情况以及冬季需要撒盐除雪的特点,在排水工程设计时,首先要选择恰当的设施材料。可以将圬工材料作为首选,也就是尽可能采用浆砌片石,或预制/现浇混凝土材料,合理设计混凝土排水结构。由于此类路段时常需要撒盐除雪,所以还要选择有效的防腐手段和提升混凝土抗冻能力的对应措施。 三、高原高寒地区公路路面设计 路面需要长时间暴露在外部,其会直接受到低温、降雪、紫外线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在路面设计时,要优化设计思路,对路面抗高寒、抗裂缝、抗滑三种性能加以考虑。裂缝较多的路面在高温软化后会出现许多车辙印记,等到寒冷季节的到来,这些车辙会使裂缝问题更进一步恶化。而后,雨水会从裂缝中进入路基,影响路基稳定性,进而导致路面质量降低,影响路面的正常使用。在高原高寒地区,时常会出现积雪和冰冻现象,与正常路面相比,其摩擦系数较小,进而导致路面没有足够的抗滑性能。所以,要对其抗寒、抗滑、抗裂三种性能进行强化,着重进行路面材料的考虑和筛选,才有合理的层间处理措施。优质的层间处理能够减少半刚性基层干缩裂缝反射问题。要尽可能选择摩擦阻力系数较高的材料,这种材料的防滑性能较好。 四、高原高寒地区公路桥梁设计 在高原高寒地区建设桥梁具有条件差、形式多等特点,面对恶劣的环境和气候条件,要着重做好安全性能设计。其主要包括桥身强度、稳定性、桥梁耐久性、全寿命周期等多个方面。 (一)结构形式选择 由于环境恶劣,不具备良好的施工条件,所以现场技术和质量管理都无法充分发挥效用,桥梁结构最好以预制拼装结构为主,统一孔跨布置,避免预制结构产生尺寸变化,确保其具有一定的可更换性,使其能够大批量生产。采用化零为整的方式尽量在预制场内实现桥梁结构的批量生产,从而有效控制生产质量,提升其对抗恶劣天气的能力。针对现浇施工,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技术和方案的筛选,从

公路的防洪

公路的防洪、防冰、防雪、防沙 主要内容: ?第一节水毁的预防、抢修与治理 ?第二节公路冰害的防治 ?第三节公路雪害的防治 ?第四节公路沙害的防治 水毁根据经济损失的额度,分成不同的级别: 特大型水毁 大型水毁 中型水毁 小型水毁 一般水毁 当出现水毁病害时,要及时抢修。 公路管理机构在雨天和讯期应组织人员对所辖路段进行昼夜巡视,检查桥涵、路基及各种构造物。 小的毁阻,当天予以排除; 发生严重毁坏危及行车安全时,应立即在两端设立警告标志或禁止通行标志,并及时向上级报告。 易毁路段和构造物应设专门的抢护队伍守护,准备足够的抢护材料、工具、用具及救生、照明和通讯设备等。 当洪水对公路产生破坏时,应进行紧急抢护,做到: (1)采取应急措施,不使水害扩大。 (2)尽快抢修,维持安全通车。 第一节水毁的预防、抢修与治理 一、水毁的预防和抢修 ⒈每年汛前应对所辖路段进行一次预防水毁的技术检查。其内容应符合下列要求: (1)边沟、盲沟、跌水等排水系统有无淤塞,路面、路肩横坡是否适当,路肩上的堆积物是否阻碍排水。 (2)桥梁墩台、调治构造物、涵洞、引道、护坡、挡墙基础有否冲空或损坏。 (3)桥下有无杂草、树枝、石块等杂物堆积淤塞河道。涵洞、透水路堤有无淤塞。河流上游堆积物、漂浮物的情况。 (4)沿河路段的河床冲刷情况及路基受急流冲击处有无淘空或下沉。 (5)浸水路堤和陡坡路段的路基有无松裂。 (6)养路房屋的基础有无淘空;墙体有无破裂倾斜、剥落,屋顶有无漏水。 ⒉查出的水毁隐患,应在雨季、汛期之前处治完毕,水毁预防工作如下: (1)清疏各种排水系统。 (2)修理、加固和改善各类构造物。 (3)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漂浮物大量急剧下冲。 (4)检修水泵等防洪设备。 汛期对抗洪能力不足的桥梁,应有专人负责查看,以便及时发现险情进行抢护。 当路堤有被洪水淹没的危险时,可在临河一面的路肩上,用草袋或粘土筑成土埂临时挡水,预防洪水冲毁路面,洪水退后即拆除。

(推荐)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及防治措施布设

8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及防治措施布设 8.1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不仅要将新增的水土流失进行防治,还需结合区域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划分和治理规划的要求,对项目区原有的水土流失进行治理。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防治,首先要将水土流失控制在本底土壤侵蚀模数范围之内,然后将其恢复到土壤容许流失量以下,促进项目区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依据水土保持相关技术规范、标准,结合项目区气候气象特点、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和地形地貌特征,提出水土流失防治定量目标。 按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 500433—2008)的规定,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应达到下列防治水土流失的基本目标: (1)项目建设区的原有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治理。 (2)新增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3)生态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4)水土保持设施安全有效。 (5)扰动土地治理率、水土流失总治理度、土壤流失控制比、拦渣率、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六项指标达到《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 50434—2008)规定的建设类项目二级标准,目标值见本报告书第2.3节表2.3.1。 8.2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原则 (1)本方案编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及有关配套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为主要依据,结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土保持有关规定拟定方案,并符合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 (2)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治理”及减少控制扰动面积的原则,在广泛收集资料及现场踏勘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水土保持治理经验,结合水电站建设项目的特点,合理界定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3)本方案要结合工程开发建设的特点,并根据当地的自然、社会环境及水土保持现状,因地制宜的布置各项防治措施,建立选型正确、结构合理、功能齐全、效果显著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水土保持措施既要满足水土保持的要求,又要避免重复设计。

高寒地区多年冻土路基施工工法

高寒地区多年冻土路基施工工法 1前言 高寒区多年冻土地区,由于路基的修建,改变了原有永冻土地质的水热状况,引起水热的重分布,导致路基的融沉、塌陷、路面裂缝等病害,交通无法正常行驶或中断交通,影响道路使用寿命。 加漠公路漠河机场至北极村段A1合同段位于I1区,年平均气温-4.4℃,冬季最低气温-52.3℃,属于岛状多年冻土地区,最大冻深达11m,龙建路桥股份有限公司会同设计和科研单位在充分掌握当地气候和多年冻土数据规律基础上,针对路堤、路堑以及填挖过度段三种路基断面形式分别进行制定施工技术方案,经实施推广应用是成功的。该工法解决了高寒区多年冻土地区高等级公路路基病害技术难题,确保了路基的稳定性。降低路基病害,节约工程造价,缩短建设工期,有广泛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工法经科技查新国内未见相同报导,该工法经黑龙江省交通运输厅科技鉴定,处国内领先水平。 2 工法特点 2.1多年冻土区路堑堑顶加设挡水埝、U形防渗截水沟;基底及边坡采用换填保温材料;根据永冻土的地段工程地质、气候条件和施工力量等情况合理安排各道施工工序,最大可能减少多年冻土的暴露时间,减少对冻土的人为扰动。 2.2多年冻土区路堤采用路基不同层间分别填筑不同粒径级配填料,使同一粒径水平的颗粒填筑在同一层,并把粗颗粒填料放臵于表层,保证路基结构稳定基础上,尽量增加粗颗粒层的孔隙度。同时在

细粒填土中铺设水平排水板;并在路堤边坡外采用清表土及弃土设臵大于4m宽的护坡道。 2.3多年冻土区填挖过度段采用保温防渗结构,在整个过渡段铺设保温材料,并在路肩线以下设臵了复合土工膜防渗层。 2.4本工法与“以桥代路”、“挖除冻土换填”、“碎石挤密桩”路基施工技术比较,节省工期,施工方法简便,安全可靠、节能高效、保护环境,节约大量的施工建设成本。 3 适用范围 本工法适用于高寒区多年冻土地区道路修建。 4 工艺原理 4.1多年冻土区路堑施工原则就是有效防止地表水或地下水对路堑边坡及路基的侵害,充分利用冻土的强度,并保护好冻土不被融化,而发生热融沉陷。 4.2多年冻土区路堤施工是对原始填料进行粒径级配筛分组合,形成级配良好的细粒土层,减少水分渗透,和同一粒径粗颗粒的碎石水平组合层,增大孔隙性。充分运用孔隙的隔热作用,减少地表热量向下传递。这样在路堤结构中形成3种级配层,即粗、中、细颗粒级配层和水平排水板组成,3种级配层按照由细到粗从上往下填筑,从而阻止高温下传递确保永冻土不被破坏。并在路堤边坡外采用清表土及弃土设臵大于4m宽的护坡道,有效对路基地表以下冻土保护和减少水源对路基的侵害。 填挖过度段是在路肩线以下,设臵了复合土工膜防渗层,复合土工膜防渗层的下部是工业保温材料隔热层。消除了原有冻土产生冻胀

浅析多年冻土地区公路病害的等级及防治措施

浅析多年冻土地区公路病害的等级及防治措施 发表时间:2019-04-19T15:05:40.16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5期作者:刘超 [导读] 摘要:多年冻土地区公路主要出现在我国的东北和西北地区,这些地区公路的病害主要是由于多年冻土的融化和季节活动层的冻融变化所引起。 辽宁五洲公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多年冻土地区公路主要出现在我国的东北和西北地区,这些地区公路的病害主要是由于多年冻土的融化和季节活动层的冻融变化所引起。多年冻土地区的公路由于经常性的冻融循环,路面病害发生频繁,给公路行车造成严重的隐患。本文先介绍了多年冻土地区公路病害类型和特征,分析了多年冻土地区公路病害的等级,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冻土区;路面病害;防治措施 一、多年冻土地区公路病害类型和特征 在那些多年冻土地区,公路病害类型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路基沉陷病害。路基热融沉陷病害是多年冻土地区最主要的病害类型,是多年冻土地区和季节冻土区、非冻土地区公路病害最根本的差别;二是翻浆和不均匀冻胀。公路翻浆就是指路面下的高含水量垫层材料泥浆,在行车荷载作用下被从路面挤出的一种现象,是公路病害的一个主要表现形式;三是其它类病害。在多年冻土地区,由于地形的影响,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往往会给公路的稳定性带来可能无法预料的危害。在这些类型的病害中,涎流冰和冻胀丘是其中发病率较高的二种病害类型。 二、多年冻土区公路病害分级 根据多年冻土地区的公路实践,以及未来公路等级不断提高的趋势,下面就分别以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来划分多年冻土地区公路病害的等级。 (一)沥青路面 沥青路面的破损可以分为裂缝类、松散类、变形类及其它类等四大类。裂缝类病害包括龟裂、不规则裂缝、纵向裂缝和横向裂缝四种。多年冻土地区沥青路面长纵向裂缝的合理分级是评价多年冻土对沥青路面裂缝类病害影响的基础。为了全面评估多年冻土地区沥青路面的裂缝病害,三种主要裂缝的划分指标参见下表。 表1 公路沥青路面裂缝病害分级 变形类病害包括沉陷、车辙、搓板、波浪等4种类型的病害。车辙是由荷载引起的变形,表现为轮迹带上的纵向凹陷。形成此种类型的病害可能有三种原因:一是行车荷载超过了设计荷载,二是沥青路面面层材料不良或者厚度不足,三是基层或者底基层材料不良或者压实度不足。搓板与波浪都表现为路面连续起伏,只是两者的波长不同。搓板的波长较短,主要由基层和底基层或者上路床软弱所致,多发生于季节冻土区,在多年冻土区也有出现,受秋季降雨和地下水位的影响较大;波浪的波长较长,主要是由于下路床、天然基底软弱或者多年冻土融化所致,常发生于多年冻土地区,多年冻土融化是此类病害的主要原因。除了波浪以外,沉陷病害显然也是多年冻土地区的典型病害,对这两种病害的划分标准参见下表。 表2 公路沥青路面变形病害分级 (二)混凝土路面 目前,混凝土路面在我国的冻土工程实践中还比较少,仅有部分试验路段,借鉴沥青路面中关于病害类型与多年冻土关系的分析,初步用混凝土路面的裂缝病害、断裂板病害、竖向位移类病害和错台病害来评估多年冻土地区混凝土路面的病害程度,根据《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 073.1-2001),对上述几种病害做出如下分级: (1)裂缝病害。按裂缝缝隙边缘碎裂程度和缝隙宽度,裂缝病害可以划分为下面3个轻重程度:a、轻微—缝隙边缘无碎裂或错台的细裂缝,缝隙宽度小于3mm;或者,填缝良好、边缘无碎裂或错台的裂缝。b、中等—缝隙边缘中等碎裂或错台小于10mm的裂缝,且缝隙宽度小于15mm。c、严重—缝隙边缘严重碎裂或错台大于10mm,且缝隙宽度大于15mm。 (2)交叉裂缝和断板。按裂缝等级和板断裂的块数可以划分为下列3个轻重程度等级。a、轻微—板被轻微裂缝分割成2~3块;b、中等—板被中等裂缝分割成3~4块,或被轻微裂缝分割成4块以上;c、严重—板被严重裂缝分割成4~5块,或被中等裂缝分割成5块以上。(3)水泥混凝土面层的竖向位移类病害包括沉陷和胀起,按其对行车的影响可分为下列3个轻重程度等级。a、轻微—车辆以限速驶过时仅引起无不舒适感的轻微跳动;b、中等—车辆驶过时产生不舒适感的较大跳动;c、严重—车辆驶过时产生过大的跳动,引起严重不舒适或不安全。 (4)错台病害,按相邻板边缘的高差大小可分为3个轻重程度等级。a、轻微—错台量小于5mm;b、中等—错台量5~10mm;c、严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水土流失防治方案 工程概况: 广东省罗定市亚婆髻风电场位于广东省云浮地区罗定市西南部的龙湾镇,地处东经111°09′~111°18′、北纬22°35′~22°38′之间,风场场区面积约7.14km2,场区地面高程1000m~1270m。风电场共布置33台单机容量为1500kW的WTG4-1500风机,装机容量为49.5MW。 中广核亚婆髻风电场工程A01标段,施工范围:进场道路K0+000~K1+096.57、升压站支路K0+000~K0+100以及升压站场平土石方开挖、排水及防护工程(圆管涵3处、盖板涵1座、排水沟1056m、挡土墙145m)。 搞好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防治水土流失,环境保护设施坚持与其他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原则,做到“晴天不扬尘、雨水不乱排、施工不扰民、污物不处理不排放”。 1水土保持边坡防护常采取的措施 道路边坡防护分植物防护和工程防护两大类。工程防护主要利用圬工砌体或混凝土形成一定的结构对边坡进行处治。由于其取材方便,设计施工技术成熟,安全性高,故成为公路部门长期以来一直采用的防护方法。但该法造价较高,易破坏公路沿线自然景观及生态平衡。随着植物防护技术的发展和成熟,近几年道路主要以植物防护为主,工程防护为辅。 植物防护是通过人工创造适合植物种子生长的环境,利用人工短期的养护,达到生态环境的自然修复。因其造价低廉,美化环境,防治水土流失,降低噪音和粉尘,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1.1 锚杆+钢丝网喷混植生 在岩质路堑边坡通常采用锚杆挂铁丝网喷播绿化。该技术可用于坡率在1:0.25--1:1.0,坡长15—40米的岩石边坡。其基本构造主要是由锚杆、铁丝网、基材混合物三部分组成。基材混合物通常由植物种子、化肥、粘合剂、结合剂、泥炭土、保水剂等组成。 1.2 三维土工网喷播植草 三维土工网又称固土网垫,无腐蚀性、化学性质稳定,对大气、土壤、微生

涎流冰成因及防治

涎流冰成因及防治 于琨 (新疆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乌鲁木齐830006) 摘要结合G314线(恰克拉克至阿克陶县木吉乡)公路改建工程勘察设计实践,阐述涎流冰的成因及对公路的危害处理措施和注意要点。 关键词道路工程涎流冰处理措施 1工程概述 涎流冰是高寒地区的一种工程地质病害,它导致路基冻胀、失稳,毁坏路面,破坏桥涵构造物,造成交通事故,危害极大。G314线(恰克拉克至阿克陶县木吉乡)拟建公路穿越喀喇昆仑山地中干区段,属独特的高寒气候,项目起点K0+000位于G314线中巴公路K1617+691.8路中心处,终点位于木吉乡街区上,全长76.98000km,路线主要沿盖孜河、木吉河河谷逆流而上,K0+000~K23+000段为南天山与昆仑山交接部高原,高山与高原谷地交错,海拔一般在3000~ 4500m,沟壑纵横,山顶终年积雪,并分布有大面积冰川。K23+000~K77+376.59沿河草场较多,草质优良。由于气候干旱,山地缺乏森林植被,整体山脉呈现山地荒漠和高原荒漠的特征。沿线主要通过冰川堆积前缘地貌、宽敞泥石流沟谷地貌、河床漫滩地貌、冰水洪积堆积高地地貌、冰水湖相沉积高地地貌、山前洪积微丘地貌等。其中K60+520~K60+880和K64+ 930~K65+120为涎流冰病害地段。 2涎流冰的成因及危害 2.1成因 (1)水是酿成涎流冰的主要原因。涎流冰多出现在地下水露头或泉眼下方。在同样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下,当水源较近、丰富、洁净、水温高时,出现的涎流冰较严重。一般情况下当沟谷汇水面积大时,涎流冰蔓延的范围较大且厚。 (2)涎流冰主要见于山岭区及重山岭区。一般是山坡下部比山坡上、中部多,阴坡比阳坡多。在坡脚、洼地、沟谷、河流附近,及冲积、坡积、洪积等地下水丰富的地层中,涎流冰最多。 (3)有些埋藏较浅的含水层,冻前虽不渗出地面,但在冬季由于冻结线的下降,使泄水断面减小,当水压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从覆盖层薄弱处溢出地表,形成涎流冰。 (4)夏季多雨,尤其是秋末降雨水多的年份,补给涎流冰的水源丰富,再加上冬季气温低,负温度持续时间长,涎流冰较严重。降雪对涎流冰也有影响,如在封冻前后降雪早而厚时,对土层起保温作用,可使地下水从不冻层流走,涎流冰较轻;如冬末春初降雪多、日照较强时,融雪水多,涎流冰也会增加。 (5)东北林区在落叶松树和灌木林交界处,多有涎流冰出现。原因是落叶松林下有一层保温良好的落叶层,下渗的地面水在落叶层覆盖下沿着不透水的地面流动,流到覆盖层不发达的灌木林处,水就露出地表形成涎流冰。 2.2危害 涎流冰会覆盖道路,造成行车道光滑、不平或形成冰坎、冰槽等。因温差的影响涎流冰消融,水分下渗,会引起路基翻浆、不均匀沉降等病害。 3涎流冰的分类 3.1山坡涎流冰 (1)由山坡泉水出露的地下水形成的涎流冰。G314线(恰克拉克至阿克陶县木吉乡)拟建公路K60 +520~K60+880左侧属于此类涎流冰。) (2)由路基挖方边坡上出露的地下水形成的涎流冰。 3.2河谷涎流冰 (1)沿河流浅滩或已冻结的河面上,由承压或无压的河水形成的涎流冰。 (2)沿沟谷漫流的泉水、溪水、地面水和融雪水形成的涎流冰。G314线(恰克拉克至阿克陶县木吉乡)拟建公路K64+930~K65+120左侧属于此类涎流冰。 4涎流冰的防治 4.1防治原则 涎流冰地区的路基设计必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新建和改建公路时,应全面进行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选线时应注意避让涎流冰严重的地段。当必须通过涎流冰地段时,首先应考虑采用填方或浅挖方断面,尽量不切割含水层;如不能避免涎流冰发生时,应采取排、挡、截等措施进行治理。 4.2防治措施 处理涎流冰时,应根据涎流冰种类、严重程度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案。 4.2.1修建桥涵 (1)在跨越河水流量较大而冬季有涎流冰的河谷时,可修建桥梁跨过涎流冰。桥梁孔径和净空除按暴 191 青海交通科技2010)增刊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及防治措施布设

本页面为作品封面,下载文档后可自由编辑删除! 精 品 文 档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及防治措施布设 8.1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不仅要将新增的水土流失进行防治,还需结合区域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划分和治理规划的要求,对项目区原有的水土流失进行治理。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防治,首先要将水土流失控制在本底土壤侵蚀模数范围之内,然后将其恢复到土壤容许流失量以下,促进项目区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依据水土保持相关技术规范、标准,结合项目区气候气象特点、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和地形地貌特征,提出水土流失防治定量目标。 按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 500433—2008)的规定,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应达到下列防治水土流失的基本目标: (1)项目建设区的原有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治理。 (2)新增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3)生态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4)水土保持设施安全有效。 (5)扰动土地治理率、水土流失总治理度、土壤流失控制比、拦渣率、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六项指标达到《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 50434—2008)规定的建设类项目二级标准,目标值见本报告书第2.3节表2.3.1。 8.2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原则 (1)本方案编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及有关配套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为主要依据,结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土保持有关规定拟定方案,并符合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 (2)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治理”及减少控制扰动面积的原则,在广泛收集资料及现场踏勘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水土保持治理经验,结合水电站建设项目的特点,合理界定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3)本方案要结合工程开发建设的特点,并根据当地的自然、社会环境及水土保持现状,因地制宜的布置各项防治措施,建立选型正确、结构合理、功能齐全、效果显

地基处理的方法及优缺点分析【精品论文】

地基处理的方法及优缺点分析 摘要 在现今建筑是施工中有较多的地基处理对策,针对不同的情况会采取不同的地基处理。而地基处在在建筑工程中又是建筑施工中首屈一指的重要工作。本次论文简要的介绍了土质大致种类和每种土质的特点。然后概要的介绍了各种类型的地基的特点以及在处理上的难以程度,并且详细的阐述了深、浅基础地基处理的施工过程、工序要求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建筑;土质分析;地基处理 1地基处理的目的、要求与规范 1.1地基处理的概述 建筑物是建立在地基基础之上的,地基是一座建筑物的根本。建筑物的所有荷载最终都是要交由地基来承受的,地基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实用性能,并且也是包管工程建设质量的关键。所以地基处理是建筑施工中的首要任务。那么地基处理到底是做什么呢? 对于大部分建筑物来说,由于建筑物的上部本体的材料的强度是很高的,而天然的地基强度很低,压缩性较大,所以需要在建筑物建设之前对天然的地基进行一系列的设置,包括设置一定的结构型式和尺寸才能解决这个矛盾。对于地基来说,它具有承上启下重要作用,一方面它处于上部的建筑结构的荷载及地基在反作用力的共同作用下,承受由此产生的内力;另一方面,基础底面的反力放过来又作用于地基,成为地基收到向上的力的荷载,使地基产生应力和变形。总的来说,地基处理的目的就是:1. 改善剪切特性;2. 改善压缩特性;3. 改善透水特性;4. 改善动力特性;5. 改善特殊土的不良地基的特性。 基础设计时,除了需保证基础结构本身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外,同时还需选择合理的基础尺寸和布置方案,使地基的强度和沉降保持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因此,基础设计又常被称为地基基础设计。 1.2地基处理的要求 上面已经说明了地基处理的重要性,也附带的说明的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的概念。

高寒地区的路基冻害处置方法简述

高寒地区的路基冻害处置方法简述 摘要:文章通过对高寒地区地理形成和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的工程实际,针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冻胀、翻浆等病害,按照施工规范结合实际情况从施工的角度提出保证路基稳定的简单实际可行的处治方法。 关键词:高寒地区;路基施工;处置方法 1 高寒地带的分布成因及对路桥的危害 1.1 从字面上,结合经纬度理解就不难理解什么是高寒地区。所谓的高寒地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海拔、高纬度都较高,而且常年处于低温、冻土常年不化的地区;在我国高纬度的黑龙江、甘肃、内蒙古等省北部地区以及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地区都是我国高寒地区主要分布区。 1.2 在这种地带修筑路桥的危害。在高寒和多年冻土地区,由于季节交替变化使得冻土融冻层的反复冻融,冻土或多年冻土层的消长变化,导致各种不良工程地质现象频繁发生。如果在该地区进行破土开挖施工,就会打破原有地质平衡状态,使得原有土层的天然状态也遭到破坏,尤其是热力学平衡在多年冻土地区带来的影响,这些都会对所修建的建筑物和路基带来潜在威胁和破坏,尤其是在一些高山地区修建路基截断地下含水层,在严寒的气候条件下,地下水边渗

边冻,蔓延到整个道路上,这种现象就是我们常说的涎流冰现象。造成路基的冻胀、翻浆、边坡塌方,如果涎流冰发生在路面上,会使通行车辆翻车,造成车毁人亡和经济损失,而危及行车安全,严重时中断交通。 目前,我国公路建设中在高寒地区所修建的道路路基主的要形式以路堤、路堑和沼泽湿地为主,切且分布不均,范围广,所以如何控制好高寒地区的路基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着道路和桥梁的使用寿命,也是保证交通工程质量的关键。 2 高寒地区路基施工处治方法 2.1 冻土区。冻土是一种对温度极为敏感的土体介质, 在我国冻土分布范围广泛,由于冻土的周期性变化往往会导致道路的沉陷、翻浆、变形、滑坡、破坏等病害。因此在多年冻土地区修建公路、铁路,有一系列的特殊工程地质问题,所以在冻土区筑路必须考虑的工程地质问题,也是当前路基施工的一个热点问题。 2.1.1 保证路基的填筑高度。通过多年在冻土上修筑路 堤工程实践中,通过抬?高路基的填筑厚度是一种经济可行 的措施之一。 只要满足最小高度(采取保护多年冻土原则设计路堤时,能使基底人为上限维持在原天然上限位置的最小高度),就 能减小路面对热量的吸收带来的热量。增大了冻土与周围大气之间的热阻,防止大气热阻力侵入路基内部,从而减少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