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电影叙事心理学

电影叙事心理学

叙事心理学中的自我叙事

摘要:后现代思潮已经以其不可阻挡之势在各个学科领域掀起一场“轩然大波”,叙事心理学的兴起便是这场后现代思潮在心理学界激起一朵浪花。叙事心理学以叙事代替传统心理学所推崇的实证和测验,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生活故事,研究故事如何对人发生作用,故事本身反映了个人心理的发展与变化过程,人格与自我也是在讲述生活故事的过程中得以存在。自我叙事选择“叙事自我”的“角色采择”立场,通过讲故事达到表达自我和理解、解释自我的目的。自我叙述的故事让我们把焦点放在理解和解释上,通过自我叙事,我们逐渐勾勒出世界的轮廓,自我的形象以及与他人的关系。

关键词:叙事心理学自我故事

心理学与电影

电影追求打动心灵,用声音和影像的组合表现心灵至深的东西,心理学追求解释心灵,把人们对灵魂的追问转化成科学的探寻和实验。但是电影与心理学殊途同归,最终都是探索人类心灵的奥秘。

心理学从自然和神秘力量的隐喻到科学研究阶段再到叙事分析阶段,与影视艺术的交集不断的增大。“1897年,德国生理、心理学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第一个备有实验室的心理学研究所,标志着现代心理学的诞生,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一家地下咖啡馆放映《工厂大门》、《火车进站》,标志着电影的诞生;同一年,弗洛伊德和布罗依尔合作出版了《歇斯底里研究》,精神分析学说确立。自此,电影、电视和心理学之间开始了漫长而复杂的影响、渗透和印证。”

①研究整体感知的格式塔心理学使电影美学的地位得以确立,1916年德国心理学家雨果闵斯特堡发表了一部专著《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这是童年时期的电影与刚刚起步的格式塔心理学第一次结合。精神分析学说开创了电影现代理论,“1975年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麦茨发表专著《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将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结构主义符号学相结合,观影主体进入研究的视野,围绕观影者和影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电影第二符号学确立。”②而在如今的“叙事时代”③叙事被引入到心理学领域,与电影相互渗透。

后现代思潮已经以其不可阻挡之势在各个学科领域掀起一场“轩然大波”,叙事心理学的兴起便是这场后现代思潮在心理学界激起一朵浪花。叙事心理学理论既是新起之秀,又是久已有之,说其新是因为叙事心理学兴起于20 世纪80 年代,其概念于1986年由心理学家萨宾(Theodore R. Sarbin)在其主编的论文

①宋素丽著,《自我的裂变—叙事心理学视野中的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4页

②宋素丽著,《自我的裂变—叙事心理学视野中的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1页

③李明、杨广学在《叙事心理治疗导论》中把心理治疗划分为三个时代:神话时代、科学时代、叙事时代

集《叙事心理学:人类行为的故事性》中第一次提出。言其久是因为自弗洛伊德时代起(甚至更早)就不断有心理学家尝试运用叙事作为研究方法或者治疗手段:弗洛伊德,阿德勒,詹姆斯,罗杰斯……叙事心理学以叙事代替传统心理学所推崇的实证和测验,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生活故事,研究故事如何对人发生作用,故事本身反映了个人心理的发展与变化过程,人格与自我也是在讲述生活故事的过程中得以存在的。“人类学家布鲁纳认为人们思考这个世界和自身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第一种方式称为范式思维,人们依靠严谨的理性分析、逻辑证明,实证观察来探索这个世界,另一种方式即叙事思维,人们通过故事来筛选和理解自身的经验。”④实际上,我们生活在一个故事塑造的世界里,我们通过讲故事来表达自我,去倾听理解他人,去沟通交流。故事的叙述使我们能够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心理学不再是只有“无情的”公式、各种冗长的测验、大批的数据和复杂的模型,而是一个我们愿意倾听与之交谈的朋友。当我们想要告诉别人自己的内心感受时,我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当我们想要了解他人的内心感受时,我们倾听他人的故事。人生在故事中展开,人性在故事中展现。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就是叙述,而其心理内容就是故事。

自我叙事与电影

自我在人格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传统心理学中的实体自我到社会建构论的关系自我,再到叙事心理学的叙事自我,对于自我的阐释经历了蜕变的过程。故事为我们呈现出栩栩如生的心理世界,叙事帮助我们通过心理图谱来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叙事以时间为线索,将日常行为和生活事件组织起来并且形成连续性,这种连续性就是叙事主体的自我。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故事叙说者,自我在讲述生活故事的过程中形成,在自我叙事中讲故事的人是“我”,故事的主人公也是“我”。这两个“我”都是自我中不同的侧面。当一个人在讲自己的故事时,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审视和反思”。⑤自我叙述的故事让我们把焦点放在理解和解释上,通过自我叙事,我们逐渐勾勒出世界的轮廓,自我的形象以及与他人的关系。故事建构的不仅仅是我们历史,而且还蕴含着故事讲述者对未来的展望,对各种生活可能性的规划。自我通过叙事完整起来,个体的人格通过叙事丰满起来。人生故事就是融合了重构的过去、感知的现在和期盼的将来的一种内化的、发展的自我叙事。“通过对生活故事的话语分析,可以向我们展示特质与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故事的展开与叙述过程中,特质与情境得到了统一;通过对故事的话语分析、解构和重构,自我得以发展并最终推动人格的完善。”⑥

④马一波、钟华著,《叙事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6页

⑤沈之菲,《叙事心理学探究》《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第7期

⑥贺桂芬,《叙事心理学——实现自我统整,人格完善的新通途》《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8年第

自我叙事选择“叙事自我”的“角色采择”⑦立场,通过讲故事达到表达自我和理解、解释自我的目的。毋庸置疑,电影是一种叙事艺术。宋素丽在其著作《自我的裂变——叙事心理学视野中的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分析了纪录片创作者从实体自我到关系自我再到叙事自我,发生了自我的裂变,纪录片中的故事是生活中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的故事,纪录片创作者在讲述的这些故事的过程中体现了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对自己、他人对社会的体验、认识与责任。在叙事心理学视野中,除了纪录片以外的其他叙事电影⑧依然存在大量自我叙事的例证。

电影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微妙的叙事体系,编剧是电影故事的创造者,导演是操作者和实现者,演员是演绎者。故事的叙述者可能是编剧和导演,以外在全知视角审视这个故事,而当故事的叙述者与这个故事本身的主人公一致时,以主人公限制性视角去挖掘其自身的心理状态,在故事的讲述过程中认识自我、明晰自我。自己讲述自己的故事,通常融入了更多的难以言喻情感和情绪,正是这种复杂形成了自我。因此这类电影中会有大段的独白和旁白,以证明自己的存在。《小城之春》中,备受压抑的周玉纹除了通过一个人默默行走在残败不堪的城墙上来宣泄内心的苦闷以外,还有着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住在一个小城里边,每天过着没有变化的日子”“人在城头上走着就好像离开了这个世界,眼睛什么也不去看,脑袋里什么不去想”“我没有勇气死,他好像没有勇气活了”“一天又一天地过过来,再一天又一天地过下去”她的独白既讲述了两个男人与一个女人之间的感情纠葛,还记录了她在感情漩涡中的努力挣扎和无奈抉择,更“听”到了她的苦闷和多愁善感。周玉纹的独白发自内心深处,道出了她在情与礼之间的煎熬和挣扎,“发乎情止乎礼”说来容易做到难。《苏州河》中的叙事是多重的,摄影师扛着摄像机既拍摄苏州河的记忆、故事和垃圾,同时也拍摄着他所讲的故事的主人公美美、马达和牡丹,他既是旁观者又是亲历者。他混乱模糊的旁白和晃动的镜头记录着这条河上“劳动的人们、父亲和孩子、一个婴儿的降生、自杀的女孩、美人鱼、友谊、孤独、”⑨在他时断时续的讲述中,我们看到了爱情给年轻人们带来的力量和困惑,看到了城市带给年轻人的孤独和压抑,看到了青春带给年轻人们的活力和迷茫。除此之外,马达为了找失去的牡丹,不停地向跟牡丹长得一模一样的美美讲述他和牡丹的故事,在这个故事的讲述中,马达青少年时的冲动和对未来对自我对现实的迷茫使他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爱情,同时也失去了自我,他不停地向美美讲着同样的故事,不仅仅是在寻找牡丹,更是

6期

⑦萨宾发表的一篇关于角色采择的论文《角色采择的概念》认为角色是人格与社会的桥梁,每个人的行为都必须与特定的社会角色期望相符

⑧电影的分类向来争论不断,这里把电影分为叙事电影,包括纪录片和故事片以及非叙事电影,包括试验片、科教片、风光片等

⑨引自娄烨导演的电影《苏州河》

在寻找自我。这样的影片还有《阳光灿烂的日子》、《孔雀》、《颐和园》、《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茉莉花开》、《法国中尉的女人》、《梦想照进现实》、《海角七号》等。

叙事心理学中的自我叙事使电影研究关注故事的讲述者和讲述的内容,电影研究因此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宋素丽.自我的裂变—叙事心理学视野中的中国纪录片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

[2] 马一波、钟华著.叙事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3] 李明、杨广学.叙事心理治疗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4] 沈之菲.叙事心理学探究.[J].上海: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第7期

[5] 贺桂芬.叙事心理学——实现自我统整,人格完善的新通途. [J].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8年.第6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