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科学《认识物体的形状》教案(空中课堂版)

小学科学《认识物体的形状》教案(空中课堂版)

小学科学《认识物体的形状》教案(空中课堂版)
小学科学《认识物体的形状》教案(空中课堂版)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认识物体的形状》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第3课。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对“形状”这一物体的基本特征展开研究,形状反映了物体占据空间的状况。在这节课中,学生关注的重点不是认识物体的具体形状,而是通过游戏化的研究活动——摆放,知道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的状况也可能不同,从而发展学生对“形状是物体的重要属性”的认识。

教材聚焦一个主题展开:“如果把物体装进盒子里,怎样装得更多?”教学包括两个主要活动:将物体摆放在盒子中,哪种物体放的数量最多;换一种摆法,比较摆放数量有没有发生变化,哪种方法摆放数量最多。为了便于探究,本次设计的摆放材料调整为正方体木块、与木块差不多大的小球和螺母。

在探究、研讨环节,比较是本节课的一种重要方法。

(1)木块与小球。通过木块和小球的数量的比较,学生容易观察到差不多大的物体摆放的数量不同。这是因为球体周围有很多空隙,而木块没有,进一步可以指向形状决定了物体周围的空隙大小,从而影响摆放数量。

(2)木块与螺母。木块只有一种摆法,而螺母有至少两种摆法,这是由于木块每个面都是正方形,而螺母不同面的形状不同。

(3)竖着摆放的螺母与横着摆放的螺母。用不同的平铺方式摆放螺母,发现同一物体用不同侧面摆放会出现不同的摆放数量。

【学情分析】

新课标提出,学生在小学阶段要建构起“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的概念。但对一年级学生来说,质量和体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建构概念,教材先引导学生关注轻重、大小、形状等更加具象的特征,建立起对质量和体积的初步认识。基于此,安排了本课《认识物体的形状》的学习。

在设计本课前,笔者主要做了两方面的调查,分析学情如下。

第一,学生学习经历。学生在之前的生活中、学前教育中,有不同程度地接触到“形状”。而在一年级上册的数学学习中,学生正式学习“形状”。他们通过摸、比较的方法去感知形状、辨认形状。教学要求也只停留在感知、辨认这一阶段,对形状的特点不做要求。

第二,学生掌握程度。大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许多常见形状,如正方体、长方体、球形等。对于不熟悉的形状,也能尝试着用最典型的形状命名,只是语言还不够准确,比如有同学认为螺母是六边形。因此,对形状的认识不做过多展开。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们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认识形状的意义上。形状作为物体的一种固定属性,会影响它对空间的占据情况,在生活中会影响物体的摆放和空间的合理利用。

而在空中课堂的学习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学生的材料问题:学生在家中很难将教材上的材料一一准备。我们空中课堂的目的,是想让更多的孩子能进行有效学习,因此我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将实验材料进行了开放式设计,学生只要把握住两类材料的特点即可:一类是每个面的形状都相同,如球体、正方体;一类是不同面的形状不同,可以很开放,符合这一特点即可。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认识到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意识到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2.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简单的方法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了解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3.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不同。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到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2.教学难点: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

【教学准备】

1.不易变形的长方体盒子1个;小球、正方体木块、长方体木块、螺母若干。如果没有的,可以按特点准备两大类,一类是每个面的形状都相同,一类是不同面的形状不同。在正方体的不同面做上标记。

(在不同面贴上不同颜色的标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让我们一起走进形状的王国,《认识物体的形状》。

你们看,从形状王国里来了几位朋友,眼尖的同学一定一眼就看出了他们

代表了什么形状,让我们一起大声地说出来。

配合PPT动画演示,老师大声地说出:圆形、三角形、正方形。

这次他们带来了三个闯关游戏,想找一找你们当中最了解形状的同学,让

我们一起来接受挑战吧。

【设计思路】为了贴近空中课堂的形式,采用了开门见山式的揭题。然后

用生动的卡通形象,让学生找一找他们身上存在的典型形状,这也是对形状的

第一层次认识:看到物体,能说出物体的形状。

二、第一关:猜谜语,找材料

出示几种不同材料的图片,请同学们根据线索找出这节课要整理的材料。

1.“小姑娘,爱跳舞,左转转,右转转,音乐停,总是圆。”

它是,是形状的。

答案:小球,球形。

提问强调:它是什么物体,是什么形状的,你是通过那句话想到的,请对

着屏幕大声地说出来。问出问题后停留一些时间,让学生有思考、回答的时间。

预设:

(1)学生说出小球、球形。

(2)学生说出小球,但是说这是圆形的。

(说明,在一上数学学生已经摸过小球,能够区别圆形和球形,只是他们

的语言表达上可能还是说成是圆形的,不必深究。)

给出答案:视频播放,视频里的学生准确说出正确答案,给予正确示范。

小结:像小球、篮球、海洋球这样每个面都是圆形的物体他们的形状是球体,生活中也有叫做球形的。

2. “一人六面,面面方方正正。”

它是,是形状的。

答案:木块,立方体。

提问强调:它是什么物体,是什么形状的,你是通过那句话想到的,请对

着屏幕大声地说出来。问出问题后停留一些时间,让学生有思考、回答的时间。

预设:

(1)学生能够准确说出。

(2)学生说的是其他材料。

给出答案:视频播放,视频里的学生准确说出正确答案,给予正确示范。

小结:木块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一个正方形,它是一个正方体。

【总结】你们通过形状就能把物体找出来,看来形状也是物体的一种重要

特征。(板书:特征→形状)

【设计意图】以猜谜语的方式引出本节课的研究材料,激发学生兴趣。其次,让学生有意识地观察这些材料的形状特征,为接下来的探究做铺垫。第三,这也是对形状的第二层次认识:通过形状,能够辨认出物体。

三、第二关:用形状,摆一摆。

小老鼠(三角形)带来了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想请你们分别装进盒子里,怎样装可以装的更多?

1.让我们看看小老鼠的要求:

(1)像右图乒乓球、木块这样在平面上一个挨着一个摆放的方式叫平铺,

今天我们采用平铺的方式摆放。

(2)每次只摆一种物体,每种物体只摆一层。

(3)摆完后数一数,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2.播放视频:

(1)依次摆放,每种材料只摆一层。

(2)摆不进去不硬挤

(3)摆放完就记录下来。

(4)完成记录后记录数据等待交流。

3.学生进行操作。

PPT播放事先录好的摆放视频,强调:有材料的同学不看视频自己摆放,

没有材料的同学可以看视频,和视频里的同学一起摆一起数。

3.展示、分析数据。

(1)梳理数据。

提问:你们的盒子里,每种物体摆放的一样多吗?停顿一会儿,让学生回答。

老师这里也有一些数据,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事先收集的数据,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可以适当读一读。

小结:对于同一个盒子,不同形状的物体摆放的情况不同。

(2)引出矛盾:有两个同学用了相同的盒子、相同大小的螺母,但是一个摆放了10个,一个只摆放了4个,这可能和什么有关?请同学们对着屏幕说说自己的想法。

出示视频:一个是立着摆的,一个是躺着摆的。

小结:看出来了吗?原来啊,他们的摆放方式不同,一个立着摆一个躺着摆。

【设计意图】通过摆放物体、整理分析数据,让学生关注摆放结果的不同,从而引起思考:这可能和什么有关?

四、第三关:换形状,摆一摆。

1.提问:换一种摆放的方式就能增加数量吗?(学生可能会说可以)

追问:小球会增加数量吗?木块会增加数量吗?

预测:

(1)学生提出小球和木块怎么换一个摆放?

师:你为什么这么说?(生:它的每个面都是一样的。师:一样的形状。)在我们的小球/木块上有不同颜色的标记,我们试着换一个面来摆放。

(2)学生直接说,不会增加,因为每个面的形状都一样的。

你的这个想法有理有据,在我们的小球/木块上有不同颜色的标记,我们试着换一个面来摆放。

2.学生活动,换一种方法摆放材料。

在结尾,让已经摆放好的学生关注,每一种材料两次的数量一样不一样。

3.展示、分析数据。

(1)像乒乓球、木块、弹力球、积木这样,不论怎么摆,摆放的数量都一样。这可能和什么有关?(停顿,留出思考、回答的时间)

(2)像长方体、螺母、飞行棋这样,换一种摆放方式,数量就不一样了。这可能和什么有关?(停顿,留出思考、回答的时间)

(3)出示视频,展示学生的回答。

注意要点:和形状有关,木块每个面都一样,所以摆放数量不变,长方体、螺母每个面的形状不一样,所以摆放数量也不一样。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形状是物体的一种重要特征,形状

会影响物体的摆放情况。

【设计意图】观察数据然后直接得出结论,这对一年级的学生太难。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两两对比,一步步指向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形状是物体的显著

特征,它会影响物体对空间的占据情况,会影响摆放数量。

五、总结与应用

物体的形状不只是影响美观,还影响我们对它们的摆放。在生活中,我们

有许多需要摆放的场景,如整理玩具、文具,希望同学们把今天学习的内容用

起来,整理的时候多观察物体的形状,看看怎样摆放最合理。

【设计意图】本节课不是简单地认识物体的形状,而是通过摆放认识到

“形状的意义”。形状会影响物体的摆放,从而影响物体对空间的合理利用,

以生活情境结课,更有现实意义。

【作业布置】

1.完成第一课关于形状的活动记录。

【板书设计】

【课例点评】

本课根据实际情况,在保证核心知识点能够落实的情况下,对实验材料进

行了修改,尽可能让学生能够准备材料并参与到实验操作中来。

【教学反思】

空中课堂的教学,对材料的考虑是一个重点,要让尽可能多的孩子准备材

料并运用材料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因此,在慎重思考后,我对材料做了开放

处理,不要求材料的种类,只要求符合两大类的特点即可。另外,教材在设计

材料的时候,乒乓球和木块的大小是差不多的,这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形状对空

间的占有情况。像球体,它的周围有很多空隙,而正方体就能最大程度地利用

空间。但是这种设定准备难度太大,因此我对这个做了简化处理。虽然学生不

能用语言表述,但是在摆放的过程中还是能观察到不同形状的物体,对空间的

占有情况是不同的。

另外,对于一年级教学还有以下几点共性的反思。

第一,任务设置要简化操作步骤、强化习惯养成。一年级的科学课,其实

是一个删繁就简的过程。由于学习主体的特殊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各方面能

力都还在培养中。在教学中,应该更重视习惯的养成,尽可能简化操作步骤,

弱化操作难度,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去边做边思考。但这其实要求教师做的更多,课前要考虑好实验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干扰。

第二,合理组织实验材料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实验材料的使用能很大程

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由于一年级学生的自控能力极弱,我们要尽

可能地排除材料对课堂的干扰。总的来说,材料不宜过早出现,汇报环节不应

留在学生手中,当材料过多时甚至要控制材料出现的次序以免互相干扰。

第三,接轨儿童语言,抓住核心问题。尝试一年级教学,听懂学生的话并

让学生听懂老师的话是关键。学生的语言系统还不成熟,很多时候不能准确地

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大多数孩子能够区分圆形和球形,但是能快速、准确

说出小球是球形的较少,更多的是说圆形。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这种词不达意,

不必纠结完美的标准答案,有时候只需要点拨一下,直接给予准确的表达方式。

而在研讨环节,学生的语言会带给教师更多的困扰。这个时候,教师一方面要

尽量解读学生的语言,一方面要抓住核心问题,然后让学生有充足的发言机会。【视频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a813177626.html,/hv/C42643207.html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