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河北省易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河北省易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河北省易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河北省易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河北省易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班级:09土管四班

组别:第三小组

组员:孔喆周涛许超姜伟

杨彬张琪陈琳徐鑫

何旭平曹佳滕吴思远

穆航飞王登吉张小龙王东升

指导教师:高彩云

完成时间:2012年6月6日

目录摘要

一、易县概况

1.地理环境

2.行政区域

3.交通状况

4.地形地貌条件

5.气候条件

6.土壤条件

二、土地利用现状介绍与分析

1.土地资源特点

2.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3.土地利用程度及潜力分析

4.水资源分析

5. 林业资源分析

6.旅游资源分析

三、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四、土地利用优化的措施

摘要:本文主要从地理环境、行政区域、交通状况、地质地貌、气候水位等方面介绍了河北易县的概况,着重介绍了该区域土地利用现状保括土地资源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土地利用程度、水资源、林业资源、旅游资源的情况并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建议。

关键字:易县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结构土地优化措施

一、易县概况

1.地理环境

易县,古称易州,西倚太行山脉,东临冀中平原,位于河北省中西部,保定市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4°51'—115°37',北纬39°02'—39°35'。东西跨67.7公里,南北越61.7公里,总面积2534平方公里。以县城为中心,南距保定市区87公里,东北距北京123公里,东距天津190公里,西南距省会石家庄169.2公里,东与涞水、定兴相邻,西与涞源接壤,北与涞水毗邻,东南与徐水接壤、南与满城为邻、西南一小部分与顺平县相接,过境的京原铁路和112国道、京赞线、易定线、易保线组成境内主体交通网。县境地处太行山区向华北平原过渡倾斜地带,十分之七为山地,与定兴县相邻的高陌乡是全县唯一平原乡,平均海拔324米,地势由西向东下降明显,流水落差大,易患水灾;山体多为侵蚀、剥蚀、岩溶地貌。主要山峰有摩天岭、平顶山、五峰寨、云蒙山、狼牙山等。最高山峰摩天岭位于蔡家峪乡与涞水县交界处,海拔1813.3米。境内主要河流有北、中、南三条易水河和漕河、拒马河,均属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河流总流程216公里,年径流量9.31亿立方米,正常泄洪能力1580立方米/秒,主要水库7个。属温带季风气候区,春秋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严寒少雪,四季分明。

2.行政区域

易县辖8个镇、18个乡、1个民族乡:易州镇、梁格庄镇、西陵镇、裴山镇、塘湖镇、狼牙山镇、良岗镇、紫荆关镇、桥头乡、白马乡、流井乡、高村镇、高陌乡、大龙华乡、安格庄乡、凌云册回族满族乡、西山北乡、尉都乡、独乐乡、七峪乡、富岗乡、坡仓乡、牛岗乡、桥家河乡、甘

河净乡、蔡家峪乡、南城司乡。(现高村乡已撤乡建镇。)共469个行政村。

3.交通状况

易县虽属山区,但交通运输十分方便,铁路、公路齐备,京源铁路从北部穿过,高易铁路与京广铁路相连。公路四通八达,京广西线、津同、易保、易定、泥岭、良川等主要干线交汇于县城,

乡村公路纵横交错。另外张石高速已于2008年底建成通车。张石高速第二通道正在建设中。

4.地形地貌条件

易县地势西高东低,自西而东海拔变化幅度为1813~32米,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地貌类型齐全。其分布特征为:西部群山起伏,海拔300~1813米,面积145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7.4%;中部丘陵相连,海拔100~300米,面积906.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35.7%;东部地势平坦,为平原地貌,面积177.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0%,是县内主要耕作区。全县境内具有海拔高差大、地貌类型全的地势特点,排列整齐有序,地貌界限清晰。海拔高差达1781m。山系呈西南至东北方向排列,有摩天岭、别湖岭、云蒙山、五回岭、五峰寨、狼牙山六大山脉。

西部山区地质年代属前震旦纪古老片麻岩及震旦纪白云岩、片麻岩,以角闪斜长及黑云母斜长片麻岩为主,并有火成岩侵入岩脉、岩层,剥蚀严重,呈风化裂隙发育。矿藏种类较多,花岗岩、大理石、金、铁、玄武岩等蕴藏丰富。丘陵区域属震旦纪和寒武纪,基岩主要为白云岩和页岩,石灰岩、金、天然板岩、玄武岩等矿藏储量可观。东部平原属第四纪,覆盖层以黄土、中粗砂为主。基岩为奥陶纪灰岩、寒武纪页岩,局部为火成岩体。石灰、砂子、石子等三类建材储量较大。

5.气候条件

易县气候属于季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平原为半干旱气候,山区为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山区9.4,平原13.5,无霜期为160天,90%保证率为141天。全年日照时数平原2630.6小时,山区委2577.3小时,日照率分别为59%和58%。全年的太阳辐射总量为129.88千卡/cm2,全年降水量在570mm-670mm之间。

6.土壤条件

易县境内因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母质、地下水、植被等差异,成土过程不同,故土壤类型繁多。有6个土类,13个亚类,41个土属,114个土种。棕壤土类分布在西部700米以上地区,褐土类分布在山地脚下,潮土类分布在中易水、北易水两岸低洼处,草甸土类分布在山间河谷地带,水稻土类分布在北易河、中易河沿岸洼地,风沙土类分布在中易水、北易水及拒马河沿岸。

二、土地利用现状及分析

1.土地资源特点

土地类型多样,利用空间结构基本合理,全县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平原、盆地、丘陵、山地、水域等均有分布,为土地利用类型的多样化提供了物质条件,有利于农、林、果、木、渔等多种经济综合开发。自然区位特点和长期开发利用已形成了较合理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即东部平原区的粮、果、菜区;中部丘陵区的粮、果、林区;西部浅山区的林、矿、农开发基地区和西北部深山区的林业基地区。山区中的水库坑塘等雨夜得到了发展。

旅游资源丰富,全县旅游资源种类多,内容丰富,秀丽的山川,众多的自然、文景点的开发利用为全县经验发展提供了独特地物质条件。相对集中

分布的有西陵镇的清皇陵墓群,以安格庄乡为主的南湖风景区,以易州镇及县城区周围乡镇为主的燕下都,荆轲塔,以独乐乡为主的“狼牙山五勇士纪念碑”等,各集中区外围又散布者各种景点,形成集中于分散相结合的分布,为旅游用地综合型城区开发利用打下基础。

土地垦殖率及人均占有量地区之间差异大。本县垦殖率为18.9%l略高于河北省太行山区各山区各县平均水平(17.0%),更高于深山区的阜平(3.8%),但县内地区差异大,东部平原区垦殖率高达56.2%,中部丘陵区为18.6%,西部浅山区仅5.7%,西部深山区为4.3%,即浅山区和人口区耕地很少,以林地为主。人口密度与垦殖率呈正相关,即垦殖率愈高人口密度愈大,垦殖率低,则人口密度亦低,这种人地比例关系反映了人口发展与土地质量优劣程度呈正向变化的规律。

2.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全县总面积253491.71公顷,其中耕地41878.37公顷,占15.68%;园地6125.75万公顷,占2.29%;林地68773.37万公顷,占25.74%;其他农用地5562.82公顷,占2.16%;城乡建设用地18158.09公顷,占6.79%;交通水利用地1225.27公顷,占0.45%;其他建设用地1119.79公顷,占0.41%;其他土地11293.01公顷,占4.22%;水域4223.76公顷,占1.58%;自然保留地108769.25公顷,占40.22%。(如图一)

在总面积中,山地面积16.16万公顷,占60.2%;丘陵6.5万公顷,占24.9%;平原4.06万公顷,占14.9%。(如图二)

在耕地面积中,水田63.28公顷,占0.15%;水浇地21948.57公顷,占52.41%;旱地19866.52万公顷,占47.44%。(如图三)

水浇地多分布在东部平原区域,约占水浇地总面积的75%。水田集中分布

在中易水河两岸的高村、裴山和上陈驿坡下的一些地段。旱地则广泛分布于地域广阔的山区和丘陵区域。

图一 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图

图二 地形结构图

图三 耕地结构图 单位:公顷

单位:公顷

在林地面积中,有林地占地35893.79公顷,占52.19%;灌木林地占地1168.31公顷,占1.69%;其他林地占地31711.57公顷,占46.12%。(如图四)

单位:公顷

图四林地结构图

在城乡建设用地中,建制镇占地957.88公顷,占6.93%;农村居民占地11634.61公顷,占84.20%;工矿占地1225.27公顷,占8.87%。(如图五)

单位:公顷

图五城乡居民工矿用地

在交通水利占地中,铁路101.65公顷,占3.16%;公路1066公顷,占33.12%;水库水面1941.96公顷,占60.3%;水工建筑占地110.3公顷,占3.42%。

在其他建设占地中,风景名胜设施1119.79公顷,占100%;在水域占地中,河流水面3335.52公顷,占78.97%;滩涂用地888.24公顷,占21.03%。

在自然保留地中,荒草地67588.15公顷,占62.14%;沙地940.94公顷,占0.87%;裸地40240.16公顷,占36.99%。

3.土地利用程度及潜力分析

3.1全县未利用土地112993.01公顷,根据适宜性评价结果,可开发利用潜力30695.8公顷占未利用土地总面积的27.2%。其中可用于大农业(耕、园、村)用地潜力29878.3公顷,占可开发潜力的97.4%;用户与各项建设用地的潜力817.5公顷,占可开发潜力的2.6%。

3.2全县滩涂面积888.24公顷开发利用以耕地为主,可开发耕地潜力我330.0公顷占滩涂面积的37.2%。

3.3城镇居民点内部整理潜力为976.0公顷其中以城镇村居民点建设内部调节用地为主,可整理为耕地66.7公顷占整理潜力的6.8%。

3.4砖瓦窑复垦潜力85.0公顷,其中可复垦为耕地75.0公顷,占复垦面积的88.2%,复垦为城镇建设用地10.0公顷占复垦面积的1.8%。

3.5全县中,低产田22583.3公顷,进一步增加科技投入,加强管理,提高土地质量,逐渐形成“两高一优”农田。

4.水资源介绍与分析

4.1水资源总量

全县水资源总量等于地上水资源量加地下水资源量减重复量(15201.6万m3),为41988.2万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772m3。在常水年份为33613.4万m3,枯水年为20022.0万m3,丰水年为61737.6万m3。

水资源可利用总量,常水年份为18223.0万m3,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

335.04m3。在可利用总量中,地表水(8911.1万m3)占48.9%,地下水(9311.9万m3)占51.1%;枯水年为13381.6万m3,分别占相应年份水资源量的54.2%、66.8%。常水年可利用量占资源总量(均值)的43.4%。在理论水资源总量57189.8万m3(包括重复量)中,地表水(34609.5万m3)占60.5%,地下水(22580.3万m3)占39.5%。人均占有理论水资源量1051.5m3,人均占有地表水636.3m3,地下水415.2m3。

4.2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全县需水总量,常水年为20502.3万m3,其中农业需水量15915.8万m3,占77.6%;工业需水量2565.0万m3,占12.5%;人畜需水量2021.5万m3,占9.9%。平原区域是水资源消耗“大户”,其农业、工业、人畜需水量分别占全县相应水资源消耗项目的52.6%、98.5%、49.7%。平原区域需水总量(11905.1万m3)占全县需水总量的58.1%。全县需水总量已超出可供水量2279.3万m3,占可供水量的12.5%,供需比0.89。在常水年平原区域略有余量(926.7万m3)。其原因是平原区域地下水有一定量的井灌回归可供循环利用。除平原区域外,其它区域均呈严重缺水状态,以北部山区最严重,如北一区(紫荆关、南城司、蔡家峪)缺水量高达可供水量的4.3倍,供需比为0.19。在枯水年,全县缺水量达8959.8万m3,超过可供水量的67%,供需比0.60。全县不同区域均呈严重缺水状态,平原区域缺40.0%,南部山区缺84.1%,北区缺47.4%不等。

4.3水资源评价

4.3.1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伴随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不断增加,加之多年连续干旱少雨,使得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农业是需水大户,从某种意义上讲,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就是农业生产与水资源间的矛盾。显然,

这种局面将对农业产生严重制约作用。在水资源量一定的情况下,做好农业节水这篇文章则是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一个重要途径。

4.3.2水资源浪费严重。在生活用水方面,由于有相当数量的人群节水意识淡薄,“跑、冒、滴、漏”现象很普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导致大量水源源不断地流失。农业用水灌溉方式落后,大水漫灌,使大量的水因渗漏不能被有效利用;渠道防渗能力差,渗漏严重。致使农业用水的利用系数最大只有0.5。水库、塘坝、截潜流等,其底和坝均存在严重渗漏问题,使其水资源可利用量远低于兴利库容。目前服务业兴起的洗车业也已构成了水资源的一个新的浪费点源。加强水资源管理和用、输水设备的维护,利用好水价这个杠杆,以减少或杜绝不必要的水资源浪费。

4.3.3水资源污染严重。随着工业尤其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水资源污染越来越严重。全县5条河流均受到了不同程度地污染。近年来河流上游铁、金矿开采过热,进一步加重了水资源的污染程度。水资源污染不是点而是面,是整条河流,甚至渗漏污染地下水。被污染的水人畜不能饮用,农业不能灌溉,使原本短缺的水资源雪上加霜。根治污染源是解决水污染的根本之策。

4.3.4水资源开采结构不合理。机井布局不合理,冲积扇第四纪地下水层打井过深,水资源开采过量;沟谷第四季底层布井多,除本层直接开采外,还将影响平原地下水的补充,如遇枯水年本层水将有枯竭的危险;震旦基地层在我县分布面积广,是严重缺水的干旱地区,因其地层构造为裂隙发育,地下水资源充足,因受地质条件的影响,打井困难,未能使该层地下水得到有效开采。合理布局机井,科学开采地下水,方可确保水资源利用的平衡性。

5. 林业资源介绍与分析

全县宜林宜牧山地面积16万公顷,其中专用牧场4万公顷,宜林山地12

万公顷。林业用地总面积13.33万公顷,按土地类型分,宜林山地12万公顷,宜林沙荒地1.33万公顷;按植被覆盖程度分,有林面积9.69万公顷,未成林造林地0.6万公顷,宜林荒山3.64万公顷,宜林沙荒66.7公顷。森林覆盖率38.24%(含灌木林和疏林地)。若除去灌木林和疏林地,则森林覆盖率为31.34%。

在有林面积中,按林种分,防护林4.92万公顷(灌木林1.33万公顷),占56.3%;经济林1.7万公顷,占17.5%;用材林1.59万公顷,薪炭林0.53万公顷,疏林地0.41万公顷,特用林0.53万公顷。按土地类型分,山地林地面积9.15万公顷,平原区域林地面积(四旁树)0.54万公顷。按植被类型分,人工林8.21万公顷,天然林1.47万公顷。按所有性质分,国营林1.61万公顷,其中人工林0.69万公顷,天然林0.93万公顷;集体林8.06万公顷,其中人工林7.52万公顷,天然林0.54万公顷。按林龄分,过熟林0.09万公顷,成熟林0.69万公顷,近熟林0.61万公顷,中龄林2.53万公顷,幼龄林5.77万公顷。

在经济林中,干果面积2980公顷,其中核桃413.3公顷,板栗566.7公顷,杏扁2000公顷;鲜果面积13940公顷,其中柿树9000公顷,苹果533.3公顷,梨80公顷,桃1620公顷,枣133.3公顷,李子1000公顷,红果67.7公顷,杏1466.7公顷,葡萄40公顷;花椒80公顷。(如图六)经济林中,果园面积13633.3公顷,其中苹果园533.3公顷,梨园53.3公顷,桃园1620公顷,葡萄园40公顷。

干鲜果品总产量90000吨,其中干果产量1030吨,鲜果88970吨。在干果产量中,核桃320吨,板栗80吨,杏扁600吨。在鲜果产量中,柿子70000吨,苹果3000吨,梨1000吨,桃6500吨,枣200吨,红果600吨,杏1770

吨,葡萄120吨,李子5500吨。(如图七)

单位:公顷

图六经济林结构图

单位:吨

图七果类产量图

果树栽培以丘陵山区分布较多,在全县果树中以柿子栽培规模最大,面积14万亩,产量占果品总产量的77.8%。易县磨盘柿栽培历史悠久,曾作为皇宫贡品而远近闻名。尤以井尔峪的柿子品质最优,皮薄个大汁多口感好,为柿中之佳品。柿树多呈零散分布,成片的不多,多散栽在山坡地埝、阶地埂沿处。集中分布在管头、梁格庄、西陵、独乐、西山北、高村等丘陵山区乡镇。苹果、桃、杏、梨栽培较多,分布广泛,山区丘陵平原皆有。红果主要分布在蔡家峪、紫荆关一带。其它水果如葡萄等主要分布在丘陵平原地带。干果中核桃、板栗、杏扁集中分布在紫荆关、南城司一带。

5.1有利因素

5.1.1林业资源丰富。我县是山区林业大县,占全县国土总面积85.1%的山地丘陵面积为发展林果业提供了客观的自然地理条件。在山地、丘陵、平原多地形地貌自然环境中既孕育了林业资源类型的多样性,又为实现林业生产的多元化经营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林产品资源种类多,生产规模大。丰富的林业资源既为改善全县生态环境提供了必要条件,也为山区农民致富造就了基础。

5.1.2气候条件适宜。处于半干旱、半湿润区,其气候条件能满足多种林木生长。林木可生长季,初日2月16日,终日12月10日,共255~298天,可供利用总热量为9684.4~5079.0千卡,太阳总辐射量129.8千卡/cm2(林木正常需要为97.56~58.0千卡/cm2)及553.8~638.4mm的常年降水量完全能满足林木生长和果品生产的需要。

5.2障碍因子

5.2.1立地条件差。重点是西北部山区,山高坡陡,土层薄,裸岩多,加之过去多年对植被的人为破坏,水土流失仍在继续,山地表层沙化严重,尤其在非雨季节干旱缺水,严重影响着植被的生长与成活。这是导致出现“年年植树不见树”现象的客观因素。采取生物和工程技术措施是改善立地条件的根本途径。

5.2.2林业结构亟待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应适应生态建设与经济同步发展的要求。西部山区的生态林建设仍较薄弱,比重低,植被覆盖度低,不能有效阻止水土流失的势头。伴随木材深加工龙头企业加工能力的不断提高,目前用材林的比例就显得与之不相适应。加快用材林生产基地建设是确保林木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果品品种结构单一,大陆普通品种多,名特优

品种少,市场竞争力差,难以形成市场优势。

5.2.3标准化生产程度地。标准化生产是确保林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县果品标准化生产只在少数地方刚处于起步阶段,绝大部分仍处在自然生产之中。盲目施肥,滥施农药的现象甚为普遍。既有产品药物残留之嫌,又有污染环境之害,是无公害绿色果品生产之大敌。不能通过无公害产品质量认证,也就难以获得北京等大中城市市场准入资格。严格实行林果标准化生产是实现我县林果产业可持续发展关键性的技术措施。

6.旅游资源介绍与分析

易县古称易州,因易水而得名。总面积2534平方公里,总人口57万,是河北省旅游资源大县、全省19个特色休闲县市之一。

易县文化源远流长。有8000年的人类活动史、5000年的炎黄奋斗史、2400年的慷慨悲歌史、1400年的置州管县史、280年的皇陵史。2005年,易县被联合国命名为“千年古县”。200多处古文化遗存遍布全县,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省、县文物保护单位40处。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那一幕幕悲壮的历史,镌刻下一张张鲜活的面容。燕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燕都遗址至今清晰可辨,而“黄金台”的故事则伴随着悠悠易水千古传诵。

狼牙山现为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百处经典红色景区之一。2000年11月30日,清西陵作为中国明清皇家陵寝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1月9日,被评为国家AAAA 级景区。

易州古燕文化与邯郸赵文化共同构成闻名全国的“燕赵文化”。这里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境内有革命纪念地10多处,至今还保留着聂荣臻、杨成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戎马倥偬的战斗足迹,侵华日军中将“阿部规秀”就

是在易县西部山区黄土岭上被击毙。““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千古绝唱的就发生在这里,与狼牙山五勇士抗击日寇英勇跳崖的英雄壮举,勾勒出“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历史画面,高标着中华儿女舍生取义的精神风骨。

易县旅游资源丰富,狼牙山、清西陵、易水湖、云蒙山、千佛山、洪崖山、北福地史前遗址、老子道德经幢、燕下都、荆轲塔、紫荆关等景区(点)集“山水古迹”于一身。拒马河、易水河纵横交错,17座水库星罗棋布。全县林木覆盖率达48.3%,被国家林业局评定为“易州国家级森林公园”。

三、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1.人多耕地少,后备资源利用难度大

全县2009年耕地面积41878.37公顷,人均耕地1.25亩,人多地少。在后备资源中,未利用土地112993.01公顷,其中裸岩砾地40240.16公顷不能被利用;滩涂888.24公顷,大部分处在行洪区内,易受洪水冲刷,利用不稳定。未利用土地多分布在丘陵山区,适合进行林、果、牧业发展,不利农耕,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2.土地产率低,限制因素多

在全县41878.37公顷耕地中,中、低产田约有19086.6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44.7%,产量低而不稳。平原区高产农田粮食亩产可达760.0公斤/亩但由于受水源限制,保产,高产田少;丘陵山区由于水土流失、光照、热量及耕地面积规模等限制因素的存在,低产田多,稳产田少。

3.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

在全县地貌类型中,山地、丘陵、平原各有分布土地资源种类多,但重点利用、科技投入量较大的是耕地资源,而山区、丘陵区资源利用不充分。

果林地适生面积大,但成林成果面积小,一些资源处于闲置状态。

4.土地生态环境脆弱

本县山区丘陵面积大,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和过重的人口压力,导致掠夺式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特别是将宜林、宜牧地开垦为耕地,可水土保持工作不配套,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一遇灾年极易减产。

5.城镇发展及各项建设用地

城镇发展及各项建设用地多数安排在县城周围平原区,此地区是全县耕地精华所在,所以耕地减少主要是减少好地,形成全县经济建设与耕地保护中间的矛盾。

四、土地利用优化措施

1.严格保护耕地,从严控制增量用地供应

严格按照下达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农用地转用规模、耕地保有量和耕地指标,从严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严格保护基本农田,除批准的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以及本县的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外,严禁其它项目建设占用基本农田。

2.制订和完善用地标准,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完善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的用地标准和相关控制性指标,建立土地供应用地标准管理机制,促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项目用地的集约利用;产业用地供应与土地利用指标、投资强度、产出效益等指标挂钩,提高开发区(园区)建设项目的准入门槛;适度提高轨道交通站点周边政策性住房建筑密度、容积率,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3.继续推进土地市场建设,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继续完善商业、旅游、娱乐、商品住宅项目用地招标、拍卖、挂牌方式

出让的供应机制;积极实施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制度;开展竞争性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试点工作。

4.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用地行为

通过合理确定各功能区的土地供应量和结构,保障科学发展所需土地供应。加强土地供应后的监督管理,及时清查闲置土地,确保有效供应。不准以经济建设发展、新城建设、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收入等为由,违法违规乱占土地。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一律按照非法用地严肃查处。

5.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充分利用气候、地形、土壤条件大力发展林业,旅游业,提高土里利用率,合理开发未利用地。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查清城镇以外农村各级范围内各种地类的种类、面积、分布和利用现状;查清村(组)土地权属界线,居民点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事、企单位的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各级行政辖区范围的界线;查清土地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利用状况,满足土地统计的需要、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的需要、编制土地利用图件的需要。 2.土地权属调查查清楚农村各级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以及河流、湖泊、道路等的土地权属范围、界线和性质、查清各部分土地的归属情况,满足土地登记的需要,保障土地市场安全的需要。 3..特殊调查内容的调查例如,违法用地的调查、基本农田的调查、开发区调查等、确保社会安定、管理有序、政策到位的需要。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程序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即准备阶段、外业阶段、内业阶段和成果验收归档阶段。 准备阶段分为: 方案准备为了证明调查条件的基本具备,省级土地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 当依据国家的调查方案,报请国家级调查领导机构审查。 组织准备 1建立领导机构土地调查是一项工作量很大的调查工作,涉及到各 行各业、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同时所需的技术人员要十分专业,因此 在进行调查工作之前要解决领导和组织问题。 2 组织专业队伍因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十分强的工 作,良好的专业队伍是保证调查质量的基本条件。 3 技术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强、质量要求高的 技术工作,要有规范的作业方案,详尽的技术规程或细则。 制定工作计划根据任务要求和技术规程,结合调查地区的实际条件, 拟定工作计划。 仪器及用品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应配备必要的仪器、文具和文具用品。 资料准备其中资料准备包括地形图的收集、遥感资料的收集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资料的收集。 外业调查是以地形图和航(卫)片等影像图片为底图利用收集到的有用资料,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2007年度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国土资源局 二○○七年十一月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国土资源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是政府对土地实行跟踪监督治理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我局多年来一直将此项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我们在收到省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后,迅速将部和省厅的精神传达下去,及时明确此次调查工作重点、总体要求和差不多程序及方法。并在深入学习《通知》精神和全面领会调查要求的基础上,制订了《盐都市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方案》,对我市变更调查工作作出部署,明确要求各县(市、区)局必须做到“月清季累”,年末及时变更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做到数据、图形、实地“三一致”,建立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方法,全面查清实际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和实际耕地变化情况。同时,加大了质量检查力度,确保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做到图、数、实地三者一致。 并先后三次组织各县(市、区)的分管局长、地籍科长和业务骨干进行业务培训,对土地变更调查的资料预备、外业调查、内业

处理、统计汇总、县乡自查、市局检查和成果上报等工作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通过认真实施上述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市如期保质地完成了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其成果差不多反映了2007年度土地变化情况。现将我市2007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报告如下: 一、土地利用现状及年内变化情况 截至2007年10月31日,全市农用地面积为16737972.2亩,建设用地面积为3455080.2亩,未利用地面积为5265579.6亩,合计总面积为25458632.0亩,折16972.42 KM2。土地利用结构见表1 表1 盐都市土地利用现状面积 单位:亩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 土地是人类的立足之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具有多功能的利用价值。土地利用是人类作用于大自然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必须科学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深刻把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要求,充分认识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农村土地特别是耕地保护的形式日趋严峻。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预期将达到14.5亿,2033年前后达到高峰值15亿左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保护有一定数量的耕地;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也需要大力加强对其生态功能的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保护。同时,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将不可避免的占用部分耕地,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也需要调整一些耕地。但是,耕地后备资源少、生态环境约束大,制约了我国耕地资源补充的能力,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式。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土地利用问题的有利条件。从土地利用现状看,我国建设用地利用总体粗放,节约集约利用空间较大,为统筹保障科学发展与保护耕地资源提供了基础条件,从国际背景看,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从国内环境看,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主法制和整治文明的不断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党中央、国务院对土地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有利于加强土地宏观调控,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有利于促进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 展望未来,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必须从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矛盾这一社会现实没改变出发,正确把握科学发展与资源配置的密切联系和内在规律,本着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立足保障科学发展,增强土地资源危机意识,树立全民节地观念,妥善处理保障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关系,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积极探索土地利用新模式,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套用国土部的相关文件我们进行学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越来越 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这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中农 村土地资源利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有序可持续利用成 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评审办法

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评审办法 为规范规划大纲的编制和审查工作,依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报国务院审批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大纲评审办法〉的通知》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一、评审组织 评审工作由省、市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成立规划评审小组,对规划大纲进行审查。规划大纲评审小组分别由省、市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单位、相关领域专家组成。 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长沙市、人口在一百万以上的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初审后报国土资源部评审。其他市州和县级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由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评审。县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由市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评审。 二、评审原则 规划大纲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切实遵循以下原则: (一)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 (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

(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建设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在数量和质量上相平衡。 三、评审主要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现行法律法规及相关规范; (二)国家和省有关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各项方针、政策; (三)《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四)国家、省和本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五)《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 (六)省厅《关于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主要内容的通知》; (七)经批准的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规划大纲; (八)上级国土资源部门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期工作成果的评审验收意见。 四、评审条件 送审规划大纲,应当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指导思想正确 符合《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为重点,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以切实保护土地生态环境为导向;正确处理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在土地利用上的需求与可能,正确处理土地利用中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之间的关系;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 (二)基础工作扎实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市区外况 呼和浩特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0°31′—112°20北纬39°35′—41°25′。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统计,全市土地总面积平方公里,占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150%。 呼和浩特市是自治区的首府和政府、经济、科技、文化中心,我国北方沿边开放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商业贸易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高新技术产业、商贸、旅游为主导的综合发展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市场广阔,是内蒙古呼市—包头—伊盟“金三角”经济区和自治区中四部刘内对一外联系交往的重要门户与产业区,具有土地资源深度和广度开发利用优越的外部环境条件。 (一)自然条件 呼和浩特市位于祖国北部边疆,地处我国沿边开放和沿黄河经济开发轴带的交汇点上,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大地貌单儿主要分为中北部大青山中低山地及其北麓丘陵地形,中部土默川平原地形,东南部丘陵及黄土丘陵沟壑地形。地貌类型山地占%,平原占%,丘陵占%,其他占%。 呼和浩特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冬季寒冷丁燥,夏季温热短促而降水集中。年平均温度北部2℃—2.5℃,南部丘陵6.5℃一6.7℃;≥10℃积温2000一3000℃;无霜期105 —150天,大部分地区年口照时数在2800—3100小时,日照百分率56%,

是全国除青藏高原外的又一高值区。全市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集中于6一8月,占年降水量的63%—66% ;降水很不稳定,年际变化大,如按80%保证率算,主要农业区仅250毫米降水。 全市境内有大小河流21条,中小型水库26座,哈素海是境内最大的湖泊。除黄河外,较大的河流有清水河、浑河、打黑河、小黑河、什拉乌素河、抢盘河等。地下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除丘陵山区外,广大的平原区都理藏有较丰富的地下水。全境水质较好,适宜于农田灌溉和人畜饮用,但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属水资源不足地区。 据第二次土壤普查,呼和浩特市土壤类型较为复杂,共有12个土类。全市主要耕地土壤为潮土、栗钙土和栗褐土,土壤养分含量普遍较低,不经培肥难以满足各种农作物稳产、高产的需求。 呼和浩特市林果、渔业、蔬菜、草场、农作物等生物资源丰富,品种较多,是发展农林牧副渔综合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境内已发现的矿床60余处,矿种30余种,贮量丰富,开发利用价值大。旅游资源有万部华严经塔、大窑文化遗址、昭君墓、乌素图召、五塔寺、大召等文化古迹和乌素图、哈素海、大青山公园等风景旅游区及哈达门国家森林公园景区等,是发展旅游事业的良好基础。(二)社会经济条件 呼和浩特市辖4个区,5个旗县,82个乡,14个镇,20个街道办事处1966年底全市总人口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5人。全市农业人口万人,非农业人口万人;市区人口万人,郊区人口29 . 79万人,旗县人口万人。199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人均国民生

芷江县土地利用现状结构与布局分析

实验一芷江县土地利用现状结构与布局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是自然客观条件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在受到地理自然因素制约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改造利用行为的影响。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不同的社会需求以及不同的生产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改变并形成新的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内现实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作出的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只有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才能发现问题,作出合乎当地实际的规划。因此,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对土地利用现状作深入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资料,找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一、土地资源调查 土地资源调查是整个农业自然资源调查的重点,其目的是为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生产布局、制订农业区划和土地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并为进行科学的土地管理创造条件。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质量调查、土地评价及土地监测等。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又称土地数量调查,按行政范围分为全国、省(市、自治区)、县(自治州,自治县) 3级。县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一般以县为单位进行。调查的基本方法是:利用大、中比例尺地形图或航片、影像地图,通过外业补测或调绘,将变化的地物界线转绘到地形图或影像地图上,勾绘出土地所有单位和使用单位的界线,并以修绘后的地图作为底图,量算出各类土地面积。同时,将土地面积量算的成果,以乡(或村)为单位,由下而上逐级汇总出各级行政管辖单位的土地总面积及各类土地面积。 二、背景分析 (一)地理位置 芷江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部,地处武陵山系南麓云贵高原东部余脉延伸地带,东经109°17′-109°54′,北纬27°04′-27°38′,东邻中方县、鹤城区,南接洪江市、会同县及贵州省天柱县,西连新晃侗族自治县及贵州省万山特区,北界麻阳苗族自治县及贵州省铜仁市。县城芷江镇距怀化市仅39公里。素有“滇黔门户、黔楚咽喉”之称。 (二)自然生态环境 芷江以山地为主,占总面积的61.7%,丘陵次之,占28.6%,岗地占4.4%,平原占3%。芷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中间形成凹陷的山间盆地。北部、西部和西南部为中山、中低山区,地势高竣,山峦叠嶂,是林木主产区;东部和东南部波状起伏的高丘,是经济林果主产区;中部为低丘岗地,地势开阔平缓,土地肥沃,水源条件好,是粮食主产区。 芷江境内山脉分南、北两支:北干脉由西向东绕贵州省及麻阳县边境经米公山、撑架坡、阳雀坳、西晃山、通坳山、齐天界、上青坡入中方县境,平均海拔900m以上;南干支由新晃天雷山发脉入境,沿朝阳坳、千公牛、燕子岩、巽公坡、桅子顶入洪江市境,平均海拔7 00m左右。全县1000m以上的高峰24座。 芷江县境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较长,但受盆地周围高山影响,地域热量差异大,四季降水不均,垂直气候和小气候明显,旱、涝、冷、冻等灾害性天气频繁,成为全县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 研究区概况 武汉是湖北省省辖市,湖北省省会。位于江汉平原东缘,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介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l °22’之间。东与黄冈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嘉鱼县、洪湖市相连,西与仙桃市、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红安县、麻城市相接。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辖区总面积854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71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60平方公里。现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13个区。总人口838.9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533.21万人。 地形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其中北部小片山地为大别山余脉。海拔19.2~873.7米。江(河)湖水面占总面积的25%。主要河流有长江、汉水、滠水、府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较大的湖泊有梁子湖、涨渡湖、汤逊湖、东湖等。呈东西向的两列低矮山系与南北向的长江在市区形成垂直轴线。长江、汉水把市区分割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形成“三镇鼎立”的独特城市格局。 武汉市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降水相对集中于6~8月,年平均气温16.4℃。 2 土地利用数量分析 2.1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概况 据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008年武汉市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公顷,占武汉市土地总面积的65.12%,其中耕地面积为338344.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58%;园地面积为13455.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7%;林地面积为87971.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29%;牧草地面积为184.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2%。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34%,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1712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70%;交通用地面积为15378.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0%;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15774.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5%。未利用地面积为149901.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53%,其中可利用土地(包括草地、滩地、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为31329.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6%;难利用土地(冰川、永久积雪、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坝等)为1635.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9%。 2.2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分析 武汉市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等13个区,现研究武汉市各个辖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在1996到200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可以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来表示,即 %1001 ??-= T V V V K a a b 式中:K 为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V a 、V b 为基期和报告期末某一土地利用类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作业:对你所在村的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有所侧重)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是自然客观条件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在受到地理自然因素制约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改造利用行为的影响。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不同的社会需求以及不同的生产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改变并形成新的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内现实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作出的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只有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才能发现问题,作出合乎当地实际的规划。因此,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对土地利用现状作深入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资料,找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P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P2示例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P1 土地利用现状评述内容(所有小点为超连接)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分析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三、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 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主要对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矿藏、景观、灾害等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人口、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主要农产品产量与商品化程度、基础设施等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比较、明确本规划区土地利用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根据土地详查、变更调查、土壤监测和人口、土地、农业、城乡建设统计年报,分析、比较规划区域各类土地面积、人均占有量和质量,以及土地利用近10年的变化情况,研究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是研究各种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占全规划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分析各类土地比例关系及各类土地在全区范围内的分布是否合理,总结土地利用的特点和规律。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1、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主要有以下计算指标: 土地利用率=[(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农业利用率=农业用地(农林牧渔业用地)/土地总面积*100% 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100% 建设用地率=建设用地(居民点、工矿、交通、水利设施用地等)/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 土地复垦率=(废弃土地复垦利用面积/废弃土地总面积)*100% 人均城镇用地=城镇用地/城镇人口(平方米/人) 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人口(平方米/人) 路网密度=公路里程/土地总面积(公里/百平方公里) 2、土地生产率分析: 单位土地经济密度=国民生产总值/土地总面积 单位面积产量(产值)=某作物产量(产值)/某作物播种面积 单位农业用地总产量=农、林、牧、渔总产值/农业用地面积; 单位耕地面积产量(产值)=作物产量(产值)/耕地面积; 单位水面水产品产量(产值)=水产品产量(产值)/水面面积; 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 建立有人工调控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复合的土地生态系统,并在其运转过程中使自然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相互促进,从而使土地发挥最大、更好的利用效益。 六、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和建议分析 (1)人均耕地拥有量、耕地增减状况、原因,如何保护耕地; (2)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生产率与利用率与同类地区比较处何种水平,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技术指南(试行)

第一章 一、适用范围 总则 本指南适用于县级规划的调整完善工作。县(市)规划包含中心城区规划。县级行政范围全部纳入市级中心城区范围内的,则无需编制县(市、区)和下辖乡(镇、街道)规划。县级行政范围部分纳入市级中心城区范围内的,需编制县(市、区)和市级中心城区范围外的乡(镇、街道)规划,其中县(市、区)规划调整完善的主要内容为市级中心城区范围外的规划内容,市级中心城区范围内的规划内容符合市级规划。 二、术语和定义 附录A 中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三、规划调整完善依据 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规划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 指导性文件。包括国土资源部、浙江省国土资源厅有关规划调整完善的通知和要求等指导性文件。 技术标准。国家和省有关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土地利用数据库等技术标准。 相关规划。上级规划、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及相关部门规划等。 四、指导思想 为了探索、建立规划定期评估与适时修改制度,提高规划的现势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加强规划的统筹管控能力,在“大稳定、小调整”原则的指导下调整完善县级规划。通过强调三个规划理念的转变,即“保障型规划”向“保护型规划”转变、“增量型规划”向“存量型规划”转变、“指标分解型规划”向“空间管控型规划”转变,达到县级规划“调结构、优格局、促发展”的总体目标,构筑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空间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五、规划调整完善原则 突出重点、稳步推进:根据规划中期评估结论,在“大稳定、小调整”的前提下,稳 步推进规划调整完善工作,规划调整完善应重点突出三个规划理念转变。上下结合、统筹兼顾:注重与上级规划的衔接和对下位规划的引导,统筹安排土地利用,兼顾社会、经济和

滨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滨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测绘学院资源09 24号马淑敬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背景分析 (一)自然条件 滨州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北临渤海湾、东邻东营、南连淄博、西南与济南市交界、西接德州、西北隔漳卫新河与河北省海兴县、黄骅市相望,是山东的北大门。

测绘学院资源09 24号马淑敬滨州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快捷。距济南空港只需1小时车程,1个半小时直达黄骅港,3小时抵达青岛,当日往返京津塘地区。205、220国道与滨博高速、津汕高速、荣乌高速融合贯通,在建的黄大铁路和即将运营的滨港铁路纵横境内,三座大桥飞架黄河南北,是华北、华东各省市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 (二)自然资源和历史沿革 滨州市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土地94.5万公顷,其中已开发的耕地46.7万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13公顷。黄河贯穿东西,淡水资源充足。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26种,已开发15种。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是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主采区。海岸线长240公里,是山东省重要的原盐生产基地。 滨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遗迹,不断出土问世。春秋末期,伟大的军事家孙武是惠民县人士,他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堪称惊世之作。

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王薄,在邹平县雕窝峪首举义旗,成了隋王朝的掘墓人。明初农民起义领袖唐赛儿,滨州市人,她揭竿而起给明王朝以沉重打击。汉孝子董永的故乡就是位于小清河畔的博兴县。宋朝的范仲淹,就学苦读的醴泉寺就在邹平的长白山中。传统民间艺术异彩纷呈,著名的山东吕剧就发源于博兴县支脉河畔刘官村一带,起源于元朝的胡集灯节书会,泥塑、木版画及具有七百年历史的滨州民间剪纸具有深厚的乡土气息,独具艺术风格,久负盛名。 (三) 人口 2001年至2007年人口统计如下: 年份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出生人口数(万人) 死亡人口数(万人) 自然增长人口数(万人) 人口总数(万人) 2001 10.73 6.05 4.68 3.88 2.20 1.68 362.95 2002 10.86 6.20 4.66 3.95 2.26 1.69 364.79 2003 10.18 6.58 3.61 3.72 2.40 1.32 366.15 2004 12.45 6.21 6.24 4.58 2.28 2.30 368.90 2005 12.83 6.77 6.48 4.60 2.43 2.17 371.25 2006 9.94 6.00 3.94 3.70 2.23 1.47 373.16 2007 9.82 6.54 3.28 3.67 2.44 1.23 374.48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1234567年份人口总数(万人) (四) 城镇化

江苏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

江苏省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数据库标准 (修订稿) (2010年11月)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

目次 前言............................................................................. II 引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数据库内容和要素分类编码 (2) 5 定位基础 (5) 6 数据库结构定义和要素分层 (5) 7 数据交换文件命名规则 (17) 8 数据交换内容与格式 (19) 9 元数据 (19)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交换内容与格式 (19)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土地规划用途分类及含义 (31)

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是在《TD/T 1027-2010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本标准由江苏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负责解释。

引言 为规范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依据《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等相关标准和规范,制定本标准。

江苏省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的要素分类、要素编码、定位基础、数据结构、文件命名规则、数据交换格式和元数据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的数据库建设和数据交换,县级规划中的中心城区规划图形数据的数据库建设和数据交换按《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 10114 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 GB/T 13923-2006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13989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GB/T 16820 地图学术语 GB/T 17798-2007 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B/T 19231 土地基本术语 GB/T 21010-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TD/T 1014-2007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TD/T 1016-2003 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 TD/T 1016-2007 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TD/T 1019-2009 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 TD/T 1021-2009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 TD/T 1024-2010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TD/T 1028-2010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要素 feature 现实世界现象的抽象。[GB/T 17798-2007 3.4 要素] 3.2 要素性质 feature attribute 要素的性质。[GB/T 17798-2007 3.5 要素性质] 3.3 类 class 具有共同特性和关系的要素集合。

开题报告---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

开题报告---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学号 1 专业班级土地资源管理3班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单位农业大学 课题性质设计? 论文? 课题来源科研? 教学 ? 生产? 其它? 毕业设计(论文)省市丰宁县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题目 开题报告(阐述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容、研究方案、进度安 排、预期结果、参考文献等) 一、研究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 对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以及土地利用现状与开发等方面的分析,以明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土地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揭示土地利用中的成绩与问题,从而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提出改善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的对策和途径,可以既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强化区域土地系统功能,又强调人地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因此,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和起点,是制定土地利用方针和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依据。 2.研究意义:对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与研究,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丰宁县的土地利用情况,是土地利用更加趋于合理,从而节约、集约土地资源,科学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强化整体功能,取得经济、社会、生态整体优化的综合效益,进而促进丰宁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二、研究现状:

1.国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可追踪到杜能。19世纪前期对德国南部地区的研究,他提出了土地利用的模式。从早期的强调功能、追求理想城市形态的城市规划理念,到近代在欧美城市中出现的新古典主义式的城市改建计划。从20世纪40年代起,土地利用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土地利用调查与研究在全球广泛开展。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更广泛的资源调查和遥感等技术手段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以及土地利用规划需求的发展,从土地清查到土地评价的研究逐渐开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研究具有了新含义,不仅研究土地利用的数量、状态与利用方式,而且将其作为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归纳起来,这时期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土地利用变化。 2.国土地利用研究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土地持续利用概念的出现和国际上研究的蓬勃展开,我国学者对土地持续利用也开展了大量研究。综观我国土地持续利用研究的专著和论文,主要研究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土地持续利用的理论研究;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农业土地持续利用;城市及其边缘区土地持续利用;土地持续利用驱动力;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土地持续利用研究;持续土地利用规划: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在土地持续利用研究中的应用;土地持续利用综合研究模型。结合丰宁县土地利用的数据,丰宁县一级土地类8个,二级地类38个,三级地类3个。土地总面积8738.06平方公里。农业用地1082427.2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2.58%;非农用地2282811.7亩,占总面积的17.42%。 三、研究容 1.引言 1.1丰宁县总体概况 1.2丰宁县土地资源要素概况 1.21地质要素 1.22地貌要素 1.23土壤要素

年度全市土地利用情况分析报告

年度全市土地利用情况分析报告 南通市国土资源局 (年月日) 年,在国内宏观经济形势趋稳和国家土地调控政策持续从紧的背景下,我市土地开发利用延续去年的发展态势,在土地供给侧方面,其用地规模、计划使用矛盾有所缓和,相对应的在需求侧方面,则表现出年度新增项目用地明显减少,用地需求有所减弱。年,在计划使用、用地报批、土地供应等主要指标上与往年相比没有明显变化,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和市场预期。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争取与使用在全省继续保持领先;土地供应结构与布局不断优化,基础设施用地、重大产业项目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项目用地应保尽保;年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占用建设用地比率(预估值)有所下降;全市耕地保有总量得到有效管控,陆海统筹发展试点成效开始显现。虽然全市土地利用形势总体趋于平稳,但建设用地规模空间不足、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具体分析如下: 一、计划指标争取情况 年,我市共争取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亩,其中农用地亩、未利用地亩。新增建设用地比上年(亩)相比下降亩,农用地比去年(亩)相比下降亩。(详见表一) 一是年初下达国家计划较上年有一定下降。年国家下达给江苏省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总量大幅减少(约下降),省厅分配给

南通的指标也相应做了调减(重点减少了其中的未利用地指标)。 二是同一乡镇试点实施全省领先。年,我市组织海安、城东等个乡镇开展第二批同一乡镇试点,落实试点规模亩,与上年(个乡镇,亩)相比,乡镇数量、试点规模均居全省第一。 三是独立选址项目用地下降较多。主要是由于年独立选址项目指标总量为亩,而年我市争取的独立选址项目规模较小,总量仅为亩。 表一:南通市年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统计表 单位:亩 二、建设用地报批情况 年全市报批建设用地总面积亩,其中:城镇批次建设用地报批亩,单独选址项目报批亩,国有未利用地转建设用地报批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报批亩(详见表二)。年与年报批面积亩

淮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淮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大大加快,土地利用逐渐成为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一环。淮安市作为江苏北部地区重要的发展地区,同样面临着土地利用的诸多问题,相关的政府部门对土地利用非常关注。淮安市政府,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2005年为基期年,提出2006—2020年的土地利用规划,通过调查,对淮安市土地利用的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1、前言 土地是一切资源和环境要素的载体,其可持续利用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对土地资源的掠夺式使用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迫切要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由理论走向实践。 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根本源泉,也是一项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土地资源不可替代性及其稀缺性,决定了土地资源利用必须向持续、高效利用发展。 2、自然条件概况 淮安市地处苏北平原中部,淮河流域下游,介于北纬32°43′— 34°06′,东经118°12′-119°36′之间,东与盐城接壤,西与安微省毗邻,南与扬州隔高邮湖相望,北分别与宿迁、连云港两市相连,辖区总面积994997.2公顷(1492.50万亩)。 市域地势低平、平原广阔,仅西南地区盱眙县辖区内有低丘分布。地貌可划分为黄淮冲积平原区、江淮湖洼平原、低山丘岗三大类型。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一般地面高程在9-13m(以古黄河口零点为准)。淮安市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兼具有南北气候特征,光热水整体配合较好,季风气候典型,年平均降水量885-1015cm。境内河湖交错,水网密布,包括京杭大运河、淮沭新河、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干流、废黄河等9条流域性河流。境内有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以及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 淮安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的有盱眙凹凸棒石粘土、玄武岩、白云岩,金湖、洪泽和盱眙的石油与天然气,楚州、清浦、淮阴区、洪泽的岩盐、芒硝等,这些矿产储量很可观,有较高的开采利用价值。其中尤以石盐储量最丰富,已探明的储量达111亿吨。 3、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淮安市土地变更调查资料,2005年全市土地总面积为994997.2公顷(1492.50万亩),人均土地面积0.19公顷(2.85亩)(以常住人口计算)。全市土地总面积中,农用地 682797.1公顷(1024.2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8.62%;建设用地135524.1公顷(203.2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3.62%;其他土地176676.1公顷(265.0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7.76%。如下图表所示: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导则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导则 1、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主体为县级人民政府; 2、规划编制的范围:县级规划编制的范围为县级行政管辖区内的全部土地,其中县级中心城区规划范围根据上级下达的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和乡级行政管辖界线划定,不得分割乡级行政管辖界线; 3、县级规划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供需状况分析,提出土地利用的目标,明确土地利用的重点和方针; ——根据上级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确定县级规划的具体目标;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制订全县各类用地控制的具体指标; ——规划生态保护用地,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安排交通、水利、及能源等重点项目用地,落实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划定土地用途分区,制定各区土地用途管制规则; ——将全县土地利用的主要指标分解落实到各乡镇; ——拟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4、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规划范围和中心城区规划范围; ——规划期限;

——规划约束性控制指标: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耕地保有量、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土地利用分区:禁止建设区边界、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扩展边界; ——重点建设项目、重点开发整理项目、重点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等。 5、县、乡两级规划应同步编制,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相互反馈、上下衔接、全面落实; 6、规划编制的程序(准备工作—专题研究—规划大纲的编制和评审—规划方案编制—公众参与和协调—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成果评审和报批—公告建档) 一、准备工作 包括组织准备、经费准备、技术准备和资料准备 1)组织和经费准备 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主要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成立规划编制领导小组,下设规划编制办公室,负责规划编制日常工作,制定工作计划,落实规划编制经费、确定编制单位、成立编制小组、参与规划方案的协调等。 2)技术准备 ——选定规划编制的技术协作单位,成立技术组和专家组; ——制订技术方案,明确规划依据、规划任务、规划内容与方法、预期成果等 ——组织技术培训,对技术协作单位、部门和乡(镇)联络员、社会公众等进行培训,明确工作程序和技术要求。

林口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林口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林口县是黑龙江省资源富县,矿产资源大县之一,201国道从县城内通过,交通位置较优越。文章通过对黑龙江省林口县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评价,最终归纳总结出我县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标签:林口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 林口县概况 林口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属牡丹江市管辖,地处张广才岭、老爷岭和完达山脉交接处,介于东经129°17′~130°46′,北纬44°38′~45°58′之间。东毗鸡西、鸡东,西连方正、海林,南交牡丹江、穆棱,北接依兰、勃利。县城所在地林口镇位于县域中心,距省城哈尔滨市495公里,距牡丹江市110公里。林口县是黑龙江省资源富县,矿产资源大县之一,201国道从县城内通过,交通位置较优越。林口县辖12个乡镇,其中9个建制镇、3个乡,200个行政村。2005年,全县总人口43.7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14万人,占全县人口的30.03%,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6.13亿元,三次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分别达到8.83亿元、7.11亿元、10.1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3.8:27.2:39.0。 2 土地利用现狀及土地开发程度 2.1 土地利用现状 2009年底全县土地总面积为712905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672625公顷;建设用地面积15033公顷;未利用地面积25247公顷。2009年林口县属面积391027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为356136公顷,占总面积的91.08%;建设用地面积为13692公顷,占总面积的3.50%;未利用地面积为21199公顷,占总面积的5.42%。牡丹江林业管理局和松花江林业管理局在林口县辖区内土地总面积为321878公顷。农用地总面积316489公顷,建设用地总面积1341公顷,未利用地面积4047公顷。本次论文课题只对县属部分做出分析,森工局部分暂不做分析。 2.2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 土地利用开发程度反映人们对土地利用的历史过程,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的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水平的指标。土地开发程度高,则土地开发利用潜力小;反之,土地利用开发程度低,土地开发利用潜力大。 2.2.1 土地垦殖率 它反映土地的开发程度以及种植业的发展程度,林口县土地垦殖率34.84%,高于牡丹江市的16.8%。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土地利用开发程度较高,种植业

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编制指导意见 国土资源部

目录 第一章土地规划分类与基数转换 (5) 一、土地规划分类 (5) 二、规划基数转换 (6) 三、其他规定 (8) 第二章各类用地空间布局的总要求 (9) 一、优先布设国土生态屏障用地 (9) 二、协调安排基本农田和基础设施用地 (9) 三、优化城镇村用地布局 (10) 四、维护和扩大城乡绿色空间 (10) 五、稳定自然和人文景观用地 (10) 六、发挥农地多重功能,拓展生态空间 (11) 第三章基本农田调整和布局要求 (12) 一、基本原则 (12) 二、调整要求 (12) 三、检验分析与成果要求 (13) 四、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 (14) 五、基本农田集中区和基本农田整备区 (16) 第四章建设用地布局与管制要求 (17) 一、布局原则 (17) 二、空间管制要素 (18) 三、划定要求 (19) 四、成果检验 (20) 五、管制规则 (21)

第一章土地规划分类与基数转换 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中,应在土地现状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规划管理需要,进行土地规划分类与基数转换,形成规划基础数据。 一、土地规划分类 (一) 定义 1.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指通过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或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获得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2.土地现状分类:包括过渡期分类和二调分类,其中,过渡期分类指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中采用的全国土地分类,二调分类指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实际采用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3.土地规划分类: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中,根据规划管理需要,对土地现状分类进行归并或细分形成的规划用地分类。 4.规划基础数据: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中,根据土地规划分类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转换,形成规划基期年各类用地基础数据(以下简称“规划基数”)。 (二) 分类 1.分类体系。规划基数采用三级分类体系。其中,一级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