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诗赏析

古诗赏析

古诗赏析
古诗赏析

古诗赏析(共十五首)

一、七年级上

(一).【次北固山下】(王湾·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这是朝诗人王湾的代表;体例上属于五言律诗,内容上属于怀乡思亲之作。

2、解择加点词语。

①次北固山下次:停泊②客路青出外客路:旅途③乡书何处达乡书:家书

3、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哪几个词用得好?请说出理由?

答:“阔”和“悬”用得好。“阔”字表现出“潮平”。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笔直地高挂的样子,风顺风和,帆儿高悬“阔”和“悬”字传神地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

4、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答: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风恰到好处,波澜中央孤帆高悬,更显江面壮阔!

5、古人评论“风正一帆悬”这句诗的妙处时,说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从全诗看,这句诗表现了哪些大景?

答:诗人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

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受到人们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透出自然的理趣和积极、乐观、向上的情感。“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

7、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乡愁乡思之情(思乡之情;乡愁)

8、诗中用“客路”“行舟”“归雁”“乡书”等意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表达了诗人身在江南旅途,而神驰洛阳故里,思家归乡的急切心情。

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

C、颈联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D、尾联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述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二).【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为线索,从孤山寺起到贾公亭(孤山寺北贾亭西),最后到白沙堤(绿杨阴里白沙堤)终。以“最爱湖东行不足”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给读者无穷的回味。全诗以“春”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最后两句(尾联)中的“最爱”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2、诗人描写中选择最能表现早春特色的景物春水、早莺、新燕、乱花、浅草。从而突出了环境和季节的特征。

3、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出的画面。

答:莺是春的歌手,它们争着抢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它们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句诗非常精美,请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可以从炼字、修辞、情感等方面赏析)

答: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其中“争”与“啄”两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争”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莺以人的动作,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啄”字描写了燕子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

5、在前六句中,诗人已经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提。至于白沙提怎么可爱,除点明“绿杨阴里”外,诗人未做任何解释,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可以让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从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从而取得“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效果。(或:诗贵含蓄,这样含蓄的结尾,常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6、“水面初平云脚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描绘了一幅春水初涨,湖水才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的画面。7、本诗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情手法: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观赏西湖早春美景的喜悦之情。

二、八年级上

(三).【望岳】(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本诗首联以设问统领下文,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具体说,“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绵延高大;“造化钟神秀”一句描绘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2、写近望中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形象的两句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这首诗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赏析。

答:一个“钟”字说明大自然仿佛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赋予参天矗立的山以生命力,生动有力地写出了泰山的秀美无比。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高耸挺拔遮天蔽日的形象。

4、请用自己的话描绘“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所展示的画面。

答: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千古绝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气概?并品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答:(1)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2)这句诗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具有深刻的含义,它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险,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5、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6、登高是传统习惯,更是古代诗人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在他们笔下有多种多样的“登高”。请你写出与“登高”有关的古诗词名句。

答:(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7、请选出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D)

A、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由远望到近望。

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对仗工整,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诗的前六句写诗人远望泰山,描绘了泰山的神奇与秀丽;后两句是写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四).【使至塞上】(王维·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王维,字摩诘,他和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2、王维在诗中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出一幅意境雄浑,浩瀚壮美的沙漠美景。“征蓬出

汉塞,归雁入胡天”中的“征蓬”“归雁”都给人以漂泊不定之感,“汉塞”“胡天”又使人想到历史的遥远与塞外的浩阔苍凉。

3、“征蓬”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诗人是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却以没有根基、四处漂泊的“蓬草”形象自况,正是暗写自己内心飘零孤寂。

4、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画面。

答: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一缕青烟直上青天,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

5、本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答:(1)“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2)把孤烟放在广阔的大漠背景下,渲染了边塞苍凉之美,“孤”字烘托了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心情。

6、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以联想到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同是写边塞景象的词句是:长烟落日孤城闭。

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远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侯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美,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五).【渡荆门送别】(李白·唐)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示出的画面

答: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2、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尽”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入”“尽”字好在何处

答: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豪情万丈、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和昂扬的激情。“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3、描绘“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现的画面。并简要分析句中“下”字用得好在哪里。

答:(1)船轻快地顺流东下,看到月亮就像飞镜一样向西坠下去,倒映在江水中,晓雾云生,变幻莫测,好像传说中的海市蜃楼。(2)“下”,动词,月亮下来了,月影像一面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了,形象奇伟,想象奇特瑰丽,表现出诗人放达洒脱的个性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赋予水以情态,深情为诗人送别,表达了对家乡山水的眷恋。

(六).【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宋)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诗歌以“夕阳迟”和“欲暮时”点明登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2、本诗的主旨是什么?悲在何处?

答:主旨是悲。景悲:夕阳,暮时,老木沧波。己悲: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国悲:北宋灭亡,国家动荡不安。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

4、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此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情感苍凉悲壮。

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

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

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憔悴悲愁之绪。

5、从时空跨度上叙事状态,抒写了一个王国之臣心中强烈的愤懑和万般的无奈的诗句是: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6、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家国之恨和身世之悲融为一体。

7、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A)

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夕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惆怅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限忧愤。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8、说说你对“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这句话的理解。

答:此联情景交融,“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互相映衬,且暗喻政治局势之严峻;“老木苍波”既是眼前实景,登楼凭吊古人,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又隐含无限的伤悲,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

9、诗的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其中“风霜”一词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中。

三、八年级下

(七).【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他长年被贬偏远之地,政治失意的句子(词语)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向上的句子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2)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事态变迁的怅惘心情。

4、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这两句诗生动形象的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情感由先前的伤感转为慷慨激昂,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精神。

5、请再写出一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蕴含哲理一致的诗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6、标题中的“乐天”是指白居易。首联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两个词写出了诗人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也表达了诗人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心情。颔联采用引用典故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归来后看到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7、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前两联追述身世经历,表达出对时光流逝、世事难测、人生易老的感叹。

B、颔联写诗人回到故乡听着幽幽笛声而勾起对旧友的怀念。

C、颈联写诗人对待世事变迁、仕宦沉浮的达观态度。

D、尾联点明了酬答白居易赠诗的题意。

(八).【赤壁】(杜牧·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句中的“东风”指火烧赤壁。“东风”不仅仅指的是自然界的风,而是含有建功立业的各种条件(或因素)之意。

2、说说你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理解(此句的含义)

答: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这两句诗发议论感叹,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叹,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3、《赤壁》这首咏史绝句,立意新奇,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意在说明要想建树一番事业,得有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不具备,即使英雄人物也一样无能为力。

4、周瑜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人物,你知道这个人物的哪些故事?

答:周瑜打黄盖;火攻曹军战船;周瑜辞降;巧用蒋干骗曹操。

5、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支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答: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命运—大)6、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7、选出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D)

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

D、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九).【过零丁洋】(文天祥·南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过零丁洋》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答:表现了诗人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体现了他为祖国为民族而视死如归的大义大勇的精神。

2、这首诗的颔联主要用了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2、“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一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被誉为“史诗上的绝唱”,试对该句进行赏析。

答:这两句诗中的“惶恐”、“零丁”一语双关,对仗工整,自然天成,一是指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以地形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表现过去的惶恐和眼前的零丁,真是妙手偶得的佳句。

这两句诗不但表现了诗人出众的才华,而且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忠贞爱国的情怀。

3、尾联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采用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抒情方式。表达了诗人舍生取义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文天祥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请再写出一句你喜欢的古诗词中表达对崇高人生理想追求的名句。

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诗歌首联叙写了诗人一生中经历的哪两件大事?

答:上句写自己寒窗苦读,进入仕途;下句写烽烟四起,艰苦抗元。

6、首句“辛苦遭逢起一经”中的“经”为经书(“儒家经典”或“读书做官”之意)。颔联运用比喻手法,把处于危亡之际的国家比喻为被风吹散的柳絮,把个人命运比喻为水中雨打的浮萍。尾联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深沉地表达了作者心底强烈的爱国情感。

7、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答:用形象的比喻写国家和个人命运。用“风飘絮”来比喻南宋王朝破碎的山河(无可挽回的败局),用“雨打萍”来比喻自己浮沉不定的身世,表达了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和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

(十).【水调歌头】(苏轼·北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全词以问句开篇,上片问天,下片问月,归根到底是在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2、本次采用借月抒怀的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你的理解。

答:借“月有阴晴圆缺”抒发对“人有悲欢离合”的感受,融情入景,感人至深。

4、苏轼是宋代豪放派词人,你认为这首词哪里体现了词人豪放洒脱的风格,试简要分析。(可结合具体词句从意境、思想感情、语言等方面来谈)

答:(1)第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在中秋之夜大醉后,举杯问月,这样的中秋明月什么时候才有?起笔突兀,气势非凡,显示了苏轼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2)“我欲乘风归去”句,词人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一轮圆圆明月,思想感情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飞翔,这种“飞天入月”的想象极为丰富奇特,显示了他浪漫不羁的情怀。(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从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到“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旷达,从政治失意,兄弟离别的惆怅到共享明月的超然达观,这种积极乐观的思想,表现了苏轼的豪放。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词人从个人的恩怨离恨中超脱出来,表达了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这种乐观旷达思想感情体现了他的豪放风格。

6、你还知道哪些和“月亮”“月光”有关的古诗词?说说“月亮”“月光”在古诗词里通常具有的意义。

答:(1)月光皎洁如洗,可以借此以表现清静悠闲或孤独寂寞的心情。例如:

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可以借月亮寄托对故乡、对亲人朋友的相思与挂念之情。例如: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7、词的上片诗人从幻想上天写起,最后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情感上来,这中间显示诗人感情起伏的词语

一个是“我欲”,一个是“又恐”,一个是“何似”。

8、指出下面词语或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1)“何事长向别时圆”中的“何事”表达的情感。

答:表达了不能和亲人团聚的惆怅(或希望和亲人团聚的愿望)

(2)说说你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理解。

答:唯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表达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9、请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子加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

10、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这首词是吟咏中秋的名作,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和矛盾,下片写中秋对月思人,怀念手足兄弟,因而心情极为抑郁不平。

B、开篇写中秋之夜苏轼把酒问天,流露出作者对宇宙人生的疑惑,而且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更加深了一层,竟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

C、下片起笔的月色描写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由“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问转入抒发怀人之情,表面上对月有怨,实际写与亲人不得团圆的惆怅。

D、全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虚实并述,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语言如行云流水,想象生动丰富,意境旷远美妙。

(十一).【行路难】(李白·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

答:描写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诗人悲愤、失望的情绪。

2、哪两句诗运用了动作描写,揭示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内心情感?

答:“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两句运用了动作描写。句中用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揭示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3、谈谈你对“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句中“黄河”“太行”“冰”“雪”的理解。

答:“黄河”“太行”寓指理想抱负,“冰”“雪”寓指人生路上的坎坷。

4、“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分别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诗人引用这两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答:一是引用了姜太公渭水河边垂钓的典故,二是引用了商朝伊尹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边,不久受到国君聘用的典故。诗人用这两个典故的用意是为了表明他虽然遭权贵的排挤,但总希望有一天会被朝廷启用,为国家做一番事业。

5、请你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简要赏析。

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冲开险阻,远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虽然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心里抑制不住地愤慨,但仍然坚信有一天能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诗人对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对远大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实现自己愿望的信心,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6、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请任意写出两句能体现他浪漫主义风格的诗句。

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7、作者在《行路难》中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与情感变化切合,朗读时节奏和声调上作怎样的变化?

答:作者在这首诗中的情感由前面的抑郁(迷茫、痛苦)变化为后面的豁达(放达、开朗、激昂)。朗读节奏应该做到前面放缓,后面稍微快速;声调由开始的低沉抑郁到后面的爽朗高亢。

8、下列对《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这首诗是李白政治受挫后所作,全诗感情充沛,波澜起伏,抒写世事艰难,功力难建的苦闷心情。

B、诗中“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词,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因内心苦闷而表现出来的动作神态,感情激荡。

C、“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引用典故表达诗人的愿望,对前途和未来并未失去信心。

D、从整首诗可以看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失望与希望、自信与忧伤相互交织,可见当时诗人的思想感情是消极悲观的。

9、下列对《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远大的抱负必能实现的豪迈气概。

四.九年级上册

(十二).【望江南】(温庭筠·宋)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1、用一个成语概括三、四两句的诗意。

答:望穿秋水

2、这首词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你觉得艺术上有什么特点?

答:表现了盼人不归的失望和惆怅。艺术上清新淡雅、朴实自然。

(十三).【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北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上阕中“塞下秋来风景异”的“异”字表现了边陲之地的孤寂荒凉。

2、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所展现的画面。

答:站在山头,放眼望去,戈壁绵延千里,大漠中蒸起腾腾水汽,似烟若雾,飘散开去。夕阳西下,茫茫大漠里只有一座孤城镶嵌其中,紧闭的城门隐隐中透出将士们内心的无奈。

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了互文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功业难成的哀伤,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4、这首词中描写边地荒凉冷清景色的句子是“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王维《使至塞上》表达塞外奇特壮美景象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对这首词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D)

A、上阙侧重写边塞景色异:北雁南飞、边声凄厉、群山环绕、落日孤城,气氛悲凉,为下阕抒情蓄势。

B、下阕写将军、征夫既为战争能否取胜担忧,又因思念家乡双亲妻儿而痛苦的复杂情感,沉痛而慷慨。

C、“羌管悠悠”中“悠悠”一词既写了羌管声音的悠长,又抒发了词人内心悲凄的情感。

D、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一词和范仲淹的这首词的风格一致,都写得委婉低沉。

6、《渔家傲秋思》的作者是北宋(朝代)的范仲淹(人名),其中“渔家傲”是词牌名,“秋思”是题目。

7、这首词的上片描写边塞秋景,以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下片的“家万里”表达了作者思乡忧国的思想感情。

8、这首词中“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突出了“塞下秋景”“天冷”、声杂和城孤特点;词中的“家万里”表达了作者思乡忧国的思想感情。

9、下列各句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所表达的情感不同的一项是(C)

A、断肠人在天涯

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0、下面对本词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上阕围绕“异”字着笔,调动视觉和听觉,显示了遍地生活的艰苦和军事态势的严峻。

B、“衡阳雁去无留意”的意思是:衡阳的大雁毫不留恋地纷纷飞离了。烘托出悲凉的气氛。

C、“燕然未勒归无计”用了汉代大将军窦宪大破匈奴后刻石记功而返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功业未成的苦闷。

D、整首诗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作结,爱国激情与思乡之苦交融,构成了整首词矛盾、复杂、厚重的情绪。11、下面对本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首词是词人边塞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工、勒石燕然的目的。

(十四).【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北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本词上阕写景,描写了出猎盛况(场面);下阕言志,抒写了词人渴望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2、用你自己的话,描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壮观场面。并分析“卷”字的妙处

答:随从出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骤雨,从地势平缓的山岗上席卷而过。“卷”字极言行走之快,从侧面表现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3、作者在词中以孙权自喻的目的在于:暗示自己具有孙权那样的雄才大略。

4、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

答: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其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

5、“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化用典故,在句中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答: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表达了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施展才干报效朝廷的思想感情。

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这篇词中的名句,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该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代表“贪婪侵掠”的天狼星暗喻数犯边境的辽和西夏,表达了诗人渴望抗敌戍边的雄心壮志和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之情。

7、上阕中“狂”、“卷”二字及下阕中“挽”字最能体现苏轼豪放的风格,“为报倾城随太守”之语则

体现了当地百姓对苏轼的极其拥戴、赞扬和敬佩。“倾城”的意思是全城的人都出来了,形容随观者之众。

8、下面对该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了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者的爱国壮志。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境界。

B、词人开篇以“老”衬“狂”,更能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岗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C、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达情意。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D、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词人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十五).【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两个细

节中可以读出。

答:“挑灯看剑”“梦回连营”

2、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前两句营造

了什么样的氛围?

答:士兵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受将军的检阅。

前两句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3、“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

的情景?

答:醉梦里挑亮油灯端详宝剑,梦中回到了响彻号角声的军营。描绘了一幅军旅生活图。蕴含了词人杀敌报国、恢复祖国河山、建立功名的壮烈情怀。通过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4、词中“天下事”和“生前身后名”各指什么说的?

答:“天下事”指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生前身后名”指生前死后都为国家民族建立不朽功勋的美名。

5、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词的最后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答:抒发了作者渴望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感情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最后一句抒写了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的矛盾,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6、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答:点名了季节,又烘托了萧杀的气氛。

7、整首词中有一处显示感情出现转折的句子。请写出这句话,并赏析一下它在作品中产生的效果。

答:可怜白发生!(1)这5个字表明前面所描述的经历只是一种追忆;(2)壮志难酬的痛苦现实使整首词风格由雄壮走向悲壮,以此收笔,完成了一首失意英雄的慷慨悲歌。

8、请写出宽阔胸襟或宏大抱负的古诗文名句,并注明作者。

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9、这首词描写的是什么生活?具体写了哪些情景?

答:描绘的是军旅生活。具体写了看剑、吹角、点兵、杀敌等军中生活。

10、“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答:壮志未酬的抑郁和报国无门的愤慨。

11、“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12、对该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雄健勇猛的军营生活场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是豪放壮美的,故将其称之为“壮词”十分妥帖。

B、上片描写的都是作者曾经经历过而今已失去的军旅生活场景,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这些表明,被迫退隐的作者仍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

C、由下片描写的内容来看,作者最高理想便是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这些显得非常功利庸俗,对此我们应持批判的态度。

D、“可怜白发生”,表明自己年纪已大,恐怕没有机会实现抗敌救国的理想了,体现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之情。“可怜”二字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

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人的代表作品。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 1、全面领会并用恰当的语言准确概括诗词意境及所用的艺术手法。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诗意点与主问题】 让学生在阅读中将诗词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而陶冶情操,理解人性的丰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建构其精神生活的基本范式和人文底蕴。 【教学策略与手段】 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课前准备】PPT 【教学流程】

导入语设计: 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诗歌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古典作品的解读和鉴赏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在我们眼中,古诗仿佛是一枚好吃的坚果,虽然我们知道那里面的果仁儿是有营养的,但我们却无法突破那坚硬的语言外壳。诗歌鉴赏真的就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难么?是否有法可依?今天,我们以《山居秋暝》为例一起作个探讨。 一、鉴赏韵律,感悟诗语 1、教师配乐范读诗歌: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诵读提示: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尾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3、指一名学生配乐朗读诗歌,其他学生点评。 4、全班学生齐读。 小结:在诵读中体验,在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中欣赏诗歌,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是最直接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鉴赏意象,体味诗境 苏轼称赞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既然说“诗中有画”,

赏析古诗词的一般方法

赏析古诗词的一般方法归纳总结如下: 一、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 这些背景知识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掌握了这些内容,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能对诗歌进行高屋见瓴的分析。如: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在气势雄伟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王维诗含蓄生动,白居易诗雅俗共赏,李商隐诗清丽俊逸,李煜词颓靡伤感却又细腻感人,欧阳修词清丽明媚而又语近情深,柳永词缠绵悱恻,苏轼词雄健豪放,李清照词婉约凄切,陆游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二、掌握几类常用的赏析术语 1、常见的意境:恬静优美、清幽明净、明丽清新、雄浑壮丽、壮阔苍凉、萧瑟凄凉、孤寂冷清、清冷幽静等。 2、常见的表现技巧: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对比、双关、设问、反问等。

(2)描写手法主要有:托物言志、小中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联想想像、正侧面结合、比较衬托、乐景写哀、欲扬先抑、象征、渲染、白描、用典等。 (3)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画龙点睛)、间接抒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事抒情)。 (4)语言风格: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华美绚丽、委婉含蓄、简练生动、雄浑豪放、沉郁顿挫……需要强调的是,用以上这些术语赏析诗词时,不能空洞,更不能一概而论,需“因诗而异”,根据各诗不同特点,结合相关诗句,有的放矢地进行赏析。 三、积累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 1、写景诗:写景抒情,寄情于景,常用白描、衬托的写法描绘山川美景,抒写热爱祖国河山之情,或抒闲适情调,表达自

课外古诗赏析

七下语文“课外古诗词”赏析 一、《山中杂诗》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1、“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境界(心情)? 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 2、“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展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鸟飞檐上,云出窗里,在动和静的变化中写出了轻快飘逸的生活情趣。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答: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4、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5、“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6、诗中说明怎样一个道理? 答: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二、《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月夜竹林的幽静,以弹琴长啸反衬。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独坐、弹琴、长啸 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月夜,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三、《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本诗作者是被称为“诗仙”的李白,字太白。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犹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3、“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4、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故乡(朋友)的思念之情。 5、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6、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答:“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7、三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三、四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四、《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本文是关于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感谢您的阅读!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古诗词是小学生语文学习中必须掌握的知识。因此,小编整理了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供大家使用。 草/赋得古原草送别(唐代:白居易) 【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赏析】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宿新市徐公店(宋代:杨万里) 【原文】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译文】 篱笆稀稀落落,一条小路通向远方,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却还尚未形成树阴。 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突然飞入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注释】 ①篱:篱笆。

中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模板

中小学语文古诗词阅读万能答题模板 修辞手法 1.本诗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手法?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2.诗的第X句/X联运用了什么表现(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①先答出具体运用的某修辞手法, ②再答该修辞的作用术语+诗句内容, ③最后点出运用该修辞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本诗(或第X句或第X联)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该修辞的作用术语)地写出了…(诗句解说),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公式】表现手法赏析的表述:具体手法+作用术语+诗句内容+表达情感 描写手法 1.这首诗的细节描写很成功,试结合诗句作简要简要析。

2.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色和作用? 3.这首诗在描写方面有何特色? ①先找准描写的特色(细节描写、白描、正面与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的特色还须考虑动静、虚实、上下、远近、高低等顺序); ②后相关诗句简要解说; ③再作用分析 (1)本诗在描写上成功地运用了…描写,写出了…(诗句解说),烘托了诗人…的感情。 (2)本诗在景物描写上的特色是…,这样的描写使景物…(答作用,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同时渲染了…的气氛,表达出诗人…的感情。【公式】同上 抒情方式 1.诗歌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3.第X句值得玩味,请从情与景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①先确定诗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若是间抒,则再确定具体又是哪一种; ②后结合诗句简要解说所写内容和所抒感情; ③最后点明这种抒情方式的作用,要用到术语,如含蓄蕴藉、淋漓尽致等。 这首诗运用了…的抒情方式,全诗主要写了…(内容),抒发了…的感情,这种方式使诗人情感的抒发显得…(用术语) 【公式】抒发情感的理解的表述:通过什么(表达技巧[间接考查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说明】此公式是对未知情感的分析。 思想感情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①先感悟这首诗是乐诗还是哀诗;

古诗词鉴赏方法与技巧 古诗词鉴赏方法整理

首先看到诗后先看题目和作者,因为题目往往有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再看注释,看注释可以看出作者的事迹;最后看诗句翻译,一般的诗歌可以通过注释翻译出来,通过翻译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诗眼”或“炼字”型题 设问方式: ①对诗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②从某两句中分别找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③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音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 哪个更好?为什么? ④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答提示: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设计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出这些经古人锤炼出的字,妙在何处。回答问题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题旨和诗人的感情来分析。 答题要点: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述景象; 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示例:如王湾《次北固山下》第三句“湖平两岸失”的“失”字,与“湖平两岸阔”的“阔”字,哪个更好? [答]①“阔”字更好。②阔是空阔、开阔之意(这一步有时可并入一点来说)。③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④“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此题只答“阔”字好,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卷面回答时,一般可省去序号,这里分点列出,提示不要漏掉一些步骤或要点。下同。) (2)句意型题 设问方式: ①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语表义和语里义,并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 答题要点: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示例:谈谈对李白《听蜀僧洛弹琴》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②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3)意境型题 设问方式: ①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②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③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答提示:意境是指诗人主观情意和观事物的形、神水乳交融后所产生的艺术境界。由于这种艺术境界所展示的美的意味,往往超出了诗作的原意,它既体现了诗“言在此、意在彼”的基本特点,又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故而意境也就成了诗词鉴赏中的核心问题。

部编七上语文课后古诗词赏析题大全(含答案)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后古诗词赏析题大全 《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1.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诗中连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这两个动词描写了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的情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3.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4.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抒发了作者离乡江行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不只是写景。不仅点明暮春时令,而且隐喻着彼此飘零、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等家国之情。) 3.赏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 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4.“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何作用? 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于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5、后两句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借景抒情,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时世之凋敝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这首诗写了_重阳节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诗中“九日”、“登高”、“饮酒”、“菊”等词语可以看出。

人教版小学语文1-6年级古诗词注释翻译赏析

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1)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2)疑:好像。(3)举头:抬头。【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鉴赏】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1.春晓:春天的早晨。2.闻:听。 【译文】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是鸟儿啼叫。 夜里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风雨声;花儿不知吹落了多少? 【鉴赏】《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诗歌从春鸟的啼鸣、春风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谢落等声音,让读者通过听觉,然后运用想象的思维方法,转换到视觉,在眼前展开一夜风雨后的春天景色,构思非常独到。诗歌语言自然朴素,通俗易懂,却又耐人寻味。从那“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 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注释】⑴村居:住在农村。⑵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⑶醉:迷醉,陶醉。⑷散学:放学。⑸纸鸢:鸢:老鹰。纸鸢:风筝。【译文】绿草茂盛,黄莺飞舞,正是二月早春,轻拂堤岸的杨柳沉醉在烟雾之中。乡间的孩子们放学回来得很早,一个个借着东风愉快地放起了风筝。 【鉴赏】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前两句描写江南二月里的自然风光,用一个“拂”字,一个“醉”字,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后两句叙写了儿童们放学归来放风筝的情景,刻画出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也映衬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完整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做题技巧总结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做题技巧 一、内容情感型 一般提问方式: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例1】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步骤一(景)这首诗勾勒了大海吞吐日月,蕴涵万千的景象。 步骤二(情)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热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向往美好、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矛盾、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例2】 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A.“枯藤老树昏鸦”一句描摹了一幅秋暮思归图,“枯”“老”“昏”营造出暗淡凄凉的氛围,衬托游子内心的哀伤。 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则描绘出一幅清新秀丽的秋郊庄户图,热情赞颂家乡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回到家乡的喜悦之情。 C.“西风瘦马”一句,“西风”即秋风,一个“瘦马”既写出路途的辛劳,又写出了生活的艰辛。

初中课外古诗赏析练习题与答案

初中课外古诗赏析练习题 阅读下列各首古诗, 然后回答问题。 (一)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 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 (答案:1、花色淡墨,花香清芬。2、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二)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②黄云:乌云。 ③曛: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 (答案:1、用“千”字好。“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2、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

(三)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 1、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 2、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 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答案1、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2、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四)山行留客

小学语文古诗赏析(含详细注解)

小学语文古诗赏析 作者:小小初音day 1、江 南 ——《汉乐y u a 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注释: 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汉惠h u ì 帝时,有乐府令一官,可能当时已设有乐府。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s ì)、巡行、朝会、宴飨xiǎng 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以供统治者观风察俗,了解民情厚薄。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 采莲:采摘莲蓬。 何:何等,多么。 田田:荷叶茂盛的样子。 可:在这里有“适宜”、“正好”的意思。 【古诗今译】 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赏析】 民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了一幅明丽美妙的图画。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荷叶,莲叶下自由自在、欢快戏耍的鱼儿,还有那水上划破荷塘的小船上采莲的壮男俊女的欢声笑语,悦耳的歌喉,多么秀丽的江南风光!多么宁静而又生动的场景!从文化学的角度,我们又会发现这是一首情歌,它隐含着青年男女相互嬉戏,追逐爱情的意思。你看那些鱼儿,在莲叶之间游来躲去,叫人怎能不想起北方的“大姑娘走进青纱帐”? 读完此诗,仿佛一股夏日的清新迎面扑来,想着就令人觉得清爽。还不止于此,

我们感受着诗人那种安宁恬静的情怀的同时,自己的心情也随着变得轻松起来。 诗中没有一字是写人的,但是我们又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了一股勃勃生机的青春与活力,领略到了采莲人内心的欢乐和青年男女之间的欢愉和甜蜜。这就是这首民歌不朽的魅力所在。 2、敕(chì)勒(la)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作者背景: 相传这是北齐人斛(hú)律金所唱的敕勒民歌。这首歌原为卑(bēi)语,后被翻译成汉语。敕勒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在今山西北部和内蒙古南部一带。 注词释义: 川:指平原。敕勒川,大概因敕勒族居住此地而得名。 阴山:阴山山脉,起于河套西北。横贯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西一带。 穹庐:游牧民族所住的圆顶帐篷。即今蒙古包。 野:为了押韵,此处也可以按古音读作yǎ。 见:同“现”,呈现,显露的意思。这里不读jiàn。。 古诗今译: 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帐篷,笼盖了整个原野。苍天辽远空旷,草原一望无际,微风吹倒了牧草,露出了藏在草中的牛羊。 名句赏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是一首北齐所唱的民唱,它唱出了草原的辽阔和牛羊的繁盛,唱出了大草原的壮美景色。前两句,写敕勒川的位置。把天比作穹庐,非常贴切,同时又让我们想起游牧民族的圆顶帐篷和他们的生活;后两句,用“天苍苍”和“野茫茫”形容草原上的所见,给人以无限辽阔的感受。而“风吹草低”一句,写出了草原上水草的茂盛和牛羊的肥壮,又把整个画面变成了一幅天人和谐的人文图景,生动异常。语言简练质

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赏析

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赏析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七年级上册】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诗的正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这首诗的基调是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1、“澹澹”是形容水波动荡的样子,“竦峙”是写山岛巍然屹立的形象“丛生”、“丰茂”给人以生机蓬勃的感受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 B ) A 日月星辰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 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C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是实写,后四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树木百草,次写海面上的秋风洪波,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海水呈青苍色 4、这首诗的主旨是通过勾画大海的壮观景色,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开头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何况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1、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A 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 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 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 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了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3、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古诗文赏析(答题技巧)

古诗文鉴赏答题技巧 一、主旨情感类 提问方式+答题模式 5种情感类型: 1.人生志向;包括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仕途失意的苦闷,洁身自好的追求,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之志等。 2.忧国伤时,包括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表现山河沦丧的痛苦,反映边塞征战的壮烈,忧虑百姓离乱,担心民族命运,感叹昔盛今衰等。 3.人生感受;包括伤春悲秋,叹息人生短暂、韶光易逝,感伤世事多变,抒写告慰平生的喜悦等。 4.思乡怀人;包括羁旅愁思,思念亲友,边关思乡,闺中感怀等。 5.送别感怀;如依依不舍,情深意长,坦陈心志等。 例一: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问题: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此诗描绘出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香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忙碌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二)。 二、表达技巧类 诗歌的艺术技巧包括的内容很多,常见的有:行文构思、修辞特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学习和积累一些诗歌鉴赏常有的艺术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诗歌阅读鉴赏力,正确表达出我们的鉴赏感受。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 (3)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以动衬静、虚实结合、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白描、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等。 例1: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题: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包含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书所见(作者:叶绍翁) 【原文】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⑥客情②。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⑥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鉴赏】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挑”字用得极为准确。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 【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解】 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译文】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赏析】 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望天门山(作者:李白) 【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古诗词赏析解题技巧

古诗词赏析解题技巧 1.“诗眼”型 【题目形式】 ①对诗中某字某句,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②从哪一句中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③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哪个更好,为什么? ④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题要点】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 ③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④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2.名句赏析型 【题目形式】 ①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②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③解释诗词的意思,说出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 ①明确诗中具体景物形象; ②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 ③概括诗人描绘景物的特点。 ④表达了诗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题型示例】 ①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含义。 答: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畔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它昭示我们,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 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3.表达技巧 【题目形式】 ①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②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题目解读】常见的表达技巧有:

初中课外古诗赏析练习题及答案1(通用)

古诗赏析 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 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游湖的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2"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有人认为“桂花”一词,有点题之妙,你同意吗?作简要说明。 2、将末句的“落”字改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更有表现力?为什么?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找出能体现季节特点的词语。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1、诗中写景从写到,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2、这首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描写自然景物?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本诗系作者从被贬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时所作。 1、赏析首句中“断”字的表达效果。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夜雪的? 2、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 菊花 元稹

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解题技巧和方法汇总

01 1.提问格式: ⑴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⑵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⑶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解答分析: 形象(意象): A、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B、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C、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⑴懂得意象合成意境,意境凸现形象。 ⑵形象蕴含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⑶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3.答题步骤: ⑴概说塑造了什么形象。 ⑵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⑶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答题示例: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 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答: (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02 分分析析意意境境型型 1.提问方式: ⑴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⑶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3.答题步骤: ⑴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⑶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 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 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 感伤” 。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 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 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方法及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方法及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的技巧和答题步骤: 鉴赏四步法 一抓修辞 古诗词奖赏中的修辞,最多的当算比喻、拟人、用典、对比了。 1.比喻 为了表现所咏之物在某一方面的特征,以达到生动形象的目的。 答题格式: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什么在哪一方面的特征。 举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运用比喻的修辞,诗人把民族危亡比作“风中絮”,把个人的人生坎坷比作“雨打萍“,生动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危亡的忧虑及个人身世的感慨。

又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运用比喻的修辞,诗人以“病树、沉舟“自比,既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又揭示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深刻哲理。 2.用典 诗人运用典故,大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愿望,观点,或起作借古讽今的效果。 举例: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诗人运用典故,表达了自己渴望重用,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又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诗人运用“闻笛赋“、”烂柯人“德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既有见到老朋友的欣喜,也有被贬久远的怨恨。 3.夸张 运用夸张的修辞,是为了突出表现事物在某一方面的突出特点。

举例: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蒸“、“撼”突出表现了洞庭湖雾气蒸腾,波涛汹涌,声势浩大的特点。 又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一个“割“字,突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遮天蔽日的景象。 再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诅咒,同时也由于安史之乱导致的诗人妻离子散,家书的宝贵,对家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化无形为有形,表达了诗人国破家亡,丈夫早逝的深重哀愁。 4.拟人 诗歌中的拟人修辞往往和作者的抒情相结合,传达诗人的情感,或触景生情,或寄情于景,以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

(完整版)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与模式

古诗词鉴赏题型与答题格式 一、分析形象型 1、提问格式: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3)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解答分析: 形象(意象):A、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B、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C、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1)懂得意象合成意境,意境凸现形象。 (2)形象蕴涵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3)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3、答题步骤: (1)概说塑造了什么形象。 (2)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3)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4、答题示例: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二、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3、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4、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步骤一)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二)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三)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三、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4)这首诗(某某诗句)在写景(抒情、描写人物/某某)上有什么特点? 2、解答分析: 这类提问注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2)表现手法: A、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谐音、互文、反语、通感、排比、反复等。 B、抒情手法: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借景(物)抒情、触景生情、乐景写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 C、其他方法:①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②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由实到虚、由虚到实);③正侧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④点面结合(以点写面、以面写点);⑤远近结合;⑥抑扬结合(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扬后抑/欲抑先杨);⑦褒贬结合(似贬实褒/寓褒于贬/正话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