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文/许峰

老年人在过去岁月中形成的心理素质,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由于老年人的社会身份、交往范围、生活内容、生活方式等诸方面的变化,导致老年人在评论事物时价值观念会发生某种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影响着退休生活的适应与否。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根据本人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的体会,以及在老年活动设施中的调查、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老年人心理是否健康。

能够较好地适应老年生活

进入老年,从岗位上退下来,社会身份、生活内容等许多方面也必然随之变化。能否从心理上积极适应新的生活,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

有些老年人离开长期工作的岗位后感到无所适从。有一位退休干部,过去对工作兢兢业业,工作就是他的全部生活寄托。他退休后感到生活索然无味。家人曾劝他早晨出去活动一下身体,可他有好多次竟不自觉、习惯地走到了原来的工作单位附近。当他猛然醒悟自己已不需再去上班时,心中出现一阵强烈的失落感。当然,这位老人的例子十分典型。但是,如果类似的种种不适应,持续1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自己仍然调整不过来,那就应当寻求心理工作者的帮助了。

自我认知能力强,能容纳自己

每个人对自己都有个基本的评估,有个基本的了解。但是,有的人过高地评价自己,有的人由于深层的心理原因,具有强烈的自卑情绪,常常自卑、自责。

1

因此不能正确看待自己,过分高看自己和过分自卑的人自我认知的水平都不高。这种人自律性差,自我约束、自我平衡的能力差。一个人不能容纳自己,哪里还会有平衡、和谐的内心生活?

退休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如果不具备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面对地位的变化、权力的失去、经济收入的减少、与家人孩子关系的变动(由被依赖者转为依赖者)等情况,必然会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心理健康的老年人,是能正确认识自己、容纳自己的。

对生活充满了兴趣

许多老年人能够在晚年生活中发展新的兴趣、爱好,使退休生活充实有意义,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如对书画、收藏、跳舞、歌咏、旅游、社会公益活动、体育锻炼等活动的参与,既体现了老年人依然充满朝气的生命力,又是他们创造精神和热爱生活的具体表现。这种对生活的热爱,使得“老年人意识”远离了他们。

能建立起新的交往圈子

人是社会中的人,乐群性是人的天性。但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人的交往是有选择的。

有无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老人心理是否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

人在老年退休后,无须看谁的脸色行事,生活更加无拘无束,摒弃了金钱、权力、地位的因素,这样保持和新建立起来的朋友关系才可能是真正的知音。有些担任过领导工作的老人,退下来后,一些常围着转的人开始疏远了,自己感到世态炎凉,其实过去一些人只是看上了你手中的权力,有的充其量不过是业务伙伴。这些人的疏远又有什么奇怪呢?还有些人与你的交往只是一种正常的工作关

系,你离开了工作岗位,又有什么理由还要求人家继续围着你转呢?人家不再像过去一样与你交往,并无恶意,本来就很正常。

老年的人际关系特别是交朋友,也有个总量对等、交往互补的原则。这个原则指的是,无论你过去的工作、职位、荣誉如何,今天在平等的基础上不自傲、不自卑,只要性格相容,能够从兴趣、爱好、知识、心理等方面相互补充、支持、交流,就都可以建立起新的真正的友谊,至于那些过去多年培育起来的真正的友谊则更应当保持、珍惜。因此,每个老年人只要有颗平常心,能够彼此间平等相待就都会建立起一个新的交往圈子。你会从中感到乐趣。

能与家人和睦相处

在退休之前,人们生活的中心往往在工作岗位上,与家人关系不十分突出。退休之后老夫妻朝夕相处,与子女们也有了更多的接触。如果把本人退休所产生的不适都发泄在家里,就会引起许多过去所没有的矛盾。

有位老先生过去工作时较少管家里的事。他退休后不是主动去替妻子分担家务,而是成了妻子的监工。他看妻子怎么干也不顺眼,提出许多要求,非让妻子按他的意见办。妻子不肯,他就吵闹。这位老先生的表现,实际上也是一种退休后的不适应。

一些老人退休后脾气变坏了,常因生活小节跟老伴、儿女合不到一块。如果不是子女不孝、不尊重老人引起的,很可能就是老年人的心态因退休后的不适应,产生了消极变化,应及时进行心理调整。如果自己调整有困难,就应该求助于心理咨询工作者。

能接受新事物,与社会有效相处

社会是发展、进步的,如果我们总是用老眼光去看新问题,就无法理解今

3

(完整版)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导读: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益于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那么,老人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保持年轻健康的心态,生活才会过得丰富多彩,但是我们都知道,长期保持放松愉快的心情是不太可能的。对于老年人来说,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基础,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对维护心身健康至关重要。那么,评判老年人心理健康都有些什么标准呢? 综合国内外心理学专家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结合我国老年人的实际情况,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基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界定:

*1、有正常的感觉和知觉,有正常的思维,有良好的记忆。就是说在判断事物时,基本准确,不发生错觉;在回忆往事时,记忆清晰,不发生大的遗忘;在分析问题时,条理清楚,不出现逻辑混乱;在回答问题时,能对答自如,不答非所问;在平时生活中,有比较丰富的想象力,并善于用想象力为自己设计一个愉快的奋斗目标。 *2、有健全的人格。情绪稳定,意志坚强。积极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和外界的事物,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办事较少盲目性和冲动性。意志力表现的非常坚强,能经得起外界事物的强烈刺激。 在悲痛时能找到发泄的方法,而不至于被悲痛所压倒。在欢乐时能有节制地欢欣鼓舞,而不是得意忘形和过分激动。遇到困难时,能沉着地运用自己的意志和经验去加以克服,而不是一味地唉声叹气或怨天尤人。

*3、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帮助他人,也乐于接受他人的帮助。在家中与老伴、子女、儿媳、女婿、孙子、孙女、外甥等都能保持情感上的融洽,能得到家人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尊重。 在外面,与过去的朋友和现在结识的朋友都能保持良好的关系。对人不求全责备,不过分要求于人,对别人不是敌视态度,而从来都是以与人为善的态度出现。无论在正式群体内,还是在非正式群体内,都有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4、能正确地认知社会,与大多数人的心理活动相一致。如对社会的看法,对改革的态度,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对社会道德伦理的认识等等,都能与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态度基本上保持一致。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是不接纳社会,与时代前进的步伐不能同向同步。 *5、能保持正常的行为,能坚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活动。其一切行为符合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身份和角色。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小孩和老人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被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能作有限的个性发挥 儿童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准 根据我国青春期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他们达到心理健康应具备以下六个心理品质:一、智力发育正常,即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 二、稳定的情绪。尽管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但不会持续长久。 三、能正确认识自己,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 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理解他人,学习他人长处,友善、宽容地与人相处。 五、稳定、协调的个性,能对自己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控制和调节。 六、热爱生活,能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 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 老年人怎样的心理状态才算是健康呢?有关学者制定了10 条心理健康的标准。一、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需要多层次的环境条件,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工作环 境、家庭环境等等,其中家庭环境对安全感的影响最为重要。家是躲避风浪的港湾,有了 家才会有安全感。 二、充分地了解自己。就是指能够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能否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对自身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 三、生活目标切合实际。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家庭条件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来制定生活目标。生活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实际,还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经济能力的范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 四、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评判标准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评判标准 是什么? 1.观感正常,对事物的判断无误,记事有序,过目能记,不致丢三忘四。 2.说话条理清楚,回答问题简单明了,富于联想,善举一反三。 3.情感反应适度,情绪不过大起伏,办事严谨有序。遇事冷静,不易冲动,也不抑郁,能经受悲欢波折。 4.始终保持对学习的热情,活到老学到老。把时间精力用于自己的正当业余爱好,才 会感到精神愉悦生活充实。 5.广交忘年朋友,乐于助人,人际关系融洽,对人态度和蔼,以诚相交,以礼相待。 6.生活、学习、活动正常,具有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能力,以文明为本,自觉遵守社 会公德,爱憎分明。 老年人心理健康注意防伤感 心理健康影响着身体健康,老年人要保持健康,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身心健康,防止伤 感尤为重要,需知,伤感是老年养生之大忌。 伤感,是老年人中很普遍的情绪。造成老年人伤感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 几个方面: 怀旧人老恋旧事,喜欢追忆过去的美好时光。生活中有的老年人总喜欢拿过去和今天比,而且大多数情况是拿过去的好处和今天的不足比,因此,越比对往昔的怀恋之情越重,甚至对今天的一切都看不惯。过多地沉湎于对往事的回忆,失落感越发加重,天长日久, 性格也会随之变得孤僻。 恋友老来失伴,挚友作古,都会使老年人痛心疾首,悲伤过度,极易伤身损志。老年 人的心理活动是很复杂的,如果自身缺乏寄托,很容易演变为精神崩溃。 失落老年人产生失落感是很自然的。如离退休后在家无所事事,一改往昔的忙忙碌碌,清闲的日子往往感到更累。又如老年人有时一些愿望或打算得不到实现,在平常是很自然,能正确对待的,但此时“老了,不中用了”的感觉便会油然而生。 老来防伤感,是健康长寿的要诀。首先,要善于寻找乐趣。闹中求乐,最重要的是不 要自寻烦恼。培养一些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如养鸟、钓鱼、种花、下棋、品茶、看书等等,适当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自觉保持精神上的年轻、活泼。其次,要有超脱感。人生总 有许多不如愿的事,尤其是当今社会由于腐败现象的存在,以及社会风气的变化,看不惯

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中老年保健健康

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中老年保健健康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中老年保健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新的年龄划分法提出45岁以下为青年45—59岁为中年60—74 为年青的老人或老年前期75—89岁为老年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32亿占总人口的10并且老年人口还将继续以每年3.2的速度增长。据估计2025年将达到2.9亿。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宪章指出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美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由此可见一个健康的人不仅其机体功能正常而没有疾病而且其心理状态也应是正常的能适应社会生活。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人类健康的新标准为机体健康的“五快”、精神健康的“三良”。“五快”是第一食得快第二便得快第三睡得快第四说得快第五走得快。“三良”是第一良好的个性第二良好的处世能力第三良好的人际关系。下面是老年医学归纳出健康老人十二征象1两耳聪2双目明3声息和4腰腿灵5牙齿坚6形不丰7后门紧8前门松9脉形小10思路清11性格开朗12善适应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前提。没有健康的心理就会导致各种疾病1压抑情绪容易生癌2急性子易患高血压和心脏病3良好的情绪可以防病。1机体各系统组织器官功能逐渐减退2个人感情生活突遭变故3家庭、社会关系突变4劳动能力和自理能力降低5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竞争意识激增6处于信息时代7人际交往频繁关系繁杂8由于企业经营体制变化心理保健必须首先注意心理卫生。了解心身疾病。如若在心理方面有以下表现说明心理已老化1、已经没有任何创新的企图了而且感到空虚乏味。2、对需要付出较多脑力的工作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3、认定自己属于时代的落伍者。4、觉得家人及周围的人都和您过不去而想超然于众人之外。5、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视而不见反应冷淡。6、常不厌其烦地向别人提起自己的往事不顾人家愿不愿意听。7、当生活稍不如意时常常会怨天尤人。8、当面临突发事件时会不由自主地感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研究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研究 随着从传统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身疾病越来越引起医务人员的关注。1993年WHO组织了有15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个城市的全球性合作研究,结果显示综合性医院就诊患者的抑郁症和恶劣心境发生率为12.5%。国内调查显示:农村和城市的综合性医院门诊患者中心身疾病占到21.39%和33.2%[1,2]。以抑郁为例,它具有发病率高,筛查率低,危害重的特点。医生筛查抑郁心境障碍的能力却很有限,即使在欧美等重视心理治疗的发达国家也只有46%的医生初步具备这样的能力[3,4],其危害重是不言而喻的。在WHO对于抑郁诊断标准当中涉及到行为学方面表现就有如情绪恶化、食欲下降到自杀等11种之多,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生理功能退化和生活家庭环境的变化使得老年人群成为一个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这种心理障碍从失落感、生活态度消极到性格改变易怒、多疑、焦虑、沉闷等,更为严重到自杀或者伤害他人。老年人容易出现许多以躯体不适为表现的疾病,这其中一部分可以从病理生理学中找到病因,另一部分,也是非常容易使人忽视的就是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是指那些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躯体疾病,它们具有器质性病变的表现或者确定的病理生理改变。公认的有心血管内科的冠状动脉痉挛、消化内科的应激性溃疡、皮肤科的神经性皮炎和斑秃等,并且越来越多疾病的诊断逐步向心身疾病靠拢。在2005年的美国精神病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airy)中Richard Mayou等强烈建议在新的一版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即DSM-V)中将更多的躯体化疾患分解为人格疾患和情感疾患,即在评估时将其放在第一轴和第二轴上[5]。 老年人肾上腺皮质功能、垂体功能等生理功能下降,使得他们对应激的处理能力明显逊于年轻人,行动缓慢,活动范围变窄,接触外界的机会减少;另外老年人在接受新事物方面有困难,和年轻人有“代沟”出现,特别是目前计划生育时期的子女均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随着他们结婚生子、自立门户、在外地工作的几率增加,逐步形成了一个“空巢老人”的群体,这些老年人在生活上的无助、对子女的思念等正常的情绪反应都会使得他们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大大增加。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强调“内省”,使得中国人不善于表达,这也使得老年人遇到负性事件不习惯向人倾诉,不善于化解,长期保持这种状态必然会影响到神经内分泌系统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一些日常生活的负性事件作用于个体,由于个体的素质原因,对负性事件产生消极的认知和评价,继而出现负性的情绪反应和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表现为神经内分泌系统负性调控,产生一些靶器官的损害,这就是“素质—应激”的概念。正如Selye所陈述的那样,“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你如何对待它”。 要积极地维护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必须要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应该教会老年人如何去对待生活中的这些负性事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这个问题。

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

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如何提高广大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群体水平,已逐步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尤其是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老年人群体寿命逐步增加,如何提高老年人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亿万老年人在身心愉快的状况下安度晚年,已成为老年学研究领域研讨的重要课题之一。下面是为你精心整理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人到老年,机体各部分、各脏器包括大脑在内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老化,功能减退,如视力模糊、两耳失聪、行动不便、皮肤多皱、毛发变白或脱落、代谢下降、免疫功能低下等,这是老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与此同时,也可发生心理方面的改变。 1.情绪改变:有些老人变得多疑善感,容易激动,可为小事而大发脾气,对周围事物总感到看不惯,不称心;有的还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倚老卖老;有的变得郁郁寡欢,苦闷压抑,情绪低落,或是显得淡漠无情,凡事无动于衷。 2.智力改变:记忆力常有减退,以近时记忆较明显,如昨天吃的什么菜,几天前有谁来看望过自己都会想不起来,东西放下就忘,经常要寻找钥匙、眼镜、钢笔等小物件,见到熟人一下子想不起名字,自己也感精力和脑力不足,对空间概念和抽象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

都减退,计算能力也会缓慢迟钝,容易出错,新的知识难以吸收。 3.性格改变:有的老人显得噜苏,说话多重复,过于小心谨慎,唯恐出错;有些变得不修边幅,生活懒散,不注意个人卫生;也有的变得幼稚,喜与孩子们在一起,贪吃零食;或变得自私、贪婪,好占小便宜。 当然,正常老人的这些改变有一定范围,但若过分突出,尤其与一般同龄老人相比,若已明显不同,则要考虑有无老年期精神疾病的可能。 二、老年人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 1.角色转变与社会适应的矛盾。这是老年人退休后带来的矛盾。退休、离休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迁,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是大不一样的。工人退休前后的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有更充裕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所以内心比较满足,情绪较为稳定,社会适应良好。但离退休干部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些老干部在离退休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的重心是事业,退休、离休以后,生活的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广泛的社会联系骤然减少,这使他们感到很不习惯、很不适应。 2.老有所为与身心衰老的矛盾。具有较高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的老年人,通常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都不甘于清闲。他们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再为社会多做一些工作,所谓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便是这类老年人崇高精神追求的真实写照。然而,很多年高志不衰的老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特点有什么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特点有什么 人到老年,机体各部分、各脏器包括大脑在内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老化,功能减退,如视力模糊、两耳失聪、行动不便、皮肤 多皱、毛发变白或脱落、代谢下降、免疫功能低下等,这是老人正 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与此同时,也可发生心理方面的改变。 1.情绪改变:有些老人变得多疑善感,容易激动,可为小事而大发脾气,对周围事物总感到看不惯,不称心;有的还固执己见,自以 为是,倚老卖老;有的变得郁郁寡欢,苦闷压抑,情绪低落,或是显 得淡漠无情,凡事无动于衷。 2.智力改变:记忆力常有减退,以近时记忆较明显,如昨天吃的什么菜,几天前有谁来看望过自己都会想不起来,东西放下就忘, 经常要寻找钥匙、眼镜、钢笔等小物件,见到熟人一下子想不起名字,自己也感精力和脑力不足,对空间概念和抽象理解、分析和概 括能力都减退,计算能力也会缓慢迟钝,容易出错,新的知识难以 吸收。 3.性格改变:有的老人显得噜苏,说话多重复,过于小心谨慎,唯恐出错;有些变得不修边幅,生活懒散,不注意个人卫生;也有的 变得幼稚,喜与孩子们在一起,贪吃零食;或变得自私、贪婪,好占 小便宜。 当然,正常老人的这些改变有一定范围,但若过分突出,尤其与一般同龄老人相比,若已明显不同,则要考虑有无老年期精神疾病 的可能。 1.角色转变与社会适应的矛盾。这是老年人退休后带来的矛盾。退休、离休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迁,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 离退休的心理感受是大不一样的。工人退休前后的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有更充裕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所以内心比较满足,情绪较为稳定,社会适

应良好。但离退休干部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些老干部在离退休 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的重心是事业,退休、离休以后,生活的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广泛的社会联系骤 然减少,这使他们感到很不习惯、很不适应。 2.老有所为与身心衰老的矛盾。具有较高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的老年人,通常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都不甘于清闲。他们渴望在 有生之年,能够再为社会多做一些工作,所谓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便是这类老年人崇高精神追求的真实写照。然而,很多年高志不衰 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并不理想。他们或者机体衰老严重,或者 身患多种疾病,有的在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能力的衰退方面, 也非常明例如一位老人突然遇到丧偶的打击,若是缺乏足够的社会 支持,会很快垮掉,甚至导致早亡。据统计,居丧老年人的死亡率 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率的7倍。除丧偶之外,夫妻争吵、亲友亡故、 婆媳不和、突患重病等意外刺激,对老年人的心灵打击也十分严重。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由许多因素所决定的。大致说来有四个方面。一是生理因素。人到老年大脑和其他生理机能开始退化。如果此时 能有效延缓大脑衰老,这对于人的心理健康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基础。如果大脑衰老过快或者个人不能很好地调适自己,有可能导致心理 上失常。二是环境因素。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与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如果生活在一个良好和谐的环境里,人的心理健康就有一个外部的 良好环境。如果生活在一个经常受到恶性刺激的环境里,有可能产 生不良心理,甚至心理变态。三是生活因素。有意义的活动,良好 的生活习惯有益于人的心理健康,若参与一些不良活动,如赌博、 酗酒等就会损害人的心理康。四是文化因素。一个人有较高的文化 素养,他会对人生有一个正确态度,能正确处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 一切挫折和不幸,而不会因意外情况的产生而导致心理失常。要做 到长寿,老年人要对自己负责,多做心理保健。 1.“动”,就是多运动。“生命在于运动。”实践证明,运动不仅延缓衰老,生物学家的研究已经证明人的肌体“用进废退”,古 人也早就提出“不动则衰”。日本一位研究老人问题的专家指出 “君欲延年寿,动中度晚年。”因此,老年人要注意加强身体的适

老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老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关注老人,不能只关注他们的物质方面。实际上,老人的心理健康才是关键。了解老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之后,才能及时找准 治疗方法。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关注老人的身心健康成为人们热议的社会现象。那么,你知道老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吗?对于老人 的照顾,并非只有物质才是最好的。作为晚辈,照顾家中的老人应该 及时注意到老人的心理健康状态的变化,根据老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及时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有效地疏导老人的心理,让老人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提高生活的质量。据了解,老人的心理健康与其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是息息相关的,某种程度上,心理疾病甚至可以引起生理 上的疾病。 1、保持良好的认知功能 认知功能决定了老年人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是老年期最为重要的健康标准之一。老年人认知功能正常表现为:感知觉、定向力(即对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正常;记忆力正常,除良性遗忘(对事件的某些细节准确回忆存在困难)外,不出现明显的记忆损害;思维逻辑清晰,做事果断,具有准确的判断力及决策能力; 具备一般的生活能力和社会常识,并能及时更新保持平和的心态。 2、保持情绪健康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愉快而稳定的情绪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能否对自己的能力 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能否正确评价客观事物,对自身的情绪有很大 的影响。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 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 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只看到事物的消极面也会产生不愉快甚至抑郁情绪。心理健康

《老年护理》第5章 老年人的心理卫生试题及答案

《老年护理》第5章老年人的心理卫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指导老年人家庭共同维护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E ) A.指导家人与老人相互理解 B.促进家庭成员的相互沟通 C.认真对待老人的再婚问题 D.老人要善于倾听子女的意见和建议 E.子女与父辈发生矛盾后要尽量回避以减少争执 2、老年人记忆力下降的表现需除外( D) A.记忆的广度降低 B.远期记忆下降 C.再认能力减退 D.回忆能力减退 E.机械记忆下降 3、加强老年人自身的心理健康维护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E ) A.指导老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B.指导老人做好社会角色转换时的心理调适 C.教育老年人正确看待死亡 D.指导老人做好日常生活保健 E.鼓励老人尽量减少脑力劳动 4、"空巢家庭"的含义是( A ) A.无子女共处,只剩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 B.分居老人组成的家庭 C.夫妻一方过世,只剩一人独自生活的家庭 D.无父母,只剩子女单独生活的家庭 E.以上都不是 5、下列容易诱发老年人离退休心理障碍的因素中不正确的是(A ) A.个人爱好 B.居住环境 C.人际关系 D.职业性质 E.以上都不是 6、下列关于老年期心理-精神障碍的特点,正确的是( A ) A.起病潜隐 B病程进展迅速 C.患者表现出典型的精神症状 D.对服用的精神药物的耐受性较好 E.以上都不是 7、指导老年人家庭共同维护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E ) A. 指导家人与老人相互理解 B. 促进家庭成员的相互沟通 C. 认真对待老人的再婚问题 D. 老人要善于倾听子女的意见和建议

E. 子女与父辈发生矛盾后要尽量回避以减少争执 8、加强老年人自身的心理健康维护措施中,不正确的是(E ) A. 指导老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B. 指导老人做好社会角色转换时的心理调适 C. 教育老年人正确看待死亡 D. 指导老人做好日常生活保健 E. 鼓励老人尽量减少脑力劳动 9、老年人对下列哪种情况记忆力较好( A ) A.理解记忆 B.曾感知过而不在眼前的事物 C.生疏事物的内容 D.与过去有关的事物 E.需要死记硬背的内容 10、离退休综合征属于( A) A.适应性障碍 B.文化休克 C.压力源 D.自理缺陷 E.病理改变 11、老年人智力特点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 ) A.知觉整合能力随增龄而逐渐减退 B.近事记忆力及注意力逐渐减退 C.词汇理解能力随增龄而逐渐减退 D.晶态智力并不随增龄而逐渐减退 E.液态智力随年龄增长而减退较早 12、下列哪项不是老年人心理变化的特点(A ) A.日常生活能力下降 B.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下降 C.以自我为中心 D.遗忘 E.定向力下降 13、老年人对刚感知过的事物有印象,但持续时间较短,这种记忆称为(D ) A.逻辑记忆 B.机械记忆 C.近事记忆 D.初级记忆 E.次级记忆 14、下列有关记忆相关因素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 A. 生理因素 B. 精神状况 C. 社会环境 D.性格问题 E.记忆的训练 15、老年人最常出现的认知改变是( C ) A.感觉

中老年人主要健康问题【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中老年人主要健康问题【中老年人的 心理健康问题】 中年人不论在社会、在家庭,都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中坚地位。下面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希望能帮到你。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1.事业上要量力而行,不可超负荷工作。成人正处于成家立业、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扮演角色多,易导致紧张。而大多数慢性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的发生考,试大网站收集多与工作紧张、心理压力大、不良行为生活方式相关。 2.保持家庭稳定和幸福。家庭稳定、幸福是中年人情绪稳定、乐观、事业成就的基石。医学|教育网搜集所以,要担负好家庭 中的角色,如孝女、贤妻、贤媳、良母的角色并求同存异,以维持家庭和睦的大局,心胸宽大处理好家庭矛盾。 3.矫正不良行为,培养健康行为是预防各种慢性病的关键。所以要保证充足睡眠,

吃好早餐,平衡膳食结构、不吸烟、不酗酒、低盐食,改变A型和C型行为。面对这些问题中年人应注意几个方面 注意身心健康,避免心理负荷过重中年期任务繁重,压力很大,加之个体意识到人到中年,此时不搏更待何时,因而常常主动找事情做。但由于中年人生活工作繁忙,常感时间紧迫,又有很多想做的事情做不了,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 中年期的烦恼也超过其他年龄阶段。据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引起中年人烦恼”的因素依次排列为:身体不好、社会分配不公、想做的事做不了。此外,还有子女成长不称心、工作不理想、个人价值被否定、人际间的内耗(猜忌与摩擦)、真诚不被人理解等,也是引起中年人烦恼的因素。 紧张感、焦虑和过多的烦恼均容易引起心理和躯体疾病,严重者还可导致自杀。研究表明,30~40岁年龄阶段的个体自杀率明显增高,40~60岁是自杀高峰期。60岁以后即开始下降。尽管自杀者在同龄人中毕竟是极少数,但根据自杀发展的年龄趋势来看,

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各界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而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的关注相对而言比较少。本文采用文献法、观察法并运用个案访谈对以不同居住方式划分的老年群体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实地调查,发现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并结合需求层次理论、撤离理论等相关理论深入分析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其关键因素为老年人对生活、人生的态度,即心态。 关键词:老年人影响因素心理健康 当今社会医疗、经济保障基本健全,老年人物质生活提高,身体健康问题基本可以解决,而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关注较少。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老年人安享晚年、家庭发展及社会和谐进步。因此,在如今人口老龄化趋向加重、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堪忧的情况下研究老年人心理健康颇为重要。 一、老年人心理健康概念及相关研究 1、相关概念 (1)老年人 所谓老年人,是指其年龄起点是建立在客观基础上的主观界定。目前国际上对老年人的界定标准有两个,一个是在1956年联合国推荐的65岁,另一个是1982年世界老龄问题大会上推荐的60岁。前者一般被发达国家所采纳,后者则被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接受。我国在201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本法所称老年人是指六十周岁及以上的公民”。此外,学术界一般也将60岁作为老年人的临界点。由此可见,在中国将60岁及以上的人口界定为老年人是较为合适的。因此,本文依据我国界定老年人的标准及相关社会制度,如退休制度等,倾向于将老年人界定为60岁及以上的人口。 (2)老年人心理健康及其标准划分 国外学者对于心理健康的界定有很多角度,至今也都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亦是如此,学者们众说纷纭。国外学者对于心理健康的界定倾向于人类心理持续状况、适应性及观念态度等。对于心理健康标准划分倾向于多条标准共同满足,多条标准涉及饮食运动、学习能力、社会规范等关于人类全面发展。 我国多数学者对于心理健康的界定较认同于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够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的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够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我国也有许多研究关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相关的学者,也提出了许多关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如我国中科院心理学研究所吴振云教授根据以往研究结果,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归纳出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理论框架应涉及五个主要方面:性格健全,开朗乐观;情绪稳定,善于调适;社会适应良好,能应对应激事件;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认知功能基本正

老年人心理健康经典语录

老年人心理健康经典语录 老年人需要经常保持健康的心理,乐观点,生活才能快乐,身心也才能健康。这里为大家总结了一些老年人心理健康经典语录。 世界的纷乱,社会的变革,银色浪潮的到来,我们自身的衰老,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要积极地进行思想改造重新认识自己,才能与时俱进适应我们所处的环境。(自撰) *千万要记住天地和父母给了我们每个人两件东西:一是我们的身体,这是越用越破旧;另一件是精神,这可以越用越好,人老可以志不老,精神可以永存。《家庭宝典》 *心理健康不是消极的,不是静态的,而是积极的,动态的,应该是有坚强的人格,顽强的毅力,能吃苦耐劳,在逆境中奋进,苦中求乐,胜不骄,败不馁。 *忧患而不悲观,成功而不狂妄,视困难为常规,以付出为快乐。

*人应当经常保持一种怀有希望、愉快、明朗、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从事一些对心身有益的学习和思考,如阅读历史、名人格言、处世箴言或观察自然。------培根 *让每天有所感悟,有所创新,有所事事。要主宰生活,不要被生活所主宰。要懂得生活的艺术才能有艺术的生活。 *物物而勿物于物。 *有为有弗为,知足知不足。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 *成事在天,谋事在人。 *广厦千间夜眠八尺,良田万顷日食三餐。 *有所得必有所失,有所失必有所得。 *一分为二,过忧不及。 *可喜不大喜,可忧不大忧。------105岁的陈椿 *物质的匮乏和丰富都可以使一个人精神备受折磨:过去的社会我们称之为匮乏型的社会,不幸的根源来自于人无法获得充足的能量来维持运转;未来的社会我们称之为过剩型的社会,不幸的根源来自于人贮存的能量无处发泄。

*金钱买不到健康,买不到温暖的家庭,买不到真挚的友情,买不到舒畅的心情。 红楼梦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有一位哲学家做过这样的比喻:同样是半杯水,乐观者会说杯子里还有半杯水,而悲观者则会叹息杯子里已失去了半杯水。一个人倘若老是悲观地盯着生活的阴暗面,看不到光明面,那么,焦虑、忧愁等不良情绪就会找上他,缠住他。

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根据中国老年学学会今年确定的“全国老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预防”的调研命题,我们于今年二、三月间组织了对城区老体协,二个居委会和七个村的老年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调查中通过问卷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掌握了大量的一手材料,对本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调查的基本情况调查中,我们注意了调查对象的代表性:有城镇的,有农村的;有较发达地区的,也有中等和较差地区的;有退休人员,也有农民。还注意到了男女比例、文化层次、年龄阶段等。总的调查对象为107人,其中男81人,女26人,基本上能代表xx县的老年状况。本次调查仅针对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调查,未进行医学方面的调查和分析。通过调查分析,我们总的认为:xx县老年人的

心理健康状况是良好的而且随着党的亲民政策的逐步实施,老人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好,多数老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一种幸福感,口口声声感谢党的关怀。下面,有一组对107位老人的调查统计数字可以说明xx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从统计表可以看出,xx县老年人大多数时候有好心情的有97人,占%;对现在生活感到满意和幸福的有103人,占%;遇到疾病时乐观求医的有79人,占%,着急烦闷的只有4人,占%;夫妻之间有了矛盾时,主动和解的有66人,占%,耐心说服的有37人,占%,争吵和赌气的只有3人,占%;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通过参加老年活动忘掉不愉快的有78人,占%,生闷气、喝闷酒的只有5人,占%;家中受到他人欺侮时,通过有关部门解决的有87人,占%。为了让老人们在毫无顾忌的情况下写出自己的真实情况和感受,我们在问卷中采取了不署名的方式,所以以上数据和比例,可以说是真实的。由此,我们可

浅谈老年人心理健康

浅谈老年人心理健康 发表时间:2013-07-31T17:44:25.2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2期供稿作者:李姝 [导读] 情绪与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存在一定联系。 李姝(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730050) 【中图分类号】R16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2-0179-02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状态,以便帮助并指导老年人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方法采用个体化深入访谈的形式,并对资料进行分析。结论老年人心理情绪的变化与幸福感密切相关,心理情绪复杂多样,是多方面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情绪方面可分为正性情绪﹙适应,自立,充实,乐观,知足等﹚,负性情绪﹙被遗忘感,失落感,烦闷感,孤独感,无助感,无望感,压抑感,拖累感等﹚。针对其原因,引起家属和相关人员重视,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减少老年人负性情绪的发生,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关键词】老年人幸福感心理健康情绪 随着我国社会进入老龄化阶段,以及社会节奏的加快,老年人身边缺少子女照顾,更容易产生消极悲观情绪,导致各种躯体症状,甚至会诱发老年性精神或心理疾病。我院护理人员对老年病房37位患者及家属﹙配偶﹚进行个体化深入访谈,在对其实施健康教育的同时,详细了解老人的内心世界,为做好心理疏导提供依据。 们选择的对象为年龄在60岁以上,生活基本能够自理,并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的老人,从而最大程度的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其中男性20例,女性17例。年龄:66—88岁,独居老人12例,夫妇同居25例。老人平日活动为料理家务,照看孩子,户外活动,看电视或闲坐,聊天,读书看报等。其中各别老人有自己的业余爱好,如:做手工,练习书法等。还有3位老人日常最主要的活动是照顾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伴。健康方面,多数老人患有慢性病,其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骨关节病.脑血管疾病最为多见。 访谈人员为责任组组长,内容包括:平时在家心情怎样?经常想什么事情?子女不在身边时,心情和以前比较有什么变化?心情不好时是否希望找人倾诉?希望找谁倾诉?是否经常回忆往事?经过这一系列工作后,我们发现老人在情感方面丰富.复杂,其内心感受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积极乐观的正性情绪;另一类为消积悲观的负性情绪。正性情绪多表现为适应,自立,充实,乐观,知足。适应是指适合客观条件或需要,习惯了新的环境或生活状态。自立:指不依赖别人,靠自己生活,这部分老人生活能力比较强,理解子女,不愿给儿女添麻烦。充实:指生活丰富多彩,这些老人善于社交,爱好广泛,感到每天生活得很充实,时间过得很快。乐观:指能保持良好心态,相信挫折总能过去,虽然生活中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但不能钻牛角尖,要想高兴的事,不能光想愁事,对一切不是很执着,想好的方面也觉得满幸福的。知足是指满足于已经得到的生活或愿望,如:“不和别人比,眼光放低一点,比自己差的人多的是”等等。负性情绪多表现为:被遗忘感、失落感、孤独感、烦闷感、无助感、无望感、压抑感、拖累感。这种情绪如果不能及时排解,严重的会诱发各种身心疾病或精神障碍,应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被遗忘感是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对老人的关心太少所产生的。失落感是由于失去了原本属于自己的人或事物时产生的感受,如离开工作岗位,离开自己原有的生活圈等。烦闷感的产生是由于无事可做,或生病等原因,社交圈变窄,闲在家里感到无聊。孤独感明显存在于独居老人的人群中,平日独自在家,沟通交流的机会减少,失去了惜日热闹的日子,产生孤独和寂寞。无助感指的是只有一个人或一方面的力量,得不到外力援助,如独自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伴时。无望感是指生活没有希望,如常年照顾痴呆瘫痪病人的老人和我们交谈时,无望感十分明显。压抑感:指对感情加以限制,使之不能充分流露或发泄。如老人和子女沟通交流时,有时或多或少要听子女意见,就会认为受人限制,心情很压抑。拖累感:当生活不能自理或遇到困难需要帮助又得不到帮助时,老人们会觉得失去自身的价值,拖累家人,幸福感下降。 情绪与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存在一定联系。正性情绪越多,生活满意度越高,幸福感随之增加;负性情绪增加,生活满意度降低,幸福感随之下降。生活满意度较高,但负性情绪比较强,此时的幸福感下降;生活满意度下降,但正性情绪比较强时,幸福感增加。 老人的情绪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各种影响因素的存在而波动的。正性情绪强的老人通常爱好广泛,拥有精神寄托,家庭关系融洽,健康状况良好,没有经济负担,性格开朗外向;而对于性格内向,家庭关系紧张,经济负担重,身体状况差,独自生活,没有倾诉对象的老人来讲,负性情绪是比较突出的。老人们往往同时具有这两类情绪,内心感受很复杂,幸福感的多少取决于两者平衡作用的结果。 建议及对策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全社会应该共同关注的问题,关爱老人,提高老人晚年的生活质量是我们医务工作者应努力做好的一件事情,平时多与老人交流沟通,引导老人培养新的兴趣,寻找精神寄托,鼓励老人增加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做好情绪疏导工作。做为医院可帮助老人解决健康方面的问题,经常电话联系老人,询问身体状况,了解老人的需要,给予力所能及的关心和照顾,采取有效措施缓解老人负性情绪,促进其心理健康,达到经济、社会效益双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夏晓萍,齐秀泽.老年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 8—49. [2] 王莹,傅崇辉,李玉柱.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因素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中国人口科学.2004﹙增刊﹚75—80 .

老年人心理健康及护理现状

老年人心理健康及护理现状 【摘要】老年人作为一个相对弱势且迅速扩大的群体,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心理健康状况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在现代老年人护理的基础上,针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和心理特征,提出如何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健康;心理护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均寿命的逐渐延长,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也日趋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医疗、护理工作的关注。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解决并做好有效的心理护理,使老年人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度过晚年生活,已成为当今老年人心理护理的重要内容,是护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我国老龄化社会现状 1990年以来,我国老龄化人口以平均每年3.32%的速度增长,200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占我国总人口的10.09%[1],全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预测到2015年将超过2亿,约占总人口的14%,到21世纪中叶将达到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1/4[2]。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高龄、高速、数量大的特点[3],这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提出了严峻的 挑战。 2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 综合国内外心理学专家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结合我国老年人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4]有5个方面。 2.1心理状态良好情绪乐观,精神愉快,热爱生活和家人,幽默豁达,助人为乐,有好奇心,对自己的健康懂得珍惜,对老年生活有安全感和幸福感。 2.2智力正常在判断事物时,基本准确;在回忆往事时,记忆清晰;在分析问题时,条理清晰;在回答问题时,能对答自如;在平时生活中,有比较丰富的想象力,并善于用想象力为自己设计一个愉快的生活目标。 2.3有健全的人格情绪稳定,意志坚强,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以及外界的事物,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能经得起外界事物的强烈刺激,遇到困难时,能沉着地想办法去加以克服,而不是一味地怨天尤人。 2.4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帮助别人,也乐于接受他人的帮助,在家中与老伴及晚辈等都能保持情感上的融洽,能得到家人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尊重;在外面,与

怎样保持老年人心理健康

怎样保持老年人心理健康 文章目录*一、怎样保持老年人心理健康*二、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三、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怎样保持老年人心理健康1、怎样保持老年人心理健康之看书学习 活到老学到老,而人的年龄有限,而知识领域无限。老年人学习看书学习,可以提高老人的记忆力,提高老人的思维能力,丰富老人的见识,有利于老人的心理健康。 2、怎样保持老年人心理健康之保持乐观情绪 老年人要对生活充满信心,尽量做到心胸开阔,情绪乐观,发挥自己在知识、经验、技4.学会摆脱烦恼 生活既丰富多彩,同时也充满坎坷和烦恼,人生本来如此。大风大浪已经经过,不必为小事烦恼,更不要处于郁闷状态,要通过各种途径把坏情绪及时释放出来,保持一份好心情。 3、怎样保持老年人心理健康之加强自我调节 3.1、遇有矛盾挫折,主动尽快摆脱,不要钻牛角尖,不要任消极情绪折磨并摧残自己。要想到“利与身孰重?”要做到“转念冰解”。 3.2、做情绪的主人,在生活中尽力培养积极情绪,尽力减少消极情绪的发生。“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这不无道理。古人卫生歌诀:“世人欲知卫生道,喜怒有常嗔怒少;心诚意

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看来,今日尚可借鉴。 4、怎样保持老年人心理健康之趣味盎然 老年人平时可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像养鱼、养花、绘画、书法甚至是收听广播,都是不错的兴趣。老年人还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对身体不会产生压力的有趣的体力劳动,这些兴趣会让你的生活被填满陶冶情操。而且还可以让你的神经系统得到充分的调节,有延缓衰老的功效。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1、孤独感 老年人退休后,平时的交际和工作没有了,容易产生孤独、压抑的心理。更甚至有些子女长期不在身边,他们的心情无法倾诉,很多事情也没人帮忙,就会有种被遗弃的感觉。 所以老人要建立自己的交际圈,虽然没有了工作,但还是可 以跟同龄的朋友一起聊天,没事串串门、踏踏青,日子充实了,自然也就不胡思乱想了。再者,还可以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培训班或者参加一些志愿工作,能交到各种朋友,有益身心。 2、心病 随着老人身体机能减退,有时候一句话会重复讲,这样老人 就会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老了,不中用了”。 这时候家人就起很大的作用,需要不时的宽慰老人,让老人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文/许峰 老年人在过去岁月中形成的心理素质,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由于老年人的社会身份、交往范围、生活内容、生活方式等诸方面的变化,导致老年人在评论事物时价值观念会发生某种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影响着退休生活的适应与否。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根据本人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的体会,以及在老年活动设施中的调查、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老年人心理是否健康。 能够较好地适应老年生活 进入老年,从岗位上退下来,社会身份、生活内容等许多方面也必然随之变化。能否从心理上积极适应新的生活,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 有些老年人离开长期工作的岗位后感到无所适从。有一位退休干部,过去对工作兢兢业业,工作就是他的全部生活寄托。他退休后感到生活索然无味。家人曾劝他早晨出去活动一下身体,可他有好多次竟不自觉、习惯地走到了原来的工作单位附近。当他猛然醒悟自己已不需再去上班时,心中出现一阵强烈的失落感。当然,这位老人的例子十分典型。但是,如果类似的种种不适应,持续1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自己仍然调整不过来,那就应当寻求心理工作者的帮助了。 自我认知能力强,能容纳自己 每个人对自己都有个基本的评估,有个基本的了解。但是,有的人过高地评价自己,有的人由于深层的心理原因,具有强烈的自卑情绪,常常自卑、自责。 1

因此不能正确看待自己,过分高看自己和过分自卑的人自我认知的水平都不高。这种人自律性差,自我约束、自我平衡的能力差。一个人不能容纳自己,哪里还会有平衡、和谐的内心生活? 退休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如果不具备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面对地位的变化、权力的失去、经济收入的减少、与家人孩子关系的变动(由被依赖者转为依赖者)等情况,必然会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心理健康的老年人,是能正确认识自己、容纳自己的。 对生活充满了兴趣 许多老年人能够在晚年生活中发展新的兴趣、爱好,使退休生活充实有意义,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如对书画、收藏、跳舞、歌咏、旅游、社会公益活动、体育锻炼等活动的参与,既体现了老年人依然充满朝气的生命力,又是他们创造精神和热爱生活的具体表现。这种对生活的热爱,使得“老年人意识”远离了他们。 能建立起新的交往圈子 人是社会中的人,乐群性是人的天性。但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人的交往是有选择的。 有无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老人心理是否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 人在老年退休后,无须看谁的脸色行事,生活更加无拘无束,摒弃了金钱、权力、地位的因素,这样保持和新建立起来的朋友关系才可能是真正的知音。有些担任过领导工作的老人,退下来后,一些常围着转的人开始疏远了,自己感到世态炎凉,其实过去一些人只是看上了你手中的权力,有的充其量不过是业务伙伴。这些人的疏远又有什么奇怪呢?还有些人与你的交往只是一种正常的工作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