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_红楼梦_双关语人名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_红楼梦_双关语人名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_红楼梦_双关语人名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_红楼梦_双关语人名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 第7卷第2期翻译学研究 2007年6月

JOURNAL OF THE PART Y SCH OOL OF

C .P .C GUILIN MUNICIPA L COMMITTEE Study of T ranslation Jun.2007

[收稿日期]2007205218

[作者简介]庄国卫(19702),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师范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红楼梦》双关语人名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庄国卫

(盐城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

[摘 要]双关语为文学作品中人物命名时较为常用的修辞手段。《红楼梦》双关语人名中双关语的构成,从

归化与异化视角等方面对人名中双关语翻译策略与方法进行分析与阐释,并就两个全译本在双关语人名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进行分析与比较,在翻译过程中有深刻的文化意识,即意识到两种文化的异同。具体的翻译方法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归化与异化有相互对立的方面,但是最终的方向应该是互补的。[关键词]《红楼梦》;双关语人名;归化;异化

[中图分类号]I207.411;H315.9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1750(2007)022*******

一、引言

人名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又为某一民族所特有,因此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集中地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点。它们语源广、典故多、文化容量大,且变异纷繁。人名不仅仅是人们相互区别的语言标志,而且隐含着不同民族的历史、宗教、习俗、道德等方面的信息。在对人名进行翻译时,对于一些沿用已久、广为人知的人名,要遵从约定俗成的原则。例如孔子、孟子等。其他的要采取不同的角度,用科学的翻译方法来处理。《红楼梦》小说中的人名大都引自古诗或以谐音寓意,并能符合人物性格、身份和命运,人物命名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无论是音译还是意译,要以寥寥数词译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都是非常困难的。本文将从归化与异化视角对《红楼梦》双关语人名翻译策略与方法进行阐释与解读,并就两个全译本在双关语人名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进行分析与比较。 二、归化与异化翻译理论概述 1.归化与异化定义的界定

翻译作为一种跨语际间的交流活动,既是语言

转换的过程,亦是文化的移植和传播过程。由于翻

译与文化密切相关,就很自然地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怎么处理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尤其是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较大的文本。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的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的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

者去接近读者。”[1]

韦努蒂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法”,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法”[2]。孙致礼将其

概括,认为异化法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归化法则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3](40)。本文参照孙教授所定义的归化法和异化法。在翻译《红楼梦》双关语姓名时,译者如果能再现源语形式与内容,则归于异化法;译者如果将源语中的姓名进行改造,以便使之更接近译文读者的,则视之为归化法。

2.归化与异化代表人物及观点

韦努蒂是异化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这种翻译刻意在目的语的文本中,在风格和其他方面突出原文之“异”。韦努蒂声言,“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翻译理论和实践,以抵御目的语文化占指导地位的趋势,从而突出文本在语言

2

7

庄国卫:《红楼梦》双关语人名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 第2期

和文化这两方面的差异”。在这一概念中,他提出了一种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策略,即译文故意弄得不通顺。有些译者也对读者毫不妥协,要求读者接受异国文化的特异之处。[4](13)

奈达是归化的代表人物。他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把译文读者置于首位,并仔细分析源语信息的意图。奈达在各种不同场合,重复他的这一观点,即“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对奈达来说,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的目的是,译文的表达方式应是完全自然的,并尽可能地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译文读者的文化范畴。这种关于翻译的概念不强调读者为了理解源语信息一定得接受源语文化的模式。他提出了“功能同构”的策略作为解决的方法,以求在不同体系中取得相同的效果。[4](13)

3.归化与异化的辩证关系

归化和异化二者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互为补充,文化交流需要多种方法和模式。归化会造成一定的文化失真,无法再现源语在结构形式和内容上的本色。异化法似乎是保持原文异域文化特色,但是,在采用异化法的时候,还要注意度的问题,行不通的时候,还得借助归化法。只有两种方法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3](44)。对译者来说,重要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要有深刻的文化意识,即意识到两种文化的异同。归化与异化有相互对立的方面,但是最终的方向应该是互补的。翻译最理想的境界应该是将两者融合并接近读者和接近作者之间找到一个融会点,这样才能达到翻译的目的。

三、《红楼梦》人名中的双关语

1.《红楼梦》人名中的双关语分类

双关语的分类很多,用于《红楼梦》人名中的双关语大致可分为两种: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1)谐音双关

所谓谐音双关,就是利用同音字、近音字的条件造成双重意义,让人们产生由表及里的联想。作为《红楼梦》创作中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谐音命名的例子很多,有的读者可明显看出,有的则由脂批挑出说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在为其作品人物

命名时匠心独运,可谓“一姓一名,皆具精意”[5](15)。譬如甄士隐谐“真事隐”、贾雨村谐“假语存”、单聘仁谐“善骗人”,卜固修谐“不顾羞”等等。

(2)语义双关

语义双关,就是利用词语的多义性,构成表里两层意思,也称作借义双关。作者以语义双关为人物命名时,多寓音于意。如鸳鸯寓意“忠心”;平儿寓意“忍耐”;“妖娆异常,轻狂无比”的厨子媳妇多姑娘之“多”字寓意不言自明。

2.《红楼梦》人名中的双关语功能

双关这种修辞方式,是用一个词或者一个语句同时表达两种意义,一种是表面的,一种是隐藏的,而说话人的重点往往是指隐藏的。作家在塑造作品人物时,常利用双关语赋予其特殊含义的名字,以暗示其性格、命运,揭示作品的情节和主题。

(1)暗示时政

譬如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作者用甄士隐、贾雨村分别谐“真事隐”和“假语存”,暗含真事隐假语存,说明在当时社会条件下,作者只能将“真事隐”,运用“假语村言”,撰此《石头记》一书也。

(2)暗示人物命运

贾府四位小姐的名字元、迎、探、惜四字连起来,恰恰跟“原应叹息”四字谐音。曹雪芹有意利用谐音手法来起名,以“原应叹息”四字,表达对贾府四位小姐不幸命运的同情。香菱在《红楼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她一出场,就被人贩子拐卖,遇到“冯渊”(谐“逢冤”),命运似要出现转机,但偏偏被薛蟠抢走,“生不逢时”;后又遇泼悍的夏金桂,“屈受贪夫棒”。作者为表达其同情、惋惜之意,为她取名“英莲”,便是谐音“应怜”。

(3)暗示人物的品质

如多浑虫,一看就知道是个如一条泥虫无能怯懦之辈;多浑虫的老婆多姑娘寓意情夫之“多”,此姑娘的人品也可见一斑。曹雪芹也用谐音的手法为一些他所不齿的人物命名,以表达他的憎恶之情。如贾芸的母舅卜世仁,就是谐音“不是人”;贾府的清客“詹光”谐“沾光”;“单聘仁”谐“善骗人”;“卜固修”谐“不顾羞”等等。

37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 第2期翻译学研究 2007年6月

(4)暗示作品的情节发展

谐音命名还可用来暗示作品的情节发展,如“霍启”谐“祸起”;“冯渊”谐“逢冤”便自有寓意。

四、《红楼梦》人名双关语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对于双关语的翻译,霍克斯在其《红楼梦》英译本的前言中写道:“翻译时我遵循着一个原则,那就是译出原作中所有内容甚至双关语。”[6]由此可见双关语的翻译之不易。对于一般的双关语,大致采取以下几种翻译方法:(1)只译出双关中的表层含义或字面意义;(2)先译出双关中的表层含义或字面意义,再加注进一步解释;(3)明确译出双关的两重含义;(4)采取灵活变通的方法,以双关译双关[7]。对人名中的双关语,尤其是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作者良苦用心的人物名中的双关语,译者在翻译时所面临的问题非常棘手。首先,双关语所表达的双重意义给译者造成可译性障碍,难以产生与原文类似或等同的表达效果;再者,还要把这种双重意义在译文的人名中表达出来。如何在一般双关语翻译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人名翻译的特点,用归化或异化较好地传达《红楼梦》作者用双关语命名的用意与苦心,这是译者们都必须面对的一大难题。下面用具体实例对《红楼梦》人名双关语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进行分析与阐释。

1.异化

在人名双关语翻译中实行异化策略,具体地讲即是采用音译法。在多数情况下,人名翻译时译者采取直接音译的手法。简单的音译不是一种理想的译名方法,对于译一般的名字尚可,但对于运用了双关修辞的人名,音译则无法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产生类似或相同的联想。杨宪益与戴乃迭的译本中,将“霍启”“直接音译为Huo Chi”,将“娇杏”译为“Chiao hsin”,将“冯渊”译为“Feng Yuan”,没有将作者以“霍启”谐“祸起”,以“娇杏”谐“侥幸”,以“冯渊”谐“逢冤”的意图传达给译文读者,译文读者便难以体会到作者为其人物命名的用意,从而便可能难以把握作者的创作手法和意图。

2.归化

在人名双关语翻译中实行归化策略,即是采用意译法。人名的意译,即译者根据作者命名的特殊意图及人物在作品中的“表现”,选择适当的译名。《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中的那位Squire Allwort hy,富有、慷慨、善良、可敬,有译者直接套用了中文读者所熟悉的《红楼梦》中以“甄士隐”谐音“真事隐”的命名方法,以“甄”谐音“真”,译为“甄可敬”[8]。让译文读者也能够从人物命名领略作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用意和苦心。在翻译《红楼梦》成英文时,Hawkes将“霍启”译为“Calamity”(灾祸);将轻浮的“多姑娘儿”译为“Matt ress”(床垫),反映出了原文作者的命名意图。

黄新渠的英译《红楼梦》简写本在进行姓名翻译时,在语言含义上也做了归化处理。对于姓名的翻译不再采用音译法,如把“林黛玉”译成了“Black J ade”、“贾宝玉”译成了“Magic J ade”、“探春”译成“Taste of Spring”。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在译《红楼梦》时,在姓名的处理上采用的都是异化法,完全按照中国人的表达习惯把“林黛玉”音译成“Lin Dai2yu”、“贾宝玉”译成“Jia Bao2yu”。对比两种译法,到底是归化好还是异化好?或者说,哪一种译法才能真正在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心里产生同等的感受和反应?本文认为,因为是英译《红楼梦》简写本,黄新渠的归化策略不失为一上策。

3.归化异化综合法

在综合法翻译策略框架下的具体方法为音译加注法。《红楼梦》中大量的谐音人名,给译者设立了巨大的障碍:译意而不译音则无法再现原作者“真事隐”、

“贾语存”这一艺术手法,译音而不译意则使原文作者设想通过人物名字表达的思想内容、音趣和语言的机源一并流失[5](16)。鉴于此,对有些人名,有的译者采取了音译加注的方法。台湾学者王际真先生在译“甄事隐”、“贾雨村”、“霍启”、“冯渊”等名字时,采取的就是音译加注解的方式。如他将“霍启”译为“Huo Chi”,同时加脚注解释为“Homop hone for‘t rouble begins’”。杨宪益先生将“甄士隐”音译为“Chen Shih2yin”,然后又加了脚注“Homop hone for‘t rue fact s concealed’”。此种方法虽将人名的隐含意义通过注解加以解释,但在

47

庄国卫:《红楼梦》双关语人名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 第2期

表达原文作者对作品人物或讥讽、或同情、或爱怜、或憎恶的感情方面,效果就差了一些。然而,有些时候,译者必须加上注解,才能传达人名中的双关语所要表达的意义。

五、《红楼梦》两译本双关语人名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比较

目前为止,已出版的《红楼梦》译本共有九种[9]。而这九种版本中仅有两个版本是全译本:由杨宪益夫妇所译、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10]和由霍克斯、翁婿翻译、由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的The Story of t he Stone[11](以下简称杨译与霍译)。下面就两个全译本在双关语人名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进行分析与比较。

1.两译本相同翻译策略

(1)同为异化

《红楼梦》主要人物译名上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均大部分采用音译,就属于异化翻译策略。在小说的人名翻译中“异化翻译”能再现原文的表达方式,人们更能通过读译文了解他国文化。如小说一开头,出现的两个对比性的人物———甄士隐和贾雨村,作者用以表明自己的创作思想:“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敷衍出一段故事来”。两英译本都采用汉语拼音或韦氏音标音译,如杨戴译为Chen Shih yin,Chia Yut sun,霍译为Zhen Shi yin,Jia Yu cun。再如书中贾家四姊妹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四个名字的“元迎探惜”,即“原应叹息”四字的谐音,杨、戴译文与霍译文均采用音译。但是,由于异化翻译打破了目标语言常规,有时容易造成译文晦涩难懂,损害译文的可读性以及接受性。

(2)同为归化

如多浑虫,一个有酒有肉便诸事不管的男人,在霍克斯笔下译成Droopy Duo,一个“droopy”仿佛画出一个烂醉如泥的酒肉之徒形象。杨宪益夫妇译为t he Muddy Worm也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多浑虫的无能怯懦,如一条泥虫一般,与原文对应巧妙,细微之处见功力。

2.两译本不同翻译策略

《红楼梦》双关语人名翻译方面,杨宪益夫妇与霍克斯主要采用的都是异化法,目的是更加忠实地译介这部经典。但与杨宪益夫妇相比,霍克斯更注重文本的故事性、艺术性。霍克斯的翻译加入了归化的因素,从而使译文通俗易懂,能吸收潜在的读者。下面是霍克斯译本中部分双关语人名的翻译实例:鸳鸯(Fait hf ul),鸳鸯誓死不嫁,忠心伏侍贾母,译成Fait hf ul名副其实;又如平儿( Patience),在凤姐手下当差,吃苦耐劳,加之英译名与原名押头韵,可谓两全其美。第二十一回,贾琏因巧姐生病,搬到外书房去睡,同厨子之妻多姑娘发生苟且。“众人都叫他多姑娘儿。”杨译本为: And everyone called her Miss To;相比之下,霍克斯的人名翻译可谓神来之笔:t his volupt uous young limmer was reflected to by all and sundry as t he Matt ress。用Matt ress(床垫)戏称一个与荣宁二府诸人都有一手的荡妇真是恰如其分[12]。但是由于归化翻译过分依赖目标语言现有的表达形式,以目标语文化代替原语文化,容易造成原文独特的文化的丧失、错位以及扭曲。

六、结语

双关语作为作品人物命名时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作者运用这一修辞手法,可以将作品人物的性格、命运,将对作品人物的情感,都寓于精心设计的人物命名中。但在翻译这些人名时,译者面临着翻译人名和寓于其中的双关语的双重困难。所以,在实际翻译时,应从具体情况出发,选择合适归化或异化翻译策略,尽可能地传达原文中人名凭借双关语所隐含的意义。归化与异化有相互对立的方面,但是最终的方向应该是互补的。翻译最理想的境界应该是将两者融合并在接近读者和接近作者之间找到一个融会点。

【参考文献】

[1]袁英.互文性视域下的归化与异化[J].五邑大学学报,

2003,(3).

[2]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Routledge

Publishing,1995.

57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 第2期翻译学研究 2007年6月

[3]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

译,2002,(1).

[4]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

1998,(2).

[5]成梅.从审美规律看“同等效果”理论[J].外国语,

1992,(6).

[6]David Hawkes.second volume of The Story of the

Stone[M].Penguin Group,1973.18.

[7]徐艳华.人名中的双关语及其翻译[J].山东师大外国

语学院学报,2002,(1).[8]王晓元.漫谈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命名及其翻译[J].中

国翻译,1993,(1).

[9]陈宏薇,江帆.难忘的历程———《红楼梦》英译事业的

描写性研究[J].中国翻译,2003,(5)∶46.

[10]Yang,Hsienyi and Yang,G ladys.A Dream of Red

Mansions[M].Foreign Language Press,Beijing,1978.

[11]Hawkes,David&Minford,John.The Story of the

Stone[M].Penguin Group,1973.

[12]李涛,肖维青.《红楼梦》人名艺术及英译方法浅探

[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5).

N aturalisation and Dissimilation in T ranslating a Play upon Words N ame

of A Dream of R ed Mansion

ZHUANG Guo2wei

(I nstitute of Forei gn L anguages,Yancheng N ormal College,Yancheng,J iangshu,224002)

Abstract:A play upon words is rhetorical device which often used in literary work names. Compo sition of a play upon words name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analyse and interpret translation met hod f rom t he angle of view of nat uralisation and dissimilation,analysis and compare in name translation of naturalisation and dissimilation in two edition.There is p rofound cult ural consciousness be on to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wo kinds of cult ural. Concrete t ranslation met hod depends on t 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Nat uralisation and dissimilation contains cont radictory element s,but final objective should be complementation.

K ey w ords:A Dream of Red Mansion;a play upon words name;nat uralisation;dissimilation

[责任编辑 唐基苏] 67

对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对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班级:外语学院、075班 学号:074050143 姓名:张学美 摘要:运用异化与归化翻译方法,不仅是为了让读者了解作品的内容,也能让读者通过阅读译作,了解另一种全新的文化,因为进行文化交流才是翻译的根本任务。从文化的角度考虑,采用异化法与归化法,不仅能使译文更加完美,更能使不懂外语的人们通过阅读译文,了解另一种文化,促进各民族人们之间的交流与理解。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跨文化的交流。有时,从语言的角度所作出的译文可能远不及从文化的角度所作出的译文完美。本文从翻译策略的角度,分别从不同时期来说明人们对异化法与归化法的认识和运用。 关键词:文学翻译;翻译策略;异化;归化;辩证统一 一直以来,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与意译(liberal translation)是两种在实践中运用最多,也是被讨论研究最多的方法。1995年,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了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之说,将有关直译与意译的争辩转向了对于归化与异化的思考。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是两对不能等同的概念。直译和意译主要集中于语言层面,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语言的范畴,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思维、美学等更多更广阔的领域。 一、归化翻译法 Lawrwnce Venuti对归化的定义是,遵守译入语语言文化和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潮流。采用归化方法就是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reade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 author towards him)。归化翻译法的目的在于向读者传递原作的基本精神和语义内容,不在于语言形式或个别细节的一一再现。它的优点在于其流利通顺的语言易为读者所接受,译文不会对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其缺点则是译作往往仅停留在内容、情节或主要精神意旨方面,而无法进入沉淀在语言内核的文化本质深处。 有时归化翻译法的采用也是出于一种不得已,翻译活动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它受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两种不同文化语境的制约,还要考虑到两种文化之间的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标签:归化;异化;翻译 归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要将语言本土化,尽可能地减少语言中的“异域色彩”,也就是将目的语读者作为主要考虑对象,并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设身处地地为目的语读者考虑,将目的语读者的感受和理解放在第一位。译者翻译出来的作品语言要地道、流畅,不能让目的语读者看不懂或理解不了。译者在归化翻译时,要不着痕迹,即抹去翻译的痕迹,将翻译这一步骤隐于作品间,让目的语读者仿佛直接在与原文作者对话,这才是成功的归化翻译。既然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那么让目的语读者仿佛直接在与原文作者对话就是翻译成功的表现。翻译的本质是让目的语读者理解译文的意思,也就是说翻译的本质暗示翻译是一个归化的过程(蔡平,2002)。而且归化翻译有助于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欣赏理解译文,达到文化传播交流的目的。 但过度使用归化翻译,也会带来一些问题。若时时刻刻注重翻译的本土化、本地化,拒绝国外新式语言表达,这就阻碍了翻译的进步与发展。所以对归化翻译手段的使用要恰当且有度。 二、异化 异化翻译方法是尽可能地体现并还原原作品中的“异域色彩”。在翻译特点上就是尽量采用符合外国语言表述习惯的表达方式,力求表达源语言的特色和原作品的内容。当译者想尽可能突出民族差异、不同民族特色和不同语言風格特征时,会考虑使用异化策略。因为使用这种翻译方法,既能将原作品的内容表述清楚,又能带来新式有特色的译文,使翻译得到进步与发展。使用异化翻译方法,还能使读者感受到原作者的写作风格与特点,让读者领略异国作者的风采。 但有学者认为,归化翻译法无法传达原作蕴含于文字的异国文化特色及不同民族特点。由此可能会造成对原文的理解偏差。同时,归化翻译法限制了对翻译语言的丰富。译者若总是采取归化翻译法,将故步自封,很难使外国文化走入国内,更不利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孙致礼教授(2000)曾指出,虽然归化翻译在二十世纪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现在局势已有所改变。目前,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国内许多领域的国际化水平逐步提升,原来看似困难的异化,现在接受起来也变得容易得多。因此孙致礼教授断言,在二十一世纪之时,文学翻译将会以异化为主。 但是在使用异化翻译方法时,应注意一些事项。译者在使用异化方法进行翻译时,仍要注重保持译文的通顺和流畅,不能让译文读起来十分拗口,甚至令读者费解。当译者要引入新的翻译时,就更要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可接受性,不能译得匪夷所思,要译得恰到好处,这就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比较而言,英译汉时更适合使用异化翻译手段。中国目前发展迅速,并致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

摘要:归化和异化是处理语言形式与文化因素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它是意译和直译的进一步延伸,从二者的概念入手,用实例阐述了它们在翻译过程中相辅相成,并用互补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归化;异化;概念;辩证关系 1 归化、异化区别于意译、直译 异化和归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来的。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按韦努蒂(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Venuti,1995:20)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2 归化、异化的概念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Shuttleworth&Cowie,1997:43-44)。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01:240);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Shuttleworth&Cowie,1997:59)。它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 用通俗的语言概括,即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法则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3 归化和异化并用互补、辩证统一 有些学者认为归化和异化,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将二者混淆使用。然而我们在实际的翻译中,是无法做到这么纯粹的。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而这些都是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的,因此采用异化法是必然;同时译文又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流畅,因此采用归化法也是必然。选取一个策略而完全排除另一种策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因此顾此失彼不能达到最终翻译的目的。 我们在翻译中,始终面临着异化与归化的选择,通过选择使译文在接近读者和接近作者之间找一个“融会点”。这个“融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居中点”,它有时距离作者近些,有时距离读者近些,但无论接近哪一方,都要遵循一条原则:接近作者时,不能距离读者太远;接近读者时,不能距离作者太远。即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同时,我们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这样,译文作品可兼两策略之长而避其短,使两者有共同发展的空间。由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应该是相辅相成,并有互补的辩证统一关系。 4 从实例中看归化和异化的关系 我们可以在翻译中体会一下二者的关系: (1)胡太太叹了口气,看见胡国光还是一肚子心事似的踱方步。“张铁嘴怎么说的?”胡太太惴惴的问。 ——“很好,不用瞎担心了,我还有委员的福分呢!” ——“么事的桂圆?”妻子没听清楚他的话。(茅盾《动摇》)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作者:熊启煦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41 刊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2005,26(8) 被引用次数:14次 参考文献(3条) 1.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 2.刘英凯归化--翻译的歧路 3.钱钟书林纾的翻译 引证文献(15条) 1.郭锋一小议英语翻译当中的信达雅[期刊论文]-青春岁月 2011(4) 2.许丽红论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10(7) 3.王笑东浅谈汉英语言中的差异与翻译方法[期刊论文]-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10(6) 4.王宁中西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期刊论文]-中国科技纵横 2010(12) 5.鲍勤.陈利平英语隐喻类型及翻译策略[期刊论文]-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 6.罗琴.宋海林浅谈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期刊论文]-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z2) 7.白蓝跨文化视野下文学作品的英译策略[期刊论文]-湖南社会科学 2009(5) 8.王梦颖探析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期刊论文]-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9(8) 9.常晖英汉成语跨文化翻译策略[期刊论文]-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 10.常晖对翻译文化建构的几点思考[期刊论文]-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4) 11.常晖认知——功能视角下隐喻的汉译策略[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11) 12.赵勇刚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期刊论文]-时代文学 2008(6) 13.常晖.胡渝镛从文化角度看文学作品的翻译[期刊论文]-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7) 14.曾凤英从文化认知的视角谈英语隐喻的翻译[期刊论文]-各界 2007(6) 15.罗琴.宋海林浅谈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期刊论文]-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z2)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a89638358.html,/Periodical_xnmzxyxb-zxshkxb200508090.aspx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异化”与“归化”之间的关系并评述 1、什么是归化与异化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中常面临的两种选择。钱锺书相应地称这两种情形叫“汉化”与“欧化”。A.归化 所谓“归化”(domestication 或target-language-orientedness),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表现外来的作品;归化翻译法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Venuti 认为,归化法源于这一著名翻译论说,“尽量不干扰读者,请作者向读者靠近” 归化翻译法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谨慎地选择适合于归化翻译的文本;(2)有意识地采取一种自然流畅的目的语文体;(3)把译文调整成目的语篇体裁;(4)插入解释性资料;(5)删去原文中的实观材料;(6)调协译文和原文中的观念与特征。 B.“异化”(foreignization或source-language-orientedness)则相反,认为既然是翻译,就得译出外国的味儿。异化是根据既定的语法规则按字面意思将和源语文化紧密相连的短语或句子译成目标语。例如,将“九牛二虎之力”译为“the strength of nine bulls and two tigers”。异化能够很好地保留和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使译文具有异国情调,有利于各国文化的交流。但对于不熟悉源语及其文化的读者来说,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随着各国文化交流愈来愈紧密,原先对于目标语读者很陌生的词句也会变得越来越普遍,即异化的程度会逐步降低。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归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异化: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异化: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归化:the thick ice is not formed in a day. 2、归化异化与直译意译 归化和异化,一个要求“接近读者”,一个要求“接近作者”,具有较强的界定性;相比之下,直译和意译则比较偏重“形式”上的自由与不自由。有的文中把归化等同于意译,异化等同于直译,这样做其实不够科学。归化和异化其实是在忠实地传达原作“说了什么”的基础之上,对是否尽可能展示原作是“怎么说”,是否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作在语言文化上的特有风味上采取的不同态度。两对术语相比,归化和异化更多地是有关文化的问题,即是否要保持原作洋味的问题。 3、不同层面上的归化与异化 1、句式 翻译中“归化”表现在把原文的句式(syntactical structure)按照中文的习惯句式译出。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三篇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三篇 篇一: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 1归化、异化区别于意译、直译 异化和归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Venuti)在《译者的隐形》(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来的。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按韦努蒂(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Venuti,1995:20)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2归化、异化的概念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Shuttleworth&Cowie,1997:43-44)。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XX:240);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

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Shuttleworth&Cowie,1997:59)。它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 用通俗的语言概括,即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法则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3归化和异化并用互补、辩证统一 有些学者认为归化和异化,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将二者混淆使用。然而我们在实际的翻译中,是无法做到这么纯粹的。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而这些都是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的,因此采用异化法是必然;同时译文又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流畅,因此采用归化法也是必然。选取一个策略而完全排除另一种策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因此顾此失彼不能达到最终翻译的目的。 我们在翻译中,始终面临着异化与归化的选择,通过选择使译文在接近读者和接近作者之间找一个“融会点”。这个“融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居中点”,它有时距离作者近些,有时距离读者近些,但无论接近哪一方,都要遵循一条原则:接近作者时,不能距离读者太远;接近读者时,不能距离作者太远。即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同时,我们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这样,译文作品可兼两策略之长而避其短,使两者有共同发展的空间。由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应该是相辅相成,并有互补的辩证统一关系。 4从实例中看归化和异化的关系

文学翻译unit 2《翻译方法:规划与异化》

第二部分翻译方法 Lecture 2 :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1.归化和异化之源 翻译界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与意译(liberal translation)之争,可谓由来已久。而归化(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与异化(foreignizing translation)之争,则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归化和异化可看成直译和意译概念的延伸,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直译与意译。如果说直译和意译是语言层次的讨论,那么,归化和异化则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也就是说,直译和意译之争的靶心是意义和形式的得失问题,而归化和异化之争的靶心则是处在意义和形式得失旋涡中的文化身份、文学性乃至话语权利的得失问题。随着文化日益成为翻译的重心,归化异化孰优孰劣的争论声也越来越大。 1997年英国出版的《翻译研究词典》(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认为归化和异化的说法直接来源于德国早期思想家斯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1813年6月24日在柏林皇家科学院所作的题为《论翻译的方法》(On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on)的演讲. 斯莱尔马赫说: “翻译只有两种方法,不是译者不打扰读者,尽可能让读者靠拢作者,就是译者尽量不打扰作者,让作者靠拢读者。” 美籍意大利翻译理论家文努蒂(Venuti)便是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历史等因素,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将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术语提出。

归化与异化翻译实例

翻译作业10 Nov 15 一、请按归化法(Domestication)翻译下列习语。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 add fuel to the flames / pour oil on the flames 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every dog has his day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live a dog’s life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a lucky dog an ass in a lion’s skin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Love me, love my dog. a lion in the way lick one’s boots as timid as a hare at a stone’s throw as stupid as a goose wet like a drown rat as dumb as an oyster lead a dog’s life talk horse 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and three boys nobody.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 (cry up, to praise; extol: to cry up one's profession) Once bitten, twice shy. An hour in the morning is worth two in the evening. New booms sweep clean. take French leave seek a hare in a hen’s nest have an old head on young shoulder Justice has long arms 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He that lives with cripples learns to limp. Everybody’s business is nobody’s business. The more you get, the more you want. 二、请按异化法(foreignization)翻译下列习语。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_异化与归化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 郭建中 提要: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一般可分为两种方法:主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和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这一区分是基于对中国古典名著5红楼梦6的两种英译本在隐喻、明喻和典故等方面翻译的分析上作出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考虑到不同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以及读者对象,以上两种方法都能在目的语文化中完成各自的使命,因而也都有其存在价值。以上的分析也希望有助于调和有关处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争论,即/归化0与/异化0之争。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归化,异化,翻译目的论 Abstr act:Approaches to cultures involved in translation may be divided into two methods:SL culture 2oriented and T L culture 2or iented.T his classification is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r anslations of the figur ative use of language in the t wo English versions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novel Honglou Meng .The analysis lead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both methods may be justified in their own r ight if we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differences in the pur pose of translat ion,t he type of texts,the intention of the aut hor and the r eadership. Key word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daptation,alienation,skopos theory 一 最近二十多年来,翻译研究中出现了两个明显的趋向。一是翻译理论深深地打上了交际理论的烙印;二是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这两种倾向的结合,就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Christiane Nord (1991)干脆用/跨文化交际0(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来替代/翻译0这一术语;H olz 2Manttari (1984:17)甚至用/跨文化合作0(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来替代/翻译0。Andre Lefevere(1992)则把翻译看作/文化交融0(acculturation),而R.Daniel Shaw(1988)创造了/transculturation 0(跨文化交际)这个词。翻译已不再仅仅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一种文化转换的模式。这一点在学术界应该说已经达到了共识。 正因为翻译涉及到两种不同语言中的两种不同文化之间转换,就很自然地产生了一个语言与文化之间关系的问题。正如Juri Lotman 所说的,/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其中心的。0(Juri Lotman &B.A.U spensky 1978)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没有语言,文化就不可能存在;语言也只有能反映文化才有意义。因为翻译首先涉及到的是意义,而词只有与文化相关联才有意义,这就要求译者在进行语言操作的时候,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 二 翻译既然与文化密切相关,就很自然地产生了另一个问题:怎么处理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尤其是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较大的文本。任何一个译者都知道,信息发送者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与信息接受者是不同的,两者之间并不一定有对应关系。(Reeves 1994)正是在对待翻译中怎样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上,翻译界内部产生了分歧。一般来说,可分成两种对立的意见,即所谓/异化0 #12#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总第114期)

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归化和异化

浅谈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异化和归化 枣庄学院外国语系 姜大维 [摘 要]文化因素在翻译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已成为翻译界讨论的一个热点。本文将运用翻译理论,重点讨论跨文化翻译当中如何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以及译者对译文读者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和态度来具体选择运用异化或归化原则。作者得出结论,我们不能把翻译策略看成是绝对的,辩证地研究这两种翻译策略才有利于翻译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翻译 文化 归化 异化 一.引言 翻译作为语码间内容和形式的转换过程,要涉及到两种语言,也就必然要涉及到两种文化。因此翻译中如何考虑文化因素,尤其是在原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如何搞好翻译,是所有翻译工作者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也是需要认真解决的一个问题。一般而言,翻译中文化的转换有两种基本策略: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和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 归化是指尽量将译语文化纳入译文读者的知识范围,将作者引向读者;异化是指在翻译中保留原文语言文化的特异之处,将读者引向作者。由于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巨大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两难选择,因而一篇译作也必然会出现归化或异化的倾向。可以说,归化和异化的课题是翻译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各国语言学家、翻译工作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翻译方法手段,归化与异化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对。本文着重探讨翻译当中涉及文化因素的这两种翻译策略,并阐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翻译工作中的应用。 二.归化法和异化法 1.归化法 N ida可以算是归化法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最贴近的自然对等”这一概念。他主张把读者放在首位,认为译文的表达应该是自然流畅的,应尽可能地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范畴。同时他提出,翻译的目的是进行交际,把一种文化强加给另一种文化是不现实的,也是危险的。如果译文表达的内容和形式是在译文读者理解范围之内,读者就可以更好的理解译文,译者不应对读者的智力、想象力和理解力提出过高的要求。例如在翻译“亚洲四小龙”时,考虑到在英美国家文化中,龙给人的是一种可怕的印象,所以这里的“龙”不宜直译为“dr ago n”,一些译者译为“four-tig ers”,堪称佳译。 按照柯平在《释义?归化和回译》的说法,归化是用与原语词语有相同使用频度,但一般都带有某些语文化色彩的词语来翻译原语词语的一种方法。通常的做法是“撇开原文的词语和句法,抓住其语用意义,从译语中选取与原文语用意义相同的表达方式而译之。”不同文化之间具有相似和相通性,这是翻译中可以并且应该采用归化方法的客观依据。汉语里的许多成语、习语在英语语言里找不到与之一一相对应的说法,但表达不一、内涵一致的情况比比皆是,注意比较,用归化译法翻译这些成语、惯用语,易于被读者理解,读来比较地道、生动,尚可产生异曲同工之效果。例如: A n ho ur in t he mo rning is w o rth tw o in the evening。译为“一日之计在于晨”。 L ov e me,lov e my dog.译为“爱屋及乌”。 2.异化法 L aw rence Venuti是异化法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即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读者毫不妥协,抵御目的语文化占指导地位的趋势,刻意地在译文中突出原文风格和其他方面之异,并提出了一种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策略。异化法的支持者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它也是一种文化交流,在目的语文化中引进源语文化既可以丰富和完善目的语的表达力,使表达的手段更为多样化,也为了解源语文化提供了一个桥梁。和归化的做法相反,异化是在译语中引进原语的表达方式,也就是直译派主张的“保留引进原语的表达方式,即要输入新的表现法。”现代汉语中异化翻译表现在不同层次上。 (1)异化可以在语音层上出现。如ballet译作“芭蕾舞”, laser过去译成“莱塞”,现译作“镭射”、“激光”,以至于目前大街小巷都风行的“卡拉O K”等。 (2)异化可以在词语层出现。如“cro codile tears”译作“鳄鱼的眼泪”,“a n oliv e branch”译作“橄榄枝”,“the co ld w ar”译作“冷战”等等。 异化揭示了深层含义,又再现了原文的表层形式,一方面丰富和完善了汉语的表达力,使表达意思的手段更准确,更多样化;另一方面,也给我们了解西方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户。因为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它必然要反映文化,传递文化。 三.归化法与异化法在实践中的运用 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究竟选择异化还是归化,还是兼而有之,往往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翻译目的,文本类型,译文读者,译者的价值取向,甚至批评者的态度等等。归化和异化各有其长处和局限性。下面就具体实践中如何运用归化法和异化法作简单分析。 1.翻译目的 翻译是一种有目的行为,正如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代表人物之一M anttar i所说,翻译行为是“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而设计的复杂行为。”根据该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换言之,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其它法则如忠实性法则和连贯性法则都从属于目的法则。 如果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介绍源语的社会文化、促进文化间的了解、沟通和交流,开拓译文读者的视野或启迪译文读者,一般宜采用异化为主的策略。如果主要目的是消遣、取悦译文读者,并力图避免其阅读理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障碍或文化冲突,则宜采用归化为主的策略。 例如,杨宪益夫妇在把《红楼梦》这部有着中国文化丰富内涵的经典著作译成英语时,就采用了异化为主的翻译方法来处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尽可能保留源语(汉语)文化,目的是尽可能多地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英语读者。与此相反,霍克斯(David Haw kes)在英译《红楼梦》时采用了不同的策略。为了取悦英语读者、增强译文的可读性,避免中英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他对 — 119 —

英汉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英汉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前言 一直以来,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与意译(liberal translation)是两种在实践中运用最多,也是被讨论研究最多的方法。1995年,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了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之说,将有关直译与意译的争辩转向了对于归化与异化的思考。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是两对不能等同的概念。直译和意译主要集中于语言层面,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语言的范畴,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思维、美学等更多更广阔的领域。 异化和归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来的。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01:240)[1];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它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

英语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英语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安裕强机械电子工程2008203087 摘要:英语和汉语作为世界上作为世界上第一和第二多的人使用的语言,正对世界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翻译是两种语言沟通的桥梁,主要任务是在译文中再现原语文中的思想内容,介绍和传播原语所体现的文化。要成功地实现汉英翻译的跨文化交流功能。就不能不在翻译的策略上做出选择,在翻译的方法上表现出或归化或异化两种倾向。由文明推到了文化再到语言,现在我们从语言又回到了文明。语言的交流使世界文明的交流有思维示范作用。 关键词:文明翻译归化异化 世界在发展,全球化的脚步不断加快,世界的格局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英语和汉语作为世界上作为世界上第一和第二多的人使用的语言,正对世界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英语作为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外在显性,汉语作为东方儒家文明的外在显性代表了除伊斯兰文明和印度文明的当今社会最有影响力的两大文明。著名的美国政治家萨穆尔,亨廷顿说:“文明和文明的冲突将取代国与国的冲突”。文明的冲突的狭义理解就是文化的冲突。文化的冲突再对其狭义化就是语言与文字的冲突。这种冲突是一种潜在的,不容易被理解的非显性的冲突。然而任何的冲突都有可消解性。人们常说的翻译这种语言转换活动,或说是一项深层的文化交流活动是消解冲突的关键。翻译是两种语言沟通的桥梁,主要任务是在译文中再现原语文中的思想内容,介绍和传播原语所体现的文化。要成功地实现汉英翻译的跨文化交流功能。就不能不在翻译的策略上做出选择,在翻译的方法上表现出或归化或异化两种倾向。 异化与归化作为两种主要的翻译方法历来是翻译界研究和争论的焦点之一。异化就是在译文中保留原文里的文化意象,或按字面直译。目的是要使译文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向译文读者介绍原语文化,并丰富译入语及其文化。归化即用译人语里的文化意象来取代原文里的文化意象.或用译人语既有的词汇来翻译。 例如:“Newly Industrial Economics”这个英语概念,简称“NIEs”,意

翻译术语归化和异化

归化和异化这对翻译术语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来的。 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异化: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绝对的归化和绝对的异化都是不存在的。在广告翻译实践中译者应根据具体的广告语言特点、广告的目的、源语和目的语语言特点、民族文化等恰当运用两种策略,已达到具体的、动态的统一。 归化、异化、意译、直译 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按韦努蒂(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Venuti,1995:20)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归化和异化并用互补、辩证统一 有些学者认为归化和异化,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将二者混淆使用。然而我们在实际的翻译中,是无法做到这么纯粹的。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而这些都是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的,因此采用异化法是必然;同时译文又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流畅,因此采用归化法也是必然。选取一个策略而完全排除另一种策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因此顾此失彼不能达到最终翻译的目的。 我们在翻译中,始终面临着异化与归化的选择,通过选择使译文在接近读者和接近作者之间找一个“融会点”。这个“融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居中点”,它有时距离作者近些,有时距离读者近些,但无论接近哪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姓名:徐中钧上课时间:T2 成绩: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与异化策略是我们在翻译中所采取的两种取向。归化是指遵从译出语文化的翻译策略取向,其目的是使译文的内容和形式在读者对现实了解的知识范围之内,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异化是指遵从译入语文化的翻译策略取向,其目的是使译文保存和反映原文的文化背景、语言传统,使读者能更好地了解该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特点。直译和意译主要是针对的是形式问题,而归化和异化主要针对意义和形式得失旋涡中的文化身份、文学性乃至话语权利的得失问题,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人们足不出门就能与世界其他民族的人进行交流。无论是国家领导人会晤、国际经济会议,还是个人聚会、一对一谈话,处于不同文化的两个民族都免不了要进行交流。如果交流的时候不遵从对方的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在2005年1月20 日华盛顿的就职典礼游行活动中,布什及其家人做了一个同时伸出食指和小指的手势。在挪威,这个手势常常为死亡金属乐队和乐迷使用,意味着向恶魔行礼。在电视转播上看到了这一画面的挪威人不禁目瞪口呆,这就是文化带来的差异。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习语、修辞的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差别更是比比皆是,如以前的“白象”电池的翻译,所以文化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借助翻译来传播文化对民族间文化的交流是很有必要的。 一般来说,采取归化策略使文章变得简单易懂,异化使文章变得烦琐难懂。归化虽然丢掉了很多原文的文化,但使读者读起来更流畅,有利于文化传播的广度。采取异化策略虽然保存了更多的异族文化,能传播更多的异族文化,有利于文化传播的深度,但其可读性大大降低。归化和异化都有助于文化的传播,翻译时应注意合理地应用归化与异化的手段。对于主要是表意的译文,应更多地使用归化手段,反之则更多地使用异化手段。 要使翻译中文化传播的效果达到最好,译者应该考虑主要读者的具体情况、翻译的目的、译入文的内容形式等具体情况而动态地采取归化与异化的手段。 文章字符数:920 参考文献: 论异化与归化的动态统一作者:张沉香(即讲义) 跨文化视野中的异化/归化翻译作者:罗选民https://www.wendangku.net/doc/a89638358.html,/llsj/s26.htm

汉英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分析

An Analysis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Abstract Guo Moruo once said translation is such a creative work that a good translation can be equal to, may even exceed, the original creation. It is never a mediocre job, and can sometimes more difficult than creation. In writing, one shall be rich experienced; while, in translating, one has to taste the life the author experienced. In contemporary world, inter-translation between two different languages is playing a more and more crucial role in domestic &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Translation theories, both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and in China, have been acting an indelible effect during the long-term academic exchanges. However, people have insufficient knowledge to translation or translation theory in the current. The viewpoint on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put forward by Venuti in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has made huge contribution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ranslation. However, the translated work of the same one is various to diverse translators, just like the words goes: 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thousand people’s eyes. Among the sundry versions, we would always discover the fine distinction through careful and considerable reading.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re two distinc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lation of supplementing each other, and emphasizes o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distinct embodiment of the two different theories in inter-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to discus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nd influences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ranslation undertakings. Key words: domestication; foreignization;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fluences; embodiment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