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浙江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

浙江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

浙江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
浙江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努力解决目前我省普通高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进一步提高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加快我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特制定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并于2012年秋在全省普通高中全面施行。

一、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目的意义

深化我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进一步扩大普通高中学校的课程自主权,推动我省普通高中的多样化、特色化建设;进一步扩大学生的选课自主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实现全面且有个性发展;更好地发挥教师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的主观能动性,让课程建设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二、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1.调整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和学分安排。普通高中课程分为必修与选修,适当减少必修课程,将综合实践活动改为选修课程,必修学分从116学分降到93学分;选修课程由“选修Ⅰ”和“选修Ⅱ”,改为学科专业类、技术技能类、兴趣特长类和社会实践类四类,选修学分提高到51学分。调整后选修学分占毕业要求最低学分的比例,从原来的19.4%提高到35.4%。(调整后的课程设置与学分安排详见附件1)

2.重新架构选修课程体系。根据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和学生学习基础、兴趣以及潜质的不同,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其中,(1)学科专业类选修课程分为选修一、选修二两个层次,选修一课程是必修课程内容的深化与拓展,让学生形成更为扎实的学科基础;选修二课程包括大学初级课程、介绍学科最新成果的课程和学科应用性课程等,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修习更多的专业课程。(2)技术技能类选修课程是从职业教育引入的职业教育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3)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主要是体育、艺术以及其他有助于培养学生兴趣,发展个性特长的各类课程。(4)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主要指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和专题教育等课程。

3.统一必修课程课时计划与教学进度。为确保普通高中的基本质量,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全省必修课程教学实行统一课程设置,统一课时安排,统一教学进度。学校每学期均应开设体育与健康、艺术等必修课程;在高一、高二年级,历史与地理、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两组必修课程中每组开设一门,不得平行开设;不得在高三上学期之前结束所有新课教学。(浙江省普通高中教学计划与课时安排详见附件2)

4.加大学校选修课程建设与开设力度。为推进课程多样化、学校特色化建设进程,为学生有选择的学习创造更好条件,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制定选修课程建设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积极创造条件开发与开设选修课程。在确保周课时总量不超过34课时的前提下,学校应开设门类齐全、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每年每一类可供选修的模块数不少于10个,每个年级选修课程课时数不少于10课时,鼓励学校多开设兴趣特长类与技术技能类选修课程。(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详见附件3)5.建立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从2012级开始,在现行普通高中会考基础上建立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考试、考查两类。考试科目为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5个学习领域的11门必修课程,所有学生必须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考试,统一划分等第;考查科目为艺术、体育与健康领

域的3门必修课程,全省统一制定考查标准、时间和办法,分市(地)组织并评定成绩。(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见附件4)

6.调整普通高中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达到一定的学分要求是取得普通高中毕业资格的条件之一。普通高中学生在高中阶段至少获得144学分方可毕业,包括必修93学分,选修课程至少51学分,其中学科专业类选修课程学分不超过25学分,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学分不超过12学分。

7.改革高考和高校招生方式。高考的考试内容限定在必修课程范围内。高等院校可根据学校和专业特点和需要,对选修课程提出的不同要求,并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列入招生简章。

三、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保障措施

1.加快普通高中课程资源建设。开发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是实现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选择性”的必要前提,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省教育厅制定全省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建设规划,组织开展选修课程征集、评审,编制全省选修课程目录,表彰选修课程建设先进单位和个人。省厅相关部门和直属单位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积极研究开发选修课程资源。鼓励普通高中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引入适合本校实际的选修课程。动员高校、中等职业学校、社会机构等组织以多种形式参与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建设。

2.研究制定配套的政策和制度。主要有:(1)修订《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重新明确教学要求;(2)制定《浙江省普通高中学校课程与教学基本规范》,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开课计划、课时安排、教学进度、学生选课、走班教学、导师制、练习与考试、学分认定、成长记录、综合素质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等涉及课程与教学的各个环节提出指导性意见;(3)制定《浙江省优质特色普通高中评估办法》;(4)开展“精品校本课程”征集评选活动;等等。

附件1. 调整后的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学分安排

附件2. 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附件3. 浙江省普通高中教学计划与课时安排

附件4.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

附件1. 调整后的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学分安排

(讨论稿)

附件2 浙江省普通高中教学计划与课时安排

1、在高一、高二的历史与地理、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两组必修课程中,每个年级每组开设一门,不能平行开设。

2、表中的选修课程课时数是最低课时数,周课时总量不得超过34课时。

3、各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安排:高一下学期考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历史(或地理);高二上学期考物理、化学,高二下学期考思想政治、生物、地理(或历史)、通用技术(或信息技术)。高三上学期考语文、英语、数学。

附件3. 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普通高中根据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和学生学习基础、兴趣以及潜质的不同,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对推进课程多样化,促进学生学习个性化,加快学校特色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建设,尽快制定本地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建设规划,加快选修课程的配套教学设施设备建设,包括选课走班所需的师资、教学资源、设施设备、经费等;积极推进选修课程开发,建立选课走班制度,加强选修课程实施情况专项督导与考核。选修课程是学校特色的体现,在今后优质特色高中评估中,选修课程的实施情况将列入优质特色高中评估的重要指标。

2.加快选修课程的开发。学科专业类选修课程实行省里组织开发与普通高中校本开发相结合的形式。选修一课程主要由省教材审定委员会从教育部开发的选修模块中选用。选修二选修课程主要由普通高中面向社会招标开发,组织高校、中等职业学校、社会机构等参与课程开发,也可以自主开发。技术技能类选修课程主要以高校、中等职业学校、社会教育机构开发为主,普通高中自主开发为辅。兴趣特长类和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主要由普通高中校本开发或面向社会招标开发。省里将组织“精品校本课程”征集,较为成熟的精品课程提交省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列入选修课程目录,供学校选用。

3.为推进课程多样化,学校特色化建设进程,为学生有选择的学习创造条件,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制定选修课程建设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积极创造条件开发与开设选修课程。每学期学校都应公布选修课程开设计划和学分认定办法,在确保周课时总量不

超过34课时的前提下,每年每一类选修课程可供选修的模块数不少于10个,每个年级选修课程课时数不少于10课时。鼓励学校多开设兴趣特长类与技术技能类选修课程。

4.学校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自主权,不得包办选课,不得随意侵占选修课程的教学时间。部分选修课程对师资、设备要求较高,开设困难,学校可引进社会的课程资源,就近联系高校、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社会机构,让学生走出校门去选修。部分课程选修学生少且较为分散,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应主动帮助学校做好师资调配、跨校选修、定点开设、教学指导等工作。

5.鼓励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有条件的社会机构面向普通高中学生开设选修课程。社会机构开设选修课程的资格由普通高中认定,并将认定情况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备案。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开设选修课程按学分收费,具体收费标准由当地教育、物价部门共同核定。

6. 选修课程学分认定权在学校。学分认定的基本条件包括课时、过程表现和考试(或考查)三个方面:(1)课时不少于规定课时的2/3(18课时1学分);(2)学习过程表现良好(依据学习过程记录、学习成果、学生互评及教师评价等);(3)参加学校组织的考试(或考查)合格。

7.学生参加职业培训、社会机构培训,或参加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考试,获得某项资格或等级证书,可向学校提出申请,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根据发证单位的资质、学习记录和证书,按照18课时1学分的标准折合学分,认定学分。

8.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所辖普通高中学校的学分认定工作进行指导、管理和监督。学校制定各门选修课程学分认定方案要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学分认定的仲裁机构,处理有关学分认定的举报、争议和仲裁工作,对存在严重问题的学校要通报批评,并对校长及相关责任人给予必要的处罚。

普通高中学科专业类选修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1. 普通高中学科专业类选修课程主要包括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学科性的选修课程,分为选修一课程、选修二课程两个层次。

2、选修一课程是必修课程内容的深化与拓展,主要从教育部己开发的选修模块中

等,旨在体现课程的层次性,普通高中可采用社会招标的形式,组织高校、中等职业学校、社会机构等参与课程开发,也可以自主开发。

4.学校应根据必修课程与学科专业类选修课程的逻辑顺序,科学合理地制定学科专业类选修课程开设计划。学校每年必须开设的学科专业类选修课程,数量不得少于10个模块。

5.学校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自主权。学校在每学期初公布学科专业类选修课程开设计划和学分认定办法,由学生自主选择,根据选课情况,组织走班教学。不得包办选课,不得以班级为单位集体选课,不得以任何借口强制指定选课。如果学校无法满足学生选课需求,允许学生到具有资质的高校、中等职业学校或社会机构选修,也可以到其他普通高中选修。

6. 学分认定的基本条件包括课时、过程表现和考试(或考查)三个方面:(1)课时不少于规定课时的2/3(18课时1学分);(2)学习过程表现良好(依据学习过程记录、学习成果、学生互评及教师评价等);(3)参加学校组织的考试(或考查)合格。

7. 学生学完一个模块课程,并通过学校组织的考试,可提出学分认定申请,由任课教师对照学分认定条件提出学分认定的初步意见。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审核学生申请和任课教师的初步意见,认定学分。

8.学生到具有资质的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或社会机构选修课程,学校可参照学分认定办法和认定程序,组织学分认定。普通高中之间、普通高中与高校、中等职业学校之间实行学分互认。

普通高中技术技能类选修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1.普通高中技术技能类选修课程是指从职业教育引入的职业技术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激发创造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操作能力,提升综合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技术技能类选修课程主要以高校、中等职业学校、社会机构开发为主,普通高中自主开发为辅。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对普通高中学生选修技术技能类课程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的社会教育资源,动员当地高校、中等职业学校、社会教育机构参与技术技能类课程开发。普通高中可以从本校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开发技术技能类选修课程。技术技能类选修课程参考目录见下表:

3.学生可以选修某一门技术技能类课程,也可以选修某一专业的所有课程。学生到具有资质的学校(机构)跟班就读,也可以由具有资质的学校(机构)为学生单独设班,集中教学。

4.鼓励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有条件的社会机构面向普通高中学生开设选修课程。对社会机构开设技术技能类选修课程的资格条件由普通高中认定,并将认定情况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备案。普通高中与高校、中等职业学校之间实行学分互认。

5. 学分认定的基本条件包括课时、过程表现和考试(或考查)三个方面:(1)课时不少于规定课时的2/3(18课时1学分);(2)学习过程表现良好(依据学习过程记录、学习成果、学生互评及教师评价等);(3)参加学校组织的考试(或考查)合格。

6. 部分对专业技能具有浓厚兴趣和潜力特长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加技能等级考核,获得初级工证书的学生,追加给予5学分,获得中级工证书的学生,追加给予15个学分。

普通高中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1. 普通高中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主要包括艺术类、体育类以及其他课程,旨在体现课程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兴趣,发展个性特长,提高综合素质。可供参考的兴趣特长

的基础上,基于学校办学传统、文化特色,充分发掘教师的专业特长和社会课程资源,有目的地开发兴趣特长类课程。学校在引进校外课程时,应根据本校实际进行二次开发,使课程内容与要求更加切合学生实际。兴趣特长类课程一般控制在18—36课时之间,鼓励学校开发10课时0.5学分的微型课程。

3.学校每学年开设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的数量不得少于10个模块。学校在每学期初都应公布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的开设计划和学分认定办法,由学生自主选择,根据选课情况,组织走班教学。不得包办选课,不得以班级为单位集体选课,不得以任何借口强制指定选课。如果学校无法满足学生选课需求,允许学生到具有资质的高校、中等职业学校或社会机构选修,也可以到其他普通高中选修。

4.鼓励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有条件的社会机构面向普通高中学生开设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对社会机构开设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的资格条件由普通高中认定,并将认定情况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备案。普通高中与高校、中等职业学校之间实行学分互认。

5.学分认定的基本条件包括课时、过程表现和考试(或考查)三个方面:(1)课时不少于规定课时的2/3(18课时1学分);(2)学习过程表现良好(依据学习过程记录、学习成果、学生互评及教师评价等);(3)参加学校组织的考试(或考查)合格。

6.为了吸引更多学生选修兴趣特长类课程,培养兴趣,发展特长,提高素质,兴趣特长类课程学分认定,可提高学生修习课时和过程表现的权重,适当降低考试(考查)的权重。

7.学生通过自学或其他途径,修习某项技能,要求认定学分。由学生提出申请,由学校组织相关专业人士对技能进行考核或测试,如确实已熟练掌握某项专业技能,可以认定学分。学分数量视技能学习所需时间,按照18课时1学分的标准折合学分。

普通高中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1.普通高中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主要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各种社会体验性和问题解决等活动,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理解社会的活动性课程,旨在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它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会实践(如军训、学工学农、志愿者活动等)、学校文化活动(如班团队活动、科技节、艺术节、文化节等)、学生社团活动(如天文社、动漫社、航模社、文学社、专项体育运动队、合唱团、舞蹈队等)、专题教育活动(如法制教育、民族教育、反腐教育等) 等。

2.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属于活动类课程、生成性课程,与学校实际情况密切相关,以校本开发为主。学校应基于本校的办学传统、文化特色,对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制定课程建设的长远规划与课程纲要,包括课程内容、实施方式、资源建设、课程评价、学分认定办法等,建立和健全社会实践类课程实施、课程考核、以及诚信和安全等制度。

3.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领域不同,活动组织形式应有差异。研究性学习活动多以

个人和小组探究活动为主,社会实践、学校文化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则以志趣爱好相同的团队活动为主,而专题教育活动则以班级、年级集体活动为主。课程组织可以通过规定活动时间集中进行,也可以利用节假日时间分散实施。

4.学校要建立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实施的长效机制。学校应成立研究性学习活动指导小组,建立导师制,列出研究课题,指导学生课题研究活动。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利用校内外一切可以利用而安全的场地、基地、机构等,加强社会沟通,主动联系社会共建课程基地,拓展课程活动空间。学校文化活动、学生社团活动、专题教育活动应突出教育性,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体现形势与社会发展情况。

5.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学分认定的基本条件是:

研究性学习活动:⑴开题报告或活动方案;⑵过程记录;⑶成果;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及教师评价记录;⑸实际参加活动的时间。以学生参与完成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或项目为认定学分的主要依据。每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或项目2学分。

社会实践、学校文化活动、学生社团活动、专题教育活动:(1)学生的活动计划、记录、总结;(2)学校或相关单位提供的证明材料;(3)实际参加活动的时间。学分视学生参与活动时间,按照18课时1学分的标准折合学分,给予认定。

6.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学分不超过12学分。

附件4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

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要求,决定自2012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实行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一、考试性质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在国家教育部指导下,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领导组织实施的省级水平考试。

二、考试功能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旨在全面反映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的主要依据之一。通过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引导普通高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课程方案,落实必修课程教学要求,强化对各学科教学质量的反馈、指导与改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深化高校自主招生、推动招生制度改革奠定基础。

三、考试对象

凡在浙江省中小学学生电子学籍系统中注册获得普通高中学籍的所有在校学生必须参加学业水平考试。

四、考试科目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考试与考查两类。考试科目有语文、外语、数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11门必修课程。考查科目为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3门必修课程。

五、考试组织

考试科目实行全省统一命题、统一施考、统一划等,统一报告成绩。考查科目由省里制定考查标准、时间和办法,分市组织考查并评定成绩。

为确保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公正公平,考试科目实行全省统一网上评卷。考试成绩分为A、B、C、E四个等第,其中A等约占25%,B等约占30%,E等为不及格,约占3%。其余为C等。

考查成绩分为P(及格)、E(不及格)两个等第

凡考试和考查不及格的学生,可参加下一年的考试和考查。

学生参加学业水平考试所有科目的考试与考查以后,由省教育厅发给《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证书》。

七、组织领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成立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工作领导小组,由教育行政部门分管领导任组长,省教育厅相关处室负责人为主要成员,全面负责学业水平考试的决策和协调,下设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办公室,挂靠在省教育厅教研室内,由省教研室主任兼任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办公室主任,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高考方案

贵州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高考方案 我省从2010年秋季普通高中新生入学开始,全面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学〔2008〕4号),结合《贵州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以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维护教育公平。 (二)坚持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 (三)坚持有利于各类高等学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有利于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 (四)坚持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稳步推进高考改革。 二、高考科类和科目设置 考生报考科类分为文史、理工、体育、艺术。 我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科目设置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 “3”指语文、数学、外语三个科目,是所有考生必考科目。其中,数学分为文科数学和理科数学。 文科综合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 报考体育类和艺术类的考生还应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专业考试。 报考外语、外贸类院校及英语专业的考生,应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英语口语考试。 三、考试时间与分值

高考总分750分。 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数学(文、理)考试时间120分钟,分值150分。 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各300分。 2013年、2014年英语笔试考试时间100分钟,分值135分,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分值为120分试卷,按考生卷面成绩乘以135除以120记入考生英语科成绩;听力考试时间20分钟,分值15分,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分值为30分试卷,按考生卷面成绩乘以15除以30记入考生英语科成绩。 2015年及以后英语笔试考试时间100分钟,分值120分;听力考试时间20分钟,分值30分。 英语听力在全国英语等级考试(二级)听力部分中进行,考生可在高中第三学年第一学期9月和第二学期3月参加听力考试,若考生参加两次考试,以考生最高成绩记入高考英语科目成绩。 其他外语语种(含听力)考试按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规定执行,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分值150分。 四、命题及考试范围 我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试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 高考命题依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语文等9学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以及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 考试范围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课程标准实验版)》中规定的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见附件)。 五、招生录取

《浙江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

《浙江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地帮助每一位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认真总结我省各地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现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就深化我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改革育人模式,推进因材施教,保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和培育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让每一位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 二总体目标 在体现义务教育基础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基础上,强化选择性教育思想,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育评价,积极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三主要任务一完善课程体系 1. 完善课程结构。义务教育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基础性课程指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规定的统一学习内容;拓展性课程指学校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 2. 开齐开好两类课程。各地和学校要按规定开齐开好基础性课程,确保每一位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必需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积极探索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机制,体现地域和学校特色,突出拓展性课程的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每学年拓展性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一至六年级15%左右,七至九年级20%左右。二加强课程建设 3. 分类建设拓展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可分为知识拓展、体艺特长、实践活动等三类。 (1)知识拓展类课程包括学科研究性学习、学科专题教育、地方历史和文化教育等课程,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体艺特长类课程包括体育、艺术、健康教育、生活技艺等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3)实践活动类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科技活动、调查探究、社会实践等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探究自然、体验生活、了解社会,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科学探究、团结协作、服务社会的能力。

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进计划,自2009年秋季起,我省普通高中学校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6号)精神,为指导各地科学有序地开展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立足我省实际,借鉴先期进入高中课程改革省份及我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工作经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为核心,全面、准确地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管理体系和课程资源体系,努力提高全省基础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一)构建河北特色课程体系。结合河北省实际,创造性地实施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积极探索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努力构建具有河北特色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 (二)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努力转变教育观念,认真落实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人格,开阔国际视野,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三)提高课程行政管理能力。在国家课程方案框架下,构建我省高中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有效机制,提高各设区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高中学校建设与管理课程的能力,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四)努力实现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普通高中课堂教

课改背景下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818090955.html, 课改背景下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作者:方建君 来源:《河南教育·基教版》2017年第05期 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优质课程是学校高效育人的根本保证。近年来,我们确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课程文化观,坚持以学生多元发展为本,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校建设的需要出发,设计构建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课程平台,构建有活力的课程文化。在实践中,我校确立了“立足校情、以生为本、逐步拓展”的指导思想,将校本课程纳入学校规划加以整体设计、系统规划、分层管理,突出校本课程的地域特色、校园特色、生活特色,初步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框架,可用以下“四个一”来概括。 一、夯实基础: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校本课程实施队伍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力军。我校采用学科专任教师为主、学校教师全员参与的“双轨制”指导策略,抓住教师在校本课程中重新学习、自我锻炼的难得机遇,开展了四大系列培训活动:一是通过邀请专家来校讲学、举办骨干教师讲座、开展教师课程故事演讲等方式,促进教师对校本课程内涵的了解,树立崭新的角色意识。二是定期进行常规性和主题式校本课程教研活动,让教师在集“做、说、评、思”于一体的活动中形成富有个性的操作技术和研究方法。三是实施“请进来、送出去”的教师研训工程,加强与各兄弟学校的横向联系、纵向沟通,取长补短,开阔视野。四是通过小课题研究报告评比、活动方案设计大赛、展板设计评比等活动,为教师搭建校本课程展示、交流的大平台。 二、立足实际:寻求一条行之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之路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并实施的课程。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围绕学生与自然、与他人和社会、与文化、与自我的关系,以一轴(校本课程开发为轴心)三线(以学生需求为主线、以资源条件为主线、以学校办学目标为主线)进行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究,先后开发出三大系列10余门特色校本课程,课程内容包括梁祝文化、甬上风情、气象探秘、创意版画、魅力太极、巧手纸艺等。 内容形成序列。我们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从中年级到高年级初步形成了校本课程内容的序列,避免内容的无序和重复。 体现个性差异。校本课程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立足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如我校气象探究室、科技活动室、红领巾气象站联合开展气象科普系列实践活动,并以“气象七小活动”(小观察、小制作、小调查、小实验、小发现、小课题、小报告)为载体,分阶段分年级自主实施,实现由“小研究”到“大学问”的飞跃。

浙江高考改革新方案2017-浙江省高考改革试点方案解读

浙江高考改革新方案2017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 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 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科学选拔各类人才和维护社会公平出发,实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构建更加公平公正、科学高效和灵活多样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二)工作原则。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把促进学生健 康成长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作为改革着力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强化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机制,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分散 学生的考试压力。加强政府宏观管理,健全社会监督机制,确保高校 考试招生公平公正。 二、基本内容

全面深化统一高考招生改革,进一步完善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 试招生和“三位一体”招生改革,加快建立多类型、多元化考试招生制度。 (一)统一高考招生。 实行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高中学考)相结合,考生自主确定选考科目,高校确定专业选考科目及其他选拔条件要 求,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1.科目与分值。 必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3门。外语分为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 选考科目:考生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的要求, 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 信息技术)等7门设有加试题的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 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150分,得分计入考生总成绩;选考 科目按等级赋分,每门满分100分,以高中学考成绩合格为赋分前提,根据事先公布的比例确定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起点赋分40分。考生总成绩满分750分。

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设计

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进计划,自2009年秋季起,我省普通高中学校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6号)精神,为指导各地科学有序地开展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立足我省实际,借鉴先期进入高中课程改革省份及我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工作经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为核心,全面、准确地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管理体系和课程资源体系,努力提高全省基础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一)构建特色课程体系。结合省实际,创造性地实施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积极探索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努力构建具有特色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 (二)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努力转变教育观念,认真落实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人格,开阔国际视野,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三)提高课程行政管理能力。在国家课程方案框架下,构建我省高中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有效机制,提高各设区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高中学校建设与管理课程的能力,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四)努力实现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普通高中课堂教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 通过最新吉林教师资格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8年吉林教师资格考试内容、考试时间、招聘条件,教师资格笔试科目为中学:《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和《学科知识》;小学:《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幼儿:《综合素质》、《保教知识》,吉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吉林教师资格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性质、地位、特征和具体的基本看法与认识。学生观的知识点在历年的教师资格笔试综合素质的真题里,考试的频率很高,主要考单选题+材料分析题,而且在教育知识与能力里面课程改革也有所涉及,所以说是学生观是重中之重。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体差异性)。这个知识点在综合素质里面考察的不是很多,但是在教育知识与能力里面考察的较多;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应该赏识教育。在题目中往往会出现学生刚开始学习不好或者其他方面有不好的,但是经过老师或其他教育者一段时间的教育之后学生变好了,这就体现了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应该容错教育。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人,身心尚未成熟,难免会在学习或者其他方面犯错,作为老师或者其他教育者要对学生有耐心,能够允许学生犯错,并进行指导纠正,这就体现了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身上有优点+缺点。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学生既使再优秀也有不足,学生既使再后进也有优点。我们应该全面的、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个学生;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需要因材施教。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正如人一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因此,我们对待学生时要注意因材施教,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学生毕竟是学生,身心尚未成熟,想法难免和成人有些许不同,在看待学生的某些行为或想法时教育者要注意换位思考。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决定1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决定 2010-12-08 来源: 浙教法〔2010〕176号 改革创新是新时期的最突出特征,是实现教育事业科学和谐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贯彻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从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出发,现就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作出以下决定,请贯彻执行。 一、深化对教育改革的认识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教育以恢复高考制度为起点,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创办民办学校,兴建高教园区,壮大职业教育,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在全国率先普及了十五年基础教育,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近年来,通过推进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育评价机制改革,教育事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基础教育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职业教育跃居全国前列,高等教育成为全国发展最快的省区。 (二)当前,浙江教育已进入“读好书”、全面建设现代化的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转变发展方式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富裕起来的人民群众对教育提出了新期盼。对照新要求新期盼,教育在育人模式、布局和结构、质量和水平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建设,更靠改革。深化改革,创新制度,是促进教育理念加快转变到科学和谐上来,教育工作重心加快转移到内涵为主上来,育人模式加快转换到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来,实现教育科学和谐发展的关键。 (三)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教育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矛盾多、难度大、压力重。必须进一步强化改革意识,增强改革勇气,振奋改革精神,自觉克服畏难、懈怠和自我满足情绪,以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聚精会神地谋划改革、扎扎实实地实施改革。动员全体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改革,使改革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使命和职责,成为广大教职工的积极要求。 (四)新阶段,教育改革要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省为目标,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育人质量为主要内容,着力解决各类严重妨碍教育发展、社会和群众反响强烈的问题,为全面加快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教育提供动力支持和制度保证。在实际推进中,要注重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积极稳妥,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各项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二、突出教育改革的重点 (五)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按照“减总量、调结构、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思路,优化普通高中课程设置,适当减少必修内容,增加学生学习选择性,实施高中课程多样性建设计划,将部分中职教育课程引入普通初高中。全面推进中职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率先建成适应中职教育需要、具有浙江特点的中职课程体系,积极推进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建立健全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加强高校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增强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改革教学组织方式和评价方法,有计划地推进小班化教学,鼓励因材施教,实施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全面推广实施“轻负担高质量”课堂教学。加强各级各类教育的沟通衔接,建立大中小学之间人才培养沟通机制,建立不同类型学校之间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机制。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职院校、中职学校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中高职课程和教学的有效衔接。有计划地鼓励学生跨校互选辅修专业和课程。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各级各类教育中贯穿创新意识、创新方法教育,鼓励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加快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 (六)深化考试招生改革。认真落实义务教育就近、免试入学政策,切实减少择校行为和解决择校收费

2018公需课《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国家文明发展》试题及答案

《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文明发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 1.全党必须牢记,必须始终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断迈进。 A. 经济利益 B、深化改革 C、人民利益 D、公平正义 2.新时期的全面改革则要以妥善处理()关系的体制改革为核心。 A. 政府与市场 B. 政府与社会 C. 市场与社会 D. 市场与环境 3.当前我国社区建设存在明显的不平衡,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各地区人民心理不平衡 B、城乡社区发展不平衡 C、各地区城市社区发展不平衡 D、社区内部组织发展不平衡 4.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在()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答案待确定) A. 2020年 B、2025年 C、2050年 D、2035年

5.《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公布与我国的南海断续线发生巨大的冲突,冲突是() A. 没有把南海四大群岛划入进去 B、海洋权益跟中国南海公布断续线权益有重叠 C、不承认断续线 D、不承认中国海洋权益 6.我们在海洋问题上的一个重要原则是()。 A. 分庭抗礼 B、先发制人 C、和平共处 D.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7.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 A. 社会主义现代化 B、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C、共同富裕 D、小康社会 8. “好篱笆造就好邻居”,“修建篱笆”指的是哪种行为?() A. 断绝贸易往来 B、签订划定领土条约 C、相互学习语言 D、与相邻国家共享资源 9.党内监督的开山之作是()。 A. 《关于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决定》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之《〈论语〉选读》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论语》选读 一、课程标准关于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的教学目标 1.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 2.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论著作者情况、相关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选读其中的重点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3.学习连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4.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参考有关论著,学习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交流,提高自己的思考、交流能力和认识水平。 二、关于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 把《(论语>选读》的l5课分成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类,主要考虑到三点原因:一是教学时间只有36课时,二是学生的古汉语和传统文化的基础尚浅.三是教师选修课教学的经验有待积累。为了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规定10课为教读课文,5课为自读课文。自读课文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外自学,建议不作为各类考试涉及的依据。5课自读课文分别为“待贾而沽”、“求诸已”、“出辞气远鄙倍”、“学以致其道”、“敬鬼神而远之”。 三、对于选修课教学和课型的建议 《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如下表: 就《<论语>选读》而言,语录的格局、对话的语体仅仅是古代文章格式的萌芽,所以教学建议着重是从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这两个教学层次上作出说明的。该部分是对“教学要求”的具体体化,同时对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也作了提示。 选修课教学首先要有合宜的定位。它不同于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学选修课,不追求系统和深度;也不同于中学的必修模块教学,不必过于讲究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探究都要兼顾。应该说,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文化内涵的探究是结果。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探索各种能够操作并且行之有效的课型。根据平时文言文教学的习惯,遵循选修课程的教育目标,借鉴各地选修课教学的成功经验,我们对《(论语)选读》的课型提出如下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1.教师串讲课型:以文言文传统教读方法为主,在师生共同参与下,完成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进行思想文化的评析和探究。 2.主题讲座课型:规定一个文化主题(话题),以课文选段为材料,以教师讲座为主要形式,阐发课文内容,探讨该话题的文化意义。

浙江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知道手册资料试题

深化课程改革复习要点 1、教育改革根本任务:立德树人 2、义务教育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基础性课程指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规定的 统一学习内容;拓展性课程指学校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 3、每学年拓展性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一至六年级15%左右,七至九年级20%左右。 4、拓展性课程可分为知识拓展、体艺特长、实践活动等三类。(1)知识拓展类课程包括学 科研究性学习、学科专题教育、地方历史和文化教育等课程,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体艺特长类课程包括体育、艺术、健康教育、生活技艺等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雅的生活情趣。(3)实践活动类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科技活动、调查探究、社会实践等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探究自然、体验生活、了解社会,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科学探究、团结协作、服务社会的能力。 5、一至六年级主要开设体艺特长类和实践活动类课程;七至九年级全面开设三类拓展性课 程,其中知识拓展类课程比例不得超过30%。 6、强化德育课程。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和法治教育,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和学习、生活习惯。把德育目标渗透于各门学科教学,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 7、课时安排要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要求,不增加周标准课时数和周教学时间总量,不减少品 德、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和活动的平均周课时数。 在此基础上,学校应努力增加拓展性课程课时。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可整合实施,课时由学校根据实际统一安排。积极探索长短课、大小课、跨年级、多学期等课时安排方式。 8、教学组织方式。广泛推进小班化教育,多形式实施协同教学、个别化教学,在初中阶段 组织探索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分层走班教学。 9、变革作业形式:推广分层作业、个性化作业和实践性作业。 10、( 11、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12、严格控制区域性“统测”:一至三年级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区域性文化学科“统测”, 四至九年级每学年不得组织多于1次的区域性文化学科“统测”。每学年对一所学校的

中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中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高中课程体系,根据国家教育部推进高中课程改革规划和陕西省教育厅实施高中课程改革意见,市教育局决定自秋学期起,在全市高中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为保证我校高中新课程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陈仓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结合我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新课程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对于提高人口素质和综合竞争能力,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也是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契机,是提高普通高中教育水平的一次重要机遇,对于推动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改革,更好地发挥普通高中的教育资源效益,促进普通高中尽快走上以内涵发展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主动探究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校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教育“三个面向”指示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 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立足我校实际,借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实验工作的有益经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使普通高中素质教育取得实质性进展,全面提高我校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新课程工作的基本目标和任务 我校新课程工作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黄长茂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 【摘要】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应达到如下目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学模式就应该是围绕着这个目标去改革与发展。文章将联系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形势去探讨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发展 引言 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

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方式。”这些都对课程的实施与教学过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在刚刚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 0年)》不仅仅在基础教育,更是从整个教育大的方向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加强中小学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 “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4版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地理·必修模块) 高一地理(下) 必修《地理Ⅱ》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 一、课标内容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3.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5.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二、教学要求 3.1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分配 本章建议用7课时完成,课时分配如下表:第一节1课时,第二节2课时,第三节2课时,第四节2课时。 2.教学方法 (略)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课标内容 1.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3.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4.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责任。 二、教学要求 4 .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课时分配 本章建议用5课时完成,课时分配如下:第一节1课时,第二节1课时,第三节1课时,第四节2课时。 2.教学方法 (略) 必修《地理Ⅲ》 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一、课标内容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3.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4.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5.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6.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要求 1.1 认识大洲

浙江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知道手册试题

浙江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知道手册试题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深化课程改革复习要点 1、教育改革根本任务:立德树人 2、义务教育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基础性课程指国家和地 方课程标准规定的统一学习内容;拓展性课程指学校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 3、每学年拓展性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一至六年级15%左右,七至 九年级20%左右。 4、拓展性课程可分为知识拓展、体艺特长、实践活动等三类。(1)知识 拓展类课程包括学科研究性学习、学科专题教育、地方历史和文化教育等课程,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体艺特长类课程包括体育、艺术、健康教育、生活技艺等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雅的生活情趣。(3)实践活动类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科技活动、调查探究、社会实践等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探究自然、体验生活、了解社会,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科学探究、团结协作、服务社会的能力。 5、一至六年级主要开设体艺特长类和实践活动类课程;七至九年级全面 开设三类拓展性课程,其中知识拓展类课程比例不得超过30%。 6、强化德育课程。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加强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法治教育,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和学习、生活习惯。把德育目标渗透于各门学科教学,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

7、课时安排要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要求,不增加周标准课时数和周教学时 间总量,不减少品德、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和活动的平均周课时数。在此基础上,学校应努力增加拓展性课程课时。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可整合实施,课时由学校根据实际统一安排。积极探索长短课、大小课、跨年级、多学期等课时安排方式。 8、教学组织方式。广泛推进小班化教育,多形式实施协同教学、个别化 教学,在初中阶段组织探索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分层走班教学。 9、变革作业形式:推广分层作业、个性化作业和实践性作业。 10、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11、严格控制区域性“统测”:一至三年级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区域性 文化学科“统测”,四至九年级每学年不得组织多于1次的区域性文化学科“统测”。每学年对一所学校的学科“统测”不超过1次。文化学科“统测”和教学质量监测应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测的学生数:四至六年级不超过本年级学生数的20%,七至九年级不超过本年级学生数的30%。严禁组织学生参加任何形式的区域性文化学科联考或月考。 12、规范校内考试评价。一至六年级不组织期中考试或考查,期末考试 仅限语文、数学两门学科,其它学科只组织期末考查;一二年级期末考试和考查推广非纸笔测试形式。七至九年级可组织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历史与社会等6门学科的期中、期末考试,其他学科只组织期末考试或考查。考试和考查要求应与课程标准相一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0〕3号)的精神,优化育人模式,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现根据国家教育改革试点要求,特制定?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 一、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适应现阶段形势,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当今时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高中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但目前普通高中“千校一面”、高度同质化的局面,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必须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二)转变育人模式,促进学生全面且有个性发展的需要 课程是育人的关键。转变育人模式,首先应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质量。现阶段以必修课程为主的普通高中课程设臵,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需要。深化普

通高中课程改革,确立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构建富有时代精神、体现多元开放、充满生机活力、多层次、可选择的学校课程体系,必将会有力地推动育人模式的转变,扩大学校教育、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实现学生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 (三)巩固和发展课程改革成果,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我省起始于2006年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效,课程改革较好地推进了先进教育理念的传播,加强了学校的课程意识,催生了一些教与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但改革并没有改变教学过度应试、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局面,新课程理念还远未转化为学校办学和教师教学的自觉行动。改革不进则退。只有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才能真正巩固前一阶段课程改革成果,才能把新课程理念贯彻到底,实现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有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 二、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四)指导思想 按照“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总体思路,坚持有利于培育普通高中学校特色、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的原则,加快选修课程建设,转变育人模式,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臵权交给学校,促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

如何把握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观

如何把握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观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核心指的就是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其基本内涵包括: 学生观我们可以概括为“两独一发”。 1. 学生是发展的人(发)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以及个别差异性。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个学生应充满信心。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小错误,就将学生完全否定,要看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要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发展。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作为发展的人,就意味着学生还不是一个成熟的人,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正在成长的人。学生是不是能生活的很有趣味,是不是学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欢乐,都和他们所在的学校和所遇到的教师有极大的关系。 2. 学生是独特的人(独) 1)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克服按照统一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学生,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病,根据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因材施教。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着很大差别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不同。所以,“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用自己的视角和观念思考和评价学生的想法和行为,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伤害学生的心灵。 3.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要客观地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把学生当做不依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来看待,因势利导的去施加教育,推动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中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 3)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学生在教育系统中既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并承担着一定的法律责任,也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和享受特定的伦理权利,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备考指导:如果材料中出现教师不尊重学生的意见,按照固定的答案、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学生,在学生的学习遇到困难时不能及时的发现并鼓励和帮助学生,说明老师没有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最新浙江省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安排参考表教案资料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安排参考表 (征求意见稿) 表1:选考政、史、地为例 学业水平考试:必考▲选考★ 英语社会化考试※ 表2:选考理、化、生为例

学业水平考试:必考▲选考★ 英语社会化考试※ 表3:选考理、地、技为例

学业水平考试:必考▲选考★ 英语社会化考试※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安排参考表

说明 优点: 1.如果按每课时40分钟,每周39节计算,如此设计能保证每周选修课程至少20%的要求。如果按每课时45分钟,每周35节计算,则在高一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中,选择1门到高二年级开始开课,也能保证每周选修课程至少20%的要求。 2.高一学生不参加学业水平考试,大大缓解了各学科开快车赶进度现象,引导学校按客观规律合理安排课程。各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普遍推后,避免高三年级只开语、数、外现象。 3.如此设计能保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每门学科都能考2次。 问题: 1. 高一年级并开科目过多。 为满足学生学业水平考试考2次的需要,高一年级并开科目会达到10门,突破了原来规定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不超过8门的规定,并会挤压或削弱四类选修课程开设。 2.高二下、高三上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过于集中。 高二下学业考试科目7门,高三上达到8门。 3.英语学科学习压力大大增加。 由于全国社会化考试词汇量达到3500,高于我省2015、16年高考2800单词要求,增加了选修模块数量,不得不从高二开始增加英语课时。 4.自主选修空间减少。 根据我省深化课改方案中毕业标准规定,选修学分需要48学分,其中职业技能类至少6学分,社会实践类不超过8学分。现在按照新的高考改革方案,语数统一高考和英语社会化考试,再加上3门选考,限定选修模块数达到14个,28个学分。如果加上职业技能类和社会实践类14学分,真正自主选修学分可能仅仅6学分。 幼儿园教师教育教学常规检查考核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