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稼轩的用典

浅析稼轩的用典

浅析稼轩的用典
浅析稼轩的用典

浅析辛词用典原因

——驳“掉书袋”论

摘要:稼轩词在宋词作家中数量居第一,就质量看也堪称大家。中国文学史上对于辛词多用典的看法也各持己见,特别是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有“掉书袋”之嫌。其实,辛词用典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根源的。这与作者所处的政治形势、文化传统及其个人追求有关。

关键词:辛词用典掉书袋原因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杰出的抗金将领。一生写作了大量的诗词文章,现存诗文较少,词有六百二十九篇,以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和《辛稼轩诗文钞存》最为完备。稼轩词在宋词作家中数量居第一,就质量看也堪称大家,陈廷悼曾称辛弃疾为“词中之龙”。然而,刘克庄《跋刘叔安感秋八词》一文指出“近岁放翁、稼轩,一扫纤绝,不事斧凿,高则高矣,但时时掉书袋,要是一癖。”而对于辛弃疾词的这一弊端,与辛弃疾关系很密切的岳珂,曾当着辛弃疾的面予以指出。王辉斌也在《唐宋词史论稿》指出辛词用典过多,有“掉书袋”之诟病。据资料统计,《稼轩词》今存的629首词中用典的广博而精当是超过前人的,稼轩用典之词有338首,占辛词一半以上,且典故内容十分丰富。对于辛词多用典的事实,我们不能只看词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应该将其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去分析。辛词用典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根源的,这与作者所处的政治形势、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及其人生追求有关。

一、坎坷身世下积压的情感

辛弃疾生当南宋中叶,正是宋金对峙、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中原人民抗金要求不断高涨的时期。辛家世代为官,祖父辛赞为家计所累,未能脱身南下,屈身仕金,任亳州谯县县令。辛弃疾父亲早亡,幼年即随祖父在谯县任所读书。辛弃疾祖父辛赞虽屈身事金,但不忘家国,每逢闲暇,即带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讲述“靖康之耻”,要他学文习武,伺机报国。因此,辛弃疾最终走上了反金的道路。正史记载了辛弃疾追印信、斩义端、生擒叛将张安国等的一系列事迹,他一直被视为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大英雄,智勇双全的抗金将领。这些壮举,多次在他的诗中出现:“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衤詹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然而,辛弃疾回到南宋后,朝廷对这样一位爱国将领却并不信任,四十多年间对他是时用时弃。每当国有危难时就把他招来用几天,一旦朝廷听见了一些诽谤之言,又抛弃他,让他闲几年。就这样,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二十多年间,有三十七次频繁调动,使得这位立志报国、建功立业的志士的人生道路曲折坎坷,多灾多难。尽管如此,辛弃疾总是忘不了恢复中原,积极抗金,他总是为社稷、为苍生献计献策,尽心尽职,表现了自己非凡的才能。他的政治报负和社会现实不能相容,他在政治上的孤危地位和屡遭毁谤的身世又警戒他不能肆意逞辞,这就使他有时不得不把眼光转向历史,运用大量的典故,托古喻今,“英雄感怆有在常情之外。”[1]于是古人、古事、古语纷纷奔赴于他的笔下。

二、对传统文人文化的继承

在中国文人传统文化中,怀才不遇的文人多采用借古喻今的方式来抒发自我情感。当时,有很多爱国词人,如李纲、张孝祥、陆游、陈亮等在创作上都不乏用典之作,用典已不完全是文学表现技巧问题,而成为词人们发泄满腔悲愤的手段之一,甚至已成为中国文人的传统方式。对词人来说,借经引史以古讽今,更便于发泄郁积在心中的愤慨不平和向统治

者表忠心。

辛弃疾正是这样,他借用典故来抒其不平,表其志向。辛词典故中所关涉的人物主要是具有超常智慧和英雄性格的名将、勇士、义士、侠士、名相等,还有在历史上有作为的帝王。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借孙权和刘裕表达自己坚持收复中原的雄心大志。《八声甘州·夜读<李广传>》和《卜算子·漫兴》两首借写李广来讽刺南宋当权者,表达自己不被重用的满腔愤懑与悲哀。《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借李陵别苏武、荆轲别燕太子来寄托自己南归以后报国无路的心情等等。辛词豪放沉郁的艺术风格正是他深刻的历史意识的体现。词人的爱国热情、远大报负经常化为抚今追昔的艺术表达方式。离开了这种方式,辛词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风格就很难体现出来。[2]

辛弃疾选用用典这种手法表达方式是符合中国封建社会的权力构成结构的。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明杨慎谓稼轩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3]而岳珂曾批评稼轩词的“掉书袋”也以此作为例的。此诗中先后用了“孙仲谋处”、“寄奴曾住”、“金戈铁马”、“元嘉草草”、“封狼居胥”、“佛狸祠下”、“廉颇老矣”等典故。王辉斌教授认为“这些典故,均有很深广的历史性,若用以阅读尚可,如果配乐传唱,恐怕只有一些文化精英听众才能当场明其意,而一般市民是很难听懂其所云为何的。”[4]并以此为据得出了稼轩词“掉书袋”这一诟病。那么何为“掉书袋”呢?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讽刺人爱引用古书词句,卖弄才学。”很显然,这是一个贬义词。对于辛弃疾爱用典故,这是文学界公认的。但说他卖弄才学,却不能得到完全认同。辛弃疾的词多用典故并不是为了卖弄他的才学,而是为了向统治者表达自己的意愿与情怀。在中国封建社会,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官吏,文化精英不仅社会地位高,而且多属于统治阶级上层或最接近统治阶级。而文化精英,特别是正统的知识分子,更喜欢博学之作。因而,只有文化精英是其听众,这是他有针对性的选择的对象,并不是其不懂“正词”之道;词中多用典,也不是刻意为了卖弄才学,而是刻意去接近知识分子的一种手段。

三、理学和宋诗潜移默化的影响

辛词用典还与宋代理学的兴盛和诗歌创作的影响有关。我国理学兴于北宋中期,理学家着重研究和注释儒家经典,他们认为孔子儒家之道至“孟子没而不传”,便以继孔孟之道为己任,故又称道学。辛弃疾生活的南宋中期是理学的鼎盛时期,作为社会中的个人,他不免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并在其作品中表现出来。如辛弃疾送别门人范开而作的《醉翁操》仿《离骚》体词云:“长松,之风。如公,肯余从,山中。人心与吾兮谁同?湛湛千里之江,上有枫。哈送子于东,望君之门兮九重。女无悦己,谁适为容?不龟乎药,或一朝兮取封。昔与游兮皆童,我独穷兮今翁。一鱼兮一龙,劳心兮忡忡。唁命与时逢。子取之食兮万钟。”词中大量使用《楚辞》语句外还使用了《世说新语》、《史记》、《诗经》、《庄子》、《孟子》中的语句,拉杂并用,笔势粗豪,写出深蕴的“平生不平事”。

诗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学史上的正统地位,对后来兴起的词、小说、杂剧等文学体裁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饱读诗书的传统知识分子,辛弃疾不免受到宋代诗歌影响,并在其作品中表露出来。宋代诗人在诗歌创作方面,讲究遣词、造句和用典等技巧。江西诗派创始人黄庭坚欣赏古人,提倡诗歌创作要“无一字无来处,”他在《答洪驹父书》中说:“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宋诗作者、评者,对于一字之有无来历,斤斤计较,这是宋代诗人的创作精神,在用典方面也多有讲究。宋代蔡居厚说:“荆公尝云:‘诗家疾使事太多。’盖皆取其与题合者类之,如此乃是编事,虽工何益。若能自出己意,借事以相发明,情态毕出,则用事虽多,亦何所妨。”[5]大抵是说用典贵在精切、自然、变化,即所谓“用事工者如己出。”[6]

诗中用字用事即用典,已经成为宋人创作的一种风气,这种理论对宋词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辛弃疾身在时代洪流之中不免受到宋诗创作的影响,把当时影响力很大的江西派诗人作诗的方法移植到自己的词的创作中,从而形成他用典超过前人的特色。如他在《水调歌头·渊明最爱菊》中说:“却看青山能巧,政尔横看成岭,转面已成峰。诗句得活法,日月有新工。”辛弃疾认为青山,从不同角度看,可以呈现不同的面貌;词,也可以调动不同的手段表情达意。他在此强调“活法”,就是受江西诗派的影响,注重如何吸取前人的文学财富为我所用。他把古人、古事、古语灵活地运用于自己的词作中,为抒发自己的情感服务,这正是促成用典方法形成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辛词用典超过前人不是为了卖弄才学,而是有其特定的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并作者特殊的身世有关。正如清代吴衡照曾评论说:“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7]这些话道出了辛词用典之缘由及用典之精当。至于古今学者对他用典多,有“掉书袋”之嫌的质疑,是不公平的,是片面的。

参考文献:

[1]刘辰翁辛稼轩词序[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365.

[2]白福才论辛词用典的成因[A]1001- 5140( 2003) 02- 0085- 03

[3]明·杨慎升庵词话[M]

[4]王辉斌唐宋词史论稿[M]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4

[5]蔡居厚蔡宽夫诗话[M] 长沙: 岳麓书社, 1985.301.

[6]王直方王直方诗话[M/DL] 长沙: 岳麓书社, 1985 .344.

[7]吴衡照莲子居词话[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4.183

书信的种类

?书信的种类 A.邀请信 B.感谢信 C.求职信(包括申请奖学金) D.抱怨信(投诉信) E.道歉信 F.祝贺信 ?格式: (1)日期 (2)称谓 (3)正文第一段:表明写信意图。 (4)正文第二段:解释原因或说明情况 (5)正文第二段:重申写信意图 (6)署名 ?答题步骤(一)确定体裁和题材 ?答题步骤(二)确定主题句 通过审题确定体裁和主题后,就要确定主题句。写主题句最保险的方法就是把中文提纲的各句译成英语。(直译保守,意译最佳) ?答题步骤(三)扩展主题句(1)Listing 列举法是指列举具体的事实或要点来逐步说明和论证主题思想、展开段落的方法。 采用列举法的时候,需要注意两点。 是要点的罗列要遵循一定的顺序 要使用合适的过渡词语。 ?答题步骤(三)扩展主题句(2)Example 举例法也是一种常用而且有效的展开段落的方法。它是通过生动、典型的实例对比较复杂或者抽象的观点进行阐述的方法。写作时提供的例子必须认真选择,保证例子能够恰如其分,能够准确地说明问题。 举例法常用的一些表达方式包括for example, for instance, such as, a case in point, to illustrate, in illustration of, by way of examples, I can’t find a better example than…等。 举例法其实是一种“细节描述法” 原文:He dances very well. 改后:His gift for dancing in a style that no one has even imagined, known as the “moonwalk” made him an instant superstar.

用典练习及答案

怎样鉴赏古诗中的用典 用典,也叫“用事” ,指在诗歌的语言中直接或间接地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 1.明用。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

“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再如:李白在《塞下曲(其一)》中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句子。《汉书·傅介子传》中 提到楼兰王为匈奴所反间,多次 杀害汉朝使者,大将军霍光利用楼兰王贪财的弱点,派遣傅介子带去金帛,在酒席间埋伏勇士取其首级。李白这二句,便是化用 这个典实,直接点出边塞将士激 昂的报国壮怀。 2.暗用(化用)。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行文

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 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所以暗用 又叫化用。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孺 子牛”一词出自《左传》。相传 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 他牵着玩。景公应允,口衔绳, 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齐景公 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鲁迅用 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

的忠诚和热爱。再如: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 暮鸦”《隋宫》,也是暗() 用典故的名句。这两句诗讽刺隋 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 生活。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 山都是萤光。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 在河边遍栽杨柳。李商隐借用这 两个故事,说明豪华生活都会烟消云散,只能在身后留下凄凉的 景象,寓讽于景,手法巧妙。前 人论及诗中用典时强调以“不隔”为佳。暗用(化用)典故,便是一种高明的手法。

辛弃疾词用典艺术浅探

辛弃疾词用典艺术浅探(转载:来自于互联网) [摘要〕辛弃疾词在宋词乃至整个词史中都占有极索高的地4卜于用典有很大关系.辛弃疾博学多闻,用典信手拈来,触处生奏.经史‘借助历史人物与事件表现自己的苦闷和悲演.他以文为词,常借典故发表议论,触典议为一体。他用典做到了形式多样,花样翻断,使人目不暇接。 「关健词〕辛词;共故,用典艺术 辛弃疾是中国古代词史上的著名词人.其词是两宋词坛上的一座绚丽多姿的艺术峰峦,足以辉摇千古。他的创作,除了使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发扬光大外,在表现手法上也不落案日,勇开新路。仅从用典艺术看,辛词已臻于炉火纯青之境.在现存的六百余首稼轩词中,用典者竟占“六分之五”L}J,所用典故有一千五百多条,可谓蔚然大观。 一、辛词用典庞杂而广泛 辛弃疾出生于官宦之家,自幼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刻苦用功,潜心学业,好读书,善读书,“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达到“驰骋百家,搜罗万象”的地步。他博学多闻,用典 于经史子集无所不取。邓广铭《稼轩词编年浅注》对辛词收罗甚全,评说得当。是研究辛词的重要资料,郝青云据之统计辛词的用典,其出于“经”者有179处,出于“史”者有607 处,出于“子”者有441处,出于“集”者1328处,可谓庞杂而广泛。而且辛弃疾对有的著述研读甚深,从中取典甚多,其中,出自于《史记》的有117处.出自《后汉书》的有360处,出自《庄子》的101处,出自杜甫诗的190处,出自苏轼诗的163处.辛弃疾饱学博览,普于摊拾拈取古人旧事、典故和史实,紧扣词盒,精雕细凿,铺排衬砌于作品之中,天然随分,了无痕迹。他“创造性地用经史子等散文中的语汇人词,不仅赋予古代语言以新的生命活力,而且空前地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语汇rCaJ同时.辛词用典甚密,一首词中往往数典并用.或从不同角度说明同一问题,或从同一方面加大育说的力度。如《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连用了王昭君远嫁匈奴、陈皇后幽居长门、卫庄姜送归妾、李陵长别苏武、太子丹诀别荆柯等数个典故.言人间别离自古多,有一唱三叹之效。其用典旁征博引,多姿多彩,为人钦叹.一首《满江红·席间和弘舍人兼简司马汉章》中有句“天与文章,呀万解、龙文笔力”,虽是称赏他人文章,实乃夫子自道,用以评价辛词,绝不过分。 二、辛词用典多托古喻今 辛弃疾怀有强烈的爱国思想,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希望“了却君王夭下事甲点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但南宋统治者始终施行妥协投降政策,使他迭遭压抑,倍受摧残,金剑沉埋,报国无门,因此其作多抒发爱国情怀,也常抒写其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和悲愤。许多古人古事,对他时有触动,他便常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如《满江红·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用三国时期刽据江东、对抗曹刘的孙权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多年来风尘劳碌,事业未成先白头的感慨.抒写了不为朝廷重用的孤愤.黄异《中兴词话》评其“铁心石肠发于词气间,凛凛也”。《八声甘州,戏用李广事,斌以寄之》作于辛氏晚年被废置于上饶时,他读《李广传》.由此引起英雄失意、壮志难酬的慨叹。上片“恨漏陵醉尉”用典,表达对李广受派陵尉欺侮的同情,“桃李无言”则表达对李广的崇敬;下片写自己不甘罢职投闲,而希望像李广那样短衣飞马,谈笑慷概,再以“甚当年,健者也曾闲”聊以自慰,一吐胸中郁塞之气。如此用典,借古讽今之意甚明。他的门生范开为其词集作序.云:稼轩作词“果何惫于耿词哉?直陶写之具耳”,道出辛弃疾的创作动机。所以,辛词以爱国思想和战斗精神为主旋律,即使用典,也必反映他对时事的关注以及无法掩饰的孤苦心境。 三、辛词用典灵活多样 用典乃是“不指明出处地采用古人的语句或故事城幻,这样的采用。实际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十分讲究技巧。辛弃疾师法古人,又兽于创新,对各种用典之法驾轻就熟,兹举数端:

历代词话之秦观词集评

历代词话之秦观词集评 词有表里俱佳,文质 中者,温飞脚、秦少游、周美成、黄公度、姜白石、史梅溪、吴梦窗、陈西麓、王碧山、张玉田、庄中白是也。词中之上乘也。有质过于文者,韦端己、冯正中、张子野、苏东坡、贺方回、辛稼轩、张皋文是也。亦词中之上乘也。有文过于质者,李后主、牛松卿、晏元献、欧阳永叔、晏小山、柳耆卿、陈子高、高竹屋、周草窗、汪叔耕、李易安、张仲举、曹珂雪、陈其年、朱竹 、厉太鸿、过湘云、史位存、赵璞函、蒋鹿潭是也。词中之次乘也。有有文无质者,刘改之、施浪仙、杨升庵、彭羡门、尤西堂、王渔洋、丁飞涛、毛会侯、吴{艹园}次、徐电发、严藕渔、毛西河、董苍水、钱保<香分>、汪晋贤、董文友、王小山、王香雪、吴竹屿、吴 人诸人是也。词中之下乘也。有质亡而并无文者,则马浩澜、周冰持、蒋心余、杨荔裳、郭频伽、袁兰屯阝辈是也。并不得谓之词也。论词者本此类推,高下自见。(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撰·卷八) 彭骏孙金粟词话云:“词人用语助入词者甚多,入艳词者绝少。惟秦少游‘闷则和衣拥’,新奇之甚。用则字亦仅见此词。”按此乃少游恶劣语,何新奇之有。至用则字入词,宋人中屡见。如拌则而今已拌了,忘则怎生便忘得。又忆则如何不忆之类,亦岂谓之仅见。董文友词云:“暗笑那人知未,薄亻幸从前既。”押既字稳而有味,似此方可谓善用语助入艳词者。(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撰·卷八) ○少游为词心(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撰·卷八) 读古人词,贵取其精华,遗其糟粕。且如少游之词,几夺温、韦之席,而亦未尝无纤俚之语。读淮海集,取其大者高者可矣。若徒赏其“怎得香香深处,作个蜂儿抱”等句,[此语彭羡门亦赏之,以为近似柳七语。尊柳抑秦,匪独不知秦,并不知柳。可发大噱。]则与山谷之“女边著子,门里安心”,其鄙俚纤俗,相去亦不远矣。少游真面目何由见乎。东坡、稼轩、白石、玉田高者易见。少游、美成、梅溪、碧山高者难见。而少游、美成尤难见。美成意余言外,而痕迹消融,人苦不能领略。少游则义蕴言中,韵流弦外。得其貌者,如鼷鼠之饮河,以为果腹矣。而不知沧海之外,更有河源也。乔笙巢谓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可谓卓识。(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撰·卷八) 声名之显海,身分之高低,家数之大小,只问其精与不精,不系乎著作之多寡也。子建、渊明之诗,所传不满百首。然较之苏、黄、白、陆之数千百首者,相越何止万里。词中如飞卿、端已、正中、子野、东坡、少游、白石、梅溪诸家,脍炙人口之词,多不过二三十阕,少则十余阕或数阕,自足雄峙千古,无与为敌。近人以多为贵,卷帙裒然,佳者不获一二阕。吾虽以之覆酒瓮,覆酱瓿,犹恐污吾酒酱也。吾愿肆志于古者,将平昔应酬无聊之作,一概删弃,不可存丝毫姑息之意。而后真面目可见,而后可以传之久远,不为有识者所讥。然则蒿庵四十阕,较古人为已多,正不病其少也。(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撰·卷八)唐宋名家,流派不同,本原则一。论其派别,大约温飞卿为一体,[皇甫子奇、南唐二主附之。]韦端已为一体,[朱松卿附之。]冯正中为一体,[唐五代诸词人以暨北宋晏、欧、小山等附之。]张子野为一体,秦淮海为一体,[柳词高者附之。]苏东坡为一体,贺方回为一体,[毛泽民、晁具茨高者附之。]周美成为一体,[竹屋、草窗附之。]辛稼轩为一体,[张、陆、刘、蒋、陈、杜合者附之。]姜白石为一体,史梅溪为一体,吴梦窗为一体,王碧山为一体,[黄公度、陈西麓附之。]张玉田为一体。其间惟飞卿、端己、正中、淮海、美成、梅溪、碧山七家,殊涂同归。余则各树一帜,而皆不失其正。东坡、白石尤为矫矫。(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撰·卷八) 余拟辑古今二十九家词选,[附四十二家]约二十卷。有唐一家,[附一家]温飞卿。[附皇甫子奇]五代三家,[附四家]李后主、[附中宗]韦端己、[附牛松卿、孙光宪。]冯延巳。[附李 ]北宋七家,[附六家]欧阳永叔、[附晏元献]晏小山、张子野、苏东坡、秦少游、

古代书信典故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古代书信典故 篇一:古代书信常用语 古代书信常用语 (一)启始 惠书敬悉,甚以为慰。 顷接大示,如见故人。 久不通函,至以为念。 前上一函,谅已入鉴。 近屡奉笺,至感厚谊深情。 接获手书,情意拳拳,至不欢愉。 数奉手书,热情诚挚之情,溢于言表。 日前曾奉尺牍,意其已抵左右。 捧读知已惠书,音容笑颜,历历在目。 昨得书笺,反复读之,深情厚意,感莫能言。 (二)思念 别后月余,殊深驰系。 睽违日久,拳念殷殊。

分手甚久,别来无恙。 故园念切,梦寐神驰。 握别以来,深感寂寞,近况如何,甚念。 鸿雁传来,千里咫尺,海天在望,不尽依依。 相距甚远,不能聚首,转寄文墨,时通消息。 别亦良久,甚以为怀,何日重逢,登高延企。 奉读惠书,宛如天外飞来,回首往事,不啻依稀如昨。 长怀盛德,聊吐愚衷,谨凭鸿雁之传,宁望白云之信。 (三)饮佩 大示拜读,心折殊深。 久钦鸿才,时怀渴谒。 德宏才羡,屡屡怀慕。 久慕英才,拜谒如渴。 顷读诲语,如闻金玉良言,茅塞顿开。 谨蒙诲教,疑或冰释,胜似春风甘霖灌顶。 恩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泰山北斗,谁不思慕。 蒙惠书并赐佳作,浩如河汉,理至还必须真,拜服之至。嗣后如有所见,或有新作,望莫遗愚友之驽,尚请随时见示为盼。 先生德高望重,文才武略,贯古今之论,晓中外之文,下风引领,敢下拜嘉。 (四)问病

闻君欠安,甚为悬念。 顷闻您卧榻数日,心甚系念。 闻君甚念,无奈事务缠身,未能前来请安,恳请慎疾自爱。 知尊恙复发,恳祈暂停公务,苓参进,调养莫误,甚念甚念。 尊恙已大愈否?贵体新全,望珍摄自重,衣餐增适,动定咸宜。诸唯珍重,皮之不存,毛岂附焉,来日方长,亟望珍重。 尊恙愈否,念念? 欣闻贵体康复,至为慰藉。 重病新愈,望调养有序,节劳为盼。 闻君抱恙,不胜悬念,特函问候,祝早日康复。 (五)时令问候 春寒料峭,善自珍重。 阳春三月,燕语莺歌,想必神采奕奕。 炎暑日蒸,千万珍重。 盛暑之后,继以炎秋,务望尚自珍为盼。 秋色宜人,望养志和神。 秋风萧萧,至祈摄卫。 日来寒威愈烈火,伏维福躬无恙。 寒风苦雨,恳请厚自珍爱。

诗歌鉴赏—用典 教案

诗歌中的套路之用典 一、教学目标 复习巩固诗歌中的用典手法 二、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以贴近生活的网络流行段子和教师作品导入新课 2、课本回顾 以课本中典型作品回顾 3、简单讨论:高中课本中,你还记得哪些诗词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大致可以分为几大类。 明确:用典,也叫“用事”,指在诗歌的语言中直接或间接地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 4、深入学习,找到解题思路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确: 1.了解原来典故中的人、事的内容意义。必须了解典故原意内容 2.明确诗人对所引用的典故的态度。是正用还是反用,等。 3.诗人用典是针对现实而来的,目的是借典抒怀。 只有同现实相结合,才能体味到诗人的情感所在。 4、委婉含蓄、耐人寻味、丰富诗歌内涵等 5、高考试题演练,找出答题步骤 16年全国新课标卷1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

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问: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长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江水四溢,泛滥于中国,波涛汹涌迅疾奔流。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我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无为而冶。今天的任公子,已无需沧海垂钓而罢竿了。 参考答案: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和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明确答题步骤:叙典+表达的情感 6、高考演练 2017全国卷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 14.BD 15。首联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化用了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之句,兄弟二人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此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 7、拓展:你还知道诗歌中的哪些套路?

陆游词的用典艺术

陆游(1125—1210),南宋(1127—1279),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越州山阴(今)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年),应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成大相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召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 陆游的主要作品集有《文集》,《剑南诗稿》,《放翁词》,《词》,《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等。 他以诗歌闻名,一生留诗九千余首,与他的诗歌相比,其词作数量就是少之又少了(据《放翁词编年笺注》一书,共有词作145首),故其词名远不及诗名。这是因为他对词存有轻视,基本还像北宋人一样把这一新兴体裁视为“小道”和“余事”。他的词学观,在“靖康”南渡、词人普遍转变词风而以词作为抒怀言志之一体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十分保守和不合时宜。总的说来,他十分轻视词体,对词的抒情性质有一种矛盾和迷惘的态度,甚而菲薄旧作,对自己未能免俗地写过一些小词感到后悔。比如,他在《长短句序》(载《文集》卷十四)中这样写道:风、雅、颂之后,为骚,为赋,为曲,为引,为行,为谣,为歌。千余年后,乃有倚声制辞,起唐之季世,则其变愈薄,可胜叹哉!予少时汩于世俗,颇有所为,晚而悔之。然渔歌菱唱,犹不能止。今绝笔已数年,念旧作终不可掩,因书其首以识吾过。 在另外一篇《花间集跋》中,他更通过谴责花间诸人而菲薄词体道: 《花间词》皆唐末五代时人作,方斯时天下岌岌,生民救死不暇,士大夫流宕如此,可叹也哉!或者亦出于无聊故耶? 他对词的观点在六十五岁前后发生变化,对词体的态度有褒有贬,但因其大半生都对词的保守偏激的轻视态度以及他对于词独特的审美方式缺乏了解,使他对于词的创作缺乏热情,因此词作的数量和质量远远逊于他的诗作。 但是陆游的词具有一个厚积薄发的文学大师的独特风采和鲜明的南宋时代特色,足以在南宋中兴词人群体中自成一家而毫无愧色。 集评: 明代慎说陆游词“纤丽处似淮海(观),雄慨处似东坡。”毛晋添一句说:“超爽处似稼轩。”—笼统,泛泛比较

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及形成原因

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及形成原因 摘要: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是继苏轼之后又一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词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豪放悲壮,然而刘克庄曾在《辛稼轩集序》中这样描述其词风:“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①由此可见,稼轩词并不是单一的豪放,而是多样化并独具特色的。本文就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进行了解读,并对其风格的形成原因作出探讨,希望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辛弃疾词;艺术风格;形成原因;影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省历城县)人,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他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曾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②除此之外,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因此,他的词多抒发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同时他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总之,辛词是卓异的:“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许多具有雄放阔大气势的作品,而且以蔑视一切陈规的豪杰气概和丰富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中进行了极富个人特色的创造,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③ 一.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并有所发展,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善于陶铸经史子集语言,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与语言技巧,进而形成了以豪放为主又兼有沉郁悲壮、婉约含蓄、缠绵妩媚、闲雅祥和、清丽飘逸的多姿多彩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1.粗犷豪放,热情洋溢 众所周知,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因此,辛词的风格也以豪迈奔放为主。辛弃疾词豪迈奔放的风格表现在他用生动的语言展现了雄阔壮大的艺术境界,他的笔下,群山是“叠嶂西弛,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沁园春》);潮水是“望飞来,半空欧鹭,须臾动地鼙鼓”(《摸鱼儿》);景象是“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熔金”(《西江月》),壮丽雄浑;江天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水龙吟》),阔大高远;英雄形象是“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鹧鸪天》)”;战斗场面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还有“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水龙吟》);“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的壮阔境界。④辛弃疾的词读完往往给人一种亢奋的感觉,这与辛弃疾的爱国热情是分不开的,读他的词仿佛是在听他诉说心中的满腔热忱。 说到豪放词,就不得不提到豪放派的另一个典型代表——苏轼。辛词与苏词存在相通之处,他们的词同样洋溢着豪迈的气息。苏轼的词风对辛弃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两人生活的时代不同,苏轼生活的北宋表面上还算安定,而辛弃疾生活的南宋却是风雨飘摇,战火不断,这就导致了两人在豪放词上的区别。辛 ①刘克庄:《辛稼轩集序》 ②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③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 ④韩富军:论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之异同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之异同 文 \ 洪万平 (文学院 2012级汉语言文学1班 120101010030)摘要:苏轼和辛弃疾同为豪放派词人,在文学史上并称“苏辛”。但因为两人所处的 社会环境、生活经历和个人性格的不同,使两人在同为豪放的词风下又突显出各自不同的风格。本文就两人在词风的异同进行简单的比较。 关键词:苏词辛词豪放派异同 苏轼和辛弃疾以豪放派的代表屹立于词坛。苏轼从根本上改变了词以婉约为正宗的传统,别开生面地开创了豪放派,而辛词继承苏词豪放,所以豪放是两人词风的相同之处。但辛词在继承苏词豪放的同时,又对豪放词进行了创新,以及两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又导致两人词风在细节上又许多的相异之处。下面将对两人词的异同进行较系统的对比。 一、苏词与辛词的相同之处 由于两人性格的豪放大气,是两人在词风上表现出较高的相似之处,因此后人提到“豪放派”就会联想到两人,因此在词风上有很多共通之处。 两人都有大量的怀古、隐逸和饮酒之作。这与两人在仕途上的几起几落都有莫大的关系,两人都有一腔热忱参与国家政事,却又一贬再贬,政治上的失意,满腔的郁闷无法发泄,于是借酒浇愁、借古讽今甚至有时会产生隐逸的想法,这都是两人在其词中的共同之处。例如:两人都有在怀古中抒发壮志未酬的抑郁失落,这是他们最大的相同之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全词借历史以抒怀抱,赞叹历史风流人物而发人生慨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情绪于中可见。【1】而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在词中作者明写登临怀古,暗讽当时朝政。用典自然贴切。全词“魄力雄大,虎视千古”(陈廷焯《云韶集》卷五),充满英雄之气。【2】这样的豪放词作很大程度上都突显出二人的相似之处。 因此,“豪放”——这个主题风格与柳永和李清照的婉约词风是决然不同的,这在另一个侧面表现出其实两人最大的共同之处也就是区别于婉约的豪放词风。 二、苏词与辛词的相异之处

辛弃疾独特的词作风格

辛弃疾独特的词作风格 摘要]辛弃疾的词作中大都表现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其作品融合刚柔的美学理想和兼备雄奇刚健及深婉雅丽之美的风格特征,他的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并影响了后世词人的创作,对我们深入研究我国古代词作也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辛弃疾词作风格雄奇刚健 辛弃疾是南宋最杰出的词人之一,他既有词人的气质,又兼具军人的豪情,爱国主义情怀浓厚。豪放词是他词作中的主导风格,雄奇开阔的境界、生动夸张的语言、悲而不颓的精神,构成其词雄深雅健的风格。更多相关资料、论文写作以及代你写等方法咨询请看我的白-度的号加我,乐意帮忙。在以普通事物为创作内容时,给予词作更深入的内涵,给人一种刚柔相济,摧刚为柔的美感。 一、雄深雅健 辛弃疾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辛弃疾词的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深雅健,确立并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一派,而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辛弃疾的词中饱含浓烈的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自身豁达开阔的胸襟,以及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决心。“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虽然同为豪放派词人,但由于个体的成长经历、性格、接受教育的不同,决定了他们词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的不同。辛弃疾创造出来的词的意境更为雄奇开阔,他生动而夸张的想象更吸引人,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在词人的笔下,沙场秋点兵被信手拈来,高亢的军威和如火的战斗激情被喷射而出。让人深思与感慨,引人深思,催人奋进。全词结构也有其显著的特点,前后

两片语意贯通,读起来荡气回肠,波澜起伏。全词集中体现了辛弃疾的词风,可以说是辛词的代表之作。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忧愁之情,身无报国之门的词人在朋友离去之后,把盏浇愁,内心充满了孤独和忧愁,他抽出宝剑,拨亮油灯,醉眼朦胧中,恍惚回到了当年的战场,少时的作者,英勇无敌,曾率领数十骑于敌营中擒拿叛徒。嘹亮的号角声直冲云霄,辽阔的土地上,士兵们正在分食肥美的烤肉。此时鼓瑟共鸣,反映边塞生活的雄壮的军乐响彻天际。原来战士们正在沙场点兵!这首词有力地表现了报国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全诗写‘壮’,基调豪迈高亢,大气磅礴,结尾又融入了悲凉的基调,使词意跌宕起伏,在艺术上具有独创精神。”因而构成了辛弃疾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而苏轼的豪放风格本身就是其性格的体现,跳荡流溢的奔放中展现着他自由乐观开朗的性格,他把那样自在挥洒的写作态度和变化莫测的篇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他豪迈奔放的艺术风格。相对于苏的豪迈洒脱,辛弃疾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慷慨悲壮、激情飞扬之感。 辛弃疾文武双全,从小励志上战场杀敌报国,然而现实让他没能实现理想,人生理想的破灭使他的内心长期压抑,他的词风自然而然是豪迈中带有悲壮,澎湃而又忧思,沉郁而又苍凉。政治理想和现实社会的矛盾,黑暗势力的排挤打压,决定了他的词不能像苏轼那样旷达洒脱。从岁月流逝中他感到了人生的短暂,壮志难酬,他的内心越来越压抑和痛苦,这种痛苦无人诉说,他只有在自己的词作中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 辛弃疾词作中彰显军人风范,那种勇毅和刚强不是普通人所能表现出来的。像“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马革裹尸当自暂,峨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等等,无不表现军人特有的豪情壮志,气冲牛斗,并且与那些和自己一样勇于报国的勇士,他给予高度的赞美。他的英雄情怀与现实的绝望交织在一起,大起大落,给人感情上以强烈的冲击。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上片即景抒情,缅怀历史人物,寄托个人感慨。作者登上北固亭,纵览“千古江山”,凭吊历史遗迹,自然要联想到在这里出现过的建立英雄业绩的孙权和刘裕。面对南宋偏于一隅的现实,作者对孙

浅论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2) 一、浅论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 (3) (一)表现对于民族耻辱的悲愤,抒发报国热情在辛词中具有一种卓尔不群 的光彩 (3) (二)坚持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辛弃疾词思想的主导倾向 (4) (三)表现在他的“整顿乾坤”的急切愿望与关河破碎、宝刀无所用的冷酷 现实的矛盾所引起的愤激中 (5) (四)抒写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 (6) (五)表现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关注和系念 (6) (六)表现在对整顿乾坤的“明主”的渴望上 (7) (七)表现在对南宋君臣偷安宴乐的讽喻和揭露 (8) (八)表现在以词作战斗的武器,揭露朝政黑暗 (8) 二、形成爱国情怀的原因 (9) 三、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摘要:辛弃疾的词相比于其他文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词不是用笔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能清晰的看到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置身于笔墨中无时无刻给人带来的凛然正气和磅礴气势。他用毕其一生的词创作来宣泄自己不能驰骋疆场杀敌报国,收复中原山河的悲愤与失意,因此在他的词中往往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而这些英雄形象因其自身的坎坷遭遇而带有一种深沉的悲慨之心。而他以爱国情怀为生命理念的精神也不禁让人深深的佩服和敬仰! 关键词:辛弃疾;爱国;词 Abstract:Xin qiji word when compared to the other scholar's different lies in his word not with ink to write, but dipped in blood and tears daub and become, today we read the word is always can clearly see a great patriot immersed in the ink in defining and bring the awe-inspiring righteousness and overpowering momentum. He finish his lifelong ci creation to vent to their JiangChang daggers to serve the country cannot gallop, retrieve the grief and indignation and disappointments of zhongyuan sunvo company, so in his words often is in the hoyywood hills hero image, and these hero image for its own bumpy encounter and has a deep sadness in the heart of the soup. And he spoke with patriotism as life concept of spirit also can't help letting people deeply admire and honor him! Key W ords:Xin qiji; Patriotic, word 前言 辛弃疾的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东坡词风便是由他带到南方发扬光大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辛弃疾是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词人,当时以辛弃疾为核心曾出现一大批抒写爱国思想为主的豪放词人,而他在发展词的内容和发展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朱淑真_断肠词_用典艺术探微_姚大怀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7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72011 适当运用典故,可以增加诗词的表现力,即通过有限的词语展现丰富的内涵,同时也可以使诗词显得更加委婉含蓄,增加诗词的韵味和情趣。所谓典故,一般指典籍中的故事和词句。因此,诗词中使用的典故,一般分为事典和语典[1]。 南宋女词人朱淑真的词作文辞优美,明白如话,同时也善于运用典故。下面对朱淑真词作的用典情况和用典特色进行初步统计分析。据郑元佐注、冀勤辑校的《朱淑真集注》、张璋、黄畲校注的《朱淑真集》以及唐圭璋先生所编的《全宋词》,朱淑真的词作品共计有25首。这里引用的朱淑真词作,全部来自《全宋词》[2]。 一、运用事典的情况 朱淑真的词作中,有一部分是引用事典的。 《生查子》:“年年玉镜台,梅蕊宫妆困。今岁未还家,怕见江南信。酒从别后疏,泪向愁中尽。遥想楚云深,人远天涯近。”这首词有2次运用事典。一是用“玉镜台”典故。《世说新语·假谲》:“温峤北征刘聪,获玉镜台一枚。从姑有女,嘱咐温峤代为觅婿,温有自婚意,因下玉镜台为定。”[3]后将“玉镜台”引申作婚娶聘礼的代称。词人用此典故来表达女性对爱情的期盼,含蓄而不晦涩,可谓是恰到好处。二是用“楚云”典故。宋玉《高唐赋》:楚襄王梦见能行云作雨的巫山神女,但此后不得再见[4]。词人此时与那个“人”相隔比天涯还远,很难有再见的机会,因此用此典故,极为精当地表达了幽怨之情。 《鹊桥仙·七夕》:“巧云妆晚,西风罢暑,小雨翻空月坠。牵牛织女几经秋,尚多少、离肠恨泪。微凉入袂,幽欢生座,天上人间满意。何如暮暮与朝朝,更改却、年年岁岁。”这首词在描绘了天上的景色之后,紧接着对爱情质量提出质疑:“尚多少、离肠恨泪”。最后词人认为,要使“天上人间满意”,不如将“年年岁岁”,改为“暮暮与朝朝”。这种情绪与朱淑真的爱情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因为她无法与心爱的人“暮暮与朝朝”,所以她更渴望“暮暮与朝朝”的厮守。用语或许受到了秦观词句的触动,但这里与秦观的“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断语又有极大反差。在此,她从女性的角度给女性心目中的爱情作了最为柔美的注解,更为感性,更为深婉。 《念奴娇·催雪》(其一):“冬晴无雪,是天心未肯,化工非拙。不放玉花飞堕地,留在广寒宫阙。……梁园燕客,夜明不怕灯灭。”这里有3处用典。一是用“广寒宫阙”。神话称月亮中的宫殿为广寒宫。《龙城录·明皇梦游广寒宫》中对广寒宫有较为详尽的描绘[5]。唐朝鲍溶诗《宿水亭》也有描绘:“夜深星月伴芙蓉,如在广寒宫里宿。”[6]朱淑真的这首词,以广寒宫的典故,给雪花增加了无穷的灵性:是广寒宫里的仙子留住了雪花。想象丰富,意境深远。二是用“梁园”典故。《史记·梁孝王世家》[7]:“于是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广睢阳城七十里。”“东苑”也被称为“梁园”,文人雅士是“梁园”的座上客。梁园虽好,但并非家乡。李白写道:“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6]《催雪》中“梁园”一词也同样包含着某种难以尽言的“客”的意味。三是用了“燕客”典故。《晏子春秋》:“向者燕客侍,夫子胡为忧也?”[8]《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7]所谓“燕客”,即来自燕地的客人,与“梁园”包含“客”的意思相通。词人用“梁园燕客,夜明不怕灯灭”,表达对客居他乡的游子的深切关怀,委婉含蓄,妙不可言。 《念奴娇·催雪》(其二):“鹅毛细翦,是琼珠密洒,一时堆积。……担阁梁吟,寂寥楚舞,笑捏狮儿只。梅花依旧,岁寒松竹三益。”这里有2次用典。一是用“梁吟”典故。“梁吟”即乐府《梁父吟》,讲述春秋时期齐国 朱淑真“断肠词”用典艺术探微 姚大怀 摘要:统计分析了朱淑真“断肠词”的用典情况,总结归纳了其用典特点。认为朱淑真勤于用典而善于推陈出新,因此其词作中使用了大量典故,但仍能保持语言生动活泼,明白如话,极具感染力。 关键词:朱淑真;“断肠词”;用典;事典;语典 中图分类号:I20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99(2011)07-0104-03 作者简介:姚大怀(1978-),男,安徽肥东人,文学硕士,安徽科技学院(安徽凤阳233100)文法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收稿日期:2011-01-25

中国古代意象归类及典故

中国古代意象归类及典故 、别离类意象 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 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 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 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等。 2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 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 如柳永《雨 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 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 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 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 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 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 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 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 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 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 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 酒抒写别离之情。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 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 :“床前 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 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良好的祝愿出发 , 写兄弟之情。意 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 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 。 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 黄花地,西 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情景相生,其情 不 堪,成千古绝唱。 3莼羹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 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 ,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 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 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 借指思乡之情。 如曾任国民党中央日报社长马星野先生的 《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 诗:“拜赐 莼鲈乡味”“长亭” 回时,月满西楼”

完整版诗歌鉴赏之用典

诗歌鉴赏之用典 一、用典: 诗歌中援引历史故事、诗文词句或者神话传说来抒发情怀的手法。 二、用典类型: (一)按内容分 1.事典: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属于借古抒情。 2.语典:引用或化用前人诗词,目的在于加深诗词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3.神话传说: (二)按方式分 1.明用和暗用 明用: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的指出是何人何事 暗用:比较隐蔽,不能一眼看出指的是什么人什么事 2、正用和反用 正用:正用典故的意义 反用:反用典故的意义 三、用典的作用 1.语言精练,内容丰富; 2.含蓄委婉,情思深刻; 3.增强艺术感染力、说服力。 四、用典答题步骤 1.知典故:指出所用典故 2.明原旨:典故原来所表达的意思。 3.析境义:综合作者写本首诗处境、个人经历、社会大背景来分析诗人引用此典故所要表达的情感。 4.品妙处:语言精练,内容丰富;委婉含蓄,情思深刻;增强艺术感染力和说服力。 五、用典的设题方式 1.选择题 2.主观题 真题 1.精卫词(2018全国卷三) 【作者】王建【朝代】唐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注: (1)磊磊:山石众多而委积的样子。(2)但得:只要。(3)何所为:做

什么。(4)穿:破。(5)空:仅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 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1. A (A项说法涉及诗歌第一句,从诗的后两句“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可看出作者对精卫这个神话中人物的赞美,可知该项“作者对精卫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说法有误) 2.(北京卷2018)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 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 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李正之:李大正,字正之;提刑:提点刑狱使的简称,主管一路的司法、刑狱和监察事务。 绣衣:西汉武帝时设绣衣直指官,派往各地审理重大案件。他们身着绣衣,以示尊贵。这里借指友人李正之。 东北看惊:指曹魏有惊于西蜀北伐,此借喻金人闻风心惊。诸葛表:诸葛亮出师北伐曹魏,有《出师表》上蜀汉后主。 西南:川蜀地处西南。檄(x i席):檄文,即告示。相如檄:司马相如有《喻巴蜀檄》。 功名:赞友人文才出众,足能立功建业。君侯:汉代对列侯的尊称,后泛指达官贵人,此指李正之。 如椽(Chum传)笔:如椽(架屋用的椽木)巨笔,指大手笔。 休:不要。 荆楚:今湖南、湖北一带,为李由江西入蜀的必经之地。稼轩曾官湖南、湖北,故谓“吾能说”。 要:请。 赤壁矶: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县西南,苏轼以为是当年周瑜破曹之地,曾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和《赤壁赋》凭吊之。 铜鞮(d i):铜鞮在今湖北襄阳。三更:古代时间名词。古代把子时作为三更,一

相关文档